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室(12):古代通識科天皇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8740
一個國家從事科研通常有兩個目的:一是稱霸世界,如美國,一是谷底翻身,如戰敗後的日本,韓國等,但係返去一千年前的北宋,果陣外族都好打得,但偏安中原仍然是無問題,於是無必要稱霸世界,又無需要谷底翻身的情況下,文化發展就好蓬勃,而科研發展就不算主流。
不算主流並不代表無人做,否則中國歷代都唔會有四大發明,至於邊位古代科研精英可以威震中外,到今時今日好多中外人士都讚好呢?不如引述下以下科學家點講。
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沈括這樣的人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國出了這麼一個。
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
呢位生於宋朝時期的沈括,就係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的《夢溪筆談》作者。
沈括有幾巴閉?幾百年後的近代,為了紀念呢位中國古代科研名人,有一粒小行星2027被命名為“沈括小行星”。
介紹下沈括的背景,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杭州)人,生於官宦之家,算是小康家庭長大。
佢十四時,經母親的指導下,經已讀晒屋企入面的藏書,由於老爸都係官要被調來調去,沈括就要跟隨老爸四圍去,當中得著就係可以免費去旅行增廣見聞,而沈括都唔係孤寒的人,佢晚年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之後,就將生平所有見聞,再加佢係各方面的科研心得,仲有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記載係《夢溪筆談》之中。
《夢溪筆談》實在有太多好東西,現節錄少少同大家分享下:
1. 天文方面,沈括曾試過連續三個月觀察天象,之後大膽提出北極星與正北相差達三度之多,將前人認為的一度相差甚遠,呢個說法同現今的科學家研究不謀而合。
另外沈括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了400年發現磁針偏角,呢個相信係地球上最早談及地磁偏角的記載。
佢仲發現月亮本身不能發光,其光亮乃是由太陽反射而來,並發現:每當月亮在正南或正北時,海潮就上漲,因此潮汐現象是月亮引起的,而不是太陽。
2. 在曆法上,就是首位提出「十二氣曆」的說法,主要用廿四節氣黎定月,簡單來講就係現今所用的陰曆。
由於使用十二氣曆較符合實際的天體運行,對農業活動的安排起實際的作用,重要性不少於依家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
另外,佢亦都提出夏至日和冬至日不等長的偉大見解。
3. 數學方面有兩個學說,因軍事工程之需要,研究出堆垛問題,用幾何求積的方法,來解決級數求和的代數問題,是為隙積術;另外也發表由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去求弓形﹝弦﹞底和弓形弧的會圓術,呢個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弦和失的長度來求弧長的近似公式。
4. 在地質研究上,沈括相信係呢個世界上第一個叫「石油」做「石油」的人,不如睇下佢點描述。
「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另外亦曾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而達芬奇到四百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先開始發表對化石的研究。
另外在製圖學、物理學、工藝以至軍事上都有不少學說發表。
筆者認為,形容沈括為科學家未免以偏蓋全,如沈括生活在現今社會,佢應該是通識天皇。
所以話中國人都不是一味死讀書,平時觀察多D,研究多D,都可以創出一片新天地,這正是通識的精神,也說明了將通識規範化成為一個學科,是多麼多麼滑稽的行為。
一個國家從事科研通常有兩個目的:一是稱霸世界,如美國,一是谷底翻身,如戰敗後的日本,韓國等,但係返去一千年前的北宋,果陣外族都好打得,但偏安中原仍然是無問題,於是無必要稱霸世界,又無需要谷底翻身的情況下,文化發展就好蓬勃,而科研發展就不算主流。不算主流並不代表無人做,否則中國歷代都唔會有四大發明,至於邊位古代科研精英可以威震中外,到今時今日好多中外人士都讚好呢?不如引述下以下科學家點講。 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沈括這樣的人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國出了這麼一個。 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呢位生於宋朝時期的沈括,就係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的《夢溪筆談》作者。沈括有幾巴閉?幾百年後的近代,為了紀念呢位中國古代科研名人,有一粒小行星2027被命名為“沈括小行星”。介紹下沈括的背景,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杭州)人,生於官宦之家,算是小康家庭長大。