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什麼說互聯網時代,只有免費才能賺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570.html

大多數的免費網站服務通過如下的幾種模式獲得盈利:

一、免費增值模式—先無償提供產品的使用權,然後再有計劃的將部分服務轉變為付費使用,大多數的軟件服務產品都使用這一模式。

1

無償使用

十四天以內使用不收取任何費用

基本的免費會員服務高級黃金會員服務專業鉑金會員服務
流媒體實時監控   
定製日期更改   
市場分析郵件   
股票行情55971000
數據輸出——25兆/月500兆/月
圖標圖像下載——100不限
股票分析報告——100不限
完整歷史數據——  
屏幕截圖——  

 

二、限時推廣—再最初的推廣時期免費提供產品,等到一定的時間再對產品實行付費使用。例如,37Signals的大部分產品都提供三十天的免費使用期,到期後繼續使用則需收取相應的費用。

 

三、有針對性的投放廣告模式——蒐集用戶信息,有針對性的對其投放廣告。如Facebook和谷歌。

3

四、贊助商模式—如果網站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間接的服務於政府或組織,則可以向其尋求贊助來獲得產品和服務運營所需要的費用。如蓋茨基金會和谷歌就為可汗學院提供贊助資金。

 

五、維基百科模式——從使用者那裡獲得捐贈。如wordpressc插件,開源工具和維基百科都使用這樣的模式。

4

六、吉利模式——打印機和剃鬚刀都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但卻可以通過出售替補產品如墨盒和刀片來獲得高額的利潤。如果你不在從製造商那裡購買超高利潤的互補產品,你購買的打印機和剃鬚刀將變得毫無價值。同理在網絡上,你可以創建一個基於云的電子表格或者文字處理器,你可以自由編輯或者創建文檔,但你要將他以文件的型式輸出到本地時則需要收取相關的費用。再如,當你將蘋果的應用程序下載到本地時,你需要支付高額的費用。

七、開源模式——產品免費售出,通過用戶對產品的支持,定製和安裝來獲得利潤,大多數的開源軟件都使用這種模型。

八、付費使用模式——這是與免費增值模式相關的。即對用戶免費提供部分的功能,當用戶使用其他額外的功能時則收取一定的費用。許多存儲類應用,如Dropbox採用這種模式。

5

九、Zynga模型——通過應用內購買和繼續遊戲來出售產品。

6png

十、信用卡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將產品免費提供給一方如消費者,而後通過網絡效應使另外一方如商家支付費用。

 

十一、增銷/交叉銷售——通過免費的產品來促進收費產品的銷售。例如運營一個金融網站,你可以免費提供股票行情信息,但卻可以高價銷售高端分析師報告和財務規劃工具。

7

十二、品牌戰略——通過免費提供產品來獲得良好的印象,而後借助良好的品牌形象來推動收費產品的銷售。

 

十三、聯屬網絡營銷——開展與產品和服務相關的聯署項目,將使用者轉變為聯署的客戶。

十四、出售給谷歌——如果你的產品或服務有一個大的客戶群的,就可以吸引大買家如谷歌和微軟這樣的公司,這些公司通過龐大的客戶群來銷售優質產品和服務。許多公司如Freebase和Powerset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而涅槃重生的。

 8

十五、為下一次的投資做鋪墊——如果你之前推出的產品並未獲得成功,那麼你可以通過一次免費的投資來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聲譽,通過這種方式為下募集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22

【每日一黑馬】北森:在阿里沒搞定的領域賺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965.html
 【每日一黑馬】是i黑馬網傾力打造的原創報導欄目。我們將利用創業家傳媒的全部資源每天推一個有潛力、高成長的黑馬企業。推廣資源包括網站首頁輪播圖,330多萬粉絲的創業家雜誌官方微博首頁輪播圖、微博,i黑馬網官方微博,創業家雜誌微信。目的是把黑馬企業找出來、推出去,讓它成為創業之星。如果你是憋足了勁想爆發的黑馬,如果你想獲得融資,歡迎你主動向i黑馬求報導,資料請發[email protected] 

【i黑馬導讀】移動互聯網領域太擠了,到SaaS(軟件運營服務)領域來創業吧。在這個領域,巨頭阿里失敗了,北森卻起來了。兩位昔日的高中同學王朝暉和紀偉國,用十年時間將北森做成中國人才測評領域最大的企業,並贏得紅杉、經緯等著名投資機構的青睞。

名詞解釋——SaaS

SaaS是英文Software-as-a-service的縮寫,意為「軟件即服務」,國內通常叫做軟件運營服務模式。SaaS供應商將應用軟件統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客戶通過互聯網定購/租用所需的應用軟件服務,按服務多少和時間長短支付費用。

團購、電商、移動互聯網領域擁擠不堪——很多創業者喜歡往這些領域擠。北京北森測評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北森」)則找到一個比較舒服的創業領域,並贏得著名投資機構的青睞。

2013年2月底,北森宣佈完成B輪千萬美元融資,投資方為經緯創投和紅杉資本。「《創業家》雜誌評過的十大VC投資人裡,我見了七個。這些投資人一直在中國苦苦尋找做SaaS的公司。」北森CEO紀偉國說。

北森是中國人才測評領域最大的企業,它採取SaaS(軟件運營服務)模式。紀偉國說,阿里巴巴也做過SaaS,做的是中小客戶,後來宣告失敗;北森做大客戶,卻生存下來了。

這是一家十年「磨劍」的慢公司。兩位聯合創始人王朝暉和紀偉國是高中同學。王朝暉1997年從華北工學院化工系畢業後,考上協和醫大藥物化學研究生,後因「志趣與專業方向不符」退學。2001年,他在北京偶遇準備報考MBA的紀偉國,將老同學「硬拉進來」創業。

以下是紀偉國對i黑馬(iheima.com)的講述全文:

一個建議改變公司命運:用互聯網方式做測評

我1997年從鄭州輕工業學院機械專業畢業,隨後在海爾集團工作。工作兩年多的時候,發現生活太平淡了。彼時互聯網正火,覺得應該闖一闖,花了半年左右學習一些互聯網方面的技能,然後去青島一家招聘網站待了一年多。由於股東之間鬧矛盾,公司倒閉。這時候我發現互聯網圈沒有那麼簡單,應該在商業和管理上再深造,就想讀MBA。

2001年我去北京學習GMAT(經管研究生入學考試)期間,偶遇高中同學王朝暉。他特別想創業,把我硬拉進來了。我成功申請同濟大學MBA後有空檔期,也想試試。我在招聘網站有測評經歷,就一起研究了這個市場,感覺前景還蠻大,開始嘗試。

