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奶业产业一体化瓶颈未破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177907&time=2009-06-04&cl=100&page=all


  【《财经网》上海专稿/实习记者 张丽华】三鹿毒奶粉”事件后,中国奶业备受关注。6月2日在杭州落幕的第七届中国奶业高层论坛上,中国奶业协会将三鹿事件的深层原因总结为养殖欠规模化、产业欠一体化,行业欠标准。但是,处于论坛焦点的产业欠一体化难题,中国奶业协会高层坦承,产权难题并无任何突破。

  此次论坛公布的行业损失统计数据令人瞩目。数据显示,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至当年11月,伊利、蒙牛压库产品占用资金达50亿元和40亿元,分别相当于两家公司去年全年销售收入的近四分之一和近五分之一。仅2008年9月和10月,蒙牛亏损6.5亿元,相当于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利润总额。伊利亏损更多达9.5亿元,比2003年-2007年六年合计的利润总额还要多。

  下游哀鸿遍野,上游自然不能幸免。中国奶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3月11日,散养户的原料奶收购价格降至每公斤0.8元至1.2 元,远低于平均每公斤2.1元的饲养成本,而最高峰时原料奶收购价格可达每公斤3元。内蒙、河北、新疆、宁夏等原料奶主产区,从业人员退出比率为 15%-20%。

  许多无奈的养殖户把奶牛当成“肉牛”来卖。论坛发布的公开数据称,目前内蒙古每天非正常淘汰奶牛200多头;全国最大的奶牛养殖县黑龙江省双城 县已杀牛或卖牛5000多头,相当于每100头奶牛中有两头消失,而新疆哈密地区2006年引进的3000头纯种荷斯坦奶牛,现在仅余1524头。

  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斯告诉《财经》记者,个别地区奶牛淘汰率达到40%,河北省的倒奶率和奶牛非正常淘汰率最高,其次分别是黑龙江和内蒙古。

  显然,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业的影响深远,然而在此教训下,整个行业的变革虽有动力,但路径不明。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奶业协会总结三聚氰氨事件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养殖欠规模化、产业欠一体化,行业欠标准。

  奶业协会高层人士介绍说,全国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比例不足20%。

  那达木斯告诉《财经》记者,内蒙古作为第一大原料奶主产区,养殖场的规模化程度是全国最高的,但也只有25%。这与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11 月发布的奶业规划有很大一段距离。该规划要求到2012年,全自治区1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奶牛比重达到60%以上。

  此次论坛讨论最多也是产业的一体化,即奶牛养殖——原奶加工——成品牛奶销售各环节的利益一体化。

  黑龙江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指出,产业链的利益不均衡阻碍了奶业发展。在这个链条上,奶牛养殖成本最大,利润最小;而流通环节成本最小,利润最大。

  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发生后,国家于当年11月出台《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即三次提到要“理顺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

  产业一体化难在什么地方,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表示,最难的在于产权突破。他提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推进牛奶产业一体化,发展奶牛合作社,由 合作社与乳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合同关系或进行股份合作是一种可选的模式。然而完达山董事长李顺认为这种模式仍然涉及到合作社内部股权如何运作。

  利益博弈是产业一体化模式选择困难的实质。浙江省畜牧局局长张火法认为,乳品企业只有切实地让利给奶农,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发展态势。他举例说,在挪威95%以上的乳品企业由全体奶农垄断。

  此次论坛透露,三鹿事件后更多是由政府主导建奶牛小区,乳品加工企业与政府签定稳定的收购合同。政府起主导作用的“一体化”模式或许只是危机后的权宜之计。何种利益联结机制最科学最合理,论坛未给出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83

纸浆价创十年新高 林纸一体化公司受益显著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313/20100313020207270.html


每经记者  马宇飞

        因占全球商品纸浆产能8%的智利遭受地震,国际纸浆价格近期大幅攀升。据了解,3月9日美国市场NBSK价格已达到900美元/吨,超过了2008年7月份892美元/吨的前期高点,为近十年来的新高。

        在国际纸浆价格暴涨的刺激下,本周国内纸浆价格出现大幅跳高向上的走势。仅3月9日和10日两天国内纸浆价格便上涨700~1000元/吨,涨幅高达10%~15%。业内人士指出,此番纸浆价格短期暴涨的幅度属近年罕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和收集到的券商观点普遍认为,受纸浆价格大涨影响,拥有上游林业资源的A股上市公司将因此获得显著的投资机会。

智利地震“震”飞纸浆价

        国 信证券数据显示,3月9日,全球主要市场木浆价格较前周均上涨了2.2%~2.6%。其中美国市场NBSK的价格已达到900美元/吨,超出了2008年 7月份的最高价892美元/吨,为近十年来的新高。此外,欧洲市场木浆也已非常接近2008年高点,并有望于近期创出新高。

        受 此影响,本周国内浆价大幅跳高开盘,涨幅高达700~1000元/吨(10%~15%)。以山东市场为例,3月8日银星、北木和凯利普等公司的纸浆每吨价 格分别为6700元、6800元和6700元,至3月10日已分别飙升至7400元、7800元和7600元。

        国信证券研究员李世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指出,此次浆价飙升的触发因素,是占全球商品浆产能8%的智利遭受地震引发实质性的产业影响。

        据了解,智利拥有两个世界级的浆厂——Arauco和CMPC,其中Arauco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浆厂。两浆厂商品浆产能分别为272.5万吨和172万吨,合计444.5万吨。

        不 过,李世新也表示,实际上在智利地震前全球木浆的供给已是持续偏紧,这次地震只是起到催化作用。“我认为浆价上涨的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具体的上涨空 间不好判断。”他预计,由于产能增长不足,在2012年前全球木浆将保持总体偏紧的态势,这将对纸浆价格起到支撑作用。

        “从 目前来看,全球除中国外基本没有新的木浆产能增加报告,而国内的增量主要是今年将投产的亚太森博100万吨阔叶浆和计划明年投产的湛江晨鸣70万吨桉木浆 生产线。而从需求上看,中国旺盛的需求已成为全球纸浆生产商的福音,并可能继续保持;发达地区的纸业需求则在缓慢复苏,有望成为潜在的需求动力。”李世新 对记者分析道。

林业资源成看点

        另一方面,随着纸浆价不断走高,铜版纸、白板纸等多数品种的价格在进入3月份后也出现一定上升。

        资料表明,国内铜版纸部分品牌价格在上周有所上涨,其中华夏太阳上涨5.7%、大宇上涨1.5%;此外白板纸的涨势较为明显,国内造纸龙头玖龙的涨幅达到5.9%;相对而言,新闻纸的价格有所回落。

        针 对浆价与纸价齐升的情形,李世新表示,尽管终端的纸价在提升,但原材料纸浆的价格涨得更快,没有上游林业资源无法做林纸一体化的公司在这过程中并不受益。 “纸价上涨只是因原料价格上涨而转嫁成本压力,实际上造纸公司还得涨幅大一点才能转嫁得了;但林纸一体化的公司锁定了原料成本,上涨的全部是利润。”

        对于A股中的造纸公司,李世新认为林纸一体化的岳阳纸业可能较多受益。

        无独有偶,招商证券也在近期研报中推荐拥有上游林业资源的公司,维持对岳阳纸业、太阳纸业和博汇纸业等个股的推荐评级。

        记 者注意到,岳阳纸业筹划已久的配股收购资产已经到了冲关阶段,配股资金将收购包括骏泰浆纸100%股权及30多万亩原料林等。湘财证券认为,截至2009 年底,岳阳纸业的制浆能力超过80万吨,自给率已经达到100%;若公司后续配股顺利进行,将在此基础上至少再增加40万吨制浆产能,公司的林浆资源逐步 成为其核心优势。

新闻纸景气回升

        除了看好林纸一体化公司外,机构对处于景气阶段回升的新闻纸以及品种景气将继续上升的包装纸同样看好。

        深圳某券商轻工行业研究员表示,造纸行业在2010年将面临纸种景气度的分化,如去年景气度较高的铜版纸、白板纸等品种,或在今年下半年出现景气下滑的趋势,并且逐渐加重。而另一方面,去年景气度恢复稍晚的新闻纸和工业包装纸也存在潜在的上涨空间。

        李世新也认同这一观点,他指出,新闻纸的景气正在度过2009年二季度谷底后逐步回升,并将于今明两年登顶,对应的华泰股份在今年值得看好。此外,工业包装纸受出口增长拉动较强也将向景气高位运行。

        中 金公司的报告同样认为,2010年随着出口实现正增长和国内消费继续繁荣,包装纸的景气度会继续上升。同时,由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对包装纸行 业打击重大,大多数厂商都推迟了当时的扩产计划,新产能释放最快也要在2010年年底,因此预计2010年包装纸行业将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因而看好主营 包装纸的造纸企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96

煤與電:不對等的「一體化」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1-10-23/110913086.html

 和此前多次公告一樣,10月18日,停牌已經四個多月的漳澤電力(000767.SZ)再度公告稱,因重大重組方案尚待政府批覆而繼續停牌。

  漳澤電力是國內最早的發電上市公司之一,大股東是位列五大發電央企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下稱中電投)。因為連年虧損,中電投無奈出讓其股份,接盤者據信為煤業巨擘山西同煤集團。

  該交易在電力行業引起一片悲嘆之聲。中國華電集團政策法規部主任陳宗法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五大發電集團2008年後形勢急轉直下,火電業務連虧 四年,預計五大集團到今年底,四年來的虧損總額將逼近1000億元。而大型煤炭企業的利潤2002年後卻連年翻番,2008年超過了2000億元。

  電煤佔火電成本的70%,火電機組佔五大集團發電機組的80%,煤價高聳、電價停滯,發電公司不得不進軍上游。與此同時,腰包豐滿的煤炭企業亦把眼光投向下游以延伸產業鏈。

  在中國特色的煤電一體化潮流中,漳澤電力的重組並不是最重要的一幕。

  無法複製的樣本

  10月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綠色已然褪去,冬天開始臨近。地處呼倫貝爾草原腹地的伊敏電廠一片忙碌,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為完成全年生產任務做入冬前的準備工作。

