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本躍升美國頭號“債主” 中國連月減持美債為哪般?

12月16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了月度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中國連續第6個月減持美債,規模創下2010年7月來新低。日本10月反超中國,成為美國海外的第一大“債主”。

TIC的具體數據顯示,中國10月所持美國國債規模下降413億美元,為連續第六個月下降,至1.1157萬億美元,創下2010年7月以來新低。而日本10月所持美國國債下降45億美元,至1.13萬億美元。

每當TIC公布時,針對中國拋售美債背後可能存在的“陰謀論”都會出現,比如,“中國不再給美國政府借錢”。但事實上,這一邏輯並不屬實,各國美債持有量每個月都有增有減。此次,比利時、新加坡、韓國、俄羅斯、土耳其等各國美債持有量都分別下滑,一方面體現了外匯儲備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強美元下,各國可能通過拋出美債、換得美元從而來幹預匯市,穩定本國貨幣。而中國的美債持有量持續下降背後,則可能涵蓋了各種考量。

有賣必有買

近幾個月,中國的美債持有量下降幅度最大。不過萬物此消彼長,這一邏輯同樣也適用美債。

“‘陰謀論’說法不準確。有人賣必然有人買。原來的美債大戶是新興市場國家,其胃口很大,現在可能因為各種因素減持,例如,拋美債換得美元,幹預匯市,緩解貨幣貶值壓力,而主要的買家變成了發達國家,他們的胃口就沒那麽大了。”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這些年新興市場的外匯儲備資產的確下降了不少,例如產油國財政收入下降,貨幣貶值壓力較大。但央行要賣美債是很正常的,而且美債收益率持續下行就說明了始終有更多投資者願意持有。”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經濟分析師劉亞欣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此外,她稱:“歐美國家之間的資本流動更自由,不一定國別數據分得那麽清楚,如果歐洲投資者持有美國的基金,從而持有美債,那麽TIC報告也會認為這是美國機構持有的。”

接近外管局的人士則對記者表示,TIC公布的海外美債持有數據並不區分國外官方和私人部門,是一個總量,“近年來美債交叉對沖後的收益率(cross-hedged yield)走跌,不少海外資金去追逐收益率更高的資產,而美債則可能由部分美國國內的投資者接盤了。”資金是逐利的,這也是不變的道理,尤其是當前全球低利率環境下。

中國拋美債穩定匯率之辯

就TIC報告的數據本身來看,今年2月以來,中國持有的美債總量的確逐步下降。同時,中國外匯儲備也持續下滑,而美債則是外匯儲備的組成部分。

12月7日,央行公布數據顯示,中國11月外匯儲備降至30516億美元,較10月底下降691億美元,為今年1月份以來最大單月降幅。此前的7~10月,外匯儲備分別下降了41億、159億、188億美元和457億美元。而外匯儲備的巔峰期則是2014年的3.99萬億美元。

去年以來,市場便在討論中國央行拋售美債,並以換得的美元幹預匯市、維穩人民幣匯率。這種討論在去年9月最為集中,當時人民幣貶值壓力也在持續釋放。而今年10月以來,人民幣再度走貶,伴隨著美債持有量下降,類似議論再度興起。

截至北京時間12月16日收盤,美元/人民幣報6.9593。年初至今,人民幣對美元貶值近7%,貶值幅度與眾多新興市場國家相比仍十分小。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近期表示:“如果按照市場供求原則,人民幣每個交易日貶值的幅度僅會是這麽一點嗎?很顯然不是,如果沒有外匯市場幹預和央行其他各種措施的幹預,人民幣收盤價與開盤中間價的變化不可能這麽穩定。央行強有力地幹預了收盤價的形成,使其變化相對平緩。”

第一財經記者詢問多方觀點後發現,拋美債穩匯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美債這一範圍可能過於局限。

“就證券資產而言,外界普遍認為一定是歐債或美債,而從統計角度來看,其實證券在統計上是一個很寬的概念,除了美債之外,甚至可能還包括票據等。”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稱。

中國央行去年也首次披露了詳細的家底。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2015年),中國官方的儲備資產共計3.77萬億美元,其中證券類資產為3.69萬億美元,占比高達98%。

其實,近幾年來中國始終強調外匯儲備多元化。隨著過去幾年美債收益率走跌,中國投資者也需要尋求收益更好的投資標的。同時,中國的外匯儲備也需要進一步多元化,不是一味以購買美債為主。例如,“一帶一路”、走出去等重大戰略布局都需要外匯儲備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85

多家上市公司修正業績預告 大幅變臉為哪般?

1月份以來,一共有4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2016年度業績修正公告,有些公司的業績出現了大幅度的“變臉”。

其中,英飛拓預計2016年業績由盈利0.6億至0.7億元修正為虧損4億元至4.5億元,因此收到了深交所的關註函。

總體來說,上市公司業績之所以變臉,主要還是因為第四季度的業績情況不如預期。分析人士認為,第四季度距離目前的時間很近,對於這一類公司尤其要謹慎。

多家上市公司業績向上修正

在這批公司中,有些公司發布的是業績預告向上修正的公告。

如豐東股份在2016年10月22日披露的2016年第三季度報告中,預計2016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變動幅度為-50%—-20%,2016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變動區間為1692萬元至2707萬元。修正後,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比上年同期增長30%至60%。主要是由於收購公司後合並報表範圍。

永太科技原來預計2016年的業績增長幅度為0—30%,後來發布業績修正公告預計業績比上年同期上升110%至140%,主要原因是公司減持持有的江西富祥藥業有限公司股票,相關投資收益對公司利潤產生積極影響。

久遠銀河原來預計2016年的業績變動幅度為-15%—30%,修正後的業績比上年同期上升25%—50%,主要原因是公司業務於第四季度實施進展好於預期,交付使用上升,預計將進一步擴大公司2016年度盈利規模。

潯興股份原來預計凈利潤變動幅度為20%至50%,修正後的業績為比上年同比增長50%到70%。主要原因是公司2016年第四季度銷售收入同比有較大幅度增長,主要是因為控制成本取得效果,毛利率高的成品銷售比重有較大提高等。

“對於發布業績預告向上修正公告的公司,主要是看原因是什麽,對於主營業務回升的公司,可以關註其是否有投資機會。”上海市某私募人士表示。

業績變臉是否會引爆股價雪崩?

此外,也有上市公司發布的公告顯示預計2016年業績大幅度變臉。

其中,英飛拓的業績由盈利變成巨虧,主要原因為收購產生的商譽和無形資產計提大幅資產減值。公司因此於1月17日收到深交所關註函,而公司股價在1月16日下跌了8.76%。

洪濤股份原來預計凈利潤變動幅度為—40%至10%之間,後來預計業績變動區間是比上年同期下降65%到35%。主要原因為第四季度銷售收入未達預期,導致第四季度凈利潤低於原先預計,以及部分子公司未能完成既定經營目標,產生虧損。

雪萊特原來預計去年全年業績同比增長0%—30%,後來發布公告稱,預計業績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30%。主要原因是公司控股子公司費用大增而收入未快速實現增長。

永高股份原來預計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變動幅度為0%—30%,後來將業績修正為比上年同期下降-25%至-15%。主要原因是2016年第四季度,公司所需大宗原材料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導致公司生產成本增加,而銷售價格因拓展市場未能同比調整,致使盈利出現同比下降,型材業務終止計提了部分減值。

英威騰原來預計業績同比下降10%—40%,後來預計業績同比下降30%—60%。主要原因是部分訂單延遲交付,公司第四季度銷售收入未達預期,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公司產品成本不斷上升,導致產品毛利率低於預期。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季曉雋認為,對業績變臉股,投資者應當謹慎、規避,防止股價下跌對資產的傷害,業績變臉股往往是引爆股價雪崩的導火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769

【教育】這個腦洞有點大,LED龍頭轉型做幼教為哪般:二孩時代幼兒園供應告急,八方諸侯來支援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443&summary=

【教育】這個腦洞有點大,LED龍頭轉型做幼教為哪般:二孩時代幼兒園供應告急,八方諸侯來支援

方集團:LED 龍頭開啟教育轉型


1. 歷史沿革:積極外延打造 LED+教育雙主業


十一年深耕 LED 市場。長方集團成立於 2005 年,2010 年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2年 3 月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是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專業 LED 光源及照明燈廠商,長期深耕 LED 市場,發展為 LED 封裝領域行業龍頭。



收購康銘盛,實現產業鏈縱向整合。自成立至 2014 年,公司始終專註內生發展,主要從事LED 封裝業務,下遊照明產品占比較小。但隨著 LED 行業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大,競爭企業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長,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整合趨勢愈發明顯。為積極應對競爭,公司於2013 年確立了產業鏈縱向一體化的發展戰略,意圖通過垂直整合,形成協同效應,實現規模收益,迅速拓展終端市場,提升利潤空間。


在此背景下,公司於 2014 年 6 月以 5.28 億元收購移動照明產品生產商康銘盛 60%股權,切入移動照明領域,打造 LED 封裝及下遊應用制造的垂直型企業。


設立金融平臺,助力主業發展。2015 年 3 月,公司以自有資金 1 億元設立互聯網金融平臺深圳前海長方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依托互聯網,借力資本市場,圍繞公司照明主營業務提供金融服務,打造照明產業生態圈。


布局幼教,開啟教育轉型。2016 年公司啟動轉型,進軍教育領域,在半年的時間內頻頻落子,通過成立教育子公司、設立產業基金和對外收購等一系列舉措,迅速切入教育行業。成立教育子公司。2016 年 6 月公司董事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設立深圳前海長方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的議案》,決定以自有資金 1 億元設立子公司深圳前海長方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設立產業基金。2016 年 6 月董事會會議同時通過了《關於參與設立教育產業投資並購基金的議案》,公司與深圳前海易德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設立長方易德教育產業投資並購基金。基金規模不超過 20 億,公司以自有資金出資 4 億元。


收購特蕾新,教育外延第一子。2016 年 11 月 23 日,公司與郭小娜、林運堅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擬通過受讓股權和增資的方式合計取得深圳特蕾新教育集團有限公司 60%的股權。特蕾新在全國範圍直營 40 余所中高端幼兒園,此次收購標誌公司教育外延布局首次落地,通過線下幼兒園切入幼教產業。



收購貝殼金寶,幼教布局再下一城。2016 年 11 月 28 日,公司旗下教育產業並購基金長方易德與北京蟬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吳心鋒、周顏妮、貝殼育德教育科技簽訂了《投資框架協議》,以 1.2 億元收購貝殼金寶 51%的股權,交易於 17 年 1 月 4 日正式完成。貝殼金寶旗下擁有高端幼兒園品牌“金寶國際幼兒園”,此次收購進一步夯實公司線下幼教布局,中高端幼兒園板塊初步搭建起差異化產品線,盈利基礎得以有效拓展。


通過叠次外延,公司在鞏固 LED 主業競爭力的同時,以幼教為入口積極進軍教育領域,形成了 LED+教育的一體兩翼產業格局。LED 業務方面,垂直一體化布局可以對沖部分行業競爭壓力,而教育行業的抗周期特性,可以進一步為公司提供穩健的業績支持,未來通過內生、外延同步增長,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持續提升。


2. 公司業績:積極外延擴大盈利基礎


外延並表帶動業績提升。LED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公司主業承壓。收購康銘盛實現產業鏈延伸後,公司業績得到大幅增厚。2015 年,公司實現營收 14.19 億元,同比增長 53.99%,實現歸母凈利潤 1.01 億元,同比增長 84.36%。其中康銘盛的移動照明應用產品貢獻營收 6.64億元,占比達到 46.79%,對業績的拉動作用顯著。


業務調整期盈利水平下降。2016 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 11.37 億元,同比增長 11.73%,實現歸母凈利潤 0.53 億元,同比下降 15.74%。利潤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市場競爭加劇,致使產品銷售價格下降,毛利空間壓縮,同時公司坪山生產基地部分開始搬遷至惠州工業園,導致公司產能不能有效釋放,兩因素疊加造成 LED 業務利潤下降。另外教育子公司長方國際教育處於投資初期,尚未產生利潤,但費用增加,也導致利潤下滑。


公司於 2017 年 1 月 14 日發布業績預告,預計 2016 年實現歸母凈利潤 5500 萬元-7000 萬元,同比下降 30.60%-45.47%。


公司主營業務包括貼片式 LED、直插式 LED、封裝配套產品、家居照明應用產品,以及收購康銘盛新增的移動照明應用產品等。2015 年移動照明產品貢獻最多營收,占比 47.47%,其次為傳統的貼片式 LED 業務,占營收比重 40.40%,兩類優勢產品合計貢獻近九成營收。



