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下福布斯的人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559福布斯賣出的價格,引起一輪爭議。接盤的華人財團如此神秘,更令人好奇。
繼五年前《商業週刊》被布隆伯格以數百萬美元收入囊中之後,同列美國三大主流商業雜誌的《福布斯》也將控股權易手於華人財團。
2014年7月18日,福布斯公司公告稱,已將《福布斯》雜誌所屬的福布斯媒體公司大部分股權賣給了一家來自香港的財團——本匯鯨媒體投資有限公司(Integrated Whale Media Investments,以下簡稱本匯鯨)。
福布斯傳媒成立於1917年,以跟蹤研究全球億萬富翁而著稱,其股權一直掌握在福布斯家族手中。
巧的是,在此兩天前,默多克旗下21世紀福克斯對《財富》雜誌所屬的時代華納也開出了800億美元的整體收購報價。
當然,比起在2010年《華盛頓郵報》以1美元價格出售、目前已經三度易主的《新聞週刊》,這些財經雜誌還不算太難堪。2013年,《華盛頓郵報》本身也以2.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
與先後陷入困境的同行相比,《福布斯》稱得上賣了個好價錢——4.75億美元。這是《福布斯》自有出售意向以來,所得到的最高報價。
媒體不免紛紛猜測,以巨資買下《福布斯》的華人財團究竟是什麼意圖?華人財團的背後究竟是誰?
《福布斯》值多少錢?
「它就像是一條吃自己尾巴的蛇。」
福布斯沒有對外披露具體金額和股份,但CNBC記者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此次交易規模為4.75億美元。
4.57億美元,本匯鯨得到的是什麼呢?
一份式微的雜誌(《福布斯》、《福布斯亞洲》和《福布斯生活》)、數字化產品Forbes.com,以及過去四年已經不斷被稀釋的福布斯品牌,「對一個美國投資人來說,哪怕是以這次成交價格一半的錢來收購,都難以想像。」曾任《華爾街日報》記者的雷恩·圖姆(Ryan Chittum)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網站撰文稱。
2013年11月,福布斯剛發佈出售意向之後,美國時代公司曾報價1.75億美元,不過在第一輪競購中就出局了。公開信息顯示,在2014年1月進行的第二輪競購中,買家們的報價從3.8億美元到4.75億美元不等。
在美國媒體同行看來,福布斯並不值這個價錢。
「福布斯已經把內容生產外包給非記者,他們正在以各種主題取代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實際上就是眾籌。它就像是一條吃自己尾巴的蛇。」《廣告週刊》(Adweek)專職作者、科技博客PandoDaily的作者艾琳·格里菲斯(Erin Griffith)指出。
圖姆指出,4年前,福布斯聘請劉易斯·德沃金(Lewis DVorkin)擔任首席產品官,他為福布斯引入了一個新模式,即作者以他們帶來的流量、特別是重複訪問量作為支付稿酬標準。比起諸如要遵循最少報酬法的傳統模式,這一新模式讓福布斯擁有了一支規模更大且穩定的作家隊伍。它可以說是新聞眾籌,作者成為了Forbes.com上的房客,而福布斯在他們帶來的內容基礎上得以大幅削減支出。
福布斯只有40名全職記者,但是有1200名作者,每天可以生產約400篇內容。其中400名是「付酬的自由撰稿人」,他們被要求每月至少發佈文章5次,並要與文後網友的評論互動。其中有60人每年從福布斯獲得4.5萬美元的報酬,這意味著,在1200名作者中,85%的人拿不到這麼多。如果再加上那些拿不到稿酬的作者,這一比例高達95%。
圖姆認為,福布斯這一做法實際上是在用它的品牌為作者提供報酬,但是當你做得過了,就是在稀釋品牌。與其他主流出版物相比,福布斯更大程度地模糊了新聞內容和市場/公關內容的邊界線。由市場主管和顧問們寫的成片垃圾文章,第一眼很難把它們和專職記者的報導區分開來。
在其網站上閱讀最多的文章居然會是諸如「你不該吃的6大維生素」之類的文章,這確實能夠增加點擊量和參與度,但這一做法對新聞來說是可怕的。不過,自2010年以來,Forbes.com獨立訪問量增加了三倍,公司整體廣告年收入增加了1300萬美元。
2014年1月,媒體分析師肯·多科特(Ken Doctor)獲得了德意志銀行關於福布斯傳媒公司出售的備忘錄,這份文件對福布斯媒體公司的估值為4億美元。多科特在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發表文章稱,財務數據顯示,福布斯的估值達不到4億美元。
在多科特看來,雜誌的估值通常為其EBITDA(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的5至6倍。但是福布斯想要的是數字媒體,而非雜誌的估值,這一數字高達10倍甚至更多。如果收購價格是4億美元,這一估值是其2012年1500萬美元利潤的26倍多。即使是更合理的2億美元估值,也已經是其收益的13倍。
多科特認為,願意為福布斯出高價的那些非美國公司,看中的是福布斯無形的品牌價值。假如以4億美元估值成交,那麼其全球品牌的價值佔到了這個交易價格的一半。
多科特文章發表半年後,福布斯媒體公司的最終成交價格為4.75億美元,而且買下的只是福布斯媒體公司絕大部分股權(63%)。換言之,福布斯品牌價值在這次交易價格中的比例遠不止一半。
隱秘的華人財團
「在公司現有的房地產、金融服務等業務領域,我們已經與本匯鯨的管理團隊成員開展合作。」
福布斯公告中表示,本匯鯨是一家位於香港、新成立的投資機構,由國際投資者們組成,香港投資公司本匯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Integrated Asset Management (Asia) Limited,以下簡稱本匯資產)和華碩電腦聯席創始人謝偉琦牽頭。
有意思的是,目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司註冊處尚不能查詢到本匯鯨的登記資料,外界也就無從得知這一財團中的「國際投資者們」都有哪些人。
福布斯公告披露,本匯資產的創始人是任德章。公開資料顯示,任德章今年53歲,1995年任德章與妻子王勤勤、妻弟王達偉共同創辦豐臨針織有限公司,2011年更名為豐臨集團在港上市。2014年6月,任德章辭去豐臨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職務。
除了實業,任德章還有著「香港股神」的稱號。
1996年,本匯資產在英屬維京群島註冊成立,由任德章100%持有。2007年,本匯資產和任德章因未及時向香港聯交所及廣東南粵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披露股份分配及出售而導致的權益變動,受到香港證監會檢控並受罰。
2006年,一家名叫 Marvel Bonus Holdings Limited的公司出價3600萬美元收購香港通訊公司潤迅通信(0989.hk)18億新股。本匯資產和一家註冊地也在維京群島的Shanghai Assets Ltd各持有Marvel Bonus公司50%的股權,Shanghai Assets Ltd的所有人丁鵬云,隨後成為潤迅集團主席。2013年,任德章和丁鵬云從潤迅退出,將手中的股票以2.44億元人民幣賣給了美成集團。
公開資料顯示,任德章和丁鵬云兩人在多項投資中如影隨形。2009年,任德章和丁鵬云一同出現考察深圳足球隊,又共同投資香港寰亞傳媒集團(8075.hk),隨後持續拋售。2012年,丁鵬云成為香港上市公司中國信貸(08207.hk)的主席,此後任德章持有中國信貸14%的股份。不過,在2014年5月,任德章將中國信貸全部股份轉讓,再兩個月後,丁鵬云辭去中國信貸主席職位。
丁鵬云和任德章先後辭去上市公司職務後12天,任德章和謝偉琦共同發起本匯鯨收購福布斯傳媒。這一次,丁鵬云並未出現。
福布斯公司總裁及首席執行官麥克·佩裡斯(Mike Perlis)在公告中表示,福布斯將公司最好的歷史遺產與新注入的資源、能力和技術相結合,借此促進福布斯傳媒的全球發展,並且透露「在公司現有的房地產、金融服務等業務領域,我們已經與本匯鯨的管理團隊成員開展合作」。這一說法透露了有關本匯鯨背後投資者們的蛛絲馬跡。
在進入福布斯第二輪競購名單中,有一家中國公司——G2匯鯨投資集團(G2 Whale Capital Group,以下簡稱G2匯鯨),和本匯鯨一樣,G2匯鯨名字裡也有「匯鯨」二字。據其官網介紹,它是美國G2投資集團和一家叫做「匯鯨資本集團」的公司在中國的合資公司。
其實早在2010年5月,福布斯就開始組建私人資本集團,與福布斯家族有著良好關係的托德·莫利(Todd Morley)成為項目負責人,他是紐約一家投行的聯合創始人,管理著近百億美元資產。
莫利成立了G2投資集團,與福布斯媒體旗下的福布斯金融服務部門共同擁有福布斯私人資本集團。G2為全球客戶提供投資管理、投資顧問及其他金融財務服務,而福布斯私人資本集團則依託龐大的私人投資網絡,致力為環球名門望族及機構投資者開拓投資機遇。
匯鯨資本還和福布斯傳媒集團合作成立了「福布斯全球資產發展集團(Forbes Financial Centers Development limited)」。查詢其官網信息顯示,福布斯全球資產發展集團和G2匯鯨資本集團的香港、深圳、紐約辦公地址一致。
G2匯鯨公司官網介紹,匯鯨資本「是一間著眼於中港中型成長企業的投資控股公司」。G2匯鯨合夥人黃兆華(Sammy Wong)是匯鯨資本的創始人之一。在匯鯨期間,他發掘出數起投資交易,並為零售、科技、媒體、電信行業的大範圍投資組合公司提供了業務整合,尤其是企業投資和運營兩方面。
除此之外,找不到匯鯨資本和黃兆華的公開資料。南方週末記者查詢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工商部門,香港公司註冊處,都沒有匯鯨資本的信息。
南方週末記者聯繫G2匯鯨公司求證其與本匯鯨是否有關聯,G2匯鯨市場部負責人Kemmy Kchan郵件回覆稱:我們不方便發言。
網絡招聘信息顯示,一家叫做巨鯨投資顧問(深圳)有限公司,辦公地址和G2匯鯨一致。其公司介紹提到,「巨鯨同時隸屬於G2匯鯨和福布斯兩個財富集團,這對結合使之擁有全球知名企業和財富家族的網絡關係,其中包括:福布斯家族、古根漢姆家族、南風集團、麗晶酒店、台灣新光集團等等。」
工商資料顯示,巨鯨投資顧問(深圳)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註冊資本10萬元,為港資獨資企業,法定代表人黃造宏,投資人為巨鯨控股有限公司。