  即使在全國發電企業大面積虧損的形勢下,伊敏煤電公司依然在20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34億元,利潤8.67億元,在整個華能系統內,伊敏的營利排名第四位。它也因其煤電一體化特質被業內譽為「伊敏樣本」。

  伊敏電廠位於全國五大露天礦之一的伊敏煤炭基地,因「資源豐富,運輸不便」,而歪打正著早在1991年就被國務院批准為煤電聯營的試點單位。

  2002年後,國內煤炭價格連年攀升,伊敏煤電一體化經營的優勢開始凸顯:自1999年至2010年的11年間,伊敏煤電公司原煤產量由315 萬噸提升至1550萬噸,年發電量由17億千瓦時提升至127.5億千瓦時,年贏利水平由虧損10.4億元提升至贏利8.67億元。

  但伊敏煤電公司總經理銀龍卻並不認為同行可以複製伊敏的經驗。

  「煤電一體化對地理條件、資源環境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銀龍告訴《財經》記者,發展煤電一體化的首要條件是該地區必須有煤,且最好是低熱值的褐 煤。如果一個地區高熱值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又有便利的運輸條件,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說,與輸煤相比,建設電廠沒有太明顯的經濟優勢」。

  第二個條件是一體化項目地處運輸距離較遠或運輸通道較差地區。國內的煤炭運輸嚴重依賴鐵路,而伊敏露天煤礦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向外輸煤需橫跨大興安嶺地區,交通極其不便,只能就地轉化為電。

  此外,水資源是否豐富亦是煤電一體化項目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因為冷卻發電機組需要大量用水。為此,華能集團在充分利用煤礦疏干水的基礎上,專門在伊敏河上游修建了水庫。

  煤電項目橫跨兩大行業,電廠和煤礦的審批建設能否配套,亦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在華能集團技術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趙勇看來,伊敏煤電項目「因煤 而起」,其成功還在於華能集團通過歷史承襲取得了該煤礦的全部權益,因而能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建設,規避了其他煤電一體化項目通常存在的煤、電建設工期錯 位的問題。

  但「因電而起」的一體化項目所遇到的麻煩則要大得多。華能集團在云南滇東的煤電聯營項目遲遲無法成型,正是受困於電廠和煤礦審批步調的不一致。

  「拿煤礦很麻煩,不僅審批難,勘探難,經營煤礦也很難。稍有不慎就會發生事故,一停就是半年,拖累整個項目。」一位電力業內人士《財經》記者說。

  而趙勇也對《財經》記者透露,滇東煤電一體化項目電廠儘管已經建成,但因審批不同步以及事故影響,配套煤礦遲遲未能投產,電廠只能從周邊的民營煤礦買煤,煤質無法得到保證,電廠的經濟性受到直接影響。

  除上述條件,煤電一體化項目能否成型還受更多細節制約,比如配套煤礦最好是低熱值低成本的露天礦,比如如何招攬國內稀缺的既懂電又懂煤的專業人才。

  即便是所有條件都具備,幾年後,新的矛盾和問題也可能接踵而至。趙勇介紹說,隨著電力負荷的增長,作為東北地區第二大火電廠,伊敏煤電公司的裝機容量還在不斷擴大,這就需要配套更多的煤炭資源。但新增的配套煤礦卻遲遲沒有到位。

  「不是沒有煤炭資源,伊敏煤電基地外圍煤田的儲量有76億噸。」趙勇說「但地方政府更希望拉長產業鏈,上煤化工項目等,增加更多的GDP和就業,可這些和華能的主營業務和發展戰略相去甚遠,華能尚不具備大規模發展煤化工項目的條件。」

  伊敏煤電公司面臨的另一個新問題是市場。據銀龍對《財經》記者介紹,去年伊敏煤電公司機組的年發電利用小時數僅為3600小時(火電全國平均水 平為5000小時左右)。「沒辦法,我這裡的電併入東北電網,但整個東北地區用電量增幅較慢,以伊敏現有的發電能力,完全可以再增加新的機組,但發出來的 電卻難以消納。」

  「總之,因為有了煤電矛盾,才凸顯了伊敏模式的特色和優勢,但即使沒有煤電矛盾,伊敏也只能走煤電一體化的路,這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銀龍對上述觀點一再強調。

  不對等的「一體化」

  除了以「煤電合一、統一經營,電力企業控股」的伊敏模式外,目前國內還存在著「煤炭企業控股建設電站」的神華模式,以及「煤電企業合作新建電站」的淮南模式等多種煤電聯營形式。與電企降低成本的初衷不同,煤炭企業進軍電力市場的動機更為複雜。

  今年,神華集團大舉進軍江西,宣佈在九江投資300億元新建煤電基地。消息公佈後,業界震驚,因為九江地區並不產煤,煤炭企業沒有理由在此地大規模投資煤電項目。

  也有評論說,神華此舉是在押寶電力市場,他們相信中國電價目前處於低估時期,未來有很大上調空間,此時正是大手筆「抄底」電力行業的好時機。

  但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事實並非如此簡單,「神華在電力領域的逆勢擴張,目的在於謀求港口,而不是發電本身。」他解釋說,神華此舉是為了 搶佔九江港這一連接長江中游和下游的戰略要塞,把其當做神華集團未來的煤炭儲運中心,因為華中地區煤價高,這個項目對神華未來擴大在華中地區的煤炭運輸銷 售,意義重大。而在九江建電廠,也完全符合神華集團礦電路港一體化的經營戰略。

  在中電聯研究室主任沙亦強看來,即使是作為大型煤炭企業的神華集團,其煤電一體化路徑也具有難以複製的特點。

  以神華集團下屬的國華電力為例,這幾年國華電力之所以能在其他電企普遍虧損的情況下取得不俗的業績,根本原因在於背靠神華集團強大的煤炭生產能力和自成體系的鐵路運輸能力。

  一度被業界視為煤電聯營典範的「淮南模式」,在煤企和電企雙方經歷短暫的「蜜月期」後,也出現了問題。

  此模式的主角之一,淮南礦業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探索煤電一體化的發展路徑。2002年夏天,國內出現了大面積電荒,經濟發達、用電負荷大的長三角地區形勢尤其嚴峻,當時華東電網的電力缺口達到1600萬千瓦,約佔全國電力總缺口的60%。

  此次電荒推動了淮南煤電一體化項目的成型。兩淮地區擁有煤炭儲量400億噸以上,而電力裝機規模相對於自身需求則有明顯富餘。2004年3月,國家發改委及滬、蘇、浙各方領導齊聚合肥,對「皖電東送」達成了共識。

  2005年,淮南礦業集團和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各出資50%,組建淮滬煤電有限公司,下設田集發電廠和丁集煤礦。前者規劃裝機容量為240萬千瓦,一期工程兩台60萬千瓦機組已於2007年建成投產,後者設計生產能力為600萬噸,通過專線鐵路供應電廠。

  同年,淮浙煤電有限公司也正式成立,此次淮南礦業集團的合作夥伴變成了浙江能源集團,雙方亦均持股50%,下設鳳台發電廠和顧北煤礦,其煤炭電廠的裝機規模和產量與淮滬煤電公司完全一致。

  據中電聯2011年初發佈的《煤電一體化問題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09年度,淮滬和淮浙兩個項目產煤891萬噸,總發電量 136.9億度,銷售收入64.5億元,利潤總額4.7億元。其中田集和鳳台兩座發電廠,發電利用小時數高於安徽省內調機組1400小時以上,贏利水平也 遠高於其他機組。

  但隨後淮南模式開始隱憂凸顯。中電聯《報告》顯示,由於淮南模式下屬的煤電公司按照均股設立,雙方互派高管,但在當前賣煤遠比賣電掙錢的大背景下,煤電雙方圍繞「多賣煤還是多賣電」的爭執將使雙方此前達成的平衡難以持續。

  《報告》同時擔心,淮南礦業集團近年來大規模收購電廠的股份,其決策層已將發展集團控制的煤電一體化項目作為未來的戰略方向,當淮礦集團內部的煤電一體化項目與合資的煤電一體化項目發生利益衝突時,合資公司內部的控股權爭奪和治理危機就可能出現。

  此外,由於當時淮南兩個煤電一體化項目是在國家「皖電東送」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在並網問題上受到了特殊關照,直接被納入了華東電網的「十一 五」規劃。但時至今日,該電網通道已經接近滿負荷運轉,而新的並網通道遲遲得不到批覆,導致淮南模式下的兩個煤電一體化項目二期工程遲遲無法動工。

  國內眾多的煤電一體化模式,歸納起來就是三種:電企控股、煤企控股和煤電雙方參股。但由於煤價年年高企、電價長期停滯,使得煤電雙方彼此進入的門檻已經完全傾斜。

  過去,發電項目審批嚴格,煤炭項目容易放行。如今情況正好顛倒,煤礦項目則因政府的高度管控和多次的國有化運動,進入門檻已經越來越高。

  在華能集團技術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趙勇看來,當前煤電一體化項目普遍存在煤炭資源競爭激烈、開發成本逐年提高,煤電項目核准週期不同步,電網輸送 線路難配套、水資源缺乏等諸多困難,更重要的是,煤電利益格局的失衡和進入門檻的不對等,直接導致不同主導方下的煤電一體化項目的不同命運。

  電力企業對發展煤電一體化雖然心態積極,但項目進展困難重重,多數電企在收購煤礦後因審批手續繁雜、煤礦地質條件複雜、礦難頻發等原因長期難以 開採,煤礦開發建設推進緩慢,煤電一體化項目常常陷入困境。煤電合資的煤電一體化項目則因利益之別要麼股權轉讓頻繁,要麼陷入控股權之爭。

  而煤炭企業向電力行業的擴張卻勢頭正勁,因為煤炭企業在當下的煤電格局中處於絕對強勢地位,且電廠運營相比煤礦更為簡單便利,不確定性小。以至於在電企眼裡成為累贅的電廠,在煤企眼裡有時還能成為「香餑餑」,漳澤電力即為一例。

  等不來的政策

  事實上,業界對煤電是否該互相進入爭論已久。

  中電聯《報告》認為:「煤和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業,除了有上下游關係外,在勘探、建設、運營方面毫無相同之處,一體化經營實際上違背了社會化生產專業分工的趨勢,是煤電矛盾逼出來的無奈選擇。」

