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黃國英近年寫得較好的一篇文章-紀念五十萬頁面次誌


前兩天看到這一篇文,覺得十分震撼,所以一定要摘出來,公諸同好。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433

07年滙源果汁(1886)上市,從IPO凍結資金所產生的利息收入逾2億元,而一家在今日IPO熱潮中的公司,這項收入到底有多少?答案是少於 100元。這個強烈的對比,是剛剛在一次公司訪問中,那位主席告訴筆者。上述資料,不外是閒話一句,沒有太大的實際作用,其實不然,是反映出公司主席是如 何留心資本市場的發展,可以想像07年的時候,當他看見滙源的風光,是如何心癢癢,想把自己公司也搞上市。公司終於成功上市,對筆者這個外人不說,到底他 是將上市看成新階段的起點,抑或是已經大功告成,是至為重要的一點。見面之後,較為傾向是前者,第一是他曾經拒絕外資入股,不甘於套現幾億元去嘆世界,第 二是公司設備使用率處於低水平,依然準備南征北討霸地盤,明顯是為未來發展鋪路。

公司有鬥心極重要

短短的談話,令人感受他的 雄心壯志,當然執行和理想是兩回事,但如果執行上沒有風險,股價早就不在目前的水平。投資股票的本質,就是去博公司會增長。許多人鑽研股票,心態是希望安 全地賺錢,根本大錯特錯,尤其是誤解價值投資的一批,從長期持有股票所得的回報,正名應該是「風險溢價」。


所以投資股票的真義,是公司是否存在優勢,博得 過會有長期增長。判斷這一點的難度,是公司是否有鬥心,和相馬是頗為相似,馬匹有型格而沒有鬥志,一樣是庸碌之材。所以今次見面,增強了自己在投資這家公 司的信念。


一些行家經常以陰謀論出發,覺得莊家將股票舞高弄低,騙取股民的血汗金錢。其實股市是可以締造雙贏的地方,公司借助資本市場的幫助造大,原大股 東和小股東一齊贏,過去十幾年中,建滔化工(148)便是其中一家表表者,透過配股及分拆,資助擴充以及收購,令公司一路成長,類似的故事一定會陸續有 來。當大家見到一家山寨廠變成市值幾十億的公司,應該稱為一個傳奇,而不一定是一個泡沫,戒除憎人富貴厭人貧的陰謀論心態,才是正確投資態度。


黃國英作者 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電郵:[email protected]

其實他所講的那一家,在文末已找到答案,答案就是霸王,前幾日壹仔就「踢爆」這家公司。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8992


策劃霸王改革的總舵手,正是一手建立霸王的女當家萬玉華。曾多次與萬玉華接觸的行家楊先生表示,萬玉華緊握大權,事事親力親為,從財務部、市場部、銷售部到人事部,全由其一人話事。楊先生說:「她會直接跟大型經銷商打交道,霸王喺各省、市嘅銷售經理,都會直接找萬玉華,公司中、高層被架空,佢自己一個人做曬,我睇唔到佢身邊有任何得力助手。」楊先生多次以「奇人」形容萬玉華。「她精力旺盛,可以連開二十個鐘頭會議,仍十分亢奮。」霸王改革產品,包裝上每個細節都由她把關,包括紙張、瓶型、材料,都必須由她本人簽字才能生效。

四十三歲的萬玉華,看上去較實際年齡老成,不擅打扮,驟看與一般民企老闆娘無異,然而,大學生出身的她,才是霸王的真正策劃人。她祖籍雲南玉溪市,八四年考入廣州華南農學院,其間,結識當時從事農藥貿易生意,祖籍廣東羅定市的陳啟源。

八八年,萬玉華畢業後分配到廣州華南植物研究所,於科研處負責管理科研成果,當時她與陳啟源已經結婚。婚後,兩夫婦決定找研究機構合作搞產品開發。「佢哋初時搵過中山大學及華南理工,但因為公司冇名氣而遭拒絕,最終搭上萬玉華的工作單位,華南植物園。」行家陳先生說。

第一桶金啤酒香波

陳先生表示,當年洗髮水生產公司奧妮,推出一隻名為「啤酒香波(洗髮水英文Shampoo的譯音)」的洗髮水,因黃色透明液體,貌似啤酒而得名,由於價格便宜,風行全國。陳啟源及萬玉華有見及此,萌生洗頭水生意念頭。

於 是,八九年九月,由陳啟源出資,夫婦二人與華南植物研究所簽下五年合同,生產洗髮水等日用品。負責簽約的前研究所所長屠夢照仍記得,當年萬玉華介紹丈夫給 他,說可以幫研究所搞開發。「她說資本則不用你拿,隻有兩個要求,一是給我一間房子做工廠,二是掛華南研究所的牌子,有名氣產品才好銷。」屠夢照表示。

當 時霸王就用研究所大門旁邊,一個數百平方呎的空置實驗車間做廠房,工人連銷售人員,大約三十多人。「陳啟源不懂得做洗髮水,在所內找了個工程師幫他們搞配 方,還向所裡買蘆薈等材料。」屠夢照說。當年研究所曾提議將品牌取名「理想牌」,但陳啟源堅持用「霸王」,說叫出來比較響亮。

每 樽售價三、 四元人民幣的啤酒香波,配方簡單,成本約一元人民幣,批發價兩元多人民幣,毛利逾倍。「霸王啤酒香波的主要市場係東北三省,銷量十分龐大,幾年下來,數千 萬利潤一點不稀奇。」國內行家陳先生表示。根據合同,霸王每年隻需給予研究所五萬元人民幣。「給了四年,第一年是試產,沒算。」屠夢照回憶道。九四年,合 約到期後,霸王脫離華南研究所,改投廣東省中藥研究所,並正式成立廣州霸王化妝品公司。

中國洗髮水市場佔有率

農藥廠家變中藥世家

啤酒香波成功為霸王賺取第一桶金,至九五年左右,據知聲稱是產品始創者的奧妮,曾入稟法院告霸王侵權。官司後來不了了之。之後,霸王始推出以中草藥作主打的霸王洗髮水。

對於霸王的發跡經過及背景,陳氏夫婦向來絕口不提,招股書中,介紹公司的 歷史,也沒有提及產品面世時間或演變等資料,至於廣告中力谷的「中藥世家」口號,在招股書中同樣欠奉。霸王包裝上,在陳啟源的嘜頭下,印有一九二八字樣, 根據網上流傳的霸王宣傳資料,一九二八年時,陳啟源祖輩,「中藥世家」第十六代陳姓掌門,為使更多的民間女子能夠擁有烏黑美髮,成立了小型的手工作坊生產 秘製養顏、烏髮、養髮用品,深得百姓喜愛,名聲大噪雲雲。

為 此,本刊前往陳啟源位於廣東羅定市華石鎮的家鄉,在他長大的三屋村裡,找到陳氏 族譜。根據族譜,陳啟源父親陳敬芳,曾與人合資經營「紅星製藥廠」,族譜中沒有提及藥廠出品,但陳啟源的鄉親均表示,當年陳敬芳的藥廠是生產農藥,以及為 牲畜醫病的藥物,陳父更曾四處擺檔賣藥。「呢條村嘅人都係耕田嘅,佢阿爺陳瓊芝都係,好窮o架,到佢阿爸去咗做農藥,屋企先有錢。」

四十七歲的陳啟源,於華石鎮尖崗中學畢業後,曾往廣東湛江當兵三年,退伍後,便行走廣東一帶做農藥貿易生意。昔日的農藥個體戶,忽然變身「中藥世家」第十九代傳人,過程與霸王發跡史一樣,令人嘖嘖稱奇。

家族一條龍出品

霸王是典型的家族企業,可謂全家出動打造日用品王國,陳啟源與萬玉華育有一子,名陳正鶴,現為廣州霸王的董事之一。在三兄弟中排行第一的陳啟源,二弟陳啟泉九六年成立廣州倩采化妝品有限公司,主要生意是生產牙博士及白箭牙膏,亦有出品中藥洗髮水,產品的包裝及顏色與霸王十分接近。而早年曾是廣州霸王的股東之一的三弟陳啟文,已退出公司,並於○八年成立廣州晨明紙品有限公司,從事紙品、塑膠、五金用品的生產及銷售,也是霸王的洗頭水包裝盒、塑膠瓶的主要供應商。至於萬玉華,同樣是家中老大,有兩個弟弟,其中,三弟萬保春,○七年在香港成立欣姬國際化妝品有限公司。

未上 市先袋五億

不 過霸王在今年首四個月,營業額較去年同期下跌一成,邊際利潤亦由一成八下降至一成一。但在華麗的包裝下,股民仍對霸王趨之若鶩,投資界人士普遍相信掛牌當 日,股價可有逾三成升幅,但當中不少人對霸王前景抱有懷疑。Mirae Asset Securiries高級分析員黃輝直言:「霸王增長最快的年代已過去,未來更缺乏明顯的發展及盈利能力。霸王是單一品牌,單一產品,但公司宣傳支出佔營業額超過兩成,令人嘩一聲,較體育服裝用品公司李寧的一成多,高出逾倍,未來公司的產品銷量一定要維持增長,才可應付。」

霸王前景未明,但大股東陳啟源及萬玉華早已是億萬富豪。○七年開始策劃上市的霸王,由同年七月開始,兩年內派四次息,合共五億六千多萬。今年五月最後一次派息後,霸王現金已剩下不足一千五百萬。公司於本週五上市,二人的身家即暴升至五十億元,成為今年的新股神話。

這文章語多詆毀,我也相信這個老闆實實在在想搞好呢盤生意,但估值太高,導致黃國英所稱的「風險溢價」較高,令一時間回報稍後。


這令我想起蔡東豪先生N年前的文章-小鎮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392

我早期亦寫過一些財技和實業的評論: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021


玩財技唔係唔好,以財技集資,支撐生意擴充是無錯,但亂發新股,賤價發股以擴充生意是不對,如右面好威、飯海等。

但是別以財技為生意,印股票為上市的目的,甚至減少小股東權益,這就不對了,如大零、變醜D和老x系

jackbequick:

財湯,看了你的文章那麼久,你一向贊成公司老闆靠做實業賺錢提升公司價值來為自己製造數十倍財富
。這是明顯淺的道理,但為什麼總是這麼多老千股出現呢?
許多老千股的本業已經無利可圖/微利,又或者一上市已經你假盈利假資產的正宗大老千。前者要維持盈利也艱難,後者更完全不懂做生意,大股東財富增值最快的方法唯有印公仔紙爾!
另外善忘的小股民也是幫凶。永遠唔會記得之前間公司話發展d野而家做成點,齋睇股價上落,唔睇公司管理作風,人地cap水坤你可以再比人坤多次(我見過有人買412供幾次股),大老千除左多謝仲有咩野可以講?
老實做生意為公司增值的股票唔係冇,只係好多時都係要收唔知幾多年息,又要經常留意年報、公司行業訊息,等n年成了基金愛股先有得大升。好彩就買中偉易達、德昌、創科,如果買左龍記、同德仕,公司好又點?小股民曰︰都唔升o既?(我推介過龍記比人,真係比人話佢唔識升唔買)。
o係呢個「一萬年太遠,只爭朝夕」o既股場,老千股「快上更快落」係永不會消失,而且仲會越來越多人參與。

greatsoup:

印公仔紙始終是得出來是cash,cash不用就是死資產,死資產不具備任何價值。

用了來擴產,賺了錢,就是十倍/八倍的倍數效應,但虧了錢,公司會價值降低,但尚有殼價,大股東可能無錢袋(用關連公司買材料、買貨、「聘請」或「租用」母公司資產等則例外),拿錢去不務正業,錢虧掉了,但大股東則發大財(可能有相關協議)。

大股東多數的選擇應該是去不務正業,更甚於擴產,因又有錢袋,又不用無端端不明不白投資在暫時沒未來的生意上面,又可能短期賺大錢,所以老千股卻是形形色色。

始終非常成功的生意萬中無一,不成功的生意,等同無甚盈利或虧損,虧損的公司當然要集資,集資就當然要有賣點,賣點就係似是而非的概念,令股票賣得出去,這就是財技,所以老千股永遠都存在。

不成功的生意是殼股的溫藏,存心騙取上市地位就是老千股泉源,但是有些廠佬就未見過花花世界,被財技高手教壞(如泳衣),這就是不正當。

殼股有好有壞,老千股根本是壞,廠佬case只好給予適當的財務引導就可以避免問題。

有些生意看似成功(如右面好威、米海,金股尚有點財經知識,只是發過少量CB予金人及一次低價供股,另外賣下D金器賺短期盈利),但需要大錢,埋下亂發新股的誘因,大股東在在需財,但銀行不能貸大錢給他們(有些唔想欠銀行錢),所以就用印公仔紙集資,但是dilute了每股盈利,令股價長時間在低位,其實,做好盈利,不亂發新股,每股盈利升,股價就升,盈利好起來後,多善用銀行貸款,有需要時才向股東集資,這樣股價愈做愈好,這樣不用發太多新股就可集資足夠,可以用來搞大生意,如利豐。

我覺得小股東多是寂寞難耐,所以喜歡短炒,但炒之前無做足分析,或是無資源、無時間等去做,但是這是必要的。

在速效的社會上,長線持有是違反香港人(?)的天性,我不是不贊成人去短炒,但是炒之前先用十分鐘去看看多年的股價圖才好決定買不買。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3950


上市公司若有盈利能力,應該居安思危,有遠見的(眼光大多數人以為自己有,但可能是以為),多廣置有價值地產/股票,不要做莊,不要投機,若甚麼也不懂的,多派息,多回購,令股價維持,要錢時,以配股融資都容易一點。到自己不行時,儘量不要傷害小股東,令小股東能夠有顏面,全身而退,不要像某等公司故亂控股、配股,令小股東利益受損。

公司虧空公款,由來已久,其實這是短視的做法,假設公司有8倍市盈率,你用服務費名義去拿去一個月10萬元,盈利減少了120萬,公司市值就減少了960 萬,若大股東持股有50%,即少了480萬身家,為120萬少了480萬,又背上虧空公款的罪名,值得嗎?我就覺得這堆董事真愚笨,為自己的利益,偷一元無幾元。公司的錢不是自己的,是股東的;大股東偷了公司的錢,以為自己絲毫無損就可以,但是公司價值是以盈利來衡量,你偷了錢,公司盈利少了,損失最大反而是大股東,即是你本人,你的公司始終不成氣候,就是因為你自己太短視了。

若我是公司主席,我隻拿非常少的人工,又不會用某些原因偷公司錢,因為我雖每年拿少幾百萬/一千多萬,公司市值起碼增值千萬/億元以上,最多派息派多一點,派息多,公司股價升得更多,我身家更上一層樓。

上市公司高層(大股東們)拿少D人工,減少一點明騙公司的關連交易,谷大盈利,派多D息,來抵消人工少了,間公司好D,又可以增加配股,集多D錢,公司的市值多了,財富更多。上市公司是互惠互利的遊戲,不是你贏我輸的遊戲,上市公司主席們,請善用你們上市公司的功能,為你、為股東賺取最大的財富。


由此可見,我不是抱著陰謀論,特別去喜歡講莊家炒股魚肉股民的故事,但如果我不寫這些,都寫甚麼股都值得買,會有人記得我寫這些東西嗎?


