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影視文化產業演繹「增長故事」 內容成唯一保障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8/3NNDE4XzM4MDk3NA.html

台前幕後,圈裡圈外,影視文化產業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絕命島》,是2010年上映的眾多影片中一部鮮有人記得的電影。這部號稱投資「無上限」的恐怖片,實際成本只有幾百萬元,上映後卻意外收穫了兩千萬元的票房。按照分賬比例,製片方差不多保本。

不賺不虧的故事結局原本乏善可陳,但投資該片的老闆卻大呼「滿意」。

這位來自河北唐山的房地產商,老樓盤已售罄,新項目又沒開始,「資金就在手裡憋著」,於是決定拍電影。首次試水,既領略到圈內風光,居然也沒有蝕本。為了分享這種意外的喜悅之情,各地院線代表去北京會面的時候,他特意派出了自己的座駕賓利車去接機,載著大家慶祝。

進電影院看電影,很多時候被視作居民「消費升級」的一個例證。在行內人看來,老闆們從觀眾搖身變成投資人,本質上也是一種「消費升級」,如同買一輛賓利——「從沒聽過他與我們談行業、市場什麼的」,懂不懂擱一邊,先買個熱鬧。

正是這樣的老闆們,懷著比觀眾更高的熱情,帶著背後的億萬資金,滾滾流入當今的中國影視圈,讓這個小行業的體量急速擴大,機會越來越多,到處瀰漫著資本盛宴的氣息。

雙輪驅動

「觀眾是一個易於波動的、廣大而充滿活力的流體。」——雨果

「行外看行內,真的是一片鶯歌燕舞。」一位接受記者採訪的資深業內人士感觸頗深。

繁 榮是真實存在的。電影產業化改革八年來,全國城市票房增長達10倍。在2009年和2010年,票房增長率更達到43%和64%。冠軍影片的票房從 2007年的2.77億元一路飆升至2010年的13.79億元。在去年全國票房過百億元後,今年的目標年初即設定——130億元。

推動這樣高速增長的原動力,在於供不應求。

「現在中國的影視企業已經具有提供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內容的能力,但是在數量、質量上,仍然落後於觀眾的需求。」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對記者說。

在此邏輯下,行業總量的急劇膨脹也讓行業內的各個生產要素價格都水漲船高。以演員電視劇片酬為例,現在一線女演員的片酬已達30萬元/集的水準,且為到手淨價,所得稅由製作單位另外支付。目前國內演員片酬能佔到電視劇製作成本的50%甚至更高。

在這樣內生性的增長已經足以讓行業疾奔的時候,政策又使之裝上了重量級的加速器。

10月份,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發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被看作是行業「政策黃金期」的開始。業內預計,接下來多樣化的扶持政策將「遍地開花」。

首先是各部委的落實。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日前就表示,「十二五」時期要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確保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

地 方政府更將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列為工作重點。僅以北京地區為例,北京已計劃強化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柱地位,力爭在「十二五」末期將文化創意產業佔GDP的比重 從12%提升到15%。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接下來北京將重點扶持內容製作類企業,並已開始籌建新的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創意產 業投資基金。

政策的青睞讓行業感到暖意融融。「這是第一次把文化產業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位置。作為企業,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躍躍欲試。」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對本報記者說。

光線傳媒高層更直言:「有政策扶持的產業,不可能不發展。」

多重機遇

「中國的影視行業有點像在補課。」

在位於北京朝陽區的辦公室內,胡明向記者介紹,「歐美國家已經培養出長期到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美國電影票房100億美金的水準已經保持超過十年,現在發展最快的是互聯網娛樂。但中國兩方面都在同時成長,這是特有的情況。」

電影業以看得見的增長速度向前邁進。根據藝恩諮詢的數據,2011年到目前為止,我國票房增長率24.9%,觀影人次增長率23.3%。此前四年,上述數字每年都超過30%。

電視劇更是蒸蒸日上。廣電總局於日前下發通知規範上星衛視娛樂節目,此令一出,各大衛視對電視劇的爭奪幾近白熱化,購買量同比大漲,價格亦水漲船高。

「現在的製作成本大概是70-100萬/集,售價在150-200萬/集之間。未來三年相信都會有一個上升的空間,應該可以達到200多萬/集的水平。」 華策影視董秘金騫對記者說。

更為關鍵的是,日前陸續結束的央視及各大衛視2012年廣告招標額皆屢創新高。

招標額度直接影響電視台對電視劇的購買預算,電視劇行業明年再創佳績,指日可待。據業內消息,華誼兄弟新片《夫妻那點事》已經達到了300萬元/集的水平。

不過,這些常規的增長與另一個領域的狂飆突進相比,還顯得有些小巫見大巫。

「今年最大的看點可以說就是在網絡版權的暴漲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對本報記者說。

由於國內幾大視頻網站的烽煙四起,對優質內容的需求和爭奪可謂白熱化,網絡版權暴漲5-10倍。鷸蚌相爭,影視行業成為當然的得利漁翁。

10月19日,騰訊購買了《宮鎖心玉》第二部《宮鎖珠簾》作為其首部獨家劇。有業內人士透露其單集價格約185萬元,創下單集購買價新高。該劇共40集,意味著騰訊僅版權購買即超7000萬元。此前,這一紀錄由3000萬元購入《還珠格格3》的搜狐保持。

185萬元/集的天價已經達到目前電視台的購買水準。業內談及與此,無不歎為觀止。須知道,一年前熱門劇的網絡版權還只在40-50萬元/集左右,且當時已經被認為非常高昂。

「這說明網站燒錢還沒燒完。而且預計還會燒一段時間。」申銀萬國傳媒行業分析師萬建軍對記者說。在他看來,只要視頻網站格局未定,那麼這一水準就有望得以保持,甚至繼續提升。而照目前形勢估計,兩三年內都無需擔憂價格下滑。

企業方面對此的態度稍顯謹慎。華誼兄弟董秘胡明認為,雖然價格飆漲,但畢竟網站基數小,還無法撼動電視台的渠道霸主地位。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則向記者指出,目前,上述天價實際上只限於幾部最熱門的劇集,二、三線電視劇的價格上漲幅度不大,甚至銷路也不見得好。「從單個項目或者單個網站的角度看,我認為這是出現一定泡沫的現象,不排除來年出現一些調整。」

不過,「若把眼光放到全行業,就會發現,網絡版權的上漲,是大勢所趨。」在王長田看來,將來如果價格合適,完全可能出現一個片子先給網站播,再給電視台放的情況。

十年無憂

那麼,這樣似繁花著錦的高速成長到底能保持多久?

「目前行業還看不到明確的風險點。」在採訪中,各企業高管儘管在其他問題上略有分歧,但這個觀點卻驚人一致。而對於持續時間的問題,「十年」也成為一個共同的答案。

這個問題的背景是,2011年對於國產電影來說,其實是一次考驗。眾多備受期待的大片折戟,甚至有的片子虧損達數千萬。業內坦承,「今年賺錢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了。」

與此同時,不斷有院線集團人士提醒,今年觀眾人次的增長速度已經跟不上銀幕數的增長。

藝 恩諮詢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國觀影人次增長率23.3%,但銀幕數增長將達到42.7%。票房收入排名全國第三的上海聯和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則透露 了一組數據:十一期間,聯和放映場次同比增加了50%,但是觀影人次只增長了8%,票房收入與去年基本持平。也就是說,票價及單塊銀幕產生的效益在下降。

「今年國產片的盈利確實遭遇了挑戰。但是我們認為,風險都是個體的,行業的發展態勢良好。」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在談及此問題時表示,「而且,對銀幕和觀影人次數據應該做動態理解。」

首 先是地點問題。「中國銀幕的增加潛力已經轉移到了三四線城市。河北廊坊的銀幕效益肯定小於北京CBD。」胡明認為,銀幕增長的結構性變化,必然使得新銀幕 帶來的觀眾少於以往的一、二線城市,從而出現目前看到的單塊銀幕效益下降的情況。「但不能忘記,三四線城市的投資金額也更少,可能只是北京的一半。一塊新 銀幕所產生的效益,應該綜合評判。」 胡明稱。

然後是消費習慣的培養。新銀幕一般都設在新建的購物中心,而購物中心一般需兩到三年的時間 培養消費群體,這同時也是一家電影院培養觀眾群的過程。「電影是有核心觀眾群的,一家電影院50%的收入貢獻都來自於會員。」胡明認為,目前各個數據的增 長速度出現一定程度分化是非常正常的波動。那些對於行業和觀眾人次發展的擔心,她認為可以放到十年以後。

「今年部分院線的業績不好就是由 於銀幕數增長導致觀眾內部分流。但長期看是很樂觀的。」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進一步表示,新觀眾的培養需要兩個條件,好內容和合適的票價。影院間競爭的日 益激烈,電影票價下調是毫無疑問的趨勢。一個連鎖效應是,未來電影院所獲得的分成比例也會逐漸下降,朝製片方傾斜。

事實上,對於光線傳媒這樣在電影領域以「投資+發行」為主,「目前還沒有一塊銀幕」的公司來說,影院之間的競爭本來就不被看作潛在風險。相反,影院的增多還將有利於拓展其發行業務。

內容是最大的門檻

影視行業被認為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似乎有錢就可以涉足。大量業外資本的湧入,以及各種草台班子,讓行業總量不斷膨脹,也讓市場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行業的壁壘到底在哪裡?將來行業格局會如何發展?本報記者與業內人士進行了探討。

1.賺錢更難?

