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影分镜头:一个文化国企的转身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I02LI5H8A4YR.html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影集团),一个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企业,身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后一个方阵“文化产业”,度过了有限的阵痛后,正在重新出发。

衡量其改制的成功,记者获得的两组数据可资比较:2008年,行业两大巨头之一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利润0.15亿元、主营收入7亿多;上影集团利润2.16亿元、主营收入15.18亿元。

“我们税前利润增长了一百多倍。”,回首“空降”上影的五年,上影集团现任总裁任仲伦基本没有遗憾。

转企改制

2003年年末,任仲伦踏上美国取经的旅程。这时,任刚刚赴任上影集团总裁一职半年。而他面对的是年年亏损的上影,以及国产片与进口片总票房不过10亿的中国电影市场。

“电影业靠什么赚钱?”任仲伦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环球影视、华纳兄弟、迪士尼等7家大牌影视企业。

他在那里发现,美国大的影视企业,都不是单独的制片公司,它们都是集产业、院线放映、技术制作、媒体等相关经营为一体的,产业链和产品层次都非常完整。

回到上海不久,2004年年初,任仲伦正式提出了改革目标——“产业链完整,多片种发展,中国一流、有世界重要影响的大型影业集团”。

而在这年,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提出,“倡导电影产业化”。同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也在到上海调研时明确提出:“上影要转企改制”。

当年年底,《上影集团整体改革发展方案》与“人员分流”方案亮相,在上影143名职工代表的投票中,前者全票通过,后者也以94.4%高票通过。

根据上述方案,上影集团旗下主要的企业、包括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内的11家事业单位全都转为企业,其中的2545人员全部转换成企业身份。

“ 转企”完成后,接下来的故事开始顺理成章。上影与华纳兄弟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合资影院、与加拿大IMAX合建了中国首部超大型银幕、投资了首部外资片(非“ 合拍片”)《蓝莓之夜》、在合拍片《伯爵夫人》中尝试了中国电影企业的“海外分成”、还将“对外合作”由单片层面发展至公司层面,与香港娱乐大亨杨受成、 林建岳分别合资成立了上影英皇、上影寰宇。

“当时的内地电影行业,完全不是外向型经济,什么都缺。有资金、资源、人才的,我们都大胆尝试合作。”任仲伦回忆说,这种“大胆”正是基于当时中央精神和政策的鼓励。

影片多元化

一切企业改革,最终的体现在于经营效益。

以记者获得的两组数据对比,上影的答案不言而喻:2003年到2008年,上影主营业务收入从8.3亿元增至15.18亿元,净资产从7.9亿元增至15.15亿元,利润总额209万元增至2.16亿元,负债率则从61.36%降至38.16%。

任仲伦受美国同行启发而大力拓展的“院线运营”,亦成效斐然:上影旗下联和院线的票房,从2003年的1.42亿元起步,飙升至2008年的4.95亿元,2009年则有望突破6亿元。

而当年导致了“人员分流方案”与整体改革方案得票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职工月收入平均下降1000元”,也随着上影整体效益的好转而变。改制4年后,上影职工收入平均上涨一倍。

这样的“经济效益”,或许正来源于上影人的“务实”电影思路。

2009年上海电影节上,任仲伦做了如下发言:“北京人韩三平(中影集团董事长)讲,十年以后350亿票房,上海人任仲伦在想“第一个100亿在哪 里”,我们上海人可能会看得比较近一点。当我们用票房衡量一个影片价值时,作为企业经营者会想,票房和我实际得到的利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我更 期望是实实在在的利润。”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任仲伦亦强调,两个企业很难说谁高谁低。“上影按照自己的企业发展逻辑发展”,把企业发展基础打好。

在任仲伦看来,商业大片、主旋律影片、艺术影片在上影应是三分天下,而三者也各有意义。“企业不是盯着每个产品(单片)的盈利,即使未来上市,股东不会关心单个产品,而是公司整体效益。文化企业的产品更要多元化。”

“商业大片不用说了;现在主旋律影片越来越市场化运作,加上政府补贴,一般会小有盈利;艺术影片还是要支持,比如《三峡好人》,在全球五大洲都得奖,相当于企业的广告,商业上也没亏损。”

“贾樟柯(《三峡好人》导演)有个很大的好处,对出品方极端负责。虽然他拍地下电影出身,又获奖累累,但他一直根据每部影片的需要控制拍摄成本,拍的片子在欧洲又卖得很好,从未亏损过。”

任仲伦表示,和贾樟柯合作的意义在于,探索了艺术电影的商业价值,实现了上影电影产品线的完善。而在这次成功的尝试后,上影也开始接触其他艺术片导演,希望推广这种合作模式,早日突破中国电影“中等投资”的失败定律。

筹备上市

放眼未来时,任仲伦用到了“合作与开发”两个词。

2004 年,合资建设影院过程中,华纳兄弟突然提出,挂上其LOGO在影院外,需收取票房千分之三的品牌使用费。上影和其反复沟通,对方仍坚持这是公司章程规定不 能更改,这时上影谈判人士灵机一动:“我们是50多年的老品牌了,也得收取品牌使用费。”谈判对象请示公司法务部回复,这样是可以的。

“结果因为我们是51%股权,收取的品牌使用费还略多些。”回忆起向海外同行看齐的过程里,任仲伦强调,支持上影发展的一大动力,正是“合作”中的学习态度。

在他看来,上影甚至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至今,“开发”显得日益重要。“中国电影行业5-10年内,可能会出现其他行业一样的超大型企业。但现有的电影企业都不足以支撑这个重任”

“文化产业过去没开门;一开门,很多熟悉企业管理、资本、市场的人都会进来了。我们既要普通的财务投资者,更要寻找有资源的投资者,与他们结成战略共同 体。”任仲伦表示,中国电影行业以前是行政性区域管理,大家都没有想变成全国性企业;企业当家人多是搞电影产品出身,对企业的产业认识弱,现在的“文化体 制改革”正是各种资源、人才结合的良机。

