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讓子彈飛闖7億票房內幕 英皇電影CEO獨家披露

1 : GS(14)@2011-01-27 00:56:13

2011-1-22 iM

「讓樓價飛一會」、「讓票房飛一會」、「讓薪水飛一會」……新上畫電影《讓子彈飛》在內地掀起一股「飛一會」熱潮外,票房更「飛」上雲霄,放映一個多月,票房勁收6.3億元人民幣,挑戰《唐山大地震》6.7億元的華語片最高票房寶座。在香港《讓子彈飛》奇迹延續,首日上畫收173萬,破華語片首日開畫票房紀錄,成績跑贏《非誠勿擾2》,開畫一周票房逾570萬港元。

電影成功,導演姜文功不可沒;票房成功,卻是一門精心計算的生意布局。

《讓子彈飛》斥資1,800萬美元(約1.18億元人民幣)拍攝,最大投資者正是香港的英皇電影,公司近年積極製作合拍片,面向中國逾100億票房的電影市場。

親身參與電影製作過程的行政總裁利雅博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披露鮮為人知的製作內幕,原來4年前中秋節一次三人「鴻門宴」期間,一度令英皇投資蝕錢的姜文擲下豪語,揚言「一定會拍賺錢的戲作補償」,過去只拍文藝片的他變身商業片大導,如今直衝7億票房的電影奇迹,就是姜文用3年時間兌現的承諾。

《讓子彈飛》在內地上畫4周,票房突破6億元人民幣,就連平日對內地電影不甚受落的香港票房,一周也大收570萬港元,對白劇情更成街頭巷尾網上熱話,創造近年罕見的中港合拍片奇迹。

當兩地觀眾正在談論《讓子彈飛》的政治與社會諷刺內容時,卻不為意它在商業上的成功故事,更引人入勝。

這齣投資約1.18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電影,資金有一半來自香港的英皇電影,也是電影的最大投資者。

有份締造這次奇迹的英皇電影行政總裁利雅博,剛到北京參加完電影《新少林寺》首映,便匆匆回港接受本刊訪問,追溯電影的誕生過程,在小小的會議室內,暢談這部票房直衝7億歷史高位的電影賺錢奇迹。

三句話成就賺錢奇迹

4年前的中秋節,當人們還在吃着月餅賞月之際,一部億萬票房電影正靜悄悄萌生。那時姜文的第三部導演作品《太陽照常升起》拍攝至尾段,資金突然出現問題,幸得英皇及時出手注資,令電影得以完成。可惜影片在內地票房差強人意,只收2,000萬元,拖累英皇虧本,此時姜文便向他許下承諾︰「不要緊,我一定會拍一套賺錢的電影補償。」

《讓》中一幕四郎、麻子和師爺三人聚首擺下「鴻門宴」,令觀眾印象深刻;想不到現實中,《讓》片也是由一次三人夜宴中醞釀出來,利雅博對這一幕記憶猶新。

2007年《太陽照常升起》在港首映,姜文、英皇老闆楊受成和CEO利雅博三人在太古廣場飯聚。這次「現實版鴻門宴」中,欠下英皇一筆「票房債」、「人情債」的姜文,主動向有恩於他的楊受成問道:「楊先生,你喜歡看甚麼類型的電影?」楊受成答他:「我喜歡看鬥智,耍陰謀的電影。」姜文:「好,我下次就拍一部鬥智的電影。」三句話便成就了《讓子彈飛》的藍本大綱。

姜文安排戲中黃四郎(周潤發飾)臨死前,向麻子(姜文飾)許下承諾,說要送他一頂更好看的帽子,最後承諾兌現,現實中的姜文也是說到做到。這齣黑色幽默電影,正是票房大賺,又以鬥智、陰謀等內容貫穿全片。

不過一套好電影,不代表一定在商業上獲得成功,過去姜文作品都是口碑好但票房差,利雅博坦言電影製作投資充滿變數。

「一部電影會否成功有許多變數,就算故事好、演員好,但上映檔期、對手、宣傳、當時經濟環境,都會影響看戲意慾,這些我們控制不到。」利雅博說,作為製作單位,可以控制的只是產品質素和成本。

今次《讓》製作成本1.18億元,數目不菲,他回想最初2008年剛開始籌備電影時,沒有人敢說一定能回本賺錢,最終決定開拍,只是「博一鋪」。「電影這行業的賭博成分很重,這行業本身是一個文化產業,用1億去投資電影,是否便有1億5千萬回報呢?沒有人能估到。」在電影圈工作30年的他說,這種不確定性,正是電影業這麼多年來引人入勝的地方。