問:今年電影行業賺錢似乎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了?

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對,今年盈利對行業來說是一個挑戰,國產片票房不是很樂觀,成本也上升快。行內出現了很多虧本、甚至賠幾千萬的電影。

不過我認為,行業有自我調節機制。前幾年增速快,有很多非專業的資金和人員都進入這個領域。拍電影門檻很低,有錢或者有夢想就可以,但是要拍賺錢的電影其實很難。今年大家發現,賺錢沒有那麼容易了。這個內在調節機制發揮作用後,慢慢有些資金就沒有再循環的能力。

2.壁壘何在?

問:行業門檻低,會造成競爭者眾,利潤攤薄。什麼樣的企業有核心優勢?如何理解行業壁壘的問題?

華 策影視董秘金騫:真正有良好市場前景和贏利的電視劇都是大製片人在做的,他們可以整合到製作、發行以及整個產業鏈上的資源。但現在電視劇市場上,很多從業 人員都是從其他行業轉過來的,能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化運作方式來管理的就很少見。我們公司能夠擁有比較市場化的管理團隊,這可以說是一個排他性的優勢。

另外,內容產業以人為主,但創作型人才不是光逐利。如果論資金實力,我相信會有很多實體都具備這個條件,但是這行有規則,製作、落地等等都是壁壘,不是花錢找什麼人都可以。

通 常說的演員「挑劇本」,含義是很多面的。舉個例子,專業的公司能夠直接打動演員的,除了好的項目外,如何有助於他們演藝生涯的提高也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的。我們可以做到製作、播出一條龍的服務,這對演職人員來說不光是作品成敗的事情,還涉及其他方方面面的事宜。如果光有資金,投再多的錢,電影電視播出不 了也是對這個行業不利的。

胡明:我們的電視劇部門有12個製片人,為什麼還是要末位淘汰?因為內容是一家創作公司生存最重要的因素。要做品牌劇是我們骨子裡的東西,我們不會去追求量。

3.強者恆強

問:今後的行業格局會有什麼變化?

金 騫:從特定的角度來看電視劇行業的圓心是電視台等播出機構。從製作上看,我們這個行業裡有4000多家製作公司,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每家出一個劇本, 電視台等播出機構都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來對接。結合海外的經驗來看,未來市場資源肯定會有所聚集,可能電視台等播出機構將來也就對口十幾家最大的公司,通 過大公司的渠道來發行。屆時,無論是資金、口碑、發行實力,都會幫助這個市場逐步集中資源。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中國影視企業已經具有更大規模和層次內容的提供能力,而資源將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將逐步被大企業控制,比如發行和放映(院線)。而製作會呈現一個百花齊放的態勢,但重點的項目也會由大企業來主要操作。

業績預測基本靠「猜」 好故事是唯一保證

「如果華誼兄弟簽的不是馮小剛,而是張藝謀、陳凱歌,大家也按照他們過去的輝煌成績來給這兩年的新片做業績預估,可想而知那會有多離譜。」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說。

雖然被視為一個暫時「看不到風險點」的行業,但影視企業依然面臨挑戰:怎樣持續獲得優質內容,以維持不敗。

在採訪中,多位分析師都坦言「票房預測非常不準,可以說就是猜」。在給上市公司做業績預測時,也更多基於產量——即影片數量的多少來進行判斷:片子多,是大年,值得期待;片子少,是小年,業績平淡。

「之前分析師問該怎麼給《星空》做預估,我說暫時可以從你們財務模型中把它去掉,因為這對公司的盈虧影響都不大。我們不會純粹只為了賺錢拍片子。」華誼兄弟董秘胡明對本報說。她隨後又補充:「當然,賠錢是不行的。」

《星空》是華誼兄弟最新上映的新片,講述一個少女的成長故事,由台灣導演林書宇執導筒,徐嬌、劉若英等主演。在傳媒行業分析師眼裡,這是一部「沒想過能賺錢」的文藝電影。

《星空》也是華誼年初推出的「H計劃」中的第二部電影。從上市之初,華誼就一直規避不了外界對其「過於依賴馮小剛」的疑慮,以致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機構在調研華誼時,總會問「沒有了馮小剛,你們怎麼辦」;但調研其他上市公司時,又一直問「人家有馮小剛,你們有什麼」。

電影作為文化產品的特性,決定了任何創作者都無法始終保持巔峰狀態。2010年,馮小剛指導了兩部高票房新片《唐山大地震》和《非常勿擾2》,但今年一部也沒有。今年,也成為華誼兄弟的「小年」。

為瞭解決依賴問題,華誼兄弟於今年初推出了「H計劃」,旨在扶持11位新生代導演和10部新作品,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有票房號召力——也就是能有穩定、優質內容來源的人才。

事實上,《星空》的口碑不錯,首週末票房即超過一千萬元。不過從第二周開始,它遇到了三個強勁對手。其中,另一部小成本愛情喜劇片《失戀33天》以場場爆滿的凌厲態勢,一上映就獲得了大量場次。

華誼兄弟總裁王忠磊在微博上寫道:「雖然《星空》的場次開始大幅度減少……但我卻很開心,因為是分給了《失戀33天》,國產小電影組團迎戰好萊塢打拳機器人變種大猩猩希臘諸神!」

「這說明關鍵還是內容。觀眾喜歡看電影,但有個前提,只喜歡看好電影。」上海聯和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這樣對記者說。吳從60年代即入行,被業內稱作 「金牌發行人」。

在吳鶴滬看來,由製片、發行和放映三方構成的電影產業體系中,前兩者對放映渠道的 「掌控力」,遠比業外想像得要小。內容才永遠是核心。院線非常實際,首週排片或許會受前期宣發影響,但其後馬上會根據票房情況做動態調整。

「以 國慶檔為例。《畫壁》和《白蛇傳說》同時上映,本來《畫壁》排得場次更多,但後來你會發現,《白蛇》慢慢追上來了。」吳鶴滬介紹。只不過雖然有兩部號稱 「大片」同時上映,國慶、乃至整個10月檔期的票房實際上都非常清淡。10月17日星期一,聯和院線總票房才90萬元,而7月份《變形金剛3》上映時的數 字是一千萬。

市場低迷在業內看來只有一個原因——沒有好片源。

以《白蛇傳說》為例。該片製片方為巨力影視,發行方為博納 影業。後者一直號稱為國內最專業強大的發行公司,宣傳期口號為「票房沖3億」,在10月末還舉辦了一個票房超過2億元的慶功會。但多位參加當日活動的業內 人士告訴記者,私下敬酒時,博納影業高層還在鼓勵各院線老總「再加把勁,爭取切實過2億」。而院線老總們則開玩笑:「這片子號稱投資1.8億,現在票房剛 2億,有什麼好慶功的?」

電影實行分賬制,製片、發行、院線、影院分賬比例大約在37%、7%、6%和50%。若按照2億票房成績算,製片方巨力影視只能收回約8000萬元的成本,跟號稱中的投資額1.8億元相去甚遠。當然,實際投資額到底是多少,只有製作方自己知道。

雨果有一段關於觀眾的著名描述,或許可以用來解釋振幅過大的電影市場:「觀眾是一個易於波動的、廣大而充滿活力的流體。」觀眾不會有太多耐心,讓平庸的作品一直透支票房信用。

■券商觀點

國金證券:

堅定將影視行業作為長期首推的子行業。原因在於需求旺盛的高景氣度與工業化過程帶來的行業快速成長賦予的投資性機會。

比較電影、電視劇子行業:短期內電影行業更具爆發性,而電視劇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於精品劇的爭奪進一步白熱化;但電視劇盈利的穩定性與投資回報率更加有保障,且受益於下游廣告的彈性,與渠道的談判地位也較電影子行業更優。

招商證券:

電影行業在快速成長中走向集中化;電視業機會在於「蛋糕」再分配;藝人經紀具有「貢獻業績+業務協同+提升公司品牌」三重效應。

國泰君安:

文化體制改革的財稅、金融扶持等實質性政策有望跟進,建議繼續增持。從細分行業來看,有線網絡板塊和影視板塊將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受益最大,但前期漲幅不大,仍建議增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3