靜待調整完成,重回增長軌道。目前公司在惠州的產業園即將竣工,投入使用後將成為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 LED 燈具總裝基地,公司計劃將成品燈具、封裝產品及封裝配套產品等全部搬遷至惠州產業園,子公司康銘盛也將一並搬遷,公司部分客戶、供應商也將租賃產業園長方,有利於控制成本,實現產業集群效應。


同時公司申請將原坪山工業園變更為教育用地,租賃給國內外有知名度且有辦學資質的教育管理公司,將其建設成教育基地。未來待《民促法》具體實施細則公布後,公司有權依據相關規定,結合公司教育整體戰略布局,決定是否收購該教育管理公司至少 51%股權。


我們認為公司目前處於業務調整期,園區搬遷後產能將逐漸釋放,同時通過用地類型變更,為未來進一步的教育外延奠定良好基礎,同時也體現了公司立足長遠布局教育的決心,未來在內生增長和外延擴張上均值得期待。



3. 股權結構:實控人股權占比近半,戰略控制力強


目前鄧子長(董事長)、鄧子權(總經理)、鄧子華、鄧子賢兄弟四人合計持有公司 41.59%的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公司董事、子公司康銘盛董事長李迪初持股 5.31%。公司股權集中度高,管理層利益一致、高度捆綁,對公司的控制力強,有利於在深度轉型過程中保持戰略一致性和執行力。



民辦園將形成二元格局,《民促法》過會利好中高端園發展


1. 民辦園規模持續擴大,占比提升


2005 年以來民辦幼兒園規模穩定增長,園所數量及人數均已超過公辦幼兒園,成為學前教育的主要力量。


從園所數量看,民辦幼兒園增速在 2010 年前後達到高峰,在全國幼兒園中的占比最高達69.2%。此後增速有所下滑,而公辦園在 2010 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後增速加快,民辦園占比小幅下降。2015 年,全國共有幼兒園 22.4 萬所,其中民辦園14.6 萬所,占比 65.4%。學生數量上,民辦園在園人數不斷攀升,2005 年至 2015 年,民辦園學生人數占比從 30.7%升至 54.0%。相比之下,公辦園學生增速明顯較低,占比也由2005 年的 50.6%降至 2015 年的僅有 37.7%。



從市場規模看,2016 年民辦幼教市場達 3102 億元,未來適齡幼兒數量、入園率、人均收費均將持續增長,預計 2020 年市場規模將突破 5000 億元,CAGR 為 14.3%。



2. 消費升級打開存量市場,二胎政策提供增量空間


年輕父母消費意願強、育兒觀念先進,疊加現階段特有的兩代撫養一代的家庭格局,釋放 存量市場的 需求 潛力 。我國教育市場整體受益於消費升級的紅利,收入水平提升、教育支出增加推動存量用戶價值不斷釋放。具體到幼教市場,目前 0-6 歲嬰幼兒父母以 80、90 後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為主,該人群在成長過程中物質條件相對富足,因此消費觀念開放、價格敏感度較低,對於子女教育消費的投入意願高。同時第一代獨生子女生育後多形成 4+2+1 的代際格局。這種兩代人共同撫養的大家庭,比僅由父母承擔子女消費的小家庭,在嬰幼兒消費,尤其是教育消費上的能力和意願均高出很多。


另外獨生一代父母信息來源更為廣泛、育兒觀念也更為先進。據艾瑞咨詢統計,目前 0-6 歲嬰幼兒的家長中有 65.8%通過網絡媒體渠道獲得育兒信息。作為互聯網深度使用者,他們能夠接觸到多樣化的育兒信息,在教育理念上更強調子女的自我發展、素質提升,因此對於學前教育的質量有更高要求,也願意為此付出相應溢價。



幼教市場的增量機會在於嬰幼兒人口的增加 。市場通常觀點認為,我國 1982-1991 年(一說為 86-90 年)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會導致 2005-2020 年之間的一波回聲嬰兒潮,從而形成第四次生育高峰,同時全面二胎政策的實施也會進一步增加新生兒的數量,兩種因素疊加將為幼教市場帶來增量需求。我們認為回聲嬰兒潮的影響在人口學上已被證偽。實際上,2000年以來,出生人口數量始終圍繞 1600 萬上下波動,波動區間僅在百萬左右,05 年後反而經歷了一波小幅下降,11 年起才有所回升。因此回聲嬰兒潮實際上並未出現。



但全面二胎的實施確將帶來幼教市場增量。綜合目前官方及學界的觀點,二胎放開後每年出生人口將增加200萬-250萬,以1600萬為基數計算,新生兒數量增幅在12.5%-15.6%之間,可以被認定為實質性的增量。同時按 200 萬新生兒、年均幼兒園學費 5000 元做保守測算,二胎政策帶來的市場增量空間達百億量級,將有效推動幼教市場發展。如果考慮到生育二胎的父母有更好的經濟基礎、但同時能分配的育兒時間又相對較少等因素,二胎增加對於全日托、高端園的需求將會更加旺盛。


3. 優質資源供不應求、師資短缺是幼教市場最大痛點


當前幼兒園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優質平價幼教機構供不應求。入園難問題長期伴隨學前教育發展。2010 年以來隨著幼兒園數量,尤其是公辦園數量的快速增加,入園率得到大幅提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到 2020 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 70%,而 2014 毛入園率已達 70.5%,比 2009 年提高 19.6 個百分點,提前六年完成指標,2015年毛入園率進一步提升至 75%,絕對意義上的入園難問題得到極大緩解。但據中青報 2016年所做的調查,仍有高達 84.6%的受訪者表示當地存在入園難問題。



我們認為當前入園難主要為相對意義上的,表現優質平價幼兒園尤其是教學質量相對較好的公立園供應不足。公辦園及民辦園收費機制不同,公辦園收費標準由地方人民政府確定,並可獲得財政補貼,相對收費低且條件好,但數量有限。而民辦園采取市場化定價,園所質量兩極化明顯。低價園缺乏財政支持,在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落後於公辦園;高端園在教學理念、教師配備、辦園條件等軟硬件上雖有優勢,但高收費抑制了多數消費需求。因此民辦園雖在數量上對公辦園是重要補充,但在滿足教育需求方面並不理想。


幼兒園普遍存在師資短缺。師資短缺是與幼兒園供不應求相伴而生的問題,公辦和民辦園都普遍存在。教育部 2015 年 12 月發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對幼兒園教職工配臵、每班學生人數均做出詳細規定,其中全日制幼兒園師生比為 1:1.55-1:6,寄宿制要求更為嚴格,為1:35-1:4。但從現狀看,公辦、民辦園都遠未達到這一標準。公辦園自國家加大財政投入、規模高速擴大以來,師生比明顯下降,但截至 2015 年仍高達 1:28.5。民辦園情況相對較好,15 年師生比為 1:18.1。但較低的低師生比並不代表更高的辦學水準和教學質量,相反可能是家長對公辦園的青睞導致其學生數量更多。



4. 民辦園將形成普惠園+中高端園二元格局


國務院於 2010 年出臺的《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幹意見》中提出“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舉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特別是面向大眾、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我們認為該意見一方面明確支持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的發展,另一方面對包括高端園在內的多種形式幼兒園也持鼓勵態度,並未予以限制。此後一系列政策均強調對社會力量參與舉辦幼兒園的鼓勵以及對普惠園發展的鼓勵。



普惠園有助提升行業規範化及標準化。民辦普惠園的認定標準及要求,由各地方政府自主確定,但基本上都在辦園條件、教師資質、收費等方面對標公辦園,同時享受與公辦園一致的政府補貼,部分地區民辦普惠園還可獲得減免租金、派駐公辦教師、免費師資培訓等支持。我們認為在辦園標準上對標公辦園有助於提高民辦園質量和規範化水平,而給予等同於公辦的政策扶持可以最大程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兩方面因素對於增加有效供給、更好實現民辦園對公辦園的補充作用都將產生積極效果。


與此同時,支持高端園繼續以自主定價方式發展,可通過高回報率進一步釋放社會資本對幼教市場的參與熱情,同時提供差異化產品,滿足高端教育需求。


因此我們認為在政策引導和資本自主選擇的共同作用下,未來民辦幼教將逐漸發展為規範化、平價化、公益性的普惠園和高質量、高溢價、營利性的高端園共同發展的二元模式,形成供求匹配、經營可持續的健康產業生態。


民辦園整合空間大。當前幼教市場競爭格局分散,品牌林立,標準化經營的連鎖幼兒園數量有限,絕大多數仍為散亂的單體園。粗略統計 2016 年紅纓、北京博苑等前五大民辦園品牌共計擁有 5400 所幼兒園。假設 2016 年幼兒園總量和民辦園數量相比 2015 年的 22.4 萬、14.6 萬所均增加 5%,分別達到 23.5 萬、15.4 萬所,則前五大民辦園占全部幼兒園比例僅為 2.3%,占民辦園比例也僅為 3.5%。結合前面對於民辦園,尤其是中低端園管理粗放等現狀的分析,未來市場龍頭憑借建園標準化、運營規範化、理念科學化等優勢,在加速擴張、整合市場方面有巨大空間。



對於采取直營還是加盟的路徑進行擴張,我們認為當前的政策環境更適宜加盟園模式。首先,民辦幼兒園開辦分園受政策限制,難以通過新設實現大規模擴張,可行的途徑是收購現有園所。其次,目前政策大力支持普惠園發展,未來民辦園將逐漸形成普惠園、高端園二元發展格局。其中民辦普惠園在收費上接受政府指導,與公辦園一致,因此單園盈利能力受限,並購價值不大;高端園盡管盈利能力強,但現有數量少,並購標的有限。因此在政策未放開民辦幼兒園新設分支、且並購擴張局限性大的前提下,采取直營模式擴大規模難度較大。


相比之下加盟模式擴張門檻低,但局限性在於單園利潤低(僅有加盟費收入,通常在每年 5 萬-35 萬)、對加盟園經營質量(教師素質、教學內容、管理水平等)的控制相對較弱。目前采取加盟模式的機構提供的多是管理指導、教師培訓、教材供應等後端服務,加盟園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基本各自為政,加盟體量膨脹後很難進行有效的前端控制。 因此加盟品牌在擴張過程中能否強化前端監督和後端培訓,維持標準化、規範化,實現經營模式的精確複制,是判斷其能否成為市場整合龍頭的核心標準。


中高端園面向高端教育消費需求,《民促法》通過 利好規模 擴張 。相比於公辦園和普惠民辦園,中高端幼兒園擁有硬件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理念先進、培養體系完善等優勢。在收入提高、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市場對於高質量園所的需求不斷增加,供給缺口較大,市場仍為藍海。2016 年 11 月《民促法》修法通過,確立了民辦教育機構的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類管理原則,營利性教育機構的企業法人地位得以明確,未來可順利對接資本市場,證券化進程有望提速。中高端幼兒園基本為營利性民辦園,因此可充分受益於《民促法》政策紅利,優質品牌將獲更多資本助力,實現加速擴張。



收購中高端幼教品牌,開啟轉型之路


1. 深耕 LED 市場打造行業龍頭


公司自成立以來致力於推進 LED 在照明領域的發展,主要從事 LED 照明光源器件和 LED 照明成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屬於電子元器件行業的半導體光電器件制造業。公司擁有 LED 光源、LED 封裝配套產品和 LED 照明應用產品三類,產品獲得 GS、UL、CE、EMC、LVD、FCC、ROHS 等多項國際權威認證,並於 2010 年、2014 年連續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政策驅動下,國內 LED 市場實現高速增長。近年來隨著 LED 照明技術發展,其節能減排效果日益明顯。我國政府借由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 LED 照明內需,帶動 LED 照明市場啟動。主要政策包括安排 22 億元推廣節能燈和 LED 燈,並在 2012 年 10 月 1 日正式實施白熾燈禁令,內容包含禁止銷售 100W 以上白熾燈以及一定能效指標以下的鹵鎢燈。由此釋放出的替代需求大大刺激了 LED 照明在國內市場的推進。



2006 至 2016 年,國內 LED 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由 356 億元增加至 5216 億元,增幅近 14倍,CAGR達30.79%。其中LED封裝市場規模由146億元擴大至748億元,CAGR 17.75%。


