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掌故
香港股票資訊
神州股票資訊
台股資訊
博客好文
文庫舊文
香港股票資訊
第一財經
微信公眾號
Webb哥點將錄
港股專區
股海挪亞方舟
動漫遊戲音樂
好歌
動漫綜合
RealBlog
測試
強國
潮流潮物 [Fashion board]
龍鳳大茶樓
文章保管庫
財經人物
智慧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創業
股壇維基研發區
英文
財經書籍
期權期指輪天地
郊遊遠足
站務
飲食
國際經濟
上市公司新聞
美股專區
書藉及文章分享區
娛樂廣場
波馬風雲
政治民生區
財經專業機構
識飲色食
即市討論區
股票專業討論區
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區
建築
I.T.
馬後砲膠區之圖表
打工仔
蘋果專欄
雨傘革命
Louis 先生投資時事分享區
地產
不預設立場,不追究原因:勢?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260 這是一個炒到嘔的基金經理的一句說話: ........「不要理會市場先生為甚麼悲觀或是樂觀,也不用太認真看待市場上的評論。可以的話,多花時間從股價的走勢或圖表去聽出市場的主調......不預設立場,不追究原因,不逆勢而行。」他把手上的紅酒輕輕的晃了一下。............ -------- 我對不同人士的操作方法表示尊重,始終市場上要有不同種類的人,或者羊群裏面要有足夠多的羊,我們才會有更多獲利的機會。 不過,假如上面基金經理的話成立的話,我何須找基金經理替我交易?用電腦程式就可以了。這也十分之矛盾,因為他旗下的基金公司分析員卻一直出分析報告。既然不須立場也不追究原因,要分析報告來做乜?看圖表不就行了? 我同情的理解:他是說,市升市跌,可能是毫無原因,追究也沒有用,最重要是找出趨勢,順勢而為。 「找出趨勢,順勢而為」是大家夢寐以求想做到的。但這是否看圖表就能完全看得出來?點解科斯托蘭尼破產兩次,但最後成功了,還對圖表鄙視?科老說: 「 看圖表是一門徒勞地使之成為科學的東西的科學。」 「 在我的實踐中,我認識許多交易所小投機手,他們根據圖表發展趨勢進行交易。他們沒有一個人成功,相反,很多人不久便退出交易所。」 「 當然圖表分析家有時也能猜中趨勢。交易所只有兩匹馬在跑:上升或下降。有沒有圖表人們都可能猜中。對一個猜中的圖表分析家來說,最不幸的事是他在獲利後,變得更加狂熱。從長期來看圖表分析也只有一個規則:人們能贏,但肯定會輸。」 點解世上最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索羅斯要不斷分析宏觀經濟,設立理論,並要解釋市場某些事件的現象?他說:「不可能在圖上畫幾條線,就可以知道股價升跌,兩者根本沒有邏輯關係。」 最怕的就是以為自己找到了趨勢,實則搞錯了。這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遠離羊群,保持清醒的頭腦,才是致勝之道,這亦是價值投資的精神。拘泥於順勢逆勢,只會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而導致失敗。 什麼動態價值投資、新派價值投資、逍遙價值投資,全是胡言。價值投資只有一個原則:安全邊際。用五角或以下的價格買入價值一元的東西。所謂「勢」,是我們操作的環境因素,不可以在我們作決定時喧賓奪主。
調整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223 其實股市的升跌,主因都是離不開供和求。 國內重啟IPO,啟動國外企業在內地掛牌,都是為了增加股票供應,從而減慢國內股市的上升。 本地市場也是供求的定律。在股價低迷,賤物鬥窮人的時期,企業大量回購股份,減低了股票的供應量,令市場較易上升。相反,現在不少企業爭相批股、IPO等,變相是增加股票的供應量,令上升的阻力增加。 從市場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經常說股市大成交上升乃是股票由強者轉入弱者手中的過程。股市在低谷一直殺上來,末段多數是由信心不太強的投資者,由半信半疑變為相信上升而買入所造成的買力所支持。一旦要買入的人都已買入,買力減低,股市便很容易進入下跌調整。 要經歷調整,將股票從新由弱者轉回強者手中,上升的動力才會重燃。 我個人是傾向相信調整是會即將發生(我不 排除可能會看錯)。當然我是看多個指標,燈神是一個指標。另外我也會看自己熟悉的股票,例如東方電氣,它總是先行於大市作出調整。投資者現在要求的不再是 「無咁差」的數據,而是真的好數據。企業業績見光死的遊戲也開始展開,例如宏利今天的情況(在美國跌緊 14%)等,均會令投資者開始增加了風險意識,減少風險胃納,令調整的機會增加。 當發生了強者弱者大洗牌的過程後,股市又會繼續健康發展了。