在这种“合作与开发”的过程里,上影有3个具体突破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多元产权、现代影业集团。

如果说2004年的“转企改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开始,产业链、产品线建设是现代影业集团的开始,“筹备上市”正是现代多元化产权的开始。

自上影2008年年初公开上市意向,已有一年多。

今年9月,任仲伦向本报记者透露,上影目前有2个上市方案,一个是将包括制片在内的全部经营性资产,进行整体上市;一个是将影院投资管理公司、联和院线、东方影视发行和直属影院、东方电影频道广告经营权等“市场资源”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1

荣氏归来:一个百年家族的沉浮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O6S62EKRQ3HH.html


荣智健,已不再是中信泰富董事长,但他,仍是荣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荣智健”3个字,自动关联的词汇包括:荣毅仁、2009、中信泰富、败局、辞职。聊聊数语,将这个百年家族的波折悉数表达。

2009年4月,一向在资本市场顺风顺水的荣智健,遭遇职业生涯最大挫败。一笔巨额投资亏损,让他不得不从中信泰富引退。

不过,和荣氏家族百多年来的跌宕起伏相比,这并非最惊险的一次。而对荣智健来说,他的使命是,重建荣氏家族对中国商界的影响力。

15年前,荣智健曾对媒体说过:“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今天,我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15年后,荣智健宣布辞职的当天,一位目击其离去的记者称,在汽车驶离中信泰富大厦很远以后,他似乎回头凝望了一眼。

而在淡出公众视野5个月后,2009年9月,荣智健终于开口说话:年底之前,他将以个人名义成立一家公司,专营中国房地产金融业务,且不排除会与中信集团合作发展。

第四代的挫败

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引咎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时舆论哗然。

作为如今荣氏家族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中信集团的五号人物,荣智健黯然挥别为之奋斗20年的中信泰富,让镁光灯再度聚焦荣氏家族。

1999年,荣智健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你可以叫我赌徒,也可以叫我斗士。我不会否认自己有冒险欲望。”但这一次,他为自己的“冒险欲望”付出了代价。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公告称,为了降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同而导致亏损。2008年,中信泰富因此直接亏损146.32亿元港币。

这也是中信泰富19年来的第一次亏损。

而荣智健是否被问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信泰富是一家重量级的红筹公司,此举事关红筹公司在香港的形象。其次,对中信泰富来说,荣智健本人是重量级的人物,其拥有极深厚的人脉,事关投资者对红筹公司的投资信心。

在中信泰富首次披露损失时,荣智健曾将此次投资失误归咎于公司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这两人随后被解雇。而荣智健37岁的女儿、中信泰富财务主管荣明方,则进行了职务调整,并降低了薪酬。

中信泰富大股东中信集团也曾出手施救。2008年11月,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力图让其走出困境。中信集团持股中信泰富的比例也由从29%增至57.6%。

当时,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而在得到大股东中信集团支持后,荣智健一度公开表示,中信集团的支持,是一个积极的解决方案,“现在,(中信泰富)可摆脱这一不幸事件,继续朝未来迈进。”他称,对公司的前途充满信心,并表示没有退休的愿望。

不过,香港警方的介入调查,让事态变得不可控了。几天后,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下令进入中信泰富公司搜查,逗留一小时后,运走大批文件,公司股票紧急停牌,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最终,荣智健作出了“退位让贤”的决定。

在荣智健回望中信泰富大厦的一瞬,他的祖辈、父辈亦在对他凝望。

荣家的轨迹

这仅仅是这个百年家族的又一次波折而已。

20世纪初,荣智健的祖父辈荣德生、荣宗敬,曾经登报宣告破产,荣氏企业最后依然存活下来;60年前,荣智健的父亲荣毅仁,曾因为倒卖物资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开庭审判那天刚好上海解放……

翻开历史的页章,无数凶险难度远超此事的时刻一一呈现。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辞职,并不意味着荣氏家族的衰败。

作为中国企业史上仅存的几个百年家族之一,荣家于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无锡惠泉山麓的五里湖畔的荣巷,小桥流水、清风碧荷、吴侬软语、杏花缤纷,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

从留下“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训诫的曾祖父荣熙泰算起,荣智健已是荣家的第四代传人。但荣氏家族真正发迹,还是始于荣智健的祖父荣德生及其兄长荣宗敬。

荣家兄弟白手创业,贵为中国面粉和棉纱大王,一度控制了中国将近一半的面粉和棉纺工厂,被称为是“"中国的洛克菲勒”,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最大的民族资本家。

1902年至1949年,荣氏家族都是一个纯粹的私营资本企业。吴晓波指出,荣德生和荣宗敬这一辈,代表了早期中国“民族资本家”或者“民族企业家”最高点的成长状态。

荣氏家族的命运,在1949年迎来最重要的转折。

1949年,在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家族中多人远走海外,而资金外流,更是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不过,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认为,其“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俩决定留在大陆。

显然,对于荣氏家族日后的发展来说,这一决定至关重要。主动选择留下的荣家,日后赢得了毛泽东“中国民族资本第一户”的赞誉。

在上海解放后,荣毅仁率先支持“公私合营”,将全部家产捐给了国家,这一举动对上海的私营工商业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也为他赢得“红色资本家”的称号。当时,北方的企业界代表人物是乐松生——百年药号同仁堂的总经理,荣、乐二人一时人称“北乐南荣”。

而在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之时,党和政府对荣氏企业也予以了大力扶持,帮助其实现了新的复苏。

“跟着共产党,这条路我走对了。”——荣毅仁曾这样评价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93年,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而1978年中信集团的成立,更是荣氏家族的重要一笔。

改 革开放初期,荣毅仁向邓小平提交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在邓小平的应允之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今中信集团的前身)成为了直 属国务院的投资机构,成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扮演了中国引进国际资本的中介角色。这也是中国日后成立一系列“窗口公司”的发端。

