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張地圖 讓它鍍上台積電光環

2013-03-11  TCW
 
 

 

台積電概念股成為市場追逐半導體類股新指標,過去四個月,半導體設備商辛耘在興櫃股價已大漲逾一倍,被視為是下一檔「台積電概念股」。

去年,台積電營收占辛耘營收四一%,今年,台積電資本支出大增,過去靠半導體設備代理起家的辛耘,在半導體設備代理產業高峰已過下,今年將靠著布局十年的自製半導體設備業務與再生晶圓業務,要再度打上台積電的光環。

發跡:一人公司搶市奪佳能訂單,市占率百分百

辛耘去年前三季營收十六億元,和外商主流設備業者在台動輒百億元的銷售金額相比,規模在半導體設備業並不算大,但它成為台灣三大本土半導體設備代理商之一,關鍵就在辛耘董事長謝宏亮。

謝宏亮是竹科的傳奇人物,靠著代理半導體設備、投資半導體相關公司,為他賺得財富。他也是台灣知名的雕塑和油畫蒐藏家,清大校園裡的羅丹雕像,全世界只有二十五尊,就是他所捐贈的。

謝宏亮的發跡,就是看準了趨勢。三十四年前,他只是在電子儀器公司上班的小職員,但是,他做工研院生意的時候發現,半導體技術正在起飛,當時台灣剛派員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受訓不久,謝宏亮借了三十萬元,加上自己存的六萬元,就跨入半導體設備代理產業,比台積電成立還早八年。

他一創業就提著公事包,拜訪日本佳能(Canon)。他坦白告訴對方,「辛耘是一人公司,」他的準備打動了日本人,拿下半導體最重要黃光設備的代理權,「當年我們的市占率是百分之百。」謝宏亮說,早期聯電創業時,都跟辛耘買曝光設備,他手指上還留有一道長疤,這是他當年拆卸機器時留下的傷痕。

二○○三年,謝宏亮就開始投資自製設備,他和對手差異化的方法,是投資被稱為濕製程的晶圓表面處理技術,一投資,就花掉他十年時間和新台幣十億元。

轉型:手握獨門技術循技術地圖組虛擬研發團隊

如果把晶圓製造的過程比喻成洗照片,辛耘擁有的技術就是如何把沖洗出照片洗乾淨的技術,「這種濕製程應用範圍很廣,從太陽能、LED到半導體都用得到,」這是謝宏亮眼中的大機會,辛耘副總經理林克煌估計,半導體製程中,約有一成五都屬於濕製程,「越先進的製程,對潔淨度的要求越高,濕製程角色越重要。」這個技術有多難?一座清洗設備就像一座全自動化的小工廠,一批晶圓擺進去,必須在二十到三十分鐘內就能自動完成幾十道工序。技術牽涉化學、自動控制、精密機械、軟體等十個不同領域,「以前做服務,我們只懂得片斷的知識,現在,你卻必須全部自己串起來,」林克煌說。

這個市場長期被美、日對手把持,目前半導體高階濕製程設備,日商DNS和東京威力市場科創才是主流,以東京威力為例,這家公司的資本額就比辛耘高出二十七倍,根據辛耘的財報,辛耘的研發經費一年只有七、八千萬元,怎麼有辦法挑戰對手?

「我們的核心能力,就是資源整合和通路經營的能力,」謝宏亮說,用白話文說,就是打群架的本事。

辛耘成功的關鍵,靠的是一張全台灣的技術資源地圖。做自製設備的前三年,他們盤點半導體清洗技術發現,有兩成技術是辛耘不會的非核心技術。他們拜訪全台灣的大學和研究單位,一間、一間研究室敲門,找到握有技術的專家,就幫教授買設備、做研究。

「台灣各領域其實有很多虛擬冠軍,只是沒人把他們整合在一起。」謝宏亮說,為了找出台灣這十項技術最頂尖人才,投資的冤枉錢超過兩千萬元。他們試過近百位博士級研究人員,最後過濾出掌握頂尖技術的六個團隊,辛耘提供資源,換到對方協助突破關鍵技術。

「我們是台灣唯一掌握半導體前後段濕製程技術的公司,」謝宏亮得意的說。今年,他們的設備正在3D IC封裝生產線上測試,如果通過,就有機會打入一年新台幣三百億元的先進封裝設備市場。

辛耘今年將完成的全譜式質譜儀,也是靠打群架的策略完成的。「質譜儀市場一年有四、五十億美元,全世界卻只有四到五家廠商能做,」談到商機,謝宏亮眼神閃爍光芒,「以前的質譜儀只能量小分子,我們是全世界第一家開發出可以量測細胞的全譜質譜儀的公司。」為了做出質譜儀,辛耘的員工頻頻拜訪中研院、清華、東華和工研院,把這些研究人員變成自己的虛擬研究團隊,才突破質譜儀技術瓶頸,這項產品短期營收貢獻有限,但十年內有機會成為辛耘營收成長引擎。

這次上市,是辛耘轉型的關鍵一步,他的日本對手,像東京威力,就成功從代理商轉型到製造商,謝宏亮坦言,辛耘也要走這條路,「上市,才能吸納更多人才,投資時也才容易募資,」謝宏亮說。半導體設備競爭日趨激烈,能否再創成長動能,今年能否切入先進封裝設備市場將是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85

中國教育產業資本地圖 謝晨星

http://xueqiu.com/9787033441/24271341
俞敏洪說自己一直很後悔讓新東方上市,認為教育和資本相結合是個錯誤,但其實資本早已滲透入中國教育的方方面面,而教育也已離不開資本。那麼資本在多大程度上在影響、推動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筆者歷時半年,與國內數十家投資機構及教育創業公司交流後,並結合投資經驗,草繪出下面這張「中國教育產業資本地圖」,為教育創業者們深度解讀中國教育行業的創業機會和資本態度。
查看原圖
       教育,按辦學性質來說,可分為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近十年的數據統計趨勢顯示民辦教育處於飛速擴張,而公辦教育正在逐漸收縮,本文主要討論民辦教育。

按照教學模式來說,也可分為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線下教育板塊早在2006年新東方上市前就已被資本大規模介入推動,以安博、學而思、學大教育2010年在美國陸續上市為代表,但上市後在資本市場表現一直不佳,總體來看未來已無大機會,多數VC甚至放棄關注該領域,其餘投資也以未來被併購為主要退出渠道。

線下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利潤率與發展規模成反比」,區域化特徵明顯,究其原因在於「人治」因素過重,標準化管理困難,這在留學諮詢行業尤為突出,但由於預付費制,普遍現金流良好。

而線上教育,從過去兩年該領域發生的眾多投資案例即可看出,投資者一致認為這是一片藍海。線上的優勢在於跨地域、標準化程度高、內容復用性強、學習個性化,移動設備更有便攜優勢。但難點在於現階段盈利困難,中國用戶不習慣為虛擬內容付費,而線下教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線上亦難以通過向線下導入用戶來獲取收入,目前已上市的線上教育企業要麼是做B2B業務,要麼以其他領域為主營業務,教育為輔,如淘米、多玩YY等。
查看原圖
細看上圖「中國教育行業上市公司概況」後會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沒有在國內A股上市的教育公司?中國民辦教育與資本結合所面臨的最大阻礙就在於此,因為《教育法》第25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受此影響,教育服務企業短期內還無法在國內上市。雖然目前證監會也會受理教育企業的上市申請,但在教育企業上市的政策態度尚未明朗前,絕不會開閘放水,目前僅有圍繞教育的出版及技術服務企業存在上市機會,而該政策今明年是否能放寬將是中國教育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變量因素。

宏觀說完說細分,將整個教育產業拆開來看,可按年齡分為幼兒教育(0-6歲)、K12教育(6-18歲)和大學教育,除此之外,還有P2P教育、外語教育、職業教育、企業教育、興趣教育、出國留學、考研/國考、考試服務等領域,並且多數領域都有相對應的線上、線下模式。

一、幼兒教育:

線下:以兒童興趣培養、潛能開發、英語早教、民辦幼兒園等連鎖模式為主,得益於近年來一二線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及家長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視,一線城市一個兒童每年業餘學習的花費投入可達萬元甚至數萬元。國務院更將「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0%,學前一年毛入園率達到95%」的目標規劃寫入《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學前教育成為與高等教育並列的近十年來仍能保持擴張式發展的教育階段。行業發展迅猛,現金流良好,但同樣受線下模式的弊端所限,目前是上市公司重點投資併購領域。
查看原圖
另外專注於幼教出版和幼教裝備的洪恩和億童也已達到上市規模,但相比於「按月訂購」模式的日本巧虎在中國的百萬用戶、八億收入,不管是收入規模或收入穩定性來說仍差不少距離,因此業內都在密切關注誰會成為中國的「巧虎第二」。

線上:2010年、2011年資本投入重災區,都試圖通過APP形式將移動設備與教育內容相結合,產品普遍做的不錯,可惜摸索至今仍然叫好不叫座,用戶規模和收入雙失。原因一是此類APP主要是iPad版本,但是iPad銷量較於iphone畢竟有限,硬件平台用戶基數不夠大,二是iPad的設計本身不適於6歲以下兒童使用,遠不如點讀筆、點讀機產品暢銷,三是中國的越獄用戶比例實在太大,付費狀況堪憂。

但是這其中卻有一家公司一枝獨秀,寧波啟點教育的「悟空識字」產品業內風傳2012年收入就達四千萬,其中原因筆者認為一是相較於其他繪本、遊戲產品而言,識字對於中國人是剛性需求,且效果達成簡單直接,家長付費願望非常強烈。二是該產品採用在線會員付費制和應用內付費,能向用戶收到錢,這才是關鍵。未來該領域將何去何從仍有待觀察。

二、K12教育:

線下:以課外教輔為主,產業成熟度、集中度很高,同樣為資本重災區,除了學大、學而思、安博三家上市以外,龍文、巨人目前上市皆受阻,且安博退市案已鬧得不可開交,至於其他所投公司,皆「讓投資人很受傷」,目前避之不及。該領域傳統教育出版業務規模非常大,但未來仍需面對數字出版的衝擊,產業鏈延伸投資併購需求明顯。

線上:12歲以下與學前教育領域線上部分類似,且遊戲與教育本身結合緊密,未來發展仍需等待互聯網接受程度較高的「80後家長」們的孩子慢慢成長。12歲至18歲則受考試升學壓力較大,「電腦」、「網絡」目前對於這些孩子的家長來說如臨大敵,思維對抗根深蒂固。線上遠程教育模式如弘成教育的「101網校」等,誕生十幾年來一直不溫不火,線下機構在線上也做了很多嘗試,如巨人網、E度網、學而思網校等,但畢竟線上線下左右手互搏,用戶認知培養尚需時日。相較而言B2B模式更靠譜一些,如校訊通,或能在教育財政支出中分杯羹的「體制內」模式,如繼教網,規模已經十分之大。

三、高等教育:

       線下:高盛、凱雷、霸菱亞洲等都是大手筆投入,全部折戟。高等教育目前由於高考學生數量開始下降,出國留學比例提高,公辦高校不斷擴招,2011年高考入學比例已經高達95%,招生面臨增長困境。特別是民辦高校受到的衝擊更大,在生源數量和質量都無法與公立高校競爭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儘早改變發展方式,那麼必將面臨倒閉或被兼併的命運。

       線上:大學生的業餘生活豐富,學習精力除了本身課業以外也基本在英語、考研、國考、職業教育等方向。近兩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公開課廣受關注,美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公開課都獲得了巨額融資,但中國除了網易旗下公開課以外尚未出現同類級別產品。除此之外手機課程表產品今年發展迅速大受歡迎,本身又具有一定社交粘性,是近期一大亮點。
查看原圖
四、P2P教育:

P2P(Person toPerson)教育是去年投資熱點,包括網易門戶事業部總經理李甬辭職創業的粉筆網,創新工場投資的多貝網絡教室,及風傳被騰訊投資的傳課網等,試圖將教育授課從線下搬到線上,但依然受制於教師個人品牌,目前都處於探索階段,商業模式尚待驗證。

五、外語教育:

       中國教育巨頭新東方的傳統業務重地,線下空間不多,線上投資事件眾多,尤其以徐小平老師的真格基金最為活躍,獨佔大半項目,但以網易有道詞典過千萬用戶仍難盈利來看工具類產品的商業模式會是問題,退出方式更多以被併購為目標。在線外教視頻教學模式以其比線下更低的價格優勢和便利性獲得好評,創業者中不乏世紀佳緣前CEO小龍女這樣的知名創業者。但是該領域目前盈利能力最強的還是耕耘多年的滬江網校,政府關係過硬,本週剛傳聞獲得高達2000萬美元投資,已離上市不遠。

六、留學諮詢:

中國近五年出國留學人數年均增幅高達22.6%,五年翻了近三倍,這是一個高速增長的市場,也是一個高毛利市場,留學諮詢機構既從學生處收諮詢費,也從學校收取學費分成,按人均費用假設一萬來算,這一細分市場年規模就高達40億,但是競爭集中度並不高,包括新東方、啟德、金吉列等在內的第一梯隊,市場份額均未能超過10%。究其原因在於線下業務中,留學諮詢顧問的權重過高,業務流程標準化程度低,綜合管理能力落後,規模化擴張困難。
查看原圖
但這個行業已經在悄無聲息的發生變革,尤以前去哪兒網副總裁戴政創辦的決勝網,做教育產品的搜索引擎模式,和上海匯紫諮詢旗下中英網的DIY模式最值得關注,大幅砍掉前向收費可能將該行業推向徹底變革。

七、職業教育:

       以IT培訓為主,移動互聯網ios、android開發是熱點,但對VC來說早已過了投資時間窗口,而會計、網絡營銷、Photoshop教學等科目市場規模太小,只能選擇以被併購為退出方式。

八、興趣教育:

       真格基金在這個領域投資了彩翼美術、聶衛平圍棋、漢翔書法和優肯體育,被徐老師稱為「素質教育」投資。這個領域的投資邏輯和模式與學前教育、K12教育的線下領域基本一致,主要看好一線城市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對於子女素質教育的高增長投入,以及中國人均GDP達到一定量級後正在緩慢爆發的文化板塊,以被併購為主要退出途徑。

九、其他:企業教育、考研/國考、考試服務等。略。

總結:中國近兩年的教育投資熱潮,一方面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出現了基於移動設備的新型個性化、交互式學習模式,另一方面是受近年來美國在線教育領域眾多的投資事件所影響。但中美之間的文化、經濟、政治土壤不同,在教育行業可參照性並不強,因此模式也不可簡單套用。目前來看,中國在線教育的全面爆發仍需時日。

另外筆者認為產業顛覆皆始於某個博弈均衡點被打破,比如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為什麼會在2011年爆發?原因有二,一是工信部對於手機禁帶wifi的政策限制在2011年初被廠商逐漸打破,二是2010年底CPI走高導致資本湧入移動產業。這兩個因素,一個是政策,一個是資本。

那麼,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的博弈均衡點是什麼?何時打破?值得深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97

Livesense村上太一VS. 地圖日記郭家齊 創業關鍵五問 年輕人要勇於翻牆

2013-10-14  TWM  
 

 

Livesense創辦人村上太一,二十五歲成為日本最年輕的上櫃公司社長;地圖日記共同創辦人郭家齊,三十一歲成為Groupon台灣分公司營運長。

兩位日、台第一線的年輕創業者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他們第一手的創業心得。

撰文‧孫蓉萍、黃家慧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何選擇創業這條路?

村上太一答(以下簡稱村上):我從小學就開始有創業的想法,直到上大學成立公司以後,才知道我要做的事是要「讓大家開心」的事。看到有人透過我們的網站找到工作,且拿到二萬日圓祝賀金,我會覺得自己創造了一個有價值的服務。

現在大家看我好像很風光,其實創業很辛苦。我剛創業的時候,大約二十歲就因為太煩惱而滿頭白髮,還好現在頭髮又恢復黑色。創業是我喜歡的事,雖然辛苦,但它就好比有一道牆擋在前方,我享受努力翻牆的感覺,每越過一次牆,就覺得自己有進一步的成長,絲毫不以為苦。

關於特質

「適合創業的人,首先必須要能正面思考。」我很鼓勵年輕人在學生時代就創業,因為如果失敗,還可以回頭當學生。年紀大了再創業,或許因為社會經驗比較豐富,成功機率升高,但風險也會變高;而且年輕時體力比較好,我當時一天工作十五到二十小時,身體也還撐得住。

郭家齊答(以下簡稱郭):我們當初做「地圖日記」,純粹是為了用自己的專長做一些自己覺得好玩的事,沒想到不只是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人使用,後來商業化,也開始了我們的創業之路。

其實到美國留學前,「創業」對我來說很不可思議,因為我從小就是做事中規中矩的乖寶寶,從未想過要走一條和別人不同的路。讀史丹佛大學時,身邊很多同學白天上課、晚上做案子;畢業後,也有很多人自己創業,而且做得有聲有色,讓我漸漸覺得「創業」也是一個大眾路線,找工作不是唯一的出路。

年輕時創業比較有衝勁、沒有太大經濟壓力,做不好也沒關係,從頭來就好,畢竟網路生意成本不高,不用害怕。你也許會有失敗經驗,但愈早失敗,可愈早找到對的事情做。

問:創業要具備什麼能力或特質?

村上:其實創業很簡單,難的是如何讓公司持續成長。我認為適合創業的人,首先必須要能正面思考。記得我考初中時,只鎖定一所學校,結果沒考上,心情盪到谷底。父母親也是很樂觀的人,他們並未責備我,只對我理性地分析說:「接下來要怎麼做?」只為過去的事情懊惱,對未來並沒有幫助。

第二是要保持學習的態度,會自責,發現問題時自我反省並且思考解決方式,而不是一味怪東怪西怪別人,就是不審視自己。例如去拜訪客戶,同時觀察客戶的反應,就會知道這次說的話是否得體,下次怎麼說可以更好,持續追求進步。不論是讀書或當面請教前輩經營者,總之,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重複磨練出技術和能力。

郭:多數人認為,創業首先需要有一個好點子,要有一個正確的商業模式。事實上,一位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很難想到一個完美無瑕的模式。創業需要的是「行動力」,很快付諸行動、很快做出一個東西,讓產品進入市場。自己不會知道這個東西好不好,進入市場後,消費者就會告訴你,然後你要很快調整。

學生從課本上學到的是,先好好做一個商業模式再創業,但是你可能只看得清楚前面一公尺,看不到前面一公里。所以,我不會想要太多的計畫,只要盡可能地「快」。

關於第一步

「勇敢踏出去,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步也好。」問:如何踏出創業的第一步?要做什麼準備?

村上:很多人想創業,可是永遠不敢踏出第一步。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勇敢踏出去,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步也好。我大一創業,其實高中時期就已預先做準備,例如注意創業相關的活動訊息,參加創業家的座談會,對日後一定也有幫助。雖然當時還沒有下定創業的決心,我仍先考取簿記和系統管理員的資格。

另一個良方是,一直告訴別人說「我要創業」,社會上有很多好人,大家都會提供協助。我告訴每位朋友說我想創業,消息會一直擴散,貴人就可能出現;例如,「我朋友的學長的媽媽的前同事的現在公司的社長」聽說我想創業,給了我很多建議。透過這樣一層層的關係,也可能讓創業成功的速度加快。

郭:我認為,先有團隊再想要做什麼比較好。這次創業,我們先找人、租辦公室,再看可以做什麼。我們開始通常不會做太深,這樣才可以很快轉彎,別人可能要把網站做到九十分才開站,我們只要六十分就上線。比別人早開始很多,可以很快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可以很快修正,甚至直接關掉。

創業如果要募資,就要知道如何推銷自己,才能贏得出資者的青睞。例如,我們前一次創業時募資不順,直到在美國參加比賽得獎以後才改善;事實上,我們為了在這個簡報只有六分鐘的比賽中脫穎而出,特別加強了「說故事」的方式。我們到師大貼公告,找在美國出生的台灣人負責簡報,並且只挑戲劇系畢業的,他不負眾望,「演出」時成功抓住評審的心,也成為以後我們募資順利的關鍵。準備工作包含了許多小細節,而且攸關成敗。

問:如何選擇創業夥伴?

