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40歲學吹簫 匠人閉門自製洞簫20年

1 : GS(14)@2016-12-24 10:56:30

周師傅經過無數失敗,領略凡事需要經過時間沉澱,回頭再嘗試,才能成功。



【專題籽:胚芽故事】在香港玩音樂難,「做」音樂更難。小提琴家李智朗(Ray),自小與小提琴打交道,遠赴美國深造,重現百年妙音。年過四十才學習洞簫的周裕強,毅然放棄工作全職自學做簫,2003年,兩人不約而同各自走上製作樂器之路,成為本地少有的專業音樂匠人,以工藝開始另一種人生,他們都說,願意以一生的時間琢琴做簫。



學習音樂,從來有心唔怕遲。從旺角先達銀龍旁的昏暗入口拾級而上,來到周裕強師傅位於唐六樓的工作室,未按門鈴,已傳來清脆的《我是痴情無限》的樂韻。周師傅自今年7月遷入,單位簡潔開揚,放滿一桶又一桶的竹材,窗外的自然光,令掛在牆上的數十支洞簫份外明亮。「簫是一種竹製管樂,吹簫時最重要有一個良好的口風及氣息,不能急躁,要在一個自然狀態下吹。」說話爽直、中氣十足的周師傅,年輕從事海事工程,沒有音樂根基,40歲才真正開始學簫,「因為兒子出世,想放更多時間在家,便去油麻地工聯會報名,見到有吹簫課程,矇查查交錢報名,抱着興趣班心態上堂,最初根本一竅不通。」自東漢傳頌二千年的洞簫,在古代又稱排簫,由長短不一的竹管編排一起吹奏,每管只發一個音,後來發展為一管多孔,擴大音域。現代洞簫多以六孔或八孔為主,周師傅最初學習的,便是六孔指法,「當時只知道簫是由一支竹造成,六孔簫的指孔位相距較大,對初學的我較為辛苦,完成三個月課程便上網自學,尋找適合自己手指的八孔簫。」周師傅被洞簫清幽的音色吸引,不斷網上搜尋教材,三年間將八孔簫玩弄於十指之間,直至再次與同學切磋,一支台灣洞簫改變他的人生,「自己向來用紫竹簫,發現較短身的大頭簫音色均厚,一聽非常鍾意,於是在台灣訂了三支,更推薦給其他簫友。後來發現那些簫只是工藝品,音色根本不準確。」有感自己令簫友們被騙,一怒之下決定自己做簫。



量度指孔位置後,需逐個孔慢慢調整。

天然生漆除了令竹面更明亮,同時有防潮作用。

左邊十年竹的纖維明顯較為突出。


吹口一般在竹的頂端開口,呈外切形或U形。


揀竹鑽孔琢磨調音 保用一世

最常見的洞簫選用紫竹、桂竹、石竹製造,孔的大小、竹徑厚薄、吹口的位置,也影響簫的音色,最初對簫藝零認識的周師傅,一腔熱誠,有目標但無方向,「那時候好天真好儍,仿效教材,在紫竹上鑽孔,但連音高是多少也不知道,無人教無人輔助。」即使利用電腦器材幫助調音,音準還是有變數,經過無數的失敗,終於領略音準秘訣,「穩定的竹材好重要,竹材乾透度會影響音準,因為竹的纖維是垂直的,纖維之間附有竹肉,自然風乾時竹纖維收緊,密度變得更高,震動就會更加好。」香港的潮濕熱帶氣候,雨水較多,本土竹纖維不夠細密,周師傅只會選用台灣桂竹、福建石竹及安徽紫竹,讓其自然風乾四年以上才能雕琢,「年期越長越好,主要看竹的橫切面,十年竹的纖維也較四年竹為粗糙,但一般人好難分辨。」環境的轉變,也會影響樂器音色,周師傅每次調音,也會按溫濕調整調,利用自製工具在簫孔逐小挖削、琢磨內徑,務求令其音色準確,具備良好操控性及靈敏度,「自己同時需要有良好的檢驗能力,如果吹簫技術不夠好,根本不能保證可以做一支好簫出來。」洞簫的售價八百元至過萬元不等,周師傅還拍心口保證,他做的簫,在他有生之年可以保用一世。閉門做簫近二十年,買家不乏行內好友,但他沒有想過可以賣簫賺大錢,「做簫根本搵不到兩餐,收入永遠與付出不成正比。早年有一位已仙遊的朋友提醒我,認為我有時間毅力做到一支好簫,又有人認同,為何不做更多?賣簫教做簫,是讓人知道香港還有這門工藝。」年近60歲的周師傅甘於平凡,活在當下,隨緣自得,才能令一支不值錢的竹,散發真正的音樂氣息。



師傅憑經驗目測竹支內徑,利用自製磨棒慢慢修正。

周師傅親自前往安徽尋找優質紫竹,確保竹材質素。

為確保洞簫的穩定性,師傅會利用電腦器材幫助調音,一支簫起碼要調三次音。


紫竹(右一及二)較為纖幼,較為厚重的是桂竹(左一至三)。

磨簫工作室 網址:http://www.bambooxiao.com



記者:王佩兒攝影:潘志恆、徐振國編輯:謝慧珊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4/198749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32

