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坐擁百億地產 台北市鑽石地主人辭世 低調富豪杜萬全傳奇

2010-5-10  今周刊





四月下旬,台北市仁愛路二段邊、「仁愛鴻禧」大樓隔壁的630坪日式建築主人杜萬全辭世,這位擁地百億元的神祕富豪走了,他留下的是人們對第一代企業家的 敬重,但同一時間,也掀起全台北市一線建商的搶地大戰。

撰文‧劉俞青

如今在台北,多少總價才算豪宅?二億?三億?還是五億元?就在距離帝寶不到五百公尺的地方,多年來,有人不靠炒作、不見奢華營造,靜靜地擁有一棟市價至少 五十億元的豪宅,這個價位,足以買下二十戶的帝寶,恐怕也是全台最貴的豪宅。

精準地說,這不僅是﹁豪宅﹂,而且是台北市少見的﹁大宅﹂。這棟市價令人咋舌的大宅,就位在寸土寸金的仁愛路二段的馬路邊,占地六百三十坪。從外觀看,只 是一棟雅致樸實的日式平房,透過矮矮的圍牆往裡頭看去,有著疏落有致的庭園,打理得十分整潔,以及如今台北街頭已經不易見到的木造房子,一棵茂密的槐樹探 出了圍牆外。

與它一牆之隔的鄰居,是台北市著名豪宅之一的﹁仁愛鴻禧﹂大樓,不過比起來,仁愛鴻禧的基地面積還要略小一點,足以想見主人的豪氣。

坐擁豪宅

住家市價保守估計上看五十億很多人經過這裡,常以為這是哪位高官的官舍,事實上,這座大宅的主人,正是低調至極的台灣第一代企業家杜萬全。四月下旬,他以 九十五歲的高齡辭世,消息傳出,這幾天,杜家大宅前的仁愛路上,黑頭車經常一輛輛排開,許多政商聞人紛紛前往弔唁。

但同一時間,消息也在地產界迅速傳開,台北市許多一線建商、仲介,第一時間紛紛動員起來,因為這塊﹁台北市中心僅存﹂的六百三十坪鑽石級土地,早就被許多 建商鎖定,幾乎所有建商都曾經來按過杜家的門鈴,看上的無非是這塊土地的開發價值,但過去幾十年來杜萬全在這裡住得很習慣,因此登門的建商都是鎩羽而歸, 但如今杜老走了,宅子即將空出來,看在建商眼裡,機會來了!

事實上,這座大宅坐落於此,已經半個世紀之久,從資料顯示,杜萬全是在民國四十九年就買進這塊土地,五十年來,台北市的風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田不見 了,一棟棟豪宅蓋了起來,近五年來,房地產更是一路飆漲,豪宅風席捲全台,只有這座大宅,無論市況更迭,始終安安靜靜地在這裡。

今年一月底,國產局標售仁愛路、臨沂街口的一塊角地,這塊角地只和杜家大宅相隔一個門牌號碼,結果以每坪六七九萬元的史上最高價售出,市場譁然之餘,也讓 緊鄰的杜家土地價值,更加誘人。

德高望重

與新光吳火獅、台泥辜振甫齊名據了解,根據建商估計,杜家這塊土地基地面積比起這次標售的角地更大、土地也更為方正,如果杜家真有意願出售,行情站上每坪 八百萬元不是問題,甚至已經有人私下喊出更驚人的價格,但即使僅以每坪八百萬元計算,市價就要五十億元,而杜萬全就在這個價值五十億元的宅子裡生活了大半 輩子,堪稱最低調的富豪。

這位低調到近乎神祕的富豪,在外的知名度遠遠不及他所擁有的財富。事實上,人稱﹁杜伯﹂的杜萬全出身基隆八斗子,早期在台灣企業界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他 的個性就像這聲﹁杜伯﹂的稱呼一樣,除了是他的姓氏之外,也取其﹁度量大﹂的意思,在市場上說話行事頗受人敬重。

民國四十年代,台泥、台紙、工礦、農林等四大國營公司轉民營化,杜萬全的名字就出現在首批民營股東名單上,他和許多台灣第一代企業家包括新光吳火獅、台泥 辜振甫、板橋林家林本源、香蕉大王陳查某齊名,然而,這些人多半已經歸西,他的好友如今﹁碩果僅存﹂的大概只有中和紡織葉山母,與台玻的林玉嘉。

杜萬全主要的事業有二,一是在民國四十九年成立的謙順行,在基隆港邊經營船務代理業務起家,賺進不少財富,因此後來杜萬全的財富日益累積,他對家鄉基隆的 回饋沒有減少過;根據基隆市政府估計,多年下來,杜萬全透過名下的杜萬全基金會捐給基隆市的錢,至少超過一億元。

另一則是在民國五十四年成立萬源紡織,早期生產利基型產品,業績不錯,但後來萬源沒有隨紡織業大量西進,業務才逐漸下滑。但即使如此,至今只要在五股一帶 提起﹁萬源紡織﹂,當地人都會指出﹁工業區一帶土地都是萬源的﹂。據了解,萬源紡織在五股成泰路一帶擁地超過一萬兩千坪,如果以當地土地行情每坪約六十萬 元估計,市值超過七十億元,若再加上仁愛路這塊鑽石級土地,這位低調的富豪,名下光是土地資產,就超過一百億元。

財力雄厚

每年光是配股配息就可領上億有趣的是,儘管擁地一百億元,如此驚人,但這位老人家卻不相信﹁有土斯有財﹂這番道理,他的土地都是民國四、五十年代因緣際會 買進,此後只有緊抱不放,沒有太多作為,也沒再買進其他土地,對其他所有的投資事業,也一概秉持嚴謹保守的態度。

因此,比起其他財團家族陸續在台灣市場上大鳴大放,杜家後來的發展則顯得低調而沉潛,杜萬全獨子杜恆誼曾經跟友人說,﹁爸爸就是不要(投資)﹂,這位老一 代的企業家始終覺得,凡事不須強求,只要行得正做得直,賺錢的機會自會上門。

但即使如此,直到辭世之前,杜萬全仍是國賓飯店的常務董事,而杜恆誼目前則是味王的常駐監察人、中興保全的董事、東華合纖董事,以及華南金控子公司華南產 險的董事,而這些持股,杜家幾乎全數都是原始股東,根據杜恆誼友人表示,﹁多年來,杜家持股只進不出﹂,而每年光領到的配股配息,﹁絕對上億元﹂,足夠過 很好的日子。

杜萬全育有一女一子,女兒杜恆芬負責船務代理業務,而杜恆誼目前負責紡織和創投,他就住在與杜家大宅一牆之隔的﹁仁愛鴻禧﹂大樓裡,方便就近照顧老父。

杜恆誼傳承爸爸的好性格,父子倆待人處世都是謙沖有禮的好脾氣,即使居喪期間,杜恆誼接到記者來電,仍然好言表示:﹁讓我調整一下好嗎?目前仍有很多事在 忙,等我調整好了再跟大家談。﹂

後繼有人

兒子杜恆誼在創投業表現活躍儘管主要事業沒有太多發展,但杜恆誼近年來在企業界其實還算活躍,尤其在創投上,由於過去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錯過不少上門 的投資佳機,因此後來杜恆誼試圖從創投中尋找新的機會。民國八十年代末期,在美國矽谷的創投華人圈裡,常可見到杜恆誼高壯的身影,他曾和幾位同是紡織業第 二代共同成立﹁啟峰創投﹂,以及後來的﹁連勝創投﹂,在創投業表現積極。

熟識杜恆誼的友人表示,杜家當然最深刻了解仁愛路二段這塊寶地蘊含的開發價值,因此這幾年來,杜恆誼其實也試圖結合周邊土地,希望整合出更大的土地價值。 三年前,他出手買下隔壁臨沂街四十九號大約四十來坪的土地,面積雖不大,但顯示了整合的決心,而今年一月底國產局標售仁愛路、臨沂街口這塊角地時,杜恆誼 所屬的﹁謙順行﹂也參與投標,結果以第三高標落榜,不過,得標的﹁賴雪﹂也住在仁愛鴻禧內,和杜恆誼是樓上樓下的鄰居,未來雙方如果能夠研擬出合作機會, 恐怕又將是台北豪宅界的一大盛事。

杜老走了,至此台灣第一代的企業家幾乎凋零殆盡,但這座看盡市場起落的大宅子依然矗立在仁愛路邊,不會改變,甚至可能風雲再起,這段土地與人之間的故事, 還將繼續吟唱下去。

杜家事業版圖

公司 資本額(億元) 代表人 設立日期中台通運 0.2 杜萬全 39年3月27日

林記理貨 郭廷碧

萬源紡織 1.98 杜萬全 54年4月1日謙順行 1.9824 杜恆誼 49年3月1日廷芳投資事業 0.98 杜恆誼 77年4月1日廷謙投資 3 杜萬全 85年6月4日廷信投資 1.95 杜恆誼 86年6月25日衍源實業 1.31 杜恆誼 81年11月17日英屬維京群島商Karbo Holding Ltd.

英屬維京群島商Cheerway Holding Ltd.

註:林記理貨為日商,杜家為大股東杜家台面上持有上市櫃公司股票股票 持有張數 市值(萬元)1418東華合纖 918 1248 1902台紙 3174 4031 2704國賓 10 35 9917中興保全 8,441 43049 1203味王 8154 20548 註:市值以4/30收盤價計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78

3大神秘地主曝光

2010-06-21  商業周刊





在台灣不動產市場的食物鏈中,如 果投資客是衝進殺出的小前鋒部隊,那麼地主就是坐擁重大輜重的後勤霸主。

地主一個點頭、一個搖頭,就能夠掌控終端市場的價格。房地產業者推 估,在這波房地產景氣復甦的過程中,當地主開口喊價的那一刻,就已經替未來推案房價決定了八成命運。

北市某知名建設公司土地開發人員更感慨 的說,國產局停標國有地三個多月以來,台北市地價完全沒有降價的跡象,反而因為土地供給來源變得更稀少,「現在向地主買地只有往上加價的份,如果想殺價, 連談都不用談。」

以前面積低於五百坪的土地,根本沒人放在眼裡,現在只要超過兩百坪的地,搶破頭的情況大有人在,連一百坪的土地都有人在 買。

一地難求,地主更成為開發商輪流供奉的大菩薩,在這些神秘地主中,「香火」最盛的,要算是台北縣新店的許春輝、台北市迪化街大稻埕的莊 吳璇珠及建國北路的林賢喜家族。

祖傳型:許春輝 七十歲伊奈副董,像文人雅士

三月十五日,國泰建設以每坪二百二十萬元出手買 下北縣新店光明街內的一千二百六十八坪土地,總金額高達二十七億餘元,這是國建在二○○八年金融海嘯後,首次進場買地,特別引發市場關注。這筆交易的對 象,就是新店神秘地主許春輝。

很多接觸過光明街這塊土地的建商,對於國建以每坪二百二十萬元買下,都感到相當訝異,這個價錢不只刷新台北縣 的地價紀錄,更讓人好奇,許春輝到底是何許人也!