香港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巨鯨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1月17日,2007年10月更名為權威廣告(中國)有限公司(CONVEY ADVERTISING (CHINA) LIMITED)。
權威廣告公司於1986年在香港成立,主營戶外廣告牌。2007年7月,新華財經媒體(Nasdaq:XFML)通過收購Good Speed控股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獲得了權威廣告的全部控股權。
資本為何愛媒體
「他們入股媒體不是看中收益,而是話語權」
任德章在福布斯的公告中表示,「我們投資的是福布斯品牌、歷史、家族參與和一致成功幫助公司轉型的管理團隊」。福布斯樹立了一個等同於成功的品牌,有一個讓人尊敬的使命,在全球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有著全球化吸引力。
任德章表示,福布斯傳媒的未來計劃將額外包含互聯網和社交網絡擴展項目,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戰略和財務支持的基礎上,尋找各種新途徑釋放福布斯品牌的隱藏價值」。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吳非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在海外收購媒體的,不會是企業,因為現在還沒有哪一家中國企業知道該如何管理海外媒體。
「對那些既非傳媒公司、又非美國企業的興致勃勃的競購者來說,收購一家媒體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同樣還關乎權力。」媒體分析師多科特在尼曼新聞實驗室的文章中寫道,「這是一種戰利品式的收購。」
收購事小,整合事大。媒體界併購不乏慘痛教訓。1981年,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收購了英國《泰晤士報》,著名報人哈囉德·埃文斯(Harold Evans)受邀擔任該報主編。一年後,默多克打破了保持報紙編輯獨立性的承諾,因為多次抵制默多克對報紙採編業務的干涉,埃文斯被迫辭職。
埃文斯之後赴美執掌《大西洋月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紐約每日新聞報》等媒體。2013年,埃文斯出版了《底線:默多克與〈泰晤士報〉之爭背後的新聞自由》一書,回顧了這段併購案。
此後在默多克對道瓊斯的收購中,類似的劇情再次發生。
在香港,2014年初也上演了一出媒體與資本的衝突。創辦於1959年的《明報》,1992年易主為香港人于品海,1995年轉由馬來西亞媒體大亨張曉卿掌控。2014年初,香港《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的職位變動,公司管理層和採編人員之間產生分歧,隨後劉遭不明人士持刀砍殺。
福布斯的新主人卻並不打算馬上介入福布斯媒體的經營管理。史蒂夫·福布斯將留任集團主席和主編的職務,而首席執行官麥克·佩裡斯亦會繼續領導集團的管理團隊處理集團事務。
史蒂夫·福布斯在公告中表示,「我們的新合作夥伴尊重福布斯的品牌和價值,支持我們長久以來的使命——通過高質量的、獨立的商業新聞報導來倡導企業家精神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他們堅持讓福布斯家族繼續參與運營,就是他們承諾要堅持我們的主張,最好的一個證明。」
彭博社報導稱,福布斯的出售,「標誌著美國媒體王朝的持續衰落」。不過,即使傳統媒體每況愈下,近年資本對知名媒體資產的興趣有增無減。2013年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出價2.5億美元收購了《華盛頓郵報》;美國職棒大聯盟球隊波士頓紅襪的老闆約翰·亨利(John Henry)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從紐約時報公司收購了《波士頓環球報》。
媒體分析師多科特認為,2013年,IAC公司把《新聞週刊》賣給了美國數字新聞公司IBT傳媒,當時新聞週刊幾乎處於輓歌狀態,但IBT還是看到了其價值,2014年宣佈要恢復紙版。如果純粹從收入來估值,貝索斯買下《華盛頓郵報》「估值過高」,但是他很清楚2.5億美元買下郵報這一品牌,「簡直可以說是偷」。
近年,中國也出現了大型國企入股媒體的案例。2014年初,國家電網公司5000萬投資21世紀報系旗下21世紀網後,又將1.6億元投給了第一財經集團,並獲得一個董事席位。
吳非認為,在海外,紙媒江河日下,富豪們收購紙媒是在「撿便宜」。可是在中國情況不太一樣,隨著經濟調整,紙媒廣告營收也開始下滑,部分大企業正好迫切需要擁有媒體話語權,「他們入股媒體不是看中收益,而是話語權。」
2020年,請看王家衛的《繁花》 王家衛和金宇澄 改編《繁花》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584王家衛將執導《繁花》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人毛遂自薦,希望擔綱改編劇本,但王家衛獨獨鍾情於金宇澄:劇本還是要你來把關。金宇澄答應與王家衛共同合作梗概,但不改編劇本。
《繁花》的話劇劇本改編,也在緊鑼密鼓地創作中,預計2015年秋天首演。電影《繁花》的進展會如何呢?王家衛對電影改編充滿信心,認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計劃用五至六年完成《繁花》拍攝,按照王家衛的時間表,電影將在2020年殺青。同時套拍的還有電視劇版。
「做每件事情的時候,不是只有熱情就可以做成。《一代宗師》這個想法在1990年代就有,但是要做成這樣一個電影必須等待時機,人對、時間對,還要有條件。」王家衛說。
「《繁花》給我的感覺不是一見鍾情,而是一見如故。」2014年7月18日,香港書展,「金宇澄、王家衛:《繁花》寫出上海故事」對談活動中,王家衛熱情洋溢地讚揚了金宇澄的這部長篇小說。「有一些書看完之後,馬上蓋起來,看一次就夠了。這種書你看完之後感覺經過了一生一世,我看《繁花》是一口氣看的,看完之後再沒打開過。金老師把他一輩子的故事、他要講的話都放進去,就是很濃的一鍋湯。《繁花》可以寫十本書或者二十本書,真是有點虧了。」
「這種性感不是粗獷, 也不是頹廢」
王家衛的拍攝思維,需要大量舊時代照片參考,大量的人物肖像照,電影《繁花》中的演員造型,或許將從這些照片中產生:「書裡面所有的人,都是金老師心裡面有數的,所以我希望他在那個時代的照片裡面找到所有人物的原型,從這個起點再去想演員。」
金宇澄提供了包括上海攝影家陸元敏拍攝的「老洋房裡的上海人」等主題的照片,王家衛看了覺得很好。
「可以從一張照片開始說《繁花》的故事。」王家衛最初設想了三張集體照,人們圍著桌子吃飯,照片活動起來,鏡頭拉開;故事發展到後來,又變成一張凝固的照片……
再次見面,王家衛又有了新的設想:他發現《繁花》的地圖插圖非常具體,可以從地圖開始講故事,鏡頭不斷地從地圖進入,一條街道、一戶人家……
王家衛以往的電影表現的大多是穿旗袍的舊上海女人,而《繁花》中1960-1980年代的女性穿的是性別中性的服裝,要把肥大的軍褲拍出美感,王家衛認為相當有意義。金宇澄說:這是當時的匱乏年代,上海女性對於服裝的概念,是低調的顯現,小說中的上海時髦女性,只注意衣服的尺寸,只在這上面做文章,在外穿得樸素,回到私密空間,穿戴就不一樣了。王家衛說:「私密的城市生活只在上海,也許真實情況並非完全如此,很多出自人們的想像。」
2013年《繁花》出版之後,引起了多方關注,其中也有王家衛,他在小說裡看到了自己和家人昔日在上海生活的影子:「《繁花》最主要的兩個時段——1960年代到『文革』、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末——我是空白的,因為我已經移居到香港了。《繁花》裡面有很多好像我上海家裡發生的事情,我小時候我的表哥、姐姐、哥哥,都可以在書裡面看到一些線索。所以我會感覺一見如故。」
1963年,出生在上海的王家衛跟隨父母來到香港,他的哥哥和姐姐則留在了上海,那一年他五歲。小時候,王家衛跟著下班的母親從武康路的外祖母家走到淮海路,是經久不滅的記憶。電影《花樣年華》出現旗袍的場景都採用較低的機位,其實就是童年王家衛仰視母親和朋友們的視角。王家衛拍《花樣年華》是一次重溫童年回憶的歷程,為了表現出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王家衛自己寫上海菜單,如扁尖、筍乾,請上海籍的老太太來做。
金宇澄和王家衛兩人2013年12月第一次見面商討合作時,王家衛離得老遠就摘下了那副著名的墨鏡,金宇澄一下子覺得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陌生人。聊天談劇本,王家衛都會把墨鏡摘下。「標誌就是這副墨鏡,摘下墨鏡,走在上海的街頭誰也不會認出他來。」金宇澄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那天正是金宇澄的生日。不一會,桌上就出現了一隻蛋糕——王家衛為他準備的。
第二次見面,王家衛不知從哪裡找到金宇澄1992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迷夜》,請他簽名。王家衛說:「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張愛玲的影響,上海的文學都非常女性。但是金老師的小說充滿了男性的荷爾蒙,這種性感不是粗獷,也不是頹廢,是一個上海男人的性格。」
金宇澄大王家衛六歲,和王家衛兄姐的年齡相仿,都有著那代人相同的下鄉經歷,《迷夜》敘述的歷史記憶,包括形同荒島的人生世態、改成知青宿舍的前勞改營,其中一個短篇寫到1961年的殘酷——勞改隊很少的口糧,每天都置放於麥地中央的方桌上,犯人們在一千米之外開始割麥,等於一場賽跑,第一個割到桌子前的人,就可以隨便吃。小說中的人物因為是粵籍,每天吞嚥麥田裡的幼鼠,才沒有被餓死。
「上海人不小氣,買房子, 我要這兩棟」
王家衛導演的電影《阿飛正傳》結尾,被金宇澄用作了《繁花》的開頭語:「獨上閣樓,最好是夜裡。《阿飛正傳》結尾,梁朝偉騎馬覓馬,英雄暗老,電燈下面數鈔票……」金宇澄解釋:梁在前面的電影裡從未出現過,我很佩服這種處理方式。因為一個小說,一部電影,不能都四平八穩的,應該有一個屬於作者本人的標識。《阿飛正傳》結尾突然冒出這麼一個人來,這就是王導的風格。觀眾或者讀者一直在琢磨——這個人幹嘛要跑出來?