尤其在寫小股,小股沒人買,又沒人看,宣傳是非常難的,不寫這些東西,根本沒人會注意。寫這些東西,是為香港股市留下一個小紀錄,令未來的人可以看到這些東西,汲取教訓及用作做一些商業史及某些人物的題材。


其實,我都喜歡公司去做好一盤生意。


我搞這個Blog,寫了兩年多,由無人欣賞,到現時起碼都有一千幾百人聽我亂講,是每日都要花三小時更新,假日更需要六個小時,到處找一些好看的東西,可寫的題材,但犧牲的不只是社交生活、甚至是家庭生活和金錢所造出來的。


我只是搞一個小小的Blog而已,何況搞一盤生意額十億、甚至過百億的生意,讀者可以想到當中的辛酸嗎?所以我很欣賞那些企業家,為了自己的夢想,成就一個商業的王國,亦對一些有理想的創業家有憧憬。


其實,我和天曉小弟一樣,抱著當一個偉大的企業家的夢想呢。


除了建滔化工外,今日公佈業績的呢隻股票都公佈了業績,盈利及營業額都創新高呢。


P.S. 其實個counter 已經過了五十萬頁面次,但都值得紀念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31

似曾相識的一篇報導-國際資源(1051)


前幾日,看到壹仔的一篇報導,好像很眼熟: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876

不少人對柯清輝肯放下身段,願意投身這炒股覺得十分離奇,但有行內人認為柯此舉屬還人情債,「柯清輝响國際資源年薪先得七十萬,簡直濕濕碎,佢咁做並非為錢,而係幕後有玩家想借佢名氣,營造公司好有規模,實際想趁高位散貨。」其實柯清輝過往與三四線的上市公司主席相當熟落,尤以渝港國際老闆張松橋為甚;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9865

柯大班入局最後亦隻是民豐的楊主席、威利的王先生那樣的角色吧。

-------------------------------------------------


而七月底有抽水大王之稱的官永義被控串謀勒索案,柯清輝更出錢出力替官永義作人事擔保。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553

【本報訊】上市公司永義國際(1218)前主席官永義涉嫌與3人串謀勒索案,昨在東區法院再次提堂,原不獲保釋的官永義,提出由恒生銀行前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柯清輝和立法會議員林大輝各以現金50萬元作人事擔保,並加上他的500萬元保釋金,4名被告最終同獲準保釋。

------------------------------------------------


除此以外,現任國源主席的趙渡,在行內可謂聲名狼藉,以前出任寶福及和成國際主席時,曾多次被質疑損害股東利益;○四年更被入稟申請破產訴訟,最終破產令於去年撤銷。

---------------------------------------------


○二年趙渡成功從九倉手上買入寶福,全靠劉夢熊穿針引線;而劉在○一年亦替九倉找來張松橋買入港通,可見他們三人關係密切。今次劉夢熊再找趙渡埋班,有知情人士表示,背後很可能有人幕後發功,「外邊盛傳趙渡背後仲有老闆。」

-------------------------------------------------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9865


還有甚麼人和他有關係,亦可以看看這段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1849

數最成功的買賣,劉夢熊稱:「於2000年及2001年,替九倉出售兩家公司,一間是寶福集團(股票編號:21),當時市值有六億多,我替買家策劃用2億多元買殼,九龍倉不單可以精簡機構、減低債務,更賺了個殼價;而我的買家用二億多元,就可以掌控一間六億元的公司,實現以小控大;另外,在2001年3月,我替客人以6億多元,收購價值擁有20多億元資產之九龍倉旗下的港通控股(股票編號:32)。」(greatsoup: 該名大股東就是中渝置地(1224,前名確利達)、渝太地產(75,前稱彩星地產,彩星集團)的張先生了。


張先生資料如下述: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6156


 


林 孝文本是外科醫生,太太莊月華是李澤楷的姨母,九九年林孝文把太太經營的紙品包裝業務確利達上市,後來因炒燶股而陷入財困。他與中南證券的老闆莊友衡及莊 友堅曾是生意拍檔,而今次莊友衡也有買入一萬股電盈股份。後來,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張松橋入主確利達,並改名為中渝置地,林孝文淪為張松橋的「馬仔」,擔 任中渝置地副主席。

 

 


 


據知,張松橋透過大福證券亦有炒賣電盈股份,而他與大劉、陳國強等分屬「老友」。有李嘉誠馬仔之稱的陳國強則以其上市公司德祥旗下四間公司,成為電盈的一手股東。這幫人等於同期登記成為電盈股東,而人脈關係又千絲萬縷,令事件更加吊詭。

 

 

 


 可能我只是一時眼花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7

从一篇博文看酒行业的思考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td8z.html

  刘祖悦  2011年6月12日

    泸州老窖自称是浓香型白酒的鼻祖,挟400多年前的明代酿酒窖池,几年前成功开发出来1573高端白酒品牌,辅以强大的营销能力,实现了泸州老窖的复兴, 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营收入从2004年的12.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3.7亿元,增长了4倍;净利润从2004年年的0.4亿元,增长到2010年 的22亿元,增长了55倍;与此同时,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股价上涨了50倍。如今,泸州老窖的1573高端白酒品牌已经成为了位居茅台、五粮 液之后的高端白酒品牌之一。

    由于安排时间失误,6月10日赶到泸州老窖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上午的股东会已经开完,幸运的是,泸州老窖的投资者交流会安排在了下午。中午的午餐安排在 了泸州老窖的食堂,午餐安排了1573中国品位给与餐者品尝。这是我第一次喝中国品位,可能是喝的是低度(38度)中国品位的原因,感觉口感一般,比飞天 茅台差一些。午餐上,遇到了一些私募朋友,如厦门的杨总、广州的宿总、杭州的徐总、昆明的方锐等新老朋友,真是人生无处不相逢,这些朋友都是价值投资者, 都喜欢实地调研,见到他们感觉很亲切。

    午餐后,与几位私募朋友交流了对一些公司最新看法,如贵州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洋河股份、双汇发展等。

    下午的投资者交流会在泸州老窖营销中心一楼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公司董事长谢明主持,参会的公司高管还有总经理张良、财务总监敖治平、董事会秘书曾颖。

    谢董事长致辞后,张总经理介绍了2010年度公司经营情况,然后进入了股东及研究员提问环节。参会人员围绕泸州老窖产品结构、产品提价、发展规划、华西证 券股权、销售模式及措施、面临的风险等进行了提问。股东及研究员的问题主要是张总经理回答,张总很能侃。遗憾的是,谢董事长提前离开了交流会。

    投资者交流会持续了3个小时左右,交流会结束后,公司安排参观了泸州老窖1573窖池等生产实施。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泸州老窖的股东大会,对泸州老窖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泸州老窖的品牌还比较弱。在这次交流会上,张良总经理在回答问题时,承认泸州老窖在品牌上与茅台、五粮液的差距还很大,他非常羡慕贵州茅台的管理层,因为贵州茅台已经进入了消费拉动的阶段,可以轻易提价,还是供不应求(贵州茅台竞争力得到对手的羡慕,可以确认确实优质,相比于铺天盖地的评论,我最看重竞争对手的看法。)。而泸州老窖为了稳定价格,还被迫采取控量的措施,不敢放量,经营也比较辛苦(不好,不喜欢辛苦的企业)。

    泸州老窖在营销方面的能力非常强,进行一些渠道的创新,建立了柒泉模式。可能这也是泸州老窖能在几年内建立起1573高端品牌的一个重要原因。

    泸州老窖在历史底蕴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得到了挖掘。公司有许多拥有400多年历史的窖池,并利用这种历史优势和文化优势建立高端品牌、开发高端产品。在 成功开发了1573高端白酒品牌后,目前正在开发窖龄酒、百年老窖等等,这些历史底蕴加上强大的营销能力,将给泸州老窖带来独特优势。

    泸州老窖的已经实行了股权激励,较好地解决了高管人员的激励问题。但从这次投资者交流会上,还是看不到高层之间有很好的默契和配合。比如交流会的问题主要 是总经理回答,总经理显得有点强势,也能侃,董事长坐在旁边就显得有点无所事事,最后董事长提前离开了投资者交流会。一般来说,这样的交流会应该是董事长 主导,总经理配合。

    在投资者交流会上,我得到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我就白酒行业及泸州老窖面临的可能风险提出了问题,但总经理虽然回答了,但我感觉不满意,因为没有实质性地回答。。

    总体而言,泸州老窖是比较优秀的白酒公司,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营销能力,在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的支撑下,泸州老窖长期还有很大成长空间。但泸州老 窖中期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公司的品牌比茅台、五粮液弱,导致提价能力和放量能力都不足;泸州老窖还有中、低端产品,低端没有多少盈利能力,中端面临激烈的 竞争。同时,泸州老窖的中、高端的消费需求有很大一部分是商务需求,如果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或者出现一定的危机,商务需求将会下降,这样就会对泸州老窖带来 一定的打击。

     泸州老窖依然是一家值得跟踪的公司,但我目前还看不到其在未来几年可以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和确定性,更多地看到了其在未来几年可能面临增速下降的风险。

 

附录:

 

2010年度股东大会交流纪要:

 

Q1档酒和低档酒发展很快,中档酒显得薄弱,这几年一直在调整中档酒,但效果不太明显。公司领导是否已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什么时候中档酒能够比较快的增长?

A:中价位酒一直在调整。过去十年公司在花最大力气塑造15730105 年在用泸州老窖的血来培育157306 年以来1573 成为公司最重要收入、利润来源,特曲等老产品的经销商人气有不足。从今年情况看,15 月份泸州老窖特曲及以上到1573 以下有比较好的增长。

国窖1573 坚持走超高端的路线,3000 吨的原酒产能不会改变,商品量会根据高、低度有所变化。未来要走的路就是要做品牌高度、品质高度、文化高度的文章,再做价格的文章,这是定下来的方向。未来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战略思路,战术即出现一些情况也不算问题。

老窖要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也要引导培育消费者,故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当前市场上还在生产的白酒企业有一万六、七千家白酒企业,小而散。

中价位酒是未来提高盈利能力和适应消费者的需要。故会用点市场的方式,如百年泸州老窖、年份特曲、金奖特曲、浓香经典等,这个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内还会坚持。窖龄酒是老窖原创,至少未来5 年会是竞争1573 以下价格带的主要产品。老字号特曲实际市场销售结果来看是一个区域性产品,选择了修补性方式,推出金奖特曲,由博大和销售公司两家竞争销售。用的方式仍然是点状布局发展。金奖特曲的发展略好于预期,老字号也在增长。再用3 年时间,把点做到面,后面再做品牌清晰化的安排。低档方面,还有空间,会继续推动其增长。

 

Q22011 年目标规划,十二五、或十三五的规划是什么?

A:销售额100 亿是柒泉公司的口径,86 亿是股份公司含税口径。十二五、十三五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公司当前状态总结几句话:方向确定,聚积人才;环境优(内部风气,酒业集中发展区、白酒金三角)、基础强(品质、历史文化、产能、储备,内部组织结构、管理改革,)、机遇好(中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激励好。2013 年以后,泸州老窖以营销人才为代表的人才会成为全国的NO.1。公司成立了商学院,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

 

Q3:华西证券股权方面,如果上市公司不转让会否更好,想问一下步骤?

A:华西证券净资本此前是30 亿,融资融券要求是要达到50 亿,故要增资扩股,增资扩股后已经达到了50 亿的目标。今后华西要上市规范运作,以留住人才,这是未来发展的目标。故老窖要放弃大股东地位,否则不能上市。

 

Q4武陵酒为何引入战略投资者?

A:武陵历史上经历了三次破产重组,2010 年湖南武陵销售不到一个亿,底子薄。但常德政府很看重,希望打造成地方名片,要求建设千亩、万吨、百亿的园区。同时,泸州是白酒金三角的核心区,南、北两区共10000 亩酒业集中发展区2011 年会建设得差不多,这是公司资金投入的重点。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资金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三次破产都搞不好,这次估计也难

 

Q5随着茅台价格往上涨,中国品味价格有没有考虑再往上涨?能否介绍公司产品顺价销售的情况?

A:茅台酒提价是整个白酒行业会受益,1573 也会受益,对中国品味的影响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利好。当前1573 还是推广阶段,目前品牌高度、强度、影响力与茅台、五粮液等相比还很小,还处于需要销售推动阶段,而不是拉力拉动。中国品味最高供应量600 吨,不会变。未来价格走向方面,要关心市场变化,但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产能不变的情况下,兄弟企业都在放量,但老窖的量不动,价格会动,销售额也会动。再次强调价格会持续走强,会超出大家的期望,如有可能就会单兵突进。窖龄酒会填上提价后的空白,有价格上涨空间,比如提高90 年的价格偏低。这几年推广的重点是中国品味,但还没有能力推世界品味。提到未来如果做世界品味300吨,60 度的200 吨。公司销售收入的支撑是特曲以上产品,绝非二曲等产品。

 

Q6:一季度收入增长40%,现金增长20%多,应收票据为何大幅增长,23 季度会否降下来?公司酿酒产能是多少,未来会否有酿酒产能的投资?窖龄酒产品体系,受众群体,市场竞品的情况,当前销售团队和销售区域、销售渠道和营销策划思路?专卖店和团购建设情况?

A:应收票据有很大增长,是更好地与经销商形成了利益的平衡。老窖保持了较高的存款余额,利息很低,监管要求不允许做理财产品等要求,同时经销商资金成本 高。故为了让经销商与老窖保持更好的关系,才有票据大幅增长。未来随着销售的增长,应收票据还会增长,这是正常的,这些票据全是银行承兑汇票,最长时间6 个月。2010 年开始建造的10 万吨的在建工程,2011 年已经处于完工状态,已经开始贮酒。

1 季度收入增长高于利润的原因包括:华西证券减利、2011 年广告投放增长比较大、期权激励计提高于2010 年。

 

窖龄酒是公司战略性产品,90 年做1573 上移后的替代。中国白酒仍处在做蛋糕的阶段,公司仍在按市场定位来争取。专卖店是泸州老窖一大工程,2010 年开店速度有所放缓,2011

下半年会进一步提速,未来5 年会推动专卖店系统推进。未来专卖店产品配置是有要求的,商超走红色产品(竞争性产品),专卖店重蓝色产品(个性化产品)。正在做视频呼叫中心,可以在专卖店看生产现场,甚至和董事长、总经理对话,投资几千万来搞。

 

Q7、老窖1573 当前在高档白酒的市场份额占10%左右,茅台、五粮液每年放量15%,老窖1573未来份额会否变小?

A:1573 要走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和茅台、五粮液去拼量,因为当前市场基础和品牌高度不够,未来1573 要是做到平均5000/瓶,不放量收入增长也很快了。2009 年下半年和2010 年,1573 曾经与五粮液形成了剪刀差(低于五粮液),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就又会走上原来的老路了。未来1573 的价格一定会高于五粮液,因为稀有。

 

Q8、2010 年报表上费用投放降低1.6 亿,想问实际投放增长多快?未来投放重点?

A2011 1573 那块的费用率会下降,中国品味推广过程中,会继续花费用,要持续35时间。2012 年费用占比较2011 年不会下降。现在正在做大量的终端营销,正由批发这种形式往终端团购这种形式发展,人员数量会快速增长,至少20112013 年,无论是以哪种形式,如股份、柒泉、经销商人员,人员都会快速增长。另外广告费用会继续增长,但幅度不会象2010 年较2009 年增幅那样大。费用投放比例20112013 年不会大的变化,之后占比会下降。

 

Q9感觉公司多种产品投放并无重点,在平均用力,是公司在试探市场?能否对产品重要顺序排序?给柒泉、博大的费用如何处理的?

A:要大招商、招大商。竞争越来越激励,经销商资源正在碎片化,故公司只能增加经销商数量。产品不是平均用力,2011 年销售公司重点是中国品味,然后是窖龄酒,然后是特曲。销售公司现在只负责4 个产品,1573、窖龄酒、中华老字号特曲、老百年泸州老窖,算不上平均给力。博大2011 年,或者未来3 年,重点均是金奖特曲,2011 年将占到博大销售收入的10%。明确提出扁平化招商。如金奖特曲是县级招商,未来头曲、二曲是往乡镇市场延伸。柒泉支付运费、广告费用等,2011 年会新组建柒泉公司,大片区已经取消了,要加强前端反应。再提双脱钩,市场费用与销售量脱钩,与经销商脱钩,从而聚焦费用投放。要做到酒的计划等于财富,国窖一定会往这方面走。老窖现在是把大客户减少,扩充经销商数量。2012 年重要的增长是大招商,使增长能够落地。2011 15 月,1573 市场实际消化数量比2010 年同期有明显增长。得益于茅台,并提到五粮液也受益于茅台。

 

Q10柒泉公司过去两年带来的成效?20112012 年会否加大柒泉推广。销售公司4 个产品,还是太多,未来有否成立专门团队来做窖龄酒的打算?

A:要求销售人员由管理型转向参与为主,服务为辅。1573 2010 年到2011 年的调整实现了顺价销售,销售人员得到解放,经销商积极性提高,动力上来了。2011 年提出要组建12 只狼性团队,浓香经典组织了两个团队,2010 年只做了2000 多万,2011 年前半年就比2010 全年几倍增长。精品特曲也要组建一个专门团队,点状做法,比如只做3 个省。前台狼性化,后台精细化。2011 年要组建34 个新的柒泉公司,今后要往一个省一个柒泉公司的模式走。正在试点要把权力下移到柒泉,要从前两年的经销商联盟转变为经营实体,总部的功能就是管理,主攻战略,柒泉则主搞战术。现正在川南试点,弱化总部。充分信任、充分授权、严格监管,把一线的权力下移。未来增长仍需要管理结构的反应。股份公司只负责经营品牌、文化、人才、管理。

 

Q11、当前柒泉公司数量及未来规划?现在销售收入能够覆盖的比例?组建的原则,是区域还是省份?处理与柒泉公司的关系时,是按多少折扣,或返还来做的?

A:泸州老窖最大的特点在改革,不变的唯有变化。精品特曲:把华东大区的经理变成民营企业,由其去销售精品特曲。泸州老窖:要实现产权联结型往控制力发展型转型,回避国企体制,提高效率。比如包装生产线劳务外包后,生产效率提高了60%。柒泉以后每个省都要组建,解决经销商资源整合与联动的问题。华北柒泉要分开了,如北京要单独成立,因为要求高,经销商数量多。2011 年总经理在北京开现场会开了4 次,针对中国品味。北京就是一个特区,博大、销售公司整合成一起了,不同渠道由不同队伍去做,板块化管理而非条块化。北京销售公司定的指标完成很好,14 月份,北京比2010全年都要多得多。2011 年新的考核,“沉没法”。如计划是2 个亿,其中1.6 亿与收入无关,0.4 亿与考核相关,则等于加大了考核的激励力度,对0.4 亿的追求力增强了。估计超额完成计划对收入的放大作用在5 倍左右。

 

Q 12、面对中国经济可能的增速放缓或可能的危机,会不会对公司带来一定的冲击?公司对此有无准备?在什么情况下,公司会陷入困境或面临危机?

A10 年内老窖没有看到危机。即使市场有逆转,但白酒2600 亿的市场,老窖50 多亿的销售额,可以发挥人的作用。对白酒行业有信心,财政收入仍然在高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是白酒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吗?有新意,需要进一步确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76

一篇有價值的股東會紀實:美的電器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xbc9.html

以下是我看到的一篇股東會紀實,敏感的人可以從中看到非常有價值的信息,我說的是問答部分。

你能看出來嗎?

