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ueqiu.com/1287305957/21541972
雪球此今日(3月6號)邀請到中國外包網CEO齊海濤,與大家交流中國軟件外包行業投資機會話題,以下為訪談內容整理,欲與齊先生直接交流,請直接@齊海濤
1、談美股上市軟件外包公司:
$軟通動力(ISS)$ $文思信息(VIT)$ $海輝軟件(HSFT)$
提問:$文思信息(VIT)$Q4營收$8720萬,淨利潤大減至$490萬美元。$海輝軟件(HSFT)$Q4營收6490萬美元,淨利潤大漲至$680萬美元 。為何不同企業之間差距會這麼大?
齊:1、企業內部的經營基礎不同;2、經營策略和發展策略不同;3、訂單的質量不同。兩家企業相對而言,文思經營更積極,擴大規模是策略主線;海輝相對更均衡,更強調規模與收益並重。btw,這二個企業都是我非常看好的外包企業。
雪球網友提問:那您怎麼看$軟通動力(ISS)$,有些人認為其發展有點激進
齊:呵呵,是有這種說法。做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平衡的藝術。當年聯想收購IBM有更多的人說激進呢,關鍵在於把控的能力。
提問:請問從您的角度看,軟通動力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其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謝謝
齊: 客觀來說,在目前階段中國外包企業,哪怕是TOPs的外包企業,也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比較競爭優勢領域。軟通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個外包企業, 在過去的五年裡面實現了高速的發展。最核心的一點,我個人的體會是劉總對機會的把握和企業高速發展情況下對企業架構和流程的把握。
提問:您怎麼看東南融通事件對中國外包行業的影響?是否只是個案?
齊:東南融通事件絕不是個案。中外會計準則的差異以及中國企業對於誠信、經營守則的理解都有問題。這個事件導致了中國企業(包括外包企業)在海外上市時間窗的關閉(博彥已經回歸國內上市了)、海外上市企業股價大跌,中國企業集體誠信喪失等等。
其影響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短期對於海外上市外包企業以及離岸外包企業獲得國際訂單造成了衝擊,特別是品牌的損失很大;中短期看,中國企業需要這樣的教訓來熟悉海外市場的遊戲規則,從而加強內控和品牌建設,因此對於企業發展是好事;3、這個事件也不需要過分強調和強化,2008年印度出現的薩蒂揚造假事件,與東南融通非常類此,當時也對印度外包產業造成了很大衝擊,現在看也沒事了。外包服務關鍵在於自身的服務能力、價格和給客戶帶來的價值。
2、談A股上市軟件外包公司:
$東軟集團(SH600718)$ $浙大網新(SH600797)$
$中國軟件國際(00354)$ $博彥科技(SZ002649)$
提問:請問您怎麼看中軟國際和華為最近達成的協議?會如何會改變中國外包行業的格局?
齊:中軟與華為的合資,個人認為是一個趨勢的標誌性事件。其最大的標誌性意義在於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格局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即行業外的大鱷們開始進場。就是說從以往的外包企業自說自話,自己圈子內的競爭,現在新的player可以進入服務領域了。
從全球的視角下,華為與中軟的合資,與戴爾收購畢博、HP收購EDS、施樂收購ACS一脈相承,是軟硬結合,產品服務化這個大趨勢的體現。
就其影響來看:1、會有越來越多的類華為企業進入外包服務領域,產業競爭格局出現變化;2、軟硬結合的解決方案式的外包服務日趨流行,並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競爭;3、依照華為的風格,合資公司應該只是試水,未來一定會有連續性的動作來加強其外包服務能力。
就這一事件,鼎韜有專門的一篇研究,可以參考:http://www.chnsourcing.com.cn/research-insights/article/24699.html
雪球網友提問:華為是很多軟件外包企業的大客戶,您估計和中軟合資以後,華為是否會減少對其他外包公司的分包量?
齊: 這個是必須的,我也瞭解華為內部的訂單會由合資公司華為的人員去打,這樣勝算要大很多。
提問:王星先生之前有文章分析博彥科技因為股權分散而導致其發展較為保守,不知道您對這家公司有沒有研究?
