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fkz.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1
一个企业能不能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包括两部分,防守和进攻。防守要做得好,进攻还要得力。防守性能评价看护城河, 进攻特性看企业增长的能力 。增长包括外延增长和内生增长及复合增长,如果有企业能取得复合增长,这样的企业长期不取得好成绩都难,业绩上去了,股价是迟早的。有的行业天生就是命 好,有的行业天生就是劳碌命。所谓命运,命运,有命还要有运。命不好,还能更改,改变命运的方法很多。大体还是要自悟为主,贵人相助 。物流业里面,大多是劳碌命,很多都只能看一看,有价值的企业不多。但有少数企业,能在命不太好的情况下,把握机会,有所转运,还是不错的。
巴菲特的护城河,很有名的防守分析。如下:
A.无形资产:它们看不到,摸不着,但价值非凡!
B 转换成本:赖着不走的客户不是麻烦,而是你的黄金客户!
C 网络效应:效果极为显著。
D 成本优势:紧跟潮流还是与众不同!
E 规模优势:规模越大越强,但前提是你一定要找准方向!
下面只以物流子行业交通运输仓储略微谈一谈。按运输工具性质,分为航空航运,还有就是公路运输.服务于这些企业的就是机场,港口,仓储业。 公路运输这块,上市公司里主要是高速公路,它的特性更接近于稳定行业,估值接近于债券。 成长性一般在6-12%之间。机场,港口,仓储业,这三个细分子行业在物流业中是占山为王,过路留下买路钱的地头蛇。经营得好,就是稳赚不亏,分红高,现 金流丰富,缺点就是发展空间不大。发展空间不大,想像力不丰富,估值就不高。成长性总体上优于公路运输。
从长期投资价值回报角度讲,仓储港口机场>公路>航空水运
先谈航空,对应上面护城河5条壁垒,无形资产不能体现为定价权,不能有效提高票价。这一条没用。第二条转换成本更没用。不说同行,高铁现在都对航空形成竞 争威胁,同质化竞争严重。第三条网络效应没用,互联网的QQ才有粘性。航空业没粘性,也没有什么太高忠诚度。第四条成本优势,航空业这一条是最大的硬伤。 没有任何成本优势,反而有很高的负债。高运营成本,高固定开销。第5条,规模优势,谈不上。至少和同行比起来,效果不明显。在一个毛利很小的行当,有规模 无规模意义不大。我的感觉是越大越亏。专注于支线运营,成本控制好,可能在航空业是一个例外。山航,B股上市,有一点看头。
总之,航空业高负债,高运营成本,低现金流,低定价权。关注价值都没有。航空业是传统物流业的典型。航运业,大家有空看看《投资王道》里同关于香港航运兴 衰章节,就知道这个行当真没有什么意思。行业景气高峰顺风顺水时你是英雄,时势不对,不主动转型,想做一个路人甲,都不可能。后面航运业就不分析了。略 过。
公路运输这个物流子行业,名为公路运输,实质是大多数是公路运输收费,是路桥公司。高速收费路桥公司,成长性不高,但矮子里拨长子,还是有几个有特性的公司。
楚天高速,山东高速,粤赣高速,宁沪高速,四川成淪,东莞控股,现代投资,这些是高速公路路桥收费的典型代表。负债不太高,净资产收益稳定在10%以上,现金流丰富。有一定的债券性配置价值。
江西长运其实是正牌的公路运输股票。价值特性更接近于路桥公司。
富临运业按行业分在公路运输,实质是一个站场收费。成长性要比高速公路股要好。富临中小板上市,站场收费特点决定了可以适当外延长式成长,后面还有故事可以讲,可以适当关注。
机场港口类公司和高速公路收费公司特性差不多。外延发展空间基本没有,内生增长有限。投资这类公司要取得好的回报只能买得足够低。从财务特性ROE回报看,机场类上市公司中,厦门空港要强一点。港口类上市公司中,深赤湾要强一点。
仓 储类上市公司,外延发展空间很小,内生增长有限。至少在ROE回报中看不出什么特别的。这一类中,只有保税科技强一些。特种化工仓储,而且是保税区的,利 润高一些。地域垄断生更强。缺点就是外延增长空间有限。但目前它去年建成新产能,今年3月份刚刚投成建产,另外又在建设新的产能10立方米产能。 题外话,查询股东人数成下降趋势,最近有董事兼股东增持,很有故事。保税科技详细资料及定量分析,见我的博文《保税科技小记》
总结,传统物流业里,只有江西长运,富临运业,保税科技有特点一些。这几个企业能在外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取得相当内生性增长,有一定关注价值。
------------------------------------------------------------------------------------------------------------
传统物流公司竞争优势和财务特性对比
股票的背后实质,还是企业。另外,从投资回报角度讲,ROE至少高于10% 一般要10-15%。 低于这个回报一般不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选股的标准。一般是净资产收益不能低于15%,然后现金流要相对充足。负债不能太高。下面以南方航空;保税科 技;深赤湾为典型分析。
先附上南方航空的财务分析表。附图
这个表是总表,特征就是负债高,净资产收益不稳定,周期性太强。下面附上南方航空历年净利润及每股净收益,2011预测值。
以上表格佐证南方航空空历史上没有稳定的财务收益。周期性太强。
下面再贴了仓储业代表保税科技的相关图表。附图
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稳定在15%以上,近二年负债有点偏高。但现金流丰富。附图
从左往右看,每股收益稳步增长的感觉很明显。最关键是对比,保税科技的价值分析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稳步提高的感觉。而中国国航空,是不知不觉,收益 就跌了下去。体现出来就是不稳定。不稳定的周期性企业估值肯定要低。二个企业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体现出来不同的收益特征,其实是企业经济长期竞争特征的 自然表现。
最后附上深赤湾的每股收益分析图片。深赤湾价值特征是机场港口高速公路收费这些行业的典型。典型的无增长,高分红特征。近8年来,收益稳定而无增长。债性十足,要想取得平均水平以上的回报,只能买得足够低。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668
在你克服「人性的弱點」前,不妨先看一看我們為你總結的10條特徵,幫助你看穿令人眼花繚亂的投資陷阱。 |
|||
「朋友,剛剛撿到一塊金磚。這樣,見者有份。看你是有緣人,我又恰巧急需現金,不如爽快點出三千塊錢,金子歸你。如何?」在路上遇到這樣的騙子,你大概會一邊從口袋裡慢悠悠地掏出電話撥110,一邊對他搖頭嘆氣說:「朋友,技術亟待更新啊。」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8/100318480.html
