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投资中小企业的六大风险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j9ek.html

    中小板和创业板只是主板外另一投资平台,不要因为疯涨而神化或高估中小企业,未来估值回归常态不可避免。研究一下07年以前IPO的中小企业就会很明显地 发现,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远比不上很多主板的优质企业,能稳定持续增长的少之又少。中小板和创业板平台的优势在于一旦发现真正优质的标的,能带 来巨额的回报和高速的资本增值速度,但这种机会其实远没有想象多。

    这两年中小企业的疯狂炒作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之一可能是响应“党的号召”,借助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兴经济的东风,加上大量的“人造”高增长以及中国的炒新 特色(创业板及大量中小板股票集中上市),而形成的一次能量的集中释放,潮水退却后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壁垒的、持续成长的企业才能让投资者获得满意的回报, 这样的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注定如当年科网股般归于平淡。

 

投资中小企业有六种风险:

 

一、未来很多中小企业迟早要面对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没有一定壁垒的行业,看起来需求增长很快,但资本进入的速度更快,这样的行业容易出现价格战,即使企业 收入持续增长,盈利也可能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如果只看到规模扩张的可能性,而不考虑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就可能踏入收入增长陷阱。



 

二、盲目把获取回报的希望寄望于高增长,即使估值已经达到不可思议的高度,也仍然期望高成长可以抹平高估值。这样只要企业略低于投资者的最大期望值,也可 能造成股价的下跌,如果出现远低于期望值的情况,则戴维斯双杀将令投资者损失惨重。即使勉强达到预期,未来的回报也不见得会很高。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 问题,历史教训已经太多了,美国七十年代漂亮五十、2000年科网股都是最明显的例子,只是投资者一旦处于集体亢奋的环境,就什么都忘记了。

 

三、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持续增长能力很弱。投资者偏好中小企业常常是因为中小企业的高速成长,但如果只盯着成长速度而忽略可持续性,增长越快反而可能风险 越高。中小企业成长速度很高、盈利上涨空间大是因为规模小,但同样因为规模小,在竞争中经验、资金、人才、技术等常常处于劣势,变坏的几率也比大企业更 高,实际上值得长期投资的中小企业比主板的企业更加稀少。

 

四、管理层的能力风险。中小企业管理层多数没有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规模的快速膨胀很容易导致管理能力不足,一旦失控企业面临的可能就是灭顶之灾。特别是那 些对管理要求较高的行业如连锁业,稍有不慎便会快速衰落。另外也应该警惕那些盲目追求速度不自量力过度扩张的企业,顺驰便是典型的例子。

 

五、盲目相信技术壁垒。技术壁垒是比较脆弱的,除非是加上行政壁垒,或者技术壁垒高至微软的级别,现阶段的中国难以出现这样的企业。大部分所谓的技术优势 只是阶段性或局部性的弱领先优势,一旦出现替代技术或者出现强有力竞争者,盈利下降是很迅速的。同时一部分行业的增长也未必很确定,即使是行业领先企业, 收入能持续成长,但增速也未必能持续高得足以支撑高估值。

 

六、中小企业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于大股东和管理层,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大股东更可能更有动力做出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欺诈风险也远高 于大企业。

 

梁军儒201006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61

大企业更应该向小企业学习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3277.html

成功的大企业,往往会成为有进取精神的中小企业的参观、学习对象。甚至一些已经很大的企业,还要组团前往更大的 超级企业取经。
有些成功大企业不是很喜欢被参观学习,而另一些成功大企业则敞开大门,随时派专人接待“朝拜者”。

其实,大企业值得小企业学的东西不多,可是反之,小企业值得大企业学的东西不少。可惜,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肯“屈尊”向小企业学习。

大企业自己清楚,自身的问题太多了。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染上大企业病。大企业病的核心症状,国外管理学者称它为bureaucracy,我们一 般翻译成“官僚主义”,按照这个术语的真实含义,我倾向于把它翻译成“制度-流程主义”。

“制度-流程主义”的优势,是通过标准化,减少人为的误差。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制度-流程主义”的问题表现为:第一,组织结构复杂。传统金字塔 结构和现代矩阵结构,在复杂程度上,难分伯仲,其后果,就是效率低下。

第二,同级钳制。由于很多制度,是由特定部门掌握的,又由于很多流程,是跨越不同部门的,所以,一个部门往往成为另一个部门做事的“绊脚石”。这种 “绊脚石”,有时是必要的,有时则是有害的。

第三,制度严明,流程漫长。制度、流程的初衷,是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提升质量和效率。其核心是impersonal,即客观化。但是事与愿违,由 于制度、流程过多,整个企业对环境变化的知觉和反应速度迟缓。

第四,人浮于事。人比事多,事情本来很快就可以做完,但是员工不愿很快做完,否则,就没事可做,如果没事可做,那岗位就成为多余。因为人比事多,所 以人就成了事。与人打交道,比做事重要。正所谓“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判断一家公司有没有“制度-流程主义”,只要细心观察,很快就可以诊断。诊断“制度-流程主义”,有“三看”。

第一, 看会议室。“制度-流程主义”的迹象表现为开会次数多,每次开会人数多,每次开会时间长,开会的内容在重复,开会定的计划没有执行,没有执行也没有人追 究。

第二, 看文件柜。规章制度和流程多到用脑子记不住,所以,必须形成文件。由于文件特别多,即使长期从事一个岗位的工作,也记不住。所以,每次办事需要查阅。文牍 主义是“制度-流程主义”的明显特征。新文牍主义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有了新的生命。有趣的是,电脑比人更忠实于制度和流程。例如,因为系统设计的失 误,有时即使不相关,也必须编造一个内容输入电脑,否则,整个流程就会中断。

第三, 看决策速度。两个月前,我推荐一位优秀人才给三家企业,三家企业都表示急需这样的人才,但是反应速度完全不同。第一家企业收了简历,直到如今还在走流程。 第二家企业,立即见面,表示强烈的用人意向。但是用人单位的领导必须向上级请示。直到如今还在等待批示。第三家企业第二天就见面,一周内就决定用人。如 今,这个人才已经报到了。决策慢是“制度-流程主义”的特征。

Bureaucracy的反义词是adhocracy,我们姑且称之为“灵活型企业”。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推崇这个词所代表的管理理念。他认为,“制度-流程主义”已经out了,而“灵活型企业”代表未来管理的趋势。“灵活型企业”善于解 决问题,善于创新,更容易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

现实中的“灵活型企业”,以房地产开发商和管理咨询公司为代表,这些企业,采用基于项目的组织模式(project- based management)。一些巨型的制造企业,也推行项目小组(task force),目的是保持活力。

企业正如人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企业也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历程。卓越的企业能够重生,是因为保持了新生企业的活力。

很多小企业希望从大企业学习的,却正是让大企业苦不堪言的“制度-流程主义”。

而事实上,在灵活性方面,大企业应该要向小企业学习。

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完善制度流程和保持企业活力之间,必须达到平衡,这正是中国智者倡导的中庸之道。

(作者本名李峰,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风里领导力创始人,效度邦测评机构共同创始人,他刚刚出版了《五大品质:卓越领导力心理基因解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39

小企业钱荒困局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72952&time=2011-06-25&cl=115&page=all

小企业倒闭潮并未出现,但已普遍陷入资金紧张的局面,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实质性的改善前景
财新《新世纪》 记者 霍侃

 

  小企业总能最先感知经济冷暖。最近,长三角和珠三角小企业资金链紧张、大规模停工甚至倒闭的传言频现,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人视之为风险苗头。

小企业正面临资金链紧绷、融资成本抬升、工资原材料涨价等多重压力。郭斌/CFP


  中国小企业的困境到底有多严重?财新《新世纪》从小企业较为密集的浙江和广东了解的情况显示,小企业大规模倒闭的说法尚难以得到确证。

  “个别企业倒闭的现象有,但‘倒闭潮’还没有看到。”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秘书长陈文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企业的订单并不少。该协会参与了5月中旬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的小企业融资情况调研。