齊: 不敢說有多麼深入的研究,博彥是老牌的TOP級外包企業,這些年發展相對穩健,可能從速度上不如其他幾家,不過我更願意理解為這是一種不同的商業策略,畢 竟做企業是一場馬拉松,從企業當家人的角度,持續發展的百年老店其實更是追求的目標。不過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倒是建議博彥可以關注一下企業在某些細分領域 打造出競爭優勢和競爭力,畢竟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企業需要有自己獨特的niche market作為大本營。
3、談軟件外包市場
提問:請問您覺得純對日的外包領域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什麼?目前來看純做日本企業的離岸外包開發如果要轉型,哪些方面值得嘗試?
齊:對日是中國的傳統優勢領域,因此競爭激烈、層層轉包、利潤率和單價不斷降低;同時日本市場成長緩慢,屬於成熟型市場,在這個市場發展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單純一個市場的風險確實比較大,可以考慮國內市場、歐美市場或者企業自身的軟件產品化,這些都是可以的路徑。具體如何要看企業的自身稟賦能力了。
提問:您覺得中國軟件外包未來最大的增長點來自哪裡?國內還是國外?哪個下遊行業會貢獻最多?
齊:內需市場,沒有國內市場,中國外包產業就沒有和世界比肩的機會。金融、電信、政府、醫藥和製造業是最值得關注的領域。
雪 球網友提問:想請教一下對國內外包內需前景的看法。現在的外包我們還主要關注離岸外包,發包方都是歐美或者是日韓,國內發包的情況現在怎麼樣,能發展起來 麼?個人覺得國內政府、企業的ITO、BPO空間都很大的啊,但是好像發展很慢。另外有沒有可能我們也發展成日本那樣,國內的頂級外包企業接高端外包,再 將下層的編碼、測試再分包到一般的企業或者比我們成本更低的地方?
齊:總體來說,國內市場還沒有完全真正啟動,這個其實也是巨大的機會,因 為一定會爆發的,鼎韜預測就應在在十二五期間。另外,國內外包的產業鏈缺失也是一個因素,咱們同樣缺乏像TPI、Gatener這個的諮詢機構,因此未來 也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構伴隨著國內市場的發展成長起來。
4、談軟件外包行業發展
提問:請問外包行業和經濟週期是什麼的關係?有人說是反週期,也有很說是稍微延後整體經濟週期。
齊:外包應該是半反週期的一個產業。在 經濟衰退初期,外包同步也會衰退。但會領先經濟週期就步入復甦通道,在經濟景氣期外包同樣會非常景氣。究其原因在於外包的兩個關鍵屬性:在經濟衰退期,外 包的降低成本屬性造成企業會採取外包降低成本,以往不採取外包的企業也會考慮利用外包;而在經濟的景氣期,外包提高企業運營效率的特徵則顯現出來,成為企 業快速進入市場,支持企業高速發展的有利手段。
雪球網友提問:很多投資者認為軟件外包行業無法形成有效的護城河。東軟集團劉積仁最近也認為純粹的外包行業再走下去是死路一條,您怎麼看?
齊:這個觀點有其合理的一個方面,不過也不盡然。嚴格來說,單純依靠低成本的軟件外包無法形成有效的護城河,發展前景不樂觀。相 對於軟件企業來說,軟件外包企業屬於服務型企業,服務型企業的護城河在於其服務形成的核心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是通過服務積累的技術實現能力;可以是模塊化 生產(服務)能力;可以是服務形成的解決方案能力;可以是快速部署快速實施的能力;可以是對行業的理解能力。任何一個能力都可以成為軟件外包企業的護城 河。進一步說,軟件外包本質上是一種服務,其核心能力的表現和養成與產品型企業截然不同,但其作為一種服務是市場的比如需求,不會有死路一條的情況。
提問:也就是說,必須有高端的技術/業務/管理人才才有可能成功突圍,對嗎?低成本的外包型企業是不是只有持續做大規模學富士康這一條路了?
齊:其實富士康模式並不算不好,未來一定有一批以規模低成本制勝,同樣也發展企業的外包企業,畢竟現實的市場需要這樣的服務企業。
提問:您覺得軟件外包產業更像製造業還是更像服務業,哪些外包企業能在產業升級中存活下來?