村上:選擇創業夥伴的第一要件是談得來,例如你提出一個計畫,他能真誠、開心地說:「聽起來不錯吔,應該有機會!」彼此一定要有同樣的夢想,而且能一起預見未來,一起想像,並且朝這個目標努力實現。不同心一起作夢,就沒辦法共同邁向成功。

關於夥伴

「彼此要有同樣的夢想,並能一起預見未來。」郭:團隊一開始,最少要有兩位成員,一位懂產品,一位懂行銷,等公司規模再大些,財務這些東西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我看很多人創業會找大學同學,可是大學同學通常是同一科系,同質性太高,結果往往以失敗收場。反而是找高中或社團的同學、當兵的朋友,因為念不同科系,創業比較容成功。

夥伴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熱忱,我們前一家公司,歷經多次很糟糕的狀況,例如錢快沒了,那是很糟糕的氣氛,假如中間有創辦人離職,對彼此的傷害一定很大。所以夥伴必須是很堅持、很有熱情的人;另外,因為一天可能要討論好幾個小時,他也必須是可以溝通的人。

問:給想創業的人什麼建議?

村上:我希望大家不要輕言放棄。事實上,如果我覺得諸事不順就立刻縮手,現在根本不會有Livesense的存在。要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服務,過程中當然會有很多挫折,解決之道就是不斷改善、不斷修正。我是很小心謹慎的人,做任何事之前,都會調查清楚,不愛豪賭。不斷微調每一件小事,不斷累積小成功,就會有豐收的一天。

郭:每次創業的產品可能不一樣,但是創業過程可以複製,例如怎麼找人、怎麼成立公司,這些是不變的。我自己念工程科系,看過許多工程師創業,他們容易做出技術面導向的東西,但離消費端太遠。我認為產品應該先找到市場需求,再找技術人才。

郭家齊

出生:1979年

現職:創業家兄弟公司共同創辦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70

【盤點】創業投資地圖:互聯網向二線城市的回流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0/58080.html

IT桔子是一家關註中國IT互聯網創業投資的數據庫和商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最近發布了《2013年度中國互聯網創業投資盤點》,用數據和觀點,與大家分享2013年創業公司、投資信息。i黑馬分享其中的一篇,一起來看看互聯網創業投資的地緣因素:北京無論是在創業公司數量、還是投資事件數量都高居榜首;但北上廣向二線城市的回流也明顯起來。 作者:1、創業地圖:北京位居首位  不斷向二三線城市回流結合IT桔子的地點盤點,在餅圖上,我們列出了TOP10創業地點、其他剩余的省份則匯總為“其他地點”。從餅圖可以看到,TOP10地點所覆蓋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合計占比高達97%,非常集中,相比2012年94%更為集中了。 具體到每個具體省份,2013年所列的互聯網創業TOP 10地點分別為: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福建、湖北、臺灣、陜西。和2012年相比香港沒有上榜、陜西取而代之。具體地點排序上,北京以2951家公司、占比39%位居首位。相比2012年的42%、2011年的49.8%繼續下滑。可以看到隨著北京的成本增高、競爭激烈、自然環境惡化等,不斷有互聯網創業公司是離開北京、在其他城市創業的。上海以1506家公司、占比20%位居第二位,相比前2年的占比18%比例有所提升;廣東以1273家公司、占比17%位居第三位,相比2012年的14%、2011年的12%繼續提升占比。兩地合計起來占比達到37%,快趕超北京了。當然北上廣三地仍是互聯網創業的首選,三個地方合計占比達到76%,超過四分之三,相比2012年的74%集中度略有增高。接著是第二梯隊的熱門地點,浙江以554家公司、占比7%位居第四位,相比前三位落後很多,但相比後面的地點則又領先很多,是很具吸引力的創業熱點。第五到七位的地點分別是江蘇、四川、福建,這3個地方占比在3%、4%,是很值得期待的下一個互聯網熱門城市,一方面政府扶植力度很大,像江蘇、四川等地政府也拿出了很多政策、資金和資源的,而福建則源於傳統企業發達、接受新事物快,在電子商務、遊戲、流量相關服務獨有特色。這4個地點可以視為互聯網的第二梯隊,合計占比達到18%。再接下來是TOP10地點中的第三梯隊了,包括湖北、臺灣、陜西,三地占比都在1%,相比前面的7個地點占比太少,相比第二梯隊的公司在政府扶植力度、產業鏈上都有些不足,不過因為有人才儲備,假以時日的話,還是值得期待的。合計下來,第4-10位的7個地點合計占比達到21%,相比2012年的20%、2011年的13%,所占比例不斷提升,這個比例後面能提升到多少,有待於互聯網產業的持續調整了。2、投資地圖:北上廣仍是重點,合計占比超過8成IT桔子數據庫2013年所統計的854起投資事件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等20個地點,相比2012年所覆蓋的13個省份地點上有所擴散,不過集中度增強明顯。    首先來看下IT桔子數據庫2013年的創業公司、投資事件地點分布對比,可以看到在TOP10地點中,幾乎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在於投資事件覆蓋的地點多了香港、取代了創業公司覆蓋地點的陜西;再就是臺灣、福建、湖北這後幾位的地點排序略有不同。再來具體看投資事件覆蓋的地點和省份情況:北京以391起投資事件占比46%繼續處於首位,不過相比2012年的54%有所縮減;上海以197起投資占比23%居第二位,相比2012年的20%有所增加;廣東以99起投資占比12%居於第三位,相比2012年的10%也有所增加。北上廣這3個地方合計占比達到81%,相比2012年的84%有所下滑,而且這些下滑幾乎都是北京縮減帶來的。接下來第二梯隊的地點主要是浙江、江蘇、四川,這3個地方獲得投資的公司合計占比達到11%,相比2012年有所增加,再把TOP10點中的其他地方也算上,合計占比達到16%,二三線城市獲得投資的比例小有提升。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T桔子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480

高德地圖被阿里全資收購:為什麽選擇是阿里?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0/58500.html

2月10日晚間消息,阿里巴巴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阿里集團擬以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1美元的價格,對高德公司股票進行現金收購。交易完成後,高德將成為阿里巴巴全資子公司,並融合進阿里生態體系基礎上發展。據瞭解,此次交易將涉及總現金額約11億美元。

2013年5月,阿里巴巴以2.94億戰略投資高德地圖,佔股28%,佈局O2O,加速向移動互聯網方向轉型。高德為什麼選擇阿里?下文為i黑馬關於當時的分析文章,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

高德:為何選擇阿里?

如何使過億的用戶實現貨幣化,是高德一直沒有,也難以回答的問題。

「上市時我們前五大客戶都是汽車廠商,累計對營收的貢獻高達80%。當時我們每獲得一家大客戶便欣喜若狂,有一家失手便懊惱不已。」高德CEO成從武曾如此描繪中國地圖商昔日的命脈。

真正的打擊還在後面。2012年高德的最大競爭對手四維圖新從其手中搶走寶馬新款車型的內置訂單,這意味著高德丟失一個在中國年銷售額高達13萬台的大客戶。

高德公司CFO張勤也在反思這種2B業務模式:「你丟掉任何一單,對公司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這促使公司去想,怎樣更深度挖掘地圖數據的價值。」

數據孤島也困擾著高德。公司雖然與谷歌、蘋果等簽約,事實上並未對LBS商業化有任何幫助。張勤談到:「在前期,高德提供互聯網數據,比如提供給谷歌這種數據,高德根本看不見他的後台調用。因為拿不到這個數據,高德才衝到C端(用戶端),自己從C那裡拿數據。」

高德選擇向2C邁進,公司體系結構發生多元變化。首先,在上市公司治理層面,2011年高德任命搜狐聯席總裁王昕和周鴻禕為獨立董事,而高德聯合創始人肖軍辭去董事職務,此前肖軍曾任公司COO並負責公司銷售業務。其次,在高管人員結構方面,高德先後在VP層級引入5個人。此外,在產品方面,高德免費導航應用「高德地圖」2011年二季度上線,這正發生在董事會換血前後。

人員與產業上的調配,使高德變得更像一個移動互聯網企業。如今高德在用戶數的積累上已經破億。根據易觀2012第四季度報告,其29.6%的市場份額領先百度9.3個百分點。

下一步是對公司核心價值的判斷,這將決定公司的走勢。高德的數據顯然是殺手鐧。

張勤表示,公司想過把移動地圖業務拆分,但考慮到不同業務線的運作都是基於數據庫,而數據庫無法拆分,這決定了公司整體的價值。「比如說我們做航空攝影,你聽著跟手機好像差得很遠,但是航空攝影產生的數據,對我們後來發展三維,在移動端體現三維地圖有巨大的幫助。」

有了用戶,也有了對核心價值的判斷,如何使過億用戶實現貨幣化仍是大難題。高德的解決辦法較為理性,「如果前面有BAT(百度、阿里、騰訊),不可能我們一家渺小的小公司,去面對三個巨頭的競爭。必然挑一個BAT裡面的合作夥伴。具體問題便是,挑哪一家?」張勤直言不諱。

他坦承高德與BAT均有接觸,但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將高德推向更高的層次,各巨頭是否願將自身資源充分調配給高德。

對於阿里之外的選擇,成從武曾在接受採訪時不經意地評價:「地圖既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入口,又可以做其他應用的底層支撐,如支持微博、微信、生活服務類APP等。」