  最坏的局面暂未出现。但不可否认,小企业正面临资金链紧绷、融资成本抬升、工资原材料涨价等多重压力。

  为了帮助小企业纾困,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意在通过差别监管,鼓励银行投放小企业贷款。但多家银行认为,小企业贷款监管新政不够细化、欠缺可操作性,“看得见、摸不着”。正规融资渠道能否真正疏通,尚需观其后效。

未见“倒闭潮”

  在小企业“倒闭潮”传言盛行之时,有人认为,当前小企业面临的局面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加艰难。

  “从小企业面临情况的复杂性看,可以说比2008年更困难。”浙江省区域经济合作企业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亿联担保公司董事长沈立刚接受财新 《新世纪》记者采访时说,因为当时小企业面临的困境相对简单,主要是外需订单减少,企业的应对策略是从美国市场转向欧洲和发展中国家,或者转向内销,是营 销策略和市场的转换。

  “目前则是多重因素叠加,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沈立刚说,企业招不到人、工资上涨,原材料涨价、利率提高,利润空间变得很薄,“最初投资决策时可行的项目,现在也变得不可行了。”

  尽管如此,沈立刚认为,“倒闭潮”的说法言过其实,“起码目前还没有看到”,以后是否会出现,要看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

  上述广东省的调研显示,通胀压力和物价高位运行并预期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压力趋大,财务状况偏紧,进一步削弱企业信贷融资、还本付息能力,“但未发现有社会流传那种因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批倒闭的现象。”

  陈文说,目前企业的订单并不少,关键是资金紧张,很多企业有订单却没钱去做,“上游企业都不能赊账了,得拿现金去买原材料,很多企业资金周转不过来,压了两三个月的货期。”

  调研结果与企业微观层面感受接近。在东莞金鑫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杜春林看来,周围企业的经营还算正常,没有大规模倒闭,很多小店铺、小作坊开业,说明大企业的订单还不错,能溢出一些订单给小作坊做,“只是成本上升对企业利润的压力比较大。”

  近两年货币政策从宽松到回归稳健的快速转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前小企业的资金链紧张程度。

  在银行贷款规模非常大的2009年,小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资金盛宴。“小企业很惊讶地发现,有银行向自己主动营销贷款。”沈立刚说,结果一批 当时本来活不下去的企业缓过来了,本来不敢做的一些项目也有钱做了,但去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转向,信贷规模收缩,银行对有限的贷款资源再分配,调整客 户结构,收回了在银行看来免疫力相对较差的小企业的贷款,“资金一涝一旱,很多小企业会受伤。”

  贷款收放之间,受伤最重的,反而是那些把资金投向实业的小企业。沈立刚说,浙江省制造业居多,制造业的资金投入后,想抽出来是很难的,一旦收缩,企业资金流就会大受影响,“现在不少企业是这种情况,上下游企业资金关系很紧张,应收账款大量出现。”

  此外,也有部分企业把资金投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认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但很多企业还有大笔钱在楼市,只好不断地抽走实业上的资金,来保楼市里的钱,也是一些企业资金紧的重要原因。

无水可放

  在银根收紧的大背景下,小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资金难度加大。广东省的调研显示,一季度,该省中小企业户数合计155.7713万家,资金需求满足度为38.44%;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生额,占贷款总发生额的比例为79.85%,环比下降3.45个百分点。

  小企业融资难并不是个新问题,只不过其严重程度随着货币信贷环境的宽松或紧缩,时弱时强。

  5月下旬的调研后,陈文总结出,抵押物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信用记录,小企业自身先天不足的这些因素一直存在,导致达不到一些银行的贷款标准。

  这与中国银行宁波北仑区支行信贷部的一位人士的感受吻合,“有些小企业即使有抵押,但没有审计报告,在中行的内部评级中就很差,根本进不了信贷系统。”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等中小银行的信贷评级更为灵活,“不看报表看品行”。但在货币政策趋紧的调控背景下,却面临“无水可放”的瓶颈。“由于银根收紧,一些小银行去年11月就没有信贷额度了,企业排队到现在都没有钱。”陈文说。

  广东省的调研显示,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难点与去年有所不同,融资成本加大成为突出问题。

  来自正规渠道的银行贷款成本不菲。中金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调研发现,中小企业的平均融资成本达到13%-15%。沈立刚介绍,浙江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成本也在15%左右。

  目前,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会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30%。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为满足存贷比的考核要求,通常会要 求企业做1:1的配套存款,但小企业通常很难有富余的钱用于存款,就得把已经贷到的钱存入银行,然后用这笔存款再做质押贷款,或者承兑汇票,相应的成本都 由企业承担。此外,小企业贷款一般需要第三方担保,沈立刚介绍,亿联担保公司的担保费是年息3%,其他公司更高的担保费有年息5%。

  民间借贷利率也明显上涨。沈立刚介绍,目前浙江民间借贷,经营好的小企业,利率最低可以拿到年息15%的钱,与银行贷款成本相当,但对于一些资金链特别紧张的企业,利率可能高达月息5分、合年息60%。浙江中小企业局介绍,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年息在25%-30%。

  广东省在调研中发现,该省中小企业最近一次民间借贷月息在3%以下的占55%。一季度东莞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为23.62%,比年初上升0.97%。

正规渠道待疏堵

  广东省的调研显示,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来源仍以大型银行为主,四大国有银行与股份商业银行占57%,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占31%,同业拆借、民间借款占7%,信托公司、典当行等其他渠道占5%。

  从商业银行流向小企业的资金,堵在哪里呢?不同规模和资产负债结构的银行,面临的瓶颈各异。一位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说,目前银行小企业贷款的制约因素有三个,一是资本充足率,二是存贷比考核,三是贷款规模。

  陈文建议,为鼓励银行主动服务中小企业,人民银行可在目前的调控政策之下,不考虑各银行的存贷比等因素,确定中小企业专项信贷规模,并确保专项规模投向政府希望的方向。

  近期,银监会发布《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十项措施,试图通过差别化监管推动商业银行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几乎所有银行都面临更高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银监会正在起草修订中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将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等资产执行更高风险权重,其结果是资本充足率降低、资本金短缺将成为银行业普遍问题。

  针对资本金约束,《通知》提出,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础上,对于运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允许其将单户500万元(含)以下 的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未使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在满足一定前提下,也可视为零售贷款。这意味着,小企业贷款的风 险权重将从目前的100%进一步调低。

  来自浙江台州的浙江民泰银行行长郭伯成认为,风险权重调整对小银行是好消息,因为该行的资产业务基本上是百分之百消耗资本的,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很大。

  存贷比考核指标,是二季度多家银行信贷投放面临的硬约束,此次在小企业贷款中有所突破。《通知》指出,优先支持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其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

  申银万国证券银行业分析师董樑认为,小微企业贷款突破贷存比考核意义重大,将改善当前信贷偏紧格局,发行金融债也解决了存款不足的硬约束。

  多家银行对发行小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感兴趣。郭伯成认为,这为小银行扩大负债业务增加了一个渠道。包商银行小企业金融部的一位负责人说,如果能让银行在信贷额度用完后,发专项金融债,当然是好事。

  不过,上述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小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主要是针对存贷比达标压力较大的银行,现在有银行感兴趣,但是否发债还要银行权衡发金融债的成本收益。

  为解除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通知》提出,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

  对于银监会出台的措施,有银行认为“没法执行”。一位股份制银行小企业贷款部门负责人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说,“满足一定前提下”“适当提高容忍度”,都没有量化指标,不知道能否达到这些标准,感觉政策“看得见、摸不着”,需要监管部门尽快详细解读。