齊:現在的軟件外包產業更像製造業,很多外包企業都以富士康的管理為模板呢。因此只有真正成為服務業的外包企業才有望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生存發展。鼎韜對此也有一篇分析文章,可以供參考。http://www.chnsourcing.com.cn/outsourcing-news/article/11150.html
提問:多謝齊總,您覺得服務業的外包和製造業的外包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國內哪家企業最有希望完成這個轉型
齊:其實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交付物是有形的產品還是無形的服務而已。製造外包也在轉型想微笑曲線上端升級,服務外包也是如此。至於國內誰能完成轉型,現在說為時尚早,而且路徑也絕不唯一,最終一定有一批企業而不是一個企業。
提問:請問您覺得中國外包行業的人力成本還能維持多長時間?向二線城市轉移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緩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齊:中國人工成本的提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十二五應該是最需要抓住和把握的五年。與製造業不同,外包行業所面對的白領勞動力,在中國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產業轉移會延緩成本的壓力,但不是決定性要素。產業從成本領先型向價值驅動型的轉移才是中國外包行業的大勢所趨。
提問:能否解釋下外包企業「人員利用效率」在實際交付中是什麼概念?會有哪些因素影響人員利用效率?
齊: 在實際交付中,單個項目實際投入的人工數量是外包企業人員利用效率的最直接表現。人員利用效率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兩個方面評估:狹義上是項目收費工時與實 際投入工時的比例;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人數、時間、人員的水平等;廣義上,企業整體年度收費工時比率、知識的沉澱率、項目人員的交叉使用率等。影響要素還有 市場、溝通、管理、單人效率與平均效率等。
提問:軟件外包公司的競爭力主要集中體現在哪些財務指標上,一般從財報中如何找出有優勢的外包公司?
齊:人均銷售額,人均利潤率,應收款賬期和周轉率,客戶集中度等等
提問:上海增值稅改革對我國服務外包產業會有啥影響?
齊:總體來說是利好,不過要全國都實行之後了。可以參考鼎韜的研究:http://www.chnsourcing.com.cn/outsourcing-news/article/21535.html
5、談中印外包行業對比
提問:中國外包公司和印度巨頭如$Infosys(INFY)$等相比,差距到底在哪?
齊: 現狀而言,中印外包企業的差距表現為規模、能力、經驗、品牌等等,大而化之的一句話就是暫時不在一個量級上。從本質上來說,我認為根本在於對服務的理解和 感覺。外包本質上是一個服務的形態。中國企業最缺乏的其實是不知道什麼是服務,服務應該怎麼作為一種產品來經營。這與我們的傳統和經濟發展的歷程也是息息 相關的。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如何用全球通行的「語言」和流程來提供客戶想要的東西。
雪球網友提問:中國的軟件外跑企業現在規模相比TCS、infosys都顯得非常的小,而且在外包產業鏈中也處在比較下層,請問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有可能成長到像TCS、infosys那樣的規模嗎?阻礙中國外包公司成長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齊:我有充分的信心,中國頂級外包企業一定可以成長甚至超過TCS、infosys。其實我們現在還小的關鍵因素是時間,畢竟我們的企業才發展10年左右,相對於印度企業有20多年的發展了,這個不是拔苗助長的事情。中國外包企業成長的最核心障礙是高端人才和市場。我的解決方案是:海外用併購解決高端人才,順便獲得海外市場資源;國內利用國家政策支持,特別是啟動內需市場的政策支持獲得穩定的內需市場,同時訓練人才。
提問:對於印度的塔塔、infosys、高知特等公司進入中國,您認為他們是否會對中國的外包企業形成衝擊?對整個行業又有什麼影響?
