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产业一体化瓶颈未破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177907&time=2009-06-04&cl=100&page=all
【《财经网》上海专稿/实习记者 张丽华】“三鹿毒奶粉”事件后,中国奶业备受关注。6月2日在杭州落幕的第七届中国奶业高层论坛上,中国奶业协会将三鹿事件的深层原因总结为养殖欠规模化、产业欠一体化,行业欠标准。但是,处于论坛焦点的产业欠一体化难题,中国奶业协会高层坦承,产权难题并无任何突破。 此次论坛公布的行业损失统计数据令人瞩目。数据显示,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至当年11月,伊利、蒙牛压库产品占用资金达50亿元和40亿元,分别相当于两家公司去年全年销售收入的近四分之一和近五分之一。仅2008年9月和10月,蒙牛亏损6.5亿元,相当于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利润总额。伊利亏损更多达9.5亿元,比2003年-2007年六年合计的利润总额还要多。 下游哀鸿遍野,上游自然不能幸免。中国奶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3月11日,散养户的原料奶收购价格降至每公斤0.8元至1.2 元,远低于平均每公斤2.1元的饲养成本,而最高峰时原料奶收购价格可达每公斤3元。内蒙、河北、新疆、宁夏等原料奶主产区,从业人员退出比率为 15%-20%。 许多无奈的养殖户把奶牛当成“肉牛”来卖。论坛发布的公开数据称,目前内蒙古每天非正常淘汰奶牛200多头;全国最大的奶牛养殖县黑龙江省双城 县已杀牛或卖牛5000多头,相当于每100头奶牛中有两头消失,而新疆哈密地区2006年引进的3000头纯种荷斯坦奶牛,现在仅余1524头。 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斯告诉《财经》记者,个别地区奶牛淘汰率达到40%,河北省的倒奶率和奶牛非正常淘汰率最高,其次分别是黑龙江和内蒙古。 显然,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业的影响深远,然而在此教训下,整个行业的变革虽有动力,但路径不明。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奶业协会总结三聚氰氨事件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养殖欠规模化、产业欠一体化,行业欠标准。 奶业协会高层人士介绍说,全国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比例不足20%。 那达木斯告诉《财经》记者,内蒙古作为第一大原料奶主产区,养殖场的规模化程度是全国最高的,但也只有25%。这与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11 月发布的奶业规划有很大一段距离。该规划要求到2012年,全自治区1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奶牛比重达到60%以上。 此次论坛讨论最多也是产业的一体化,即奶牛养殖——原奶加工——成品牛奶销售各环节的利益一体化。 黑龙江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指出,产业链的利益不均衡阻碍了奶业发展。在这个链条上,奶牛养殖成本最大,利润最小;而流通环节成本最小,利润最大。 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发生后,国家于当年11月出台《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即三次提到要“理顺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 产业一体化难在什么地方,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魏克佳表示,最难的在于产权突破。他提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推进牛奶产业一体化,发展奶牛合作社,由 合作社与乳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合同关系或进行股份合作是一种可选的模式。然而完达山董事长李顺认为这种模式仍然涉及到合作社内部股权如何运作。 利益博弈是产业一体化模式选择困难的实质。浙江省畜牧局局长张火法认为,乳品企业只有切实地让利给奶农,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发展态势。他举例说,在挪威95%以上的乳品企业由全体奶农垄断。 此次论坛透露,三鹿事件后更多是由政府主导建奶牛小区,乳品加工企业与政府签定稳定的收购合同。政府起主导作用的“一体化”模式或许只是危机后的权宜之计。何种利益联结机制最科学最合理,论坛未给出答案。■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