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Lyft殺入Uber大本營 滴滴快的1億美元“登陸”美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7047.html
借Lyft殺入Uber大本營 滴滴快的1億美元“登陸”美國
一財網 趙陳婷 2015-09-17 08:51:00
與此前滴滴快的繼投資東南亞領先的打車應用Grabtaxi不同的是,滴滴快的的第二次投資對象Lyft公司位於美國舊金山,而這也是另一家打車巨頭Uber的根據地。
在與中投一起參與了對有東南亞滴滴之稱的Grabtaxi的投資之後,滴滴終於講目光投向了Uber的大本營美國。
9月16日,滴滴快的宣布對Uber在美國的同行Lyft進行一億美元的戰略投資。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此次滴滴快的參加了由樂天主導的一輪融資。通過此輪投資,滴滴快的加入了卡爾·伊坎、阿里巴巴、樂天、騰訊、以及AndreessenHorowitz、FoundersFund、寇圖資本等投資界領袖的行列。
將推中美跨市場移動出行
按照雙方公開的戰略合作協議內容,滴滴快的和Lyft的技術和產品開發團隊將展開深度合作,在產品創新和用戶體驗改善方面實現有效協同。滴滴快的和Lyft不僅將結合彼此先進的算法技術和司乘匹配能力,也將共享當地經驗、商業資源、用戶基礎和司機網絡,探索跨平臺跨區域市場開發的新模式,實現多方共贏,構建一個全新的健康、合作型的全球出行共享產業。
此外,作為跨市場移動出行聯盟的一部分,滴滴快的和Lyft將打通跨境運營平臺;雙方用戶在中美間旅行時,將能通過現有手機APP方便使用當地合作方提供的實時出行服務。
具體來說,滴滴和Lyft將達成跨平臺協同機制,通過持續的聯合創新、產品開發和資源共享,推動出行解決方案跨境共享,以及和導航、支付對接互聯。也就是說,中美用戶在中美兩國漫遊往來需要使用移動出行服務時,可以無縫平滑的用app獲得對方提供的出行服務。
根據美國國際貿易署的統計,2014年中美間旅客流量達到780萬人次,並以超過10%的速度迅猛增長。
直接對標Uber
與此前滴滴快的繼投資東南亞領先的打車應用Grabtaxi不同的是,滴滴快的的第二次投資對象Lyft公司位於美國舊金山,而這也是另一家打車巨頭Uber的根據地。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時間,滴滴進軍美國就初露端倪,滴滴當時就傳出要在矽谷成立研發中心,招攬科技精英的消息。
按照滴滴方面的表述,這次與Lyft的合作將為滴滴開辟一個國際業務新領域,吸引美國的用戶並提升其體驗,也能讓滴滴在中國市場增強競爭力。
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表示,滴滴將和Lyft與其他全球夥伴一起,持續立足本土,連通彼此的金融,技術和市場資源以達到一個共同目標:建設一個高效而可持續的全球出行生態圈聯盟。
而滴滴總裁柳青表示,滴滴將繼續推動國際化戰略,不同的是,滴滴將試圖探索一種不同的國際化戰略。“因為每個地區雖然有新的市場機遇,但也需要面對獨特和複雜的市場挑戰。”柳青認為,滴滴是以合作為基礎的國際化戰略,專註於本土市場,通過全球合作結盟的方式開展國際化。將自身技術和資源和當地優秀合作夥伴的本地理解和積累的智慧經驗結合,保留雙方既有的特點和優勢,從而產生最大化的協同效應。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叫板Uber,lyft將借助滴滴出行直接進入中國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17/154293.shtml
導讀 : 未來兩到三個月之後,位於美國的Lyft用戶在中國將能通過Lyft直接使用滴滴,滴滴用戶也將能在美國通過滴滴直接使用Lyft的出行系統。
i黑馬訊 2月17日消息,美國出行分享平臺Lyft總裁約翰·齊默(John Zimmer)於今天下午來到滴滴出行總部。據約翰·齊默透露,未來兩到三個月之後,位於美國的Lyft用戶在來到中國後將能夠通過Lyft直接使用滴滴的出行系統,與此同時,中國滴滴的用戶也將能在美國通過滴滴使用Lyft的出行系統直接叫車。
約翰·齊默還表示:“過去一年Lyft和滴滴出行的產品技術團隊有很多交流,再加上滴滴上線了順風車、滴滴巴士等很多業其他務線,許多技術細節方面都可以交流,也會互相分享應對競爭對手的策略。”
