📖 ZKIZ Archives


很少流汗?小心你的腦正在退化


2014-06-16  TCW
 
 

 

人類是會維持一定體溫的恆溫動物。為了不受氣溫變化影響調節體溫,負責排出熱能這重責大任的就是「排汗」。

然而,我們留心每天排泄狀況,卻不關心自己流的汗。不僅如此,在盛夏大汗淋漓時甚至覺得「好噁心」、「汗臭味很討厭」等,從不曾覺得感謝。

流汗與文明有關?汗腺退化,大腦也會短路

如果我說:「其實『汗腺』才是使大腦進化,而且是創造自古至今文明的幕後大功臣。」各位一定會很驚訝吧!我會這樣認為,也是因為汗腺具有讓人類大腦不受外界溫度變化影響的功能。

我從事汗腺、體味治療的主治醫師超過二十年,接觸過許多患者。長年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能正常排汗的人逐年減少,「流汗的人」與「不流汗的人」人數差距越來越大。即使會流很多汗的人,其大多數也只在身體局部大量流汗而已。

「人類花費漫長時間才進化的汗腺,到了現代反而正在退化。」心臟、肺臟等內臟的功能,會因為疾病而衰退,但並不會退化。因為這些器官是人體內已經進化完成的器官。然而,由於汗腺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當中最後出現的器官,因此,最容易發生功能退化的情形,如果長時間不加使用,就會退化。

如果長期持續著避免流汗的生活習慣,汗腺會回到進化之前的狀態,而造成人體的退化,結果自然也會使腦部退化了。

人類變「爬蟲類」體溫不調節,受冷氣控制

近年來,「變溫人」越來越多了,也就是體溫會隨著氣溫升高的人。

炎夏午後的教室裡,發燒、感到身體不適而暈倒的中、小學生正在增加。這些孩子們被大家七手八腳的送到保健室,在開冷氣的環境中躺著休息後,高燒就退了。也就是說,他們的體溫被外界溫度變化操縱著。

這種情形並不只發生在孩子身上。就算是大人,如果在一天當中重複來回於高溫和低溫的環境,比起腦部等身體內部感受到的溫度,皮膚感受到的溫度變化會較敏感,而變成剛才提到的「變溫人」。

事實上,人類是不受外界氣溫變化影響,能夠保持一定體溫的恆溫動物。人類之所以會被外界氣溫變化影響甚至倒下的原因,在於無法自己調節體溫,變得像蛇、蜥蜴之類的變溫動物一樣了。不會流汗的人類,會退化成爬蟲類。

據說使人體機能最安定的溫度大約是三十七℃,其原因和腦部大有關係。在人體內能量代謝最旺盛的場所就是腦部,而讓代謝得以進行的是酵素。腦部的酵素對溫度特別敏感,因此如果要讓代謝穩定進行,溫度的安定是不可或缺的。事實上,對腦部酵素的活性最適宜的溫度就是三十七℃。

日文裡有一句話叫作「頭寒足熱」,正如這句話所說,腦部以外的器官其實要在高於三十七℃的溫度才能運作得更順暢。肌肉在運動前利用準備體操暖身,就能活動自如,內臟也是如此。有醫學報告指出,體溫每上升一度,內臟的免疫力就提高三○%。也就是說,對體內大部分的器官而言,三十七℃其實太冷了。人體的正常體溫雖然是三十七℃,但這是其他器官配合重要中樞──腦部的理想溫度的結果。

「變溫人」在幼年時期的特徵,就是基礎體溫過低。兒童的正常體溫應該是三十六℃,但低體溫的孩子們大約在三十五℃上下。

為什麼低體溫兒一直在增加呢?其實這是因為汗腺功能大大受到後天環境的左右。尤其嬰幼兒時期也是汗腺的生長期,孩子如果在此時不流汗,汗腺會一直處於未發育的狀態,長大後就變成無法調節體溫的變溫人。然而,生活在空調設備十分普及的現代的嬰幼兒,無論夏天或冬天都在空調調節的舒適溫度下成長。換句話說,這些孩子沒有流汗的必要。

汗腺沒完全發育的孩子,長大後走出戶外,也無法排出必要的汗降低體溫。結果導致身體藉降低基礎代謝來抑制身體產生熱能,基礎體溫在三十五℃上下的低體溫兒就增加。

不流汗容易失眠腦溫不下降,難舒適入夢鄉

人的體溫在一天當中起起伏伏,白天上升,夜晚下降,以這樣的規律來維持健康。夜晚體溫下降,腦細胞的活動安定後,就會進入「微冬眠」般的狀態而熟睡。因此剛入睡時排出的汗水是為降低體溫的「好的汗」。順帶一提,洗完澡後如果馬上吹冷氣,這時腦溫未完全下降,會讓人睡不安穩。