齊:
印度外包企業進入中國,從商業策略上基本基於兩點考慮:1、進入中國市場,獲得中國以及東亞地區(日韓)的訂單和服務能力;2、均衡中國的低成本人力資源,在全球競爭中可以將中印合二為一,規避歐美客戶在中印之間的平衡佈局。
從 目前來看,印度外包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一般,似乎只有infosys的實質動作比較大,這裡面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我倒不認為會對中國外包產業造成太大的 衝擊:至少從市場情況看,印度企業在中國和東亞地區的接受程度並不高。對於中國外包產業來說,可以的一個借鑑就是:到印度去!這其實是國際策略的一個重要 跳板,但並沒有引起中國企業的足夠重視。
(雪球xueqiu.com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振興經濟非單靠減息 恍如重回2007年海嘯前 作者:John M 近日與投資界以至身邊的友好交談,發現大家心情愈來愈忐忑不安,無論是專業市場觀察家、交易商還是不常留意金融市場的旁觀者,都對當前形勢大惑不解。金融市場異常波動不在話下,就連經濟數據看來也自相矛盾,今天有數據顯示發達國經濟逐漸放緩,翌日卻有正面數據出爐;經濟仿佛像一艘無舵船,隨波逐流飄泊不定。 家父每遇見失常的人和事,就會稱之為「半個氣泡偏離了正中央」(about a half a bubble off dead center)。此話源自老一輩利用氣泡水平儀測量平面是否水平或垂直,再引申過來的。 經濟金融狀況顯得不對勁,必定事出有因。筆者相信,各國中央銀行想盡辦法恢複流動性及經濟增長,同時亦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相關後遺癥如今開始浮現。本文將回顧央行過去幾年出於好意的種種行動,以尋找未來經濟形勢的線索。 流動性陷阱揮之不去 數年前,筆者與泰珀(JonathanTepper)合撰《殘局》(Endgame)一書,探討債務超級周期進入尾聲時所出現的「流動性陷阱」。環顧世界各地,「流動性陷阱」果然無處不在,各國央行紛紛采取相當激進的手段應對,以當時情況而論實屬恰當,但就像那接上勁量電池的小兔子一樣,激進行動沒完沒了,一直維持下去。 今時今日的中央銀行有能力制造便宜且用之不缺的資金,但這些新增資金既沒有在經濟體系流動,亦未能刺激需求。央行可以用力踏油門,為引擎註入更多動力,問題是傳動裝置失靈,輪胎自然不會運轉。同樣道理,在缺乏傳動機制之下,貨幣政策一樣徒勞無功;學術研究已一再顯示,以成本效益而論,量化寬松未能收到央行的預期效果。在某些信貸危機案例中,央行事後即使把名義利率減至零,也不足以刺激經濟複元,部分經濟學家稱之為「流動性陷阱」。 金融海嘯令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面對此情此景,不少人發現手持現金更劃算。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世界多國陷入「流動性陷阱」,日本1989年泡沫爆破至今,大部分時間亦備受「流動性陷阱」煎熬。研究「流動性陷阱」的經濟學家發現,一旦經濟處於這種困局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經濟定律亦不再適用,例如巨額預算赤字無法推高利率,狂印鈔票不會引發通脹,削減政府開支會對經濟帶來異常大的打擊。 事實上,看看繼債務危機而來的不同經濟衰退個案,不難發現經濟增長十居其九都非常疲弱。霍伊達(Oscar Jorda)及泰勒(Alan Taylor)兩位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教授聯同波恩大學經濟學研究院教授舒拉里克(Moritz Schularick)進行的研究就顯示,隨著信貸多年高速增長而來的經濟衰退,幾乎一定比普通經濟衰退嚴重;他們的一大發現是,債務泡沫過後要恢複經濟增長,難度極高。 然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Krugman)日前大贊現時最流行的經濟模型,認為美國經濟複蘇正是拜此所賜,又批評歐洲拒絕照辦煮碗: 「的而且確,當年預測到金融海嘯來襲的經濟學家絕無僅有,但自此之後,教科書式基本經濟模型卻行之有效,這是經濟學界幹幹凈凈的小秘密。這些模型反映經濟衰退及複蘇的應對方法,半世紀前念經濟的學生定不陌生,問題是歐洲政策制訂者拒絕這些基本模型,寧願采用另類救市措施,雖然創新又令人興奮,但卻大錯特錯。」 其實,美國經濟之所以比歐洲強勁,幾乎全拜頁巖油革命所賜,歐洲正是缺少這方面的助力。假如沒有油產推動增長,美國經濟增長恐怕連疲弱的2%平均值也不保,只能錄得1%左右增幅,最近一季的經濟增幅相信亦只有1%。 今時今日的中央銀行公開表示,希望通脹能處於他們認為溫和的2%左右水平,但只適用於短期而非長期(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他們大概願意忍受通脹升至3%至4%一段時間,然後才重手加以壓抑)。 