  趙勇指出,這一無奈選擇其實也得到了國家的首肯。

  早在2006年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電力產業政策」中,就提出要鼓勵電力企業與煤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實施煤電一體化經營。2008年,國家發改委在煤礦企業兼併重組調研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鼓勵電力大型企業兼併重組煤礦,實現煤電一體化經營」。

  2010年8月,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鼓勵各種所有制煤礦企業和電力企業以產權為紐帶、以股份製為主要形式參與兼併重組。會後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關於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併重組若干意見的通知》 也提出要鼓勵煤、電、運一體化經營,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努力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但遺憾的是,這些文件中,基本上只見積極鼓勵等宏觀層面的東西,未見有具體細化的措施。」趙勇對《財經》記者說。

  在今年9月末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接受《財經》記者提問時也坦承,國家對煤電一體化項目暫時還無具體的鼓勵措施,但會在項目審批上給予便利。

  然而,當記者就此事求證國內幾家煤電一體化項目公司時,得到的答覆卻是:「如果真有任何審批上的便利,淮滬、淮浙煤電公司的二期工程和伊敏外圍煤田審批,就不至於是現在這個局面。」

  趙勇認為,期待短期內出台具體的煤電一體化政策並不現實。「如果煤電的市場關係能夠理順,就不會有這麼多人熱衷於當下的煤電一體化模式,基於市場機制的煤電一體化就將成為主流。」

  「比如華能跟神華簽訂長期的煤炭供銷合同,鎖定雙方的長期收益和預期,這才是真正市場機制下的煤電聯營模式。」趙勇說,目前發達國家採取的大都 是這樣的模式。國外電價是市場化的,可以自由浮動,煤炭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賣出期貨合約鎖定未來幾年的利潤水平,電力部門也可通過買進煤炭期貨合約來套期保 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22

PC已步入一體機時代!台式機要消亡?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970.html

商業即生活,生活即商業,@真VC和您一起發現生活中的商業之美!作者@龍真 今天談的是一件大事:台式機已進入消亡時代,一體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正並駕齊驅!一體電腦經過了30年的周折,終於正式和筆記本站在了一起,接過了台式機的接力棒!

週日無聊去@蘇寧電器轉了一圈,走到PC區時@龍真頗被震撼了一下!我驚訝的發現「一體電腦」已經和那些幾乎找不到特色的筆記本電腦從展示位置到展示數量都已經並駕齊驅了!!!為了驗證自己的論斷,@龍真又跑到了附近的@國美電器和@宏圖三胞去驗證「並駕齊驅」這個結論是否成立。我得到的結果是:完全成立!!!

為什麼這麼大的一件事就這麼被生生的埋藏了起來,而一直都沒有進入人們關注的「熱點新聞」行列呢?或許是記者們已經失去了新聞的敏感,但更可能的是大家已經完全不再關心台式機和一體機,甚至筆記本這些事了吧!!!

就俺幾年前得出的結論也是如此。我們確實沒必要關心這件事!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別人身上的商家注定會被用戶和商業規則淘汰!2009年老文回放,事件有變化,觀點不褪色,僅供參考,山寨廠商請慎重決策。

寫在前面:任何力圖單方面滿足自己逐利需求的廠商和行業領導者,最終都將難以逃脫市場自發體制的懲罰,並可能徹底把這一新興行業引向未知的深淵。 

漫步北京街頭,秋風蕭瑟,落葉繽紛,蕭條的秋天景象悄悄來到我們身邊。同樣處於蕭條中的還有中國IT產業的龍頭、最大的PC產品集散地中關村。在作為IT產業的晴雨表的中關村大賣場,往日裡熙熙攘攘的人流已經大大減少,連之前PC廠商萬分依賴的「暑促」也都不得不草草收場。也許正應了那句老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從2008年底開始,在不知不覺間,PC市場的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往日裡並不顯眼的一體電腦再次紛紛被經銷商擺上了櫃檯,成為了電子城和3C零售連鎖店裡一道亮麗的風景。據@龍真粗略統計,僅僅在短短幾個月內,除了老牌的蘋果外,聯想、方正、惠普、戴爾、華碩等主流PC廠商都投入了這一新的戰爭,而眾多的相關領域的廠商和山寨廠商也都根據自己的特長從不同角度切入了這一領域,使這場鏖戰更平添了不少懸念。頗具戲劇化的是,很多廠商都曾對這塊市場野心勃勃,並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不過很遺憾,即使經歷了20多年,一體電腦直到目前甚至無法與只有短短三四年光景的上網本相提並論。一直不溫不火,這次梅開二度的一體電腦產業能否使飽受經濟危機影響的PC巨頭們鹹魚翻身呢?

救急才是它的使命

一體電腦的概念源於1984年蘋果推出的iMac電腦設計理念,它既不同於筆記本,也不完全等同於台式機。簡單而言,它將原來笨重的主機簡化,放在屏幕面板後方,使主機和屏幕直接融為了一體。一體電腦領域的領導廠商惠普公司向@龍真表示,一體電腦有著它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它比筆記本性能更強大,屏幕更酣暢淋漓,同時它又比傳統台式機更便捷更省空間,同時還可以一機多用,因此它有著自己的生存空間。由於作為一種創新設計,儘管蘋果對iMac電腦一直更新換代至今,但它並沒有像iPod那樣擁有眾多擁躉,也無法與iPod一樣獲得如此好的銷售業績,它更沒有形成一種蘋果文化,只是侷限在設計、排版等小眾領域,這主要是因為iMac電腦一直缺乏一個準確的概念標準。甚至直到目前,行業內的各種理念仍在進行著激烈的交鋒。其中一些廠商認為一體電腦是介於筆記本和台式機之間的一種新的產品品類,而反對方則傾向於它是台式機的升級版和簡化版;一些一體電腦廠商採用了台式機的架構,而另外一些廠商則更鍾愛筆記本的移動架構,甚至有些廠商直接出兩種架構,產品間彼此競爭等等。這種廠商自身認識上的不統一,也讓消費者對於這個市場無所適從。

在2008年之前,無論是品牌、產品、價格,一體電腦市場都顯得十分單一,加上消費者對一體電腦的產品概念理解不夠,廠商也不敢輕易冒險大規模推廣一體電腦,更為重要的是,在2007年之前,PC廠商都在忙於筆記本和台式機的競爭,這兩大品類都有著極高的收益,自然也沒有時間去推動一體電腦的發展。蘋果、惠普、SONY等廠商在當時也都推出了一體電腦,儘管性能出眾、設計優秀、功能全面,但昂貴的售價讓很多用戶望而怯步,居高不下的價格也讓這一市場面臨著發展的瓶頸。

互聯網實驗室董事長方興東告訴@龍真,互聯網誕生以來,推動PC發展的核心動力就是互聯網,PC市場的核心需求就是上網需求。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核心需求沒有改變。現在熱銷的上網本其實滿足的是互聯網移動辦公的一個更細分的需求。站在這個角度來說,一體電腦的出現顯然與上網本有著明顯的不同,它並不是互聯網化推動的結果。因此,它的發展具有特殊性,也注定了它不能走傳統PC產品的發展之路。

人們對於一體電腦的需求一直就有,但高高在上的PC廠商近一年來才對這一領域高調投入顯然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方興東認為,這一切應該歸因於台式機市場的衰落和經濟危機的影響。筆記本市場和台式機市場是兩個平行的市場,隨著筆記本市場的興起和價格的回落,台式機市場逐漸衰微,不得不面臨新的轉型。而筆記本市場隨著市場的成熟,利潤率也在迅速下降,上網本的興起,更把筆記本的利潤帶入了一個更低的低谷。PC廠商都面臨著尋找能帶來更高利潤率的新的產品品類的迫切壓力。而經濟危機帶來的消費疲軟,全球的大中小型企業都紛紛壓縮了IT預算,這也讓PC巨頭們遭遇了嚴重的財務危機,惠普、戴爾、宏碁等增長速度也都明顯放慢,華碩、聯想甚至都出現了嚴重的虧損。在便捷性、娛樂性的追求下,一體電腦自然成了PC廠商新的「吸金」目標。據@龍真粗略統計,在配置基本類似的情況下,僅僅一台一體電腦的價格就比一台上網本高出了500元~1000元,由此可見一體電腦的利潤對於PC廠商有多大的誘惑力。暫且把消費者的需求放到一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體電腦確確實實是極大的滿足了PC廠商異常急迫的增加營收的需求。

當特色成為雞肋

不過,現在的一體電腦市場依然和二十年來的情況一樣,前景光明,現實並不樂觀。市場調研公司Display Search調查發現,最近流行起來的電腦一體機,會為傳統台式機「注入新的活力,並重塑傳統電腦格局」。不過,電腦用戶還沒有完全接受這種新觀念。一體電腦在整個台式機市場上所佔的份額僅為2%。儘管接受@龍真採訪的幾家PC廠商都對一體電腦在公司營收中的份額秘而不宣,但顯而易見的是,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主流PC廠商在一體電腦的投入上都並不賣力,很多一線品牌廠商在這片市場上到目前還沒有佈局。一位要求匿名的品牌PC廠商則直接表示,他們選擇暫時放棄這一市場,因為他們評估後認為,這一市場離成熟還有很遠的距離要走。惠普給@龍真的說法可能代表了PC廠商們的普遍心態。它認為,一體電腦在短期內還不可能取代傳統台式機,一體機只是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一種更為時尚、更為簡潔的選擇。惠普的戰略還是「多條腿走路」、「齊頭並進」,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最全的產品線,給用戶個性化的體驗和充分的選擇空間。

儘管產品款式還並不多,而且還都是PC廠商的試水之作,但這一市場已經初現端倪。和台式機及筆記本不同,一體電腦是一個商用和家用有明顯分野的市場,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市場定位和運作規則,這也給PC廠商們的進入增加了難度。

