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2013.12.28 讀書筆記《股市真規則》六七章by Jane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pd7d.html

第六章是利用財務報表分析公司,從五個方面:成長性、收益性、財務健康狀況、風險/負擔情況、管理。

分析成長性,除了關注盈利增長之外,更要關注成長性來源,從長期經營活動來看,銷售增長驅動盈利增長,降低成本和在財務報表上做手腳都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而銷售增長主要有四個來源:銷售更多的產品或服務,提高價格,銷售新的產品或服務,購買其他公司。

公司成長最容易的路徑是在任何情況下做的比競爭對手好,奪取更多的市場份額。提價只有在公司擁有強勢品牌或者擁有壟斷地位時才能持久。當前兩者難以做到的情況下,可通過新的銷售方式誇大市場份額,比如沃爾瑪建立超級市場。對於「收購」需要慎重,收購的結果有好有壞,原因有:一收購方公司不得不買越來越大的公司以保持相同的成長率,而大公司很難調查清楚,胡亂賣東西會增加風險。二收購公司需要公司花費時間和金錢,也就意味著花費在企業經營上的精力就少了。對於投資者來說收購使得財務變混亂,無法真正瞭解公司本身的結構性成長。

弄清公司成長來源後,要評估公司的成長質量,尤其當公司盈利增長超過銷售增長率持續一段時間時,需要深入挖掘,比如IBM的人造成長。通常收購、改變稅率、股份數、養老金收益、一次性所得(常常是出售業務)、削減成本等手段也可以達到增長目的。

 

分析收益性,即要通過評估一家公司經過投資取得的收益及該公司對收益的管理,知道它是怎樣有效使用資本賺取利潤。有兩個評估公司盈利能力的工具,是資本收益率和自由現金流。

先弄清幾個概念:

銷售淨利率=淨利潤/銷售收入

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資產

資產收益率(ROA=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

財務槓桿比率=資產/所有者權益

淨資產收益率(ROE=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比率

自由現金流(FCF=經營性現金流-資本性支出(用來購置固定資產)

投入資本收益率(ROIC=稅後經營業利潤(NOPAT/投資資本

投資資本=總資產-不附帶利息的流動資產(通常是應付賬款和其他流動資產)-超額現金(不是日常需要的現金)

資產收益率高,說明公司在把資產轉換成利潤方面做得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高的毛利)或者加快資產周轉率來提高資產收益率。

當公司有負債的時候,就需要研究一下淨資產收益率,其反應的是一家公司使用所有者權益的效率,測量的是使用股東的錢進行投資產生回報的程度。財務槓桿比率用來測量一家公司負債相對於所有者權益的程度,負債適當可以推進收益,負債太高會導致災難,比如公司經營不穩定卻需要固定支付利息。有三個指標能推進淨資產收益率,即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比率。

提供一個評估淨資產收益率的粗略指標:一般,非金融類公司在沒有過多食用財務槓桿比率的前提下,能產生10%以上的ROE就值得投資,當發現一家潛在的ROE能穩定現在20%以上的公司是,就是發現了一個好機會,銀行的財務槓桿比率一直都比較高,所以金融公司的標準是12%。另外,ROE太高可能不真實,當ROE40%以上時,常常沒有意義,很可能被公司財務結構扭曲,比如從母公司分拆出來、回購股票、大規模加價,這些情況都把公司權益的基數降低了。

自由現金流又稱「所有者盈餘」,大量的自由現金流可以給公司帶來融資的彈性,使其可以不依賴資本市場支持而擴張,同樣也可以做各種各樣其他事:投資、收購回購股票等,當自由現金流為負的時候,會逼迫的公司不得不去貸款或賣掉股份維持經營,而且在市場不穩定時對公司來說非常危險。由於無法用ROE 推算公司需要多大自由現金流,但是用銷售收入去除自由現金流得到的百分比多於5%是必要的。

ROE和自由現金流放在一起,組成盈利能力矩陣圖,矩陣右上方高淨資產收益率和充足自由現金流量的公司股票值得購買,但需要在其股價較低時買入,否則風險也會大。高ROE說明公司管理層善於為股東資金賺取高額回報,高FCF時,要關注公司如何使用CFC ,可以以股息方式回報給股東,也可以另外進行投資。雙低的公司很像年輕的創業者,風險大。

投入資本收益率(ROIC),用了稅後的營業利潤,並且是在扣除財務費用之前,改進了ROAROE,把負債和權益放在一個彼此適當的未知上,把與負債相關的扭曲矯正過來,ROIC的目標是除去公司不同的融資決定造成的影響,使我們儘可能聚焦在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上。

分析財務健康狀況,需要知道以下指標:

