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值得管理者學習的七大創業原則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0139.html

北京時間7月24日消息,密歇根大學商學院企業研究教授詹姆斯·普萊斯(James D. Price)撰文稱保守的正規大企業的管理者應該放下成見,向那些充滿激情的創業者們學習能夠帶來成功的七大原則。以下為原文:

大公司的經理們都很保守,這是因為企業股東相信管理者們不應像創業者一樣魯莽,否則只會有害無益。畢竟,企業管理者需要對他們的股東、消費者以及僱員負責。首先保證企業的穩定運營,接下來才需要考慮如何進一步發展和提升企業價值。

然而,我們依然可以從創業者身上學到使大型公司也能受益的智慧。採用某些成功創業者的思考方式,能使大型企業的溫室裡栽培出美豔的創新花朵。

本文作者提供一些可借鑑的成功創業者行為模式,旨在提升企業經理的運營智慧。作者稱之為「創業者成功七法則」:

「屈膝滑雪原則」

「重塑下滑技巧」

「不苛求完美決策」

「學會接受有條件的Yes」

「牢記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一樣重要」

「像小公司一樣思考」

「時刻定位並消除風險」.

接下來讓我們細看創業七大原則:

屈膝滑雪原則(Ski with your knees bent)

喜歡高山滑雪的人都知道,滑雪守則之一就是在滑雪時屈膝以下壓重心。這樣可以確保你可以隨時適應坡度變化,應對地表可能出現的障礙物或其他滑雪者,從而能優雅自如地在山坡穿梭。相反地,如果你膝蓋僵硬,四肢緊繃,雙目直勾勾地盯著一個方向,那麼等待你的必然是一頓痛摔。

在大企業工作時,單調重複的事務處理方法很容易使人思維僵化。為什麼呢?因為企業必須發展處一套標準操作程序,減少一半事務處理所要耗費的時間成 本,因此在日常事務處理中都不需要改變什麼。然而正是這種穩定性卻會將你牢牢束縛。單一性和可預見性讓人舒適的原因是這樣帶來的風險最低。也正是人類的天 性讓我們無法逃脫標準化行為所帶來的安全感

而創業者和這些墨守陳規的高管們截然相反,他們就好比被蒙上眼睛的瘋狂高山滑雪高手。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你就必須彎曲雙膝,放鬆心態。因為你已經 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了心理準備,你也意識到你將面臨的有可能是災難性的挫折,這是在創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你要經歷許多毀滅性的打擊,而你根本就不知道 這些挫折到底是什麼,也無法推測出他們在什麼時候以什麼形式到來。

心態放鬆,重心下移,有助於企業管理者接受隨時可能出現的改變,同時維護企業的穩定發展。創業者已經為可能出現的挫折和改變做好了各種準備。這種對待挫折和挑戰的靈活性和高度適應能力,無論是用於適應市場轉變,還是用於開闢新市場都大有益處。

練習滑降技巧(Refine the skill of falling down.)

滑雪教練教給我們第一個技巧就是學會如何滑降。這是因為滑降是滑雪運動的精華,也是導致大部分人受傷的動作。但是,矯健的滑雪高手總是可以優雅的著陸並繼續滑行。

同樣的,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也需要能夠適應空中飛翔的感覺,並且穩健著陸。創業就是不斷的預測可能出現的情況,優雅地調整心態並繼續。畢竟,無論你想的多麼周全,也有五成的可能發現原始計劃是不可行的。更糟的是,只有在問題發生的時候你才知道是哪部分出了問題。

這麼一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風險投資者更願意給曾經失敗過的創業者投資了。也解釋了為什麼大部分的創業團隊更願意僱傭那些有過創業經驗的人(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作為團隊的核心管理者。過去的一兩次失敗並不是個人職業生涯中不可抹去的疤痕,相反,它標誌著這個人足夠成熟,並能夠坦然面對危機。

要想通過創新成長,大企業就必須嘗試一些未知卻充滿挑戰性的領域。因此,企業管理者不應當被失敗的恐懼所束縛,而須承當更多的預期風險。我們需要不斷的練習滑降的技巧。

不苛求完美決策(Get comfortable with 「close enough.)

絕大部分的創新項目都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因為公司委員會早在黎明前就將它們扼殺在搖籃之中了。為什麼這些創新項目總是早夭?這是因為革新所帶來的 未知和風險讓大部分人感到不安。企業委員會的職責之一就是為公司抹殺「不確定性」。就好像以前,IT界的高管永遠不擔心他們會因為採購IBM電腦而被炒魷 魚。對待創新,說「不」總是更保險。

然而所有成功的創業都孵化自充滿未知的惡劣環境,就好比解一個有七個變量和六個未知數的代數方程,從技術上看,根本不可能算出來。因此,「正確」答案就是「我們不可能解出來」,除非我們有機會嘗試作足夠多的嘗試。

然而,「至善者善之敵」。在創業者的心中,最優的決策就是最完美的決策(但是你永遠沒有足夠的信息和時間去解)。而次優的決策就是不完美卻有效,而 且充滿靈活性的決策(就好比之前說的「滑雪屈膝原則」)。最糟糕的決策,就是原地踏步,或是組建一個決策委員會(最終所有的決策都會被否決,你一事無 成)。創業者要學會接受次優決策,挽起袖子和近在眼前的客戶合作。

學會接受有條件的Yes(Be happy with a 「conditional yes.」)

在真正的大公司裡,管理人員在啟動前大項目之前往往已經把資金準備萬全。畢竟,沒人希望看到價值2億美元的建築項目只籌得區區3000萬美元的工地準備資金。

然而在險象環生的創投圈中,沒有明白人會指望一次性融得百分百的資金。這個世界的規矩不同!對獨立風投來說,他們希望做的是回合制的「里程碑式」投 資——給予創業者們九至十八個月的運營資金,看看他們能不能取得下一個有價值的成就。只有讓風投家們看到了你的戰利品,未來他們才會對你說」Yes」。

大公司的內部創業項目(我們這裡指的是那些風險巨大的,發明和開闢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或新的市場處女地的項目)也應該追求「里程碑式」的融資。請牢 記:50%的新生項目終究會在冒險中擱淺,但你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項目是否屬於那不幸的50%。母公司(它們在此扮演風投家的角色)應該同內部項目組好好商 討融資方案,謹慎地設定好融資階段的各個里程碑。這樣做的結果是:那些終究會擱淺的項目將不會浪費公司太多資本,而真正能取得成功的項目依然能得到資金的 持續助推。

牢記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一樣重要(Remember that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s often as important as tech innovation. ).

從來沒有統計數據或是實證研究證明過這一點,但是我們都看得到: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那些將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公司大多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者,而不是技 術的創新者。Ebay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網上拍賣池;亞馬遜取代了零售業的中間人角色;戴爾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組裝PC;MySpace和Facebook定 義了社交網絡;HMO和PPO為醫保帶來全新的模式…雖然上述例子中不乏新科技的身影,但是技術絕不是驅動股東價值幾何增長的戰略性因素。相反,是被技術 支持著的新商業模式讓一切變得不同。創業家和職場人士都應該明白這一點。

像小公司一樣思考(Think small.).

某位《財富》500強企業經理被挖到一家初創立的小科技公司,很不幸地,他把「大公司」思維也打包進了行李箱裡。富有大企業管理者責任心的他在目睹 約50人的公司以每年50%的速度飛速增長的時候,彷彿感到了使命在召喚——公司需要更緊湊的項目管理!他的解決方案?打電話給老東家的供應商,向對方購 買一套與老東家相似的軟件服務解決方案。他的結局?50萬美元的購買費用,買來了一套帶有云計算的複雜項目管理系統。更糟糕的是,這套昂貴的「解決方案」 從未奏效過。這名經理被解僱了,其價值50萬美元的系統也被更簡單便宜的解決方案所取代。

學習創業家小巧、求便宜以及求靈活的思維方式。「像小公司一樣思考」並非意味著放棄野心和夢想被擱置(其實我覺得初創型冒險企業絕非「小公司」,而是尚未成熟的世界級大公司)。通過一次次嘗試,你會驚訝地發現看似寒酸的資金量能夠解決多少棘手的問題。

「時刻定位並消除風險」 (Strive to understand and mitigate risk.).

與大眾流行的觀念相反,創業家和風投家並不是一味追逐風險的傻瓜。事實上,最棒的創業者是非常厭惡風險的,並擅於識別與消滅創業中的風險。不論是依 靠直覺還是清晰的思維,最出色的創業者總是無時無刻地在腦海裡與風險做鬥爭——我們的產品有風險嗎?市場有風險嗎?財務有風險嗎?管理有風險嗎?這種近乎 瘋狂的執念值得很多大公司經理學習。

我把「創業七大原則」列舉在此供公司經理們思考。在很多例子中,儘管創業者們的一些行為看上去有些魯莽冒失,但事後卻證明它們是完全值得效仿的。尤其是在公司啟動新項目,或是進入新市場的時候,效仿創業家們的做法吧,它們能夠幫助你更上一層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75

中藥股值得投資嗎?中醫中藥以及投資相關的幾個問題 梁劍

http://xueqiu.com/8186325164/22211151
把觀點列在前面:

1,中醫和中藥是兩碼事;
2,中藥有的或許是有用的,有是撞概率,有的是心理暗示,有的則可能是有害的;
3,生產口服、外用中藥的中藥股,買也沒大的問題;
4,絕對不買生成中藥注射劑的企業;
5,如果能到一種中藥,可醫治現代醫學認為的不治之症,或者比現代醫學更有效,你可以成為億萬富翁;
6,對於那些只蓋帽子,說空泛的概念,談文化,不討論具體問題的同學,在這裡統一回覆一下:大家白費口舌,還不如相忘於雪球[哈哈]

