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新報訪問: 注碼有限  回報可觀 中型增長股 刀仔鋸大樹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390


 


新報訪問:  注碼有限  回報可觀 中型增長股 刀仔鋸大樹  


 


(原載於新報14/7)


 


   


投資股市的策略千變萬化,有時小注可大贏,大注卻未必有 高回報。投資專家黃國英專注於具價值的中型增長股,上半年持貨至今,6個月累升逾50%,每手賺約4,0006,000元。

他建議,下半年可投資本地零售板塊,包括珠寶和服飾業 等,可一注撈入相關的中型增長股,但要避開內地燃氣股,並買入部份大藍籌作保護傘,以平衡風險。

 


撰文:李如虹


豐盛融資資產管理部董事黃國英表示,2010年下半年的投資策略,不要以去年股份的表現作參考。他以去年內地燃氣股為例,雖然盈利錄得高增長,派息又吸引,但別以 為可以繼續長。黃國英分析:「因內地今年未必會調高電費或燃氣費的水平,預計這類股份增長不大。所以今年投資方向,反而應避開內地電力股、燃氣,和煤股 等板塊。」

 


小注大贏有技巧


黃國英的買賣戰術,是專注買中型股,他說:「注碼無需太 大,亦不必持貨太久,但要設定回報率。」對於下注中型增長股,要賺取的回報目標,他認為至於要設定50%100%的上升空間,因為散戶假如只求升少少便離場,倒不如去買牛熊證

在黃國英的上半年投資組合中,其小注大贏的戰績,均錄得 五成以上升幅。以20091215日他建議買入理文集團(0746)為例,當時股價為3.8元,以每手2,000股計算,入場費7,600元,現升至5.7元(截至713日),累升50%,不計交易費,至今每手賺3,.800元。

另一六福集團(0590)於今年129日以6.25元買入,入場費1.25萬元,現時價位9.54元,累升近53%,不計交易費至今每手賺6,580元。

「選擇股票,最重要是留意公司老闆是否肯搏,如管理層一 直有野心將生意造大,不是搵夠便收工,則屬值博率高的股票。」黃國英說,原材料股如理文集團(0746)或理文造紙(2314),是由於巿場對產品存在需求,上游工業又對廠家的議價能力較大,儘管股 份巿盈率達13倍,現價不算平宜,卻看高一線。

 


下半年要吼零售股


他又推介另一增長股葉氏化工(0408)。黃國英解釋,該公司的核心業務,是以生產工業用化學品及民用塗料為主,業內收爛帳機會低,將來待民用漆巿場更趨成 熟的話,樂觀有20%30%以上的回報。不過,投資該股須留意原料價格上漲,以及若下半年經濟出現雙 底衰退的話,將影響這類股份的表現。

有見近月散戶入市意欲不高,但巿面上零售及樓巿仍暢旺, 與股巿氣氛並不吻合,他認為這是一注撈入中型增長股的時機,尤其是下半年可吼本地的零售股,譬如珠寶金飾股周生生(0116)、六福;服飾股I.T0999),利邦(0891)和製造及銷售le saunda鞋的利信達集團(0738)等。

 


「香港零售股現價不算貴,而內地顧客比例已增加至五至六 成,這類港資股份已變半隻內需股,不必再等低位入巿。」他指零售股可持貨3年,並預計下半年恒指將介乎19,000點至21,000點,而向上再升穿的機會較大,對零售股有支持。


 


選擇股票,黃國英認為最重要是留意公司老闆是否肯搏,如 管理層有野心將生意造大,不是搵夠便收工,則屬值博率高的股票。


對於非進取型的投資者,黃國英有兩項建議:分階段入巿; 或買入一些大藍籌作墊底,以平衡風險。

在具體投資策略方面,散戶首先可於恒指18,000點至19,000點分3注 入巿,買入如周生生、六福、I.T,利邦及利信達集團等股份,總投資額由1萬元至幾萬元亦可。此外,可將部份資金買入大藍籌,如九倉(0004)和恒隆地產(0101)等,加入大注小贏的策略。

黃國英補充:「大藍籌入巿成本雖大,最終或會只有20%30%回報。但這類地產類股份,受惠於物業和樓價租金上升,在零售股股價下滑 時,可以保護自己的投資組合,減低損手的風險。」

 


投機與投資 策略不同 


黃國英認為,在股場上要認清「投機」及「投資」股份,兩 者的入巿策略亦大有不同。

他定義「投機」的股份,是長期價位不會升太多,有機遇便 要沽貨,例如大成生化(29206月份時,因受供股權拖累令股價下跌,這是因為眾股東不想供股,而大手拋售 供股權;另一方面買了供股權的投資者,則沽正股,目的要賺取差價4%5%,所以造成股價下跌。

短炒賺一成要離場

黃國英解釋:「想捕捉投機股,要留意大圍巿況,趁亂入巿 去買,升10%便轉身離場,不宜長期持有。」至於「投資」股份,是指升值潛力大的股份,如 中銀香港(2388),因預料股價有機會攀升20%。手持此類高增長股份,最少要錄得50%100%升幅,才可沽貨,但要有心理準備長期持有,這就會有不俗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2

中型券商西進突圍 借道美國券商

2011-6-6  TCW




五月三十日,國內券商排名第五、市占率約五%的永豐金證券,看好大陸企業海外籌資的資金市場,與過去三年協助陸企完成赴美掛牌最多的歐本海默公司(Oppenheimer & Co.)簽署合作備忘錄。

永豐金證不走最熱門的「大陸通道」,反而與美國金融業者結盟,打的是什麼算盤?