王家衛則被《繁花》獨特的小說語言吸引:「這本書特別牛的地方是方言,不是用簡單的上海話,而是把上海話做了改良。」
金宇澄說:「純粹表現上海話,《繁花》肯定不夠格。在《繁花》裡沒有上海話最常見的『儂』(滬語『你』),也沒有『阿拉』(滬語『我、我們』),如果翻開一本書,都是上海話的陌生常用字,讀者就不會喜歡它。」因此金宇澄都做了轉換。「我的想法,是要清除方言的障礙,把方言改良到什麼人都能懂,文字雖然有變,但是上海人說話的韻味還是保存在裡面」。
《繁花》裡的「不響」出現了一千多次,這是小說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其實也經過金宇澄的改良。按照標準吳方言話本的寫法,是「弗響」,現今因為是「統一普通話教育的大背景」,沿用字典成語「悶聲不響」的「不響」才更合適:「我做的工作,是要打開,想方設法吸引非上海籍的讀者,並不是傳播上海話,而是通過文字語言,讓中文讀者都能夠瞭解上海人的生活。去年《繁花》得了近三十個獎項,除上海的一個之外,二十九個獎項與排行榜,都是外地頒發的,有那麼多外地讀者喜歡這本書,已經達到目的了。如果我完全用上海話字正腔圓地寫,《繁花》可能也就印五百本吧。」
在對談中,王家衛明確表示,將會保留《繁花》的語言風格,用上海話拍攝電影:「如果變成普通話,等於《茶館》裡面的京白變成普通話的調子,就沒有味道了。」
也曾經有人向王家衛建議:《繁花》裡台詞都是現成的,只要框架搭好,把台詞放進去就行了。王家衛回答:「台詞必須重新寫,才會更貼切。」
金宇澄不同意外地人對上海人的許多看法。他在外地生活了八年,經常聽外地人怎麼議論上海,發現,「可能因為上海語言的障礙,造成了對上海的生活不理解」。比如說,「北方天氣非常寒冷,一到秋天每家每戶都是買兩噸白菜、一噸煤藏在家裡。北方人跑到上海同學家裡去,看見桌子上面有兩根小蔥,直接拿起來就吃了,因為北方人吃大蔥就直接吃。三根蔥,一分錢,太小氣了,我們家裡一買蔥就買三百斤。沒想到過一會一個阿婆要做魚了,到處找蔥,他這才搞清楚原來上海人是根本不吃蔥的,就是佐料用。再比如,老舍的兒子舒乙,寫過幾篇文章,說上海人六十年代最小氣,其他地方的糧票都是一兩二兩三兩,只有上海發行半兩的糧票。實際上,『文革』時上海一碗餛飩是半兩糧票,因為小餛飩是上海人下午吃的。上海很早就有單個買的東西,比如說一個小月餅,一碗小餛飩都是半兩。後來去到美國看,也是一個蘋果多少錢,一個茄子多少錢,一個辣椒多少錢。」
王家衛聽完之後回應:「我想我的觀念要改變,因為最近幾年我看上海人來香港也不小氣,買房子,(張口就是)我要這兩棟。」
吳偉志:春播好季節 看好二線成長性感價值股 價值信徒
http://xueqiu.com/4047351923/30428228by 陳伙鑄 熊玉琴
2014-07-25 私募排排網
優質微信平台推薦:私募排排網
微信號:simuppw
私募排排網專訪深圳市中歐瑞博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偉志(專欄)
摘要:現在市場處於熊市末期階段,是春播的好時機。去年是成長股的牛市,今年是成長股牛市向全面牛市過渡的一年。
策略上,第一,累計漲幅大的,市場已經形成高度一致共識的一線成長股,有一定的調整壓力,短期我們是要迴避的;第二,佈局二線成長股(醫藥、消費、包括在一些壁壘很高的設備製造行業)、性感的價值股(受益於國企改革和政策放鬆),這是我們今年的重點。
實體經濟目前的困難反而是支持股市見底的重要依據,因為實體經濟往往滯後於股市。實體經濟、股市和政策這三條線,它的先後順序應該是政策最領先,其次是股市,最後實體經濟。目前恰恰是實體經濟困難,倒逼貨幣與宏觀政策的放鬆和支持,對股市的積極效果會體現出來。
自2004年2月 趙丹陽 與深國投合作推出「深國投赤子之心」,開啟了國內陽光私募基金的大幕,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截至2014年7月4日,國內對沖基金公司高達1236家,正在運行中的產品數量達5155只。
如何在眾多的私募基金中選出優秀的中長跑型管理團隊,難度也不亞於選擇一隻長牛股。巴菲特曾經說過「颱風來的時候,豬也能飛起來,當潮水退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因此,熊市是檢驗基金經理管理水平最好的試金石!經過2007年以來6年多大熊市的洗禮,哪些長牛私募脫穎而出呢?
據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統計,截至2014年7月4日,公司成立及管理產品時間超過5年以上,管理的陽光私募產品不少於4只且全部贏利的全贏私募有6家,中歐瑞博正是市場中為數不多的管理多只產品均不虧錢、成功戰勝熊市的長牛私募。 中歐瑞博的吳偉志是成長股投資高手,在上一輪牛市中重倉的優質消費股取得了30倍的收益,08年以來在消費和醫藥領域也屢有斬獲,去年新加盟的合夥人張海地,曾是朱雀合夥人,專攻TMT科技方向,雙劍合璧,未來很是值得期待。
下面,私募排排網帶您走進中歐瑞博投資,分享其投資思考及未來的投資策略。
市場處於熊市末段 春播最好季節要積極進攻
私募排排網:你們的新產品採取怎麼樣的一種模式?
吳偉志:和券商合作,我們自己是管理人的方式來發。下周開始陸續的路演活動,我們想趁市場還沒起來的時候加快節奏。我們覺得現在市場處於熊市末期階段,目前發產品對客戶而言,肯定是收益大於風險的,提前做好準備,迎接未來的行情。 私募排排網:你們認為市場處於熊市末段,從策略上來講,具體到下半年或者明年會接下來怎麼做呢?
吳偉志:做投資首先你要看清楚什麼是主流關鍵,什麼是雜音,濾掉雜音這個策略就清晰了。我們目前定義大的策略是強調熊市後期往牛市過渡階段,相對應的大策略肯定是要偏積極偏進攻。以種莊稼為例,春播、夏長、秋收、冬藏是一個過程,目前是春播的好時機。
今年怎麼投?就我們來說,第一,累計漲幅大的,市場已經形成高度一致共識的一線成長股,短期我們是要迴避的;第二,佈局二線成長股、性感的價值股,這是我們今年的重點。
我認為這輪牛市和96、06年的兩輪牛市都有不同,96年那輪牛市最大的特點是基本上所有股票走勢都是齊步走的,只要買對大勢就行,買A 公司、B公司、C公司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區別。06年那輪牛市則是,成長股底部徘徊先於市場啟動,並沒有大漲和形成泡沫,然後價值股依次啟動,最終整體上行。這輪牛市,說不定可能就是成長股這個領域徹底一下炒到頭、休息了,價值股這邊再接力再起來,最終一起起來。它可能會出現這樣巨大的區別,所以繼續去看著指數做是很難的。
上一輪牛市中,05年6月市場見底,價值股開始啟動,銀行地產的啟動代表著牛市的開始,雖然成長股已經漲了一倍,後來繼續大漲,最終漲了十幾倍。去年到今年來看,一線成長股已經漲了五六倍已經透支了很多年的行情,價值股還沒有啟動,這些就是變化。或許這是成熟市場的特點。成熟市場,多數時候都是買股不買市的。其實從去年到今年你僅僅盯著指數看,是可以休息可以不做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我想可能有幾個因素,第一,市場總量比過去大;第二個因素場內存量資金的體量比較大,它畢竟有幾萬億的資金是不離場的,一直在市場裡進行「搬家」和「博弈」行為。
私募排排網:您認為目前處於熊市末段的原因是什麼呢?
吳偉志:投資中一般存在四種模型,一是震盪向上的多頭牛市行情,這個時候適合持股不動,即使是買到資質很一般的價值股,靠市場估值的提升,也能賺兩倍。
第二是泡沫區的高位震盪,最大的特徵是會讓投資者的信心越來越強化,越來越有信心,讓多數業餘投資者在這個階段入場,把錢換成股票,震盪時間越長,越多人入場,這個時候最好的策略是變現離場。
第三是震盪下行,策略以防守為主,低倉位,有把握就賺,沒有把握就放棄操作。
現在市場處於第四種模型,底部震盪,它最大的特點是越震盪越絕望,它會不斷強化虧了很多錢的投資人不賣就是錯的觀點,震盪持續的時間越長,越多人會將珍貴的股票換成現金離場。
這也是我們目前看到市場的一個現象,我們最近留意到中登公司的持有股票的賬戶數,在震盪反彈階段,這一數字卻出現了加速下降,反映了很多人絕望離場,往往在熊市末段的時候,最容易形成投資者絕望離場的情況。
我們認為在目前階段,只要不是急用收穫或者沒有用槓桿的資金,要敢於買好的股票,不要以賺小錢為目標,而要敢於持有。我們的交易策略從13年就開始換了,由防守、積極尋找機會到現在的進攻。
一線成長股在14年有調整壓力 看好二線成長股和價值股
私募排排網:未來您看好哪些投資機會?例如最近白酒股表現比較強勢,您怎麼看?