雖說是「博一鋪」,但姜文和英皇花了兩年多時間,精心策劃這顆「子彈」應如何飛,當中有不少鮮為人知的內幕,都是電影成功的關鍵。

疑似科學方法編劇

《讓》片劇情緊湊、對白精采,劇本應記一功。利雅博說,向來有看小說習慣的姜文,不時會把好故事收集下來,這次他盯上的,正是四川小說家馬識途《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一節,汶川大地震後,姜文親身拜訪這位老作家,親口談下小說改編成電影的版權。

要把小說變成一部叫好叫座的電影劇本,過程殊不簡單,但姜文在過去訪問被問劇本靈感來源時,總是輕輕帶過,從不透露箇中秘訣。親身參與過《讓》編劇會的利雅博,便首次披露姜大導如何精心「秘製」一套商業大片的劇本。

姜文首先集合一大班編劇們在北京近郊租了一個房子,每次「閉關」3個多星期,與香港編劇普遍獨個兒埋頭苦幹完全不一樣,利雅博試過跟他們一起閉關幾天。

「屋內有一塊大黑板,貼了120張卡紙,每一張紙代表一分鐘的電影劇情。」他說,卡紙寫上寫滿四字詩詞,排好後眾編劇一起進行「圍讀」,各人「你一句,我一句」以說故事的形式,把整套劇串連起來,眾人如煉丹般沒有一天停下來,「姜文還是一邊抽着煙,一邊聽這個故事。」

「一個好的劇本是電影的靈魂,是成功的一半。」利雅博說,姜文極為看重劇本,《讓》片在2009年正式開拍前,花了一段漫長時間修訂劇本,且為保「賺錢」承諾,姜文還用了一個他口中「疑似科學方法」去編劇,就是一個齊集「五十後」到「八十後」的編劇團隊,以捕捉普羅觀眾口味:「編劇中有男有女,有中年,有青年。從不同的年齡層角度去看,顧及每個觀眾需要。」在海報上最後看到6位編劇名字,只是最主要的數位,其實整個編劇團隊有十多人。

包裝宣傳絕不能慳

有好劇本,也要有號召力吸引觀眾,包裝和宣傳便成關鍵。「任何一件商品都需要包裝,有了劇本後,如何去包裝?就是放不同的演員在其中。」利雅博形容周潤發、姜文及葛優3位都是當今中國影壇上最好的演員,後二者在內地更是名牌,超級卡士成為電影的最佳包裝。他透露,電影逾億製作成本,最大部分就是花在3位男主角及劉嘉玲身上,務求讓最好的演員演繹最好的角色。

《讓》在內地的宣傳費亦達到4,000多萬元人民幣,全交由姜文的北京不亦樂乎電影公司負責安排,花費主要在安排演員與觀眾見面,接受傳媒訪問、央視廣告、網上及大型路牌廣告等宣傳上,利雅博歎電影宣傳費「貴到不行」,幸好《讓》得到兩大公司紅牛及佳能贊助1,000多萬元。

鬼才姜文引發討論

一部好劇本要轉化為有聲有畫的電影,全靠導演的功力。利雅博說,姜文這個名字,對香港人來說還稍為陌生,但這個內地名牌導演兼演員,這次盡顯功架,幕前演員張麻子,幕後的導演與編劇姜文,利雅博對姜文讚不絕口,「在合作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姜文導演是一個非常有自信人。」

有內地影迷形容,被這部「突如其來的好片嚇了一跳」,畢竟過去姜文前三部導演的戲,都走文藝路綫。今次突然轉拍商業片,姜文似乎手到拿來。「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導演,覺得拍一齣商業片反而沒有挑戰性。」

《讓》是姜文第四部導演的作品,過去1993年的《陽光燦爛的日子》、1998年的《鬼子來了》和2007年的《太陽照常升起》,都是口碑比票房好。今次他立定為英皇拍一部「一定賺錢的戲」,故《讓》不但貫穿著動作、笑料等商業元素,少了一份文藝,且不乏思考深度。

看了《讓》的觀眾都議論紛紛,不斷解構電影情節內容與當下中國時弊的關係,其中片中的土皇帝、不公等現象,更被視為電影引發觀眾共鳴的主因,但利雅博卻認為觀眾想得太多。「我也有點出奇,有些解讀更是天馬行空,跟導演談及這回事的時候,他也啼笑皆非。」

