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帶大家領略一下什麽叫做善變。
2個月前高盛認為股市被高估30%-45%,但卻依然將標普的年底目標價位從1900上調至2050。兩周後,這家投行的賣方策略師們又下調了對股市的預期,因為他們堅信投資者對債市的拋售也會影響到股市。緊接著,周五非農就業數據錄得年內最差值,標普卻以創下新高的方式收盤,然後你們能想象到高盛又開始建議未來三個月內超配股市。
如下圖所示,高盛的組合拳:先忽悠買,再建議賣,最後再讓你買(有沒有被繞暈?)
以下部分摘自高盛全球投資研究報告:
我們建議未來三個月超配股市,與我們的12個月預期保持一致。我們上調了除日本以外的所有國家股市目標價位(ps:這點倒是支持馬場直彥“黑”安倍),隨著歐洲央行的降息,債券收益率陡增對於股市的風險已經降低。今天我們保持對英國,美國和日本國債收益率的預測目標不變,下調德國國債收益率目標至1.3%。
資產配置:
股市:建議3個月和12個月超配。預期盈利和股息增長以及高風險溢價會有效支撐股票投資收益率。
公司債券:建議3個月和12個月低配。預期未來息差會收窄,但由於當前息差已經很小,國債收益率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債券的回報率,尤其是對於美國投資評級債券,與此同時我們建議投資者配置高收益債券。
國債:建議低配。預期未來經濟企穩,通脹上行將推高收益率,與此同時歐洲的通縮風險減小,ECB將繼續對刺激通脹實行更多寬松措施。
與此同時高盛還帶來了新的觀點,比如下面的三類選股策略:
1、高Beta值的股票,此類股票在四季度股市整體向好的情況下表現將好於大盤
2、價格高,交易量高的股票
3、基金組合最常流行配置的大盤股
對於上面提到的流行股,高盛給出了下面基金組合最常配置的15支股票:
按照高盛的邏輯,市場當前被高估30%-45%,但是高盛還是建議投資者繼續買入,為什麽,就因為歐洲央行出乎意料地寬松了...這或許解釋了什麽叫做善變。
各位,2013年的中國A股市場把冰火兩重天演繹到了極致。大批小市值公司的股票在50-100倍PE交易,而市值500億以上又沒有故事只有利潤的大公司股票,就只有幾倍PE,而對於市值超大,又眾口一詞說前景暗淡的銀行股來說,居然全體破凈,比之陷入破產境地的估值也不遑多讓。對信璞來說,這一幕並不新鮮。美國60年代時的電子泡沫,2000年左右的網絡泡沫年代,甚至就在2006年和2010年的A股市場,都是如此。但我想,認購硬資產的朋友中大多不是投資專業人士,所以在年底有必要就此現象做一說明。
股票投資,從形式上看,都是由買入-持有-賣出的連貫動作組成,似乎相同。但究其本質,則分為三種盈利模式,其間分別涇渭分明。
一曰投資,這是古已有之的傳統模式,歷經數千年而至美國人格雷厄姆及其卓越弟子巴菲特處而至大成,其利潤來源是分享財產所有權帶來的收益。對於股票投資而言,則是按份額分享被投資公司的紅利和凈資產的上升。
二曰傳銷,本質是擊鼓傳花,把價格遠高於價值的東西從上家手里傳到下家手里,而把現金從下家手里收到上家手里。在股票市場中,這種做法就是鼓吹泡沫,用價格上漲和虛幻的故事來不斷擴大下家的數量,提升其情緒,最後達成傳銷的目的。
三曰投機,這種行為也如同山嶽般古老。股票投機是指交易雙方對某一標股票的漲跌有不同看法,從而對相應股票進行買賣,跟在賭場里賭大小的模式是一樣的。
我們看到,三種行為利潤的來源迥然不同,故投資的周期也不同投資來源於公司的利潤和成長,所以周期必然與公司的發展有關,公司發展不可能是一兩年的事情,更絕非朝夕可至,所以投資行為的周期必然是以若幹年為基準,甚至持有時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也不罕見,在香港成功的小投資者中,持有匯豐數十年取得眩目收益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投機一般而言則更短,極端者如日間交易,持股時間不過幾分鐘。
