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創業公司來說,“快”到底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3/158124.shtml

對創業公司來說,“快”到底是什麽?
青山資本 青山資本

對創業公司來說,“快”到底是什麽?

別相信速度會犧牲質量

幾年前,蘋果公司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幕:

2008 年,蘋果的運營部門負責人Sabih Khan 和 Tim Cook (時任蘋果COO)開會討論中國的生產大混亂。

Tim 說,“這太糟糕了,應該派個人過去。”

又過了三十分鐘話題轉到了別的主題上,突然 Tim 又看著 Sabih 說:“你怎麽還在這兒?”

Sabih 立刻走出會議室,開車到舊金山機場,衣服都沒換就坐上了下一班飛往中國的航班。

然後,

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這句話在互聯網行業已經很泛濫了。無論是新近崛起的獨角獸,還是一直稱雄的互聯網老大哥,都會把“快”字掛在嘴邊,以及見諸於各種媒體報道中。

對於新創公司而言,什麽叫快?怎麽才能快呢?

這似乎是更重要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快”是什麽?怎麽形成快速的創業速度。

首先,糾正兩個常識性的認知誤區。

1快不僅是一個部門,而是公司全體的速度。

以往,大家會重視產品研發要快。

Facebook 有“快速行動,破除陳規”,“完成好過完美”。

在《精益創業》中對,也有對最小化可行性產品(MVP)和敏捷開發的認同。

大多數人認同,速度是產品勝出的不二法門。需要強調的是,不僅僅是產品部門,速度對於企業其他部門也很重要,不僅是產品。

2速度不是基因,可以後天養成

速度,像堅持運動和健康飲食一樣,是可以形成的習慣。 通過持續主動地養成這些好習慣,我們作為創始人、管理層和員工,可以將自己變成更快更高效的公司建設者。而且,當一個組織中有足夠多的成員展示出這些習慣,並得到強化、補充和提升時,其所在部門本身也會提高速度。

怎麽形成快速的習慣?

如果單純說“需要快”,是不知道怎麽快起來的,我們可以分解一下。

 所有的商業活動其實都可以歸納為兩個簡單的事:做決策和執行決策。所以,要形成“快”,取決於創業者在這兩者上掌握速度的能力。  

一、做決策 

一個立即全力執行的好計劃,勝過一個下周才被執行的完美計劃。 這話是 George Patton 將軍說的。

我們發現,各個公司里反複決策中過程浪費的時間簡直讓人抓狂。最重要的是記住:什麽時間做出一個決定比這個決定具體是什麽重要得多。 

如果你能養成習慣,在做決策之前就考慮到這個決策得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需要誰提供意見,什麽時候能得出結論,那麽你就養成了提升速度的第一個習慣。 

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決策都要急忙做出。有些相對複雜或重要的決策可能確實需要先收集更多的信息,有些決策不能輕易推翻,有些決策失誤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最重要的是,有些決策根本不需要立即做出,因為它對“下遊”的速度並無影響。 

一開始就決定好什麽時候做出一個決定,是一種非常強有力的,提升所有事情速度的方法。 

快速決策總比慢好,而不做出決策是最糟的。每天、每小時我們都在思考每個決策到底有多重要,到底值得我們花費多少時間。有些決策值得好幾天的討論和分析,但絕大多數最多也就值 10 分鐘而已。

當然,對一個決策是否不可逆、致命或非致命心中有數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極少數決策真的不能重新來過。 需要註意的是,提升速度並不需要一個領導者自上而下地做所有決定。好的決策藝術是要你從團隊收集信息和觀點,然後做出最終決定,並表明所有的觀點都被你考慮到了。知道何時終止辯論而做出決策是一門藝術。 

 二、執行決策

很多人花費大量時間優化他們的生產效率系統和待辦事項清單。但是在團隊或企業中,盡可能迅速執行一項計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1指定截止時間

會議中產生的沒有指定截止日期的計劃和行動的數量之多,常常令人震驚。

即使規定了截止日期,通常也是根據不靠譜的直覺估算的。完成日期和時間常常像部落時期太陽升起又落下的概念似的,“明天”往往成了默認答案。

這並不是說事事都要立刻完成。但是對於重要事項,質疑完成日期常常很有用,要做的只是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為什麽這個不能更快完成呢?”

有技巧的、讓人信賴的並且習慣性地這麽問會對你的組織速度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絕對是個要從單個員工先開始的策略——最好是那些能影響其他人行為的職位較高的人。做為領導人,你希望將“我想做的事”變成“我們想做的事”。想法就是這樣深深地植入人們的腦海的。

有太多人,他們從不詢問事情何時能交付,總以為那會立馬實現,這真的很少發生。當然,更多的情況下,創意因為沒有及時鎖定一個完成期限而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當然,也不必太激進,只要不斷地告訴別人,今天比明天好,現在做比過六小時再做要好。 

2不要在非關鍵人物上磨蹭

需要明確,關系到任務成敗的關鍵項目必須由團隊同心協力處理以便加速所有後續活動。那些可以稍後處理的事情必須靠邊站。

歸根結底,當你的團隊能在截止日期搞定一項生死攸關的事情時,就不應該讓他們在那些非關鍵的任務上磨蹭。

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確保人們不是在互相等著對方采取下一步行動。

未經訓練的人總是奇怪地默認事情都是線性的——例如,等到 X、Y、Z 完成之後你會做那件事然後我再做這件事。並不是這樣,你需要的是人們並行處理工作。 很多人以為的依賴關系其實只是他們自己的假想罷了。 如何將線性依賴變成並行行動呢?

作為 CEO,應該學會在流程的不同節點介入並激進地加速事情。例如,如果我們要發表一份聲明並且時間很緊迫,我可能會自己直接上手寫這篇文章。

不是說我的團隊做不了這件事,我只是知道因為我總是對內容非常挑剔,由我來寫會更快一點。

作為領導,你有責任根據事情的重要程度和截止日期來采取行動。比如不厭其煩地在會議中說,“我們不需要等其他的條件,我們現在就可以著手做這件事。”

3把大頭問題先解決

還記得以前在 iTunes 上下載歌曲的經歷嗎?如果你想一次購買一整張專輯,那速度簡直慢的令人發指。你得等一首歌下載完成後其他的才能加速。

做項目也是如此,有時候一個項目複雜得讓你覺得像是在同時下載六張專輯一樣,所有其他事情都被拖停了。 如果你能盡早地將一個項目中的大頭問題都解決,那麽剩余部分的管理成本就減少了 90%。

通常,增加複雜性的往往是項目中的小細節。例如,我們在做一些事情上需要遵守很多法規,在未確認我們能否獲得法律許可前我們基本上什麽也做不了,於是圍繞每件事是否合法的討論經常會花費大量時間。

後來我們想,為什麽不直接讓我們的律師判定哪些可以做,哪些有問題呢?這種簡單看待問題的方式極大地減少了我們每個決策的認知損耗。 如果你能判斷、揪出並解決謎團中最複雜的部分,所有人都能輕松點兒。

經常遇到的一種情況是:人們總是嘀咕創始人或者 CEO 會怎麽看每步計劃——那就去問問他們的意見,別做到後面才發現是無用功。創始人怎麽想是一種典型的認知負擔。 

4加一點競爭的緊迫感 

談論競爭是增加緊迫感的一種好方法。但是你得小心。

作為領導者,你的角色是要判斷你的團隊是否是因為焦慮在全速前進,還是他們沖勁還不夠足。根據答案不同,競爭可以是不同的有益的工具。 很多人說你應該忽視競爭,但是承認競爭會激勵你自己去設定你在市場里的節奏。你可以自己設定市場的節奏或者成為追趕的那個人。最快邁出一步的人總會迫使其他所有人做出反應。

 5讓其他人來支持你 

創業真不是一個人能孤立完成。一般情況是,當你做了一個決定之後,你需要說服其他人你是對的,並讓他們將你的需求排在他們手上其他事之前。 要影響一個決策首先要意識到,你其實就是在和其他人打交道。即使是要獲得一位供應商或者其他公司的支持,最終也是要先落實到一個人。