財務槓桿比率=資產/所有者權益

權益負債率=長期負債/所有者權益

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財務槓桿比率可以瞭解公司負債情況,負債會增加公司固定費用,當生意不好時,債務的固定費用會把盈利降得相當低。權益負債率聚焦於公司每一美元權益擔負多少長期負債。已獲利息倍數可以知道公司可以為它的債務支付多少倍利息費用,越高越好。流動比率是告訴我們公司流動性如何,低的流動比率意味著公司沒有足夠的現金來源償還即將到期的債務,迫使公司在外面尋找融資或把營業收入用於償債,一般高於1.5就說明不會遇到麻煩。由於某些流動資產比如存貨並沒有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價值值錢,所以需要速動比率,更保守的測試指標,通常速動比高於1.0被視為公司處於比較好的狀態,但一定要對照一下同行。

分析空頭情形,是在購買之前,思考所有潛在的負面因素,幫助自己在壞消息的苗頭線路出來是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第七章談的是如何評論管理的質量,作者把管理評估劃分為三個部分:報酬、性格和運作。報酬是最容易評估的,大部分信息都包含在《股東委託書》文件裡,要觀察一下現金報酬原始水平是否合理,再比較一下同行業同職位的薪酬水平,相對高額薪酬作者更喜歡高額的紅利,相對於慷慨的期權計劃作者更喜歡嚴格限制的股票期權,這把高管的薪酬與公司經營掛鉤。另外要關注管理層的薪酬是否真的和公司的業績表現掛鉤,公司管理層薪酬的升降要基於公司的業績表現,有好的治理標準的公司在經營不好的時候會毫不客氣地減少管理層的獎金,經營好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增加管理層的獎金。最後是看看其他危險的信號,管理層的特定貸款是否被豁免,管理層是否理所當然的通過公司取得的額外津貼,管理層獨佔某一特定年份的大部分的股票期權授權還是與普通員工分享財富,管理層是否過分使用期權,如果公司的創始人或者大股東一直捲入公司的管理中,他或者她每年也得到一大筆的股票期權嗎,管理層在這場遊戲中到底持什麼想法。

性格方面,薪酬本身就是檢測性格很好的試紙,管理層對金錢的態度與他們是否會惡意對待股東的行為有很強的聯繫,還需要問其他問題:管理層是否利用自己的權利讓親戚朋友富起來了,董事會成員和管理層家庭成員或前任管理者是否重疊,管理層是否坦率地對待自己的錯誤,管理層怎樣實施獎勵的,CEO是否能保持高水平的才幹,管理層是否為了給公司帶來一個誠實的形象,而做出一個對自己可能不利的決議。

最後是公司的運作,主要看:一績效,看現任管理團隊在任期間公司財務表現,尋找高的、正在增長的ROEROA,核實ROE增長的原因(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比率),公司收入是否有大跳躍(也許做過收購,關注收購價格是否合理,被收購對象是否提升了股東的價值),股份數(激進的期權計劃或頻繁的股票發行);二看管理層在確定一個問題或承諾一個解決方案是,是否能以及、堅持到底、坦貫徹計劃;三看公司能否為投資者完全分析公司提供足夠信息,或者是否對某些問題避而不談;四看管理層是否有自信,堅持自己的理念,做事有別於同行或者傳統觀念;五看靈活性,看管理是否做出在未來給予公司靈活性的決定,比如負債不能太多、固定費用控制(即使在好年份)、更多戰略性決議,並且當機會出現時,抓住機會,高效率分配資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78

道德經譯註 第二十七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o15.html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註釋

繩約:用繩子捆起來。

襲:掩蓋,隱蔽,不露在外面。

資:憑藉,借鑑。

要妙:指精深玄奧的道理。

翻譯

善於行走,就不會留下痕跡。善於言辭,就不會被人指摘之處。善於計算,不用使用籌策。善於關閉,就不用栓鎖。善於捆束,不用繩子別人也解不開。因此聖人總是善於幫助別人,所以也就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於使用各種物品,所以就沒有被遺棄的物品。這就叫做掩藏於內的聰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而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鑑。不尊重他的老師,不愛惜他人的鑑戒,即使自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卻是很糊塗的。這就是玄奧要妙之理啊。