去年9月16日,Lyft與滴滴快的聯合對外宣布雙方達成戰略合作,滴滴快的對Lyft公司進行了1億美元的戰略投資。彼時雙方表示將實現產品互通,通過向彼此開放應用軟件接入,實現實時叫車、導航、支付等相關服務跨境無縫對接,為眾多中美間旅行、商務人士提供跨境移動出行便利。
而在去年12月4日,滴滴出行宣布未來將與Lyft、GrabTaxi及Ola等其他國家地區的出行公司進行連接,建立共享出行全球合作框架,並計劃於2016年1月上線。此次合作也被視為是這項全球合作框架的一部分。
該項合作若能最終成行,並擴展至其他應用,將對Uber的全球化擴張構成直接威脅。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汪晨,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Uber將集中主力迎戰Lyft
在8月1日之前,滴滴高層仍然對與Uber的合並守口如瓶,並稱合並消息為謠言,而Uber方面則有意無意地透露合並內容,讓整合情況撲朔迷離。
最終,滴滴宣布以互相持股的方式收購Uber中國業務,根據公告,雙方達成戰略協議後,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Uber中國的其余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
而對於這里所說的經濟權益,滴滴並未給出明確答複,滴滴出行副總裁陶然對此的解釋是,“能行使股東權利的股份數是5.89%,但是占了更多的經濟利益。”而合並之後,滴滴創始人程維和管理層仍將掌握絕對控制權。
那麽這場合並究竟給合作雙方帶來了什麽,背後的資本方獲益幾何?
這場“聯姻”所帶來的最顯而易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結束滴滴與Uber之間的價格戰。這能夠為合作雙方以及背後的投資者省下不少錢。
在此之前,滴滴和Uber爭搶中國市場活躍用戶,每年花費超過10億美元獎勵司機和乘客。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滴滴共進行11輪融資,融資金額最少達到數百萬美元,在最近完成的F輪中融資45億美元。Uber全球共融資12輪,融資數額與滴滴旗鼓相當,最近一輪融資35億美元。
大量的價格補貼耗費兩者投入,滴滴和Uber目前都沒有有效的盈利模式,而價格戰最終買單者是投資人,因此對於兩者“聯姻”,投資者樂見其成。
滴滴早期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在朋友圈表示,談和的成本越來越高,因此“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
此次談和,對於Uber而言,除了結束燒錢的價格戰,更重要的意義是,其終於能夠打開中國市場,這也能保證其將重心轉向其他市場布局。與滴滴不同的是,中國市場對Uber雖然同樣重要,但是Uber主戰場還是歐美地區,最新一輪融資之後,Uber更有意拓展中東市場。
雖然Uber全球CEO Travis Kalanick多次表現對中國市場的親近,事實上,Uber在中國市場卻面臨虧損,補貼並未帶來其理想效果。
一方面,在中國市場,滴滴與快的合並之後,體量擴張,差距難以超越;另一方面,在Uber主戰場美國,Lyft等應用也在奮起直追,縮小與Uber的差距。今年年初,滴滴與Lyft合作,實現美國市場相互叫車服務。
Uber加速布局的腳步趕不上其虧損腳步,根據福布斯報道,Uber2015年上半年凈收入將近7億美元,但其GAAP虧損將近10億美元。而如果Uber想要IPO,處理中國市場的虧損能夠為其掃清部分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在中國市場與滴滴“聯姻”,對Uber而言是更好的選擇。“我真心希望通過此次合作鞏固中國市場的機會,我們現在有能力更加努力地為其他地方的消費者和司機改進產品。”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合夥人兼Uber董事比爾·格里(BIll Gurley)周一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說。