公司作為 LED 封裝領域的行業龍頭,充分受益於市場規模擴大紅利,營收持續增長。隨著行業規模快速擴大,競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近年來經歷價格戰和產品同質化等激烈競爭,盈利空間壓縮,行業面臨洗牌。在此情況下,公司積極謀求產業鏈縱向整合,選擇市場空間更大的下遊應用產品作為新賽道,通過收購 LED 移動照明產品龍頭康銘盛切入下遊市場。此次收購構建了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實現優勢互補,並有效增厚了公司業績,對沖了傳統主業價格下降、毛利空間縮窄的風險。



2. 教育布局接連落子,轉型步伐緊湊堅決


收購康銘盛以來,公司繼續鞏固 LED 業務的內生增長,同時積極謀求產業外延拓展,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2016 年 6 月以來,公司外延戰略陸續落地,以幼教市場作為切入口展開教育布局。


2.1. 新設教育公司+並購基金啟動轉型


2016 年 6 月公司董事會通過議案,以自有資金出資 1 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深圳前海長方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子公司將主營早幼教機構投資與建設、國際學校建設等業務,推進公司轉型教育的戰略發展目標,同時將引進具有教育、管理等專業知識及豐富從業經驗的中高端人才,促進公司教育布局的長期穩定發展。


同時公司董事會另通過議案,與深圳易德資本共同投資設立長方易德教育產業投資並購基金。基金規模不超過人民幣 20 億元,其中公司作為劣後級有限合夥人,擬以自有資金出資 4 億元,易德資本作為普通合夥人,擬出資 6 億元,作為劣後資金,其余資金根據需求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募集,作為優先級資金。該教育並購基金將主要參與教育產業投資、投資興辦教育實業和創業投資業務,尤其以學前教育產業作為投資重點。


設立教育子公司及並購基金是公司進軍教育的奠基之舉,一方面建立了後續外延的資本基礎,另一方面通過組建專業團隊,可提高對賽道的把握及對並購標的的判斷。


2.2. 收購幼教集團特蕾新,外延首落地


2016 年 11 月公司與郭小娜、林運堅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擬通過受讓股權和增資方式獲得深圳特蕾新教育集團有限公司 60%的股權,公司以幼兒園為切入口的教育外延布局正式落地。


本次交易中,特蕾新全部股權預估值 8 億元,公司擬以 6 億元通過受讓股權(4 億元)及增資(2 億元)的方式取得該部分股權。郭小娜、林運堅承諾特蕾新 2016 年合並凈利潤不低於 2500 萬元,2017-2019 年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5000 萬元、6500 萬元和 8450 萬元,且自交割日起三年內特蕾新旗下全資或控股的直營幼兒園不少於 100 家;同時承諾獲得全部股權轉讓款後 180 個交易日內購入不低於 1.2 億元的公司股票,並鎖定至 2019 年度審計報告正式簽署日。


起步廣深,布局全國 的幼教集團。 。特蕾新教育集團的前身深圳市英達幼兒園於 1996 年創辦,立足建設中高端幼兒園。在擴張過程中重點布局一二線城市,尤以廣東特別是深圳為主,目前已在深圳、廣州、北京、天津、武漢、太原、鄭州、東莞、惠州、河源、昆明等地開辦了近四十所直營幼兒園,四十二所參股共建園,一千一百多所聯盟園所,在職員工人數達三千五百多人,並擁有一所直屬幼兒藝術師範學校,在校學員達一千多人,形成頗具規模、實力及影響力的幼兒教育集團。



依托運營體系標準化+師資培訓規範化+教學研究專業化,打造優質幼教品牌。在運營上,特蕾新教育集團以“特蕾新”為統一品牌,對所有下屬幼兒園實行統一師資,統一管理,形成集團總部平臺為根基,區域旗艦園為中心,聯動區域直營園的獨特發展模式,打造穩固為主,快速發展的幼兒園經營平臺與聯動體系,實現幼兒園規模與品牌效益的持續增長。同時下設多元教育研究院,為旗下幼兒園建立統一使用的教材和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管理的全面標準化。



在師資上,特蕾新堅持對教師素質的高標準要求,建立一整套師資培訓體系。對於教師的初始培養,特蕾新在廣東河源開辦了自主運營的特蕾新藝術幼兒師範學校,同時充分利用與各幼師中專學校建立的良好關系,通過校企合作方式與學校聯合開辦中專幼師專業,目前已有二十多個合作辦學單位。特蕾新和幼師學校從學生入學起就嚴格把關,根據特蕾新辦學多年的經驗總結,對這些準老師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培訓教育,為旗下幼兒園輸送實用型的優秀教師。對於在職教師的繼續提升,特蕾新的師資培訓部與各高等院校聯合辦學,開設“教育管理”、“學前教育”、“心理教育”、“音樂教育”等專業的大專或本科學歷班。目前,已和廣東省惠州學院、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湖北省江漢藝術職業學院聯辦了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大專班;並積極與華南師大聯系,在集團設立學前教育研究生課程班教學點,由公司出資,讓公司管理人員及骨幹教師參與學習,滿足了對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需要,提升了教師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


在教學研究上,特蕾新通過創新教研方式提高教學水平。特蕾新主要以園本培訓為主陣地,聘請楊寧、李忠忱、那文等資深幼教專家等組成專家顧問團隊,引領幼兒教育教學研究,加強對教師的業務培訓和幼兒教育探索研究。同時充分利用教研組活動,通過每周進行展示研討,不斷優化教學方式。除此之外,特蕾新還與各大幼教機構或知名幼兒園結成姐妹交流園,組織骨幹教師在幼兒園精細化管理、園所常規業務、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度調研與學習交流,通過此類合作交流,不斷提升園所管理水平及師資素質能力。



建設多元發展型課程體系。特蕾新在總結全國各地豐富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引進由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同時與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合作,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並結合中國幼兒學習心理和特點,在哈佛大學郝和平博士及其研究生團隊的主持指導下,開發“多元發展型課程”,探索幼兒教育新途徑,同時開發幼兒多元智能教具,建立系統、全面的多元智能課程體系,發掘幼兒自身潛能。以多元智能課程為核心,特蕾新進一步打造國際雙語課程、體育運動課程、才藝美學課程以及互動多媒體教學等創新特色課程,實現兒童能力的全面培養。



特蕾新旗下還設有多元學前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是在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建的優課教學研究中心、以及與全國各大師範院校合作的教育研發基地的基礎上設立的,集合聘請了眾多國家級知名教育專家學者和一線教育研究團隊。研究院著重開展學前教育專項課題的理論研究、教育管理研究和課堂實踐應用研究,同時研發具有國際前瞻性的幼兒教育課程體系與產品,並輔以教育網絡門戶平臺,為全國的幼兒教育機構、園所、學校及家庭提供完整的幼兒教育教學課程系統。


2.3. 收購高端幼兒園品牌貝殼金寶,加碼幼教布局


2016 年 11 月,公司參與設立的長方易德教育並購基金,與北京蟬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吳心鋒、周顏妮、貝殼育德教育科技(北京)等四方簽訂《投資框架協議》,擬通過股權轉讓及增資的方式投資貝殼金寶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獲得其 51%的股權。交易金額共1.2 億元,其中 6000 萬支付股權轉讓對價,6000 萬用於增資。2017 年 1 月公司公告收購完成。


本次交易中,北京蟬鳴、吳心鋒和周顏妮承諾 2017-2019 年度貝殼金寶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不低於 1000 萬元、2000 萬元和 3600 萬元,並承諾自交割日起三年內,貝殼金寶名下全資或控股的直營幼兒園不少於30家。如貝殼金寶在承諾期內實現凈利潤總額高於業績承諾額,則各方一致同意對貝殼金寶核心團隊進行股權激勵。


以先進教學理念打造高端幼教品牌。貝殼金寶旗下的高端幼教品牌金寶國際幼兒園,源於全球早教第一品牌美國“金寶貝”早教中心。金寶幼兒園於 2010 年創立,教學理念基於國際先進的瑞吉歐教學法。采用適合兒童全面發展的學習區教學+方案教學模式,兒童可自由選擇參與不同的項目,所有的活動方案均由興趣生發,同時重視兒童團體討論並融入全語言教學,有效提升孩子在品德、自理、領導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性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表現。



金寶幼兒園的教學班分為國際班和雙語班,其中國際班由一名外教和兩名中教老師帶班,配有生活老師,英文為主要語言。雙語班則是三位中教老師帶班,每天的下午會上一堂英語課。課程體系上,金寶根據兒童生理及心理發展特點,依時令季節制定作息計劃,每年按照春夏秋冬劃分為四個學期,將社會參訪、節日慶典、特殊紀念日等體驗穿插其中。在日常教學之外,金寶還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專業的學習環境,培養孩子的英文、跆拳道、戲劇表演、兒童網球、舞蹈及樂器等特殊技能。


金寶強調家長在幼兒教育上的參與,鼓勵親子學習,為孩子設計學習單,通過親子閱讀、共同查閱資料、繪畫、手工等方式完成。同時會不定期安排針對家長的培訓課程,內容包括育兒新知、安全運動、食譜健康等各個方面。每學年結束,家長會得到一份學業報告,對孩子的語言、認知、身體動作、美感、情緒、社會發展、英文能力等方面做出評估。


金寶幼兒園擁有教學理念先進、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確保以先進理念引領先進教學。總園長吳慧美是臺灣私立愛兒群幼教機構創辦人兼董事長,臺北蒙特梭利幼教聯誼會理事長,在幼教領域積累了超過三十年經驗。其他管理團隊成員也均擁有專業的幼教背景和豐富從業經驗。依靠高質量的教學模式,金寶幼兒園在過去五年中獲得過新浪、網易等主流門戶網站頒發的“最具投資價值的中國幼兒教育品牌十強”、“最具品牌兒童教育機構”、“年度十大教育機構”等獎項。



在幼小銜接上,金寶和清華大學校企啟迪控股合資成立紫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專註於幼小銜接課程的研發。在清華大學專家團隊的幫助下,自 2014 年起在大班課程中為預備就讀公立小學的孩子開設系統的幼小銜接課程,讓金寶畢業生可以順利適應公立小學。


緩擴張、高收費確保教學水準。高端幼兒園收費高、單園盈利能力強,但對師資素質和運營標準有更高要求,因此在擴張上通常較為穩健,確保每所新園的教學水準。金寶自 2010 年成立以來在北京、上海、深圳、包頭、貴陽、鞍山、濰坊等地建有 9 家幼兒園,且收費均處於所在城市的最高層次。金寶北京校在冊學生約 500 人,2016 年新生收費標準達到雙語班7.5 萬元/年,國際班 10.3 萬元/年。2016 年 9 月新開學的上海金寶校,以北京金寶的教育沈澱為基礎,在裝修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情況下,按照雙語班 7 萬元/年,國際班 9 萬元/年的收費,實現了三周招生近 200 人,當年即可實現盈利。金寶廣州校 2016 年新生收費標準也已超過 6 萬元/年。


打造紫荊夥伴計劃吸收夥伴園,儲備收購標的。金寶推出紫荊夥伴計劃,為夥伴園所提供從選址、裝修、開園、教師培訓、幼兒園管理、夥伴園老師來京培訓在內的所有內容,同時為夥伴園提供專屬的培訓師與課程指導師,監督夥伴園的學習。夥伴園不同於一般加盟園,可以不采用金寶的品牌,但金寶會從中選擇優質園所作為潛在收購標的。目前紫荊夥伴計劃已吸收二百余所夥伴園,為金寶的長期擴張建立充足儲備。未來金寶將更多通過控股方式擇優進行收購,在擴大盈利基礎的同時降低風險,預計大概率可完成擴張目標。


2.4. 特蕾新+貝殼金寶搭建差異化幼教體系


消費升級趨勢下幼教市場成長空間巨大,公司布局中高端幼兒園,未來業績增長的確定性強。特蕾新和貝殼金寶均立足經濟實力較強的一二線城市,在當前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教育支出增加,但優質園所稀缺的情況下,二者憑借豐富的運營經驗和良好的品牌美譽度,能夠更為順利地實現擴張。


同時特蕾新和貝殼金寶作為分別定位中端、高端的幼教品牌,在教學理念、軟硬件、師資力量和收費等方面均有差異,覆蓋人群也不存在明顯重疊。因此二者盡管都將著力開拓一二線市場,但不形成直接競爭,反而可通過品牌、運營、收費的差異化,助力公司實現對幼教市場的多層滲透,有效擴大盈利來源。