永豐金證總經理莊銘福說,「當然試著走出去;如果不走出去,台灣證券業就是高度夕陽產業。」

野村證券研究部主管王嘉樞分析指出,台灣券商的獲利狀況是其他亞太券商三分之一,突圍的最終目的勢必是西進能夠承做人民幣A股業務。但在目前大情況受限的 前提下,台資券商要打破過度殺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整併最重要;其次則是證券業務要做調整,通路和商品要能與其他金融通路互相融通、結合,真正發揮財富管理 的效果,證券業才有明天可言。

國內證券商,可說是兩岸金融合作中,最弱勢的金融次產業。保險業已全面登陸,銀行業也在去年底正式放行,但向來「看天吃飯」的券商,卻一直得不到主管機關的關愛眼神。

跨國結盟!資源互補,兼打品牌

國內券商兩大龍頭,元大金、凱基證以合併進行擴張,尋求自己的天空,但沒有資源進行擴張的業者,如何進行突圍,避免成為夕陽產業?永豐金證與美國歐本海默 合作,雙方將在投資銀行、財富管理、固定收益和研究資源四大方面互為奧援。正是缺乏資源的中型券商,另闢蹊徑的故事。

一位永豐金高層透露,由於ECFA對台灣證券業的開放一直沒發生,永豐金證與美國業者的合作,就是先想辦法借助中國市場的吸引力,連結出一條通往國際的橋樑。

對國內券商來說,ECFA簽約之後,參股大陸證券公司受限於三分之一股權,以及成立合資公司的高資本額限制,大多數券商苦於拿不到門票;中型券商缺乏資源,借道有中國客戶資源的外資券商,從短期業務面切入,尋求未來核心價值合作的可能。

然而,台灣券商又比大陸券商有國際化經驗,所以國際券商在既想打開兩岸三地市場,又不願意投入太多資源的前提下,永豐金證在香港、台灣可與國際券商互補,成了出路之道的做法。

各取所需!分食美國和港台資產配置

這個出路,就是「陸企到海外IPO(上市)的食物鏈,馬上可以做。」莊銘福說。

甚麼是「IPO食物鏈」?指的是大陸企業到國外IPO,加上後續的海外資產配置;以歐本海默○七到一○年一共完成六十一件陸企赴美掛牌的案子,總金額超過一百零八億美元的量,相當於大陸上市公司從美國拿走一百億美元。

這筆錢部分回到大陸境內做進一步投資,部分成為大老闆的獲利落袋,選擇留在海外,這些海外資產便需要資產管理。歐本海默與永豐金證合作以後,前者可負責陸 企赴美掛牌及美國資產配置,並且使用台灣永豐金證的研究資源,後者便可負責香港、台灣的資產配置,兩者各取所需,各自吃到食物鏈的一段。

以永豐金證為例,今年二月發行一檔永豐餘人民幣債券,當時歐本海默便是為旗下客戶的香港資產找固定收益商品,找上永豐金證,因此開啟業務合作。

一位資深證券業者分析,對中型券商而言,購併同業拚市占率回收不易,直接與大陸業者談合作也缺乏品牌能見度。迂迴結盟美國券商以加強品牌效益並擴大客戶規模,的確低風險也低成本,只是長期下來究竟能產生多少綜效?永豐金證的突圍策略,仍待評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7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最大受害者:中型銀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95

online-financing-rising-costs-squeeze-profits-at-chinas-midsize-banks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與國有五大行一起嚴重擠壓了中型銀行市場空間,並且程度有望繼續加深。

根據路透數據,大型銀行通過放貸產生的利潤普遍穩定,主要因大型銀行擁有大量國企客戶。但是二線銀行如光大、招商這類銀行的利潤在過去六個月中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縮水。

一些分析師指出銀行業即將公布今年三季度的財務數據,規模較小的銀行資產負債表或也不及大型銀行健康。

瑞信(Credit Suisse)私人銀行與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長Fan Cheuk Wan稱,“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的差異將越來越大,後者因資本基礎較薄弱,融資風險越來越大。”

本周四中國建設銀行將率先公布財報,拉開銀行業三季報大幕。

二線銀行指平均市值小於3000億人民幣、也遠小於五大行的商業銀行。五大行指國有的五個大型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

中國銀行業的凈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s)、即放貸獲得的收益與存款付出的利息之間的差,受到了來自互聯網金融企業如“寶寶軍團”們的強力沖擊。

中小銀行必須為融資付出更高的成本,同時資本充足率——一項衡量資產負債表健康程度的指標——較大型銀行平均低1.5個百分點。

瑞信中國研究分析主管Vincent Chan表示:“中小銀行的凈利息收益有望繼續快速下降,因它們的募資成本越來越高。”

數據顯示中國五大行的去年凈息差為2.6%左右。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排名6至12位的銀行該指標今年二季度降至1.86%,並且在三季度有望繼續下降。

因為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投資者認為二線銀行需要進行創新、擁抱互聯網金融。

在中國銀行業擁有240億美元頭寸的RS Investments投資經理Tony Chu表示,“電子商務時代中小銀行在與電商企業之間的合作會有更多靈活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06

中國已進入中型經濟危機的晚期並正靠近一場狹義熊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68

本文作者為MFI首席經濟學家江勳、研究員尹偉、研究員牛曉怡,授權華爾街見聞發佈

春節前後已經有一系列的宏觀事件,2015年兩會正在召開,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剛剛匯報完成。而在兩會前的2月28日,央行進行了二次降息,二次降息之前的2月5日,才進行了一次超出預期的全面降准。同時,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區間接近經驗值3%的下軌。我們從價格指數上看,經濟持續向緊縮滑去,而從PMI及出口數據上看,則有改善跡象。總體上,有些冷暖莫辨。

在本篇,我們把長期變量和中期變量進行了剝離,然後從中國宏觀經濟系統運行模式出發,從中期危機中剝離出宏觀經濟管理政策這個強大的因子。這樣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正「逼近最壞,靠近光明」。我們建議保持「先不樂觀,再不悲觀」的心態。

中國從2013年開始的中型經濟危機

截止目前,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中只有中央銀行勉強算是有對沖性作為。這說明,目前經濟持續加速下行的態勢是不正常的。從經濟週期來看,2014年房地產大周期拐點的到來和資本支出的加速下行,導致預期中的庫存擴張期被強行折斷。企業進入持續的預期惡化和持續的去庫存階段。這當然也是基礎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跌甚至崩盤的原因之一。