從這點來看,了解這個人是非常重要的,他們的工作是什麽,他們的成功是如何衡量的,他們關心什麽,所有其它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是什麽等等。

然後問自己,“你怎麽才能在他們幫助的同時也幫助他們得到他們想要的?” 手段也可以多種,比如告訴他們,你曾經和他們的競爭對手合作過,對方做事很快,於是他們會做得更快。當然也有靠人品和誠意來做到的。不管采用哪種方式,你都要拿出有說服力的理由就好了。

6別相信速度會犧牲質量

太多人認為速度是質量的大敵。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對的。

確實,創新這事沒法催熟,有時候天才也需要時間和自由才能發光。

但需要關註另一點,確實,事情做得快和做得好之間並不容易權衡。但是,別讓自己或者你的公司用這一點作為擋箭牌或者借口,從而喪失動力。

一旦如此,你就喪失了競爭的優勢。

以上,所有這些最終都歸結為讓事情盡可能進展得快速又順利。當然速度是不是適中,可以看看團隊的舒適程度。 

蠟燭一直在燃燒。創始人需要發揮領導力去感受並在每次討論中灌輸那種緊迫感。如果人們有輕度不適並感到壓力,那證明你的速度足夠快了。但是如果你跑得太快了,你也能從人們的臉上看出來的。

創業 競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136

【地產】萬科30億入股鏈家,太貴?對於5萬億“大蛋糕”來說,不虧!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258&summary=

【地產】萬科30億入股鏈家,太貴?對於5萬億“大蛋糕”來說,不虧!

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講,房子代表家的概念,是在一座城市落地生根的標誌。中國人對房子的渴求更勝於其它。

 

一線城市,特別是北上廣深房價節節飆升,房子成為了“奢侈品”。動輒百萬元的首付讓奮鬥在大城市的“漂族”望房興嘆,買房成為一大批年輕人心中的陣痛。“沒有租過房,不足以談人生”,折射出年輕一代對租房的強烈需求。買不起房,租房是一種無奈之舉,但豈不知這是未來潛在的萬億市場。

 

事實上,幾年前萬科已經推出長租公寓業務品牌“泊寓”,計劃至2017年將實現15萬間公寓持有運營。繼續把長租公寓作為很重要的著力點,主要在核心城市發展。

 

租賃市場迎來發展時機

 

隨著房價上漲逐漸接近天花板,房屋租賃市場迎來了最為合適的發展時機。

 

分析人士稱,隨著房地產市場主賽道悄然轉換,存量時代揭開序幕,房屋租賃也將迎來新紀元,一個新興的租房時代將來臨。有報告稱,目前我國租金規模達到一萬億,加上後期的裝修以及服務等,會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隨著90後、00後流動性增大,他們追求自由及消費觀念超前,未來住房租賃市場滿足他們的需求變得越發重要。

 

在鏈家董事長左暉看來,未來租房這件事情發展空間非常大,鏈家當初涉足租賃市場並沒有覺得這個是風口,而是因為看到行業痛點。他對租賃行業有7個判斷:

 

1.未來十年租金會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過去的十年時間里面,北京、上海的租金的價格漲幅、增長了大概130%左右,深圳增長了100%,廣州增長60%,全國平均下來增長40%。

2.2020年左右,中國大約會有一個3萬億的長租市場。

3.租賃市場里會有超過60%的代理率。這將形成一個比較大的代理的市場和一個比較大的機構市場。

4.租的機會主要在於住宅。

5. 租的機會主要集中於國內TOP30的城市,30城共享3萬億。

6. 線上化趨勢,互聯網會很深的介入到租的產業里面。

7.在產品建設、交易平臺、居住服務、金融服務等產業鏈上大家的分工協作。

 

住房租賃在行業內尚未出現寡頭,誰搶飲到“頭啖湯”,誰就有了新的增長點。


鏈家研究院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租賃人口1.6億,租賃房屋4600萬套,未來會有更多人通過租房滿足居住需求,並有越來越多的房屋通過存量盤活和增量開發的形式進入房地產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未來3-5年,中國將有約2億人進入租房市場,租金規模將超過1.5萬億元,中國未來的租房市場空間巨大。報告預計2025年租金將接近3萬億元人民幣,租賃人口2.3億;到2030年,租金交易額將達4.6萬億元,租賃人口達到2.7億人,一線城市租金交易額將超萬億元。

 

優客工廠創始人毛大慶提供的數據顯示,北京首次購房人群平均年齡已從2013年的30歲推遲到2016年的34歲。2010年到2016年,30歲至50歲的租賃人口占比從11%上升至47%。

 

隨著我國一線城市房價的攀高,我國租房人口占比在全國層面將超過30%,一線城市會超過40%,未來個別城市甚至將會有超過50%的人租房居住。從現實的人口流動出發,租賃行為將主要發生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

 

居住觀念方面,許多人的思維已經發生了轉變。數據顯示,2015年有1.6億人選擇租賃生活方式,這一數據還在不斷增加,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9億人,2030年達到2.7億人。即便如此,我國的租賃人口只占11.6%,遠低於發達租賃市場約30%的標準。

 

巨頭入局房屋租賃,市場迎來一場血拼?

 

住房租賃服務市場在不斷擴大,巨大潛力正被各路資本所覬覦,越來越多的企業巨頭嗅到了這一巨大市場所蘊藏的商機。

 

2016年12月,萬科、住總聯合小米公司拿下北京兩宗地塊,建設自持商品住房並將全部作為租賃住房。

 

2017年3月17日,麥家公寓對外宣布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以租房為切入點結合自營公寓做生活共享平臺,投資方為保利資本。

 

2017年3月21日軟銀集團向共享辦公空間租賃巨頭WeWork Co.投資3億美元。據悉,未來至少還會有兩筆大規模註資,總計約30億美元。

 

2017年3月29日,阿里旗下的支付寶高調宣布攜手蘑菇租房進軍租房市場,推出“租房免押金”服務。同一天,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世聯行做長租公寓的目標是100萬間,這是一個長期的投入過程。

 

早在幾年前,招商、遠洋、龍湖、陽光城等眾多房企都已相繼涉足長租公寓。來自克而瑞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排名前三十的房企中,已經有三分之一進入這個領域。與此同時,中介巨頭如鏈家、我愛我家、世聯行等也在持續發力租賃市場。

 

隨著這次萬科的入局,這些覬覦中國房屋租賃市場“大蛋糕”的巨頭們將不可避免一場殘酷的血拼。

 

業界指出,公寓租賃市場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崛起,所瞄準的正是租賃市場發展的這一廣闊前景。而租賃市場的擴大,關鍵是源於“抑制投資性買房需求,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這一大背景。同時,長租公寓也是有效去庫存的一種方式,因此受到房企和資本市場的關註。

 

房地產市場中唯一仍有政策紅利的領域?

 

伴隨樓市調控政策的不斷出臺,各種利好租賃市場的政策也紛紛推出。可以預計,未來2-3年內,金融、財稅、土地、市場監管等多策並舉,租賃市場有可能是房地產市場中唯一享有政策紅利的領域。

 

自2015年以來,中央多次提出“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供應體系”,租賃市場的關註度更是持續上升,相繼出臺公積金提取、稅收優惠、商改住等支持政策,多方位推進租賃市場發展。

 

2016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明確,到2020年,基本形成供應主體多元、經營服務規範、租賃關系穩定的住房租賃市場體系。在供地和金融配套上鼓勵租賃,鼓勵金融機構向住房租賃企業提供金融支持。鼓勵地方政府盤活城區存量土地,采用多種方式增加租賃住房用地有效供應。落實鼓勵個人出租住房的優惠政策,鼓勵個人依法出租自有住房。

 

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再次明確規範發展租賃市場,加快租賃立法,推動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滿足多層次需求。

 

住建部則提出將規範住房租賃市場秩序作為今年的重點,大力整治“黑中介”、“黑二房東”,保護租房群眾的合法權益。加快立法,規範房地產開發、銷售、租賃和中介行為;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將開發企業和中介機構的違法行為記入信用檔案,建立失信聯合懲戒制度,促進企業依法誠信經營。

 

加快住房租賃立法,鼓勵、保障機構化、規模化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已經被作為2017年住房租賃立法工作的核心目標之一。

 

房屋租賃比例低,就不算是發達國家嗎?