  郭伯成也建议,在几条原则性规定基础上,期待监管部门尽快拿出具体可操作的规定。

  对于银行的这些疑虑,上述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则认为,原则性的规定恰恰体现出政策的弹性,由于全国不同规模和东中西部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尽相同,如果监管政策“一刀切”,制定细化的量化标准,可能会对某一类银行产生约束。

  例如,不良贷款率指标,部分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新增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很低,甚至低于全部贷款的不良率,但农商行和农信社等支持涉农小企业的机构,不良率则较高。

  “监管政策的调整,是机制上的变化,引导银行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做,把贷款资金投向小企业。”上述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说。

  财新《新世纪》记者赵静婷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1

招商銀行小企業信貸中心體制創新紀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se6.html

2011年08月11日 10:28金融時報

 

有一家公司成立不到3年,初始註冊資本僅有50萬元,固定資產20多萬元,年銷售額只有1000多萬元,那麼,這樣的微小企業能從銀行貸到多少資金?答案 是1000萬元;銀行審批這麼一大筆貸款需要多久?答案:兩天!這家企業就是浙江南通盈訊網絡工程有限公司,為這家企業提供授信的銀行是招商銀行,準確地 說是招商銀行小企業信貸中心。該中心通過專為小微企業推出的訂單貸產品,為南通盈訊授信1000萬元。那麼,銀行為什麼敢於為南通盈訊提供巨額授信?又為什麼能夠在兩天時間內就放款?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都是一個,就是我們成立了一個准法人的離行式的小企業信貸中心。招商銀行總行小企業信貸中心總裁楊少偉說。

獨立是一種優勢

  經過近些年的探索,銀行業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中,已經明確了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核心就在於抵押物,如何能夠靈活快速地根據企業特點找出並迅速完 成整個放款流程,成為各銀行紛紛發力創新的核心。招商銀行認為,只有從機構的層面上根本創新,才能理順整個小企業服務的流程,提供真正符合小企業需求的服 務。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招商銀行領先同業於2008年建成了國內首家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曾經將招行小企業信貸中心與總行的關係比喻成婆媳關係小企業信貸中心叫專營機構,婆婆(總行)管得少,自主性就強了,才能貼近市場搞對象。你只有密切接觸,才能瞭解他(企業)的人品,瞭解他的技能,瞭解他的這個長處,能不能白頭偕老,這是根本。

  楊少偉說:憑藉相對獨立的機構設置,我們的優勢就不僅僅是單一的機制和產品優勢,而在於我們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截至今年6月末,招商銀行小企業信貸中心一般貸款餘額280.23億元,較年初增長94.98億元,增幅51.27%,比去年同期多增加36.98億 元,增幅63.75%。有貸款餘額小企業客戶數4769戶,較年初新增1634戶,增幅52.12%,比去年同期多增加631戶,增幅62.91%。小企 業信貸中心貸款增長速度明顯快於全行對公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並且貸款額和客戶數的增量、增速在全行分行級機構中均排名第一,貸款新增額更是第二位分行的 3倍。今年1-6月,小企業信貸中心當年新增貸款加權利率平均上浮28.8%,6月末不良貸款率僅為0.18%。

  從成立至今,招商銀行小貸中心已先後獲得了銀監會、中國金融工會、江蘇銀監局、深圳市政府和蘇州市政府等部門頒發的獎項20餘項。

專業產生效率

  在回答為什麼敢放款之前,我先回答為什麼我們能夠在兩天時間就完成授信,也就是專門機構怎樣提升了我們的服務效率。楊少偉說,簡單來說叫三個專,即專門的機構,專業的隊伍,做專門的業務,從而從體制上保證做小企業業務的專注、專業、專一』」

  招商銀行是在總行層面建立了小企業信貸中心管委會,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和薪酬考核委員會,制定管委會議事規程、專門委員會規程和中心章程,管委會在總 行行長室領導下,總行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委員身份參加決策。總行對管委會充分授權,中心的許多重大決策都通過管委會決定,提高了中心的決策效率。

  根據小企業區域集中的特點,小貸中心在小企業最集中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海西地區設立了34個分中心,組建了近70支專門服務小企業的專業團隊。

  同時,小貸中心搭建優質小企業客戶發現渠道,即建設夥伴工程,主動加強與分中心所在地小企業相關部門合作,如與政府部門,工商聯、行業協會和商會、擔保和風投公司、專業市場、網絡運營商等,借助這些機構的網絡和渠道,發現優質客戶,同時與這些機構一起專門建立服務小企業的金融安居工程,為小企業提供貸款融資、政策諮詢、互助成長等服務。

  在網絡和渠道具備的條件下,小貸中心打造了小企業專屬品牌小貸通,成為小企業融資解決方案的專家,為小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解決方案,產品體系包括五大系列、30多種產品。今年開始,小貸中心還創新建立了一批集群開發、批量處理的產品,解決同類客戶的快速融資問題。

  在定價機制方面,小貸中心也不同於傳統對公信貸,而是通過對資金成本、經營成本和風險成本等綜合測算來確定基礎利率水平,在參考當地市場小企業平均利率水平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從而形成一套符合小企業特點的定價機制。

  改變過去傳統的審貸會模式,小貸中心採取雙人審批制度,並且實行無紙化24小時全天候在線審批,一筆貸款平均審批時間只要2至3天,一筆貸款從發起到 放款平均也只要10天左右的時間,均比傳統模式縮短了一半以上。集中審批、集中放款、遠程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在這樣靈活的體制支持下,兩天完成1000萬 元貸款的審批也因此不再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效率高不意味對風險失控

  把為什麼敢放款的問題放在最後,是因為我想強調,正是在這樣的機制下,實際上風險控制能夠得到加強,而不是像許多銀行擔心的那樣,對風險失去控制。楊少偉說。

  招商銀行小貸中心根據小企業信貸風險特徵設計建立了一整套的風險管理體系,簡單的來說就是創新建立了小企業風險五項管控機制道德和操作風險的五崗分離制約機制信用風險五重防範機制老相識+新技術為特色的信貸技術。

  五項管控機制就是風險經理前置機制、高效雙簽審批機制、遠程集中放貸機制、快速預警反應機制、創新的後督察機制。而五崗分離制約機制就是把小企業貸款 流程劃分為五個崗位,即客戶經理、風險經理、審貸官、作業崗和放款崗,並對五個崗位進行分離,由五個人做,各崗位形成相互制衡的關係,從而防範道德風險和 操作風險。五重防範機制就是建立企業自身抵押擔保、企業主個人無限責任擔保、行業專家顧問風險提示、政府再擔保基金、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等一整套信用風險防 範補償措施。

  可以想見,這樣的風險控制機制要在原有銀行信貸條線下實現將有多大難度。而在小企業信貸中心,這些都是順理成章的,甚至更進一步,結合小企業特點推出了老相識+新技術這一特色信貸技術。

  老相識就是本土化熟人文化,一線營銷人員和審貸團隊都是非常熟悉當地市場環境的專業人員,同時中心還借助當地的商會、行業協會的行業專家、顧問瞭解當地的企業。新技術就是一把尺子一部雷達一個平台一把尺子是統一的風險管理技術控制信用風險。一部雷達就是信息監控系統。該系統全面覆蓋客戶營銷、客戶管理,小企業信貸中心總部可以監測每一個客戶的業務過程,甚至客戶滿意度情況,控制道德風險。一個平台是後台集中作業平台,所有後台業務都通過這個平台進行集中化、批量化處理,集中和獨立的作業能夠有效控制操作風險。

 

我的感想:

    招行以創新聞名,但創新不是全部!說實話,我不讚成其向南通盈訊授信1000萬元。通觀這篇報導的全文,我找不到能夠正面回答這樣做的理由所在。這家公司 的歷史太短了,即使再是「老相識」,恐怕也難以判斷其中的風險吧?根據文中提供的信息,我認為南通盈訊最需要的是風險投資,或者是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03