商用一體電腦更多的突出時尚美觀。普遍來看,這些產品在性能上無大的改進,引發企業購買的理由對於中國用戶是否適用還有待實踐檢驗。主推商用一體電腦的戴爾中小企業業務全球副總裁Sam Burd表示,它們推出的Vostro成就一體電腦的核心功能就是能替客戶節省空間。而聯想方面則強調,它們的產品美觀時尚更適合前台和櫃檯人員,可以作為公司形象的展示。聯想一體電腦的負責人也坦誠,目前一體機普遍的主要問題之一就在於價格。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正在出現,在一體電腦價格還沒降下來與傳統台式機一決雌雄之時,後者已經開始了大舉的反擊。目前,傳統台式機已經在向著一體電腦美觀時尚和節省空間的優勢進軍,主機越做越小,外形和設計越做越美觀,屏幕也越來越大。上述匿名廠商聲稱,面對台式機的反攻,在商用市場短期內一體電腦並不能討到什麼便宜。惠普則表示,它的商用一體電腦暫時並不準備引入中國市場。

與商用一體電腦相比,家用一體電腦面臨的問題更加複雜。當上網本已經賣出了「白菜」價格的時候,一體電腦已經失去了僅僅滿足上網需求的市場定位,要在PC市場立足必須有自己的獨特位置,一體電腦的特性導致了其惟一可行之路就是走客廳娛樂之路。客廳應用無非是看高清大片、影音娛樂甚至玩遊戲等,這就給一體電腦提出了要具有電視功能、觸摸屏、音響效果等更多超出台式電腦範圍之外的特定需求。實際上,它已經遠不是電腦之類的簡單產品了,更像是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家電產品。主攻家用市場的惠普認為,目前來看,一體電腦歸根結底仍舊是電腦,只是增加或者說兼具了更多的功能;另一家國產廠商則更強調的是一體電腦的電視功能,它們主打的是能上網的電視機,上網只是其中的一項輔助功能。

定位困難,營銷更加困難。用傳統的做PC的心態來做一體機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商用領域,定位於PC市場的商用一體電腦可謂是優勢難以展現。知名的品牌廠商主要走集團採購,把它打包在企業的整體解決方案中出售,而零售市場則生意寥寥。家用市場幾種截然不同的市場定位,也直接決定了它們的營銷策略上會大相逕庭。惠普總結道,在這個市場上,是不是以「PC的心態來做一體機」,並不是重點,是不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心態來做一體機」才是重點。此外,家用市場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理論上橫跨PC和家電兩大領域並擁有巨大優勢的三星、飛利浦、LG、東芝等少數幾家世界巨頭在中國市場卻集體缺席了這一盛宴,而且海爾、TCL、SONY等在這一領域也都業績平平。

機會還是惡夢

有需求就有市場,看上一體電腦市場的並不只是這些PC主流品牌廠商,很多山寨廠商在這一市場裡也已經耕耘多年。一位在行業裡已經混出了些知名度的山寨廠商楊先生笑著告訴@龍真,論在這個市場的資歷,他的公司比這些新進的主流廠商都要高出一個輩份。不過,他承認,更多的山寨廠商湧入這一領域也都是近兩年的事。而且,與山寨手機和山寨上網本市場不同,一體電腦的歷史更長,涉及的行業和領域更加廣泛和多元化,因此山寨軍團的實力更強、威力更大。據他介紹,這一市場裡山寨軍團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很多廠商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切入這一市場的路徑都直接跟它的優勢掛鉤。它們或者是有觸摸屏方面的領先技術,或者有製造電視的背景,或者有龐大的行業客戶,或者本身就是想轉型的代工廠商,它們所惟一欠缺的只是一個品牌而已。PC主流品牌廠商在這個市場上注定要打一場硬仗。

與PC主流品牌廠商相比,價格優勢一直是山寨廠商們的殺手鐧。一家位於中關村的山寨廠商告訴@龍真,同樣的配置,它的報價往往比國外巨頭們低上幾倍,而且與國內同行比,它們的技術並不差。「區別只在於一個牌子而已。」他反覆強調著這句話。更重要的是,山寨廠商跟PC主流品牌廠商實現了完全的差異化競爭,這對於這些品牌廠商的衝擊才是至關重要的。一家此前製作液晶廣告機的山寨廠商充分發揮了自己此前積累下來的定製模式,它可以做小批量、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顏色、LOGO都可以定製,搶奪了大量的行業客戶,這讓以大規模生產見長的PC巨頭們望洋興嘆。一些新的家用市場的切入者更直接跳出了IT渠道和3C賣場的傳統思維,直接把產品鋪進了便利店,有的則通過電視直銷等。從DVD領域切入的一家較大的山寨廠商則充分依賴在農村市場和三四線城市積累起來的海量用戶,它的知名度在很多地方甚至超過了渠道做得最好的聯想。

而標準的缺失也為山寨廠商打開了另一扇方便之門。作為一個「新興起」的市場,既有Intel技術的產品,還有AMD的產品,以低端著稱的威盛也正在積極進入這一市場。特別是Intel的Atom 處理器和AMD Yukon處理器的出現,給山寨的繁榮帶來了重要的支撐。通過採用Atom處理器,不但成本現在已經可以降到了2000元以內,很多產品也都已經可以做到跟台式機的成本相差無幾。Intel會不會像保護PC主流廠商利益,打擊山寨上網本一樣對山寨廠商進行打擊目前還是個未知數。但山寨廠商對此似乎並不擔心,在他們看來,這個市場並不大,且正處於培育期,遠沒有危及到Intel的利益,相反對於Intel的業務也是一個促進,而且這個市場並不是只有Intel一家獨大,AMD也同樣處於領導地位,市場處於平衡狀態,Intel也不敢貿然出擊。

不過,居於主流地位的高端廠商似乎並不準備妥協。惠普強調,它從來沒有因為成本控制或者價格競爭停止創新的腳步;即使山寨機將來會出現,也並不會對像惠普這樣的廠商產生大的影響,更很難成為市場的主導;它堅信創新與設計, 是惠普永遠追求的突破點。惠普表示,它並沒有採用ATOM處理器的低端一體機產品。而這也被解讀為惠普嚴守自己的高端路線的表現。方興東認為,和山寨手機和山寨上網本一樣,山寨一體電腦的衝擊將對國產中低端品牌形成致命影響,惠普、索尼和蘋果這樣的高端品牌遭受影響是必然的,但相對而言會小很多。

利潤驚人且不規範的市場毫無疑問是山寨廠商最熱衷的市場。任何力圖單方面滿足自己逐利需求的廠商和行業領導者,最終都將難以逃脫市場自發體制的懲罰,並可能徹底把這一新興行業引向未知的深淵。一定程度上也只能說,是這些品牌廠商的貪慾暫時阻斷了它們想利用這一市場鹹魚翻身的美夢。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新興市場山寨化現象不斷湧現,這是市場的宿命,還是品牌的宿命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95

微軟重組!組建四個部門進擊軟硬件一體與移動操作系統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054.html

北京時間7月11日晚間最新消息,微軟宣佈將把當前的8個產品部門重組為4個新部門:

1.成立「操作系統技術集團」(Operating Systems Engineering Group),由Window Phone部主管Terry Myerson領導;

2.成立「設備與工作室技術集團」(Devices and Studios Engineering Group),由Windows部主管Julie Larson Green領導;

3.成立「應用與服務技術集團」(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Engineering Group),由Qi Lu領導;

4.成立「云與娛樂技術集團」(Cloud and Enterprise Engineering Group),由Satya Nadella領導。

此次微軟重組將會對微軟組織架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前每個部門都有自主的財務和營銷職能,但在重組之後,微軟將集中這些職能部門進行統一管理。

作者:韋龑

重組:軟硬件一體化的進擊

毫無疑問,現在的微軟已經在市場上節節敗退,主要原因是由於其Windows Phone、Surface等軟硬件一體產品的挫敗。去年起,鮑爾默就表示微軟將轉型成一家「設備與服務」公司,無奈「設備」沒做起來,服務也只是在吃著Windows的老本。拋開外部因素不談,微軟內容組織架構就不能很好的為「設備與服務」這樣的戰略目標調配資源,八個產品部各自為政,基本上沒有一個專門的軟硬件部門。

從人事調派上來分析,前Window Phone部主管Terry Myerson領導「操作系統技術集團」,由移動端產品的主管來負責「操作系統技術」,證明微軟將在移動端操作系統上下大賭注。

而專門成立的「設備與工作室技術集團」,將成為微軟軟硬件一體的核心發力點,這個部門也將由微軟的「王牌高管」,目前Windows的負責人Julie Larson Green統領,微軟必將在軟硬件一體上有一番衝鋒。雖然目前微軟在新的組織架構中更強調硬件,但也並有放棄他們的「連橫之策」仍然保持與第三方PC和手機廠商合作的戰略。

這次重組,可看作是微軟已經下了最大決心擺脫純軟件公司的定位,更多地關注軟硬件一體轉型,以及移動端的發展。這或許是微軟全面與蘋果開戰的序幕。

搗毀「牆壁」:微軟將會更加專制,集中發力

這次改組想必微軟已經是蓄謀已久,若微軟定下「設備與服務」的戰略目標,那麼其組織架構必須為了這個戰略目標服務才行。請注意這段話:微軟以前每個部門都有自主的財務和營銷職能,但在重組之後,微軟將集中這些職能部門進行統一管理。

微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生活在一種很安逸的環境中,所以一直採用8個產品部門各自生存,自負盈虧的方式。當然,曾經大家都活得很好,但隨著蘋果,谷歌Android手機的崛起,微軟的優勢逐漸被蠶食,各自為戰的8個產品部門根本無法合力應對。老舊的組織架構已經無法為微軟新的戰略目標提供良好的資源調配,那麼改組也成為了必然。

對於此次重組,鮑爾默在一份題為「同一個微軟」的備忘錄中表示,微軟將從公司層面制定統一戰略,而非各個部門執行各自的戰略,而這一重組將幫助微軟更好地執行戰略,從而發佈幫助用戶從事他們最希望活動的設備和服務,以及對企業最有價值的企業產品和服務。

毫無疑問,重組的微軟已經展開了進攻態勢,把所有能整合的資源都集中調配起來,成立核心的「設備」與「操作系統」部門集中發力。而這究竟是微軟這個曾經的巨人強勢反擊的開始,還是迫不得已最後的掙扎,後續值得我們觀察,反正微軟已經到不得不變化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35

微軟諾基亞共尋未來 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微軟走向“軟硬一體”之路,轉型“設備與服務”

2013-09-09  NCW
 
 

 