佢十四時,經母親的指導下,經已讀晒屋企入面的藏書,由於老爸都係官要被調來調去,沈括就要跟隨老爸四圍去,當中得著就係可以免費去旅行增廣見聞,而沈括都唔係孤寒的人,佢晚年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之後,就將生平所有見聞,再加佢係各方面的科研心得,仲有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記載係《夢溪筆談》之中。《夢溪筆談》實在有太多好東西,現節錄少少同大家分享下:1. 天文方面,沈括曾試過連續三個月觀察天象,之後大膽提出北極星與正北相差達三度之多,將前人認為的一度相差甚遠,呢個說法同現今的科學家研究不謀而合。另外沈括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了400年發現磁針偏角,呢個相信係地球上最早談及地磁偏角的記載。佢仲發現月亮本身不能發光,其光亮乃是由太陽反射而來,並發現:每當月亮在正南或正北時,海潮就上漲,因此潮汐現象是月亮引起的,而不是太陽。2. 在曆法上,就是首位提出「十二氣曆」的說法,主要用廿四節氣黎定月,簡單來講就係現今所用的陰曆。由於使用十二氣曆較符合實際的天體運行,對農業活動的安排起實際的作用,重要性不少於依家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另外,佢亦都提出夏至日和冬至日不等長的偉大見解。3. 數學方面有兩個學說,因軍事工程之需要,研究出堆垛問題,用幾何求積的方法,來解決級數求和的代數問題,是為隙積術;另外也發表由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去求弓形﹝弦﹞底和弓形弧的會圓術,呢個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弦和失的長度來求弧長的近似公式。4. 在地質研究上,沈括相信係呢個世界上第一個叫「石油」做「石油」的人,不如睇下佢點描述。 「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另外亦曾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而達芬奇到四百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先開始發表對化石的研究。另外在製圖學、物理學、工藝以至軍事上都有不少學說發表。筆者認為,形容沈括為科學家未免以偏蓋全,如沈括生活在現今社會,佢應該是通識天皇。所以話中國人都不是一味死讀書,平時觀察多D,研究多D,都可以創出一片新天地,這正是通識的精神,也說明了將通識規範化成為一個學科,是多麼多麼滑稽的行為。
歷史教室(12):古代通識科天皇 | 筆與誌評 noTcomment一個國家從事科研通常有兩個目的:一是稱霸世界,如美國,一是谷底翻身,如戰敗後的日本,韓國等,但係返去一千年前的北宋,果陣外族都好打得,但偏安中原仍然是無問題,於是無必要稱霸世界,又無需要谷底翻身的情況下,文化發展就好蓬勃,而科研發展就不算主流。不算主流並不代表無人做,否則中國歷代都唔會有四大發明,至於邊位古代科研精英可以威震中外,到今時今日好多中外人士都讚好呢?不如引述下以下科學家點講。 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沈括這樣的人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國出了這麼一個。 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呢位生於宋朝時期的沈括,就係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的《夢溪筆談》作者。沈括有幾巴閉?幾百年後的近代,為了紀念呢位中國古代科研名人,有一粒小行星2027被命名為“沈括小行星”。介紹下沈括的背景,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杭州)人,生於官宦之家,算是小康家庭長大。佢十四時,經母親的指導下,經已讀晒屋企入面的藏書,由於老爸都係官要被調來調去,沈括就要跟隨老爸四圍去,當中得著就係可以免費去旅行增廣見聞,而沈括都唔係孤寒的人,佢晚年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之後,就將生平所有見聞,再加佢係各方面的科研心得,仲有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記載係《夢溪筆談》之中。《夢溪筆談》實在有太多好東西,現節錄少少同大家分享下:1. 天文方面,沈括曾試過連續三個月觀察天象,之後大膽提出北極星與正北相差達三度之多,將前人認為的一度相差甚遠,呢個說法同現今的科學家研究不謀而合。另外沈括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了400年發現磁針偏角,呢個相信係地球上最早談及地磁偏角的記載。佢仲發現月亮本身不能發光,其光亮乃是由太陽反射而來,並發現:每當月亮在正南或正北時,海潮就上漲,因此潮汐現象是月亮引起的,而不是太陽。2. 在曆法上,就是首位提出「十二氣曆」的說法,主要用廿四節氣黎定月,簡單來講就係現今所用的陰曆。由於使用十二氣曆較符合實際的天體運行,對農業活動的安排起實際的作用,重要性不少於依家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另外,佢亦都提出夏至日和冬至日不等長的偉大見解。3. 