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論勢講股【艾薩:恒指信唔過】

2012-6-21 NM




上半年港股升上二萬一千六百點 後,掉頭回落至年頭一萬八千八百點水位,原地踏步。下半年,大市牛、熊未定,記者邀得本刊「天下第一倉」倉主、華富財經網專欄作家艾薩(Isaac Sofaer),拆解股市走勢及分享揀股心得。擁有三十多年香港及亞洲市場投資實戰經驗的艾薩認為,即使面對上落市格局,只要對「股」不對「市」,亦能突 圍,成為贏家。

本月中,長居泰國的艾薩獲邀來香港擔任講座嘉賓,當晚記者約他在國金二期的國金軒吃飯;七六年已來港「搵食」的艾薩用「半鹹淡」廣東話點菜,席間閒話家常。晚飯後,再轉陣六國酒店酒吧,開始論勢講股。記﹕記者艾﹕艾薩

恒指成分股錯得交關

記﹕怎樣看恒指走勢?艾﹕睇住恒生指數入市,毫無意義,因為恒指成分股完全錯誤!四十八隻成分股中,有好多重疊,我不明白為何有那麼多銀行股及地產股,新 世界發展(17)和信和置業(83)早應被剔除。另外,滙控(5)及中移動(941)所佔的比例過高,相反只計算石油股及內銀股H股市值,有低估之嫌,如 果恒指重新執位,指數起碼升五千點!所以,拜託,不必理會指數,只要留心你手上的公司,以及想買和賣的股票。記︰你用什麼準則揀股?艾︰第一,業務要清楚 易明,不能夠太過複雜,如果我連年報都看不明白,一定不會買!第二,生意要穩定,可持續發展下去,大起大落的公司非「我杯茶」;第三,我最留心公司的現金 流,因為現金流不像盈利,不能「作大」。譬如維他奶(345),我將其貼現現金流加上股東權益,再除以已發行股數,得出每股約十一蚊的價值,相比現價,十 分便宜!最後,我會睇企業管治,小心閱讀年報中主席及管理層分析報告,維他奶、偉易達(303)、德昌電機(179)、中國民航信息(696)及莎莎 (178)等的年報都寫得十分全面和詳盡。記︰ 怎樣看中國下半年經濟?艾︰每一個人都只留意負面因素,卻忽略了正面消息。過去二十個月,中國服務業經歷了最高速的增長,竟無人提及。在美國,服務業及消 費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GDP)的七成,但在中國,去年僅佔三成四。不過,今年首季情況開始逆轉,服務業及消費開支佔了GDP的七成,彌補製造業及基建投 資放緩的影響,創造就業。另一邊廂,升了十年的商品價格,好似石油、金屬統統掉頭回落,莫非不是利好消息?未來十五至二十個月,企業生產成本下降,毛利上 升,換言之每股盈利增加。

迴避金融股

記︰為何看淡金融股?艾︰銀行同保險公司越來越不務正業,盈利一點也不透明。打開銀行的貸款賬簿,令人頭昏腦脹。如果要我為其中一間內銀的貸款做核數,至 少花上五年時間。他們借錢給太多已無力償還貸款的企業,正常情況下,早已破產!(記︰那天下第一倉裡,為何仍保留農行(1288)?)我認為農行涉足不少 農業貸款,過去五年,中國農業發展得不錯,壞賬風險較其他內銀低。記﹕怎樣看港人愛股滙控(5)的前景?艾︰三十五年前,你買滙豐,你知道自己買了一間銀 行,但今天這隻大笨象變得「大而無當」。北美業務早已「損手爛腳」,英國同歐洲業務亦「唔穩陣」;去年年報顯示,拉丁美洲及中東的壞賬撥備佔有關業務淨利 潤的一成八,高過正常的百分之三、四。但另邊廂,滙控幾乎無為香港及東南亞市場做撥備,難道全球「出事」,這些地區可以獨善其身?好明顯,管理層改革未夠 大刀闊斧,撥備做得不夠徹底。他們一日不面對現實,我不認為買入滙控的時間到了。記︰恒基(12)主席李兆基最近說︰「買樓不如買股票」,你認同嗎?艾︰ 我同意,不過你要好識揀!買樓,毫無折讓,但是以會德豐(20)為例,你可以用二毫半子買到價值一蚊的資產,邊一樣划算?我建議你選擇在大陸有發展項目的 地產股,例如會德豐、太古地產(1972)、恒隆(101)等,至少他們不是「賊股」。