◎ 本刊記者 朱以師 文zhuyishi.blog.caixin.com 諾基亞——這個曾令北歐國家芬蘭舉國驕傲的手機行業龍頭品牌,如今終被美國微軟公司納入囊中。當微軟公司 CEO 史蒂夫 · 鮑爾默(Steve Ballmer)9月3日宣佈這一消息時,很少有人覺得意外。

從史蒂芬· 埃洛普(Stephen Elop)三年前執掌諾基亞開始,科技界對微軟何時買下諾基亞的猜測就從未停止。今年50歲的埃洛普,出生于加拿大,曾任微軟商業部門總裁,是諾基亞歷史上首個外籍 CEO。現在,埃洛普帶著諾基亞重回微軟。

微軟與諾基亞的交易金額為54.4億歐元(約合71.7億美元) 。其中,37.9 億歐元用于收購諾基亞的設備與服務部門,16.5億歐元用于取得十年期的諾基亞專利授權。微軟希望通過這一交易來提振其手機業務,加速向 “設備與服務”轉型,在智能手機市場對抗蘋果和穀歌。

“我們將攜手重寫移動領域的疆界。 ”鮑爾默在公開信中寫道。

問題是,兩個失意者的合併,能否扭轉落後的命運?答案並不樂觀。現在,穀歌安卓和蘋果占據了智能手機市場90% 以上的份額,微軟的 Windows Phone只有大約4%的份額。

二者都曾輝煌至極。微軟至今仍是全球最賺錢的科技公司之一,是桌面操作系統無可爭議的霸主。諾基亞在2010 年之前的十幾年間,一直是全球手機行業的龍頭老大,巔峰時期的市值超過1100億歐元,旗下的塞班系統曾在智能手機市場佔有近80% 的份額。但是,巨大的成功也讓它們陷入了巨大的慣性和路徑依賴,在新的產業浪潮到來時未能及時轉身,最終被時代甩在身後。

早在2011年2月諾基亞與微軟啓動全面戰略合作之時,穀歌高級副總裁維克·岡多特拉(Vic Gundotra)就曾嘲諷說: “兩只火雞在一起也無法變成雄鷹。 ”現在,微軟需要證明,自己仍有能力重新成為雄鷹。

諾基亞“服軟”

與兩年前穀歌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一樣,這是又一次互聯網 “生態系統”廠商對硬件設備廠商的“吞噬” 。

互聯網評論人士謝文說,諾基亞手機業務的出售再次印證了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互聯網正在逐步顛覆和整合周邊的傳統產業,包括媒體、零售、電信、軟件和硬件製造等,通過 “軟硬一體化”向大數據的方向靠攏。

微軟的收購手法與穀歌如出一轍。其71.7億美元出價包括了諾基亞手機業務以及專利組合的十年授權。收購完成後,諾基亞還剩下三大主要業務: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地圖和定位服務、技術開發與專利授權。諾基亞仍然保留“諾基亞”品牌和專利組合的所有權。

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微軟還將成為諾基亞地圖業務的最大客戶,但需要單獨付費。此外,微軟還同意向諾基亞提供15 億歐元的可換股票據融資。

根據雙方協議,埃洛普將出任諾基亞執行副總裁,主管設備與服務部門,直至交易完成;諾基亞現任董事長里斯托 ·席拉斯瑪(Risto Siilasmaa)任臨時 CEO。交易結束後,埃洛普及諾基亞手機業務的高管將加盟微軟,同時有約3.2 萬名諾基亞員工進入微軟,包括4700名芬蘭員工及1.83萬名分佈在全球的製造部門員工。微軟還承諾,將在芬蘭建設歐洲的數據中心,未來幾年每個季度的投資有望超過10億美元。

諾基亞的轉型無可避免。此次出售的設備與服務業務,在2012年為諾基亞帶來了149億歐元的收入,約占總收入的50%。諾基亞在今年夏天以17億歐元的價格,全盤收購了其與西門子合資的諾西公司,未來把大部分精力專注于網絡設備與服務。同時,諾基亞的專利授權每年大概有5億歐元的收入。

諾基亞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源於自身的巨大慣性,難以調適時代變遷。巔峰時期的諾基亞,有著全球最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每秒生產12部手機,並銷往全球各地。一年可以推出50款以上的手機,同時在售的手機超過100款,而這需要儲備500多種零件。巨大的規模效應和零件共用,讓諾基亞有著當時最好的成本控制能力。

早在2004年,諾基亞內部就開始研發觸屏手機。但出于風險和成本控制的原因,直到 iPhone 發佈一年後,諾基亞才推出第一款觸屏手機。諾基亞也很早意識到移動服務的重要性,在2007年推出了 OVI 線上商店服務,比蘋果的App Store 還早一年上線。但相比于蘋果系統和應用,諾基亞的操作系統和軟件遠遠落後于用戶需求。在蘋果和安卓冒頭之後,諾基亞與英特爾在2010年初合作開發 MeeGo系統,卻很快夭折。

為止住頹勢,諾基亞在2010年9月從微軟請來埃洛普。埃洛普上任伊始發佈了名為 “燃燒的平台” 的內部備忘錄,指出蘋果和穀歌從諾基亞手中搶市場並非依靠硬件產品,而是一套有競爭力的手機生態系統。諾基亞的平台正在燃燒,如同站在燃燒的石油平台的工人,只能選擇跳海,否則馬上死于大火。埃洛普帶領諾基亞一頭扎進微軟的懷抱,合作推出Windows Phone。與此同時,大刀闊斧地進行裁員和減支。諾基亞在2010年擁有13.2萬名員工,現在剩下9.2萬人。埃洛普還削減產量,縮減研發計劃並出售一些專利和公司大樓等資產。但這些舉措沒有將諾基亞從連續 虧損的泥潭中解救出來。2013年的前兩個季度,諾基亞虧損了5億歐元。

2011年底以來,諾基亞推出了18款Lumia 手機,僅收穫了約4% 的市場份額。2013年二季度,Lumia 手機共賣出740萬台。同時,廉價的安卓手機的興起,衝擊了諾基亞的低端市場,其功能機在亞非拉美等市場的銷售嚴重滑坡。

穆迪指出,諾基亞智能手機業務每100歐元銷售額都會造成14歐元的虧損,且其所謂智能機出貨量的大幅增長,也是建立在 “非常低的基數”之上。

幾經掙扎的諾基亞最終將手機業務“割肉”給了微軟。消息宣佈的當天,諾基亞股價大漲40% 以上,而微軟股價下跌了4.6%。

微軟需要改變

鮑爾默聲稱, “穀歌和蘋果不會永遠主導手機市場。 ”微軟出手諾基亞,旨在抓住智能手機發展機遇,防範穀歌和蘋果公司對應用創新、應用整合和應用分發的控制。

鮑爾默希望借助對諾基亞的收購,體現微軟的思維方式演進——微軟正走向“軟硬一體”之路,向 “設備與服務”戰略轉型。微軟要做硬件製造商。

但微軟的這一轉型將充滿挑戰。首先,微軟在硬件方面的過往業績並不理想。其推出的Surface 平板電腦銷量不佳,被迫降價清理庫存。今年7月,微軟對 Surface RT 業務進行了9億美元的資產減值計提,並大幅下調了售價。

而微軟 Windows Phone 生態系統處於行業弱勢。用戶規模小,第三方應用開發者提不起興趣。微軟急需擴大市場佔有率來吸引開發者,又要倚賴開發者來豐富系統生態。解決這個 “雞與蛋”的難題,微軟要花更多力氣,對其龐大的財務資源進行更合理的配置。

吃進了諾基亞,令微軟手機陣營的局面更加複雜。目前,諾基亞Lumia手機占據了 Windows Phone 整體出貨量的80% 以上;三星、HTC、華為、中興等廠商與微軟也有合作,但大多處於三心二意的狀態。微軟將諾基亞變成了“親兒子” ,自然對其他合作伙伴產生影響。與穀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不同,穀歌更需要的是摩托羅拉的專利,以鞏固安卓陣營。但微軟會更多利用諾基亞的硬件製造能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這將讓微軟在封閉和開放之間做出抉擇。目前微軟聲明稱,將繼續對其他手機廠商開放。

在市場營銷上,微軟也面臨與諾基亞一樣的困境。高端智能手機,很難與蘋果、三星競爭;低端市場,又難以與廉價的安卓手機競爭。一些安卓手機的批發價僅為35美元,而最便宜的Windows手機也要110美元左右。

微軟目前有10萬名員工,還要迎接諾基亞的3.2萬人,關於人的整合也將充滿挑戰。另外,鮑爾默宣佈在一年內離職,現在埃洛普成為 CEO 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但微軟的“大公司病”令未來整合難以預期。微軟有著極大的慣性。操作系統和 Office 軟件太掙錢了,以至於 “大樹之下,寸草難生” ,新業務很難成長。而微軟的互聯網業務一直做得不好,之前的 .NET 戰略和 LIVE 戰 略,設想都很好,但一直沒有做出來。

MySpace、MSN 等互聯網產品都被做死。硅穀投資人保羅· 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2007年4月就提出“微軟已死” 。他說,微軟直到2001年還是一家危險的公司,但是從2005年之後就進入另一個世界,財務狀況不錯,但那些關注科技最前沿的人已經不會看它了。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近年,微軟也很少有立足于未來的收購,它總在一個產業已經成熟或達到頂峰的時候,才想到收購。2008年計劃收購雅虎,那已是門戶最後的巔峰; 2007年 -2008年,iPhone 帶動移動互聯網萌芽發展,微軟亦無動作;而在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趨於成熟的今天,微軟才收購硬件設備廠商。這都太遲了,微軟難以借助類似的後發收購引領行業潮流與趨勢。

一位曾在微軟工作的工程師對財新記者稱,微軟有韌性亦有資金實力支撐,在新進入一個行業後,堅持五到十年然後做到最好。比如遊戲設備領域的XBOX 項目,在堅持與任天堂等日本公司競爭多年後,終獲成功。

微軟的財務實力雄厚,年收入超過700億美元,現金儲備超610億美元,對諾基亞手機業務的收購,幾乎不會影響微軟的財務狀況。

或許,微軟應主動分拆,把新業務和現金牛業務切開,充分賦權,獨立運營,這樣才可能有未來。不管怎樣,微軟需要變成一家與現在大不同的公司。

這也是鮑爾默繼任者的最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99

強推京津冀一體化

2014-04-28  NCW
 
 