吳偉志:白酒最近的反彈很簡單的邏輯,我們覺得這是市場行為,這個企業比如過去股價一路下跌,基本面是不好,但是股價下跌已經在充分反映了這個基本面,甚至有些公司是過度反應,過度下跌自然會有反彈的需求。
在熊市的後期,你會發現買什麼行業的股票都好像買不出手,因為它的基本面都不支持你去買它,就像你在牛市高峰的時候很多股票都賣不出手。要是你做投資僅僅從基本面的定性去決定買和賣的話,投資人會比較容易吃虧。因為基本面不好,但股價已經過度反應的時候,它不需要有基本面的改善它都會回升。包括最近我看到去年很多漲幅很好的新經濟、成長股,最近有些公佈的業績還不錯但是股價大跌。其實基本面是不錯,企業長期也沒什麼大問題,但是它的股價在短短的一年內漲了六七倍,現在業績是不錯,但是是股價過度反應,已經透支了這個業績。
年初我們是這麼看的,去年是成長股的牛市,今年是成長股牛市向全面牛市過度的一年,它不是簡單線性的過度,它也不是說成長股下不來。去年這些成長股魚龍混雜,既有一些真實基本面支撐的公司股價合理上漲,也有一些公司藉著成長的概念,資金運作猛炒各種各樣的因素。有些成長股到了今年看業績單的時候就要進行修復。所以年初我們自己感覺,對市場形成高度共識的一線成長股在14年是有風險的。就是說大家覺得行業特別好,公司的業績增速在13年中能體現出來,同時股價遠遠跑過其業績增長的一線成長股,今年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調整壓力。
其實今年我們比較看好兩個領域:一個是二線成長股,市場對它還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和分歧,股價還沒有充分反映它的成長性。第二個在價值股大的領域裡面,今年我們認為一些有吸引力、有催化因素的價值股會先於整個價值板塊走出來。
私募排排網:你們說你們更看好二線成長股和價值股,你指的價值股和傳統的藍籌股有什麼區別,應該是不一樣的吧?
吳偉志:它屬於藍籌股的這個群體。藍籌股中價值股這個體量是比較大的,最大的體量是銀行、地產、煤炭、週期類的股票、有色金屬、石化、鋼鐵、建材、化工,它的領域比較大,這裡面我們認為有些領域面臨的問題還是比較大的。如銀行有一點可以確定,它的隱性壞賬率很高,整個市值體量還很大,所以我們覺得它在整個價值股的「花季」是偏後的,當場外資金的進入市場的增量達到足夠的量級的時候都能夠起來。
我認為牛市是這樣形成的:一些最優秀的公司持續的上漲,形成賺錢效應,首先吸引場內資金進入然後再吸引場外資金進來。場外資金進來的時候往往有一些偏好,他不大願意追估值太高的股票,它就會在次一級的成長股裡和最優秀的價值股裡面做選擇。當整個市場很悲觀的時候,投資人很從容的去選擇行業最好的、公司業績確定性很好的股票,但這些股價很高時,次級進來的資金就會選擇次優的公司。所以我說今年最優秀的公司已經起來了,到了二線成長、到了價值股當中最優秀的最吸引人的群體,如果它的賺錢效應持續的正反饋就可以形成大牛市。但是如果中間有斷鏈,這個時候就形不成牛市,而是大級別的反彈。
形成一輪牛市需要很多條件,很多人從不同角度來看。另外有人說牛市形成,第一估值足夠低,第二經濟週期要起來企業盈利要增長。其實這是一脈相承的,剛剛我說牛市的形成,我是從市場的角度,市場資金流動和賺錢效應的角度來解讀牛市的形成。
目前市場估值確實很低,股息率很高,價值股中很多股票的股息率高達5、6個點,安全邊際已經和一年期貸款差不多,大股東已經開始增持和公司回購,對一些穩健型的資金而言,價值股已經很值得投資。
私募排排網:二線成長股哪些板塊你們是看好的?
吳偉志:我們選的行業有醫藥、消費、包括在一些壁壘很高的設備製造行業。
一線成長股和二線成長股從本質定性上沒區別,我們現在認為的區別是指市場認知上的區別。我們選成長股都是選擇成長型的行業,或者傳統型行業中市場份額能確定提升的優秀公司。區別在於一線成長股市場已經形成了高度的共識,股價已經過度反應了,二線成長股則是市場還沒有形成共識,股價還沒有大幅上漲。
私募排排網:價值股你們現在重點關注的有那幾個領域?
吳偉志:主要是關注價值股中成長性較好的公司,如水電股、水泥、石油石化中的優質企業,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能有非常好盈利的公司,這些公司是比較性感的,安全邊際足夠。
銀行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是受經濟週期影響,應收賬款難預測,壞賬率也就比較難預測,這樣的商業模式是不適合做長期投資的。我們偏好於選擇命運能夠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企業作為長期投資的對象。
關注軍工、新能源汽車、國企改革確定性公司
私募排排網:最近市場比較關注軍工和新能源汽車這兩個概念,那您對這兩個方向怎麼看?
吳偉志:這兩個方向我們還是比較關注,軍工這個領域,國防建設開支增長,國有體制的軍工企業證券化體制加快,包括軍工企業市場化:一個是內部經濟市場化,二個是未來產品國際市場化,這個領域還是有很多機會的,我們正在研究,我們不大熱衷概念炒作,我們還是要找出裡面確定性好的企業,比如說最近談的比較多的北斗產業鏈的企業,因為它本身就是軍民兩用的市場。
新能源汽車也是我們持續關注和看好的企業,它涉及很多問題,首先是環保,大城市環保壓力很大;另一個是技術進步。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在於儲能,當續航里程能輕鬆達到五六百公里的時候,在政府的推動下,一定會爆發。
私募排排網:國企改革也是市場關注的重點,對這個有什麼看法?
吳偉志:我們對國企改革比較關注的,國企改革是政府積極在推動。機制很重要,就拿試點的中石化的油品零售來說,目前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自賣油,而發達國家的加油站的便利店業務所佔的利潤超過一半,因為人們的時間是寶貴的,加油同時進行簡單購物,對效率的提升,成本下降是非常積極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和資本回報率,另一方面二級市場更喜歡性感的吸引眼球題材,這對資本市場也是一個積極的因素。
實體經濟不是領先於股市的一個指標
私募排排網:市場上很多人還是很悲觀的主要原因是認為現在宏觀基本面還是不支撐股市上行,那從經濟的宏觀基本面來看,你們是怎麼看的?
吳偉志:市場有很多的聲音,我們要清楚影響市場的關鍵因素在哪?我們和市場上很多人的觀點有一點不同,我們恰恰是認為實體經濟目前的困難反而是支持股市見底的重要依據。回顧我們身邊的鄰居,美國從08年見底以來的走勢,你就會發現,08、09到10年美國的經濟都沒起來,但是美國的股市開始走出來了。
因為實體經濟它不是領先於股市的一個指標。我們研究一定要看領先的東西,就如坐火車看方向不要看火車尾,而要看火車頭。如果看經濟好轉才買股票,從A股的歷史上看,這個邏輯也是不存在的。
實體經濟、股市和政策三條線,它的先後順序應該是政策最領先,其次是股市,最後是實體經濟。所以我們研究股市喜歡關注研究政策調整和預期。目前恰恰是實體經濟需要政策的放鬆和支持,所以對股市的積極效果才會體現出來。如果仍然維持這麼高的利率水平,真的不能確定股市是否見底了,如果利率見頂下行了,在估值如此低的情況下,股市也就差不多就見底了。
信託風險正在暴露 但對資本市場而言屬積極
私募排排網:你們對未來的貨幣政策變化是怎麼看的?
吳偉志:定向寬鬆也好,定向降准也好,具體的手段是什麼,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已經充分意識到高利率環境對經濟和企業的危害,正在採取她認為有效的手段來緩解。就拿定向寬鬆來說,鼓勵銀行把錢投放到國家鼓勵發展的領域去,只要打開水龍頭向市場注水,至於是右邊第一個龍頭還是左邊第三個龍頭打開,都沒有關係,結果是池子裡的水在增加而不是減少,最終體現出來的是市場上的水位在上升,這是最重要的。最近周小川行長說要創新一些新的貨幣政策管理工具,他不喜歡用大家預期內的工具,沒關係,央行總是願意「出其不意」,體現出創新精神,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只要方向是對的就很好。
前段時間銀監會調整了存貸比政策,其實對資金的影響不小,央行的錢流到實體經濟其實是經過兩道閥門:第一步是央行投放基礎貨幣流到銀行體系,第二是由銀行放貸流到企業和實體中。如果存貸比不變,總量增長能帶給實體經濟更多的錢,如果你總量沒增長,存貸比放寬,也能在資金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增長實體經濟的貸款,分母分子同時調,包括對一些貸款都不納入存貸比的指數。這都體現政府對企業對實體經濟遇到的困難的重視,並有針對性的去緩解。現在利率處於下行過程中,還是處於偏高的水平。
私募排排網:假如信託的剛性兌付那塊打破,你們對未來的資金流動性是怎麼判斷的?
吳偉志:身邊有朋友從事基金子公司和信託行業的,從他們傳遞過來的信息看到的情況已經很明顯了,新的地產信託不好發,老的有些開始出了問題。一般投資人對信託產品的風險認知度和去年相比完全有了較大的改變,原來預期的現象正在發生,正在逐步逐步加劇。其實那一批發信託的企業,要麼是在銀行資質比較弱的,要麼就是被限制貸款規模的行業。限制貸款的行業,往往是產能過剩,或者像房地產這些行業其實它的資金鏈條是繃得很緊的,一旦沒有新的融資渠道給它融資借新還舊的資金,就會出問題。
信託剛性兌付被打破,對股市而言不見得是壞事,由於目前股市屬於窪地,資金回流到股市的可能性較大,只要市場出現賺錢效應。但是這個好事也不能變成壞事,要是違約規模過大過猛,會造成大量企業倒閉,對市場也會有短期衝擊。
最近我看李克強除了個體調研還召集企業開會,聽企業實際情況。其實企業的經營困難是比較嚴重的,市場需求下降,經營成本上升,融資成本高,不但是融資困難,而且出現資金鏈斷裂。管理層通過去調研、信息渠道去瞭解,慢慢能夠去重視,我們預期一季度二季度的動作雖然會晚點但是還是會有動作。近期我在中證報看到一篇文章,央行的一位副司長已經提出「三降」,「降稅、降息、降准」,通過「三降」來緩解市場實體經濟的下行。
相信我們國家政府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我糾正問題的能力
私募排排網:剛才說到銀行存在很多不良貸款,現在很多人也擔心地方債、企業債務,你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它未來會不會是一個潛在的大風險呢?