 

目前我國租賃市場租金規模占整個房屋交易市場的6%,相比日本租賃市場72%,美國租賃市場50%的比例來說,我國租賃市場發展空間很大。

 

從國際經驗來看,住房租賃市場是滿足各國居住需求的主要途徑之一。從國際規律來看,越是一線城市,租賃人口的占比就越高。甚至有人聲稱:衡量一個城市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就是租賃發展程度。如果以此類推,租賃發展程度低是我國不是發達國家的體現嗎?

 

長期以來,美國始終有1/3左右的家庭通過租房市場來滿足自身居住需求。即便發達如日本,40%的家庭是在租房。歐洲國家中,接近1/3家庭住在租賃房中,其中,德國、瑞典和捷克三國租房率超過50%。相比之下,我國住房自有率常年遠高於西方發達國家。

 

而具體到租房市場機構所占的比例,美國租房市場30%機構化,日本80%機構化,中國的機構化不到5%。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預測,未來國內可能實現70%機構滲透率,其中機構持有房源比例為10%。毛大慶則說,未來租賃市場會存在開發商、二手房中介機構、專業機構三者並舉的局面。

 

最大瓶頸在運營,行業走向成熟還有很長的路

 

談到房屋租賃行業走向成熟的標誌,業內人士認為可以根據五個指標觀察:

 

1.租房人口占比,即有多少人通過租賃來解決住房的需求;

2.租金收入比,一個家庭30%收入用於租房,這是一個基礎標準,對於中高收入群體的支付比例會更高一點;

3.機構化的滲透率有多高,今天美國的滲透率35%,日本的滲透率80%以上,一線城市中北京最高,也只有20%不到,全國層面只有2%,機構化發展空間很大;

4.產業鏈日趨完整,形成一批相對完整的圍繞租賃產業鏈服務的公司和衍生的服務業;

5.形成一大批上市公司。比如在美國,上市的房地產非常多,最大的公司超過200億美金市值。

 

對比之下,我國目前長租公寓行業發展不夠規範,非法隔斷、黑中介等現象屢禁不止,相關法律存在缺失,且圍繞刺激、保護、支持租賃市場的許許多多的制度要素都不是完全匹配。企業運營中也有諸多痛點,亟待政府和市場、機構解決。

 

龍湖集團董事長吳亞軍則直接提出中國租房市場存在的三大問題,第一,市場供給不足,租金高居不下;第二,房源主要由個人提供,缺少統一規範管理,“群租房”等違規租賃形式廣泛存在;第三,租賃市場尚未建立嚴格法律法規,承租人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左暉認為租賃最大的瓶頸在運營。只有10萬間以上規模才能看出行業的短板,10萬間既能產生規模效應,同時也既有可能會產生黑洞。整個租賃產業鏈需要分工和協作。

 

資產管理首先就是閑置住房租賃業務的整合、運營、管理,同時,利用金融手段來實現資產在運營過程中的增值。但目前市場上這類房地產金融產品少之又少,政策上只有一個鼓勵性措施的大框架,缺乏落地細則和指引方針。

 

巨頭爭霸租賃大市場時代,誰將拔得頭籌?

 

數萬億級的租賃市場將何去何從?像阿里、萬科、招商、龍湖這些伺機進入搶吃“大蛋糕”的巨頭們,到底如何才能占得先機、拔得頭籌?

 

首先是看準市場需求和大趨勢。中金公司分析師肖月認為,租房消費升級+城市間分化將是中國住房租賃市場未來兩大重要趨勢。華泰證券謝皓宇分析,如今租房者八成是85後,超45%為90後,普通的租賃房屋再不可能滿足這兩種人群。資本的進入和政策的推動,都給公寓租賃行業帶來巨大的想象力。

 

此外,在市場建設方面,樹立和培育租賃市場的理念需要先行一步,特別是要在鼓勵和保障租賃市場健康發展的制度層面上加強研究,要樹立和培育租賃市場的理念。

 

再者,機構化讓租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國租賃市場正處於加速成長期,隨著政策紅利逐步釋放,過去5年,青年公寓的探索以及周邊配套產業的完善,特別是開發商、房地產基金等大量高階參與者進入,中國租賃產業生態將趨於完整。伴隨這一過程,一大批規模化、專業化租賃運營機構會快速崛起,機構滲透率將得以提升。培育專業化租賃機構,提高租住品質,促進市場供應主體多元化。

 

從運營機構的角度出發,克服用戶痛點、不斷打造出適用不同用戶需求的產品成為他們努力的方向。資本紅利是加速器,是短期的,但是服務紅利是長期的。最終拼的是運營,拼的是服務。

 

每一位有信仰的行業先鋒都會有一個願景。左暉曾提出,“讓租房子成為一種不錯的生活方式”。隨著萬科重金入股鏈家,他的願景也許並不遙遠。

 

這個5萬億級房屋租賃市場的寶藏正在一步步被撬起,星光熠熠!(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73

摩拜和ofo到底哪家強?誰都別鬧,我們用數據來說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2/163729.shtml

摩拜和ofo到底哪家強?誰都別鬧,我們用數據來說話
Cheetah Lab Cheetah Lab

摩拜和ofo到底哪家強?誰都別鬧,我們用數據來說話

數據才是硬道理。

來源 | Cheetah Lab(獵豹全球智庫)

 作者 | 余然

近日,投資方為自家產品站臺,讓摩拜和ofo的爭鬥正式浮現在了公眾面前。

動圖

ofo方的觀點在於,目前ofo市場占有率已是頭名,摩拜已無機會;摩拜方的觀點在於,ofo的車沒有物聯網基因,未來想象空間不夠。而背後爭論的核心在於,共享單車的未來在哪?

Cheetah Lab(獵豹全球智庫)結合libra大數據平臺數據,從市場現有狀況以及公開資料,重點分析摩拜與ofo,展望共享單車市場走向何方。

Part1 

摩拜vs ofo 誰代表共享單車的未來?

昨日“馬虎互懟”,爭的不僅僅只是單車市場的輸贏,而是誰代表未來?

2.webp

從數據來看,ofo和摩拜已經占據了市場頭羊的位置,並且兩者在不同方面各有優勢,目前屬於難分高下的狀態。但雙方未來的道路已經顯現。

Cheetah Lab認為,摩拜和ofo的爭鬥必將會持續下去,直到一方堅持不下去,或者雙方合並。

ofo活躍滲透率占優 摩拜人均打開次數高

3.webp

4.webp

ofo成立稍早,起初瞄準與校園共享單車,直到2016年初才在社會開始投放;摩拜誕生稍晚,但誕生之初就是瞄準著在社會投放。

2017年3月之前,摩拜的活躍滲透率始終領先於ofo,直到今年3月,ofo得到了滴滴領投的D輪4.5億美元開始發力。其後,ofo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力度的免單、優惠活動,最終在3月中旬超越摩拜。

目前看來,ofo的活躍滲透率稍微領先;但摩拜在周人均打開次數上占有優勢。活躍滲透率領先意味著有更多的用戶使用ofo,而更多的人均打開次數意味著更高的用戶粘性。雖然目前摩拜、ofo各有優勢,但現在就斷言誰力壓誰為時尚早。

融資比拼:規模相仿 燒錢誰也燒不死誰

5.webp

數據來源:IT橘子、公開資料整理

6月16日,摩拜宣布完成新一輪6億美元融資,本輪摩拜融資由騰訊領投,摩拜截至目前融資已經超過10億美元,融資後,摩拜估值在20億到30億美元之間。而據業內分析,目前ofo的估值也在20億到30億美元之間,據傳言,ofo目前正在接洽新一輪的投資。