 

三地目前仍割裂考慮自身利益,可能臨時需要更高一層機構介入,在長期由市場力量主導的背景下尋找契合點◎ 財新記者 於海榮 文yuhairong.blog.caixin.com 停滯多年的京津冀一體化再度升溫。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由最高決策層推動,相關規劃由國家部委牽頭,超越了此前三地政府層面的推動。

4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發佈消息稱,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研究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 劃,規劃範圍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這一消息既透露了京津冀一體化的最新進展,也可以視為對此前保定集中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功能轉移等消息的間接回應。

2月底中央明確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後,三地以及三地所轄區市之間,政府機構互訪密切,各種傳言不斷吸引市場關注。各方希望,高層推動能突破行政分割,改變這一區域此前多年合作進展緩慢的局面,將京津冀打造成珠三角、長三角以外的另一經濟增長極。

但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秀山看來,京津冀一體化最大的問題是「明著合作暗著競爭」 ,目前仍是以競爭為主,三者定位有衝突、不協調。

「即使成立一個超越京津冀的國務院層面的協調機構,也不能完全決定三地的定位和產業佈局問題,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最終還是政府和市場共同作用過程,三地需要在各領域找到利益契合點。 」陳秀山對財新記者稱。

產業佈局暗戰

過去20餘年,京津冀簽署了多份三地、兩地合作文件,一體化相關問題屢次提出,屢次沒有實質性突破。最新的一組是2013年3月京津簽署的加強經濟與社會發展合作協議,當年5月底兩天之內簽署的 《北京市 - 河北省2013至2015 年合作框架協議》和《天津市河北省深化經濟與社會發展合作框架協議》 。

此次高層提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立足現代產業分工要求、立足區域優勢互補原則、立足合作共贏理念」 ,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佈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產業規劃,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

但盤點近期三地政府的表態不難發現,三地在定位、產業佈局上的同構化問題並未解決,在表態協同發展的同時,貌合神離的局面並未改變。

三地當中,中央已經明確北京的定位,即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為強化這一核心功能,必須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北京提出,要克服 「捨不得」的思想,對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要求的產業要有所不為,堅決把一般性產業特別是帶有汙染性質的產業清理出去。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在全國「兩會」時稱,北京將完善首都產業發展目錄和標準,不能發展的予以退出。

北京市市長王安順近期表示,北京市除了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其他必要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要切實調整轉移一批產業項目,北京市已經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裝備製造、新能源、都市工業等六大工業行業,此外都可考慮將部分產業鏈向津冀地區轉移,讓北京周邊地區城市,通過產業轉移增強人口吸納能力。

作為產業轉移承接地的天津和河北,都將此視為重要機遇。河北希望承接京津兩地產業轉移,天津也希望承接北京的產業轉移。

目前中央對天津的定位是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稱,這一定位與北京城市定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天津要發揮港口、製造業、教育、人才等優勢,承接高端製造業製造環節乃至整個產業鏈轉移和研發成果轉化。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近期就京津冀一體化到天津調研。他稱,天津希望能在以前定位的基礎上,加上金融創新和金融運營中心,雖然將北京的金融機構直接遷到天津不現實,但希望考慮後台業務能否放到天津。

全國 「兩會」期間,天津政協委員提交聯名提案,建議京津應發揮各自產業優勢,北京重點發展金融、信息、科技、商務、文化創意等高端服務業。天津發揮製造業優勢,做大做強航空航天、節能環保、智能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為先進製造業服務的金融創新、金融交易、商務服務、科技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

河北省對自身的戰略定位是打造優化城市佈局、現代產業體系、綜合交通網絡、生態涵養保護四個支撐區。河北對不同城市有不同定位。 《河北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提出,充分發揮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生態建設的服務作用,進一步強化石家莊、唐山在京津冀區域中的兩翼輻射帶動功能。

不僅津冀之間存在競爭,河北各市之間也存在競爭。唐山市曹妃甸區提出,以北京現有的高端製造業的製造環節、其他製造業的整個產業鏈為主攻方向,重點承接北京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等重化工業轉移。圍繞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積極構建北京與曹妃甸之間的「總部-生產基地」鏈條。

保定則希望承接京津地區的汽車、新能源、航空航天、旅遊休閒、健康養老等產業轉移,重點建設高端裝備製造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商貿物流基地、新機場臨空產業基地和社會公共服務基地。

盤點三地重點發展的產業,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產業,都是重合的。對三地在產業佈局中的同質化傾向,陳秀山稱,這些只是政府的目標和願望,建立在各自獨立的產業完整性基礎上,與市場基於要素成本的選擇並不一定一致。

他認為,未來可能的一個突破點是三地形成價值鏈分工,在生產、銷售、研發等各環節上形成合理佈局,而非將某些產業全部轉移出去。只有這樣,北京的輻射、帶動作用會加強,周邊的產業結構也能得到提升。

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趙燕霞也稱,京津冀的合作重要的不在於產業類型,而在於產業環節,無論是哪個產業,只要是符合北京資源特點的研發、設計、總部、國際營銷等環節都可以留,只要是符合外埠區域成本導向、產業配套能力的都可以轉移出去。 「從本質上看,低端產業也有高端環節,新興產業也有低端製造環節,不能籠統一概而論。 」現在的狀況是,三地在產業轉移方面最先確定的是產業鏈之外的低端商貿業,如動物園批發市場、大紅門批發市場遷至河北。涉及產業鏈的產業規劃,尚需進一步探討。

功能疏解爭鋒

與產業佈局調整相比,市場更關注的是北京非核心功能向何處轉移。

3月保定將成副政治中心的傳言一出,催生了當地房價快速上漲。隨後這一消息被證實是河北的一廂情願,北京亦提出通州建設城市副中心的說法,這或許顯示出,北京功能疏解的爭奪,要比產業轉移要激烈得多。

從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看,醫療、教育等其他非核心功能需要疏解,但是北京設想的疏解,與網傳的行政事業單位以及醫療、教育機構搬遷,並不一致。

全國 「兩會」期間,李士祥就稱,對高校、醫院是否外遷,北京的原則是在滿足首都市民需要的前提下,再適度疏解功能, 「不是校本部、院本部都要外遷,而是不再擴大規模,同時鼓勵到外地辦分校、分院」 。

4月3日,北京市市委書記郭金龍在通州調研時提出,通州要抓住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機遇,建好通州新城,完善城市副中心功能。這被視為對保定副政治中心的回應。

此前河北提出,著眼緩解首都人口壓力,積極承接首都的部分行政、科技、教育、衛生等功能,保定力爭成為北京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和產業轉移的首選地。

與承接產業轉移一樣,河北內部承接功能疏解的競爭也很激烈。保定之外,曹妃甸提出依託生態城,採取建立分院、分校、聯合辦學等方式,加快吸引京津的科研院所、職業院校落戶。

天津亦不甘落後。天津市市長黃興國稱,積極主動承接北京疏解功能,加強與中央企業、大院大所等的合作,促進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合作,借重用好首都資源。

天津政協委員提交的前述提案建議,國家支持京津建立公共服務協同管理機制,推進社會保障服務一體化。優化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共設施佈局,向完全實現一體化方向發展。

諸建芳稱,河北希望北京把非核心功能如教育、醫療機構轉移過去,同時希望天津的部分資源也轉移過去,但天津認為,與北京相比,自己的醫療教育資源也很稀缺。

「從基礎和條件看,天津疏解北京的功能更有利。 」陳秀山稱,天津與北京的合作一直未能實質性推開,天津需要增加對內對外的包容性。

趙豔霞提出,在承接功能疏解方面,各地應站在城市群建設的高度,圍繞做大文化和科技兩個功能,共同做大做強。

誰來主導一體化

目前來看,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積極的還是政府。無論是承接產業轉移還是功能疏解,都是政府在主導,河北省承德市甚至提出,要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納入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中。企業這一市場力量主體的聲音並不多見。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提醒,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不能依靠行政命令,讓企業和事業單位搬遷,要考慮其可行性、代價、成本甚至後果。

他稱,歷史上北京結構調整曾有過教訓,將工業企業總部和製造全部搬到外地或郊區,造成高端人才流失,工業品牌基本消亡,以失敗而告終。如果與周邊城市交通建設不到位的情況下,強行命令一些企業總部、大學、醫院遷過去,員工在路上耗費大量時間,其結果只能是一流大學出去辦變成三流,一流醫院變成三流,企業消亡。

「硬條件是基礎設施,軟條件是制度。 」趙弘認為,高考制度、養老制度、醫療制度等都在阻礙著區域的一體化,消除制度瓶頸,完善公共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無所作為。

陳秀山也表示,在區域發展中,包括企業、居民、投資者在內的市場力量做選擇,主要看兩方面因素:硬件方面包括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軟件方面包括制度、規則、政府服務以及人才、自然環境等要素成本, 「硬件可以改善,軟件方面則是一個競爭過程。 」「政府可以在教育、醫療、環境、公共交通設施等公共資源領域發揮作用,市場方面,政府只能發揮有限的影響作用。 」他稱,比較可行的方式是,先從交通網絡改善入手。

北京市交通委透露,京津冀三地已經開始編寫交通協同發展計劃,到2020 年交通一體化體系將初步建成。

在承接功能疏導方面,各地都有意爭取政策支持。河北保定市市長馬譽峰稱,將向國家爭取,賦予保定一些先行先試權限,通過與北京合作共建等多種合作模式,率先在基礎設施對接、城市功能承載、產業分工協作、公共服務銜接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並在財政收入、土地指標、環境能耗容量等方面嘗試與北京進行共用共享。

在土地指標上,三地已經行動起來。三地市國土資源部門通過調研座談,達成多項共識,包括探索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的統籌使用及建設佔用耕地跨區域實現佔補平衡;充分考慮土地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土地價格及產業定位等因素,合理制定差別化的土地利用和供應政策,引導不同類別產業項目的轉移、承接和聯動;健全生態環境經濟補償及財政轉移支付機制等。

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相對緩慢。河北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薛維君認為,強勢行政分割阻礙了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通道。 「強勢行政分割」不同於一般行政分割,一般的行政分割通過平等對話和市場協商可以解決。如果首都不在北京,京津冀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解決。