溫州多家中小企業涉非法擔保倒閉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67115.html

溫州中小企業倒閉現象仍在蔓延。

8月29日,溫州耐當勞鞋材有限公司停工,眾多手拿欠條的供應商在廠區聚集。此前,溫州寶業皮革公司、溫州市錦潮電器有限公司負責人相繼失蹤,據傳其受擔保公司的連累。

就在8月22日,溫州甌海分局查獲一起擔保公司高利貸案,涉案金額1800多萬元。

「高利貸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溫州36萬家中小企業中已有20%歇業或停業,如果下半年外部環境得不到改善,國內存量中小企業中的40%將會停產甚至倒閉。

8月24日,位於溫州甌海南白象的錦潮電器公司遭供貨商哄搶。

本報從南白象街道獲悉,這家以生產剃毛器為主的小企業,現有員工50多人,其老闆戴列駿失蹤前留下16萬元,用於支付員工工資。

「戴老闆辛苦做了十多年,轉眼就沒了。」一名供貨商說,錦潮電器欠他100多萬元貨款。得到企業倒閉消息後,他急匆匆趕來想拉點原材料回去,誰知早已被人搬光了。

知情者稱,戴列駿可能涉及上億的擔保業務,實為幾個人湊錢放「高利貸」。通常做法是,由一些信譽較好的實體企業參股擔保公司,從銀行獲得以基準利率上浮10%的貸款,再以一分半到兩分的月息向民間融資,最後以三四分甚至更高的月息套利。

當地銀行人士透露,以高利貸本金100萬元、月息6分計,第一年需還本息172萬元。如果算上複利,將近190萬元。第二年每月還利息11.4萬元 (190×6%),到年末本息是326.8萬元,複利350萬元。第三年以350萬元本金計,每月還利息21萬元,年末本息600萬元。

本報調查發現,7月底失蹤的溫州巨邦鞋業有限公司老闆王和霞,已證實以擔保公司名義從事高利貸業務。據龍灣區鞋業行業協會8月1日發放的一份《內部通報》稱,王和霞「失蹤」的原因是「涉足一家非法擔保公司」,後因擔保公司「倒閉」而受牽累。

而今年4月份倒閉的溫州江南皮革有限公司也涉嫌非法擔保業務。溫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鄒建強透露,江南皮革及其關聯公司貸款總額約為1.42-1.45億,牽涉光大、廣發、中銀、龍灣農村合作社等多家銀行。

「跟高利貸相比,傳統製造業有什麼花頭?」溫州逸菲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晶表示,目前紡織行業利潤不足5%,而以溫州當前最低的月息3分計算,高利貸年利率高達36%,是紡織品利潤的7倍以上。在製造業獲取的微利填不滿高利貸的「坑」,最終將逼迫企業走上絕路。

「更多老闆只是把企業作為一個融資平台,才讓它活著。」溫州市煙具行業協會會長黃髮靜直言,當地打火機企業鼎盛時有4000多家,如今只剩110家,大都開始「多元化」了。

「溫州大批中小企業處於溫水煮青蛙的環境下,水馬上就要開了。」周德文認為,中小企業處境危險。

「當前需要警惕產業空心化苗頭。」周德文認為,隨著各種要素制約加劇、大量產業資本逃離製造業,將推動浙江部分傳統產業向國內中西部和東南亞遷移,而導致行業性萎縮。

有關專家指出,產業空心化、企業熱衷掙「快錢」,將催生民間高利貸的大規模發展;同時,高利貸的發展反過來又加速了產業的空心化;而游資對樓市、股市、農產品及能源等產業的炒作,又將加速通貨膨脹。

周德文認為,如果缺少必要的金融支持,民間資本無法轉化為產業資本,如何引導巨額民間資本在實體產業內實現良性循環,值得有關部門重視。

溫州煙具行業協會會長黃髮靜呼籲,在落實中央扶持中小企業的整體計劃中,地方政府應從扶持產業鏈升級的角度,使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獲得普惠式支持。使區域競爭成為良性的產業集群的競爭,而不僅僅是企業間的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38

鋰電池洗牌中小企業遭遇「資金劫」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6/4OMDcyXzM2NTM4OQ.html

雖然不缺訂單,但李學智一直為資金發愁。

作為安徽省力霸動力鋰電池科技公司總經理,李學智深感無奈,「由於缺乏資金,不能購買生產設備,導致規模跟不上,很多訂單接不了。」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採訪時,李學智稱,公司搬到來安縣汊河鎮經濟開發區已經4個多月了,但資金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今年3月,環保部、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發文,將鉛蓄電池企業的整治作為今年環保專項行動的首要任務,要求對鉛蓄電池行業企業進行徹底排查,全面整治環境違法問題。但相關措施似乎並沒有使作為新能源的動力鋰電池獲得太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一直在向地方政府諮詢,力霸這樣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是否能拿到財政補貼,但是一直沒有得到任何答覆。實際上,很多政府領導根本不知新能源為何物。」李學智告訴記者,「創業之初,沒有抵押物,想從銀行貸款簡直比登天還難」。

小企業艱難生長

「現在動力鋰電池市場觀望氣氛強烈,很多應用企業不敢大規模使用;另外,國內鋰電池生產企業大都是小型的民營企業,自有資金不足,難以做強。」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李學智不得不狠心推掉了很多找上門來的訂單。不過,他堅信自己研發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優勢明顯:超長壽命,使用安全,耐高溫,大容量,綠色環保,可快速充放電……現在欠缺的是能夠催生成熟產品的資金。

現實情況讓李學智不得不低頭,南京一家客戶給了李學智一批訂單,只有幾百套,而南京的客戶每年需要的是5萬套。

最近,一家大客戶看中了力霸的技術,委託力霸為其研究鋰電池產品,現在已經研究了兩個多月,受制於資金,導致研發設備跟不上,資金缺口已經達到了上千萬元。

「這個產品一旦出來,前景很光明,委託我們研發的這個客戶的訂單就要上千萬元。」李學智有些無奈。

據記者瞭解,對於鋰電池,很多國內大型汽車企業都在觀望,一家汽車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怕產品技術不過關,不敢大規模上動力鋰電池。導致對上游產業不敢進行大規模投資。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指出,實際上電動汽車的安全管理技術也是車企必須掌握的一項核心技術。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電動汽車還是一項比較新的產品,對於車輛的性能和品牌形象都還存在一系列的疑慮,在曝出電動汽車自燃事件後,車輛的安全管理能力尤為受到消費者的重視。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工信部和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發佈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安全令」,其中強調要對示範運行的新能源汽車進行安全監控,特別是加強對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工作狀態的監控。

這導致了李學智和他的力霸只能靠自有資金維持。

有專家指出,車用鋰電池領域發展遲緩,電動車(EV)和混合動力車(PHEV和HEV)性價比偏低,主要依靠政府補貼。而歐美經濟體都試圖減少財政開支,政府補貼政策可能被取消或減少。未來3至5年內,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價格都無法降低,市場依然低迷。

多氟多董事長李世江坦言,雖然在國內,我們很多技術標準已經上升為國家標準,但是跟國際相比,我們還要用好幾年的時間去追趕,國內這方面的研發人才和研究經費實在太少了,未來之路還很漫長。

被迫「聯姻」大企業

在接到記者的電話之前,李學智剛剛和一家大企業在談判。

「有一家南京的大型企業想和我們合作,可能是併購,也可能是聯合。只有這樣,公司才能活下去。」李學智說。

很多國家的支持政策力霸根本享受不到,這是力霸尋求和大企業「聯姻」的原因。李學智說:「很多政策都是被大企業享受到了,我們根本沾不到邊。」

以力霸為例,安徽省要求力霸這種類型的企業必須有6項專利技術,而力霸已經達到了5項,還有一些看起來較為苛刻的條件令力霸望而卻步。

此外,安徽省對力霸這種企業最高有1.5億元、最低200萬元的資金支持,但力霸至今沒有享受到。

國家政策扶持大企業的意圖愈發明顯。

《節 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未來5年,形成支撐電動汽車大規模產業化的關鍵零部件產業體系,實現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和生產 裝備的國產化;形成關鍵零部件大型企業集團,其中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分別形成3至5家骨幹企業,產業集中度超過60%。而到2020年,產業集中 度則將達到80%以上。據悉,未來10年,國家將投入500億元用於重點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像力霸這樣手中握有核心技術的鋰電池企業未來的生產空間將被壓縮。」李學智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