昨日的“馬虎互懟”也側面反映出,ofo和摩拜都並不滿足與現在的市場地位,都不願將這個風口上的市場拱手讓人。

摩拜的目標是用專屬的封閉場景去創造一個類似於滴滴的超級移動入口,而ofo想做的是做一個單車的大共享平臺。雖然戰略方向不同,但是繞不開的都是鋪量、投放。

從上面的表格中,我們也看到摩拜和ofo背後都有幾十家投資方在支撐著,而摩拜背後的騰訊,ofo背後的滴滴、阿里巴巴又能提供巨大的流量支持。到了現在這樣的節點,誰也不想輸給誰,而拼燒錢,誰也燒不死誰。

用戶比拼:ofo用戶年輕化 摩拜職場人士多

6.webp

從用戶畫像來看,ofo代表未來的年輕用戶更多,而摩拜變現能力強的成熟用戶較多。

ofo的24歲以下用戶要多於摩拜,這或許是因為ofo多元化的產品特性有關。例如ofo除了主打車型外,會在市場上投入公主車、肌肉車,和700bike聯合推出一些新穎的車型,這些車型吸引了不少年輕用戶。或許是由於車型輕便的原因,ofo中女性用戶占比稍高於摩拜。

摩拜用戶在24歲以下區間的用戶沒有ofo那麽多,摩拜用戶在25~30歲,31~40歲高於ofo。25~40歲這部分用戶都較為成熟,通常是已經在職場工作過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消費能力。

運營推廣:摩拜的敵人叫“造價” ofo的敵人叫“時間”

從造價方面來說,ofo勝出一籌。

ofo的最大優勢在於低成本,市場預估ofo的單車成本為300元,同樣的資金下ofo可以投放更多的車輛,低成本對於市場爆發期的快速投放顯然非常重要,這也是ofo目前增長如此迅猛的主要原因。

摩拜在造價方面顯然沒有優勢,即使是造價更低的Mobike lite版,造價也達到了500元,因此摩拜也不可能像ofo一樣迅速的鋪量。

可如果再時間拉長,造價的優勢或許就沒那麽明顯,低成本反而會成為隱患。

在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型中,除了騎行人次和頻次,最重要的成本就是單車折舊,在這點上ofo要遜於摩拜。

據財新調查文章,市場預估ofo的年折損率為10%到20%;摩拜車輛的前後多批成本差異較大,但年折損率相對更低。

這也就是說,ofo如果需要保持領先優勢,就必須持續不斷的像市場投入新車輛以彌補折舊後無法使用的車輛,如果戰線繼續拉長,摩拜在運維方面的優勢便會越發體現,這大概是ofo方面不想看到的,也是這或許也是ofo如此急切的想結束戰鬥的原因。

未來想象空間:差一把智能鎖差了多少?

7.webp

ofo的核心優勢在於快速鋪量,以數量取得優勢。大數量及大平臺,大平臺及大流量,大流量就意味著更多的收入。這樣的例子在中國互聯網有太多,例如快手、wifi萬能鑰匙、開心消消樂等,都曾經走過相同的道路。ofo會沿用相同的路徑嗎?按照現在的趨勢,非常有可能。

摩拜方面承載的,則是摩拜和騰訊對於物聯網的設想。摩拜與ofo的最大區別在於摩拜可以實現對車輛的精準定位,這是物聯網的基礎之一,定位車輛使得調度運營成為可能,車輛不易丟失、被偷盜,降低了運維的成本。

摩拜投資方的愉悅資本創始人劉二海曾公開透露:“騰訊沒有選擇ofo的原因在於,他們認為ofo並無技術驅動的基因。”騰訊投資摩拜的主要動因,或許就是其物聯網擁有帶來數據的潛力。正如,凱文凱利的那句“一切生意都是數據生意”,騰訊或許已經謀劃好了怎麽運用摩拜帶來的物聯網數據,現在只是默默的等待變現的那一天。

ofo與摩拜差的只是一把智能鎖,卻丟失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海外市場?現在只是噱頭 當下核心還是中國

雖然摩拜和ofo都在海外城市有投放,但Cheetah Lab認為這並不代表其今後爭奪的焦點會從中國市場轉移。

首先是用戶需求的問題。共享單車雖然已經成為了中國用戶的需求,但我們無法直接斷言海外用戶對自行車有怎樣的需求。例如,英國、法國目前自行車租賃項目多為政府支持的有樁自行車,發展時間較長,布點也比中國完善。國外用戶對無樁共享單車的需求究竟有多大,這是一個疑問。雖然摩拜和ofo都融了大量的錢,但其能否有資源和人力在國外市場鋪量燒錢,複制像中國市場一樣的培養用戶習慣的方法,這個也是存疑的。

其次是支付方式的問題。過往的紅包大戰、網約車大戰大大推進了中國移動支付體系和培養了用戶移動支付習慣,也為共享單車的爆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在征信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例如美國,用戶的支付習慣是依賴信用卡為主,而這或許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的。

還有就是水土不服的問題。全球各地對自行車的法規不一樣,例如英國對自行車騎行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其中一條,夜間騎行自行車必須開燈,包括一個白色的前燈和紅色的後燈。共享單車如果需要在海外發展,一定是需要遵守當地法規,並做一些改版的,而改版就意味著需要提高制造和維護的成本。在市場前景不明晰的情況下,相信摩拜和ofo都不會盲目的在海外進行投放對決。

因此,Cheetah Lab認為,目前共享單車在海外的布局,更多是為了提升輿論的影響和融資的宣傳,其核心爭奪市場依舊在中國。但我們也不排除未來兩者會在海外某個區域市場掀起一場大戰的可能。

現狀小結:ofo占據數量優勢 摩拜的想象空間更大

目前,摩拜和ofo仍在近身纏鬥,誰也沒有絕對的優勢。摩拜融資略有優勢,或許會在投放方面刷出一波小高潮追上ofo;ofo的智能鎖說了很長時間,或許也會在近期有相關產品推出,補齊和摩拜的技術差距。這些都是不定的因素。

只是兩家目前似乎還將註意力放在了輿論場上,網上一搜摩拜或者ofo,出來的都是各種都是關於兩家的各種公關稿和小黑稿,什麽“力壓”、“遙遙領先”、“望塵莫及”等詞語著實辣眼睛。

Cheetah Lab希望兩家回歸商業本質,用產品說話,不好嗎?

Part2 

共享單車市場:市場霸主形成 頭尾分明

誰也不曾這樣想到,中國會以共享單車方式重新變成自行車大國。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興起,共享單車2017年一季度開始爆發,雖然半路遇上各地政策限制,但是仍然阻止不了火熱的資本之風將共享單車吹成當下最火熱的風口。

去年9月,朱嘯虎曾經放出豪言要讓共享單車戰鬥在90天內結束。過去了好幾個90天,共享單車大戰不僅沒有結束,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入局者越來越多,牽扯利益方越來越廣,市場上從僅有摩拜和ofo兩個玩家,增長到30多家共享單車平臺。Cheetah Lab選取其中Top10進行分析。

8.webp

9.webp

相比於今年《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app排行榜》ofo、摩拜、小藍單車成為上漲最快的三個共享單車App,其余App略有漲幅,有的還出現了下降。

摩拜和ofo組成了第一集團,與其後的各種單車形成了明顯的差距。摩拜與ofo目前是市場中毫無爭議的巨無霸。但共享單車的第二集團中的新變化也值得註意。

App的打開次數是共享單車日均單量和用戶粘性的另一個側面反映。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app排行榜》中的共享單車排行榜,各家共享單車的周人均打開次數都有一定的上升。共享單車市場已經過了啟蒙期,用戶教育已經完成,目前共享單車已經變成了用戶的切實的需求。

從周人均打開次數上看,各家都差不多,除了永安行和哈羅單車,各家共享單車幾乎都在14次以上。摩拜和享騎電單車達到了21次以上,平均每個用戶每天會打開3次以上。

10.webp

小藍單車、酷騎單車、永安行、哈羅單車組成了第二集團。第二集團的活躍滲透率明顯落後於第一集團,和第一集團相比,第二集團的活躍滲透率相比於一季度末尾略有上漲,但並沒有很大程度的變化。