===============

參加美的電器9月16日臨時股東會紀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88e6020100vcam.html

一篇有价值的股东会纪实:美的电器 (2011-09-17 11:21:38)
一篇有价值的股东会纪实:美的电器

    劉祖悅   2011年9月17日

    美 的和格力較早地在空調領域形成了寡頭壟斷格局,多年來一直分享著中國城鎮化、消費升級等帶來的巨大國內市場以及全球化帶來的國外市場,實現了多年的高速增 長。近期,我在思考美的、格力的未來發展潛力時,對房地產調控、中國經濟減速、歐美市場需求波動等因素帶來的影響一直心存疑惑,判斷不清。為了瞭解公司管 理層對行業及公司的看法,以加強對行業及公司未來的判斷,參加了美的9月16日舉行的臨時股東大會。

    我們提前一小時到達了美的總部,遠遠就看到了這個非常具有震撼力的總部,美的總部是我到過的公司中最氣派、最具視覺衝擊力的總部。

   参加美的电器9月16日临时股东会纪实

 
   臨時股東會於上午10點準時舉行,參加會議的股東和研究員只有區區幾人。與其他公司開股東會不同的是,美的管理層都坐在台下,董秘在台上主持。在統計投票結果的間隙,是參會股東和研究員提問的時間。

 参加美的电器9月16日临时股东会纪实
 
 
由於參會的人比較少,我得到了比較多的提問機會,先後向方董事長提出了6個問題,包括行業趨勢、公司發展規劃、面臨的困難等。臨時股東會在參會人員問了幾個問題後,匆匆結束。

   無可否認,美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公司,多年來保持高速發展,並正在成為世界級的白電巨頭,但美的在投資者關係管理,在對中小股東的重視、溝通等方面,還有待改善。

   

 

附:臨時股東會交流紀要

 

Q1、中期利潤增速大幅低於營業收入的原因?是階段性還是長期的問題?

 

A:由於公司採取的是市場份額優先的策略,做了比較大的市場投入,加上成本的上漲,導致了盈利增長速度低於收入增長速度。利潤增長速度低於收入的這個問題應該是階段性的。

 

Q2、公司空調產能現狀及未來的產能擴張目標?行業會否出現產能過剩?

 

A公司目前的產能在3000多萬台,目前的產能利用率是滿負荷狀態。產能擴張將根據市場需求確定。

 

Q3、行業的市場需求是否可以保持目前的增長速度?會否在某個階段出現下降?

 

A:鑑於房地產調控、經濟減速的影響、海外需求波動等因素的影響,空調市場需求的增速會降下來,可能是平穩增長,也不排除某個階段會出現下降的可能性。

 

Q4、公司發展面臨的可能風險及應對策略?

  A 公司一直在做各種應對風險的分析和準備工作,目前還沒有看到重大的風險。

 

Q5、出口與內銷毛利率差異比較大的原因?

  A:外銷訂單有提前週期,價格鎖定,在此過程中,成本上升,導致毛利降低。同時,外銷的很多是OEM訂單,毛利率肯定不高。

Q6耐用品行業的估值比較低,價格、銷量、費用下降等驅動因素變化的可能性? 

 A:未來平均單價會上升,成本會下降,努力通過降低費用來應對行業的變化。

 Q7格力的淨資產收益率比美的高,公司有什麼措施來提高收益率? 

 A:美的的淨資產收益率一直在20%以上,淨利率比格力低,格力都是行業標竿,與其有一定的差距,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但美的ROE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Q8、 公司成長的空間及階段性目標?成長空間的極限?

   A:上市公司沒有具體的目標規劃。 公司近期也在調整策略,過去幾年追求市場規模,現在將轉移到增長的質量上來,沒有收入及利潤的發展目標。

 註:以上紀要僅根據個人記錄整理,未必完整和準確,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19

從一篇新聞報導看常士杉的投資能力 盧山林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1710532

眾所周知,常士杉的兩個基金產品已經被迫清倉,並處於清盤過程中。現在坐在電腦前寫下這個標題,肯定會被一些人罵為落井下石。

 

我 一直有個觀點:中國股市這幾年的陽光私募冠軍沒一個值得投資的。原因很簡單,幾百家基金爭得頭破血流,能拿冠軍的一定是高貝塔策略,並且是足夠高的貝塔, 貝塔足夠高,意味著風險足夠大,這要求足夠的收益,但在A股市場,高貝塔並不必然對應足夠高的成長,這個大家可以看創業板、中小板,年增長30%的公司給 50倍PE的並不少見,但即便如此也沒見幾個能真正長成巨擘的公司。

 

在過去的幾年,從新價值的羅偉廣、世通的常士杉,到去年的冠軍呈瑞的芮昆,我都不看好,當然前兩個已經驗證。關於呈瑞,我已經寫過《陽光私募冠軍呈瑞投資的輝煌能夠持續嗎?》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0515133 ,大家可以看看。

 

我今天想說的是,建議世通的持有人立即贖回。正如同我在2011年2月所建議的那樣。

 

不妨看看常士杉其執掌的世通1期是如何在2010年創造的96%投資回報率,成為當年的私募冠軍的?(以下內容來自一篇對世通的深度報導,當時世通獲得私募冠軍,常很興奮地接受了採訪,我就不說是哪兒的報導了)

 

1,選股四大原則

原則一:財務指標

財 會專業出身的常士杉,對個股挑選的第一道門檻是財務指標。淨資產收益率15%以上、毛利率25%以上、行業前景有成長性,只有滿足這三條標準的公司,才能 進入他觀察的範圍。常士杉強調,行業前景很重要,一定要選擇核心產業,國家重點扶持的行業,如新能源、低碳、物聯網、節能環保等。

原則二:中小盤

常士杉只喜歡中小盤個股。金融、地產等市值超過10億元的股票,他連看都不看。其股票池中,股票市值沒有一個超過10億元的股票,基本都在1.5億元到5億元之間。

原則三:聚焦江浙

公司管理層一定要在江浙一帶,譬如江蘇、浙江、重慶、武漢、上海。在常士杉看來,這些地區經濟高速發展,企業成長性更高。同時,這些城市離南京比較近,方便其就近調研,摸清公司的經營情況。 

原則四:三低買入法

按 照前三條標準,常士杉從2000家上市公司中篩選出50家進入股票池。然後,他依據「三低買入法」挑出15只個股作為交易對象。所謂的「三低買入法」,是 指低價、低成交量和低關注度。「挑選的個股都是3至15元,3元是絕對的低價,15元是中性低價。10元至15元之間最容易出黑馬。」常士杉戲謔地說,股 價從3元漲到20元很簡單,但從40元漲到100元,也許就要等到猴年馬月。

 

 

2,2010年操作記錄

2010年,常士杉主要操作了27只股票,抓住的牛股有16只,如恆寶股份、銀江股份、中色股份、西藏天路、包鋼稀土,其中包鋼稀土是2010年的大牛股,全年上漲160%。

 

他的股票池有50只股票,但會經常更換。「每天都會更換,其中20%的品種優勝劣汰。」常士杉強調,「投資為了賺錢,會漲的才是好股票。」

 

「我是一個交易型選手。我每天都在看盤,看各種數據,看黃金,看股指期貨,以及內外價格之間的差距,還有企業價值。」常士杉直言不諱地稱,他的交易頻率很高,是市場平均水平的5~10倍。

 

 

3,操作和規則完全自相矛盾

關於第一部分,選股原則,相信大家看完常的描述就已經非常清晰,不用我評論。關於第二部分,我對這些股票也不做任何評論。但是非常明顯的是,常在2010年投資成功的牛股幾乎沒有一個符合他的選股原則的。

 

 

比如說財務指標,淨資產收益率15%以上、毛利率25%以上,但重倉股西藏天路2009年淨資產收益率不到8%。

 

比如說「其股票池中,股票市值沒有一個超過10億元的股票,基本都在1.5億元到5億元之間」,事實是這幾個重倉股市場都不小,市值最低的銀江股份當時市值最低的時候也有30個億。

 

所謂「聚焦江浙」「三低買入法」更是說辭。

 

坦率說,我認為任何一個資產管理團隊都必須要有邏輯,從常這我沒看到。如果還有疑慮,讀讀這篇報導吧 http://news.simuwang.com/roll/06/20120419/94076.html  講述常清盤的過程

 

關於世通資產,還有必要再做深入研究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76

一篇關於中國品牌建設問題的文章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4ex.html

本博按:紹興和蕭山是紡織面料的生產和貿易重地,由於各項成本大幅度增加,企業利潤日趨低下,甚至虧損。於是,許多工廠和貿易商進軍服裝領 域,期望獲得更大效益;有的決心創出像模像樣的品牌。然而,多年過去了,絕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還有許多正在前赴後繼地走向失敗;至於品牌,更是無一打造 成功的。迄今,這個地區「布不成衣」的局面仍未得到實質性的改觀。

    我周圍不少做服裝品牌的朋友也難逃厄運,紛紛敗北;有的雖沒完全敗下陣來,但也正在苦苦掙扎。我反反覆覆告訴他們:一、品牌建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即使 世界頂級品牌大師,打造一個品牌也需要三、五年的時間,更何況你們了,搞它個十年八載的也不可算長,千萬不可急功近利!二、沒有自主設計就創造不出真正的 品牌。想用貼牌、借洋牌子走捷徑,最終沒有不走到死胡同裡去的。不信,你們走著瞧!

    這裡介紹一篇唐-舒爾茨關於中國品牌建設問題的訪談文章,很有價值!但文章中「社交媒體增加營銷難度」一節裡的有些論點,本人以為在中國不一定完全適用,值得商榷。

 

唐-舒爾茨:中國品牌建設為何屢受挫

 

訪談嘉賓:

唐-舒爾茨 全球整合營銷之父

一篇关于中国品牌建设问题的文章

訪談主題:

中國為何無名牌?

主持 人:劉雁

訪談地點:廣東 深圳

訪談摘要:

中國的企業過於急功近利,參加會議時經常會有中國企業家問我,如何打造世界品牌?我的答案是,或許需要三到五年。但這些企業家總是說,不行,我明天就要。

 

騰訊財經:舒爾茨教授,您好!我們知道投資者現在越來越重視企業的品牌,您在北大匯豐商學院開設的課程會將重點放在品牌建設方面嗎?

唐-舒爾茨:我認為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包括經濟從出口轉向內銷,出口實際上不需要品牌,也不需要廣告,只需要有銷售途徑和好 的產品質量便可。當經濟轉向內部消費者時,應有所不同,我的課程就是啟發人們去思考消費者渠道、分配等。目前品牌建設在中國仍是一個新的領域,企業剛剛開 始接受和理解這個概念。

 

品牌建設需牢牢樹立消費者意識

 

騰訊財經:自從您2000年第一次來中國已經過去十多年,您能談談感受到的中國消費者環境的顯著變化嗎?

唐-舒爾茨:過去十年來我看到的最大變化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巨大增長。這意味著人們有更多的錢去購買他們需要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生存需求 的物品。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意味著一個極具競爭力的市場,人們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人們過去擔心的食物、衣物、住宿都已不必,這個改變意味著如今人們可以走上 街去購買T恤,這些就是變化。

騰訊財經:在您昨日的演講中提到,中國還在從製造業到市場營銷轉變中,您覺得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唐-舒爾茨:我覺得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你們掌握著製造業產品,生產製造等各個環節。如今的問題就是你如何吸引消費者購買,這就涉及品牌建設的問題,你如何讓消費者理解你的品牌價值,因為市場上競爭者很多,並不是說以前沒有競爭者,而是他們變得更加強大和依靠傳統營銷。

騰訊財經:您曾經指出,中國不能照搬西方的路子,那您認為中國需要走怎樣的路?

唐-舒爾茨:我說過,中國不要照搬西方的做法,如果你看到我們做的,你會發現同樣沒有成功,再加上中國是不同的類型和區域。中國的優勢就在於你們沒有歷史的包袱,所以對於中國來說,機會更加容易和簡單。

騰訊財經:近幾年來世界經濟發生了很多變化,您認為中國的公司要如何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

唐-舒爾茨:我覺得中國最需要做的就是樹立消費者意識,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理解他們所想要的,所喜歡的。因為之前經濟主要依賴出口,他 們不瞭解消費者。消費者調查意識還不夠,我講的就是我如何建立一個大的系統,如何建立一系列數據庫,這些都是中國公司需要提高的新技能。調查一小組人然後 運用於全部,需要有途徑建立這樣的數據庫。

 

社交媒體增加營銷難度

 

騰訊財經:多年前您的著作《整合營銷傳播》引領了潮流,能否給我們舉例講講IMC的理論實踐?

唐-舒爾茨:如果你看到我昨天在論壇引用的實踐例子,Apple Store就是很好的運用,因為他們把產品、經驗和銷售人員都放在一起,在你去蘋果店時會有這種經驗,這也是IMC提倡的:把所有的東西放在一起,給你好的不同的產品體驗,而不僅僅是給你折扣等吸引顧客的方法。

騰訊財經:中國正成為最大的網絡在線消費市場,您認為企業應該做哪些準備來適應這一變化?

唐-舒爾茨:我認為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所有的在線社交媒體都已經是即時的了,騰訊或許引領了這一潮流,因為它已經存在很多年了,但是還是有 很多公司在這方面存在問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推送消息和與消費者建立關係間的不同。所以我認為未來我們將看到的是企業會更多地建立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和交 換。

騰訊財經:談到騰訊,您認為以騰訊為代表的在線平台所體現的獨特優勢有哪些?

唐-舒爾茨:我認為所有的在線公司都在嘗試這樣做,記住這是一個從未有過的全新世界,從未像現在一樣擁有如此多的信息量。所以我們嘗試要做 的就是通過平台尋找生意點和方法,你需要明白的就是要有一個企業和客戶交換信息的數據庫,這是必須且聰明的做法。消費者不是你賣給產品的那個,而是和你一 起工作,共同創造價值的人。

騰訊財經:您如何看待社交媒體的變化以及社交媒體未來的發展趨勢?

唐-舒爾茨:我覺得有一點你需要瞭解的就是,社交媒體是用來方便人們溝通的而不是營銷的工具。如果你看看即時通訊,我發給你信息,你立即回覆我,這是我們兩個之間的溝通。目前市場在做的就是我做你們溝通的中間人,實際上在社交中我們不需要一個中間人,是你來決定與誰溝通,而不是企業。

騰訊財經:企業應該如何抓住其中的機會?

唐-舒爾茨:他們需要明白,這取決於消費者。不僅僅是電視廣告,坐在那裡,商業不是作秀,而是消費者說我需要一個進入的渠道,讓我知道更多,給我更多更好的信息,所以決定權在消費者手上,而不是企業手上。

騰訊財經:這是否意味著營銷變得更難?

唐-舒爾茨:會比我們想像的難一些。難的部分是,我知道如何在央視做廣告,我知道如何分配,這很簡單,但真正的問題是我不知道如何適合社會 部分。回歸到社交媒體上,你會問,我該做些什麼?這是一個挑戰,並不是沒有能力做這件事,而是這需要新的技能。營銷的作用就是告訴你其中的不同,如何做 到。

 

中國品牌建設為何屢受挫

 

騰訊財經:您曾經講過,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市場兼併的路上並不平坦,並非所有的市場都適合自己。我們看到很多公司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對此您有何建議?

唐-舒爾茨:在中國有三種建立品牌的方法:一是自己打造品牌;二是通過購買,三是通過合作。最簡單的就是買,因為被賣的企業已經把品牌最艱 難的部分做完了,但是被賣掉的企業是由於某些原因賣掉企業的,因為他們處在困難中,在收購品牌時你也附帶收購了他們的問題。我想最好的例子就是聯想收購 IBM,在融合方面諸多管理問題,收購就是為了讓中美的經理人合作更好,但卻沒達到這個目標。所以我們談論的就是中國企業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用中國人熟 知的中國文化,所作的就是適應和改變。看看日本,他們引進美國專家,不是讓他們凌駕於日本文化之上,而是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

騰訊財經:您的意思是中國還沒準備好?

唐-舒爾茨:我並不是說沒準備好,但問題是,我聽到的來自營銷人員的感受就是,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我們想立即要錢,想要短期效應, 但需要明白品牌需要花費時間來打造,品牌就是你與人們建立關係的過程,中國經理人需要明白的就是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今的中國企業不用建設品牌,做很 多其它事情也能賺很多錢,這十分奇怪和有趣。這不利於品牌建設。

騰訊財經:為何中國的知名品牌如此之少?

唐-舒爾茨:我發現的就是,比如我去一個會議,中國企業說我要打造世界品牌,我說或許要三到五年,他們說,不行,我明天就要。你不可能明天 就打造一個國際品牌,中國企業走得很像培訓路線,今天投錢進去,明天馬上賺錢回來,品牌也可以賺錢,只是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這對中國企業還是一個很大的 挑戰。

騰訊財經:在打造世界級品牌的路上,您對中國有何建議?

唐-舒爾茨:必須要讓他們理解品牌概念,西方也需要改變,這比較困難。從產品本位轉向消費者本位,過去大多企業想的是做什麼樣的產品,現在 則應是消費者需要什麼。這是時間的操練。如果我現在賺錢了,更不會去想這麼多了。中國在短時間內發展如此之快,雖然中國企業在打造品牌時無法短時間內獲得 利潤,但你必須這麼做,你必須樹立消費者意識。

騰訊財經:未來中國是否有可能出現蘋果那樣的企業?