一紙遣散通告,貼在杭州市聚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聚合公司)的公告欄上。這家以醫療信息服務為主業的創業型科技公司,是浙江省醫院預約診療平台的承建商,也是中國移動浙江分公司(下稱浙江移動)的合作夥伴。 聚合公司成立於2007年,以開發和運維預約診療平台為核心業務。後受衛生部門限制,其民企身份無法直接進入公益醫療服務領域,聚合公司只好變身SP(Service Provider,無線增值服務商),與浙江移動合作承建該平台。 這一旨在解決掛號難問題的預約診療平台,曾是浙江省乃至衛生部的醫改樣板工程。自去年9月底上線以來,已積累了近35萬用戶資源,日均預約 3000餘人次。然而今年10月1日,這個平台突然暫停服務,引發當地市民大量投訴。直至10月10日,系統恢復上線,而原本由聚合公司開發並運維的系統 已被強行替換為中國移動新系統。隨後,聚合公司被迫宣告停止運營,50餘名工作人員相繼遣散,公司開始清算。 什麼原因讓一個科技公司從繁榮突然意外死亡?其背後實質是一個在壟斷夾縫中寄生與求生的複雜博弈。公司雖死,殘局未了。 求援移動 國慶期間,浙江在線的醫療預約網站上突然掛出「系統升級,暫停服務」的公告。事實上,系統中斷並非真的是因為「升級」,而是源於平台共建方——聚合公司和浙江移動互掐線路,人為卸載端口,導致系統服務中斷。 與此同時,聚合公司卻在醫盟網上發佈公告:「目前浙江省預約診療平台數據後台因移動與我司(總平台承建商)發生衝突,導致暫時不能實現預約(12580、114、浙江在線、96365均無法預約)。我們無法預計還需要多久才能恢復。」矛頭直指浙江移動。 這場交惡事件的緣由要追溯到聚合公司和浙江移動的最初「聯姻」。 由「80後」CEO何航掌舵的聚合公司,成立之初分別為義烏市衛生局、杭州市三院、杭州市中醫院等提供了預約掛號系統服務,建立了名為「無憂醫保」的預約入口和網站平台。 知情人士向財新《新世紀》介紹,聚合公司兩位聯合創始人算是「官二代」和「富二代」的結合,這也是其能夠在當地衛生部門拿到資源的基礎。但好景 不長,2009年衛生部啟動醫改,浙江省衛生廳率先推出省級醫院預約診療服務平台方案,整合省內醫院資源,實現跨區域預約診療服務。這對聚合公司來說意味 著沒有退路:如果不能參與該項目,就將失去浙江省的所有業務,其早期開發的「無憂醫保」平台也將被叫停。 為此,何航找到了省衛生廳相關負責人,希望作為服務商承建該平台,但得到的答覆很明確「衛生廳這個項目不可能和民企合作」。 接近省衛生廳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碰壁後的聚合公司做了一個「高明之舉」:引入一個重量級董事——省衛生廳一位領導的家屬。新董事給聚合公司指出一條明路,找浙江移動合作。 2009年下半年,何航帶著成熟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找到了時任浙江移動政企部負責人的陳鑑鋒,後者對該平台提供的電信增值業務很感興趣,於是與何航約定合作,參與省衛生廳的平台項目。 按照聚合公司的設想,診療預約平台盈利前景可觀,幾乎每個省都能做出一個上市公司。 浙江移動參與後,浙江省衛生廳將上述平台的服務商確定為四家,分別是中國移動12580、浙江在線、中國電信114和浙江生活96365。各家 分工為:省衛生廳負責協調醫院以及服務商的配合工作;四家服務商則分別承擔平台建設的軟硬件投入。其中,浙江移動是主要承建方,負責該平台系統的建設、日 常運維成本以及一個節點建設;浙江電信負責主節點建設,提供IDC機房、網絡設備和服務器等;浙江在線提供一套正版Oracle數據庫和同步備份軟件;浙 江生活96365提供兩台PC服務器。浙江移動在其中的作用最核心。 聚合公司副總經理李鴻東向財新《新世紀》記者稱,聚合是以浙江移動的名義拿下服務商資格,是實際的技術操作方。聚合和移動的合作內容主要分為兩 塊,一是合作共建預約診療平台,主要由聚合公司提供技術以及運維服務;二是合作開發預約平台數據庫的電信增值服務,雙方按不同比例利益分成。這類似於神州 泰岳(300002.SZ)就飛信業務與中國移動的合作關係。但根據衛生部門的要求,診療預約平台具有公益職能,不能以盈利為目的,因此雙方的興趣點更多 地放在了第二點上。 聚合公司首席戰略官吳炅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回憶稱,在雙方蜜月期,浙江移動曾在一次會議上評估該商業模式,稱運營成熟後,聚合公司每年可分到上億元。 但上述合作內容並沒有落實到書面協議文件,僅形成了多份會議紀要。財新《新世紀》記者獲得的一份加蓋了移動公司公章的會議紀要顯示,雙方就該平 台的合作建設達成共識:浙江移動12580與聚合公司就該平台的運營服務及醫療健康延伸增值服務開展多方面合作,包括:移動信息化應用、彩信、手機 WAP、客戶端軟件應用以及其他相關業務。 診療預約平台2010年9月27日上線後不久,聚合公司即成立了增值業務部,聘請了十餘個工作人員,針對數據庫的病患信息先後開發了三款手機套餐產品,但均被浙江移動增值業務部「槍斃」,理由是「產品不夠吸引人」。 變故與衝突 李鴻東向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隨著陳鑑鋒從杭州調任寧波,聚合公司發現,後續的增值業務合作難以落實。最初雙方合作談判由陳鑑鋒分管的政企部牽頭,12580、融創公司(浙江移動的全資子公司,負責該平台技術對接)是與聚合公司進行具體業務合作的部門。 而這背後,也有中國移動自身內部結構調整、領導人更換後管理思路轉換諸多原因。2010年5月,李躍升任中移動集團總經理,之後從2011年初 開始對公司合作夥伴管理模式做了帶有顛覆意義的調整。同時,隨著中移動原主管增值服務的馬力、葉兵先後落馬,也極大地衝擊了增值服務領域,很多業務都因數 據部門沒人拍板而進展緩慢或擱淺。 「本來以為12580、融創公司都能代表移動,但後來發現他們各管各的,沒人能拍板讓我們的增值業務合作上馬。」李鴻東坦承,因此聚合公司在後期為12580、融創公司提供平台服務時帶著情緒,導致雙方合作並不愉快。 但真正導致雙方關係決裂的導火索,是浙江移動對預約診療平台系統技術知識產權收購計劃的失敗。 作為預約診療平台的開發建設方,聚合公司掌握該平台的技術以及數據庫資源,並擁有包括門診預約掛號中心處理系統軟件、網絡預約診療服務軟件、門診預約掛號醫院HIS統一交互平台軟件等在內的多份軟件的知識產權。 然而,根據浙江移動與省衛生信息中心簽署的合作協議,該系統的軟件知識產權必須由浙江移動與省衛生信息中心雙方共享。因此,浙江移動要求盡快簽署購買聚合公司平台項目的協議。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獲得的《中標浙江省醫院預約掛號服務系統建設項目定向採購的函》顯示,2011年4月,浙江移動以融創公司的名義,對浙江省醫院預約掛號服務系統建設項目進行了定向採購,並最終確定由聚合公司中標此項目。 