重建影响力

1942年出生于上海的荣智健,乃家中独子。他的舞台,是他的父亲创立的中信集团。

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香港中信又于1990年先后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发展”及港资第一大贸易行大昌行,并于1991年正式更名为“中信泰富”。

此后,中信泰富先后入股包括国泰、港龙、香港电讯等多间著名港企,并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等,商业版图不断扩大。

正如前文所言,当时,就中信泰富的成就,荣智健对家族影响力的作用,认识颇为清醒。不过,他亦对自身的能力非常自信。

虽然,其父荣毅仁一直以“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荣家祖训警戒自己,并藉此在商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但相比父辈,荣智健的风格迥然不同。

即便在富豪云集的香港,荣智健的奢华做派也非常突出。《荣智健传》曾援引了一段他的自述:“我决不想过清教徒式的生活。”他认为,富裕之后依旧过苦行僧的生活,是一种伪君子做派。

不过,在此次巨额投资亏损事件浮出水面后,荣智健的资产,已从2008年的35亿美元跌到7.5亿美元,损失高达75%。

而在吴晓波看来,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乎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中信集团为国资委直属企业,在一个国有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集群中,私人得以拥有股份,且能以阳光化的方式成为中国首富,荣家确为仅有之孤例。而也正因为是孤例,所以,一定违背了某些规律。

经过这次高层大震荡之后,中信泰富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到底是回归成为一家纯国企,还是继续过去的“暧昧身份”?

不过,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已成定案。在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迄今在中信泰富仍持有超过11%的股份,所以,荣家复起或有可期,但荣家对中国商界的影响力,正面临重建。

或许,这才是“荣智健辞职”对这个百年家族最大的影响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8

第一個50萬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suc=1#rte


今日股市又升,味皇點算一下,股票戶口總值己接近50萬,回憶06年股票戶口由6000蚊起步開始買第一隻股票(中國銀行),我仲記憶尤新,上年金融海嘯,再加上第一天然果班福建佬的詐騙,股票戶口縮水到得十二三萬,現家一年唔駛,又比佢彈返到40幾萬,金融市場果真奇妙

味皇在05年12月先開始打工生涯,人工不比香港人高,仲比差唔多一半做家用,但為什麼別人仙都唔仙,我又儲到50萬呢?我有件笠衫00年著到現 家,我個keyboard由97年用到今年先換,我個手提係04年買的阿爾卡特,我部電腦超頻50%以上,我寫的字丁屎咁大隻,我去痾尿可以唔沖水,我用 廁紙有時能只用一格,難怪我仲係青頭仔

味皇雖然是平凡的打工仔,但在30歲前儲100萬似乎很有機會成功,而且仲唔計層樓添,但係唔好學我

身家有冇100萬都冇意義,靠變賣家當維持的生活是不可取的,股息收入大於日常支出先有用

味皇的做法僅有3點:儲蓄,節制,投資

分析一下味皇的重要投資決定,有幾個部分:

06年買入中銀,並作為今後主力,後來改為持有隨便一間內銀即可

06年發掘出第一天然,並作為今後主力,第一天然於08年12月清盤,董事逃去無蹤

07年發掘出中國消防,並作為今後主力,由於達不到預期效果,於09年9月全數撤出

07年尾開始月供匯豐作為定期儲蓄,並在09年4月供股,7月停供

07年買入味丹德昌作長期投資

08年7月發掘出奧普,並作為今後主力

08年10月乾坤一擲,買入錦江中海等作長期投資

09年5月減持買樓,當時美國公開表示印銀紙

09年6月發掘出集優,作為期幾年的投機主力

09年9月撤出中國消防後,買入新昌堡獅龍作無限期投機

這是投資記錄http://www.editgrid.com/user/lgaim/aaa

其中中銀多次進出,現己換馬為中信,獲利甚豐

第一天然清盤,損失半年份量的本金

中國消防達不到預期效果,浪費機會,本金微損

匯豐本金大,雖然升得不多,但獲利頗豐

味丹德昌步入正軌,但在低價時未收集更多

乾坤一擲決定正確,3倍利潤

奧普的現金流達預期效果

集優新昌堡獅龍新買,未有定論

可以發現,味皇作了兩個大錯誤,數個不錯決定,一個英明決定,有錯有對很正常,常做不錯決定,即使出現大錯誤亦可彌補,如果不犯嚴重錯誤,幾乎肯定 不會輸錢,我現在的情況是,用左無數的小決定去彌補大錯的損失,再把握機會食大茶飯,這是很憨居的方法,最好的做法是做一些平凡但不錯的決定,食大茶飯同 食大狗屎要求的心理質數都很高,投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經常坐過山車損害左健康就不化算了

第一天然清盤後味皇投資知識大進,但損失始終令人心痛,因此大錯更應避免,讀者應更重視味皇血的教訓,無謂攞苦黎辛,分清老千股

在08年10月重槌,事後看來,毫無疑問是英明決定,更應該借夠100張信用卡買添,但是別人看到的只是買同賣而沒有過程,就好似算術題只看答案一 樣,要有理由先可以得出結果,理由越充分,答案就越確定,要在低潮買股,就得有理由證明股票值得買,理由越強大,先可以越有信心重槌,理由來自認識,如果 自已都抱著疑問,就下不了決定,更惶論英明決定,如果想食大茶飯,增加認識最緊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1

黄茂如和他的兄弟们:在CBD画了一个圈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18/158375.html


12月17日下午,深圳茂业百货华强北店,人潮涌动。这里集聚了深圳华强北商圈时尚、疯狂的购物冲动。

资本市场上,茂业的投资者们则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恐慌。香港联交所,茂业国际(00848.HK)12月15日开始放量大跌,盘中一度跌幅达15%。12月16日开始停牌至今。