我們在2002年11月成立公司,沒開始賺錢就碰上「非典」,資金很快花光了。其實最開始沒想打持久戰,因為我的職業夢想是做職業經理人。不過當時有個想法:既然賠錢了,這個事情就跳不出來了。畢業後,我選擇和王朝暉一起幹,至今也沒跳出去。

公司開始時全靠我倆的20萬元積蓄,找了一些學生兼職開發測評軟件。開發完後,想把軟件賣給學生,學生不買賬;又想賣給老師,許多老師也不買帳。我們找了清華大學就業中心的一個老師,他買後發現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就建議我們能不能把軟件和學校的就業網站聯繫在一起。

之前的人才測評需填一張一張的紙質問卷,再把結果輸入電腦,很繁瑣。在網上很方便,看報告也簡單,還可以租給用戶,每年收錢。我和王朝暉採用了這個建議,用互聯網的方式做測評,很快打開局面,第一年就賣了七八十家學校。

後來發現,中國的學校沒有太多錢給你,於是我們開始做企業(客戶)。在中國,很多大學裡面的專家教授在做人才測評,但比較偏學術。而我和王朝暉是比較偏商業的人,更側重用戶需要什麼,特別是互聯網方式很快獲得用戶認可。

在巨頭看不到的空隙,你才能成長起來

開始幾年,現金流一直比較緊張。一有點錢,我們就招研發人員,招銷售。2004年開始,每年有80%-90%的上升,公司規模越來越大,但我們倆從來沒積累過錢。

2008年,賬上有了一些錢,我倆「不老實」了,想把測評做到別人無法追你。我們想了兩個角度:一個是,企業有什麼需要,我們就組合出一種測評方式,根據用戶測試的維度,調出來形成一套測驗,動態形成一套報告,我們把它叫Assessment Demand。另外一個是,把測評整合到招聘裡,形成一個鏈條,這樣客戶就離不開你了。

我們做了嘗試,但失敗了。這東西根本不是投入幾十萬元能做出來的,太大了,我們手裡的錢不夠。2009年底,我們著手融資,大約在2010年年中拿到深創投的投資,之後規模迅速放大。

北森的核心業務是人才測評軟件和招聘管理軟件,也在往績效管理軟件和諮詢業務方向進軍。我們的測評和招聘管理軟件採取SaaS模式,數據庫在我們這兒,客戶之間的數據是隔離的。我們也可以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比如企業可以選擇自定義字段。

北森在不經意間把原來的軟件變成現在的租用模式服務,讓北森骨子裡變成一家SaaS公司。不過這裡面有比較幸運的因素,因為測評本身天生是一個SaaS模式,而人力資源業務沒有那麼關鍵,它不像財務軟件一樣涉及安全問題上的糾結。

北森收費模式是按年按用戶數收費,目前有3500家大中型客戶,每家客戶每年付費2萬-20萬不等。第一年是賠錢的,第二年略賺,第三年有很大利潤,如果(客戶)用了五年,我們就賺大了。不過第一年服務不好,第二年客戶肯定不付你錢了。

創業者選擇商業模式時,不要與巨頭正面迎擊。在巨頭不做的、看不到的空隙,你才能成長起來。阿里也做過SaaS,做的是中小客戶,2010年宣告失敗;我們去做大客戶的SaaS,成了。用友做安裝軟件,我們去做SaaS,成了。

在SaaS領域,究竟小客戶能成,還是大客戶能成,是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2011年參加黑馬大賽,評委周鴻禕問,你們怎麼能成功在大客戶上,應該成功在小客戶上才對。

阿里SaaS定位的是中小企業客戶,這個軟件慢慢被做成一個小工具,而不是一套信息管理軟件,最後不得不停止開發。為什麼定位在中小企業客戶的SaaS沒前途?首先,中小企業對SaaS軟件沒有需求,即使有的話,也很小;其次,中小企業沒有豐裕資金來承擔功能完善的SaaS軟件,只能用設計很粗糙、功能不健全的SaaS軟件,造成用戶體驗很差,這又進一步導致用戶的流失。

不要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拼了,到SaaS領域來吧!

《創業家》雜誌評過的十大VC投資人裡,我見了七個。這些投資人一直在中國苦苦尋找做SaaS的公司,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在這個行業將來一定會出現很多公司,關鍵是誰能先做成。北森在人才測評市場的佔有率很高,自然而然地就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現在很多創業者喜歡往團購、電商、移動互聯網等領域擠,但在這些領域你始終打不過騰訊、百度、阿里等巨頭。因為像淘寶、51job都屬於資源彙集型的企業,一旦資源彙集起來,規模就會很大;一個QQ起來,其他軟件就沒得玩。

企業軟件就不一樣,比如招聘管理軟件領域,美國有幾十家大企業,上市的就有七八家。我們這個領域不會出現數百億的公司,但是會出現幾十家估值幾十億的公司,並且是不燒錢的公司。

十年云計算的黃金時期剛開始,SaaS在中國也剛剛開始。像IBM、Oracle及用友等傳統軟件商都在往這個方向轉,但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自ERP,沒有精力顧及細節,所以你有很多商機可以切入。你可以做SaaS領域的CRM,SaaS領域的財務管理軟件,Saas領域的ERP。即使你上市不成,只要你有一兩億估值,也可以被用友等大公司收購。

總之,在一個從企業軟件走向互聯網的年代裡,這是非常適合創業者進來的一個領域,也會成就很多企業。我建議創業者不要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拼了,回到SaaS這個領域吧。

紀偉國十年創業感悟

對於做公司來說,細節不是特別重要,方向和模式是最重要的。資本可以加速你的發展。正確的商業模式不是拍腦子拍出來的,而是洞察客戶需求出來的。客戶講的只是他的感受和情緒,你需要找到真正的價值鏈。假如讓我重新再來,我一定不會介入公司過多細節的內容,我一定會回到客戶那裡找方向。除了滿足客戶需求外,剩下的都是浮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59

手機遊戲真的那麼好賺錢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799.html

i黑馬 導讀:《捕魚達人》系列月收入突破4000萬,《我叫MT》月收入突破3000萬,這樣的消息最近頻頻見諸各大媒體,2013年是手機遊戲爆發年,做移動互聯網的你要是不搞個手機網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面對這些坐火箭式的造富神話,沒有那個創業者不為之熱血沸騰的。手機遊戲真的那麼好賺錢嗎,目前手機遊戲創業者的生存情況到底如何?帶著這樣的疑問IT茶館走訪了成都幾家有代表性的手機遊戲創業者,意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手游創業。

