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話劇值得投資了嗎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16/100461383.html

  「希望人藝也能像鐵道部一樣賣站票!」一位話劇發燒友幽怨地說道。

  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下稱人藝)出品,陳道明、何冰聯袂出演的話劇《喜劇的憂傷》火爆異常。10月26日至11月15日該劇在首都劇場二輪公演,早在10月9日上午正式開票的兩小時內全部售罄。據人藝官網數據,12場近一萬張票票房總銷售額達536萬元,刷新了中國票房的單日峰值。同年人藝上演的《甲子園》,26 場演出票房達801.7萬元。

  話劇市場原本一直低迷。但是今年以來話劇市場持續升溫,似乎展示了泛娛樂時代觀眾對於話劇藝術的渴求。在十八大再次強調要將文化產業確立為支柱型產業的背景下,話劇是否會成為資本青睞的目標?

  今年5月,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與北京開心麻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開心麻花)簽署了投資意向協議,最近有可能就最終入股金額和比例達成最終協議。

  不過,像開心麻花這樣走喜劇路線、純娛樂的商業演出團隊,在抖包袱時亦忌憚敏感話題,終被業界認為藝術價值有限。《喜劇的憂傷》大熱,更多依靠的也是話劇舞台的明星效應,劇本雖改編自日本喜劇大家《笑的大學》,保證了一定的藝術價值,但內容實際相對平淡,而人藝這樣的話劇「主流」機構,仍屬事業單位,並無改制意願與計劃。話劇藝術魅力的釋放,與資本市場的有效對接,還有待時日。

開心麻花效應

  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已對開心麻花完成盡職調查。該基金主持工作的董事總經理陳杭對財新記者表示,目前交易的金額和股權比例還沒有最終確定,很快將見分曉。

  如果沒看過開心麻花,那麼你多半看過2012年央視春晚的穿越題材小品《今天的幸福》。該小品由開心麻花團隊創作表演,貼近現實的表演風格,構成開心麻花系列舞台劇的喜劇特色。

  開心麻花成立於2003年,作為一家民營劇團,首創了「賀歲舞台劇」的概念,在此後九年裡,陸續推出了《索馬里海盜》《烏龍山伯爵》等19部舞台劇,在北京及全國中心城市上演1500餘場。

  「中國最好的喜劇創作者就在開心麻花。」開心麻花總經理劉洪濤稱在北京已有十萬會員。「我們一直堅持做大劇場的喜劇。」所謂大劇場,指1000個座位以上的劇場。開心麻花最便宜的票價80元,最貴的1080元,平均票價在200元到300元之間。

  「2011年,全國範圍內話劇的三個指標我們都是領先者。」劉洪濤頗為自信,「演出場次337場,觀眾人數30萬以上,純粹的票房收入也是第一名。」劉洪濤稱。

  道略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稱,2011年中國全年話劇市場票房總收入為6.3億元。開心麻花佔全國話劇票房收入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估算出開心麻花2011年的收入在五六千萬元左右。

  據人藝院長張和平在內部會議上透露,北京人藝2011年全年票房是3300萬元,今年截至到11月中旬,票房已經超過5000萬元。財新記者向劉洪濤求證開心麻花今年票房收入是否仍能超過人藝時,劉洪濤表示,「人藝很強大。但我們與人藝不在一個市場體系裡,商業模式也完全不同,不好直接比較。」

  關於成長性,劉洪濤透露,「營業收入增長速度連續三年都超過50%,今年也是。」

  劉洪濤透露,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對開心麻花投資的財務模型,依據是去年北京、天津、深圳的演出。「但今年上海的勢頭迅猛,廣州也開始演了,其他地區如瀋陽、長春、哈爾濱、杭州、煙台等地的巡演場次也在快速增加,今年在全國的大劇場演出場次將超過400場,明年肯定再放量。」劉洪濤表示。

  目前演出行業最大的問題是成本和規模的矛盾。劉洪濤坦承,「這個行業的利潤率比較低。話劇很難同時複製,最大的問題在於成本不斷往上走,但票房收入增加其實存在天花板。」

  「去年年初就有風投機構來接觸。」劉洪濤介紹,「但我們對於資本運作比較陌生,也比較謹慎。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介入較晚,是今年年初,但推進得特別快。之後還有五六家找過我們。」