以下是正文:

雪 球上涉及中藥股投資的問題,經常都引出對中醫中藥的爭論。這個問題都吵了上百年了,基本還是那些東西。就如和基督徒去爭論上帝是否存在一樣,和中醫粉絲辯 論,既有冒犯性,也不會有啥結果。後來聽人說,單獨和教徒(無論哪個教)爭論是白費口舌,但是如果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圍觀,過程就有了意義。

因此,長篇整理一下,供有需要之人士參考,不是為了改變部分球友的看法。本文不涉及醫學專業問題,某些醫學的措辭和描述,也可能不嚴謹,只想談常識和邏輯。

一,中醫和中藥

     中醫是一種理論體系(叫知識體系啥的也可以);中藥是具體的實物。好比如,我們搞個關於櫻桃的徵文大賽,大家從各個角度、各種題材生產出關於櫻桃的文章(知識),但櫻桃還是原來的櫻桃(實物),不會因為大家怎麼抒情或者辱罵而改變味道。這是兩者的區別。

   中藥是自然界裡原本存在或者經過粗加工而成的各種實體物品(主要是植物);中醫是用來解釋這些物品各自有什麼屬性用途、如何使用、以及人體內部運行的理論。

在中醫理論誕生前,以及沒有中醫理論的地方(古代的印度、歐洲、非洲),我們的祖先就是用各種物品(主要是植物)來治病療傷。比如,肚子痛,不知道原因是什麼,吃了某個東西,後來好了。下次痛的時候,可能還會再吃這個東西試下。遇到別人肚子痛,也會給這樣的建議。

祖 先們依靠無數的案例積累經驗,再發揮想像建立各種聯繫。由於通訊和交通非常落後,民族、部落之間是基本各自獨立地總結和思考,用各自的語言發展自己的理 論,最後形成了中醫、蒙醫、藏醫,以及印度、非洲、歐洲等各自的古代醫學(有的被合併了,有的消失了),現在都被統稱為傳統醫學。與傳統醫學相對的,是現 代醫學,在中國被誤稱為西醫。真正的西醫是歐洲在放血療法時代的古醫。

二,中藥有效果嗎

     前面說了,無論我們用什麼語言去定義和描述,中藥(西藥也一樣)也是具體的各種各樣的物品,有各自的屬性,吃到胃裡,然後經過小腸大腸,最後排泄出去。那麼會在我們身體裡留下什麼呢?

   這些物品(無論中藥、西藥或者其他任何東西),在人體內部的具體運行和作用過程,現在已經可以被物理、生物、化學等多個學科做詳細的觀察、記錄、研究。

作為醫學小白的我們,不管他們的研究,只管從結果看,你這個東西(無論中藥、西藥)有沒作用,能否治病。因為很多對中醫的信服,是直接來自親歷中藥的療效。

下面來說下關於療效的邏輯問題。

我感冒了,吃了一種叫X的藥品(別管它是中藥、西藥,還是非洲哪個民族的藥),過幾天就好了。我可以說,X藥品,對治療感冒有效果嗎? 無論你用什麼理論去解釋,這療效是鐵打的事實,你總不能睜眼說瞎話吧。

有人說,這是巧合而已。OK,又一次,我感冒了,又吃了這個X,同樣幾天就好了。

這還不夠說服力? 於是,我統計調查發現,張三、李四、王五…….感冒吃這個東西都能好。我甚至敢肯定,全世界可以找出10億個治好的案例來。 難道還不足以證明X可以治感冒嘛嗎?

傳統醫學,就是這樣以一個個案例來證明藥品(或者療法)的效果。

如果有藥廠因此生產X藥品,向市場銷售,公司也上市了,大家敢買它的股票嗎?

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感冒的人吃這個都好了, 如果不吃這個X物品,是否也能好?

於是,我下一次感冒時,試下不吃這東西,分別有三種可能的結果:

1,更快好了;

2,好的時間一樣;

3,更遲好了;

但是能否因此分別得出結論:X藥品是反作用;X藥品沒有用;X藥品有用?

No。 因為我每次感冒的類別和程度都不同,而且身體、精神狀況、以及飲食作息和以前都大相逕庭。更嚴重的是,這個「好」是個模糊的感覺,不同時間和不同條件下, 感覺差別很大。上面的案例還可以改得更複雜點:第一天吃物品A,二天吃B,第三天吃C,第四天吃X,然後好了,是否能得出結論,A、B、C都沒用,只有X 起作用?

我們從統計學中可獲知,為了排除個體差異,需要隨機的大樣本調查。比如,我們要知道中國人對釣魚島事件的看法,不能在街頭上逮住一個人問,就得出結論。更不能只在鐵血網上做個調查。更精確的辦法是,被調查者是隨機的產生,無論職業、年齡、性別、地域等。

回到證明X對治療感冒是否有效的案例中來,為了避免個體的差異,隨機找一批患者,分成兩組,一組吃X,一組不吃。然後觀察統計最後的結果。

又為了避免吃X的人,認為自己吃藥會好得快點(心理暗示),兩組人都吃,但一組吃真的X,另外一組吃假的X,而且他們不知道。又為了避免給藥、做統計的人心理上的干擾,連他們都不知道哪些是真的X,哪些人吃假的X(只有不參與的第三方知道)。

這就是著名的隨機雙盲對照實驗。在我看來,這實驗的設計和醫學毫無關係,就是個邏輯思維實驗。

但傳統醫學拒絕這樣的驗證方法,只依賴個案的結果。中藥的現代化內容之一,就是做隨機雙盲對照實驗,看下傳說中神奇的東西是否真的有用。

$天士力(SH600535)$就是這樣的代表。

三,中藥是些什麼?

將直流電兩極放入水缸中,我們會分別得到氫氣和氧氣。無論我們用什麼理論去解釋,不會改變這事實的發生和重複發生,更不會修改這兩種東西的任何屬性—— 一種可燃燒,另外一種可用來給我們呼吸。

同理,古今中外任何藥物,無論我們用什麼理論去解釋,對藥物本身的屬性沒有任何影響。我們吃下去後,各種成份在我們身體裡發生各種反應,也不以我們的理論解釋為轉移。

因此,中藥現代化的另一個重點是分析中藥的成份,測試各種成份分別起什麼作用,然後提純、去掉有害無用的成份。

事實上,不少傳統藥品裡,被發現可導致慢性中毒的成份(急性中毒的很容易發現)。而西方醫藥公司,也曾嘗試過對草藥進行分解、檢測、提純,但發現得不償失。

四,中醫中藥的市場空間

我們知道,在過去一百多年裡,人類攻克了無數醫學難題(包括天花、肺結核等),但是仍有大量的疾病令人類束手無策。

可以粗略認為,有三分之一的疾病,人類找到了有效辦法(如天花);有三分之一的疾病,人類沒有有效辦法,但是會自己痊癒(如感冒)或者相伴終身而無明顯症狀;還有另外三分之一的疾病,人類基本沒有辦法,也不會自己痊癒(如狂犬病、以及@Fenng 同學的類風濕)。

好了,我擺攤客串江湖醫生,來的病人無論男女老幼,還是咳嗽發燒,我都隨便抓一把垃圾(假設無急性危害的)給他們,然後會有什麼效果?

如果是前面說第一類疾病,有時候「有效」,因為這類別還包括了部分「治療馬上能好,不治療自己慢慢好」的疾病。

如果遇到第二類疾病,那就太簡單了,吃多幾劑更健康。

第 三類呢?要發財啦。別的醫生告訴他沒法治,我卻給他希望,可以訛詐一大筆。雖然最後也沒治好,這也怪不得我,本來就是死馬當活馬醫的。而且,病人病情不會 每天一樣,有時候貌似好轉一點的時候,可以說是我的功勞。還有一種情況下,可令神醫揚名立萬——病人之前被誤診。某些疾病誤診的概率,高到令人難以相信 (有報導說帕金森症被誤診的概率高達60%)。病人被誤診為絕症或者其他嚴重的疾病,最後在我這裡吃垃圾好了!

另外,病人對「好」「好了點」只是個模糊的感覺,還受心理暗示的影響。加上這些,我這垃圾療法的有效率,超過三分之二!

可見,庸醫庸藥的生存空間巨大。這市場不單屬於中醫中藥,也包括部分西醫、巫醫、問鬼的、跳大神的。

五,中藥股值投資嗎?