從風險看,三種模式也不相同。
投資需要的是常識、理性和堅持。那麽想獲得超過平均收益的關鍵就在於找到盈利優於同類而價格低於同類的公司,即優質低價。這原理跟我們在菜場買菜的模式是一樣的。從數千家公司中尋找有競爭力的公司,並評估其價值,在其價格低於價值時買入並持有,在其相對價格不具優勢時置換其他資產。其風險有三:公司判斷錯誤,買入價格高於歷史平均價格,持有時間過短,不足以等到分享公司發展的成果。
傳銷的風險是無法傳給下家的風險,而由於其貨無所值的特點,最後的買家承擔所有風險。
投機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跟在澳門賭場里一樣,大喜大悲,但無論盈虧,都得給政府繳納稅費,給券商支付傭金,這是額外的費用。
堅持第一種方式的投資者資產隨時間的推移,無疑越來越多,占比也會增加,但由於人類的本性,第二和第三種方式也絕不會消失。同時目前資金管理行業管理費+業績提成的模式,由於其管理人分享收益而不承擔風險,所以制度決定管理人是偏向於短期獲利而不顧風險的,所以投機和傳銷即大行其道。風險雖然周期性釋放,但由於人類好了傷疤忘了痛的習慣,以及對於短期暴利的渴望,所以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卷土重來。對於一個成熟的市場,這三種行為會相對均衡,形成一種金融生態循環。但中國市場是年輕的市場,在過去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原始積累的20年里,投機傳銷發大財的案例比比皆是,特別是近10年,貨幣濫發,房價暴漲,這種海天盛筵式的幻想也在股市里蔚然成風,第一類投資者幾乎絕跡。所以在中國的A股市場,大藍籌普遍比在香港交易的相同股票便宜15-20%也就不足為奇。
信璞無疑選擇的是第一條路。這條路雖然長遠曲折,但非常穩健,在自己獲得利潤的時候,也不傷害別人,是一條所有參與者共贏的道路。當然,我們也很清醒的認識到,在目前中國的社會環境下,自己是市場中的絕對的少數派。而未來,即使第一種方式成為主流,由於我們對低價格的偏好(大家都喜歡就不會有低價),也肯定是少數派。所以,硬資產從來沒有做過對外的宣傳推介,為了防止誤傷一些不明真相的投資者,如有認購,總是在事前發問卷核實確認其充分理解並適合我們的這種投資方式。
13年最讓我驚訝和感動的是,不光在年初凈值上升較快時有投資者認購,在10月、12月甚至目前這麽極端低迷的時候,還有投資者光臨。當今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那麽的珍貴,而財務上的托付是最沈甸甸的信任。而這種素不相識的人對我的信任真的令我非常感動。不管各位未來能與信璞共同前行多久,都已經給信璞的成長註入了力量。在此,深深感謝。
那麽,作為諸位投資者寶貴財產的管理者,我們日常工作都是什麽?我想還是要匯報一下,供大家參考。
信璞有三位資深基金經理,三位研究員和六位研究助理,分屬上海和濟南兩個分部。
資金管理行業,研究是基礎,它並不神秘,但很繁瑣。試想,要從數千家公司里尋找有競爭優勢的,並且長期跟蹤觀察,積累數據和資料,這些都需要人手。辦公租金和人員的費用是公司最大的支出,如果收支平衡,則我們向客戶收取的費用與我們的支出是成比例的,我們要做少數派,必須嚴格控制成本,這樣,才能盡可能在較少的費用下保證長期獨立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做的是長期投資,研究人員的經驗積累非常重要,人員流動性過大則無法保證其工作的持續性,對公司和其本人的發展均不利。基於控制成本和人員穩定兩方面考量,我把研究工作切塊,將研究助理崗位設置在了山東省會濟南。這里有山東大學,生源素質頗佳;房屋價格是北上廣深的2-3成,100萬總價即可解決員工的住房問題;交便便利,但同行極少,有效的規避了市場噪聲。我本人借助高鐵的便利,每周往返於京滬濟之間。