唐-舒爾茨:如果你看看蘋果所做的,就是用科技把各個部分整合起來。體現蘋果概念的零部件都在那裡。蘋果只需做的就是重組他們。所以完全的 創新並不是必需的,蘋果所做的是真正瞭解消費者需要什麼。你用的電腦不過就是一堆零件加一個品牌名字。他們給你一個你可以選擇的平台,你可以在上面做任何 事情,如果你用電腦的系統,你選擇的都是系統要做的,而不是你想做的。操作系統可以做一些事情,但蘋果讓你選擇你想去哪,你想做什麼,而不是坐在電腦前, 按照電腦系統去操作。

騰訊財經:在您看來,市場營銷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唐-舒爾茨:我們70、80、90年代建立起來的營銷體系都沒有意識到主位是誰。網絡所改變的就是它突然賦予你特權,如果你看看現在市場上 的消費者,你會發現很多不同。過去賣家會跟消費者說,我們能夠提供給你什麼產品或服務,沒有人曾經告訴過你,而現在你要是有問題,只需跑到搜索網站一搜便 可以了。所以當我給你信息,便有很多不同了,過去的消費者獲得不了這麼多信息,以前賣家可以告訴消費者他們應該喜歡什麼,而如今消費者可以自己做這件事 情。以前我們談論的是公關、廣告,而如今我們談論的是如何吸引消費者、供應商,如何共同合作。這就是如今的整合要做的。

 

營銷人生

 

騰訊財經:您把自己的人生比作營銷的一生,而妻子是您的公關代理,可否分享一下在自我提升和婚姻方面的營銷技巧?

唐-舒爾茨: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和妻子一天24小時、一週七天都在一起。或許有時我在媒體做些事情,但我們似乎時時都感覺在一起。所 以理解對方的需要並且妥協,經過時間的磨練,我們就把這些細節處理好了。幸運的是,我們有很多共同愛好,我們喜歡美食,我們喜歡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地 方。我們有共同的興趣和目標,共同去分享。

騰訊財經:對於其他人您有何建議?

唐-舒爾茨:建議就是好的婚姻就是願意去承擔,這是雙向的,就像一次談話。分享彼此正在做的事情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建議就是找一個有共同興趣的人,我的例子就是,找到一個明媚、睿智的好妻子,她還是一個很好的廚師。

騰訊財經:您如何評價自己的營銷人生?

唐-舒爾茨:我來這裡是為了教書,我的產品就是我的學生。所以評價我的最好方法就是看看我的學生做的怎麼樣。讓我感興趣的是我的學生怎麼評價我,比如你的課影響了我的一生,你的課改變了我,你的課對我非常有用。所以我對自己的評價來自於我的學生,而不是我自己怎麼說。

騰訊財經:看來您十分享受教學?

唐-舒爾茨:是的,有意思的是我參加一個論壇,很多人來,結束後,有人說,謝謝,這就是我嘗試做的事情並享受的。

騰訊財經:在您的營銷生涯中,是否有一些遺憾?

唐-舒爾茨:有,我希望我可以再年輕20歲,因為我們正經歷如此大的一個變革,我希望自己可以參與其中。

騰訊財經:如何看待「整合營銷之父」這個頭銜?

唐-舒爾茨:當時已經有人開始研究這個,隨後有很多人,我只是碰巧首先把自己的名字加上去罷了。我擁有營銷之父這個認可,但也有很多人在為整合營銷做貢獻。所以當你說一個人是領導或者主席,引領了這個潮流時,其實他不過是剛好做了這件事。

騰訊財經:可否給年輕一代有志成為優秀企業家的人一些建議?

唐-舒爾茨:上週我在意大利給學生講課時,我說,是你們要去承擔並改變一些事情,設法使他們運作,而不是我。這取決於你自己,我只可以給你建議。我的建議就是不要害怕,勇於去嘗試不一樣的事情,沒有人知道答案,你自己探索到的答案和別人給的答案一樣好。

騰訊財經:西方人似乎很擅長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您做到了嗎?

唐-舒爾茨:我沒做到,我時時都在工作,因為我熱愛我所做的事情。人們說你應該平衡生活和工作,有人說我想做這個,我想做那個,我喜歡這個工作等等,我不喜歡。我所做的就是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人,體驗不同的生活,然後把他們放進我的課堂裡。

騰訊財經:最後,我們知道,您是第一屆騰訊智慧峰會最重要的嘉賓之一。第五屆峰會即將在北京舉行,可否發表一些歡迎辭?

唐-舒爾茨:我不知說這個,我是否夠資格。他們做的很好,一直在增長,價格也在漲,我相信騰訊也需要很多給領導層的建議。我希望他們很好,會議成功。

 

唐-舒爾茨(Don E. Schultz)簡歷

唐-舒爾茨(Don E. Schultz),1934年1月20日出生在美國俄克拉何馬,是美國西北大學商學院的整合營銷傳播教授,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開創者。也是位於伊利諾伊州 的AGORA(愛格瓦)諮詢公司的總裁,還是位於得克薩斯州達拉斯的TAGETBASE營銷公司和TARGETBASE營銷協會的高級合夥人。

在1997年加入西北大學之前,唐-舒爾茨是位於達拉斯的TRACY-LOCKE廣告及公共關係公司的資深副總裁。他在歐洲、美國、南美和亞洲都曾就營銷、營銷傳播、廣告、銷售促進、直接營銷、策略創新接受過諮詢,發表過演講,並舉行過專題討論會。

唐-舒爾茨博士是世界最著名的營銷大師之一,也是戰略性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創始人, 他的著作《整合營銷傳播》是第一本整合營銷傳播方面的著述,也是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經典著作。書中提出的戰略性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成為20世紀後半世紀最 主要的營銷理論之一。為此,舒爾茨博士被全球權威的《銷售和營銷管理》(Sale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雜誌推舉為「20世紀全球80位對銷售和營銷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唐-舒爾茨是直效營銷雜誌的前任編輯、美國國家廣告研究基金會整合營銷傳播委員會的聯合主席,還被直效營銷教育基金會推選為第一個「年度直效營銷教育家」。

唐-舒爾茨教授對「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如何影響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演進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他指出,那些從事整合營銷傳播的企業(尤其是那些懂得如何使用恰當的信息和知道衡量傳播投資受益方法的企業)將贏得競爭優勢。

他具有豐富的世界財富500強企業諮詢經歷,同時為清華大學EMBA、長江商學院、英國及澳大利亞大學的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0kkie.html

              《品牌建設很重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0kmt7.html

              《再談品牌建設很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59

情趣經濟學---及讀後感一篇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sdz.html

這是一篇全場景的產業史的文章,折射出很多時代的背景。非常有閱讀的價值。
1.先發優勢早期開店利潤太好。90年代開店回報率年300%。奇蹟的奇蹟。早期都是模仿為主買個國外新產品仿製然後內銷。
2.產業的發展交叉著管制,特別是內需市場。比如最後以來吳階平才免於刑事犯罪。這裡隱含著所謂第一桶金的道德問題。
3.整個文章分前後兩段,大約說到國內市場不景氣後筆頭一轉風向也轉變。其實看了一半我覺得這行業沒法做。所有連鎖店都在收縮。完全不支持期後的深創投投資溫州愛侶。
4.出口OEM一直是國內的優勢,這些小巨人是中國發展的原動力。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或許是政府的鼓勵和管制的缺失。
5.日本美國這類成熟的商業社會有非常多的經驗值得吸取,比如日本成人店收銀看不到消費者臉部之類的細節。或許商業都是殊途同歸沒什麼所謂中國特色的差異。所以國內的發展路徑其實早前他人也走過,所以更多的學習和吸取可以避免走彎路。商業的思考就是人性的思考。
6.武漢人福我記得以前算計劃生育股。和傑士邦是合資的我記得。
7.國外已經開始吧偉哥吐在避孕套中,這是最近的進展。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1-12-07/-viagra-in-a-condom-may-make-u-k-s-futura-a-target-of-reckitt-benckiser.html

詳細在此。
8.甚至文章還有父子矛盾,比如父親之願意投資設備,兒子願意投資新產品新需求。觀念的衝突。這還涉及富二代接班問題。有趣的很。
9.競爭是利潤的敵人。特別是同行競爭。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3/4MMDQwXzQ1MzE4Mw.html
情趣經濟學
創業家 雷曉宇 2012-06-13 15:07:46  評論(0)條 隨時隨地看新聞
核心提示:深創投的加入溫州愛侶保健品公司,預示著國內成人用品市場爆發性增長即將開始嗎?

中國性用品行業調查

國內最大的性用品製造商之一,溫州愛侶保健品公司,有可能得到深創投3億元投資。這個消息(由《創業家》首次發佈)將使人們長期以來的印象發生變化——遍佈大街小巷的「成人保健」狹窄的店面和廉價的紅色串燈讓這一行業看上去鬼鬼祟祟。

20年來,這些成人用品的提供者默默地改變著中國人的性觀念,並且改善了使用者的性生活質量。而這一行業至今沒有國家標準的事實,顯示其從業者的壓力有多大。

改變得還不夠。與歐美國家相較(據說其40%以上的成人使用振動器),中國人還不能坦然把性用品與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可以肯定,他們並非對此毫無興趣。而國內大量的低劣產品製造者也對這一行業造成傷害。

目前,全國性用品行業的年銷售額大約數百億元(有資料稱為1000億元),其中,避孕套品類佔三分之一。全國有500家生產企業和大約20萬家線上線下零售店,製造和銷售均相當分散。隨著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天然適合網絡銷售的性用品行業也引起了投資界的注意,但少有投資案例出現:政策不明朗,規模不夠大。

一直努力從代工向品牌製造商轉型的愛侶公司是這一行業的榜樣。在它的未來業務規劃裡,工廠的固定資產將不再做大的投入,融資將全部使用在品類擴張、渠道擴張、體系和品牌建設上,內銷比例將提高至40%。

深創投的加入,預示著國內成人用品市場爆發性增長即將開始嗎?

愛侶

「兒子啊,這個公司我就交給你了,你要把它發揚光大。」2000年,當吳偉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他31歲,剛剛在老家溫州舉行過婚禮。

吳偉是長子。父親吳振旺,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算是一位傳奇人物。早年間,他是溫州市潞城電風扇廠的廠長。據說,溫州的第一台電風扇就是他親手造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第一批創業的溫州人,吳辭職下海。他做過貿易,開過廠,也在上海做過電機生意。吳有技術專長,有管理工廠的經驗,為人爽直活泛。據早年接觸過他的人說,「酒量很好,喝了酒,能哭能笑,能說能鬧,滿臉通紅。」

吳振旺是個強勢的老頭。雖然自己是技術出身,但他從來就沒打算把幾個孩子培養成上大學的工程師。吳輝排行老二,生於1970年。在他的記憶裡,小時候父親買賣做得不錯,家裡起了一棟四層小樓,是街道上第一個。初中時候起,他開始幫父親的工廠安裝送貨,一個月能掙2000塊錢。高中一畢業,他就跟大哥吳偉一起,跑到上海幫父親打理電機生意。幾年以後,父親的一個下屬捲款潛逃。吳家的生意和生計都陷於困頓。有傳言說,當時吳家欠下外債2000萬元人民幣。

「資金鏈整個斷裂。」吳輝回憶說,「到底虧了多少,我們也不知道。但總之,全面破產。」

1994年年初,吳振旺在溫州看到一本名為《太陽與月亮》的雜誌,上面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說,北京開了中國第一家成人用品商店。吳振旺動了心思。此時,他的電機生意欠下巨債不說,也一直在走下坡路。他帶著兩個兒子去了北京。

吳家父子發現,這家開辦了一年、名為「亞當夏娃」的成人用品店,賣的產品非常簡易,但價錢卻很高。「簡直不是產品的產品。」吳輝回憶說,「一個皮套加一個電機,完全沒有任何的手感,批發價卻都要100多。不過,這個成本卻很高,因為量很少。」

任校國是亞當夏娃最早的一批供貨商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從事成人用品製造的人,今年虛歲59。在他的家鄉浙江省奉化市,甚至有這麼一個言過其實的說法:「奉化出了兩個校長,一個蔣校長,一個任校長。」很有可能,吳輝最早看到的「不是產品的產品」就出自他手。

任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曾經擔任過當地醫院的泌尿科醫生。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辭職下海,賣過複印機,管過紗布廠,還創辦了一家名為「精益」的醫療器械公司,專門生產治療男性前列腺疾病的儀器。1991年,中國還完全沒有性保健品的概念,藥店裡只有避孕藥和安全套。這時候,任校國抓住了一個機遇。他花了8600元人民幣,託人從香港帶回男用、女用各兩隻性器具,然後在自己的醫療器械工廠開模仿製。一開始,這些產品只能托關係在醫院的泌尿科售賣,男用女用各兩款,共600只,150塊一個,不到一個月就賣光了。不過,就連任校國自己都承認說:「這些人工陰莖、人工陰道,你只是粗一看很像,再仔細一看,其實根本不像。」

吳振旺很快意識到,自己發現了一塊處女地。「亞當夏娃」一天能賣多少貨,他並不清楚。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店裡人多極了,有慕名而來看熱鬧的,有想進貨的,有想開連鎖店的,也有想來買藥的,甚至有人拉著售貨員的手不肯放,表達感激之情。吳振旺回到溫州,把自己家房子抵押給銀行,貸款120萬元。他拿出其中50萬,準備開店。

1994年12月9日,溫州亞當夏娃性保健品店在隔岸路193號開業,是溫州第一家性用品商店。1995年1月,長子吳偉在上海四平路28號開店。很快,吳振旺在溫州成立了溫州亞當夏娃保健品公司,並迅速在全國各地複製了20多家店舖。這些零售店生意很好,基本上投入10萬元,一年就賺回來了。有些地段好的店面,回報率能夠達到300%。吳輝至今記得,上海第一家店開業的第一天,銷售額就有37000元,「門口排長隊,保安全來了。」

短短一兩年間,吳家的銀行貸款和當初的外債全部還清。

吳振旺開過工廠,懂機械,明白任校國那些簡陋的產品成本究竟幾何。在開店的同時,他已經有了打算,預備把剩下的70萬貸款投入研發,開一家製造工廠。他託人從日本買回來樣品,在溫州的一家玩具廠仿製。「當時,我們也不敢做得太像真的。」吳輝說。在有些老同行的記憶裡,吳振旺當時的研發簡直是偷偷摸摸。溫州人好面子,因為怕人說閒話,他在工廠裡做好樣品,都是鋸成一段一段地帶出來,見客戶的時候再拼起來給人看。

這種提心吊膽的行業主旋律一直延續多年。1986年,公安部曾經發過一個文件,宣佈生產和銷售跟性有關的物品(「淫具」)是犯罪行為。1994年,任校國在奉化自己的工廠裡「傳播淫穢物品」被捕。4個月後,有人托關係找到中國泌尿科權威吳階平,以「醫療輔助健康用品」的名義,把任校國保了出來。吳階平建議任校國:為了安全,你既然大部分產品賣給醫院,可以去弄一個批准文號。任校國下了一番工夫,終於在1995年拿到了中國第一個性用品的醫療器械批准文號。

此後,性器具有了婆家。它被正式列入醫療輔助健康用品,生產和銷售都要接受國家藥監局審批和管理。

國家政策管制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也始終高懸在吳家父子頭頂。他們每開一家新店,都會跟當地的計生委合作,繳納一定的管理費,掛靠在其旗下。即便如此,溫州的第一家店開業不到三天,就有電視台記者帶著派出所的人來拜訪,花了好一番工夫才壓下去。等到吳振旺要開廠的時候,問題來了:怎麼才能拿到省一級的批准文號?否則,這樁生意朝不保夕,早晚會黃。

7年前,吳振旺退休了。據說,他現在住在溫州老家,忙於寫書。他被吳偉吳輝父子「保護」起來,很少見外人。不過,愛侶公司從上到下,人人都特別樂於談論公司第一代創始人當年的「壯舉」。據說,當時吳振旺通過關係找到北京公安部,帶著鋪蓋卷行李,一坐就是好幾天。他是怎麼辦到的,他說了什麼,我們已經無從打聽。不過,所有人都知道,當吳振旺回到溫州的時候,國家公安部已經廢除了1986年的「淫具」文件。不久以後,吳振旺真的拿到了省一級的藥器件准字號。一年以後,又升級為國家藥器件准字號。

1995年上半年,吳家在溫州市郊租了一間2200平米的廠房,開始正式生產性用具。這時候的產品,還沒有後來那些跳蛋、轉珠棒,只是男用女傭各兩款簡單的產品,並無技術含量,也談不上有什麼設備。不過,對於一個剛剛起步的市場,足夠了。吳振旺把樣品拿去給「亞當夏娃」的人看,得到的評價是:「仿的水貨,也很簡單,但比任校國的還是好多了。可以賣。」

這時候,吳氏家族的內部分工已經很清晰。吳振旺在溫州管理工廠,負責設計研發和生產。吳偉在上海,負責上海地區的銷售。吳輝在溫州,負責溫州地區的銷售。很快,三弟吳曉也加入進來,和吳偉一起在上海工作(後來,吳曉退出家族生意,在上海從事金融業)。這是一個以嚴父為核心、運轉自如的家族機器。曾經有人當著吳振旺的面開玩笑,說吳家是「革命家庭」,他也哈哈一笑了之。在吳家,各人都有自己的一攤事。吳振旺管工廠,他的妻子管工廠財務。吳偉管上海的公司,他的妻子管理上海公司的財務。吳輝管溫州公司,他的妻子管理溫州公司的財務。

在吳輝的記憶裡,父親是個嚴厲的角色,向來說一不二,幾個兒子卻都是「很乖順」的孩子。照理說,父親管工廠,兩個兒子各負責一塊店面銷售,應該各顧各的。但事實上,吳家三塊業務是一盤棋。這就是說,吳偉和吳輝負責的業務永遠是工廠的「提款機」。