投資建議


(1)LED 業務中期內仍將是公司營收主要來源。國內 LED 市場,尤其是下遊照明產品市場保持較高增速,公司收購康銘盛實現產業鏈縱向一體化布局,能夠進一步分享行業增長紅利,同時有效分散封裝業務競爭壓力,強化盈利基礎。2016 年公司主業處於調整期,園區搬遷產能受限,同時疊加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導致利潤下降。預計調整完成後產能釋放,加上新園區的產業集群效應,主業將重回增長軌道,內生增長能力將進一步夯實。


(2)公司收購中高端幼兒園開啟教育轉型,打開外延增長空間。幼教市場優質資源供不應求,家庭收入增長、新生代父母先進的教育觀念、以及全面二胎帶來的人口增量,都推動需求不斷增加,民辦幼兒園將持續受益,其中收費高、質量優的中高端幼兒園將尤其受益於消費升級趨勢。公司連續收購特蕾新(中端園)、貝殼金寶(高端園)兩家優質幼教機構,構建差異化幼教體系,轉型戰略精準堅決。兩家機構均深耕幼教市場多年,教學運營體系成熟,品牌影響力強,在規模擴張上擁有紮實基礎。 此次獲公司資本助力,擴張節奏有望 加快 , 尤其貝殼金寶夥伴園收購將陸續落地,能夠有效帶動業績提升。


(3)暫不考慮對貝殼金寶的投資收益,同時假設 2017 年完成對特蕾新的收購及並表,預計2016-2018 年凈利潤分別為 0.66 億元、1.56 億元、1.82 億元,EPS 0.08 元、0.20 元、0.23元,對應當前股價 PE 為 93、40、34 倍。公司外延初啟,後續收購落地帶來市值增厚,估值向上彈性大,給予 17 年目標市值 100 億,對應目標價 12.66 元,買入-A 評級。


風險提示


LED 市場競爭加劇,幼兒園擴張進度不及預期。(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44

歐洲多國聯手“懟”土耳其為哪般

在土耳其兩名部長先後遭到荷蘭拒絕入境和驅逐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當地時間12日指責荷蘭政府的行為像是“納粹”。

如此激烈的言辭讓這兩個北約盟國之間的外交危機戲劇性升級,甚至進一步演變成歐洲多國和土耳其之間的外交危機。

數百名埃爾多安的支持者聚集在荷蘭領事館外揮舞土耳其國旗以示抗議

8個電話

“納粹仍然在西方活著。”埃爾多安稱荷蘭為“香蕉共和國”,會為其行動“付出代價”。

海外媒體引述荷蘭首相呂特(Mark Rutte)的話稱,埃爾多安的評論是“匪夷所思的”和“完全不能接受的”。他說,為了緩和局勢,他周末和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Binali Yıldırım)打了8個電話,其中一個是12日淩晨的2點鐘。

呂特要求埃爾多安就其“納粹”言論道歉。“這個國家在二戰期間被納粹轟炸。這樣的言論安全不能讓人接受。”他說,如果土耳其繼續沿著目前的路徑前行,荷蘭將考慮回應。

荷蘭得到越來越多歐洲國家的聲援,奧地利、瑞士、德國等國家紛紛對土耳其作出回應。丹麥政府12日表示,該國建議推遲土耳其總理到丹麥的行程安排,取消兩國總理的會晤,理由是不能忽略土耳其對荷蘭的攻擊。

法國大選極右翼候選人勒龐對土耳其的行動作出快速反應,要求在法國境內舉行的土耳其公投相關集會立即停止。

盡管德國總理默克爾稱,只要土耳其部長們“正式宣布”,她的政府不反對他們在德國參加集會,然而德國內政部部長德梅齊埃直言反對在德國進行土耳其政治集會。他說:“土耳其競選活動和德國無關。”

同時,德國財長部部長朔伊布勒說土耳其“摧毀了進一步合作的基礎”。據海外媒體援引朔伊布勒的話稱:“在這種情況下,當然,繼續就此開展工作非常困難。我們不希望加劇局勢,整個德國政府都表示贊成,我們只希望土耳其能夠恢複理智。”

土耳其總統

關系惡化

土耳其和歐盟成員國關系的惡化早有跡象。去年7月,土耳其發生未遂政變後,土政府逮捕數萬名嫌疑人,肅清公務員隊伍。這些行動令歐洲國家深感不安。歐洲議會還在去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認為歐盟委員會以及歐盟各成員國應凍結和土耳其的入盟談判。

過去幾周,德國《世界報》駐土耳其記者於切爾在伊斯坦布爾被捕,土耳其官員在歐洲多國家高調舉行宣傳公投修憲的集會等都為此次外交危機埋下伏筆。

土耳其外交部部長恰武什奧盧原計劃7日在漢堡發表演講,但德方以消防措施不到位為由取消了集會,恰武什奧盧不得不改在土駐漢堡領事館內進行演講。

11日,恰武什奧盧本計劃在鹿特丹發表演講,呼籲荷蘭土耳其選民支持修憲公投,然而荷蘭政府以公共安全為由禁止其飛機在荷蘭降落。當天晚間,土耳其家庭和社會政策部長卡亞•薩揚的車隊欲經德國進入土駐鹿特丹領館時遭荷蘭警方攔截,之後不得不離開荷蘭。這也成為土荷外交危機升級的直接導火索。

公投之爭

這次外交危機發生在荷蘭和土耳其兩國的重要選舉和投票前夕,當地時間15日,荷蘭將舉行議會選舉,而在4月16日土耳其也將進行修憲公投。

荷蘭首相呂特

呂特在移民問題上一直持強硬立場,其最主要的競爭對手自由黨領袖維爾德斯(Geert Wilders)則有“荷蘭特朗普”之稱,曾放言若其領導的自由黨獲勝,將令荷蘭脫歐,並禁止所有穆斯林國家的公民移民到荷蘭。維爾德斯12日呼籲將忠於埃爾多安的土耳其人驅逐出荷蘭。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稱,荷土外交危機的升級意味著關於荷蘭穆斯林少數群體的辯論將成為荷蘭大選前夕的主題。

在土耳其,荷蘭警察攻擊示威者的畫面在電視上反複播出,有分析稱,這場危機可能成為公投埃爾多安陣營某種意義上的“利好”,支持修憲陣營可以利用荷蘭政府的行為向海外選民強調西方政府領導人的“偽善”。

此次土耳其公投的主題為是否將議會制改為總統共和制。如果公投獲得通過,總統權力將最大化,包括任命內閣部長、編制預算、選擇大部分高級法官,以及通過行政令頒布某些法律等。更重要的是,總統本人能夠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和解散議會。

大約有550萬土耳其人生活在國外,在歐洲,僅德國就有近150萬土耳其人有權利在公投中投票,海外土耳其人成為此次公投的重要群體。因此,埃爾多安政府本打算在德國、奧地利和荷蘭等有大量合格選民的歐洲國家舉行公投集會,而不少歐洲國家則擔心本國的土耳其裔被埃爾多安政府所控制。

安全是很多歐洲國家取消土耳其公投相關集會的官方理由。奧地利外長庫爾茲(Sebastian Kurz)說,不歡迎埃爾多安舉行集會,因為這可能增加摩擦並阻礙一體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78

浦發銀行現金分紅比例收降 且聽高管解釋為哪般?

根據浦發銀行(600000.SH)於3月31日晚間公布的2016年年報,公司擬定的當年分紅預案每10股派送現金股利2元,合計分配現金股利43.24億元;以資本公積按每10股轉增3股,合計轉增64.85億元。

而浦發銀行2015年分紅方案為每10股派送現金股利5.15元,以資本公積按普通股每10股轉增1股。

不難看出,如果僅看現金分紅部分,2016年的預案較之2015年的方案,分紅比例有所收降。

資本稀缺

對此,浦發銀行董秘穆矢在當日的年度業績媒體溝通會上做了幾點解釋。

第一,穆矢稱:“如果銀行每年有了一定利潤,就把現金分出去的話,那銀行一邊要發展,一邊需要到市場上找股本,一邊又要現金分紅,就相當於左手剛分紅、右手又要找股本,這並不利於上市公司發展、也不利於投資者綜合起來算的收益。”

“對於銀行來說最重要、最稀缺的不是資金而是資本,銀行最重要的資源是核心一級資本,它的來源是股本金。”穆矢解釋稱,由此,在證券市場穩定發展的情況下,結合現金分紅與資本公積轉增,更有利於公司本身和各方面投資者,也更能兼顧長期與即期利益。

從發展環境來看,目前國際、國內外部資本監管要求趨嚴,特別是央行的宏觀審慎監管體系,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事,隨著浦發銀行集團化、國際化戰略的不斷推進,集團及各子公司對於資本補充的需求也在上升。

第二,穆矢也表示,在這幾年國家相關政策和經濟走勢之下,銀行利差縮窄,利潤增幅下降,因此銀行的分紅整體情況也不能和前幾年銀行發展高歌猛進時同日而語。“我們會根據每個階段情況做出考慮。”

同時,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國家持續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改革,國內銀行業風險管控壓力持續上升。這也使銀行需要提高抗風險能力。

由此,浦發銀行方面表示,綜合多方面因素考量,本年度適當提高了利潤留存比例。

把資本用在更高效率的地方

浦發銀行行長劉信義補充表示,該行ROE(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6.35%,處於上市銀行領先地位,這也是對投資人回報的表現。

劉信義稱:“把資本用在更高效率的地方,才是對投資者最好的回報。”

根據年報披露,浦發銀行擬定2016年度分配預案如下:

1、按當年稅後利潤30%的比例提取任意盈余公積,共計155.09億元;

2、提取一般準備98.55億元;

3、以2016年末普通股總股本21618279922股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送現金股利2元人民幣(含稅),合計分配現金股利人民幣43.24億元;以資本公積按每10股轉增3股,合計轉增人民幣64.85億元。

上述方案執行後,結余的未分配利潤按照中國銀監會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的有關要求,留做補充資本。

2016年浦發銀行稅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30.99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010

屢敗屢戰!拉夏貝爾三謀A股終過會 如此“一往情深”為哪般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21/1119346.html

編者按

【 2012年、2015年、2017年,拉夏貝爾三度沖刺A股IPO。時間在變,但拉夏貝爾對A股的熱愛沒有改變。雖然拉夏貝爾2014年已在港股市場圓了上市夢,但其對A股仍舊念念不忘。值得註意的是,其港股股價表現不佳,處於長期破發的境地。昨日,證監會網站消息顯示,拉夏貝爾成功過會。憑借對A股的“一往情深”,拉夏貝爾最終還是修成了“正果”。

據了解,發審委關註了拉夏貝爾存貨較大的原因、報告期內受到的行政處罰是否會對發行上市構成法律障礙,以及是否存在通過調節庫存商品的庫齡而調節存貨跌價準備的情形等。

拉夏貝爾營收和凈利曾連續多年增長,但其2016年凈利出現了下滑。拉夏貝爾依靠門店擴張支持營收高增長,近年來每年新開約千家門店。但與此同時,其店均收入金額低於同行業公司平均水平。為一探其究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其多家門店,試圖從多種角度來對拉夏貝爾進行解讀。】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每經編輯 姚治宇

赴港上市近三年,拉夏貝爾(06116,HK)對A股卻仍然念念不忘。最近,這家一度喊出要做“中國版ZARA”的女裝公司,開始了其第三次沖刺A股IPO。

6月20日,主板發審委2017年第93次會議審核結果公告顯示,拉夏貝爾首發獲通過。歷經數次打擊,拉夏最終獲得幸運女神垂青。那麽早已在港上市的拉夏貝爾,為何對A股如此“一往情深”?