信璞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嚴格的實習生培養計劃。實習生在選拔後,先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學習,之後擇優在公司經歷過1-2年的長期實習。最後從長期實習生中選拔研究助理。所以,我們的研究人員工作間配合默契,效率很高。
我們每個人都有側重的行業,比如銀行、能源、基礎設施、消費品、零售、電信、機械制造等。研究采取小組制,組長帶領助理,就某產業鏈進行全面覆蓋,包括產業鏈上下遊、國內外同類公司,有效的規避單一公司財務作假的風險。公司員工每日以博客的方式發表工作日記,成型的資料以數據庫的方式累積並進行內部的書面討論。每周日下午公司全體包括實習生參加例會,討論過去一周中的成型資料。周一基金經理和研究員例會,繼續深入討論。這樣每年每個人自己深入整理的公司就有數十家,旁聽別人整理的公司數百家。我們的模式如同茅臺釀酒,資料積累就如同投料,討論與思考就如同制造與醞釀,假以時日,必出好酒,而且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醇。
信璞各種宏微觀的觀點,將以白皮書的方式統一發表,在此就不一一贅述,有興趣者可參看附件。
在此重申,對於諸君的信任,深表謝意;對於諸君的資產,我們會像管理自己的資產一樣認真。專業與誠信,是信璞的立身之本,清白的聲譽,是我們的唯一資產。
趙曉光:我眼中的矽谷(附最新推薦組合) 作者:格隆匯 趙曉光 連續多年走強後,電子行業今年出現明顯分化,傳統的電子白馬股如A股的歌爾聲學等都陷入了調整,這樣的背景下,要在電子行業投資中獲取超額收益,如果沒有前瞻性的眼光把握產業拐點、深度理解企業價值,那是很難的。格隆匯會員、來自安信電子的趙曉光以及他的團隊通過國際化視野實現多市場電子行業的比較,最先挖掘了蘋果產業鏈的新機會,並推出了環旭電子等牛股,在海外市場方面,及時發掘了比亞迪電子,aac,maxwell,中芯國際,himax等的投資機會。本期格隆匯將分享趙曉光矽谷之行後的收獲和思考,把脈電子行業的趨勢和方向: 趙曉光:我眼中的矽谷 我們節前與幾家智能手機創始人和互聯網企業創始人一起在矽谷從硬件到軟件系列調研,我們會見特斯拉創始人Elon Musk,蘋果前CEO,Twitter、Airbnb、Pinterest CEO,楊致遠先生,蘋果、谷歌和Facebook核心人士,同時我們拜訪多家知名風投,與華美半導體協會交流,收獲良多,引發思考良多,總結如下: 1,從企業角度還是從消費者角度思考產品? 我們過去的思維,太多是從自身產品,盈利模式和業務增長角度思考,我們在與矽谷企業家們交流發現,從改善消費者角度思考產品是他們的共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是抱著改善人類的初衷做產品的,一方面,任何產品都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另一方面,以人為本的思考問題才能拓寬業務渠道,實現客戶價值深度挖掘。以前我們總是擔心一個問題,即使做起來,沒有盈利模式怎麽辦?事實證明,在互聯網的廣度深度下,只要掌握用戶,盈利模式應運而生。 2,硬件領域創新趨勢? 與華美半導體協會交流,硬件創新趨勢體現在兩方面,傳感器、虛擬顯示和智能控制滿足隨時隨地傳感、隨時隨地顯示和隨時隨地控制的需求;但總而言之,由於大陸供應商快速崛起,矽谷創業類半導體公司出現減少趨勢,向大的全球性ic企業集中,華源協會早起發起人都已回國創業。