「我們認為阿里是最契合的,這種契合度一方面因為我們欠缺的是接地氣,是商業模式上怎樣用地圖這種方式去變現,阿里是最接地氣的。同時阿里正好在地圖投入上又是這三家裡面相對來說最薄弱的一個。我們只評估戰略合作和大股東對高德的好處,因此最終我們選擇阿里。」張勤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27

阿里巴巴擬11億美元收購高德 地圖業務領域三足鼎立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018

財新網報導,2月10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披露,已經向高德控股有限公司提出收購建議書。建議書提出,阿里巴巴擬以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1美元的價格,對高德公司股票進行現金收購。阿里巴巴目前持有高德公司28%的股份,交易完成後,高德將成為阿里巴巴100%控股子公司。收購價格較高德軟件上週五16.54美元的收盤價溢價27%,此次交易將涉及現金約11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表示,通過全資收購,將有助於高德地圖和導航業務提升競爭力,從而更好服務用戶。同時,全面接入阿里巴巴商業體系會給高德的商業模式帶來持久創新,發揮地圖和導航應用的潛力,並在移動時代豐富阿里巴巴的商業生態。

而高德方面表示,公司董事會已經收到該要約,並計劃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對該提議進行評估。

據《新京報》報導,業內分析,合併後,高德也將從阿里接受更多資源層面支持。雙方表示,已在地理數據、地圖引擎、產品開發、商業化等展開了合作。阿里旗下淘點點、淘寶本地生活等分別引入了高德地圖和導航的應用。

高德股價上週四、週五連漲兩日,7日收盤價16.54美元,漲幅7.26%。

此次收購同時也奠定了地圖行業的格局:阿里、百度、騰訊三巨頭瓜分了地圖入口。

據瞭解,早在201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便以2.94億美元戰略投資高德公司,佔股28%,成為單一最大股東。當時,雙方宣佈,將在地理數據、地圖引擎、產品開發、商業化等多個層面展開合作,早為今次收購做好鋪墊。

而阿里巴巴則並不是第一個出手的巨頭,百度、騰訊早已搶先下手。

新浪科技報導,百度早在2012年,就將地圖業務拆分成立LBS事業部,大大加強投入力度。內部人士稱,LBS事業部在百度內部的地位相當特殊,是百度CEO李彥宏親自抓的重要產品。在李彥宏看來,傳統搜索、移動云、LBS、國際化戰略是百度未來四大重點業務方向。

百度地圖很早就明確了從一個簡單出行工具成為一個生活服務平台的定位。由於百度有很好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將地圖流量導入百度團購和去哪兒酒店訂購等服務中,最早實現了產業鏈條的閉合。

而在騰訊內部,地圖業務的地位被多次提升。最早地圖業務僅僅是騰訊搜搜旗下眾多產品之一,在騰訊搜搜與搜狗的整合中,馬化騰並未將其放入新搜狗體系中,而是「留了個心眼」,把地圖業務留在了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

騰訊地圖的街景功能在國內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下一步,騰訊地圖是否將依靠微信突圍將成為新的看點。

前愛幫網COO馬海平認為,百度、騰訊、阿里三家之中,阿里巴巴是唯一一個未上市公司,由於移動電商和基於SNS購物的興起,阿里巴巴面臨新挑戰,上市的想像空間正在縮小。

「未來的購物應該是隨時隨地、情景式的觸發,基於LBS和SNS購物的移動購物正逐漸成為主流。」馬海平表示,在LBS方面,百度已經有了地圖這一最重要的入口,而SNS的入口被騰訊搶佔。面對這兩大強敵,阿里巴巴不得不迅速出擊拿下高德。相似的,投資新浪微博、丁丁網、佈局淘點點等也都是基於同樣的投資邏輯。

一位熟悉高德的人士解釋稱,高德核心價值在於擁有大量位置信息和數據、導航和地圖市場第一的市場份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不僅是移動入口應用,更是緊密結合人與人、人與商品、人與商戶、商品和商戶之間的橋樑。

他表示,在移動端,高德和阿里巴巴雙方資源全面整合後,將從商家信息、地理位置、商品信息、支付核銷乃至物流配送,構建完整的移動商務閉環。阿里巴巴全資後,高德將從單純的工具型產品,轉型到圍繞導航和地理位置信息的本地生活服務平台。

不過,騰訊科技報導稱,阿里巴巴與高德的業務整合速度並不快。2013年高德地圖上線「天貓1111專區」,但是阿里巴巴卻並沒有對外公佈運營結果。目前唯一的公開數據是,截止到201310月18日,已有約42萬用戶使用了高德地圖天貓1111專區。

而今年1月,高德和阿里巴巴旗下淘點點才宣佈,雙方首期推出的地圖點菜功能上線,這也被雙方認可是投資之後的第一個整合產品。但目前的功能與阿里入股高德時的設想仍相距甚遠,大數據的優勢並沒有在功能上有所體現。

而若此次阿里巴巴成功全資收購高德,下一步則或許需要收購另一家擁有大量線下資源企業,而後者擁有海量的商戶信息、積累多年的用戶原創點評內容,以及已經形成的忠實用戶和線下渠道。不過從目前來看,雖然大眾點評、美團等都是阿里巴巴可以選擇的收購對象,但是收購的難度同樣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51

格林斯潘新書《地圖與疆域》,經濟學是地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90

在格林斯潘最近出版的新書中,這位美聯儲歷史上履職時間最長的主席指出,經典經濟學理論中的理性人假設不足以描述人類行為,大而不能倒的銀行確實是太過龐大。格林斯潘在書中還提到,美國政府在社保和醫療上的支出,以及老年人醫療項目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商業投資。他還直言不諱的指出,經濟預測非常困難,雖然有人可能會認為他這是在為自己曾經在美聯儲犯下的錯誤開脫。 這本書可能顯得有些枯燥,但標題卻相當有意思,叫《地圖與疆域》,這個名字聽起來是一本地理方面的書籍,和書中的內容一點兒都沾不上邊,格林斯潘自己出版的書中也沒有提到相關的東西,其他的經濟和金融領域的論文也沒有類似的故事,但聰明的格林斯潘先生絕對不會隨意為自己的書寫這樣一個名字,他肯定有自己的用意。 然而格林斯潘的這點兒“小聰明”還是被發現了,《地圖與疆域》與一本法國小說同名,這部小說於2010年獲得了法國最負盛名的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地圖與領土》延續了Michel Houellebecq以往憤世嫉俗、直言不諱的風格,對藝術、愛情、金錢、政治等元素進行了尖銳的剖析。這部小說卻受到法國評論界一致好評,在2010年龔古爾文學獎評選中更是首輪勝出。然而這與格林斯潘新書所講的內容還是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事實上,格林斯潘與Houellebecq都不能否認一件事,那就是地圖與疆域這個奇怪的名詞組合來自於Alfred Korzybski,Korzybski是上個世紀初波蘭的一位哲學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人類是通過簡化和抽象來認識世界的,人們不應該因為抽象與事實有差距而懷疑抽象的價值。對於同樣一塊土地,我們可能有幾十張不同的地圖來刻畫,每一張地圖都有自己的視角,都是在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那張對整塊土地原模原樣複制的地圖是沒有實際價值的。 Korzybski的思想對經濟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沒有任何經濟模型能夠完全真實的反映這個社會的經濟運行狀況,它們都只是一定的時期內對特定經濟環境的逼近。 正因為這一點,經濟學家一直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鄙視,物理學家們認為他們創造出的物理模型能夠精確的反應真實世界的運行。這些物理學家堅持認為,經濟學的結論只有獨立於空間和時間而絕對存在時,經濟學才能夠稱得上是一門科學。 格林斯潘在書中直言不諱的指出,構建像物理學家所要求的經濟學模型的努力註定是徒勞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學研究是毫無用處的,經濟學理論是對社會本質屬性的洞察和抽象,有效的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依賴這些基本的理論。 咋看之下,兩位《地圖與疆域》的作者所講述的內容沒有什麽交集,但兩位作者都有對自己的職業和思想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勇氣,他們相信簡單是對複雜的另一種表達。但有一件事是非常明顯的,美聯儲的主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力顯然要比獲得龔古爾獎的作者的影響力要大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98

【文化地圖】《卡門》的生意經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998

一匹馬被牽上了廣州大劇院歌劇廳的舞台,這是第一次有動物登上這個舞台——2014年過完春節,廣州大劇院就遍尋駿馬,最後從九匹馬中選中一匹。

2014年6月27日,英國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的歌劇《卡門》在廣州大劇院開演,這匹馬成了「演員」之一。劇院提前一週為它綵排,每天給它上「聲樂課」,反覆對它高唱《鬥牛士之歌》,訓練它出場時對高強度聲音的承受力。在英國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的版本裡,舞台上出現的,除了馬,還有一頭騾,以及幾隻活雞。

在中國,獨具特色的是39名廣州當地的孩子也登上廣州大劇院的舞台演出了《卡門》。

2013年9月,廣州大劇院成立了童聲合唱團。招生須知裡表明,加入合唱團的孩子們將有機會參加2014年廣州大劇院的年度歌劇《卡門》的演出。廣州大劇院被美國報紙《今日美國》評為「世界十大歌劇院」,能在這樣的舞台演出一回經典的世界名劇,顯然相當有誘惑力。

據透露,有至少300多名孩子報名合唱團,最後入選的有96名。2014年1月,寒假開始,《卡門》集訓班開始上課,從合唱團選拔了53名學生。連續五天,每天上三小時。開學後每週三小時。最可怕的是六月,每週六、日,家長早上九點把孩子送過去,下午五點半才能接回來。

5月底,導演鄧肯·麥克法蘭再從53名學生裡,根據年齡、身高、資質,挑出39名作為《卡門》的小演員——相比從歐洲浩浩蕩蕩把合唱團運過來,這節省了相當一部分費用。

培訓班用的是大劇院的專門場地,授課時間也比其他合唱團長。在廣州,像「小云雀」這樣的老牌合唱團,一個星期上課一個半小時,學費為550元/學期,而大劇院童聲合唱團的學費高出三倍以上:2800元/學期,寒假的《卡門》集訓班為1000元。也就是說,為了有機會參加《卡門》的演出,每位學生要支付總共近4000元的學費。