年屆七十的許春輝,受過高等教育,平常最喜歡去圓山飯店喝下午茶,建商要找他談事情,都得 到圓山飯店見面,包括簽約都是約在圓山,頗有老一代文人雅士的風範。

許春輝本身也是台灣伊奈(INAX)的副董事長,該公司代理日本 INAX免治馬桶與進口瓷磚,是台灣豪宅圈衛浴與建材的第一品牌,嚴格講起來,許春輝也算是房地產業的一員,自然對於房地產業景氣波動及業界生態更為清 楚。

許家土地主要集中在台北市文山區、台北縣新店一帶,包括世新大學旁仙跡岩、忠順街與景興路上都是,有的租給加油站,有的租人當停車場, 家族成員都是包租公。

據了解,許春輝對土地一向相當有感情,認為土地是祖先留給後輩的庇蔭,不能隨便處分,但是家族中,有人堅持要處分祖 產,為避免可能的紛爭,打壞價格,許春輝才跳出來,整合新店光明街的這塊土地。

其實,這塊土地三、四年前就在市場找過買家,但不少開發商都 與其失之交臂,檯面上喊得出名號的建設公司,包括興富發、鄉林都有接觸過。當時許春輝每坪開價一百二十萬元,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曾從九十萬元開始談,眼 見就快成交,賴正鎰發現基地旁邊有葬儀社,緊急喊卡。

後來,許春輝也開價到每坪一百八十萬元,但都沒有成交,這次國泰建設是透過中人(土地 交易中間人),向許春輝家族購買這塊地。想不到,這次國建願意砸下一坪二百二十萬元的天價,買下這筆土地。許春輝忍了三年,就多賺了十二億餘元,等於每天 都有一百一十萬元進帳,讓許多業內人士嘖嘖稱奇。

目前,北市中心第三種住宅(住三)區土地,每坪已喊至三百萬元,換算推案房價,每坪至少要 賣一百二十萬至一百五十萬元以上才有利潤,「儘管建商買地那一刻心很痛,但是看著房價不斷上漲,不買地,心會更痛。」嘉磐建設副總經理蔡錫全表示,「天底 下沒有缺錢的地主,只有缺地的建商。」一語道破這幾年,北市土地市場供需失衡下,地主可以坐地起價的主因。

投資型:莊吳璇珠 北一女退休老 師,買賣重人情 除了祖先庇佑之外,台北市不動產圈中,還有一種「投資客型」地主,他們專門收購土地成為大地主,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北一女退休老師莊吳璇珠。

被 建商尊稱為「吳老師」的莊吳璇珠,是迪化街大稻埕「第一劇場」的董娘,她自北一女退休後,就開始買地、養地,累積了不少財富,加上買地眼光獨到,在台北市 持有的土地,有不少是畸零地,或是小面積的土地持分。

據了解,她目前手上掌握了好幾筆較完整的基地,其中,內湖四期重劃區、小福華廣場後方 有七、八百坪土地,因為有捷運即將通車,其開發潛力最受矚目。

吳老師在不動產界,「子孫」滿堂,除了親生兒子莊子華跟她一起從事資產開發 外,她在房地產圈也認了許多乾兒子,家瑞建設副董事長王水龍就是其一,每年農曆過年,王水龍都會與吉美建設董事長蔡竹雄,一起拜訪吳老師發紅包,很多建設 公司土地開發主管還排隊搶當吳老師的乾兒子。不過他們也很擔心,一旦當了吳老師乾兒子,買地反而不敢跟吳老師殺價。

不止乾兒子,因為台北市 建設公司在整合土地時經常會遇到吳老師的地,因此,每到逢年過節,不只建設公司老闆要提著禮盒登門拜訪。更因為吳老師買賣資金大,常常照顧熟悉銀行的生 意,一些跟她有往來的銀行,每年都派副總級的主管向她請安。

與吳老師接觸過的土地開發業者表示,表面上,身型福泰的吳老師待人很好,實際 上,一碰上土地買賣,算盤撥得相當精,吳老師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市場(消息)也不是我放的,我沒有要賣啦!」但事實上,只要建商願意加價,最後都 還是「有解」。

近日她才賣一塊大直美麗華購物中心對面的一千兩百坪土地,給甲山林廣告董事長祝文宇,這塊土地原本每坪開價六十萬元,日前以 每坪一百零七萬元成交,若不計土地成本,吳老師至少賺了五億多元。

三年前,鄉林建設整合北市南京東路與伊通街口附近的合建案「鄉林京華」, 吳老師也扮演關鍵性角色,主因她認識其他五位地主,靠著吳老師的促成,才讓全案得以順利進行。

不過,算得雖精,但吳老師偶爾也會「網開一 面」,有時候她看建設公司老闆剛出來創業很辛苦,都沒有遇到好地,或是對方很誠懇持續登門拜訪,或是差臨門一腳,常會助對方一臂之力。例如昇陽建設多年前 推出內湖德安百貨對面的「昇陽之道」案,因為整合吳老師一塊畸零地才順利開發。生意不外人情,「吳老師」這三個字,在北台灣的不動產市場,已經成為響亮的 活招牌。

低調型:林賢喜 醫院院長,寧讓大樓閒置不出租 第三類地主,是屬於「低調型」,而台北市最著名的低調型地主,則非林賢喜家族莫屬。

細心的讀者,如果經過北市建國北路高架橋北端,應該都會 發現,在建國北路三段間,有一大片空屋占地一千六百八十四坪,這兩大棟十一層大樓,就是台北市最有名的「閒置商辦」。由於鄰近松山機場,基地又相當完整, 在台北松山機場與上海虹橋機場正式對飛後,這片空屋,更引人囑目。這片空屋的主人,正是林賢喜家族。

外界對林賢喜所知不多,只知道他在民權 東路二段、吉林路口經營「福全綜合醫院」,在中山區擁有大片土地。

其實,林家三兄弟各司其職:老大林賢喜經營醫院、老二林賢興從事建築業、 老三林賢信則以賓館與旅社業務為主。建國北路三段這片荒廢大樓的土地,在日據時代,就由父親林溪圳所有,之後才將土地過繼給三兄弟。

林氏家 族早年從日據時代開始發跡,林賢喜父親林溪圳在萬華地區經營金飾店發跡,有人會拿金飾來借錢,逐步累積財富,之後還開了一家碾米店,附近人家為了買米,都 會拿農地來抵押,遂掌握大片土地,這些土地日後陸續發展為台北市精華地段,如仁愛圓環,林家也擁有不少土地,身價因此暴漲。

民國六十九年 時,因為政府要課徵空地稅,由老二林賢興興建,但因樓高不符合規定,執照一直下不來,直到兩年前執照才下來,經家族討論,本計畫做為老人安養中心之用,只 是荒廢二十年的大樓,重新修繕費用高達數千萬元,最後又不了了之,雖然常傳出有建設公司有意整合這棟大樓,但總是沒有下文。

商仲業者粗估, 若以建國北路附近商業大樓每坪一千二百元租金計算,林賢喜家族的大樓二十年來租金收益至少損失二十七億元,還不包括每年上億元地價稅,但林家口袋就是夠 深、有能耐擺在那邊不處理。

林賢喜向來不喜歡對外曝光,低調到連自己醫院的護士都不認識他,每天搭公車到醫院巡視,中午就是獨自一個人走到 巷口買便當。因為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林賢喜可以為了省車錢,從民權東路二段一路走回萬華桂林路老家。有一年,醫院舉辦尾牙請外燴,每桌預算只有兩千元, 因為他認為,「吃得飽就好」。低調、節儉,因此,即使不少建商追著林氏家族跑,但仍不得其門而入。

其他怪地主:喜歡撿破爛,開發商陪著做 面對這些口袋深度不見底的地主,平時趾高氣揚的開發商,也只有低頭的份,建商為了討好地主,地主生日要送禮陪吃飯;地主喜歡撿破爛,晚上下班後就得捲起袖 子跟著做資源回收;有些老地主喜歡講古說故事,到地主家泡茶待上一整天,根本是家常便飯。

「現在土地市場不缺買方,只缺賣方。」土地中人陳 瑞雄說。在這波台灣不動產上漲熱潮中,掌握土地資源的地主,才是真正的大贏家。「有土斯有財」這句話,在不動產市場中,果然是亙古不變的法則!

延 伸閱讀:台北精華區10大神秘地主 地主:何朝家家族 代表性地段:台北車站天成飯店 土地行情(坪/萬元):500

地主:宋中 李、陳宋棋祥等8人 代表性地段:敦化南路二段207號旁(遠企飯店旁停車場) 土地行情(坪/萬元):500

地主:林賢喜、林賢信等8人 代表性地段:建國北路三段88號等 土地行情(坪/萬元):300

地主:洪聰敏家族 代表性地段:士林夜市陽明戲院 土地行情(坪/萬元):300

地主:江顯德 代表性地段:敦化北路 土地行情(坪/萬元):250

地主:陳沼濤 代表性地段:南京東路與敦化北路口環亞商圈周邊 土地行情(坪/萬元):250

地主:莊吳璇珠 代表性地段:內湖、大直等地 土地行情(坪/萬元):150

地主:黃聚益家族 代表性地段:萬華中興橋旁 土地行情(坪/萬元):150

地主:許春輝 代表性地段:文山、新店 土地行情(坪/萬元):130

地主:郭枝茂 代表性地段:板橋江子翠周邊 土地行情(坪/萬元):1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23

台灣最大地主 宏泰林家接班大戲

2010-8-9 TCM




群益證券,以一百三十五億元的價碼買下金鼎證券,市占率將從本土券商第八名一躍至第四名,震撼國內金融圈。

外界將這起購併案,視為群益證董事長陳田文的一大勝利,然而真正主導整起購併案的藏鏡人,是林堉璘三子林鴻南。

第一幕:兄長外放,老三出線 低調深得父心,千億江山大權在握

平日極為低調的林鴻南,在這場證券購併案中,不僅解決了辜家二少辜仲與商場老將張平沼苦戰五年的股權爭霸戰,但他真正瞄準的,卻是一場全台最大地主——宏泰集團董事長林堉璘接班人一統千億帝國(土地價值)的關鍵布局。

目前四十三歲的林鴻南,擔任宏泰集團母體事業——宏泰建設總經理。宏泰集團的代表作,就是位在台北市仁愛路的億元豪宅「帝寶」。帝寶成了台灣豪宅的代名詞,無人能及,林堉璘自己為家族在帝寶所留的房子就超過十二戶,堪稱擁有最多帝寶的家族。

今年三月,《富比世》(Forbes)雜誌的全球富豪榜,台灣有十八位十億美元以上身價的富豪入榜,林堉璘以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四十億元)身價,位居台灣第六。