浙江移動採購部負責此項目的聯繫人翟高葉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回應稱,中標之後,浙江移動就數次發函催促聚合公司簽署採購協議。 並不想靠賣技術得利的聚合公司,在談判初期曾表示用一個象徵性的低價(50萬元),將項目過戶至移動公司名下,但浙江移動要將後續可盈利的增值 業務合作模式及合約落實,以此來彌補開發費用。但融創公司總經理徐孟強向財新《新世紀》記者稱,並非不想跟聚合簽署協議,而是融創無權承諾增值業務合作。 從2010年開始即為中國移動提供支撐服務的聚合公司,也因此遲遲不敢簽署定向採購的低價轉讓協議。 2011年7月,聚合向浙江移動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要麼兩個協議(即平台技術知識產權的採購轉讓協議、成為中移動長期SP的合作商及分成協 議)一起簽;要麼以800萬元的價格買醫療預約平台,即系統技術的知識產權。移動方面不願意接受這兩個方案,此後雙方再無實質性的溝通。 直至9月26日,聚合公司獲悉省衛生廳召集四家服務商召開了會議,欲停用現有的聚合平台系統,替換為浙江移動開發的新系統。隨後,省衛生信息中 心向53家醫院和HIS廠商發送了切換系統的安排表,確定了在10月1日至16日間切換掉聚合的系統。得知此事後,聚合公司在9月30日晚間,將移動公司 與平台的數據接口卸載,導致12580不能進行預約掛號,其他三家則繼續暢通。 「移動第二天找到衛生廳,要求另外三家也暫停服務,結果只有浙江在線停了,後來,移動將整個數據庫平台關閉,導致四家預約渠道全部中斷。」李鴻東說道。 預約掛號平台癱瘓了九天,市民投訴不斷,直至10月10日,浙江移動搶修恢復平台,將新系統上線。「我們沒有想到,真的會把我們的系統強行切掉。」李鴻東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是他們誤判了形勢和自己的「地位」。 聚合公司以為掌握著核心技術和系統端口,外部強切會導致系統不穩定,影響用戶使用,「衛生廳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但是,就這樣發生了。」 殘局 還有一件聚合本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發生了——聚合公司存儲在電信服務器上的主數據庫,也被浙江移動全盤挪走。聚合公司選擇將數據庫存放在 「每次開會都和移動針鋒相對」的競爭對手中國電信114的服務器上,為的是保證相對安全,掣肘移動,可是聚合公司的這層保險也失效了。 「由此可以推斷,電信已基本上放棄了這項業務。」李鴻東說,因為平台技術一直掌握在移動這一邊,在四家服務商裡,與移動12580同質競爭的電信114對推廣這項業務的積極性不高。 「電信一是擔心自己的客戶流失,二是擔心掛號的號源分配不公。」熟悉平台操作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掌握了後台技術後,就可以進行很多 暗箱操作:如將優質號源分配給某個特定的服務商,而其他服務商不會知情;或優先從數據庫裡挑選有價值的病患資源。如今,浙江移動既是服務商,又將整個診療 預約平台收歸自己,成為了完全的系統承建商。聚合公司認為,只有獨立於服務商之外的公司來做系統承建商,才能保證這個公益平台的透明公正。 聚合公司從移動的增值業務合作受挫之後,就開始謀求自己的第三方地位,甚至向省衛生廳表示,願意免費贈送該平台的知識產權,只求承認其承建商的 身份,但仍被衛生廳以其民企身份為由拒絕。這意味著一旦離開浙江移動這樣的國有大樹,聚合公司必然無資格參與任何承建,尤其在遭遇系統替換之後,以此為惟 一業務的聚合公司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一開始催我們開發軟件、上項目,當我們埋頭幹完活,發現自己已被一腳踢開,什麼都不是。」李鴻東說。他堅持認為移動新上的系統,是剽竊他們的 舊系統,「只是換了一個IP地址,裡面的源代碼和手機端口數據都和以前一模一樣。」10月13日,聚合公司委託浙江秦簡律師事務所向浙江省衛生信息中心和 浙江移動分別發送了律師函。浙江移動新聞發言人也向財新《新世紀》記者確認,此次事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 參與談判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其實如果聚合公司示弱,願意無條件接受移動公司的安排,浙江移動也會分一杯羹給聚合公司,畢竟這個項目他們也需要有人來執行,聚合公司也不至於淪落到現在一無所有的地步。 創業四年多的聚合公司,從200萬元起步,到兩年前與中國移動建立合作關係後,引入了杭州華盈創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為天使投資人,到去年平台確認將要上線之後,又引入了VC投資,有了上千萬元的融資。 然而,從VC投資人的角度來說,失去知識產權、依附移動運營商、無法成為獨立第三方的聚合公司,已失去了投資價值。 聚合公司投資失敗,天使投資人華盈創智派駐聚合公司的首席戰略官吳炅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他對目前惡劣的投資環境感到憤慨,「壟斷企業強權加上行政不作為,讓聚合這樣的微小創業型公司發展難上加難,早期投資的風險越來越大。」 10月19日,財新《新世紀》記者來到聚合公司,門口仍立著「歡迎進入中國醫療健康服務的大航海時代」的大幅宣傳牌,而辦公室內只有寥寥幾個善後小組人員在清理物品和資料。 目前,聚合公司的創始人們又準備另起爐灶,承包浙江在線在診療預約平台中的一些技術支撐,並繼續創辦醫盟網。從最初的「無憂醫保」被叫停,到與中移動合作終結,又開始設想新的平台,正應了SP行業的那句老話——「鳥槍換炮,狡兔三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36_all.html
2月中旬,東方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東方造船)董事長陳通考跑路、企業停產的消息在溫州傳開,儘管公司很快出面否認,仍引起了業界和銀行界的格外關注。 「我父親雖是董事長,但2007年開始工作重點就轉移到公司上市融資,本來就常駐新加坡。樂清造船基地由我大姐(陳秀丹)負責,樅陽基地由我負責,公司航運經營由我弟弟負責。我們現在沒有停產。」東方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俊對財新記者回應稱。 這一解釋並不能平息外界的疑慮。「近兩年來,民營船企破產不是新鮮事。但東方造船是地方明星企業,剛剛海外上市沒幾個月就傳出資金鏈斷裂,值得市場關注。」民生銀行船舶融資租賃部一位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 東方造船去年8月剛剛登陸英國 AIM市場,是一家典型的家族制民營船企,經過20多年發展,成為中國機械500強、溫州造船業龍頭企業,有1萬-3萬噸級造船台13座,總造船能力20萬噸以上,產品主要銷往歐洲和美國。 