我們從下圖中可以領略真正的「三期疊加」:消費、儲蓄、投資同時下行,導致的房地產週期、資本支出週期及庫存週期手拉手往下掉,這種場景實際上比2008年還要困難一些。

QQ图片20150309082209

從我們的微觀調查看,製造業發達區域的房價已普遍從高點快速下跌10%以上。而經濟執行系統(地方政府)幾乎已陷入偏癱狀態,不作為,「官不聊生」到了極為嚴重的地步。幾乎可以確認,「政府公司」的停擺,很大程度上放大了中國的經濟週期下行的福利損失。「政府公司」同時凍結投資和消費,也就是大幅削減了經濟系統的乘數和加速數,二者相疊加的傷害是巨大的。

如果從微觀經濟來看,而不是宏觀數據(毫無疑問宏觀數據有問題),那麼,我們傾向於認為:從2013年的「6月錢荒」開始,中國已經進入了一次中型經濟危機。2014年下半年的石油危機,也是全球經濟復甦失衡疊加中國中型經濟危機演化的一個結果。

從目前來看,這場中型危機並沒有結束,目前上游開始出現邊際企穩的信號,但主要是成本推動庫存試探性修正,產業鏈傳導機制仍未理順,反應的是對長期變量的矯正(由此推動對資源股的階段性重估,見下文)。而從有效的經濟週期來講,產出見底,恐應當在秋後。我們正進入一場中型經濟危機的晚期,當然也是高潮期。

按照經濟危機的一般演化規律,我們已經依次經歷了:商品熊市(2011年初開始)——股票熊市(2013年6月開始)——匯率危機(2014年2月開始)——債券上半場(2013年12月到2014年11月),從而正在進入衰退的後期,也就是債市的下半場時間,人民幣調整的後期及股市的前期復甦。後期,也是恐慌情緒最為濃厚的時間。

但有所不同的是,有兩個長期變量的強勢介入,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大類資產的一般運行結構。

第一,股票市場在本次經濟危機期間提前經濟復甦進入了廣義牛市(2014年7月開始),似乎顯得難以理解和格格不入。但我們認為這很好理解,我們在改革背景下用XPO框架解釋了藍籌的暴漲(我們把習近平主導下的資產共有化改革用金融模型闡釋為習近平看跌期權XPO,參加北上深年會的朋友聽過我們的局部解釋)。股市在改革作用下的強勢介入,改變了中國股市的運行節奏。

要提醒的是,無論是從邏輯上講,還是用我們構造的A股絕對景氣指數來考察,我們都正逐漸靠近一場狹義上的熊市。用邏輯來考察,就是改革低於預期,疊加經濟危機後期的效應。

第二,美聯儲在條件不完全具備基礎上,強行進入加息週期。這實際上,讓工業大宗商品的價格提前且過度的反應了長波週期衰退的信息,而這又集中反映在了2014年年末到2015年年初的原油崩盤及金屬暴跌之中。這種向下作用力,與習近平改革(XPO)對中國股市作用機制是類似的,一個向下,一個向上,方向上是對稱的。

於是,在大類資產市場,產生了如下這樣一個包含了深刻而又簡明邏輯的結構。中國XPO及美聯儲啟動加息機制幾乎同步推進,中國股市與大宗商品關係發生深刻變化,從有時差的週期同步到2014年年中開始高度對稱。

QQ图片20150309082248

因此,工業大宗商品前期的暴跌和中國股市前期的暴漲,同時包含了中國改革速度和美國經濟獨立復甦的過高估計,與中國股市向下修正即狹義熊市的靠近,相類似,商品市場必須有一個向上修正的要求,這就是工業商品的狹義牛市,即中期反彈的靠近。

它同時有力的說明了:A),XPO是中國對沖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核心工具;B),中國的改革也是有深廣全球意義的改革,中國與美國的G2結構在事實上不斷演進。

這個框架與我們春節前的2015年大類資產簡評報告《矯正美元單極化》的邏輯是相吻合的。我們最終見到了我們所說的「美元春季攻勢」,並正在衝擊我們100的目標價位。美元的上漲正進入「自我實現」的時間段,中國經濟的尾部風險亦將為其提供推力。

我們需要再精確一下「靠近」這個詞。我們目前認為,A股仍在沖頂進程之中,但改革和週期反抽的力量至少在上半年的支撐都有限,金融與資源股共振可能是這一次沖頂的條件,即便衝破3400點上行空間也有限。整個上半年仍是以新興產業及中小盤為主旋律。而工業大宗仍有一次有原油主導下的探底,才能順利展開中期反彈。目前的反彈更主要的是預期矯正,即機會成本與沉沒成本之間的再配置。

從「對抗式改革」向「對沖式改革」

關於國內,本篇只能做點到即止的說明。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正處於微觀三角瀕臨崩潰的臨界點。經濟系統分裂的風險正倒逼執政集團從「對抗式改革」向「對沖式改革」轉變。這將為中國經濟重見天日去掉第一層「遮蔽」。

微觀三角:

QQ图片20150309082344

新三角債正形成自緊縮循環,我們從微觀上已經觀察到一些商業銀行開始考慮從地方平台中抽貸。毫無疑問,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而這一微觀三角的根源,來自於另一個三角。 

QQ图片20150309082357

上圖,即所謂「中國模式」的核心模型,我們概括為公共租金的貨幣化。

隨著週期的演化,最終形成了今日中國特色的經濟危機,即以公共部門資產負債表提前老化為特徵的危機。為瞭解決這個危機,當局在不同的利益驅動下,針對三個要件實施了全面的對抗式改革。央行對獨立性的追求、財政部對地方資產負債表的管控及最高決策者對舊式「混改」的否決,從三個方向撕扯這一模型,最終演化為微觀三角債的自緊縮,經濟系統反饋機制的紊亂和失效——地方投資平台及商業銀行這兩個發動機的熄火——中國工業資本積累的進程有中斷之虞,這就危及了改革的合法性。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的證實了我們的判斷,我們的經濟系統的自緊縮進程正進入最痛苦階段,並引起了當局的警覺。這個螺旋式的自緊縮,是經濟週期與偏激的宏觀干預相疊加的結果。我們可以從特定歷史條件下去理解改革的困境,不過,越激進的改革可能對中國經濟制度的誤解越深,我們更要關注這種失誤的演化方向。