九成資產投資中國

記:你和東尼在投資理念上有何相同之處?艾:八八年,我在Hill Samuel任職基金經理,當時東尼是股票經紀,機緣巧合之下,我們認識了對方,建立起二十多載的友情。我們同樣是價值投資者,喜歡長線投資。東尼揀股好 成功,佢較重視一間公司的商譽及往績,而我則會花較多時間在數據分析上。記︰ 現在你的個人投資如何分布?艾︰我有九成資產投資放在中國及香港股票上。(記︰咁進取?)我手頭沒有太多現金,買股票起碼有息收。我手持大約十三隻股票, 全部出現在「華富財經」的兩個投資組合內,當然比例略有不同。我日日做「功課」,為讀者揀選優質股,賺到錢,但自己卻「斯人獨憔悴」,不是很笨嗎?我對物 業投資不太感興趣,只在澳洲有一套物業自用,在泰國一套自用物業,幾套作投資,回報也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87

信唔信 Glaucus ?

每逢聖誕新年假期,市場步伐放慢,基金經理放大假。佳節當前除了吃喝玩樂,看瑞年國際(2010.HK)和沽空機構Glaucus 隔空駁火,就如看電影般刺激緊湊。事緣10月22日Glaucus 出報告質疑瑞年2011-2013年的真實銷售收入。瑞年當日即停牌,直至上週四發通告逐點反駁,並於本週一復牌。開市前Glaucus 再次發炮,當日收市股價下挫16%。

談及指控理據和澄清內容前,究竟Glaucus 過往是否次次狙擊上市公司都大條道理,沽空都成功得米賺大錢?

今年2月Glaucus 狙擊當時上市未足一年的浩澤淨水(2014.HK) ,指其誇大財務數據,帳目顯示2011和2012年錄得盈利,但實際應該錄得虧損,而Glaucus 認為每股只值$0.27 至 $0.85,並予以「強烈沽售」評級。當日股價由$3.29 下挫20%至$2.63,之後停牌。3月尾集團發澄清公告後復牌,股價裂口低開18%,之後曾一度倒升17%。全日的股價波動介乎$2.15 至$3.19。當日澄清內容最重要的部份,是Glaucus 不了解集團的銷售成本計算方式,假設第三方承包商的生產成本為集團全部的銷售成本。及後 Glaucus 不理會澄清公告,繼續發炮指控集團誤導投資者 (可見Glaucus 不理會詳細澄清兼再度狙擊屬慣用伎倆)。  4月初集團的股價最高升至$3.97。7月大時代後,股價輾轉回落。過去半年,大股東多次在市場增持。週一收市價為$2.1,與Glaucus 的「目標價」(每股$0.27- $0.85)相比,有一大段距離。

回頭說瑞年國際,筆者週一早晨前往中環怡和大廈Norton Rose Fullbright 律師樓,細看集團在澄清公告提及,讓公眾查閱的賬目,並且第一時間將眼見的蓋章和內容記錄在Glaucus 的狙擊和回應不專業》一文。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Glaucus 10月的研究報告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Ministry of Commerce) 找到兩間瑞年附屬機構的賬目,銷售收入較上呈港交所的賬目少84% - 99%。「報大數做假賬」是非常嚴重的指控,而瑞年的澄清公告指Glaucus 看的賬目並不屬於集團子公司,並已確認商務部的記錄和集團的賬目一致。
 
 
週一開市前 Glaucus 未有查閲律師樓的相關文件,便又發出跟進報告。內容避而不談在商務部找到的財務報告,筆者認為這態度非常不專業 - 至少該派人查閱置於律師樓的賬目吧!報告內其它的質疑包括誇大門市數目、廣告支出比例過高、銷售隱含關連交易、以及已繳稅款太少(側面反映銷售額低)等。

瑞年置於律師樓的文件,是商務部持有瑞年子公司的財務報告記錄,賬目和工商管理局檔案以及集團年報相符。另外,又有一份文件列出2014年的納稅總額(約3.78億人民幣),包括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數字與預期需繳交的稅項接近。這顯示集團沒有報大數,直接回應了Glaucus 「做假賬」的指控。

Glaucus 10月的報告有數十頁,跟進報告也有~30頁,質疑和指控當然不止一項。由於內容太長,難以全部列出探討,本文只談及最重要的指控 - 賬目誇大失實。有興趣了解機構如何隔空駁火的讀者,可參看Glaucus 的研究報告和瑞年逐點反駁澄清長達29頁的公告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466

信唔信 Glaucus ?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12/glaucus_30.html

每逢聖誕新年假期,市場步伐放慢,基金經理放大假。佳節當前除了吃喝玩樂,看瑞年國際(2010.HK)和沽空機構Glaucus 隔空駁火,就如看電影般刺激緊湊。事緣10月22日Glaucus 出報告質疑瑞年2011-2013年的真實銷售收入。瑞年當日即停牌,直至上週四發通告逐點反駁,並於本週一復牌。開市前Glaucus 再次發炮,當日收市股價下挫16%。

談及指控理據和澄清內容前,究竟Glaucus 過往是否次次狙擊上市公司都大條道理,沽空都成功得米賺大錢?