退休保障 左丁山

2011-11-25  AD

美國經濟不長進,增長似有若無,據富國銀行( Wells Fargo)一個調查顯示,不少美國人認為要工作至 80歲先至可以退休,否則退休金會唔夠使。陷於賴債邊緣嘅希臘可以讓公民在 50歲退休,真係不知錢從何來,唔怪得希臘要歐盟打救。香港人均壽命在 80歲以上,美國人均壽命唔夠香港長,如做工做到 80歲先至退休,即係話工作至死方休,美國公司有長俸,政府有社會保障(工作人口每月供款而來),都話唔敢提早退休,唔怪得滙豐銀行做一個調查發現,香港 有七成人認為目前退休款項不足。
適逢特首競選即將正式進行,有團體乘機施壓力,上街要求特區政府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全民退休保障」呢個口號嗌得 多,究竟內涵如何,退休人士每月可領取多少錢先至話夠,社會從來冇認真討論研究,斷不能趁住特首競選,兩位疑似候選人口輕輕咁應承推行,講就好聽啫,睇吓 今日歐豬國家之困境就知道呢類制度幾咁死火,香港斷不能借債度日,靠借嚟支撐全民退休保障嘅啫。
據報道,唐英年提出一個優化強積金概念,在現行強 積金以外設立自願性供款戶口,交由金管局負責投資,免收管理費。因唐英年要到月底先至宣佈競選,梁振英講咗在十一月二十七日宣佈,兩人應在宣佈後發表政 綱,到時我地或會知道兩人嘅退休保障政策,屆時希望唐英年陣營對呢個「優化強積金」概念有多啲說明。
今年曾司長宣佈派錢之前,曾講過注資強積金戶 口,點知俾一些人鬧到抽筋,將強積金妖魔化,逼到曾司長改變策略,一於派錢算數。不可不知,外國工作人口在工作年間,個個月都要供款、每月直接自糧單扣 除,如美國例子,在六十歲或六十五歲後才向政府逐個月領取社會保障金,講到底係羊毛出自羊身上,並非免費午餐!請一啲「有心人」切勿誤導市民,香港改革退 休金制度,要仔細研究,應由經濟學家做主導,研究清楚,未來特首千萬不能受「工黨」加社工壓力團體壓迫,就不聽其他民間聲音去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51

華人如何保障在非洲的利益

http://www.eeo.com.cn/2012/0202/220112.shtml

經濟觀察網 陶短房/文 1月28日和1月31日,短短4天裡,非洲大地上接連傳出兩起中國員工被劫持事件,引起全球性關注,更讓還沉浸在新年氛圍中的中國人心情不快。

1月28日劫持事件的發生地是蘇丹南科爾多凡州,位於蘇丹首都喀土穆以南620多公里的阿巴西亞鎮附近,被劫持的是中水電七局蘇丹南科爾多瓦州公路項目中國員工,事發時工地上共47名中國員工,其中29名被武裝分子劫持,17名避開劫持後獲救,1人頭部中彈。

1月31日的劫持事件,發生在埃及西奈半島上、西奈省省會艾爾阿里什以南萊赫豐區(Lehfen)通往水泥廠的路上,被劫持的25名中國員工系萊赫豐水泥廠工作人員,劫持者為當地貝都因人,屬於斯瓦爾克部落。經埃及行政當局調解,目前全部25名中國員工已平安獲釋。

這兩次綁架中國員工事件共同的特點,是劫持者並非刻意針對中國目標。

蘇丹南科爾多凡綁架事件的實施者係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北方局)(SPLM-N),該組織原為南蘇丹現執政黨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內的分支,主要由 SPLM內原籍蘇丹北方的人士組成,南蘇丹獨立後,他們因宗教、地域等關係無法成為南蘇丹國民,被迫改組為「北方局」,又因拒絕放下武器而成為活躍於青尼 羅河州和南科爾多瓦州等地的反政府武裝。他們綁架中國人質的目的,按其發言人公開的表態,系政府軍不斷圍剿而「臨時起意」,利用中國人質作自保的擋箭牌, 潛在目的則可能包括通過此事擴大政治影響,引起國際關注,使自己的處境和政治訴求得到外界瞭解、承認,甚至引發有利於己的國際干預,也不排除另有「換取經 費」等經濟目的。為避免惹禍上身,該組織秘書長亞西爾-阿爾曼和發言人羅迪先後對中外媒體表示「無意反華」、「人質安全」,並稱「安全形勢允許時」將釋放 中國人質。

西奈半島綁架事件的原因更為複雜:斯瓦爾克部落中有部分成員因2004年10月7日塔巴希爾頓酒店連環爆炸案(34死105傷)被警方以「涉嫌恐怖 襲擊同謀」為由拘捕,其中5人被拘押至今,據稱穆巴拉克下台後,新當局曾許諾早日釋放這些被拘押者,但遲遲不見下文,甚至無人關注,據當地媒體報導,這些 綁架者散發傳單,提出「釋放族人」和「停止向以色列輸送天然氣」兩項要求。當地調解人稱,綁架中國人質的目的,是試圖用以和警方討價還價,交換被拘捕的族 人,並向國際社會發出「不平之鳴」。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在海外有81.2萬員工工作,2012年可能翻番,此外,非金融領域對外投資2011年高達600億美元,同 比上升1.8%,這些當然會帶來更多的海外經營風險。對非洲而言,中國是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重要的投資者,2000多家中國企業在非洲從事經營活動,中非 貿易總額已高達1500-1600億美元,頻繁而豐富的經貿交往,和大量人員、項目的存在,令中國人出現在「危機鏡頭」前的概率大增,而非洲恰是個機遇 多、風險也大的地方,部族、宗教、政治、經濟、城鄉、貧富,各種矛盾錯綜複雜,交織纏繞,即便在此長期經營的法、英、土耳其、黎巴嫩等國企業、工作人員和 遊客,也常被捲入無妄之災,原本是「後來者」,來勢卻又如此兇猛,分佈如此之廣、密度如此之大、頻率如此之高的中國人,自然也很容易「不小心踏入他人是非 中」。

在非洲和其它海外地區經營的中國企業、個人有許多特殊習慣,如現金積累多、習慣大量僱用本國職員、喜歡封閉式管理、遇到不測慣於用錢解決、喜歡走上 層路線,等等,這些都讓中國企業、員工容易成為各種針對性襲擊的目標,並陷入矛盾核心,且一旦發生意外,往往就是人數多、影響大的惡性事件。近年來,中國 企業、個人對有針對性的襲擊、綁架等危險警惕性提高,防範意識增強,去年的幾次大規模撤僑行動更有聲有色,但4天內接連發生的兩次「殃及池魚」卻提了另外 一個醒:當你不可避免地頻繁出現在一些高位場合時,即使你不去自找麻煩,麻煩有時也會自動找上你。

一旦碰上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瞭解事件背景、綁匪動機、具體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否則便無法判明人質的危險程度,並據此作出最適合、最有利於保障人質安全的選項。

二、多方依靠,主動介入

非洲是個部族的社會,也是個「關係」的社會,在很多時候通過諸如部族、宗教、地方上的關係斡旋、搭橋或試探,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次埃及人質事 件迅速和平解決,和當地部落上層人士從中周旋有關。必須特別指出的是,這種「走關係」應通過多渠道,且儘可能減少「中間人」,否則很容易出現「兩頭吃」或 「拷貝走樣」的後果,不僅會白花冤枉錢(在尼日利亞等地曾有綁匪明明未提贖金,中間人卻獅子大開口,結果綁匪「免費」放人苦主卻以為花錢贖回,被中間人平 白「咬了一口」的事例),有時還會耽誤營救,危及人質安全(有些「中間人」根本沒有「關係」,只為訛一筆錢跑路)。鑑於此,使領館和企業等有關方面積極、 主動、全面的介入是必要的,且越早越好,越全面、直接越好。

三、謹慎依靠當地政府、官員和軍警

中國在非洲大多數國家並無武裝力量存在,個別駐有中國維和部隊或警察的國家,也只能在聯合國框架內採取行動,在很多時候,必須依靠當地政府、官員和 軍警的力量,進行和平或武裝營救。此次埃及人質解救過程中,當局就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這種依靠必須「多長個心眼」,有時中國人的遇難實際上是地方和當局 間矛盾所拖累,求助當局介入反倒令問題更難處理;也有時當局出於這樣或那樣的目的,刻意曲解問題成因,或採用有利於自己、卻不利於人質安全的方法解決問 題,如為避免矛盾公開化、國際化,或避免國際干預而草率行動,最終導致綁匪和人質玉石俱焚等,中方有關部門應明確「人質安全第一」的立場,充分發揮中國在 非洲的影響力,敦促有關當局避免採取可能激化矛盾的單方面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88

大刀闊斧汰弱留強 回歸保障型商品 蔡雄繼「做活」新壽的兩大布局

2012-2-6  TWM




低利環境及金融局勢震盪加劇,讓壽險業在近幾年經營上越顯困難,相較於其他壽險業積極獵樓、衝保單業績,新壽顯得保守許多,因為在總經理蔡雄繼眼中,現階 段調整公司體質、進行企業改造才是當務之急。