從政府工作報告「穩預期」並加大公共產品(鐵路、農田水利等)投資,財政部批覆3萬億地方債置換額度看,嚴苛的宏觀管控正在逐漸鬆口,騎虎難下的中央政府開始讓步。

這首先會修復市場預期,但修復經濟系統的預期,尤其是地方平台及商業銀行的預期,恐怕還要時間。以3萬億地方債置換為例,它實際上只提供了一個解決框架,尚需要設計超過2萬億的救助方案,需要央行的無私配合,而對執行「中性貨幣政策」的央行來說,恐怕沒這麼容易將就,央行可能寧願動用常規工具如進一步降准。

因此,這只是邁出矯枉過正的第一步,需要抱以務實的態度。尤其考慮到其他兩個因素,A),反腐敗進入最深的水域;B),經濟的週期下行還沒有企穩,儘管出現了PMI指數的反抽及1-2月出口15%的增速,它們主要說明的是大宗商品超跌補庫的邏輯及美元集團以外經濟體的初步回暖,可能其中還兼有資本外流的成分(導致出口數據及訂單造假)。

可以這樣理解,當下中央宏觀管理政策的邊際放鬆仍是量的,不是質的,有助於改善經濟增長的波動率,尚不能引導新的週期。無論如何,我們是要歡迎的,並更期待年中或下半年圍繞地方債的解決方案。

關於海外,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烏克蘭危機第三度惡化的風險,及由此影響的原油價格的波動。

中國經濟系統運行及其對沖改革方向,及全球宏觀及大宗商品,都需要我們單獨撰文來予以陳述,尤其是前者。

知白守黑,等待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71

成長煩惱:腹背受敵的中型航企陷“中等規模陷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3856.html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正處於困難的“三期疊加”發展階段,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有人擔心這“三期疊加”,會不會使我國難以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什麽是“中等收入陷阱”呢?通俗地解釋,就是很少有中等收入國家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近幾十年來,只有日本、韓國等少數國家由中等收入國家躋身高收入國家行業,而像墨西哥、巴西、菲律賓、馬來西亞、南非以及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現在,這些國家仍然掙紮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000~12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因為這些國家在由低收入發展為中等收入後,往往陷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

其實,我們在民航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當航空公司由小規模發展為中等規模後,往往進入競爭力下滑、發展乏力的階段,既無法在市場專註、機制活力方面與小規模公司競爭,也無法在樞紐網絡、規模效應上與大型航空競爭,陷入進退兩難的“中等規模陷阱”。

航空公司的“中等規模陷阱”

首先,到底民航業有沒有所謂的“中等規模陷阱”呢?我們把航空公司按2011年的機隊規模大小劃分為三類。其中,國航、東航、南航、海航機隊規模超過100架,屬於大型公司(深航財務數據暫缺);天津航、廈航、川航、山航機隊規模不足100架,但大於40架,屬於中型公司;而奧凱、春秋、吉祥、成都、華夏、首都、西部、幸福機隊規模小於40架,屬於小型公司。

我們觀察這三類航空公司在整個“十二五”階段的整體盈利表現,如下圖所示,2011~2015年,三類公司中中型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由最強變為最弱,出現“神奇”的“反轉”,中型公司發展明顯“後繼乏力”。2011年,中型公司盈利能力最強,平均收入利潤率10.2%,而大型公司和小型公司分別以8.5%和7.9%的收入利潤率分別居二、三位。而2015年,中型公司平均利潤率下滑至8.7%,盈利能力最弱;而小型公司平均利潤率上升至12.6%,成為最有競爭力的代表;大型公司平均利潤率也增長至11.1%,反超中型公司。從發展趨勢來看,中型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11年還遙遙領先,但在2013年便被小型公司反超,緊接著2014年又被大型公司超越,至2015年差距並未縮小。我們可以初步得出結論,中型公司“十二五”期間發展乏力,似乎是步入了“中等規模陷阱”。那麽,中型公司為什麽會步入“中等規模陷阱”呢?這可能可以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來解釋,外部“腹背受敵”和內部“成長的煩惱”。

外部:“腹背受敵”的中型公司

在“十二五”初期,中型公司主要執飛國內中短程幹線市場,並少量涉及國際短程航線。而這一市場,受到大型公司和低成本小型公司的雙重擠壓。一方面,四大航充分利用三大門戶樞紐的“優質碼頭”,大力發展國際、洲際航線,拓展市場空間。

近五年,國航加大歐美航線投入,始終占據市場領導地位;東航主打“太平洋計劃”,並布局日韓短程航線,建設上海樞紐;南航啟動“廣州之路”工程,並後來居上成功成為澳洲市場的老大;海航堅持“國內一線飛歐美二線、國內二線飛歐美一線”的差異化戰略,成為洲際市場“新貴”。同時,四大航還利用國際、洲際航線及強大的樞紐網絡吸引中轉客源,利用完善的網絡和高頻次的航班吸引公商務旅客,不斷擠占中型公司的國內幹線市場。另一方面,部分小型公司選擇低成本模式,抑或成功轉型、正在轉型為低成本公司,如春秋、西部、首都等。低成本公司專註於點對點幹線市場,以“單一機隊、單一座艙布局、高頻次、高客座、低管理費用、低銷售費用”的“兩單兩高兩低”模式打造低成本競爭力,對同一目標市場的中型航空造成巨大威脅。春秋航空行業領先的收入利潤率,以及上市後股價的“現象級”表現,西部航空轉型低成本後當年實現扭虧為盈,這些都體現出了國內低成本航空的競爭力。特別是在幹線市場上,9元、99元的白菜票價,讓傳統航空、特別是中型公司苦不堪言。中型公司的目標航線市場受到擠占,公商務旅客要與四大航爭奪,而價格敏感的旅客又被小型低成本公司明顯分流,可謂“腹背受敵”。