東方造船近五年的發展經歷,濃縮了造船行業尤其民營船企的命運:在2007年行業牛市時大力擴張產能;2008年金融危機訂單大幅萎縮,後來業 務重心轉至歐洲市場,又身陷歐債危機泥淖;上市被迫一拖再拖,耗費了高額成本卻融資寥寥,同時在去年國內信貸緊縮政策之下,銀行提前抽貸導致資金鏈斷裂, 瀕臨破產邊緣。用陳國俊的話來講,「民營船企這幾年過得很苦。」 危機仍在繼續。近期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佈報告指出,併購重組、轉產、淘汰是2011年造船業調整的主要內容,一批中小船舶企業正逐步退出市 場;預計2012年交付船舶中高價船比例大幅下降,船舶行業仍面臨「交船難、接單難」的嚴峻考驗,而「盈利難」將成為行業發展新問題。 有業內人士估計,這個行業低谷期至少還有兩到三年,融資困難的民企又比國企更難。 踩錯點的擴張 據陳國俊介紹,東方造船在溫州樂清起家,2007年時市場行情很好,手頭有許多訂單,而當時溫州基地已沒有更多空間造船。公司考察了國內很多地方後決定在安徽樅陽縣建設基地,計劃總投資10.8億元,目前累計投資7億元。 樅陽縣擁有84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優質深水岸線達22公里。安徽省政府將東方造船的落戶列入省861重點項目、縣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當年以總經 理身份來到樅陽的陳國俊,剛畢業於上海海事大學船舶檢驗專業,年僅22歲。陳國俊用七個月時間完成了項目地質勘探施工、環保評審、土地徵用等準備工作。 2007年底,佔地約1300畝的東方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規劃五年內建造5萬噸級滑道船台兩座,2.5萬噸級標準氣囊船台八座,650米長舾 裝碼頭以及分段車間、塗裝車間等配套設施,可實現年造船40萬噸以上,年創產值40億元,安置當地就業人員近萬人。 2008年12月,東方造船與德國斯普爾斯、布諾漢航運公司簽訂的12艘8000噸多用途貨船開始下料。當時公司樂觀估計,採用滾動發展模式,一邊建設、一邊生產,以每隔兩月投產一艘船的速度,完成首批12艘船的投產任務。 「金融危機的突然到來,使這些訂單的投資回報未達預期。」 陳國俊說。 苦於融資難,東方造船打算倣傚同行赴海外上市。但上市之路的曲折亦超出預期。據陳國俊介紹,在新加坡上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因與上市團隊有 合同約定,公司改在英國AIM上市,共發行1.9億普通股,IPO時實際並未進行融資。上市一個半月後才進行了一次定向增發,發行約476.77萬普通 股,募集資金僅180萬英鎊,這與其上市的花費相比是「小巫見大巫」,期間中介諮詢和維持上市的費用已接近1億元。 公司利潤亦遭金融危機重創。據招股書披露,東方造船2008年至2010年間營業收入從3010.4萬美元增至1.27億美元,但淨利潤卻從217.9萬美元下滑至130.3萬美元。2011年下半年造船業務大幅下滑,虧損遠超上半年。 在谷底掙扎 「其實東方造船最困難的是兩個月前,現在在多家銀行支持下正在渡過難關。目前公司只是工資略有拖欠。但在這波輿論危機下,如果哪家銀行風險控制部門決意抽貸,東方造船就真的危險了。」給東方造船貸款的一位銀行內部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頗感擔憂。 陳國俊回憶說,「去年溫州經濟出現危機後,銀行對各大公司摸底抽查,公司忽然遭遇抽貸,我們當時被迫還了1個多億元貸款,資金鏈斷了。目前我們面臨的仍是資金鏈問題,不是資不抵債的問題。」 今昔對比令陳國俊感慨萬千,當初剛到樅陽時,東方造船是銀行歡迎的明星企業。當時建設銀行樅陽支行給予了5000萬元的信用擔保貸款,徽商銀行樅陽支行則主動發放了20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授信2.5億元。 「現在這兩家銀行都在起訴我們。建行保全了一些庫存物品和生產資料,現在我們正協商能否釋放保全,繼續生產。徽商銀行那邊則有一定抵押物。現在 政府也在一起出面,和銀行協商和解的方式。」陳國俊稱,「樅陽基地這邊,我們資產有7億元,負債在3億元左右。整個集團負債有12億元。」 據樂清市副市長陳銀巧近日對外透露,目前東方造船涉及的貸款包括農行約4億元,中國銀行保函1.6億元、貸款8000萬元,民生銀行5000萬元,福建某基金3000萬元。同時為東方造船擔保的企業中,飛躍集團擔保約1.6億元,樂清某造船企業擔保約1億元。 去年11月,樂清市政府成立了幫扶小組,幫助類似東方造船這樣的企業解決燃眉之急,但陳通考目前還在猶豫是否回來。陳國俊解釋說,「政府需要我父親穩定軍心,但他自2007年就在造船業務方面介入很少。」 由於此前溫州市對一些重點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監控和限制出入境,他擔心父親回來非但起不到實質作用,反而可能因出入境受限引起公司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危機。「現在父親經常和政府進行視頻溝通交流。」 陳國俊表示,目前公司確實面臨很多困難,但仍有訂單在手,並未停產,「美元、歐元匯率一直跌,匯率損失都達到了20%,對我們這樣的出口型產品影響特別大。」 造船行業的寒冬還遠未過去。申銀萬國最近研報稱,2012年1月份全球新接訂單為199萬載重噸,同比下滑71%,環比下滑36%,為兩年來單月新接訂單量首次跌破200萬載重噸,是全球船市五年來最差的開年數據。船價也已跌到了2004年的水平。 「我們預計低谷還要維持兩三年。隨著歐洲經濟危機的好轉,才會好轉。」陳國俊表示,公司下一步將進行產業轉移,逐步降低造船業務比重。比如依靠現有廠房和碼頭,經營港口運輸和港口機械,同時公司還在申請港口設備和鋼結構的資質,嘗試業務轉型。 「東方造船不是第一個面臨困境的民營船企,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重組,重組的方向是什麼。」一位曾任職振華重工的業界人士告訴記者,目 前很多大國營船廠都拿不到訂單,何況是核心競爭力還不夠強的民營企業。沒有訂單就無法申請貸款,對資金密集型的船舶行業來講,恰如無源之水。 華寶證券機械行業分析師劉文慧分析稱,目前對在建訂單融資的政策已經取消,如果企業接不到新的訂單,就很有可能被兼併收購。而好的收購目標是擁有岸線和船塢項目等核心資源的企業,因為船塢和岸線資源是造船企業進行生產的必備條件。 陳國俊把拯救希望放在地方政府和銀行上,他說,「希望能夠在企業的特殊時期,得到一個喘息的機會。」但對於銀行來說,現在造船業顯然早已不是香餑餑了。
|
||||||
