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潘石屹自述:合夥人最重要的是互補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096.html

我和張欣結婚後就辦了一個公司,大概從結婚,辦公司這都是前後半年之內完成的事情,最困難的是前面兩件事情,家事、公司的事情攪和到一起,差一點兒就離婚了。我記得我們結婚兩年,辦公司兩年的時候,我跟我老婆幾乎是天天吵,見面就吵。有一次她說不行了,她走了,回英國去了,我就開著一個車,帶著行李把她送到,往首都機場走,走到半路我們倆又吵起來了,她說你把車停下來,我停下車,她拿著行李打出租車走了,一個月沒任何聯繫。我想這一段婚姻要畫一個句號了,公司就更不用說了。這可能是我們危機最深的時候。

一個月之後她給我打電話,她說她還是想回到中國來,希望不要參與公司的事情。所以,夫妻之間創業確實是一個很艱難的事情,她就說她在家裡面生孩子吧,公司的事情就不管了。我說行吧,我就湊合著往前做吧。

在這個做的過程中我有這樣幾點體會。第一點體會就是找公司合夥人的時候,不要是同學一個班的,這實際上是一個敗筆,你會的他也會,你不會的他也不會,經歷和知識結構是差不多一樣的,不要在一起做合夥人,最重要的是要互補,你會的他不會,他會的你不會,這樣的話才是一個很好的合作人的基礎。我看到這一點,我跟我老婆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老婆是海歸,我是土鱉,她從西方來,我從西北來,所以,完全不一樣,我們就互相看對方的長處。第一步就是互相欣賞對方。第一步就像花園裡的花一樣,我儘管是個小草,可是作為花能夠欣賞我還是不錯的。

我記得參加我老婆婚禮的一天,我老婆一個最好的朋友派他妹妹過來,我老婆這個朋友從來沒見過我,就打電話問他妹妹,張欣找了個老公怎麼樣,他妹妹唱了歌,「沒有樹高,沒有花香,只是一棵無名的小草」,小草和樹要能夠互相欣賞。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只是互相欣賞不夠,我現在最深的體會就是兩個人應該合為一體,就像一束光一樣,他是一束光,我是一束光,兩束光合在一起,就分不出來彼此了。年輕人要一邊結婚,一邊要跟自己的老婆創辦公司的時候,一定想這條道路是一個很艱苦的道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49

認識誰,比你是誰更重要!

2013-06-03  TCW
 
 

 

你玩臉書或微博嗎?你手機裡有Line、WhatsApp等軟體嗎?你清單上有多少位好友、聯絡人?你會去按讚、留言,或分享資訊嗎?如果上述問句,你的回答多數是「No」,那麼,你的人脈存摺,累積速度將非常的慢!

沒有富爸爸?沒關係善用第五張人脈門票「網路社群」

過去,人們建立人脈網絡,多依循血緣、學校、婚姻、職位這「四張門票」。但現在,出現「第五張門票」-網路社群。

它不像前四張門票具有濃烈的封閉性、階級性、地域性、世代性;它透明、開放、快速、直接;它是新的人脈金礦,其開採、維護方式,也與前四張門票迥然不同。 多開放?多直接?你想找世界上任一角落的人,只要他是網路社群一員,透過三個人,就能找到他!

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在一九六七年提出「六度分隔理論」,認為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張蜘蛛網上的一個節點,每個節點都和其他節點連在一起,構成人脈大網,節點之間相隔不會超過六個;亦即只要透過六人,就可以連結到全世界任何一人。

臉書(Facebook)問世後,「六度分隔」縮減為「四度」,更有許多科技網站與電信業者指出,其實只要三個人,你就能與全世界連接。

六度分隔理論維持了四十年的「有效期限」,但壓縮到三度,只花了不到七年。

「你所擁有的人脈,遠比你能想像的還要廣!」擁有兩億用戶的社群網站LinkedIn共同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說,六度分隔理論在學術上是正確的,「但隨著社群網站的快速發展,要在專業上找到貴人相助,只要三度就夠。」

霍夫曼在其暢銷書《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中指出,如果你有四十個朋友,假設每個朋友都有三十五個其他朋友,他們又各自有四十五個不重複的朋友,三者相乘,你透過介紹就可以認識六萬三千人。

以此推論,如果你在LinkedIn或臉書等其他社群網站上擁有一百七十個好友,透過三度人脈圈的串聯,你可以接觸到的人超過兩百萬!

人生沒靠山?不要緊強連結out,貴人可能是遙遠陌生人

這當中有許多是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可能你們在現實生活上根本不曾碰過面,連點頭之交都不是,只是透過這「第五張門票」搭上線,《80/20法則》作者柯克(Richard Koch)稱之為「弱連結」,我們稱它為「輕人脈」。

柯克指出,親朋好友屬於傳統的「強連結」,在社交場合只交換過一次名片的點頭之交,以及素昧平生的虛擬好友屬於「弱連結」。

過去,我們總認為「強連結」越厚,越有機會成功。但現在,當你的臉書好友,比你的兄弟姊妹還關注你、了解你,人脈學出現了新的趨勢:「弱連結」in,「強連結」out!

不要小看「輕人脈」,關鍵時刻,泛泛之交也能成為貴人。

二○一○年,易凱資本執行長王冉在紐約出差時遇到棘手的狀況:他的護照遺失,無法返回中國,需要北京公安局核對其身分,把傳真發回紐約領事館才能補辦證件。不巧,那天是週末,三天後才能進行作業。

心急如焚的他,在微博上發出求救訊息,許多「好友」開始幫他轉發。五分鐘內,這個訊息出現在創新工場執行長李開復一個朋友的頁面上。

李開復只跟王冉碰過一次面,雙方當時並無交集,但恰巧李開復認識紐約領事館的人,另一位同事又與北京出入境管理局熟識。兩人開始聯繫,十分鐘後,他們就幫這位遠在地球另外一端的「點頭之交」辦妥了所有的手續。

類似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幫助來自你根本不認識的人。愛爾蘭一位軟體創業家漢尼根(Frank Hannigan),透過LinkedIn上的七百位好友來宣傳他的新創事業,八天內就籌募了超過二十萬美元的資金。其中三○%正是從未見過「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以往,你要認識朋友的朋友,得先請朋友介紹,然後約吃飯、送禮、陪打小白球;現在,你只要善用以下三把鑰匙,就能像打開漫畫哆啦A夢的「任意門」般,展開無遠弗屆的人脈網。

第一把鑰匙-手指演說發文正面、有想法,就容易被轉貼

今年二月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麥可渥特(John McWhorter)在TED演講中,首次提出「手指演說」(finger speech)的概念。他認為,人們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在社群網站上所撰寫的短文,是「用手指發表演說」。

「發短文已經是一種結合語言與聲調的行動演說,……不需要像真人一樣出現在你面前比手畫腳,幾個簡單字母就可以傳達喜怒哀樂,」麥克渥特說。

你在臉書、微博、推特上的每一則貼文,都可以視為「手指演說」,它比那張紙做的名片,更能立體的介紹你。它反映出你的想法、觀點,透露出你的情緒、喜怒。網路上的「聽眾」都能透過它了解你,從而決定跟你發展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該謹慎的思考我們的所做所為,而不是將它當作兒戲,以為沒有人會在意我們深夜兩點時的貼文。」哈佛商學院教授恩利奎斯(Juan Enriquez)提醒。他認為,每一篇手指演說就像一道「數位刺青」,形塑出你的樣貌。

李開復認為:「要認識一個人,不需要跟他見很多次面,只要觀察三天他在微博上發送的內容,大概就可掌握到九○%。」

李開復也是一個成功的手指演說家,他的微博粉絲人數逾四千萬人,是台灣總人口的一‧七倍,因而被《時代》(Time)雜誌選為二○一三年百大影響力人物。他在微博談論的話題無所不包,不僅將實體世界的影響力延伸到網路上,更讓他結識許多本來不可能認識的人,例如歌手林志炫、名主持人陳文茜。

手指演說並非只營造一對多的人氣,也能搭建出雙向互動的人脈。「現在我現實生活中有三分之二的朋友是從虛擬世界來的,」李開復說。

而今年二十五歲的謝昕璇原只是平凡上班族,今年四月,當她決定應徵由澳洲旅遊局所舉辦的「全世界最棒工作」後,每天在臉書上分享自己的照片與心情。

她透過手指演說,塑造了陽光、活潑的正面形象,傳遞對動物、旅遊、環保的理念,短短一個月就激發十二萬粉絲認同,更有人熱心幫她轉貼、串聯。不僅讓她與超馬選手林義傑、美女主持人Janet搭上線,更在三十三萬名參賽者中,衝進全球前三名。

如何成為優秀的手指演說家?「真誠、正面是關鍵,」在臉書上擁有六十二萬粉絲、《海賊王驚點語錄》粉絲團版主楊立澔說:「只有正面的訊息,才會不斷被轉貼滾動。」

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認為,很多人把社群網站當成宣洩管道,不知不覺傳遞出負面能量,「這樣的人很難有朋友,」但也不是要過度修飾文句,刻意假裝,「因為別人一定看得出來。」建議把黑暗想法放在心裡消化掉,把真誠與陽光面攤開給大家。