正如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JanetYellen)所言,向來一言九鼎的央行一旦要對未來通脹作出承諾,就會出現信譽問題。假如大家深信一旦通脹失控,央行就會把價格升勢壓下來,那當局要刺激當下通脹升溫就會非常困難。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央行為今之計是采取更大膽、更瘋狂的行動,借用太平洋投資管理(PIMCO)前首席經濟師麥卡利(PaulMcCulley)的妙語,就是要「負責任地不負責任」(responsibly irresponsible)。愈來愈多一本正經的經濟學家及觀察家提出,讓利率保持在零水平6年之久才算到位。 一旦出現「流動性陷阱」,經濟法則亦隨之改變,行之有效的做法頓告失效,上述提及的經濟模型不僅變得不可靠,所建議的對策甚至可能對經濟造成相當嚴重的破壞。 債務黑洞引發經濟奇點 經濟模型何故失效?理解複雜問題的最佳方法莫過於打譬喻,筆者2012年借用數學概念提出「經濟奇點」(EconomicSingularity)之說,想不到跟過去幾季的經濟發展不謀而合,值得再次重溫。 「奇點」(singularity)原為數學概念,意指沒有解決法的方程式。此外,物理學亦證明,宇宙間巨大星體一旦塌陷,最終會形成黑洞。黑洞本身引力極大,足以在時空結構中產生「奇點」,以致不少標準物理學方程式亦無從破解。 黑洞又有所謂「事件視界」(eventhorizon),一旦越過界限,則任何模型也無法發揮作用。在黑洞之中,此界限也就是所謂的「不容折返的臨界點」(the point of no return),只因其中引力極大,任何事物都擺脫不了。 當前環球經濟狀況實可與黑洞相提並論,任何形式的經濟泡沫都可演變為黑洞,其中尤以債務泡沫為然。泡沫一旦爆破就會如星體塌陷時一樣變成黑洞,處於「事件視界」以外的任何傳統經濟模型都會徹底失效。任何經濟理論若未能兼顧過度舉債所形成的特殊情況,將無法提出解決經濟危機的有效對策。更有甚者,根據傳統學理依本子辦事,更可能令危機進一步加劇。 ![]() 金融市場快將超越「事件視界」,屆時投資數理分析將不再管用;從傳媒報道所見,歐洲約25%的債券出現負利率,德國債息過去3年徐徐下跌,如今8年期或以下的國債孳息率全部見負值【圖1】;瑞士如今發行的10年期債券也是負息。歐洲貸款活動回勇了嗎?瞇著眼晴細看,也許會發現貸款活動略有起色【圖2】。然而,仔細檢視經濟數據,當可發現近日貸款額增幅幾乎全數來自金融業,而非家庭或商戶。 ![]() 歐洲國家相繼壓低利率,同時任由主權債日積月累,超過相關國家按常理所能負擔的水平;希臘只是首例,其他歐洲國家亦會走上同一條路。各國央行自以為擁有超自然力量,可以讓環球經濟免於被政府制造的債務黑洞吞噬,卻反而把大家推到「事件視界」之外;筆者相信,真相自會大白於天下。 由討論債務跳到經濟增長也許有點奇怪,但要理解當前經濟困局,就不得不搞清楚經濟增長從何而來的問題。克魯明與筆者均認同,類似美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濟增長,最能解決債臺高築的煩惱。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至7%,預算赤字不出2%至3%(有時更錄得財政盈余),可以大大減輕債務負擔。經濟增長不僅有助減債,更可創造就業,並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可謂法力無邊的靈丹妙藥。 經濟增長從何而來?不妨重溫克魯明上述見解: 「教科書式基本經濟模型行之有效,這是經濟學界幹幹凈凈的小秘密。這些模型反映經濟衰退及複蘇的應對方法,半世紀前念經濟的學生定不陌生。」 問題是上述模型大多把因果關系與相關性混為一談,根據「教科書式」模型,在利率低企及資金唾手可得的環境下,經濟增長自會出現。因此,中央銀行一旦減息,就會預期經濟增長轉強,職位空缺亦會增加,實情似乎亦確是如此。 對於減息的短期刺激作用,筆者並無異議,然而,日本壓低利率,刺激作用並不顯著;歐洲過去數年采取相同策略,也不太成功。筆者相信,振興經濟不是單純放寬貨幣政策這麽簡單。 振興經濟非單靠減息 實則經濟衰退過後,企業家及商戶均會調整生意模式,最初可能透過裁員及降低總體經常性開支以減省成本,假以時日可望逐步扭虧為盈。大部分商戶的目標就是利用一部分利潤擴充業務,自由企業家在正常情況下亦總會想到辦法把生意做大做強,美國近700萬商戶及2200萬自雇人士各自打拚力爭上遊,綜合起來就是經濟增長動力。 商業信息網站BusinessInsider年多前刊出一張圖表,羅列美國小企業的各項統計數據,內容豐富,極具參考價值,以下是部分有趣數據: ‧美國五成勞動人口受雇於小企業; ‧自雇人士超過2200萬,其余近700萬商戶則合共聘用近1億勞工; ‧1995年以來,職位凈增長超過65%來自小企業; ‧每月新開業的公司多得驚人,達54.3萬家。過去數十年來,開業的商戶一直比結業的多,但情況已經逆轉,創造職位的引擎已告停頓。 ‧創業風險很高,10個新雇主中有7個可以支撐兩年或以上,一半可以屹立5年或以上,三分之一可以經營10年或以上,經歷15個寒暑仍然健在者則只有四分之一。 ‧自雇市場占GDP比例超過6%。 經濟衰退過後重拾增長,是數以千萬計大大小小企業力爭上遊的結果,認為經濟欣欣向榮,貨幣政策及央行功勞最大,不僅捉錯用神,甚至可以說扭曲事實,形同歸功於載貨車廂,抹煞拉車馬匹的功勞。 