撰文‧許瀞文

星期六晚上,一場網路圍棋戰廝殺激烈,白棋將黑棋團團包圍,卻始終無法吃掉黑棋,因為黑棋早已布局兩眼「做活」(棋子被對方包圍,至少須有兩個眼,才能免 於被吃掉,做成活棋),成為反敗為勝的關鍵,而在電腦螢幕前專注下著黑棋的賽者,正是蔡雄繼。

從大學就愛上圍棋的蔡雄繼,在還沒接任總經理前,他每晚都花三小時下棋訓練腦力,讓自己思路更冷靜、清晰,「企業經營就像下棋,每個階段都需要謹慎思考, 困境都是另一次轉機。」蔡雄繼認真地說。

台灣長達十多年的低利率環境,利差損讓壽險業經營上備加困難,過去總被拿來和國泰人壽相提並論的新壽,在股價表現上更落後國壽一大截,新光金控股價還不到 面額十元,占集團資產比重七四.五%的新壽,更是影響金控能否獲利的重要關鍵。

另一象徵壽險市占率的新契約保費,新壽在第三、四名徘徊,去年度新契約保費收入約是七六五.六二億元,不僅被中壽的九一二億元超越,和國泰人壽、富邦人壽 超過二千億元相比,更被遠遠拋在後頭。

建置系統檢視業務員績效

新壽不僅前有強敵,後也有追兵,面對來勢洶洶的南山人壽,以及正摩拳擦掌的中信人壽(前大都會人壽),今年對新壽極具威脅,上任一年半的蔡雄繼坦言壓力很 大。衝業績、有面子固然重要,但為新壽長遠經營,他認為企業內部改造、調整體質才是現階段最該做的事。

民國六十年初期,台灣保險業才剛起步,精算師更是屈指可數,但年紀輕輕、頂著當時罕見碩士學歷的蔡雄繼,就已經拿到執照,但公司同事說:「從沒聽蔡總拿出 來炫耀過。」在新壽服務超過半甲子的他,從基層做起,歷任精算、資訊、行政、企畫等部門主管,一位曾在新壽任職、現為外商壽險公司的高層主管表示:「蔡雄 繼是最不躁進的新人,他總是結合實務與他所學的理論,謙虛地請教公司前輩,有不懂的一定問到懂為止。」蔡雄繼務實的性格和家庭教育有關,出身南投竹山的 他,家裡務農,父母從小就讓蔡雄繼有一個認知:「不是從毛細孔出來的錢不能要。」意思是賺的每分錢一定是血汗錢,這樣的價值觀也讓蔡雄繼在職場一路晉升。

過去根扎得深,他體會到人才優劣才是保險公司的根本,因此調整公司體質步驟中,第一就是去蕪存菁,而這也是他擅長的圍棋中,做活的第一個眼。

壽險公司都存在一個公開的祕密:將自己成交的保單掛在業績較差的員工身上,一方面能節稅,被掛的人也不會因為業績差被裁員。許多壽險公司為業績,總是睜隻 眼、閉隻眼,但蔡雄繼不同,他堅持每位業務員要發揮最高戰鬥力。相較於前任總經理潘柏錚,蔡雄繼更大刀闊斧,一位新光金控高層表示:「潘總任內是太平盛 世,但蔡總上任大環境艱困,他當然要更犀利。」蔡雄繼上任後建置一套商機系統,規定所有業務員每日必須落實拜訪三至五位保戶,並建立客戶資料、拜訪後結 論、最後成交件數等,再用這些資料去檢視績效。「根據統計每十次拜訪會成交一件,落實拜訪,業績當然會有起色。」蔡雄繼強調。

新契約壽險保額要年年增高為怕業務員敷衍了事,蔡雄繼也有稽核制度,他舉例,公司要E化,必須蒐集客戶的email,公司再用業務員填入的email與客 戶聯絡,確定是否為真,如此一來不適任的員工能自然淘汰,再聘進肯努力的年輕員工,不僅能將公司年輕化,也把每分錢花在刀口上。

人員調整後,第二個做活的眼是以銷售保障型的商品為主,降低新壽利差損。

在民國九十一年前銷售預定利率在八%以上的高利率儲蓄型保單,銷售量非常大,現在成了壽險業者最大的包袱,尤其越有規模、公司成立越早的壽險公司,越為高 利差損所苦,「這幾年賣了很多二%至三%的低利率保單,才把成本降到五%至六%間。」蔡雄繼強調。

他認為,保險就該回歸基本保障,他開始推動保障型商品,並要求新契約壽險平均保額為六十五萬元,去年提高到七十萬元,在蔡雄繼積極推動下,這目標已經達 成,蔡雄繼說未來目標要一年比一年更高。不過保障型商品保費收入畢竟不如儲蓄型收入,兩者差了十倍以上,這也是新壽新契約保費收入大幅落後的主因,「當時 吳東進董事長也對這新作法感到質疑,但經過數次協調溝通,他也逐漸認同。」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許多決策要等三、五年後才能見真章,但蔡雄繼很清楚,經歷 一次又一次的金融震盪後,新壽最重要的是調養體質、重新布局。如同他最喜歡的圍棋,「每一步都走得有策略。」而能否帶新壽重返榮耀,正是他最大的考驗。

蔡雄繼

出生:1953年

現職:新光人壽總經理

經歷:新光人壽精算商品、外務企畫、業務行銷等部門主管學歷: London City U. Actuarial Diploma Course

逢甲大學保險學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56

資訊公開透明 法令規定嚴謹 聶雲:當美國包租公比台灣有保障

2012-2-20  TWM




從小在美國長大、同時投資過台灣和美國房地產的藝人聶雲表示,比起台灣,在美國投資房地產輕鬆許多,也因為法令規定嚴謹,對跨國投資人來說,不必太擔心受 騙上當。

撰文‧何珮郁

台灣和大陸的房市正處於過熱的疑慮之中,反觀美國房地產市場,卻已見逐步打底跡象,相對具有投資吸引力。想在遙遠的地球另一端投資房地產,如果語言不通再 加上人生地不熟,看似困難重重,但仔細研究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遊戲規則後,會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已經在台灣當越洋包租公有十多年經驗的藝人聶雲,因為從小在美國洛杉磯長大,對當地的地理環境相當熟悉,早在二十四歲時,就以貸款在洛杉磯買下了人生第一 棟房子。到台灣發展後,向來熱中房地產投資的他,在台灣投資都是以轉手買賣為主,十年來大約買賣過六、七棟房產,保守估計獲利約二成,超過千萬元。

資訊透明

美國租金報酬平均七%

「最大的利多就是谷底,最大的利空就是過高。」聶雲坦言,他操作房地產並沒有太多的大道理,只要趁大環境不好時危機入市就對了。當初洛杉磯的房子就是如 此,如今市價已從台幣一千萬元漲到一千五百萬元,出租的租金,每個月也都有台幣六萬元左右的穩定收入,換算下來,租金報酬率高達七%。而近一年來,他則開 始積極在洛杉磯尋找下一個投資標的。

同時熟悉美國、台灣房地產市場,聶雲比較兩地認為,美國房地產市場比較成熟,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也明確「不鼓勵」房地產投機炒作,這一點,從近幾年 來,美國不斷降息刺激經濟,房貸的利率卻仍維持在五%左右的高位就可了解。

再者,美國走的是實價課稅的制度,價格資訊透明,大幅降低投資客炒房的空間。也正因為如此,少了被哄抬過高的買賣價格,美國的租金報酬率相對吸引人,平均 都有六%至七%左右的水準,有些區域甚至可達一○%,幾乎是台灣的二至三倍。

然而,美國幅員廣闊,每一州、區的房地產差異極大,該怎麼確保自己買到的是合理價位呢?聶雲詳細指出,在美國,每一區的房地產在興建前,政府對於該區內建 物的房型規格和每一戶的坪數大小,都會事先統一訂定,如此一來,這個區域的物件都長得一樣,價格就會很清楚地被訂定出來,落差不會太大。「但是,在台灣比 較困難的是,你不可能拿帝寶四房的產品和隔壁大樓四房的產品來做比較,雖然它們同樣都在大安區。」

法規嚴謹

越洋包租公相對有保障

另一方面,美國的房地產買賣交易制度也相當系統化,儘管每一州的法令會有些微不同,但相同的是,資訊都非常公開透明。當賣方委託仲介將物件放到網路上時, 所有跨品牌、跨區域的仲介都可以看到這個物件,也都可以自行帶有興趣的買方去看屋。而該物件過去的歷史成交價、同一區域內同樣房型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等,買 方全都可以在網路上事先查詢到,這一點就和台灣的仲介制度非常不同。

更不同的是,美國的房仲業務員必須考取執照才能執業,只要繳交年費加入公會,並掛在仲介公司底下,就可以向政府申請一組密碼,替買方查詢到房屋更多的細 節,例如重大維修紀錄、買賣歷史等。

而仲介帶客戶看屋的制度則更特別。聶雲指出,賣方的仲介會先向政府申請一個有密碼鎖的小盒子,然後把這棟房子的鑰匙鎖進小盒子,放在房子外觀的某處,而每 一位仲介都可以查詢到密碼,如果要帶客戶看房子,就直接去找小盒子輸入密碼即可拿到鑰匙。