A股市场上,渤海物流(000889.SZ)于16日中午开始下跌,17日停牌。没有及时停牌的成商集团(600828.SH)12月17日低开,一度跌停。

“我们也在等待大股东回馈信息,现在还没法发布公告。”17日,渤海物流证券事务代表史鸿雁对本报记者说。

茂业国际总部,危机中新任总舵主、茂业国际执行总裁王贵升开完一天会议后,接到本报记者的电话,仅谨慎表示:“茂业的经营层面都很正常,影响公司的信息还在收集核查中。”

茂业国际已发布最新公告称:“关于黄茂如正接受内地有关部门调查,茂业正在核查,但董事会确认,集团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并未受到任何影响。”

虽然没有正面回应董事长黄茂如个人是否被调查,但12月17日起,茂业国际董事会成立特别委员会,已由非执行董事钟鹏翼、独立非执行董事浦炳荣、执行董事王贵升和王福琴,在黄茂如未能履行职责时,全权处理有关事宜。

茂业系

1996年,茂业商厦成立,黄茂如开始涉足百货零售业。此后,茂业根据其商业需求,圈下大量的城市黄金商圈地块,先后开发了九龙城广场、旺角购物广场、和平广场、东方时代广场等项目。

自有物业为茂业百货的经营带来了强大的成本优势,数据显示,自建物业的百货店一般可节约10%-30%的综合成本。成本优势无疑有助于茂业百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价格战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其盈利能力。

2004年的公开数据显示,茂业百货毛利率、净利率分别达到27.69%和5.40%,盈利能力远超过同期中国百货业平均水平和其他百货龙头上市公司水平。

2005年,茂业国际成功控股成商集团后,以同样的经营方式对成商集团及其各商场进行复制。继而在2008年,茂业国际整合旗下15家店面和成商集团的股权资产打包赴港上市,融资近30亿港元。

虽 然2008年底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百货业进入经营低迷期,茂业国际仍继续扩张。其相继在二级市场出手收购商业城(600306.SH)、渤海物流和深 国商(000056.SZ)的股权,并先后遭到商业城和深国商的大股东的狙击。三家上市公司都拥有黄金商圈的商业地产资源,而且与茂业国际一直从事的商业 加地产模式基本属同一类型。

“黄茂如本来对深国商志在必得。”17日,一位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深国商第一大股东马来西亚和昌父子有限公司确有转让股权之意,但不满黄茂如的出价。”

2009年4月底至6月份,商业城一直停牌,等待大股东股权转让信息。此期间,深圳原市长许宗衡案发,黄茂如与其他多名深圳地产商均避身国外。深国商旁落他人之手。

与此同时,今年8月份,商业城原第二大股东、香港新宇亨德利老板张瑜平购入该公司国有股,茂业国际同样失去商业城的控股机会。

但是2009年12月,回国后的黄茂如再度出手,如愿获得渤海物流20%的股权,坐上第一大股东位置。

12月18日,来自茂业系的王福琴、汪冬青和韩玉集体进驻渤海物流董事会。

黄氏家族

“该发生都会发生。”17日,一位深圳地产业界的权威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黄茂如看似在外界少有露面,而事实上,其在业内行事作风很招摇。”言下之意,对黄茂如被调查,并不感到奇怪。

无论是圈地、商业竞争还是资本运作,黄茂如及其兄弟们的确非常高调,“在深圳地产界,黄氏家族最鼎盛的时候一年总投资几近占到深圳地产业总投资的六分之一”。

在深圳莲花山以南的心脏地带,从深南路中路到福华路,以最东边的大中华国际交易中心往东延展,高楼林立,在建的大中华希尔顿酒店和大中华高端公寓沿着深南中路一字排开……这只是黄氏家族在深圳CBD中央商务圈中一部分物业。

记者了解到,黄氏家族谱中共有六人,其中黄茂如及其亲兄弟共四人。黄茂如外,还有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黄世再,国都集团董事长黄茂展,信和地产掌门人黄振华。

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公司仅在深圳市开发项目面积就超过100万平方米。

公开信息显示,黄氏兄弟的父亲是一名军人,退伍之后在深圳布吉地区买了很多地。随后分给黄氏几个兄弟开发,逐步有了信和花园、国展苑、龙珠花园和茂业城的黄氏家业。

如果说90年代黄氏家族完成原始积累,2005年则是黄氏家族兴旺发达的新元年。该年度除了大中华广场落成,信和地产三大项目“自由广场、爱琴居、东门APM”同时开售,使信和完成从布吉镇小地产商向深圳市二级地产开发商的飞跃。

而黄茂如不仅2005年获得深圳华强北店物业东方时代广场,还成功控股成商集团走上资本坦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2

尋找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


 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經和我的夥伴商討後,因我希望把這個網成為一個可持續的營業模式,故或決定在下月前未來向閱讀小弟一些文章收取一個低廉的費用。

小弟由最初的一個小網站,做成一個規模尚可的一個博客,都花了不少心血,並獲得不少人的支持,但是由於不少傳媒的或有抄襲,雖然有時憤怒,但因為缺少資金,我沒有辦法向他們提出告訴,又或是向特定人士提供收費,作為他們使用文章的費用。收費使一些想抄襲的人有一些代價,作為他們寫稿的必要支出。


另外,我父親今天對我說,既然你說你的文章這麼有價值,這麼受歡迎,為何不試試收費,看看你的價值所在,如果沒有人肯付錢,那你的文章只是垃圾,倒不如不寫,我覺得他說得滿有道理,所以嘗試作出少量的收費,看看自己的文章的價值所在。


另外,你們認為如果我們應不應提供投資報告?是否有法例限制?分不分級?形式或內容如何?收費多少?大家有意見嗎?