再回到投資的問題上來。上市公司裡,$天士力(SH600535)$是在做中藥現代化;$云南白藥(SZ000538)$$東阿阿膠(SZ000423)$$片仔癀(SH600436)$$同仁堂(SH600085)$主要是傳統中藥(也有部分針劑)。

不可否認,任何股票,都有賺錢的可能。但如果公司生產的東西,沒有實際使用價值而且可能有害,只是靠矇蔽消費者(還是病人)去產生收入,這錢可賺得不易。保健品公司大多也符合這特徵。

基於前面的分析,加之中國市場之巨大,而大家能接受前面的道德瑕疵,中藥股買也沒大問題,只有一種除外——生產中藥注射劑的。

我 們的腸胃系統有強大分解消化功能,也得益於祖先們以身檢測,所以可導致急性危害的量產的中藥並不多(如果有的話很容易被發現),但慢性危害的藥不少,包括 同仁堂可導致腎衰竭的龍膽瀉肝丸。但從已發生的案例來看,藥廠並不需要對此負責,藥廠認為自己是根據藥典生產的,要索賠你找找藥典去,找華佗去。因此投資 風險很小。

不過我們的血循環系統,與消化系統相比就爆弱了。將成份不清楚、作用不明確、沒有經過嚴格測試的物質,注射到血管(靜脈)中,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無論從社會發展,還是人道主義,或者是資金安全的角度,都不應該投資生產中藥注射劑的企業。

至於國內其他化學藥、生物製藥企業,最有前途可能是仿製藥。至於完全自己研發,如果瞭解現代藥品研發的漫長過程和嚴謹性,幾乎令人絕望,看不到投資的盡頭。

六,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如同其他民族、其他學科在歷史上產生的各種理論一樣,都是人類在認知能力低下的時代,為瞭解釋世界而創造的各種知識。祖先們將自己所能觀察到現象,加上聯想,再用模糊的詞彙籠統地描述歸納。

有些模糊籠統的理論,因為過於模糊,不好說是錯的,但是基本是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比如醫生和你說,身體要如何平衡,不能陰陽失調等,說了等於白說。很像一個笑話,三個人趕考,算命先生伸出一根指頭,無論三個人的結果如何,都給他說中(一起考上,一個都沒考上,一個考上)。

這些貌似高屋建瓴實則廢話的理論,並非東方民族的祖先獨有。

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提升,大家逐漸發現原來的侷限,不停地修正或者顛覆前人的知識,社會才發展。比如,人類一度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發現太陽才是中心,再後來又發現太陽也不是中心。

人類在自然探索(包括對人體自身的探索)方面,不斷深入,細分了很許多學科。有化學、物理、數學……等,但沒有分成英國化學、德國物理、美國醫學、中國數學。因為在水缸裡通電,不會因為在中國或者在美國而得到不一樣的東西。

同理,某個東西吃到肚子裡或者注射到血管中的後續影響,不會因為東方人或者西方人而有質的不同。現在也只有中國人,才有 「西醫」這樣的稱呼。

七,關於中醫中藥的常見問答:(之前@釋老毛 在這裡回答過不少,以及@whig 輝格以前也寫過不少類似文章,還有@雪楓 也有個不過少論述,大家都可以參閱)

1,光說中藥的副作用和潛在危險,西藥不一樣有嗎?

答:沒錯。限於目前人類知識的侷限,以及有意或者無意的過失,西藥(其實叫西藥不合適)也出現過(未來仍會有)各種過敏致死,或者某些被認為安全的成份, 後來被發現有其他危害等案例。但是如前面說的,中藥和西藥在研發、檢測、統計的方法和流程上的差異,中醫並不能發現這些問題,除非是吃下去馬上有反應的。 現代醫藥在早期的動物實驗到三期臨床試驗,已經極大地低降低了用藥的風險,並且掌握了可能的不良反應。另外,由於成份的單一和固定,還可在未來各種研究 中,逐步發現之前遺漏的問題(如果有的話)。

2,如果沒有中醫中藥,我們的祖先怎麼活下來?

答:參見前面說的。要知道,這個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的祖先,和中醫都沒發生過任何關係。

3,難道現在西醫的理論就是萬能了嗎?

答:很遺憾,人類目前的知識,所無法認知的事情還有無數至多。有的問題可能永遠也解決不了,但是不等於我們老祖宗的理論就是對的。

4,我就是看見過,這病怎麼都治不好,一個中醫開兩劑藥就好了。你怎麼解釋?

答: 我解釋不了。但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找到一種藥,可醫治現代醫學認為的不治之症,或者比現代醫學更有效,那麼恭喜你,你的財富可超過雪球裡所有的網友 了,包括大道也望你莫及。毛估估一下,一種治療乙肝的特效藥,僅中國的1億潛在客戶,平均每個人願意花費多少來清除他的乙肝病毒呢? 100塊吧,也就是100億的市場。如果是對付感冒的更不得了(西藥還沒有敢稱可治感冒的藥)。

5,中國人在詆毀中醫中藥,怎麼在國外反而吃香?

答:首先,老外也有很多傻冒。其次,所謂的在國外吃香,都是YY的,連正規醫療系統都進不了。不用看西方社會,就看華人的香港、新加坡等地方好了。

6,中醫是老祖中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文化,你小子膽敢信口污衊,連起碼的尊重都沒?

答:老祖宗的文化很多,包括裹腳啊,跳大神啊......咦,對了,怎麼是文化呢? 這裡在說文化嗎? 那些醫藥公司有宣稱他們生產的是文化嗎? 藥品在我們身體裡的作用,會因為我們喜歡不同的文化而直接改變嗎?

問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59

話劇值得投資了嗎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16/100461383.html

  「希望人藝也能像鐵道部一樣賣站票!」一位話劇發燒友幽怨地說道。

  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下稱人藝)出品,陳道明、何冰聯袂出演的話劇《喜劇的憂傷》火爆異常。10月26日至11月15日該劇在首都劇場二輪公演,早在10月9日上午正式開票的兩小時內全部售罄。據人藝官網數據,12場近一萬張票票房總銷售額達536萬元,刷新了中國票房的單日峰值。同年人藝上演的《甲子園》,26 場演出票房達801.7萬元。

  話劇市場原本一直低迷。但是今年以來話劇市場持續升溫,似乎展示了泛娛樂時代觀眾對於話劇藝術的渴求。在十八大再次強調要將文化產業確立為支柱型產業的背景下,話劇是否會成為資本青睞的目標?

  今年5月,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與北京開心麻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開心麻花)簽署了投資意向協議,最近有可能就最終入股金額和比例達成最終協議。

  不過,像開心麻花這樣走喜劇路線、純娛樂的商業演出團隊,在抖包袱時亦忌憚敏感話題,終被業界認為藝術價值有限。《喜劇的憂傷》大熱,更多依靠的也是話劇舞台的明星效應,劇本雖改編自日本喜劇大家《笑的大學》,保證了一定的藝術價值,但內容實際相對平淡,而人藝這樣的話劇「主流」機構,仍屬事業單位,並無改制意願與計劃。話劇藝術魅力的釋放,與資本市場的有效對接,還有待時日。

開心麻花效應

  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已對開心麻花完成盡職調查。該基金主持工作的董事總經理陳杭對財新記者表示,目前交易的金額和股權比例還沒有最終確定,很快將見分曉。

  如果沒看過開心麻花,那麼你多半看過2012年央視春晚的穿越題材小品《今天的幸福》。該小品由開心麻花團隊創作表演,貼近現實的表演風格,構成開心麻花系列舞台劇的喜劇特色。

  開心麻花成立於2003年,作為一家民營劇團,首創了「賀歲舞台劇」的概念,在此後九年裡,陸續推出了《索馬里海盜》《烏龍山伯爵》等19部舞台劇,在北京及全國中心城市上演1500餘場。

  「中國最好的喜劇創作者就在開心麻花。」開心麻花總經理劉洪濤稱在北京已有十萬會員。「我們一直堅持做大劇場的喜劇。」所謂大劇場,指1000個座位以上的劇場。開心麻花最便宜的票價80元,最貴的1080元,平均票價在200元到300元之間。

  「2011年,全國範圍內話劇的三個指標我們都是領先者。」劉洪濤頗為自信,「演出場次337場,觀眾人數30萬以上,純粹的票房收入也是第一名。」劉洪濤稱。

  道略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稱,2011年中國全年話劇市場票房總收入為6.3億元。開心麻花佔全國話劇票房收入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估算出開心麻花2011年的收入在五六千萬元左右。

  據人藝院長張和平在內部會議上透露,北京人藝2011年全年票房是3300萬元,今年截至到11月中旬,票房已經超過5000萬元。財新記者向劉洪濤求證開心麻花今年票房收入是否仍能超過人藝時,劉洪濤表示,「人藝很強大。但我們與人藝不在一個市場體系裡,商業模式也完全不同,不好直接比較。」

  關於成長性,劉洪濤透露,「營業收入增長速度連續三年都超過50%,今年也是。」

  劉洪濤透露,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對開心麻花投資的財務模型,依據是去年北京、天津、深圳的演出。「但今年上海的勢頭迅猛,廣州也開始演了,其他地區如瀋陽、長春、哈爾濱、杭州、煙台等地的巡演場次也在快速增加,今年在全國的大劇場演出場次將超過400場,明年肯定再放量。」劉洪濤表示。

  目前演出行業最大的問題是成本和規模的矛盾。劉洪濤坦承,「這個行業的利潤率比較低。話劇很難同時複製,最大的問題在於成本不斷往上走,但票房收入增加其實存在天花板。」

  「去年年初就有風投機構來接觸。」劉洪濤介紹,「但我們對於資本運作比較陌生,也比較謹慎。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介入較晚,是今年年初,但推進得特別快。之後還有五六家找過我們。」

  業內人士透露,九鼎投資曾主動找到開心麻花,但後者已與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簽訂了排他協議,故未有下文。

  「這一輪只引入了一家基金。」劉洪濤強調,「在這個領域的基金裡,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是惟一的國字號。」

  2011年7月,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由財政部、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央電視台的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和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總規模為200億元,首期募集60億元,董事長是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副董事長是中銀國際控股公司CEO李彤。

  關於融資金額,劉洪濤暫不願披露,他解釋,「他們想多投。我們有明確的上市思路,考慮到未來第二輪融資和上市,很難給出太多股份。」

  至於融資用途,劉洪濤表示將主要用於演出資源投入,「另外會做電視劇,低成本電影。中國現在喜劇電影幾乎是空白。我們想認認真真做喜劇。」

  據劉洪濤介紹,目前一部話劇的前期成本已達到幾百萬元,比一些低成本的電影還要高。與其他製作人中心制的大劇院不同,「除了少量廣告,我們從來沒有為單獨一部戲進行票房分賬融資。我們的資金鏈一直都比較穩健,收入的90%來自票房,基本量入為出。」

  無論是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還是開心麻花都對財新記者表示,交易在最終敲定前,還存在變數。

