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國電信發布了其最新財報。2015年前三季,中國電信營收2463.17億元,同比上升1.1%;利潤164.07億元,同比僅增長1.2%。
中國電信表示,由於2014年6月起實行營改增,以及2015年5月起推出“提速降費”舉措,對中國電信2015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和利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2015年前三季度經營收入為2463.17億元,同比上升僅為1.1%;利潤為164.07億元。其中服務收入為2210.67億元,同比上升1.9%。
事實上,在互聯網OTT業務的猛力沖擊下,電信運營商的收益增長與流量增長之間的剪刀差變得越來越大。
此前,騰訊對外發布微信生活白皮書指出,微信每天通話量達到2.8億分鐘,全年算下來超過了1022億分鐘。相比之下,中國電信2015年第一季度移動語音通話總分鐘數為1583.8億分鐘。
數字化倒逼轉型
中國電信指出,用戶數量上,中國電信2015年前三季度移動用戶數達到約1.94億戶,累計凈增872萬戶。其中3G/4G移動用戶數達到約1.37億戶,累計凈增1818萬戶。4G終端用戶數達到了4373萬戶。
中國電信表示,前三季度移動服務收入保持了增長,平均每月每戶移動服務收入(ARPU)為55.5元,同比略有上升。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替代加速影響,固定電話用戶數減少了667萬戶,但網絡寬帶用戶數達到1.11億戶,凈增414萬戶。
“互聯網對傳統電信運營商的業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是互聯網和傳統運營商在入口上開始爭奪;二是給運營商的收費模式、商業模式、經營模式帶來了巨大變化,傳統運營商習慣於通過前向向消費者收費,而今後應該研究後向的商業模式。”中國電信集團副總經理楊小偉曾經表示,過去運營商引以為豪地說客戶是我的,而今天由於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對運營商業務的感知在逐步下降。
“作為運營商,我們對互聯網是歡迎的、支持的,但是運營商怎樣和廣大消費者建立直接的聯系?運營商必須要進入互聯網領域,要推動自身互聯網化的轉型。”楊小偉如是說。
“數字經濟時代,運營商的傳統業務以及商業模式不斷受到來自互聯網OTT業務的侵蝕,語音與消息等主營業務收入不斷下降,數據業務增量不增收,淪為OTT業務的‘啞管道’。”一位通信設備廠商人士對記者說。
事實上,面對自身的轉型,中國電信也出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在LTE網絡上利用多載波技術提升網絡速度,在終端強調CDMA/LTE多模發展。在不久前的中國電信天翼終端展會上,中國電信也發布了2016至2017年商用VoLTE的計劃。2015年8月份,中國電信在17個城市也開啟了“天翼4G+”業務。
中國電信表示將繼續高效建設4G網絡,為4G發展贏得寶貴時間和節省支出。
提速降費、營改增兩座“大山”
由於2014年6月起實行營改增,以及2015年5月起推出“提速降費”舉措,中國電信表示對於2015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和利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上海財經大學胡怡建教授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此前測算,考慮到稅率增加和進項稅收抵扣因素,電信企業稅負將比以前增加100%。
2014年6月1日,營改增試點在電信業鋪開,電信業繳納營業稅3%的稅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增值稅兩檔稅率,即提供基礎電信服務的11%稅率和提供增值電信服務的6%稅率。另外,電信企業提供電信服務時,附帶贈送的用戶識別卡、電信終端等貨物,稅率為17%。
此前,電信業三巨頭預計“營改增”導致利潤大降,中國移動預計利潤下降200億元,中國電信預計盈利倒退52.5億元,中國聯通預計利潤下降將超100億元。
除了營改增影響,移動、電信、聯通將從10月1日開始推出當月流量不清零的舉措也被視為運營商盈利能力的另一座“大山”。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電信企業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轉贈、套餐匹配等服務。專家指出,由於近年來三大運營商傳統的語音業務一直在萎縮,流量收入是三家新的收入增長點,預計此舉將對三家運營商業績產生不同程度影響。