理解

在老子眼中,似乎每一種事物、言行都有高下之分。而且他舉的那幾個例子感覺像是詭辯一般。我這裡有兩種理解,一是把「行」、「言」「數」「閉」「結」這些做延伸義理解,比如「結」可以延伸為聯結兩個國家,即外交工作。因為有形的繩結終究可以被毀壞,即使是戈迪亞之結(Gordian'sknot)一樣被亞歷山大砍斷,只有無形的東西才可以永存。另一種理解方式是這樣的,舉個例子來說,一個人如果能夠逢戰必勝,這樣的人是不是最能征善戰的人呢?對於這個問題老子沒有回答,但孫子回答了:「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篇》),你打仗牛逼,誰都打不過你,但是在孫子眼中這並不是最牛的,因為殺人三千自損八百,最能征善戰的人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把敵人制服,這樣的人才是最善戰的。也就是說,最能戰鬥的人反而不是通過戰鬥來達到目的的。同樣,最善於行走的人必然也是不用腳走路的,因此不會留下痕跡。最善於言辭的人是不用說話的,他用的是行動,因此不會招致指摘。最善於防守關閉的,並不倚靠牢固的栓鎖,他必然有其他威懾之物,敵人連靠近打開的機會都沒有。。。遺憾的是不管用上述兩種的那種方法,都理解不了老子的結論「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另外「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頗類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管是誰的專利,總之道理都是一樣的,都是修身的不二法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56

道德經譯註 第十七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i67.html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註釋

悠:悠閒。

貴言:以言為貴,意思是很少發號施令。

翻譯

最好的統治者,人們只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們親善他、讚美他,其次的統治者,人們畏懼他,其次的統治者,人們輕侮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們就會不信任他。(最好的統治者)真是悠閒呀,他很少發號施令,成就了功績,百姓都說:「我們是自己做成的。」

理解

所謂的管理就是把團隊成員分散不同的力結合在一起產生一個共同的合力。做得好則無堅不摧,做的不好則一盤散沙。

上等的管理者靠的是團隊對文化的認同,對信仰的追求。這樣的管理者通過精神引導,文化建設達到上下同欲的效果。

第二種管理者靠的是個人的魅力和親和力,像劉備就屬於這種,他們的信條就是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樣的管理者關心下屬,部下也親近他愛戴他。

第三種管理者靠的是自己的是制度和強制力等,在古代就是表現在重刑名律法。屬下個個小心翼翼怕犯錯誤而努力工作。

最後一種管理者最悲慘,既沒有德行又沒有能力,而且經常失信於人,就像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屬下甚至會侮辱他。

老子特別強調管理者應該無為而治。諸葛亮在這裡可以作為一個反面例子。首先蜀魏國力懸殊,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來在管理上他也很有失誤,他太依仗自己的能力,不會充分的利用人才,難怪有人說笑:諸葛亮的部下只會幹一件事——看錦囊!史書上描述他事必躬親,人們都認為這是他賢明的表現,我倒是認為這是他不會管理的表現。司馬懿抓到一個俘虜詢問諸葛亮的飲食,俘虜回答說丞相吃得很少,司馬懿就斷定他命不久矣,後來果然如此。如此勞心勞力而飲食又不好,怎麼撐得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868

道德經譯註 第五十七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7d8.html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朴。」

【註釋】

正:簡單平易的方法,即「清靜無為」之道。

利器:權謀。

伎巧:技巧,智慧、

奇物:邪惡之事。

自化:自我化育,自然變得順化。

【翻譯】

治理國家要用簡單平易的方法,只有在用兵時才用奇巧詭詐的方法,治理天下則應該儘量不去騷擾百姓。我為什麼知道這些呢?從下面這些反面的情形便可以知道了: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動輒得咎,無所適從,便不能安心於幹活,生活便會貧困;朝廷中的大人物權謀越多,為政者勾心鬥角,國家便會混亂;人的智詐機巧越多,邪惡的事就會層出不窮;法令過於嚴苛森嚴,束縛人們的生活自由,盜賊就會越來越多。因此,聖人鑑於此而說道:「我無為而治,人民便自然變得順化;我喜歡清靜,人民自然會端正思想和道德;我不去用政令和戰爭騷擾人民,人民便自然會幸福安康;我不放縱自己的慾望,人民便自然樸實淳厚。」

【理解】

何為「正」?在這裡「正」的反義詞是「奇」,「奇」指的是奇謀詭詐之術。治國當然不能用詭詐之術,統治者對百姓詭詐,百姓就不會信任統治者,統治也就很難維持下去。以「正」治國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而用兵卻恰恰相反,孫子兵法有一句話叫做:「以正合,以奇勝」,說的就是以常規的方式交戰,以非常規的奇謀取勝。也就是說打仗大部分時間靠的還是兵對兵,將對將式的戰鬥,但是要取得勝利還是得靠克敵制勝的奇謀。舉個例子來說,官渡之戰大部分時間就是曹操袁紹兩方互相攻伐,而最終決定二者勝負的是許攸夜襲烏巢的計謀。換句話說,「正」是實力,是基礎,而「奇」是建立在「正」的基礎上的關鍵因素。