這意味著,學生的家庭也相對富有。這些家庭為《卡門》貢獻了一部分票房——絕大部分家庭去看了兩場演出,一場是綵排,票價100元/張,每個家庭有兩個名額;另一場是6月27日到29日的正式演出,票價從280到2880元不等。家長們有的在一年前就在網上訂了票——等到臨近演出,已是一票難求。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文化顧問劉雪楓猜測,「小演員們的家屬應該是買票看演出,而且應該是最貴的票。」

好處不止如此,這些家庭實際上也成了歌劇《卡門》「地面推廣」的一份子。

6月27日首演當天,面對砍價的觀眾,大劇院門口的黃牛怎麼也不肯降價,很熟練地回絕:「這是廣州大劇院花了1300萬做的,歷年來成本最高的戲。」

準確的數字是1350萬,包括直接成本870萬,以及宣傳費用、劇院場租等。

這讓人擔心《卡門》的票房。2013年的年度歌劇《圖蘭朵》,上座率達到七八成,總票房430萬。《卡門》的狀況或許會好一些:過去的歌劇演出都是單位企業等團體訂票者居多。「八項規定」後,很多單位不再團體訂票,但是靠著「散客」,《卡門》還是達到了近九成的上座率。

「在政府的贊助削減、企業贊助的程度在下降的情況下,歌劇院的自救的方式就要贏得越來越多的聽眾,歌劇是為大眾服務的,不是為少數的精英服務的。」劉雪楓在《卡門》演出同期舉辦的「歌劇在中國」論壇上說。

白岩松看了6月29日的這場《卡門》,他對《卡門》評價甚高,「如果論最貼近人心的歌劇,我覺得《卡門》可能排在《茶花女》的前面。」

他早在影碟裡看過同一版本的《卡門》,而裡面的女主角恰恰是此次的卡門飾演者A角安娜·卡特琳娜·安東娜琪,「原汁原味,連所有的佈景、服裝,跟我看到的碟裡一模一樣」。

這一天白岩松成了廣州大劇院的「藝術推廣顧問」,同時也做了一場名為「我們為什麼要喜歡音樂」的講座。

這位資深的「古典音樂愛好者」認為自己在古典音樂面前,更像是一個學生,不管聽了多久。

白岩松回憶起1993年,他曾經問熱愛音樂的學者趙鑫珊:「為什麼當下的科技、醫療都進步得那麼快,可是我們依然需要17、18世紀的音樂來撫慰我們的心靈?」

趙鑫珊回答:「小白,人性的進化是很慢很慢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03

高德之變:俞永福空降接盤,專註做地圖導航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4/146044.html

i黑馬:俞永福現在有了新身份——高德員工。自此,俞永福有了四個身份:阿里巴巴戰略執行委員會委員、阿里巴巴UC移動事業群總裁、UC優視董事長和高德移動互聯網事業部總經理。現在在高德業務上,俞永福花費了更多的心力,他幾乎有60%的時間在望京方恒國際大廈,UC的事情攢到一塊有時間再回去處理。
 
\9月23日下午,一輛邁凱輪超級跑車緩緩駛入了中國電影導演中心。臺灣明星林誌玲,也是高德地圖代言人,坐在副駕駛座上,以真人語音導航的方式,指揮著俞永福將車開上了發布會舞臺。
 
這一天,俞永福以高德員工的新身份亮相。自此,俞永福有了四個身份:阿里巴巴戰略執行委員會委員、阿里巴巴UC移動事業群總裁、UC優視董事長和高德移動互聯網事業部總經理。
 
現在在高德業務上,俞永福花費了更多的心力,他幾乎有60%的時間在望京方恒國際大廈,UC的事情攢到一塊有時間再回去處理。
 
對於自己空降到高德接管移動互聯網業務,他分享了自己的幾個原則:做高德業務不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求名求利,而是對這些業務本身很有興趣;事為先,人為重;不是好人就能共事的,一定要對團隊創造價值。
 
公允的說,這些原則的內部分享無法消解外界對高德整合的疑慮。在俞永福接管高德業務前後,有關高德整合、裁員傳聞四起。
 
最近有內部人士爆料,高德開始裁員計劃,要裁員三分之二,即1700人,高德放棄政企業務、運營商業務、三維業務和街景地圖業務。導航業務因為現有客戶需要維持,但不再是重點業務。未來重點是手機和旅遊信息,主要做To C業務(面向消費者的業務)。
 
當騰訊科技向俞永福求證裁員一事時,“1700人?”俞永福低著頭,笑了笑,不置可否。隨後強調,自己不為名,不為利,“我沒有搶誰的位置,這種情況下團隊對於我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
 
高德之變
 
在俞永福身份變換的背後,這幾個月來,阿里、UC和高德發生了什麽?
 
6月11日,UC優視全資融入阿里巴巴集團,並組建阿里UC移動事業群。UC優視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將擔任UC移動事業群總裁,並進入阿里集團戰略決策委員會。
 
7月18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此前收購的高德控股正式完成私有化進程,開始與阿里巴巴集團進行全面業務融合。高德控股宣布停止上市公司身份,並成為阿里投資有限公司(母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融合之後,阿里CEO陸兆禧將兼任高德控股CEO,原高德控股CEO成從武會繼續留在高德並出任高德控股CEO特別顧問。
 
高德退市後,高德組織架構也進行了相應調整。張勤擔任COO,負責導航、數據生產等業務,俞永福作為高德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經理,負責大數據與移動中心、交通信息與三維業務、移動端產品、市場公關、移動應用商務與合作等業務。
 
俞永福選擇把高德業務專註在地圖導航上。“非常想把LBS業務做好。”這樣做的原因是,O2O跟LBS是兩個業務方向,有交集,但地圖的未來不是O2O,所以減少O2O業務,聚焦LBS業務。
 
聚焦意味著有其他業務會為此付出代價。據了解,稍顯傳統的業務線如運營商業務、傳統銷售業務、街景業務等正在逐步收縮。
 
整合過程中,人員的浮動也是人之常情,無法避免。
 
高管方面,原負責高德移動應用業務的副總裁郤建軍已經離職,原高德CMO金俊離職加盟特斯拉擔任全球副總裁及中國區CMO一職。基層員工一側,騰訊科技了解到,高德確實有員工收到了裁員通知,更多的員工因為業務線收縮原因等選擇自願離職,但沒有傳聞中大規模裁員情況。
 
俞永福透露,最近高德招聘力度非常大,特別是研發方面,“希望80%的人是在產品和研發團隊。”
 
最難的一次整合
 
俞永福曾言自己是一個投資整合高手。接管高德業務,這是俞永福面臨的第二次融合。
第一次融合發生在2006年。當年,俞永福加入UC,與另外兩位創始人何小鵬和梁捷一起掌舵UC。“那次整合對我來講是成功的,當時UC有12個人。這次難度是,我進入高德的時候已經幾千人了,融合和挑戰是很大。”
 
似乎是為了讓人更容易接受,俞永福甚至不想把接管高德視為整合:“UC和阿里巴巴原來沒有LBS業務,不涉及到把兩個團隊融合在一個團隊里面去。”他甚至想界定開UC和高德的關系:“業務方向上的不同而已,沒有誰整合誰,只是我分管而已。”
俞永福認為阿里、UC和高德相關業務線之間的專家借調和專家飛行策略值得繼續推行:誰需要業務資源技術專家時,可以派技術專家去支持。原來需要去招聘,現在大量使用專家借調和專家飛行方式來解決技術不夠問題。
 
“事為先,人為重”。俞永福用此原則來解決在接管高德團隊後的文化沖突問題。他強調,自己不為名,不為利,“我沒有搶誰的位置,這種情況下團隊對於我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
 
聚焦與平臺
 
在俞永福的眼里,高德需要補足的短板也清晰可見:第一,互聯網的產品叠代速度和意識是需要加強的。原來高德是偏軟件公司,軟件公司如何向互聯網公司叠代,這個研發組織氛圍和習慣問題。第二,高德的確不太善於用互聯網去推廣自己。高德在這方面吃悶虧的地方太多了。
 
在高德私有化退市之後,高德地圖變得更純粹,甚至進入了被“養”的狀態。三年之內,高德地圖沒有商業化的目標,不接入以商業化為目的的O2O業務。“現在只管花錢,不管掙錢。這是一種很奢侈的狀態。”
 
背後是俞永福的平臺級業務規劃。在他看來,不見得人們需要O2O,人人都需要出行,人人都需要的業務其實真的不多,這是非常典型的平臺級業務。另一個維度上,LBS是非常典型的移動互聯網增量業務,但目前發展處於非常早期狀態。
 
但這不意味著不接入O2O服務,他強調反對的是以O2O形式的商業化舉措。“不能為滿足千分之一的用戶打擾99.9%的用戶。”
 
俞永福設立了一個原則,增減一個產品功能到底滿足誰的用戶需求,標準是要滿足用戶需求,而不是滿足商業需求。功能要考慮用戶需要不需要,而不是廣告團隊向能夠賣更多廣告。
 
對比來看,他認為百度在用戶產品一側有很多槽點。“直達號明顯是商業的。所有思考緯度都是商戶需要,天天都是商戶做廣告,不是用戶產品。”
 
俞永福回避了未來關於平臺規劃的回答。但近日一則高德地圖的招聘廣告泄露了這一切:“城市交通引導、車聯網構建,乃至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都需要導航服務,圍繞LBS的服務會繼續升級,電商、物流、O2O、社交和科研都需要這一張大網——地理信息平臺。地圖是任何行業都依賴的基礎性平臺,於是我選擇了這家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43

【精華】中國醫藥產業黃金十年的投資地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34&page=1&extra=#pid6319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8 09:33 編輯