吳偉志:我們看到幾個負債比較大的主體,一個是地方政府、一個是地產企業還有很多週期性行業,包括去年爆掉很多信託都是涉礦的。這些企業為什麼那麼慘?它實際上都是在經濟景氣度最高的時候,根據當時的商品價格來測算投資收益的報表,然後覺得不錯,用很高的融資成本來做投資,在景氣高峰期用高槓桿進行擴張,這些企業未來的直接損失會很大。經濟週期首先會滅的就是這些在刀尖上舞蹈的企業。
經濟週期下行一定會有很多企業倒閉,這是必然的,但是這個企業倒閉的量足不足以影響到銀行的安全性,影響到整個金融系統的安全性才是最重要的。泡沫會不會被刺破,會不會出現金融性系統性的風險主要取決於政府的政策。如果貨幣政策放鬆,很多問題容易解決,如果還是像現在繃得這麼緊,很多房地產企業和高景氣時擴張的企業會面臨較大的風險。但我相信我們國家政府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我糾正問題的能力,目前看也已經採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如調整銀行存貸比、定向降准等。
辦法總比問題多,在我記憶之中,我們國家曾經面臨的金融體系問題比現在要大得多、困難得多。2000年前後,我國銀行的壞賬率非常高,在採取了對的政策情況下,進行了「封賬」和「剝離」後,問題妥善被解決,後來很多剝離出去的資產還成為了優質的資產。
政府改革同時需要針對性下藥方
私募排排網:房地產行業是高負債行業,現在也處於比較微妙的階段,您對房地產這個行業的判斷是什麼?
吳偉志:目前我們國家地產行業還是存在一定泡沫的,第一是房價偏高,第二是投資過度供應量過大。慶幸的是政府是比較早就預見了,在過去幾年政府在地產上做的一些政策我個人是比較認可的,第一,限購;第二是限制銀行對房地產行業的貸款。政府其實是在控制泡沫,要不然我們今天面臨的泡沫會遠大於此,政府已經成功的把地產的泡沫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了。我們現在地產的泡沫是有,但是一個可以承受的泡沫。
地產是一盤大棋,全國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差異很大,不大適合用一個整體來描述概括。過去採用的限購和限貸政策,為未來房地產的調控打下了較好的基礎,銀行貸款上的風險不大,風險較大的是房地產企業通過信託發行了很多產品,募集了很多資金,這部分會存在一定的違約風險。
總體而言,房地產取決於國家的政策,新一屆政府一早就意識到房地產的風險問題,並高度重視,審慎對待,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這是有利於問題解決的。
私募排排網:從現在看,新的政府採取了很多改革的措施,從現在看你覺得效果怎麼樣?
吳偉志:我們很認可政府的簡政放權和市場化,這些都是非常積極正確的方向,但這個是一個長效的過程,不能期望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它對此時此刻地方政府和企業困難可能並不是一個對症措施,但這些舉措從長期和短期看都是應該積極推進的。
政府除了改革的同時,還可以針對具體的問題對症下藥方,比如說定向降准、調整存貸比、推國企改革等,有些副作用的藥,該吃的時候還是得吃。沒有完美的藥物和政策,決策無非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好比孩子都燒到40多度了,不給吃藥退燒腦子會燒壞的。我認為政府現在已經開始長短兼具,正在做一些很積極的調整了。
成長投資如種樹 賺企業成長的錢
私募排排網:中歐瑞博主要是賺成長的錢,如何選擇成長股?
吳偉志:我們中歐瑞博的賺錢方法,第一:在選股方面,我們會聚焦在消費、醫藥、科技行業這些領域中,去尋找商業模式好、成長空間大、具有競爭優勢、業績能夠持續增長的成長股。
第二:在擇時方面,我們遵循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的原則,牛市中我們追求的目標是跟上市場的步伐。當一輪牛市來的時候,如果你買的企業盈利沒有變化,你能夠賺到市場從10倍PE到30倍PE,整體估值提升兩倍帶來的利潤。如果你選擇的企業這期間業績也提升了,就實現了戴維斯雙擊。
第三:在熊市當中,要耐心守住上輪牛市的成果,如果你在熊市當中把快速賺錢作為你的目標,可能是件危險的事情。我們追求的目標是熊市中的回撤力求不超過20%,目前來看,在這幾年熊市裡,我們的表現遠超我們的既定目標,所有產品在熊市中都實現了正收益。
私募排排網:做好成長投資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吳偉志:第一,你必須懂企業,懂得你所投的企業是一棵樹,還是一棵草?如果你把一棵草當成一棵樹來種養,無論你付出再多汗水,它也不能長成一棵樹。只有真正懂企業,你才能在長期投資過程中,做到堅持正確與及時糾正錯誤。你不懂這企業,你怎麼敢買它,並且長期持有它?
第二,你要懂市場,巴菲特說過,「其實投資就是找到優秀的企業,把它抱緊坐下來。」同時巴菲特還說過,「在安全邊際面前沒有例外,任何優秀的企業不能給太高的估值。」如果我們在07年市場很熱的時候,以60倍的市盈率買入一家很優秀的企業,當時市場熱潮時候有60倍市盈率,一年後由於市場退潮,只有20倍市盈率。同樣的業績,不同的市盈率,為了抵消估值下跌給你造成的風險,你所買的企業業績要增長2倍才能抵消估值下跌帶來的風險。
所以做好成長投資,你必須懂企業,必須懂市場。這是我們的小結,我們要選擇盈利成長確定性好、行業空間大、具有優秀商業模式的的企業,第二我們要以合適的估值水平去買它。第三我們要持有相對長的時間,分享企業成長帶來的豐厚回報。
私募排排網:做好成長股的關鍵是什麼?
吳偉志:第一個關鍵性因素是選對真正的企業。我們說的做成長股關鍵是選對企業,你選錯了企業就完全錯了。高PE買的時候,可能會虧。但買錯與買貴,是兩個不同的錯誤。買錯對投資成長股的人來說是滅頂之災。買貴,咬咬牙堅持一下還行。所以做投資成長股,千萬不能買錯,與大企業共同成長的難點在於如何在樹苗、秧苗的階段識別出來。
可能每個人都喜歡用自己的能力圈去衡量別人,每個人的能力圈是不同的,你所具備的能力,別人不具備。對城裡一個沒有種過苗的人,如果一棵三釐米長的苗擺在你前面,你能分出它是樹苗、秧苗還是菜苗?農村裡的人閉著一隻眼睛都能看出來,為什麼?因為你的能力圈不在這裡。重要的是不是你買對趨勢,買對一個行業,做成長股最主要的是你要買對這個企業。
第二:如果一旦犯錯,需要糾正的執行力。做投資最重要的是你必須堅持正確,糾正錯誤。犯錯不可怕,可怕是我們沒有發現錯誤和糾正錯誤的能力。
我們最看重的是商業模式,一個好的商業模式非常重要,有定價權,有護城河。第二是成長空間,一個具有好的商業模式和巨大的成長空間的公司,如果企業是有競爭優勢的,管理層又是非常優秀的,我們對它未來幾年的業績是非常有信心的,它必須具備這樣的基因。優秀的成長股必須具備時代的烙印,不同的時代成長股是不一樣的。企業總會有接近天花板的時候,你必須有不斷在新的領域尋找到新的成長股激情與能力!
