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官方推出「騰籠換鳥、築巢引鳳」等政策,擺明了就是要把中國的產業大換血;要強迫產業升級,不斷淘汰舊產業(如高耗能、高污染、高投資卻低利潤),鼓勵具有新技術、知識的行業,這正是中國「調結構」的過程。 根據中國最新出爐的鳳凰產業,七隻鳳凰的產值未來十年將會有五倍的成長(編按:以中國官方計畫二○一一年到二○一五年平均年增率二四%、二○一六年到二○二○年平均年增率二一%推算),台商抓得住嗎?要如何想辦法搭上新產業? 搭上新產業就必勝嗎?太陽能廝殺慘,只剩一家保利協鑫 由於中國流行一窩「瘋」,中國企業比台商更了解如何算計政府,咬下這塊肥肉,也更有資源可運用,所以,就算是搭上新產業,也不見得必勝。舉例來說,太陽能被列為中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之一,但經過三年廝殺後,到今年最後還能存活的只剩下一家保利協鑫(大股東為央企保利集團與官方主權基金中投),連當初被外界看好,有江西省政府撐腰的江西賽維LDK,繼去年第四季鉅虧近六億美元後,今年首季再度淨損一億八千五百萬美元,這是賽維連續四個季度呈現虧損,甚至被傳出破產。 控制成本就能獲利嗎?物聯網、LED等皆已產能過剩 這些具有官方色彩的企業,不論是在土地、資源、財稅、資金等都獲得官方支持,成本比起台商更便宜,尚無法度過經營困境,台商又如何光靠控制成本來尋求獲利? 另外幾個戰略產業項目像是新能源、新材料、雲端運算、物聯網和LED也都出現產能過剩的窘境。 不少中國各省官員都把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年成長速度訂兩成以上,高於該省的經濟成長率(八%到一二%)。官員都抱持同一想法:發展新興產業是燒錢的,是高風險投資,政府必須強勢引導,即便是沒有技術的內地省分也要插上一腳。 如果台商又跟上這股所謂新興製造業,就算度得過這波換鳥潮,等到「十三五規畫」時,又該如何因應? 把服務業概念加入製造業不光賣產品,還要能產生價值 從既有資料來研判,未來十年的中國除了延續既有兩趨勢(工資上漲和產業轉型)外,可以預見中國服務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將正式突破五成(十二五規畫是提高到四七%)。 因此未來台商必須把服務業概念加入製造業內,要能提供「有一流服務的製造業」、「有一流製造業的服務」才能突圍。前者提供的是客製化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後者強調是一致性品質保證的服務效能。 以經營角度來說,一般中國產業升級概念是「Me too」(我也有),因此抄襲、模仿不斷,但歐美企業所強調的升級是創新,也就是「Me only」(獨家),創造特殊功能。 例如,在中國一些台資量販店,推出「傳統菜市場現代化」,在光鮮亮麗的賣場裡,仍保有像傳統市場「大批」、「當場揀選」、「應有盡有」的消費經驗,反而獨樹一格,創造差異化的使用經驗。 還有,台灣麵包烘焙業目前曾在大陸率先推出了「現烤麵包」,頗讓消費者青睞。更加上台商「系統整合」供應網絡,做麵包的有辦法讓各種物料準時送到工廠,進行製作,使產品準時出爐供售,這樣會招來一批「死忠」的消費者,讓他們天天準時來「報到」。 若以製造業為例,從幫客戶代工延伸到幫客戶管理物流庫存,甚至提供金流控管、市場需求調查,從製造業代工附加服務業的代工。不斷往微笑曲線的兩端上爬,緊密黏著客戶,才能創造出不易被仿冒的客戶關係,不光會生產產品,還能產生價值。 有了價值,才能因應下一波即將到來的的購併潮。因為今年初至今,中國購併活動占亞洲地區近四成,是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大的購併市場,雖然,現階段中國企業購併仍以買材料、高科技與能源電力等生產要素為主,但在未來十年內,服務系統(System)將是中國企業即將重金搶購的標的,就像當初的YouTube被Google所購併一樣,台商唯有朝此邁進,才能避開當游牧民族的宿命,成為新一代的浴火鳳凰。 