再補充一點,不容易流汗的人容易失眠的原因,是因為無法有效降低體溫而難以進入夢鄉,在睡眠中體溫較高,因此也只能淺眠。(本文摘自前言、第一、二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28

兩顆陽春喇叭,就有百萬音響環繞音效 最炫音效技術 全靠欺騙你的腦

2016-03-21  TCW

想像看3D電影時,當銀幕上太空船爆破,彈射的碎片飛到眼前,總讓人忍不住撇頭閃躲。但若仔細聽,這時的聲音卻缺乏如影像般的擬真立體感。

運用Ambidio技術重新編寫過的聲音,在電影中爆破碎片飛至時,你能感受到爆破音浪噴到耳邊;聽Ambidio模擬蚊子聲,你能清楚感受到牠在頭的四周環繞,又遠又近的飛舞。當電影《地心引力》片中男主角透過耳機對女主角低語,你也能感受到,這聲音正在「耳、朵、裡、面」響著。

如果手邊有台收音機,你會看到Mono(單聲道)與Stereo(雙聲道或稱立體聲)的選擇按鈕。六十年前的人們只能聽Mono,這一甲子來,我們聽的是Stereo。而未來主流,將是由台灣女孩吳采頤命名的Ambidio(沉浸聲)。

這技術可以嵌在影音或聲音檔案中,能燒錄在光碟裡,用一般的音響、播放器就能享受。這技術也能寫成程武安裝在電腦中,任何的音樂通過此程式播放,立刻能有環場音效。

到底,是什麼原理?

不靠喇叭,靠運算讓你聽到立體聲

人腦,是依據左右耳聽到的聲音時間差、響度差、外耳廓形狀影響,來辨識出聲音的方位。當你的左後方有一隻貓在喵喵叫著。在沒看到貓的情況下,叫聲由貓嘴發出,聲音來到你耳朵時,右耳聽到的比左耳多一點點的秒差,由於被頭擋住,右耳響度梢弱、聲波也梢有變形。最後,聲波繞著耳廓輾轉傳進耳裡,由大腦解讀,讓你判斷出:貓在左後方。

吳采頤解釋,現在市面上讓聲音更逼真的方武不外乎兩種:一,買很多喇叭,讓左後方的喇叭放出喵喵聲。二,以程武虛擬出有好幾個喇叭的效果,讓左後方的虛擬喇叭放出喵喵聲。但所有思考架構都是如何用喇叭來模擬真實聲音。Ambidio則跳脫喇叭框架,藉由運算調整時間差、響度差,把大腦需要的方向判斷資訊放進音訊裡,讓聽者的大腦解讀聲音來源。

換句話說,她的劃時代顛覆做法:是藉由「欺騙你的腦」,你就能完全臨場感受到貓在你正後方喵喵叫的情境。

一般音響的最佳聆聽角度,是一對喇叭與人臉前方的六十度夾角,當頭晃來晃去偏離中心點,立體聲效果就大打折扣。但Ambidio的聆聽角度是一百八十度,將人包覆、沉浸在聲音中,也就是說,頭再怎 晃、人再怎麼動來動去,都能聽到一樣逼真的環場音效。

這麼一來,只要一對陽春的喇叭,或是筆電、電視以及部分手機與平板電腦內建的兩顆喇叭,就能用Ambidio技術聽到媲美家庭環繞音響多顆高級喇叭的音效。

商機大,從行動裝置到VR都能賣

而當這個技術直接應用在高檔電影院設備裡,也能讓原本就很優異的音響效果,表現得更為逼真。

這個技術,讓製片廠想在預告片、整部電影中內嵌Ambidio處理過的聲音,筆電族也將有意願購買Arnbido安裝程武。

包括Netfix等網路影音串流服務商,Twich等線上即時轉播遊戲對戰的業者,講究跨行動裝置影音享受,都是未來商機龐大的潛在應用。黑眼豆豆(The Back Eycd Peas)靈魂人物威爾(Will.i.am)更預測,Ambidio將是當紅的VR(虛擬實境)產業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換句話說,現在的聲音產業有多大,未來的商機只會更龐大!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