費用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仲介的佣金,每一州也不大相同,大部分的區域是由賣方全出,約五%至八%,買方則不須支付。外國人的房貸成數大約只能貸到五成, 地價稅稅率約在一.二五%至二%之間。

除了網路上資訊公開透明,聶雲也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另一個小訣竅,「用Google Map一拉,你就可以站在那棟房子門口了!」去年他在網路上看洛杉磯某個海灘區的房子,該區平均成交價在一百五十萬美元左右,但他卻發現區域內有兩條街的 物件,成交價只要七十萬美元,「我覺得很奇怪,就上了Google Map查詢,才發現那兩條街就正對著機場起飛的跑道,難怪價格差一半。」如果買進之後想作為出租之用,輕鬆當個越洋包租公,當地的出租管理公司制度也相當 成熟,通常買方委託管理公司找到房客後,須付一個月的租金費用給管理公司,往後每個月的管理費用約收取租金的五%至八%,視物件、區域而定。每個月的房租 會由房客付給管理公司的信託帳戶,再由管理公司扣除管理費、房子本身的開銷等各項費用後再匯給房東。

若不諳英文,聶雲也建議,可先找美國當地較大的仲介品牌,如Remax或二十一世紀,通常可找到華人的仲介服務,也因為法令的規定嚴謹、制度成熟,消費者 在美國買賣房子則相對有保障。

「租金收入」須申報

美國國稅局針對外國人另訂有代扣預繳的法規,出租管理公司在給付外國房東租金前,會先代扣30%給國稅局,年初會寄發一份1099表格給國稅局及房東,記 載前一年的租金總收入,租金收入可以扣除相關費用,例如房地產稅、出租管理費、修理費等,至於稅率則因人而異,若無其他大筆收入,通常稅率約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99

保障房拉不動投資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23_all.html

 在今年經濟滑坡的陰影中,保障房被寄予拉動投資的厚望。

  其中內含的邏輯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變化緩慢;出口雖暫時企穩,但始終受外需拖累;以往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投資,因房地產 調控延續,進而影響地方政府收入,其三大組成部分之二——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都面臨下滑風險。而要對沖商品房投資下滑、進而托底投資,保障房建設被 認為是重要手段。

  住建部將今年的保障性住房新開工目標下調至700萬套,但由於房屋建設有兩到三年的週期,建設力度並未減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估算,今年實際在建工程量在1800萬套左右。

  問題是,資金從何而來?

  從2011年的情況看,保障房建設的資金來源包括中央財政、地方財政、信貸以及社會資金等。雖然財政部明確表示今年中央財政的投入會增加,但 是,對地方政府來講,一方面作為其收入重要來源的土地出讓收入開始減少,另一方面,「4萬億」投資項目的貸款以及2009年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都開始進 入還款期。

  今年2月初財政部下發通知,要求切實落實保障房資金來源,確保不留資金缺口,其中即涉及拓寬地方政府資金來源渠道的舉措。不過,這些渠道雖有作用,但不能過分誇大。

  「資金方面,今年跟去年最大的區別,就是信貸會更多。」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對財新記者表示,近期很多文件都提出,要加大對保障房的信貸支持力度,預計今年信貸資金會增加,而且增加較多。

  不過,對社會資金來講,保障房資金回報率低的問題仍未解決,「目前還沒看到資金來源改善的信號。」莫尼塔投資分析師施琪對財新記者表示。

  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保障房在整個投資中的佔比並不大,加之資金來源尚未明朗,其對投資的作用不應高估。「保障房會對房地產投資下降有一個對沖,但對整個投資的拉動談不上。」汪濤稱,今年房地產投資要弱很多,「投資拉動不會體現在保障房上」。

地方財政壓力加大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全年新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43萬套(戶),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32萬套。

  對於保障房投資金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長張學勤近日接受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採訪時表示,2011年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完成投資近1.3萬億元。

  資金來源方面,已公佈的數據包括中央財政下達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1526億元,新增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1751億元,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發放貸款265.88 億元。三者合計為3542.88億元。

  從各地來看,情況不盡相同。財政投入是部分省市保障房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根據山東省財政廳的數據,2011年全省財政投入保障住房資金282億元,比2010年增加179億元,增長1.74倍,佔保障房總投資的一半以上。

  河南2011年籌措保障房建設資金325.68億元,其中爭取國家補助72.97億元,省財政配套23.51億元,市縣籌措落實資金50.79億元。三者合計佔比達到45.2%。

  相比之下,江蘇、北京保障房建設對財政資金的依賴要小一些。江蘇去年保障房資金總投入超過520億元,其中省市縣財政投入及按規定渠道提取資金合計150多億元,通過銀行貸款、信託投資等渠道籌集370多億元。

  北京市保障房辦公室發展規劃處處長張國偉在一券商座談會上透露,北京去年保障性住房投資746 億元。

  北京市財政部門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113.97 億元,包括中央補助專項資金、地方政府債券、廉租住房專項資金等來源;成立北京市保障房建設投資中心,目前已到位融資資金80億元,實現投資90億元;作 為利用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房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北京獲得的貸款額度為150.41億元,2011年底全部實現放款。此外,北京還擬安排500億元私募債, 以企業為發行主體,以限價房安置房為投資標的,市場化定價,認購良好。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去年新增開工未完工工程611萬套,加上今年新開工的700萬套,在建工程數量將超過2011年。張學勤稱,實際在建工程量至少1700萬套。

  另外,山西、江蘇、江西等地,還在國家下達的任務量上自行加碼。加之今年增加了竣工指標,秦虹預計,建設資金的實際投入也將超過2011年。

  財政部近期多次表態稱,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將大於2011年,下達進度也明顯加快。中央財政已於2011年9月底提前通知2012年部分中央補助資金數額,並將於2012年4月底前下達剩餘的補助資金。

  目前,國家發改委會同住建部下達421億元,其中255億元補助新建廉租住房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166億元補助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今年第一筆中央補助資金下達比去年早一個月。」張學勤透露。

  不過,對地方政府來講,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壓力將更加嚴峻。除在建數量增加,保障房結構的變化也需要政府投入的增加。

  綜合各地信息,去年保障房的建設重點為棚戶區改造,與經適房、限價房類似,其資金基本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來解決。但2012年各地的建設重點轉向公租房、廉租房,這兩類政府持有產權的保障房對政府資金的依賴明顯增加。

  以山東為例,其財政廳文件顯示,雖然中央分配的2012年新增城鎮保障性住房任務總量比去年有所減少,但由政府承擔的保障房卻增加了1.44萬套,財政投資的任務進一步加重。

融資渠道亟待拓寬

  財政部2月初下發通知,拓寬了地方政府資金來源渠道,包括今年增加的地方債收入優先用於保障房、個人住房房產稅試點地區取得的房產稅收入專項用於保障房等。

  但是,地方債收入中保障房所佔的比例並不清楚。2011年財政部代理發行的地方債中,江西70億元,其中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資金約30億元;黑龍江69億元,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已投入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中。

  根據上海和重慶的預算報告,個人住房房產稅試點一年來,兩地的個人房產稅收入分別為22.1億元和1億元。

  為提高保障房的投入,部分省份開始提高從土地出讓收入的提取比例。按規定,土地出讓淨收入不低於10%的比例用於廉租住房保障。河南從2012年起改為土地出讓金毛收入中提取3%,用於保障房建設;安徽的比例則為2%-5%。

  汪濤對財新記者表示,現在想讓地方財政增加投入,但是財政好多是專款專用,最終還是得通過信貸。

  她認為,去年貸款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央對地方債比較擔心,對融資平台貸款卡得比較緊。現在摸底之後,對這一問題如何解決已經有了輪廓,流量可以向前滾動,會釋放出一部分資金。

  根據財政部的通知,她稱,保障房融資平台很可能在增量融資方面被「開綠燈」,並獲得銀行新增貸款的支持。

  張學勤接受官方媒體採訪時則表示,符合規定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可發行企業債券或中期票據,專項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承擔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項目的其他企業,也可以在政府核定的建設投資額度內,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進行項目融資。

  另外,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房建設試點可能擴大。山東、福建等省均稱積極爭取擴大試點範圍。

  去年部分省市成立專門的保障房建設公司,也在研究創新融資方式。北京市住建委提出,支持金融產品創新,探索發行中長期債券、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等金融工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運營。同時,要規範利用企業債券融資。

  張國偉在前述券商座談會上透露,2012年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共需投入資金1000億元,除20%的資本金,共需融資800億元。初步設想為財政資金50億元,公積金貸款200億元,債券融資200 億元,商業貸款300億元,發行房地產信託基金50億元。

  張國偉表示,北京將繼續申請私募債支持保障房建設,500億元作為債券餘額,滾動支持。另外,還將研究建立保障房流動性資金池,通過設立保障房基金等途徑,募集一定規模的資金作為儲備資金,用於保障房應急、短期過橋貸款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加以補償。