資本如何選擇

  陳杭介紹,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今年電影業票房在160億元左右;話劇、演唱會、音樂會、旅遊演出等票房為130億元;文化產業總體票房規模在300億左右。換言之,演出市場的容量已快佔到三分之一強。

  話劇《黎明之前》導演王曉鑫介紹,近兩年各類民營資本投資話劇增多。每部戲的投資從幾十萬元到幾千萬元不等,有些旅遊類劇目甚至達到上億元。

  一位投資人表示,在文化創意產業裡,像開心麻花這樣盈利穩定、持續快速成長、現金流狀況良好的,很少見。

  「有些話劇投資已經出現過熱現象。」一位文化產業投資人說。「大城市比較有市場,但好劇寥寥無幾。跟電影業一樣,沒有名導演、好劇本、好演員,普通話劇的票房比較勉強。」

  投中集團研究部總監李瑋棟認為,對中心城市消費者而言,話劇還沒成為休閒娛樂的首選,更沒變成剛性需求。中國小劇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詩人舒子原認為,當社會的文化環境較為寬鬆自由時,小劇場話劇才會繁榮發展,目前受眾面很窄,觀眾需要培養,沒有那麼快形成規模效應。

  還有不少業內人士對這些初步獲得市場成功的公司嗤之以鼻,認為其作品大多摘抄自網上的段子,缺乏藝術價值。「孟京輝說過:寧咬仙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一位劇評人說,「他們就是爛桃,沒思想沒內容。」目前,導演孟京輝被奉為話劇業的領軍人物。不久前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了他導演的第1000場紀念演出《戀愛的犀牛》。一位文化產業投資人亦感嘆,「無奈亞洲二十年才出一個孟京輝!」

  三拓旗劇社負責人、《壹光年》製作人王建秋表示,「中國話劇行業的繁榮需要的絕對不是短平快的熱錢,我們也不會以上市為目的追求票房收入。」

  一位投資人認為,無法用藝術水準去評判商業價值。資本投文化創意產業,看重的是整個團隊,而不是某個藝術家。創意產業更需要真正懂經營的人來管理團隊。他舉例稱,導演張藝謀骨子裡是藝術家,而喜劇明星趙本山兼具商業和資本運作方面的頭腦。

  陳杭表示,投資做內容的企業,看重的是「三屏合一」的概念,即內容從舞台搬到螢幕,再輸送到互聯網、電視、移動終端等。比如《中國好聲音》不僅電視、網絡貼片廣告熱銷,手機彩鈴還有6億元的收入。再如開心麻花,已與樂視網聯合推出了全國首部周播網絡情景劇《開心麻花劇場》。

  「內容為王,但渠道是帝王,前提是產業鏈要足夠完善。」一位文化產業投資人表示,「要加上時間維度,讓內容在電視、互聯網、移動終端之間逐漸試錯和磨合。目前來看,各個板塊之間的產業鏈接還不夠規範、清晰。」

  陳杭介紹,今年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正在調研一家做音樂劇的公司,一家做實景演出的公司,以及一家做財經欄目的公司。這些項目均未完成投資,他未能透露具體細節。

  據財新記者多方瞭解,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擬投資的音樂劇公司是亞洲聯創(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曾出品中文版音樂劇《貓》和《媽媽咪呀》。該公司是由上海東方傳媒集團、中國對外文化集團、韓國CJ集團於2010年共同出資組建,號稱要打造中國「百老匯」。

不投國有劇院

  「包括話劇在內的演出產業的復甦是大趨勢,絕對不是曇花一現。」日信證券文化行業首席分析師趙越對財新記者樂觀表示,剛剛斬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為人藝創作的《我們的荊軻》即將再度上演,或可展示話劇市場的潛力。

  一些文化產業投資人對財新記者表示,雖然看好話劇行業,但更願意投資民營劇團,而不是國營劇院。因為話劇行業並不像出版行業,無壟斷之利,國有劇院雖然盤子大,但無法滿足資本市場對高成長的偏好。

  更重要的是,目前國家話劇院和人藝均為事業單位。兩家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均明確告訴財新記者,目前沒有任何轉制和上市計劃。

  人藝副院長崔寧介紹,人藝是差額補貼、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比如明年需要花銷8000萬元,估算明年的票房收入3000萬元,國家補貼5000萬元。」

  北京人藝有三個劇場,每年還獲財政補貼,但給演創團隊的薪酬與市場化院團相比非常低。濮存昕等大牌演員基本月工資僅幾千元左右,一些不知名的演員每月只有二三千元。崔寧解釋說,人藝需要嚴格執行國家對事業單位人事和財務方面的規定,合法支出事業經費,除此,還有很多非盈利性的負擔。首先,離退休人員數量較多,約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同時,人藝從成立到現在已排演了300多部劇目,其中30多部經典劇目可以隨時上演,需要大批人才儲備。此外,人藝每年還要走進校園、基層進行慰問演出,票價低廉甚至不收門票,支出很大。再者,演出場館的維護費用也很高。

  目前人藝在小劇場劇目嘗試採用「製作人中心制」,以製作人為核心完成話劇的社會融資、創作團隊搭建和宣傳營銷。但在首都劇場上演的大劇目,還是由人藝的黨委、藝術委員會全面統籌和協調,「除了商業化要求,還要保證人藝的戲劇質量」,崔寧說,人藝目前只接受了方正集團每年500萬元的公益贊助,設立方正文化藝術發展基金,用於對演員的獎勵和補助。

  對於轉企改制,引入戰略投資的可能,崔寧說,「對於文化單位的企業化改革,我們絕對擁護,但這不由我們自己說了算。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還沒有這方面的指令。」

  一位文化行業分析師表示,大劇院出品現在還不能成為票房保證,演藝市場更多是靠名導演,或是內容題材的品牌。《甲子園》火爆,是因為人藝老演員的全明星陣容,宣傳成本也頗大。她並稱,很多劇目表面上看是大劇院出品,但卻僅是掛靠關係,背後是幾個人單獨弄的,利益如何分賬,外人無從得知。

  國家話劇院演出中心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國家話劇院全部採用「製作人中心制」。

  據知情人透露,孟京輝、田沁鑫雖任職於國家話劇院,但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孟京輝的製作人是他的老搭檔——國家話劇院院長助理戈大立。這些名導演在國家話劇院是「定項制」,即每年按規定為國家話劇院完成幾個話劇項目,掛上「國家話劇院出品」的牌子。「定項」之外的項目,則實際與國家話劇院分賬經營,如最近的《初戀》。「國話就是半公半企的單位。」

  對此,國家話劇院演出中心該位負責人稱,雖然導演和製作人班底會和工作室之間有所重合,但國家話劇院出品的劇目全部是由國家話劇院的工作人員完成。票房如何分配,是投資人關心的問題,目前不存在透明的披露機制。

  在人藝,林兆華等著名導演也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崔寧表示,「比如林兆華工作室出品的《海淀之北》,票房全部是他們的,人藝僅是以社會價格為之提供劇場。」

  林兆華、孟京輝、田沁鑫等這類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其私人公司雖引起眾多投資人的興趣,但他們同時掛靠國營單位的身份也造成了一定障礙。一位文化產業投資人表示,「如果我們要投資,肯定要做清理,不可能讓他們在兩邊都做。他們需要把工作室做實,並且投入主要精力,否則就與國家劇院構成同業競爭,這是證監會不允許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24

瑞銀魔鬼交易員值得同情嗎?當然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094

(作者係一位在倫敦金融城有25年經驗的著名債券銷售。)

和法興的Jerome Kerviel一樣,瑞銀的魔鬼交易員Kweku Adoboli對自己的辯護理由主要是他公司的上司知道他所進行的危險交易。之所以稱這些交易是危險的,是因為大多數守規矩的市場人士都知道我們不能僅靠感覺來進行毫無對沖的下注。而Adoboli也和Kerviel一樣聲稱自己深深愛著公司並引以為傲,當時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公司的利益。

但如果Adoboli真的真的想要靠對市場方向性的判斷獲利的話,那麼他應該在自營交易部工作。但事實上,他的工作是監視期貨的買賣、對衝來匹配ETF基金下的資產。他的交易職責其實是比較初級的,根本用不著直接承擔市場風險。

然而Adoboli做了一些個人賬戶的交易,不是嗎?此前他在家用自己的錢進行息差交易漂亮的虧掉了12.3萬英鎊。通過息差交易虧錢實在是輕而易舉,這就是為何最好根本不要做這種交易的原因。所以呢,現在這麼一個20幾歲的小夥子虧了一大筆錢,這個小子還過著奢侈的生活並在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幹著複雜交易的活,還有比這更容易導致災難的嗎?

老實說,我對於這個傢伙沒有絲毫同情。他搞砸的那一刻,立刻逃回家給公司寄了份辭職信。自OJ Simpson的自殺留言之後,再也沒有那麼快投降的人了。他很清楚地知道他做錯了,因為在email中他說自己會「完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包括隨之而來的災難。」

Adoboli帶來的影響事實上要深遠得多。他或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羽毛,瑞銀位於蘇黎世的董事會在事發後總結說股東利益遠比顯赫的投資銀行部來得重要,而現在他們開始在激烈的轉型過程中裁員。所以Adoboli不僅僅讓銀行損失了數十億的資金,更要為他同事的失業而負責。

Adoboli被判入獄7年,他有了足夠的時間來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思考他曾經擁有些什麼,又是怎樣把它們全部毀掉的。一位犯了錯的銀行家鋃鐺入獄,也給世界上所有的交易員一個提醒:跨過這條線,你就將成為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17

最值得信任的投資大師沃爾特施洛斯 陳思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1fe090102eaoj.html
 施洛斯管理基金的最大特點,也是最值得股東信賴的要素之一,就是他在「玩別人口袋裡的錢」時,不像其他基金管理人,無論賺錢賠錢,必須首先扣去2%到3%的管理費放進自己腰包。可施洛斯不一樣,他是在其管理的基金盈利時,才收取25%的業績提成,否則分文不取,這一點是最令人崇敬和佩服的。

 

最值得信任的投資大師沃爾特施洛斯

文/陳思進

 

每當提起投資大師,閃過我們腦際的不是巴菲特、索羅斯,就是羅傑斯或彼特林奇,鮮有人知沃爾特施洛斯(WalterSchloss)也是華爾街的投資奇才。在競相「玩別人口袋裡錢(Play other people'smoney)」的華爾街上,如果問我把錢交給誰去「玩」最放心,我會毫不猶豫的交給施洛斯。為什麼呢?