數學方面有兩個學說,因軍事工程之需要,研究出堆垛問題,用幾何求積的方法,來解決級數求和的代數問題,是為隙積術;另外也發表由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去求弓形﹝弦﹞底和弓形弧的會圓術,呢個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弦和失的長度來求弧長的近似公式。4. 在地質研究上,沈括相信係呢個世界上第一個叫「石油」做「石油」的人,不如睇下佢點描述。 「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另外亦曾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而達芬奇到四百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先開始發表對化石的研究。另外在製圖學、物理學、工藝以至軍事上都有不少學說發表。筆者認為,形容沈括為科學家未免以偏蓋全,如沈括生活在現今社會,佢應該是通識天皇。所以話中國人都不是一味死讀書,平時觀察多D,研究多D,都可以創出一片新天地,這正是通識的精神,也說明了將通識規範化成為一個學科,是多麼多麼滑稽的行為。
歷史教室(12):古代通識科天皇 | 筆與誌評 noTcomment一個國家從事科研通常有兩個目的:一是稱霸世界,如美國,一是谷底翻身,如戰敗後的日本,韓國等,但係返去一千年前的北宋,果陣外族都好打得,但偏安中原仍然是無問題,於是無必要稱霸世界,又無需要谷底翻身的情況下,文化發展就好蓬勃,而科研發展就不算主流。不算主流並不代表無人做,否則中國歷代都唔會有四大發明,至於邊位古代科研精英可以威震中外,到今時今日好多中外人士都讚好呢?不如引述下以下科學家點講。 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沈括這樣的人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國出了這麼一個。 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呢位生於宋朝時期的沈括,就係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的《夢溪筆談》作者。沈括有幾巴閉?幾百年後的近代,為了紀念呢位中國古代科研名人,有一粒小行星2027被命名為“沈括小行星”。介紹下沈括的背景,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杭州)人,生於官宦之家,算是小康家庭長大。佢十四時,經母親的指導下,經已讀晒屋企入面的藏書,由於老爸都係官要被調來調去,沈括就要跟隨老爸四圍去,當中得著就係可以免費去旅行增廣見聞,而沈括都唔係孤寒的人,佢晚年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之後,就將生平所有見聞,再加佢係各方面的科研心得,仲有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記載係《夢溪筆談》之中。《夢溪筆談》實在有太多好東西,現節錄少少同大家分享下:1. 天文方面,沈括曾試過連續三個月觀察天象,之後大膽提出北極星與正北相差達三度之多,將前人認為的一度相差甚遠,呢個說法同現今的科學家研究不謀而合。另外沈括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了400年發現磁針偏角,呢個相信係地球上最早談及地磁偏角的記載。佢仲發現月亮本身不能發光,其光亮乃是由太陽反射而來,並發現:每當月亮在正南或正北時,海潮就上漲,因此潮汐現象是月亮引起的,而不是太陽。2. 在曆法上,就是首位提出「十二氣曆」的說法,主要用廿四節氣黎定月,簡單來講就係現今所用的陰曆。由於使用十二氣曆較符合實際的天體運行,對農業活動的安排起實際的作用,重要性不少於依家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另外,佢亦都提出夏至日和冬至日不等長的偉大見解。3. 數學方面有兩個學說,因軍事工程之需要,研究出堆垛問題,用幾何求積的方法,來解決級數求和的代數問題,是為隙積術;另外也發表由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去求弓形﹝弦﹞底和弓形弧的會圓術,呢個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弦和失的長度來求弧長的近似公式。4. 在地質研究上,沈括相信係呢個世界上第一個叫「石油」做「石油」的人,不如睇下佢點描述。 「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另外亦曾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而達芬奇到四百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先開始發表對化石的研究。另外在製圖學、物理學、工藝以至軍事上都有不少學說發表。筆者認為,形容沈括為科學家未免以偏蓋全,如沈括生活在現今社會,佢應該是通識天皇。所以話中國人都不是一味死讀書,平時觀察多D,研究多D,都可以創出一片新天地,這正是通識的精神,也說明了將通識規範化成為一個學科,是多麼多麼滑稽的行為。
歷史教室(12):古代通識科天皇 | 筆與誌評 noTcomment
歷史教室(12):古代有無地產霸權呢?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9648政府成日大聲疾呼覓地起樓難,大家又會唔會想像到,係古代的中國,政府(皇帝)為左要擴建皇宮,都同樣要同地主講數,而唔係派隊兵去強行收地就搞掂呢?