【專題籽】提琴妙韻洞簫清音 匠人心血沉澱半生

1 : GS(14)@2016-12-24 10:56:30

Ray一年最多做四把小提琴,認為工業革命後追求大量生產,令很多提琴學問流失。



【專題籽:胚芽故事】在香港玩音樂難,「做」音樂更難。小提琴家李智朗(Ray),自小與小提琴打交道,遠赴美國深造,重現百年妙音。年過四十才學習洞簫的周裕強,毅然放棄工作全職自學做簫,2003年,兩人不約而同各自走上製作樂器之路,成為本地少有的專業音樂匠人,以工藝開始另一種人生,他們都說,願意以一生的時間琢琴做簫。

研究數學公式 重現百年名琴樂章

工廈是音樂人重地,Ray的工作室也隱身在新蒲崗工廈。習慣夜間工作的Ray,在不足二百呎的淡黃燈光下雕琢提琴,工作桌堆滿木材及工具,卻沒有一個完成的小提琴,「因為所有琴都是訂做的,暫時沒有完成品,最快試過三星期完成,但也有客人等了三年。」一把小提琴由五十多個組件鑲嵌而成,做琴的速度,取決於靈感與想法,動手切割木材之前,做琴師心裏早有藍圖,「我會幻想整個琴的圖畫,琴的形狀、弧度、set up、聲音,需要有甚麼效果。」很多做琴師因為需要調整樂器,不想假手於人,索性學習做琴,Ray自小學習小提琴,也曾有這種想法,「小提琴老師認為我的耳朵好,鼓勵我去做琴,當時我認為好無厘頭,沒有付諸實行。」Ray曾從事唱片公司錄音,後來經營專業音響器材,2003年遇上沙士,風雨飄搖,生意捱不下去,重燃做琴的念頭。當今很多價值連城的古董小提琴,令人趨之若鶩,大多也是來自十六、十七世紀意大利小提琴之鄉克雷莫納(Cremona),而Ray醉心研究的,便是來自當地三大著名小提琴工匠世家Amati、Stradivari及Guarneri的名琴,「1750年之前的名琴,受文藝復興時期影響,有獨特迷人的聲音,全世界的人都正在研究。」普遍人也認為,要學習當今最好的提琴工藝,必然往意大利,他卻選擇前往美國芝加哥,跟隨著名做琴師Michael Darnton深造琴藝,「手做小提琴是一個古老行業,有很多真正的傳統做琴學問只存在於某些家族、名琴店,而我的老師是在全世界頂尖的芝加哥名琴店Bein& Fushi做學徒,接觸過無數幾百年歷史的名琴。」學藝五年,從此對小提琴另眼相看,「2008年前我自學做琴,以為自己熟悉琴上每一個瘡疤,每一個細節,對小提琴的概念、外形有新看法後,回頭再觀察同一把琴,原來它是立體的,自己曾經遺漏太多細節。」



Ray的做琴工具也購自日本的名廠。

根據意大利1743年出品的小提琴「Il Cannone」製造的作品。

工作室牆上掛在美國跟隨Michael Darnton學習做提琴的證書。


製作小提琴的木材從意大利及歐洲購入。


芝加哥學藝五年琴的弧度是靈魂


二百多年前的做琴師,沒有精準的科學計算,名琴的DNA,傳說受材料、外形及厚薄影響,不少人照辦煮碗複製名琴,但無功而回,「即使現今科技進步,可以用3D打印技術複製名琴,也不可以複製原本的聲音,也做不到琴的靈魂。」研究十多年名琴的Ray,認為迷人琴聲取決於琴的弧度,「小提琴由曲線組成,它的弧度是很複雜的,無論是直弧或者橫弧,當中包括一套數學公式,古典大師的提琴弧度,是根據某些數學公式製造,也就是小提琴世家所收藏的學問。」他參考Stradivari及Guarneri的琴模,選用意大利北部山區的杉木、歐洲的楓木,以古法煮製油漆,加上自家研發的提琴弧度,為小提琴注入靈魂,「一個有靈魂的琴,是有很多層次的聲音,可以反映不同演奏家心裏所想,在不同人手上,發出不同的聲音。」他續說,「做琴並不是要創造未來的聲音,古典小提琴的最好時光已經在幾百年前出現,即使在今時今日的音樂廳,我們陶醉的,依然是幾百年前的聲音。」琴聲的神秘魔力,令他願意花一生時間研究琴藝,重現歷史樂章,「很多人想學做琴,經常問需要用多少錢、多少時間去學,其實是沒有一個時間限制,我仍然在學習,希望每一日都在提琴上有新的考古發現。」價值廿萬的小提琴,不乏英美專業演奏家捧場,Ray自覺最大的滿足感,還是遇上知音音樂學生,「因為一個琴在學生手上有好多可能性。他們用我的琴去考試、考樂團,好似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提琴的弧度是保持音色水準的秘密。

削磨琴板的弧度最考功夫。

小提琴的底面板弧度不是一樣,要經過數學公式計算。

Ray Leighton Lee Violins facebook:RayLeightonLeeViolins



記者:王佩兒攝影:潘志恆、徐振國編輯:謝慧珊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4/198749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