【延伸閱讀】哪些台商已搭上鳳凰產業? ——中國7大新興產業表 產業:節能環保主要內容:高效節能、先進環保等產品和服務相關台商:LED:台達電、晶電、億光、璨圓等 環保:偉盟、中宇、國統等 產業:新一代資訊技術主要內容:網際網路、雲端運算為基礎的新興平台,例如物聯網、三網融合、高性能集成電路、高端軟體相關台商:網通廠商:宏達電、聯發科、智邦、友訊、聯傑、正文、中磊、明泰 產業:生物產業主要內容: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相關台商:生物醫藥:杏輝、東洋、中化、永信、生達、佳醫、太醫、中天 產業:高端裝備製造主要內容: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智慧製造裝備相關台商:中興電、正文 產業:新能源產業主要內容: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核聚變能等發現及應用相關台商:太陽能:中美晶、鼎元風電:東元 產業:新材料產業主要內容: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共性基礎材料相關台商:遠東新、中碳 產業:新能源汽車主要內容: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相關台商:汽車:裕隆、裕日車電動車電池:新普 註:新一代資訊技術即中國新興信息產業資料來源:中國人民政府網站、空中大學商學系副教授謝明瑞整理:蕭勝鴻 | ||||||
逐漸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開始流行起來。因為關係親疏有別,我們跟別人說的話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死黨自然是無話不說的,熟人會討論許多感興趣的話題但不會涉及隱私,而一般朋友,估計會關心一下日常的衣食起居問題,但談不上交心。然而,當 SNS 出現後,它開始將人的關係燉成一鍋濃稠的粥,親疏有別的感覺開始消失。
你說話不說話,都會有人關注你,如果你說話聲音夠響亮,經常和別人吵架,那關注的人更多。人人都有一個閃耀著聚光燈小舞台,在上面盡情演出,可以收穫觀眾,但也享受到明星的待遇,一言一行都被曝光。聚光燈既是自由,也是枷鎖,媒體沒有朋友。社交網絡,是社交為重,還是發佈信息為重?
一切一切,都是「度」的問題,「火候不夠,眾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
獲得 Google Ventures、True Ventures、SV Angle、Michael Arrington 等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關注的社交應用 Just.me,就是為瞭解決眼下社交網絡圈子的問題而生,它盡力做到既保留社交網絡的私密交流感,又提供每個人公開發聲的渠道。創始人 Keith Teare 說,「結合社會化通訊和社會化媒體,是時候讓用戶掌握自己的社交網絡了。」
而 Just.me 的應用設計本身,如何把握社會化通訊和社會化媒體之間的「度」呢?它沒有將人放進一個又一個圈子裡,而是讓用戶主動選擇發佈信息的屬性——Just.me 認為信息有三種尺度,公開、半公開以及私人。也就是說,它兼顧了我們「交流」以及「展示」的意願。
中國故事遇冷鋒,「中字輩」以外的選擇變得愈來愈珍貴。儘管估值昂貴,股價亦似在11元樓上見了頂,但維他奶國際(345)仍然是我們心目中不錯的逆週期股。除了本身的逆週期特質,中國因素正式由故事轉化為現實,亦是此股的主要吸引力。而我們更不要忘記「維他奶」的安全質量,可能令其品牌溢價逐漸領先於大多數內地食品品牌。
受惠於生產瓶頸的解決,令產品銷售持續增長,截至今年3月底止,集團全年純利3.03億元,按年增長7.9%,每股盈利29.6仙,留意上半年業績增長16.3%,下半年則微跌1.5%,主因港澳區投資於品牌推廣、整合銷售隊伍及擴大分銷網。期內淨借貸由1.79億元降至2,100萬元,但平均貸款仍高於上年,因而融資成本仍升;影響末期息每股16.6仙,全年股息19.8仙,僅增8.2%。然而,由於預期本年度融資成本應減,本年度股息比率可望提升。
營業額40.5億元,按年增9%,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7.3%微升至47.5%;其中的息、稅、折舊及攤銷費用前盈利(EBITDA)為6.2億元,按年增12%。然而,推廣、銷售及分銷費用增加12.3%,行政費用增11.7%,增幅均高於銷售。報告解釋,是因為新廠完成後折舊支出及行政費用增加,另亦要投資於品牌推廣、市場推廣、整合銷售隊伍以擴大分銷網絡。