在近期舉行的一次鋰電池相關會議上,報名參會的鋰電池企業比去年多了一倍,和往年鉛酸蓄電池企業佔主導相比,鋰電池企業已成為今年參展的主力軍。

「值得注意的是,多半都是大企業在唱主角。」一位參會代表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7

珠三角小企業多方承壓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75820838/

高利貸癥結未解,歐債危機難緩,中小企業陷入空前的困境之中。

「市場萎縮、訂單減少,人民幣升值影響和企業綜合成本大幅增加。」深圳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郭小慧近期密集調研了深圳市外貿中小企業,深入瞭解了當前企業面臨的重壓。

成本細賬是郭小慧10月13日向溫家寶總理匯報的重點內容。經過最近對20家不同規模企業的抽樣調查,人工成本上升10%以上的有16家,原材料成本上升10%以上的13家,稅費成本、物流成本、房租水電等亦各有不同程度上漲,彙總看,企業綜合成本強勁上升了40%

成本上漲、需求萎縮擠壓了利潤空間。佛山、東莞、深圳等多名受訪的小企業主對記者稱,做實業幾乎不賺錢了,有的利潤率下滑達到30%-40%,諸多企業主已退出實業,轉做資本生意

因成本和資金壓力增大,不少珠三角企業也涉足高利貸。據報導,東莞民間高利貸資金總規模約380億元,約佔同期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10%左右。深圳一家小型家居公司老闆邱明(化名)告訴記者,近期他借了80萬元高利貸,月息達4%,「為了流動資金周轉,生存下來,沒有辦法」。

小企業生存鏡像

邱明可以說是小企業主的一個典型,擁有60多名員工,從業10餘年,他的公司銷售接近1000種高端家居,產品鏈全而長。不過,14日下午,在深圳羅湖區的公司辦公室,談起當下的經營困境,他不斷嘆息搖頭。

「2008年以前,每年的營業額增速是50%,但隨後逐年下降,去年同類型業務下滑30%。」邱明說。

從2010年10月份開始,因房地產受持續打壓,家居貿易行業開始蕭條,需求萎縮,銷路不暢,營業額停滯不前。在由2個店面增加到4個店面的情況下,邱明公司的營業額勉強達到2500萬元,毛收入1200萬元,淨利360萬元

「利潤已經大為減少了,明年的情況可能更不好,成本上漲很厲害。」

邱明列舉,租金成本,目前水平比2009年增長一倍,由3萬多元(店面月租)漲到7萬多,倉庫租金從30多元/平升至60多元/平,「實在受不了了,現在把倉庫搬到了偏遠的坪山新區,但也新增了物流成本」。

人工成本,3年前支付給一個倉管員的工資是1500元-2000元/月,現在是3500元/月,也翻了一倍。發放給員工的「三險一金」也在增加

郭 小慧在前述呈給溫家寶的報告中精細總結,小企業員工基本工資的上升,帶動了整體費用的上升。深圳的最低工資標準2010年為1100元,2011年為 1320元,增長了20%;以工資為基數的職工養老保險(工資總額的10%)、醫療保險(工資總額的6.5%)、工會會費(為工資總額的2%)雖然比例標 準沒變,但基數變了,企業的實際支出都增加了20%。至於工傷保險,由於標準從0.5%變為1.5%,企業支出增長了260%。另有生育保險(工資總額的 0.5%);教育附加費、住房公積金(工資總額的5%)、殘疾人保障金(1000員工交四人全年工資)等等。

此外,邱明還要支付高昂的財務成本。「6月份拿到了一家銀行370萬元的貸款,9月份獲得另一村鎮銀行800萬元貸款,利率都在基準上上浮了40%。」為解決部分急用資金缺口,他還借了高利貸,其中一筆80萬元,月息4%,另外還要一次性給付2%利息

我們這種企業,生命期就是3個月,解決不了流動性問題就隨時可能倒閉。」 邱明無奈表示。

與邱明相比,鄧林平所經營的佛山盛凱田貿易公司面臨的困難更大。「申請不到貸款,所以現在不做太長時間的單子,一般是月結,否則寧願失去客戶。」此外,他也拒收期限超過1個月的銀行承兌匯票。每月他要收入50萬元的銀票,今年貼現利率飆升超過10%,如果期限太長,他擔心貼不出去遭遇現金流危機。

鄧林平做的是鋼材加工貿易生意,今年以來,市場鋼材需求下降至少50%,一些大型機電企業的訂單減少50%-70%。鄧的公司利潤率已由以前的20%下滑到10%。

深圳市安博電子公司副董事長李曉白則表示,今年遭遇的困難完全出乎意料,去年取得1.4億元的銷售額,淨利潤15%,但今年訂單減少了50%,成本又大幅上漲,利潤隨之跌光了

產業「空心化」之憂

為了較全面摸底中小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的當前經營狀況,深圳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10月下旬抽樣調研了20家不同行業和規模企業的成本細賬。

18日,郭小慧對記者介紹,分項目看,人工成本上升10%以上的16家,其中10家上升20%以上,最高的上升40%;原材料成本上升10%以上的13家,其中最多的上升25%;稅費成本普遍上升8%-10%;城建稅去年為1%,今年上升為7%;物流成本普遍上升5%-10%;房租水電成本增加10%-20%。

「這還不包括勞資糾紛帶來的協調成本等其他方面。」 郭小慧說。

人民幣升值對外貿企業的利潤侵蝕較大。據該協會前期對200家企業進行了調研,60%以上的企業反映,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3%,其進出口業務將出現虧損。

從人民幣每升值1%所產生的匯兌損失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百分比看,40%的被調查企業佔比小於1%,35%的企業佔比在1%-2%之間,10%的企業佔比在2%-5%之間,15%的企業佔比超過5%。

「當然,在加工貿易出口當中,情況不盡相同。」郭小慧說,來料加工的企業相對影響較小,因為進口原材料時節省的費用,抵去部分出口時損失的費用,而進料加工的情況稍複雜,這取決於進口的中間產品和原材料所佔的比重,一般貿易出口時影響最大。

據協會對企業的進一步調研,65%的企業由於人民幣升值,已經使企業成本上升了3%-5%(大多用美元結算);用歐元結算的企業因歐元大幅貶值,有的成本已上升了15%。

種種原因使得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郭小慧說,前述20家被調查企業中,90%以上的企業反映企業利潤率下降,平均下降幅度為10%-15%。在利潤率下降的企業中,65%的企業下降在10%以上;35%的企業下降在10%以下。另有15%的企業在虧損中運作

部分企業的虧損還有大企業的擠壓。深圳某擔保公司總經理對記者說,除了成本,今年小企業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是,大企業的付款時間拉長了,壓款增多,傳導到中小企業,壓力更甚。

諸多困境疊加,實業經營日益失去吸引力。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中小企業主中普遍瀰漫的悲觀情緒,產業空心化問題或將凸顯

「我認識的一個佛山原來做餐飲業的老闆,一年賺60萬元,但這點收入遠趕不上他所租的店舖房東鋪面的資產升值,他現在轉行炒房去了。」邱明說。

李曉白亦表示,他所知不想幹實業的企業主比例不小,「房地產、股票不好,不少企業就放高利貸,溫州企業率先暴露倒下了,高利貸還是做不得,但能做什麼?很多人發牢騷,不想做,一片迷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19

攜程商旅:挺進中小企業市場做中國最大TMC

http://news.imeigu.com/a/1326432881780.html

當商業模式超前於市場,是等待市場成熟,還是將市場催熟?等待,可能會錯失良機,催熟,可能會得不償失。進退之間的分寸該如何拿捏?攜程的商旅管理業務曾在「催熟」中做了試錯的先烈,而今卻攜資源和技術儲備捲土重來,挺入中小商旅深水區,前途將會如何?