因為在施洛斯近50年的投資生涯中,曾歷經18次經濟衰退,但是他所管理的基金卻贏得20%的年復合回報率,扣除費用之後的年復合回報率達15.3%,遠高於標普500指數10%的表現,累計回報更是高達698.47倍,大幅跑贏標普500指數回報率的80倍。

或許用百分比來形容投資回報率還太抽象,以具體的數字來舉例會更貼切。如果你在1955年向施洛斯的基金投入1000美元,到了2002年,其價值將超過100萬美元,也就是說1955年的每1美元,到2002年都變成了1000美元,這麼長期的超穩定的回報,除了巴菲特,華爾街幾乎沒有人能夠在投資業績上與他相比。

而施洛斯管理基金的最大特點,也是最值得股東信賴的要素之一,就是他在「玩別人口袋裡的錢」時,不像其他基金管理人,無論賺錢賠錢,必須首先扣去2%到3%的管理費放進自己腰包。可施洛斯不一樣,他是在其管理的基金盈利時,才收取25%的業績提成,否則分文不取,這一點是最令人崇敬和佩服的。

為了做到減低管理成本,施洛斯採用的策略包括:首先,他從不僱用證券分析師、交易員,甚至連秘書都沒有。他的兒子是他唯一的僱員,二人共用同一部電話,在一個小到被巴菲特戲謔為「壁櫥」的辦公室裡,幾十年如一日的做出驚人的投資之舉;

其次,他幾乎從未出現在任何財經節目和報導中,他的基金從未進行過任何營銷,不去調研、幾乎不與外界溝通,也沒有特別的信息渠道,他只在辦公室通過電話,向上市公司索取財務報告,然後仔細的認真閱讀,平均每兩週尋找一支新股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施洛斯的92個股東里,很多人並不是有錢人,每一筆投資對他們的家庭來說都至關重要,因而他堅持把資產的安全性放在首位,每年出具一封簡單的信件,說明清楚基金的投資業績和成本支出等情況。

由於施洛斯珍惜投資人的每一塊銅板,並深知一旦虧損,就很難再賺回來了,所以在跌宕起伏的股市裡,他把「別人口袋裡的錢」,權當自己的錢來管理,從不投資金融槓桿性過高的產品。

但凡在股市裡撲騰過的人都知道,「投資,投資」,顧名思義,是一種具有風險的行為,而投資者一般都認為高風險、高回報,其實不然。舉例來說。定期儲蓄被認為是一種低風險、低回報的投資,因為當你把現金存進銀行,獲得的僅僅是利率回報(定期利息),不過無論怎麼說,你的投資是增值的,只是增值不多而已。

而投資股票則被認為是高風險、高回報的行為,因為你進入股市的時候,並不知曉能有多少回報,但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你會得到高回報(派息),但也可能顆粒無收,甚至「斷腕割肉」。比如美國銀行(Bancof America)和花旗銀行(CityBank)等股票,都是從原先的每股幾十美元跌至幾美元,甚至幾毛錢一股。這是施洛斯最忌諱的股票,他挑選的大多是價值型股票(有派息分紅)。

如果通過立法,華爾街人都能像施洛斯那樣來「玩別人的錢」,證券市場就會健康發展,經濟危機也就可能減弱、甚至不出現。可遺憾的是,施洛斯只有一個,而且獲得了「超級投資家」美譽的他,在今年2月19日去世了,享年95歲……

沃爾特施洛斯10條投資黃金法則

1。對於價值來說,價格是最重要的因素。

2、嘗試證實公司的價值。以賬面價值為出發點,試圖確定企業的價值。記得股份代表了一個企業的一部分,不只是一張紙。

3、有耐心些,股市不會馬上上漲。

4、不要讓你的情緒影響你的判斷,不要因為消息、建議,或突然上漲而買入。

5、一旦你作出了決定,要敢於相信自己。

6、樹立自己的投資理念,並努力遵循它。

7、試圖按照資產打折買入比按照收入買入更靠譜一些。

8、聽從你所尊重的人的建議。這並不意味著你要接受。

9、記住複利魔力。記住72規則,72除以你的回報率將會告訴你多少年你的錢會增加一倍。

10、小心槓桿。它可能對你不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24

哪些行業值得長期投資 okokok333

http://xueqiu.com/9002812276/24101720
近期瀏覽了幾本投資書,對於心頭一直懸著的疑問有了一些解答,我想通過抄書來回答自己的問題,到底哪些行業值得長期投資?正如《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作者多爾西所說的,「有些業務確實有很大的優勢,它們生來就領先一步。即使是管理再糟糕的製藥公司和銀行,在長期資本回報率方面也會讓極其優秀的化工或汽車配件公司自嘆弗如。」也就是說,有一些行業是天生命好的行業。對於尋求獲得長期複利的價值投資者來說,在這樣的行業裡尋找優秀公司的概率更大。那些投資大家投資了哪些行業讓他們獲得了長期投資的成功呢?這很值得我們認真探究一番。    斯蒂芬·A·加里斯洛夫斯基是一位在加拿大聲名顯赫的投資富豪和慈善家,他在79歲時寫了自己一生的惟一一本書《投資叢林》,總結自己50年的投資經驗。

  他說:「我的準則是只投資於高質量,其增長大體上是非週期性的股票,這種股票有可預期的高收益率,並且有希望提供較高的股息增長率。」

  「從歷史上看,原材料、農礦產品的價格沒能跟上通貨膨脹率,而其他部門,例如醫療部門或金融部門,則超越了通貨膨脹。」

  「在全世界我可以選擇的幾萬隻股票中,我真正需要看的最多只有50只。我不需要買加拿大貝爾或者通用汽車,因為我不認為這些公司能在今後持續多年一直產生每年14%到16%的收益。同樣的事情也適用於造紙業公司的股票,因為這個產業嚴重受週期支配,並且農林礦產品的收益很少能提供14%到16%的長期成長空間。我也不需要買小公司的新進股票,他們可能會由於某個競爭者進入而被剿滅,從而一夜間毀掉利潤空間,甚至更糟。

  我也不認為該購買那些不支付有吸引力股息的公司的股票,我希望最好是隨著公司財富的上升而增加股息紅利。公司就像多數有生命的生物體一樣,是有壽命限度的。一個公司就是為了獲取利潤,而這個利潤應計給持股人。但是,也可能存在著這樣的公司,作為整體的整個持股人群體在這個公司從生到死的過程中都沒獲得任何東西。一些投資者可能交易了這些股票從而收穫了利潤,但最終,隨著這個公司衰敗下去,其他人將受損失,而如果這個公司或其繼承者完蛋,最初的投資將被完全抹掉。」

  他具體地列舉了一些行業。

  「對花生醬、穀類食品、軟飲料,或者剃鬚刀片的消費基本上是非週期性的。不僅如此,隨著冷戰結束,這些產品已經擴張到全球。業內領先公司具有單位產品成本較低的好處,從而能積聚更大的利潤,進而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推動它們的擴張。它們的市場網絡非常強大,能被用於推廣新開發的產品或者是通過收購而獲得的產品。身為引領者,更大的利潤空間容許它們在追求成長的同時獲得股利,而第二名或第三名的公司很可能要從兩者中選擇一個。

  因而像吉列、可口可樂、菲利普·莫里斯、聯合利華、家樂氏、康尼格拉等等這樣的公司,就是值得考慮的公司類型。你應當查驗它們在一個時期,例如,10年期的收益和股利增長率。如果它們每5-7年增長一倍,那麼這些公司就是你投資計劃的候選者。更進一步,如果股價在10年裡上漲了4倍而同時市盈率沒有提高,那麼這樣的股票,就是你本應該在10年前就去購買的股票!」

  「供你探尋的另一個非常肥沃的領域是醫療,包括業內領先的醫療產品供應商的股票。像雅培、強生、諾華(一家瑞士公司)、豪夫邁-羅氏(也是瑞士公司)、卡地納健康集團(Cardinal Health)、輝瑞、安進(Amgen)等。這些都是重點關注對象,有著堅實的特許權和出色的研究設施。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絕妙的領域,其內的公司股票在我的投資組合中總是佔有很大一部分。

  零售和分銷物流行業也會產生一些好股票,但這是一個比較微妙的領域。例如,業內領先的藥品連鎖店有著很棒的經過時間檢驗的業績。但零售概念股經常只有有限的生命週期,並且很難延長。頂尖的食品連鎖店被證明更可能比百貨公司或專賣店存續得長久。不過,如果你能及早抓住一個好概念股,就像沃爾瑪或者家得寶(Home Depot),它能在許多年裡向你提供15%的成長率。