「2000年之前,我們一直沒什麼錢。」吳輝說,「那時候,我們是以店養廠。店裡賣貨的利潤,基本上都投入到廠裡了,買設備,擴大規模,買地。也跟銀行借錢,還了又貸,還了又貸,好幾次這樣。但即使這樣,還是投入大,產出小。工廠規模不大,產品報廢率高,而且競爭對手慢慢也多了。」

愛侶的產品銷售以國內市場為主,但是根據國外水貨仿製出來的產品,往往很難滿足國內客戶的需求。吳偉是個有心人。他在上海開店的時候,經常和顧客交流,並且把談話錄成錄音帶,交給售貨員學習,瞭解終端消費者心理。在他看來,愛侶的產品和銷售存在很嚴重的斷層。

「我在第一線,我知道消費者要什麼。我把這些要求返回給廠裡,要求改進,他們做出的反應卻很慢。比如說,尺寸上需要改動。同樣一個沙發,歐美人做下去大半邊沒了,我們亞洲人可以坐三四個。電機震動的頻率,歐美人和亞洲人需求也不同。還有顏色,亞洲人也有自己的偏好。總之,這些要求,讓廠裡改一個兩個還好說,要說幾百個產品都修改,就很難。他們有錢寧可投到設備上,也不肯投在設計上。」

吳偉和父親在經營理念上的分歧,已經初見端倪。吳振旺年紀漸長,決定把工廠和整個盤子託付給長子,自己則退居幕後。在2000年的一次家庭會議上,他對吳偉說出本文開頭的那句話。

很快,吳偉打點好上海的生意,舉家搬回溫州。他幾乎住在工廠裡,每天跟工人一起吃食堂。他能夠吃苦,並且經常對這個世界抱之以沉默。

業態

任校國早已經不做性用品生意了。他的辦公室在奉化東郊開發區的一座熱處理廠裡頭。前年,他以每年30萬人民幣的價錢把性用品工廠承包給一個下屬,自己開了這家熱處理廠,並開始做竹製牙刷生意。

只要坐在大班桌後面,任校國就還是當年那個他。他衝下屬發火,他向秘書發號施令,他說起話來手舞足蹈。「那種廠子不賺錢是當然的咯。」他揮揮手,指的是小軍(見《小軍和他的充氣娃娃》)的工廠,「2003年,國家放開限制,這種廠一下子多了起來。競爭一多,市場又不大,自然有人會死。」

2003年8月2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發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仿真式性輔助器具不作為醫療器具管理的通知》。從此,國家對中國的性用品放鬆管理,不再是特殊商品,無需前置審批。

政策改變業態。此前,中國性器具的製造端基本上被「四大家族」包圓兒:遼陽的百樂、溫州的愛侶、深圳的積美和深圳的夏奇。但是這項通知一出,性器具工廠如雨後春筍一般,在江浙和珠三角地區誕生。據任校國統計,截至目前,全國約有500個生產性用品的工廠,其中專門生產性器具的廠家就有50家,年收入能夠到500萬元的則不到10家。

與此相對的是,在過去的9年裡,整個性用品的市場規模並沒有迅速地增長。任校國把中國的性用品市場分為七大類:器具、口服壯陽、噴劑、避孕套、口服興奮、消炎和情趣內衣。他認為,如果只算中國內銷市場的話,整個盤子也不過是150億元人民幣。其中,光避孕套這類計生產品,就要佔到50億。剩下的市場份額裡,留給性器具的就非常少了。

市場到底有多大,說法莫衷一是。

北京春水堂商業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藺德剛告訴《創業家》,根據他在線上線下的銷售經驗,目前,中國性用品市場中,性玩具佔了6成,性感服飾佔2成,兩性護理產品佔2成,另外,情趣家居佔很少份額。但就性器具這個品類而言,全國年銷售額也就50億元,線下門店銷售佔60%,線上銷售佔40%(淘寶佔85%,春水堂、橘色這樣的獨立電商佔10%左右,京東、噹噹等佔5%)。

一位諮詢公司的創始人,他的下屬們做過中國性用品行業的調研報告。他掌握的數據是:2011年,國內性用品行業的內銷零售額有1200億元,其中性器具佔15%;全國有總共20萬家零售店,其中30%是線下實體店;從2009年到2011年,全國各地各種性文化節和展會,有39個;從2006年到2011年,行業複合增長率是20%,到2016年,將達到30%。

在不下5位製造端和零售端的業者看來,他的的數字過於樂觀。

一位曾經在2007年想要入行的創業者,在經歷一番調研之後,最終放棄了這個打算。在他看來,性用品實在不是個大品目,不值得做。他的理由是——

「首先,中國人的意識形態就是不鼓勵性的,這導致政策和輿論都不明朗。至少,中國的廣告法明確規定,性用品不能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但是,性用品本身又是一個購買決策很長的品類,它需要在銷售前端做很多解釋勸導的拉動。其次,這個品類的重複購買率很低。一個性玩具買回家,不會經常更換。這個數字,大約只在10%左右。第三,這個行業有很多灰色地帶,賣假藥和口服壯陽藥氾濫,風險很大。」

一個增速緩慢又競爭激烈的市場,要怎麼玩下去?任校國的辦法是,乾脆不玩了。他舉起一隻竹製牙刷,說:「中國人一年消耗70億只牙刷,我就算只做到10%,就是7億只,那麼我的估值就有10億了。我做性器具做了十幾年,到2010年,工廠一年的營收不過2000萬人民幣,淨利潤不過100萬。這還是這麼多年來最好的。所以說,這個行業已經到底了。」

和任校國類似的是,當年製造端四大家族之一的深圳夏奇,據說創始人已經不管,轉型去做園林綠化了。

製造端玩不下去,零售端的人也沒好多少。

一個禮拜之後,有人帶著我在北京五棵松的性用品批發市場逛了一圈。市場在一家業之峰裝飾城的地下一層,外面沒有任何廣告牌和指示燈,如果不是有人帶著,根本找不到。

「你看,愛侶、歡喜堂、歡慶堂、百樂……」他指著一間間批發小店舖,「很多店面已經被賣健身器材的包下來了。人家的利潤是性用品的10倍不止。」

此人矮矮胖胖,話多,熱情,自來熟。他叫粟衛國,是這家批發集散地的經營者。和這個行業裡的很多老人兒一樣,他是醫藥專業背景出身,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同仁堂幹過銷售,也在「亞當夏娃」待過幾個月。1994年初,從「亞當夏娃」出來以後,他帶人在前門大街上開了一家叫伊甸園的性保健品商店。因為地段好、變著法子做廣告、在管理上也比「亞當夏娃」更成熟,這家店很快做起來了,幾乎是當時全國生意最好的實體零售店之一。要說當年盛況,粟衛國能一連講上好幾十分鐘。

「開業之前,我們在報紙上做個小廣告,說送印度神油。結果一開門,好多老頭老太太拿著油壺就來排隊……他們真以為印度神油就是油啊。」

「我們店裡員工,一般月收入七八千,多的能到3萬。」

「那會兒,賣杜蕾斯一個小窗口廣告,就是5萬塊。」

「除了做零售,後來也做批發。每天來排隊買東西拿貨的人,都排長隊。我們店對門的餐館都發財了。」

但是後來,這種實體店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粟衛國逐漸退出伊甸園,又創立了一個新品牌叫歡喜堂。歡喜堂曾經最多做到二三百家店,但是現在收縮至30多家。粟衛國的老東家「亞當夏娃」曾經計劃開連鎖店,也想過開附屬的書店賣光碟,還有過跟西班牙公司合資的想法,不過都不算成功。他的供貨商之一任校國其實也開過店,還不少,五六十家,後來慢慢都收了。就連業內製造端老大深圳積美,也開過店。每家30萬元的裝修費,搞特許經營,加盟連鎖。店開到312家,只有三分之一能掙錢。

即便是愛侶,吳家的零售店現在也只剩下一家,搬到溫州隔岸路183號。大白天,這裡冷冷清清,800平米的店舖,除了售貨員在燒水喝,空無一人。不,還有兩隻全硅膠的充氣娃娃躺在圓形的鋼管床上,目瞪口呆的樣子。

2012年5月初,《創業家》記者曾經在北京某家性用品商店「蹲點」一整天。他發現,其實消費者的議價能力很弱,基本上是付了錢就走,根本不會討價還價。就單品零售價而言,一般都在批發價的基礎上再加一個零。儘管如此,單品暴利並不足以支撐店主們生存下去。由於重複購買率低,而且產品體系少,一家二三十平米的小店,如果年銷售額100萬元的話,利潤到20萬就差不多了,很難超過30萬。在這20多萬利潤裡,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賣假藥、壯陽藥的灰色收入。有人偷偷透露說:「我們開店基本上打平成本,要賺錢,都靠賣藥……哎呀,玉米粉不傷身體的呀。」

「這是玉米粉做的麼?」我倒出一粒藍色小藥丸,問。

任校國笑了。他揮揮手:「哎呀,跟偉哥是一樣的成分啦。是藥都傷身體的啦。」

「這個藥,正規醫院115元一顆,出廠價3毛,店裡一般賣5-10塊錢。」他搖搖瓶子,很快決定把這瓶不知道哪個中國地下工廠生產的假偉哥送給我,「肯定有效果的。」

藥是假的,問題是真的:實體零售店為什麼不掙錢?

粟衛國說:「太低端,中高端的沒人做。產品體系少。宣傳途徑有限。而且店面的設計、管理、宣傳、服務,這都是一個系統工程。一般開店的都是看見什麼掙錢賣什麼,毫無章法。尤其1997年偉哥進來以後,對於行業影響很大,很多人都開始靠賣假藥了,不規範。」

1996年1月,粟衛國在北京三味書屋組織了一個行業會議。當時,來了80多個人。之後,他開始籌備成立中國性保健協會。幾年下來,他的精力和心思老早就不在那些零售店上。他做批發的買賣掙錢,通過辦展會和性文化節掙錢,還在張羅制定行業國家標準的事兒。

一個發展將近20年的行業,竟然沒有任何一個主管單位牽頭制定行業標準。

「行業標準包括產品原材料安全性標準,硅膠是否安全無毒,電子件是否合格。包裝設計標準,不能太暴露、色情。銷售標準,店裡不是什麼都能賣,保健品和藥品就要看是否要歸到藥房渠道。」

不過,粟衛國也說,這麼多年了,這個國家標準始終千呼萬喚不出來,大家也很為難。標準就是壁壘,定高了吧,只有少數幾家能存活,行業就死光光,定低了吧,又沒有任何意義。

妥協之中,中國的性用品行業始終亂相叢生,沒有主心骨和安全感。有個女孩告訴我,曾經出於好奇在淘寶上買了一個振動棒。結果,貨到手一拆開,那股味兒都刺鼻,再用手一碰,黏黏的,「洗手都要洗十分鐘。」她說,「哪裡還敢在身上用。」

當然,也有像春水堂、橘色、性事良品和枕邊遊戲這樣的中高端渠道品牌。不過,所有人也都在觀望。從2007年開始,就陸陸續續有風投找到春水堂,想要投資,但是看過之後,又都放棄了。

「除了政策瓶頸,主要還是行業太散,沒有大公司,資金來了也裝不住。」藺德剛說,「零售端要有投資進來,還得等規模,至少年銷售要上四五千萬元吧。」

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成人之美》。在書的序言裡,性社會學家方剛寫道:「和德剛交往中,他有一段話令我一直印象深刻……他說,自己從事性用品銷售這行當後,心中多年看不到陽光……一層是自己的行業不在陽光中,不好意思對別人說;另一層,是覺得自己的行業沒有前途,看不到賺錢的陽光。」

成人之美,沒有陽光。

轉型

2003年,吳偉接受美國《時代》雜誌採訪。雜誌透露說,從1993年起,歷經十年,該公司的性玩具用品已佔國內市場份額的60%,其產品90%出口,2004年銷售額將達到1200萬美元。

同一時期,深圳積美的性玩具用品99%出口,內銷僅佔1%。這時候,積美的銷售額不下數億美元。

嚴格來講,其實愛侶和積美並不具備多大的可比性。愛侶是一家本土的民營企業,積美是一家有40年歷史的外資企業。積美的創始人姓曾,內地人,早年家貧,傳說游泳去的香港。他從打工仔做起,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創辦積美,專門承接外單OEM業務。上世紀九十年代,適逢全球製造業轉移,全球性用品的製造商開始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盛產天然橡膠的國家,轉移到香港、台灣和中國內地。1994年,積美在中國深圳鹽田區買進一塊工業用地。1996年,在廠房建造裝修完畢之後,正式將工廠全部遷至深圳,香港只留下發貨倉庫和碼頭。

2012年5月中旬的一天,積美工業園的樣品展廳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簡直是個無所不包的性愛遊樂園。專業如治療男性陽痿的真空起勃器,它帶有儀表盤和玻璃筒,看起來像是某種救生設備。這樣一隻起勃器,光是開一個模具就要30多萬元人民幣。詭異如綿羊形狀的塑料充氣玩具,在動物的尾部,竟然也有一個洞。尖端如一枚優盤插件,只要插進電腦的USB接口,就能通過電腦軟件遠程遙控某樣器具在人體內的翻轉顫動。最後,遊樂園的導遊還不無自豪地說:「我們有7000種產品,這裡只展示了3000種。還有些更有趣更高端的,因為要為國外客戶保密,不能看。」

和積美出品相比,早期中國性用品的「傻大黑粗」、「大把子」、「又像又不像」完全不能同日而語。一位早年間的消費者甚至說:「那些東西,老實講,不僅不能帶來快樂,只能帶來無盡的痛苦。」

對於愛侶來說,第一次接觸到積美的產品大約是在1998年。

1998年初,粟衛國和性社會學家劉達臨帶隊,組織了國內性用品行業的核心人士前往歐洲考察。這一次行程,遼陽百樂的老闆去了,深圳夏奇德爾老闆去了,溫州愛侶的吳振旺也去了。他們到了德國,卻剛好錯過全世界最大的性用品展覽:維納斯展。他們參觀了不少比利時和荷蘭的性用品商店,發現大部分性玩具都是一家叫做積美的中國工廠生產的。

草根創業者們受了啟發。回國之後,大家紛紛開始爭取做OEM訂單。

吳偉接班以後,開始以兩年一個廠的速度擴大產能。很快,愛侶擁有了溫州兩家、東莞一家總共三家工廠。產能的擴大必須有足夠的市場來支撐。內銷的訂單最多到幾十萬上百萬,但是一個OEM訂單就可能是數百萬美金。對於一家不斷在固定資產上投入的企業來說,這個市場是極大的誘惑。

吳偉下定決心,非要把海外市場吃下來不可。他想去參加展會,但根本難以成行。在歐美,性用品是個相對成熟封閉的圈子,大家都跟打慣交道的熟人做生意。再說,這個市場也就那麼大,分給一個新人,自己就少一杯羹。

此路不通,吳偉又挑了一個會說中文、會開車的外國人,陪著他出國。事先,他發過電子郵件,也知道對方公司地址,直接上門拜訪。他打開皮包,把樣品拿給人看,但對方始終表現得很猶豫。一來,你一個素未謀面的中國人,我不知道你信不信得過。二來,我怎麼知道你不會一出門就拿著同樣的東西去找我的競爭對手,然後用更低的價錢跟他合作。一圈跑下來,吳偉得到的戒備眼神遠比信任多。

吳偉不打算輕易放棄。在他看來,這個時候,愛侶無論從產能上還是產品研發上,都做好了準備。上任伊始,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產品設計研發團隊上投入,解決產銷脫節的問題。以據說「不計代價的投入」,吳偉招聘了35-50名設計研發人員,成立專門的部門。後來,這個團隊不斷擴大,並且專業化。現在,在愛侶的設計團隊中,有10名外國設計師。其中,不僅有工業設計師,還有配方調製師和電機檢測師。對於這個團隊,他依照業績進行評估,優勝劣汰,不再像吳振旺時期那樣,論資排輩,有人仗著資格老吃飯。

要想得到外國客戶,最終轉機還是從外國人身上來。2000年,吳偉在上海和平飯店對面的亞當夏娃門店裡接待了一位來訪的日本人。對方向他表示,你的產品不僅可以賣到日本,還可以賣到歐美國家。不久以後,經過這位日本人介紹,愛侶和一家日本公司進行合資,並且聘請了一位名叫橫田的資深日本人擔任廠長。愛侶的合資時期持續很短,到2003年就結束了合作。不過,吳偉承認說,日本人不但給愛侶帶來了技術和管理經驗,還帶來了求之不得的海外客戶。

2005年,吳偉在湖州市長興鎮開發區拿了200畝地,把溫州和東莞的三家工廠遷徙合併到一起。吳振旺正式退休,不再過問企業的事。

2012年5月21日,我在深創投的上海辦公室裡見到吳偉。他原來是個長臉的高個子男人,穿著ZARA的全套淺灰休閒西裝,搭配同一個牌子的淺灰休閒鞋。他只比吳輝大一歲,看起來年輕隨和,跟他弟弟長得不怎麼相像。

此前幾天,在溫州亞當夏娃公司的辦公室裡,吳輝曾經跟我說,吳偉才是最像父親的人,也是中興家業的不二人選。他打比方說,假如現在路邊有個山洞,黑漆漆一片,不知道里面有什麼,他吳輝是肯定不會走進去的,但他覺得,吳偉一定會走進去看看。

「這麼大的事業,換了是我,我HOLD不住的,我會恐懼。但吳偉他太強大了,他是能夠戰勝自己恐懼的人。」

吳輝說的「大事業」,是指一樁截至目前為止還處於絕密狀態的、尚未對任何媒體公佈的融資行為。2012年春天,愛侶和深創投達成協議,接受對方3億人民幣的投資。這是中國性用品行業有史以來的第一筆融資。