又是年關忙碌時候。出行的那些事情總是讓人感到些許緊張。大約是所處行業的關係,莊宇翔說話的節奏有些明快,語言滲透著很多嚴謹。這位攜程旅行網副 總裁,主管公司的商旅業務,簡單來說就是幫助企業們打理人員出差、商務旅行的那些事務,試圖幫企業「分憂」,優化節省差旅費。這項企業級的B2B業務,長 期潛藏在攜程散客預訂業務的強大光環下,低調潛行擴張。

2011年,攜程剛剛晉身為國內商旅管理市場的老大,莊宇翔就決定將產品線下沉到中小企業。然而傳統意義上只服務大型企業的商旅管理,能否為管理鬆 散、個性化強的中小企業及小老闆們所接受? 進入攜程11年的莊宇翔,曾經歷過2000年商旅業務的失敗,並帶領團隊在2006年重啟並成功登頂。這一次,他和他的團隊是否有能力讓改變發生?

一千億元的藍海

許多中小企業主可能在一覺醒來驚訝地發現,印象中以訂機票訂酒店起家的攜程,開始「為小公司出差管賬」,幫助他們精打細算節省公司差旅開支。

企業下面的員工雖然經常需要出差,但是「商旅管理」對他們來說卻是一個異常陌生的詞語。而且,極度關注成本控制的民營企業老闆們,可能並不清楚差旅 支出是企業的第二大可控成本。那攜程能為他們做什麼呢?企業可以把差旅業務外包給攜程,而攜程可以幫企業規範員工差旅行為,杜絕費用虛報和浪費,從而節省 大筆支出。

但是,之前攜程商旅業務主要將精力集中在索尼、海爾、ABB等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直到2011年6月,攜程才大張旗鼓地推廣中小企業商旅通業務。 在國內,常年活躍的中小企業數量超過了1200萬家,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中小企業協會的調研數據顯示,99%的中小企業沒有商旅管理。在成 功地吸引了眾多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公司以後,攜程就瞄準了1200萬家中小企業。分析來看,國內中小企業基本都沒有建立嚴格的差旅制度,更談不上 差旅政策的執行,企業出現管理盲區:沒有明確差旅政策;員工差旅行為很不規範,經常違反公司差旅政策;未對員工差旅數據進行收集分析。那些籠統的要求在大 行其道,例如,「出差只能坐經濟艙」,「買最便宜的機票」,管理效果甚差。

同時,主要的TMC(商旅管理公司)絕大部分將目標瞄準在跨國公司或國內500強企業,鮮有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機構。

攜程看中了這塊龐大的市場!「節省一元錢,就是淨賺一元錢」,莊宇翔常常把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這句話掛在嘴邊。在他看來,眼下銀根緊縮,企業融資困難,現金流緊張,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急需開源節流,商旅管理這樣的節流服務,正契合了市場需求。

看起來如此巨大的蛋糕,為什麼此前少有人問津?這個市場很大但很分散,每家中小企業一年差旅開支一般也就是幾萬、幾十萬,如果像服務大型企業一樣提供一對一的顧問式、個性化定製服務,商旅管理公司的投入與產出算下來「不划算」。這塊肉不容易吃!

但是攜程有自己的底氣,「攜程擁有一個強大的互聯網平台,有很好的後端服務系統、技術能力,每年能服務四千萬人次,這些都為中小企業商旅管理打下了 基礎。專門的平台軟件——中小企業商旅通,讓中小企業通過該軟件自己比較容易地進行管理,而平台化的服務優勢能夠幫助攜程降低服務成本。」

莊宇翔的自信來源於試錯後的成功。進入攜程11年的他,目睹過2000年商旅業務的失敗,並帶領團隊在2006年重啟商旅業務繼而成功登頂,這一次,他能否在中小企業商旅業務上複製成功經驗呢?

在青澀市場中跌倒

曾幾何時,攜程商旅業務就是在不斷試錯中痛苦成長。生於20世紀末,攜程也曾有互聯網泡沫催生的懵懂。最初,攜程是想做旅遊資訊和旅遊電子商務,怎樣盈利、建立怎樣的商業模式,攜程只能不斷地去摸索試錯,訂酒店、賣門票、賣旅行團等業務都折騰過。

2001年前後,入世也是中國經濟的熱點詞。中國實體經濟也正步入活躍期,商務人流在國內的機場和酒店頻繁穿梭,飛機與酒店是他們生活的長期載體。 但有效的需求背後,市場沒有針對性的機構來引導規範這個消費市場。這些人大多以散客的形式出現在攜程的視野中。如果將他們的消費集中起來並長期鎖定,攜程 既能擴大業務收入,又能增添與酒店、航空公司博弈的籌碼。

上馬!一個月時間,商旅業務部很快被組建起來。但是諸多難題被市場的誘惑掩蓋了,隨著業務的開展它們漸漸浮出了水面。

中國入世,中國企業卻尚未「入世」,至少他們對所謂的「商旅管理」就不感興趣。大部分企業連在線預訂都不清楚,何談商旅管理?他們想不明白為何出差報銷要讓外人來操心,至於為服務買單就更不用談了。商旅業務遠沒有受到想像中的歡迎。

除去客觀條件,彼時攜程自身的條件也有限。技術後台尚不成熟,酒店、機票資源剛剛起步,不能給商旅業務更好的服務體驗。不到一年時間,攜程就發現為不同公司、不同需求開發不同的技術平台,其操作維護非常吃力。

還有資金問題,差旅業務需要月結,攜程要為企業墊付大筆差旅費用,這就會產生巨大的應收賬款。「一年應收款可能至少一個億甚至更多。2000年的時候,攜程哪有這麼多錢?」莊宇翔如此談論當年。

「我們發現酒店機票也能做,旅遊度假也能做,商旅也能做,四個一起做,可能活不到2001年就死掉了。」莊宇翔說出了成長初期攜程的無奈。泡沫時期,盈利是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

最終,商旅業務被凍結封存,儘管它是如此前瞻和富有價值,卻有點「生不逢時」。攜程「催熟」市場的打算宣告失敗。當很多錢投下去沒有回報之後,商旅業務的先行者變作了先烈。然而,試錯的寶貴經驗對於攜程來說卻是彌足珍貴。

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事

因為對利潤的追求,商業理想的踐行往往要打一些「折扣」。攜程系企業在這方面有些典型。攜程網創辦的初衷,是要打造網上旅行社,後來變成訂房中心,再後來發展機票分銷,現在則又回到最初想做的綜合性的服務企業。

時過境遷,商旅業務的重啟也是一樣。2006年,國家旅遊局的行業報告又「刺激」了攜程。報告顯示,在歷年機票和酒店預訂市場中,「至少有一半來自商旅市場」。當時機票、酒店預訂的市場規模已接近4000億元人民幣。

四年後再分析商旅服務的市場,攜程已看得更通透。旅行服務按照出行目的來劃分是商務市場和休閒市場,按照買單人的身份來劃分則是散客市場和企業商旅 市場。攜程以前做的多以散客為主,但其實散客最多只佔整個市場的50%,剩下的大部分是企業的商旅市場,而且許多散客本身也屬於是商務出行的範疇。另外, 市場環境也成熟了很多。中國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尤其是在企業成本日益提升的情況下,企業對商旅的管控要求也在提高,商旅管理勢在必行。

市場既然已經成熟,就不能再等。而且這次攜程是有備而來!

