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草根老板真实经验 浙江人22条经典经商法则(ZZ)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bo1o.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1

ZZ:太古系 200年低調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8iik.html
2010
年06月13日 13:35英才 文|羅聲

太古集團旗下最知名的產業之一——太古地產,於2010年5月3日公開招股。這家香港老牌地產商已是第二次計劃上市。早在33年前,剛成立5年的太古地產就在香港和倫敦兩地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1984年,在資本市場持續低迷的時候,母公司太古集團將其私有化。如今,事隔26年後重新計劃上市,太古地產吸引了不少目光。

遺憾的是,由於恰逢全球股市大跌、中國內地銀根收緊、地產行業前景不明,太古地產在其全球路演和公開配售中,遭到了冷遇,機構投資者的認購額不足。在刊發招股章程4天后,太古集團宣佈取消太古地產的分拆上市計劃。

對於此種冷遇,太古集團或許並不會太在意。近200年來,這家老牌英資家族企業一向保守、低調,很少跟風炒熱。

太古與怡和、和記、會德豐曾被併稱為「香港四大洋行」。20世紀80年代前,這四家洋行的主人都是英國人,分屬於施懷雅家族、凱瑟克家族、祈德家族與馬登家族。

此後,和記與會德豐先後被李嘉誠與包玉剛收購,怡和則在把註冊地遷往百慕大後,在香港的影響力逐漸式微。只有施懷雅家族的太古集團依舊沿著既有的軌道發展。

今天的太古集團,旗下產業包括航運、航空、地產、交通運輸、冷藏、貿易及實業、保險、農業、零售……其中,僅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總市值就超過2000億港元。而太古系非上市公司的規模,連業內分析師也搞不清,有香港分析師表示:「龐大的太古系究竟多大,估計只有其家族嫡系能說清楚。」

中國根基

香港地方太小,家族事業的重點只能放在上海。

時間回溯到200年前,太古的創始人約翰·施懷雅是英國約克郡一個羊毛貿易商的後代。18世紀90年代,隨著美洲新大陸的崛起,英國的羊毛行業面臨著從美洲進口的廉價棉花帶來的競爭壓力,不少羊毛商人宣佈破產,約翰·施懷雅的祖父和父親也不例外。

1816年,23歲的約翰·施懷雅在英格蘭西北部著名港口城市利物浦開了一家小小的紡織廠,經營羊毛紡織業務的同時,還在英國與西印度群島、美國之間做進出口貿易,生意不錯。1832年,公司名稱改為約翰·施懷雅父子公司——今天太古集團在英國的母公司仍然叫這個名字。

1847年,約翰·施懷雅去世。家族生意由其兩個兒子約翰·撒繆爾·施懷雅和威廉·哈德遜·施懷雅打理。當時年僅22歲的約翰很有經商天賦,接手公司短短數年,就成功地將家族生意國際化——在美國阿肯色州和澳大利亞墨爾本設立了分公司。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施懷雅父子公司的棉花貿易受到了沉重打擊。於是,施懷雅兄弟開始轉向對華貿易,做起了歐洲和遠東之間的茶葉、絲綢和紡織品的進出口生意。

第一次到上海,撒繆爾就發現長江流域的航運業務很有發展前途——當時長江是西方與中國內陸通商的唯一通道。恰在此時,一位利物浦造船工程師阿爾弗雷德·霍特找到施懷雅兄弟。霍特設計了一種新式汽船,航速快且耗油少。他建議施懷雅兄弟用這種船運輸往來於利物浦與遠東之間的貨物。撒繆爾果斷答應下來,投資了霍特朋友的「藍煙囪」輪船公司。

此後,施懷雅兄弟又在上海收購了瀕臨破產的布魯爾洋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巴特菲爾德與施懷雅公司」(中文名即為「太古洋行」)和太古輪船公司,控制了舊中國的長江航運。很快,太古輪船公司開闢了遠東的海參崴、日本、菲律賓、馬來亞、印尼、泰國的航線,加上原有的歐、美、澳各洲航線,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航運公司之一。