另外,我剛剛接到讀者的回覆,無牌提供有償投資意見會違反法例,故此可能不會提供投資意見,但寫點有償文章說說對事情看法或許可以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16

大陸採購我面板 今年1,600億 九大彩電廠提前來台掃貨 面板廠收到開春第一個紅包 首季業績打強心針

2010-01-09  tht





大陸九大彩電廠年初提前來台掃貨,搶購面板貨源,預期今年大陸將向台灣採購高達50億美元(約新台幣1,600億元)的面板,占面板雙虎去年營收比重約25%,是面板廠新年以來收到的第一個大紅包,也為面板廠第一季淡季業績注入一劑強心針。

友達去年合併營收3,595.99億元,奇美電為2,901億元,雙虎合計去年繳出近6,500億元的業績。大陸九大彩電廠深怕去年面板缺貨事件重演,提前在年初就向台廠大掃貨,目標是今年對台採購50億美元的面板,友達與奇美電等於一開年,就掌握了全年二成五的大訂單。

法人指出,其實近期來台掃貨的業者,不僅大陸九大彩電廠,全球第一大液晶監視器與液晶電視代工廠冠捷,從去年11月下旬開始就向友達、奇美電等大掃貨,促使面板雙虎產能利用率在淡季全開,也帶動整個面板廠供應淡季火熱大復活。

面板生產供應鏈產能全開,也帶動友達、奇美電、群創等面板股最近表現強勢。友達昨天上揚0.55元,收41.7元,奇美電上漲1.05元,收26.5元。

面板去年大缺貨,已導致大陸的海爾、海信、TCL、康佳、創維、長虹、熊貓、上廣電與廈華等大陸九大彩電廠一直抱怨,友達與奇美電提供的面板貨源,根本無法滿足其液晶電視的需求。

導致九大廠提前在年初淡季掃貨,以鞏固今年面板貨源,深怕一旦面板短缺,將衝擊彩電廠今年在大陸液晶電視的銷售成績。

尤其今年大陸家電下鄉的加碼補貼力道更強,原來對液晶電視的限定價格,最高為人民幣3,500元,現在提高至7,000元,這個價位已經可以買到40╱42吋液晶電視,將促使今年大陸液晶電視銷售朝更大尺寸發展,這也導致友達7.5代廠產能已被42吋面板的產能塞爆了。
友達砸6億 合肥設組裝廠




友達旗下液晶電視組裝廠景智電子昨(8)日宣布,將投資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6.36億元)在大陸合肥設立組裝廠,就近服務華中地區客戶。由於友達已在華南、華東與西部地區設點,華中據點的成立,顯示友達將全力搶攻大陸液晶電視商機。

友達目前在大陸的布點,華南有廈門模組廠、華東有蘇州模組廠。至於西部地區,則與長虹合資成立長智光電,並在四川綿陽設立模組與液晶電視組裝一貫廠。現在又在安徽省的合肥設立據點,等於補足在華中地區的不足。

據了解,華中地區客戶主要以山東的海爾與海信為主,海爾是大陸最大家電廠,海信則為大陸前三大液晶電視廠。景智在合肥設立生產據點,將可為有需要的大陸品牌電視廠,代工製造液晶電視機。

根據DisplaySearch統計,友達去年液晶電視整機代工出貨60萬台,今年將增至150萬台,主要品牌客戶為三星、飛利浦、BestBuy、長虹與海爾等。

由於鴻海大軍挾組裝代工龐大能量揮軍面板業,群創併購奇美電,不僅擠下友達坐了十年面板龍頭的寶座,鴻海龐大的組裝實力,正是友達所缺乏的,促使友達積極調整步伐,朝組裝代工廠發展。

市場傳出冠捷為了圍堵鴻海挑戰其龍頭地位,可能與友達攜手策略結盟,若真的攜手,將導致供應鏈體系被迫選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9

一个北京楼盘折射的断代史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4/161979.html


一个楼盘,往往就是一个城市的房价断代史。北京著名大盘珠江帝景便是如此。

2002年到2009年7年多的时间里,同期推出的楼盘大多数由于开发周期的原因隐退历史舞台,但珠江帝景依旧在开发期内,每年都有期房推出。

2002年开盘时,珠江帝景开盘最低价仅为6800元/平方米,而至2010年,珠江帝景的销售均价已达3万元/平方米。

尽管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北京房价年均上涨幅度不超过10%,但绝大多数的楼盘在躁动的岁月里涨幅远超此数字。销售价格翻倍已不鲜见,甚至出现四倍者、五倍者。这种疯狂在2009年更是被演绎到极致。

过去两年,有的楼盘曾经每平方米降价7000元,也曾经一年内上涨超过150%。这就是变幻莫测的楼市。

珠江帝景涨价史

珠江帝景楼盘位于北京西大望路23号,距离CBD核心区华贸中心之间距离仅为2.5公里左右。该楼盘所在的区域曾被称之为泛CBD区。开发商为合生创展(00754.HK)。

2000 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全面启动CBD的建设以后,很多项目陆续建设。2001、2002年,CBD建的房子多半都是住宅。当时媒体反映, CBD难称商务区,而是房地产开发区。而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刚刚开始回暖,写字楼市场很低迷。CBD实际上盖的大都是住宅。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珠江帝景开始销售。开盘价最低仅为6800元/平方米。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上记载的珠江帝景一期成交均价为10684元/平方米,发证日期是2003年12月19日。

附近居住的一位居民向本报记者回忆说,当时珠江帝景附近很荒凉,直到2004年,楼盘不远处还都是待拆迁的平房,商业配套匮乏,市政道路也在建设中,而如此价格亦被认为较为昂贵。

2004 年珠江帝景销售均价上升至9600元/平方米,2005年上升至12000元/平方米。大多数业内人士认可,北京房价的上涨始于2004年底,后8·31 时期,土地中止协议出让正式进入招拍挂时代。根据搜房网记载,到2006年11月27日,珠江帝景的销售均价已经达到14000元/平方米。进入2007 年,珠江帝景更是数次调高销售价格,最频繁时,一个月调整两次以上。到2007年底,珠江帝景的销售均价已经达到25000元/平方米。

记 者查阅合生创展2007年年报,北京珠江帝景销售额18.39亿元,当年合生创展在北京全年的合约销售额是35.16亿元,珠江帝景所占份额超过50%。 北京地区2007年合约销售之平均价为17283元/平方米,同2006年比较上升55.4%。而2008年年报显示,珠江帝景销售额为11.25亿元, 依旧占合生创展全年销售业绩9%。