沒有3年以上的行業積累甭做手游

Tap4fun是行業內最為熟知的手機遊戲企業,也是成都手機遊戲領域的代表者,頻頻出現在媒體報導當中,其開發的手機遊戲《銀河帝國》在海外很多地區的排行榜上都很靠前,月收入已經超過千萬,公司還在急速擴張當中。在公眾的眼中都會認為以前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突然之間成為明星企業,就是得益於手機遊戲這個大趨勢。誠然,大趨勢固然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在IT茶館走訪熟悉tap4fun創業過程的人中得之,其創始人楊祥吉以前就在國際知名的手機遊戲開發公司gameloft任項目經理,而其早期的創始團隊成員都來自於這家公司,核心團隊至少有5年以上的手機遊戲開發和運營經驗,同時又因為gameloft工作過的原因,一開始創業就具有全球視野,直接盯著全球市場。

即使有了資深的行業經驗,創業過程依然並非那麼坦蕩的,tap4fun最早創業最艱難的時候公司只剩下三人,轉型做手機遊戲之後的第一款遊戲《海島帝國》同樣沒有獲得成功,但這些都為《銀河帝國》的成功做了紮實的鋪墊,那些認為tap4fun完全是撞大運才成功的人只看到了他們現在的風光,卻不曾瞭解這段路程的艱辛。

「沒有3年以上的手機遊戲開發經驗,想要做成很難」,另一家手機遊戲創業者這樣告訴記者,他自己在手機遊戲行業已經工作了5,6年,目前創立的企業開發出一段休閒類手機遊戲產品,已經在IOS上線,每天的充值量在2萬以上,他說,目前還在測試階段,很多數據都還在調,任何一款遊戲都不是上線就馬上收入大漲的,都需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測試期,有的時候甚至還要推翻從來,再有經驗的人也不敢保證第一款產品就以定火。成都另一家手機遊戲創業團隊摩奇卡卡開發的卡牌類手機遊戲《拇指西遊》已經在IOS上獲得不錯的成績,月收入在百萬以上,創始人范平告訴記者,這已經是他們第五六款遊戲了,摩奇卡卡最早是做網頁遊戲的,開發了大半年投入市場之後表現平平,隨後轉向手機遊戲,最先開發了《捕魚之星》、《火舞熊貓》這樣的單機手機遊戲,積累的上百萬用戶之後才推出的手機網絡遊戲《拇指西遊》,依靠數百萬的單機用戶基礎,一上線就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應。

草根創業先求生存

手機遊戲創業不同於以前的互聯網創業,在以前一個人弄個開原程序買個服務器就可以建立網站開始創業了,而手機遊戲至少需要3-6個月的開發,手機遊戲的開發人員、策劃、美術等人力成本有很高,再節約的創業也需要初期投入幾十萬人民幣,這對於大部分草根創業者來說已經是很那的了,王御創立的成都玉米樹科技就屬於典型的草根創業,幾個創始人是原華為的資深程序員,認準了手機遊戲這個方向,幾個人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開始創業。

「我們每週的工作時間至少在50個小時以上」,王御這樣告訴記者,他們之前沒有任何手機遊戲的開發經驗,只有從0學起,還好有比較深厚的開發功底,學起來也比較快。玉米樹最新的手機網絡遊戲《精靈戰記OL》即將公測,這款遊戲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王御說,「以後的遊戲開發時間還會更快,因為比較熟了嘛,我們草根創業,沒有資金也沒有資源,只有跟他們搶時間」。

與那些動輒改變世界或月收入過千萬的手游創業者先比,玉米樹的目標相對會更實在,王御說,我們第一款手機網遊的目標不高,只要月收入能夠養得起我們這個團隊就行,目前玉米樹團隊大概十幾個人,目前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以前積累的擁有數百萬用戶的單機手機遊戲,但是因為單機版遊戲很久沒更新,用戶有所流失,所以需要盡快推出網絡遊戲。在談到是否想過《精靈戰記OL》一上線就迅速火爆的時候,王御與另一位創業者觀點相同,沒有哪一款遊戲是一上線就數據很漂亮的,都是需要經過不斷的測試不斷的調整才行。

我們一直試圖印證一款手機遊戲的成功是否運氣很重要,二戰風雲的創始人吳剛曾經說過,「投資手機遊戲有點像賭石,遊戲只是個idea,投資價格就便宜,等到內測結束,就像石頭上開了一刀,數據不錯,價格迎風漲,數據差,沒人搭理。等進入了正式收費,開出滿綠,拿石頭的人當然也不願意賣了,更不會賤賣。」難免會讓人覺得手機遊戲創業就是一場豪賭,但IT茶館走訪這幾位手機遊戲創業者來看,一款遊戲的成功還是有很多必然。三年以上的手機遊戲開發經驗,至少一款以上的失敗遊戲產品開發經驗,堅韌不拔敢於不斷試錯與修正的心態等等,都最終決定著他們是否能夠獲得成功,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先求生存再謀發展,手游創業與其他不同,固定成本投入較大,如果前期沒有一些收入支撐團隊生存,那就很有可能在黎明之前倒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73

30歲交易員獲利20億美元 成就2012年最賺錢債券交易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832

沒有研究拉美垃圾債十多年,恐怕別想拿到十年投資拉美債券371%的高回報。沒有把比特幣當成「信仰」,也不能在人家暴跌60%以前眼紅它可以兌換266美元創幣值新高

而要想知道2012年最有利可圖的華爾街交易是什麼,還得問對沖基金公司Och-Ziff Capital的全球信用負責人James Levin。
 
明星交易
 
2012年,Levin以75億美元押注結構性信用債工具。僅此一項投資,如果不計基金收費,他領導的14人全球信用團隊就為公司獲利20億美元,全公司上下468名員工加起來整年交易收入也不過34億美元。
 
據此計算,Levin去年投資這類信用產品約有27%的盈利。
 
結構性信用產品包括各種證券,擁有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購車還貸、企業貸款等現金流的各類債權,分為MBS等不同的證券,風險和相應的收益率也各不相同。
 
即使和Levin一樣選擇這類投資的不乏業內高手,比如DoubleLine的Jeffrey Gundlach、Baupost的Seth Klarman、LibreMax的Greg Lippmann,他也絕對是佼佼者,因為沒有誰像他在這種交易中有那麼大手筆。
 
美國新澤西州養老基金管理機構(New Jersey Division of Investment)的董事Timothy Walsh這樣評價結構性信用產品和Levin本人:
 
這不是獨角戲,但我們認為他是明星。
 
戲劇人生
 
有趣的是,這位明星今年才邁入而立之年,他的從業經歷很簡單,卻完全可以拍成一部好萊塢式的青春勵志片。
 
知情人告訴華爾街日報記者,Levin在哈佛大學拿的是計算機學位。但他在畢業多年前就認識了自己現在的老闆——Och-Ziff的一位創始人Daniel Och。
 
為什麼會認得Daniel Och?因為Levin曾經在夏令營裡教Och的兒子學滑水。
 
這份業餘教練的差事也許是Levin人生中最重要的兼職。
 
他畢業後進入對沖基金公司Sagamore Hill Capital工作,這第一份工作也是Och幫忙找的。
 
2006年加入Och-Ziff以前,Levin還在Dune Capital幹過一陣子,職位是問題債券和統計套利的分析師。
 
23歲來到Och-Ziff至今,Levin給同事的印象是為人隨和又細心周到。
 
可是,他投資結構性信用產品的策略就比較「冒進」,防範下跌做的保護要少些,所以比一些對手的風險要高。
 
一些交易員透露,Levin的團隊是住房和商業MBS相關投資的特大買家。
 
輝煌難續?