今年2月Glaucus 狙擊當時上市未足一年的浩澤淨水(2014.HK) ,指其誇大財務數據,帳目顯示2011和2012年錄得盈利,但實際應該錄得虧損,而Glaucus 認為每股只值$0.27 至 $0.85,並予以「強烈沽售」評級。當日股價由$3.29 下挫20%至$2.63,之後停牌。3月尾集團發澄清公告後復牌,股價裂口低開18%,之後曾一度倒升17%。全日的股價波動介乎$2.15 至$3.19。當日澄清內容最重要的部份,是Glaucus 不了解集團的銷售成本計算方式,假設第三方承包商的生產成本為集團全部的銷售成本。及後 Glaucus 不理會澄清公告,繼續發炮指控集團誤導投資者 (可見Glaucus 不理會詳細澄清兼再度狙擊屬慣用伎倆)。  4月初集團的股價最高升至$3.97。7月大時代後,股價輾轉回落。過去半年,大股東多次在市場增持。週一收市價為$2.1,與Glaucus 的「目標價」(每股$0.27- $0.85)相比,有一大段距離。

回頭說瑞年國際,筆者週一早晨前往中環怡和大廈Norton Rose Fullbright 律師樓,細看集團在澄清公告提及,讓公眾查閱的賬目,並且第一時間將眼見的蓋章和內容記錄在Glaucus 的狙擊和回應不專業》一文。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Glaucus 10月的研究報告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Ministry of Commerce) 找到兩間瑞年附屬機構的賬目,銷售收入較上呈港交所的賬目少84% - 99%。「報大數做假賬」是非常嚴重的指控,而瑞年的澄清公告指Glaucus 看的賬目並不屬於集團子公司,並已確認商務部的記錄和集團的賬目一致。
 
 
週一開市前 Glaucus 未有查閲律師樓的相關文件,便又發出跟進報告。內容避而不談在商務部找到的財務報告,筆者認為這態度非常不專業 - 至少該派人查閱置於律師樓的賬目吧!報告內其它的質疑包括誇大門市數目、廣告支出比例過高、銷售隱含關連交易、以及已繳稅款太少(側面反映銷售額低)等。

瑞年置於律師樓的文件,是商務部持有瑞年子公司的財務報告記錄,賬目和工商管理局檔案以及集團年報相符。另外,又有一份文件列出2014年的納稅總額(約3.78億人民幣),包括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數字與預期需繳交的稅項接近。這顯示集團沒有報大數,直接回應了Glaucus 「做假賬」的指控。

Glaucus 10月的報告有數十頁,跟進報告也有~30頁,質疑和指控當然不止一項。由於內容太長,難以全部列出探討,本文只談及最重要的指控 - 賬目誇大失實。有興趣了解機構如何隔空駁火的讀者,可參看Glaucus 的研究報告和瑞年逐點反駁澄清長達29頁的公告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12/glaucus_30.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194

Central Walk:大 Sir挺豬 因狼信唔過

1 : GS(14)@2011-12-21 00:08:2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908941
唐英年昨日的誓師大會中請到「大 Sir」鍾士元站台,不少政圈中人也奇怪,「大 Sir」近年已甚少公開就政治議題表態,而且以他的年紀及江湖地位,毋須透過押注穩持政治影響力,何以「大 Sir」肯現身挺唐?知情人士對單仁說,當中涉及一個「大 Sir」與梁振英的「小故事」,令鍾士元覺得梁為人不老實,所以決定公開挺唐。

一試便知「做過唔敢認」

據知「大 Sir」一向有同唐英年及梁振英見面,也未有特別公開表態支持哪一人,不過早前「大 Sir」與一名來自北京「老朋友」見面,原本大家只是閒話家常,怎知這名「老朋友」突然提到一些梁振英與阿爺「溝通」的「小故事」。當時「大 Sir」將有關消息記在心,事關他的「老朋友」在北京仍有一定江湖地位,這個「小故事」的可信性極高。
後來「大 Sir」有機會與梁振英見面,席間他將「老朋友」相告的「小故事」問梁,究竟是否有這樣一件事?當時梁想也不想就否認。有政圈老友對單仁說,聽聞「大 Sir」有心藉此一試梁振英為人有多老實,會否「做過唔敢認」,結果真的被「大 Sir」試到。該政圈老友又稱,「大 Sir」行走江湖多年,雖然已經退隱政壇,但老人家自有其一套觀人心得,若梁振英連小事也不肯坦然承認,日後若他當上特首,又會否對港人坦誠?所以「大 Sir」最終肯公開現身挺唐,全因覺得梁「信唔過」。
2 : passport(1491)@2011-12-21 00:16:34