【精華】中國醫藥產業黃金十年的投資地圖
作者:李文明

未來十年是中國醫藥產業的黃金十年。本文從市場、政策、資本和技術是醫藥產業發展的四個主要影響因素對醫療產業進行分析,預測了醫療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並通過案例加以說明。

未來十年是中國醫藥產業的黃金十年。為什麽這樣說?因為產業史研究表明:市場、政策、資本和技術是醫藥產業發展的四個主要影響因素,我們先從這四個因素來進行分析。

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市場

這個市場未來的空間到底有多大?這是我們每次做行業研究時第一位要關註的問題。

分析這一問題可以從三個角度入手,健康問題、消費意識和支付能力。首先我們看健康問題,這決定了未來醫藥市場的需求容量。如果未來人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多的話,這個市場就會變得越來越大。其背後的邏輯是中國的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而人的疾病主要就集中在老年階段;另外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不良生活習慣問題等,都導致健康問題越來越多,我們發現有些慢性病,像高血壓、糖尿病等,發病比例也越來越高,人數也越來越多。我前期曾經做過一個跟糖尿病相關的項目,竟然發現中國的糖尿病人有9200萬之多,這個數據經過多次驗證,發現是可信的,甚至還有專家說這個數字是保守的。我查閱國外的數據也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像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病發病比例是不斷提高的。未來人的壽命可能會越來越長,但伴隨著病癥也會越來越多。

第二個角度是消費意識。一個人有了健康問題,但如果他沒有消費意識的話,有病不去看,這也構不成市場需求。而消費意識顯而易見是在增強,因為人們隨著生活水平在提高,會越來越關註生活質量。

第三個角度是支付能力。這一點也很重要,不管是自己支付、家人支付,還是通過保險來支付,這些都構成了需求最終形成的要件。隨著人均GDP的不斷提高,個人的支付能力在增強,國家在醫療保障上也在增加投入,保險公司也越來越關註這個領域,這都會提高人們對醫療需求的支付能力。

這三個角度決定了生物醫藥行業的市場需求勢必會越來越大。我們在09年就提出未來十年是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黃金十年,目前這個行業的增長才剛剛開始。

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二:政策

醫療問題是民生問題,對哪一個政府都非常重要,奧巴馬上臺後也是主抓醫改,這是國家穩定的根基,中國也不例外。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是治病救人的,國家基於民生的考慮,會用一些政策對這個行業進行監管和扶持,我將這些政策梳理後,歸納為三類政策:醫改政策、產業政策和監管政策。

第一類是醫改政策。2009年起,國家推動新醫改,在這一過程中大家都能感受到國家對醫療的投入,醫療保障越來越健全,農民原來沒人管,現在有了新農合,社區衛生機構越來越多。同時,國家在投入的同時也出臺了很多限制措施,如價格等。

第二類是產業政策。如前一段發布的醫藥流通產業發展規劃、生物醫藥產業十二五規劃、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等,這些政策會在不同角度刺激行業的發展。

第三類是監管政策。對於藥品來說,用得好是藥品,用不好是毒品。因此在研發、生產、流通、使用等各個環節,國家都出臺了各種政策去監管它。

這三類政策,對醫藥產業的影響可謂是全方位的,有時候甚至是消極的,但我們相信這個產業在政策的作用下還是會變得越來越規範。

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三:資本

資本是行業發展的助推劑。有人說“華爾街是全球經濟的心臟”,為什麽這樣說?資本與產業是一個互動的關系,一旦金融資本發現了某一個行業的前景,那麽資本就會往這個行業走,然後就有可能燒出來像微軟、IBM這樣的大公司。醫藥行業也是這樣,像國外的基因泰克、安進這樣的生物制藥公司,都是依靠資本燒出來的。

自從2009年10月國內IPO重啟以來,海內外資本市場新上市80多家中國醫藥上市公司。整個行業目前有200多家上市公司,這在中國上市公司的群落里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每年都以30多家的速度在增長,這幾年募集到的資金達到1000億元。

2009年以來,醫藥產業VC/PE投資企業超過300家,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如果加上上市或投資後信貸資金的跟進,醫藥產業近3年內新增了2000億的資金。這個行業並不算非常大,一旦進入了2000億資金,那會對這個行業產生什麽樣的影響?可以想象,是不是能夠燒出一些大公司?是不是能做一些產業整合?我們有一個生物制藥的客戶,上市時本來想融資4個億,結果一下子融了20多個億,超募了18個億。這個企業拿了這麽多錢,該怎麽做?投生產、投研發、投營銷、做收購……,看來資本足以改變一家企業的成長方式!

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之四:科技

生物醫藥畢竟是一個高科技的產業,它是由科技來驅動的。原來說中國的化學藥物是完全仿制,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在仿創結合,甚至有所創新;醫療器械方面,原來我們誰也做不了核磁與CT等高端設備,全是進口的,現在中國已經能做了,從攢機開始,在某一點做些改良,慢慢就有了自己的技術;從銷售一臺機器開始,到銷售系統解決方案,商業模式也在發生變化。我們有一個客戶是做呼吸機、麻醉機的,原來只提供設備,現在做整個ICU系統,幫助醫院的急救室、重癥監護室采購呼吸機、麻醉機以外的設備然後再集成。

中藥方面,原來我們看病是號脈後抓藥,藥材拿回家拿砂鍋煎,多麻煩啊,現在省事了,醫院有了煎藥機,煎好後分裝成袋,喝的時候一熱即可。有的醫院還有單方顆粒和配方機,它把每味中藥做成顆粒,比如要開六味藥,買回去是六袋顆粒,回家沖服就可以了。還有個企業把IT技術結合進來,為中醫院提供成套設備和單方顆粒,直接把裝配廠開進了醫院,醫生在開藥的時候信息直接連到藥房,藥房在電腦上操作,混合好後六味藥,患者就可以直接拿走了,這還符合中醫辯證施治的要求,否則醫生以前只能開中成藥,現在可以根據不同體質的人用不同的配方和劑量,這項技術就解決了這一問題。

另外,制藥技術方面,劑型、生產工藝、質量標準都在進步;醫藥物流技術方面,信息技術在物流產業的廣泛應用;醫療電子商務方面,網上藥房、醫患互動平臺普及;醫療信息化方面,醫院信息化、區域醫療信息化、遠程醫療等方興未艾。

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創新,支撐了這個行業的發展,為這個行業創造了很多增長點,提高了行業的含金量,企業盈利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綜合上述四個要素,就可以看清楚中國醫藥產業未來該如何發展,市場的牽引、政策的規範、資本的推動、科技的支撐。基於這樣的成長邏輯,我們判斷中國醫藥行業未來發展有三個趨勢:

第一,產業增長。

產業總量將持續增長,現在的規模約為1.5萬億元人民幣,按照近幾年的增速,“十二五”末增長到3萬億不成問題;現在有200家醫藥上市公司,“十二五”末估計可以達到400家;到2020年,市場規模可能超過10萬億;原來我們一直認為這是個幾千億規模的小行業,沒想到短短時間內,就會到幾萬億,甚至十萬億。

產業增長的同時也在不斷細分。按照治療領域,消費水平,人群,產業鏈……我們發現這個行業中各種各樣的公司都有。它不像電器、鋼鐵,可能公司非常大,但基本上都是同質化的。醫藥行業非常特殊,比如醫療器械,就有上萬個品種,你是生產核磁的,我是生產B超的,他是生產一次性註射器的,雙方的差異會非常大。包括藥品也是,我可以做治療心腦血管的藥品,也可以做抗腫瘤的藥品,領域非常多;中國的層級非常多,消費水平也不同,新藥有,基本藥物也有;針對不同的人群,如兒童、婦女、老人,各有不同的要求。產業在按照各種維度在不斷的細分。

企業量級不斷提升。原來上百億量級的企業是很少的,現在已經很普遍了,甚至千億企業都出現了!目前,國藥集團已經超過一千億了。

中小型醫藥企業將異常活躍,融資和上市成為戰略主題,這些企業都希望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做大做強。

第二,產業整合。

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分化越來越明顯,品牌企業優勢凸顯。例如今年四月份的“毒膠囊”事件,至少會對行業帶來兩個影響,一是對一些企業產生局部的影響,尤其是膠囊藥品的企業,銷量會不同程度的下滑。二是對行業產生長期的影響,“毒膠囊”事件出來後,其實相關政府部門很被動,領導說“感謝媒體,是你們發現了這件事”,實際上他心里肯定是很不情願的。接下來就出臺了一系列嚴格的措施,現在膠囊變成批檢驗了,合格後才能出廠,這無疑會增加藥廠的成本,提高門檻,因為還要去指定的機構進行檢驗,時間周期變長;另外,消費者對膠囊產品產生了信任危機,網上有人開玩笑說膠囊不能吃,那就把藥倒出來直接服用吧,結果是大家會只認知名品牌,會認為小企業的產品不可信,未來會出現兩極分化。4月份以來一些醫藥股的行情,像同仁堂、天士力等,估計是跟這件事是有關的。

流通領域整合加劇,將快速實現集中。在美國,三大家流通企業占到藥品市場的96%,中國有上萬家的流通企業,大部分早晚會被整合掉。目前國藥、上藥、華潤正在做這樣的整合。

工業企業除延續以往的產品型並購外,將沿著產業鏈進行整合。這有利於質量的把控和自身體量的增長,例如康美藥業,聯邦制藥等。

不少規模企業開始進行相關多元化的擴張。像雲南白藥做牙膏,有人會覺得這些醫藥企業不務正業,其實這種擴張是這些企業必走之路,否則會錯過產業發展的機會,你不做,別的企業也會做。

第三,產業升級。

首先是產品升級,如組方、工藝、標準、劑型等。公司上市拿到上億元的資金,不可能存放銀行里不動,股民都在盯著你,肯定要有部分投入到創新和研發上來。

還有就是經營模式升級,從供研產銷爭奪市場,到組建各類聯盟,再到並購式成長;

中國醫藥產業在全球產業中的定位將逐漸發生變化:從全球制造基地到最有潛力的市場,制藥企業全方位的角逐將陸續展開。醫藥產業最早發源在歐洲,美國在世界大戰期間沒收了德國在美國建立的一些醫藥企業,變成了它的產業,後來因為美國市場的拉動,政策的扶持,資本的推動和創新的支撐,美國制藥產業就發展起來了。現在這一產業正在向中國、印度等地轉移,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醫藥的制造基地,是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和出口國,很多制劑也在委托中國企業生產。中國也是最有潛力的市場,美國、歐洲、日本的醫藥市場增長率3~5%,甚至更少,中國達到20%以上。這導致國外的醫藥上市公司在召開董事會的時候必然要討論中國市場,披露年報的時候如果沒有關於中國的章節,股價都會受到影響。它們會越來越重視中國的市場,這也使得中國市場的競爭會不斷加劇。

分析完行業的影響因素,我們的結論是什麽?