 
目前Och-Ziff管理資產總規模接近330億美元,今年初結構性信用債券的投資還佔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的24%,與去年相差無幾。
 
華爾街日報左圖顯示了MBS、信用卡和車貸還款等結構性資產去年至今年1月1日在Och-Ziff的持有比例。
 
儘管去年戰績彪炳,一些投資者還是擔心Levin押注的投資太火爆,現在收益率已經沒那麼好。
 
知情人士稱,早期購買結構性信用工具的Elliott Associates現在已經減倉。
 
有的看好人士認為,這個市場還有足夠流動性可以撤離。
 
另一家對沖基金MKP Capital的創始人Patrick McMahon表示,結構性信用工具比其他信用工具的收益率更有吸引力,它的基本面是穩定趨好轉的,
 

以下是Och-Ziff網站對Levin的介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59

生意的本質是賺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035.html

分享一下13號下午參加網易《2012創業者生存報告》的一些點。

由於之前關注《一席》從舒義的一個演講《創業8年》開始,讓我認識到很多很酷的朋友,所以當我得知這場報告會舒義會到現場,想去認識一下。

會議是在清華大學科技園舉辦的,流程+流程+流程=機械,除了還算比較體貼,沒有什麼可以寫,下面直接講幾個點感受:

關於舒義(力美廣告CEO):

一, 他做了ABC的事情,產生了DEF的正面成績。這個是絕對的自信,且容易引起「共鳴」。

二, 2B是在不傷害任何人的情況下,大家都很開心的一盤生意。

2C要解決倆個問題:1)用戶的轉移成本。2)穩定性。

三,

2013年04月14日
(創業團隊不建議去做教育者的工作,應該做跟隨者並且做出最大優勢的差異化。)

四, 用制度說話。

(超級業務員管好自己就可以,CEO是用合理的制度去評定員工和管理公司)

五, 苦難是常態。

(創業艱苦也快樂,但你接受這種苦難是常態的時候,就不會覺得苦,這個是佛學)

舒義說得是很生動的,我簡單總結一下,做一線工作的應該可以體會。

關於王珂(原滿座COO):

一, 事業轉換期。

二, 真誠的話語。

1) 生意好的時候不會做團購。

2) 團購的質量無法絕對保證。

多說兩句,為什麼我的標題定位在「真誠話語」,王先生一定是性情中人,且在滿座這個級別看得出是沒有經過媒體培訓的,所以才出這樣的言論,但一定是真誠且正確的。

再多說兩句,當上游沒有任何壓力的時候,不會破壞價格體系去尋求單純的銷量的。

關於李修懿(室內地圖點道創始人)

一,技術創業,先做再看方向。

二,不是很感興趣,表示祝福。

在採訪王先生以及李先生的途中,由於我做在舒義先生的後面,我寫了張紙條給他,如下:

一,生意幾千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根本,就是「賺錢」

1) 只有賺錢的生意,才會持續。

2) 殺價衝量等行為,不是常態

二,

2013年04月14日
未來巨頭扁平化是趨勢,不會讓代理無限大,否則會要挾上游。

備註:分眾不一樣,它在自有平台上。

三,

2013年04月14日
四,他今天說移動廣告,明天不定是一樣的

不管怎樣變

但他一定是在賺點兒小錢的路上。

舒義看了一下,很可愛的回過頭對著我笑的點點頭,挺有意思。

最後提問環節,但真實話是幾位觀眾問的問題,都沒有給到台上嘉賓一個非常好的發揮。

我準備了兩個問題,沒有得到提問的機會,但後來私下和舒義有了交流,還挺歡樂的。我始終認為是這樣的,人與人交往應該放鬆,要自信,這樣大家都會開心。

問題如下:

1,談談對2C的感受,以及您身邊有做2C很成功的例子。

2,超級老闆VS員工。您怎樣處理超級業務員和老闆的轉換關係。

(我個人感覺,舒義這種業務能力超強的老闆,並不一定能一下就做大團隊的領導,裡面也一定會有很多轉換角色之間很有意思的事情。)

舒義第一個問題,沒有聊太多,但第二個問題,他顯然很滿意,但欲言又止,應該是有很多干貨。因為台上也正在訪談,我們坐在前排,不方便討論太久。我也知道這類會議時間都是嚴格控制的,場地都是比較昂貴的出租,時間在北京總是最寶貴的東西。

但值得一提的是,投資舒義先生以及王先生的風投機構副總裁,是一位非常正點的小姐。

請大家一定要原諒我的屌絲情節,用了「正點」這個詞來表達我內心的躁動。但我確實聽到了一些閃光的地方。

一,本身不熟悉的,不做評價也不會投。

二,她更多的強調做事業中的許多困難,是大家想不到的,但要堅強和努力,解決問題。

三,她和創業者關係更多的是協調並保持穩定。

我覺得很實際,接地氣。

而舒義的這種自信,也就來源於他8年的創業經歷,且他一直是在賺錢的。

關於一個下午的分享,非常的充實,多接觸正能量,一定不是壞事。

希望下次主辦方能準備一些能讓嘉賓發揮的問題,我個人有一點兒小小的感覺,此次準備得並不是很充分。在訪談中除了舒義先生本身的就躁動意外,好像沒有全場的高潮如掌聲甚至尖叫出現。

當然,或許我是外行人,但我覺得應該可以把工作做得更細一些,或許能更好呢。

最後一個,今天有一段採訪好像談到一個關鍵詞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下大棋」,主體意思是下一盤大棋。我個人覺得,下大棋是我們習主席習大大的事情,而有些人戴著百達翡麗一邊吃著蘭州料理集團的美味,或許,也是一種愜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87

一張圖告訴你十大投行最賺錢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62

這是德意志銀行名為「"Equity House View」報告中的一張有趣的圖表,這張圖通過分析每個員工創造的收入,反映了全世界10個最大的投資銀行中最賺錢的業務。