輕輕試一試
就知真與假...
3 : mr_dlm(19486)@2011-12-21 11:07:29

做特首誠信遠比能力重要

何況我睇唔出cy有乜能力
4 : passport(1491)@2011-12-21 13:29:50

講能力
兩個咪又係不相伯仲咁差
5 : kamfaiAthrun(1488)@2011-12-21 13:42:51

Henry Tong 有乜誠信 ?
6 : GS(14)@2011-12-21 23:26:10

5樓提及
Henry Tong 有乜誠信 ?


記唔起有
7 : 龍生(798)@2011-12-21 23:27:25

講誠信, 唐唐又何嘗有呢....

天與地講得幾好丫...選個好人出黎做乜? 董伯伯夠好啦掛

但此路己試過不通...

不如選個有咁奸得咁奸的聰明人, 係佢滿足左個人喜好後

好好為大家做事好過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98

講膠所手記:他信唔係買呢樣……

1 : GS(14)@2012-08-28 14:46:10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828/127252
陳振聰輸咗官司之後,坊間認定佢乜嘢都輸曬,一定會賣嘢撲水,當中最最最值錢嘅,就係山頂寶雲道16號楠樺居嗰幅地皮。噚日,有人爆料話,呢幅地皮俾泰國前總理他信用2.8億買咗,但據律政界小探子講,呢篇嘢嘅方向錯曬。第一,價錢唔啱;第二,連買家都唔啱咁話。
據講,呢幅地皮,係俾一個做緊香港上市公司主席嘅強國人,用3.8億買咗。由於佢係用BVI公司經REED SMITH RICHARDS BULTER律師樓買,所以,唔會起到佢個底嘅。至於個成交價,當然係平咗喇,因為,滙豐之前估塊地值4.8億㗎﹗
探子又話,呢單抵到爛(對個買家嚟講)嘅交易,係某香港傳媒人中間拉線,至於係邊位?總之,唔係星球生物,肯定係地球人喇﹗By the way,當他信遇上陳生,係有啲嘢,不過,o依家要賣嚇關子先囉﹗
Y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272

馮仁昭四圍超:C AllStar信唔過對方

1 : GS(14)@2015-03-05 19:28:50









C AllStar噚日喺九龍灣出席活動時,齊齊研究置業問題,原來佢哋都未係業主,有人提議佢哋合資買樓放租,點知四個人都話唔知信唔信得過大家,但都可以考慮,不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236

美KFC炸雞有蟲卵孵成蛆蟲信唔信?

1 : GS(14)@2016-10-14 06:52:07

美國一名媽媽聲稱,其5歲兒子在快餐店肯德基吃了一件佈滿蟲卵的炸雞後不適入院。這名婦人決定保留炸雞作為「證據」,這些蟲卵竟然在一天後孵化成一條條蛆蟲,非常噁心。阿肯色州一位媽媽上周日帶兒子到肯德基,當兒子咬開炸雞時,他們發現雞件上蟲卵,不久兒子感到不適,她立即帶兒子到醫院,男童入院後便開始嘔吐大作。這位媽媽當時將炸雞保留下來,她稱僅一天之後,雞件上的蟲卵便孵化成蛆蟲,於是拍片並上載至警署的社交網頁。她說:「炸雞一開始就有蒼蠅卵,今天是第二天,這些蟲卵孵化了,牠們都變成蛆蟲。我們是在阿肯色州West Helena的肯德基買的。」當地傳媒報道,警方指由於事件不涉及刑事成份而沒有受理此事,但男童母親決定公開影片讓公眾知道情況,她又指自己上周三已經聯絡店舖經理,但沒有收到回覆。肯德基發言人表示,公司有一套嚴格的食物安全守則及程序,並與地方衞生部門合作,確保食物安全。肯德基又強調事件後,衞生部門已經對有關餐廳進行詳細檢查,並無發現任何違規。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4/198007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993