第二集團中,小藍單車躍居成為第三,是二集團中上漲最快的。小藍單車A輪融資4億元,是第二集團中融資最多的,除此之外,小藍單車還與阿里巴巴芝麻信用打通,可以無押金用車。有了資金支持和阿里巴巴的背書,或許是小藍單車得到快速增長的原因。

永安行雖然在2017年3月完成了A輪融資,但其後永安行宣布因意見分歧,暫緩對無樁共享單車的投放;另外永安行還卷入了一場專利侵權訴訟,雖然最後以永安行申訴而告一段落,但種種因素疊加起來,永安行的活躍滲透率也因此下降。

永安行成立於2010年,最早與政府合作,運營有樁公共自行車系統,但其在共享單車領域入局並不算早,雖然有著共享單車的標簽,但共享單車2016年收入在永安行主營業務占比僅0.12%。目前,永安行宣布重啟IPO進程,然而其在招股書中卻沒有再提“共享單車”的概念,卸下共享包袱或許對永安行的發展更好。

從活躍滲透率走勢中不難看出,酷騎單車和哈羅單車是共享單車較晚的入局者。依靠資本的力量,酷騎單車和哈羅單車獲得了快速的增長。目前酷騎單車和哈羅單車的活躍滲透率,已和去年11月時的ofo差不多。而它們也代表了一些看到資本風口後入局的創業者,風口還還有時,依靠資本的力量迎風起飛,但是風口之後呢?

Part III 結語:

未來半年或是洗牌期

共享單車的火爆,從各個方面影響了中國用戶的生活。

共享單車救活了傳統的自行車工廠,掠奪式的搶走了自行車店零售店、代理商的飯碗;共享單車改變了中國用戶短途出行的習慣,幾乎取代了摩的司機;傳統單車修車鋪幾乎沒了生意.....各類app為了搭上共享單車這股風口,也紛紛接入共享單車,例如百度地圖就開放了入口,接入了摩拜和ofo,更不用說投資了ofo的阿里巴巴將支付寶開放接入ofo。

共享單車確實為中國用戶帶來了方便,但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共享單車是靠侵占公共空間資源而獲得的快速增長。更不可否認的是,高峰期的公交、地鐵站周圍幾乎無處下腳,隨意停放的共享單車已經真實的影響到了公共秩序。可以推測,政府的監管方案已經正在起草,很可能會出臺電子圍欄、強制報廢等機制,屆時市場上不合格的平臺將會處境艱難。

只是共享單車這股風口實在太強,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各家平臺都在忙著鋪量,大搞黃金車、彩虹車等博人眼球的產品,玩一些放衛星、加iPad等花邊噱頭,忽略了頭頂頭發絲懸著的劍。

6月13日,悟空單車宣布退出市場,成為首個出局的共享單車平臺,這或許也說明共享單車的風口已經到達了一個節點,之後的路只會越走越難。

頭部玩家已經在展望共享單車的未來了,尾部玩家還在為能否看到明天而苦苦掙紮。浪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或許今後的一段時間,退出、收購、合並將會成為共享單車的主要新聞。

最後看一眼這些共享單車App,誰知道半年後誰還在呢。

數據說明:

1.排行榜的排名依據為周活躍用戶滲透率;只適用於安卓平臺;

2.除特別說明外,數據來源於獵豹移動的大數據平臺libra;2016年8月22日獵豹移動大數據平臺libra正式啟用新數據源,數據來源更廣,數據量級大幅提升。切換後的數據維度更多,涵蓋日活、周活、月活、新增安裝率、留存率等,將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移動app市場的情況,獵豹全球智庫將在此基礎上為大家提供更權威、詳實的移動互聯網行業報告。

3.數據為獵豹產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關法律法規;

4.數據受到獵豹產品的用戶規模、分布影響。

摩拜 ofo 數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788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2/165076.shtml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黑智 黑智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做過教師,扮過了邁克爾·傑克遜和白雪公主,馬雲的內核,仍然是“外星人”。在他看來,物聯網的核心是“連”,而智能化更加重要。未來是物聯網和大數據的結合,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是“植物人”。

timg (1)_meitu_3 

9月8日,阿里的18周年年會,馬雲變身的邁克爾·傑克遜刷了屏。那天,馬雲說,阿里早已超越了一家公司,變成了一個“經濟體”。兩天後的教師節,馬雲又趕到了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作為一名曾經的教師,他表示了自己對未來的擔心:“未來我最擔心的是教育變革”,以前很多人在教育階段“混混也可以”,但未來如果還依照現在的課程去教育孩子,這些孩子在未來都將找不到工作。原因,當然是“這一切都會被大數據取代”,物聯網的核心是“連”,而智能化更加重要。未來是物聯網和大數據的結合,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是“植物人”。

做過教師,扮過了邁克爾·傑克遜和白雪公主,馬雲的內核,仍然是“外星人”。正如阿里的NASA計劃,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針對未來20年組建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儲備核心科技。

馬雲在物聯網博覽會上的演講中,很多觀點也被他反複提到過,這里黑智就整理如下。

1、物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未來。物聯網的本質,首先必須是一個智聯網,沒有智能的物聯網,這就是一個植物人,沒有多大的意義。

2、物聯網核心的不是“物”,核心的是“連”,更核心的是連起來以後,能夠變成智能化。

3、在工業時代,我們基本上把人弄得越來越像機器;而未來的時代,機器會越來越像人;但是真正應該走的道路是,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4、機器要做很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那才是了不起的東西,機器做人做得到的東西,其實沒什麽大不了。

5、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系,它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而是全社會的互聯網。

6、新零售以後,巨大的變革是新制造,而新制造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大批的制造業,在未來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間,面臨的痛苦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甚至超過今天的超市、大量的商場所面臨到的問題。

7、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是沒有希望的,當然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希望。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個性化、一定是定制化,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這麽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真正賺錢的沒幾家,賺大錢的公司,沒有超過五家。但是實體經濟里面,也有很好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不好,是你的實體不太好。

8、未來的制造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業,它不是一個純制造業,制造業作為就業的趨勢已經過去。現代服務業才是未來就業的主要驅動力量。阿里巴巴、騰訊、Facebook、亞馬遜,我們就是真正的現代服務制造業。

9、機器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以內所發展出來強大的力量,會對人類有巨大的沖擊,但是我們人類一定會戰勝機器。

10、我先告訴你,數據分析工作是沒有未來的,將來你會失業。我最擔心的一個行業變革,就是教育。我們這些人二十年內混混也能混過去,但是我們的孩子們是混不過去的,如果我們依舊用今天這樣的教學方法、方式和課程,去教育這些孩子,那麽這些孩子三十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

190795062_meitu_4

馬雲演講主要內容,經黑智編輯:

阿里巴巴過了18周年的周年慶,今天的阿里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的決定做成的。而18年以後的你、20年以後的你,不是20年以後決定的,而是今天的思考、今天的決定帶來的。

我前幾天聽一個人講過這樣的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絕大部分的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很少一部分人是因為你相信而看見。所以你考慮問題的時候,我們這些人是相信未來,相信這些事情會發生,我們似乎感覺看見了,但是絕大部分人不是這個樣子。

未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

人類將真正開始進入到數據時代。

物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未來,物聯網的本質,首先必須是一個智聯網,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我們認為這就是一個植物人,他沒有多大的意義。

電表早就把電都連起來了,但是沒有智能電表,電表只能收收費而已,我們每個交通路口都有一個監控器,如果沒有智能化,這個監控器發揮最大的作用只是用來罰款而已。

所以物聯網核心的不是“物”,核心的是“連”,更核心的是把這個連起來以後,能夠把它變成智能化。智能化的目的,不是讓機器像人一樣,而是必須讓機器像人一樣去學習。

人類未來的大數據整個的發展,離不開三個主要的要素,就是互聯網、大計算以及雲數據。

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我們現在講大數據講得很多,大數據涵蓋著兩個關鍵,“大”不是“多”的意思,“大”是大計算的意思,大計算加雲數據,這才是我們所認為的大數據。