沒有生機勃發的創業活動,就沒有聘用成千上萬雇員的大企業,問題在於監管嚴苛及稅制複雜,以致創業難上加難。 約在10年前,聯儲局推行寬松政策,任由息口在過低水平徘徊過久,成為日後樓市泡沫及金融市場扭曲的溫床,為經濟大衰退埋下伏線。聯儲局如今又重蹈覆轍,任由息口在過低水平徘徊過久,所制造的扭曲在世界各地釀成泡沫,新興市場的情況尤其嚴重。 利率不尋常地低企,變相鼓勵大家為求回報而押註更高風險的投資,營造富貴險中求才是常態的環境,仿佛中央銀行官員及經濟師均認為,小市民太笨,不懂得盡力為自己謀幸福,因此要鼓勵他們冒險投資,問題是小市民的積蓄及資金理應投放於較低風險項目,本金收益理應足以應付退休後多年的生活。 恍如重回2007年海嘯前 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再一次扭曲實體經濟,以為逐步把利率加至區區兩厘,企業就會賺不到錢,這種想法未免太離譜。在利率處於零水平才能支撐下去的企業只是茍延殘喘,根本無法在正常的經濟情況下立足,為了支持這些企業而壓制存戶,摧毀畢生勤於儲蓄者的收入,代價似乎太高,變相犧牲存戶投入實體經濟的消費。為了讓金融機構得益而這樣做,值得嗎?這些金融機構正是對上一次經濟危機的始作俑者。學界中人近年抨擊的貧富懸殊問題,正正是當前貨幣政策主流思想的產物。 過去7年,全球負債急升33%,總額達驚人的57萬億美元。筆者憂慮,「明斯基時刻」(MinskyMoment)將再次來臨,債臺高築加上中央銀行不斷扭曲經濟,終歸釀成另一場金融危機。 一切是否恍如2005年,大家不久之後就要自食其果?抑或現時更近似2007年年中,大家必須為另一輪環球經濟危機做好準備?在該兩段時候,金融市場均顯示一切相安無事;但在2007年,大市轉趨波動之象逐漸浮現,經濟增長看來亦轉弱。環顧四周,閣下看到是哪一番景象,可有時光倒流2005年或2007年的感覺?對筆者來說,世界如今恍如水平儀上的氣泡偏離正中心一樣。 (來自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 |
“參加這個國際論壇,給我最大的感動是大陸的生態文明已經被列為國家最重要的發展策略之一,而且是動員全國之力,從上到下來做。”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的“生態文明與新媒體責任”主題論壇上,臺灣地區TVBS董事長顧問阮淑祥表示,過去大陸給人的印象是汙染很重、排碳量很高,而現在高層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上實現了這樣一個大轉換,能說到做到,而且是持續地在做,每個縣市都會有成績展現出來。
但阮淑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也表示,大陸的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單靠政府的力量,因為如果民眾依然是“應付”的心態,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方針政策就無法真正貫徹下去,因而還需要發動非營利性組織、企業和民眾來參與,讓整個國家一起來做這件事。
在談到臺灣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時,阮淑祥告訴記者,臺灣生態文明(在臺灣叫“有序發展”)做得比大陸早,其中很可貴的地方在於民間自發性地參與,比如很多非營利性組織、保育組織、環境資訊組織等一直在倡議,企業也主動來做,慢慢就形成了每一個人都會想要參與實踐。但這個事情也是經過一代人才得到改變,在二三十年前的臺灣,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的現象十分嚴重。
這二三十年,在環保人士的倡議、民間組織的參與、媒體的宣傳、學校的教育和當局的法令配合等多重作用下,臺灣人的習慣都改變得很文明,亂丟垃圾、使用塑料餐盒與一次性筷子都會覺得是很丟臉的事,會有罪惡感。
談到媒體的宣傳,阮淑祥對記者表示,當初臺灣媒體扛了非常大的宣傳倡議責任,到處宣導怎樣保護生態、地球,不浪費資源,如何節省水、電,盡可能地不制造那麽多垃圾,垃圾回收至少要分三四種。
那時候,臺灣媒體的宣傳報道甚至會細化到告訴你從早到晚你的哪些行為會造成對地球的哪些傷害,並把這些行為都一一列出打叉;如果你今天中午在外吃飯,就會告訴你帶環保筷,不要用塑膠盒餐具;如果回家用水,就會告訴你水龍頭要用點放式開著,或者裝省水龍頭。
談話間,阮淑祥指著桌子上的一瓶礦泉水說,她每次喝完就自動會把瓶子壓扁,以減少垃圾的空間,而她平時喝水也盡量不用這種一次性的瓶裝水,更多是用茶杯。
在臺灣,環保意識、生態理念,從幼稚園就開始教,從小學到高中臺灣,每個學校都有環境教育的小時數,學生在每個學期都必定要修滿這些課時,臺灣的小孩子對節能、碳排放都很有概念。
阮淑祥感嘆道:“文化內化的改變還是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民間自發的力量真的能促使心里有這個意識,應付著去做跟真心去做還是不一樣的,單靠政府的力量去做是不夠的。”