事實上,4G發牌以後,隨著流量消費的快速增長,流量單價也在下降。為了爭取用戶,運營商2014年曾掀起了多輪降價。雖然2014年的移動寬帶流量消費是2009年的7.7倍,而單價按照4G的標準降到了不到以前的1/10。而在2015年,流量單價進一步下降,影響業績。
中國電信表示,期內加大網絡運營投入,加上經營性租賃費有所增長,因此2015年前三季度網絡運營及支撐成本2014去年同期上升21.6%。
此外,公告表示,前三季度,中國電信投資收益及應占聯營公司的損失主要為期內應占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29.9%的損益。本公司股東應占利潤為人民幣163.61億元,比2014年同期上升1.2%,EBITDA為人民幣765.13億元,比2014年同期上升2.3%。EBITDA率(EBITDA除以服務收入)為34.6%。
賣原料不如賣消費品。在全球乳制品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傳統的全球乳業原料大包粉供應商希望拓展終端消費品謀求新的增長。
3月22日,占全球乳品貿易三分之一的全球乳品貿易巨頭恒天然公布了2017財年中期(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業績報告,不出業界所料,恒天然的業績企穩實現增長,但利潤表現並不樂觀。
根據財報,恒天然2017上半財年收入為92億新西蘭元(約445億人民幣),同比增加5%,調整後息稅前利潤為6.07億新西蘭元,同比下降9%,稅後凈利潤為4.18億新西蘭元,同比增加2%。
利潤表現不佳與恒天然原料業務有直接關聯,乳品原料業務調整後息稅前利潤5.10億新西蘭元,下降17%。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全球新興市場消費疲態盡顯,乳制品原料價格低迷的情況下,恒天然原料業務的利潤下滑很正常。
值得註意的是,消費品牌和餐飲服務業務調整後息稅前利潤3.13億新西蘭元,同比增加30%。這背後是恒天然近年來加大對高附加值產品及市場的投入,包括終端消費品,餐飲等業務,這也刺激了恒天然進一步加大對這一塊的投入。
恒天然集團首席執行官施牧德也表示,上半財年的業績表明,“將更多銷量轉化為更高價值”集團戰略是行之有效的。
原料業務承壓
恒天然的原料業務依舊表現低迷,但已經處在企穩回升階段。
據悉,新西蘭牛奶采集量與上一季同期相比下降了5400萬公斤乳固體,為1053公斤乳固體,這對恒天然上半財年的業務帶來挑戰。雖然恒天然乳品原料業務稅前利潤下滑了17%,但由於全球乳品原料價格開始企穩回升,恒天然預計原料業務利潤狀況會好轉。
“新西蘭糟糕的春季氣候讓我們預計這一季原奶采集量將減少7%,但隨後秋季雨量充沛令牧場環境不斷改善,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可以預計,新西蘭這一季的原奶采集量將比上一季只減少3%,” 恒天然集團董事長約翰威爾遜表示。
恒天然董事會預計,原奶收購價將保持在每公斤乳固體6新西蘭元,全球乳品市場將呈現穩定的需求和相對平穩的價格。“我們看到下半財年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這一季末額外的產奶量對奶農而言是利好消息,管理層團隊正專註於確保我們能從這些原奶中獲得最大價值。”
不過,恒天然董事會方面依舊坦言下半年壓力不小:“我們乳品原料業務受到不同產品類別回報頻繁波動的影響,未來幾個月收緊的利潤以及秋季可能增加的產奶量,都將給我們下半財年的收益帶來一定壓力。”
雖然利潤表現並不算太好,但約翰威爾遜對上半年的業績表現表示認可:““我們中期每股現金分紅0.2新西蘭元,將在2017年4月20日支付,這體現了我們業績表現良好,尤其在消費品牌和餐飲服務業務方面,我們堅持實施‘把銷量轉化為更高價值’這一戰略,並屢創佳績。”
消費品牌及餐飲業務上升
上半年恒天然在消費品牌及餐飲業務的強勁表現,令高層們堅定了繼續加大拓展高附加值產品的決心。
“截止上半財年末,我們額外將2.27億升等量液態奶轉至我們的消費品牌和餐飲服務業務,用於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結果調整後息稅前利潤增長了30%。我們的目標是在年底,把額外的4億升等量液態奶轉換為高附加值產品,這一目標正穩步推進中。”施牧德表示,“盡管市場環境動蕩,但我們有信心創造出更高價值。”
恒天然消費品牌及餐飲業務的增長也得益於大中華區的表現,其進口常溫液態奶品牌在中國市場表現搶眼。宋亮表示,此前恒天然在消費品牌方面經驗不足,隨著對本土市場的熟悉,以及消費者對進口液態奶的青睞,恒天然這塊業務增幅明顯。”此外,在餐飲業務方面,恒天然也很好地把握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恒天然在中國協助商家打造出奶蓋茶這樣的網紅產品。