在上圖右上角你可以看到,全世界10個最大國家的利率交易是銀行們的搖錢樹。儘管如此,德意志銀行警告,這也是受監管影響最大的業務。

「我們認為G10 利率(主要是互惠信貸和掉期期權)是受影響最大的業務,」該報告寫道,「我們認為2012年交易前後透明度的增加和轉向電子業務,將讓投行業G10 利率業務收入減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02

【方舟評論】為何那麼多上市公司不賺錢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248

近日,中國A股市場2469家上市公司的2012年財務報告均已公佈。有三個重要的現象:一個是2012年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利潤只有19544億元,比2011年只增長了不到1%。當然,如果考慮到通脹和當年新上市公司的因素,可以斷言,2012年的真實利潤是負增長的。第二個是,金融企業只有52家,佔比不過2%,但是淨利潤為1.09萬億元,佔了一半多的江山。它們的利潤增速是2位數。第三個是,所繳稅收,據報導2012年也有2位數的增長,有17%的幅度。

直觀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最優秀的公司群體的整體盈利發生了重大惡化,但是稅負依然很沉重,利潤都流向了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業,它們被稱為「耍錢」的行業,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但卻拿走了大部分蛋糕。

人們會覺得很不合理。但是人們很少承認,這恰恰是中國經濟不斷反抗經濟週期自然調整的產物。文人化的經濟思維永遠不能直面最殘酷的現實,當經濟週期的負面能力開始起作用時,直接砸錢救市獲得喝彩,但卻忘記了給經濟結構帶來的陰影。

目前的經濟狀況證明,經濟資源的配置處於極其扭曲之中。2008年的「大救市」一直影響著現在。「大救市」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奠定未來一連串事件的一個基點。比如「大救市」突然性地提高了中國的信貸水平和M2(通常指流通中的現金+支票存款+轉賬信用卡存款+活期和定期儲蓄存款),鋪了很大的長期投資攤子,這些攤子要繼續運作下去,就會不斷要求新的更高層級的信貸增量,如果沒有這麼大的增量,那麼攤子就會資金流斷裂,變成壞賬。所以,銀行必須不斷地對這些項目進行投資,大資金量帶來大的利息流,在最初幾年,銀行看上去風光無限。

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那麼多上市公司不賺錢的原因。大量的錢投在長期的、不可測的項目上(例如「鐵公基」),而這些項目的即時盈利能力是很弱的,因為它們必須經歷過投入期之後,利潤流才會上升並變得穩定。而且,有些投資項目並非出自對市場需求的反饋,而是混合了強烈的政績驅動,未來獲取利潤的風險更大。所以我們看到,上市公司的鐵路、機械等板塊的盈利能力都令人悲嘆。

中國的經濟資源的扭曲表現在,大量投資位於上游——鋼鐵、石化、電力等等,下游資源流入日漸枯竭,以農產品為代表的生活物資價格昂貴,通脹日益高漲。

這又被稱為「生產高度迂迴化」過程。這是龐巴維克的創造:好比一個人用鋤頭生產小麥製造面包,這是一個直接的過程,但該人先辛苦攢N年的面包(轉化為貨幣),去購買設備,再用設備去製造拖拉機,然後利用拖拉機去高效率地生產小麥,製造面包。這是一個生產鏈條拉長的過程,並且伴隨著攢N年面包的忍欲(低利率)、大規模的資本品購買(投資),最終利用拖拉機(更高的生產效率工具)的規模效應來生產面包,以及他在這個過程中還能有面包吃。

這個過程中,最可怕的是沒有足夠的面包流支撐,因為它的基礎是攢N年面包用於投資後,又要等N年才能生產新的面包。如果支撐力不足,那麼面包一定是漲價的,這意味著,市場上因為「生產迂迴」過程,導致人們過度忍欲。政府不斷用低利率方式來鼓勵忍欲,面包價格卻不斷上漲,通脹勢頭可怕。

政府現在不斷呼籲要「控制經濟槓桿率」,宏觀經濟學上的去槓桿化,其實是不準確的,在奧地利學派中應當叫「去迂迴化」,或者恢復「生產的時間理性分配」:你必須要恢復投資產生的收益流和負債成本流之間的匹配性,如果達不到,就必須要降低生產的迂迴性。

所以,政策層面的含義異常簡單。中國經濟不能再被2008年的「大救市」製造的負面效應牽著走,應當容忍經濟週期的自然調整,減少政府通過稅收和信貸的直接參與,轉變到市場的邏輯上來,即使調整得非常慘烈,也比繼續扭曲資源配置要好多了。

我們還是要提醒,相比利潤,稅收的增長太過「耀眼」。稅收過重對經濟的復甦沒有益處。對已經收上來的稅,政府應當將更多財政開支放在民生和失業保障上面,建立經濟突然下降的社會安全網,而不是為了一些表面的失業率數字和GDP數字來重複過去糟糕的陷阱般的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41

IDG合夥人眼中的好創業者:底線、賺錢、責任和健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142.html

我今天講的主題是「投資人眼裡的好公司」。我這裡補充一下,被VC投資的企業不一定就是好企業,而沒有被VC投資的企業也不一定是不好的企業。

「人」

投資一個公司,第一看的是人,第二看的是人,第三看的還是看人,第四看的還是看人。

第一個人是指你得是一個有商業底線的人。在商業領域,你很難講好人壞人。從一般世俗的角度來看,投資人都是壞人,你想賺錢,想不勞而獲,是壞人,創業者都是好人。我們投資人對人的判斷是這樣的:不管他是什麼人,但是他要遵守一個底線,就是所謂的商業底線,你得是一個有契約精神的人,這一點非常重要。

什麼叫做商業底線,我們同行有些大的基金在投資前,他會調查你這個人,他怎麼查呢?他會從你小學或者中學開始查,看你這個人有沒有誠信問題。比如你小學的時候,拿了旁邊一個人的橡皮,這就算了;如果中學的時候,你再拿別人的橡皮,就不能投了,因為到中學就很難再改變了。這是真事,他會僱傭專門的公司來查,當然這是相對大的投資。如果是美國的一個上市公司,說自己今年利潤兩億元,你就必須得是兩億元,在中國,你真實有個1.83個億也就拉倒了。

第二個人是指你是不是一個想做大公司和成天想賺錢的人。在中國,有兩家這樣的公司和兩個這樣的人,他們的商業模式是中國特有的,他們分別是江南春和馬云。江南春整天琢磨什麼時候能賺大錢,從滬寧線上的小天鵝廣告開始,他一直想賭一把遊戲,後來是因為賭輸沒賺到錢,最後有一天,他意識到自己要持之以恆的幹出一件事情,他最後成功了。這個例子說明,他有一個信心,這種信心不是所有人有的,如果沒有心理承受能力,他是做不成大公司的。你一定要有整天賺錢的和整天要做成大公司的心態,當然我們不能每個人都像陳天驕和馬云,但你只要這樣一種想法,你至少可以在自己的領域開創一片天地。