首先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如果說每一次技術的革命,第一次技術革命,煤是主要的生產資料、煤是主要的動能,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石油、電,這次技術革命,以創新驅動,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第二,生產力。我認為,雲計算,計算能力將成為一種強大的生產力。

第三,生產關系上,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系,如果不把互聯網當作一種生產關系去思考,我覺得麻煩也會越來越多,互聯網它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互聯網是全社會的互聯網。

我們所有的智慧城市也好、智慧大腦也好,無非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

第二,整個民生服務。

第三,社會治理。

離開這些生產資料,離開這些生產力,離開這些生產關系,我覺得這就是一句空話,因為你都不知道客戶需要什麽,誰是你的客戶,誰是你的敵人。

以前辦事跑斷腿,現在都希望說辦事只要跑一趟就夠了,其實跑了很多趟,跑的是數據,跑的不是人。

以前我們要看病,要圍著醫生轉,今後醫生是圍著病人轉,我們今天講的環保問題,如果環保不能夠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和計算能力來處理,人的感知能力,根本不知道問題會出來,等你發現問題出來的時候,已經為時太晚了。

新零售之後的巨大變革是新制造

我們公司在去年雲棲大會里面提出五個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現在整個零售行業的變革非常之快,但是我想告訴大家,這只是剛剛開始。

新零售以後,巨大的變革是新制造,而新制造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大批的制造業,在未來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間,面臨的痛苦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甚至超過今天的超市、大量的商場所面臨到的問題。

新制造,實際上來講,由於IOT的發展,由於物聯網的發展,由於計算能力的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新制造將倒逼整個社會進行改革、進行推進。

其實企業在這場革命過程中,是最重要的推動力量,而企業必須學會革自己的命。大家都知道,中國過去30年,政府成為經濟發展強大的推動力。而未來,企業家精神、企業和技術將成為強大的推動力。技術將成為倒逼市場的力量,創新將成為市場的力量,而市場能力將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

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是沒有希望的,當然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希望。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我認為這些制造業很快就會崩潰掉,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那我覺得也是空中樓閣。

制造業必須要學會擁抱互聯網,未來已經不會存在著Made In China、Made In USA,未來的制造業是Made In Internet,未來的制造業全是在互聯網上制造,而且未來的制造業,請大家記住,未來的制造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業,它不是一個純制造業,制造業作為就業的趨勢已經過去。

制造業在本世紀以後開始到未來,將不會成為就業的主要驅動力量,因為大批的制造業將會由機器所取代。而未來要創造真正的就業,人類從過去的一兩百年工業時代,將進入現代服務業時代,現代服務業才是真正的制造業,而服務業本身就是制造業。

阿里巴巴、騰訊、Facebook、亞馬遜,我們才是真正的現代服務制造業。我們背後強大的制造能力、設計能力,把服務當成產品的能力,這種制造能力是今天大家要去反思的,它不是網絡上走來走去的一些Program,現在所有的程序、所有的互聯網產品是一個真正的現代制造業。

未來的制造業已經不是靠規模化,已經不是靠流水線,已經不是靠我們昨天想象的這種集裝箱式的模式,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個性化、一定是定制化,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未來的計算算法專家一定不是在互聯網公司內部工作,而是在車間里面寫代碼。總而言之一點,我們要讓機器變成智能。

制造業未必一定是成為就業的主要渠道,現代服務業,從制造走向現代服務業,而現代服務業純不是買賣之間的關系、服務之間的關系,服務業如果沒有強大的服務業制造,是不可能有未來的,制造業不學會服務,是不可能,所有的機器不是靠你賣出去就行了,而機器本身就是一臺服務的機器,背後有強大的智慧、強大的數據、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整個社會必須互聯。政府必須要形成一個Smart government,我們堅信不疑地在往這里走。

x7o2mot5ZfTTbO7MZwcc

機器和人不會競爭

我們今天去考慮很多問題的時候,往往我們對未來過分的擔心,說機器和人未來的競爭怎麽樣,我認為機器和人不太會競爭。

過去上一個世紀,在工業時代,我們基本上把人越來越像機器,而未來的時代,機器會越來越像人,但是真正應該走的是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這兩年討論最多的是Alpha Go,人下圍棋輸給機器以後,感到非常沮喪,我覺得沒有必要。圍棋是為人類的快樂而創造出來的,如果你讓人跟機器比下圍棋,就像人跟汽車去比誰跑得快,結果毫無疑義。如果你因為這些東西沮喪的話,我認為人類的沮喪才剛剛開始,因為人類肯定是下不過機器的。只要是程序化,只要是說得清楚的東西,機器一定比你聰明。

人類最早發明機器的時候,就有清醒的認識,機器會比人力量更大。當發明火車、飛機的時候,人已經認輸,機器一定比人會跑得更快、跑得更遠。出現電腦的時候,人類就應該有一個預知,它比你記憶得更快,它從來不會忘記,它算得比你也快。從這一切來講,人應該打消這個想法。

我覺得機器要做很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那才是了不起的東西,機器做人做得到的東西,其實沒什麽大不了。

我不太喜歡人工智能,我喜歡機器智能。我們對人腦的理解可能不到10%,我們卻要讓機器去學習這10%,我認為有一點自大。

人是有智慧的,動物是有本能的,機器是有智能的,但是由於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快,我們逐漸、逐漸失去很多本能的東西。而計算、數據、機器將把人的這些能力重新恢複起來,這就是智能的能力。

因為我們人過去的兩百年,由於科技的發展,我們人的眼睛,對外部的世界越了解越多,我們不斷在往外面探索,但是人類對自我的了解越來越少。雲計算、大數據,能夠把人所有的行為記錄下來,讓人更加懂得自己。我們講知道自己要什麽的人是聰明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麽的人是智慧的人,今後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進入新的時代,我們必須讓機器來協助人更多的了解自己。

人類要有自己的自信,要明白機器一定不可能戰勝人類,但是機器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以內所發展出來強大的力量,會對人類有巨大的沖擊。過去三百年來,人類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但是我們現在很多東西,將來會被機器所取代,我們會有失落感,但是我想告訴大家,我們人類一定會戰勝機器。

當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成為生產資料,成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時候,對社會的沖擊之大,也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們所有的人類都要做好準備,未來30年,從新零售開始沖擊,到新制造,很快金融也是一樣。但是沖擊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誰,沖擊的目的是為了倒逼市場改革。

我們對於未來的未知遠遠大於已知。剛才我在說,阿里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我們相信有這一天才會做成的。我們今天同樣相信未來的世界會是這個樣子,並且為之去努力。

今天能夠定義清楚的東西都不是未來。盡管18年以前,我們知道互聯網會發展,我們知道電子商務會發展,但是我們沒有想象到電子商務、互聯網18年以後會發展成這個樣子。

今天的數據跟二十年以後的數據相比,跟萬物相連以後的數據相比,真是滄海一粟都不是。所以我們今天要思考的是如何面對未來,我們要鋪設一個方向,如何堅持,並且不斷的去完善。

未來創新和教育改革

創新說說容易,而管理創新、治理創新的能力是非常之欠缺的。

我們要避免各種各樣的紅旗法案,一八三幾年,英國出了一個機動車法案,那時候英國最早發明了汽車,但是汽車起來以後,反對的人無數,因為認為汽車將會取代很多馬車夫的工作,馬車夫在那時候是屬於白領工人,是技術活。如果技術出來,很快就把馬車夫的工作給幹掉了。所以所有的馬車夫上街遊行抗議,就像今天說實體經濟被互聯網經濟沖垮的道理是一樣,遊行的結果,政府出了一個機動車法案,後來稱之為紅旗法案,就是要求每個車前面必須有一個人拿著紅旗,車的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七英里,絕不允許超過馬車的速度,超過馬車的速度,立刻吊銷牌照,使得30年以後,英國才取消了這樣的紅旗法案,這個紅旗法案使得英國並沒有抓住汽車,使德國和法國起來,美國抓住了汽車,使自己成為了一個車輪上的國家,隨後帶動了石油經濟的起來。