定調2017年經濟工作,不久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備受關註,其中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又是焦點。
外界註意到,在官方簡短的新聞通稿中沒有直接提到房地產稅。但會議提出,“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部教授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此次會議沒有明確提出房地產稅,但里面提到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需要“財稅”手段,其實就包含了房地產稅。不要指望單一的房地產稅就能降低房價,調控房價還需要結合土地供應、信貸資金等綜合施策。
上海財經大學不動產研究所執行所長陳傑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按照上述會議表述,“房地產稅立法進程可能有所放緩。”陳傑說,房地產稅的殺傷力比較大,現在房地產市場其實很微妙很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容易引起很大震蕩,因此中央對房地產稅很謹慎。
馮俏彬透露,官方已經設計出幾份房地產稅草案,但對方案內容未形成共識。對於房地產稅推出的時間,各方預期差別較大,但一致認為2017年不可能推出。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18日在上海公開表示,房地產稅設計複雜,估計5年內難推出。房地產稅是此輪財稅改革的重頭戲,按照2020年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總目標,馮俏彬認為2020年左右可能推出房地產稅。
抑房價不能單靠房地產稅
房地產稅立法在2013年被正式提出,當年11月份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提到完善稅收制度時,首次談到“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
目前我國與房地產相關的稅種種類繁多,包括增值稅、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城鎮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契稅、印花稅和個人所得稅。而房地產稅與現行征收的房產稅僅一字之差。
到底什麽是房地產稅?2014年時任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求是》撰文提到房地產稅構想,總的方向是,在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礎上,對城鄉個人住房和工商業房地產統籌考慮稅收與收費等因素,合理設置建設、交易、保有環節稅負,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使房地產稅逐步成為地方財政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居民在住房保有環節免稅,房地產稅將增加保有環節稅負。
通過房地產稅來對住房征稅被視為調節房價的“利器”。
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今年9月公開表示,影響整個房地產趨勢的有兩把劍,第一把劍是房地產稅,第二把劍是房產的續期問題。而這兩項政策的出臺並非易事,其中夾雜著太多的敏感地帶與利益博弈。
馮俏彬表示,學界對房地產稅已經討論了20多年,在房地產稅控制房價方面基本達成共識,即房地產稅能在調控房價上起到一定作用,它的目的是增加持房者保有成本,會一定程度上改變購房者預期,持有多套房的稅負難以承受時,會選擇賣掉。2013年大家預期房地產稅即將出臺,那時候房價就很平穩。但是房地產稅不可能對房價調控起到決定性作用,不是“定海神針”,房地產稅必須結合土地供應、貨幣政策等綜合施策,才能真正調控房價。
單一房地產稅通過增加居民持房成本並不能控制房價。一個明證就是上海試點了4年居民住房征收房產稅,但房價調控效果幾乎可以忽略。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當前賣方市場下,房地產稅推出不大可能降低房價。
“由於房地產稅是保有環節征稅,而非交易環節,因此賣家不容易將稅負轉嫁給買家。”馮俏彬稱。
房地產稅草案已有
房地產稅立法得到重視,目前內部已經有立法草案,尚未正式向公眾征求意見,立法進度低於預期。
2015年8月,房地產稅正式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房地產稅還在2015年和2016年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當年立法工作計劃,屬於立法預備項目。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修文透露,房地產稅法由預算工作委員會和財政部牽頭研究,調整後的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已將房地產稅法列入第一類的立法項目。