2003年底,攜程在納斯達克上市,擁有了雄厚的資本,2006年之前就已成長為酒店、機票預訂行業的龍頭,酒店、航空公司等方面的合作資源在日益 擴大——這是商旅業務的核心。攜程可以在企業面前大膽承諾提供更好的機票、酒店預訂服務。攜程技術的研發實力也進入了更高階段,OTA(在線旅遊代理商) 行業中,攜程的技術能力號稱頂尖,它可以「用技術的方式解決企業商旅管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攜程的品牌可以為商旅業務提供巨大的品牌支撐。企業的員工大 多接觸過攜程,覺得攜程「靠譜」,商旅業務的拓展也就有了信任的基礎……

各方面資源已經齊備,整體一站式的出行服務已具雛形,「等到2006年的時候,我們發現可以做企業級的預訂服務了」,莊宇翔如是說,「一個很好的理念,很好的商業計劃不一定能夠成功,整個市場起來你才可以」,重拾商旅業務是「在一個合適的時候去做一件合適的事情」。

2006年,攜程商旅重裝上陣;2007年推出在線預訂和管理平台——攜程商旅通;2008年推出商旅通智能報告,2010年商旅通升級提供全時信息化商旅管理。

這一次的市場效果遠非當年可比。「第一家意義重大的客戶是施耐德,然後就開始做了松下,做了索尼、愛立信、ABB……」就這樣,攜程從全球500強開始,一個一個去攻堅。到2011年,攜程已經是國內市場份額最大的商旅管理公司了。

競爭邏輯:做到別人所不能

在OTA行業,從開始到現在,攜程一直有各種「稀奇古怪」的對手:或是垂直搜索引擎做便捷訴求,或是用低價、團購來挑逗用戶,還有各種叫不出名字自殺式網站。但這些對手都是針對酒店、機票、景區的散客業務。

而商旅業務方面,國內鮮有人站出來說要對抗攜程。與散客業務相比,商旅業務的門檻要高很多。散客關注的是便宜、性價比高,而企業客戶更關注的是員工 的差旅體驗,以及攜程綜合性的服務價值。比如通過在線預訂和管理平台商旅通,可以滿足企業的商旅管理的預訂和管理,滿足企業的各種個性化需求,提供差旅消 費分析報表。對差旅政策、成本預算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帶來費用的節省。

因為機票價格隨時變動,員工買了8折票未必是買貴了,買了5折票也未必是買便宜了,只有「中小企業商旅通」這樣的專業商旅管理軟件才能記錄和管理。老闆們就能清晰掌握員工出差的開銷,避免費用的浪費或濫用,這是非常重要的附加價值。

顯然,一個小的OTA企業或旅遊搜索引擎無法為客戶提供這些服務。這種「做到別人所不能」的優勢大大提升了競爭門檻,有助於攜程繼續領跑在線旅遊市場。

但攜程還須解決一個老問題:怎樣將一個青澀市場催熟?大企業已經明白企業管理的重要性,而中小企業市場好像仍然有些尚未開化。

這個問題似乎有些多慮。當經濟低迷,人力、物流、稅收、債務成本等各種成本猛增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新審視差旅的成本管控,特別是中小企業!「我們比競爭對手,比整個市場更早看到了這一點」,談到這裡莊宇翔略有些得意。

而且,攜程一直在推廣與大企業的合作案例、強調商旅管理的服務價值。「一個企業客戶每個月有100萬元左右的差旅預算,通過有效管理,每月至少能節 省10%,一年之後就是120萬元,它甚至不需要企業為此賣出一件產品。」企業中,人力資源成本是企業第一大可控成本,但是上升趨勢很難阻擋,差旅成本是 第二大可控成本,通過科學管理自然可以大幅壓縮。當客戶領悟了服務價值,攜程自然就輕而易舉地賺到了錢。

目前攜程中小企業商旅通的客戶已經突破2萬家。從歐美商旅市場發展經驗來看,中小企業也將成為這個市場的主流。

深挖本土優勢

在中國商旅業務市場,雖然TMC企業不超過十家,雖然沒有本土挑戰者,但攜程並不是沒有對手。接受商旅管理的往往都是運作比較規範、制度健全的現代 化企業,攜程業務的拓展首先從世界500強開始也是這個道理。但其實,500強企業在國外往往都具備自己的商旅管理合作夥伴,比如美國運通(國旅運通)、 CWT(中航嘉信)。當500強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時候,美國運通這類公司也一併將業務延伸到中國,為其服務。

最初,莊宇翔面對國外巨頭遍佈全球的服務有些擔心。國外企業在開展商旅業務方面有先入為主的優勢。他們能憑藉大客戶全球統一的招標體系,持續獲得在華外企的訂單。

所幸的是,攜程雖然是後發劣勢,卻具有本土化的先天優勢。「在中國境內,無論是中資企業,還是外資客戶,更看重服務提供商對本土資源和服務的掌 控」,莊宇翔如此分析。現在,國內任何一家航空公司的前三位代理商中,都可以找到攜程的名字;酒店方面,攜程已經在國內有擁有2萬家左右的簽約合作酒店。

「我們更懂中國市場。我們的客戶裡面,70%是外資企業,30%是中國企業。國外的企業則少有中國客戶。」莊宇翔將國內知名的企業掐指數了一遍:海爾、李寧、百度、阿里巴巴、三一重工……「中國優秀的企業基本上都選擇了我們。」他說。

還有全國性的服務渠道。攜程現在能提供全國57個城市當地的服務,可口可樂、松下、索尼這種大公司往往在全國都有分公司,而攜程恰恰能夠滿足他們的多地域需求——這也是商旅管理業務的一個進入壁壘。

一家公司要廣泛地深耕中國,就必須要選擇一家布網全國的商旅管理公司。否則員工一離開上海、北京、廣州幾個城市,跑到四川、湖南等內地的二、三線城市,就缺乏服務和資源支持。

比如索尼,它在中國有40多家分公司或駐地機構,以往他們的商旅業務採購都是各行其是,採購無法集中、採購地域不一,實際成本不可控且偏高。 2007年10月,攜程開始為後者的全部在華機構提供商旅管理服務。通過攜程的技術平台,索尼「員工輸入出差時間及目的地,顯示前後一小時內所有機票的價 格信息,特別是最低價格;員工預訂的價格及過程也將被如實記錄,那些違反差旅政策的行為因而有據可查」。而且,攜程整合了索尼中國的整體採購量後,機票採 購服務得到的優惠也不再侷限於某一個地區,得到了全國範圍內的更大優惠。

儘管商旅業務目前只佔攜程整體營收的5%,但未來增長空間卻可能超過機票和酒店預訂業務兩項業務。商旅業務的競爭門檻很高,它的加強或許會讓攜程在旅遊服務行業樹立更大的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72

「雙人雙簽」改革:小企業上市機會增加?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7/xOMzA3XzQxMDMxOQ.html

很多企業家試過,輾轉託人找到券商,諮詢是否可以上創業板,對方聽了自己的情況後,就不感興趣。

相反,有些大一點的企業,企業家並不想上市,卻有多家券商派保薦人去忽悠他,「上市有這樣好那樣好」,「你一上市,起碼是四五十倍市盈率」……

後者往往是券商投行部人士眼中的「優質項目」,這樣的企業容易過會,其利潤相對高,所以最終上市後的市值也高,券商能拿到較高的保薦和承銷費。

如果你是前者,或者你投資的企業是前者,那麼從現在開始,你應該密切關注,保薦代表人從「雙人單簽」改為「雙人雙簽」的傳言。

「雙 人單簽」是指一個企業上市要有兩位保代一起簽字,一位保代只能同時簽字一家主板企業和一家創業板企業;「雙人雙簽」指一個企業上市由2位保代一起簽,但一 個保代可同時簽字兩家主板企業和兩家創業板企業。換言之,那麼目前券商的上市通道將擴容到2倍。也有一種說法,不是所有保薦人都可以雙簽,得符合某些條件 才可以,即上市通道擴容的幅度不是那麼大。