很多人說加油站有什麼想像空間? 價值at風險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0412659很多人說加油站有什麼想像空間?我就拿便利店的數據舉例:國際代表性的便利店與中石化的對比:7加美國油品便利店非油品收入佔比13-29%,毛利佔比52-77%,單店非油品收入116-210萬美元,而中石化單店只有9萬美元,非油品佔比不到1%,毛利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中石化的加油站重估的話是多少估值?3萬加油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平台,中國零售業的渠道之王!繼續超配中石化,保持之前觀點,未來1年到2年時間跑贏90%的個股。至於目標價市場愛給多少給多少,現在市場對中石化的情緒(破淨),就如同13年市場對國投電力的情緒,當時國投的市值250億不到(遠低於水電資產)。對於一個三年複合增長率超過60%確定性極高、現金流源源不斷的公司,因為市場的偏見,使得股價嚴重低。在此,不得不再次感謝市場先生的偏見,才能讓我能以如此低的價格買入這些高確定性的公司。
中國的銀行不能再膨脹了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2uy6j.html英國《金融時報》, 作者: 張化橋; 譯者: 何黎,2014-7-10 (經修訂)
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已有18家在境內外股票市場上市。不久前,中國政府又批准了11家小銀行上市。
在一個受到信貸泡沫威脅的國家,沒有人對該決定表示擔憂,真是出人意料。這一舉動將為中國的信貸泡沫火上澆油:讓更多銀行能籌集更多資本,將使已經膨脹的銀行業擴大資本基礎,增加放貸能力。
中國政府還在執行另外兩項同樣有害的政策。一是通過定向降准放寬信貸供應;二是鼓勵上市銀行發行優先股,因為多數上市銀行股的股價已低於每股賬面價值。
中國政府不必向任何人解釋自己的政策。但官員和分析師經常把兩條理由掛在嘴邊。第一,政府覺得經濟增長勢頭太弱,需要擴大經濟中的信貸量予以刺激。第二,銀行需要更多資本,以便在增加放貸的同時維持合理的資本充足率。
然而,還有第三個理由沒說出來:政府認為許多銀行背負沉重的壞賬負擔,它們的資本緩衝並不像聲稱的那樣厚實。
這些普遍持有的觀點聽起來可能有道理,但要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就很恐怖了。在過去36年裡,中國經濟一直受到財政與貨幣刺激的影響,如今工業產能過剩,公司盈利能力太低。
有一個殘酷的對比:以GDP衡量,並按當前匯率計算,美國經濟規模比中國約高出80%。但是,即便剔除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美國股市市值仍至少是中國股市市值的7至8倍。
為何中美股市估值差距如此之大?是因為美國公司比中國公司盈利能力更強。儘管美聯儲實施了量化寬鬆(QE),但近年來美國貨幣供應增速一直只保持在較低的個位數,中國貨幣供應增速則為13%至14%。中國的公司被信貸淹沒了。
但要中國的銀行突然承認壞賬水平其實很高,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更不要提核銷壞賬了。無論如何,稅務部門將不允許銀行這麼做。
銀行業是中國納稅額最多的行業,佔到全部稅收的逾60%。如果銀行承認持有比例高得多的壞賬並將其核銷,那麼淨利潤就將大幅下滑,納稅也將大大降低。
抑制中國信貸泡沫的唯一現實途徑,就是不讓銀行獲得新資本。這裡有三條建議可達到此目的。
第一,中國政府應當禁止銀行的任何融資行為。沒錯,上千家未上市銀行的股權投資者理應有一條退出途徑。但辦法之一應是通過「介紹形式上市」,允許這些銀行在不發行新股的情況下上市。這將使一些股東得以退出銀行,但銀行的資本不會增加。
第二,中國政府不要鼓勵銀行發行優先股。銀行在這方面不需要鼓勵,他們本來就只懂得跑馬圈地,而不懂得持續的投資回報。
第三,應當迫使中國的銀行每年把大多數(以至於全部) 淨利潤用於派息。銀行目前的放貸能力應當足以支撐經濟發展好多年。
有些人可能會問,如果中國的銀行被壞賬侵蝕得厲害,它們是否應當補充資本基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前提是銀行必須同時核銷大量壞賬。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是否應創立一些「壞賬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置銀行業的巨額壞賬。答案是:絕對不應該。上一次中國這麼做是在2000年至2001年,壞賬銀行被證明是當今信貸泡沫的根源。在全盤兜底的存款保險制度下,中國的銀行不過是政府部門的延伸而已。在這種制度下,資本充足率沒有太大意義。
儘管中國經濟規模比美國小得多,但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卻已比美國高出61%。與此同時,中國的信貸餘額在很高基數上仍以每年14%的增速在擴大。
近些年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開出的緊縮「處方」在全球範圍內遭到了強烈反對。然而,中國則是亟需緊縮的例子。
註:張化橋曾在中國央行任職,著有英文新書《黨的人,公司的人: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注定失敗?》(PartyMan, Company Man: Is China's State CapitalismDoomed?)。
我是怎麼去選擇關注的標的。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0419426今天有博友問我,2500只股票,你怎麼確定去買哪一個,守哪一個,跌了怎麼辦等等。
我想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個名詞便是市場熱點,主流板塊。
什麼是市場熱點,就是行情裡經常出現在漲幅榜裡面的個股,於此,每一段時間,市場總會有一些所為的主流,現在亦然,這表現為整個市場的資金喜好,這與行業所處於的社會關注度、政策熱點有關,於此在之前很多文章的論述裡,我都把政策作為研判熱點的一個重要出發點來考究。
但顯然,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對於規律的遵從遠比簡單的追逐熱點有價值,那麼中國經濟目前所處的階段,從改革開放至今,形成了很多之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產業機會。這便是我們現在依然熱情挖掘的方向之一。
但儘管有這麼一個趨勢性的機會,我們也不會盲目跟進,我依然還需要聚焦,於此在看全球各國資本市場中出現長牛公司的規律,便可以總結出一個板塊,便是消費和服務類公司的長牛屬性。
特別是貼近於大眾端的消費和服務類個股,在牛熊交替過程中總會表現出驚人的漲幅。消費屬性的疊加和重複性,決定了這類公司可以實現客戶端的疊加效應、重複獲得營收,而營收即對應現金流和利潤,遠遠比週期類個股或者一些大型設備製造類公司更具有利潤的持續性。那在這個過程中,能不斷集中市場份額和擴大市佔率的公司,都呈現出長牛甚至爆髮式的增長,而這個規律不因為種族和國別產生不同。那麼在中國尋找這樣的投資機會,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對於那些在國外有過成功先例的企業對照版本便可以在諸如醫藥,消費類的公司中找到很多的投資品種,儘管現在這些之前漲得好的醫藥,消費個股似乎被市場遺忘,但下跌改變不了人類需求的規律,一些處於消費端和服務端有話語權的公司依然會在後期高高揚起他們的頭顱。
在這個過程中,又由於科技的發展和通訊網絡的蓬勃,誕生了更多互聯網經濟,但依舊體現的是消費和服務屬性的市場規律。
但這個過程也不是說沒有風險,諸如同樣是通訊需求,微信這類溝通方式顛覆了以往話務和短信收發的模式而對同樣處於通訊行業的基礎服務商造成衝擊,同樣是對零售行業的銷售,線上成本和銷售路徑的優勢又讓傳統線下銷售處於劣勢。
於此,對於各種社會規律的預判又成為一個必修課之一。這涉及到人類消費模式,生活模式等等及階段性變化。說得簡單一點,技術升級和消費升級同樣是把雙刃劍,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又會讓很多同樣行業的公司處於不同的競爭優劣之中。
於此我們理解的,長期擁有行業話語權的公司是很少的,特別是那些技術革新異常快的行業,醫藥醫療能走出來,也是因為其專利保護和研發週期更長,所以顯得公司一個產品的長尾效應更加有效,諸如目前A股在研發成果形成規模的恆瑞醫藥,基本很難打到低谷,而一些在行業研發上具備成長和話語權預期的公司自然會有成長預期帶來的溢價,諸如二三十億的冠昊生物,但市場的波動價值帶來的市值漲跌,則是給有眼光的人佈局的良機。
而諸如一些品牌因為消費共識的達成而擁有絕佳的市場份額和優勢,諸如貴州茅台或者上海家化,他們終究還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品牌公司,也包括湯臣倍健這類在中國還處於普及期的膳食營養品牌。但這個過程中,也都面臨這其他競爭者的擠壓,於此,對於品牌建設能力,企業經營能力的跟蹤則是長期的功課,就像我們之前耳熟能詳的健力寶、旭日升不也都淡出了視線。
而服務類的公司國內早就有過先例,諸如騰訊的市值膨脹過程,是中國互聯網和社交需求信息化的必然,而一旦抓住了用戶的規模入口,各種試錯成本幾乎可以無視,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和騰訊基本形成如今寡頭的原因。
也包括我最近談的藍色光標,廣告公關服務,信息越發達,需求程度越高,這是一個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永不消逝的產業。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信息的傳播,這類公司的業務就會一直存在,很霸道吧,但大部分投資人不會意識到這類公司的業務屬性。那麼,誰能更好的理解行業,誰能最有效的傳播信息,掌握最有效的資源,就成為這類公司最大的看點和競爭力,因為再好的行業,也會因為管理,經營者的原因而產生風險。
我們常說,去理解你的生活需求然後挖掘投資機會,也基於這麼一個道理,你所見所用所想所看的,可能就是投資機會,當然,有些是可以直接認知到的,有些則藏匿於身後。
投資沒有訣竅,常識最重要。
對於市值的理解,行業規模的理解,公司形態的理解,成長路徑的理解,這都應該是你投資過程中應該掌握的常識。
而利用你的常識,抓住他們能從小變大的可能性機會,這就是我理解的投資。而這個過程中,儘管有波動,我們依舊可以根據基本面來判斷未來預期的高度而不用糾結於短期的上漲和下跌。
美股小心!巴菲特「最佳估值指標」亮起紅燈 億利達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0423176
查看原圖彭博社援引的一份更新後的研究調查稱,股神巴菲特最喜歡的股市前景指標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獨創的指標更具預見性。
彭博社根據美聯儲和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繪製了上圖,為美國上市公司市值總合與國民生產總值(扣除通脹因素之前)之比。2001年,巴菲特在《財富》雜誌上發文稱,該比率為「衡量(股市)估值最佳的單一指標「。
與這一指標類似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創立的經週期因素調整後市盈率(CAPE)指標。只不過,CAPE使用的是非金融公司的市值和國內生產總值(GDP)。
不過,金融服務公司String Advisors的主席Stephen E. Jones在一篇報告中指出,席勒的方法是存在缺陷的,因為特定公司的事件會影響其收入和更加廣闊的盈利前景。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去年10月中旬,喜得諾獎的席勒曾明確提到對美股有所擔心:
股市定價太高了。我擔心可能下調。
與盈利相比,美股目前是這五年多里價格最高的,這會讓它們面對損失不堪一擊。
不過,此後美股,尤其是標普500指數,仍然是一路創新高。
如今,巴菲特的指標也在朝著歷史高點進發。這一次,股神會准麼?
丁道師:5個問題深度解讀企業上市時的靜默期 丁道師
http://xueqiu.com/8420237945/30414925進入2014年以來,一大批中國互聯網企業赴美上市。這個過程中「靜默期」或者「緘默期」的概念被多次提及,有不少公司飽受「靜默期」的限制或者不明白什麼是「靜默期」,在上市的節點上頻頻被攻擊而無法還擊,導致企業估值受到一定影響。
甚至在阿里巴巴上市之際,傳出某組織敲詐30萬美元,買斷阿里的負面報導,而阿里方面因為靜默期的原因,無法公開回應。就此阿里巴巴還煞有其事的通過公開的微博,宣佈與黑暗勢力作鬥爭。
阿里的高調反擊,讓「靜默期」這三個相對來說較為冷門的金融詞彙成為了熱門搜索詞語,但百度百科等網站提供的信息大都不全,而且過於專業化普通網民看不懂。就此,丁道師就給大家來普及一下關於「靜默期」相關的一些知識,並且談談我對「靜默期存在的必要性」的一些看法。
第一:靜默期和緘默期哪個說法正確?