  在銀行或保險領域很難找到15%的穩定成長,但這樣的增長確實存在,尤其是近來。競爭法律的變革模糊了證券包銷、經紀業、保險業和銀行業之間的界限,為發展創造出新機遇;其結果是世界範圍的業務擴張。在這個領域中有許多股票提供每年12%到13%左右的穩定收益。當然,你應當看到利率,因為高利率傾向於抑制這些股票的價格。尋找那些常年提供高所有者權益收益率的金融股票,它們還要有一條增長的收入線,要顯示出不論是在頂端(毛收入)還是在底端(淨收入)都有穩定的增長。我要再次說,主要是要尋找業內領導者;如果管理良好,那麼規模就能提供較低的單位成本和競爭優勢,也就是這個道理,導致了現在強勁的兼併趨勢。」

以上所抄錄的就是加里斯洛夫斯基投資的行業,這些行業包括生活消費品、醫藥、銀行保險和零售業主要是連鎖零售業。

  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這麼幾個行業這麼可能滿足自己的投資胃口呢。似乎他洞察了我們的內心,在書的下文他繼續寫道:

  「你要避免的,是不滿足上面所討論的產業範圍。在高技術產業中,有許許多多公司可以在很多年裡做得非常好,但之後就垮掉,正如蘋果、王安電腦(Wang Labs)、優利系統(Unisys)和數字公司(Digital),它們就是例子。」

  「你成功的關鍵點是選擇在行業內領先公司的股票,然後堅持持有它們多年。若是有家公司的收入在某一年或兩年中沒達到目標,也沒必要為之驚慌,這是相當正常的現象。作為公司,除非它們「管理自己的收入」(這是試圖操縱它們的委婉說法),否則就不可避免地會經歷比較好的時期或者比較差的時期。多數公司,甚至包括最優秀的公司,也必須不斷對自己投資。有許多公司,此前三到四年問世的產品可能佔到總銷售額的40%到50%。而在製藥業,藥品專利到期後就會面臨來自所謂非專利藥的競爭。所以如果新舊產品在交替換代上沒有特別吸引人的新東西,公司的增長就會出現減速或暫停;如果該公司的研發和整體管理水平仍舊保持在業界一流水平,那麼你在這方面就不必感到不安。我曾經在輝瑞處於這樣的減速時期購買了它的股票,結果是我的這筆投資在其後的四年中翻了兩番。

  這種投資途徑看似平淡枯燥,因為很少變動,但這種做法是有效的,尤其是在你借鑑了專家的分析研究之後。謹守規則並留在投資的高速公路上,不要四處觀望。你不是在尋找情感上的滿足,不是在賭博,也不是為了娛樂而投資,而是為了在長期內獲得安全可靠的回報。」

  加里斯洛夫斯基是我新近發現的一個偉大投資者,也許不是那麼知名,但是以他50年在投資叢林裡摸爬滾打的經驗,我相信他對行業的選擇具有投資實踐的價值。讓我們記住他的選擇:生活消費品、醫藥、銀行保險和連鎖零售業。

加里斯洛夫斯基在投資叢林裡闖蕩50年的經驗,總結出值得長期投資的幾個行業,給他帶來了豐厚的投資收益,這種實實在在的成功案例確實對我們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對我們投資哪些行業很有借鑑意義。加里斯洛夫斯基的50年是一個人的經歷,而另一個50年的經驗則來源於一個延續三代的家族,那就是很多人熟悉的戴維斯王朝經過三代人成就的投資神話。

  戴維斯王朝靠什麼成就偉業呢?保險和銀行其中主要是保險。

  我繼續抄書,這本書是《戴維斯王朝》,我以前粗略讀過一回,遲鈍的腦袋沒有得到什麼啟示,這次重讀,則感受良多,它展現了一個偉大投資者需要的眼光和堅持,以及什麼樣的行業會蘊藏著投資的金礦。

  在選擇什麼樣的公司上面,有一句話我覺得需要銘記於心:

  「所售產品或服務永不過時。」

  非常簡短的一句話,其實蘊含深意。在人類社會中,哪些東西會永不過時呢?那就是只要人類存在,人類就需要的東西,最基本的是生老病死性健壽娛,次一層次的就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人類進行的生產物質或獲得資金的活動或服務。具體一點講就是飲食、醫藥,當然隨著人類的進步,現代人有一些古人所沒有的必需品,比如金融、家庭和個人用品之類,也成了生活的基本需要。正因為這些東西是與人類存在相始終的,那麼,其中的優秀公司必定能持續穩定地提供收益,在複利的魔術變換中積累成一個巨大的盈利數字。

  在50年的試驗、犯錯和改進中,戴維斯家族最終選擇了保險和銀行業作為自己主要的投資行業,尤其是保險行業給了戴維斯第一代1700多倍的收益。戴維斯以15萬美元原始資金,通過50年的積累,在12只股票上積累了2.61億美元的財富。這12家公司中,有11家是保險公司,剩餘的一家房利美,也跟保險相似。

  在人們大肆買進債券的年代,「戴維斯並不關心債券市場的動盪,他為保險股票忙得不亦樂乎,尤其是那些小的、勢頭強勁的品種。1954年,他結束了7年的自營職業,進入了富人行列。市場的每一個領域都有錢可賺,讓人垂誕,但戴維斯偏偏瞄準了最香甜卻無人注意的那部分。毫不誇張地說,人壽保險公司收益的增長速度就如同日後的電腦行業、數字處理行業、醫藥業,以及知名零售商麥當勞和沃爾瑪那樣。」

  戴維斯認為,「保險公司同生產商相比,擁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保險商的產品總是推陳出新,將客戶的錢投資以獲取利潤,無需昂貴的工廠和實驗室,也不製造污染,還能抵禦經濟衰退。經濟低潮來臨時,消費者推遲大宗購買(房屋、汽車、家用電器等等),但他們不能推遲交納住房、汽車以及人壽保險費用。」

  相對於保險業,戴維斯對鋁、橡膠、汽車或混疑土公司絲毫不感興趣。因為「諸如此類的生產商都需要造價很高的廠房,修理和不斷革新會讓他們的現金所剩無幾。他們會在經濟蕭條期賠錢,因此股票收益也不牢靠。他們總要引進新工序或新發明,這會使他們面臨破產危機。縱觀生產製造業的歷史,沒有幾個公司能夠長壽,只有那些不斷革新改造的公司才能不被淘汰。」

  保險業就不一樣了,它具有永不過時的特點。「一些保險公司已經度過了他們200歲生日,而銷售的產品基本上沒變,還是開國者活著時候的那些。他們把客戶的錢用於投資,從中漁利;而生產商永遠得不到這樣的機會。」

  但是保險業本身卻並不是一個包賺不賠的行業,由於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保險業是一個低利潤行業,同時,由於保險產品本身沒有差異性,競爭激烈,購買者對品牌的價值不像其他行業那麼重視,因為他們購買保險的時候主要是從當地代理商那裡購買,他們推薦什麼就買什麼,對任何一個保險商同樣的懷疑和憎惡。這也就是多爾西在《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中,認為保險業沒有護城河的緣故吧。但是,仔細思考巴菲特投資保險業的經驗,我發現,也許保險業的護城河不在保險業自身而是在保險業之外,即誰更有投資優勢,誰能讓浮存金獲得穩定而持續的收益?這是題外話,以後再談。

  那麼戴維斯為何能從這樣一個低利潤、競爭激烈的行業獲得巨額收益呢?書中總結了幾條原因:

  1、保險商掩蓋了真正的盈利能力,…….. 利潤不高很可能是,至少部分是,保險精算的假象。

  2、戴維斯以低價格為入手點,在他最初的投資組合中,有很多都是小本經營的保險商;當這些小公司被大公司併購,戴維斯就可以坐享其成。

  3、他抓住了二戰過後房屋、汽車和人壽保險的高峰期。

  4、他並沒有選擇那些始終未能發揮潛力的公司,比如安泰公司,股東的忠誠在那裡往往得不到回報。他尋找那些富有冒險精神而又低成本運營的複利機器,例如日本的保險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AIG,它們都能幾十年如一日地使股東獲得滿足感和信任感。

  5、一家經營得當的科技公司常會被聰明的對手或尖端發明所擊倒;但一家同樣經營得當的保險公司卻能夠在競爭中以計取勝,且永遠不用擔心產品過時。

  戴維斯王朝的第二代斯爾必則選擇了銀行業作為自己的主戰場。他認為,銀行和保險業都傾向於一種場外運轉方式,冠冕堂皇的總部不過是一座巨型墳墓。銀行業永不過時,因為金錢永不過時。

 「銀行不製造任何產品,因此不需要昂貴的工廠、精密的機械、倉庫、研究室或高薪博士。銀行不會造成污染,所以不用花錢購買控制污染的設備。它不出售小器具或成衣,因而毋須聘用銷售人員。它不用裝運貨物,因此沒有運輸費用。銀行惟一的產品就是貨幣,從儲戶手中借款再貸給借款人。貨幣表現為多種形式(硬幣、紙幣和證券),但永遠不會過時,銀行之間相互競爭,但銀行業本身永遠時興。」

 「因為銀行不會過時,所以也不能引領潮流,那麼投資者就不會情願花大力氣購買銀行股票。這樣一來,你可以總是以較低價格買到銀行股票,不用花許多錢,就能為銀行的發展投資。」

  戴維斯家族集中投資於「金錢永不過時」的主題,不管是保險和投資,其實內核都是用錢生錢,只要謹慎配置資金,不讓自己利慾熏心,長期下來一定是碩果纍纍。從股東權益報酬率的組成來看,保險和銀行都有很高的槓桿率,這個槓桿率表示的是用別人的錢來賺錢。

  不管是保險業還是銀行業,其特點是永不過時,但要獲得豐厚的收益,一定是在它們被大眾投資者忽視的時候,戴維斯投資保險股的時候,很少人關注這個行業,他能以很低的價格買入,等到1965年時,大家都意識到了保險的魅力,這時候,保險的業績增長了四番,而投資者要多花上3倍的價格才能買到這些股票,利潤增長和市盈率上漲造就了戴維時雙殺的暴利。