  業內人士透露,九鼎投資曾主動找到開心麻花,但後者已與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簽訂了排他協議,故未有下文。

  「這一輪只引入了一家基金。」劉洪濤強調,「在這個領域的基金裡,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是惟一的國字號。」

  2011年7月,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由財政部、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央電視台的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和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總規模為200億元,首期募集60億元,董事長是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副董事長是中銀國際控股公司CEO李彤。

  關於融資金額,劉洪濤暫不願披露,他解釋,「他們想多投。我們有明確的上市思路,考慮到未來第二輪融資和上市,很難給出太多股份。」

  至於融資用途,劉洪濤表示將主要用於演出資源投入,「另外會做電視劇,低成本電影。中國現在喜劇電影幾乎是空白。我們想認認真真做喜劇。」

  據劉洪濤介紹,目前一部話劇的前期成本已達到幾百萬元,比一些低成本的電影還要高。與其他製作人中心制的大劇院不同,「除了少量廣告,我們從來沒有為單獨一部戲進行票房分賬融資。我們的資金鏈一直都比較穩健,收入的90%來自票房,基本量入為出。」

  無論是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還是開心麻花都對財新記者表示,交易在最終敲定前,還存在變數。

資本如何選擇

  陳杭介紹,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今年電影業票房在160億元左右;話劇、演唱會、音樂會、旅遊演出等票房為130億元;文化產業總體票房規模在300億左右。換言之,演出市場的容量已快佔到三分之一強。

  話劇《黎明之前》導演王曉鑫介紹,近兩年各類民營資本投資話劇增多。每部戲的投資從幾十萬元到幾千萬元不等,有些旅遊類劇目甚至達到上億元。

  一位投資人表示,在文化創意產業裡,像開心麻花這樣盈利穩定、持續快速成長、現金流狀況良好的,很少見。

  「有些話劇投資已經出現過熱現象。」一位文化產業投資人說。「大城市比較有市場,但好劇寥寥無幾。跟電影業一樣,沒有名導演、好劇本、好演員,普通話劇的票房比較勉強。」

  投中集團研究部總監李瑋棟認為,對中心城市消費者而言,話劇還沒成為休閒娛樂的首選,更沒變成剛性需求。中國小劇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詩人舒子原認為,當社會的文化環境較為寬鬆自由時,小劇場話劇才會繁榮發展,目前受眾面很窄,觀眾需要培養,沒有那麼快形成規模效應。

  還有不少業內人士對這些初步獲得市場成功的公司嗤之以鼻,認為其作品大多摘抄自網上的段子,缺乏藝術價值。「孟京輝說過:寧咬仙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一位劇評人說,「他們就是爛桃,沒思想沒內容。」目前,導演孟京輝被奉為話劇業的領軍人物。不久前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了他導演的第1000場紀念演出《戀愛的犀牛》。一位文化產業投資人亦感嘆,「無奈亞洲二十年才出一個孟京輝!」

  三拓旗劇社負責人、《壹光年》製作人王建秋表示,「中國話劇行業的繁榮需要的絕對不是短平快的熱錢,我們也不會以上市為目的追求票房收入。」

  一位投資人認為,無法用藝術水準去評判商業價值。資本投文化創意產業,看重的是整個團隊,而不是某個藝術家。創意產業更需要真正懂經營的人來管理團隊。他舉例稱,導演張藝謀骨子裡是藝術家,而喜劇明星趙本山兼具商業和資本運作方面的頭腦。

  陳杭表示,投資做內容的企業,看重的是「三屏合一」的概念,即內容從舞台搬到螢幕,再輸送到互聯網、電視、移動終端等。比如《中國好聲音》不僅電視、網絡貼片廣告熱銷,手機彩鈴還有6億元的收入。再如開心麻花,已與樂視網聯合推出了全國首部周播網絡情景劇《開心麻花劇場》。

  「內容為王,但渠道是帝王,前提是產業鏈要足夠完善。」一位文化產業投資人表示,「要加上時間維度,讓內容在電視、互聯網、移動終端之間逐漸試錯和磨合。目前來看,各個板塊之間的產業鏈接還不夠規範、清晰。」

  陳杭介紹,今年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正在調研一家做音樂劇的公司,一家做實景演出的公司,以及一家做財經欄目的公司。這些項目均未完成投資,他未能透露具體細節。