第二把鑰匙-旋轉名片盒加好友留意動態,善用留言勝按讚

你總會在一些社交場合,跟別人換名片,然後你會怎麼做?把名片隨手亂放?塞進布滿灰塵的名片盒裡?那可是白白浪費建立人脈的大好機會。

現在,你只要在對方同意下,用手指輕輕一按臉書上的「加為好友」,或把手機搖一搖找到彼此的Line帳號,就能輕鬆的建立起聯絡清單,將一張張薄紙片活化,轉化出意想不到的新資源。

痞客邦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朱皇韋,是個害羞、木訥又不擅長社交的宅男。當年他與曾皇霖一起創業,最大的痛苦就是出席社交場合。不善開啟話題的他,常在飯局或派對中呆坐一方,不知所措。

後來他學會用名片去找尋點頭之交的臉書帳號,例如共同開過會的、談過合作的,「我會先follow(追隨)他,觀察一段時間,確定我們的tone調適不適合後,然後再試探性的加他,」受訪時依然帶著三分靦腆的朱皇韋說。

如果對方也回加他好友,他就會定期注意對方動態,找共通的話題留言、按讚,保持聯繫,下次再見面時,就可以用對方最新的臉書動態開啟話題。

他還用不同的社交工具當成分類名片盒,管理不同的人脈圈。比方說,臉書因為可以遠距離觀察,拿來加點頭之交。Line需要直接對話,加入親朋好友居多。而Google+聚集了一群宅男工程師,當成拓展技術人脈的平台,最妙的是,「即使這個人只是在討論程式碼怎麼寫,也可以從中看出這個人的個性。」

善用「留言」,也能讓人脈滾出乘數效果。「臉書不是只加了好友,一天到晚去按讚就好,要針對貼文做出適當的留言,才能維繫感情,同時拓展人脈,」IBM台灣史上最年輕的副總經理林世偉說。

根據臉書的官方統計,一般使用者花在留言與按讚的比率大約是五比九十五;但林世偉的留言與按讚比率,是七十比三十。因為當你在朋友版上留言,朋友的朋友就會看到,可能產生共鳴,進而互動、認識,人脈圈就又再往外跨了一層。

他甚至靠這個方法挖角人才。「因為是朋友的朋友,很容易了解對方的能力,風險比一○四人力銀行還要低!」林世偉說。

第三把鑰匙-雲端俱樂部用人脈換人脈,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只要你有任何一種社交工具的帳號,多少會使用前兩把鑰匙。但真正的人脈高手,還會把自己變成「熱門樞紐︳,就像十八世紀的法國沙龍主持人般,在網路上開啟各式各樣的俱樂部,在雲端上創造更大的人脈圈。

聯想電腦台灣區前總經理、共贏科技創辦人歐明哲提到,當年他還在惠普(HP)當業務時,在一場兩岸台商冠蓋雲集的研討會上,他像花蝴蝶般滿場握手、換名片,滿心以為大豐收,卻被當時的副總裁潑了一盆冷水:「拿掉了惠普的logo,人家還會理你嗎?」

離開聯想、自行創業,他感觸更深:「以前名片遞出去,不用多說,人家就知道你是誰,現在跟對方解釋半天,人家一轉眼可能就忘了。」

他歸納,人脈就是要有「三互」:「互動、互助、互惠」。「不要平常都沒有往來,需要時才call電話,這樣雙方都尷尬。」

因此,他在臉書上成立各類社團,品酒社、鐵人社,把各領域好友用興趣揪在一起,平時大家在網路上互動、交換心得,三不五時舉辦實體活動。而朋友再揪朋友,俱樂部越做越大。

同時也是政大AMBA校友會會長的他,還在臉書上設立了家族,把前後十屆的學長姊、學弟妹都串聯起來,並設立上海、蘇州、荷蘭、北京加拿大分部。若有人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出差,只要在臉書家族上說一聲,立刻會有人熱心提供接送與住宿等服務。一個在澳洲墨爾本擁有十三棟房子的校友,甚至還免費提供給校友住宿。

為了讓雲端俱樂部發揮更大的效果,他甚至把服務範圍擴大到校友之外。有次一位在荷蘭校友的同事要來台灣出差,他二話不說就花時間、花錢,幫對方安排好所有的事務。

「你展現出大氣,不去計較這種小事,人家一定也會想辦法找機會回報,人脈不就是這樣滾出來的嗎?」歐明哲笑著說,「所謂人脈,不是說你認識誰誰誰或認識多少人,而是你有沒有信用,有需要的時候別人願不願意幫你?」

因為善用雲端俱樂部的威力,用人脈交換人脈,讓他在創業第一年就順利拉到華碩、京都念慈庵兩大重量級客戶,不到兩年就開始獲利。

一百多年前,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學徒出身,靠經營人脈富可敵國,他的「花花轎兒人抬人」、「 以錢賺錢,不如以人賺錢」、「商道即人道」等心法,至今仍在華人世界影響深遠。

不只在東方,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曾對一萬多個案例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智慧、專業技術和經驗只占成功因素的一五%,其餘的八五%決定於人際關係,亦即,認識誰,比你是誰更重要。

在人的社會,人脈永遠是競爭利器。沒有富爸爸、富媽媽,沒有名校光環,沒有漂亮頭銜撐腰,沒關係,活用上述三把鑰匙,你也能做到「花花轎兒人抬人」,成為人脈贏家!

【延伸閱讀】《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創新工場執行長 李開復黃金時段發言,1天15則,半小時輪播,粉絲數全球最多

網路創業3年營收衝千萬活力藥師網負責人 高啟峰砸錢投資網路工具,一對一諮詢經營線上藥局

拿下憤怒鳥亞洲行銷代理酷多創意總經理 林昌翰用LinkedIn結交外國企業人資,精準找到各公司行銷窗口

2年攬千名網友投保,晉升MDRT公勝保險經紀人 謝文超當日內回E-mail,用Line即時回答問題

網路號召創辦MBA論壇輝瑞大藥廠行銷副總經理 林尚威運用8種數位工具,把網路人脈拉回實體世界經營

IBM台灣區史上最年輕副總 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 林世偉把臉書當人力銀行用,留言最好比按讚多,比率70:30

出書獲知名作家背書小學老師 蕭裕奇經營網路讀書會,勤於書寫,每3天新增部落格文章

創業第1年拉到華碩大客戶聯想台灣區前總經理 歐明哲開設雲端俱樂部,串起上千個不同圈子的人脈

靠臉書談成生意、商場人脈9成來自網路業務幫負責人、立方資訊總經理 曹順安每天至少花1小時經營微博,鋪好進入大陸市場人脈

會員數380萬的台灣社群網龍頭創辦人痞客邦技術長 朱皇韋Line聯繫熟人,臉書經營點頭之交,G+經營技客Gee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41

長榮航空加入星空聯盟的重要推手 鄭傳義:人生要不斷向未來挑戰


2013-06-10 TWM  
 

 

加入星空聯盟,是長榮航空近兩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這一步奠定了未來二十年發展的基礎工程,而這項重要的任務,便是由今年初甫上任的總經理鄭傳義扮演要角。他如何讓長榮順利入盟?且創下入盟申請時間最短紀錄?

撰文‧許瓊文

六月中旬,長榮航空將宣布加入全球最大的航空聯盟系統「星空聯盟」(Star Alliance),除了舉行盛大的簽約儀式外,長榮更砸下龐大的代言費,請來國際巨星金城武擔任代言人,並耗時三個多月,比照電影規格,拍攝宣傳廣告。

加入星空聯盟,對長榮航空來說的確堪稱是一大躍進。從航空業的角度來看,等於宣告了長榮航空已從地區型的航空業者躋身成為國際性的重要航空公司;而在營運實際貢獻層面上,無論在航班、航點、旅客人數都會因此大幅提升,長榮保守估計,至少將為營收帶來二%至三%的成長空間。

星空聯盟入盟 創最快紀錄在目前的世界三大航空聯盟當中,星空聯盟規模最大,共有一千三百多個航點,一百九十多個通航國家,旅客流量也最大,相較之下,競爭對手華航早兩年所加入的天合聯盟(SkyTeam Alliance),則屬第二大。

據了解,在董事長張國煒的全力支持下,長榮航空經過不到一年半的時間,便完成了所有入盟高達八十七項的規範,創下所有星空聯盟成員中入盟籌備時間最短的紀錄。在展現效率的背後,最主要的執行者就是現任總經理鄭傳義。

鮮少在媒體上出現的鄭傳義,上任後首度接受媒體專訪,大方分享加入星空聯盟的甘苦談。

「過去是單打獨鬥,現在入盟後,有點像是打團體戰,會更有力道。」鄭傳義半開玩笑地解釋長榮航空不惜代價力拚入盟的原因,「聯盟裡的會員,可以在飛行網絡上互補,延伸滲透率;長榮也可以接受到聯盟更多的國際旅客,使長榮更國際化。」但是,想要加入星空聯盟,業者除了每年須繳付一定金額的入會費之外,還必須經過一連串的嚴格評估,這些過程說來只有短短幾句話,做起來,每一步都是要人命的困難挑戰。

時間拉回二○一一年三月,鄭傳義從美國航站調回台灣擔任企畫室副總經理,而他所接下的重擔,就是負責所有的入盟籌畫。

「星空聯盟的五大創始會員,就像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一樣,想要加入聯盟,你必須完全說服這五家業者,只要有一家反對,你就進不去。」鄭傳義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說服星空聯盟的五大創始會員,包括美國聯合航空、漢莎航空、北歐航空、加拿大航空、泰國航空。