  對於今年的保障房資金,莫尼塔投資施琪對財新記者表示,除了中央財政投入可能增加至2000億元、各地從土地出讓收入中提取1300億元左右, 加上一定數量的貸款,其餘的並不易估算,因為保障房有很大的不透明性,一些國有企業的集資建房也被劃歸到其中,「這部分投資具有一定不確定性」。

  接近山東省住建廳的一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在保障房的統計中,確實有一部分企業集資建房,政府很樂意企業這樣做,因為連土地都不用劃撥了。

  對今年保障房資金到位情況,該人士稱,山東省內有一個說法,在保障房總數一定的情況下,結構上可以變一下,即可以從政府投入較多的公租房、廉租房變為經適房、限價房。

  地方政府希望計劃資金到位後,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山東鼓勵企業建設公租房,而企業出於對留住員工、方便管理的目的,也樂意參與。前述接近山東住建廳的人士稱,由於山東政府比較強勢,企業會配合政府的需要,以換取今後發展的有力支持。

  2011年淄博東嶽集團等大型企業新建改建公共租賃住房3200餘套。

  不過,施琪認為,雖然財政部、發改委多次發文敦促,目前保障房資金回報率低的問題並未解決。要吸引社會資金,還要在建設制度上有所創新,比如採取類似重慶的模式,滿一定期限後可以出售,提高資金回報率,「目前還沒看到保障房資金來源改善的信號」。

  在資金來源尚未明朗的情況下,寄望其能對沖商品房投資的下滑,進而拉動投資增長並不現實。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萬億元,按保障房投資完成額1.3萬億計算,其佔比也不超過4.2%。

  施琪認為,保障房對投資談不上拉動,更多的起到托底作用,只是讓投資增速下滑不那麼快而已。

  汪濤則認為,這種簡單測算會有偏差,更有意義的是看實際資本形成,比如建好多少面積的房、用了多少噸的水泥和鋼鐵。

  去年保障房開工未完工項目增加了611萬套,加上今年新開工的700萬套,「今年資金能到位的話,施工面積可能會增長很快」。

  汪濤預計,保障房在建面積將約佔城鎮住房在建面積的三分之一,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速名義會下降,實際增速相差不大,但對大宗商品的需求要弱一些。保障房會對房地產投資下降有一定對沖,但「投資拉動不會體現在保障房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84

鋼鐵業下游金主疲弱 346萬套保障房「吞不下」巨額產量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8/2NNDE3XzQ1MDE2NQ.html

21世紀網獨家報導 住建部6月7日消息,截至5月底,全國保障房已開工346萬套,完成投資3895億元。不過,保障房也「吞不下」巨額的鋼鐵產量,21世紀網推算,每年超2億噸的建築用鋼產量,足夠將十二五保障房計劃完成三四次。

「房地產用鋼需求量最大,目前只能依靠保障房拉動鋼市,2012年實際在建工程量有1800萬套左右,這遠不能滿足鋼鐵去庫存需求。」卓創資訊分析師郭凱表示。

房地產、基建、機械、家電和汽車是鋼鐵行業下游消費的主力軍,來自卓創資訊數據顯示,2011年房地產、基建、機械、家電和汽車的用鋼需求量佔比,建築55.1%,機械19.3%,汽車6.6%,造船3.6%。

當前,中國地方債與房地產風險猶存,這些鋼鐵行業的「金主」需求疲軟,是導致此輪鋼鐵業全面虧損的主因。

\

數據來源:中鋼協

鋼鐵下游「金主」 整體疲弱

房地產是鋼鐵行業的最大金主。但中央多次強調堅持房地產調控不放鬆、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政策,讓企業投資開工更加謹慎,許多開發商不得不打折促銷、以價換量。

然而,保障房建設用鋼需求量本身在螺線年產量中佔比並不大。21世紀網據相關數據統計,近三年螺線年產量均超兩億噸且呈持續增長態勢,由此推算,每年的螺線產量就足夠讓十二五保障房計劃完成三四次。

卓 創資訊鋼鐵分析師郭凱算了這樣一筆賬,保障性住房一般採用磚混結構,用鋼需求為20-40公斤每平米,取平均值30公斤/平方米。每套面積按經適房標準 50-60平方米估算,3600萬套保障房的用鋼量在5400-6400噸左右,由於房地產用鋼中的90%為螺紋鋼和線材(以下簡稱「螺線」),若按規劃 完成建設任務,螺線需求量將在六千萬噸左右。

國家住建部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全國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3600萬套,去年已開工1000多萬套,完工432萬套。2012年計劃開工700萬套以上,計劃完工量500萬套,粗略估算今年在建保障房總量為1800萬套左右。

如此浩大的民工建築工程,能否為庫存高壓的鋼市帶來起色?「地方政府在執行保障房建設中存在投機跡象,下半年保障房完工量仍無法判斷。像東莞、深圳等地做『貼牌』保障房,造成數字上紅火的假象,但真實在建工程不足3成。」美爾雅期貨分析師雅妃曾公開表示。

她 分析,這主要是地方政府財政趨緊、保障房項目盈利能力不足所致。今年是地方政府集中還貸高峰,加上經濟增速降低、稅收政策調整等,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 房地產行業不景氣,盛行十多年的土地財政也是大打折扣,致使地方政府主觀上不願意大建保障房項目;另外,保障房工程融資問題沒有有效解決,大多數地方存在 著項目開挖之後長期閒置的尷尬。

「我的鋼鐵網」資深分析師張鐵山對鋼市的低迷行情並不看好,「鋼鐵下游的金主們需求疲軟,加之鐵礦石及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政策利好因素發揮作用需要很長時間。」

基建方面,資金問題持續制約著「鐵公基」的建設,1-4月鐵路固定投資累計同比下降43.6%。鐵路、公路等基建投資在短中期或難以超預期回升。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一季度工業行業中汽車產銷同比負增長,分別下降1.83%和3.4%,造船行業依舊低迷不振。1-4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20.2%,創10年來新低。中國人民銀行披露的4月信貸數據也顯示,企業的貸款需求也降至低點。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表示,「2012年國鋼材消費將低速增長,將比2011年增長3-4%左右。而2003年來中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年增速平均值在15%以上,最高的2004年曾達到26.8%。」

2萬億,能救鋼鐵嗎?

在國內經濟增速和企業贏利惡化的情況下,國家投資及消費刺激政策頻出,從家電、汽車下鄉到國家發改委提速審批項目,有媒體驚呼類似2008年的「四萬億」2.0版已至。但業內人士表示,新一輪刺激政策或將加劇產能過剩。

08年底國家出台的四萬億刺激政策全面拉動了鐵路公路、基建、房地產建設,鋼材價格因此一路飛漲。據卓創資訊數據,鋼材價格從2009年4月開始一路飆升到8月5日,幅度在1400元以上。

但從8月5日鋼價止漲回跌,兩個月後跌幅在一千元以上。郭凱坦言,雖短期拉動內需,但由於前期炒作過猛,投資資金過大,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後,真實需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樂觀。2010年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危機開始顯現,負面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今 年,雖官方不會再度出台類似08年的四萬億刺激政策,但據發改委網站顯示,僅在5月21日一天就審批了100多個項目,相當於5月份前20天的總和。5月 24日,久拖未決的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和廣西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以及河北省唐山遷安市的首鋼搬遷項目同時獲批,總投資過千億元。

據此前媒體報導,註明2012年4月批准的項目超過200個,其中一半以上為水利、風能、生物能清潔發電項目。

但利好政策出台後,鋼材現貨市場表現並未轉好,甚至仍繼續弱勢盤整。三大鋼鐵項目審批通過後,鋼材價格的僅維持四天上揚,就重陷下跌的泥淖。

中 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表示,在中國鋼鐵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這輪刺激政策恐怕會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他明確提出,無論是加大投資還是降准減稅,雖然可以 暫時創內需保增長,推遲生產過剩危機的爆發,但從長遠的角度,這些刺激措施都是在刺激供應而非刺激需求,因而難以避免生產過剩危機的爆發。

「新一輪刺激政策很難達到08年的效果,整體而言這輪經濟刺激仍然是以投資基建為主,只能消化一小部分積壓庫存。家電下鄉、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等拉動作用更加微乎其微。只有房地產才能拉動國內鋼鐵市場需求,但短期內國家不會放鬆房地產調控。」張鐵山稱。

此 外,從鋼貿商來看,新一輪刺激政策主投的基建項目鋼材訂單,主要掌握在國有大型鋼貿商手中,由於產能過剩嚴重,這部分鋼貿商受國家調控,在資源配置和資金 規模上限制重重,始終處在微利狀態。「中小型鋼貿商雖然經營方式靈活,但是沒有基建項目的供貨權,產品主要供應建築領域,受低迷的房市影響庫存積壓嚴 重。」郭凱補充道。

5月22日,國內多家鋼廠再次宣佈下調鋼價,新撫鋼、四平現代、山西晉鋼、日照鋼鐵螺、安鋼建築用鋼下調幅度20元/噸~90元/噸不等。在此之前,國內最大的民營鋼企沙鋼股份發佈5月下旬鋼價政策,價格大幅下調50~100元/噸。