視頻數據處理與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是矽谷和斯坦福大學目前的焦點! 3,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的區別? 中國互聯網創新走在前面。中國企業的特點是一哄而上,羊群效應。在制造業,中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成本創新將產品成本下降70-90%,最終為社會謀福利,但企業最後所盈無幾,太陽能是典型案例。互聯網行業一樣的一擁而上,激烈競爭和低利潤率逼迫企業更前瞻的模式創新,導致中國互聯網企業競爭能力更強。而互聯網和制造業的不同在於,互聯網可以通過a業務鎖定用戶的入口,通過更為高大上的b業務賺錢。這進一步反向激烈了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我們在facebook,twitter交流,他們對國內移動互聯網發展充滿興趣。 4,創意和技術的關系? 即使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相關人員都認為未來科研的重點在於如何從用戶思維更好的創意,信息技術只是手段。目前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熟到一定程度,想法、創意和資源整合能力更為重要。斯坦福大學成立設計學院,矽谷幾個互聯網新貴都是設計學院畢業的。矽谷的產品設計企業大受歡迎。我們過去的文化,重技術輕創意,因此傳統觀點無法接受“idea”可以創造百億市值的事實,但未來必須接受,因為決定價值的是消費者。只是更多考慮產品周期和平臺周期。 5,跨學科的融合全面展開? 從高校到產業,跨學科結合如火如荼,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學生同時要選擇傳統學科,跨產業的融合與合作,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趨勢明顯。從投資角度,傳統行業估值低的優勢體現出來,是我們未來挖掘的重點。這也是BAT在各個領域打造生態系統的原因。 6,大眾和小眾的關系? 企業準確定位非常重要。企業面向兩類用戶,一類大眾用戶,可延展性不強,核心盈利模式是規模效應;一類小眾用戶,規模不大但粘性強,可深度拓展。過去我們思維聚焦於大眾用戶,其實近年在矽谷成功的企業,反而聚焦於5%-10%的用戶群體。矽谷人士看來,對國內走大眾路線的小米和小眾路線的oppo印象最深。 7,大企業和小企業的關系? 為什麽未來不是大企業壟斷?核心是人的因素,大企業註定無法壟斷人才,我們看到無論是矽谷的新勢力企業,多數都是從谷歌、蘋果、亞馬遜加盟,特斯拉也不例外,互聯網新貴亦然,國內互聯網企業亦然,大企業無法一統江湖。而從消費者角度,由於消費者需求的動態變化和多樣性,也導致不斷出現滿足新需求的企業。因此,在BAT一統江湖的時代,未來在各個邊界,還是會不斷出現新的模式和用戶體驗的企業。 8,B2C和B2B的互聯網化的區別? 很多觀點認為B2C的下一輪是B2B的互聯網化。我們比較消費者和企業的效應函數不同。企業的效用可以精確計算,消費者不可以。在工業領域經過充分競爭和計算,利潤空間已經壓縮至正常資本回報率水平;而消費者領域大量中間環節,信息不充分,而消費者選擇多樣性導致存在大量空間。因此相比B2B互聯網化,大數據是未來更大的空間,通過大數據替代傳統企業在管理運營的采購、人力、財務、市場等管理成本,是更可靠的方向。大數據的核心是數據來源和數據挖掘,而不是數據處理,這是未來考評企業價值的核心。 9,為什麽平臺是強大的? 平臺的第一層意義在於做的越早,用的人越多,性能越好,用的人越多。