為了說服所有創始會員同意,鄭傳義當起空中飛人,密集飛往這些航空公司的總部。鄭傳義說,長榮在太平洋的航線很強,加上兩岸通航開放,對部分會員來說,長榮的加入具有互補效果,但對某些會員,同意長榮入盟卻也像是在「引入新的競爭者」。

「舉例來說,為了獲得美國聯合航空的同意,我前前後後就到聯航拜訪了五次。」鄭傳義除了親自拜訪聯航的CEO、做簡報,還得苦思說服之道,最終他改以合作訴求來說服對方,強調在入盟後將與聯航進一步合作,以長榮的長程航班,搭配聯航的短程美國內陸航班,布建更綿密的長程加短程網絡。

「說服五大會員就像玩電玩破關一樣,要一關一關過,卡住一關都不行。」但在取得所有創始會員的同意後,更大的難關才要開始──星空聯盟要求所有會員,必須使用相同的訂位系統、票務系統等。

選走高難度 通往成功之路為了這項要求,鄭傳義立刻面臨一個非常重大且困難的抉擇,就是要沿用過去二十年早已習慣的系統,逐步調整接軌上星空聯盟的系統;或者,完全放棄過去二十年的累積,一次改為全新系統。

選擇前者,雖然作業時間拉長,但能在熟悉且時間充裕的狀態底下徐徐調整,不易出現重大錯誤;如果選擇後者,「會有一筆很大的支出,而且系統轉換過程也容易發生致命問題。」至於好處,則是快速且一次到位,能與其他會員的系統完全接軌。

在董事長張國煒的決策下,鄭傳義獲得長榮總部的高度支持,選擇走高難度的後者這條路,「包括班表、票務、訂位、控位、離境以及營收管理系統等,我們決定,一次全換。」抱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決心,鄭傳義與超過六十位的系統工程師,加上星空聯盟派來協助的人員,在很短的時間完成系統轉換。鄭傳義回憶當時,所有員工不分單位,都得在每日例行工作之後,額外學習適應新系統。

「有所捨就會有所得,我們雖然丟掉了過去二十年的系統,但克服挑戰之後,我們也等於布建了長榮未來二十年發展的重要基礎工程。」鄭傳義並說,「如果選擇簡單的路,或許到今天,我們仍然無法完成要求;印度航空就是因為系統無法順利轉換,達不到聯盟的標準,申請入盟多年之後,至今仍還在聯盟之外。」接受新挑戰總是需要一些勇氣,但鄭傳義自剖,在長榮三十年來最大的成長動力,就是來自一次次接受新挑戰所累積而來的。

豐富輪調經驗 成進階養分出身台東農家子弟的鄭傳義,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長榮集團,「一九八四年學校畢業,我應徵長榮海運,當時總裁(張榮發)面試,一開口就問我,酒量好不好?」鄭傳義笑著說:「我回答『沒醉過!』」雖然酒量不是真的很好,但卻為他開啟看到全世界的機會。

在長榮海運時期,鄭傳義就因為跟船實習而能環遊世界,看過貨船如何花一天的時間走完巴拿馬運河,「一般人沒有機會看到這些。」鄭傳義的視野從此被打開,並培養不斷向上挑戰的鬥志。

五年後,長榮成立「長榮證券」,念國際貿易的鄭傳義竟自願轉調,「因為當時金融證券市場很熱絡,我想了解那是怎麼一回事。」對他來說,新挑戰代表的是「新鮮又有趣」。在這階段,他得每天一早起來蒐集資料,接著緊盯股市盤面,在收盤後,還要立刻分析整理出一套邏輯清晰的說法,然後站上講台去對投資人解盤,當起證券分析師。

「結束後還要拜訪客戶,根本沒得休息。當時有個重要客戶愛玩小鋼珠,我經常得在下午抽空陪他坐在小鋼珠的機台前。」鄭傳義說,這些看似繁瑣的工作,回頭來看都有收穫,「資料蒐集與整理的能力、邏輯思考能力、談判力、簡報力,都在那個階段有所成長。」三年後,證券公司結束經營,鄭傳義轉進長榮航空,陸續被派駐奧地利、巴黎,接著轉調回內勤單位,負責系統整合、資訊管理,很多看似不相關的經驗,鄭傳義卻從沒有抱怨,即使過去從未接觸過的領域,他都當作是學習,且樂在其中。

「現在回想,當時負責公司的IMD部門(資訊管理整合),就是很好的基礎,如今要導入星空聯盟,重新置換系統,我就更清楚會遇到什麼難題,該如何與同事溝通。」鄭傳義過去在不同部門的豐富輪調經驗,成為今日接任總經理很好的養分。

創造差異化 走在市場前端接下來,鄭傳義又要面對什麼新挑戰呢?「就短程航線來說,有更多的廉價航空進入台灣市場,長程航線又有中東航空公司的崛起,這對長榮來說無疑都是威脅與挑戰。」對於未來局勢,他的回答很具體。

至於因應之道,「航空業是一條不歸路,唯一的方向,就是不斷創造差異化。」鄭傳義說,長榮航空是全球第一個推出介於經濟艙與商務艙之間的「菁英艙」;在行銷上,更創新推出「Hello Kitty」班機,造成市場熱潮,並且獲得美國的行銷創意獎;去年更推出全台首創搭配「全平躺式座椅」的「皇璽桂冠艙」,「這些能夠完全平躺的椅子,換算下來,一張要價五百萬元。」砸重金創造差異化,就是要讓長榮永遠走在市場潮流的前端。

在心情上,鄭傳義也已做好面對挑戰的準備,「我現在八○%要想『遠慮』,二○%的時間才做Trouble shooting(解決問題)。」鄭傳義深知自己的角色進行轉變,思考方向也要調整。

「這是A lot of challenge, a lot of fun.」(很有挑戰,也很有趣)。挑戰不小,但鄭傳義顯然還是樂在其中,如同過去三十年一樣。

鄭傳義

出生:1958年次

現職:長榮航空總經理

經歷:長榮航空企畫室副總經理、美洲總分公司協理、企畫本部資訊管理室經理,以及長榮證券、長榮海運等職務學歷: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系

布局航網競爭力

台灣航空公司加入全球三大航空聯盟概況

星空聯盟

(Star Alliance) 天合聯盟(SkyTeam Alliance) 寰宇一家

(oneworld)

創立年分 1997年 2000年 1999年創始會員 聯合航空、漢莎航空、北歐航空、加拿大航空、泰國航空墨西哥航空、法國航空、達美航空、大韓航空 美國航空、英國航空、原加拿大航空(被併後加入星空聯盟)、國泰航空、澳洲航空航點/國家 1328/1951000/187 841/157 年載客量 7.2億人次 5.5億人次 3.4億人次台灣航空 長榮(2013年6月17日正式加入)華航2011年加入 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22

定性分析對投資成功更重要 二線牛牛

http://xueqiu.com/7355827634/22155853
股票投資永恆的命題無外乎選股和擇時。選股的問題就是尋找優勢行業、優勢企業的問題。好企業太少,所以選對極其重要。擇時本質上就是確定買入的估值和安全邊際,以及賣出邏輯。選股和擇時對投資成功而言無疑均極其重要,做好其一虧錢的概率便大大降低,兩者均做的不錯,則離財務自由就不遠了。

若非要對二者論個長短,愚以為選股更為重要,原因有二,其一、估值彈簧變動太大,市場先生又常常喜怒無常。一個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的公司,股價上漲1倍或跌50%也是合理且非常可能的,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擇時無疑極具難度。其二、只要確實是牛逼公司,選對標的並在合理區間買進,常常帶來驚人的財富增長,騰訊、張裕、華為、茅台、康師傅、格力、三一、恆瑞、白藥等無論上市還是非上市企業,都給股東帶來了驚人的財富增值,企業價值被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更不提美國歷史上1000倍以上的長牛股們。擇時再厲害,若買進的只是一個煙屁股,那也也只能掙一點煙屁股錢,若買到的是價值陷阱,既賠時間又賠錢自然是毫無疑義的。所以選股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話又說回來,選股也並非易事。儘管巴菲特、費雪、林奇、歐奈爾等等大師給出了許多耳熟能詳的標準,但真正能夠選對標的的也是寥若晨星。原因無外乎優勢企業本身寥若晨星,很少很少,中國市場改革後依靠自身競爭優勢跑出來的,具有全國乃至世界級競爭力的企業屈指可數。美國過去46年歷史中,成長1000倍以上的企業僅7家,成長388倍以上的僅20家,而同期上上下下的上市公司總量過萬家,也就是說選到千倍牛股的概率不到萬分之七。另外,企業都是有個性的,動態存在的,未來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必然和偶然的演進體,拿確定標準來框企業既不合理又十分困難,所以大師們的成功故事往往不可複製,難以學習,儘管個個可以說的頭頭是道,但是有幾個能做成功的呢?

回到本文主題,既然選股如此重要,如何選呢?有的人通過毛利率、淨利率、ROE等財務指標選股,有的人通過PE、PB、PEG等估值指標選股,還有技術派通過技術指標選股,更離譜的是有些軟件都可以選出牛股,哈哈,莫衷一是,姑且將以上全歸入定量選股,當然還有些只能說是算命選股,連定量也談不上。

愚以為定性分析對選股更為重要,很大意義上決定了投資成功如否。定性上搞清楚以下幾個問題,選股、投資成功的概率會極大增強。

1.行業發展階段是在青春期嗎?