滴滴並購優步 是怕優步lyft搶先合並
就在一年前,Uber 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向投資者鼓吹,“在中國,叫車軟件創業公司正在經歷顯著且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如今,在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戰鬥之後,卡蘭尼克收起自己的驕傲,選擇向中國競爭對手投降。
根據內幕消息透露,卡蘭尼克態度的轉變主要源自,Uber全球投資者向卡蘭尼克施加壓力,希望減少在與滴滴出行競爭中日趨增加的損失。在這場對抗中,Uber和滴滴出行都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來贏得市場份額,向司機提供豐厚的傭金,讓乘客享受大力度折扣。
“這是場核戰爭,”一位接近利益方的銀行家說道,“雙方所募集的資金數量,使得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獲勝。”
不過,聰明的投資者斷定,只關註中國市場的滴滴出行擁有足夠的資金和人脈來拖垮Uber,而後者需要在全世界範圍內撲火。
滴滴收購Uber中國的運作開始於5月份。滴滴和Uber的主要投資人推動此次並購,他們之間形成了秘密渠道,雙方進行反複提議,進而試探彼此和平談判的誠意和籌碼。
據悉,至少在最初階段,滴滴出行的高管對此並不感興趣。滴滴當時正在推進新一輪73億美元籌資的收尾工作,這將使得滴滴擁有280億美元極高的估值。
此後新的投資基金投資滴滴10.5億美元,同時Uber也獲得中國投資者的註資。Uber同樣需要這筆資金來對抗其在全球範圍內其他的敵人,包括印度Ola Cabs和美國的Lyft。但是滴滴和Uber的燒錢競爭仍未結束,他們需要更對的錢來保證增長。
6月底,一個新的動態迫使滴滴再次考慮收購Uber。即Uber在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Lyft,聘請了Qatalyst Partners投行的有限合夥人,尋求和Uber的合作。
據投資人說,Uber是滴滴和Lyft的共同敵人。滴滴和它的投資者曾投錢給Lyft,甚至讓他們的系統兼容。Uber和Lyft合並的可能性讓滴滴的高管冷靜了下來,並給了他們與Uber合作的動力。
“整個交易在過去的幾周突然發生轉變”滴滴出行的一位主要投資者表示。據滴滴的首席執行官程維表示,卡蘭尼克早在2014年中期的時候就有意收購滴滴,但滴滴拒絕了。但卡蘭尼克並沒有退卻,而是在去年全面計劃進軍中國市場。
Uber選擇在中國建立本土公司來贏得中國政府的支持,並引入中國地圖和搜索領導者百度公司,使得優步中國迅速在私家車領域發展壯大。2015年6月份,在卡蘭尼克致信投資者的信函中,其表示“我們已經發現公眾使用Uber的量遠遠超出我們最樂觀的預期。”並在一封題為“Uber在中國的成功”信函中提到,“我們在中國的成功感是其他美國技術公司所體會不到的。”
然而這些初期的成功是以高昂的代價和無情的競爭策略實現的。去年春天,Uber在中國遇到了對手,當Uber司機補貼的規模迅速擴大,中國騙子們使用專業軟件抽走司機補貼資金。
在進入私人商務車領域之後,滴滴基本也經歷了同樣的騙局,但隨後其或許得到了投資方阿里巴巴的幫助。在補貼高峰期,淘寶上較少見到滴滴司機的假賬戶。淘寶當時表示,他們會定期刪除假賬戶。
Uber方面還表示,他們發現自己的官方賬戶在微信中反複被刪除,騰訊作為微信的擁有者兼滴滴的投資者對此問題不置評論。Uber方面認為他們的司機在收到錯誤短信提示,稱Uber公司的服務於去年就終止了,但究竟是誰發的這條短信未被證實。
“中國的競爭方式是不同。”此前卡蘭尼克曾在WSJD Live現場表示,“作為一家西方公司,你必須要適應這些競爭方式。”然而最終,Uber選擇和滴滴出行合並,擁有合並後公司20%的股份,合並公司估值達360億美元。
在一封致中國團隊的員工信中,卡蘭尼克表示,在中國城市提供可持續服務,以及這個服務賴以生存的乘客和司機,是Uber實現盈利的唯一可能。“我知道成功就是聽從你的頭腦並且跟隨你的內心。”
Lyft聯手星巴克推實體禮品卡:星巴克開始賣打車券了
8月10日消息,據外媒報道Uber在北美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Lyft日前開發了一種新的促銷方式。Lyft宣布將與星巴克合作,在其門店發售面值20美元的禮品卡。打車應用軟件發售禮品卡,而且還是以實體方式出售,這在北美市場還是第一次。