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珠江帝景的地价成本十分便宜。本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该地块是谢强(此后转投富 力,现任富力天津区域董事长)在1999年至2001年间获得。当年合生在京先后拿下5500亩土地。由于是土地协议出让时期,出手快被认为是企业拿地的 绝招。谢强决定要在城乡结合处买原本是工厂的土地,不仅土地价格便宜而且容易拆迁。当时这块土地的价格在开发成本中所占比例不足20%。

价格一直在涨的珠江帝景亦曾经历过降价的时期。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部分资金链紧绷的开发商都曾有过降价经历。2009年春节期间,合生的珠江帝景实行降价促销策略。均价从23000元/平方米大幅降至16000元/平方米。

但 仅过几个月,珠江帝景又恢复了之前的价格。2009年6月27日,珠江帝景推出最后一栋楼,均价22000元至23000元/平方米,而春节时候该楼盘曾 是区域的“领跌”标杆,推出特价房的最低价仅为15500元/平方米。两相比较,半年以来该项目提价幅度超过6000元/平方米。

珠江帝景相关负责人当时表示,即将推出的C9号楼是C区位置最好的楼栋,而春节期间15500元/平米起的特价房,是E区位置、楼层和户型都不太好的产品。

2009 年6月30日,在北京国土局举办的土地拍卖会上,中化方兴力挫万科、中信、保利、华润、SOHO中国、远洋等公司,以40.6亿元的高价夺得北京土地出让 单价和总价双料“地王”广渠路15号地。“双料”地王就在珠江帝景对面。高价地频频诞生,成为珠江帝景售价上升的有利支撑。

价格天书

在最疯狂的2009年里,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已经难以反映楼市的疯狂。事实上,大多数新近开发的楼盘,涨势远超过珠江帝景。

较 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建筑”,最早在2008年5月面市。斯时还处在危机前夜,开发商北京匠心置业有限公司也定了一个市场高价,15000元/平方米。之后 危机初现,楼盘均价在2008年7月到11月间,降到了12000-13000元/平方米。2008年12月,寒冬来袭,楼价再次迫降到9200元/平方 米,同时推出了8100元/平方米的特价单位,楼价达到“冰点”。

然而,难挨的寒冬似乎一个月就过去了。2009年1月,楼市初现回暖迹象,上海建筑的价格也随之抬头。2009年4月,回升至11500元/平方米。此后,北京的房地产从回暖走向疯狂,上海建筑的楼价也如同坐直升机式地上涨。

2009 年8月,楼盘价格重回15000元/平方米;9月份新盘推出时均价涨至16000元/平方米。11月中旬推出新单位,价格升为19000元/平方米,之后 又变成20000-22000元/平方米;而到12月12日再次推出11号楼时,价格已变成25000元/平方米。

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在年 末对2009年销售的普通住宅价格进行统计(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24日),北京288个项目有涨价行为,占在售普通住宅的近80%,涨 价最高的区县为丰台区,全区29个在售普通住宅,26个项目上涨,平均涨价金额达到5726.55元/平方米,涨幅比例达44.18%;单个项目中,均价 涨幅最高的太阳公元每平米上涨27000元。

几个售价在45000元/平方米左右的楼盘,均有价格上涨20000元/平方米的经历。如太阳公元、远洋万和城、中铁置业翰庭。

除 了高端项目外,中、低端项目也普遍上涨。而据亚豪机构向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部分中端项目在2009年屡次上调价格。金隅万科城从7500元/平方米 上涨至11000元/平方米,首开常青藤从9800元/平方米上调至15000元/平方米,悦溪公寓从3月的9200元/平方米到10月的17000元 /平方米。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 查总队去年12月15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11月,北京四环路以内的商品住宅期房平均售价每平方米达到20515元(今年1-2月,北京四环 内期房均价只有14226元/平方米)。五环路至六环路商品住宅期房均价每平方米10665元。六环路以外的商品住宅期房均价8213元/平方米。换言 之,目前只有在六环外才能买到均价1万元/平方米以下的新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17

一个观察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h2y0.html


巴菲特喜欢的是诸如roe,现金流等非常好的优质股,长期来看,此类股回报较好。

 

但是,如果此类股业绩不增长,那么股价似乎也不会增长。

 

至少就我观察到的现象看,只要业绩增长,似乎不管roe、毛利率如何低,股价都会增长。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结论似乎应该是持有业绩持续增长的股票,而不必考虑其内在质量。

 

但是,老巴的意见绝对不能忽视,质量必定有重要意义。

 

如何调和这种矛盾:即有些质量好的公司业绩平稳股价迟滞,有些质量差的公司业绩增长迅速股价也增长迅速。

 

我是这样理解的:

1 多数质量好的公司增长率还是会比平均增长率高,且增长更加稳定,因此,在合理价格下持有这样一个组合能够超越大盘。但是其中也有不增长的,因此需要一个组合。

2 质量差的公司,相对质量好的公司,其增长不稳定,难以捉摸,因此,一般人难以把握。在市场下跌时,它们会跌得更多,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能够确认其确实会继 续增长,在市场大跌后,买入他们可能比买入质量好的公司获利更多。(我这里有个条件,即其跌幅远远超过质量好的公司,在市场整体下跌时,这往往可以等 到)。

3 从长期看,质量好的公司将跑赢质量差的公司,因为质量差的公司总体看其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确实不如质量好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3

一個博客用兩個博客解答兩個博客的平均投入法的問題


近來,投資博客界有一個爭論,今日,我就來抽抽水談這事,用幾個Blog把他們的事談得清楚一點。


ckm001在2月24日,其博客中「買入持有無運行」一文中,用平均買入法買盈富基金,在10年內有73%的回報,故「認為未來的資產升值與股息派發應該足夠退休後的生活,要未來達致財務自由,月供優質股票是一個簡單而直接的方法。」