行業發展階段的判別無論如何強調其重要性都不為過,特別是對於中長期的戰略性投資。此處的青春期是指行業處在高速發展前夜或者高速發展階段,企業在此階段有如順水行舟,行業內優勢企業會跑的更快,更易於帶來驚人的財富增值。

高盛在上世紀90年代初投資中國平安,立足點就是大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保險為何物,等幾大保險巨頭展現在國人面前時,高盛已經賺超20倍退出。美銀、花旗、高盛等對中國銀行業的投資也是異曲同工之妙,於銀行在計劃體制下幾乎破產的時候入股,在盈利見頂、利率市場化加速前夜退出套現,不到10年,賺超10倍。當然,對於中國經濟體量和潛力而言,保險、銀行仍然難言見頂,但是還能夠期待銀行們快速增長的榮光再現嗎?鋼鐵等產能過剩的夕陽行業無疑是悲催的代表,企業在此行業生存如逆水行舟,縱使你有齊天才華,也只能感嘆回天無力。寶鋼無論是技術優勢還是管理層,國內鋼企無出其右,但寶鋼帶給股東的可不是好消息。就像老古話所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不管是職業規劃,還是投資,都應該找一個快速增長的行業、企業,才能搭上成長快車。當然,不排除在一個緩慢增長,甚至是萎縮的行業中也有企業能夠跑出來,如華為所在的電信設備行業,但無疑難度要大得多,概率小得多,你能保證你投資的就是華為嗎?相信思科、愛立信等股東最有體會。

除了內在價值增長放緩甚至倒退,夕陽行業的估值也必然下降,對股價帶來另一方面的殺傷力,趨勢性的估值下降無異於投資的絕症。

夕陽行業不靠譜,過於新興的行業呢?幼年期的行業不排除未來確實有企業會長成巨人,但是越是新興的行業,風險和陷阱也越多,不確定性也最大。微軟、騰訊等的成功是以全世界網絡泡沫破裂為墊腳石的,一將功成萬骨枯,除非你有自信選到這個一將,否則還是等待看清楚之後再出手。目前新能源、信息技術等行業也屬於此列。金風科技、尚德電力的股東應該最有體會。

行業發展階段同國家發展階段密切相關,中國投資經濟帶來的週期股繁榮在A股歷史上也有漲的驚天動地的時段,但若投資見頂的話,對上一輪牛市的代表企業可不是好消息。美國為代表的消費經濟支撐了大批量大市值的消費企業。當中國經濟處在轉型階段的時候,消費醫藥為代表的未來是不是青春期的行業呢?

2.行業空間夠大嗎?

行業空間決定了一個企業成長天花板的高度,無論是開發新市場還是搶佔老份額,沒有天花板的企業是不存在的。行業空間過小的限制在偉星股份上體現的非常明顯,紐扣拉鏈行業偉星無疑是一家極具競爭優勢的企業,但是無奈市場空間過小,盈利和估值都上不去,就不要期待偉星從30億長到300億了,簡單說就是生意都給你偉星,也支撐不了這麼大的市值。所以對投資而言,行業空間越大越好,特別是大行業、小公司的組合是最值得投資的情形。廣袤的行業空間才能為企業的成長提供沃土。看國家的未來,消費、醫藥無疑就是大行業和小公司的最佳組合,所以A股市場優勢消費醫藥標的估值一直下不來,當你確定一個企業現在市值50億-300億,但成長到1000億-2000億是大概率事件的時候,你還在乎估值是20倍還是30倍?

3.管理層是否目光遠大,執行力強,可信和勤勉盡責?

再好的行業,企業管理層不行,機會便都給了對手,除非獨家經營,別無二店如茅台。管理層的價值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特別是充分競爭性的行業。沒有喬布斯的蘋果會是什麼樣?沒有任正非的華為會是不可想像的。每一個牛逼企業背後都有一個精神領袖和讓對手膽寒的管理層,儘管需要行業時勢才能造英雄,但是自己是騾子是馬,是在市場風雨中才能檢驗出來的。在目前市場環境中,看企業管理層,除非有特別的優勢可以近距離觀察,否則,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企業的歷史記錄,企業發展中每一個經驗教訓都可以鑑別管理層的眼光、執行力和誠信度,所以沒有歷史的次新股、新股還是多看看再說。

另外一方面就看激勵機制,一個好的機制能夠帶來管理層和股東利益的一致化,最直接的就是看管理層持股、股權激勵是否到位?儘管不排除有事業心非常強的好人,不計個人利益的為股東創造價值,但畢竟是鳳毛麟角。許多國企證明了,如果管理層都是做和尚的心態,甚至是做老鼠,企業能夠在市場化環境下生存和發展嗎?所以,作為小股東,也必須先陰暗一點,小人一點,不要期待馬兒跑得又快又好,還不吃草。企業機制體制能夠讓管理層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是必須的,對投資而言什麼都不要相信,只能相信利益驅動。

4.企業競爭優勢代表未來嗎?

每個成功的企業都有自己成功的競爭優勢。林奇把他稱為利基,巴菲特將其稱為護城河,簡單說就是和同行相比最有競爭力的幾板斧,管用又最好無法複製。由於行業、企業的不同,相應競爭優勢的體現也應該不同,資源、牌照、技術、品牌、營銷、資金、人才、低成本、地域等等。高新技術企業無疑對研發和技術需要格外看重,資金密集型行業雄厚的資金實力無疑是最大的利基,同質化產品就需要看營銷和低成本能力。

注意,對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僅要看當前,更應該看清未來競爭優勢在哪裡,畢竟我們投資的是企業的未來。兩桶油、四大行的超強競爭優勢直到今天還無人能及,牌照、規模、網點、低資金成本造就了其壟斷地位,某種意義上就是印鈔機。但是稍加深究,他們歷史上的競爭優勢還能持續嗎?貨幣不再超發,利率市場化,金融牌照放開後,四大行還能是以前的四大行?如果原油進口權放開,民營資本順利進入石油行業,兩桶油還能是原來的兩桶油?地方煉油廠從兩桶油買進原油,用小產能還能夠生產出比兩桶油成本更低的產品,進而獲得更大的利潤說明了什麼?電力行業也是,魏橋自發電就是對整個電力行業壟斷的嘲諷。如果看清未來大勢,發現答案是否定的,就不難決定要不要投資他們。修正藥業無疑是靠營銷發家的典型,成長極為快速,但是相信醫藥行業未來的成功者肯定不是修正藥業,也不是斯達舒這類產品。醫藥行業正本清源後還是要靠研發、質量和產品優勢。換一句話說,具有研發、質量和產品優勢的企業將是未來的大概率勝出者。

投資不能僅看當前優勢,更應該看未來競爭優勢,只有未來的競爭優勢才能決定行業內企業的是提升?還是沒落?投資當然要投會從烏雞變鳳凰的未來優勢企業。

綜上所述,1、2兩點實際上是選行業,行業好不好?3、4兩點實際上就是選企業,企業自己行不行?若回答都是yes,那就恭喜你,一個好的標的就噴薄而出了。定性分析的目標就是選出優勢行業的優勢企業,只有這樣的標的才會跑的更快更穩健。不要期待千里馬爬坡的時候還能和平地飛馳一樣快,更不要期待一隻蝸牛突然間會跑的比馬還快!

 定性分析選優勢標的,再定量選擇投資時點,成功就變得簡單而又可以複製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說定性更重要,並非否定定量的價值,再好的行業、企業,買的太貴,嚴重影響長期收益率。如青島啤酒從2001年-2011年10年間淨利潤增長17倍,無疑是非常好的企業,但期間股價僅增長7倍,原因就是兩個時點的估值不同。

本文原發表於本人新浪博客,轉過來供球友拍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14

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gquanliang

http://xueqiu.com/2785004705/24281280
最近高考分數出來了,又到了同學們報考志願的時候,大家又開始關注一些所謂的高考狀元。很奇怪一些人(包括我自己,當年某縣的理科狀元)在學校是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而在社會中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成功(也包括自己),而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往往學校成績並不好,甚至很多都是中途輟學的,如比爾蓋茨、喬布斯、穆思科(特斯拉創始人),國內的大佬馬云(杭州師範),馬化騰(深圳大學),丁磊(成都電子科技)這些人,並沒有畢業於很牛逼的大學,也沒有多麼好的家世,為什麼他們能取得成功?成功需要那些要素?我覺得重要的二點,一是他們很早就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第二,孜孜以求地去解決它,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前者!