兩度沖擊A股未果

5月下旬,拉夏貝爾重新發布了預披露文件,再一次開始了回歸A股的征途。6月20日,拉夏貝爾成功過會。值得註意的是,發審委關註了拉夏貝爾存貨較大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通過調節庫存商品的庫齡而調節存貨跌價準備的情形等。

此外,發審委還詢問了公司報告期內受到的行政處罰是否會對發行上市構成法律障礙。在2014年至2016年,拉夏貝爾旗下多個子公司受到了1萬元~6萬元的處罰,處罰次數多達14次,而被罰原因大多與消防相關,例如“在未完成消防檢查前已投入營業”、“門店消防設施設置不符合標準”等。公司在招股書中稱,行政處罰均已執行完畢,公司已繳納全部罰款,公司律師認為,該等行政處罰不會對本次發行及上市構成法律障礙。

作為女裝連鎖企業的拉夏貝爾IPO,正趕上了國內服裝企業紮堆A股上市風潮。在拉夏貝爾之前,太平鳥(603877,SH)及安正時尚(603839,SH)已於今年初登陸A股,日播時尚(603196,SH)登陸A股僅半月時間。

這是拉夏貝爾第三次沖擊A股。2012年,拉夏貝爾在A股排隊沖刺IPO,卻遭遇IPO“關閘”,最終折戟。其後,公司將目光轉向港股市場,於2014年10月在港上市。

但僅過半年,拉夏貝爾便啟動回歸A股的征途。2015年4月21日,公司董事會通過了建議發行A股的事項,10月26日,公司遞交了申請材料而證監會接受了申請,但最後沒了下文。此次最新招股書的預披露,已是其第三次向A股市場IPO發起沖擊。

對於希望在A股上市的原因,拉夏貝爾稱,除募資考慮外,這將為公司提供資本市場平臺,為公司提供穩定的融資渠道,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有利於提升公司引進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港股股價長期破發

拉夏貝爾如此執著於A股,或與其在港股市場遇冷有關。

2014年10月9日,拉夏貝爾在港交所上市。在招股階段,每股價格定為13.98港元,募資凈額約為16億港元。招股結束後香港發售部分未獲足額認購,不足部分被分配至國際發售。

拉夏貝爾上市首日,盤中股價便一度跌破發行價。隨後在經過了短暫的上漲後,開始了震蕩橫盤時期,股價一直保持在14港元上下。但從2016年2月起,公司股價開始了漫漫下跌路:從2016年2月1日到7月末的6個月時間,公司股價下跌約40%,最低跌至6.405港元(前複權)。截至今年6月20日,拉夏貝爾股價報9.51港元),仍處破發狀態,公司市盈率則為7.88倍。

此外,其股票成交量也少得可憐。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粗略統計,公司2017年以來的每日成交金額多數在數十萬港元,上百萬港元的天數很少,上億港元的僅有兩個交易日。最極端時,某日的成交金額僅有1.53萬港元。而從2017年初至6月20日的109個交易日,股票交易總金額僅有5.98億港元。相對比,A股許多個股單日的成交金額都不止於此。

值得註意的是,香港聯交所信息顯示,今年4月11日和12日,拉夏貝爾的第二大股東Good Factor Limited,曾以每股8港元的價格清倉了拉夏貝爾的股票,價格較當時的市價折讓約14%。其兩個交易日將持股比例從2016年8月時的27.32%降至零,套現4.64億港元。Good Factor Limited為君聯資本子公司。

那麽,拉夏貝爾公司方面如何看待自家股票在港股市場的表現,以及君聯資本的退出原因?對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這一問題,拉夏貝爾近日未做出回應。

國都香港研報稱,拉夏貝爾低估值的原因是持股比例集中、市值小、日成交量低、行業競爭激烈,而隨著深港通的開通以及公司A股上市進入日程,公司低估值現狀有望改善。

實地探訪

每年要新開千家門店 拉夏貝爾同店銷售額連續兩年下滑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成都市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姚治宇 每經實習編輯 方芳

都說現在是電商的時代,眾多企業都在收縮門店規模。然而,在電商經濟大潮中,有一家公司卻連續幾年幾乎都要新開超過1000家門店。這就是在昨天剛剛過會的服裝企業拉夏貝爾。

經常逛街的女孩們,在國內很多購物商場的促銷位置都可以看到女裝品牌拉夏貝爾(La Chapelle)的身影。這家公司,旗下有La Chapelle、Puella、Candie’s、7m 及 La Babité等多個品牌。

拉夏貝爾業績前幾年處於高速增長期。但從2016年開始,公司營收雖繼續增長,但凈利潤卻開始下滑,而其同店收入已連續兩年下滑。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2017年已過近半,其門店銷售狀況是否有改善?為一探究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走訪拉夏貝爾旗下在成都的多個專營店,了解其一線門店的銷售情況。

“大家越來越不愛逛街”

網購的興起改變了現代人的購物方式,很多服裝行業的品牌門店紛紛淪為了“試衣間”。與此同時,國外“快時尚”品牌迅速崛起,其線下門店常常人流如織。而國內部分服裝企業“對內鬥不過網商,對外鬥不過巨頭”。國內服裝企業未來發展的突破點是什麽?

2017年已悄然過去了一半。港股上市公司拉夏貝爾的門店銷售情況又是如何呢?

拉夏貝爾不僅在成都布局了多家門店,還在商場內設有專櫃。6月13日中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拉夏貝爾位於成都市春熙路的旗艦店。在春熙路商圈及其周邊,拉夏貝爾有兩家大型旗艦店。某工作日中午時分,拉夏貝爾春熙路旗艦店,仍不時有顧客進門。在記者觀察的半個小時內,有五組客人進門,一組客人提袋出門。

位於成都非核心商圈的一間拉夏貝爾專賣店的導購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銷售量要差一點,同比去年‘有點下滑’。”而東大街店的一位收銀人員表示,總體來看衣服沒那麽好賣了,“感覺現在的人越來越不愛逛街了。”她說道。

同店銷售額持續下滑

數據顯示,2015年起同店收入已經開始下滑。2015年,拉夏貝爾新增了1000余個零售網點,同時公司營收和凈利都取得同比增長。但“老”網點卻不盡如人意,2015年同店收入下降了3.2%。

到2016年,其同店收入繼續下降,降幅擴大至6.4%。拉夏貝爾在2016年報中表示,2016年整體消費市場疲軟,而百貨商場的客流繼續被快速擴張的購物中心和在線平臺所分流。雖公司早已戰略性地降低來自百貨商場收入的比重,但在目前階段仍以來自專櫃的銷售占比為主,因此全年同店銷售整體下降。”

“同店銷售下降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服裝行業獨立觀察人、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同店銷售下滑可能反映了諸多問題:可能是產品供應鏈沒做好,可能是團隊成長沒跟上,導致經營效率比較低,坪效(每坪的面積可以產出多少營業額)下降以及庫存上升。“我們看一個服裝公司的管理水平,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看同店增長。”

拉夏貝爾董事會辦公室方面回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在持續提高零售網絡規模的同時,公司將堅持同店業績增長戰略,淘汰單店績效較低門店,提升零售網絡整體質量。

面對市場變化,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開始推廣“大店”模式:把同一個公司企業的諸多品牌集合到一家店中,用更大面積、更多貨品選擇和體驗空間來吸引消費者。拉夏貝爾的應對方式之一也是推廣大店。實際上,拉夏貝爾近年來也采取這一策略,越來越多的大店開始出現。

在眾多品牌同時推廣“大店”進程中推陳出新並非易事。拉夏貝爾稱,將在充分考慮商業地產的未來發展趨勢、自身經營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推廣“大店模式”:通過大面積的體驗店快速提升品牌形象、豐富購物體驗和優化購物環境,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

集合店和單店的銷售額差距較大。位於成都市東大街的拉夏貝爾集合店的店員稱,每天的銷售額都有10萬元至20萬元。而另一家單店的店員表示,近期的銷售額每月僅20萬元上下。

門店擴張支撐營收高增長

營收的高增長源於其店鋪數目的高增長。拉夏貝爾2011年零售網點為1841個,2012年為3340個,2013年增長至5384個。

2014年時,拉夏貝爾的增長率和市場占有率數據均頗為搶眼,甚至超過了當時風頭正勁的快時尚品牌優衣庫、ZARA、H&M等。

在拉夏貝爾2014年赴港上市的招股書顯示,按照2013年的零售額計算,著名的女裝企業Bestseller(綾致時裝)2013年的市占率達到12.6%,第二名是E-land集團,其後便是拉夏貝爾的5.7%。而這一市占率,當時已超過赫基國際集團的4.8%、ZARA的3.2%、Etam的3.2%、優衣庫的2.9%以及H&M的2.2%。

僅僅兩年,拉夏貝爾的營收從2011年度的18.6億元增加至2013年度的62.2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82.7%;凈利潤由2011年度的1.23億元增加至2013年度的4.1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83.3%。相對應的是,綾致時裝同期年複合增長率約為13%,ZARA約為26%,優衣庫為48%。

前瞻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柯素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拉夏貝爾前幾年優異的表現,得益於其定位及特色。“拉夏貝爾定位在‘少淑裝’,且采用相對平價策略,而當時相對平價的男裝品牌海瀾之家的增長也是非常迅猛的。在2014年,除了優衣庫在日本上市之外,還沒有類似定位的女裝品牌上市公司,拉夏貝爾算比較特殊的。且當時拉夏貝爾的零售網點數量遠超優衣庫,2014年6月拉夏貝爾零售網點數目為5671個,而優衣庫中華區店鋪只有374間。類似的定位,眾多的零售網點,使得拉夏貝爾迅速崛起。”

拉夏貝爾另一特色是直營。柯素芳稱,相對於其他服裝連鎖企業直營與加盟並舉、以加盟為主的模式,拉夏貝爾的全直營零售模式使其與大部分競爭對手區別開來,在品牌、價格、營銷、渠道等方面的管理更有效。

2014年~2016年,拉夏貝爾的門店數量仍高增長。其招股書顯示,2014年為6887個,2015年為7893個,2016年為8907個,平均以每年10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

不過,門店增長並不意味市占率的同樣提高。根據中華商業信息中心的統計,拉夏貝爾2015年的市占率已經滑至第四。

店均收入金額低於同業均值

營收高增長的同時,拉夏貝爾凈利潤的情況卻不如人意。

2014年至2016年,拉夏貝爾營業收入分別為62.09億元、74.39億元及85.51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5.11億元、6.58億元及5.72億元。可以看出,其營收持續增長,但2016年的凈利潤卻出現下滑,原因為何?

拉夏貝爾在回複記者的郵件中寫道:“2016年度,由於受到服裝零售市場疲軟的影響,公司銷售收入的增長有所放緩,低於期間銷售費用與管理費用及營業成本的增幅,致使凈利潤較上年度有所下降。”

另一個表現是,拉夏貝爾產品定位於大眾市場,註重產品性價比,因此公司產品均價低於同行業其他品牌。“這兩年咱家衣服的定價確實是在往下走,但是品質沒有什麽變化,所以性價比是很高的。”一位導購員對記者表示。

就拉夏貝爾的情況來看,“平價”的定位並未帶來更多的單店銷量,“薄利多銷”的期待並未顯現,公司的店均收入金額連續幾年低於同業平均水平。以2016年為例,安正時尚店均收入金額為170萬元,太平鳥店均收入也有217萬元,而拉夏貝爾專櫃店均收入71萬元,專賣店均收入111萬元。

近年,拉夏貝爾也遭遇了困擾許多服裝企業的庫存問題。拉夏貝爾的存貨金額,2014年至2016年分別為13.27億元、17.56億元及17.14億元。單看數據,其2016年存貨有所下降,但這主要是因為2017年新款產品尚未大規模入庫。

由此,拉夏貝爾2014年至2016年的存貨跌價準備分別為2.43億元、2.89億元及2.69億元,計提比例約在14%上下。而女裝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計提比例在22%左右。公司稱,公司存貨跌價計提比例低於行業女裝公司的平均水平,主要是因為公司庫存商品的庫齡結構較近(新)。

拉夏貝爾稱,針對服裝行業較為普遍存在的存貨余額較高及其跌價的風險,公司方面將通過加強庫存商品的監控與管理,制定及時、合理的促銷政策,實現快速、準確的產品調配,以促進產品銷售,有效控制存貨規模及其庫齡結構的增長。

多元化嘗試

投眼鏡公司又“開”咖啡店 拉夏貝爾多元化之路面臨業績下滑挑戰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成都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趙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拉夏貝爾的網點擴張在“快”這方面可謂學到了精髓。

公司招股書顯示,截至2016年末,全國零售網點數已達到8907個,其中,除公司於2016年新推出的品牌Siastella目前擁有2家加盟門店外,公司其他零售網點均實現直營模式。

上述網點數量在國內女裝品牌當中已經是很大的規模。但即便如此,公司的募投項目仍然投向了網點建設,計劃3年新增3000個零售網點。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拉夏貝爾也嘗試性地開始了多元化之路,比如投資眼鏡、咖啡等。那麽,這些項目會給公司帶來哪些變化?近日,記者就體驗了其中一個位於四川成都的項目。