如今,在成熟的歐美航空市場也早已呈現兩極分化的“3+2”競爭格局。即歐洲為“漢莎、英航、法荷航”三家全服務網絡型航空和“瑞安、易捷”兩家低成本公司;而美國也已形成“美航、達美航、美聯航”和“美西南、捷藍”的兩極競爭格局。而中型航空公司的“根據地”被不斷“蠶食”,發展突破困難重重。

此外,對於國內中型航空而言,不僅要面對大型公司和低成本公司的上下夾擊,在其國內幹線市場上還要應對國內“八橫八縱”高鐵的巨大沖擊,面臨較大的發展阻力。

內部:中型公司“成長的煩惱”

其實,中型公司的敵人不僅僅來自外部,內部同樣面臨著航線網絡、基地布局、機隊構型、管理效率等多方面升級更新的挑戰,主要可概括為“三大挑戰”。

第一,網絡升級。隨著規模的逐漸增大,同時也是避開競爭日益激烈的國內幹線市場,部分中型公司開始了“網絡升級”,主要是由點對點幹線網絡升級至區域門戶樞紐和點對點幹線並重。換句話說,中型公司原來主要是打遊擊戰,化整為零、各自為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哪里能賺錢就飛哪里,航線間很少有配合和協同。現在不同了,“遊擊隊改編為正規軍”,需要從樞紐飛一些國際甚至洲際航線,同時要圍繞洲際航線安排一些國內航線提供中轉客源,打造區域中轉網絡,目標是提升整體網絡競爭力和收益性。“十二五”期間中型公司的網絡升級以廈航和川航最為典型。廈航於2015年開通了自己的首條洲際航線廈門-阿姆斯特丹,後又相繼開通廈門/福州-悉尼航線,並計劃開通廈門-西雅圖、廈門-溫哥華、福州-紐約等歐美航線,向全球網絡大幅邁進。而川航的網絡升級則更早,目前已開通悉尼、墨爾本、溫哥華、莫斯科等洲際航線。網絡升級,將使中型公司的市場由國內拓展到海外、競爭對手由國內公司發展至外國公司、收益管理由針對單一航線升級為整體網絡,這些無一不帶來巨大的挑戰。

第二,機型多樣。中型公司以往節約成本的最大法寶就是沒有歷史包袱,容易實現單一機型。2011年,廈航、川航、山航已基本均打造出單一機型的代成本、高效率優勢。其中,廈航一直以B737系列機型為主,輔以6架更大座級的B757飛機;川航主要以A320系列機型為主,搭配3架A330-200飛機;而山航則是以B737系列飛機為主,同時兼顧5架CRJ200飛機;天津航則是走支線道路,以ERJ145/190為主力機型,同時引進2架A320飛機。然而,隨著網絡的升級,機型也就不得不相應多樣化。在“十二五”期間,只有山航在退出支線客機的基礎上,仍然保持專註於B737飛機的單一機型優勢。而廈航相繼引進了6架B787-8飛機;川航也將A330機隊擴充至8架飛機、增加了A330-300機型;天津航在保留支線機的同時將A320機隊增加至21架,均使得簡單機型的成本優勢明顯減弱。在航材儲備、飛發修理、飛機調配、飛行員調配、地面保障、人員培訓等方面均帶來了不少的麻煩。而在寬體機平穩運行並找到合適的市場空間之前,多機型運行都將對中型公司的成本控制乃至盈利水平帶來不小的影響。

第三,效能下降。2011年至2015年,廈航機隊規模由76架增加至130架,川航由63架增加至107架,山航也由46架發展到86架。伴隨著大機隊、多機型、多基地、洲際化運行,必然會出現機構增加、層級增加、人員增加和流程增加。誇張地虛構幾個例子。比如人員可以由5000人增長到10000人,部門可以由10個增加到20個,層級可以由公司、部門、處室三級管理進一步分化為公司、大部門、部門、處室、班組五級審批,審批一個運價由原先的個把鐘頭延長到半天、一天,買幾架飛機的審批流程由原來的1個月延長到半年,花在協調公司各部門的時間越來越多、而花在真正分析市場研究業務的時間越來越少……如何在規模擴張的同時保持較高的工作效率,避免官僚習氣、避免大企業病,這才是中型公司保持強大競爭力的最大挑戰。

航空公司的發展歷程其實和遊樂園的過山車體驗大體相同,但一家航空公司由十來架飛機的小公司發展為三四十架飛機的中等規模公司,規模效應逐漸顯現、專業技術能力逐步積累,公司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也節節攀升。但公司由三四十架飛機的中等規模要發展至二三百架飛機的大型公司,不僅面臨外部“腹背受敵”,在內部同樣面臨著航線網絡、基地布局、機隊構型、管理效率等諸多挑戰,將不可避免進入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低谷。隨後如能完成各方面轉型升級,成長成為大型航空公司,將再次進入新的規模經濟的競爭力高地。而後可能還將面臨在分子公司管理體制、管理層級過多、市場壓力傳導等諸多管理挑戰,並可能逐步進入“規模不經濟”超大型航空發展階段。

從過去五年來看,國內中型公司整體上尚在爬坡過坎,還在苦苦跋涉。在未來的五年里,他們能否走出“中等規模陷阱”,實現從中型到大型的跨越,十分令人期待。

(作者為民航業內資深人士,本文刪節版曾發表於中國民航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19

二季度75%基金公司排名生變 中型梯隊競爭最激烈

二季度已經落下帷幕,公募基金截至6月末的資產規模也浮出水面。據WIND統計,二季度上證指數下跌2.47%,公募基金資產規模逆勢上漲,從3月底的7.77萬億元擴張至7.95萬億元。

震蕩市下,基金公司的排名大戰仍舊激烈,座次排名也出現大洗牌。記者統計的數據顯示,和一季度相比,105家基金公司中,79家基金公司名次有所變動。這意味著,三個月的時間,超過75%的公司行業排名出現了變化。79家行業排名變動的基金公司中,26家排名變化超過5個名次。

截止今年二季度末,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只有三家位次發生變化,其中僅一家公司排名變化超過5名。而排在最後十名的基金公司中,4家名次生變,且變化幅度在5個名次以內。