我發現在學校裡面,那些優秀的學生大部分是比較聽話的學生,要麼是聽家長的,要麼是聽老師的,而這些人是不會發現問題的,他們的路基本上是被安排好的,這些人肯定不笨,在給定目標(問題)的情況下,擁有很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我們在學校就是分數導向的(解題能力),只要能最快的解決問題,提高分數,我們就去做,天天訓練(高三簡直是魔鬼集中營)。因此,可能會出現所謂的高分低能,這個低能不是指他真的智商就很低,而是他發現問題以及解決考試之外問題的能力很差。我父親經常給我講的一個故事,他的一名下屬初中畢業,另一名下屬大本畢業,去要一筆賬,高學歷同學兩次被拒,低學歷的同學一去利用一個小手腕就完成了任務,這種工作上的能力其實是我們的學校沒有教育給我們的,所以我在想能否搞個社會研究,追蹤那些考上清華北大很牛逼的同學,他們在社會上是否取得了同樣的成功(當然我們圈裡的老大王亞偉,也是清華的狀元,這是個特例,不能簡單就推翻這個結論)。

我們金融這個行業,每年湧入很多國內排名前十的研究生以及海歸,人才濟濟,但做出超然成績的人並不多!我認為我們只是在學校學習瞭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沒有培養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其實,發現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以前學數理化的時候,很佩服那些提出那個猜想、或者什麼之謎、以及什麼悖論的牛人,他們提的一個問題往往要幾十年,甚至100多年才有人解決。發現問題的人往往更牛逼,發現問題是問題解決的前提,發現正確的問題,發現核心的問題,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開始!所謂創造新的事物,所謂巨大的創新就是你發現了新的問題,通過解決新的問題,你把你所在的領域向前推進了一步。對於自己的人生來講,如果能早點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你也能推動自身的進步!

談談我自己,我為什麼離開公募,公募的問題是你在投資上受到很多限制,你很難自由的思考,要考慮領導的看法,要考慮處理同事的關係,你還要考慮排名,你要考慮你自己的考核,所以你的精力很難全部花在投資上,這就是我為什麼下定決心離開公募的主要理由。對於我個人的職業規划來講,早點認識到這個問題,比去解決這個問題更重要,也許早點離開更好!也許目前不是離開的最好時機,但從現在開始我可以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用自己的理念去實踐投資,用自己的金錢去承擔投資的風險,這對我投資能力的提高是有非常大的作用。

談到投資能力的提高,其實就是發現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別人發現不到的問題。我經常參加各種路演,調研活動,會議,參加的人很多精英,但是能提出好問題的人不多,是因為他們沒有問題嗎?不是,很多是因為他們沒有進行仔細研究,沒有認真準備,或者對這個行業本就一知半解!許多人把投資過於簡單地歸因於獲得更多的信息,或者更早地獲得信息,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對公司的理解,行業的理解確實比市場上大多數人透徹,比別人理解的早,當然這也需要更多的瞭解信息,更及時地瞭解信息。每天面對很多的信息,關鍵的是從中發現問題,只有發現別人看不到的問題,你才能夠比別人理解的更深刻!

對於同一家上市公司,我們看的公告、研報、新聞,其實都差不多的,但是為什麼有人投資能做出很好的業績,有人卻很差,主要的差別是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可惜,我們在學校裡面受教育的,都是有了問題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書本上的知識,通常不會去懷疑,但看上市公司的書面資料,如果不懷疑,投資就很難做了。

對於投資決策,如果我們發現不了問題,尤其是核心的問題,我們就注意不到風險,我們的投資可能就面臨受到損失的可能。都說投資其實是在和風險打交道,但是如果你發現不了風險,你如何去很好地規避風險呢!但是尋找投資中的問題,書本上也沒有教給我們,而這個往往是能力的體現。

投資是個學無止境的過程,你會不斷地發現新的問題,然後不斷地去證實或者證偽,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投資能力就得到了不斷地提高!

(希望在雪球這個平台上,大家能討論一些有益的問題,提出一些好的問題,證實或證偽一些問題,為自己明理,為他人解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88

「找你妹」創始人劉勇自述:做手游題材很重要,營銷口碑很重要!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090.html

今天講的主題是跨屏時代的精品力量,說到力量這個詞,其實我想大家通用想的雞肉,想著穿越火線那隻炮的速度,我想在遊戲行業、互聯網行業,我自己的理解力量是什麼?其實是思考,在不斷的學習,其實互聯網變化超級快的行業,快到什麼程度?在08年底的時候,熱酷其實是第一個公司大力倡導社交遊戲的,在今天大家都知道其實社交遊戲他作為一個行業好像已經不存在似的,社交遊戲社交性這個玩法、這樣的元素已經完全植入到每一個遊戲心中,從端游到頁游、到現在手游,但是這個行業已經沒有了可惜的是,再之後就是進入頁游時代,一個有乾爹、一個靠著自己思考進入這個行業,進入紅海市場還能殺出這樣的產品,不過這個行業今天看來大家有點唱衰的意思,而QQ遊戲平台和騰訊開放平台,在去年今天包括熱酷談的重度ARP遊戲,還談的怎麼提高付費率?怎麼對比我們騰訊開放平台和年齡市場,但是這個變化又來了,在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更多手機遊戲,就像熱酷在過去的五年,其實不止五個大作,在跨屏時代裡邊、跨終端產品裡邊已經有五個產品,我們也向騰訊開放平台和騰訊的遊戲平台一樣在不斷學習、在不斷積攢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最早《陽光牧場》其實是跨屏,最開始PC版、後來手機版,《陽光牧場》其實不是第一款農場遊戲,但是確實中國最賺錢的農場遊戲,我們有PC版之後又有手機版,手機版日本、韓國大獲成功。

之後我們跟隨騰訊開放平台社交遊戲一起成功,今天也開始推出手機版,這也是我們在這個行業裡邊不斷學習,這就是我們的力量。用雷軍(微博)的話說,如果你站在風口上,哪怕是一隻豬也會飛起來,更何況我們還是人。在去年的時候我們推出《找你妹》,《找你妹》也在騰訊上PC版,還有一款產品《摩卡爭霸》,在這樣快速變化的世界,大家只有學習,只有跟蹤騰訊平台所有人學習,從測試做到產品運營,我們自己人也是從不懂遊戲現在仍然不懂遊戲的人,但是說到跨屏這一點,其實不容易說的話題,在每個人心目中跨屏肯定是理想,這個理想要隨時隨地,但其實這個理想直到今天都還沒有實現,因為它有非常多的制約因素。

首先大家看到中國終端的價格PC電腦,現在越來越便宜,一款手機非常貴,高端手機永遠是貴的,流量資費永遠跑不開的話題,中國運營商我相信是世界上最黑的運營商之一,渠道資源不用說,你要跨終端,在去年的時候、前年的時候做出Android版本有多少渠道可以給你推?在今天我們做PC產品又有多少渠道可以推,很簡單沒有渠道沒有推廣你賺不到錢,公司怎麼生存下來。最後是終端體驗,終端體驗怎麼做到無縫的體驗,剛才說想像中理想的方式是這樣。

雖然我們看到一些障礙,仍然阻撓不了我們探索的決心,所謂精品力量當然有我們在座所有這些牛逼的公司們,最棒的平台們,我想這個力量更是內心的學習、內心的思考,我們這個思考看看真的是一種趨勢,能帶來共贏,能帶來所有人贏。運營商資費增加,騰訊遊戲這樣的平台也不斷迎合趨勢,從PC到手機都能賺到錢,玩家更不用說,毫無疑問是一個趨勢,在大的趨勢下從產品角度、精品角度看看有什麼真正趨勢?跨終端不用說了,下面說的是社交化,剛才我也提到行業在劇變,但是社交化深入每個人腦袋之中。08年我們提社交化,我們跟英特爾總經理交流,其實沒有人相信社交化。

但是今天如果你的產品不管PC、還是手機產品,如果不能利用社交你就是傻瓜,這個社交有騰訊、也有新浪微博,標配產品都是跟好友分享,一定集成微信分享的內。再下邊精品還要做系列化,《七雄爭霸》在做《七雄爭霸2》,007就是典型系列化的例子,如果沒有兩年的生命週期都沒有資格說這是不是精品?這非常正確,還要加一句話,這是系列化產品,如果沒有兩年生命週期都沒有資格,所有一二三四五六七,最後是品牌,所有這些想到的東西能夠合作,讓用戶對產品有情感的依賴,這是大趨勢,在大的趨勢下作為產品首先想的是定位,而跨平台產品尤其難以定位,其實手機和PC用戶群差異非常大,PC端游用戶典型的產品面對用戶是三四線城市用戶,坐在網吧裡邊只吃方便麵,真正PC用戶是自由職業者,如果我們看手機遊戲,這個人群已經是大眾人群,就像平時吃麥當勞一樣、喝可口可樂一樣,所以這個人群更加高端一些,你在跨屏的時候首先想到怎麼做紅圈、黃圈交叉用戶,以他們作為核心人群輻射出去,而輻射出去核心人群慢慢輻射PC做差異化,慢慢輻射手機上做同樣差異化

比如我們城市裡邊的白領,尤其一線、二線城市裡邊的白領,這是交叉點非常典型的代表,既可以玩PC上網頁遊戲或者端游,也可以地鐵玩手機遊戲,至少熱酷延著這個方式做。有了這個定位,一直在熱酷倡導什麼是方法論?做精品的力量靠人、靠自己的思考去學習,靠一群群人過來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積累,而這一模型其實是手機的,如果你要做跨屏的話,手機和PC又是不一樣,很簡單如果大家看一下,這裡邊離線和碎片化在手機是絕對的真理,熱酷做跨屏遊戲其中一個小問題究竟同步還是不同步,該從什麼角度思考?我覺得需要思維框架思考這些東西。

再往下有了一個產品,有了一個想法、有了一個雛形具體怎麼做的問題。我剛才說的沒有張福茂那麼具體,也沒有黃總那麼深入,我只想告訴大家我們自己怎麼思考這個都是,作為手游其實跟頁游不一樣,你做頁游不一定題材、美術、玩法、營銷,題材重要但也不重要,但是對於手機來說非常重要,你如果做跨屏的話必須想到題材,我非常想提的營銷,在熱酷看來已經遠遠超出我們以前做社交遊戲和網頁遊戲的營銷。

