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名作家+課程化內容” 成知識付費平臺圈地新目標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07/1191176.html

就在不久前,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格非解讀古典名著的音頻課正式落戶“新世相讀書會”。緊接著,《畢飛宇和你一起讀經典》 音頻節目在“豆瓣時間”上線。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中生代實力派作家的音頻作品“處女秀”,都選擇了站在“風口”的網絡知識付費平臺。

有人說,感謝不再免費的互聯網,音頻已經可以賣錢了。從2016年知識付費元年開始,到知乎、果殼、喜馬拉雅FM、得到的相繼出現,再到2018年1月百度正式以“百度小課”入局,知識付費賽道“選手”正在不斷增加,而新一輪爭奪重要作者的圈地目標已經指向名作家和他們帶來的文學課。

知識付費的賽道上,“選手”正在不斷增加

“在《雷雨》 的第二幕里,有一段繁漪與周萍的對話。周萍說:”如果你以為你不是父親的妻子,我自己還承認我是我父親的兒子。‘繁漪說:“哦,你是你父親的兒子。’”畢飛宇坦陳,自己讀這一段文字還是大學時,這兩行“字”飛快從眼前滑過去了,“但有一天,當我在劇場里,聽到這兩句臺詞,我承認,我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我深為曹禺先生的才華所折服。”由此,畢飛宇提出了一個關於閱讀的命題———如果沒有語言的“音”,如果沒有“聽”,你真的能夠“讀懂”《雷雨》 麽? 他表明的觀點是,閱讀不必一目十行,“讀出聲”有時顯得尤為重要。

有意思的是,畢飛宇的“讀”書論,除了對 《雷雨》 的感性解讀外,多少也道出了知識付費平臺密集推出各種名作家解讀名著的付費音頻欄目,為何會如此受當下讀者歡迎。這些“音頻課”很多是收費的,越來越多的作家和學者正被知識付費平臺“請出山”去做了主播,成了網紅。作為交換,這些網絡知識付費平臺向作家們開出可觀的“稿費”,稍有知名度的作者,一期節目的稿費可以輕易破萬。

有觀點認為,如今各種圖文和視頻令受眾感覺目不暇接,每個人接觸的信息已太多,多到不得不放棄“互聯網免費”這一看似天經地義的事情,轉而花錢去購買、主動篩選信息和內容。當眼睛的時間已經不夠用的時候,依然空閑的耳朵成了內容供應商爭奪的又一個戰場。去年,就連網絡知識付費平臺標誌性人物之一羅振宇也宣布,視頻節目《羅輯思維》 下線,以後只能在他自己的 App“得到”上聽到相關音頻。

用戶冷靜下來之後,如何滿足他們的更高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知識付費平臺這一模式經歷了近兩年的火爆,也因“碎片化、娛樂化、收割粉絲”等引來了猛烈的非議。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的觀察是,知識行業在快速洗牌,用戶在走向冷靜,目的在明確,要求在變高。在一番試水後,“名作家”+“課程化內容”的組合,成了各大平臺最需要爭搶的資源,加強對傳統出版行業的滲透,爭奪作家成為了必然趨勢,而平臺鎖定的拉流量的作者幾乎和傳統出版業的目標作者高度重合。

豆瓣在去年推出的付費音頻項目意外賣得不錯,這個叫做“豆瓣時間”的產品,成功地邀請到作家白先勇,上線《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在成功學和心靈雞湯泛濫的音頻產品中,以談古典文學的方式取得了成功。

很多人承認,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提升自我的學習模式。捧個手機,就能隨時聽到作家們、教授們隨堂示範,還能互動留言。從作家的角度來說,作為文學與學術的創作者和研究者,以前的方式是通過出版著作獲得相應的稿費和版稅,現在又多了一個與讀者分享所得的方式,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率先進入收入“千萬俱樂部”,“動動嘴著就把錢給掙了”。很顯然,這是一種雙方都樂見其成的方式。

然而,訂閱模式類似於健身房。為了擁有更好的形體,越來越多人去辦了年卡,但大多數人在開始幾周之後,便把卡扔在了抽屜深處。同樣,有不少人買了不少知乎 Live、得到專欄、喜馬拉雅的視頻音頻節目,最後卻越來越少去點開。因此,在內容組織上,對網絡付費音頻這一新生事物的制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比如,在最開始便要向用戶展示明了,自己提供的內容來自哪位作家,請他來講的意圖,及他的講述究竟與聽者現有的知識積累之間能作怎樣的聯系———在音頻這一形式里,不存在快速瀏覽這一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84

台名作家陳映真北京出殯

1 : GS(14)@2016-12-03 05:11:23

在北京病逝的台灣著名作家陳映真,昨於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辦告別式(圖),多名親友和大陸文壇作家送別。陳映真上月22日病逝,終年79歲。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昨掛起悼念陳映真輓聯,一邊寫着:「真愛中華民族奉爍金年華力推祖國統一」八寶山殯儀館鄰近多名中共領導人下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陳映真本名陳永善,1937年於台灣新竹出生,於1985年創辦雜誌《人間》,開創台灣報道文學,以倡導社會公平正義的左翼立場,影響一代年輕人。他1988年參與成立中國統一聯盟,擔任創盟主席。2006年6月移居北京,同年9月中風,過去10年一直卧病治療。他在2010年獲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是首名加入此協會的台灣人。陳有好友曾推動他返台灣故里,他也點頭允諾,惜未能離世前「落葉歸根」。《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2/198521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0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