CUP同日在「長期持有的計數」 在談ckm001兄投入法的不智,因為被灌輸這種投入法的人士,大多收入不多,當最多錢的時候,是股價到頂的時候,一旦遇上突發的事情,會有中斷供款的時 候發生,這時亦是最值得投資的時候,所以回報也不太理想。故其認為「最重要當然是認知參予資產投資是嚴肅和需要努力學習的事業,並沒有不勞而鑊以及一朝發 達的事情」及「一些看似簡單而不用學習的投資法,是風險認知的麻醉劑。」


其後因CUP說得確是有一點道理,故ckm001兄今日在「股票投資組合的幾點建議」 一文中口氣改變看法,認為「如果你每年有穩定的收入,又沒有太多時間與興趣研究股票,我認為簡單的月供優質藍籌股票計劃,已經是有效的投資致富策略。如果 你本金少,又想快點賺到頭一個一百萬,你必定要比別的散戶更勤力,並要做大量功課,唔係叫你勤力炒出炒入,而係叫你勤力研究中、細價股,中、細價股升一倍 易,大藍籌升一倍難,以價值投資法買賣中細價股,就是快速賺取第一桶金的好方法」。


而CUP兄在同日的博客文章「對自己誠實」 中,亦加強了自己理論的語氣,認為股票市場其實是高風險市場,不懂遊戲規則,很難去玩好投資這個遊戲,亦不應參予市場。他認為「防守性和股息率其實沒有什 麼關係。股息率高的股票不少是因為股價低殘所致,而股價低殘不代表一隻股票不會再跌,而一隻會派高息的股票亦不代表將來不會減派息。」,所以看淡最好的方 法,是持有現金。


但是雙方都要留意YOU'LL NEVER WALK ALONE兄在同日早上「各適其式」 談的,他認同ckm001兄的理論,但認為必需定期檢討落後股份的基本因素,若像CUP兄這樣的投資,需要多做很多功課,亦要足夠的實戰經驗,以及市場觸 覺,才能達致理想的回報。總的來說,博主認為「每一種投資哲學都有其優勝和不足之處。大家不應盲目跟從某一種風格,須因應自能的能力和性格而製定自己的投 資風格和理念。」

不過,味皇兄其實在兩年前「永遠跌同永遠升」提出一個奇怪但理論上對的東西,如果一隻股票股息長期持續不變,但股價持續下跌,以月供方法投入,原來在一個臨界點後,回報持續增加,最終跑贏持續上升,但股息不變的股票。


那究竟如何選擇你的方法去炒股,那就要看你的功力了。


其 實,我記得一個報導,大部分以實業發展的大富翁,其實在早期有過一段冒險的例子,在成為大富翁後,他們採取穩健的方針,逐步蓄積實力,再有一兩個機遇,乘 勢而起,和ckm001兄所稱的,初以勤力研究小型股票為主,賺得一筆錢,然後以長線持有股票賺大錢的相吻合。而我認為CUP兄其實屬於ckm001所稱 的研究股票的賺大錢的一段。


而我的方法則是和ckm001兄的方法和味皇兄類似,前亦有在和味皇兄的異同提及,但是ckm001兄稱這投入細股的風險為「可惜細價股成交量太細,要細細注慢慢儲」,但是我的資金水平來說,仍然未遇上這問題。


說了一堆東西,也忘了想說些甚麼了,總之大家各自修行,好好努力做好投資的工作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30

李宁:中国运动鞋寻找下一个驱动力--《三联生活周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gvt2.html
 三联生活周刊:从在美国耐克老家创建设计中心,到签约伊辛巴 耶娃、巴朗·戴维斯这些一线体育明星,李宁这两年的品牌国际化显然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这些品牌投入需要持续的财务资源。我记得,去年我采访你的时候,你曾 经说财务资源不足是中国品牌推广的一个重要掣肘。现在,财务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吗?

张志勇:现有的资本市场跟 我们的董事会其实还是给了管理层很大的空间。在中国的上市公司里,李宁公司的净利润率是很低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PE(市盈率),PE我们是最高的。 Netprofit(净利润)最低,但是投资者还是给我们最高的PE。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其实中国公司的财务资源是不够用的。

那为什么要做这样大的投入?我们一定要想到中国今天的成长,是消费者给你的机会更大,还是你自己的能力更大。坦率说,是中国市场给的机会更大。

 

体育用品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如果你每年的净利润回到10%以上,对股东来说是开心死了的一件事情,但 是中国基本上有很多公司达到20%,甚至比这还要高,这是机会给的,它并不完全是能力。而你将来一定要走到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去,这个大的全球市 场中,你在产品创新、公司组织能力竞争,在人力方面,需要做很多持续的超前的投入。我们中国企业其实这方面投入少,所以净利润高,但往往出危机你就来不及 了,被竞争对手一下子打下去了,因为提前没有把资源放到那些方面做投入。

 

 

三联生活周刊:不可忽视的是,这些投入恰好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低谷时期,制鞋业又是备受冲击的制造业之一,我注意到一个消息,台湾地区裕元已经关闭了将近一半在大陆的鞋业加工厂。

 

张志勇:这也是我们下决心要做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产业驱动力发生根本的改变往往都是危机带来的。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体育用品成长的驱动力跟将来的驱动力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 认为这个变化就在于中国过去主要是“分销”和“通路”驱动,不管是中国品牌,还是耐克、阿迪达斯,你只要开到店就有生意。你发现过去几年,哪个品牌不开大 量的店?全球品牌前6位在中国总共开了超过3.4万家店。去各个省会城市看看,很多地方都变成体育用品一条街,每个品牌都有五六个店,五六个品牌在那儿就 是几十家店铺。

但你发现,从去年下半年起发生转变了。有几个现象大家可以看到:第一个是超大城市一线消费者购买体育用品最主流的通路——中国的百货商城,开始大量压缩体育区了。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平效”的降低。“平 效”就是销售金额除以面积,每平方米产出多少,零售是最敏感的,当零售端发觉每平方米产出比不上其他产品时,自然要压缩这个,扩充其他“平效”更高的。第 二是一些全国性的大零售商和地区零售商开始关闭,从去年经济危机到现在已经关了很多了,因为每万人拥有的店数在“通路和渠道竞争”的几年里已经过度饱和 了。据我看,在浙江、江苏、广东这些省份,基本上不可能开店了,可能还得关一些店了。

 

 

三联生活周刊:那以你的观察,中国运动品牌下一个驱动力在哪儿?