但是,這恐怕還小看了林堉璘的身價。

林堉璘掌握的土地,光是台北市信義計畫區、民生敦北路段、大直、士林及淡水等共七萬多坪土地,價值高達一千二百億元,堪稱是全台最大地主,隨著近幾年台灣房地產價值狂飆,林堉璘的財富實力被喻為台灣的隱形首富。

今年七十四歲的林堉璘,擁有三房太太,共有五子四女,大房為他生下三個兒子,而排行老三的林鴻南,能成為這個全台最大地主檯面上最有力的接班人,得從他的個性與作風談起。

原本林堉璘最看好的嫡長子林鴻彬,和父親在婚姻上有不同想法,最後娶進明星太太王菁菁,但在接班路上受到影響,被外派新加坡,直到去年一月才回台擔任宏泰 人壽董事。二子林鴻熙原本被父親賦予創辦金融事業重任,但他參與籌設的安泰銀行,在他管理期間,卻因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大賠,而被派往大陸。

身為三太子的林鴻南,能成為林堉璘最為倚重的接班人選,正因他最了解父親。

過去一年,與林鴻南有密切合作的華生國際董事長胡定吾觀察,林鴻南非常低調,「很少看到年輕人這樣,刻意避開出風頭的事。很多場合都會注意周圍有沒有媒體。」

第二幕:管建設大姊夫退出 外界傳遭林鴻南逼走,雙方否認

就連此次群益併金鼎,他的角色都未浮出檯面。林鴻南維持低調的個性,正符合林堉璘的行事作風,讓他更得到林堉璘的信任。宏泰集團建設事業幾乎都授權給林鴻南,買地、開發、房地產轉投資多由林鴻南決定,接班態勢明顯。

然而,林鴻南在接班上最大的挑戰,就是缺乏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讓林堉璘的宏泰集團,在台灣豪宅歷史上站有不可取代地位的「帝寶」,是由林堉璘的大女婿,宏盛建設前董事長許東隆所規畫推出。但是三年前,許東隆突然以「個人生涯規畫與家庭因素」離開了宏泰集團,難免引人聯想。

外界多認為是林鴻南逼走許東隆,雖然雙方都否認此說法,但這也凸顯林鴻南個性另一特點:掌控事業版圖企圖心強烈。

現在的群益證券,正是如此。

第三幕:管金融二姊夫失權 挾優勢股權,跳過自家人談購併

過去五年來,由林堉璘二女婿陳田文所掌舵的群益證券,在市場上年年喊賣,但後來林堉璘為了疼惜二女兒林碧蕙,決定不再堅持出售。

既然群益不賣,當建設事業版圖已一把抓後,林鴻南自然而然也將群益視為宏泰集團金融版圖下,歸他掌管的事業之一。

去年八月,開發金委託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研究如何處理金鼎證券。摩根士丹利提出三套劇本,第三套劇本就是尋找另外一家券商,吃下金鼎證。當時鎖定的對象,就是去年五月競標台証證失利的群益。

表面上,林堉璘二女婿陳田文是群益證董事長,但陳田文所能掌控的群益持股不到五%。擔任群益董事的林鴻南能掌控的股權逼近四成,在群益證董事會的十八席董監事中,宏泰林家掌控近三分之二,陳田文能影響的只有兩至三席。這代表,林鴻南才是群益背後真正主導者。

一位張平沼身邊人士透露,「林鴻南主導整件事,陳田文從頭到尾根本沒直接參與。」

去年九月,林鴻南帶著宏泰老臣,曾當過宏泰證券總經理,現任群益證副董事長劉敬村,親自拜訪張平沼。

雙方經過十多次商談,張平沼提出金鼎證是他一輩子心血,不願放棄這塊招牌。林鴻南也爽快答應留下金鼎的名字,願將合併後新公司改名「群益金鼎證」,甚至讓張平沼兒子張元銘擔任副董事長。

有一次,林堉璘下班時發現,林鴻南還在跟幕僚開會,一問之下才發現是在討論群益併金鼎的案子,林堉璘對林鴻南表達關心,意思是提醒他,花這麼多時間在金融事業上,房地產的事情也要顧一下吧!

第四幕:儲君力拚金融成績 透過政商運作,試圖買回安泰銀

從這可以看出過去一年,林鴻南對金融事業花的心血,甚至是宏泰已賣出經營權的安泰銀行,林鴻南都計畫拿回主導權。

三年前,宏泰林家就將安泰銀行經營權賣給私募基金隆力集團(The Longreach Group),宏泰林家仍持有安泰銀兩成股權。隆力以每股九‧五元,向兆豐金等五家銀行聯貸,投入二百三十億元入主安泰銀,減資之後每股成本上升至二十一 元。 隆力、聯貸銀行與宏泰集團,三方間有協議,如果隆力在五家銀行抵押的股票被迫賣出,宏泰集團可以優先承購。

今年初,安泰銀股價在十元上下徘徊,隆力集團面臨抵押資金不足,股票恐有斷頭風險,當時安泰銀董事長丁予康為了此事,頻頻奔走各銀行協調。就是因為林鴻南 透過政商關係運作,要求兆豐金等五家聯貸銀行不要讓隆力集團資金展延,希望聯貸銀行低價賣出股票,讓宏泰集團低價買回。

據了解,當時資金展延的最後期限是今年五月底,為此,隆力總裁齊百邁(Mark Zoltan Chiba)四月底來台,積極在媒體曝光,強調隆力擴大投資安泰銀的決心與實力,同時宣布安泰銀在隆力入主後第一季營運成績轉虧為盈,讓五家聯貸銀行放 心,以逐退林鴻南勢力進逼。

林鴻南不僅左攻安泰銀,更右搶群益證主導權。

今年群益證董監事改選前,已握有絕對股權優勢的林鴻南,仍積極蒐購群益委託書,金融圈即傳聞此舉最大影響在會減少陳田文席次。

一位曾經同時接過陳田文與林鴻南尋求委託書支持的人士指出,「原本雙方各自徵求委託書,還打算要公開記名投票,雙方劍拔弩張。但是在股東會前夕,卻突然又來電話,說改成不記名投票,看來雙方在某些事上達成共識了。」

這位人士指出,「這個共識,應該就是群益合併金鼎案。」

在強勢的林鴻南積極介入下,由於陳田文持股比率極低,也較無財力加碼群益股權,只能由小舅子林鴻南主導他創辦的事業。

一旦群益併金鼎通過,金鼎股東可拿到相當於五‧五元價值的群益證持股,若以目前群益股價約十五元左右換算,稀釋比率約三五%,這將使得陳田文持股比率更加減少。陳田文身上,似乎隱約可看到三年前許東隆離開宏盛的影子。

下一幕…… 最失敗事業若變金雞母,有益登基

一位認識林鴻南十多年的營建業人士說,林鴻南與父親最大個性差異,父親四海、豪爽;兒子低調、謹慎,對數字很敏感。

在房地產事業上,精於計算的林鴻南可能永遠都無法超越林堉璘海派個性培養出的選地、買地、養地功力,和全台最大地主的成就。但在宏泰集團過去經營最不力的金融事業,卻是他將集團過去最失敗事業,扭轉為金雞母,甚至超越父親的機會。

這正是林鴻南願意購併金鼎證,這個辜仲眼中的燙手山芋的重要原因之一。

群益證董事魏永篤說,在董事會上,林鴻南認為群益併金鼎最大效益是增加市占,群益經紀業務能從第八到第四;與ECFA無關,他很有信心未來群益的目標是坐四望三,再往前進。

「國內前三名的券商,元大、凱基、富邦都不可能拿出來賣。」一位與林鴻南熟識的投資銀行人士指出,林鴻南為什麼要買金鼎?當然是未來要拿出來賣的!

「你想想,現在市場上去哪找市占率超過六%的券商?未來群益會值多少錢?」

去年五月,凱基證為了搶下經紀市占率四‧五%的台証證,付出的價格是股價淨值比的一‧四八倍。

現在,林鴻南為經紀市占率一‧九%的金鼎證付出一‧三倍股價淨值比代價,換來的是市占率六‧一%的第四大券商,「未來群益證出售價格,可能衝上一‧六倍股價淨值比。」這位投資銀行人士說。

這正是林鴻南的算盤:當群益證長得越大,賣相就越佳。林鴻南能否扭轉宏泰集團經營不佳的金融版圖,超越父親的期望,群益併金鼎這一步,將是他坐穩林堉璘接班人寶座,儲君登基的最大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93

零售揾錢,地主享福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865

 

(原載於東周刋21/12)

1215日,星期五,陰。

恒指頭肩頂,欲穿二萬三。國內加息陰霾,凝重;熊軍催城戰鼓,轟然;散戶持貨鬥志,崩潰。西方媒體,譏誚內房泡沫,注定破滅;物價飆升,通脹失控…三字記之曰:「硬著陸」。

每逢市場極度悲觀,定當歇力自醒,切莫盤桓於電腦前,被飛墮價格、恐懼氣氛,牽引得膽寒畏怯,把持不定,在最不該之時,斬最不該斬的持股。「眾人皆欲『斬』,我意獨憐『財』」,別人恐懼,力求清醒。久留座前無益,囑咐助手幾句,便提早外出午膳。

飯聚的對家,是位股海征戰卅載的行家,東尼(Tony Measor)的朋友:艾薩(Isaac Sofaer)。據華富財經同事相告,這個鬼佬,91-00年,組合回報14倍。初次見面,寒暄三句,話題便入本行。

「我不明白,市場在怕什麼?」艾薩問。

「怕加息。怕物價管制。」我答。

艾薩回憶道:「入行三十年,現在悲觀的市場氣氛,唯896月可比。西方媒體,吱吱歪歪不同款式的危機:中國硬著陸、歐債、美債、通脹。看似有理,但真有那麼壞?」

自己也同意:「我覺得什麼恒指明年見萬二,是危言聳聽。股災,不會在人心惶惶中發生的。中國政府也沒理由自製另一特大危機。」

艾薩續道:「危機、股災,自己倒見過不少:84878997000309。慌慌張張賣掉優質股票的人,最終必定懊悔不已。896月,如世界末日、中國潰散,一時因戰友一通電話,幾塊沽長江(1)。痛失一隻30-baggers,唉…」這點不難明,自己也有不少類似失誤。

艾薩不無感嘆曰:「香港行聯匯,跟美元掛鉤,兌人民幣不斷貶值,資產價格上升,理所當然,欲止無從。不購優質股票,來保存身家的購買力,實愚不可及。此外,十三億人之國,中產階級漸成,如此十年大勢,豈能輕棄。短暫危機,難扭大勢。」

飯聚畢,匆匆道別,回到電腦前,心稍寬。收市後,忙趕往公司訪談。

押注這家藍籌大半年,回報極其可觀。零售收租部分,明年 應錦上添花,一來自由行人數續增,明年商戶續租,再不可能只加一成租金落樓。腦海忽然浮現:「牛耕田,馬食穀。零售揾錢,地主享福。」更甚者,寫字樓空置 率,上數月突急降。來年下半年,租金爆升,幾成定局,尤以港島區新供應最少,最有烈焰焚原之勢。