重點建二三線及以下城市網點

拉夏貝爾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公開發行不超過5477萬股A股普通股,募集資金將投入兩大項目:零售網絡擴展建設項目以及新零售信息系統建設項目,兩者擬投入資金共計16.41億元,其中前者占了大頭,擬投入資金15.57億元。

拉夏貝爾方面稱,將以現有零售網絡為基礎,在未來3年內利用募集資金新開設專櫃網點2094個,新開設專賣網點906個。新開設零售網點均以直營方式運營。通過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擴大零售網絡,實現對空白區域的首次覆蓋以及重點區域的進一步滲透,提升公司品牌影響力,鞏固市場地位。

據了解,這3000個網點將重點投向二三線及以下城市:一線城市僅新增228家,二線城市新開891家、三線城市新開666家,其他城市新開1215家。項目完成後,三線及以下城市零售網點將新增1881個。

拉夏貝爾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將進一步提升公司在三四線城市的布局力度,提高在該市場的競爭能力。未來公司將在充分考慮商業地產的未來發展趨勢、自身經營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推廣“大店模式”,通過大面積的體驗店快速提升品牌形象、豐富購物體驗和優化購物環境,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

項目完成後,拉夏貝爾將擁有近12000家門店,這是什麽概念?優衣庫的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2月底,優衣庫海外(日本之外)門店總數僅為1029家。

快速擴張模式存風險

不過,市場人士對拉夏貝爾這種快速擴張模式並不一致看好。

“前期跑馬圈地式擴張,將會給服裝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前瞻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柯素芳向記者舉了美特斯邦威的例子。從1995年到2003年,美特斯邦威的專賣店曾遍布全國各個大中小城市,擁有了近1000多家專賣店。到2012年美特斯邦威的門店數暴增至5000多家,期間營收及凈利潤也雙雙大漲。但後來由於全球快時尚品牌的打擊以及自身門店過多導致的一系列問題,美特斯邦威業績不斷下滑,3年內關閉了1000多家門店,凈利潤也從盈利變成虧損。

柯素芳認為,通過這種外延式的擴張來提升業績的做法並不是長久之計,目前拉夏貝爾應該主要關註的是對現有店鋪進行梳理,而不是去考慮再增加店鋪。

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也認為,規模不是越大越好,“公司直營的特點決定了公司擴張渠道要投入龐大資金,同時需要成熟的管理團隊,以及強大的供應鏈等。如果在快速開店的同時,後續管控、支持系統、供應鏈配合程度、團隊發展等跟不上的話,對企業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柯素芳建議,拉夏貝爾應加大線上投入,“2016年拉夏貝爾的電商渠道成為一大亮點,在線平臺的銷售收入達到10.03億元,同比增長70.41%。拉夏貝爾未來更應該加大線上投入,再結合公司的線下優勢,從而帶動業績健康增長。”

多項投資收效甚微

如今,拉夏貝爾旗下已經有十幾個服裝品牌。而在不斷擴充新品牌的同時,拉夏貝爾的對外投資項目也在不斷增加。

2015年初,拉夏貝爾斥資2億元,持有電商品牌“七格格”54.05%的股權。當時拉夏貝爾的高管表示,七格格專註網絡服裝經營多年,擁有強大的在線運營能力及行之有效的粉絲群營銷模式,雙方合作有望大大提升拉夏貝爾的在線運營能力,帶動集團品牌的在線市場份額增長。

的確,在隨後的2016年,拉夏貝爾的線上銷售有了很大起色,不過七格格本身的銷售額卻萎縮了。資料顯示,七格格2015年實現營收278.41萬元,凈利潤為負46.37萬元;而2016年凈利潤轉正為12.8萬元,但營業收入反而不到前一年的一半,僅有105.25萬元。

此外,2015年秋公司新推出了中國本土快時尚品牌US(UlifeStyle),並迅速鋪開,2016年末網點數已有191家,營業收入達到1.91億元,但當年凈利潤仍為負4806萬元。

就在一個多月前,拉夏貝爾再次出手,不到千萬元小額投資了“多啦衣夢”。後者是一家女性服裝租賃電商平臺。拉夏貝爾公告稱,此舉將有助公司受惠多啦衣夢的發展、參與服裝業內一項可能的新機遇及嶄新商業模式,並利用多啦衣夢綜合網上租賃平臺的後續發展,帶動公司的未來增長。

多元化面臨業績下滑挑戰

不僅如此,拉夏貝爾還涉足了一些與服裝不相關的行業,例如眼鏡、咖啡。

在參股互聯網眼鏡品牌Inmix的公告中,公司表示,投資將有助公司通過Inmix品牌及北京明通的資源,進軍高毛利率的眼鏡市場,豐富產品組合,此外也可使用自身零售渠道助力Inmix品牌的發展。

而在投資TNPI(擁有在韓國、中國營運並管理意大利咖啡品牌Segafredo Café的特許經營權)時拉夏貝爾稱,投資為公司與TNPI的未來合作奠定基礎,包括在零售店內開設並營運Segafredo Café,以增進客戶的購物體驗。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店體驗了下Segafredo Café的環境,這家開在成都的店位於拉夏貝爾某集合店的三樓,店內光線柔和,色彩沈靜,布局寬敞,落地窗旁的沙發式座椅舒適。正逢工作日中午,記者是店內唯一的顧客,一位咖啡師獨自坐在吧臺內。從價格表上來看,一杯16orz的拿鐵售價35元,比星巴克高2元。

值得一提的是,從資料上看,TNPI去年仍處於虧損狀態,截至2016年末,營業收入257.89萬美元,凈利潤為負543.74萬美元。

柯素芳表示,拉夏貝爾的多元化思路是值得借鑒的,今後一個時期,擴充業態、增加消費者停留時間和消費理由是主流發展趨勢,而且也不僅限於咖啡店這類業態,可能後期還會加入雜貨、家居、藥妝等,把目標消費群體留在店里。不過,如何將咖啡店與服裝店兩種業態有效融合才是關鍵。

柯素芳也同時提醒,在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才是首要的。2016年拉夏貝爾的凈利潤下滑情況已出現,而面對新增店面投資成本大、成熟店面同店銷售增速下降的情況,其凈利潤下降的情況或許會持續。因此,如何淘汰效益較差的門店並對整體門店進行升級,是拉夏貝爾未來面臨的挑戰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994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4):Facebook出大招!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為哪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4/164581.shtml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4):Facebook出大招!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為哪般?
一個胖子的世界 一個胖子的世界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4):Facebook出大招!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為哪般?

巨頭面對新銳的後來創新者,究竟該采取什麽樣的競合策略?新銳的創新者,又當如何應對?

來源 | 一個胖子的世界(ID:we_the_people)

文丨錢致遠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1):我們之前理解的閱後即焚可能是假的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2):為什麽Facebook註定了抓不住閱後即焚的機會

Facebook和Snap的那些事(3):巨頭Facebook的抄襲為何以失敗而告終?

題記

Facebook終於被逼放大招了,花了非常大的代價購買了WhatsApp,為什麽?如果不收購的話,Facebook將會怎麽樣?

2

當年QQ出售要價100萬,為什麽沒人要?

當年微軟出價20億美元,為什麽Google沒有賣?

當年雅虎出價10億美元,為什麽Facebook沒有賣?

如果真的賣掉了,歷史又將會怎樣?

巨頭面對新銳的後來創新者,究竟該采取什麽樣的競合策略?

新銳的創新者,面對巨頭的重金收購誘惑時,究竟應該采取什麽樣的策略?

雙贏的迂回式創新的基本競合策略是什麽?

正文

面對Snapchat這些後來創新者咄咄逼人的挑戰,Facebook有些坐不住了。尤其在前面放了兩個小招都失效的情況下,一個就是準備30億美元現金收購Snapchat,被直接拒絕了。另外一個就是,幾年之內成立了一個創新實驗室,開發了幾款產品試圖能夠模仿,挑戰Snapchat公司,但都功敗垂成。

所以Facebook最終放了兩個大招。一個就是,花了190億美元現金加股票收購一款應用叫Whatsapp。另外一個就是,全力以赴來支持自己早年收購的一家公司的一款應用叫Instagram,全力支持Instagram發展,來挑戰和阻止Snapchat。

這兩個大招的效果怎麽樣呢?我們接著往下說。

3

首先看收購Whatsapp。收購Whatsup在2015年2月份花了190億美元,其中160億是現金,30億是股票。這個收購案非常大了,因為首先160億美元占了Facebook的那個時候整個公司現金總量的差不多1/3。Facebook發展這麽多年,包括上市收的錢,總共也就四百多億美元,花了1/3來收購。

另外一個,Whatsapp那個時候已經有十幾億的用戶量,Facebook收購它,一下子把公司往前大發展了一步,Facebook為什麽要花這麽大代價做這麽大一個收購呢?因為如果Facebook再不做的話,就要被擋在移動互聯網門外了。

因為我們知道現在全世界三款最主要的移動互聯網IM,就是即時通訊軟件,一個就是我們國內的WeChat微信,還有一個是歐美比較主流的Whatsapp,另一個在東亞、東南亞這一帶叫Line。

如果Facebook這三家都沒有參與的話,那麽Facebook就基本上被擋在移動互聯網的主流應用之外了,Facebook畢竟是從PC時代起家的,PC時代的社交網絡霸主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一下子被拋到後面,所以有點著急了。

我們看一下這個收購對我們有什麽啟發或者啟示。第一個就是,看一下Whatsappp為什麽值這個價格,為什麽Facebook會如此青睞它?這個就要從早年的歷史說起,就跟我們之前分析Snapchat的早期歷史一樣。

4

一個成功的創新,像Whatsapp也是一次成功的創新,也是短短幾年之內從零開始。一兩個工程師從車庫開始,突然有一天腦洞大開,突發奇想說要做個應用,這個應用幾年之內在Facebook和谷歌等巨頭的眼皮底下成長起來,成長為大家花重金購買的一個對象。

很多人說我知道啊,Whatsapp不就是移動互聯網IM即時通訊軟件嘛,網上大家進行聊天社交,這是現在的一個總結,往往也是事後的。剛開始做的時候,大家還沒有想這麽遠。

那個時候創始人有一天發現了一個機會,當然之前,他已經嘗試過幾個創業方向,都無疾而終了。然後他發現很多在美國留學的或者工作的東歐人,他們經常要與自己老家的親朋好友聯系,老家的親朋好友聯系一般經過這麽幾個方式。

第一個方式就是發郵件,發郵件大家都用過,一來一往,時間延遲比較大。另外一個就是打電話,但打電話有個問題,就是都是國際長途。老家有個親朋好友打電話給你,有可能你正好不在,有可能你不方便接電話就說了一兩句,說不好意思我要忙了,那我們什麽時候約了再打,這個電話就白打了。那我們大家可以發個短信預約下,問你什麽時候有空,有空我們打電話聊一下。但考慮到國際短信費也是比較貴的,一條短信比方說1歐元的話,那發兩三個短信也是比較貴的。

所以有這麽一個用戶群,他們在這麽一種場景下,他們有一個越洋電話的需求。就是有一個痛點,這個痛點長期以來存在,之前的解決方案,要麽就太昂貴,要麽太麻煩。比方說你也可以發郵件提前預約打國際長途。所以當時沒法解決,大家只能忍氣吞聲了,只能容忍著,直到有一天,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發現這個需求有一家公司能解決了。

Whatsapp這個應用很簡單,你裝上了之後,這個應用你可以在里面操作一下,改變自己的狀態。比方說我上課了,我把它設置一下我在上課,我在遊泳或者我馬上要睡覺了,就是最簡單的一個狀態提醒。你更改了你的狀態提醒,你的親朋好友在越洋的那一邊看到了,看到了就可以擇機酌情,跟你進行國際長途聯系。

這樣的話,這個早期的一個應用,一下子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所以安裝量一下子就鋪開了,但是這個安裝量畢竟是從0到1的第一步。它解決的是特定人群特定場景下一個特定需求,這個需求用特定的方式往往是比較簡單,比較冷門的方式解決的。一般人想不到,你也看不見,也符合看不見想不到的規律。

但是當移動互聯網繼續往前發展iPhone3Gs、4、4s,安裝量越來越多了之後,這個應用就可以直接發短信,大家可以直接聊天,就成了我們現在慢慢看到的雛形。

所以這就是Whatsapp從0到1的創新歷史,我們也是回到它早期的歷史迷霧當中去,挖掘它成功的邏輯。它必須在從0到1的過程中尋求突破,形成爆款,才會有後來的發展。如果你只是等到移動互聯網,等到智能手機功能比較完善比較普及的時候,我開發一個IM給大家聊天。

除了像國內的騰訊相對特殊一點,它是後來者,它來的比較晚。但是微信推出之後,瞬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很快取得覆蓋,反而把前面一些這已經走了一段路的IM給擠出去了。

但是在歐美市場上Whatsapp是走的最早的,就是一步一步迂回發展起來的,最終做大了。大到Facebook橫在前面,把Facebook給攔到了移動互聯網的門外。所以這也是為什麽Facebook花重金去買它,不花重金可以想象,如果Facebook現在還只是PC時代的社交網絡,那Whatsapp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可以想象如果Whatsup發展到跟微信一樣的話,那Facebook麻煩就大了。

第二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就是,Facebook為什麽要花這麽大的價錢去買。如果你不花這麽大的價錢別人不賣,不賣後果非常嚴重。因為有一句話說的就是,假如你是一個中老年人,你已經很成功了,但是你知道一個年輕人可能是你未來的終結者,或者是你未來全部的希望所在,或者是拯救者,那麽你今天以什麽價格把它買下來都是值得的。

但是悲劇往往發生在,花錢少的時候我們沒有在意這個事情,或者覺得不值得花那麽多錢去買。直到後來等你想買的時候,不得不買的時候高攀不起。所謂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所以Facebook為什麽不在三年五年之前把Whatsapp給買下來,這就又符合我們前面說的迂回式創新在早期的時候,你要麽看不見,一兩個工程師從車庫開始。

或者說你看見了,但你看不起,不就是一些東歐的人在歐美在美國生活工作,跟他們以前的親朋好友聯系的一個狀態提示器嘛,方便大家打國際長途的時候來提前查看一下。你說這個應用有什麽前途?