照理說,一家做代工的企業,不可能缺錢。這樣的行業,客戶下單之後付款50%,收貨之後再付餘款,一般來說,現金流極好。從內部人士那裡得到的證實是:「愛侶自己賬上就有幾千萬現金趴著,根本不缺錢。」

不過,這位人士又說:「要安穩做生意的話,不需要錢。但要是做品牌、做渠道,那是需要大量的錢去砸的,就一定需要錢。」

對吳偉來說,想做品牌的心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從小生活在水城溫州,又在這裡創業,只需穿過窄窄一條河流,他的工廠就能和對岸的十餘家皮鞋廠遙遙相對。2005年,溫州皮鞋在歐洲被焚燒的事件還讓人記憶猶新。同樣做OEM出身,吳偉跟自己的鞋業同鄉一樣,深感做OEM出路不大。

「做OEM,等於把命提在別人手裡。別人吃肉,你喝湯。5年10年之後,利潤越來越低,活不下去。」

OEM之惑,積美也有。積美的創始人老曾就曾經不止一次對吳偉抱怨說,干代工太辛苦,掙得太少了,很委屈。但抱怨歸抱怨,積美始終在堅守OEM之路,而且堅持專業生產性用具的經營理念,對於情趣內衣、口服產品等其他品類,絕不涉足。

「積美的一切運作都是針對產品質量、工藝要求和售後服務的。」積美的市場總監李宏說,「市面上你去買產品,不響不轉的,很多。但在積美,不良品率是受到嚴格控制的。怎麼控制?這是要花成本的。一個電機,必須72小時不停地震,稍有不合格,電腦上就能看出來。一個按鈕,必須自動按1萬次。換了別的廠家,可能直接就安上去了。所以說,積美的40年工藝、供應鏈和價格透明,得到了國外客戶的忠誠。」

如果說積美是業內的富士康,那麼愛侶則野心勃勃想要借力資本,做業內的蘋果。早在2008年,深創投通過湖州市人民政府接觸到愛侶。當時,是吳振旺負責接待。老爺子給深創投的投資經理留下的印象是:不在乎錢,想把企業做大,但是怎麼才能做大,不清楚。

父親搞不明白的事,吳偉心裡有本賬。工廠搬到湖州之後不久,吳偉就開始著手做自主品牌。一開始,愛侶的自主品牌100%外銷。2010年,吳偉看好電商渠道,開始轉攻國內市場。2011年3月,愛侶的官方銷售網站「幸福寶盒」上線。當時,吳偉曾經非常急切地想要利用電子商務的平台來打開國內市場。他想過收購國內最早的性用品電子商務銷售平台「七彩谷」。殊不知,這家公司早已因為違規售賣口服產品一蹶不振。吳偉只能作罷,但從七彩谷挖了不少人過來,成立了專門的電子商務部門。他還想過承包淘寶的成人頻道。畢竟,這是一個有4萬人在賣貨、年銷售17億人民幣的平台。他通過「老頑童」聯繫到馬云,未果。他找南京一家叫做四海商舟的公司代運營自己的海外銷售業務,效果他不滿意。他甚至讓助手通過微博找到華強北在線的龔文祥,邀請對方來湖州工廠參觀,希望對方幫助運營自己的內銷電子商務網站,未果。

這裡,又要提到那個老掉牙但又很管用的說法,吳偉真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在他的藍圖裡,這是一個啞鈴形狀的產業結構圖,一邊是品類擴張,一邊是渠道擴張,中間的工廠固定資產規模則保持不變。

在品類擴張上,愛侶將定位於「全球生殖健康類消費品供應商」,不止做性器具,還將涉足避孕套、口服保健品和性感服飾,並成為四大支柱,各佔20-30%。最近,吳偉頻繁到上海、南京和日本出差,他希望尋找一家日本的口服液廠家和國內一家乳膠廠,以代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品類擴張。他明確說,到今年9月,愛侶牌安全套就要上市。他打開電腦,向記者和投資人展示紅黃藍三色的避孕套包裝設計,上面有一隻龍圖騰。

在渠道擴張上,愛侶將定位於「全球生殖健康類消費品服務商」。除了運營幸福寶盒電子商務網站以外,還規劃在全國一線城市建立5家左右的旗艦體驗店,並和酒店、美容院、夜店、流動販售車和計生委下屬的數千家諮詢站合作。

在產業結構上,愛侶計劃將來外銷份額佔60%,國內市場佔40%。

深創投的投資經理蔣位一直在跟進這個項目。他很清楚,對於這個向來不被重視的潛在行業,投資界向來是疑慮重重,看的多,投的少。此前,華平基金曾經接觸過愛侶,蔣位本人也看過春水堂的項目。他也很清楚,諸如IDG、紅杉、今日資本和泰山這些主流投資公司,都曾經觀察並且討論過這個行業,最終卻未進入,一是擔心政策不明朗,再就是嫌盤子太小。

認識三年來,蔣位非常欣賞吳偉。在他看來,吳偉是這個行業裡為數極少的兼具經驗、才能和抱負,同時又極其年輕的商人。他決定理性地看待這個項目:這不是個陽光下的行業,但仍是一片藍海,有機會長出參天大樹。

聊天聊到一半,吳偉抱著他的筆記本走開了。他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至今仍然保持親自回覆所有工作郵件的習慣。

吳偉沒在身邊,蔣位也願意說說這位野心家的不確定性。

「第一,愛侶的品牌轉型有基礎,未成功。有意識和佈局,但品牌不強,引導公眾需要時間。第二,渠道拓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否達到預期?第三,社會觀念轉變會不會太慢?爆發點不如預期,可能延後。最後,行業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激發需求,並以服務抵達。路邊店人家不敢進,網上也不敢買,假的也不敢買,不瞭解,覺得是淫具。這一切都需要一個前端教育市場,這才是先行者最大的挑戰。但是,中國對此又有廣告限制,所以會慢。將來十年,市場容量不會只有幾十億規模,變量就在激發潛在需求。」

說到激發需求,有不少人對於國外情趣用品商店歎為觀止。有人去逛過日本秋葉原那棟著名的成人用品大樓,當地的收銀台做過特殊處理,收銀員看不見顧客的臉。據說,這棟大樓一天營業額就在四五千萬人民幣。有人去過美國機場的性用品商店,高度隱私。沿著走廊往裡走,兩邊是各種各樣的房間,一次只能進一個人,你進去之後,只能從後門出去,然後再進另外一個前門,最後的出口,正好連接著機場的廁所。有人在意大利的D&G服飾裝賣店看見過某個高端品牌的按摩棒。有人在戛納電影節上見過某品牌女性自慰用品的推廣派對。

還有人在美國參加過情趣派對,竟然遇見帥哥里奧納多·迪卡普里奧。他是某品牌情趣商品的代言人。

小軍和他的充氣娃娃

從奉化市中心出發,開車40分鐘,就到了尚田鎮。順著一股魚腥味,就能找到我們的目的地——當地一家專門生產充氣娃娃的工廠。工廠離任校國所在的下陳鎮不遠,坐落在主路邊的一條小岔道上,周圍是一大片紅磚碎石鋪成的空地。之所以氣味濃烈,是因為工廠的右邊是一家魚丸加工廠。

管理工廠的年輕人,叫他小軍好了,今年剛滿30歲。20年前,這家工廠所在的空地是一所小學,他就在這裡讀書玩耍。高中畢業之後,他沒有像同學們一樣出門打工。他出海打過魚,跑過貨船,也在一家修鞋機工廠幹過一陣子。小時候,他想當醫生。長大了,跑船的時候,他坐了三天三夜的貨輪到遼寧港口。他覺得這樣的日子很無聊,可他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2003年,家裡一個親戚本來開塑料廠,又覺得做性用品能掙錢,就開了一家工廠,專門生產女用轉珠按摩棒。2009年,生意做得不錯,就又開了一家做男用器具和一家做充氣娃娃的工廠。親戚花了十幾萬,把小軍的小學租下來,又花了50萬買設備、請人、買原材料。小軍辭了修鞋機廠的工作,開始管理這家娃娃工廠。

700平米的地方,十幾分鐘就看完了。小軍帶著我在堆放著無數人頭、假胸、搪膠手腳、PVC身軀的車間裡轉悠。原來,生產一個中等質量的充氣娃娃的過程實在簡單。首先,要用一台醜醜的機器把各種原材料混在一起,調製出一種粉紅色的液體。再把液體注入另外一台更醜更大的機器裡面,液體在銅質的模具裡凝固,在放進水裡降溫卻,就成了搪膠質地的人頭、手、腳和胸。工人把這些東西一個挨一個地擺放在房間正中的大桌子上,慢慢降溫。接下來,有一個40多歲的男工人,他一個一個把人頭拿起來,再把各色顏料打進噴槍裡,給人頭噴上口紅和眉毛。

「師傅你一天能噴多少人頭?」

「可多了。鉚起來干,能有一千多個吧。」

「有多少種人頭?」

「五六種吧。」

「能認得出她們的長相嗎?」

「認不出。」

為了節省成本,娃娃身體的其他部分都用便宜的PVC材料製成。另外一間房子裡,三五個工人把一疊三四十張的PVC材料放在下料機的模子下面,一個一個切出軀體和腿的形狀。這些東西做好以後,全部堆放到一個老太太面前,她負責把不夠精細的部分修剪掉。以前,這道工序是機器完成的。後來,小軍發現機器修剪會漏氣,給改了。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道程序。將近十個女工,她們各自坐在一台類似縫紉機的儀器面前,把女人身體的各個部分熔接在一起。這種機器叫高波塑膠熔接機。說熔接,其實不那麼確切,因為小軍很快告訴我,充氣娃娃最關鍵的、也是最經常被使用的部分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你看。」他比劃說,「這麼一壓,再這麼一壓,不就有個洞了麼。」

在勉強做完這些之後,小軍好脾氣地坐在廚房邊上陪我聊天。他的心情不太好。原本,他指望這家工廠一年至少能掙上五六十萬,可沒想到,好日子就過了一年,很快就不行了。這兩年,這樣的性用品工廠到處都是。光是寧波周邊,就有十幾家。廠子一多,有人亂賣價錢,生意很快就做不下去了。去年,寧波已經有一家廠子倒閉了。

「這種娃娃,前年能賣120塊,今年只能賣到85-90塊,我的成本就要75塊。內銷的利潤率只有10%都不到。」小軍抱怨說,「外銷的客戶好一點,日本人韓國人來訂,利潤率能到20%。可是,外國客戶一年也只有一兩次。」

小軍說,去年,親戚的3家工廠加在一起,銷售收入也只有2000萬元,淨利潤200萬元。但在2010年,曾經單獨一家工廠就能掙到這個數目。

小軍正在琢磨一件事。他正在跟朋友合夥,打算在淘寶上開店,把親戚廠裡的三種產品,再進一些口服藥,賣到網上去。他很不服氣。自己的娃娃最多賣到90塊,可淘寶上,一模一樣的東西能賣到150塊錢。他覺得,錢都被賣貨的掙走了。

圖表:

國外性用品產業概況:

美國:DOCTOR JOHNSON、CEN、TOP CO,批發為主,國內代工,美國渠道

德國:BEATE UHSE,已經上市,零售起家,目錄銷售,90年代中期轉向互聯網銷售

英國:ANN SUMMERS,未上市,歐洲有名,年銷售額1.2億英鎊。零售起家,目錄銷售,90年代中期轉向互聯網銷售

日本:兩類,一類和AV產業結合,動漫衍生品,一類與AV產業無關。因為人口基數小,規模並不大,產品也不新潮。

國內性用品產業概況:

製造端四大家族:

積美,深圳,創始人為澳籍華人,代工佔99%,內銷佔1%,目前年銷售額7000萬美元。

愛侶,工廠在湖州,國內銷售公司在溫州,海外銷售公司和總部在上海,2011年綜合收入1-2億人民幣,已接受深創投3億人民幣融資。

夏奇,深圳,一度進入OEM行業,創始人已經轉行園林綠化

百樂,遼陽,規模大約是愛侶的60-70%,至今仍以OEM代工為主。

零售端四大家族

亞當夏娃,國內最早的實體零售店,後嘗試建立連鎖、合資以及開設周邊書店,均未大成

伊甸園,北京第二家實體零售店,以低端、管理和廣告著稱,2008年徹底消失

人生緣,2003年左右被深圳積美收購,創始人李宏出任積美市場總監

歡喜堂,1998年,伊甸園創始人出走後創立,一度多達2、300家店,現收縮至30多家

愛侶規劃的業務模型圖:

啞鈴形狀,中間是工廠,不再投入資金。左邊是四大品類支柱:性器具、口服產品、情趣內衣和避孕套,各佔20-30%。右邊是渠道擴張:實體店、B2C網站、酒店、美容院、夜店、流動購物車和計生委諮詢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22

一篇很不錯的文章和大家分享【如何找到偉大企業】尋找5年10倍股 VIP專注醫藥消費

http://xueqiu.com/4618198493/23133619
5年10倍投資計劃的核心在於,要求企業業績連續高增長。首先從連續這點來看,在強週期行業中找這樣的機會是事倍功半的,在消費股中尋找是王道(張裕、云南白藥、古井貢、上海家化都是好的例子)。以上企業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第一、企業所在行業處在一個快速成長期(例如10年前的地產業,5年前的家電連鎖和如今的醫藥行業);

第二、銷售收入穩步擴大。擁有競爭優勢,企業在行業中擁有定價權,所佔的份額是連續擴大而非縮小(例如萬科、蘇寧等);

第三、隨著銷售額的增加,公司毛利率可以保持並得以提升;淨資產收益率穩步增長。我們允許企業圈錢,但是圈錢後的資產收益率不能下滑,否則對老股東就是一種傷害。

第四、企業管理者有企業家精神,並對股東權益敏感(實施了股權激勵等措施)。一個簡單的辦法是,多看看公司在年報中的經營目標並看看之後的實踐。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應該有足夠的前瞻力和執行力,而不是朝三暮四。

第五、公司的盈利模式應該穩定且易於理解。就如巴菲特先生的「鑽石搭檔」查理•芒格所言,一家不易理解的公司不值得持有它。另外,易於被理解的公司更容易被後來的投資者追捧,而快速實現股價的上揚。(2009年以來,新能源、新技術企業走勢很火爆,但是真正理解這些技術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六、公司要便宜。看估值也要看市值。銀行股的估值是很便宜,但是一個10倍PE,3000億市值的企業股價漲10倍; 顯然比一個20倍PE,30億市值的企業股價漲10倍的幾率小得多。

儘管這樣去選擇公司很難,但是相對於預測貨幣政策、資金動向、機構行為而言,也許是更容易的事。平時多和一些價值型的投資者朋友交流,也是一種互相啟迪的模式。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我們可以向高手問股,但是不妨多問問或者自己研究下,所問到的公司是否符合以上6條法則呢?

感悟:

選股是種技術,也是種藝術。事實證明,市場並不缺少5年10倍股。5年10倍,選好股是第一步。

「在一個五年週期裡,我們找到一家公司淨利潤增長3倍,估值增長1.5倍,就能夠實現5年10倍的計劃。所以,第一是要找到利潤高速增長的公司,第二要在估值較低的時候買入」

我們期待的不一定5年非要10倍,如果那樣就顯得過於上綱上線了,更重要的,還是找到一種若干時間週期,重倉取得數倍超額收益的機會。但是,選股,卻必須要按照5年10倍的標準去執行。

二 操作篇

【考驗】人性的障礙
選股是技術,買賣卻是藝術。前者固然不易,卻可以憑時間來錘煉;後者卻看性格和天賦。

人性的弱點,讓我們在執行5年10倍的過程中會遇到三大考驗:第一,如果買入後,公司股價不漲反跌,該怎麼辦?第二,如果又有一家「珍珠公司」出現該怎麼辦?第三,股價已經漲了3倍了,是不是該見好就收,或者做個波段?

這三大考驗之所以會讓我們對投資產生疑慮和動搖,其實都可以歸結於一個主因:我們對自己所投資的公司及其成長模式和方向並非真正的理解,所以輕微的風吹草動或者說誘惑,都可能動搖我們的初衷。所以,對於「5年10倍」計劃而言,必須只能投資自己熟悉並經過深度研究的行業和公司,同時研究的深度應該達到並超越市場平均水平才能獲得超額收益。

如果對所投資的企業的方向看得很清楚的話,我們再面臨考驗的時候就會從容很多:

第一,如果當時買入的理由沒有變化,股價下跌我們應該高興,因為我們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入;記住我們的操作週期是5年,而不是5天。

第二,如果中途出現可供替代者,我們同樣要考慮其成長性、安全邊際是否更為優異,如果答案為否,我們沒有必要去增加自己的研究負擔,因為我們要做的只是找到一顆珍珠,而非去尋找全部的珍珠。(實踐證明,作為一名個人投資者,跟蹤企業的能力的5到10家,否則是另外一種攤薄)

第三:當股價如期大幅上漲之後,突然遭遇了大幅下跌,該怎麼辦?當經濟出現週期,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我們是否需要迴避風險?