想在外資圈出頭,不外乎頂尖的學歷、然後再想盡辦法擠進一線外資券商。陳慧明不具備以上條件,但憑著努力再努力,這位台灣小孩在眾多半導體分析師中,闖出一片天,成為最值得期待的明日之星。 撰文‧陳鈺琦 五月八日下午,素有「外資圈奧斯卡」之稱的「機構投資人雜誌最佳分析師」票選結果公布,其中,吸睛度宛如「最佳男主角」的半導體分析師之爭,第一名不出意 外,由美林證券的何浩銘奪得,但第二名罕見地由日商大和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拿下,這位外界知名度不高的「台灣囡仔」,如何拿下這項殊榮? 儘管外界對他所知極其有限,但「陳慧明」這個名字和他所追蹤的晶圓代工與IC設計產業研究報告,常在外資圈流傳,但因為所待的大和證券並非一線外資券商, 加上半導體這個產業,早有陸行之、何浩銘等明星分析師引領風騷多時,也使得結果一公布,儘管陳慧明只是第二名,但立刻壓過眾多老大哥,成為同業最熱門的討 論話題。 眼光準 打敗眾明星 向來行事低調、鮮少接受媒體專訪的陳慧明,堪稱是外資圈最神祕的分析師之一。他之所以獨特,與身體內存在著至少三種「非典型基因」有關:一、非出身於國內外名校;二、從未待過一線外資券商;三、獨特的產業研究模式。 陳慧明與大家所預期最大的不同是,過去這些大牌分析師多半出自國外常春藤名校,即使是國內學歷,最起碼也是台大或政大財經系所的水準。 但陳慧明畢業於台北商專、後來才插班考進中興大學,之後為了把英文學好,再到美國進修一段時間,回國後再從怡富投信研究員做起。據了解,陳慧明私底下鮮少與同事談到入行前的這段經歷。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通常進入外資圈的心態一定想往一線券商跳,一方面資源給得多、品牌比較響亮,另一方面平台較整齊、發揮空間較大。 綜觀陳慧明十六年外資生涯,從最早的法商興業證券,到之後的港商野村、法商巴黎證券,甚至是現在的大和證券,從來沒有待過外界認定的所謂「一線外資券商」。但不認輸的陳慧明,硬是有辦法在這些小池子中大展身手,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據了解,陳慧明曾私下向朋友說:「只要是一線外資券商,晶圓代工產業研究的位置早就被卡位,我若想要成功,走晶圓代工這條路線是行不通的!」於是,當時資 歷不深的陳慧明,看準了日後絕對會有題材的IC設計產業,當時他的日本老闆甚至還說服美國老闆,把美國IC設計公司也交給他看,就這樣,他成了外資圈中至 今唯一看過台灣與美國IC設計產業的分析師。 而一位與他共事過的同事回憶:﹁當時台灣高階主管換了一批,有台灣、也有香港的老闆想拉攏他,但最後都沒成功,他還是默默做自己的事。﹂頂著不沾鍋的個 性,即使當時野村證券的平台不若一線外資券商來得大,人力不夠充沛,但反而給了陳慧明機會,能夠看更多家重要公司,開啟更大視野。 夠努力 也比誰都賣力 陳慧明自己當然也努力,他深知自己的學校名氣不夠大,公司招牌也沒有人家響亮,但他比誰都賣力。 當時市場對聯發科營運狀況仍一知半解,陳慧明卻老早就打好關係,市場傳言他一通電話就能夠直接call進聯發科「最高層」,儘管他個人低調不願證實,但從他每回出報告對聯發科股價的影響力,就可窺出一二。 而當聯發科日後成為中國山寨機晶片霸主,他也靜靜地躍為國際機構投資人最為倚重的產業分析師之一;當然,同樣情況也發生在F-晨星身上,當外界總覺得F-晨星的營運蒙上一層紗之際,他已能熟稔地提供客戶關於F-晨星的最新產業脈動。 陳慧明在IC設計產業研究的大放光芒,確實讓他身價暴漲,甚至在陸行之跳槽至巴克萊資本證券時,還開出「主動讓出聯發科這家公司給陳慧明」的條件,希望能將他挖角過來,但是他最後仍然選擇到非一線的大和證券,繼續延續「非典型」基因。 來到大和證券的陳慧明,又開始思索如何從「非一線外資券商」突圍,最後想出「大中華地區科技產業供應鏈」的大方向,也就是說,有別於其他外資券商以單一科 技次產業為區分主軸,他改以「大中華地區科技產業供應鏈」為主,這對許多尋求產業供應鏈作為投資標的的國際機構投資人而言,特別具有吸引力,研究報告頗受 他們的好評。 為了與中國市場更具親近性,陳慧明乾脆搬到香港,去年光是中國就跑了十五趟,也因為中國市場的根扎得深,人脈甚為可觀,尤其是手機產業,難怪一位國際機構 投資人盛讚陳慧明:「以Eric(陳慧明的英文名字)在中國手機產業的人脈,他到哪家外資券商根本沒差別!」不過,這位在台灣讀書、台灣成長的台灣小孩, 不懂得經營媒體關係,更不像許多明星分析師一樣,懂得抓住機會,在重要的公司法說會上「適度表演」,這次得獎之後,總算讓市場看見他的真正實力,給予掌 聲。 陳慧明 現職:日商大和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經歷:法商興業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港商野村證券半導體分析師、法商巴黎證券亞太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學歷: 台北商專、中興大學近一年得獎紀錄:2012年機構投資人雜誌票選亞太區最佳半導體分析師第二名、2011年《亞元》雜誌票選亞太區最佳半導體分析師第二 名 |
||||||
目前股市據我們的觀察和研究,就是典型的熊市第三期,它具備熊市第三期的所有要素。6月27號我在廣州同廣州證券和謝百三教授以及炒股的十幾人吃晚飯,大 約吃了接近兩小時,大家談股市的話題卻佔了不到整個話題的百分之十,業內人士都不談論股市,說的都是和股市不相干的事。第二個現象就是管理層不斷的出利好 措施或者不斷的喊話提振股市信心,但市場卻一跌再跌,毫無反應,繼續下跌,這就正好印證了熊市三期對任何利好都不會有反應。第三,目前,絕大部分投資者都 是嚴重套牢,幾乎沒人願意炒股,市場極度恐慌,一買就套。第四,從財務指標看,很多股票已跌破淨資產,現在買銀行股就等於開銀行(包括一些壟斷的行業), 這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買這些股票就相當於自己在開這些公司。第五點,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一些公司的可轉債都在面值以下。第六點,普通投資者和輿論都在給投 資者算賬,說投資中國股市十年都不盈利的言論。第七點,近期又有很多股票加速下跌,殺傷力很大。以上現象都具備熊市第三期的所有要素。第八點,人們都在罵 股市和基金
我應該是史上最悲催、最鬱悶的房企HR(人力資源)經理吧。」宋鑫(化名)是南方某中型房地產開發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上級領導要求他和同事在近期拿出一份妥善的遣散方案,準備遣散近千名員工。
宋鑫無奈地說:「我們剛剛結束全國校園招聘宣講會,費盡心思在各大高校招兵買馬,下半年又讓我費盡心思把人都遣散了。」
根據宋鑫和同事們研究的方案,公司將支付幾千萬元「遣散費」。「其中包括一些剛入職不久或即將入職的大學畢業生。」宋鑫稱,由於公司此次下定決心撤出房地產開發業務,無論員工們願去願留,公司都將強行「終止勞動合同」。
幾千萬元遣散費,近千人大撤離。至此,這家曾經風雲一時的房地產大佬轟然倒下,倒在很多業內人士所期盼的樓市調控「寒冬」即將遠去、「春天」漸行漸近的路上。