一個周代的銅器上就記載了一段歷史,約公元前826年,周厲王想擴建皇宮,於是就向一位叫鬲從的人買地,但係又無立即俾錢,只係派人同鬲從講: 你別擔心,我會俾錢的,如果我賴數,就讓個天懲罰我四處流放吧。據史載,周厲王搞到「國人暴動」,要被迫出走京城著草,相信呢條友應該都係無比錢的居多。
呢個,就係古代房地產交易的雛型,咁樣有交易就會有商人,那麼在古代又有無開發商呢?
答案是有,但地位甚低,只屬於「順便做埋」的兼職,例如在北宋時期,就有個官方機構叫「修完京城所」,本來係負責為城牆同宮殿進行修葺工作,後來宮殿同城牆都修葺得七七八八,於是就向上級請示撥些地皮去起住宅店舖,再租或者賣俾老百姓,增加國庫收入。呢個都可算是古代的房協。
但私人發展商這一名詞是近代中國才有的,因為古代一來從商都係下等人,只係買賣必需品,也就是少人從商,二來古代囤地係犯法的,例如在唐朝唐玄宗時期,對國民買地起樓係有限制的,例如平民家庭一家三口就可以買一畝地,而賤民家庭要一家五口才可以買一畝地。
偏偏商人就係屬於賤民呢個級別,無論幾有錢都好,都只屬於賤民。呢個古代的限購令真係非常有效。
那麼窮得只剩下錢的商人偷偷地買多幾畝地又得唔得,答案係這是犯法的行為,而罰則就係買地每超過一畝,就罰打十大板。
就算政策上稍為寬鬆的朝代,發展商這條路也不好走的,因為古代思想上一直有重農輕商的傾向,買樓收租係一個被人睇唔起的行為,例如北宋期間,單靠收租賺來的錢被稱為「痴錢」,即係傻仔才做的事,以古代人的尺度來說,真的只有傻人才願意被人睇唔起去賺這筆錢。
另外就係資金問題,依家就話寸金呎土,但係在古代,拆借資金難度相當之高,因為古代的銀行(錢莊)大多不願意抵押地皮來借錢俾人,有錢就寧願借俾其他行業的商人,鑑於起樓由買地到建成樣樣都要錢,所以資金短缺也間接壓抑了開發商的生存空間。
因此,古代社會是容不下發展商這行業的,但沒有地產霸權下,一般百姓買樓又係唔係好易買樓上車?下星期再同大家分享。
歷史教室(13):古代圖解學先驅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8743圖解學喺台灣同日本都好流行,喺誠品書店直情有一列書架專用講圖解有關的知識,不過係香港呢門東西就無乜人提起,相關書籍都欠奉,可能香港人開會多過做野,日日睇唔少presentation,覺得呢門係一個普通野,學左又唔會升職加人工所以唔會專注。依家資訊泛濫,係互聯網求其打個關鍵字都可以搵到大量相關資訊,同時又因為量太多而睇唔切或者會浪費好多時間去了解消化,圖解學就係針對呢個弊端,用簡單的圖畫同埋清晰的流程圖去將複雜的東西表達出來,避免各人因咬文嚼字所帶來的誤會同爭坳。圖解學既然係講緊將所有野圖像化表達出來,在中國古代重文輕武的社會,相信更加不入流,學識幾多絕對同識幾多字有好大關聯,同時也令到好多用文字難以表達的技術只能以人傳人的形式,即師徒制,去流傳開去,結果就因為師傅永遠留一手令到傳下來的知識越來越少,要麼消失,要麼老作。凡事總有例外,明朝就有一位人兄因為生於亂世,親眼見盡政治腐敗同埋學風敗壞,於是就逆主流而行,專心實學。佢就係被英國歷史學家稱為「中國的狄德羅」(百科全書的主編)的科學家宋應星。宋應星前後寫過多本著作,包括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天工開物》等,另外仲有兩本已經失傳的《畫音歸正》和《厄言十種》。當中最出名的就係於崇幀十年(1637年)初刊的《天工開物》,呢本《天工開物》後來在17世紀末傳入日本,19世紀廣傳於歐洲。仲要被譯成多種文字,受到許多國家重視,有「技術百科全書」的稱號。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書名概念來自「巧奪天工」同「開物成務」呢兩句成語,呢度順便上一堂中文堂,學下成語。巧奪天工指人類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同埋精堪技藝去生產一些勝過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開物成務指要辦好一件事就要掌握事物的規律。兩句成語併埋一齊意思就指只要提高人類的知識技能,清楚事物發展的規律,再加上辛勤勞動,就可以生產製造各樣生活所需品,仲要靚過天然生產的。