要戰勝這個考驗,我們必須要相信,好的公司是可以戰勝週期的,優秀的管理層會利用經濟的波動加速發展而非相反。例如沃爾瑪在股價實現數千倍上漲的過程中,中間同樣遇到過大幅下挫的情況,如果我們將時間拉長,這些波動其實都可以淡化。

記住巴菲特所說:股價的漲跌並不是我們做出投資決策的理由。
當然,如果我們的確通過實戰擁有了波段操作能力,並在實踐中證明可以戰勝市場的話,我們也不排除波段操作。但這種波段,應該起碼是以月為週期來計算。

【行動】找到你的聖盃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易行難。
找到適合自己的聖盃(交易法則和紀律),並不斷完善,是踐行5年10倍計劃的關鍵所在。路注定是佈滿荊棘的,我們希望做的是少走彎路。

投資實踐顯示,充分理解「安全邊際」、「觸發時機」、「長期跟蹤」這些概念並靈活運用是必要的。

安全邊際和健全心態
芒格說過,如果你不敢滿倉的股票,那就一股就不要買,如果不敢持有一年,那就一天就不要拿!

且不談論是否能賺錢,要讓一個人把全副身家壓在一項投資上,相信他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虧」。但能做到不虧的只有「現金」,股票這類風險資產,我們只能追求相對安全。
從經驗中來看,人們說到安全邊際,是指估值的安全。但我要說的,安全邊際第一步是要資產的健康。
很多人總是喜歡說,「今天虧了一部車」、「昨天賺了一個洗手間」,這種觀念和導向是非常錯誤的,要是巴菲特或者蓋茨天天這麼想,早就抽風了。一位成熟的投資者,必須做到把投資和生活有效隔離,這樣才能不會被市值的波動影響了心情進而影響了投資決策。

舉一個例子,一個家庭資產200萬元,每年工資扣除支出結餘20萬元的投資人,拿出60萬元投資,設立35%的止損線。如果嚴格執行止損,那最大的損失就是一年的收入,即使連續遭遇3個跌停板,也不會對生活造成什麼衝擊,完全可以泰然處之。反之,一個家庭資產60萬元,年收入結餘6萬元的人,借款60萬元炒股,一個跌停板可能就傷筋動骨了。 對於5年10倍計划來說,10萬元的本金就可以再15年後創造億元的財富,我們不必要鋌而走險。李嘉誠說,「散戶不要炒孖展」,也是金玉之言。

第二層意義上的安全,就是估值上的安全。物美,也要價廉。但是怎麼樣才算便宜,這就見仁見智了。不能說破淨的鋼鐵股比100倍PE的百度便宜。對於成長股來說,多用PE和PEG,市銷比等指標,參考歷史估值、行業估值、海外比較等等。

價廉多出現在熊市的中後期,例如麗珠B這樣主營連續20%以上增長的醫藥股,也出現過跌破淨資產的情況,這就是明顯的低估了。而產業資本的回購,也是低估的一種表徵。

買入時機和節奏
遇到了一家心儀又便宜的公司,在動手買入之前,應該先回答這麼幾個問題?

1、為什麼好公司會有這麼便宜的價格?是熊市導致的盲目,還是自己的判斷可能會有誤差?公司是否存在未知的重量級利空?

2、買入之後可以忍耐多久的不應期?買入後可以忍受多大幅度的虧損?

3、計劃用多大倉位買入,一次性買入還是分批買入?

存在即合理。便宜一定有便宜的原因,對於公司的判斷市場上總是有分歧存在,分歧從產生到消失,影響著股價的變化。投資不能盲從,也不能太自負,找到便宜的原因,和對公司價值的判斷進行比較,如果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問題,那就放心去做。

股價的走勢受估值影響大,但估值最終決定於業績,對於一家正處在業績釋放期的公司,我們更要擔心的是錯失爆發機會而不是被小幅套牢。反之,如果買入半年之後,公司股價持續不漲,而業績也沒有如期兌現,那就必須做自我檢討了。我們可以用3個月來忍耐股價的下滑,但是不能用3天來忍耐沒達到你預期的管理層。

我們不必苛責買在最低的位置,這是技術派的目標,但我們要避免一買就被嚴重套牢,對於明顯下跌趨勢的個股,採用分批買入的方式比一次性買入更為合適;而在底部盤桓很久,開始走出上升通道的,則相反。當然,實踐上的經驗會讓我們更容易聽到「扳機」的聲音,減少等待的時機。例如,古井貢B,從2008年底2.4啟動,2年漲了近15倍,一個關鍵的觸發點就是換了股東,隨後業績爆發,股價也做火箭。在解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如果我們找到了低估的原因,而這一原因開始改變的時候,要抓家時間上車了。
再舉一個例子,即使處在東部華僑城的舊廠房未重估,康佳B依然破淨,市銷比是同行的1/5,這是明顯的不合理,但是從PE上看,又是合理的。這就是分歧所在,問題在於管理層沒有釋放業績的動力,如果動力源出現了,糾偏就會開始。這樣的情況,適合小倉位買入,保持持續的跟蹤,等待機會。
在橄欖樹下徘徊,期待遇見你,在你最美的那一刻。

■倉位管理和集中持倉
經常會聽到有人興高采烈地說,今天我有3個股票漲停了!敢問這位神仙,您一共買了幾隻股票?漲停股票倉位佔比多少?整體盈利率多少?

好股不求多,一隻足以!買了10只股票,3只漲停的收益也許還比不讓滿倉一隻漲幅5%的股票。市場上有兩種極端,因為研究不深入或者不自信,通過分散持倉來規避風險,要麼不甚知之但孤注一擲。
但大部分個人投資者的誤區是前者,為什麼不敢重倉甚至滿倉一隻個股呢,因為有心理障礙:害怕判斷有誤淨值快速蒸發,或者擔心錯失了其他機會。要意識到,分散持倉不能分散系統性風險(例如5•30),同時分散持倉在分散個股風險的同時,也在拉低收益率。

對於重倉某隻個股,可能失去的其他投資機會,正如前文所說,我們要找的的是最美的那顆珍珠,而不是找珍珠項鏈!如果喜歡分散投資的話,那就去買基金吧!

開始可以用操作紀律來解決這種心理障礙:一隻有潛力的「珍珠」但「扳機」還沒有響,上1成倉位;低估原因被解決,扳機叩響,加到3-4成;業績陸續釋放,上升通道形成,安全墊夠厚加到5-7成。

5年10倍計劃,是要找自己熟悉並經過深度研究的行業和公司,研究深度要達到並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真正好的公司,可以滿倉買,甚至借錢買!這個機會只給眼光和膽量俱全的人。

持續跟蹤和賣出時機

不少人碰到過5年10倍的公司,但是沒有走完全程,50%就下了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持續跟蹤的能力,對於公司的成長和興衰,心裡沒譜。要麼割肉就跑了,要麼大漲之後守不住之後再也沒買回來。
如果公司董事長是自己的叔父或者鐵哥們,長期跟蹤是很便利的,但這有內幕交易的風險,也不適合絕大多數人。巴菲特和芒格都不喜歡調研,但他們依然對於公司的變化洞若觀火。
如果是一個勤奮而又不笨的草根投資者,陽光下的利潤,已經足夠賺了。有以下方法可供借鑑:
1、定期瀏覽公司主頁,關注領導講話和媒體報導透漏的經營目標。
我們來看個例子,2010年9月9日,深圳特區報報導,《深圳市zf與中國醫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提到,
「昨晚,深圳市zf與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在五洲賓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醫藥研發、醫藥流通、醫藥生產、醫藥綜合服務四個領域加強合作。深圳市長許勤、副市長袁寶成,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總經理佘魯林等出席簽約儀式。」(紅色字表示這是黨報的通稿,要經過審查或發表的,不是信口開河的股評)
「據悉,中國醫藥集團和深圳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雙方首個大型合作項目——深圳一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自2004年完成股權交割以來,經營實力和經營業績得到了長足發展,年銷售收入從當初的15.7億元,到2009年突破100億元,增長6倍多,今年計劃將突破130億元,併力爭「十二五」末銷售規模達到1000億元。目前,該集團在深多個項目也即將開工建設或啟動規劃。」(5年後銷售額翻8倍,這是遠景規劃,是個5年10倍的參考標的)
2、有機會儘量參加股東大會,目的不是為了聽董事長說什麼,而是結識一些長期持有並關注該公司的股友,通過交流加強對公司的理解。
3、多泡下55168相關個股的帖子,拋磚引玉。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一般人有選擇性吸收信息的特點,聽不進不同意見,善意的批評會幫助我們避免「看上去很美」的陷阱。
4、找到對「珍珠公司」長期跟蹤的行業研究員,除了看新財富排名,還要看他過往分析的前瞻性和同公司交流的頻度,多找找他的報告來看。(例如,在中投研究所的周銳,對同在深圳的一致就保持著長期關注)
5、儘量尋找關係瞭解公司的運營:銷售人員、上游、下游,側面瞭解。
6、有渠道的人,去瞭解機構投資者在公司進出的節奏和原因。
7、有能力的人,去做一名有擔當的股東,利用機會為公司的成長獻計獻策,這是頂級的投資之道。巴菲特和江作良做到了,距離很遠,我們有目標要努力。

如果公司的業績成長符合預期並超過預期(30%),而估值和市值也在合理範圍之內,那堅定持有是唯一的選擇。系統性原因導致的下跌,帶來的是買入機會,因為好公司終究會起來,而且會走的更遠。例子太多,無須舉證。

5年10倍的買入持有計劃,絕不意味著「鴕鳥戰術」,而是通過專注和勤奮,跟蹤公司的成長,進而獲取超額的收益。而這種專注,也意味著必要的放棄:放棄部分娛樂和休閒,放棄其他投資機會,有勇氣、有耐心去應對路途上的波折,迎接財富巨大增值的喜悅。(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388

兩月三起私有化:中資醫藥股離美返國之痛(非常有意思的一篇報導) lslo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01d980101gs61.html

繼2月初三生製藥(SSRX:NASDAQ)宣佈納斯達克退市私有化和上週先聲藥業(SCR.NYSE)突然曝出私有化決定後,3月20日,又有一隻出身中國的美股——尚華醫藥(SHP:NYSE)宣佈股東大會通過了私有化收購方案。

  2010年10月19日才風光登陸紐交所的尚華醫藥,不足兩年半的時間內便收手退出,背後觸動點為業界所關注。

  「無論是國內領先的CRO(醫藥研發外包)企業尚華醫藥,還是重回仿製藥的先聲藥業,資金池都比較充裕,短期內在資金鏈方面擔憂較小,自然也給了其退市的底氣。」一位醫藥行業資深投資人士向記者表示,「美股投資市場嚴苛的信息披露和監管給這些中概股,尤其是本欲快速擴張的醫藥企業帶來了麻煩,在國內好使的一些手段在海外就必須打折扣。」(註:可類推國內醫藥企業可能存在同樣問題,但不會被揭露和處理)

  然而,赴美淘金後急流勇退的做法並非毫無風險。據悉,羅森律師事務所正在調查有關尚華醫藥的證券欺詐,認為其為私有化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的用於徵求股東代理意見的股東須知涉嫌發佈誤導性和不完整聲明。同時,知名美股律師郝俊波也表示,其正在蒐集相關股民材料,部分投資者認為該價格偏低,侵犯了小股東的權利,或提起集體訴訟。

  冷卻的盛宴

  SEC頻頻辣手整治違規中概股,使得醫藥行業赴美上市的熱情迅速降溫

  進入2010年前後,國內醫藥、生物科技企業赴美上市進入高潮期。據不完全統計,包括江波製藥(JGBO:NASDAQ)、三生製藥(SSRX:NASDAQ)、同濟堂(TCM:NYSE)、先聲藥業(SCR.NYSE)、藥明康德(WX:NYSE)、尚華醫藥(SHP.NYSE)都已成功登陸美股,醫藥行業出海淘金似乎陷入了「狂歡的盛宴」。

  只是短短三年內,美國資本市場就給樂觀的中資醫藥企業上了嚴肅的一課,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頻頻辣手整治違規中概股,也使得醫藥行業赴美上市的熱情迅速降溫,過山車式的變化也打亂了很多醫藥公司本身的計劃。

  其中,估值過低撤回IPO的凱賽生物(CBIO:NASDAQ)和2011年8月遭勒令退市的江波製藥便是典型的赴美「失意者」,類似的例子還有原料及中間體合成製造商康鵬化學(CPC:NYSE)和同濟堂。

  旗下擁有包括上海睿智化學研究有限公司、上海開拓者化學研究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開拓者醫藥發展有限公司等數家CRO業務控股子公司的尚華醫藥,已是國內同行業中的巨頭。彼時作為第11家在美上市的中國生物製藥企業,尚華醫藥一舉募得8700萬美元,若以發行價計算,其市盈率超過23倍。

  早在去年7月,尚華醫藥就已宣佈公司董事會收到董事長兼CEO惠欣以及私募基金TPG StarCharisma Limited的無約束性邀約,計劃以每股9美元/ADS的價格收購其不持有的所有流通股。時至當年12月,尚華醫藥與尚華醫藥控股公司、尚華醫藥母公司以及尚華醫藥合併公司(ShangPharma Merger Sub Limited)達成最終收購協議。

  「尚華醫藥母公司將以每普通股0.5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票(ADS)9美元的價格收購尚華醫藥。」該價格較要約前最後一個交易日(2012年7月5日收盤價)相比,溢價達30.8%。

  對於私有化的誘因及細節,記者多次致電尚華醫藥,截至發稿時尚未取得回應。

  私有化紅與黑

  「私有化後擇機重新在A股或H股上市慢慢成為共識」

  事實上,近兩個月內三家中資醫藥美股紛紛私有化讓業內讀出了微妙的信號。「私有化後擇機重新在A股或H股上市慢慢成為共識(備註:這個市場對賣家更有利,反向推理,對買家更不利)。」前述投資人士表示。

  「中概股的熱度隨著公司自身誠信危機頻出和做空機構的連環出擊,估值受到嚴重打壓。難以適應如此嚴苛監管環境的中企選擇『回國再戰』也是無奈的現實之舉。」前述投資人士繼續表示。

  此前有接近先聲藥業的知情者曾對外表示:「想要籌集到新資金已經越來越難,而且美國證監會的嚴格監管對企業的壓力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江波製藥在美遭退市處理的案例,便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本身業績發展較好,然而因為一些在國內使慣了的『手段』被美國監管機構盯上,而不得不選擇退出。」前述投資人士指出,「這也可以說是『水土不服』的一種。美國資本市場對於IPO公司而言,可以說是『前松後緊』,會給輕鬆過會的中資醫藥企業一種監管寬鬆的假象,實際並不然。」

  2011年底,中國醫療技術有限公司(CMED: NASDAQ)遭到財務造假指控,一度引發中概股在美的誠信危機,最終公司在去年2月遭到摘牌處理。

  「剩者」的日子也並不輕鬆。目前仍在美股兩市公開發行的中資醫藥股包括:深圳邁瑞(NYSE:MR)、康輝醫療(NYSE:KH)、科興生物(NASDAQ:SVA)、諾康生物(NASDAQ:NKBP)、中國臍帶血(NYSE:CO)等,總體市值及股價與眾公司IPO時的豪言似乎已不可同日而語。

  如今擺在先聲藥業、三生製藥、尚華醫藥面前的私有化道路,實則也並不是坦途一條,股東與接手方之間關於要約價格的博弈便是其中一大困難。正積極推進私有化進程的三生製藥,收購方Decade Sunshine Ltd提出的每股美國存通股票(ADS)支付15.40美元方案便遭遇了多個基金股東的抵抗,稱其作價過低。

  郝俊波指出,在美國投資者是絕對的上帝,只要中小股東認為價格偏低就可以委託律師提起訴訟。美股上市公司在選擇私有化的同時,如何穩妥透明的處理投資者關係也直接關乎公司後續是否會擔負法律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34

最後一篇阿里金融的文章 江南憤青

http://xueqiu.com/5564897980/23721974
阿里金融現在從阿里的體系裡單獨的獨立出來了,彭蕾這個曾經執掌支付寶大旗的女子正式掌門阿里金融,這對於彭蕾來說,肯定是個較為艱難的歷程,應該是個巨大的挑戰。

從回顧阿里金融的成長邏輯來看,阿里金融的出生肯定是起於阿里跟建行、工行合作的失敗,阿里坐擁著B2B、淘寶C2C、天貓以及支付寶裡數億的客戶以及這些客戶的交易習慣和數據記錄,無論是從自身的行業擴張角度還是從維護自身生態圈體系建設的角度出發來看,阿里其實都是有涉足金融的想法,從最早的通過引入金融機構來進行對自身體系內的客戶的金融服務到現在成立阿里金融服務集團的方式,雖然都有服務於自身生態體系的目的在內,但是我想兩者之間目的已經是開始發生了很大的偏離了。

阿里從骨子裡其實是一個追求主動權的公司,這個跟馬云的個性是有關係的,我一直認為馬云執掌下的阿里其實是個合作性較差的公司,阿里在很多層面都是喜歡握有主動權的,尤其在阿里的地盤上,阿里更不可能放棄金融的主動權,因此在阿里跟建行、工行的合作上,無論實際業務開展,還是雙方合作,單飛是必然的選擇。阿里堅持認為自己篩選的客戶違約度很低,而建行、工行,堅持認為這些客戶不足以貸款,分歧到了一定階段,分家自然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自然就有了後來馬云十週年時候指責銀行嫌貧愛富之說。

對於阿里金融最初的目的,我個人還是覺得阿里金融是作為一項增值服務存在的,立足於以淘寶為核心的阿里生態圈,讓金融的更好介入,為生態圈裡的居民提供更好的衍生服務,讓其更願意在生態圈裡停留,以此來保證生態圈的配套服務更加完善和協調,從而凸顯阿里生態圈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確保優勢地位,京東、網盛、慧聰目前所在做的電商金融,都是如此一個目的。只是發展到現在,阿里的野心肯定是超出了這個最初的目的,阿里更加激進的走入到金融體系中來,已經脫離了其作為配套而存在的最初想法了,他顯然想成為金融體系中一員。