  這讓我想到傑裡米西格爾在《投資者的未來》中提到的投資者收益的基本原理:

  股票的長期收益並不依賴於實際的利潤增長情況,而是取決於實際的利潤增長與投資者預期的利潤增長之間存在的差異。

  投資者過高的預期炒高了股價,在高股價時無法獲得超額的收益。對於理性投資者來說,要獲得穩定持續的高收益,找到永不過時的行業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在這個行業處於市場預期低估或被大眾忽略時買入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根據以上的經驗,看看今天A股上的銀行股和保險股吧,尤其銀行股,難道不值得我們花點時間研究和思考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156

判斷是否值得用一生追隨的領導?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crd.html

判斷一個上級領導是否可被自己用一生的時間去追隨,是一件非常值得慎重考慮的事情。他不僅僅關乎自己一生的仕途,更重要的是關乎自己一生的品德培養。以下十條可以借鑑,滿足以下十條中的4--5條,即可被認為一個較為合格的上級領導,如果你的上級一條都不具備,勸你儘早離開。

 

一、能夠在下級需要的時候給下級提供指導,幫助下級發展的領導

 

領導雖然與下屬是上下級關係,但是沒有下屬的支持和協作,再出色的領導都無法獨自讓自己所管理的部門正常運作。對部門來說,下屬員工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員工不能完全等同於「零件」,過於關心政績,而忽略下屬員工的感受以及職業發展的領導,在團隊中的威信就會降低,隨之而來的怠工及人員流動勢必會造成本部門人力成本增加,業績降等不良後果。而通過幫助下屬員工的個人發展從而實現部門業績的增長的領導,不僅會贏得下屬員工的擁護,同時也會使部門的發展的速度加快。

 

二、行動目標明確的領導

 

這樣的領導不會逼著員工在不可能完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更不會三天兩頭冒出新的指示,讓你「拆完東牆補西牆」。他非常清楚讓下屬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最快速最節省成本地達到既定目標,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關注和支持。此類領導的宏觀思維非常全面,行動力也很強,並且這樣的做法會給下屬員工信心和精神上的鼓舞,讓員工「越戰越勇」。

 

三、敢於給員工犯錯誤機會的領導

 

這樣的領導不以經驗來判斷下級的能力,而是通過發掘員工潛力,敢於給員工尤其是新員工安排嘗試和成長的機會,在實踐中培養員工的工作能力。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或工作經驗不豐富的下級來說,這是非常難得的有利條件。在這樣的領導手下做事,即便在工作過程中出現了失誤的情況,領導也會仔細為其剖析問題所在,然後指出正確方向,使新員工很快成長起來。敢於給下級員工犯錯誤的機會,換句話說就是敢於為犯錯誤的下級員工承擔責任,你敢於為下級擔當責任,下級也會用加倍勤奮為部門做事。

 

四、有著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業餘愛好的領導

 

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熱愛自己的單位和下屬,有著良好生活習慣和業餘愛好的領導,不僅懂得在工作之餘調節壓力和情緒,通常還不會把下屬逼成只會工作的「機器」,這類領導在工作和生活的切換中張弛有度,因此情商一般比較高,不會無端讓下屬員工經常處在緊張之中,反而會與員工進行有效溝通,深得員工的擁護和支持。

 

五、有成功經驗的領導

 

如果你的領導整天都自誇地說:「我雖然總是經歷挫折和失敗,但是我從來不會向失敗低頭,下次我一定會成功。」那麼你要好好地瞭解一下你的領導,看他/她是否在處事和性格方面有重大問題,否則你在他的手下將會很難得到成長。記得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成功是有慣性的。有過多次成功經驗的領導,總有他獨到且成熟的成功秘訣,而且這類領導多為領導能力高強的人士,是下屬學習和模仿的最佳榜樣。

 

六、懂得舍即是得的領導

 

這類領導懂得主管部門不是自己一個人的領地,而是把員工歸作「部門利益共同體」,把員工的利益看做部門生存的根本。只有將部門變成全體員工的快樂的家園,部門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當所屬員工的凝聚力達到一定程度時,不僅能以少勝多,而且當本門遇到難關的時候,大家也能同舟共濟,共度難關。

 

七、懂得授權與控制的領導

 

這類領導的工作方式是抓大放小,強化過程控制。跟著這樣的領導,你能夠很快得到能力上的提升,並且工作部門很能放開手腳。同時,這類領導又不會隨意授權,而是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過程監控,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這樣的領導信任員工,但又不因為對員工的過度信任而放棄給員工指導和幫助的機會。沒有約束的權力,沒有監督的權力等於專制,專制不等於控制,善於約束自己,敢於讓自己接受下屬員工的監督,還能有效地控制下屬,這類領導很懂得管理的精髓,值得跟隨。

 

八、公平、公正的領導

 

這類領導處理事情相對比較公平、公正,在處理任何事情之前都會兼聽各方意見和建議,不聽信一面之詞。跟著這樣的領導,哪怕是遇到利益紛爭而遇到成果被奪走的情況,也不用擔心得到的結果會不公平。

 

九、心胸寬廣的領導

 

這類領導善於發覺員工的潛力和優點,捨得在員工的發展前途方面投資,而這恰恰就是一個領導的魅力所在。這樣的領導總是有著足夠的自信:因為部門會給員工充分的成長空間,所以不怕培養的員工因為某種情況流失掉,即便哪天想回到公本部門續工作,只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工作能力,部門也仍然歡迎。我想不管哪個員工,都會被這樣的領導所打動的。

 

十、不虛偽,表裡如一的領導

 

這類領導信守承諾,敢作敢當,有任何問題都會在適當的場合提出,絕不會背後扎黑刀。而且這類領導能夠做到言行一致,絕不虛偽處世,跟著這樣的領導,你會受他的影響,職業修養和職業道德都會得到很大提升。早晚也會和他一樣,成為同一類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013

什麼樣的期權才值得擁有? 衍生品定價研究

http://xueqiu.com/5094434048/24350047
同樣是股票的期權,為甚麼有的期權很值錢,有的期權不值錢呢?期權作為一種相對複雜的金融衍生品,他的價值評估較股票和債券更為複雜。有很多因素對期權的價值產生影響,今天我們以普通的股票看漲期權為例,簡要介紹一下決定期權價值的幾個因素。

首先,是期權的行權價格和標的股票的二級市場交易價格之間的差額比例,也就是目前市場股票價格高於期權行權價的百分比例。所謂的看漲期權,指的就是期權的買方能夠在期權的合約期以內以約定的行權價買入標的股票的權證。假設一個股票看漲期權的行權價是5元,那麼如果現在標的股票的市場價格是6.5元,那麼股票看漲期權的持有人可以選擇以5元的價格買入股票,並以6.5元得價格在市場上賣出股票。這個1.5元(6.5元-5元)的差價,就是期權的行權收益。期權的行權價格與目前二級市場股票交易的價格差距越大,期權的價值自然也就越高。需要注意的是,兩個價格的價格差決定了期權的價值,單獨一個價格的高低對於期權的價值判斷沒有太大意義。

第二,是期權的時限。期權的一個特點就是虧損預期較小,而受益預期很高,理論上來講,買入一份期權後,最大的虧損就是期權到期也沒有行權,購買期權的費用全部虧損,但是隨著標的股票不斷上漲,那麼期權的收益率也會隨之上升。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期權的期限越長,那麼投資者能夠等到標的股票上漲的可能性也越大。只有你還有時間等,你就有機會上漲。這就好比說,兩個頂級跳遠選手,都要挑戰世界紀錄。但是一個明天要退役了,另一個還打算再跳5年,那麼顯然後者挑戰世界紀錄成功的幾率要高,畢竟他還有時間。時間價值,決定了期望實現的可能性。因此,同等情況下,期權的時限越長,其價值也越高。

第三,就是標的股票的預期波動率。波動率是個比較複雜的概念,數學處理比較乏味,就不講了。最直觀的理解是這個股票在一定的期限內震動劇烈的程度。比如說,以每日的交易價格為樣本,那麼農業銀行比創業板的股票(例如,華誼兄弟)的波動率要低。那麼,在其他條件近似的情況下,哪一個期權的投資價值更高?理論的計算是後者。因為對於期權的投資者來說,最大的風險都是購買期權的資金全部虧損。但是收益是不同的,這取決於不同的股票的波動情況。這好比說,你在一個跳遠隊裡面挑一個隊員去外面參加比賽,一個隊員要麼跳出世界級水準,要不就是踩線犯規,還有一個隊員一直是穩定的中上游選手。那麼如果比賽可以跳多次,取最好的一次成績,你會選擇哪名選手參賽呢?顯然是後者。發揮不穩定的選手就好比波動率大的股票期權,而發揮穩定的選手就好像是波動率小的股票期權。一般而言,市場上的投機者偏好波動率大的股票的期權,因為股票價格的預期波動率越高,期權期限內可能達到的最高價格也越高,他所帶來的預期收益率也就越高。

第四,是期權的槓桿倍數。所謂的期權槓桿倍數,指的就是期權的價格和期權對應的標的股票的行權價格的比率。例如,一張期權的交易價格是一元錢,而這張期權行權所能買入的股票行權是20元,那麼這個期權的槓桿倍數就是20元/1元=20倍。20倍的期權槓桿比例是什麼概念呢?在標的股票的價格達到行權價格後,標的股票上漲1%,期權的行權價值就會上漲20%。槓桿倍數越高,單車變摩托的幾率也越大,期權的收益預期也就越高。