第三個人是「負責任的人」。第一點你必須對客戶負責任,因為客戶是你的衣食父母;第二點,你必須對股東負責任,股東是最早給你成功可能性的人;第三點,你必須對員工負責任。假如你做到了這三條,你就自動了做到第四點——對這個社會負責任。我很贊同王石2008年汶川地震時「內部員工捐款不能超過10元」的做法,你只要做到了前三條,就做到了第四條。

第四個人是指你必須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只要你進入商業領域,就逃不出競爭的壓力,你沒有一個好身體不行,除了身體以外,你還要心理健康。我們投的公司裡面,有兩個創業者是死在任務上的,一個是胰腺癌,另外一個是腸癌。另外我還遇見過一個創業者,他有飛機的空間幽閉症,後來坐火車也不行。現在競爭壓力所引起植物神經的變化和焦慮越來越多,身心的健康也必須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人大致講的話就這四點,這些都是基礎。

「戰略」

我1994年和1995年在萬通的工作時候有一個調查,5%到7%民營企業有戰略,現在可能有30%營企業有自己的戰略。為什麼戰略比較重要,我舉一個例子,我們今天收到一個可行性報告,報導是這樣寫的:我這個產品很好,哪怕只要每個人賺一塊錢,只要有14億人中的1%的人用我的產品,那就有140萬元。這種理論貌似有道理,那反過來講為什麼有99%的人不用你的產品,因為你的產品不好。你可以這樣說,我滿足了1%高需求的人,那至少賺一千元錢。

「組織」

當你公司變大的時候,你怎麼始終保持率,怎麼使更適合的人進來,這些都要靠組織來解決。我這裡講一個成功的例子,就是攜程,攜程贏不是贏在它的商業模式,它的商業模式傻子都知道,以前至少200家企業在做類似的業務,攜程只不過是把訂房訂票做成了產業而已,攜程現在是1.4萬個人重複著昨天的工作。如果讓人整天坐在呼叫中心上面,啥事都不干,三年以後肯定要發瘋的,所以攜程做了所謂的平衡積分法管理,這是我見過的做的最好的。攜程的成功是管理的成功,不是商業模式的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12

賺錢是小概率事件 張化橋

http://xueqiu.com/4035610190/23937249
林業公司:三林環球

2007年,中國經濟迅猛發展。馬來西亞的林業公司三林環球(3938.HK),乘勢殺入香港股市。在三家外國大投資銀行(匯豐、瑞信和嘉誠)的簇擁之下,隆重上市。那可是一個熱鬧非凡的IPO,萬人爭購。IPO價格最後定在每股價格2.5港元。我因為在投資銀行裡有朋友,差點獲得大量認購。但是,最後一刻,我那故意避開熱鬧的壞習慣起了點作用。我決定抽單。IPO之後,它的股價一路下滑。我躲過了一顆子彈。

可是,我一直懷有這樣一個情結:中國人需要進口很多木材。三林環球除了在馬來西亞有林場以外,還在新西蘭和南美洲的圭亞那有林場。那美麗的森林給了我無窮的想像空間。雖然我沒有去過南美洲,但是網站上的照片太美了 !我必須投資這樣的公司。等到股價跌了一半(即1.25港元)的時候,我出手了。可是,股票繼續下行到0.8港元,甚至0.5港元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既然我看好,我應該在股票更便宜時加倉啊 !可是,我沒有這個底氣。我雖然見過公司的管理層,可是,我有信心嗎?沒有。

我一直焦急地等待。終於有一天(2011年6月),我在報紙上讀到香港股民們炒日本地震後重建家園的故事。重建家園需要進口大量木材。於是,某投資銀行的分析師發表了一份熱情洋溢的報告。三林環球的股價大漲。我痛苦了2年,終於得見天日。我毫不猶豫,斬倉大吉。一個星期以後,這朵曇花也死亡了。雖然2012年,大股東把這家公司私有化了,但是,我已經完全不想再糾纏了。過去5年來股民除了辛酸的眼淚以外,什麼也沒有獲得。當一個企業業績長期不振,又不分紅,只是每年都講自己的資產如何優秀,對股民來講有何意義呢?

最近幾年,香港和大陸有幾十家(不,上百家)上市公司在世界各地收購礦山和冶煉企業。但是,最後轉化成利潤的成功者寥寥無幾。失敗者包括大公司,小公司,包括中國的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

在中國和印度對礦產需要如此巨大的情況下,為什麼上百家企業(而且是受到股票交易所監管的上市公司)在這個大浪中失敗呢?我想有如下原因:

一是騙子。買家和賣家中都有大量的騙子。2007年華北某銅礦被大股東用天價賣給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但是,買家急於買,賣家吊起來賣。賬目的誇張讓人們事後驚詫不已。可惜買家只能打掉牙往肚裡吞。為什麼?難道把自己的愚蠢暴露在法庭上嗎?況且在急匆匆的成交過程中,買方難免留下了幾個把柄給賣方。

2007年,某中國公司收購了某印度尼西亞金礦。半年後,這個金礦神奇般地出現了「泥石流」。開採工作被延後了4年。中國公司的股東們(大小股東們)欲哭無淚。在有些礦業併購中,除了黑手黨一類的活動以外,還出現過游擊隊的騷擾。有些游擊隊跟中國企業在國內外修路、開礦和建廠時遇到的土豪劣紳的襲擊類似。有些時候甚至是地方政府的干預。這都是股民噩夢的起源。很多事情並沒有通過上市公司在交易所披露。股民只是知道結果而已。那些驚險的細節大家只能在電影中看到。

二是經營礦業的難處。經營礦業跟經營任何生意一樣困難,遠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簡單:挖泥巴。從探測,到技術論證,到各種各樣的批文的獲取,再到碼頭和公路的修建……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都可能帶來巨大損失,甚至讓整個項目垮掉。所以,它們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成功是大概率事件。

三是當大家一窩蜂收購礦產的時候,價格最可能太高。這跟買股票一樣。不管多麼好的公司,如果你收購時付出的價格太高,你就等於支付了它未來40年,甚至50年或者60年的好處。那怎麼賺錢呢?