今天我們嚴防紅旗法案這樣的東西,對未來的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各種各樣未來政策,我們不要認為我們比別人強,沒有人是未來的專家,我們都是昨天的專家,我們對未來只有探索,要相信自己,相信人類,相信我們的孩子們,他們是有辦法去解決的。有時候制度過多,反而讓我們不能前進.歐洲沒有大的互聯網公司,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法律制度實在太多,擔心的問題非常多,還沒開始幹,就問這個問題怎麽解決,那個問題怎麽解決,互聯網還沒起來,大家就在討論隱私問題、安全問題,我相信我們有辦法解決,我們解決不了,我們的孩子一定比我們解決得好,因為八零後、九零後、二零零零後,他們就是比我們聰明。他們的責任和擔當也絕不亞於我們。

IT時代,我們人類已經從IT走向DT,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DT是Data technology,這不是字的區別,也不是技術的區別,而是思想觀念的區別,IT是讓自己做得越來越強,IT是信息壟斷,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就有利益,而DT必須學會共享,必須學會普惠,必須讓別人強大起來,你才會強大起來。而整個世界的趨勢就走向了普惠、共享和可持續。

像我們阿里巴巴,人家講你們到處都在。我們去那兒,不是因為那兒有利潤;我們去那個領域,不是因為我們貪婪;而是因為數據必須打通,智慧必須連接,文化必須溝通。

互聯網沒有邊界,如果互聯網有邊界,互聯網僅僅是一個工具,互聯網它是一場技術革命。沒有邊界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未來。

所以我們講轉型升級,講了這麽多年,文件發的比莎士比亞全集還厚,但是我們得到的效果怎麽樣,並不顯著,我們必須要有市場的力量,必須有技術的力量,必須市場上有像我們這樣的鯰魚去倒逼這個市場進步,這是互聯網大公司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擔當,不是因為它有錢,而是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

也最後跟大家講,一直認為今天很難,明天更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今天沒有一家公司是快樂的,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互聯網公司很好,傳統實業就不好。我想告訴大家,這麽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真正賺錢的沒幾家,賺大錢的,沒有超過五家公司。但是實體經濟里面,也有很好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不好,是你的實體不太好,這個要清晰的認識到。

凡是不能適應世界未來,不能適應技術潮流,不能適應未來思考的企業,必須被淘汰,轉型升級的目的,不是讓大家平平坐,轉型升級的目的,讓好企業更好,讓壞企業能夠淘汰掉。

未來所有程序化的工作都會被取消掉,大量的就業,昨天最好的工作都會失去。大數據需要很多分析師,但我告訴大家,大數據最後將消滅所有的分析師,沒有一個分析師可以分析得了大數據,分析師只能分析信息,不可能分析數據。所以數據分析工作,你以為可以找到未來,其實沒有未來,我先告訴你。

所以我們未來的人應該更加活得像人,機器更加像機器,這是我們需要做的。全球化勢不可擋,Mobile不是只移動手機,而是數據的移動,人類的移動,將跨越一切。

那麽未來我最擔心的一個行業變革,那就是教育。我們很幸運,我們這些人二十年內混混也能混過去,但是我們的孩子們是混不過去的,如果我們依舊用今天這樣的教學方法,方式和課程,去教育這些孩子,那麽這些孩子三十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

每次的變革,都必須是教育的變革,要走在前面,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高度註重三十年以後可能什麽樣的產業,由此來調整大學的課程,小學的課程和中小學的課程,因為只有這樣,我們這個社會才是平穩的,只有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有了機會,我們才不會人類之間發生很多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的教育,也不應該按照原來的死記硬背,去記很多東西,因為這些活可能絕大部分,不是所有,很多將會被計算機所取代。我們要做的工作,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你發現自己最好,了解自己,並且在這兒發展起來,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未來的機會。

我們的社會在看到今天機會的時候,也要看到挑戰,但是這些挑戰一定會過去。三十年、五十年內,我們應該找出更好的方法去解決這些挑戰,而不是阻擋這些挑戰,更不能用技術來形成貧困差距的工具,我們應該讓 技術成為整個社會普惠,整個社會共享,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綿延。

黑智簽名檔

商業 互聯網金融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40

一頓再平常不過的晚飯,對於我來說卻極奢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216/167323.shtml

一頓再平常不過的晚飯,對於我來說卻極奢侈
創業黑馬 創業黑馬

一頓再平常不過的晚飯,對於我來說卻極奢侈

拼搏是為了給家人換來更好的生活,可也犧牲了對家人的陪伴。生命就是被這樣的矛盾充斥。但也正因為相聚不易,所以才更懂得珍惜。

來源 | 創業黑馬(ID:chuangyeheima01)

文 | 趙叢藝

2017年,火了一句話——“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力”。這句話現實得諷刺又可愛。

在瑞士滑雪的雷軍,遊艇出海的姚勁波,曬出泥巴浴“靚照”的史玉柱……那些讓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畫面,讓大家對創投圈的春節充滿了無限遐想。

為了滿足我等一眾平民的好奇心,創業黑馬特別選出了4位具有代表性的創始人和投資人,對他們進行了采訪。

讓我們一起走進創投圈的春節——

640

款多多創始人王文鋼

北京時間,晚7點半,款多多創始人王文鋼正在機場進行安檢。剛出席完一場活動的他,正在馬不停蹄地從青島趕往北京,將將擠出十五分鐘時間接受采訪。

“今年我可以休15天”,王文鋼爽朗地笑著回答。

創新工場半年連投兩輪,2017年款多多B+輪融資7000萬。欣喜又忙碌。相比往年僅休兩三天的春節,這15天對他而言已經是莫大的滿足。

王文鋼的春節安排的十分樸實。正如他給我的第一印象——誠懇,淳樸。

640

素日里夜以繼晝的高強度工作,春節的第一天他往往會先酣暢淋漓地補個12+小時的睡眠。

兒子2-5歲時,正是王文鋼事業的上升期,往往一個月也就能見兒子一下午。這段時光陪伴的缺失,成了他內心最大的遺憾。

因此在春節隨後的幾天里,王文鋼會盡可能地多陪伴兒子,一起參觀周邊的科學博物館等場館。

一個簡簡單單的春節也就這樣過去了。

當然,春節對王文鋼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終於可以陪家人吃頓晚飯。

平日里,他總是深夜到家,兒子早已入睡,一頓平常到再普通不過的晚飯,竟然變成生活里一件奢侈的事情。談起印象最深刻的春節,王文鋼頗有感觸。

2016年,款多多成立的第一年。那天已經是臘月二十八,春運返鄉的進程已經接近尾聲,北京的街道愈發顯得清冷起來。

彼時的王文鋼正在徐小平老師的家里進行他一生最難忘的一個半小時——就在那一天,款多多獲得了來自徐小平老師的A輪融資。

對一名創業者而言,創業有時候根本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證明你對這個行業的認知是否是最早的,是否是最深刻的一種肯定。

他終於感到在那一刻獲得了認可。

當天從徐小平老師家里出來的王文鋼,走進了一家理發店,剪掉了因為忙於項目五個月未剪的、據他描述當時的長度甚至可以紮起小辮的頭發,給自己了一個板寸的新年發型,格外精神。

創業初期的迷茫,孤獨,失落……在那一刻全部消失。

2018年,王文鋼恰巧四十歲。“以後的春節是過一個少一個了”,他感慨地說到。

在這以前,他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為了是換來家人更好的生活。四十不惑的他,突然明白:家人最需要的是陪伴。所以今年他堅定地將自己的假期延長到15天,多和家人吃幾頓晚飯。