業內人士分析,六月份鋼價將繼續走低,綜合來看,近期鋼價或將繼續因為需求量得不到有效的洩洪口釋放而持續探底,在下游需求的相關刺激消息出來前,鋼材價格基本上失去了上漲的能動性。(21世紀網 戰瑞琬 熊婷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00

鋼鐵業夢斷保障房:15億獎勵難起死回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8/5NNDE3XzQ1MDI5Nw.html

21世紀網訊 6月7日,據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消息顯示,今年1月至5月全國計劃新開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700萬套以上,基本建成500萬套。截至5月底,已開工346萬套,開工率為46.4%,基本建成206萬套,完成投資3895億元人民幣。

2011年,全國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1000萬套。全國保障房建設加速的同時,商品房投資卻在減速。

中央如此力度加快保障房建設開工,放在商品房投資建設下滑的大背景下,難免令業界產生加速投資以緩解下游產業鏈難題的幻想。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央財政對2011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獎勵資金15億元人民幣,最多只能拉動地方鋼鐵消費。

中央財政15億獎勵保障房

6 月初,財政部公佈,為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中央財政對2011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務完成較好的地區給予獎勵,並於近日下達了2011年城鎮保 障性安居工程獎勵資金15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東部地區4億元,中部地區6.1億元,西部地區4.9億元。同時,明確要求資金統籌用於廉租住房、公 共租賃住房、各類棚戶區改造等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支出,不得用於彌補辦公經費、業務經費不足,也不得用於發放獎金和福利等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無關的 開支。

一位未具名的資深研究員對21世紀網分析,整個鋼鐵行業的現狀與投資失誤有關,屬於結構性的產能過剩,GDP影響下,行業訂單減少 則加大庫存壓力,而鋼鐵是基建、農林、房產等行業的下游,房地產只是影響鋼鐵銷售的一項指標,而保障房又是房地產市場的一部分,而且是區域性的行為,並不 能彌補整體行業的下滑。

據一份機構內部分析報告稱,從一季度財政分項數據來看,在住房保障、農林水務、交通運輸方面的投資在逐月增大。此 外,今年鐵路計劃固定資產投資為5000億元,而一季度的只完成了不到600億元,預計二季度開始會加大投入,這些都有利於拉動鋼材需求。業內預計,隨著 三月起住房等投資逐漸增加,拉動需求,鋼材市場二季度料將回暖。

然而,在上述研究員看來,「哪個區域的保障房建設加速,那個區域的鋼鐵銷售就會好一點,這是因為螺紋鋼是區域性的產品,價格優勢原則決定了只能減緩當地的鋼鐵銷售。」他繼而指出,在用鋼量上,他認為兩者不是一個概念。

因為下游房地產的形勢、政策減弱,所以需求量減少大概20%-30%。來自行業研究員的信息,這個比例是結構性調整之後的數據,此前的房地產佔比更高。

鋼 鐵行業的從業人員對此深有體會:現階段鋼鐵價格不斷下降,這跟房地產建築業有一定的聯繫。房地產建築業是用鋼較大的一塊,房地產正經受國家調整,交易萎 縮,投建項目大大減少,鋼鐵用量相應減少,並且鋼價在下降通道時,市場有觀望態度。相信在房產市場穩定,鋼鐵價穩定後,就會穩步上升。

一位鋼材供應商表示,「現在鋼材貿易商面臨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墊資嚴重」。據他介紹,由於現在「房子不好賣」,建築商拖款日益嚴重,很多項目要等到房子完全建好之後才能付齊全款。甚至大型上市房地產公司的項目,去年的貨款今年都還沒結清。

有 媒體援引「我的鋼鐵」網分析師劉慧峰的分析:3月份鋼材產量再度創新高,可能是因為3月份以及4月初鋼材價格出現一波反彈所致,數據顯示,3月初的全國螺 紋鋼現貨均價在4270元/噸左右,到3月底4月初上升至4400元/噸,上漲幅度在160~170元/噸之間。一些小型鋼廠看到有利可圖大規模增產,導 致產量增長。

按照歷史經驗,3、4月份是建築工程施工的旺季,也是鋼材市場消費的旺季,因此在這段時間裡鋼材庫存往往會有所回落。「我的 鋼材」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社會庫存1706.3萬噸,比上月同期回落超100萬噸。但今年庫存的回落速度不及往年,上年同期社會庫存總量只有 1600.4萬噸。

上下游鏈條不通,只能追溯到消費環節,房地產消費者在觀望,開發商投資減速,是這部分鋼鐵訂單減少的主要原因。

商品房市場才是大頭

正 如一眾研究員所發現的,商品房投資開發才是鋼材市場的主要支撐。而各地前4月經濟數據顯示,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幅下降是共同特徵,從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到杭州、成都等二線城市均是如此。包括上海、廣東等地甚至已出現房地產投資負增長,其中上海以0.1%的同比降幅打開了一線城市的房地產投資下降通道。北 京也以1.4%的房地產投資同比增幅站在了負增長的邊緣上。

上海統計局數據顯示,佔固定資產投資一半權重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在上海再次出現 負增長。今年前4個月,上海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額613.18億元,以0.1%的同比降幅正式步入負增長區間。而一季度,這一數據還是正增長0.7個百分 點。這是自2008年以來,上海首次出現房地產投資負增長。

然而,一份來自鋼鐵行業的內部分析報告指出,樓市的溫和調控開始,本月落實預 判,溫總理講話進一步證實該政策預期。但大規模全面放鬆仍不可行,因為政府基於宏觀政策保持穩定和溫和的調控原則,並不認可全面放鬆言論,並且全面放鬆將 繼續前期刺激政策的負面作用,但是,部分區域一定程度的放鬆已成普遍預期。 數據顯示,5 月份全國54 個典型城市累計成交已近20 萬套,創2011 年初新一輪調控以來的月度新高。其中北京新房成交量已創16 個月以來的新高,恢復到調控前水平。5 月全月北京新房簽約10502 套,環比上漲34.2%,較去年同期上漲43%。二手房住宅簽約12672 套,環比上漲27.2%,較去年同期上漲57.1%。

目前新建商品房價格走勢表現為降幅趨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瀋陽、杭州、南京、青島、重慶、成都等十大重點城市中6 個城市的價格降幅環比收窄。本月央行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在增加市場流動性的同時,有利於市場形成需求穩步增加的態勢。

為防止經濟繼續走低,政府對房市的調控措施在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將進行微調,即在繼續抑制投機性需求的同時,加大對首次購房的支持力度,並逐漸放鬆對改善性住房的需求限制。

此外,央行於6月7日晚間宣佈降息,引發「此輪房地產最艱難時刻已經過去」的市場觀點。與房地產齒唇相關的鋼鐵業是否也因此看到了希望?

2011 年12月,寶鋼遠東集團的總經理李鋼在接受和訊網採訪時說,隨著國際現在形勢的逆轉,因為這牽扯到一個產業鏈。房地產現在下滑,購買力減弱,鋼廠的供給市 場減少,包括對於我們來說是產業鏈,我們是源頭,就是我們這一塊的資源限量了。因為現在需求量減少了一半還要多,我們吞吐量很大,包括現在的幾個大鋼廠寶 鋼、武鋼,他們的吞吐量已經超過兩年了。

如此看來,鋼鐵去庫存化仍然膠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02

中國擬大幅調低保障房建設目標

http://china.caixin.com/2012-07-24/100414332.html

【財新網】(記者 張豔玲)在中央政府強力推動下,從2011年起,保障房建設成為地方政府的硬性任務。不過,財新記者獲悉,這種「中央下達指標,地方完成任務」的模式引發中央與地方的新一輪博弈。

  按照原來的方案,中央政府規定從2011年起,用五年時間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萬套。其中,2011年建設任務是1000萬套,2012 年1000萬套,之後三年還要再建1600萬套。為了保障建設計劃的落實,中央政府為各省分配了建設指標,並定期公佈建設進度予以督促。

  事實上,囿於地方政府財政壓力、保障房分配監督方面的困難等現實問題,上述指標又有所下調。2011年12月22日,在全國住房保障工作會上, 住建部明確2012年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總量下調至700萬套。而據財新記者瞭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稱住建部)在今年5月底作出了進一步改變上述 硬性分配指標建設方式的嘗試。當時住建部發佈一份通知,要求各地根據「資金、需求」等實際情況,自行擬定並上報2013年—2015年保障房建設計劃。在 6月底,各省已將計劃數據上報住建部。不過,據財新記者瞭解,各地上報的計劃數量遠低於中央政府的預期。

  一位地方住房建設系統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2012年建設目標已下調至700萬套,這次調整則意味著未來三年,中央政府將不再給地方分配建設 指標。原計劃3600萬套的建設目標將不再被提及,保障房建設任務將由地方自主決定」。據這位人士分析,之所以調整指標建設模式,是中央和地方博弈的結 果。這種從上到下的指標分配,也為地方保障房建設、分配帶來困擾。