张志勇:我想接着反过来举 个例子。不知道你注意没有,为什么中国品牌在二、三线城市能活,在超大一线城市活不下去?如果从价格维度切入看,最直接的是房租太高。租金成本太高,人工 成本太高,产出没那么高,自然就开不了零售店。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一直说,100平方米零售店,租给阿迪达斯是100万元,不可能因为租给你改为80 万元了,你把100平方米的店乘以100个SKU(库存量单位),你接着比什么?比谁价格高,价格不高你是活不下去的。这个价格的背后是什么?品牌竞争力 和产品竞争力。这是中国品牌活不下去的原因。

 

过去为什么说中国那么多品牌都如此快速地成长?没有其他奥秘,就是“分销”。原来消费者买不到,有店他就买了,多一个店就多一份生意。现在产品多了,店多了,我们就要在消费者选择和产品之间建立联系。耐克为什么要做篮球?阿迪达斯为什么要做足球?每个品牌都有自己领先的一个运动项目,这个定位清楚以后,体育品牌才能和消费者建立一个连接,这是根本原因。

因为驱动力的改变,回到品牌创新和产品创新上来,没有好的创意和设计,没有一流的全球性人才储备,是肯定做不下去的。

 

 

三联生活周刊:这是李宁要在美国创建设计中心,还要开设品牌形象店的原因?但我想,对中国鞋子来说,旧的驱动力并没有完全消失,城市化在让更多的农村和乡镇成为新城市,价格因素似乎还没到完全抛弃和忽视的时候。李宁的美国设计师们能考虑到这点吗?

李嘉铭:这不矛盾。Winchinabutbeinglobal,想赢得中国,你必须是一个国际化的组织。

我们设计中心的创意总监艾 伦是从耐克过来的,他在耐克有过多个销售出色的设计产品。我为什么选择艾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非常关注商业化的实现。我曾问过他一个问题,什么是检验一 个设计师的好标准?他的回答我印象深刻,他说,如果我给你1000块钱目标价格的鞋设计,很平庸的设计师都能设计出很好的来,因为可以使用各种好材料、好 工艺,有很多卖点。如果只许卖400块钱,通过一种简洁的线条、简单工艺,只在最关键处使用好材料,按照400块钱的目标价格设计出来,这才是好设计师。 这是我们公司以后应该招的设计师。

 

 

三联生活周刊:李宁为什么会把这个设计中心选在波特兰?贴身耐克是因为那里的人才储备吗?

张志勇:这只是一方面。我 们服装设计中心选在香港地区,鞋的设计中心在美国,为什么这样布局?我相信我们将来要走国际市场,无非是两个大方向。一个是做供应链匹配,香港地区无疑是 运动品牌供应链的衔接之地,另一个是做大市场,比如说全球市场前三位——美国,欧洲,日本。那为什么在美国?相对说,美国这个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是比欧 洲和日本还是要容易一点。因为它的“通路”相对容易一点,美国的零售商相对比较商业化,他们的模式是品牌商直接跟零售商进行交易。你到欧洲和日本就不一样 了,中间还有一个批发商,在日本打开市场还要讲关系,“关系”这个事情比商业化的难度高得多了。

另外,全球鞋业的产业集群 是很清楚的,主要就是三个地方:意大利,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和西海岸的波特兰。产业链集中在这几个地方,行业内新的材料、新的信息每天都会汇集到这里,它 们的优势是中国国内无法比拟的。最终选在波特兰,还有一个时差原因,波特兰和北京相差15个小时,这能为两地争取到4个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如果在美国东 部就不行了,完全黑白颠倒了。

 

 

三联生活周刊:《俄勒冈州人报》称“李宁把红旗插在了耐克的后院”,对李宁来说,需要适应水土吗?如何使两种文化在最终产品上达成一致?

张志勇:有一些法律上的麻 烦很具体,但需要我们去面对,比如外籍员工的保险,这类东西跟中国很多都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也是一个文化,你需要给他,还是不需要给他,并没有对错之说, 而是涉及公司海外机构的定位。这个东西其实是非常基础的,因为别人都会看,你到底是怎么做这个事情的,你的手法是什么样的。

李嘉铭:刚开始确实有一些 问题。具体从设计上说,在我们最新的选样会上,零售商会有这样的反映,这批产品很好,但是不像李宁的。它们的确是出自我们这些来自耐克、匡威的设计师之 手。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允许这个情况出现,但最终挑战是怎么把这批国外设计师带来的全新东西和过去20年中国品牌积累下来的东西整合在一起。我们已经 开始尝试,比如波特兰和北京设计师的“轮训”,李宁目前有10个左右设计师在美国,48个设计师在中国,这些设计师一年分4批,每批去对方工作地点体验一 个完整的设计季。今年我们刚刚完成一轮中国设计师来美国,从明年开始,会让美国设计师去中国做一个设计季。

   

 

三联生活周刊:我想了解,贴身耐克,李宁能学到些什么?

李嘉铭:李宁公司从耐克能 学到的更多是流程上的,而不是设计本身。当然,回到鞋的专业,耐克做得最好的是材料运用,这在设计师中是有共识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外销体系的材料供应 商和内销体系的材料供应商是不一样的。很多非常高端的好的材料供应商是不能够供应给内销体系的,要向耐克学习,去挖掘这些材料供应商。

另外,我们来GIC以后,发现国内设计师在色彩运用上还是有缺陷的,我们现在已经在美国设计师指导下,开始更新色彩体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