毫無疑問老子主張的是清靜無為的統治之道,反對統治者放縱自己的慾望。他的這一觀點在這一章得到了集中體現。無為、無事、好靜、無慾這些都是給統治者樹立的要求。雖然這對統治者的要求有點高,但是如果統治者真的達到了這個「太上,不知有之」的無為境界,那麼這跟現代的民主社會豈不是很像?因為從效果上看老子的無為思想就是抹殺了統治者個人的意志,轉而要求他服從社會大眾的訴求。這在經濟上就表現為「經濟自由主義」,發揮每一個人的能動性,雖然老子在幾千年前沒聽說過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但是二者在政策主張上是一致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39

道德經譯註 第六十七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esz.html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註釋】

肖:相像之意。

不肖:意思是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即已大到無形。

慈:慈愛。

儉:這裡指儉嗇,即節約精神,愛惜精力。

廣:寬廣,生命能夠更加的宏闊,做出更大的事業。

器長:萬物的首領。

器:指物。

且:選取。

【翻譯】

天下的人都說我的「道」大,看上去和任何具體的事物都不像。正是因為它很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某一樣具體的事物,要細細的把道講出來的話,那麼要說的實在是太多了,因為道運用在不同的事物上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我有三件寶貝是應當永遠保持的: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叫做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慈愛則視民如子盡力保護,所以能產生勇氣;儉嗇能蓄精積德,應用無窮,所以使生命活得更為寬廣;不敢居於天下人前面,乃是一種謙卑,這樣就能夠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擁護,成為人們的首領。但是如果捨棄慈愛而妄逞勇武,捨棄儉嗇而貪圖功名,捨棄退讓而爭先,那是走向死亡的道路。在這三個寶貝中,慈愛最重要,以慈愛之心用於戰爭就會取得勝利,用來防守就能鞏固。能夠發揮慈愛之心的人,上天也會來衛護他。

【理解】

什麼是真理?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的辯證法要求我們把真理分為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相對真理是一些人們在某一範圍、某一領域對於真理的近似認識,比如說牛頓定律。牛頓定律在宏觀低速條件下很好的解釋了我們的客觀世界,但是在微觀高速條件下它就無能為力了,只能讓位於量子力學。但是有些定律比如動量守恆定律還是適用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動量守恆定律是比牛頓定律是更加接近於真理的那個規律。

從真理的發展來說,無數的相對真理構成了絕對真理。越是根本的規律越是抽象,越難以用我們平時所廣為熟知的東西、現象來描述。科學家們只是想要找到統一自然規律的規律,而老子所追尋的道是要統一自然與人事,所以才被稱作大,因為它無所不包。也正因為此,道才很難描述。

老子在這一章總結了他認為最重要的三件事。慈、儉、後。儉嗇和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在前面許多章節已經提到。慈是慈愛的意思,中國有句話叫做「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因為對親人的愛,所以生出保護親人的勇氣。在保家衛國之時,為了自己的手足同胞免於敵人的殺戮,生出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決心與勇氣。這就叫做慈故能勇。順便提一句,給我感覺《火影忍者》的主題從本質來說就是這句「慈故能勇」,只不過是用應在同伴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41

道德經譯註 第七十七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2uwfu.html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註釋】

高:指弦位高。弦位:弓箭在弦上的位置。

有餘:指弦的長度有餘。

見:同「現」,表現賢能。

【翻譯】

自然的規律,不就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的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人世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以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的不足呢?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夠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雖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想表現自己的賢能。

【理解】

人類歷史上不乏聰明智慧之人,相信有無數的人探究過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世界的本源等這些終極問題。在我看來,釋迦牟尼、耶穌、穆罕穆德當然還有老子這些人只是這群人中領悟的最深的一小部分人,且不論他們是否已經領悟到終極的真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人所領悟的層面比普通人更深、更接近終極真理。

世界上的規律就像一棵大樹,越是細枝末節的規律限定條件越多,規律也就越是具體。相反,越是高深的規律越是一般。牛頓力學定律非常簡單,但是由它決定的物質世界卻表現紛繁複雜。就像老子在六十七章所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老子他們這些人追求的是終極真理,是那棵真理之樹的樹根。

所以,你會發現佛、道甚至是基督有時候所說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這一章老子總結了自然之中的「張弓效應」,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接著他又說人之道卻與之相反,人之道是損不足以奉有餘的。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實際上二者說的道理一模一樣。只是老子把問題分門別類了一下,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受馬太效應的支配,只有一小部分有道之人才能超脫於這個規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49

甲公司建議向若干高級管理層成員發行權證須否遵守第十七章的規定 (LD89-2015)

1 : GS(14)@2015-09-06 22:53:20

http://www.hkex.com.hk/chi/rules ... nts/ld89-2015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1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