宋鑫所在的房企雖然不是行業龍頭,但也是集房地產開發、酒店運營管理等於一體的全國性房企,業內排名也比較靠前,在北京、廣州、重慶等多個大中型城市擁有房地產開發、持有型物業投資、裝飾工程、物業管理等各類項目,此前已開發建設完成上百個房地產項目。
宋鑫稱,自己當初雄心勃勃地進入房地產開發行業,正是因為看中行業前景。可惜好景不長,自己剛進公司沒多久,就趕上房地產宏觀調控。「這段日子確實 難熬,公司高管們個個愁眉苦臉,希望能找出一條活路,可誰想到結果是這樣。」就在一個多月以前,該房企的高層決定解散公司所有的房地產開發人員團隊,轉賣 和出讓手中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地塊等。此後,這家房企將徹底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和市場,轉行做資本運作、風險投資、運作房地產金融項目等。
一位接近該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雖然這家房企近期的資金狀況出現一些問題,但絕對不至於到突然「死掉」的程度。該房企之所以選擇這種「自殺」的極端 方式退出房地產開發市場,就是想迅速抽離房地產開發市場,並最大程度獲得現金,盡快投入到新的資本運作領域中。一方面,由於該房企自房地產宏觀調控以來, 幾乎沒有拿到適合做開發的地塊,同期資金回籠出現問題,導致資金鏈緊張;另一方面,該房企高層判斷當前的房地產開發業務利潤率已不可與2008年、 2010年相比,而未來在資本運作、房地產金融領域的利潤和機會可能更大。
這家房企近年來在資本運作、併購領域收益頗豐,也迫使公司高層毅然「斷腕」,「置之死地而後生」。除遣散員工、轉讓地塊之外,該房企還將出售旗下的 酒店等商業地產項目,以獲取現金進入到資本運作市場。知情人士稱,「這家房企此前就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房地產開發商,他們拍地買地,真正叫得響亮的住宅 項目沒有幾個。公司管理層喜歡運作資本,並且具有一定資源。」
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總監張大偉表示,該房企此次徹底退出房地產開發市場,可以看作為「死亡」,但更大的意義在於「重生」。「房地產行業已揮別 暴利時代 ,利潤率水平將不斷回歸到與其他行業一樣的正常水平。」在房地產行業「渾水摸魚」的、資質差的房企一定會被市場淘汰,而那些無法在行業整合中持續壯大的中 型房企也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而房地產金融領域可能成為許多中型房企的選擇。
張大偉進一步表示,目前以「招保萬金」等龍頭房企為代表的第一梯隊房地產開發商的市場佔有率迅速擴大,接下來中小房企將遭受到調控政策、市場規律的雙重「夾擊」。跨界經營房地產開發、或不擅長做房產項目開發的企業,儘早退出或轉型將是不錯的出路。
接下來的房地產行業併購將進一步加劇,中小型房企的倒閉和轉型也將愈演愈烈,類似的「自殺」式非正常死亡恐絕非個例。
我們往常的創業團隊報導,都是以產品為主,然後我今天想說的,是一個創業者的故事。我們暫且叫他L.
最初認識L,是在一個海外背景孵化器的Demo Day。會上大部分是外國人,或者海外背景的華人,而L就站在一個項目展示位前,神情興奮,用英文大聲地批判蘋果,宣佈Android將主宰世界。
就這樣聊起來。L的觀點很有意思,他們的產品也同樣如此。不過,更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L的「偏執」,「我們只想到美國去!我們不要國內的投資,甚至通過眾籌的形式都可以,這樣我們才可以做到國外去發展!」
當時我很驚訝,很多創業者雖然都對國內的創業環境並不滿意,但是並不會像他那樣決絕。這點讓我對L印象深刻,所以兩個多月後,我約他出來聊了聊,想瞭解下他們的項目進行得怎麼樣了。
這次L看起來疲憊了很多,我問他最近怎麼樣,他很直白,說,我們實在是沒錢了,撐不下去了,我打算這個月就去舊金山,去找投資人。
我很意外:L賣掉了自己的房子來創業,6年裡做了3個項目,已經不算是創業的新手,怎麼會突然陷入這種危機。
我問他對舊金山之行有什麼計劃,他說,沒有具體的計劃,我認識幾個人,去拜訪一下,參加幾個活動。
就這樣?
對,就這樣。
如果拿不到錢呢?
他停了一下。
那就只能放棄了。我們現在已經快撐不下去,畢竟還要付房租,還要吃飯,還有這種生活支出……如果這次再拿不到錢,就只能回去上班了。我的小孩還在上學,合夥人也要家庭要供養。
這次過去機會大嗎?
我不知道。
沒想過在國內找投資?
國內的投資人都什麼都不懂。他們只知道對照國外的模式找中國的樣本。他們只會說,你們為什麼不抄一個這個,為什麼不抄一個那個?國外的投資環境很成熟,很多投資人都自己創業過,但是國內的投資人很多都不知道哪冒出來的,看到國外有一個新產品,就說,哇,我們在國內找一個投吧。他們不會投新的東西,他們只懂得問,你這個是跟著國外哪個產品做的。國外的投資人會很欣賞原創的idea,會尊重我對產品的意見,不會強迫我去加一個這樣的功能、做個那樣的改動。所以只要有國外投資者願意投我們,5萬美元都可以。
所以你找過國內的投資者了?
不,沒找過。
那你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
和很多做創投的都交流過,他們就是這個樣子。
有和其他創業者聊過嗎?
不,我很少去和其他的開發者交流。中國創業的人都是一樣,去了只會討論說,誒,這個產品好,我們來抄一個吧,那麼產品不錯,我們要做中國的XX。全部都是這樣。我們不是這樣的公司,我不願意交流。
所以你們一心做海外市場?
是的。我們和國內其他創業者而不同,其實我們只是一個碰巧住在這的國際公司。在北京只是因為便宜。 我們自身很極客,所以我們想要去舊金山。我們希望能夠辦公司設在舊金山,把美國市場當成我們的home market,舊金山當然是第一站,然後是美國其他城市,然後是巴黎、倫敦,日本韓國都不再優先考慮之內。然後才是中國。
舊金山實在太貴了,也許我就只能租個地下室。但是它有種子用戶基礎,媒體資源和態度都是全球最佳。
但是國外也有YC和500 startups等孵化器,也許你可以試著找找他們?
他們都需要創業者在那集中開發3個月。但是我不行。我還有個小孩去上學。我的合夥人也有家庭需要照顧。
可是你說如果這次去美國拿到投資了,就會把辦公室開在美國。
哦。。。其實一年內也許都還不行。即使這次拿到投資了,一年內我還是只能和合夥人待在北京,頂多兩地跑跑。或者看看一年後有沒有機會,再全部遷過去。
你們現在用戶大概是多少了?
國外用戶1000多,國內用戶400多吧。
這個用戶數和我上次見到你時,好像沒有太大的增長。
嗯。我們比較穩定。
你們的產品開發多久了?
我們的產品開發了14個月了。一直在完善。2012的9月份做出的產品才讓自己都覺得好用,之前的都不成熟。
可是你們的產品做了這麼久了,都沒有遇到一個用戶增長的爆發點,這個是什麼原因?