大市看似死局,堅信個股仍有可為。九倉(4,現價)、太古(19,現價),大熱之選,股價應更上層樓。希慎(14, 現價)Hysan Place,下年底落成,或再觸發股價重估。利福(1211,現價)的銅鑼灣SOGO、金朝陽(878,現價)的金朝陽中心,理應也會同時受惠零售暢旺、寫字樓加租兩大趨勢。

 

(本人客戶持有九倉、太古、利福、金朝陽 )

 

艾薩(Isaac Sofaer)

 

 

金朝陽中心

 

 

銅鑼灣SOG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39

揭新地主席郭老太身世

2008-5-29  NM




新地家變爆發逾三個月,本週二,郭炳湘最終被董事局罷免其主席一職,改任年薪十萬元的非執行董事。此後,新地將面對上市以來最大的管治危機,事關市值超過三千億元的香港地產龍頭新地,主席竟然由郭氏三兄弟的母親郭鄺肖卿出任;揸實權的行政總裁之位還要暫時懸空,新地正是群龍無首。而今年七十九歲的郭老太原來是新地創辦人的填房,一直相父教子,作為上市公司主席恐怕令投資界卻步。

新地的內戰,已有結果。郭炳湘被免除主席兼行政總裁一職,由其已年屆七十九歲的母親郭鄺肖卿(中)擔任新地主席,行政總裁一職則暫時懸空。左為女兒郭婉儀,也是新地的執行董事,右為新抱李天穎。(《蘋果日報》圖片)

 

新地家變,至今已擾攘三個多月。本週一,上訴庭駁回郭炳湘申請的禁制令,法官羅傑志指主席是否適合留任,應該由董事局決定,郭炳湘可以說已步入窮途。

他的態度隨即軟化,於本週一發表聲明,務求在董事局會議召開前,作最後衝刺,力保主席之位。他指自己很榮幸當了十八年新地主席,問心無愧。「為家庭、新地及股東,願意與兩位弟弟炳江和炳聯進行無預設條件、平心靜氣的談判,謀求和解方案。兄弟三人,何必相煎?」

 

已擔任新地主席十八年的郭炳湘,在本週二發表聲明,認為董事局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他拉下馬。(嚴寶權攝)

母親上任長子出局

不 過,這一招動之以情,亦未能消除兩弟郭炳江及郭炳聯對他的防範。本週二,新地便急急召開董事局會議,一致通過終止郭炳湘主席兼行政總裁職務,轉任非執行董 事;更通過委任新地的精神領袖,即郭氏三兄弟母親郭老太鄺肖卿暫任主席,而行政總裁一位則暫時懸空,直至今年十二月再召開董事會為止。

作為公司行政總裁,擁有決策的實權;而主席代表股東及執行董事用以制衡行政總裁,郭炳湘一次過被削去兩個職位,只任非執行董事,猶如從天上跌落凡間。但市值逾三千億元的上市地產王國新地,主席一位卻由郭氏兄弟母親出任亦十分尷尬。

「堂堂一家地產上市公司,擁有相關學歷及經驗的郭炳江或郭炳聯,都無能力坐上主席一職,這是典型家族管理公司問題。」一美資基金經理說。

手持尚方寶劍

由郭得勝成立的信託基金,控有新地四成二股權,基金的受益人是郭老太以及郭氏三兄弟。這些由基金持有的新地股份,郭氏三兄弟是不能出售的,而基金的監護人就是郭老太。現在,她同時擔任新地主席,就手握了新地及郭家的命脈。

年 屆七十九的郭老太,雖然一向在新地沒有任何職位,但勝在夠德高望重。以往郭氏三兄弟,無論在私事或公事上有任何紛爭,都由她出面調停,甚至拍板作決定, 「郭老太一向好公平,三兄弟有唔妥,佢會聽晒三方面講嘢,唔會只係聽一方就做決定。」一名前新地高層說。郭老太關心新地大小事務,因此不但會定時與兒子一 起巡視地盤,每逢週末,老太會相約新地的中、高層,到尖沙咀帝苑酒店午膳,目的是打聽一下公司內部的消息。

 

上週五,郭炳湘申請臨時禁制令,阻止董事會召開。董事局隨即召開記者會向各界交代。(《蘋果日報》圖片)

出身廣州花縣

但郭老太對新地整間上市公司來說,極其量只是精神領袖,因為她二十歲嫁予郭得勝後,主要職責就是相父教子。

郭 老太鄺肖卿在廣州花山鎮象湖村出生,是家中的大家姐。除了在新地擔任執行董事,專責物業管理及中國業務的的弟弟鄺準外,還有兩個妹妹鄺肖茜及鄺肖紅,幾姊 妹都曾在花城村的花城小學就讀。郭老太的祖父在廣州開辦一間名為「大東亞」的紡織廠,其父鄺維煜則在鄉下經營染房,據當地的鄉民說鄺氏是早年的地主。

其後,鄺維煜於鄺肖卿七歲的時候前往越南營商,但未夠一年便過身。郭老太跟母親胡再二人一同湊大三名弟妹,而在文革時,母親胡再亦因地主身份慘受批鬥,那時鄺家已家道中落。

新 地創辦人郭得勝於十五歲,就跟隨父親離開中山石歧的鄉下,曾在廣州開辦過雜貨店,而這間雜貨店就在「大東亞」的紡織廠對面。因此,鄺家及郭家可說結緣於廣 州花山,而兩家自此成為世交。由於郭得勝的元配黃秀瓊早已身故,因此娶下鄺肖卿為填房,兩夫婦於一九四七年一同移居香港。

與郭得勝生下三兒 三女後,郭老太一直留在家中照顧兒女的起居飲食,名副其實是是一位好媽媽。二子郭炳江曾向外讚美母親,說老太是對他一生最大影響的人。當時,郭炳江的耳朵 有事,需要到日本做手術,住足九個月醫院,郭鄺肖卿就陪他到日本。即使不諳日語,也到日本的街市買餸煲湯給他,因此三名兒子對母親都十分尊敬。

四出捐錢

郭 老太的學歷不高,相反其弟鄺準畢業於中山大學及中南財經學院,曾在廣州人民銀行工作,一九六二年正式從廣州來港,加入新地旗下的康業任執行董事,並主理新 地的內政。自九○年郭得勝過身後,郭老太就主力管理「郭得勝基金會」,擔任慈善工作。一九九一年,郭老太先後向其鄉下花山鎮的敬老院捐贈五百多萬元擴建。 花山敬老院的溫院長對郭老太每次光臨的情況都記憶猶新:「佢份人好熱心,無咩架子,每次來探訪都會逗留一、二個小時,仲每個老人家派五百蚊利是o架,每年 仲會俾一萬蚊啲老人家過年過節加餸添。」

翌年,老太又以「郭得勝基金會」的名義,捐贈三千五百萬港元,在花都市新華鎮興建一間以其父鄺維煜命名的「鄺維煜紀念中學」。

郭 老太於○一年再以基金會名義捐贈二百多萬元,予花城小學,將學校易名為「鄺維煜小學」,惹來一些有份捐錢起學校的海外華僑不滿,當地村民說:「個個都有份 捐錢,點解要以佢阿爸冠名?」及後,該小學亦少了華僑捐錢予該校。「肖卿每次返嚟村,都有一班市政府官員喺身邊,又有警車開路,我哋啲同鄉點敢埋去。佢嚟 咗咁多次亦都無同過我哋打招呼。」一名鄉紳道。

管治危機未解決

對於慈善工作,郭老太親力親為,也是一個盡責的母親,不過,始 終年事已高,要管理一個市值三千六百億的地產王國,難以令投資者信服。研究企業管治的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黃德尊教授認為,懸空行政總裁一職「好大危 機」:「尤其是新地的行政總裁並唔單止係一個職位,而係代表呢間公司仲有無威信。而家嘅情況說好似一個國家無咗個將軍,係好大嘅危機。由佢哋母親做主席一職,似乎係一個暫時的緩衝方法。不過,如果三兄弟唔能夠短時間和解,意思係是但一方完全願意退讓,否則最終嘅解決方法就只有分家。」

事實上,除了郭氏兄弟之間的爭拗外,新地第三代成員已陸續被安插在公司內,加上舅父鄺準一房人;新地面對不單是第二代的利益紛爭,還可能涉及第三代,新地家變凸顯中國式管理家族生意的矛盾。

家變日誌

18/2新地前主席郭炳湘以「私人理由」宣布休假三個月。

20/2傳聞郭炳湘紅顏知己唐錦馨(Ida Tong)介入新地內政,令兄弟內訌。

24/2郭炳湘成立新公司「China Luck」,有傳他打算另起爐灶。

1/3休假中的郭炳湘,於灣仔君悅酒店的JJ's Club消遣。

5/3郭炳湘以政協常委身份與妻子李天穎於北京出席政協會議。

7/3新地中期業績記者會,郭氏三兄弟首次缺席。

10/3郭炳湘與妻子李天穎出席旗下帝苑酒店越南餐廳開幕酒會。

14/5於董事會前夕,唐錦馨以便裝現身跑馬地。

15/5郭炳湘於董事會一小時前入稟法院,禁止董事會就罷免其主席職務之議案投票。

16/5郭炳湘報案,指他患有抑鬱病的Jose Maldonado醫生,在港未經註冊,便向他診症及開藥。

18/5郭炳江公開指罷免主席是痛苦的決定。

22/5郭炳湘擬控告兩弟誹謗。

23/5法庭宣布郭炳湘申請禁制令敗訴。同日下午,郭炳湘決定上訴。

26/5法庭宣布郭炳湘上訴無效。

27/5董事局決定罷免郭炳湘主席兼行政總裁職務,並委任其母郭鄺肖卿出任主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46

綁匪變地主 趙藤雄自曝綁票驚魂記

2011-8-1  TWM




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近日宣布最新的「九五計畫」(第九個五年計畫),未來五年還要推動旗下五家關係企業股票上市,他也首度對外吐露年輕時遭綁票差點喪命的故事。

一 九七五年,踏入房地產業十年的趙藤雄,集中在台北市景美一帶推案,成為小有名氣的開發商,樂善好施的他經常捐助貧苦人家,也成為歹徒覬覦目標。某個晚歸的 深夜,埋伏在他家附近的六名彪形大漢拿著槍要擄他上車,當時體重不到五十公斤的趙藤雄為了掙脫,奮力地與歹徒搏鬥。他說,「車門幾進幾出」,聲音大到吵醒 對面八十幾歲的阿婆,歹徒才放手。不過,歹徒仍用扁鑽捅了他大腿一刀才逃走。

這件事一度上報,出院後他追查出嫌犯是一名素昧平生的阿兵哥,為了談判,兩人約在某日凌晨三點在木柵第四公墓見面,對方直接勒贖兩千萬元,但趙藤雄問了他一句「當時為何不直接做掉我?」歹徒說槍開不下去。

事隔三十年,二○○五年,當年綁架趙藤雄的人,因為在台北市有一塊地要賣,他堅持要賣給遠雄建設,因為覺得「欠趙藤雄一個人情」,這塊土地目前已興建成高級住宅,這段過程,也成為趙藤雄人生永難忘懷的驚魂記。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1

從燒磚窯起家到創造二六○億身價 陳珠祈 全台灣最神祕地主傳奇

2012-5-14  TWM



一棟精緻豪華的嶄新飯店,聳然而立,背後隱含的,竟是一個低調、誠樸的家族。

陳珠祈的故事,不只是一位商人靠著土地致富的傳奇,更是一個堅持傳統商道,不隨波逐流,熱情敦厚富豪的精采人生。

我們希望讀者不僅能從中學到致富的祕訣,也能領略一位殷實企業家的處世之道。

撰文‧劉俞青、梁任瑋

早晨八點鐘的台北市中山區,趕著上班的人潮步伐匆促,但每個人走到這個十字路口都會不由自主抬頭多看一眼──中山北路與南京東路交叉口,矗立起一棟十八層 樓嶄新、時尚的新飯店,飯店招牌才剛剛掛上,名為「大倉久和大飯店」。

「加賀屋」或許是台灣人熟知的日式高級溫泉飯店,但是在日本人心中,還有比加賀屋更高級的飯店,「大倉飯店」就是其一。

這家日本首屈一指的飯店首度登台,沒有選擇與國泰蔡家、新光吳家,或者是長榮集團董事長張榮發的飯店合作,反而接受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地主委託經營,他是 誰?如何累積驚人的財富?