我的教訓:

1. 南美的漁業、非洲的礦山、和南洋的漁業都不是我等散戶的投資對象。留給別人吧。留給機構投資者吧。

2. 賺錢是小概率事件。虧錢是大概率事件。開礦如此,買股票可能也是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28

銀行:最賺錢的地方,虧錢最多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704

銀行是溫州陷入僵局的一個直接推手,但今天,它們也身受其害。

行長撤了一圈

「現在是千方百計降不良資產。」

截至2013年3月末,溫州銀行業不良率已攀升至4.01%。

「溫州銀行業的不良,至少要在現有基礎上乘以2,能不能打住都還難說。」2013年5月21日,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負責溫州不良貸款處置的風控總監預測道。

直到2011年6月,溫州銀行業不良率僅為0.37%,依然達到國際公認良好水平。

不良率低並不意味著風險就小,事實上,溫州不良率極低的原因是,民間借貸市場是銀行風險的「隔離層」——企業資金周轉不靈時,總能借到民間資金度過危局。

2011年末,這一切戛然而止,央行收緊銀根,銀行瞬間「變臉」。承兌匯票貼現利率最高時逼近月息2分,而2009年寬鬆時翻了3倍,此外還出現名目繁多的變相加息,一夜之間,市場上錢少了很多,資金鏈斷裂開始大規模湧現。

南方週末記者從溫州市金融辦獲得的數據顯示,2012年民間流動資本約6000億,比2011年縮水30%。2008年民間借貸佔社會融資總量6%,2011年這一數字急升至16%,而民間借貸危機爆發後,這一數字回落至10%。

銅加工廠老闆葉健強深有體會,高峰時他的民間融資有1億多,月息高達三四分,但從2011年底,拆東牆補西牆的遊戲玩不轉了,過去,在溫州打個電話就能借到一兩千萬,眼下,「想借一百萬,比登天還難」。

民間資金缺位,銀行業資產裸露。銀行過去短貸長投的風險暴露無遺,不良率開始節節攀升。

鏈條最薄弱的環節就是互保貸款。政府則千方百計地延緩問題爆發。

2012年8月,溫州市政府曾下發160號文件,要求銀行「不宜申請法院查封」經營正常的擔保企業資產和賬戶,「並且承諾不抽資壓貸,以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如果銀行要起訴互保單位,需要經過經信局協調。

但該文的約束力有限,緊要關口,銀行依然爭先恐後抽資壓貸。為了當初一筆找上門來的1000萬貸款,兩年之後,葉健強不得不追加擔保企業、追加個人擔保,最後把廠裡設備也通通追加了進去。

情急之下,政府又成立了應急轉貸資金幫助企業「借新還舊」。以樂清為例,2011年11月成立1.5億應急轉貸資金池,截至2012年底,共有76家企業辦理301筆應急轉貸,平均一個企業4筆,累計總額22億。

進入2013年,應急轉貸資金需求激增。僅前四個月,已有40家企業申請應急轉貸91筆,總額6.2億,申請企業數量已超過上年的一半。「本來都是中小企業,現在一些大企業也來申請。」樂清經信局副局長徐立志說。

政府還想出辦法幫企業增加可供抵押的資產。在溫州,廠房違章建設比比皆是。比如,廠房批下來是6層,結果造成7層,竣工驗收通不過,過去拿不到房產證。眼下的新政是,如果只是超面積的,處罰完發放房產證,或者產權證先發,違章那部分等候處置。「這樣可以降低10%-20%互保比例。」徐立志說。

即便如此,以上措施也只得勉強救急,3月底是銀行貸款到期高峰,十幾家企業到經信局排隊申領應急轉貸,各家銀行行長也紛紛趕到經信局,要求給他們的客戶「先放一馬」。「所幸還是勉強排過來了」,徐舒了一口氣。

而此時,同為工業重鎮的瑞安,一家國有大行負責人開始擔憂,「瑞安轉貸資金大概需要30億,但政府不想出這個錢。」這意味著,6、7月份即將到期的貸款,可能出現大面積不良。

對溫州銀行業來說,2013年是「壞賬核銷年」。樂清當地一家銀行高管不久前到溫州參加一個由市政府、銀監局、人民銀行、法院等召開的聯席會議,會上提到「今年金改年,鼓勵核銷」。市政府的目標是,「努力使不良貸款率在較短時間內,以平穩的方式下降到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力爭不良貸款率控制在2個點左右」。

當然,為了拖延壞賬爆發,銀行對企業只得部分退讓。「情況如同潮水湧上來,你說,海灘上的沙雕還能存在嗎?」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支行行長反問,對於不良貸款,「銀行現在做的,就是用手護著,千方百計保護它不被沖毀」。

護著的手段包括由銀行出面和政府協商,「只要能付息,我都給你轉貸。」上述樂清某銀行高管解釋說。不久前,對已經申請破產重整的森泰公司,大部分銀行的口吻一致,「只要付上利息就行,其他動用政府資金。轉貸資金他們去辦」。

「現在是千方百計降不良資產。」上述樂清某銀行高管說。因為對於銀行高管來說,只要「今年不良再增加兩個點,就一票否決(指走人)」。

但護不住的壞賬已經顯現,誰來負責?在溫州,許多分、支行的行長已進行大撤換,平安撤了,光大撤了,華夏撤了,浦發撤了……「已經撤了一圈」。

「在總行層面,現在大家在談問責的問題。這麼大層面的壞賬,誰敢說豁免?」上述高管補充。

對於新增貸款部分,銀行更小心了,有的甚至不惜毀約。當地媒體報導了溫州市長的一句話,「去年以來,我們組織了一批銀企合作簽約項目,總額達758.8億元,截至2013年3月底,僅落實65.3億元。」

銀監會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溫州銀行業新增貸款為137.29億元,而2013年一季度該市銀行新增貸款只有82億元。新增貸款中又有一部分來自表外資產轉表(比如承兌匯票轉成貸款)及投向政府融資平台。

在上述聯席會議上,政府單方面提出的加速降低不良的方法包括:只要法院受理客戶的破產清算申請後,這筆貸款就可以核銷,而過去都是案件終止執行之後,才可以核銷;簡化訴訟程序,銀行不需要起訴、公告,抵押貸款可以直接實現擔保物權,銀行拿到房子然後賣掉。

「這都是不可能的事,」一位參會銀行高管說,這些是政府的一廂情願。

為了多渠道消化不良資產,民間資產管理公司獲准從不良資產處置業務中分一杯羹。這一業務過去由國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把持。華峰民間資產管理公司以及海螺民間資本管理公司與工行溫州分行達成了分別為2.7億和1億的不良資產收購協議,而蒼南潤豐民間資本管理公司也與華夏銀行簽約打包1億元不良資產。

一位接近政府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2012年他所在的投資公司和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在溫州「做了一些不良資產處置」。當時市委市政府很重視,還在市政府大樓設立專門的辦公室。據他透露,浙江省級資產管理公司也正在籌備中,而這家省級公司將專門設在溫州。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曾子穎/圖)

貸款的誘惑

這麼多銀行進來,這個地方就要死。

在此次危機爆發之前,溫州一直是銀行業的集體最愛,原因很簡單,全國範圍內,這裡收益最高——銀行的貸款基準利率上浮30%是普遍現象,風險最小——不良率一直控制在最低水平。