關於上市之際不能發表相關股票言論的詞彙,有些媒體寫作「靜默期」,有些媒體寫作「緘默期」,網上居然出現了哪個詞彙正確的討論。其實這兩個都是正確的,就好比NBA球星麥迪,有些媒體寫作麥蒂,兩種都是正確的,沒必要死摳字眼。為了方便閱讀,以下統一寫作靜默期,而且主要說美國市場的靜默期(因為中國互聯網企業多為赴美上市)。
第二:到底什麼是靜默期?為什麼會有靜默期?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靜默期是指公司在首日上市交易前的一段時期內或上市後的幾週內對外不發佈任何信息,任人評說,而三緘其口,保持靜默。即所謂的靜默期。
要想瞭解到底什麼是靜默期,為什麼會有靜默期,我們必須先瞭解靜默期的規定是怎麼來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爆發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社會秩序一片混亂,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給窮人喝,一個顛倒乾坤的時代出現了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這就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大蕭條」。大蕭條的時代,由於科技的落後導致信息的傳播不對稱,一些將要上市的企業憑空捏造對自身企業有利的數據以提升股票價值,對投資人和市場造成了一定誤導,如果長期下去將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信譽危機。就此,為了遏制這種現象以及其他金融亂象,美國在1933年和1934年先後出台了《美國1933年證券法》和《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做出來大量的細節規定。
我曾經翻閱過中文版的這部《美國1933年證券法》,其中在第5節的C部分提到「任何人直接或間接從事下述活動是非法的:在州際貿易中利用任何交通或通訊手段或工具,或郵寄手段或工具,通過利用任何媒介或說明書或其它任何證券出售報價或買入報價,除非該證券的註冊報告書已提交,或當該註冊報告書被拒絕或撤銷(在註冊報告中生效日前),可根據第8節該註冊報告書處於公開程序或審查之中時。」
大家看到了吧,「元兇」出現了,就是這麼一句話(後續又修訂新增一些模棱兩可的話術,但沒有明確規定靜默期),導致了今天讓人哭笑不得的「靜默期」。
這裡筆者順便說點題外話,平心而論《美國1933年證券法》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這部法律是世界各國證券市場監管立法的典範,更為各國倣傚和借鑑的對象,中國的證券法也是參考的美國的這部法律,也就是說我們中國市場特有的靜默期,就是學習的美國人,而且比美國那邊更為嚴格。值得一提的是,《證券法》確立了信息披露制度,並在詳細列舉了發行人必須披露的具體內容,直到今天世界各國的《證券法》的披露制度也基本學的這部法律,毫不誇張的說,老美在20世紀頒發的這部法律對全球的金融秩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三:法律貌似從沒有規定過靜默期,那我們的企業還需要遵守嗎?
如果大家仔細看我上文闡述的內容,我們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證券法從來沒規定過靜默期。靜默期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而不是法律規定。事實上,在今天信息爆炸的年代,科技類企業非常透明,很多數據早已經公開,常規意義上靜默期一般是指不能發表和企業股票相關的聲音出來,但沒有說徹底把人的嘴給縫上。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以阿里巴巴為例,在2014年連續投入幾百億出手買了高德、UC、優酷等公司的股票,阿里巴巴從來沒有發表過關於股票的言論,但這些舉動無形中還是「說」了阿里巴巴是一家強大的公司,無形中還是對提升估值帶來有利的幫助,大家說這個是否違規?
有人說,既然法律沒有規定,那我們的企業就大大方方,該怎麼說就怎麼說,不挺好的嗎?為什麼還得遵守靜默期這個沒有寫入法律的規定?
能問出來這種問題說明大家還是太單純了,大家忽略把靜默期作為約定俗成的機構是SEC,SEC認為靜默期還得遵守,那我們企業家就得乖乖聽SEC的,千萬別試圖挑戰SEC的權威。
查看原圖 第四:SEC是個什麼機構?很牛逼嗎?
SEC這三個字母我相信對中國的互聯網從業者絕對不陌生,大部分人只知道SEC指的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但大家千萬別小看這個組織,SEC作為一個「委員會」,權利大的非常駭人。
我們經常看國外的新聞,知道美國很多市長或者州長,其實沒有多大實權,甚至出現了貓狗當市長或者企業家兼任市長的情況。但美國的SEC是一個真正有實權的部門,這個SEC也是在大蕭條時期成立的,核心成員只有5名,而且都是美國總統親自任命,值得一提的是美國SEC的幾個委員不得兼任其他職務,在5個委員會中推選一人為主席,選出來的這個人有事情直接和美國總統聯繫(聽起來是和中國明朝的東廠西廠非常類似)。
SEC作為一個超脫其他部門的組織,擁有以下幾大驚世駭俗的權利:立法權、行政解釋權、調查權、民事和行政制裁權以及刑事追訴建議權。如果你對SEC瞭解了,你就會發現之前無法解釋的一些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喬布斯為什麼怕SEC?我們看到,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這樣的超級牛人,總統他都不放在眼裡,但面對SEC還得裝孫子,2006年得知SEC要調查蘋果,喬布斯馬上公開道歉、2007年SEC給喬布斯發傳票,要求喬布斯出庭作證、2009年喬布斯說身體只是小問題,SEC不信非要展開調查....除了蘋果,谷歌、Facebook、groupon等公司都吃個SEC的苦頭。總之:一句話,其他部委不敢出手的SEC來出手,其他部委管不了的SEC來管。先斬後奏,皇權特許!
第五:靜默期的規定在當今的社會看來並不合理,是否應該廢除?
我個人一直主張廢除「靜默期」的相關規定,因為靜默期本來就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規定,既然非常時期已經過去了,人類全面進行了信息時代,這個規定就應該廢棄了。
可能SEC也認為靜默期的規則不合理,近10年來,也多次考慮對企業上市時期的言論進行放寬,但這麼多年過去也沒取得多大成效。而且去年奧巴馬邀請了66歲的女強人瑪麗·喬·懷特(Mary Jo White)擔任新一屆SEC的主席,這個老女人在美國金融市場可謂家喻戶曉,以鐵腕手段著稱,執法嚴格。奧巴馬讓她做SEC老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奧總統要對對金融秩序進行嚴格監管,SEC被這個女強人執掌後,更難有太大的改革了。(本文作者係速途研究院院長丁道師 微博:丁道師 微信公眾:dingdaoshi123)
重構全球交通戰略體系 「兩洋鐵路」的雄心與算盤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562「兩洋鐵路」意在打破美國實際控制的巴拿馬運河對太平洋、大西洋航運的壟斷地位,這也確認了中國對於全球交通網絡重構戰略的全局性和整體性。
至此,中國業已在全球航運三大咽喉附近做了多重佈局,包括中巴(巴基斯坦)、中緬陸路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建設等。
中國即將參與一項直線距離超過3000公里的跨國鐵路項目,這大致相當於現有的廣州到哈爾濱的鐵路運營距離。
2014年7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了為期十天對阿根廷、巴西、委內瑞拉和古巴的訪問。其間,中國、巴西、秘魯三國在7月17日發佈聯合聲明,宣佈三國將開展跨越巴西和秘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兩洋鐵路」項目。這是中國領導人近年來對外訪問期間所提出的最大規模的鐵路建設設想。
「兩洋鐵路」從巴西東海岸的大西洋沿岸到秘魯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直線距離在3000公里以上,實際鐵路走向距離會更長。
「兩洋鐵路」並非今年首次提出。2011年,時任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就曾透露,哥倫比亞希望同中國合作建設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干運河」,也就是「兩洋鐵路」,但此後這一消息沒有了下文。
聲明沒有提及線路走向、投資比例、運營模式等具體細節,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兩洋鐵路」的指向是要打破美國實際控制的巴拿馬運河對太平洋、大西洋航運的壟斷地位,從而使中國在聯通非洲、拉美、太平洋之間佔據更加主動的地位。國內主要官方媒體如新華社、中新社,以及大量港台媒體在報導「兩洋鐵路」時都援引專家分析,指「兩洋鐵路」就是「陸上巴拿馬」,不少媒體還直接在報導標題中直接使用「打破巴拿馬運河壟斷」的表述。
這反映出中國正在謀求全球性大國地位上時的考慮,不僅要和更多國家建立緊密的政治、經濟聯繫,更要通過實體的基礎設施建設,打破西方確立的全球經濟地理格局,為自身地緣政治戰略提供實體支撐。
意在打破海運三大咽喉
海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跨國運輸方式,海運通道構成當今世界經濟地理的關鍵節點。
亞洲的馬六甲海峽、亞非之間的蘇伊士運河、分隔南北美的巴拿馬運河,是全球航運的三大咽喉。目前來看,這三大咽喉基本上都被美國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繫牢牢控制。
中國並非剛剛萌生打破這一既有體系的想法,但「兩洋鐵路」可以視為關鍵性舉動。與此前推動中巴(巴基斯坦)、中緬陸路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建設等部署放在一起來看,「兩洋鐵路」計劃出爐,確認了中國對於全球交通網絡重構戰略的全局性和整體性。
巴拿馬海峽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本次中國、巴西、秘魯三國達成的「兩洋鐵路」聲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國降低對巴拿馬運河依賴的戰略佈局。
長期以來,經過中美地峽的尼加拉瓜運河也被視為對巴拿馬運河的替代選項。尼加拉瓜運河中段穿越尼加拉瓜湖,建設標準可以超過巴拿馬運河,從而使其能容更大數量級的船隻通過。西方媒體也曾報導指,中國或同尼加拉瓜合作建設這條運河。
由於目前中國和尼加拉瓜尚未建立外交關係,這個項目在短期內可能還有較多障礙。
此外,在哥倫比亞和中美地峽,也不排除中國會有新的戰略部署。雖然中國和哥倫比亞聯合建設「干運河」的設想目前沒有最新進展,但並不意味著最終放棄。相對於「兩洋鐵路」,這條干運河對巴拿馬運河的影響會更直接。

中國參建的部分海外鐵路。 (JZ多媒體解決方案/圖)
多重手段降低依賴
蘇伊士運河是從亞洲進入歐洲的航運節點。在這一節點附近,沒有重建其他運河的自然條件,在目前的政治和社會條件下,在中東地區大規模地進行陸路交通設施建設也不具現實可行性。因此,中國對於現有的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航運走廊,採取兩手策略。
一方面,在無法改變這一航運走廊現狀的情況下,加強在這一區域的力量存在。2008年,央企中遠集團獲得了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的35年特許經營權。比港是希臘最大的港口,也是從蘇伊士運河北上通過地中海進入歐洲的門戶。