“目前我們正在按照立法規劃和立法工作計劃的有關要求,對房地產稅改革與立法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論證,同時做好起草草案等相關工作。”劉修文當時表示,待草案比較成熟,並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後,適時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7月2日,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郝如玉在第十屆“中國經濟增長與周期”論壇上表示,目前房地產稅仍在起草過程之中,操作難度很大。
10月11日,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表示,“目前草案已經有了,到了下決心的時候,要走全國人大的三審制程序,還要有征求意見,如果明年能夠提交全國人大審議,就已經很快了。”
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目前了解情況來看,房地產稅法草案有好幾個版本,但沒形成共識,在房地產稅面積抵扣等細節問題上存在不同意見。未來房地產稅草案公布還需要根據方案可接受程度、時機、征管能力等做出一個政治權衡。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認為,目前立法進度與原來計劃時間表已經不匹配。賈康此前樂觀預計2017年房地產稅可以完成立法,但截至目前房地產稅草案還未征求公眾意見,也未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盛松成對房地產稅推出比較悲觀,認為目前對房地產稅征稅目的等都有爭議,5年內不大可能推出來。
房地產稅是此輪財稅體制改革中重要一環,按照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2016年基本完成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馮俏彬認為,2020年左右房地產稅可能正式推出。
稅制細節引關註
作為一個新稅種,未來房地產稅納稅人、征稅範圍、稅率、免征或減征等具體細節受到外界關註,一些學者也有不少建議。
目前與房地產相關稅種繁雜,交叉征稅和稅率不合理問題比較突出。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汪利娜認為,在保有環節開征房地產稅不是簡單的增加稅種和稅負,還要做減法,以改變開發、交易和保有環節稅種重疊、稅負不合理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曾表示,房地產稅改革要把現有的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合並起來。
中國住房情況較為複雜,按產權性質大體可分為:央產、軍產、單位產權和私有產權房;按取得和交易的方式可進一步細分:原有私房、房改房、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安居房、限價房、自住商品房和共有產權房等。未來征稅對象如何確定將是一大難題。
從房地產稅征稅稅基來看,學界有原價值、租金、量和市場價值計征等多種主張。
上海財經大學朱為群教授表示,房地產稅作為一種財產稅,是按照房地產的價值作為計稅依據的。從稅收公平角度去看,未來房地產稅計稅依據將是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目前上海房產稅計稅依據是按照住房市場交易價格的70%來征收的。
業內普遍認為,未來房地產稅施行後,對房屋價值的評估將成為難題之一。
房地產稅稅率如何確定,也是大眾最為關心的一大問題。目前上海和重慶的試點可以參考,上海實行0.4%~0.6%的差別化稅率,重慶房產稅為0.5%~1.2%。
汪利娜認為,國外房地產稅多實行比例稅率,稅率從0.3%~3%不等。中國的房地產稅正處在起步階段,稅收法定和預算管理制度不健全、依法納稅觀念淡薄,要以調節財富和消費差距為目的,選擇一個公正公平的最優稅率,而不是簡單考慮財政收入,“取之有度”,制定合理稅率,是確保房地產稅推進的關鍵。
目前多數專家認為,房地產稅開征後應該設計免征範圍,只針對超出個人基本住房需求以上的部分征稅。
關於免征範圍,目前市場上主要有兩種觀點,一類觀點支持免稅標準按人均居住面積,比如上海試點房產稅按照人均免稅住房面積為60平方米。另一類觀點認為免稅標準應按照房屋價值確定免征額,因為不同地區相同居住面積的價值可能相差很大,按照人均居住面積免稅,就會有利於高價房主而不利於低價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