溫州有很強的民間信用體系,溫州商人嗅覺靈敏,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優點。對銀行來說,借錢給溫州商人投機,或借錢給他們進行技術革新,目的都是為了盈利。既然資產市場能創造高收益,銀行何必管那麼多呢?至少,這個遊戲在過去10年從未間斷。

在這種錯覺中,各家銀行都將資源傾斜於此。在浙江,傳統的抵押貸款方式——也就是將抵押物按70%左右計價發放貸款——已經落伍,在降低風險和擴大放貸之間,銀行很快找到新玩法。

2008年之前,一種企業間相互擔保的模式應運而生,在浙江廣泛推廣。這種連坐的擔保方式極大地刺激了企業的資金需求,與此相伴,銀行體系更加欣欣向榮。

溫州建行的一位支行行長回憶:「一開始擔保比較謹慎,信貸規模比較小。還是以抵押為主。」但四萬億之後,銀行間的激烈競爭,更是促進了這張網絡的生長。

「2008年以後,我在管審批,當時規定要大干快上,向企業承諾貸款規模,有條件沒條件都放。信貸規模被撐大。」他說道。

同時,開分行的幾乎蜂擁而至。作為溫州下轄區縣經濟總量最大的縣級市,樂清無疑成為必爭之地。溫州銀行樂清分行行長楊敏彪還記得,1990年代樂清還只有「工農中建」和信用社五家銀行。2006年當地開了11家銀行,及至2008年後,樂清這個縣級市已經湧進二十多家銀行,這還不包括村鎮銀行。

銀行開了就必須放款,否則利潤何來?幾乎各家銀行,都對溫州有傾斜,存貸比限制往往得以突破。一些銀行高管回憶,高峰時,存貸比倒掛的現象時有出現。舉例來說,一家分行在溫州吸收到存款300億,但放出的貸款為500億,再加表外融資300億,相當於吸進300億資金,放出800億貸款。

「不管你負債高不高,先貸給你,先做業績。每家銀行都這樣。」一位當地銀行高管說,「這麼多銀行進來,必然要拚命刺激。」

以2009年上半年為例,溫州市銀行業新增貸款710億元,遠遠超過年初金融工作會議制定的全年500億元的目標,這個放貸量是2007年時溫州地區貸款總量的三分之一,更是超過2008年貸款的全年增量。

與貸款激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溫州2009上半年經濟增速僅為4.5%,位列浙江省倒數第二,且工業增加值為負增長。

而大量資金湧入,一些優質企業,不可避免地成為銀行「營銷」的重點客戶。

各家銀行為了拼貸款量,向信貸員承諾「貸出去有獎勵」。上述銀行高管回憶稱,「本來在風控會上,企業的過會率很低,大量企業進入不了放貸門檻。但是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是變相要搶人家銀行客戶,互保成為一種普遍性條件存在。」

2009年之後,溫州老闆們發現工廠裡突然多了很多信貸員。他們堆著笑臉,希望老闆們「給點面子」。葉健強回憶,有通過政府關係的,也有托親戚朋友找來的。其中一家銀行把所有材料都備好了,過去簽字就能貸出四千萬。葉打算用這筆錢還掉另一家銀行的貸款,豈料那家銀行的支行行長卻不同意,說,你一定要給我一個面子,不能還,如果還掉了沒法向上頭匯報。

2008年,森泰的銀行貸款餘額為2.3億,2009年單年新增1.2億,增加50%多。其中,接近70%的貸款,採用的是互保形式。而在樂清,經信局做了一個測算,樂清企業銀行貸款中抵押貸款只佔40%多,剩下50%多為互保。

在這場遊戲中,銀行的大肆放貸,讓這些「明星企業」負債規模迅速高企,反而成為了槓桿率最高的「高危企業」。

對企業來說,錢少了糟糕,但錢多了更糟,天下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拿了不該拿的錢,往往就背上不該背的債,於是,彼時的「金融創新」直接布下了今日的「連環地雷陣」。

銀行也深受其害,賺錢最多的地方,最危險。反而是那些總部在溫州的銀行開始暗自慶幸,例如溫州銀行,因為受到銀監會法人銀行的監管,存貸比沒有突破70%,受到的衝擊較小。

新的藥方

經濟不恢復,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眼下,正是溫州擠破信貸泡沫的開始,「這是一個還債的過程。」多年浸淫在銀行系統的網友「江南憤青」評論。

還債的過程,需要對症下藥的智慧。但看起來,新的藥方還是以新債還舊債,以時間換空間,在滾動發展中漸漸解決問題。

2012年3月28日,溫州獲批設立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政府希望借改革創新來破解「兩多兩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民間資金多、投資難。

金融辦主任張震宇這樣描述他想要設立的金融機制——「民間的借貸太活躍不行,在這個斷層當中我們要填補,填補的方法就是要搭幾個平台,小貸公司是一個,村鎮銀行是一個,還有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和民間資本管理中心。」

一年之後,在所有的措施中間,小貸公司是發展最快的。幾乎是從無到有,溫州市政府曾提出了《加快小額貸款公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計劃2012年、2013年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分別增加至65家、100家。

在樂清,眼下小貸公司貸款月息接近2分,一般能達到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3.8倍,稍低於法定的4倍上限,貸款時限通常為半年至一年。

問題是,眼下溫州哪些企業能負擔如此高額的利息?「一般好的客戶就走了,吃不消。有些客戶沒辦法,說這麼高我也得借,至少利息比市場上好。」樂清華信小貸內部人士說。

這意味著,這些款項很多時候被輸送給了已經亮紅燈的企業。以樂清華信小貸公司為例,公司2011年註冊成立,註冊資本金2億。因涉及樂清四家倒掉的企業,到2012年底不良貸款「直接冒1600萬」,不良率達5%,「現在要求70%資金要用在50萬以下的小額貸款」。

「風險又在聚集了。最終企業要有利潤出來支撐利息,小貸公司也是一樣的道理。」佑利集團董事長胡旭蒼說,「不然,就會出現使已經不行了的企業繼續延緩,然後慢慢地形成更大面積死亡,連小貸公司都受到拖累。」

當地的民間金融專家、新中國第一傢俬人錢莊創建人方培林則持相反意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常常是救和不救的問題。如果不救,它就必然會死。」

從根本來看,比輸血更重要的是改善實體經濟,提高企業盈利能力。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正是希望政府能在此方面有更多作為。他說,「政策要解決根本問題,比如稅負」。

「金融不是一個處方藥,是一個潤滑劑而已。政府應該想的是,如何幫企業減負。」「江南憤青」說,「經濟不恢復,金改就變成空中樓閣。」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葉健強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