觀眾為電影添上諷刺時幣的光環,令電影笑料和深度兼備,但利雅博說,相信姜文在製作這部電影時,並沒有刻意加入政治等內容,而且姜文這次對劇本製作特別審慎,原因是姜文第二部導演作品《鬼子來了》,因題材敏感,在內地遭禁播,即使在康城影展奪得評審會大獎,也盡失內地票房,兼有6年被「吊銷」導演名義,只能繼續當演員,所以如今再次執導,他亦不容有失,劇本出爐或有任何改動,都立即送交內地電檢部門審批,確定沒有問題才開拍。

但他笑言,這就是電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而觀眾在網上的討論,更大大增加了《讓》在社會的曝光率,「這可能是投放數千萬宣傳,也未必能換到的結果。」

或有機會開拍續集

今次《讓》的成功經驗,卻沒有令利雅博一下子變得心雄,準備增加開戲或加大製作費。「今次成功不代表下一次得,電影沒有成功Formula,每部片都要獨立處理。」

雖說沒有成功方程式,但這次《讓》取得空前的成功,姜文會否開拍續集,再創奇迹?CEO這樣回答:「如果以生意角度出發,是一定要做的,而且還要打鐵趁熱,最好明天就開拍。」但回顧這次《讓子彈飛》製作時間近3年,他坦言「製作需時」,但讓一眾「子彈」迷欣喜的是,他沒有否定開拍續集的可能性,「我們跟姜導演的關係非常好,會再合作的。」

----------------------------------

港知識份子 帶起口碑票房

《讓子彈飛》在內地上映3周後,本月13日正式在港上畫,短短一周票房超過570萬港元,無論票房以至聲勢,都較過往其他在港上映的內地片矚目。相對在內地鋪天蓋地的傳統廣告宣傳策略,負責香港這邊推廣的英皇,則有部署地先向中產入手,製造口碑和話題。

「港人對內地電影比較抗拒,除了《唐山大地震》曾有1,500萬票房,一般幾百萬已算好收得,像《山楂樹之戀》、《三槍拍案驚奇》,就算內地票房有幾億,香港都是收百多萬。」加上香港戲院少於50間,熒幕約180個,爭位上片十分激烈,利雅博說,推廣《讓》之前花了不少心思。

首映請來社工大學生

他們先為《讓》定位,認為此片較切合中產知識分子的口味,故先做8場試映,邀請政界、大學、社工、在港的內地專業人士等,由在港一班知識份子製造一個口碑效應,建基於這些中產口碑,再建立其後的推廣策略。「當然這不多不少都是賭博,如果他們看完不喜歡,出來口碑不好,之後就很難做。」

策略成功,結果令人喜出望外。市場部起初以為只有金鐘、中環、銅鑼灣等戲院票房造好,但口碑一旦建立,就連旺角朗豪坊午夜場也幾乎爆滿,旺角百老匯更由細院放映改為大院,放映戲院由最初23間,迅即擴展至32間。

其實香港票房一年票房只約12億至13億港元,相對內地去年總票房超過100億人民幣,可謂小巫見大巫,但電影公司仍認真對待香港市場,背後有因。「香港市場絕對仍有重要性,幾十年來對東南亞和內地文化生活有領導作用,周邊看甚麼電影、聽甚麼歌,都以香港為潮流指標,這方面香港還有優勢。」

票房6億 僅賺4千萬

《讓子彈飛》票房一飛沖天超過6億,直迫內地票房最高的華語片《唐山大地震》的6.7億元(人民幣,下同)票房,加上《讓》片仍有至少一至兩周上映期,甚有機會打破內地最高票房電影紀錄。以電影拍攝成本約1億人民幣計,如今票房高出5倍,作為最大單一投資方的英皇,回報估計必數以億計,未料利雅博直說︰ 「現在賺約3,000萬至4,000萬,已十分難得。」

他親自拆解《讓》片這盤電影生意帳目,「6億元只是票房數,戲院收到這筆錢後,會與我們對分。」他說,現時內地的大型影片一般可分得票房42%,即約2.5億元。「2.5億元中,又要扣一些稅務雜項費,實收約2.2億元。」

扣除雜費實收約3000萬

他腦海一邊打着無形算盤,一邊數︰「還有宣傳和發行費用,以今次《子彈》這齣大片,在路牌、中央台等賣廣告,宣傳費很大,加上發行到各戲院的拷貝,宣發費超過4,000萬。」扣減宣發費後,餘下1.8億元再減約1億元製作成本,利潤8,000萬元。以這次英皇投資佔整體45%計,姜文的北京不亦樂乎公司和其他內地投資者佔55%,英皇實收回報約3,000萬至4,000萬元。「電影這行業近年特別難做,這次能在單一市場已賺大錢,賺回所有成本兼有利潤,已是十分難得,亦不容易。」