產業增長、產業整合和產業升級,醫藥產業充滿機會。這樣的產業如果不投,還要投什麽產業呢?從天使、VC、PE,到buyout、二級市場,各類資本都可以在醫藥產業里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中國醫藥產業的投資意味

事實上,對醫藥產業,諸多資本早已是趨之若鶩,但這麽多年,斬獲頗豐者卻不多。

近年來,每年投資案例上百起。以2011年為例,先後有九鼎、達晨、IDG、建銀國際、深創投、啟明創投、紅杉、中經合、北極光創投、創東方、天圖創投等幾十家基金涉獵醫藥產業,共投出103個項目。一些基金專門成立了醫藥產業基金,如沃脈德、建銀國際和九鼎投資等。

一位記者朋友說,“這一年我見過的醫藥投資者比民工還多!”

我參加過很多行業會議、論壇、藥品交易會,發現其中醫藥企業越來越少,投資機構的人卻越來越多。

這麽多投資下來,真正收益可觀者屈指可數,而失敗的案例卻頻頻出現。

一位生物醫藥領域資深的投資者說,“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目前在中國,做生物醫藥投資,不是一個好生意,甚至,可以說都不是個生意。當然我真正特指的是探索、嘗試的領域,賺的錢和投入的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為什麽投資醫藥會叫好不叫座呢?這是因為醫藥產業的四個特點所決定的:

1、投資機會多:前邊我們講過,醫藥市場容量大且不斷增長;細分領域多,催生大量的專業化公司,可選擇的企業較多,例如生產肝素的就有海普瑞、千紅制藥、常山藥業等好幾家上市公司;同時醫藥行業因為是剛性需求,抗周期性強,是資金的避風港。

2、投資收益高:這個領域內的資本運作(IPO或並購)表現十分活躍。去年上市醫藥企業30多家,占整個上市企業數量的1/10,資本很容易退出;IPO時市盈率普遍較高,投資收益也相對較大,沃森生物上市時市盈率達130多倍,湯臣倍健也到了100多倍。正因為機會多,收益高,所以被投資機構普遍看好。

3、投資難度大:這個行業的專業性很強,需要的背景知識也很多,如醫學、藥學、生物學、機械制造等等;受政策影響大,產業不確定性強,有些是企業無法把控的,所以外部風險很大;同時很多企業還存在法律風險,行業內還存在灰色交易,像處方藥的回扣,保健品的違法宣傳等。對這個行業的投資有人比喻為“火中取栗”。

4、投資風險多:某些領域(如新藥研發)投資周期較長,如新藥開發,一做就是十多年;另外如果遭遇專利訴訟、不良反應等都可能使企業陷入困境。

所以用常規的投資邏輯投資這個行業,其結果可能並不好。什麽是常規的投資邏輯?依靠機會篩選項目;憑借財務報表、市場情況、商業模式和管理團隊等判斷項目,投資之後進行簡單包裝退出項目。用這種思路在醫藥產業里進行投資,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投資收益都不會太大,但風險會很大。

那麽這個行業該怎麽投呢?接下來我們舉兩個案例來說明。

第一個案例:正大是如何投資醫藥的?

從1991年開始,正大制藥開始投資中國的醫藥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它在20年間共投資了18家醫藥企業,獲得了豐厚的收益,培育出了正大福瑞達、正大青春寶、正大天晴等國內著名醫藥企業。

1991年,投資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南海藥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正大集團與青春寶集團合資成立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正大出資7680萬,占60%股權;1994年,正大集團入股正大福瑞達,以55%成為大股東;1997年,正大投資了江蘇正大天晴;2002年,在北京投資組建新藥研發中心—正大綠洲醫藥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收購北京泰德藥業35%的股權;2008年,收購海爾藥業51%股權。

這些是它主要的投資活動。那麽這些投資給它帶來了多少收益?

1998年,以3.57億港幣把正大青春寶55%的股份賣給了上實集團;(見1177HK招股說明書64頁);2000年,以正大福瑞達和正大天晴為主,組建中國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並在香港創業板上市,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發行6000萬股,2003年,從創業板轉為主板;2005年,以2億美元價格將正大福瑞達55%股權賣給博士倫。2012年,擬分拆北京泰德在創業板上市。截至2012年7月6日收盤,中國生物制藥的總市值為139.25億港幣。

兩次較大的股權出售(正大青春寶和正大福瑞達)均收益頗豐。其中,福瑞達股權出售在中國醫藥產業驚為天價。大家可以估算一下,如果北京泰德分拆上市成功,正大的收益肯定不低,泰德現在的凈利潤已經達到5個多億了。北京泰德是做脂質體的,盈利能力非常好,如果上市的話它的市盈率肯定也不低。

其中,投資福瑞達已成為醫藥產業投資的經典案例。

1994年,正大集團以不足千萬的資金入股正大福瑞達制藥和正大福瑞達包裝(專門為正大福瑞達制造滴眼液瓶),並以55%的股份成為這兩家公司的大股東。2005年,正大集團將其控制的正大福瑞達制藥及正大福瑞達包裝各55%的股權以2億美元的價格賣給博士倫。

10年間,福瑞達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均增長了近百倍,作為大股東的正大制藥集團不僅獲得了不菲的分紅收益,最終以高價完美脫手,同時還透過正大福瑞達和正大天晴支撐起一家上百億規模的上市公司,可謂“一蝦三吃”。

這種投資風格與流行的PE投資風格是不一樣的,十年時間增值上百倍,而且有分紅、有出售、有自己的上市公司、還有多輪融資。

第二個案例:複星是如何投資醫藥的?

1998年,複星從資本市場募集3.5億元,開始了在醫藥產業的投資。由於更熟悉中國的國情,更理解中國的醫藥產業,所以,複星在短短10年的時間投資了幾十家醫藥企業,同樣也獲得了豐厚的收益。

1998-1999年,一連串投資了朝暉制藥、五洋藥業、長征制藥、靜安中藥、克隆生物、上實醫大、創新科技、上海藥房和普陀醫藥等;2000年,又投資了天津藥業、河南羚銳、北京金象、上海寶山醫藥等;2001年,投資南京老山制藥、武漢中聯、浙江天一堂藥業、浙江湖州醫藥、北京永安醫藥總公司、重慶醫工院等;2002年,投資重慶藥友、廣西花紅藥業、上海血液技術公司、北京普魯士植入物公司等;2003以來,先後投資徐州萬邦、重慶凱林、海翔藥業、臨西藥業、湖北新生源、桂林制藥、國藥控股、東富龍、頸複康、同濟堂等

下圖:複星醫藥的產業布局


如圖所示,複星醫藥完成了它在產業鏈上的布局,在醫藥制造領域里,它投資有中藥、化學藥、生物藥;在醫藥商業領域里,它投資有批發、零售,除此之外還投資了醫療器械和醫院;PRE-IPO項目里投資了天藥、海翔藥業、羚銳股份、東富龍、同濟堂、山河藥輔、漢森制藥、美中互利、中生北控、迪安診斷、先聲藥業等。看了它的投資布局就知道這個公司對行業的理解很到位,因為前面我們講過,這個行業雖然機會很多,但“黑天鵝”也很多,所以投資要有布局和組合,還有投資策略問題,哪些是需要控股的,哪些是去PRE-IPO的。某個被投資的企業出了問題沒關系,用其它公司的投資收益來彌補,只要行業不出問題就沒關系。它變成了一個醫藥行業優秀企業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企業在產業鏈上可以相互協同。

2011年複星醫藥實現銷售收入64.8億元,凈利潤11.65億元。截至2012年7月6日收盤,複星醫藥總市值為218億元。由於它本質上是個大的PE公司,所以並不像恒瑞、雲南白藥那樣擁有比較高的估值,但它整個的投資是非常成功的。

以複星投資國藥控股為例,2003年,複星以5.04億元現金出資,與國藥集團成立國藥控股,占註冊資本的49%。

國藥控股是一個什麽樣的公司?它是中國最大的藥品分銷商,擁有全國性的藥品分銷網絡;2011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約占市場份額的15%;自成立以來,國藥控股的年銷售收入複合增長超過40%,其中60%以上來自內生式增長(非並購)。從歷年的分紅統計上,它當時投的5個億早就已經收回來了。2011年12月31日,國藥控股總市值達到448億元,複星目前持有32%,按此計算複星持有的股權價值為143億元。這也是一個經典的投資案例。

所以,只要對產業有深刻的理解和正確的投資策略,其實不難!複星開始投資這個行業的時候也是交了一定學費的,最初投的一些企業其實也不算好,但後來就越投越好,完成了產業鏈的布局。

中國醫藥產業地圖與投資機會

我們知道,醫藥行業比較複雜,如果想對行業有深刻的理解,恐怕短時期內很難做到,對於那些希望抓住當前機會的投資者來說,有沒有一種快捷的方法,能夠迅速理解這個行業?

答案一定有!