飯店正忙著迎接七月的開幕日,四年多前,這裡還是停車場空地,當時,當地就有耳語,一位神祕地主正在整合附近土地。

沒多久,停車場收起來了,緊接著,挖土機、鑽地機一部部駛入,原來,整合已經完成,土地正式進入開發階段。只是那位附近居民口耳相傳的神祕地主,從未現 身。

四年多後,飯店工程進入收尾階段,一棟簇新的飯店已經聳然而立,新潮的線形玻璃建築,吸引許多路人駐足評論。本刊記者詢問開著貨車進出工地的包商,只得到 這樣的回答:「聽說這位老闆非常有錢,人很好、非常低調,而且,給我們的裝潢工程一概現金付款,包到這款工程我們最愛啦!」記者經過多日的駐守、等待,終 於,在某天早上不到八點的時間,一輛看起來有點老舊的進口轎車停在施工中的飯店外,一位年約八十歲的老人緩緩下車。他體型瘦削硬朗,看上去有幾分經營之神 王永慶的味道,一步一步走進工地察看,身旁的工人甚至沒多看他一眼。

我們連忙跟上去問好,原來,這位謙虛有禮的長者,就是這家日式高級飯店的台灣業主,也是我們苦尋多時的北台灣神祕大地主──陳珠祈!本刊調查了解,他的土 地資產保守估計超過二六○億元,在台灣能夠超越他的地產大亨,寥寥無幾。

他,是台灣磚瓦大王行事低調 竟是南京東路地王從外表來看,他就像一位平凡不過的老先生,衣著普通,但他的影響力卻是從新北市中和區一路貫穿台北市中心黃金地段。尤其在捷運松山線劃過 的南京東路一到三段,他的家族擁有多筆土地,可說是隱形的「南京東路之王」。但在台灣土地富豪之中,幾乎沒有人聽過「中和陳珠祈」,他的神祕更加引人好 奇。

我們幾乎是地毯式地走訪大半個中和地區,從里長、歷任鄉長,到現任的中和區區長邱垂益,輪廓終於逐漸明朗。原來,這位外表看來平凡樸素的老人家,土地資產 實力之雄厚,幾乎不輸《富比世》排行榜上的台灣富豪。但五十年來,他極度低調,低調到我們在Google上搜尋,幾乎找不到有關他的訊息。

「五十年來,他一直是中和地區的最大地主,直到今天還是。」邱垂益一句話,道盡陳珠祈令人咋舌的實力。

從台北華中橋進入中和地區,還沒下橋,老遠就可以看到河岸邊矗立著一支紅煙囪,幾乎已是中和的地標之一。而這整塊紅煙囪所在的五千多坪土地,就是陳珠祈家 族所有,但這只是他龐大土地資產的一部分。

只要談起這支煙囪,很多中和一帶的老人家,就會想起早期蓋在這裡的磚窯廠,當時蓋在這塊地上的「海山磚窯廠」,因二十四小時生產,每月生產量四十萬塊磚, 產量為國內最大,成為名譟一時的磚窯廠。後來台灣經濟發展,民國六○年代,台灣房地產一路起飛,磚窯廠收起來,改建為鋼筋工廠,這裡就是民國八○年代著名 的「泰隆鋼鐵」的原址,也是台灣前幾大鋼筋廠之一。

這支矗立的紅煙囪,說盡了中和幾十年來經濟發展的縮影。同時,這也正是陳珠祈家族從發跡到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這家六十年前在台灣頗負盛名的「海山磚窯廠」,就是陳珠祈和大他十八歲的哥哥陳珠坦的共同心血。兩兄弟胼手胝足,一步步做到當時全台最大的磚窯廠,贏得 「台灣磚瓦大王」的封號。陳珠祈的次子、也是台灣「大倉久和大飯店」董事長的陳珍堉回憶說:「以前燒磚窯好辛苦,等於看天吃飯,好不容易一輛卡車載出去, 滿滿好幾千塊的磚頭,每塊磚頭只賣一元,但運費成本就要五毛錢,其實是很薄利的生意。」他,是中和最大地主買土也買地 市值超過二六○億元到了民國六○年代初期,陳珠祈才把磚窯廠收起來,在原址上和原本幫忙載運土炭的運輸公司老闆呂天時家族,以及前台北縣議會議長洪吉春合 夥經營「泰隆鋼鐵」,做起鋼筋生意。

而且陳珠祈雖然是地主,但他卻讓呂天時擔任董事長,自己擔任總經理,看得出來陳珠祈為人不計較的個性。

在那個台灣經濟起飛,到處都在蓋房子的年代,鋼筋生意好得嚇嚇叫,陳家靠此累積不少財富。但「磚」仍是陳家的第一桶金,陳珍堉說,燒磚窯的主要原料之一就 是「土」,因此當時當地很多人挖自家土地上的土賣給陳家。因磚窯需求龐大,居民土越賣越多,一挖就挖了三公尺深,後來一下雨就淹水,土地價值變差,最後連 地也一併賣給陳家。

陳家陸陸續續買進,從現在中和的立言街、立德街到板南路一帶,包括遠東科技園區,土地最多時超過十公頃,再加上紅煙囪的磚窯廠址,全部都是陳珠祈家族所 有,陳家成了中和最大地主。

隨著台灣工商業迅速發展,中和許多田地都重劃為住宅區、商業區,原本低窪的土地,陳珠祈乾脆免費讓人傾倒廢土整平,讓原本價值很低的土地,價格又恢復水 準。

之後中和土地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加上又有捷運環狀線的中原站,市價翻了好幾番。我們請專業機構估算土地價值,採最保守估計,陳家土地市值超過二六○億 元。

有意思的是,陳珠祈大量的土地資產幾乎都在中和一帶,因此外界少數聽聞過他的人,都以「中和陳家」稱之,但陳珠祈卻不是中和人,只是一開始磚窯廠設在這 裡,才開啟一連串的資產版圖。

陳珠祈其實是道道地地的台北市人,從早期繁華的南京西路一帶發跡,附近有許多當時知名的酒家。至今陳家老厝、一棟位在南京西路、華亭街口的四層樓建築,仍 然保存完好。據了解,現在是他哥哥的下一代在此居住。

他,堅持土地不共有事業可以合夥 但土地一定自己持有半個多世紀來,陳珠祈靠著土地致富,從一塊一塊黃土中煉出黃金;台灣曾經有許多富豪擁有比他還要廣大的土地、數倍於他的財富,但卻隨著 時代浪潮的沖刷成為泡影。為何這位低調富豪不但能創造財富,還能通過時間的考驗守住財富?

陳珠祈持有土地有一個特色,就是「不和人公家(共同持有)」。在陳珠祈心目中的資產排名,第一好,就是土地,因為只有土地是百年不崩的資產。「事業可以合 夥,但土地一定自己持有」,這是陳家家訓的第一條。

多數台灣人喜歡投資股票,但陳珠祈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股價起起落落,不確定性太多,地產才是細水長流的百年事業。因此,無論是地產大戶或小老百姓,手上只 要擁有地產,就應該盡可能長期持有。

而他自己,只要是陳家持有的地產,無論是中和的萬坪土地,或是台北市中山區一帶的土地,龐大的資產產權登記一概是陳珠祈、陳珍堉、陳珍隆(陳珠祈的么 子),這幾個陳家父子的名字。既不設投資公司,也沒有其他外人持有,單純而直接,和一般企業主用公司持有的作法很不一樣,而且幾乎沒有土地融資,當真是財 力雄厚。

陳珠祈持有土地的耐力,和台灣首富宏泰集團董事林堉璘有幾分類似。林堉璘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松壽路到松仁路一大塊鑽石地段,從重劃前就一直持有到現在,絕 對不輕易出售;而陳珠祈也一樣,這兩位台灣大地主都深諳「持有土地」就是「守住財富」之道,他至今在發跡的中和立言街一帶,仍有上萬坪的土地。

陳珠祈把這個土地自己會賺錢的觀念,也教給他的兒子,大倉久和大飯店董事陳珍隆就反問我們:「土地為什麼要賣?自己把土地開發加工,可以有更好的價值,為 什麼要賣?」陳家真正開始拿出少數土地開發,已經是民國八十二、三年的事,當時政府希望在中和籌畫科技園區,當然得找上大地主商量,陳家這才點頭,拿出部 分土地規畫。現在位在中和的MIT遠東科技園區,以及幾年前陸續完工的元隆雙子星廠辦大樓,就是陳家少數已經開發、價值暴增的土地。

他,出口之言重若泰山客戶在漲價前下單 無論漲幾倍仍賣原價陳珠祈和許多台灣第一代的企業家如王永慶、張榮發等相似,血液裡都有一股說一不二,言出必行的堅持,令人又敬又畏。

例如記者在大倉久和大飯店門口,上前與正在巡視工地的陳珠祈相談,一輩子不曾接受媒體採訪的老人家,面對記者有點唐突地到訪,沒有驚慌之色,還很鎮靜地 說:「我改天叫我兒子和你們聊聊。」這句隨口之言,很可能只是平常的敷衍之詞,但沒想到,幾天之後,我們果真接到陳珍堉親自來電,一開口就說:「我父親要 我打電話給你……」原來八十多歲老人家出口的一句承諾,重若泰山。