這還未計稍後影片賣到海外,所有收入全部淨賺,目前《讓》已展開東南亞及歐美市場的海外營銷發行推廣,尤以亞洲地區最受歡迎,「海外賣片淨賺,或約數千萬元。」其後發行DVD、電視播放權等的收入,更會令利潤像雪球愈滾愈大。「現時在內地已回本賺錢,所以其後所有收入都是淨賺,壓力相應低。」

利雅博坦言,電影製作不同一般商品,「製作手機可以計算毛利,投資多少、生產多少、利潤多少,全部有數得計,但電影是文化產業,投資多少不一定能代表可回報多少。」

不做合拍片 對公司唔住

香港電影被視為夕陽工業,但近年再見曙光,全因打開了內地電影的億元市場,英皇電影行政總裁利雅博坦言,若電影不合乎合拍片的條件,就不會開拍。

2000年成立的英皇電影,初時主打本土電影市場,至2003年開始,內地電影市場火速發展,且逐步開放給港資加入,「當時內地製片廠也是國營的,他們要運作拍戲,但資金不足夠,根本沒有可能投資數千萬拍電影。」

進口內地回報收入有限

內地片廠需要資金,香港電影公司需要市場,在互惠互利下,2003年英皇有了第一部合拍片《千機變2》,成為最早一批以合拍片打進內地的香港電影公司。

在合拍片出現前,香港電影只能以「進口片」輸入內地市場,額度有限,回報收入也限在13%至14%;但利雅博指,合拍片回報率不受限,在發行時更有彈性,幾乎與國產片獲得同等待遇一樣,到各省市宣傳也容易一點。

此後公司產品亦以合拍片為主,無論在題材、演員和資金上都會遷就合拍片規格,例如《寶貝計劃》、《綫人》等出品均為合拍片,純港產片近年只有麥曦茵的《前度》,以支持一些新晉電影人拍攝工作。「香港電影票房一年只有約12億,現在中國票房逾100億,Critical Mass根本是兩回事,如我們有過百億市場都不去做,對唔住公司。」

打滾30年 打造電影奇迹

驟眼看來,一身熨貼灰藍西裝的利雅博,與五光十色的電影工作似乎有點不對調,其實他是打滾電影圈30年的資深電影人,參與過不少電影奇迹。

1979年與成龍同年加入嘉禾,第一部參與電影是當時極流行的功夫片《雜家小子》,由元彪和洪金寶等主演,負責做發行和行政工作的他,其後陸續創造不少電影佳績,包括九十年代嘉禾投資拍攝的《忍者龜》美國片系列,不但在美國刷新票房紀錄,還開拍續集,令嘉禾揚威國際,至今印象難忘:「起初一點期望都沒有,最後卻賺了大錢。」

還有1991年的《阮玲玉》,女主角張曼玉奪得柏林影展首位華人影后︰「投資拍攝這齣文藝片後,我們把它推去柏林,結果張曼玉拿了大獎,然後就大紅大紫。」

一直在嘉禾工作了21年,利雅博於2000年離開,到台灣加入滾石唱片,未幾回港掌舵英皇電影。

《讓子彈飛》票房大收,他卻未可鬆一口氣,除了海外發行工作仍繼續,另一大型合拍新片《新少林寺》又接着上映,要密密往返中港跟進宣傳及發行。問他有多久沒放假,一直有問必答的精明CEO忽地呆了數秒,似乎很陌生的說︰「假期?好像好耐沒放過了。」

﹏﹏﹏﹏﹏﹏﹏﹏﹏﹏﹏﹏﹏﹏﹏﹏﹏﹏

《讓子彈飛》小檔案

導演:姜文

投資者︰香港英皇電影及北京不亦樂乎等

電影開拍日期:2009年9月

製作成本:1.18億元人民幣

內地至今累積票房*:6.3億元人民幣

香港至今累積票房*:570萬港元

主要拍攝地點︰江門開平市

創下紀錄:

1. 內地最高單日票房6,200萬元人民幣,打破《阿凡達》創下的5,760萬元人民幣紀錄

2. 內地上映首周票房1.9億元人民幣,打破《唐山大地震》的1.60億元人民幣紀錄

3. 香港首日上畫收173萬港元,破華語片首日開畫票房紀錄

*註︰電影累積票房資料截至1月19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7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