維他奶國際高級總監馮潔儀表示,推廣成本佔整體銷售維持7%至8%水平,非常穩定;反而人工成本增加、原材料價格上升皆有帶來影響,如豆類及奶粉價格均有上升趨勢,期望以改善生產效率或調整價格來抵銷。不過,行政總裁黎信彥卻表示暫未有提價計劃。他表示,通脹是無可避免,但集團會控制資本開支,以及投資購買更多機器,以減輕人手方面的投放。幸好,由於廠房建設完成,2012年財年資本開支按年大減69%,至1.34億元,預計今財年資本開支回復正常,約1.5億元,主要用作機器維修升級及擴大銷售點等。
按地區分析,期內,港澳區及出口銷售增7%,利潤只增1%;內地銷售增15.8%,經營利潤增36.6%,佛山新廠因接近客戶,令運輸費用減少;另澳紐廠房雖完成擴建,但上半年供貨仍然受負面影響,全年銷售只增3.2%,加上澳元下跌,上半年業績跌10%,全年則微升。香港及澳門地區繼續佔整體收入微跌1個百分點,至44%;主要因為中國內地佔比由去年的27%升至29%;其他地區如澳洲、北美及新加坡則保持在13%、12%及2%。另一行政總裁陸博濤表示,未來在內地將集中拓展安全又獨特的產品,並同時會繼續投資在品牌上。
人所共知,過去兩年,維他奶因業務發展而導致增長欠佳,股息比率由100%降至67%,更停派特別股息;上述發展已於去年完成,包括佛山建廠、澳洲擴廠及北美廠整理,預期本年度的銷售會轉佳,特別是經過大事推廣後,貢獻應較理想,加上如無意外,本年度將無淨負債,估計還有淨現金,投資者普遍相信本年度業績及股息均有雙位數字增長,且尤其期待恢復派發特別股息。
艾薩(Isaac Sofaer)在7月初提到:『維他奶是本倉一隻表現突出的成分股,縱使控制固定成本及流動資金不是一件易事,但維他奶仍交出一份強勁的業績。現時,內地的銷售額只及香港的三分之二,潛力巨大。至於美國市場,佔現時銷售額的八分之一,只要生產問題得到解決,最終可成為維他奶一大收入來源。主要的資本開支在過去兩年發生,現時公司可謂零債務,派息有望回復到以前百分之百的比率,維他奶完全值博,我會趁低吸納!』林少陽則認為:『雖然維他奶現在的股價,看上去頗為高不可攀,但由於不太受經濟景氣影響,其盈利應能在今後年份持續向上,任何明顯的股價回落,可能是候低收集的機會。』刊於7月5日
過去兩年,維他奶的風險來自估值過高,缺乏安全邊際。然而,回顧維他奶在金融危機中表現出眾(是08年10月已經見底的股票之一),危機後的復甦期更盡領風騷。在2008年的恐慌期,維他奶股價由高見3.26元(經除淨)大跌至1.62元,但與大部分「中字輩」比較,損傷已相對輕微;如今更已升至9.5元水平。如此表現着實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甚至可比美可口可樂!
事實上,這兩家飲料製造商同樣業績平淡乏味,但股價在過去五年皆相對地平穩上升,即使經濟衰退時期也一樣。換一個形式細想,投資者應該考慮的是,股市周期運行至此,若擔心世界經濟突然急轉直下,隨時重蹈2008年覆轍,拖累股市在高位急速回落,而即使估值一樣,持有維他奶這種作風保守的逆週期股,卻肯定應該比持有任何中國內地食品品牌股來得安心!
| ||||||
一家小晶片公司要在台灣掛牌,竟然讓產值數百億元的老前輩公司警戒? 這家小公司是矽力杰,董事長陳偉與團隊是中國時下最熱門的「海歸派」(在海外留學、歸國工作),基本可說是,第一家將到台灣掛牌、「陸皮陸骨」的中國晶片設計公司。 矽力杰的主要產品是類比晶片,筆記型電腦、LED燈泡、機上盒(Set Top Box)等產品都用得上,可以說衝著類比晶片龍頭立錡、致新而來。中國對手「撈過界」來掛牌,致新總經理吳錦川說,「我看到他們(矽力杰)來台灣掛牌有點驚訝,以前只在中國客戶看到(用矽力杰產品),現在台商(如仁寶)也看得到了。」 不僅台灣關注,據稱德州儀器(TI)也把它列入觀察名單中。 矽力杰上半年營收只有老大哥立錡、致新一半不到,但稅後淨利卻直追致新;它在特定領域一顆晶片的售價,就能高過同業三顆晶片總合,但它也能讓客戶整體成本降低三分之一、效率提升五%,才獲得飛利浦(Philips)、歐司朗(Osram)等國際大廠的青睞。 這家中國小公司,正以一次又一次的「破框」,衝擊台灣類比晶片老大哥的舊思維。 破晶圓代工廠慣例享大客戶量身打造待遇 破框,怎麼破?