  據財新記者多方瞭解,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擬投資的音樂劇公司是亞洲聯創(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曾出品中文版音樂劇《貓》和《媽媽咪呀》。該公司是由上海東方傳媒集團、中國對外文化集團、韓國CJ集團於2010年共同出資組建,號稱要打造中國「百老匯」。

不投國有劇院

  「包括話劇在內的演出產業的復甦是大趨勢,絕對不是曇花一現。」日信證券文化行業首席分析師趙越對財新記者樂觀表示,剛剛斬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為人藝創作的《我們的荊軻》即將再度上演,或可展示話劇市場的潛力。

  一些文化產業投資人對財新記者表示,雖然看好話劇行業,但更願意投資民營劇團,而不是國營劇院。因為話劇行業並不像出版行業,無壟斷之利,國有劇院雖然盤子大,但無法滿足資本市場對高成長的偏好。

  更重要的是,目前國家話劇院和人藝均為事業單位。兩家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均明確告訴財新記者,目前沒有任何轉制和上市計劃。

  人藝副院長崔寧介紹,人藝是差額補貼、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比如明年需要花銷8000萬元,估算明年的票房收入3000萬元,國家補貼5000萬元。」

  北京人藝有三個劇場,每年還獲財政補貼,但給演創團隊的薪酬與市場化院團相比非常低。濮存昕等大牌演員基本月工資僅幾千元左右,一些不知名的演員每月只有二三千元。崔寧解釋說,人藝需要嚴格執行國家對事業單位人事和財務方面的規定,合法支出事業經費,除此,還有很多非盈利性的負擔。首先,離退休人員數量較多,約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同時,人藝從成立到現在已排演了300多部劇目,其中30多部經典劇目可以隨時上演,需要大批人才儲備。此外,人藝每年還要走進校園、基層進行慰問演出,票價低廉甚至不收門票,支出很大。再者,演出場館的維護費用也很高。

  目前人藝在小劇場劇目嘗試採用「製作人中心制」,以製作人為核心完成話劇的社會融資、創作團隊搭建和宣傳營銷。但在首都劇場上演的大劇目,還是由人藝的黨委、藝術委員會全面統籌和協調,「除了商業化要求,還要保證人藝的戲劇質量」,崔寧說,人藝目前只接受了方正集團每年500萬元的公益贊助,設立方正文化藝術發展基金,用於對演員的獎勵和補助。

  對於轉企改制,引入戰略投資的可能,崔寧說,「對於文化單位的企業化改革,我們絕對擁護,但這不由我們自己說了算。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還沒有這方面的指令。」

  一位文化行業分析師表示,大劇院出品現在還不能成為票房保證,演藝市場更多是靠名導演,或是內容題材的品牌。《甲子園》火爆,是因為人藝老演員的全明星陣容,宣傳成本也頗大。她並稱,很多劇目表面上看是大劇院出品,但卻僅是掛靠關係,背後是幾個人單獨弄的,利益如何分賬,外人無從得知。

  國家話劇院演出中心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國家話劇院全部採用「製作人中心制」。

  據知情人透露,孟京輝、田沁鑫雖任職於國家話劇院,但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孟京輝的製作人是他的老搭檔——國家話劇院院長助理戈大立。這些名導演在國家話劇院是「定項制」,即每年按規定為國家話劇院完成幾個話劇項目,掛上「國家話劇院出品」的牌子。「定項」之外的項目,則實際與國家話劇院分賬經營,如最近的《初戀》。「國話就是半公半企的單位。」

  對此,國家話劇院演出中心該位負責人稱,雖然導演和製作人班底會和工作室之間有所重合,但國家話劇院出品的劇目全部是由國家話劇院的工作人員完成。票房如何分配,是投資人關心的問題,目前不存在透明的披露機制。

  在人藝,林兆華等著名導演也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崔寧表示,「比如林兆華工作室出品的《海淀之北》,票房全部是他們的,人藝僅是以社會價格為之提供劇場。」

  林兆華、孟京輝、田沁鑫等這類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其私人公司雖引起眾多投資人的興趣,但他們同時掛靠國營單位的身份也造成了一定障礙。一位文化產業投資人表示,「如果我們要投資,肯定要做清理,不可能讓他們在兩邊都做。他們需要把工作室做實,並且投入主要精力,否則就與國家劇院構成同業競爭,這是證監會不允許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