剛才黃總提到光點通,這個系統非常好,我們自己也用了,騰訊也在我們身上賺了很多錢,這個營銷除了光點通之外,還應該有很多別的,我們剛才說的你要做品牌,其實它是更有品牌性質的營銷,更接近我們早期看到的端游,更接近我們想像中互聯網產品,像微信,用那種方式營銷。現在在手機時代,其實渠道的力量漸漸變弱,用戶它已經有主動,很多渠道能夠獲得這個產品,其實我們看到自己做調研的時候,《找你妹》裡邊大概20—30%用戶都是推薦過來的,這是多可怕的,有了這個東西真的不擔心,只要是好的產品不擔心出頭之日。

營銷熱酷花了很多精力,也是蘊藏我們自己想打造品牌基礎上,你想打造品牌一定打造跨屏的產品,你有了品牌沒有理由做PC產品,如果你有PC版沒有理由做手機版,我們做過《找你妹與致青春》的遊戲,我們也做了《名劍無雙》選擇娛樂明星合作,想讓用戶在產品裡邊有歸屬感,孫呈現在裡邊有一個角色,開始想做的角色是趙云,孫小宇以他名字命名的角色。我們還做了廣告,最近傳的比較雄奇葩廣告,這個目的也是想打造品牌,而這個廣告本身並沒有起多大作用,但是帶來用戶的口碑,這種口碑通過微博傳播、通過產品用戶傳播,北京好多人知道這個《名劍無雙》產品。

在品牌營銷裡邊,我想告訴大家,我們作為研發商能夠和品牌雙贏的,在過去作為一個產品只能好自己或者靠渠道,但是今天在一個跨屏時代已經可以靠自己做營銷了,再回到跨屏說兩個小問題,一個究竟同步還是不同步?剛才我問張總,《七雄爭霸》到底同步還是不同步?他說不同步,我覺得決定蠻難下的,我相信所有人都想同步,絕大部分遊戲來說其實同步非常困難、非常噁心的事情,我們熱酷做事方式還是不一樣,我們希望同步,至少希望某種程度是同步的,只有才能打造用戶品牌,才能最大程度發揮跨屏作用,同步挑戰巨大的,怎麼做好?找你妹在手機上是非常碎片化,兩分鐘五分鐘就走了,在PC如果做這樣的話流失率90%以上,這是我們真實的數據,第一版是個位數,這個原則剛才我們說的金字塔模式,其實做跨屏的時候可以發現出另外模式做產品,這是一個問題。

還一個問題Pad,Pad究竟是不是單獨考慮?我自己堅信Pad需要單獨考慮,在熱酷會想這些東西。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問題並不是縝密,我只是拋出來供大家思考,Pad增長的時候,其實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產品都在享受一個人口紅利,我們去年前年網頁遊戲享受人口紅利,今天手機遊戲也在享受人口紅利,在人口紅利早期大家可以野蠻生長,這個行業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不太可能,所以我們講精細化運營、題材、玩法、營銷,我們做下一款產品很有可能和騰訊一塊做,這是3D做的跨屏產品,雖然說在手遊行業前一段時間有一個說法,大家喜歡秀內褲的顏色,喜歡告訴別人我的數據怎麼樣?為什麼這麼做?我想是因為手游一個比較早期的行業,要引起大家關注,就像三四線美女和一線美女吸引人們關注勢必採取另類的方法,想告訴大家手游盈利能力一點不如頁游差,這個產品測試16天,日軍軍留存66%,付費用戶14.7%,我們看到這些數字是接近端游的數字,就像曹笛說的一樣,手游再造中國另外一個遊戲行業,到2016年到達1200億,再造600億市場,我想跨屏的產品一定成為最主要的產品類型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12

周鴻禕給創業者的三個建議:融資速度比價格更重要!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528.html

我見過一些創業者有好的想法就像抱著金娃娃一樣,覺得全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能想到,自己這個想法融到錢就一定能夠成功。所以很多創業者在早期的時候跟很多投資人就計較來計較去,如果不能把公司融資的價格弄高一點,覺得自己就沒有面子。我一直主張,在天使和A輪階段的創業者就是要快速拿到錢,可能你第一次由於沒有經驗,你拿到錢的條件也許不會特別好。

真正融資成功的人,都會為融資的高價格付出相應的代價,比如估值很高,投資人就覺得不安全,就一定要跟他做對賭,而這往往會帶來雙輸的局面。對於一個剛出道的創業者,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快速拿到錢,快速的幹活,快速把產品做出來,快速把產品推出去,最後證明你價值的不是你融資價格,而是你做成功之後你上市或者併購的時候的那個價值。融資價格高也並不代表真正的成功,融資只是一種手段,最重要的還是要把你的企業的產品和市場做好。

我給大家講一個自己的例子,我第一次做公司的時候沒有一點融資經驗,當時VC只投海歸,後來我好不容易見到一個IDG,市面上有很多的謠傳,IDG問我說你要多少錢,他們心裡期望是我要200萬美金,但是我戰戰兢兢在心裡盤算了一下,說200萬就夠了。他們問我說,200萬美金?我說人民幣啊。他就壓抑著心裡的欣喜說投200萬吧,要25%的股份,這個條件好嗎?肯定不好,但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甚至我從來沒有埋怨過IDG,他從我的公司賺了超過100倍的回報我還是覺得蠻開心的,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沒有那筆錢我就不可能進入互聯網,也沒有後來的嘗試。

投資人很喜歡我,因為他們都從我身上賺了很多的錢,但是我也感覺得到了他們很多的幫助。我記得劉少奇說過一句話,「吃小虧佔大便宜,有的人是佔小便宜吃大虧。」所以,我覺得創業者早期的時候不懂融資沒有關係,遲鈍一點沒有關係,被人家揩點油也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你能夠拿到投資人的支持。

市場有的時候就這麼殘酷,就像兩支軍隊搶奪一個山頭,這個時候誰不要命的先爬上去,哪怕比別人領先十分鐘,你先架起機槍就能橫掃。時間和機會往往比你融資的價格更為重要,這是我的第一個建議。

建議二:找一位有經驗的「狗頭軍師」

創業者在融資的時候,一定要找聰明的錢,這個錢背後真正是有經驗的這種師傅,或者有經驗的創業者,或者投過很多同類企業的VC。因為他們能夠在企業面臨著轉折點時,用他們的經驗來給你一些關鍵性的指導,我認為這種經驗的傳承往往比錢更重要。

我們這麼多年總覺得美國硅谷很成功,總以為這是源於他們有VC,人家每棵樹上據說都蹲著十個VC,你搖一下樹VC的錢就往下掉。但現在中國本土的VC很多,熱錢也很多,但為什麼有了錢之後我們做企業還那麼難?這是因為除了VC這條明線,硅谷還有一條暗線,創業者成功後會把自己做企業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教訓,傳承給年輕一代的創業者,使很多人不必去重複失敗。這些是為什麼硅谷有很多公司能夠迅速成長,他們不僅有正確的方向,而且有正確的策略。

很多硅谷企業成立三年就看起來跟谷歌和Facebook一樣成熟,我帶著這個疑問我去了硅谷很多次。谷歌的兩個創始人絕對是天才,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更是天才,但是商業很多策略不是靠天才,不是靠拍腦袋,這需要有深厚的商業經驗做出判斷。我也慢慢發現了背後的故事——他們背後都有導師或者師傅。他們都是在背後出力獻策,在關鍵的時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將來可能組織黑馬營的兄弟們到美國去跟創業公司交流,你交流下來會發現,他們可在某個產品上並不見得很出色,但是他們在商業策略上,比如做什麼不做什麼,如何定位自己會比我們成熟很多,就是因為他們背後的師傅給他們帶來了最大的價值。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黑馬成長營的交流活動讓大家把很多問題能夠暴露出來,我們也能夠把原來的教訓分享給大家,不是互相吹捧,而是通過這種一針見血甚至是很苛刻很激烈的挑戰以讓大家成長得更加順利。

建議三:善於結盟

今天,中國的互聯網是冰火兩重天,VC越來越多,經驗越來越多,隨著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發展,我覺得看起來的機會,看上去很美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互聯網行業有幾座大山,形成了對流量的壟斷。但是我幹了一件錯事,一不小心把他們打醒了,他們變得更加的敏銳,現在各位創業企業只要你剛一冒頭,他們的「雷達」就掃過來了。實際上,中國互聯網有出現寡頭化的趨勢,按照政治來看快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了,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大者恆大,強者恆強」的局面。對於各位創業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個挑戰,除了快速拿錢和找到有經驗的人當「狗頭軍師」外,你還要善於結盟,善於利用別人的資源。

360在這裡面可以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人老說360老會成為第幾強,放心,有騰訊、百度兩位大哥在,我們可能很少有這個機會。我們給自己定位就是一個挑戰者,我們也是一個破局者,有我們存在,吸引敵人的炮火,掩護大家前進。

過去兩年通過很多顛覆式的創新,我們確實驚醒了巨頭,很不幸給大家帶來了麻煩。但是,我們給大家幹了一件好事,巨頭過去對創業者他們覺得可以秒殺,不太著急,有什麼創新的路讓你們先走,你們走成功了他們再席捲而上,但是因為有了360之後他們覺得恐慌,他們覺得動作要加快,所以他們現在開始做一些大並的購,所以在今年一個很驚喜的東西是看到了在中國互聯網開始出現一些比較大的併購,這是一個好消息。