一,先破晶圓代工廠只替大客戶量身打造新製程的慣例,矽力杰成立於金融海嘯發生的二○○八年,當時不論台積電、聯電等大廠,都進入產業低潮,願意破例替矽力杰這家新創公司量身打造新製程,通常是大客戶才享有的特權。 破台灣晶片業慣例不當替代品,要當第一 二是破台灣晶片設計業的「me too」(指替代方案,較易銷售)慣例,一開始就以「最好」為目標。 台灣類比晶片族群十餘年來不斷強調「取代外商」的成本優勢,當時許多產品規格都跟從Maxim、德州儀器等外商,用相對低廉的報價,吸引客戶從外商轉為台廠;當時資本市場都認為,光是這種取代外商的「快錢」,就能夠讓台灣類比晶片一路順遂。 這一度讓立錡、致新等公司四年就營收翻倍,但營收在二○一○年登頂後,近三年明顯受到主要市場─電腦的衰退拖累,陷入成長停滯。反之,矽力杰近三年營收卻都翻倍成長,去年賺了超過一個股本。陳偉自己分析,與台灣老前輩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意願」。 「開始訂的目標,就是整個行業最好的、不是second(第二名),所以產品出來時,才有可能是最好的。」陳偉解釋。 破產品設計框架不走﹁一向如此﹂的做法 三是破產品設計框架,矽力杰以自有製程為基礎,從根本重新思考產品的定位,打破「一向都是這麼做」的慣例。 舉例來說,筆記型電腦的電源控制模組長期由三顆晶片組成,並由不同晶片公司供應;但去年矽力杰一顆新晶片,一口氣就整合這三種功能,替客戶省下超過一半的成本與物料管理,印刷電路板的體積也僅原本的三分之一。也因此,矽力杰單顆晶片的售價,還高於三顆一套的售價。 創新的代價是,一來晶片失敗風險較高,二是必須額外撥出一五%研發人力。矽力杰團隊來自美國類比晶片大廠,多次開發出全球第一的產品,等於是拿美國矽谷的強大戰力,回亞洲創業。矽力杰曾經在四個月裡,開發出美國大廠需時六至十二個月的晶片,搶得三星固態硬碟(SSD)交換器保護(Protect Switch)相關訂單。 矽力杰「破框」的衝擊,也重新挑戰台廠的思維。 多年前,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在一個研討會上被問到,台灣晶片設計還能領先中國多久?他回說,至少十年。 二○○六年後,聯發科中國對手展訊、銳迪科(RDA)陸續登錄美國那斯達克(NASDAQ)股市,聯發科領先的時間落差,也漸漸縮減到兩、三年。今年,儘管中國公司還未進入全球前十大晶片設計之列,但四、五百家的產業規模,已經逼近台灣的一半,全球產值比重超過一一%,是僅次於美國、台灣的第三大聚落,這些中國晶片設計公司已非吳下阿蒙。 「我覺得台灣的處境是,以『成本』取勝的優勢,看起來不見得能夠持續了,」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認為,中國資訊業者這幾年思維和台灣完全不同,「台灣類比晶片設計公司長不大,因為客戶集中在IT產業,」吳錦川分析,「但這之外的應用還有工業、網路通訊等等,我說的是真正的Telecom(通訊局端設備),那種台灣是完全沒有客戶的。」謝清江總結說,「(台灣)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跑快一點。」 從矽力杰得見中國晶片設計公司正在轉變,並逐漸威脅台灣老前輩,台灣若是願意跨出舒適圈、接受更難的挑戰,仍可擺脫「一代拳王」的宿命。 【延伸閱讀】跨海掛牌矽力杰,淨利直逼致新!—3家類比晶片公司上半年業績表現 公司:立錡(類比IC龍頭)資本額:14.95億元營收:54.81億元稅後淨利:7.2億元EPS:4.8元 公司:致新(指標股)資本額:8.62億元營收:19.22億元稅後淨利:2.6億元EPS:3.13元 公司:矽力杰(中國首間來台掛牌)資本額:5.5億元營收:8.77億元稅後淨利:2.16億元EPS:3.96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整理:王毓雯 |
曾俊華最後衝刺專訪 2017/03/22 20:35其實邊個話 Hea 曾「真誠」?呢個訪問真係見哂佢啲語言偽術...
特首選舉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候選人曾俊華接受最後衝刺專訪,回應在司長任內較少沾手政治議題,在中央眼中會否「輸蝕左」。
特首候選人名單︰曾俊華、林鄭月娥、胡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