1870年,太古洋行在香港開設分行。英殖民地的環境讓它如魚得水,太古很快成為香港的四大洋行之一。此後的一個多世紀,香港始終是太古集團最重要的業務地。

約翰·撒繆爾·施懷雅極為看重中國市場。在他看來,雖然香港與上海都可成為溝通世界的紐帶,但香港只能輻射到南中國的兩廣,而上海則差不多可以覆蓋整個中國。去世前,他對兩個兒子說:「香港地方太小,家族事業的重點只能放在上海。」

據說,「太古」這個中文名字也是約翰取的。每到年節,中國人家喜歡在門上貼「大吉」二字,撒繆爾看到後,認為這兩個字肯定是中國人都喜歡的,於是決定將它作為公司的中文名字。沒想到,因為筆誤,「大吉」變成了「太古」,倒暗合了「規模龐大、歷史悠久」之意。

慢功細活

只做長期投資是太古一向的傳統。施懷雅家族現任繼承人說:「考慮一個項目的時候,我要看50年。」

業界對香港四大洋行曾有過這樣的評價:怡和鋒芒最露,和記積極進取,會德豐內訌頻起,而太古則內斂保守,是埋頭做事的典型。

以太古地產為例。這家1972年成立的地產公司,做的第一個大項目就是香港太古城。太古城於1976年開始首期銷售,此後短短5年間,價格上漲了6倍。至今,太古城已有30多年樓齡,樓價卻能保持與周邊的新盤不相上下。

如此受投資者青睞,除了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太古城過硬的配套設施、優質高端的物業服務也是重要原因。有香港地產分析師表示:「香港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太古城。」

太古地產在香港總共只有三四個核心項目,這些項目一般都是只租不售、長期持有。這讓太古能夠更好地對項目周邊的環境做投資和提升。它往往在剛開始建造一個項目的同時,已經考慮好這個區域在5年、10年後需要什麼樣的購物廣場了。

習慣「慢功出細活」的太古,在香港商界顯得有點另類。20世紀90年代,中國內地的地產行業逐漸升溫,恆基、恆隆、新世界、新鴻基等香港地產商紛紛來到內地投資,但太古地產遲遲不動。直到2001年,它才在廣州開發了第一個商業地產項目——「太古匯」,此項目歷時10年,到今年1月才封頂。

在香港,我們花了30年成就了今天的太古地產,所以我們會看北京、看上海的未來10年、20年。我們不想在兩年裡投資二三十個城市,這太有野心了。有時太急就難以保證品質。建一座大樓很容易,但要使它變成一個成功的項目,取決於最後人們如何使用它。太古地產中國區常務總裁安格里這樣說。

只做長期投資是太古一向的傳統。施懷雅家族第六代繼承人更加秉承、發揚父輩的長遠眼光:「考慮一個項目的時候,我要看50年。」

 

財富漣漪

施懷雅家族很少進入陌生領域。太古集團今天的龐大產業群,往往都是一環套一環衍生來的。

保守風格的另一個體現是,施懷雅家族不相信「商者無域」,它很少進入完全陌生的領域。太古集團今天的龐大產業群,往往都是一環套一環衍生出來的。

當太古輪船公司的規模日益擴大時,它需要自設維修設施。由於香港是個優良的深水港,是理想的修船地點,因此太古於1900年在香港東區魚湧買下一塊地,興建太古船塢。

1972年,原先位於魚湧的太古船塢關閉,太古與黃埔船塢聯合創辦香港聯合船塢有限公司,投資2.5億港元,轉而在青衣興建了新型現代化造船廠。此時,香港的地產業逐漸興盛,太古船塢舊址上的大片土地就成了集團發展房地產業的現成資源。