排名真正激烈的還屬中型基金公司,記者統計了規模500億-1000億的18家中型基金公司。其中,15家即80%的中型基金公司排名已變,7家即近50%的中型基金公司變化幅度超過5名。

具體來看,融通基金、景順長城基金、長城基金等三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均提升超過5個名次,成為排名增長最快的中型基金公司。

以融通基金為例,該公司一季度末資產規模為714.28億元,今年二季度末為889.10億元,資產規模增加了174.81億元,增幅為24.47%,排名從一季度末的第30名提升至第23名。數據統計顯示,債券基金、貨幣基金規模的增長是融通基金排名上升的主因。

另外,有4家中型基金公司排名下降超過5個名次,中型基金公司之間的排名大戰日趨白熱化。

業內人士介紹,對大型基金公司來講,規模動輒相差百億甚至千億,守住座次相對容易。而中型基金公司規模相差千萬元即拉開名次。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型基金公司的排名爭奪戰將愈發激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93

【中型航企突圍系列報道之一】天津航空發力國際:國內最大支線航空如何二次轉型

今年5月份,一架空客A330飛機降落在天津濱海國際機場,這是天津航空的首架寬體客機。之後的一個月里,天津航空用這架飛機,開始陸續執飛天津-莫斯科及天津-重慶-倫敦的直飛航線,這也是天津航空開通的首批洲際遠程航線。

作為海航集團與地方政府合作模式的開創者,天津航空在成立7年之後,開始啟動二次轉型——從中國最大的支線航空企業,轉向幹支結合的區域型航企,再到面向國內外市場的中遠程國際化航空公司轉身。

“支線起家,幹線成長,國際騰飛,天津航空要完成航空市場的三級跳,這樣的升級道路在國內航空公司還比較少見,但是中小型航企可以嘗試的一種發展路徑。”民航業內人士林智傑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

從支線專營到幹支結合

2009年成立的天津航空,采取了差異化的市場戰略,將自己定位於專營支線的航空公司,運營的都是100座級以下的支線客機。中國內地首架E190飛機就是交付給了天津航空的前身大新華快運,2014年在中巴兩國元首的見證下,天津航空還簽署了40架E190系列飛機。

這樣的市場定位,也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當時,中國民航運輸業同質化嚴重,東部發達地區運力過剩,中西部中小機場利用率不足,支線運力短缺。因此,天津航空希望通過集中優勢資源開拓西北、西南等潛力地區,將市場定位於經濟發展迅速而航空運輸發展相對滯後的二三線城市。

這樣的拓展策略,與天津航空的“兄弟公司”海南航空初期的發展有些類似。早在2000年之前,海南航空就曾提出過“毛細血管“戰略,利用支線飛機運營支線航線,為幹線輸送客源,在大新華快運成立後,其支線飛機也主要來自海南航空。之後,天津航空主要引進的也是100座級的E190和50座級的E145支線客機,並逐漸在天津、內蒙古、新疆等地區市場獲得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

不過,由於座位數少,飛行距離短,而支線飛機的飛行員、機務、航油成本、起降費等在國內都與幹線飛機無異,很多支線航線只有在政府的補貼支持下才能保證盈虧平衡。如果沒有幹線網絡的銜接支撐,支線航線很難取得更好的運營效果。

2011年起,天津航空逐步引進A320客機,開始了由支線專營向幹支結合的第一次轉型。

目前,天津航空運營的機隊近90架,包括100座以上的空客A320,以及E190和E195支線飛機,並在國內建立了包括天津、西安、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等八大運營基地。

“我們當時的策略是,用100座級以下的E190、E145支線飛機將旅客從二、三線城市運輸到一、二線樞紐城市,再通過150座級的A320實現旅客在一、二線省會級樞紐城市之間的運輸。”天津航空市場總監李文斌回憶道。

比如在西安,天津航空就先後開通了西安至延安、榆林、安康、漢中等支線航線,還布局了西安至烏魯木齊、西安至哈密、西安至張掖、西安至金昌、西安至敦煌等到省外的航線;在新疆,天津航空以前也主要是用小飛機運營疆內航線,現在在新疆的A320飛機比190飛機還要多,通過190飛機輸送客源到烏魯木齊,再通過A320飛機輸送到新疆外。

“幹支結合”的市場戰略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天津航空的航線網絡已經從國內逐漸擴大到東南亞、日韓等周邊國家地區,2015年的旅客運輸量突破1000萬人次,成為國內發展速度最快的航空公司之一,公司還陸續將其320和190機隊的頭等艙拆除,並成立了信息創新部研究創新業務和輔助收入,希望打造高性價比的航空公司。

發力國際分流首都客源

從去年開始,天津航空又將目標瞄準了更遠的中遠程洲際航線市場,今年5月以來就連續開通了天津-重慶-普吉、天津-莫斯科、天津-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天津-重慶-倫敦四條國際航線。

“前幾年國內幹線比較賺錢,近三年國際航線的運力、運量增長都高於國內線,加上油價比較低,出境遊需求不斷增加,現在布局國際航線市場是比較好的時機。”林智傑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

而對天津航空來說,下決心發力國際中遠程,也是看中了天津承接首都機場溢出旅客需求的潛力。

天津航空執行董事長兼總裁劉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首都機場的時刻資源逐漸飽和,不斷增長的旅客需求的釋放,對距離北京車程不到一小時的天津來說是一個市場機會,“天津航空的二次轉型,就是希望抓住這一機會,將天津打造為進出北京的第二通道。”

值得註意的是,海航集團旗下的海南航空和首都航空,已經開始以北京為樞紐,布局國際遠程航線,不過很難拿到從北京出發到國際一線城市的航權,而天津航空希望爭取開通的國際中遠程航線,正是從天津始發到國際一線城市,並采取低價策略,平均票價比北京始發國際航線便宜600~1000元,以分流北京首都機場的客源為策略,來吸引京津冀三地的出行人群。

比如剛剛開通的天津-重慶-倫敦航線,就是天津首次連通英國,也是重慶首條直飛倫敦的航線,開航初期的單程機票只有660元,往返機票990元(不含稅)。由於天津和重慶都處於“一帶一路”的交匯點,這條航線也打通了京津冀、中國西南區域連接歐亞大陸的空中通道。