如果這一傳言變政策,券商的上市通道擴容,那麼有更多企業不至於連券商都通不過,雖然最終能否通過發審委,還不知道。

「雙人雙簽」之說流傳極廣,有傳言說兩週後就將推出;保守的說法也是方案已經上報,只等監管層批准。

但 是,有些投行人士認為,如果僅僅只是上市通道擴容,並不意味著上市機會的大幅增加,因為「符合上市要求的企業也就那麼多」。目前的形勢是,有部分券商的上 市通道寧願空著,也不跟不合適的公司談,免得做無用功。比如,多家大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曾在半公開場合和私下場合明確表示:「我們承銷的企業,最近一年 盈利不低於3000萬」。

他們這麼要求,其背後的原因是過往經驗告訴他們,「利潤超過3000萬的企業,在發審委看來,抗風險力更強、盈利可持續性更好,因而更容易過會。」

但還是有一些知名券商,並無這樣硬性的規定,他們還是看重企業的綜合條件,願意接觸利潤低一些的企業。

也就是說,「雙人雙簽」改革有點像發行體制改革的「糧草先行」。推行後,有部分企業可以先行跟券商接觸,簽個財務顧問協議,做做規範,等待是否有機會擠入被發審委審核的「獨木橋」。

但更多企業想拿到糧草,還得監管部門放鬆審核要求。比如,如果最近一年利潤少於3000萬的企業過會容易了,那麼自然有更多券商願意接觸小企業。

當然,放開後,企業上市能融多少錢,就是市場說了算。在非牛市時期,股市的資金就這麼多,上市企業越多,必然帶來募資難度的增大。

深創投京津及華北地區總經理劉綱對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最期望的是「發行結構的調整」,即大盤股節奏放慢,中小企業上市加速,理由是大盤股上市往往有「砸盤」效果,它們完全可以通過銀行貸款;而中小企業一面融資難,一面卻貢獻了更多份額的新增GDP和就業機會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17

工業明膠「食用」內幕: 小企業們的安全隱患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11/2NNDE4XzQxNzg2NQ.html

乳業再添隱憂。4月9日中午,央視主持人趙普發微博稱:「來自調查記者短信:不要再吃老酸奶(固體形態)和果凍了。尤其是孩子,內幕很可怕,不細說」。

而另有消息說,不吃這些食品的原因是「破皮鞋做明膠」進入果凍和酸奶之中,「這才是今年3·15晚會重頭,可惜沒播」。

廢舊皮革生產的明膠為工業明膠,而新鮮動物皮質生產的明膠為食用明膠,工業明膠一般重金屬和微生物超標,而二者的生產工藝幾乎相同。

據本報記者瞭解,工業明膠目前最低價為8500元/噸,而食用明膠最低價在19000元/噸左右,二者價格相差1倍多。

目前,包括蒙牛、光明、完達山、三元、伊利等國內乳業企業都在生產老酸奶,果凍則是喜之郎、徐福記、旺旺等大企業的重頭產品。

面對質疑,蒙牛等乳品企業接受本報採訪時明確表示,公司都是採購正規的食用明膠,絕不會加入廢舊皮革提煉的工業明膠。

4月10日,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食品科學技術室主任霍軍生表示,「規模以上企業不會添加工業明膠,如果這樣做會損失慘重,規模以下小企業監管不到就有可能」。

而對於上述傳聞,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崑岡表示:凡是奉公守法有職業道德的乳品企業生產的老酸奶是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生產的,這些企業是不會使用工業明膠的。

乳業本已脆弱,酸奶、老酸奶、果凍再被指涉「廢舊皮革明膠」,這讓乳業行業乃至食品行業危機再起。

低價的工業明膠

食用明膠一般作為食品輔料和添加劑使用,作為添加劑,可以起到增稠和穩定性狀的作用。

廈門海優明膠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嚴海河告訴記者,工業明膠按照黏度劃分,一般的價格在9000多元/噸,黏度6度左右的價格在11000元/噸,黏度7度左右價格在13000元/噸,黏度每增一度價格增加2000元/噸。

而食用明膠按照「凍力」劃分,120「凍力」的食用明膠價格在18000-19000元/噸,140凍力的價格在21000元/噸左右。

上海讀佳實業銷售經理武飛飛表示,「工業明膠最低價8500元/噸,食用明膠120凍力的價格在22元/公斤,140凍力的價格在26元/公斤」。

兩家企業提供的數據都顯示,食用明膠每噸最低價都比工業明膠貴一倍以上,巨額利潤足以使不法廠家鋌而走險。

不過,央視主持人上述微博內容很快被刪除,留下的是未經證實的質疑。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未公開對上述說法的解釋。

2009年,浙江金華曝光「晨園乳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事件。同年,全國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文件中顯示,山東淄博,山西臨汾、大同和河北阜城一帶存在違法使用皮革水解物加工成食用明膠、食用蛋白製品的行為。

大型乳企被排除

由於乳業多年負面消息不斷,受此次工業明膠傳聞影響的首當其衝的便是乳品企業。

據瞭解,幾乎每個大乳品企業都在生產酸奶和老酸奶,市場上,蒙牛、光明、完達山、三元、伊利的產品隨處可見。

一大型乳品企業人士表示,「行業協會的消息,目前國內有200多家企業生產酸奶和老酸奶」。

該消息剛發佈,該乳品企業人士就告訴記者,大企業不可能用工業明膠作為增稠劑和添加劑,「我們企業全封閉管理,流程都在監控中」。而蒙牛方面也表示,蒙牛老酸奶採用的明膠是由美國羅賽洛公司提供。羅賽洛是全球最大的明膠生產企業。

國內最大的食用明膠生產企業青海明膠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正規企業生產的明膠沒有質量問題,小企業沒有生產許可證則會讓人擔心質量安全。「目前國內乳品企業使用青海明膠的企業為伊利乳業。」

另一大型乳品企業人士則表示,老酸奶和酸奶中的明膠添加量很少,用得比較多的則是喜之郎、徐福記、中國旺旺等果凍、糖果企業。

霍軍生也表示,老酸奶中添加的明膠很少,200克產品中添加量也不到1克,大品牌企業產品質量是有保證的。

明膠監管存漏洞

但明膠行業散亂差的現狀卻不可忽視。目前,國內生產食用明膠的不法小廠家有100多家,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只有20多家。國內最大的明膠企業青海明膠各種明膠產能也只有6000噸。而外資企業羅賽洛在國內的明膠年產量則達到2.1萬噸以上。

中國日用化工協會「三膠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顯示,2010年我國食用明膠產量為5.7萬噸,工業明膠產量在3.3萬噸。藥用膠囊年用量約2.5萬噸,食用明膠和食品添加劑明膠年用量約3萬噸,照相明膠彩色相紙和黑白膠片年用量約2000噸,明膠市場年總量約5.7萬噸。

該協會稱,鼓勵企業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形成3~5家年產量達5000噸的大型明膠和骨膠生產企業。

儘管國內食用明膠生產量相對較大,但由於存在眾多非法小企業,以及工業明膠遠比食用明膠價格低1倍以上甚至更多,導致眾多小食品企業游離於監管之外。

而對於食品添加劑,衛生部今年已經表示要集中整治,試圖從源頭加以控制。今年2月份,衛生部擬撤銷2,4-二氯苯氧乙酸等38種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並就此公開徵求意見。而在擬撤銷的添加劑中,包括刺梧桐膠、葫蘆巴膠和黃蜀葵膠三種植物膠。

或許隨著工業明膠問題的暴露,衛生部將會對食用明膠加強監管。

目前,對於工業明膠的檢測也是一個難題。北京理化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劉清珺指出,工業的非食品添加劑,檢測往往都存在一個指向性不明的問題,比如工業明膠,要檢測革皮水解物,它可能含有多種化學物質,檢測只能根據這些可能的伴生物一一展開排除,檢測難度其實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