 除了上述四個主要條款外,還有很多因素對於期權的價值可能產生影響,例如標的股票的基本面預期,期權的回購條款,行權價調整條款等等,但是通過對比幾個期權的主要條款,已經可以幫助投資者對於期權的價值形成一個初步的判斷。

最後是聲明(基於合規目的考慮,這個是必須的):本文的討論及相關結論,僅僅代表岩心資本的理論研究結果和風險偏好,不構成任何的對股票價格的估算或者購買或出售任何股票或金融衍生品的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45

大陸股市才是最值得投資的股市,是價值投資者的天堂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1bhic.html
 
近來,雪球上不少朋友都抱怨大陸股市吃人,彷彿自己的虧損完全是因為大陸股市不規範導致的,若他們炒美股,那注定會賺得多多。又說大陸股市差,好公司跌到死,壞公司漲到天,讓他們這些價值投資者虧得一塌糊塗。最後得出結論,價值投資在大陸沒有立足之地。

   但真是這樣嗎?我們知道股市有個「有效市場假說」,這個的意思就是股市大體是有效的,普通人買指數基金就夠了。價值投資是利用股市短期的少量的無效來賺錢的,是非常牛bility的人賺的錢。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股市越是有效,股票價格和價值就越是接近,這時候就根本不適合價值投資了,因為我們很難找到價格大幅低於價值的股票,也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投資了,這時買指數基金反而是最恰當的選擇。 而股市越是無效,我們就越能找到價格大幅低於價值的股票,此時價值投資者就有用了,找到明顯低估的股票,買入、持有,值到股票價格再次回歸價值。

   那麼大陸股市和美國股市哪個更有效呢?毫無疑問,美國股市更有效得多,價值投資者在美國,基本上是比較悲劇的,厲害的人太多了,大多情況下股票的價格也就真的接近於價值,或者價格雖低於價值,但幅度不大,食之無味啊。偶爾驚喜一把,發現了價格遠低於價值的股票,最後卻極可能是價值陷阱,這時候你需要和很多很多很厲害的人競爭,你必須比他們的眼光更好才能賺得超過平均的利潤,但人家已經在市場上混了三五十年,而你才在市場上混了三五年,要勝出,不是不可能,而是難度太大。

   大陸股市呢?謝天謝地,金融管制,國外的大資金很難大規模進來,我們國內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又少之又少,大多散戶別說什麼價值投資者了,就是基本面投資者都不是,大多都是趨勢投資者,就是那種打牌都不看牌面的賭徒,將股市當賭場,致股票市場極度無效,非常方便我們找到那些真正好的,價格又便宜的公司。而且更爽的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同樣的價值投資者在這超長的熊市裡被消滅了不少。不少價值投資者、尤其是新加入的價值投資者,明明已經買入不少又好又便宜的公司,也堅持了一兩年,但持續的下跌終於擊潰了他們的心理防線、最後哀嘆著這不是價值投資者的股市,然後拋掉籌碼,虧損出局或者更有甚者從價值投資再轉向趨勢投資,重新做回賭徒。不看牌的散戶很多,真正的競爭對手在減少,這不正是我們投資的天堂嗎?一個很簡單的假設,你打牌,是喜歡和那些高手打呢還是喜歡和那些連牌面都不看的散戶打?

   最後,也許真有些人會問,那若價格一輩子都會回歸怎麼辦?第一:價格始終是圍繞價值波動的,這個馬O克O思還有很多人都論證過,很長很長的篇幅,我就不論證了。也就是說價格最終一定會趨向於價值。第二:就算價格一直下跌,價值投資者也會賺錢,這一點我在前文「穩定盈利的炒股方法」中說過,這裡也就不再重複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85

蘋果2013年Q3財報:最值得擔心的事發生了 止損永遠是對的

http://xueqiu.com/1947482702/24544769
今天,蘋果發佈了2103年Q3季度財報,即2013年6月29日之前的前三個月財務情況。財報大致情況是:總收入為353億美元,淨利潤為69億美元,平均每股收益7.47美元,毛利率36.9%。去年同期的350億美元收入和88億美元純利潤,毛利率 42.8%。產品銷量中iPhone 賣出3120萬台、iPad 1460萬台、Mac 380萬台,去年同期這一數字分別是2600萬台、1700萬台和400萬台。


查看原圖
如果這些對比數字還不夠直觀的話,上圖中的增減幅度更能說明一些問題。總收入中,除了美國地區環比增長3%和同比增長12%之外,其他歐洲、大中華區、日本、亞太其它地區全部在下降,環比下降幅度都在20%以上,同比下降幅度也在10%以上(只有日本總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7%)。而在蘋果的產品線中,除了iPhone 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 以及iTunes/軟件服務增長了25%之外,其他的全部下降:iPad 銷量同比下降14%,Mac 同比下降7%,iPod 同比下降32% 。

業績相當慘烈!如果把蘋果這張財報中的負數用紅色標註的話,那真的是一片飄紅。

即便不把責任歸咎到Tim Cook 的頭上,但自Cook 上任以來,蘋果真的沒有交出一份讓股東滿意的答卷。而這是人們在Jobs 離去之後最擔心和害怕發生的,這次財報的發布,真的證明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對於蘋果、股東和消費者來說,這次財報有著重要的意義。而財報背後又透露了哪些信號?就讓我們大致的分析一下。

產品線弱勢

查看原圖
從財報中最明顯的看出,除了iPhone,蘋果的硬件產品線銷量整體都在快速下滑。iPad 下降25%(環比)和14%(同比),Mac 下降5%和7%,iPod 下降19%和32%,甚至連配件收入都下滑了15%和4%。iPhone 銷量和上一季度相比下滑了17% ,但和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20% 。蘋果產品線中增長最快的是iTunes/軟件/服務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5%,雖然比上一季度仍然下降了3%。

然而iPhone 這個賺錢機器也不能一直持續下去。雖然iPhone 和iTunes 等服務增長的15%與25%的收入彌補了蘋果其他產品的下降,讓總收入仍然同比增長了1% 。但正如之前BusinessInsider 撰文稱iPhone 這一燃料火箭已經用盡,運營商正在幫助三星、HTC、Motorola 等大量推廣他們的產品。iPhone 在整個智能手機發展史中已經到了自身生命週期的尾聲,無法在快速驅動蘋果的高速增長,所以蘋果在產品線上的優勢也越來越弱。

而這還只是第三季度,距離蘋果新硬件發佈還有兩三個月的時間。在此之前消費者更會謹慎購買蘋果的產品,所以下一季度的財報仍然無法樂觀。在新硬件中,彩色iPhone 的發布基本已經定型,如果蘋果推出低價版iPhone 的話,顯然必須承受更低的利潤率並保證更高的銷量才能達到以前的銷售毛利。上一季度總毛利率已經同比下降了14%,而根據iPad 銷量同比下降14%,收入下降27%來看,廉價版iPhone 可能也會是這種效果。(而且彩殼消費者買不買帳,看iPod 銷量32%的降幅已經很難說了。)

如果iPhone 不能繼續高速增長,由於蘋果的配件銷售、軟件收入等都是靠硬件驅動的,那麼在硬件銷量下降的情況下,其他收入更難有一個穩定的增長。

平台差距縮小

查看原圖
蘋果每年6月的軟件大會和10月的硬件大會,我們已經看到了庫克經營蘋果的一些邏輯。而結束不久的WWDC 上,剛發佈的iOS 7 已被外界大量的不看好。雖然之前iOS 從來沒有如此大變過,但顯然外界的反應難免會影響到蘋果產品的銷量。iOS 7上大量熟悉的影子,都說明蘋果在軟件系統上已經無法拉開其他操作系統一個巨大的差距了。

同時,Android 生態系統也已逐漸完善,交互和界面、開發者質量、平台營收能力、優秀App 數量和質量等都開始向蘋果的iOS 系統靠近。Windows Phone、BlackBerry、Firefox、Selfish、Ubuntu 也都有很多高中低端手機,加上這些新系統的衝擊,以及未來HTML5 和Web App 的發展,蘋果的生態系統必然會不斷萎縮。

媒體和華爾街的剪刀效應

查看原圖
由於蘋果在市場上特殊的地位和號召力,此次財報一出來,勢必會引起大量華爾街分析師和科技媒體的解讀。而如果蘋果的業績表現不錯或有一些亮點,那麼這些分析師和媒體就會再次推動蘋果的這種明星效應。但如果業績毫無亮點甚至出現下滑的情況,分析師和媒體也會有鋪天蓋地的解讀,這樣一來,這種負面的效應便被無限的誇大,蘋果的一點點小失誤在外界看來就會變得相當嚴重。

而可惜的是,這次蘋果的財報正是後者那種情況。業績不佳,華爾街恐慌、分析師大量預測和基於目前表現的判斷被放出來,股票下跌,再加上媒體重複的向普通大眾強調這一信息,最終導致消費者對蘋果的態度開始進入看空狀態,這就倒是蘋果的產品競爭更處在劣勢狀態。

這就像科技領域的一種「剪刀效應」一樣,優秀的科技公司受到外界的大量關注,任何一個很小的優勢和劣勢在經過媒體和華爾街無限放大之後,最終產生的效果都是非常恐怖的。消費者看到的結果可能和公司本身表現出來的有很大的差距。雖然這種「剪刀效應」有時能給蘋果帶來巨大的好處,但顯然現在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壞處。

蘋果的這次財報,讓所有人的擔憂都出來了。而正是如此,可能接下來Cook 面臨的環境更加艱難。今年秋天蘋果的新品發佈,除了iPhone Lite(彩色版iPhone)、iPhone 5S、外形像iPad mini 的iPad ,不知蘋果還有什麼能夠拿來繼續推動業績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4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