《天工開物》分為上中下三編合共十八卷,上編主要講衣食方面的生產技術同經驗,中編就著重各種日用品,下編就最高層次,除左講五金采冶,兵器同火藥之外,仲有製曲、釀酒、珠寶玉料採琢等技術。唔好以為幾百年前寫的東西就係舊技術,書中記載左好多生產技術,到今時今日仍有沿用的。至於書內詳細內容,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搜尋一下互聯網,有大量相關記載。全書精采之處就係呢度,三編十八卷入面一共有123幅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筆者從維基百科網站轉載了書中其中三幅插圖同大家分享下,有圖有真相,並不是現代的網民專利,古代也很重視的。 Making_Paper1Making_Paper2Making_Paper3
歷史教室(13):古代圖解學先驅 | 筆與誌評 noTcomment
圖解學喺台灣同日本都好流行,喺誠品書店直情有一列書架專用講圖解有關的知識,不過係香港呢門東西就無乜人提起,相關書籍都欠奉,可能香港人開會多過做野,日日睇唔少presentation,覺得呢門係一個普通野,學左又唔會升職加人工所以唔會專注。
依家資訊泛濫,係互聯網求其打個關鍵字都可以搵到大量相關資訊,同時又因為量太多而睇唔切或者會浪費好多時間去了解消化,圖解學就係針對呢個弊端,用簡單的圖畫同埋清晰的流程圖去將複雜的東西表達出來,避免各人因咬文嚼字所帶來的誤會同爭坳。
圖解學既然係講緊將所有野圖像化表達出來,在中國古代重文輕武的社會,相信更加不入流,學識幾多絕對同識幾多字有好大關聯,同時也令到好多用文字難以表達的技術只能以人傳人的形式,即師徒制,去流傳開去,結果就因為師傅永遠留一手令到傳下來的知識越來越少,要麼消失,要麼老作。
凡事總有例外,明朝就有一位人兄因為生於亂世,親眼見盡政治腐敗同埋學風敗壞,於是就逆主流而行,專心實學。佢就係被英國歷史學家稱為「中國的狄德羅」(百科全書的主編)的科學家宋應星。
宋應星前後寫過多本著作,包括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天工開物》等,另外仲有兩本已經失傳的《畫音歸正》和《厄言十種》。當中最出名的就係於崇幀十年(1637年)初刊的《天工開物》,呢本《天工開物》後來在17世紀末傳入日本,19世紀廣傳於歐洲。仲要被譯成多種文字,受到許多國家重視,有「技術百科全書」的稱號。

《天工開物》書名概念來自「巧奪天工」同「開物成務」呢兩句成語,呢度順便上一堂中文堂,學下成語。
巧奪天工指人類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同埋精堪技藝去生產一些勝過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
開物成務指要辦好一件事就要掌握事物的規律。
兩句成語併埋一齊意思就指只要提高人類的知識技能,清楚事物發展的規律,再加上辛勤勞動,就可以生產製造各樣生活所需品,仲要靚過天然生產的。
《天工開物》分為上中下三編合共十八卷,上編主要講衣食方面的生產技術同經驗,中編就著重各種日用品,下編就最高層次,除左講五金采冶,兵器同火藥之外,仲有製曲、釀酒、珠寶玉料採琢等技術。唔好以為幾百年前寫的東西就係舊技術,書中記載左好多生產技術,到今時今日仍有沿用的。
至於書內詳細內容,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搜尋一下互聯網,有大量相關記載。
全書精采之處就係呢度,三編十八卷入面一共有123幅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筆者從維基百科網站轉載了書中其中三幅插圖同大家分享下,有圖有真相,並不是現代的網民專利,古代也很重視的。