我覺得我們就像06年的Twitter。那個時候,沒有什麼人用它,也沒有人看好它,大家都說,那是個什麼鬼東西?但是你看現在。我們就像是06年的Twitter。
如果說有原因,你覺得在哪?
他遲疑了一下,說,也許是因為我們不夠土,也不夠洋。
那麼你們做了些什麼來吸引用戶?
我們主要是在Facebook和Twitter上互動。主要是靠口碑傳播。也有些外國媒體會報導。
——但是,他們的Twitter上也只有132個follower,而Facebook上官方頁面的更新,也只到12月18日。
有沒有做些其他的什麼?
我們建了兩個服務器,中文版的服務器在北京,國際版的服務器芝加哥,比國內快350倍。我們沒有備案,如果因此中文版被shut down,我們也不在乎。國內版本裡用戶互動的質量也遠低於英文版裡用戶互動的質量。英文版裡有很多意義的評論,但中文版裡。。
他展示給我看,幾條評論中間夾著一串無意義的字符。
你們創業6年了,做了3個項目?
對。我們不是為了買房買車賺錢,我們的目標是,做一個全世界的人都能用的產品。我們是為了start a global business。所以我們想要start a business like an American company。
所以我們從未想過模仿外國的模式,做每個項目之前都會去搜,只要有人做過,自己就會放棄。但是後來發現幾乎每個項目都有人做,所以我們也就不再追求絕對的原創。我們的上個項目,比XX(某個非常受歡迎的國際應用)還早出來一個月,但是看到他們後來那麼成功了,我們就放棄了。
為什麼?XX的成功,就證明你們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有市場的。
但是既然他們成功了,我們就不去做了。我們沒有辦法和他們競爭,只能從頭再來。現在的產品也是,也有類似的,有時候朋友還會推薦給我看,但是我很少去看,我都會閉住眼睛,我要自己去做。
L還談到他的產品的顛覆性。他說,我們會打敗谷歌,或者會被谷歌10億美元收購——我打斷他,收購?你們不是要做一款偉大的產品嗎?
對,不過,我們也需要生活。
我笑笑,沒有再接這個話茬。L很健談,對美國互聯網發展也非常熟悉。我們聊到Twitter、Napster、Facebook等等,還聊到海豚,他唯一欣賞的中國公司,他說如果海豚當初不是在美國起家,怎麼可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我糾正他海豚其實最開始的團隊是在武漢,他並不相信。
而就在採訪結束後的第三天,寫這個稿子的時候,L又給我發來了一條短信:
上次提到的海豚瀏覽器,也許研發大部分是在中國,但是他們的推廣重點一直是在美國,若非美國市場,他們的產品即使比UCweb優秀,也仍然可能只是小眾產品。中國市場基本只是劣幣驅逐良幣。
我問他,即使這樣,海豚最終還是選擇把重心放回中國,這是為什麼。
他說,正是因為他們海外獲得成功,才能獲得必要的資金進入中國市場。否則你看看多數屌絲團隊,基本上是在巨頭圍剿的遊戲場苟延殘喘。
中國市場抄襲之風導致的結果是,在中國抄襲是找死,創新也是找死,唯一的機會是創新並主打美國。
我問了他最後一個問題:如果你是海豚的創始人,你選擇會回來嗎?
他說,在取得美國市場和全球市場份額之後,是的。
我能說什麼呢?再多的辯論已經沒有意義。Good Luck, L。
只是,舊金山真會就會是L的樂土嗎?也許要等到他回來,才有答案了。
導讀:這是一家硅谷公司在中國的分公司,沒有 KPI 考核,不投廣告,不花錢買渠道;在辦公樓找不到公司的銘牌,但把服務器架在中國;他們享受著硅谷公司的福利,幹起活兒來卻像一家中國本土創業公司。
來源:愛范兒 作者:黃龍中
它是一眾硅谷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參考的樣板,也是他們入華前考察市場的第一站,它的負責人則成為這些人尋找中國代理人的標準。然而它給這些取經者的答案只是:先想清楚為什麼來這裡。——它自己踐行的標準是:追隨用戶。
這家公司與它的中國用戶一年進行幾十萬次交流,它只是一個 IT 工具,卻執行 7×24 服務標準。它不做用戶調查,也不分析用戶行為,但源源不斷地,用戶僅僅因為喜歡而付費。喜歡它的用戶還寄來潤喉糖,因為擔心它的生產者說很多話嗓子不好。
這家公司不是蘋果,是印象筆記,Evernote 在中國的公司。
0 到 400 萬,生意模式沒有變
Evernote 去年 5 月 10 日進入中國市場,啟用「印象筆記」中文品牌。目前用戶 400 萬,另外有 100 多萬 Evernote 國際版用戶。
一年積攢 400 萬用戶,可能被很多中國互聯網產品看不上眼,即使後者的數據不那麼真實。但印象筆記在中國的穩健發展,成功地延續了 Evernote 的生意模式——免費增值(freemium)。根據印象筆記中國區總經理谷懿的介紹,印象筆記的付費用戶比例基本與 Evernote 持平,略低於 4%。
這是意義重大的,因為在人們的眼中,中國人喜歡免費,不擅於為 App 付費。去年 Evernote 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CEO 菲爾·利賓(Phil Libin)講中國市場可以不賺錢,應該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一年過去,谷懿說,「事實上我們已經賺錢了」。
能夠獲得收入甚至賺錢的原因,除了蘋果 App Store 多年來對付費習慣的教育意義外,也有印象筆記的特殊性。谷懿說印象筆記的用戶不是那種一看到收費就扭頭就走的,會獨立思考,「他們對於付費更願意琢磨,他們是願意給幫助了他的工具付費,希望通過付費讓工具走得更好的人」。當然,客觀原因是去年 7 月與支付寶合作後帶來的便利性。谷懿講印象筆記對於使用不滿意的付費用戶,他們會按天結算退費,這顯然又給予客戶好感和誠意。
據谷懿的介紹,印象筆記用戶與 Evernote 用戶一樣,Windows Phone 平台的付費意願比較高。但在傳統的三大平台(iOS、Android、Windows),Windows 用戶最多,該平台帶來的收入也最多。但由於不清楚各個平台的詳細用戶數分佈,我們無從知道各平台的收入情況。
(印象筆記員工由剛進入中國的 7 名變成了 17 名,辦公位子也增加了,原來這裡是空著的)
沒有 KPI,但壓力並不小
相較於 Evernote 全球 5000 萬用戶數,中國 400 萬用戶數並不多,尤其是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問谷懿對這一用戶數的態度,她說不滿意。不過總部沒有對印象筆記用戶數量考核目標,她也不想給員工以考核壓力,「有了 KPI 就不是創業企業了」。
但壓力仍然是存在的,來自身邊的韓國。據谷懿的介紹,Evernote 在韓國的增長非常迅速。「韓國智能手機市場比較成熟,他們的口碑效用非常強,有一個人開始使用一個產品,他身邊的人就都開始用。從去年下半年開始,Evernote 在韓國取得非常快的增長」。