據悉,每20美元的禮品卡中將包含5美元的星巴克優惠券,同時Lyft的乘客將能夠通過使用Lyft服務積攢星巴克的積分:工作日早晨5點至10點使用Lyft服務將能夠獲得星巴克積分。
Lyft副總裁Oliver Hsiang在接受采訪時稱此次合作的目標是“交叉授粉”:將Lyft的乘客與星巴克的消費者連接起來,以達到共同增長的目的。同時,兩家公司初級合作將為以後深層次合作提供基礎。
這並不是Lyft第一次與星巴克合作,去年7月,Lyft與星巴克也曾合作過,根據當時雙方簽署的合作協議,Lyft司機將有機會成為星巴克黃金級的會員(在舊的積分體系下),同時司機也能收取星巴克禮品卡作為小費。兩家公司在舊金山地區測試一款軟件,使得星巴克的員工將能夠在午夜時間獲得Lyft的免費服務。
據Oliver Hsiang透露,正在探索擴大這種禮品卡的功能,但目前沒有任何具體的細節能夠提供。
傳通用汽車欲收購Uber對手Lyft 但被拒絕了
8月13日消息,據The Information網站報道,知情人士稱,美國打車應用Lyft拒絕了通用汽車的收購,反而決定進行最新一輪風險投資融資。報道還稱,在決定啟動新一輪融資之前,Lyft還聯系了其他潛在的戰略收購者。
據悉,通用面向Lyft提出了一個收購價格,但是具體價格尚不詳。在今年初入股Lyft時,通用將對方估值為55億美元。另外在成為大股東之後,通用汽車的總裁目前已經成為Lyft董事會成員。
此前,2016年1月Lyft宣布,公司會與通用汽車合作開發無人駕駛汽車。作為合作的部分內容,通用汽車會對公司投資5億美元,相當於Lyft整體9%的股份額,隨後還表示計劃擴大與Lyft的合作關系。
在美國專車市場,Uber和Lyft是兩個重量級玩家,Lyft也和中國的滴滴公司建立了戰略聯盟。Lyft和Uber雖然是一對對手,但是Lyft在市場份額上落後Uber太多,而且Uber已經走出了美國,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移動專車公司。
通用汽車和Lyft的人士尚未對此消息置評。
Uber競爭對手Lyft拒絕通用收購 計劃新一輪融資
Uber在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Lyft上周拒絕了來自通用汽車的收購邀約,並計劃進行新一輪融資。這讓投資者長舒了一口氣。去年年末最新一輪融資後,Lyft的估值已經上升到55億美元。
今年早些時候,有關通用汽車有意向收購Lyft的傳言就已經傳得沸沸揚揚。據上周五外媒報道,通用汽車確實曾向Lyft發出收購邀約,不過Lyft已經正式拒絕了。對此,第一財經記者向通用汽車方面進行求證,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應,Lyft也不予置評。
通用汽車目前持有Lyft 9%的股權,通用汽車主席也是Lyft的董事會成員。因此外界對於雙方未來的合作抱以很大的期望。此前在一份聲明中,通用汽車和Lyft兩家公司也都表達了對繼續深化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期待。近期雙方還聯合推出Express Drive短租服務,旨在吸引更多司機進入打車行業。Lyft為後者提供車輛,並根據使用量收費。
目前不知道通用汽車向Lyft提供了多大規模的收購邀約,也不清楚Lyft拒絕的具體原因究竟是為了尋求其它買家,還是僅僅為了進行新一輪融資。
通用汽車近年來對於新一代的自動駕駛汽車以及車輛共享市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包括加大步伐收購移動乘車服務提供商這類初創公司的收購。雖然如果通用汽車收購Lyft會如何幫助公司盈利目前並不清楚,但是分析人士指出,在日益激烈的車輛共享市場競爭中,通用汽車對Lyft的收購意向更多是出於防禦而非進攻式的收購。
通用汽車目前有著充裕的現金流,除了200億美元的可用現金之外,還包括幾十億美元的短期投資借貸。另據估算,未來兩年通用汽車每年還將產生60億美元的現金產出,這令通用汽車有足夠充裕的資本去投入研發和收購初創型企業。
也許通用汽車也不知撒下去的銀子何時才能看到回報,或是索性打了水漂,但是在科技發展和行業變遷速度都如此之快的今天,不管投哪家公司,總比手握大筆現金什麽都不做強。