  保障房指標分配模式和既定建設指標是否會進行調整?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中央原本有意調整指標分配方式,但由於地方上報的「數 量太少、積極性太差」,所以決策層仍考慮在現有地方上報數量基礎上,給部分省份增加建設任務。原計劃3600萬套的建設總量是否調整,尚未有定論。

  事實上,對「3600萬套」是否合理的質疑早已出現。在2011年10月27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中「國 務院關於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工作情況進行專題詢問」新聞發佈會上,嚴以新委員質疑「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建設依據不是十分充分」,並指出「各地需 求差異大,地方財政不堪重負」。住建部部長姜偉新也在會上明確表態稱,將根據地方建設情況進行中期評估,並據此實事求是地確定「3600萬套原定的規劃數 是不是要進行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93

諫言保障房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0/100422479_all.html

 中國正在建設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中央政府於2011年初提出了五年內建設3600萬套、2011年建設1000萬套的宏大目標。

  截至目前,官方組織的中期評估結果尚未公佈,但這項被認為將惠及上億中低收入人群的龐大民生項目,建設中已屢屢暴露出資金、土地、分配公平等問題,不僅讓地方政府深陷資金和道德困境,也令公眾充滿疑慮。

  2012年8月7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北京舉辦「中國保障性住房政策國際研討會」,長期研究住房保障的中外學者以及相關的土地、建設部門官員們悉數到場,諫言保障房走向。

  與會者的理論共識是,中國的住房保障體系雖然初步有了大體的框架,但仍具有應急性、臨時性特徵,尚未形成長期、穩定、成熟、有效的機制,「完善保障房『頂層設計』」,被認為是今後保障房良性發展的前提。

指標錯配

  按照計劃,「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建設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這個指標遠超「十一五」期間1630萬套的總量。由於中央採取的是指標層層分配的計劃模式,實際建設中出現了諸多問題。

  最明顯的表現是供給與需求的錯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保障房問題研究》報告中指出,由於城鄉之間、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各省市縣之間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特點不同,各地的人口面積不同,對保障性住房的需求不同,難以用統一的模式來限定和規範各地保障性住房的建設。

  比如東西部之間存在需求差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任興洲認為,中西部的問題是缺錢,因為大部分地區是吃飯財政,同時需要保障的規模大於東 部地區,建設任務更重,但2011年建設的1000萬套保障房中央只拿出1310億元來支持,實際上攤到各地只是「撒了一些胡椒麵」。東部城市保障房建設 的最大難題則是土地供給,儘管國土資源部在落實保障房用地上要求「應保盡保」,計劃單列保障房用地指標,但事實上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按照行政區劃分配的方式 並沒有改變。

  此外,大中小城市之間也存在指標配給錯位。中央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即指出,在一些特別需要保障房的地方,像長三角、珠三角的大 城市,這些地方按行政區分解指標建設保障性住房來看,供給不足,而一些人口較少或者人口淨流出的中小城市面臨建成以後沒人住的問題。

  這種不合理的指標分配,導致地方政府壓力過大。清華大學教授鄭思齊認為,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責任分擔機制不合理,中央政府投入較少,依然以地方政府投入為主,導致地方支出壓力巨大,房地產調控造成的土地出讓金大幅下滑,各地資金缺口頗大,無法有效推進保障房供給。

  江蘇省無錫市委副秘書長王安嶺調查發現,迫於中央政府的目標要求,有些城市採取 「短腿補缺」、填空湊數的辦法,把政府公租房、經濟實用房、拆遷安置房、定銷商品房和特困保障房等全部納入保障性住房範圍,其中定銷商品房和拆遷安置房佔 了較大比例。保障房結構比例、供給價格與城市中低收入群體的基本需求結構不相適應,失卻了城市保障性住房體系的應有之義。

  其結果導致部分符合廉租房保障家庭「可保未保」。如鄭州市2012年4月出售的三個樓盤、6000多套安居房,最後購房的申請對象不到60戶。原因在於3000元/平方米的房價超出了這部分群體的實際承受能力,沒有起到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的應有效果。

分配錯位

  大規模建設的保障房,究竟是保障的哪些群體?

  毋庸置疑,流入城市的農民工群體是對保障房最有需求的,但他們卻被長期排斥在保障房之外。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清泰指出,長期以來,保障 房政策對象侷限於城市原居民,但大多數城市常駐居民已經通過過去的福利分房和1998年以來的商品住房市場解決了住房問題,到2010年自有住房率已經達 到89%,無房戶是少數。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看來,能夠在城市穩定而有尊嚴地居住,已經成為億萬農民工最迫切的要求,中國的住房保障政策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民 工身上。根據他的測算,這些想在城鎮定居的農民工,有六成希望在地級市以上的大中城市定居,有四成希望在縣城或者小城鎮定居。但現在市場的房價、房租遠超 他們的支付能力。韓俊稱,大多數農民工能夠承受的平均商品房的房價是2214元/平方米,這跟農民在家蓋房子的價格差不多,也可以在小城鎮、縣城買房子; 農民工可以承受月租金的平均水平是一間屋子292元,但這在北京連一間地下室的床位都租不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巴曙松強調,不把農民工納入到整個住房保障的制度框架裡,產業轉移和城市化進程可能會受到制約。反之,則既可能對中部省市產業和經濟結構產生積極影響,也會對中部省市加速城市化平衡消費和尋找增長新的驅動力提供條件。

  但不同城市,對將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體系,顯然有不同的考慮。國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即擔心,在北京每多建一套保障房,會引來三戶半符 合這樣條件的人流入城市,如果不能在大中小城市結構合理調整上下大工夫,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將越來越緊張,永遠不夠住。

  韓俊認為,應逐步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的保障體系,鼓勵農民工回到縣城和小城鎮去定居;鼓勵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完善包括土地、農資、稅費等在內的農民工住房支持政策。

  事實上,在現有的體系中,保障房也並沒有完全配給最需要的群體。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張曙光即指出,中國的保障房名目很多,從經濟適用房、公租 房、共有產權房、廉租房,這裡面亂相也很多,「比如說官員的住宅和軍官的住宅算不算保障房?所以現在有三四百平方米的保障房」。

  為了緩解建設壓力,一些地方政府將保障性住房的任務分配給大型國企,陳清泰認為,這雖然有助於完成任務,但也引發了人們對又一輪的福利分房和體制回歸的擔憂。

重構「頂層設計」

  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副巡視員王全斌指出:「保障房現在存在的問題是方方面面的,最突出的是『資金、土地和管理』,但從大的體制和機制上說,是『頂層設計』不夠。」

  住建部一位官員也認為,如何使保障房可持續發展,確實需要從住房制度的「頂層設計」和法治建設尋找出路。從國內外的實踐看,住房保障不僅要在技 術層面回答到底是補磚頭還是補人頭、到底提供實物還是提供貨幣、到底解決產權還是使用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頂層設計」上回答「保障誰、怎麼保、誰來 保」的問題。

  該官員強調,住房制度應堅持市場供給與政府保障相結合,以市場供給為主的政策;滿足基本住房需求,購置與租賃相結合,同時鼓勵自住型,節能省地環保型和小戶型的政策。

  眾多學者也建議政府要退出保障房的投資和經營。張曙光認為,中國政府一開始並沒有提供保障房,大規模人口進城以後,將城中村、小產權房發展起 來,這實際上是市場提供的保障房,但政府現在不承認它合法性,又要蓋那麼多保障房。以北京為例,北京市現在需要保障房建設資金1000億元,但政府只能拿 出50億—100億元,既然只能拿出那麼一點來,為什麼要蓋那麼多?其實這是政府在擴張權力。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則指出,政府主導保障房建設,不等同於政府自己來建保障房。國際上許多國家的保障房都由市場來運作,政府不僅要 讓投資者收回投資,而且還要使其獲得合理的利潤;而一些公共租賃住房也由民間的租賃公司經營,實行准市場租金。這些制度安排,都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經營保障 房的積極性。被保障對象支付能力和實際房租價格之間的差值,則由政府按人頭來補貼,未來可以以社保為基礎來確定得到政府補貼的人群,這應是住房保障的一種 較理想模式。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志林也認為,「保障性住房政策不等於保障性住房建設」,政府直接運營租賃型保障房的模式不可持續。她建議以私營或社會性租賃機構作為租賃型保障房的主要供給和管理者,探索補供方和補需方相結合的政策模式。

  麥肯錫(上海)諮詢有限公司全球董事合夥人張海濛則提供了美國的經驗借鑑。「美國從一開始就在全國層面立法,地方也有相關的辦法進行補充,嚴格 法律監管。這是政府能夠做到可持續並且透明可控、能夠不斷改進的前提。」他呼籲中國一方面金融上要創新,政策上要創新,另一方面要有基本的法律法規的保 障,「把保障房做成長久的利國利民的事情」。■

  本刊見習記者王箐豐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