“隨著國家‘京津冀一體化’、‘一帶一路’等戰略規劃的相繼出臺,以及天津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都將激發潛在的市場需求,因此我們會加大適合執飛國際中遠程航線的寬體機型的引進速度,”劉璐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年內還將再引進2架A330寬體客機,5年內使A330寬體客機的數量達到10架,並陸續開辟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墨爾本、奧克蘭等至歐洲、北美的洲際航線。

機隊結構優化與航線網絡協同

而在加速引進寬體機的同時,天津航空原有的支線飛機,也在逐步通過海航集團內部的資源協調進行著劃轉剝離,最終形成以A350、A330、A320等空客機型為主的單一機隊。

比如由天津航空與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合資成立的北部灣航空,就已經承接了天津航空10架E190飛機,而海航集團在加納投資的AWA航空則吸收了一部分天津航空的E145機型。

顯然,天津航空的轉型,是在海航集團航空板塊的整體規劃中進行。除了機隊結構的協調,天津航空也在與海航系的其他航企,通過代碼共享等方式銜接國內網絡,以為其國際中遠程航線輸送客源。比如西部航空就與天津航空合作,銷售國內旅客經重慶前往倫敦的機票。

 

“對天津航空來說,從支線航空到發力國際,對其運營管理會提出不少新的要求,比如從支線飛機到幹線飛機再到寬體客機,對機務維修能力的建設和布局要求就不同;再比如開拓國際航線,對公司的品牌影響力、國際運行規則、市場營銷尤其是境外的銷售網絡都會有更高的要求。”林智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特別是做幹支結合和國際樞紐網絡時的中轉聯程能力,對航空公司的運行效率和服務流程要求更高。

為了打造天津樞紐,天津航空早在2011年5月就整合高鐵與民航運輸資源,推出了“經津進京”的空鐵聯運服務,2014年又打通京津兩地雙向空鐵服務,將其升級為“京津空鐵聯運”產品。從去年十月開始,北京、河北地區的旅客購買天津航空天津進出港的航班,還可以直補50元民航發展基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13

孫宏斌:明後年或有中型房企被並購 前十名將占50%以上份額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2-10/1169804.html

每經記者 董青枝 每經編輯 盧祥勇

即將過去的2017年是中國房地產不平凡的一年,調控政策不斷收緊、各大房企銷售額再創新高,同時“房住不炒”“住房租賃”等亮點頻出。

12月9日,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第四屆平安地產金融創新論壇上指出,房地產行業經過2017年的增長後,明年肯定會面臨調整,房地產銷售增速回落,但也存在結構性機會。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則直接表示,中型企業被並購的機會明年、後年會出現,前十名將會占到50%以上的市場份額。

房地產空間仍舊很大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7~2018)》指出,2017年總體市場穩中有升,一二線城市分化降溫,三四線城市分化升溫,其中,尖塔型房價體系有所收斂,隨著本輪樓市回升小周期接近尾聲,未來一年將迎來新一輪調整期和降溫期。

具體數據來看,2016年10月~2017年9月,一線城市二手房價格同比漲幅由4月的33.1%降到10月的26.4%,二線城市由38.6%微降到36.8%,三線城市樓市分化升溫,房價同比漲幅均由4月的12%上升到10月的17.6%,其中三線城市中有55個城市的房價漲幅上升,四線城市中有143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格上漲。

2018年的市場將會如何變化?孫宏斌在上述論壇上表示,2018年會比2017年好一點,政策在現有的基調下可能稍微松一點,價格會稍微松一點。

李迅雷則指出,2018年房地產有更多來自結構性的機會,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已經到來了,農民工從城市流到農村、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這種趨勢還在延續。房地產投資應該要看到未來十年、二十年中國經濟格局的變化。

中國指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對未來三年的房地產市場總量做了預判:2018年到2020年商品房住宅消費面積有35億平方米的總量,每年銷售額總量有27萬億。盡管增長稍有下降,總量空間仍然還在。

行業集中度在加劇

在市場面臨調整時,行業加速邁入強者恒強的時代。

黃瑜指出,保守預計到2020年,千億級企業會到25家,其中12家在1000億到3000億之間。未來企業的生產力布局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都有望圍繞城市群開展。

根據億翰智庫數據,截止今年11月,千億房企俱樂部擴容至14家,碧桂園以銷售金額5347.7億元成為國內首家年銷售額超5000億元的房企,預計2017年全年TOP10門檻或超1400億元。

激烈格局競爭下,孫宏斌認為,中型企業被並購的機會明年、後年會出現,兼並收購的份額向大公司集中,前十名占到50%的市場份額“都擋不住”。

另外,平安銀行行長胡躍飛也表示,當前各大房企都在深化區域布局,開展項目並購或者進行橫向聯合,預計這一趨勢還會加快。行業整合的過程是房企間加大競爭、優勝劣汰的過程,也是優化資源配置、改進市場效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流房企會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除了自身的發展壯大,主流房企還會把先進的建築思想、美好的居住理念和優秀的人本文化帶入整個行業,推動行業蛻變。

無獨有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也提出,房地產行業集中度在加劇,促使一些開發商探索一些新的商業形態,由開發投資形式轉到多元化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614

中型房企發展樣本:弘陽內部的四大變革

剛剛登陸資本市場的弘陽地產(01996.HK,下稱“弘陽”)內部正在發生變革,其核心是通過管理對組織進行賦能,為邁向千億規模做好準備。

發起變革的核心人物之一就是弘陽集團執行總裁蔣達強。剛剛過了不惑之年的蔣達強在今年3月加入弘陽集團,此前他曾在國內多家知名公司任職高管,有豐富的從業經驗。對他而言,弘陽要從一家中型房企躍升至實現千億規模,組織再造和變革尤為重要。

“我們計劃2020年實現千億規模,而這里面的前提就是進行組織再造,當我們有了千億的管理能力,我們才能實現企業的跨越。”蔣達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四大變革