陳珠祈不僅身體力行,也這樣教育下一代。我們與陳珍堉、陳珍隆兄弟相約採訪當天,約定中午十二點到,我們準時到達,但陳珍堉兄弟兩人沒有半點富豪的架子, 比約定時間還早抵達會場等候我們。承自父親身上重然諾、守時的好習慣,在兄弟倆身上一樣體現。他們一致說:「父親教我們,與人家有約,守時就是誠信、守信 用的第一課。」陳珍堉說,父親做生意最重視一諾千金,而信用是一切根本。民國六○年代,台灣因為大量建設投資,對鋼筋的需求孔急,鋼筋價格幾乎一日三價, 甚至有錢買不到。但只要是客戶在漲價之前下訂的貨,無論價格暴漲幾倍,陳珠祈仍然堅持用原價出售。

他,只做自己熟悉的事專注於土地營建 不隨波逐流冒險儘管身價驚人,但陳家事業也非一帆風順。早期經營磚窯廠時,陳珠祈大哥陳珠坦的個性比較直爽,做起生意一路往前衝,曾經發生資金調度差一點 軋不過來的情形。當時陳珠祈才三十幾歲,他看在眼裡,從此記取教訓,堅持做生意一定要量力而為,絕對不做自己能力不夠的事,例如買土地不融資,就是這時期 的影響。

說起大倉久和大飯店,陳珠祈原來只在這塊土地上擁有一間四十多坪的老房子,之前有好幾家建商都動過念頭想要整合,但都沒有成功。直到換到陳珠祈手上,他從 民國八十七、八年開始,要兒子陳珍隆挨家挨戶去收購,特別叮囑:「不急、慢慢談」。前後整整花了六年,終於整合完成,才有如今這塊六百五十多坪的方正土 地,興建飯店。

但無論從最早的磚廠、鋼鐵廠,到土地開發,甚至到如今的飯店,一路走來,陳家的事業都與土地營建息息相關。因為陳珠祈堅持:不懂的不做,只做自己懂的事, 不冒沒有必要的風險。

而陳珠祈懂的事,就是土地。在他的眼裡,只有土地是幾十年、甚至百年細水長流的財富,不會因為一時的潮流而改變。

陳珠祈看土地的眼光,也與一般人不同。儘管台北市的發展早已從西區轉往東區,但陳珠祈至今依然喜歡南京東、西路一帶的地產,因為這一帶的土地價值他最了 解。不只大倉久和大飯店就坐落在中山北路、南京東路口,數十年來,他幾乎都沿著南京東路置產。

如今就連住家,也在民國九十三年時,選在靠近南京東路三段的慶城街上,自己蓋起一棟大樓來,一家人住在不同樓層,樓下還出租給日本交流協會。

對事物保有長期、一貫的熱情,成就自然隨之而來。就像美國第一傳奇富豪洛克菲勒對石油、鋼鐵大王卡內基對鋼鐵的熱情,陳珠祈一生也對土地充滿熱情!

他,對待員工大方蓋宿舍免費住 搬走還補助經費找房子一般人只看到一片雜草空地,陳珠祈卻能在荒草上看到二、三十年後的景象,大倉久和大飯店就是他熱情想像的結果。至今每天早上八點不 到,工人甚至還沒上工,他已經挺著硬朗的身子,帶著當天的財經報紙,固定出現在飯店前巡視工地。即使前陣子是梅雨季節,一大清早就大雨滂沱,雨下到視線不 清,他也維持這個習慣,因為他知道,他的夢想即將實現!

堅持只做熟悉的事,就像陳珍隆談到最初大倉久和大飯店的興建時,也不斷強調:「從第一筆土地收購到今天,已經超過十年的時間,足以證明我們蓋飯店絕對不是 為了迎合開放陸客來台。」顯然,政策所帶動的「潮流財」,不是這個家族的喜好。

熱情產生的動力令人充滿活力。民國二十年出生的陳珠祈,今年已經八十一歲,但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完所有報紙才出門。陳珍堉說父親以身作則,一直 維持吸收新資訊的熱情,讓員工也不敢怠慢。

這樣一位老一代的企業家,如果以為他對員工嚴厲,那可就錯了。一位曾經在泰隆鋼鐵工作過的員工告訴我們:「老老闆對我們最好了,早期在工廠旁邊蓋宿舍給我 們住免錢,後來工廠收起來了,土地要重新做規畫,我們當然是要搬走。白住這麼多年已經夠好了,這個我們當然知所進退,但他竟然還拿一筆錢給我們去找房子, 現在找不到這種老闆了。」事實上,不只陳珠祈如此,他的哥哥陳珠坦待人也好。我們走訪南京西路上的陳家老厝,早期是陳珠坦住在這裡,後來由他的兒子繼承。 老厝騎樓下的檳榔攤老闆告訴我們,他在這裡擺攤四十年,見證陳家的一路發展,四十年來,陳家沒有跟他收過一毛錢租金。在現在錙銖必較的資本社會裡,這樣的 企業家,幾成絕響。

從大倉久和大飯店的光鮮矗立,我們意外地發現一個敦厚、誠樸的家族。陳珠祈不只是一位靠著土地致富的隱士富豪,他堅持傳統商道的處世精神,不隨波逐流,不 但博得同業的尊敬,同時,他傳給第二代的財富智慧,樸實中自有深意,值得細細體會。

大倉飯店

開業時間:1962年5月

負責人:大倉喜彥

主要業務:經營連鎖飯店

規模:日本國內17家,海外7家,遍布亞洲、美洲及歐洲。7月中旬將開幕的台北「大倉久和大飯店」為第8家海外分店

陳珠祈

出生:1931年

經歷:泰隆鋼鐵總經理

學歷:台北工專

家庭:已婚,育有三子從磚窯廠跨足鋼鐵、營建業──陳珠祈家族發跡事紀

第1階段

民國40~60年代

成為

台灣磚瓦大王

陳珠祈與哥哥陳珠坦,共同經營海山磚窯廠,曾經是全台灣最大的磚廠,他也因此有了「台灣磚瓦大王」美名;也在此時買進大量中和土地。

第2階段

民國60~80年代

鋼筋生意

讓財富迅速成長

陳珠祈與中和望族呂天時家族合夥,經營泰隆鋼鐵,是當時有名的鋼筋大廠。在台灣大量建設投資的年代,對鋼筋需求孔急,泰隆鋼鐵曾有過非常風光的歲月。

第3階段

民國80年代之後

進入土地開發

大倉久和大飯店開幕

陳珠祈開始酌量開發手上大量的土地資產,包括現在中和的MIT國際科技園區就是陳家的土地。另外,泰隆鋼鐵舊址,也即將通過都更,陳家將在這裡推出新北市 最高摩天大樓建案。

1萬7千坪土地 市值超過260億元!──陳珠祈家族持有的不動產

大樓 大倉久和大飯店

位置 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

基地面積(坪) 646

市值(億元) 80

大樓 台肥大樓

位置 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

基地面積(坪) 530

市值(億元) 10*

大樓 通泰商業大樓

位置 台北市慶城街

基地面積(坪) 661

市值(億元) 20

土地 元隆鐵工廠舊址

位置 新北市中和區板南路基地面積(坪) 3750

市值(億元) 40

大樓 元隆捷運雙星AB棟位置 新北市中和區板南路基地面積(坪) 3017

市值(億元) 30

土地 泰隆鋼鐵舊廠

位置 新北市中和區華中橋旁基地面積(坪) 5400

市值(億元) 55

大樓 MIT國際科技園區位置 新北市中和區立德街基地面積(坪) 3288

市值(億元) 33

神祕大地主

親授致富四堂課

第一課:守住地產,就是守住財富陳珠祈不做股票投資,他認為只有地產才是細水長流的百年財富,禁得起時間考驗 。

第二課:出口的話,重若泰山言出必行,說一不二,是陳珠祈再三叮嚀兒子的生意經,無論時空如何變遷,生意人開出的支票一定說到做到。

第三課:只做懂的事,不賺潮流財無論是燒磚、鋼鐵還是土地開發,或是飯店,陳珠祈一生只做自己熟悉的事,不隨潮流起伏。

第四課:保持熱情,再有錢也不忘初衷到了81歲還每天學習、吸收資訊。對周遭的人厚道,無論身價高低,都不忘記做人最基本的原則。

低調有實力

打動日本頂級飯店登台展店如果問起前總統李登輝、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及長榮集團董事長張榮發每回赴日,最常住的飯店是哪一家?答案就是「大倉飯店」。

如果站在東京街頭,向日本人問起大倉飯店,許多人都會立刻說,喔!那是全日本最好的飯店。

如果這樣還不足以形容大倉飯店的檔次,那麼,在東京還有一個「飯店米其林指南」,是日本最具權威的飯店評比機構,有一個知名的「御三家」稱號,指的就是全 日本最好的三家飯店,包括帝國飯店、大倉飯店和新大谷飯店。

這一回,這家台灣名流喜歡,也是全日本最高檔的飯店終於登台,加入台灣飯店業的戰火,當然引發中山區飯店業的高度緊張。

台北的大倉久和大飯店,就位在日本觀光客群聚的中山北路、南京東路口,旁有晶華酒店、國賓飯店及老爺酒店,還有許多其他中小型飯店,這個幾乎三步一家飯店 的區域,是台北飯店業的一級戰區。

大倉久和大飯店強力叩門,目前規畫7月中開幕,但平均房價尚未開出,同業都高度關注。據了解,大倉久和大飯店的平均房價可能比晶華酒店略高,走的是高檔精 品路線。

距離開幕僅剩2個月的時間,但到目前為止,大倉久和大飯店除了開過一場由人力銀行舉辦的招募人才記者會,尚未有任何造勢活動。

「這非常符合陳家的風格。」一位負責飯店裝潢的工程包商說。不過,陳家的低調作風和飯店的搶眼外觀,形成強烈對比。

首度接受媒體採訪的大倉久和大飯店董事長陳珍堉表示,陳家請來香港四季酒店設計師設計,利用線條展現建築之美,經營出一種含蓄、帶有矜持的奢華美感,內斂 而精緻。

無怪乎,飯店雖未開幕,也沒辦造勢活動,但只要每天華燈初上,飯店外觀燈一亮,總會吸引許多行人駐足評論。陳珠祈家族以這種特有的安靜、具實力的行銷手 法,似乎已經成功打響了第一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0

不到二年搞定萬華七十六位地主 潤泰新從最難的下手 拿下千坪都更地

2012-7-30  TWM




台北市地價居高不下,都市更新成為中小型建商開發土地的重要管道,但是曠日廢時的整合過程,也讓很多建商視都更為畏途,而潤泰創新卻能在此時突破重圍,在萬華區完成台北市面積逾一千坪、開發時間最短的都更案。

撰文‧梁任瑋

「終於等到這一天了,我們一定住得到新厝!」五月十九日上午,台北市萬華區東園國小旁一處都市更新案舉行動土典禮,幾位七旬老翁看著自己頹圮的老家即將進行改建,掩不住激動的心情,握著彼此的雙手互道恭喜。