國家總理李克強訪問希臘期間特別指出,通過比港的航線是中國到歐洲最短的海運航線,相對傳統航線可以縮短7至11天運輸時間。目前,這一港口是中國和希臘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合作項目,從2008年胡錦濤訪問希臘時確定,再到近期李克強、習近平相繼同希臘方面談及比港合作,都表明中國最高領導層對這一港口建設賦予了戰略意義。比港成為中國在這一關鍵航線上確立的一個補給站和戰略橋頭堡。
2013年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則是從另一個方面入手降低對蘇伊士運河航道的依賴。相對於從十九世紀以來在全球範圍內居於支配地位的海權,中國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宣示了自己的陸權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主要是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是當前周邊國家中和中國關係最為穩定的地區,加之沿線國家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具備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經濟條件。中國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能源輸入和商品出口的雙向通道,同時可以減少中國產品運輸到歐洲的時間。
早在2005年,俄羅斯媒體《莫斯科新聞》就曾分析說,從中國海岸到歐洲走陸路可以比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海路縮短8000公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去年曾撰文指出,在阿拉伯世界和蘇伊士運河周邊形勢整體動盪的格局下,中國必須尋求替代線路,這正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價值所在。
至於另一個重要海運咽喉馬六甲海峽,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採取了兩項比較重要的措施,來降低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更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通道。美國在馬六甲海峽周邊地區有較強的存在。
2013年,央企中國海外集團獲得對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經營權;同年,中緬天然氣管道開通,中緬石油管道運輸也將開啟。這兩項目標都指向將中東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不經馬六甲海峽,直接運輸到中國境內。
中國企業並不諱言在這方面的意圖,中石油集團在中緬油氣管道建設期間就曾對外表示,「中緬油氣管道建成運營後,將使中國進口自中東的原油及產自緬甸的天然氣不必經過馬六甲海峽,對於實現中國能源多元化和確保能源安全具有戰略意義。」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直接的針對馬六甲海峽的工程。外界長期以來都在討論,在泰國南部狹長的克拉地峽修建運河的可能性,如果這條運河建成,東亞地區的船舶可以不經馬六甲海峽直接通過這一運河進入印度洋。今年3月,泰國媒體就曾報導稱,柳工集團、徐工、三一重工等中國企業已成立克拉地峽運河籌建小組,雖然這一消息後來被中國企業闢謠,但從目前的「兩洋鐵路」計划來看,並不能排除推動克拉地峽運河建設的可能性。
更大規模海外基建潮
至此,中國目前已有打破現有三大航運壟斷節點的一系列規劃,已經付諸實施或開始研究的包括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亞歐大陸橋、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中緬油氣管道、兩洋鐵路等,未來還可能會推動的包括克拉地峽運河、尼加拉瓜運河等。借由這一系列交通體系的建設,中國力圖打破現有的世界經濟地理格局,從戰略高度重構中國的全球性物資運輸網絡。
重構全球交通網絡,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對外基礎設施輸出。
在模式上,推銷中國的鐵路建設和運輸設備,是以對方的需求為主。但在重構全球交通網絡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中方不僅是承建方或援建方,而且是項目的規劃者、主導者乃至運營者,或將帶來更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潮。
此前中國在海外參與建設的鐵路項目規模相對較小,集中在非洲和中東地區。近年來新建鐵路項目中,除尼日利亞的兩個以外,大都在1000公里甚至500公里以內,沒有像「兩洋鐵路」這樣的超長距離鐵路。除「兩洋鐵路」外,中國方面近期積極推動的還有中亞國家的高標準鐵路網(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部分),這些項目一旦落實,將大大超過現有的中國海外鐵路建設規模。
在未來交通體系重構過程中,亞歐大陸的鐵路網建設可能推動得最快,鑑於中亞地區政體形式,又有較強的發展衝動,不同於非洲、拉美國家可能因多種因素出現基礎設施建設的延宕。
(作者為智谷趨勢研究中心研究員)
小米手機的卡位戰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04179667月22日,萬眾矚目的小米發佈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發布會。不出意外,小米發佈了旗下最新一代手機小米4,除此之外,還公佈一款智能手環產品,命名為小米手環。
小米手環採用了鋁合金表面,使用激光微穿孔,有金色、黑色、白色、粉色4種顏色可選,並且還有真皮材質的腕帶。小米手環配備了低功耗藍牙芯片及加速度傳感器,可實現續航30天的超長待機,是普通手環的5倍。此外,小米手環還有IP67級別的防水,洗澡時無須摘下。
小米手環的主要功能包括查看運動量,監測睡眠質量,智能鬧鐘喚醒等。用戶佩戴小米手環之後,可以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運動量,監測走路和跑步的效果,還可以通過云端識別更多的運動項目;小米手環能夠監測睡眠質量,自動判斷用戶是否進入睡眠狀態,分別記錄深睡及淺睡並彙總睡眠時間;在小米手環啟動智能鬧鐘震動喚醒功能時,會自動判斷睡眠狀態,儘量在淺睡模式下震動喚醒。
查看原圖這款小米手環,成為小米進軍可穿戴產業的第一款產品。其實有關這款產品的照片早就通過雷軍自己的微博進行了曝光。從外觀來說,並不能讓人「彈眼落睛」,其塑料質感甚至不得不讓人聯想起一個詞「廉價感」。但同時不得不承認,這款產品有著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要素。
是什麼?那就是價格——這款產品定價79元人民幣,是一個遠低於目前市場上主流產品的價格。不用質疑,按照營銷學的4P理論,價格,是產品重要的要素之一,甚至稱之為最重要的要素也不為過。
我們看下國外的主流同類產品:Jawbone up24三代售價超過1500元人民幣, Fuelband正品價格超過600元,(在淘寶上可以搜到的大量100元左右的Fuelband手環,是毫無疑問的高仿產品。)而最近華為推出的榮耀手環也在500元左右。這些定價,讓很多有意向的消費者望而卻步。而小米手環的價格遠低於它們,大大降低了初次嘗試智能穿戴設備的門檻。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很多人會質疑,小米手環的價格便宜了,功能上會否遜於主流產品。其實這種擔心多餘了,按照目前公佈的信息,小米手環擁有目前智能手環大多數的功能:具備運動監測、睡眠監測、數據分享等等,甚至還加入了別家沒有的「近距離解鎖手機」的功能。另外,小米手環的待機時間長達30天,遠超同類競爭對手,這解決了很多人為之苦惱的「三天一沖電」的痛點。
個人設想,這款產品一旦正式出貨,只要質量口碑過得去,會利用價格優勢快速地搶佔市場份額,將極大擠壓了同類產品的生存空間,我也著實如果蘋果公司傳聞已久的iWatch可以在看得見的未來公佈並發售,很可能智能可穿戴設備王座的歸屬將不存在懸念,但問題是,iWatch遲遲不公佈的今天,這是塊人人可以搶奪的市場,在目前這個產品高度同質化的市場裡,價格,將成為決定性的要素。
按照網上流傳的一份小米手環的成本分析:處理器:12.5元,3 軸 sensor:6.5元,電源芯片(充電,DC/DC 等):2.5 元,電池:2.5 元,其他元器件:6 元,外殼/腕帶:5 元,包裝及外圍:4.5 元,總計:¥39.5(不含稅),含稅 x 1.17,即46元。
這個成本,再考慮到商品的研發和流通環節,賣到79元人民幣,即使有利潤,也僅是微利了,那麼,為什麼雷軍會去花力氣做這樣一個利潤有限的產品呢?或者換個角度說,他完全可以把價格定為競爭對手的一半,甚至是200元的價位,依然存在暴利,但為了完善小米生態圈,所以,他寧可暫時放棄暴利,去追求出貨量和市佔率。他要的是卡位。
從我的角度來看,即使小米把手環做到市佔率第一的產品,由於目前可穿戴設備功能的侷限性,依然是一款可有可無的雞肋產品,再考慮到我之前提到的該產品的單位利潤有限,其實雷軍自己可能都沒有想好究竟如何靠這款產品賺錢。
前新浪微博產品經理、微遊戲產品總監叉小包設想小米手環作為大數據挖掘的信息收集終端,小米手環的出貨量越大,云端可用於挖掘的數據才越多,軟件端的體驗才可能越精準、越智能——「互聯網思維」的優勢才得以真正體現。所有智能穿戴設備廠商所勾畫的「線上健身社區」才可能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圍。
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達9億元,環比增長80%。預計2014年將成為可穿戴設備市場拐點,市場規模將漲至22億元,環比增長144.4%。憑良心說,這個市場,即使考慮到其強大的增速,依然是個不大的市場。但是,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好,我自己設想的以下幾個應用場景:
1、O2O支付。未來第n代的小米手環擁有移動支付功能,通過簡單的觸摸操作,用戶便可以管理財物或完成支付購買。通過手環,用戶可以完成支付購買、轉賬給他人、接收別人的匯款和查詢賬單,讓用戶即使身處任何地方都可以瞭解到自己花錢的速度,從而有效的瞭解自己的財務狀況。
2、社交。用戶僅通過握手或擊掌的簡單動作,即可迅速交換聯繫方式。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第n代小米手環之間的社交活動功能來發現附近的人,實時交友。
3、網絡遊戲。遊戲玩家可以通過現實生活的某些成就去轉換成遊戲中的利益,例如,完成行走10,000步的遊戲玩家可以解鎖遊戲的一個特殊武器。第n代小米手環還可以讓線上的玩家們在線下相識,正在地鐵中玩同一款MMO遊戲的遊戲玩家們擦肩而過,他們各自的小米手環可以互相連接並提醒他們,並可實時PK。
當然,這些腦洞大開的應用場景,可能僅僅是痴人說夢。但別忘了,很多偉大的發明,往往就是從痴人說夢開始的,雷軍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能以很小的代價,哪怕賣微利的產品,搶先完成可穿戴設備的佈局,絕對是不虧的一步棋。對此,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點拾原創!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