“今年我們將在四個方面進行變革,圍繞戰略、機制、運營、信息化,希望讓企業的管理效率進一步提高。”蔣達強說。

從頂層設計看來,一個企業需要有一個核心戰略去指導企業發展,並聚焦企業的資源,才能形成自己的競爭力。

對於弘陽集團而言,其下屬地產、商業、物業三個板塊,每個板塊都進行具體規劃,蔣達強希望用戰略目標倒閉改革,並推動業務發展。

以核心的地產板塊為例,弘陽的戰略投資方向就是深耕區域和核心城市圈。考慮到弘陽的大本營在江蘇,因此會把江蘇市場進一步做透。同時,深耕長三角區域,把握這個區域經濟發展的紅利。同時,還將布局一些核心城市以及城市圈。

“中國未來的城市化、城鎮化進程還沒有結束,很多非一線城市機會還有很多,這就是弘陽的機會。”蔣達強說。

弘陽的招股書顯示,其計劃在長三角,以上海、南京、合肥、杭州都市圈為核心向周邊拓展,選擇性進駐長三角的三四線城市;在華南、華中、西南區域,重點關註節點型城市,例如武漢、天津、重慶、成都、鄭州、長沙等,以及這些節點城市形成的都市圈。

選擇好了布局區域後,拿地的方式和技巧尤為關鍵。如果選擇城市是“道”,那麽拿地就是“術”。因此,蔣達強給內部提出了4個拿地的方法論。

“我們不拿大地,不拿貴地,不投沒有人口流入的城市,少拿容積率低的項目。”蔣達強告訴記者。

比如,弘陽原則上不會考慮6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項目,寧願分成三四塊來拿,每塊都是10萬、15萬平方米的規模。此外,容積率太低的項目弘陽也盡量不拿,因為只能做低密度別墅產品。

這里面的核心邏輯是,弘陽需要提高周轉效率,而上述兩類土地將影響到弘陽的周轉效率。對於房地產而言,周轉的快慢影響資金效率,通過提高周轉將有助於增加經營杠桿,實現規模更加快速的發展。

有了戰略之後,進行戰略落地的保障機制尤為重要,團隊執行力的激發,需要良好的激勵手段。

“我們在機制上主要設計了更多的激勵手段,包括業內流行的跟投,但是要保證團隊跟投後可以及時獲取收益,而不是去綁定團隊。希望我們的及時激勵效果,能激發團隊每個人的潛力。”蔣達強說。

除了激勵保障以外,運營和信息化建設同樣重要,對於一個沖擊千億的房企,未來的管理規模將是巨大的,因此設計好運營體系和流程,才可以避免出現“大公司病”,也就是所謂的溝通障礙。

“我們把設計、采購、成本、工程等全都歸入大運營體系,實現標準化,這樣有助於管控並實現管理效能提高。此外,我們投資了幾千萬,把全集團的數據系統打通,進行數據一次輸入全面共享。信息透明之後,有助於各個部門的協同配合,將降低溝通成本,提高效率。”蔣達強說。

按照規劃,弘陽將在近期實現上海、南京雙總部設置,上海承擔了戰略、投資、人才等功能。通過上市、總部職能遷移,為進一步發展蓄力。

最後的窗口期

事實上,弘陽的上市只用了8個月時間準備。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弘陽也明白房地產的窗口期已經不多。

“我們希望趕上最後的窗口期,實現規模和效率發展,未來的地產商都會朝著精細管理的路徑去發展。而有了一定規模,才能進行風險對沖,在城市輪動周期中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蔣達強說。

從某種意義看,規模雖然並非萬能,但是沒有規模的房企面臨的風險可能更大。

“集團進入千億之後,我們的營銷壓力小了很多,因為布局城市多,所以我們可以在不同城市周期進行銷售拿地,有助於我們的風險平衡。”一位TOP20房企營銷總告訴記者。

對於很多中型房企而言,經常會面臨兩個問題,第一是組織架構的不完善,第二是區域布局的不均衡。

因此,上市、擴張、重構是這些房企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行業集中度看,規模房企的優勢正在不斷凸顯。

國信證券的統計數據表明,2017年,中國房地產銷售 TOP5 和 TOP10 市場集中度分別為 16.9%、24.1%,較2016年末分別提升了4和5.2個百分點,但對比美國的市場集中度,尚分別有6.7和9.1個百分點的差距。

但2018年1~6月,中國TOP5和TOP10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至21.37%和29.72%,已經接近美國水平。

這意味著,行業整合時代周期開始見頂,未來的發展朝著更精細化路徑邁進。

事實上,包括大發、中梁、新力等公司均在籌備上市,以期待贏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很多中型房企面對市場競爭均需要更多資金進行擴張,登陸資本市場是實現規模增長的重要一步,將為其下一步規模發展做好準備。”同策咨詢研究總監張宏偉告訴記者。

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預計,2018年TOP4房企總規模或近3萬億,未來房企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TOP10房企集中度有望達35%。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彭海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037

美國運通:港中型企業憂資金流

1 : GS(14)@2015-10-10 00:54:5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009/news/ec_eck1.htm


【明報專訊】美國運通首份中型企業「未來部署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四成受訪者將現金流視為最大挑戰;近八成受訪企業與內地有業務往來,均表示擔憂中國政府規管的不確定性。

中型企業主要指年收入介乎200萬至1200萬美元的企業,調查稱,雖然有99%受訪決策者視做好部署為主要職責,但近半(45%)在過去一年未曾為企業的未來考驗作任何部署及規劃;而超過三成(34%)未有計劃於未來一年為挑戰做好商業部署。

調查報告亦披露,香港中型企業來年將面對環球及本地的營商挑戰。四成被訪者憂慮現金流並視之為最大挑戰,此外28%受訪者憂慮政府規管、25%受訪者則憂慮宏觀經濟狀,至於擔心新市場的創新或衝擊的則達19%;另有逾七成(76%)與中國內地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對於政府規管尤其擔憂。

調查顯示,企業認為在香港營商的優勢主要是容易進入中國市場,能利用內地市場的供應鏈,以及本港透明健全的法治;不利因素則是本港租金高昂,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以及整體英語技能較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9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