作為配套存在的阿里金融,更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可以接受虧損,但是一定要能促進主業的發展和盈利,一切圍繞著主業的核心進行目標策略的制定,但是一旦單獨獨立出來,則意味著阿里金融更大意義的可能是要建立在主業所提供的支持基礎上,逐步形成自我造血功能的同時,還要逐步擺脫阿里的原有體系,走出一條具備阿里特色的金融之路來。這條路,甚至可以說,即使有一天阿里金融,擺脫了原有的阿里體系,也一定是能獨立生存和盈利的。否則,哪怕在賺錢,也只是附屬品。

我們在看阿里金融的時候,有一個基本觀點是阿里金融作為配套而存在,對於阿里的整個生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即使體系內的阿里金融的整體規模無法做大,也是具備極大意義的。但是作為一個獨立於阿里原有體系之外的阿里金融,我們可能就需要進行一個核心層面的思考了。

這個核心點是什麼呢?是建立在原有生態體繫上的阿里金融,到底能做多大的規模,是否能實現盈利,這個命題是什麼意思呢?因為是獨立的金融集團,原有的阿里體系只是這個金融集團最初的業務選擇切入點而已,在這個體系內,阿里具備極大的優勢,如果這個區域都無法實現盈利,那麼阿里走出去的可能性就基本為零了。

阿里金融其實從實質來看,我個人傾向於把阿里金融的範圍分為四個部分,阿里小貸,阿里擔保(虛擬信用卡其實質是阿里擔保)、支付寶業務、金融零售業務(保險在線銷售等),這四個服務其實都是從阿里原有體系里根據客戶需求衍生出來的金融業務,阿里在這四個業務裡面前兩個是自身參與了風險業務,無論是自有資金形成的資產業務還是通過擔保實現的擔保收入,本質其實都是風險形成業務收入,而後兩個則可以理解為銀行的中間業務,通過自身的體系所形成的支付結算收入,以及通過自身龐大客戶形成的渠道費用。

這四個業務在阿里的體系內,目前聲勢浩大的是阿里小貸,目前媒體界在這方面的口徑都基本一致,沿用的最多的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阿里金融近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阿里金融累計借貸的小微企業數超過20萬戶,這些企業全年平均佔用資金時長為123天,實際付出年化利率成本為6.7%。以日息為萬分之五的訂單貸款產品為例,2012年所有客戶平均全年使用訂單貸款30次,平均每次使用4天,以此計算客戶全年的實際融資利率成本僅為6%,僅相當於一年期貸款的基準利率。與此同時,其不良貸款率僅為0.9%。阿里金融總裁胡曉明也曾對外公開透露,創新金融單筆小微信貸操作成本為2.3元。而在銀行,單筆信貸操作成本一般在2000元上下。」

基於此很多人都認為阿里小貸極大的衝擊了銀行體系,優越性遠勝於銀行,大量的媒體人都開始擔心阿里小貸在做下去,會讓國有銀行寢食難安,然後進而出重手進行打壓阿里金融。對於這種說法,業內人士一般都哭笑不得,阿里金融在這個領域對傳統銀行的衝擊,其實更多是觀念上的衝擊,但是也只是觀念上,實質的衝擊近乎於零,無論從業務規模來看,阿里自己號稱的幾百億的規模,更多是零散的,總額概念,其最多的業務餘額不會突破25億規模。

這個份額的數字,其實是非常小的一個數字,至於這個規模會否不斷增加,是否大到足夠衝擊銀行的規模,這個就要從客戶群體來看了,阿里小貸的客戶群體大部分都是銀行本身就不參與的客戶群體中,阿里的定位是原有阿里體系內的客戶,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平均每筆貸款金額是7000元,這部分的客戶群體跟銀行的客戶群體交叉基本為零。而前面也說了,阿里金融跟銀行分手很大程度上也是對於風控措施的互相不認同,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兩者本身就不在一個市場裡進行競爭,哪怕阿里小貸的體系內的客戶做到足夠大了。也跟目前的銀行形成不了足夠的競爭。目前的銀行體系內的客戶更多還是大中型企業為主,按照目前各家銀行的准入門檻而言,基本上貸款額小於100萬的佔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對銀行的衝擊,更多是觀念上的,阿里所做根據數據進行量化放貸的理念,讓銀行有一種新的思路,但是至於這種思路是否會去操作和執行,那還是另外一個說法。

目前對銀行形成的最大競爭,並非是來自於互聯網金融,第一這塊業務的規模短期內必然是很難起來,第二這塊業務我習慣稱之為是夾縫金融,金融分業監管下會形成很多政策性空間的同時,各個金融機構自己也會形成特定領域內的專業性空間。從而產生出很多夾縫金融,但是隨著銀行業和金融機構業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而且監管的逐步到位,夾縫金融是會被逐步抹平的,產生於夾縫金融中的機構,一部分會在夾縫期間不斷髮展壯大,最後被收編成為正規金融機構,一部分則隨著夾縫越來越小,逐步的消失了。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所謂互聯網金融對金融機構產生衝擊也好還是革金融的命也好,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最後,他自己也會成為金融機構,更多的競爭其實回到最後還是不同理念的金融機構之間的內部競爭。

回到阿里小貸的規模角度來看,我自己提出過幾點看法,雖然淘寶號稱交易額1.2萬億,但是事實上這個規模下衍生的貸款機會是有限的,一方面是特定的貿易流通行業本身就是貸款需求不旺盛的行業,靠周轉率來實現盈利的行業,大交易額背後其實是零散的,週期線的小額借貸,這個規模很難起來,另外一方面則來自於這個行業其實也存在較大的風險特徵,而且同質化競爭之後大品牌效應越來越嚴重,個人為特徵的小商家,獲得免費流量的可能性越來越低,資源則日益往小部分大商家集中,最終的結果是小商家死亡率越來越高,現在的淘寶雖然還是c2c,但是事實上其實是已經小型B2C的概念了,而這種情況下,形成的金融特徵是大的B,阿里金融給予的貸款可能就不能滿足,而小的B,阿里金融的量化放貸的可能性則大大降低,風險評估的難度其實是上升的。

就從貸款角度來看,其實金融機構比拚的是一點,誰有更低的資金來源,因為只有更低的資金來源,才能解決風險業務過程中的容忍度,而顯然阿里在這個層面上是沒有競爭優勢的,缺乏在有效的低資金來源的通道下,只能抬高資金收益,才能對抗風險,而事實上高收益的資金所帶來的必然是高風險特徵。這點上,雖然阿里號稱有很好的風控模型,我認為可以在特定的規模內實現,但是必然無法維持這個規模特徵的。大數據回到最後只是概率降低違約率而已,很難說實質降低違約率。

而金融這個東西,是條不歸路,一旦規模做大,在做收縮,難度是很大的,顯然阿里金融自己也明白這點。否則不會做了五六年的阿里金融,到現在的餘額也就只做到25億左右的規模了。在淘寶就已經1.2萬億的市場裡,你要發放超過幾百億的貸款餘額理論上不是什麼難事。但是事實上,阿里金融並沒有做到,所以可能的結果只有兩個,第一找不到那麼多的客戶要貸款,第二可能就是不敢給太多的客戶放款。至於有人說,阿里可能沒那麼多的錢可以發放貸款。這個結論我直接屏蔽了,因為阿里不缺錢。回到最後,如果是第一個情況的話,那就說明阿里原有體系的實質性客戶需求非常有限,如果是第二個問題的話,那麼說明阿里的風控措施很嚴格,符合阿里風控的客戶太少。所以,無論是哪個原因,阿里小貸的難題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從今年阿里的一些公關文章裡,可以看出,阿里小貸,可能會日益在阿里的體系裡被弱化,是否也可以驗證這個難題的確很難呢?

至於今年媒體在說的阿里擔保,目前主要反映在虛擬支付上,虛擬信用卡支付很有意思,我開始還不太能理解虛擬信用卡的意義,現在大概明白了,虛擬信用卡其實挺符合我年前給阿里出的建議的,我當時給阿里的建議是分享自身的風控模型給金融使用,但是必然會在前期金融機構不認同阿里的風控模型,那怎麼辦呢?自己先擔保唄。阿里金融從自己的數據模型裡面給銀行提供客戶數據,並給與授信額度,確保這些客戶能在阿里的體系內進行賒銷購物,而賒銷的資金則由銀行支付。本質其實是阿里為用戶進行了信用卡額度擔保,一旦用戶信用卡到期之後無法歸還款項,阿里來進行墊付。阿里的虛擬支付的收益來自於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的分成,因此他的盈利模式其實是在信用卡收益分成和信用卡違約率之間進行比較。核心的核心其實還是阿里的風控模型能否確保信用卡的違約率呢?這點上其實是所有的擔保的核心,擔保某個意義上講就是在擔保收益和擔保風控之間踩鋼絲的行為。有興趣的可以看下我之前寫的《也談擔保》。

而從虛擬支付的業務類型而言,虛擬支付無論從業態還是從風控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都是比阿里小貸更有意義,在阿里的體系裡,有特定支付用途和結算的金融工具,比本身給予資金其實是更實際的金融產品,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違約率也會隨著期限的縮短和用途的約定,都會大大的降低,因此,我對阿里的虛擬支付業務,還是持正面態度,至少比阿里小貸要更為靠譜。最終確切的結果,我們現在很難預料,但是從信用卡相關的發展邏輯來看,我個人感覺虛擬支付在阿里體系內的境地可能也會比較尷尬。

純粹的信用卡其實是走的大數法則的路徑,在一定的基礎性條件之後,然後不斷的做到足夠多的量,然後用概率進行分攤和控制,招行做到了2000萬張之後,才開始進行盈利,相比之下,阿里的虛擬支付由於前期基礎性的數據還是有的,違約率上應該更好控制點,但是難題還是在符合阿里風控模型之後,還能獲得滿足的客戶到底有多少?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阿里的支付已經支持了銀行的信用卡支付,大量的客戶其實已經是可以進行虛擬支付了,而沒信用卡的客戶才可能會選擇虛擬支付,但是這個部分的群體符合阿里的風控模型的人會有多少?而這部分客戶群體到最後是否也會被信用卡給替代?畢竟信用卡的使用範圍要遠大於阿里的體系內使用的虛擬支付。當然,需求會存在,只是當需求量一直無法快速做大的情況下,跟風險的比例關係就很難得到對應,那麼阿里的虛擬支付就注定無法盈利,即使盈利了,也可能最終只會淪落為阿里原有體系內的附屬品存在。很難有獨立的價值。

當然也有人說,可以通過兩個方式來加大這個虛擬支付的功能,第一個是不向銀行獲得資金,自己墊付資金來獲得相對更高的收益。對於這個提法,我基本上就否定了,因為阿里的自有資金的成本肯定是高於銀行資金的成本的,用自有資金操作基本上是必虧的格局。第二個是通過技術手段屏蔽銀行信用卡的支付結算,對於這個論斷,個人論斷應該是說尋求一個平衡點吧,阿里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停掉信用卡的支付功能,對於用戶而言,是否能接受這種方式,反過來對原有體系傷害會否足夠大?很難說吧,看管理層的運營能力。

至於虛擬支付到底會否對銀行產生衝擊的觀點,我認為虛擬支付對銀行的衝擊其實是要高於小貸對銀行的衝擊的,尤其在銀行的信用卡大戰的過程中,阿里的虛擬支付必然還是有所衝擊的,但是衝擊的力度有多大,取決於阿里的虛擬支付到底有多少的量,這個是第一,第二個就是阿里的虛擬支付的最終資金來自於哪裡?如果還是來自於銀行,阿里承擔了風險,收益又跟銀行分成,本質上是拿自己的風險換取了這個份額,這個衝擊到最後即使量做的再大,最後也應該確切的說是銀行的收益可能更高,銀行在這裡面賺取的其實是無風險的資金差的收益。阿里可能更為被動吧,當然阿里成為銀行後或許可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在阿里的以上兩個金融產品中,我自己個人的感覺其實都不會成為阿里金融的核心點,因為隨著對金融的瞭解的日益深入,阿里應該會逐步明白金融的風險屬性,而對抗金融風險屬性最佳的辦法其實是增加自身的流動性,最好的流動性是什麼呢?其實,就國內而言,就是拿到銀行牌照,進行吸儲,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不斷流轉的資金池,來對抗各種流動性風險。除此之外,風控措施在嚴格的公司,缺乏流動性的支持,也很難會有大的發展。而且最終的格局不會太好。這個已經是很委婉的說法了。

作為一家獨立的金融公司,我相信彭蕾會理解和認識到這點,然後會不斷的降低自身體系內帶風險特徵的金融業務的。總的來說,格局是逐步降低小貸和信用擔保的規模,維持一定的比例就可以了,這個比例一方面可以適當提高估值,另外一方面,畢竟解決了體系內的部分商家的難題,也是有實際的意義的,但是,規模必然不可能做的太大。當然通過阿里的包裝造勢等能力,不斷的進行不帶回購的資產證券化,或許是一條路,可以讓風險不斷的傳遞出去,但是這條路的核心其實是你必然要證明你的資產包是低風險的,這個總的來說,對阿里來說難度很大。至於信用擔保,我個人感覺也是短期的權宜之計,最終阿里其實還是要分享自身的風控體系出去,擔保也只是短期的行為,長期來看,必然要不斷的去掉擔保,如果一直依賴於擔保才能讓自身的風控體系被認可,第一規模也做不大,第二實際意義也有限,總體而言,擔保在整個金融業態裡也只是出於一個過渡性階段的金融機構,全球範圍來看,擔保業日漸處於消失狀態,尤其是信用擔保領域。特定的領域的支付擔保會有,但是受限很多,感覺阿里體系內的虛擬支付擔保可以存在,但是離開虛擬支付的擔保,成功難度會很大。所以,以上兩個金融產品,在彭蕾的大格局裡必然是不斷下降的,他的思路確切的說,應該是不斷的優化和完善自身的數據化的信貸風控體系,然後分享給金融機構,以此獲得無風險的服務性業務收入。

至於後面兩個金融服務產品,其實是比較有意思的,從理念上,我個人認為後面兩個應該是阿里金融的很有意思的金融點,符合金融服務範疇,如果能做好,應該是阿里金融長期持續的核心競爭力的主要的點,但是難度可能也比較大。

支付寶金融,更多是一種結算的概念,對於支付寶的結算,我有個大的邏輯性前提觀點?就是我一直認為結算層面而言,支付寶等支付牌照會最終越來越不值錢,一方面是支付企業自己之間的競爭加劇,第二個層面其實是各個金融機構在支付領域內的大舉動作有所關係的。事實上,支付寶等企業的發起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銀行對支付層面的反映不夠迅速,人性化不夠所帶來的一個階段性特徵,隨著銀行日益注重客戶體驗,也隨著對支付工具加大投入,使得支付領域內的許多互聯網優勢不斷會被壓縮,因為確切的說,互聯網企業不斷進入金融,但是反過來,金融機構也在不斷的利用互聯網進行自我革新。現在銀聯的超級轉賬,民生、中信的手機支付,確切的說已經實現了支付寶的絕大部分的功能,而且速度更快,跟現實結合的更加緊密,從這個角度來看,支付寶撇開淘寶的擔保交易的功能屬性外,其他的優勢都會逐步被金融機構的進行蠶食,所以我對支付寶所認為的對金融機構造成極大衝擊的說法,是不認同的。支付寶會形成一部分的基礎性市場,但是很難有大的作為。當然這點基礎性市場,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已經足夠可觀了。

至於在線零售產品,相對而言,保險產品的在線銷售,應該具備很大的成功可能性。阿里手握足夠多的客戶群體,而由於保險產品的相對標準化,更具備商品特性,而且不帶有金融商品的風險屬性,所以保險產品即使在線下銷售也可以採取鋪天蓋地的傳銷模式進行營銷,不需要銷售人員對產品進行過多的描述和風險分析,因此,專業性相對並不重要,而這種產品特性就使得線上銷售的成功概率會更高。核心其實在於保險公司後台相對於其他保險公司而言的產品設計和研發的能力。
但是金融產品的在線銷售就具備一定的難度了,因為金融產品的產品描述以及後續管理難度都很大,首先合法性可能就是個難題,大量的金融產品是不允許櫃面銷售,也不允許對非特定群體進行公開宣傳的,其次如何在線進行金融產品的風險評價難度也很大,淘寶理論上是可以接受任何產品的在線銷售,但是如何有效的規避各個層面的法律問題和善後問題都是需要巨大的成本,例如銀行銷售產品之後引發的群體性圍攻的事件,等等一直是銀行的難題。

而事實上,我們一直在想為什麼銀行會成為銷售的主要渠道,其實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因為銀行銷售產品有產品增信的功能,客戶首先是對銀行有個基本的信任度,才會有產品銷售的相對容易,但是而淘寶網如果不做選擇的任何產品都可以進入銷售,那麼就必然對產品的增信作用有限,因此無法形成較大規模的成交量,如果對產品進行風險評價,那麼意味著淘寶網又缺乏專業性,兩者之間其實是個悖論。當然,這並不是說這條路不能走,我只是覺得淘寶的在線運營金融產品銷售,在保險產品領域具備成功的基礎和可能性,在其他金融產品銷售上,肯定也是可以形成一定的銷售,但是感覺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金融的銷售市場,尤其,現在的市場上,好的金融產品的銷售,其實是不愁的,不好的金融產品,你淘寶銷售的越多,負面的效應也是越強的,純粹作為一個商品市場,淘寶可以,但是作為一個專業性金融商品市場,用商品市場的思維去做,難度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