王浩信唔睬蔡思貝

1 : GS(14)@2016-11-11 08:10:37

蔡思貝入行以來,被冠以新一代「人肉發電機」,經常跟同劇對手傳緋聞,好似羅仲謙、洪永城、周志文、袁偉豪等。前晚蔡思貝跟人夫王浩信在大坑開工,兩人正拍攝新劇《踩過界》,而當晚正在拍攝資深演員李楓在垃圾桶翻垃圾找食物,而演盲人的王浩信和蔡思貝,上前勸阻李楓。在未埋位之前,王浩信和蔡思貝竟然全程零交流,不知王浩信是否已有家室關係,他只是顧住玩電話及聽留言,當同場的蔡思貝不存在,全程保持安全及適當的距離。拍攝期間,現場人多車多,更一度有警察到場了解情況。採訪、攝影:徐錦池、畢紹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11/198296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090

Hea富生活 :有種專家最信唔過

1 : GS(14)@2017-07-29 03:21:57

今年第一次以作者身份出現書展,感覺特別,巧遇同出版社作者渾水哥正與讀者交流,即時想起他近日就市面上一些財經書作出辛辣評論,對其敢言態度甚為欣賞。內容觀點實見仁見智,但作為一個稱職的評論人,在這暫時還算自由開放的社會,說出心中所知所想乃應有之義,不該為免得罪權貴而自我設限、自我審查。當然很多人覺得他會因而樹敵,但我認為只要基於事實的理性討論,不涉「人渣」、「法西斯」式的謾罵及人身攻擊,就不是問題。如各有觀點或被評者作出反駁,讀者反而能將問題看得更全面,學嘢是時候。就算是專家也有睇錯的時候,或者不是錯,只是時勢有別,半年前跟半年後分分鐘是兩個世界,實在講咁多都是為自己戴定頭盔。平心而論,作者寫書大多根據自己過往成功的思維和做法作有系統的分析及敍述。例如有作者分享自己買Reits(房地產信託基金)與債券來分散風險及做槓桿來獲得被動收入,這正正是他走過的成功路,就如我會不斷尋求少勞多得的生意一樣,沒有錯對,只是拿捏的時機和實際操作是否精準。


學習思考發掘機會

又例如有作者在中信泰富(267)發7厘債券時,以槓桿來獲取回報,每年實收30厘,理論上這個有中國做後台的企業,只要不清盤就會履行合約,贏面極大,但若然有讀者看後覺得逢高息債券都是好東西,然後押下全副身家財產,那麼責任難道在寫書的人身上嗎?好似領展(823)當年派8厘息,時至今日只有3厘左右,難道又用同一個策略做大槓桿?「買樓致富」是之前十幾年香港人深信不疑的核心價值,我今年3月16日的專欄就寫「買樓向上流之門已關」,指出這個方法已不合時宜,但本人拙作又的確提及過去十年的置業經驗,所以「時機」極為重要。看書或徵詢「專家」意見,切忌不加思索搬字過紙,懶於思考才是真正的懶惰,Hea富概念是要令自己有更多時間思考與發掘機會,不是放棄思考。最後帶出一點,就是如何選擇值得信賴的專家,根據我無數次中伏經驗所得,學傻強口吻:「當一個專家好專心咁做全職專家,而做專家就係佢主要收入來源的話,就要小心為妙。」



郭釗
http://www.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27/201023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866

真心真話:土地供應信唔過

1 : GS(14)@2018-03-11 23:50:39

近年政府雖然修補了曾蔭權時代斷裂的土地供應鏈,應該讚賞,但是恢復了持續的供應不等於足夠,筆者不是批評政府,只是認為只有講真話才可以令激烈反對政府造地的人明白,阻慢土地供應其實是對自己甚至下一代的嚴重傷害。現在政府提出的所謂增加的少量土地供應,要變回實際供應在市場產生作用,起碼還要過三關的。第一關,政府提出的潛在土地供應中,其中有不少都是未完成土地更改規劃,例如2013/14年度賣地計劃的46幅土地供應中,當中有22幅就是因未完成土地更改規劃而未能提供供應的,而任何人都可以入紙申請改變的,過了這關,在發展商接收了土地之後,其實中途仍有修改圖則的空間。有關地盤可以因為改圖則、屋苑設計甚至環保而延遲推出市場的。即使再過此關,發展商已經準備就緒可以發售之後,仍然是可以就市場需要而「揸價」不放,因為現在息口太低,2009-2017年平均每年樓價升了14%,我相信發展商不會超過1.5%,請問收成和成本相差那麼懸殊,發展商怎會選擇不「揸貨」?發展商在商言商,而不同人可因為不同理由、信念甚至利益去申請更改規劃的。市民們要明白,若對有關數據「認真就輸了」,是輸了「不買樓的風險」!汪敦敬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07/203247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4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