圖解學喺台灣同日本都好流行,喺誠品書店直情有一列書架專用講圖解有關的知識,不過係香港呢門東西就無乜人提起,相關書籍都欠奉,可能香港人開會多過做野,日日睇唔少presentation,覺得呢門係一個普通野,學左又唔會升職加人工所以唔會專注。依家資訊泛濫,係互聯網求其打個關鍵字都可以搵到大量相關資訊,同時又因為量太多而睇唔切或者會浪費好多時間去了解消化,圖解學就係針對呢個弊端,用簡單的圖畫同埋清晰的流程圖去將複雜的東西表達出來,避免各人因咬文嚼字所帶來的誤會同爭坳。圖解學既然係講緊將所有野圖像化表達出來,在中國古代重文輕武的社會,相信更加不入流,學識幾多絕對同識幾多字有好大關聯,同時也令到好多用文字難以表達的技術只能以人傳人的形式,即師徒制,去流傳開去,結果就因為師傅永遠留一手令到傳下來的知識越來越少,要麼消失,要麼老作。凡事總有例外,明朝就有一位人兄因為生於亂世,親眼見盡政治腐敗同埋學風敗壞,於是就逆主流而行,專心實學。佢就係被英國歷史學家稱為「中國的狄德羅」(百科全書的主編)的科學家宋應星。宋應星前後寫過多本著作,包括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天工開物》等,另外仲有兩本已經失傳的《畫音歸正》和《厄言十種》。當中最出名的就係於崇幀十年(1637年)初刊的《天工開物》,呢本《天工開物》後來在17世紀末傳入日本,19世紀廣傳於歐洲。仲要被譯成多種文字,受到許多國家重視,有「技術百科全書」的稱號。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書名概念來自「巧奪天工」同「開物成務」呢兩句成語,呢度順便上一堂中文堂,學下成語。巧奪天工指人類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同埋精堪技藝去生產一些勝過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開物成務指要辦好一件事就要掌握事物的規律。兩句成語併埋一齊意思就指只要提高人類的知識技能,清楚事物發展的規律,再加上辛勤勞動,就可以生產製造各樣生活所需品,仲要靚過天然生產的。《天工開物》分為上中下三編合共十八卷,上編主要講衣食方面的生產技術同經驗,中編就著重各種日用品,下編就最高層次,除左講五金采冶,兵器同火藥之外,仲有製曲、釀酒、珠寶玉料採琢等技術。唔好以為幾百年前寫的東西就係舊技術,書中記載左好多生產技術,到今時今日仍有沿用的。至於書內詳細內容,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搜尋一下互聯網,有大量相關記載。全書精采之處就係呢度,三編十八卷入面一共有123幅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筆者從維基百科網站轉載了書中其中三幅插圖同大家分享下,有圖有真相,並不是現代的網民專利,古代也很重視的。 Making_Paper1Making_Paper2Making_Paper3
歷史教室(13):古代圖解學先驅 | 筆與誌評 noTcomment
《追捕》吳宇森 重現古代俠客精神
1 :
GS(14)@2017-11-27 02:29:20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 ... 2%E7%B2%BE%E7%A5%9E
從影50年的吳宇森導演,在國際影壇奠下重要地位。多年來,他擅於透過作品宣揚友愛、和平和兄弟情義,新片《追捕》集結中、日、韓三地演員賣命演出,他形容一切非常巧妙。「這不就是目前的景況、(國家)形勢嗎?彼此間或許存在很多誤解,又愛又恨,到頭來原來也可以做朋友的。」
由吳宇森執導的《追捕》,改編自日本著名小說《涉過憤怒的河》,早於1976年被翻拍成電影版,由已故日本演員高倉健主演,被視為經典作品。「翻拍《追捕》最初的壓力很大,擔心觀眾會把新作與舊版本比較。高倉健於2014年去世後,我一直想重拍其作品來紀念他,同時亦想向影響我的60年代日本電影致敬。」
福山剛柔並重
相隔14年回歸拍槍戰動作片,雙槍、白鴿、殺手及慢鏡等經典元素不可少,吳宇森鏡頭下的雙雄,今次換來張涵予及福山雅治。「拍慣雙槍,但當兩個人雙手都扣上手銬,如何開雙槍呢?最後構思出一人揸一枝槍,不就是等於雙槍?最初想找一位跟張涵予有強烈對比的演員,要擁有像從前周潤發那種風度、風采的特質,又要剛柔並重,擁有感性的一面。我隨即想起福山雅治,誰知他都未睇劇本,就一口答應,而且非常興奮,明言想拍我的槍戰片。」
不過,有別於過往的「雙雄」組合,福山雅治和張涵予來自不同國家、背景,導演解釋︰「新片有中、日、韓的演員組合,大家來自不同文化,即使角色中有很多摩擦,但大家最後可以做朋友。世上仍有很多好人,大家應該釋放自己,再去接受對方,這正是我拍攝《追捕》時,真正想傳達的信息。」