第二層意義在於從服務提供方和接受方看,受眾越多,服務提供方聚合效應越強,因此服務接收方更多。airbnb即是典型案例,驢友越多,房源加盟的越多,因此導致驢友越多。從這點看,蘋果未來的移動支付系統和健康醫療系統符合此特征。 10,中國企業的崛起? 中國企業的崛起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中國廣闊的市場;其二,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其三,華人在矽谷的地位大幅提升,在幾個互聯網巨頭,隨處可見華人工程師。斯坦福大學去年錄取學生,40%是華人。這批華人精英對回國創業和與國內企業合作充滿興趣,對於中國企業技術趕超提供基礎。 11,國內白馬巨頭的新成長? 我們本次調研歌爾聲學矽谷分公司,與從蘋果,鴻海加盟的負責人交流,公司未來與Facebook,谷歌的nest,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在遊戲機,智能家居,虛擬顯示上系列產品合作,並開始為特斯拉等汽車供貨,從新產品密集研發周期看,歌爾聲學新一輪成長周期即將開始。 本次矽谷行程只是開始,我們未來每年將組織2次矽谷和以色列考察交流,為國內企業更好全球化貢獻力量。 最新推薦組合 智能系列: 虛擬顯示:利達光電,歌爾聲學,水晶光電(投行項目暫不能覆蓋) 傳感器:歌爾聲學,碩貝德,大立科技 智能控制:金龍機電 光電系列:美亞光電,聚飛光電,大族激光,中航光電,光韻達 軍工系列:中航光電,振華科技,大立科技 蘋果系列:歌爾聲學、大族激光、立訊精密、欣旺達(目前正在停牌中,複牌繼續推薦)和金龍機電,關註超聲電子、伊頓電子、德賽電池、環旭電子等 半導體系列:振華科技,晶方科技,長電科技,興森科技 如果只推薦三家公司,我們綜合安全性、代表性和行業空間,推薦歌爾聲學、美亞光電和利達光電(水晶光電投行項目短期不能覆蓋)。(作者供職於安信證券) |
i黑馬:第三方手機桌面近期話題不斷,久邦數碼的張向東離職,360的李濤下海創業,引發第三方手機桌面的再次關註。在這個市場,國內占有率比較大的是91桌面和360桌面。有人說,這個行業特點比較明顯:收支不平衡、缺少盈利手段、國內市場競爭大。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還有機會,是值得深思的。
隨著技術的成熟,安卓系統工具被更多的附加在第三方手機桌面上,Launcher整合了更多手機系統管理的常用功能,或是大而全,或者小而美。而作為用戶來說,不用打開各種“管家”APP也能方便的管理手機,還有漂亮個性的主題可以使用,這真正是一件難得的好事。那麽第三方手機桌面,究竟是面臨機遇還是面臨困境,i黑馬嘗試進行一個剖析。
手機桌面的那點事兒
手機桌面現在已經不是一款簡簡單單的手機主題軟件了。它能承載的內容也不止是系統管理和主題、鈴聲,視頻、導航、插件都可以成為第三方桌面傳遞的載體,將服務傳遞給用戶,將流量反饋給App。
手機桌面和系統一樣,好像排兵布陣的大將,安排用戶有條不紊的使用手機。
用戶一旦習慣了某一款桌面,由於使用習慣的影響,其粘著性極強, 如果不是產品質量有比較明顯的降低,正常用戶離開的幾率極小。從目前投入的第三方手機桌面運維數據來看,正常手機桌面的日活躍(DAU)可以達到12-16%以上,請註意,這個數值是日活。
輕便、簡潔、加上萌萌討人愛的個性化,手機桌面在應用分發市場一直處於分發前列。高活躍,高留存、強粘著,這幾個特性決定手機桌面產品極具入口潛質。
但是在前期,手機桌面也屬於App的一種,需要受到第三方市場的制約。在前期應用分發上,第三方桌面也因為其潛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相比來說,背後依靠百度91系三大市場的91桌面,和背靠360手助的360手機桌面,占有比較大的優勢。