從 Kakao Talk(類微信應用,騰訊去年投資 4 億元佔股 13%)在韓國智能手機的流行,就可以理解韓國市場所具有的特殊性——韓國 90% 以上的智能手機都在使用 Kakao Talk,與微信一樣,Kakao 大部分用戶在韓國國內。「如果我們達到韓國那樣的相對(人口基數)增長速度,印象筆記用戶數應該是現在的 10 倍以上」,谷懿說。不過她強調這不是給員工的考核 KPI。
在談到長遠的規劃時,Evernote 經常對外講的是「做 100 年的公司」。印象筆記則希望用 100 年時間做成 13 億人的產品。顯然,這是不現實的,目前只有中國「手機用戶數」接近這一數字。印象筆記作為筆記類工具,用戶門檻高,使用者呈現高端化。
怎麼把用戶群體擴大到高端用戶之外的更廣層面,是谷懿今年最重要的議題。今年 4 月她去三亞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受到觸動,「不少非 IT 領域的高層知道 Evernote 是一個好品牌,但他們都不用印象筆記。我們應該把用戶從高端的種子用戶擴展到主流人群」。印象筆記今年開始在廣州、廈門、上海等城市搞巡迴粉絲活動,是這方面的一種探索。但品牌的傳播,仍然任重道遠。
從搬運到本土創新
去年 Evernote 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Phil Libin 接受愛范兒的採訪,透露 Evernote 彼時在中國的用戶數量是 110 萬(平均付費率僅 1%)。「這 110 萬是 Evernote 落地中國的根本原因,我們是追隨用戶而來的」,谷懿說。這也是她對考察中國市場的硅谷企業常說的,即想清楚為什麼來中國。「印象筆記想明白了這一點」,她說。
在 Evernote 中國品牌「印象筆記」誕生後,Evernote 的周邊產品如 Hello、Food、Skitch、Clearly 等等產品分別推出了中文版本。到 2012 年底的時候,所有產品線基本引入完畢,中國用戶可以使用到所有 Evernote 及周邊服務(「外腦」產品)。
谷懿把 2012 年稱為「搬運的一年」,而把 2013 年稱為本土創新的一年。
所謂本土創新,是加強與本土廠商的合作,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與微信的合作。今年 2 月 5 日印象筆記獲得微信通用接口,接入微信底層 API,創建「我的印象筆記」(微信號 myyxbj)公眾帳號。用戶跟該帳號對話即可存儲筆記,目前支持印象筆記帳號綁定,不支持 Evernote 帳號。「這是 Evernote 第一次與 IM 工具有如此緊密合作」,谷懿說。
除了這一舉措外,印象筆記也把原來的小規模粉絲活動「印象吧」擴大到了幾百人的用戶交流活動,教用戶如果進階使用產品。目前跑過了廣州、上海、廈門、北京四個城市。據說今年會到北上廣深外的二線城市。今年 4 月谷懿在博鰲論壇上亮相,也是本土推廣的一種方法。
我問谷懿中國團隊有沒有對 Evernote 產品做出過明顯的貢獻,她說每個版本全球各個團隊都會參與的,Evernote 是「全球設計,一個標準」。中國團隊所做事情與其他國家一樣,包括新產品本地化、發佈上線、應用商店渠道、市場宣傳,日常的用戶反饋蒐集等。
不過仍然可以找到中國特色的一些功能。比如對 WiFi 同步設置的修改。「在國外,運營商一般是不限流量的,所以可以做到任何時間任意地點同步」,谷懿說,「但國內不一樣,有一次我開啟同步,一個月耗費了 3GB 流量,交了很多錢」。在中國團隊的呼籲下,印象筆記提供了「僅 WiFi 連接時同步」功能,開啟後可以節省流量。
不做 IT 公司,做服務公司
讓用戶不僅是為功能而付費,而是為服務付費。這是谷懿的理想,也是 Evernote 生意模式得以一以貫之的途徑。
所謂的為服務而付費,與平常概念也不一樣。一般講為服務而付費,是指花錢買到更多的服務;而谷懿所指,是海底撈模式/招行模式/星巴克模式,「人們要用得很舒服,被服務得很舒服,他是願意為這種服務而付費的」。
谷懿招了很多熱愛印象筆記的人,她讚賞這些人的服務意識。「我沒有要求他們要做到怎樣的服務,但他們做得很好,我都不相信這麼少的人可以做得這麼好」,她舉的例子是:微博提問,最長 1 小時回覆;微信提問,10 分鐘回覆;網站提交問題,1 天內回覆完。「我們提高了同類應用的服務水平。以前他們可能不理會用戶的問題,現在我們在做,他們也跟著一起做,從用戶角度來看,這終歸是好事。最後是比誰做得好,我們是用心在服務,我認為我們能夠做好」。
在我提問谷懿出任中國區總經理一年多來,所看到的行業變化時,她也把答案回答到服務的價值上。「這一年 App 從很熱到偏冷的氣氛,這是一件好事,很多行業開始知道產品真正給用戶帶來的價值是什麼。比如打車應用,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好處其實是比較明顯的」。對於印象筆記來說,她舉例有人拿它來管理簡歷、有人拿它來歸檔衣服,有人拿它來採訪錄音做速度,「它也切實地在改變人們的生活」。
我在最後,讓谷懿用三個詞來總結過去近一年來工作。她用了三個句子:
做到了我們承諾的。很多公司會承諾很多,尤其是互聯網行業,承諾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能不能做到,是很難的。也沒有人去追究。當初我們承諾要在中國建立服務、本土團隊,希望為中國用戶提供更快的服務、更好的產品,更本地化、更快捷的響應。現在來看,我們都做到了。
做到了我們當時沒有想到的。比如我們沒有想到在中國發佈沒幾個月,就趕上日本,成為 Evernote 第二大市場。二是我們本土的合作,比之前想的要好,比如跟微信的合作,我們原來沒有想到會去做。三是百寶箱上線之後與合作夥伴的合作 注 1。
行勝於言。我們剛開始進入中國的時候,(服務器架在中國)很多人不理解,中國用戶不理解,美國用戶不理解。我們跟美國的同事交流,他們不理解我們架設服務器,對於用戶是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國內不理解。反過來,國外的很多人也質疑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我們當時夾在中間,是很左右為難的。當時我們沒有做很多的辯解,我們只是用行動來證明,我們是在做(有用的)事情的。現在來看,無論是印象筆記的用戶,還是國際版的用戶,他們對於我們產品的發布、響應速度是讚不絕口的。而在硅谷的公司,或其他國外的公司,他們到中國來,第一站就到我們這裡來,因為他們覺得我們是(國外公司在中國)做得最好的。
注 1:印象筆記 2012 年 8 月開放 API,現在有 300-400 個合作開發者;12 月上線百寶箱,從幾百個開發者應用中選出優秀應用進入百寶箱,目前國內第三方百寶箱應用有 18 個(愛范兒 app 是其中之一),加上印象筆記系列產品,總共有 26 個百寶箱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