為了加強對消費端業務的拓展,恒天然還投資了中國嬰幼兒奶粉企業貝因美,不過收到大環境、渠道變革、自身運營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恒天然投資的貝因美表現並不理想,恒天然目前是貝因美的第二大股東,根據貝因美2月28日發出的業績快報,去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72億元,同比下降38.8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7.98億元,同比下降869%。恒天然方面認為,投資貝因美是戰略投資而非財務投資,因此需要更多耐心去推動貝因美發展。
對於下半財年,威爾遜表示:“我們對原奶收購價的預測仍持有信心,但我們會繼續建議奶農謹慎做出預算,乳業的基本面仍強勁,但全球市場將處於持續波動的狀態。”
圓通速遞股份有限公司(600233.SH,下稱“圓通”)近日擬進入香港資本市場。5月8日,圓通速遞宣布,擬收購先達國際物流控股有限公司(06123.HK,下稱“先達國際”)61.87%的現有發行股份,正式進入香港資本市場,不過由於先達國際所處行業並不景氣,先達國際2016財年凈利潤僅為500萬港元。
根據公告顯示,圓通速遞以總價10.4億港元(相當於每股4.0698港元)收購先達國際現有發行股本約61.87%,合計2.56億股。5月16日,圓通速遞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喻渭蛟在香港召開的戰略合作發布會上稱,圓通計劃通過此次收購,整合先達國際全球據點的網絡資源,進一步深化布局國際快遞業務。
圓通戰略投資部門人士黃逸峰稱,此次收購的主要考慮是其全球化的戰略布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香港具有區位、先發、服務專業化的優勢。
另一方面,跨境電商增長空間巨大,根據尼爾森提供的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電商在跨境電商中全球的市場占有率將達到50%;根據行業統計,國際物流在跨境電商中占到的成本達到15%以上,也就是說,如果在美國買一個300元的產品,就要付60元的運費。
而目前,中國的國際物流服務能力存在覆蓋範圍有限,費用高昂,時效慢等痛點。因此,圓通希望透過先達國際來打造圓通全球轉運樞紐中心,並提升境外融資能力。
先達國際由林進展於1995年成立於香港,2014年7月在香港上市,是一家國際貨代運營商,主營航空及海運業務。在完成收購後,林進展仍會保留9.98%的權益,同時,先達國際還會斥資3800萬港元增持荷蘭OTX物流25%至全資擁有,還會以共1631.88萬港元出售先達國際臺灣分公司全部權益及韓國業務3%股權。
目前,先達國際在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公司實體,在全球擁有52個自建站點,業務範圍覆蓋超過150個國家,國際航線超過2,000條。在5月16日收市時,先達國際物流每股價格為3.73港元,總市值15.40億港元。
圓通稱公司擬以外部債務結合內部資源收購先達國際,在完成收購後,圓通無意出售或縮減先達國際的資產規模,但會檢討制定切實可行的業務戰略,並打算維持先達國際的上市地位。
先達國際的業務模式主要是通過向航空公司、船運公司購買艙位,並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的進出口貨運業務,屬於貨運領域毛利率較低的業務。根據公司2016年年報,公司2016財年收入同比下滑11.1%,僅為28.67億港元,凈利潤同比下滑90%,僅為500萬港元。
先達國際稱,公司凈利潤下跌,主要是由於空運及海運艙位供應過剩,導致行業內價格競爭激烈、員工成本及租金開支因擴展銷售團隊、配套及合約物流服務業務而增加,以及電子商務公司的凈額虧損等原因。
林進展表示,先達國際近日收購的中港物流公司,其現有網絡及服務覆蓋了一帶一路的路線。先達國際於5月5日發布聲明稱,收購Best Loader Logistics全部已發行股本,代價為300萬港元。
作為國內首家在A股上市的快遞企業,圓通速遞的主營業務與以貨代服務為基礎的先達國際並不一樣,主要從事包裹遞送業務。目前,圓通在香港的總部設在葵沖,喻渭蛟表示,預計今年內在香港門店有2成至3成的增長,年底業務量能達到兩萬余件以上。至於未來圓通是否會尋求在香港上市,實行兩地上市,圓通管理層表示,先達國際將是圓通唯一的海外平臺,未來不會實行兩地上市。
申萬宏源的研報分析稱,此次收購是圓通上市後借助雄厚資本力量布局的第一次嘗試。在目前國內競爭已白熱化,未來國際快遞可能是上市快遞企業的新突破點,圓通此次購將擁有先發優勢。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