也正是由於此,國內有些桌面軟件在國內市場四處征戰,但毫無建樹。而大公司的集團戰略對於缺乏渠道的產品來說,具有優勢。
前期手機桌面借用應用市場得以分發,之後借助用戶習慣和社交口碑進行擴散傳播,最終占據用戶終端。
“組合拳”VS“一招鮮”
目前應用市場已經逐漸進入寡頭時代,除了百度系、360系、騰訊系的市場外,其他市場幾乎很難吸引到用戶。這也是正常,畢竟用戶能夠接觸到的入口都被三家瓜分了。
據百度2014移動互聯網Q3季度報告顯示,安卓日活躍用戶大盤2.7億,增速進一步放緩。這表明目前大多數用戶純新增基本暫停。在目前看來,提升產品DAU已經比擴大新增重要的多。
第三方市場也遇到了分發瓶頸,對於用戶來說,早已不是當年的菜鳥,不是你給我就下了,用戶主動搜索和下載的量,在市場分發占比中增高,這意味著用戶下載App變的更加理性。為了將應用和服務分發出來,於是湧現了兩大幫派:“組合拳”VS“一招鮮”。
“一招鮮”幫派的代表其實有很多,比如絕大部分的中小應用。“一招鮮”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通常流量全部來自某一個特定的產品。在移動互聯網初期這麽做的好處是可以更聚焦、著重發力,但隨著時過境遷,這種模式的疲態就顯現出來了。
“不能將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里”。這個定律似乎也在移動互聯網適用。以百度為首的“組合拳”陣營的思路是,多點布局,矩陣戰略,以降低“非系統風險”。
單說桌面,百度擁有91桌面、安卓桌面、百度桌面、點心桌面等產品,同時在地圖、瀏覽器、手機助手,移動搜索等應用層面上也有布局。這麽做的好處是,這些產品可以發揮“協同”效應——萬一APP應用“不受寵”了,還有分發平臺和桌面撐腰。這就是“組合拳”思維,打群架。
從移動互聯網的思路來看,立體布局可以確保用戶在完整移動互聯體驗過程,有多個接觸點可以體驗到自己體系內的服務和應用,打通用戶體驗。
雲計算潛力大,巨頭們紛紛布局
在移動互聯網里,其實用戶很難繞開桌面,正如同PC上很難繞開瀏覽器一樣。把手機使用習慣搬到雲上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用戶的操作被“記憶”在雲上,用戶物理的位移不會影響實際上的無線體驗。雲和流量入口多層次布局的結合在i黑馬看來有以下幾個好處:
1.占據分發又占據內容生產,用戶對於生態的粘性和依賴度會提高。
2.做雲可以更快的覆蓋用戶,也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OS和硬件上不方便的形式。
3.占據桌面更輕更快的接觸用戶,和用戶距離更近,而用戶完成體驗也是由巨頭布局的應用完成,這樣使所有用戶操作的想象空間全閉環在自己的生態里了。
百度(91桌面+百度雲ROM)、阿里的YunOS、騰訊(Q立方)、360(360手機桌面),各大巨頭一邊察言觀色,一邊暗自布局。早早就在手機桌面市場布下棋子,就等機會成熟。
可以預想,今後用戶一打開手機(或者手機本身就是某品牌自己的)就是一個巨頭的服務,小到查天氣大到購物看視頻,從巨頭的入口進,從同一個巨頭的出口出,一個商業閉環閃亮的形成了。 ——而這也是巨頭們頭腦中的“一站式”服務。
可以預見,在未來,手機桌面無疑是移動互聯網流量的排頭兵,這個排頭兵會因為後端應用和服務的布局展現出他不同的能量,i黑馬認為,在後端“一站式”服務布局相對充分的巨頭角度,手機桌面將是“一員猛將”,必將攻城略地,摧城拔寨。獨立產品在這種情況下要瞧準機會,完成巨頭不能完成的內容。當年iPod之於索尼,又何嘗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