有觀點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亟須一個超越三方的協調機構來推動。

北京市市長王安順表示,在區域協調發展初期可能需要中央的積極推動,建立區域發展規劃銜接機制、區域發展政策聯動機制和區域發展利益協調機制,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區域發展。

陳秀山認為,衝破障礙尤其是政府自己設置的障礙,只能靠更高一層的政府。從短期看,出於突破制度性障礙、大項目協調等考慮,國務院層面成立協調機構是有必要的。但是,要動態分析,這一機構應該是階段性的,從長期看還是要由市場力量來決定。

財新記者汪蘇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14

社交、支付、搜索一體,微信5.4要在移動端革百度阿里的命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5/144949.html
 
8月14日,微信發佈新版5.4,可知微信顯著變化四個方面:一、可以搜索公眾號、公眾號文章、收藏、微信功能;二、查看圖片時,可以識別圖中的二維碼;三、面對面收錢:通過二維碼給身邊的人轉賬;四、適配iPad等終端功能。

上述變化可以明顯感覺到微信越來越龐大的生態完整版圖,這四大變化中,我們看到了一直以來與阿里巴巴支付寶直面競爭的移動支付,還看到了微信越來越重的流量入口野心。本次改版中真正影響最深遠的將不是支付,而是搜索,移動搜索,從中也看到了微信真正的野心,將是未來移動上的終極流量入口:

微信5.4新版本,很多人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那句霸氣的「轉賬,就是發消息」上,馬云看了可能只會微微一笑然後繼續去收購這個世界上的各種公司去了,因為從年初的快的和滴滴的大戰就可以看出騰訊要革阿里的命的野心了。這次緊張的則是李彥宏,原因不在微信支付上,而在於一個大家現在可能還不怎麼看重的點:微信搜索!

去年對搜狗的戰略投資的意圖終於徹底顯現了出來,騰訊正式開始革百度的命了!

在5.4版本的升級中,微信可以搜索公眾號和公眾號文章,而這個入口在微信首頁信息流的最上方搜索框中(從前只能搜索聯繫人和聊天記錄),這是全中國每天被人眼看到最多的一個地方!

小夥伴們可能會說,不就搜索個公眾號和文章嘛,又不是放了個搜狗網頁搜索框能搜索一切網站網頁在這裡,至於這麼大驚小怪嗎!那麼,讓我們來看一組微信公眾號的數據。截止2014年7月,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已達到近600萬個,日均增長1.5萬(現在中國每天新增的網站有幾個?),每天有多少個內容在公眾平台上分發這個數據還沒有公佈,但相信大家結合自己的體驗也知道,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以微信為獲取內容的主要渠道了。

未來的網站和網頁將演變為公眾號和公眾號文章

公眾號分享的內容包含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各種媒體形式。並且可怕的地方在於越來越多內容的「原生地」居然就是在公眾號上!你也許會想起一篇你曾今在朋友圈看到的文章,你記得名字想再看一遍,去百度上搜發現搜不到,因為這是一篇微信公眾號原生內容!再拿我創辦的窄播(一個音頻分發平台)來說,我們的很多簽約主播現在是優先把他製作的音頻發送到他自己的公眾號上,然後再去發佈在我們的平台。

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以至於最終互聯網的內容寄居模型從「網站-網頁」型轉變成「公眾號-公眾號文章」型,現在的公眾號就相當於從前的網站,公眾號文章就相當於從前的網頁。從前人們認為網站的進化形態是APP,但目前APP只在服務層面佔據優勢,而純內容層面明顯是廣泛公眾號具有更大的優勢,但微信已經開放越來越多的智能接口給公眾號,意味著公眾號之後一定會以類似「百度輕應用」的方式來做好服務層面,那將是怎樣一副圖景

從前微信的內容分發能力主要體現在被動獲取上,而現在微信的內容分發加上了主動獲取!

微信之前給人的感覺是封閉的,你只能被動的接受你收到的內容,無法從微信這個龐大的庫中找到指定的內容,而現在這一點完全變了。同時兼具主動與被動,微信正在變成一個終極流量入口!

我在之前的文章《純粹的內容平台終將消亡》中曾寫道微信強大的社交關係分發能力已經吸收了絕大多數的內容流量,典型的案例是你在朋友圈看到朋友都在看紙牌屋,於是你也去看,是朋友圈把紙牌屋這個內容被動的分發給了你,但你還是會去百度主動的搜一下紙牌屋,然後跳去搜狐視頻觀看。

而現在則不同了,你看到朋友圈人們在議論中國好聲音,於是你直接去微信搜索好聲音,出現好聲音的公眾號以及各種好聲音相關的內容,接著你直接去消費這個內容!你在你每天最多次打開的APP上完成了主動獲取內容。有人說,我去電腦上用網頁搜也可以啊,是,現在是可以,但請注意上一段提到的那個越來越多的內容「原生」在公眾號上的趨勢,在未來很多內容你只在公眾號上能搜到了!有人說手機頻幕太小,我看好聲音視頻的話還是不爽啊,這都不是事兒,微信這個版本完美支持ipad!而且三屏互動這種小兒科的把戲中國移動都懂騰訊會不懂嗎!

未來的互聯網,存儲在騰訊的云上!

現在的互聯網內容,存儲在成千上萬網站的服務器中,而未來當內容都以公眾號的形式來承載分發的時候,一個驚悚的事情發生了,互聯網內容都存儲在騰訊的服務器上。當然目前只是文字和圖片,但視頻什麼的還會遠嗎?關於這件事會對未來互聯網格局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還無從想像,但它的影響注定是重大的!

微信的主動搜索將如何革百度的命

 

\
\

上面的討論都太理論化,咱們來點實際的。百度作為人們現在進行「主動獲取內容」的入口,核心盈利模式就是競價排名。那麼我們來測試一下在微信搜索上「主動獲取內容」,就拿給百度貢獻最多的「男科醫院」來試驗。

看到了麼,搜索結果中呈現各種男科醫院的公眾號或相關文章,點擊一個文章進去,看了下這個醫院的介紹然後撥打聯繫電話。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和!百!度!一!樣!只是網站變成了公眾號,網頁變成了公眾號文章,接下來,一個主動搜索入口的各種商業模式就會隨之產生,相信很快就有做微信搜索引擎優化的,馬上會出現一個WSEO的名詞,不知最終微信會不會競價排名。

做網站的門檻還是有一點的,但現在我認識的再小的老闆隨便路邊開個小店都要去做個公眾號,大的商家更是把公眾號做的跟一個APP一樣,那麼未來這些商家會在哪個平台上不言自明。我再度強調囉嗦一遍,百度的尷尬不僅在於移動端流量遠不如微信,還在於未來這些內容根本就不在傳統互聯網平台上,而是在騰訊的云中,那時候百度可能連搜都搜不到!

以上關於微信搜索的YY可能有點遠,而微信搜索也只是邁出了小小的第一步,各種相關功能以及呈現方式都還很輕,但相信在張小龍和王小川的帶領下(以後給孩子取名請在中間加一個「小」字),微信搜索,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58

布局京津冀一體化


2014-09-22  NCW  
 

 

中央牽頭推進顯示決心,要素自由流動與公共服務一體化難題待解◎ 財新記者 李雨謙 文liyuqian.blog.caixin.com 從環渤海經濟區的提出到京津冀一體化,已經歷時近三十年,但進展緩慢。此次中央層面寄希望通過更高級別的協調小組再次積極推動。

當前,中央已經成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各項工作全面展開。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透露,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了階段性重要進展,同時也要求儘快完善協同發展規劃總體思路框架,為編 制總體規劃奠定堅實基礎。

根據中央規劃,京津冀協同發展將率先從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協同發展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任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組長。地方在中央的帶動下,也顯得非常積極。今年以來,北京與河北、北京與天津、天津與河北已分別完成多個合作框架協議及備忘錄,共18份。

交通切入點

交通一體化被排在了率先突破領域的首位。便捷的交通可以進一步縮短京津冀區域的時空距離,將加速人才、資源等要素的流動。目前在中央和地方間已經成立了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協同發展機制。

河北省交通廳綜合規劃處副調研員鄧偉表示,目前在國家部委、省市政府以及各省的交通運輸管理部門三個層面,建立起了一套協同發展(或者交通一體化)的管理和協作機制。

第一個層面是,交通運輸部已經成立了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任組長,其他部門領導和三省市分管副省(市)長擔任副組長,統籌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第二個層面是,三省市的政府成立了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協作領導 小組,三省市的主管領導擔任組長,將組織開展相關的協作工作;第三個層面是,三省市的交通運輸部門建立起一套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聯席會議機制,並成立了工作機構,負責區域交通一體化具體協調工作。

鄧偉介紹說,河北已與北京簽訂了交通一體化合作備忘錄,也與天津就交通一體化合作的框架協議進行了會商,同時基本形成了三省市達成一致的規劃圖,三省市都同意向國家部委爭取支持政策。

此前,河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高金浩曾透露,將加快京津冀交通網絡互聯互通,推進北京輕軌和地鐵向河北延伸,重點推進通州至燕郊、大興至北京新機場至固安等輕軌項目建設。同時,還將重點構建覆蓋全域的城際快速鐵路網,加快京沈、京張等快速鐵路項目建設。規劃實施後,京、津、石三個中心城市之間均有三條高速公路相連,環京津縣(市、區)至少有一條一級公路對接,形成京、津、石之間以及相鄰城市之間“一小時交通圈” 、主要城市與周邊衛星城市間“半小時生活圈” 。

按照規劃方案,京津冀未來將形成天津港、秦皇島港、唐山港、黃驊港四個海港和首都機場、北京新機場、天津機場、石家莊機場四個空港。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邯鄲、張家口、承德、保定將成為八個全國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城市。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在 “夏季達沃斯”期間表示,改變京津冀現狀關鍵是抓住北京周邊的發展,實現半小時生活圈。京津唐用高鐵聯繫起來,形成一個金三角,用京津唐的發展帶動京津冀的發展,用京津冀的發展帶動環渤海的發展。

重看比較優勢

產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一體化的又一重要內容,被官方稱作是京津冀協同聯動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與交通一體化相比,產業一體化面臨較大協調難度。