等到後來更多的人裝了之後,發一些短消息,不就是感覺是一個互聯網的短信系統,哪怕你短信發的也是跨洋的,就省點費用,這個也沒什麽特別價值。直到後來發展用戶數越來越多,更多的用戶甚至本土的美國用戶也用的時候,大家就相互之間突然發現,原來我們可以發這麽多短信,不可想象的。這時候等你再去參與的時候,你發現來晚了,這時候價格更大,想要買車票,花更多的錢吧。

這個其實就有點像早年我們聽說過的例子——騰訊,馬化騰有一段時間比較困難,QQ到處去兜售。100萬馬化騰特別想賣掉,但沒人要,有人願意只出六十萬。馬化騰拜見了一個互聯網大佬,那個互聯網大佬說,100萬買你的這個東西,不是我出不起這個錢,如果我要覺得你有價值,我50萬自己做就做出來了,我為什麽給你100萬?

之所以不做,是因為我覺得你這個QQ沒前途,因為那個時候門戶網站郵箱才是正途,你給你的非主流用戶的一些邊緣的小零星用戶一天到晚掛在網上,做個網上尋呼機,聊聊天,鬼知道有什麽用呢。而且美國互聯網聖地就沒有成功的參照物,所以直接pass,當然後來騰訊讓大家高攀不上了。

所以迂回式創新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即使你的對標的競爭對手就是巨頭,領先者,其實是有機會在早期跟你進行深度合作或者購買的,但是以各種理由就沒有成功,直到後來,要麽大家還是各自為戰,但是被顛覆被挑戰的滋味很難受,要麽就是花重金去購買。

比方說,我們知道微軟當年試圖購買過Google的,但微軟出價20億,覺得20億已經到頂了,不能更多了。但Google兩兄弟的意思,你要再高一點就好了。

如果當時微軟出100億,我相信Google倆兄弟就心動了。你要拿一筆錢去砸,震撼一下,兩個窮學生一輩子就沒有見過這麽多錢,想象不出自己一輩子還能賺這麽多錢,他就動心了。

20億你給幾撥投資人分完了,創始人自己分就沒幾個億了。幾個億大家覺得這一輩子,也不是說見錢眼開對吧,大家都是有理想的人,為這個錢不會把它賣掉,除非你特別震撼。

但對微軟來講,我可以20億已經是不能再高了,為什麽?我都不知道你怎麽賺錢,不像微軟我賣一份拷貝賺一份錢,賣一份拷貝賺一份錢。我的商業模式很清晰,你Google看起來是互聯網大家比較喜歡的應用,不就是搜索嘛,但是你怎麽賺錢呢?不知道。

或者你能賺到大錢嘛,也不知道,給你20億,那真是已經網開一面。否則就按照正常的投資決策流程,根本不可能買你,談不下來。那談不下來之後,愛理不理,總有一天高攀不起。

其實當年雅虎也是試圖購買過Facebook,出價10億美元,Facebook也不賣,如果能夠出個三十億五十億甚至一百億的話,Facebook要是賣給雅虎了就好了,雅虎今天走到這麽一個結局也讓人唏噓不已。

但如果Facebook現在屬於雅虎的,那完全就不一樣了。包括前面說的Facebook和Google各自都以30億美元40億美元購買Snapchat,Snapchat明白,僅僅是Snapchat上市當天達到了三百多億美元的市值,如果出價高一點也許就賣了。

所以歷史就是這樣,當然歷史沒有如果了。因為為什麽那時那刻出的價格一方出的很高了,另一方面還不動心,那是因為大家對未來的成功,已經成功的價值評估不一樣。

你可能覺得這個年輕人將來會有比較大的前途,年輕有為。但是你沒有想過他的成績會那麽大,他會那麽的成功,成為未來的巨頭,甚至成為你的killer,或者是你的拯救者。

因為你按照傳統的價值分析方式和邏輯來出價的,但這個傳統的就是你自己成功的歷史過程中你總結出來,你再套在一個新的年輕的項目身上的時候,怎麽算都不劃算,不值那麽多錢,這也是不對稱認知的一種方式,大家談不攏。

如果你能跳出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固有邏輯與價值評價方式,你真的能夠看到它未來不可限量的成長空間,出大價錢,相對來講,大價錢都是值得的,當然這個大價錢比起你後面付出的代價,其實還是小很多。

那下面一個問題來了,如果一個巨頭把成長過程中年輕有為的公司買下來了,那麽是不是歷史就很順利的往前發展呢?我們講這個不一定了,因為什麽?一旦嫁入豪門,那麽你受到商業規範,規矩比較多,受到了束縛,反而這個項目可能就變成中規中矩了。

就像我們知道的QQ,QQ其實也是有個對標對象的,就當年以色列的叫ICQ。ICQ後來被賣掉了,賣給了美國的AOL美國在線。但是賣給AOL幹什麽用呢?它成為龐大體系里面的一個小角色,它成了一個工具,成為服務AOL主力用戶群的一個聊天工具。

一旦成為聊天工具,就固化同化工具化和矮化了。創始團隊走了,然後再整個大的體系內部把這個工具做好就行了,至於這個工具有什麽其它的發展,有沒有新的用戶群,甚至其它的商業變現方式,就不重要了,就沒人理了。

反而騰訊的QQ賣不掉之後,只能硬著頭皮,然後過程中找到了變現的方式,也得到了很多發展。比方說,曾經有一段時間跟中國移動如膠似漆。大家想象它跟中國移動有段時間如膠似漆的時候,通過SP扣費賺取了一桶金。

後來通過遊戲,大量的遊戲愛好者,其實本人也是QQ的玩家,遊戲是騰訊的主營業務,騰訊也成了中國最大的遊戲公司。

所以這種靈活而又野蠻的生存法則,逼迫也好或者驅使也好,一個成長中的創新公司不斷的去探索一切可能的生存空間。反而被一家大公司花錢買了之後,嫁入豪門反而被各種束縛,同化工具化和矮化,反而沒了大未來。

比方說有一個例子是Skype,視頻聊天的,被微軟以85億美元現金收購了。這是微軟歷史上花的最大的一筆錢。因為微軟錯過了好多公司,錯過了早年的Google,甚至也錯過了雅虎,當然試圖有一段時間以四五百億美元收購雅虎的,但雅虎堅決不賣。當然,現在來看雅虎當時應該賣的,因為雅虎已經過了它的高峰期,後面Google上來了。

所以當微軟再決定進入互聯網領域的時候,Skype就收入囊中。它把Skype收入囊中之後,嵌入到它的Office系統里面,它的設想就是我的用戶群,每天可能是數億人用office。比方說大家都在編輯Word Excel,這時候大家有一個遠程視頻通訊的需求,那正好一點我們就進行視頻聊天了,就進行辦公協同了。

看,又是一次典型的同化工具化矮化固化僵化。Skype再也不會去想著其它的方式去多元化發展,野蠻靈活的生存,然後創造一個全新的領域,就變成永遠是工具了。這樣的話,這個項目就是賣掉了,但是從創新的角度來講,它就死掉了。

所以我們得感謝歷史上那些年輕有為的產品和項目,沒有被巨頭給霸占掉,對我們的用戶來說是非常幸運的,包括Google、Facebook都是這樣的。

但這個邏輯大家就感覺很微妙,那你究竟說是巨頭該不該把它買了呢?他們該不該賣給巨頭呢?賣了之後,又改變了它的結局,就有點像蝴蝶蝴蝶效應的感覺。

其實背後的核心邏輯也很簡單,從巨頭角度來講,其實應該收購,它有錢,而且是未來的大機會。但是收購之後,我們應當做什麽?

不能簡單的一體化,應當讓它還是相對獨立,最好是完全獨立發展,給予獨立的發展空間。但是母體,母公司必須註入資源,這樣的話資源給它,它獨立發展,給它添磚加瓦加把力。這樣的話,這個項目可能就發展的更順利,否則的話,那這個項目可能就扼殺掉了。

早年大家吃的虧多了,所以現在很多收購案之後,大家也慢慢明白了。比方說國內的微信其實也是獨立發展,並沒有被QQ給同化,工具化矮化。它就是相對獨立發展,反而騰訊QQ的母體的資源給註入到微信里面。

支付寶也是這樣,很快就獨立出去變成了螞蟻金服,獨立發展。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工具,像國外的PayPal,作為一個支付工具被eBay收了之後,就主要為eBay服務了。那PayPal的成長相當程度上就是受制於eBay的發展。包括Facebook收購的Instagram,後期也得到了非常大的獨立發展空間,Facebook也註入了很多資源。

Facebook 收購 WhatsApp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78

獨角獸觀察 | 天量成交後大幅殺跌,工業富聯“蹦極”走勢為哪般?

從周三一度逼近漲停到周四盤中一度跌停,獨角獸新股工業富聯(601138.SH)的走勢顯得那麽喜怒無常,這一方面受到了指數走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目前市場資金面對承接如此大盤股力有不足的真實寫照,而工業富聯後續的走勢無疑也將繼續受到上述兩大因素的制約。

從該股周四全天的走勢來看,在早盤以24.51元低開之後,股價全天維持“水下運行”狀態,僅在剛開盤時出現小幅拉升,但很快就在拋盤的打壓之下重回跌勢,全天股價運行震蕩下行態勢較為明顯,臨近尾盤是股價更是一度觸摸跌停板,最後報收23.29元,跌幅9.45%,成交金額83.1億元,換手率達到31.11%。

應該說工業富聯股價早盤的低開還是在預料之中的,因為股價從來都是由最想賣出和最想買入的人決定的,由於周三工業富聯早盤的成交集中在25元以下,其全天均線也未超過25元,這部分短線獲利的籌碼再疊加中簽未拋售者的拋壓,使得股價以24.51元開盤較為合理,而這一價格也基本接近周三的開盤價,處於一個合理估值的範圍之內。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股價早盤的大幅低開在說明拋盤態度堅決的同時,也體現了市場承接力量的不足,只能通過股價的大幅下跌來緩解市場的拋壓,同時6萬多手的成交量對於一個流通股本達到11億多的大盤新股而言也顯得偏小,這也給股價全天的運行確立了基調。

在開盤之後工業富聯的股價盡管一度出現快速拉升的態勢,但在市場拋壓較大的背景下,這樣力度的上攻顯得動能不足,股價也很快掉頭往下。盡管早盤股價還能維持在24元以上運行,但在午後股價跌破24元之後,多殺多割肉盤和中簽投資者止盈拋盤的大量湧出,使得其股價走勢午後更是一蹶不振,尾盤一度觸摸跌停板,最後以大跌9.45%報收。

其實對於新股而言,連續漲停板打開之後中簽籌碼往往會集中兌現已是常態,一些大資金往往會借機大量收集籌碼,然後根據市場走勢決定是直接大幅拉升股價,或者反手打壓逼迫散戶割肉離場後再行收集,而其中流通股本和流通市值的多少往往會成為重大的決定因素。