其實很想跟他說——今年依然可以去理一個板寸。畢竟40歲才是一個男人真正的黃金年齡。

乂學教育創始人栗浩洋

時針已經指向23點,在幾聲短暫的嘟聲後,電話那頭傳來了乂學教育創始人栗浩洋的聲音,一如既往的淡雅如風,在深夜里顯得格外清澈。

創業早期,栗浩洋的春節,只有1天1夜。

當時公司二十幾名骨幹,在大年初二便已開啟了新一年的戰鬥。公司的一名副總,家鄉偏遠,為了趕上大年初二的早會,不得不在年三十兒的晚上和家人吃完幾口飯後就匆匆上路。

那個時候,栗浩洋的春節是殘酷的。

640-2

當被問到印象最深刻的春節時,他卻釋然地笑了。

那年栗浩洋還在上中學,父母因為種種原因,堅持要分居城市兩頭,單純懂事的他為了安慰母親,要將父親接回來。年三十兒的晚上,從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騎自行車需要一個小時的路程,他孤身一人來到父親家,最後卻發現自己的無能為力,父母早已鐵了心。

返程路上,新年的鐘聲敲響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

世界越熱鬧,他越荒涼。

然而,成熟是一瞬間的。

栗浩洋一邊安撫母親,一邊開始觀察內心,冷靜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

很多年過去了,那個沮喪的,騎自行車的男孩兒,現在可以坦然地面對過往。這和他高中自學心理學,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學後,更是善於及時疏導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有關。

沒有一個好的心態,是創不了業的。”栗浩洋後來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

如今的春節對於栗浩洋而言,是一場陪伴,一次盤點,一個新的開始。成為父親後,他將自己的春節延長到了一周。每年都會將旅行攻略提前安排到極致,帶孩子去國外開拓視野,大到迪士尼樂園,小到冷門的樂高樂園,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2014年,乂學智適應教育籌備於上海,2015年6月,其獲得3100萬種子輪投資,時過一年乂學智適應教育再次獲得2.7億元天使輪融資。

沒有人是可以輕輕松松便成功的。這樣的成績和栗浩洋“反人類般”的自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他會利用坐車、走路的時間進行“碎片深度思考”,為了提高效率,會一手吹頭發一手剃胡子。甚至有一次被同事震驚地發現他正在一邊走路一邊拿著筆記本電腦打字回郵件,甚至現在的他正嘗試每天23點睡,3點起床的作息模式。

都說相由心生,有著一張85年面孔的栗浩洋,對生活充滿了激情,甚至瘋狂!或許,他的心里依舊住著一個翩翩少年。

英諾資本創始合夥人李竹

聯系到李竹的時候,他還在郊外開會。

已經是臘月末了,除夕越來越近,大部分的投資機構在這個時候已經封山,而英諾資本卻如冬日烈火一般,業務仍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一碗柳州螺螄粉——來自李竹家鄉的小吃,打破了陌生感,已經過了知非之年的他,從容而穩重,少了一絲焦躁,多了一份淡然。

“他們在哪兒,我就在哪兒”。

當被問及春節是否是和父母一起過的時候,他這樣說道。

父母已經86歲高壽了,李竹每年都會休息一周左右的時間用來陪伴他們。

這麽多年以來,家里一直有個傳統,每年大年初二,都會有個大聚會,只要在國內的孩子,一定會趕回來參加這個隆重的家庭盛會。

四世同堂,天倫敘樂,張燈結彩,歡聚一堂。

“數字貨幣,數字經濟,平日里,我們沈浸在數字世界中太久了,在春節這個節日中我們應該放一放,回到現實社會中,讓周圍的家人多感受到一些溫度“。秉承這樣的信念,上有老,下有小的他,無論是去短途郊外,還是出國旅行,都一定會和一家人同行。

640-3

幾年前的一個春節,至今讓他印象深刻。

那年,他和家人一起去澳洲乘坐直升機。飛行在大洋洲之上,俯視身下,廣袤無垠的藍色充斥在視野中,湛藍湛藍的大海一望無際。

李竹被這樣浩瀚的藍震撼了,他真切地感受到人類的渺小,蒼穹之下,我們不過是一粒太小的塵微,何必錙銖必較。

屬於李竹的春節,不僅僅被賦予著濃濃的親情,也是“RESET”的開始。每年到這個時候他都會靜下心來思考這一年的得失,即使有錯過的項目,就讓它過去吧,新年的到來便是重啟的一年。

在這個時代,這是一種太珍貴的釋然。

遊族網絡、美團、E代駕、臻迪智能、德生科技、檸檬微趣、禮物說、將至科技、牛家幫、慧銀、戶外星球、推想科技、上海圖正、雲萊塢、仟尋移動招聘……一個個驚艷項目的背後,是全年處於高度警惕,隨時備戰的工作狀態。

竹。虛懷若谷,堅韌不拔。

人如其名。

在李竹穩重而富有磁性的聲線下,我感受到了沸騰在他身體里的熱血,暗湧翻動,生意盎然。

微語言創始人 朱春娜

剛聯系到朱春娜時,她還沈浸在緊密的工作狀態中,根本無暇考慮春節這件事兒。

2017年,先後在A輪和A+輪獲得了8000萬融資的微語言是國內唯一一家進入公立學校主課的在線外教口語提供方,同時還獲得了教育部重點課題的子課題。

“對春節最大的感悟是浪費時間!”電話里夾著嘈雜的汽車鳴笛聲,語氣堅定且匆忙。

從小就拒絕過節的朱春娜,由於線上教育的特殊性,每年初三,就開始正常上課了。平時全心投入工作的她,其實很渴望用僅有的三天時間,把平日里忽略的愛全部釋放給家人。

但是這樣的陪伴,既幸福又辛苦。

640-4

“我覺得我更適合出去創業,不適合在家待著。”自幼就十分獨立的朱春娜,從加拿大回國後,便順利進入了一家央企工作,當時她擔任5家公司的董事會秘書,工作強度非常大。7年後,她卻毅然決然辭掉那份眾人羨慕的工作,開始創業,變得更加忙碌。

對於朱春娜來說,最難忘的一個春節就是她在加拿大留學的第一年。地廣人稀的加國和地球那頭鑼鼓喧天的祖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倍感孤獨的她甚至還躲在角落偷偷掉了幾滴眼淚。

那一年,剛剛二十歲的朱春娜和幾個同學聚在一起,吃了一頓飯,就算是過年了。

朱春娜的家庭其實十分註重親情,每年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過年。但自從她創業以來,父母為了支持她的事業,放棄了與親戚的團聚,來北京陪她過年。

人生地不熟,沒有自己的社交圈子,父母的春節變的清冷孤單起來。“在這點上我是很愧疚的,我知道父母也為我付出了很多。”

拼搏是為了給家人換來更好的生活,可也犧牲了對家人的陪伴。生命就是被這樣的矛盾充斥。但也正因為相聚不易,所以才更懂得珍惜。

聽說今年她會回大連陪父母一起過年,雖然在初二晚上就要乘坐航班回到北京,但是,相信朱春娜今年的春節一定是個熱鬧又幸福的春節。

結語

每每刷微博,看到創投圈大佬們在地球各個角落享受生活的照片時都會感慨,這才是人生贏家的完美詮釋啊。

但是誰又能想到,比起休完五一盼端午,過完中秋等國慶的平凡的我們,春節卻是創投圈大佬普遍唯一可以休息的節日。而且大多數起步的創始人們也不過就休息一天一夜而已。

2016年,62歲王健林的行程安排刷爆朋友圈,24小時,2個國家,3個城市,飛行6000公里,簽約500億合同……這不過是他普通的一天。

蘋果的員工會在黎明時分4:30就收到來自庫克的的電子郵件。

擔任特斯拉等多家公司CEO的埃隆每周工作超過100個小時,每天都忙到夜里三點才躺下。

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世界上更可怕的事情是: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聰明,而且還比你努力!

你我皆凡人。要承認,運氣不常有,而人和人的智慧大抵相近,最後拼的其實就是勤奮,創投大佬尚且如此,你還有什麽理由不去努力呢?

除夕就要到了,希望你的2018年,也是奮鬥的一年。

創業者 過年 庫克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0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