在這種情況下,創業者一定要學會有「格局感」,在這個行業裡如何借助第二梯隊的公司,比如新浪、優酷、土豆、360,他們擁有還可以的用戶和流量,但沒有巨頭的心態和帝國思想。他們會幫助你們迅速的完成向互聯網基因的轉換,建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包括我也很願意出來替大家站台,替大家的產品在互聯網上忽悠一下。雖然我沒有穿著黑衣服,我也當不成中國的喬布斯,但是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合作,很多企業都會成長到他們願意被出大價錢收購的那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32

蔡文勝:賺錢對創業者第一重要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66881.html
什麼創業,簡單來說不外乎兩點,賺錢和理想。在蔡文勝看來,基本上中國所有的創業大賽項目基本上是往理想去靠,說的太冠冕堂皇,要公益、要事業、要改變人類,「這些都很扯淡,只有在你賺到錢後,第二個階段的理想才能實現。比如,徐小平和我,在我們賺到錢後,現在才有可能去實現所謂的公益、理想等。十幾年前,我就只想賺錢,大家不用羞於說你想賺錢。賺錢才是你首先要想的!」

此外,結合自己的經歷及做天使投資人的經驗,蔡文勝認為南方創業者做事情比較實在,想好怎麼賺錢就開始著手去做了,就像很多個人站長那樣。北方有一些成功的大項目,但對於創業者來說,如果一開始目標就非常宏大,有機會成功嗎?有,但非常少。所以,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的創業者,不能整天想著偉大的計劃,今天參加會議,明天參加討論,不斷變更計劃,最終會一事無成。

蔡文勝還很坦誠地「告誡」創業者:參加創業比賽,導師、投資人們給的意見80%是不靠譜的,包括他自己。他認為別說短短的幾分鐘了,哪怕一個小時都很難將項目說得透,投資人們都不一定聽得懂。投資人一天聽那麼項目,不同的思維、想法、執行方案,他們也不是都聽得懂。

蔡文勝Startup Weekend演講實錄:

首先感謝20個團隊,為大家貢獻了無比精彩的創意,這20個創意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接下來感謝所有在這邊奮鬥54小時的創業者們,大家的堅持本身就是對創業的一種磨練。就如同兩天前我所說的,創業的比賽更多的是在享受參與的過程,這是個遊戲。

創意值錢嗎?創意當然是值錢的,但有時候創意又挺不值錢的,創意如果沒有一個可執行方案它就不存在價值。我手機上展示的這個藝術品,是一張紙張,紙張上用刀子劃了幾道,這幅畫在幾個月前拍賣,定價是350萬英鎊,最後的成交價是500多萬英鎊。僅僅是一張白紙用刀刻了幾下,意大利的著名藝術家所創作的這麼簡單的一個藝術品,為什麼值那麼多錢?如果你是買家,買了這張紙,他會現場再劃幾道。他展示的是一個理念,在一個平面上用刀子劃出它的立體感,但他是第一個想出來的並做出來了,所以這個創意是值錢的。回到互聯網創意,如果你在中國想到這樣的方式,可能很快就被偷竊了,或者仿照了拿到蘇富比去拍賣。所以,創意只有找到更有效的方式去執行,才是值錢的。

好的創意想法是不應該參加比賽的,比如李興平這麼牛逼的人,他做互聯網有個特點,他做產品時只在廣東梅州的一個小村莊呆著,很少出門,除非來廈門找我。hao123,2000年做的,4399,2004年做的,如果當初把想法拿出來比賽就沒有hao123也沒有4399今日的發展了。將會有無數的人和他競爭、破壞它,真正的好想法應該做出來,一有想法就去比賽一般是不成功的。但比賽也是有意義的,比賽中你能和大家分享,你能認識到一些人,也許你缺一個技術,市場,策劃,在這邊你也許就遇到一個適合的人。或者接觸到VC,投資人,進行溝通接觸。

創業是什麼?1. 簡單一點,賺錢2. 理想

但基本上中國所有的創業大賽,做的項目基本上是往理想去靠,說的堂而皇之,要公益、事業、改變人類,這些都是扯淡,只有在你賺到錢後第二階段才能實現,比如,在徐小平和我賺到錢後的這個階段才可能去實現所謂的公益、理想。十幾年前,我就只想賺錢,大家不用害羞說你想賺錢。賺錢才是首先需要想的!

中國人見面第一句話總是問,你吃了沒有?用閩南話說就是「你甲把沒?」閩南人說賺錢,叫賺吃,賺錢來吃,這才是你的第一需求,只有賺到錢才想其他。企業怎樣讓自己先賺錢生存,讓員工有工資可發,有獎金,是你必須要思考的。在這個過程,如果你能拿到錢,花出去也要想好能不能賺到錢。

南方人做事情比較實在,想好怎麼賺錢開始做事。北方曾有一些成功的大項目,但對創業者來說,如果一開始目標就非常宏大,但是有機會成功嗎?有,但非常少。所以,如果你在北京,上海,深圳這類大城市,整天想著偉大的計劃,今天參加會議,明天參加討論,不斷修正你的計劃,最終會一事無成。南方人就像個人站長那個群體,一開始就想,我怎麼讓網站生存,我要怎麼賺廣告費,這種成功的機會更大。

創業首先要讓自己生存,創業要有一個信念,不要想拿到錢再去創業,那是不靠譜的。只有在沒拿到錢之前想好怎麼生存,從你身邊的人說服起,讓你身邊的父母朋友先投資你支持你,這個事才有可執行性。不要想先拿到風險投資再來創業,很多風險投資是扯淡,包括我自己,只有你賺錢了,我才願意投你。

參加比賽導師給的意見80%是不靠譜的,包括我自己,如果他懂得他自己幹了,為什麼還要投資你,還要點評你?短短的幾分鐘,哪怕一小時都很難將你的項目說得透, VC們都不一定聽得懂。一天聽20個項目,不同的思維,想法、執行方案,我們都聽得懂嗎?我們又不是上帝!有時候基本上都是在打馬虎眼,應付了事。正是因為我們不懂,所以我們提了一堆亂七八糟的點評想法,這正是對你的挑戰。通過這個挑戰來修正你的計劃,有道理的我們要改進,有些創業者覺得沒道理,就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想法。

移動互聯網今天已經不再時尚,三年前,我在和阿飛和吳欣鴻講的時候,我是很有成就感的,因為我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無數數據在證明,我們已進入移動互聯網,隨便舉幾個數據:百度搜索在一個多月前在香格里拉開會時公佈的數據,李彥宏公佈35%用戶通過手機訪問搜索,到今天已超過40%,而且每個月都在增加。淘寶有35%用戶用手機瀏覽網頁。美團現在單月收入超過12億,兩年前手機訂單是0,但現在已有50%來自移動端。更多數據已經說明,除了我們這些苦逼的干互聯網的人還在用電腦,大部分人都在轉向手機,移動互聯網是既定的事實!!!

移動互聯網的機會在哪裡?手機跟PC有三個最重要的區別:

1、圖片 有些年輕人一天產生幾十張上百張的圖片,基於圖片的應用一定是機會最大的。今天項目裡有好幾個就跟圖片有關,圖片一定是未來最重要的,因為圖片比文字更直接更能說服事實,展現方式更清晰,跟圖片拍照類有關的。

2、地理位置LBS 因為手機的移動性,包括能鎖定地方去搜索最近的餐館,旅館,包括附近的人,所以手機將打破pc的界限,基於地理位置的應用需求也是最大的。

3、基於通訊錄 之前的社交網絡,要麼基於同學,要麼基於同事,要麼基於同樣的興趣愛好。但是只有通訊錄是你最重要的關係,裡面是你最好的同學、同事、親朋好友,微信就是基於通訊錄最成功的一個產品。產品怎麼利用好通訊錄來做應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移動互聯網的階段和PC互聯網的階段是相似的。PC互聯網一開始是工具型的,比如,天空,華軍下載網站,工具型產品一定會先發展起來的。這兩年我們所看到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比如:天氣預報,美圖秀秀的修圖也是這類工具型的應用。但到了今天,接下來將進入娛樂型的,比如:音樂、視頻、遊戲相關的。音樂視頻比較不容易賺到錢,但手機遊戲在去年只有十幾億的份額,到今年60億到80億份額,今年月收入達到1000萬以上的遊戲已經有好幾個了。

所以現在已經進入工具,娛樂型,但下一波,大概兩年後就會進入到電子商務,行業化垂直化的階段,有興趣的可以現在開始轉型,如果現在你還在做工具型的應用已經遲了,這是一個時間方面的考量。

關於個人創業,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速度在加快,今天你需要更快速的成功就需要一個團隊,至少有兩三個人才有機會成功。千萬要拋棄個人做,成功概率很低。

所有的移動互聯網,現在大部分都鎖定在手機終端。未來的兩三年,我們看的到硬件的多樣化、移動端的多樣化同樣在產生。過兩三年我們可能就會看到Google Glass在中國流行,蘋果iWatch或多樣的屏幕,所謂的移動互聯網已經在往各種屏幕在發生變化,如果你沒抓住手機的機會,想辦法能不能抓住其他的機會,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