就在不久前,這裡還是一片雜亂,荒廢的老房子野草蔓生;如今透過都更,已整理得煥然一新,更將在兩年半後變身為一棟規畫一百八十五戶、樓高二十六層,擁有五百餘坪大片花園、步道的嶄新大樓「萬花園」。

如果說,「樓低、屋老、地方正」是很多建商做都市更新的篩選標準,這個條件若放在有六三%的房子屋齡都已超過三十一年的台北市萬華區,顯然處處都是機會。

但在很多建商眼中,該區因房價偏低,並非首選。台北市政府都更處統計,近十年,萬華都更申請案五十三件,但核定的僅三件,六%的核定比率在各行政區中為倒數第一。

就在外界不看好中,萬花園卻異軍突起,只花一年十個月就整合完所有地主,創近五年北市都市更新面積超過一千坪開發時間最短的案例。幕後推手,正是都更新兵潤泰創新。

靠地緣關係拉近距離

擅長開發豪宅、投標台鐵BOT與聯合開發案的潤泰創新,這幾年在商用不動產市場布局大有斬獲。目前手頭上有松山車站與南港車站BOT案、捷運內湖線內湖站 及新莊線三重站的聯合開發四大開發案。七月十九日,潤泰集團轉投資事業南山人壽更以二六八.八億元標下信義計畫區世貿二館,刷新國內地上權總價、每坪價格 新高,惟獨都更腳步落後。

近五年,潤泰參與過的都更案超過十個,但進度不一,「要讓社區裡所有住戶達成改建協議,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潤泰創新總經理簡滄圳坦言,沒想到,最令人驚訝、且最快完成的個案,竟是面積廣達一千兩百六十四坪,有七十六位地主的萬花園案。

時間回到二○○七年夏天,當時潤泰與中華電信合作開發台北市萬華區德昌街住宅案「萬囍」,由於建材、施工品質高檔,預售當時每坪成交價站上六十萬元,創下萬華地區新高價。這個建案吸引隔壁萬大路地主吳德龍的注意,主動找上潤泰整合他們的土地。

這塊地原本是鄭姓前台北市議員家族與另一大家族陳家的祖厝,隨著後代開枝散葉,蓋起公寓陸續賣給不同住戶。

簡滄圳接手後發現,這件案子背後頗為複雜。原來,早在二十年前即有建商陸續介入整合,也已插旗購入土地近百坪,如何以合理價格購回其土地,這是第一難。

此外,在潤泰整合之前幾個月,另一家新介入的建商已和其中最大的鄭姓地主簽了合建契約,占全案同意門檻近三○%,如何統合開發權利是第二難。

但是,「找人是最難的。」簡滄圳說,很多房屋破舊到連屋主都住不下去了,早就已經搬去他處,如何找出分散在各處的地主,深深考驗潤泰土地開發人員的功力。

正當簡滄圳苦思解決方法之際,他突然想起,公司內土地開發部建築師李安憲從小就住在萬華,透過他來整合,或許是一把開啟地主心房的鑰匙。

李安憲是老萬華人,現在還住在萬花園隔壁的「大都市花園」,巧合的是,他與吳德龍是許久沒聯絡的小學、國中同學,這層地緣關係拉近了潤泰與地主之間的距離。

「萬華人比較團結,找到關鍵地主居間撮合很重要。」李安憲說,他打聽到,代表陳家的地主葉喬松,是全案的關鍵人士,便透過吳德榮牽線,直接找葉喬松談。

以誠意打動關鍵地主

今年七十歲、家族在萬花園基地共擁有一百二十九坪土地的葉喬松,見識過許多知名建商來談都更,「有的建商一來就要我去餐廳吃飯,吃完飯就把合約書拿出來 簽。都更不是去便利商店買礦泉水耶!打打電話、吃頓飯就想要我們拿出好幾百坪的土地給你蓋,未免也想得太簡單了!」葉喬松對建商的猴急頗不以為然。

但潤泰的作法令他改觀,「一個禮拜跑七趟,與一個禮拜跑一次,就是不一樣。」葉喬松說,有些建商談一談,發現很難,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只有潤泰最勤快,一家一家挨門挨戶去談,把誠意拿出來。

除了動之以情,更重要的是幫地主創造價值。簡滄圳表示,都更地主分配的權利價值有「協議合建」及「權利變換」兩種,潤泰採兩案並行,讓地主選擇對他最有利 的方式來做權利價值的分配,「這是對地主的讓步及尊重。」地主也不必擔心因為整合期太長,導致增值的利益均被建商拿走。

而且,潤泰不只將土地交付銀行信託,也採用營建資金專款專用及續建協助的信託機制,透過等同銀行履約的保證,完全保障地主權益。

尤其,當時「萬囍」案已開始預售,簡滄圳說,萬囍是中華電信與潤泰創新合建案,至今仍為萬華第一棟使用隔震工法的住宅,種種創新的規畫,讓地主重新思考, 「連中華電信都選擇潤泰,為何地主不能?」另一方面,為了重新定位萬華區的房價,潤泰向地主提出,萬花園在結構工法上會採用「柱螺旋箍筋及一筆高耐震專利 施工」,這項潤泰的專利,可達到灌漿扎實和耐震效果,不僅為地主資產帶來增值效益,也讓住戶住得安心。

同時,潤泰與原來整合約四○%的建商理性溝通,最後以高於市場價格的金額買下對方土地。

○七年八月,潤泰與萬花園地主第一次簽約就逾五○%,一年一個月之後,○八年九月潤泰完成整合作業,九五%地主全部簽約完成,並將全案送到台北市政府,進行事業計畫及權利變換計畫審議。

這段通常要耗費三至四年才能達成的工作,潤泰創新只花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就完成。

須配合天時地利人和

「一個都更案要成功,要天時、地利、人和到位。」葉喬松語重心長地說,二十年前,他們這些地主正值五十歲壯年,每個人有不同的考量,房子也沒有改建的誘 因;現在大家都七十歲了,彼此有共識,必須要整合,但「就像搓圓仔,兩粒一搓要一樣大,不能一大一小。」萬花園如果沒有大家互相信任、各退一步,不可能那 麼快完成。

今年一月,萬花園基地終於搭建起大型接待中心對外預售,讓房價也跟著鹹魚翻生。原來東園街周邊房價每坪僅約四十萬元,在萬花園銷售完畢後,成功把售價推升至每坪七十萬元,也帶動周邊房價水漲船高。

萬花園案也打響潤泰都更的名號。五月,潤泰創新一口氣拿下建中眷舍、六張犁派出所兩件公辦都更案,成為切入台北市公辦都更案的贏家。

宏大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執行長郭國任說,公辦都更案的獲利空間較小、利潤有限,過去很多建商不願參與,但是隨著台北市土地開發的難度愈來愈高,公辦都更土地有政府完成前期的整合流程,相對於一般都更案較為單純,這塊市場的競爭也愈來愈激烈。

其實,不論公辦或民間參與都市更新案,都必須地主間懂得相互合作、放棄私利,願意在相同的時間內做一件共同的事,「只有地主與建商都肯退讓,才能讓台灣的都更之路繼續走下去。」簡滄圳為當前都更面臨的困境下了最好的注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40

隱藏的地主:ROAD KING路勁基建(1098)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g0iv.html

第一次看到ROADKING,大概十幾年前在高速公路分流車輛的雪糕筒,記得很清晰---這名字太霸氣。在幾年前買天安時留意到深圳控股(00604),而後在調研深控看到有路勁27%的股份。我很早就說過深控的聯營公司,包括路勁,天安,都很值錢,連最差的沿海家園今年都表現不俗(指股票)。這幾年內房股不斷下挫,深控為聯營公司不斷做減值撥備,今年應該開始為利潤貢獻了,報表應該很亮麗,雖然不是實質性利潤,也跟現金流無關。投資組合裡,深控已遠拋離新華文軒,單一股票佔投資組合25%。

 

路勁絕對是很守法的好公司,稅前利潤18億,交稅就10億(你太愛國了)。房地產業務的貢獻2011稅前利潤7.2億,約佔其38%的稅前利潤。其餘為高速公路利潤。公司現價市值約43億,股息收益率約9%(很穩定),按照一般高速公路10倍PE計算,市值還未能完全反映其高速公路價值,其45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更是完全沒體現出來,其每股淨資產達15元。

 

我不明的是香港投資者,那麼穩定的公司及股息收益率,主業完全在中國,兼收人民幣升值的收益,其股價仍那麼低,給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嚇倒現在?連中移動,中石化等絕對壟斷的藍籌大盤股都比放銀行強多了吧。----像路勁這種那麼安全而又優質的公司(你在A股能找到比她絕對價值更高的?)既然香港投資者不要,那我要。另外,隨著房地產業務的穩步增長,建議其改名,路勁中國,路勁集團,都好,路勁基建這名字未能完全反映其業務,當然,分拆房地產業務上市更好,更能體現其價值。

 

上篇博客說賣出筆克遠東(00752)買入的,正是路勁基建(01098),能攻,更能守,其今年漲幅不大,股價很穩定,而且還有9%的股息率。她連同南粵物流(03399),我相信都是攻守兼備的公司,既保證今年的收成,也為下年打好基礎。再次回歸基建及磚頭,我的投資主流。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33

阿斯特家族 紐約地主浮沉記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310/t20131024_508072.htm
老阿斯特因壟斷北美和英國間的皮毛貿易而致富,但他富甲全美則得益於地產投資。他在19世紀初期即看好紐約前景,大量買入曼哈頓的土地並耐心持有,因而被稱為「紐約的地主」。老阿斯特不僅開創了美國家族信託的先河,還為後代設計了地租收入的盈利模式,並對後人出售、贈與土地和房產等行為做了諸多限制。然而,隨著他的後代遺忘祖訓,變賣土地,財富外流,阿斯特家族令人唏噓地走向了沒落。

   

  王翔 楊颿/文

  

  阿斯特家族的創始人約翰·雅各布·阿斯特一世(John Jacob Astor,後稱「老阿斯特」),是第一個設立家族信託的美國富豪,他通過貿易和地產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因此被稱為「紐約的地主」。其家族被稱為美國第一個貴族,他們長期處於美國上層社交圈的中心,後起之秀如范德比爾特家族等一度需要獲得他們的同意和邀請才能加入這個圈子。

 

1912年,時年47歲的阿斯特四世(右)作為當時的世界首富登上了泰坦地尼克號,結果,正值黃金年齡的他還沒來得及安排好身後的一切,便和泰坦尼克號一同沉入了海底。

  

  「紐約的地主」

  

  約翰·雅各布·阿斯特一世是美國和英國的著名家族—阿斯特家族的創始人。老阿斯特是德裔美籍人,他1784年移民美國並開始從事皮毛貿易,到19世紀初期,他由於勤奮、遠見以及運氣一度壟斷了當時美國、加拿大和英國之間的皮毛貿易並成為富豪。老阿斯特的生意觸角甚至延伸到當時的清朝,據說他通過廣州十三行的大商人伍秉鑑的關係,在中國和歐洲之間從事了大量正規貿易,並參與了走私鴉片的非法貿易,但他不久便退出了鴉片貿易。