早在1872年,約翰·撒繆爾·施懷雅就看好空中航運。在他看來,空中航運與海運都是世界貿易逐漸繁榮後的受益產業,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空中航運的前景更為廣闊。

然而,直到76年後,撒繆爾的這一想法才得以如願。1948年,香港空難頻繁,剛剛成立兩年的國泰航空陷入危機,施懷雅家族趁機購入其45%的股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今天的國泰航空已經成為香港的航空業霸主。

隨著航空業務的蓬勃發展,太古開始將業務拓展到與航空業相關的一系列領域,包括地勤服務、機場保安以及機艙膳食等。

1947年,借助太古船塢豐富的工程技術資源,太古集團成立了太平洋飛機維修有限公司;1960年,該公司與怡和飛機維修公司合併,組成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該公司以啟德機場為基地,為國泰航空的機隊以及其它往來香港的班機提供維修、保養、翻新、改裝以及各種支援服務,並擔任啟德機場的地面設備保養工作。

20世紀70年代中,太古又聯合怡和、和黃、九龍倉合資創辦香港空運貨站有限公司,太古佔三成股權。

此外,太古還先後創辦了太古航空食品供應公司、國泰航空飲食服務有限公司,香港機場服務有限公司及航空護衛服務公司等。其中,啟德機場所有班機上的飛機餐,有3/4由太古航空食品供應公司提供。

政商合作

中英聯合聲明發表後,太古集團兩次巨資拍得香港土地,以實際行動表明對香港經濟的信心。

2003年9月,時任香港太古集團CEO的何禮泰在為香港大學所做的講演中說道,在中國做生意既不需要「本地合作夥伴」,也無須過分將精力放在「搞關係」上,甚至不需要遵循所謂的「潛規則」,只要按照規矩辦事,在中國做生意也是可以賺錢的。

不過,何禮泰的話可能並不是太古生意經的全部。至少,太古在香港一向很注意與港府的關係。

早在設立香港分行之初,約翰·撒繆爾·施懷雅就僱用了一位深諳國情的廣州商人莫仕揚作為買辦。此時,莫仕揚已在香港經商10年,與各國商人交際甚廣,精通英語。他建議撒繆爾在與港府的關係上多下功夫。此後,凡是港督重視的公益慈善事業,太古都會表示支持;只要港府的政策不嚴重損害太古利益,太古總是投贊成票。

這種感情投資,在數十年後獲得了巨大的回報。

在國泰與港龍的競爭中,香港財政司於1985年頒佈了一項政策:一條航線由一家航空公司經營,先獲空運牌照局發牌的一家將擁有所指定航線的經營資格。而此時,大部分利潤高、容量大的航線牌照早已由國泰航空獲得,此政策令港龍航空只能去經營那些利潤極低的航線。20年後,港龍最終被國泰收購,成為後者的全資附屬公司。

時任香港財政司的彭勵治爵士此前曾任太古集團及國泰航空主席多年。1986年退休後,他又重新擔任太古集團董事。事實上,太古集團的高層中,有很多人曾擔任過港英行政局或立法局議員。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發表前後,很多洋行紛紛將註冊地或實際業務重心遷出香港。太古集團卻反其道而行之,更緊密地與中資企業合作,表現出了對港府的絕對支持。

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不久,太古在拍賣會上以7.03億港元價格,投得面積達11萬多平方英呎的金鐘域多利兵房一號地段。一年後,再以10.05億港元價格,擊退新世界發展、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南豐等集團,投得面積更大的金鐘域多利兵房二號地段,以實際行動表明對香港經濟的信心。

現任太古集團名譽主席艾德里安·施懷雅是家族第五代繼承人。目前,施懷雅家族的大部分成員仍居住在約克郡等地,從小接受標準的英國式貴族教育,其男性成員均擁有英王授予的爵士銜位。

來源:http://finance.ifeng.com/hk/gs/20100613/2311935.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