一種國際語言
吳宇森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電影語言,擁有大批外國粉絲。「問西方朋友為何喜歡我的電影?他們說觀眾不需要懂中文,透過整部電影、演員的表現,例如演員傷感時,觀眾會跟着流淚,當演員說話幽默時,他們亦懂得笑,這種神交、心靈是很奇妙的。」
福山雅治扮演辣手神探,張涵予飾演被通緝的中國律師,二人聯手尋找真相。「我相信世界存有公義,這也是我所執着追求的,大家內心其實都有一種正義感,只是需要發掘出來。有時需要作出一些犧牲,才可以爭取得到,很多人以為我是悲觀,事實上不是,我是有一種近似古代俠客的精神。」
鏡頭下首位女殺手
原著小說以60年代為背景,為了把《追捕》配合現代,導演作出不少「升級」設計,並且加入浪漫、友情元素,甚至首次安排女殺手出場。吳宇森說:「雖然篇幅較短,但借此重現江湖情,河智苑、吳飛霞演得不錯,表現出不同性格,同時亦存着一份真情。河智苑是演技派,不單止外表靚,亦非常專業,在感情交流上做得很有韻味,至於吳飛霞則比較直接、硬朗。」
場地︰澳門新濠影匯
撰文︰慧君
攝影︰林良明
編輯︰陳禮恒
美術︰梁政敏
【動畫●很想要吧】打工仔心心眼! 古代已經有雙糧出!
1 :
GS(14)@2018-02-04 23:15:20早在東漢已經有類似雙糧花紅的年終獎金,很想要吧!
又準備過年喇,打工仔們今年有無雙糧花紅?根據政府統計處2017年的《經理級與專業僱員薪金及僱員福利統計報告(高層管理人員除外)》,原來只有42%僱員享有保證發放的年終花紅或酬金,難怪記者在街頭問過不少市民,大家都呻「好想要」。其實類似雙糧花紅的年終獎金,早在二千年前已經出現,話「雙糧花紅自古以來是福利的一部份」都不為過。
政府統計處2017年的《經理級與專業僱員薪金及僱員福利統計報告(高層管理人員除外)》指,根據調查,只有42%僱員享有保證發放的年終花紅或酬金。
早在二千年前的東漢,皇帝一到臘月(農曆十二月)就會向文武百官發放名為「臘賜」的年終獎,其豐厚程度就被曾任職尚書的何敞批評,《後漢書·何敞傳》:「國恩覆載,賞賚過度,但聞臘賜,自郎官以上,公卿王侯以下,至於空竭帑藏,損耗國資。」簡而言之,就是指臘賜損耗國庫。究竟有多豐厚?據《兩漢博聞》所載:「臘賜大將軍、三公錢各二十萬,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進、候十五萬,卿十萬,校尉五萬,尚書三萬,侍中、將、大夫各二萬,千石、六百石各六千,虎賁、羽林郎二人共三千。」而當時大將軍與三公的月薪,大概只有17,500錢,一次臘賜,已經等同出多一年糧,認真和味!
到了宋代,據《宋會要輯稿·禮》記載,官員的俸祿除了金錢,還會有糧食、田、旅費、招待費等林林總總的福利,整體薪酬優厚,《廿二史劄記》也大讚北宋:「待士大夫可謂厚矣」,意謂宋廷對官員不薄。至於每年冬至發放的年終獎金,宰相等大臣就只會獲額外分配五隻羊、五石麵、兩石米、兩酲黃酒,跟平日的薪酬相比,的確失色,但都叫做好過無。至於清朝,皇帝多數會在年末用荷包賞賜大臣。滿清宗室昭槤所著的《嘯亭續錄》記載:「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王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燈盞數對及福橘、廣柑、遼東鹿尾、豬、魚諸珍物無算。」即大臣們年末都會收到荷包、不同水果、肉類和海鮮作獎勵。荷包分不同大小,錢自然亦有多有少,大荷包一般裝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中型荷包就有金銀八寶各一份,而最小的荷包就有四枚金銀錢、四枚金銀錠。到民國時期,大概20、30年代左右,打工仔一般都有年終獎金,金額按職位高低而定,掌櫃或經理級多數能有幾百至一千大洋的年終獎,夥計和普通工人則只能拿到幾至幾十大洋。很想要吧?睇完之後記得foward埋畀老世,睇下佢出年識唔識做,等大家過個肥年啦!記者:李煒汯攝影:徐振國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29/2028847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