就工業富聯而言,目前流通市值達到260億元的巨無霸型新股,顯然需要依靠市場合力才能炒作起來,但其對於目前以存量資金為主的A股市場而言實在是不能承受之重。這一點或許可以從周三其成交達到158億元,占了滬市成交的十分之一還多,股價也大漲了7.21%,而上證指數卻是出現大幅下跌中有所體現,說到底還是市場通過整體失血在承接工業富聯的拋壓。

從周三的158億元到周四的83億元,工業富聯成交金額的下降無疑將逐步緩解市場失血嚴重的現狀,而隨著股價的回落、估值的更趨合理,其股價最終走穩也必然可期。但對於A股市場的投資者而言,目前更需要考慮的或許是,受此拖累疊創新低的股指能如個股那樣慢慢走穩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33

南京銀行定增被否為哪般,城商行多渠道“補血”解壓

去杠桿、非標回表、盈利下降令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資本金壓力加劇,多家城商行陸續發行金融債券、優先股等補充資本。然而,近日南京銀行持續一年的140億元定增預案未獲證監會通過,市場頗感意外。

7月31日,南京銀行發布2018年上半年業績快報。上半年年化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ROE)19.62%,較去年同期提高了0.60個百分點;上半年不良率0.86%,環比持平,但伴隨貸款總額增長,分析師預計該行不良貸款余額將有所增加;公司撥備覆蓋率463.01%,環比下降約2.45個百分點,仍維持高位。根據一季報,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09%,比2018年底的達標要求僅高約0.59個百分點。

“一直以來,南京銀行的資本金壓力較大,計劃了很長時間的定增方案被否,各方人士都感到意外,但預計這與二級市場波動和監管罰單關系不大,後續是否會針對此事發布解釋公告還要再觀察。”南京銀行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定增被否

日前,南京銀行公告稱,非公開發行股票未獲得證監會核準通過。南京銀行原計劃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6.96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40億元,扣除發行費將全部用於補充公司核心一級資本。發行對象包括紫金投資、南京高科、交通控股、太平人壽、鳳凰集團,均以現金認購本次發行的股票。

第一財經記者隨後詢問南京銀行內部人士、分析師,各方對此次定增被否頗感意外,尚不確定是因資本市場波動,還是因為監管收緊定增審批,抑或該行的定增計劃存在瑕疵。

南京銀行內部人士對記者回應稱,是否之後會發布關於定增被否的原因和後續安排,還要看後續溝通。

也有市場人士猜測,此次定增方案被否可能與南京銀行此前收到罰單有關。

今年1月29日,南京銀行公告稱,該行鎮江分行收到江蘇銀監局行政處罰決定書,對鎮江分行違規辦理票據業務違反審慎經營原則的行為罰款3230萬元。當時,銀監會依法查處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違規票據案件,在1月底披露了相關細節,共計對涉及該案的1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罰沒2.95億元。被罰機構包括紹興銀行、南京銀行鎮江分行、廈門銀行、河北銀行、長城華西銀行、湖南衡陽衡州農商行等。

有接近江蘇銀監局人士對媒體回應稱,南京銀行定增被否和此次行政處罰的必然關聯不大。

此外,去年初,寧波銀行、貴陽銀行和南京銀行因為MPA考核不達標而受到央行處罰。前兩者被取消2017年度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資格,而南京銀行被暫停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對象資格,暫停期限是三個月。不過,各方都認為,此事與此次定增方案被否並無必然關聯。

資本金壓力

根據南京銀行2018年半年度業績快報,上半年該行年化加權平均ROE為19.62%,較去年同期提高了0.60個百分點,維持較高增速。但另一方面,資本金的壓力仍是該行以及諸多中小銀行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廣發證券認為,2017年,南京銀行全年凈資產收益率(ROE)約17%,如維持此ROE,按照30%的分紅率,核心資本每年內生增長約12%。在外生規模增長受限的情況下,公司內生增長必要性提升,預計公司將更加註重風險資產投放效益。

此外,南京銀行貸款投放力度加大,存款增速有所回升。截至2018年6月末,公司資產總額11936億元,同比增長5.37%,其中貸款總額4361億元,同比增長18.34%,公司信貸資產配置力度加大。負債端,存款余額7613億元,同比增長5.69%,環比增長3.07%,存款增速有所回升。

總體而言,南京銀行在不良貸款率方面的控制較好。此次半年度業績快報也顯示,今年上半年該行不良率0.86%,環比持平。相比較資產總額同是萬億級的城商行,2017年年報顯示,盛京銀行、上海銀行、北京銀行的不良率處於1%~1.5%的區間。但是,該行資本充足率三項並不理想,尤其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只有8.09%,且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41%,資本充足率為12.79%,三項資本充足指標處於連年下滑狀態。

此外,2017年年報顯示,南京銀行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下滑99.22%,年報說明稱,這是由於報告期內存放同業款項等凈增加額減少所致。

雖然定增方案被否,但在上周,南京銀行成功發行了2018年第一期金融債券,共80億元,分為三年期和五年期兩個品種,三年期債券額度60億元,票面利率4.28%,五年期債券20億元,票面利率4.5%,評級為3A。募集資金用於增加中長期負債來源並支持新增中長期資產業務的開展。

城商行“資本困境”

近期除了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嘉興銀行等城商行都成功發行了金融債券,加強資本補充;此外,7月間,張家港銀行25億元可轉債、貴陽銀行50億元優先股和寧波銀行非公開發行優先股方案獲得批準。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需求較為迫切。

今年以來,銀行表內非標監管穿透和表外非標回表帶來資本壓力。海通證券測算顯示,假設2019年以14%的ROE和75%的利潤留存比例,每年通過未分配利潤可以使核心一級資本增長10.5%左右,在保持資本充足率不變的情況下,風險加權資產的增長率約在8.4%左右,低於2017年底的10.7%。只通過未分配利潤來補充資本,難以支撐銀行資產的擴張速度。

目前,銀行補充資本的方式多樣,用未分配利潤補充資本,包括降低分紅比例;控制成本項,如此前銀監會下調了貸款撥備率和撥備覆蓋率要求,可以使銀行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規模降低,相當於降低成本、釋放利潤,從而達到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效果;通過各項資本工具補充資本,具體而言,定增和可轉債可用來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優先股、永續債等可用來補充其他一級資本,二級資本工具等可用來補充二級資本。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815

中報眼 | 控股股東賣殼失利,英力特中報豪擲“大紅包”為哪般?

一次現金分紅的金額,接近過去11年間的分紅總額。而賬上擁有的貨幣資金,只有分紅金額的三分之一。“突然”推出的巨額現金分紅,將英力特的股價,連續兩天推上漲停。

英力特日前披露的2018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擬以每10 股派12元的方式,進行現金分紅。按照方案披露當天的收盤價,其股息率高達11%以上。

過去十多年中,英力特雖然多次現金分紅,但金額都相對較低。此次分紅若最終落實,總金額則將達到3.64億元,相當於該公司此前11年分紅總額。根據公開數據,2007年到2017年,英力特現金分紅共計約3.7億元。

從股權質押來看,英力特控股股東也並非急需資金。截至2018年6月底,其控股股東所持股份,已全部解禁且沒有任何質押。此前,控股股東曾計劃通過整體轉讓的方式賣殼,直到2018年3月底才正式宣布終止。

一次分紅金額接近過去11年派息總和

與一些藍籌股相比,雖然英力特現金分紅總額不算太高,但如果按照股息率計算,在近三年來進行“豪華”分紅的上市公司中,英力特至少可以名列前五。

分紅預案推出後,英力特股價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

分紅預案披露當天,英力特收報10.85元。據此計算, 英力特的股息率高達11%以上。此前的2017年,中國神華、江鈴汽車兩家公司,分別進行了2.97元/股、2.317元/股現金分紅。相對於披露前的股價,中國神華的股息率超過16%,江鈴汽車A、B股的股息率則達14.2%、21.3%。

英力特8月10日早間,深交所發出關註函,要求英力特就分紅的資金來源、未來分紅持續性、提議時間和方式、主要理由進行說明,並按規定報送內幕信息知情人名單。

年報數據顯示,截至6 月底,英力特貨幣資金余額僅為 1.19 億元。而如果分紅方案最終實施,英力特共計需要支付現金約3.64億元,即便將現有的全部貨幣資金拿出來分紅,兩者間仍然還有2.45億元的資金缺口。

貨幣資金之外,英力特有大量銀行存款。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該公司還有其他他流動資產6.88億元,而且全部為定期存款。兩者相加,英力特目實際貨幣類資產超過8億元,可滿足現金分紅需要。

另一方面,英力特現金流狀況也不算差。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該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呈凈凈流入,金額為 6077萬元,上期則為1.25億元。最近三年來,該公司並無償債壓力,2017年末公司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長期借款均無余額。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4.35元的流動負債中,最大的兩項是應付賬款、預收款,金額分別為2.71億元、7870萬元。

但問題在於,上述定期存款,能否用於現金分紅,取決於是否能在分紅前到期。財務報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公司定期存款金額為4.38億元,2018年上半年到期1.48億元,新增3.98億元,凈增加2.5億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加的比例接近60%。而去年底顯示的定期存款,具體到期時間,該公司並未披露。若不能在分紅實施前到期,其資金缺口仍然存在。

英力特此次分紅的規模,遠遠超過此前歷次分紅。自2007年至2017年的11年中,英力特共進行了8次現金分紅,但分紅金額都比較少,總額與2018年上半年一次分紅規模基本持平。

公開信息顯示,2007年至2010年,每股現金分紅0.1元、0.3元、0.1元、0.2元,英力特分紅金額1374萬元、4120萬元、1770萬元、3540萬元;2012年至2015年,每股現金分紅0.5元、0.1元、0.2元、0.3元,總分金額約為8870萬元、3030萬元、6060萬元、9090萬元,以上合計現金分紅約為3.7億元。

大股東曾計劃賣殼

與所有大比例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一樣,英力特持股結構也較為集中。此次分紅實施後,其控股股東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國電英力特能源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英力特集團”)持有英力特1.55億股,持股比例為51.25%,處於絕對控股地位。如果此次分紅最終得以實施,一半以上的巨額分紅將流入控股股東的口袋,金額在1.8億元以上。

業內人士分析稱,公司控股股東可能也並非急需資金。根據半年報披露,英力特集團持有的股份,目前已經全部解禁,而且沒有任何股權質押。此外,該公司前十大股東中的其他股東,目前也沒有進行股權質押。

2014年至2016年,英力特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9.3億元、16.9億元、16億元,2017年該收入又反彈至19.6億元;同期凈利潤則為5229萬元、2970萬元、1.09億元、9331萬元,近兩年雖然有所恢複,但仍存在波動。2018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10.04億元、8586萬元,同比分別下滑0.34%、增長20.8%;扣非凈利潤8384萬元,同比增長22.39%。

英力特業績下滑之際,控股股東曾有“脫身”之意。早在2016年5月,英力特集團就計劃轉讓控制權,同時打包轉讓寧夏英力特煤業有限公100%股權。控股股東賣殼的意圖已經非常明確。之後,寧夏天元錳業有限公司(下稱“天元錳業”)有意接盤。

2016年12月6日,英力特再次公告稱,英力特集團擬通過公開征集的方式,一次性整體協議轉讓持有的1.55億股。2017年1月18日,天元錳業成為擬受讓方。

不過,2017年2月,雙方就轉讓英力特煤業100%股權及相關債權項目價款支付方式的執行產生分歧,協商後雖然達成了初步意見,但未能得到有關部門批準。 隨後,天元錳業就此起訴,2017年7月,英力特收到天元錳業發送的民事起訴狀及寧夏高院受理案件通知。

2018年3月28日,英力特公告稱,寧夏高院已經做出判決,其股權轉讓中的股份轉讓協議、產權交易合同等,雖然成立但未生效不產生法律效力。在此情況下,交易無法繼續推進。英力特集團、天元錳業達成一致,決定終止相關交易,英力特集團也將協助退還1.5億元的保證金以及約9.1億元首期轉讓款。至此,英力特集團賣殼宣告失敗。

此前3月14日,英力特披露了一份收購報告書,因國家能源集團吸收合並了國電集團,導致國家能源集團承繼國電集團間接持有的英力特51.25%股份,但國家能源集團暫無在未來12個月內增持或處置已擁有權益股份的計劃。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向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