想必大家都看過武俠小說,武俠小說經常有的一個情節就是尋找藏寶圖,各路豪傑經過你死我活的爭鬥,最後的獲勝者得到一張藏寶地圖,然後按圖索驥,找到寶藏。醫藥行業投資是否也存在這樣的藏寶圖?

我們經過研究,勾畫出了下面幾張圖,不敢以藏寶圖來自居,只是希望能夠通過這幾張圖讓投資者在茫茫的醫藥行業投資中找到一絲線索。

下圖:中國的醫療保健體系


上圖描繪的是中國的醫療保健體系,我們看一下,整體來說這個行業受政府的管制非常多,而且是多部門、多層次的管理。從研發、生產、到流通、終端(醫院和藥店)、患者,再到醫療支付、非營利性組織、出版傳媒等,構成了整個體系,體系內的各個環節間相互關聯。所以,在這個體系里,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孤立的去考慮,而是要全面系統的思考。在這張圖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繪制出各個環節的產業地圖。

下圖:藥品生產和流通的示意圖


這是一張描述藥品生產和流通環節的產業地圖,按照藥品生產和流通的產業價值鏈來排布的。我們對每一個環節又做了一個細分,並對每一個細分領域所需要的成功要素做了歸納。比如原料藥,可以細分為化學(生化)原料藥、中藥材和飲片及植物提取物。

化學原料藥企業的成功要素:好的品種+工藝創新能力。

由於化學原料藥投資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所以,品種選擇至關重要。不僅要考慮終端市場的需求,還要考慮進入壁壘的高低。

市場需求的變化是品種選擇首要考慮的因素。以維生素與抗生素為例,維生素各個品種的市場一直處於穩步增長態勢,而抗生素整體需求雖然也在增長,但各個品種的更新換代較快,所以選擇維生素品種相對就比抗生素品種的回報更高也更穩定。

進入壁壘也是品種選擇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東藥、華藥等企業選擇了維生素C、新和成與浙江醫藥等企業則選擇了維生素E,維生素C的進入壁壘比維生素E低,所以,獲利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從近十年的表現來看,選擇維生素E的企業就比選擇維生素C的企業獲利更好,收益更穩定。

所以,對原料藥企業來說,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好的選擇可以讓企業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

品種選擇之後,考驗化學原料藥企業的還有一個能力就是成本控制的能力。控制成本主要有兩種手段,一種是工藝的創新,一種則是管理能力提升。一般情況下工藝的創新對成本影響更大,因為先進的生產工藝不僅可以提高收率,還可以節省原料。所以我們看一家化學原料藥企業的投資價值,只要對品種進行分析,對工藝技術和管理水平進行分析,很快就會有準確的判斷。

中藥材及飲片企業:產業鏈的整合能力至關重要。

我們簡單分析一下,中藥材及飲片企業的上遊是農戶,下遊是中成藥企業或市場終端(醫院或藥店),中藥材及飲片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勢並不高,同時,由於藥材資源分布不均,所以中藥材及飲片企業的規模很難做大。在這樣的行業里,如果誰能對產業鏈進行有效的整合,誰就能在競爭中勝出。談到這里,有些人會有一些異議,認為在這一行最重要的是判斷價格,低買高賣,憑借這種思路確實有人賺到錢,但依靠這一點很難成為一個企業的核心能力,而只能是炒家的一種手段。很多人羨慕康美藥業在三七上賺了不少錢,但他沒有看到康美在中藥材種植、飲片加工、藥材流通和使用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完整的布局,這才是康美走向未來的核心所在。

植物提取物企業和中藥飲片有類似之處,在此不再累述。

原料藥企業分析完之後讓我們看一看成藥企業,成藥企業分為化學制劑、中成藥和生物制藥企業。

化學制劑又分為新特藥(首仿或具有專利的仿制藥)和普藥。新特藥企業考驗企業的仿制能力和營銷能力。提到仿制,有人會嗤之以鼻,認為這算什麽能力,事實上,能夠把仿制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它同樣是一種組織能力,包括選題立項、研發管理和註冊申報等多個環節。仿制能力強,不僅表現在時間進度上,還表現在仿制過程中的一些創新,如組方、工藝路線、晶型等。我們曾經服務過一個客戶,他們是做仿制藥的,不僅追求首仿,還對每一個產品都進行了創新,並申請了專利,最終收益很不錯。

營銷就很好理解了,因為是仿制藥,競爭廠家多,所以需要把產品推銷出去,要有正確的營銷策略和有執行力的營銷團隊。

對於普藥,因為走的是大流通的渠道,所以成本最重要。如果有溢價,則主要來自於企業的品牌。

中成藥是中國的特色,我們把它簡單的分為中藥處方藥、中藥OTC和中藥保健品。

中藥處方藥,獨特品種是核心,如何獲得獨特品種?劑型創新是一個很有效的途徑,最典型的如天士力,在傳統的複方丹參片的基礎上,做成了滴丸,起效更快,服用更方便,迎合了心血管病人的需求。同時,天士力還在營銷上發力,最終在複方丹參滴丸做成了一個十億元的大品種。

中藥OTC拼的主要是品牌,如同仁堂。我們都知道,同仁堂有兩個品種,一個是六味地黃丸,一個是烏雞白鳳丸。這兩個品種以前一直不溫不火,自從出了兩個企業,宛西制藥和匯仁制藥,天天在電視臺為它們的六味地黃丸和烏雞白鳳丸這兩個產品打廣告,沒想到,同仁堂的這兩個品種的銷量也跟著大漲。

中藥保健品,確切的講不是藥品,而是保健品,人們對保健品的需求就缺少了藥品需求的那種剛性,所以營銷能力至關重要,在這個領域往往是策劃大師們的天下,新奇的概念,神奇的策劃故事充斥著這個領域。

生物制藥通常分為生物技術藥物、疫苗、血制品和診斷試劑四大類。

生物技術藥物(以單抗為代表)已經成為整個醫藥行業的生力軍。因為全球生物技術藥物的發展周期並不長,產業仍處在快速成長階段,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說,存在著趕超的機會。只要有技術上的突破,就很容易發展起來。

疫苗則是一個管制非常嚴格的產業,不僅需要批簽發,連使用都是在各級疫控部門,目前普遍用的多數是一類苗,是由國家來買單的,價格方面有嚴格的控制。只有少部分的需求是二類苗,由個人來買單,這個市場是很多企業爭奪的一個焦點。目前有一部分疫苗尚處於短缺狀態,所以誰能生產出合格的疫苗,誰就能夠獲利。據預測,未來隨著競爭的升級,創新和營銷將成為疫苗企業制勝的關鍵。

血制品是一個純粹的資源依賴型產業,不用發愁市場,由於國內漿源短缺,誰控制了血站,誰就擁有了穩定的盈利來源。另外,對血漿的利用水平也是考驗血制品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診斷試劑,分為化學診斷試劑,免疫診斷試劑與核酸診斷試劑。化學診斷試劑種類繁多,但每種的銷量較小;免疫診斷試劑銷量大且市場成熟,但增長率已趨於穩定;核酸診斷試劑技術發展較快,市場增長潛力大。對於診斷試劑企業來說,面對的主要是醫院的檢驗科或第三方實驗室,而這些客戶的需求通常是數量少,品種多,所以在這個領域考驗是企業的產品線和終端服務能力。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藥品批發企業。藥品批發企業分為傳統的批發企業和快批企業,傳統的批發企業如國藥、上藥、南京醫藥等,依靠歷史形成的品種和客戶優勢,依然是醫藥流通的主流力量,目前已進入快速整合階段,區域龍頭具有被並購的價值。這種行業依賴於資金,因為醫療機構會占壓上遊流通企業的資金,一占就是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所以業內有人說“有多大的資金就能做多大的業務”,否則就別玩。除了資金實力外,還要求有規模、運營效率好。把握這幾個點,就能知道這個企業有沒有戲。

快批企業如九州通等,依靠運營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在第三終端迅速崛起,也是未來渠道的一支重要力量。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最右邊的藥品零售業,零售藥店是醫藥產品的一個終端,目前占藥品市場比例25%左右。中國的零售藥店市場正處於群雄割據時代,連鎖藥店6000多家,門店30多萬家,只要一出門,好像滿大街都是藥店,但藥店與藥店之間是不同的,有平價賣場、社區店、藥妝店等,因為客戶不同,產品和服務種類也不同。社區店講求方便,而不是便宜。平價大藥房可能設在鬧市區,追求的可能就是價格。除了商業模式之外,管理能力也是連鎖藥店未來制勝的關鍵。

醫藥行業的另一個終端是醫療機構,也是主要的終端,目前占藥品市場比例大約75%,醫療機構由於市場化程度較弱,所以投資尚不活躍,僅限於一些民營的醫療連鎖機構,如眼科、口腔、體檢等。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逐步深入,相信醫療領域也會成為投資者關註的一個熱點。

剛才我們看了生產、流通和終端領域,接下來讓我們再看一下研發領域。

下圖:藥品研發流程示意圖


藥物研發是一個周期長、費用高,需要多學科綜合應用的複雜過程。從臨床前,到臨床期間,再到申報SFDA批準。就是藥物研發就能催生出一個產業,有的企業是做藥物篩選的,有的企業是專做動物實驗用小白鼠的;臨床前要用到很多化合物,可能都要委托生產,這塊也有上市公司,如藥明康德;還有提供臨床實驗外包服務的,如剛上市的泰格醫藥。這些企業的成功要素就是成本低,服務好。

以上我們分析了醫藥產業的研發、生產、流通和終端等環節,隨著IT技術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醫藥行業也誕生了一些新的領域,比如行業門戶網站、網上藥店等等,這些也開始引起投資者的關註。

當我們把這個產業地圖的輪廓畫出來之後,我們就很容易判斷一個醫藥企業,它究竟處在哪個位置?在此位置上需要什麽樣的核心能力?也很容易對一個企業的投資價值做出準確的判斷。接下來,如果我們繼續將這張產業地圖細化到企業、企業家和產品等微觀層面時,它實際上就是一張藏寶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