而Lyft去年11月份被媒體曝光的財務數據顯示,僅去年上半年公司虧損就達1.27億美元。為了擴大規模、實現增長,Lyft在市場營銷方面投入重金,因此急需新一輪融資。
通用汽車在應對顛覆式創新公司的挑戰方面是傳統車企中做得比較領先的。沒有人想到,當通用汽車CEO Mary Barra說要占領矽谷的時候,言下之意是向矽谷撒下幾億美元。去年通用汽車宣布5億美元註資Lyft的時候,就準備好借助Lyft在數據共享方面的力量聯合研發無人駕駛汽車,並在未來開展無人駕駛租車業務。
Lyft和通用汽車已經計劃進行自動駕駛的士的測試,測試車輛是已經安裝了自動駕駛系統的全電動雪佛蘭汽車Bolt。目前,雪佛蘭Bolt汽車已經在舊金山和亞利桑那州開始了自動駕駛測試。
通用汽車擁抱Lyft,很大一方面也是對沖Uber迅速崛起的威脅。Uber過去五年已經融資超過100億美元。南加州大學汽車專家Jeffrey Miller表示,在Uber和谷歌這樣的企業主導自動駕駛市場的背景下,和科技公司抱團取暖或許是底特律幫助自己更好參與競爭的途徑,尤其是對於自主創新研發方面投入較少的企業而言,通過投資一家矽谷的創新企業,同樣能夠達到加大技術研發的目的。
通用汽車的競爭對手戴姆勒等公司也選擇開設自己的車輛共乘子項目Car2Go,並在歐洲按需出行提供商Hailo與MyTaxi合並後享有控制權。
對Lyft來說,拒絕與通用合並或許是一次充滿風險的舉動。Lyft本身面臨著財大氣粗的Uber的威脅,而通用隨時可以決定是否成立自己的出行共享項目,或者像戴姆勒那樣換一個收購對象。
不過盡管此次通用汽車的提議被Lyft拒絕,但這並不代表兩公司未來不會合並。如果通用汽車進一步提高報價,或者Lyft找不到更加合適的投資者,未來兩者的合作關系或許還會深入。好戲可能剛剛拉開序幕。
Lyft嫌錢少苦尋潛在買家無果 Uber表示最多給20億美元
日前,有消息稱,Lyft近日一直忙於尋求收購方,其潛在買家包括通用汽車、蘋果、谷歌、亞馬遜、Uber以及滴滴出行,但目前尚無人接盤。而另據 外媒報道,Uber高管過去幾周一直對投資者表示,不會支付高於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競爭對手Lyft。Uber首席執行官Travis Kalanick也在私下表示不會支持該交易,因為他相信這會引發嚴格的監管審查。
另有外媒報道稱,Lyft的預估的收購價格是90億美元,但沒有公司願意考慮接盤。而面對Uber高管給出的不超過20億美元的價格,該媒體認為由於兩家公司處於激烈的競爭狀態,Uber肯定對投資者低估了Lyft的價值。對此,Lyft和Uber拒絕發表評論。
早在年初,通用汽車對Lyft進行投資時估值為55億美元。消息人士稱,過去幾個月通用和Lyft舉行了有關收購的非正式談判。通用暗示價格至少 55億美元,但談判未變成正式報價。The Information網站上周報道,Lyft拒絕了通用的接觸。對此,通用拒絕評論。
Lyft是美國第二大打車公司,僅次於打車應用鼻祖Uber,這兩家公司均位於舊金山。早在2014年,Uber就曾考慮收購Lyft,並進行過非正式地討論。
Lyft靠它接單 百度要量產:無人駕駛五年可期
與人工智能、VR/AR一樣,入局者的增加,快速提升無人駕駛技術更叠。
在本月14日Uber推出無人駕駛載客實驗之後,美國第二大打車軟件Lyft聯合創始人John Zimmer公布Lyft在無人駕駛方面的計劃:2021年之前大部分的Lyft訂單將由無人駕駛汽車完成。
事實上,有此雄心的公司並不只有Lyft一家,百度高級副總裁、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曾表示,百度將在5年之內實現無人駕駛汽車量產。“智能化是未來汽車一大發展方向,這其中包括物聯網技術以及無人駕駛技術。”
無人駕駛技術看似離我們並不遙遠,然而在技術實現上還有不少因素制約。
目前,無人駕駛技術研發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以特斯拉、奧迪、本田為主的車企與以及Google、百度等互聯網企業。兩者對於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偏重方向有所不同。
車企對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具有先天優勢:將階段性技術采用內嵌新車型方式實驗。在奔馳2005年推出的S-Class車型就使用了AEB(自動緊急剎車系統)。