從京津冀兩兩之間簽訂的協議看出,當前政府所推動的三地產業協同發展的主要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產業承接,二是建立合作示範區。

北京具有科技、人才、服務業等優勢,處於產業鏈的上游,天津和河北則希望承接產業鏈的中下游部分。

在京津兩地簽訂合作協議時,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表示,創新驅動發展作為京津深化合作的重點,通過搭建技術和產業轉移平台,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天津轉化,共同打造創新發展的戰略高地。同時強化兩地在金融、文化、旅遊、現代服務業等方面的合作,實現抱團發展、聯動發展。

對於京冀合作,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表示,加快組建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和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合作區的工作班子,進入實質運作階段。選擇幾個重點產業深化合作,建議雙方有關部門選擇IT、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幾個高新技術產業進行總體規劃,把配套、後分裝放在河北,深化與河北的深層合作。

同時,也支持河北有實力的企業將研發放在北京。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連雲對財新記者表示,河北希望能將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基地放到河北,研發在北京。

目前河北各縣區100多個工業園區都做好準備,土地、人才配套和產業配套都已具備, “關鍵看北京願意放棄多少” 。

在楊連雲看來,最大的障礙還是利益格局改變,北京希望將生產基地放到其遠郊區而非河北,這 “牽扯到稅收和就業問題,要改變利益格局,還得看中央的統一規劃” 。

目前為止,京津冀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仍顯緩慢,除了此前確定的首鋼搬到曹妃甸、北汽製造廠搬到河北黃驊,以及低端商貿業,如動物園批發市場、大紅門批發市場遷至河北等項目外,並未看到其他大的動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京津冀三地存在“產業絕緣” ,就是產業不相同、不相關、不相連,這就導致了城市之間的不能互相利用,要素不能互相分享。

他分析稱,北京的主導產業是高端服務、高科技產業,還有文化創意,尤其是服務業,服務的對象面向全國,但是對於河北、天津卻服務的很少。以金融為例,河北緊鄰北京,本應能夠充分利用北京的優勢,事實卻不是如此。

天津產業的特點是先進製造、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是外向型,與河北、北京聯繫也非常少;河北的產業以鋼鐵、煤炭、電力為主,這些產業跟天津和北京的產業聯繫也不密切。

他建議,應該打破過去狹隘比較優勢的觀點,京津冀的產業要以一體的形式進行規劃,統一起來,互相對接,互相延伸、互相融合。京津冀的整體定位應是高端製造和高端服務。 “在區域一體化情況下,河北完全可以根據北京的人才技術來設計、發展自己的產業,而不僅僅是看其自身的資源和市場。 ”

打破利益格局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確立的率先突破的項目中,市場一體化並沒有被列入其中,可見其難度之大。

在京津冀三省市相互間簽訂的協議中,則均包含了市場一體化的內容,不過也僅是方向性的。

京津簽訂了《關於加強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協議》 ,京冀簽訂了 《共同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協議》 ,津冀簽訂了 《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 。

津冀協議提出,從三大方面推進區 域市場一體化合作。一是推動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包括推進區域金融一體化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科技條件資源等創新要素按市場規律在區域內實現優化配置和自由流動;推進人力資源市場一體化建設,建立就業協作機制。

二是建設統一開放的商貿流通體系。包括推動口岸一體化建設;建設統一開放的商貿流通市場;著力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三是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包括深化醫療合作;促進社會保障服務一體化,實現兩地社會保險關係順暢轉移接續;促進市場環境一體化,共同規範和整頓市場秩序,推動形成自由、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由於京津冀三地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水平差異明顯,包括要素自由流動、公共服務一體化在內的市場一體化將會面臨很大困難。京津戶籍制度的嚴格限制,影響區域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北京政治地位特殊,衆多資源自動向首都集中;三地社會保障體系參差不齊,阻礙一體化進程。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表示,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最大的問題在於京津冀三地發展差距過大。

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蔡玉勝認為,京津冀一體化 “醒得早、起得晚” ,受制于地區市場化程度和市場化水平,始終沒能形成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市場體系,導致結構鎖定和利益固化。因此,構建一體化的市場體系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

他建議,應該打破地域分割、人員分類的傳統管理體制,建立科研資源共享制度,探索公務員交流和兼職制度,並逐步推動社保信息共享、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的轉移和接續。同時,推進金融市場技術性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金融市場的分工合作和一體化。

此外,也可利用產業園區共建的形式,完成科技資源和產業資源的轉移與承接,以產業合作共建,帶動區域間企業交流、要素流動、技術溢出、人才培養等。

在倪鵬飛看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最重要的也是市場一體化。他表示,這要進行財稅體系改革和制度體系改革,同時也要減少政府的干預。

財新記者于海榮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32

興王畿周千里,造華夏第三極——京津冀一體化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4077369

敬告:本文僅為個人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依據。
再次敬告:本文僅為個人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依據。

但凡有親朋好友來北京旅遊,必是要去天安門的。為了免於踩踏之苦,我都是晚上帶去。
華燈初上的長安街車水馬龍,已然封閉的天安門廣場沒有人潮如湧而更加廣闊。
但如果是我的至交知己,我是會帶他去鼓樓。鼓樓在鐘樓之南,紫禁城之北。矗立在北京的中軸線上。
從狹長陡峭,被無數朝聖的足跡磨得圓潤的臺階爬上去,仿佛每一步都走在歷史清寥的時空里。
到了時辰正點,幾個姑娘小夥會英姿颯爽地出來擊鼓。無論流連的遊客來自天南海北、臉孔黑白。只需大鼓一擊,即刻肅靜。
鼓點如潮水般沖上屋檐、再如驟雨般疾落,顫動的不止是耳膜。
這鼓聲是皇城腳下普通人家剁餃子的咚咚砧板聲
這鼓聲是儀仗隊跨過金水橋整齊劃一的靴履隆隆
這鼓聲是邊塞勁旅的欲飲琵琶馬上催
這鼓聲是幾度輪回的匹馬西從天外歸
這鼓聲會穿出舊城墻,南向六千里到吹沙造島的戰艦,西向六千里到雪山戍邊的營房。
這鼓聲是千百年來永未停息的脈搏跳躍。
這鼓聲叫做“北京時間”(自動腦補新聞聯播片頭)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1ODU2NzQ0.html  (沒找到更好的擊鼓視頻,請開到最大音量傾聽。欲求更好效果請親臨現場)

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不論是五服還是九服,京津冀就是聆聽鼓聲的第一圈,所謂王畿。
縱觀中國歷史,凡都城所在,多富庶於當時。
橫看當今世界,列國首都圈經濟占比多獨具鰲頭。
而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程度自鄧公改革後,落後於珠江三角。自江執政後,落後於長三角。
醞釀二十余年而不得其果,故有今上於年初強力推進,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觀政先觀施政者意誌。今上龍潛東南十數年,敢開鏟車拆別墅,會上高炮打飛機。得獲公器之後,厲行反腐。敢擒軍委副主席,刑上常委罪問貴胄,海內緝拿諸貪官。更敢於訪問古巴之日試射導彈,於英涉港務之時力挺阿取馬島。凡強人政治中興之兆不勝枚舉,又怎容臥榻之畔一督二撫十幾道臺政令不從?(本人政治觀點:真強人勝假民主)
前首輔曾淚涕俱下稱房地產商也要有道德的血液,故被稱之為政令不出中南海。
如今上欽點之一號工程亦受阻,恐被譏諷政令不出七環。城門立柱之作,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看官會說:京津冀?難!
鄙人答曰:京津冀難不難,試看APEC藍!
是故:京津冀為國政要務,一號工程,言之必行,行之必果。

京津冀如何一體化?
於專題匯報會與政府工作報告後,三省市數出文、各部位分調研。
眾說紛紜,期間不乏社科院挖大運河引海水到朝陽門之笑料。更有保定府諸狗腿以副中心自居熱炒房價觸怒高層。在海關總署實幹獻通關之利後,各部門才漸有跟進。於9月第三次小組會議確立交通、環保、產業先行,副中心之說淡出,軸帶之說取而代之。
10月後,中央批複天津南疆建設之規劃,並在此基礎上批複自貿園區,大京津冀自貿區之構想亦出局面。到此為止,天津得以保障自身利益與發展空間。
按照設計師:兩胖要瘦,一瘦要胖的構想,河北從始至終都堅持優先發展曹妃甸。
而近日公布的在天津寧河縣西南部的北京清河農場移民38萬人的計劃,就是在飛地茶澱基礎上擴大的。
將天津西北要沖河西務連接茶澱、曹妃甸後,藍圖日漸清晰,可見出海通道。
結合最近產業轉移方向上,屢屢提及的北京要發展臨空工業和臨港工業,可見曹妃甸為臨港工業布局重點。
社科院今年早先曾有研究說:造新城如果遷出要帶產業的話,每人預計要50萬元。而38萬人2500億的規模明顯高配。產業在曹妃甸人口在茶澱的模式可見一斑。
而前幾日,河北公布要籌建京津冀開發銀行,致力於基礎設施建設,轉日唐山港宣布終止已洽談一年的參股唐山銀行項目。兩者結合來看,京津冀一體化已進入最後一環節:規劃落實能力準備的階段。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有出臺相應的稅收分割方案、三省市開始籌資組建開發銀行或者實際工程協調機構,則規劃進入整體出臺的階段。

從證券市場看,目前三個自貿園區的炒作已勢頹,地圖資金今日進入成渝新區(炒不了幾天)。京津冀板塊開始調整。由於在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列入了來年工作重點,所以炒作空間仍然很大。從時間窗口上來說,京津冀規劃必須在下一次政府工作報告前出臺,以免滯後對下一個五年計劃的初步規劃造成影響。故而判斷,春節以前,京津冀將有望壓軸登場,成為本年度最後的地圖炒作高潮。
個股方面,我不推薦了。誰手上有北京出海方向的土地,誰是A股上有排他性的標的,誰就是龍頭。誰是北京市搞工程建設的確定參與方,誰就是龍頭。
不用私信我,我該說的能說的,都已經說了。


補一張圖吧,否則閉著眼睛的人會說這塊土地一毛不值,會說北方最好的港口一錢不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8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