我們應該高興我們處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最後祝福同學們創業成功。

(以上演講實錄由廈門愛特咖啡整理,經創業邦修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592

貝萊德:白銀與黃金投資的三大重要區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940

最近幾週,許多不願意增加黃金倉位的投資者問我,如果用白銀取而代之作為貴金屬風險敞口,是否會賺得多一些。

雖然我對白銀價格的方向趨勢並沒有很強烈的觀點,但我認為,把黃金和白銀投資的區別搞清楚是很重要的,最好不要把兩種貴金屬假設成是可以互相代替的。

毫無疑問,白銀和黃金(還有鉑金)常常都是一起出現在貴金屬的分類裡。與黃金一樣,白銀也被視為是一種儲值商品,過去在歷史上也的的確確充當過基礎貨幣的角色。

然而,雖然白銀與黃金有許多共同的特點,這裡我還是總結了三個主要的區別:

1)白銀對於經濟方面的變動更為敏感,而黃金對於貨幣方面的變動更為敏感。

白銀需求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工業需求,佔比約40%。相反,黃金需求基本上都是由於純粹的投資需求和珠寶需求。由於白銀與工業的密切關係,所以白銀對於經濟方面因素的變化比較敏感,比如工業生產力、製造業需求等等。

與此同時,黃金卻與貨幣方面的因素變化息息相關,比如實際利率的走勢、通貨膨脹以及美元的升值或貶值。舉個例子來說,基於過去50年的年化數據,黃金價格與通脹的相關度為0.5,而白銀與通脹的相關度為0.35左右。

2)白銀和黃金來自於不同的產品資源,這對於二者的價格也會起到很重要的影響。

大部分的白銀都是作為鉛、鋅、銅、黃金等金屬的附屬產品生產出來的。這樣一來,白銀的生產和白銀的價格之間的聯繫就不想黃金生產和黃金價格之間的聯繫那樣緊密了。

3)白銀價格可能比黃金價格的波動性更大,部分原因是由於白銀價格更低、市場規模更小。

從資產組合構架的角度來看,這種波動性使得白銀對於投資者的吸引力不及黃金那麼大。

那麼,理解了這些區別能夠給投資者提供什麼幫助呢?

投資者是否應該考慮買入白銀或黃金,首先部分取決於他們為什麼要配置貴金屬持倉。那些想要貴金屬來對沖通脹風險的投資者可能會考慮黃金。然而,那些尋求在全球經濟大背景下週期性價格反彈的投資者可能應該考慮投資白銀,因為白銀價格更有可能受益於製造業的回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998

今年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學術論文摘要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098

去年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學術論文,為美聯儲推出最強力的政策工具——前瞻指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今年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學術論文,大部分否定了現在美聯儲退出QE的溝通策略,可能為退出QE設定硬性的量化指標提供了強力的理論依據。以下內容摘抄自美國西北大學教授Arvind Krishnamurthy的論文「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傳導」

QE的投資組合餘額渠道(the portfolio balance channel)主要通過狹窄的渠道影響所購買資產的價格,而溢出效應則取決於資產和經濟條件的詳細情況。該渠道並非如美聯儲預期的一樣,通過寬廣的渠道影響市場,比如說影響所有長期債券的期限溢價。

對美國來說,購買MBS資產已經通過資本約束渠道(capital constraints channel)和稀缺性渠道(scarcity channel),對資產價格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危機時,出現這種情況因為MBS資產的風險溢價會特別高——因為中介部門(intermediary sector)出現的困境不斷向MBS市場輸送流動性不足和高的風險溢價。我們用資本約束渠道來形容,在困境時購買MBS資產的影響。現在已經有理論文獻證明了,央行購買因為金融中介部門出現困境製造的低價資產,是存在有益影響的。比如說,Curdia和Woodford(2011),Gertler和Karadi(2011),以及這份論文。很多研究員都能從這個方面理解,美聯儲在金融危機時購買MBS資產的影響。

我們描述和提供一個新渠道存在的證據——稀缺性渠道,在過去兩年裡,這一直是MBS資產購買的主導性渠道。當金融環境穩定,MBS的風險溢價已經在2011年已經大幅下跌,但經驗證據顯示,美聯儲的MBS資產購買,繼續對降低MBS收益率產生有益的影響。這是通過稀缺性渠道產生影響的。美聯儲購買了大量新發行的MBS資產,這已經導致當期MBS資產(Current Coupon MBS)產生了稀缺性溢價,使得MBS資產和美國國債收益率之間的利差低於零。當期MBS資產的稀缺性鼓勵了銀行發放更多的貸款,緩解當期MBS資產的稀缺。通過資本約束渠道和稀缺性渠道不斷降低二級市場MBS利率,很可能存在有益的宏觀經濟影響。

美聯儲購買美國長期國債大大地拉升了美國國債的價格,但對私營部門債券收益率來說,溢出效應有限,因此對經濟的好處也有限。投資者對長期的無風險資產有需求,這導致了美國國債的安全性溢價。因為美國國債能提供作為高質量的抵押品和長期極端安全的(在名義價格上的)價值儲藏手段的經濟好處,這些好處驅動了安全性溢價。美聯儲購買長期的無風險資產,降低了這些資產的供應,因此也拉高了長期無風險資產的安全性溢價。雖然大規模購買美國國債的計劃降低了美國長期國債的收益率,但它們的福利效應(welfare effects)是模棱兩可的。這些購債最主要的有利影響來自於拉升私營部門無風險資產價格的溢出效應(這些資產可替代無風險的美國國債)。然而,因為私營部門製造長期無風險資產的能力有限(3A信用評級的企業債券鳳毛麟角),這些對經濟有利的影響也是有限的。此外,因為美國國債安全性溢價通過降低美國國債的供應來向投資者提供經濟上的好處,所以也在剝奪經濟系統中極端安全和高流動性的資產,因此所帶來的好處被減少了。

我們幾乎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購買長久期資產(包括MBS資產和長期美國國債)能通過一個四通八達寬廣的渠道,降低所有長期固定收益資產的久期風險溢價(也就是期限溢價)。雖然美聯儲經常在討論QE好處的時候,提及這個渠道,但經驗證據與狹窄的渠道更為一致——資產購買主要影響所購買資產的價格(對高風險資產價格的影響非常有限)。

美聯儲應該首先停止購買美國國債,然後出售其美國國債的投資組合。第二,美聯儲應該出售高息(higher coupon)的MBS資產(較早購買的),因為這將對一級市場的抵押利率產生非常小的影響。這個操作順序的最後一步是,美聯儲應停止購買當期MBS資產,因為這個工具是現在刺激經濟的最有益的源頭。

我們接著討論退出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LSAP)政策的溝通挑戰。在我們研究的所有渠道中,現在資產價格會因未來LSAP的購債總規模預期改變的新聞而變動。實際上,相對於傳統貨幣政策,QE的一個主要特點是,QE必須購買大量較長期限的資產(所以理論上歐洲央行的OMT購債計劃不是QE,因為OMT購債計劃只限於購買期限為三年以下的資產,仍屬於傳統貨幣政策——調控短期利率)。因為與短期限資產相比,長期限資產的價格對未來政策的預期更為敏感,控制這些預期在QE的傳導機制中處於核心地位。因此,在退出QE中向投資者的政策溝通方式將更為重要。

在LSAP政策上,美聯儲一直在其溝通方式上保持含糊。美聯儲一直在經濟的模態預期(modal forecast)下,提供關於LSAP購買資產的量化和時間信息,加上關於取決於未來經濟狀況的政策的含糊信息。美聯儲選擇這種溝通策略,是因為美聯儲對LSAP政策傳導渠道的一知半解,所以希望保留更多的靈活性。

在貨幣政策上,隨經濟狀況改變而設定政策的規則和政策制定靈活性之間,一直存在爭論。在傳統貨幣政策下,該爭論的結果一直傾向於隨經濟狀況改變而設定政策的規則。同樣的,LSAP的政策行動也可以通過設定規則,或通過意料之外的靈活性聲明來實現政策溝通。雖然沒有回顧規則vs.靈活性爭論的所有方面,但我們認為,相對於在傳統貨幣政策下,在LSAP政策下設定規則所帶來的好處很可能更大。這是因為,LSAP針對的是長期債券,這些債券的價格對未來的政策預期特別敏感。在聲明中缺乏控制LSAP政策的明確指引,投資者將對任何關於美聯儲在LSAP上的行動意圖的信息作出反應。今年6月19日FOMC會議後資產價格的大幅波動,就是資產價格對關於LSAP政策進展高度敏感的證據。資產價格的波動性是美聯儲保留政策制定靈活性策略的一個缺點。另一個缺點是,美聯儲不能訂造一個退出方案。我們已經建議退出的順序,從出售美國國債到停止購買MBS資產。但這個退出順序,在投資者面對美聯儲LASP政策規則的不確定性前,並不能實施。現在,因為美聯儲的靈活性策略,任何退出的措施都會被投資者認為是顯示政策定製者偏好的一個信號,這可能會導致更大範圍的影響。我們認為,這個現象的一個例子可能從投資者對今年6月FOMC會議決議的反應看到。從6月18-20日,為了回應關於LASP政策的信息,投資者重新修訂了他們的貨幣政策預期,預期美聯儲將更快地緊縮。這個市場反應凸顯了提供LSAP政策規則的潛在好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