“車企在做的一般從低級的輔助駕駛開始進入,希望通過不斷地提升輔助駕駛的能力來達到未來完全的無人駕駛,互聯網企業直接進入無人駕駛,終極目標都一樣,只是走的道路不一樣。”王勁表示。
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打破車企的天然優勢,主要依靠軟件端優勢。王勁將未來無人駕駛汽車比喻成電腦,其中價值的60%來自軟件。
對於這樣一臺大電腦,目前如何保證乘坐人員安全成為無人駕駛技術未來能否進入消費市場關鍵。對於現實路況中可能會遭遇的情況,車輛必須能夠準確識別並且段時間內提供解決方案。
為了提升對於路況的識別效果,目前所測試的自動駕駛汽車主要采用傳感器與雷達相結合的解決方案。
同時,通過多次實驗收集足夠多的數據標本。根據Google所發布的最近一個月的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報告中,自動駕駛里程達到196.9萬英里,汽車能夠在沙塵暴等極端天氣中做出停車等應對方式。
然而,對於這樣超前的技術來說,價格是目前阻礙市場化的主要原因。為了保證汽車安全性能,百度無人駕駛汽車車身所用激光雷達高達50萬元人民幣一個,其車載大腦價格也接近20萬元一臺服務器,加上車身上其他的雷達、傳感器,一臺成本達到上百萬。如何在提供安全性能的同時降低價格,是目前無人駕駛技術需要攻克的問題。
谷歌聯手Lyft 推進無人駕駛汽車商業化
據新華社援引美國媒體報道,日前,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Waymo與叫車軟件運營商美國Lyft公司結成合作夥伴,共同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的商業化。此舉反映了自動駕駛領域激烈的競爭局面。
據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對《紐約時報》說,兩家公司已達成協議,將通過試乘計劃和產品研發,在自動駕駛汽車進入大眾市場方面展開合作。
Waymo與Lyft均未就此發布正式消息,協議的細節還不清楚。但兩家公司都證實了這一合作夥伴關系。
Lyft公司說,Waymo擁有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與他們合作將加快推進通過最好的交通方式改善人們生活的共同願景。Waymo表示,Lyft對改善城市出行的遠見與承諾將有助於Waymo的自動駕駛技術進入更多地方,為更多人所使用。
Waymo的前身是Alphabet旗下子公司谷歌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谷歌從2009年開始致力於研發自動駕駛技術,是這一領域的先行者和領先者。Waymo今年4月開始將基於谷歌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從公路測試轉向公共試乘,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投入了600輛搭載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
Lyft是美國第二大叫車軟件運營商,業務擴展至美國約300個城市。Lyft自身並不研發自動駕駛技術,但去年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達成合作協議,聯手展開自動駕駛汽車測試。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成為熱門的新興領域,為占據優勢、推動實現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參與研發的眾多傳統汽車制造商、科技大公司、初創公司以及自動駕駛相關技術供應商展開激烈競爭,相互之間的合縱連橫也越來越多。
與Lyft合作,可能意味著Waymo的自動駕駛技術朝著大眾市場更近一步。對Lyft來說,與Waymo的合作無疑是對大力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優步公司的一個打擊。目前,Waymo狀告Uber竊取其自動駕駛技術商業機密,這起官司還在審理中。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