 

老阿斯特通過貿易和地產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被稱為「紐約的地主」

  

  貿易並沒有讓老阿斯特成為當時全美乃至全世界的首富,那個時代通過貿易賺到大錢的人有很多,讓老阿斯特超越眾人並富甲全美的是他晚期唯一從事的地產業。貿易雖然賺錢,但老阿斯特從未忘記貿易盈利的風險和不可持續性,他內心深處明白自己一定要分散收入的來源。

  

  老阿斯特在移民美國5年後買入了他人生的第一塊地產(在紐約伊麗莎白街上),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他用做貿易賺來的錢買入大量土地,其中比較著名的是他從私人朋友、當時的美國副總統亞倫·伯爾手中買入的大量曼哈頓的土地。數據顯示,1800-1820年這21年間,他在買地上花了72萬美元。他的這一舉動在很多外人看來是非常愚蠢的,因為當時紐約的總人口不到10萬,老阿斯特買入的地基本都是無人居住的農田,他自己也不知道拿這些地來做什麼,但他認為未來紐約會有比較大的發展前景,所以也就一直「愚蠢」地持有著大量的土地,雖然其他很多人也看到了紐約的前景,但很少有人能像老阿斯特這樣不為其他快錢的誘惑所動,耐心地持有這些荒地。

  

  老阿斯特1834年將他的貿易產業賣給了別人,自己專心地做起了地主。老阿斯特從事地產的模式比較簡單,他將土地分成一塊塊長租給別人開發,自己收取租金。在1848年老阿斯特去世時,他共持有470個租約,外加很多未使用的土地,這些租約一年的租金是20萬美元—1848年的20萬美元是不小的數字,1867年美國從俄羅斯手中買下阿拉斯加花了760萬美元,老阿斯特只要在1848-1867年的20年間維持每年20萬美元的租金收入,1867年時他就可以買下半個阿拉斯加。老阿斯特去世時被人稱為「紐約的地主」,這個地主生前的遺憾是當年因為猶豫而沒有買下整個曼哈頓上城區。

  

  理想的繼承人

  

  老阿斯特去世時留下了2000萬美元的資產,其中大部分是曼哈頓的房產和土地,如今已很難計算當時他到底買了多少土地,但幾百英畝肯定是有的,按曼哈頓如今的地價來算,老阿斯特留下的這些土地價值將輕鬆超過百億美元。如果這筆錢當時全部換成黃金,2011年時將價值12億美元,但這遠遠不及老阿斯特留下的地段極佳的土地增值顯著,況且持有黃金是不能帶來收入的。老阿斯特一生善於規劃並富有遠見,這不僅體現在他的地產事業上,也體現在他對身後財富傳承的規劃上。

  

  在繼承人問題上,老阿斯特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不幸的是四個兒子兩個早亡,長子又是精神病人,幸運的是他所剩的唯一健康的兒子—威廉·巴克豪斯·阿斯特(後稱小阿斯特)是一個理想的繼承人(附圖)。

  

  

  與大眾心中理想的繼承人有所不同的是,小阿斯特沒有旺盛的精力,也沒有很大的野心,老阿斯特賣掉貿易產業的一個原因就是小阿斯特不願意接手。小阿斯特所擁有的是不為外界所動的驚人的耐心,以小阿斯特繼承的遺產數量和性質來說,只要有一點點的才華和精力就有可能將他帶入揮霍家產的境地,因為做地主是極其平淡乏味的,如果想做點其他事業就可能需要將土地賣掉,而當時賣土地的行為將在未來被證明是極其愚蠢的。老阿斯特很瞭解他的兒子,「威廉不會賺到錢,但他會保住他所擁有的」,對於老阿斯特來說,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身後情景。

  

  設立美國首個家族信託

  

  對於身後的財富傳承,老阿斯特做了很多思考和準備。

  

  首先是婚姻,小阿斯特的婚姻是父親包辦的,對於生在那個年代和那樣家庭的小阿斯特來說,自由婚姻是不用想了。他的父親為他找了當時美國紐約州的參議員、將軍阿姆斯特朗的女兒做妻子,這一政商聯姻包含了雙方冷血的形勢互判,阿姆斯特朗當然非常願意有一個有錢的女婿,而老阿斯特卻不太願意給媳婦的家族貢獻過多的財富以換取政治資本,所以他為這場婚姻設置了一個未來成為阿斯特家族傳統的條約。這個條約很簡單,就是嫁入阿斯特家族的媳婦要放棄丈夫的遺產分配權,但能相應得到一筆固定的金錢。加上阿斯特家族的主要財富是不傳女兒的,這將保證家族財富儘可能多地保留在家族成員手中。老阿斯特的這種做法雖說不近人情,但在財富傳承上卻很有效,日後家族中一個主要成員沒有遵守這一傳統,也確實造成了家族財富的散落。

  

  之後,老阿斯特為他的子孫們設立了信託,他被歷史學家認為是開創美國設立家族信託先河的人。他將大部分財富(1500萬美元)留給了小阿斯特,但其中的一半,小阿斯特並沒有直接控制權,而是以信託的形式存在,並由一個6人組成的委員會控制,這一部分財富將在小阿斯特去世後自動留給老阿斯特的孫子輩成員。同時,他還對出售、贈與土地和房產等行為做了諸多限制,他希望後代不要因為一時頭腦發熱而賣掉祖傳的土地。

  

  最後,他還在遺囑中為後代立下了財富傳承的原則,這一原則可以概括為:集中傳承,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具體到細則上,他在遺囑中規定:

  

  ●他的女兒只能自由支配她們繼承的財產所產生的現金;

  

  ●女兒繼承的財產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賣出;

  

  ●他的女兒去世後,其中一半的財產要留給小阿斯特也就是家族主要繼承人的後代;

  

  ●所有繼承他財產的家族成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財產給予其他外人,如果某成員去世了,他的財產歸他的後代,如果他沒有後代,必須要留給家族其他分支的成員。

  

  雖然遺囑在法律效力以及對後代的行為規範上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但老阿斯特還是將自己對財富傳承的思考以祖訓的形式留給了後代。

  

  遺忘祖訓的代價

  

  老阿斯特的規劃和運氣,讓阿斯特家族在他去世後的60年中穩穩地主導著美國上層社會,小阿斯特不負所望,安安穩穩地做著無聊的地主,阿斯特家族的財富也不斷地增長著。阿斯特家族走到第四代時分為了兩支,其中一支留在了美國,另一支移居英國。美國這一支的主要成員是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他是這一分支的主要繼承人,也是這一代中最有名的一個,不過讓他聞名於世的是他非常不幸地遭遇了一個讓全世界震驚的事件。

  

  1912年,時年47歲的阿斯特四世作為當時的世界首富登上了泰坦尼克號,後來的結果眾所周知,阿斯特四世不幸遇難。失去阿斯特四世對家族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作為父親唯一的兒子,他繼承了價值7200萬美元財產中的主要部分,他的姐夫是羅斯福總統同父異母的兄弟,正值黃金年齡的他還沒來得及安排好身後的一切,便和泰坦尼克號一同沉入了海底。

  

  阿斯特四世的大兒子文森特按照家族傳統繼承了他8500萬美元財產中的6300萬,財富的傳承看似順利完成,但當時只有20歲的文森特還未完全成熟,況且文森特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比如他的繼母會在公眾面前羞辱他。繼承了巨額遺產後的他一方面為了證明自己,一方面想讓家族擺脫地主的不良名聲,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稅收增加、地產市場不景氣),他逐漸賣掉了總共價值4000萬美元的土地,例如位於時代中心的一塊地賣了237萬美元,帝國大廈的土地賣了756萬美元。後來的事實證明,他遠沒有他的曾曾祖父那樣的能力來為家族創造財富,他的事業並不是很成功,他將老阿斯特留給後代的祖訓忘了,「除非是為了增加其他地產的價值,否則不要賣掉你手中的地產」,遺忘這個明智而又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祖訓所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

  

  阿斯特家族家底雄厚,如果文森特沒有做出另外一個違反家族傳統的決定,他的這一家族分支還不至於沒落得如此之快,他做的這個決定是將遺產全部留給他的第三任妻子布魯克·阿斯特,並任其自由處置所有的財產。有理由相信,他將財產留給布魯克是希望她繼續從事他的慈善事業,他被外界稱為阿斯特家族中最有社會良知的成員,布魯克在文森特1959年去世後的40多年中總共捐出了2億美元的資產。

  

  如果沒有大量出售紐約優質地段的地產,沒有因為要做慈善而出售所剩資產,今天阿斯特家族所持有的紐約土地的價值將令人難以想像。我們或者可以問,如果阿斯特家族不賣出來那麼多地的話,還會不會有紐約的今天?老阿斯特當年對家族後代苦口婆心的教導,到家族第四代時已逐漸被淡忘,阿斯特家族的英國分支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而逐漸走向衰落。

  

  其英國分支始於家族第四代成員威廉·華爾道夫·阿斯特,不過也正是從他這裡,阿斯特家族逐漸走向了沒落。他是一個追求奢侈生活的人,在英國買了很多住所,包括幾個著名的城堡,然後大肆舉辦各種宴會,他還賣掉了曾祖父留給家族的曼哈頓地產來支持自己奢靡的生活。雖然他獲得了世襲子爵的封號,但也揮霍了祖上流傳下來的寶貴財產。他在身前就為兩個兒子設立了信託來避免過高的稅收,不過他留給後代的財產已大為減少。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這一分支上得到了體現,威廉的後代現在仍然維持著英國貴族的地位,並在當地商界以及政壇獲取了一定的成就,這一家族的第五代到今天的第七代都是英國上議院議員,第七代成員威廉·阿斯特的繼女薩曼莎如今是英國首相卡梅隆的妻子。

  

  阿斯特家族的傳承啟示

  

  1、獨特的模式:「收入+規範」

  

  老阿斯特在為後代考慮時可謂殫精竭慮,首先他為後代創造了極佳的盈利模式—地租收入,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地租容易產生越來越大的穩定現金流。同時他開創了美國家族信託的先河,任用委員會控制家族信託,並設立了限制賣地和集中傳承等措施用以規範後代的行為。信託克服了遺囑的諸多限制,能更好地通過行為規範和設定轉移原則來保護家產。老阿斯特的深謀遠慮極為罕見。

  

  2、守家難得耐寂寞

  

  不過,阿斯特家族的沒落也令人唏噓,財富外流、後代靠變賣土地來從事其他行業,這些老阿斯特明確禁止的行為還是發生了。對絕大多數大家族來說,後代由於閱歷、慾望方面的原因,超越第一代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應該看清自我,耐住寂寞,守好江山。很多人會覺得先人的話落伍和不合時宜,但往往這些話卻非常有智慧,所以,「莫忘祖訓」應是財富傳承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原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