累積悔恨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307 大家經常聽到我時常講:「保持謙卑、累積悔恨」。那是軀除投資心魔的最重要的心法。 其實我都經常有和朋友傾談去年的「戰績」。有跟開這個網誌的朋友都知道我去年都是有損手的,幸好是不跑輸大市。那當然一些追求絕對回報的人士會鄙視這種「戰績」。說實在,我也不滿意這種「戰績」。 去年犯錯太多,主要原因只得一個:自己功力不足。 功力的意思包括對宏觀經濟的看法、操作技巧、甚至對企業分析和估值都有大量不足之處。功力不足卻自以為是,那是最大的問題。 要挽回錯誤,最重要是知道錯在哪裏,針對自己的弱項去大幅改造。而不是假檢討: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142 。 和我相熟的網友都知道我自去年以來,無論 在投資理念上、操作上或者認知上都作了不少改變。那是下了苦功潛修的結果(當然我的潛修,是沒有什麼航運大王或者資源大亨指點然後彈出來買股,我也沒有多 大鑽研鑼+葱,亦沒有失蹤)。暫時已追回失地有餘,雖然 so far so good,自己也感到有進步,回報比之前愈來愈好。但依然有所不足,仍要繼續往最痛苦最沉悶的地方鑽研下去,例如繼續研讀 Graham 的 "Security Analysis"。正如學功夫,其實馬步和步法是最重要。 去年受出版社所托「出書」,其實去年已交 了稿,只欠付印出街。但最後都是要止住。今年回頭看去年的「稿」,內容實在非常不足,若然出街,極有可能對不起讀者。於是今年洗心革面,再將書的內容從新 再寫。現已再次「上繳」了全稿,算是盡力而為,絕不會像什麼「借一千萬」的行貨那樣敷衍和「忽悠」讀者。 大家若有鑽研近代的政治和歷史,西方國家 尤其是近幾年美國的外交,簡直是一團糟。歸根究底是西方社會以為憑藉自己過去的成功而手握真理的「意識形態」,卻漠視世界另一邊實際發生的事情和問題,那 些問題其實是有深遠而複雜的文化、社會和地區互動因素造成。在自以為是但其實是無知的情況下胡亂插手,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混亂和仇恨。因此,以為自己掌握 了絕對真理是危險的事情,不斷認真求知、批判,與時並進才是王道。我沒有絕對真理在手,但我握有知識和常識 (Common sense)作為基礎,在與市場和別人的交流中,盡量接近真理與時並進。
炒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370 A B 1,000,000.00 1,000,000.00 1 1,200,000.00 1,200,000.00 2 1,440,000.00 1,440,000.00 3 1,728,000.00 1,728,000.00 4 2,073,600.00 1,382,400.00 5 2,488,320.00 1,658,880.00 6 2,985,984.00 1,990,656.00 7 3,583,180.80 2,388,787.20 8 4,299,816.96 1,911,029.76 9 5,159,780.35 2,293,235.71 10 6,191,736.42 2,751,882.85 11 7,430,083.71 3,302,259.43 12 8,916,100.45 2,641,807.54 13 10,699,320.54 3,170,169.05 14 12,839,184.65 3,804,202.86 15 15,407,021.57 4,565,043.43 16 18,488,425.89 3,652,034.74 17 22,186,111.07
講開炒出炒入的問題,我自己以前在 Excel 做了一些表(已唔記得幾時做的),幫助思考。(Excel 是十分有用的工具,很多時做幾個表較憑空想像省時和清楚) A那行是每次炒賣均獲利 20% ,只要炒賣16-17次,就可以由一百萬炒到二千萬,回報十分吸引。但這種績效,我相信股神、股聖也都無法做到。 B那行是每炒四次,頭三次獲利 20%,尾那一次就損失20%。即是炒四次,贏三次輸一次,勝率 75%。結果炒夠16-17次後,都是只得四百萬左右。如果個表再 run 落去,那要炒到第34-35次才能超越二千萬。但大家要記住,能夠在股票場上75%時間作出正確的判斷,足以令人產生巨富--是上福布斯富豪榜果種。 再將這些表推展開去,假如炒三次輸一次(同樣以+/-20%作假設),勝率66.7%。炒到第17次只能有二百九十萬,最後結果要炒到第64次才能超越二千萬。但大家也要記住,若果在股票場上有三分二時間作出正確判斷,那也能致富,十分之了不起。 再將個表玩落去,假如炒賣一次贏一次輸,大家會發現,搞下搞下D錢會變得愈來愈少。最後炒到嘔都是會變窮光蛋。一般人50/50的勝率才是常態。 當然以 80/20 理論來講,很多人的勝率甚至比50%更低。無知地炒賣窩輪更加肯定勝率少於一半。 當然實際環境是有很多變數,例如贏輸是粒糖還是間廠(肯定唔會次次20%),贏輸的不規率性等等。也會達到不同的結果。 因此,增加勝率以及增加勝利的幅度,並同 時減少虧損的頻率和幅度,是投資人恒久要追求的東西。大師如 Peter Lynch承認,他自己也經常買錯股票;上了福布斯富豪榜的 Ken Fisher 都認為能夠有七成時間做出正確的判斷已能達致巨富,能人所不能,他自己都未必做到。所以過份自信地以為短炒很易致富是錯誤的。 當然我認為價值投資,和適度分散投資於優質的項目,是達致贏多輸少的有效方法。
科學的原則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439 投資的範圍包括「道」和「術」兩方面。 「道」是心態、心理和理念上的東西。 「術」即是技術。例如買入賣出、測市或者評估股票的技術。 有人重道而輕術,亦有人重術而輕道。我個人相信中庸之道,術道並重才能不斷精進。 點解術道並重,那是因為很多時候兩者的界線並不時常可以清楚劃分。 大家看我的 blog,似乎一直以「道」為主,重「道」而輕「術」。 「術」其實很 tricky,要做得好,甚至講得好並不容易。而亦有些像網友方東所講,某些「術」一旦被廣泛採用,就會變得不靈。例如 PEG估值法,在香港突然被廣泛採用,結果是信 PEG 者死。 我認為即使要鑽研市場技術,也要「術」中有「道」。 建立自己的市場技術,也要有根有據,得到 充份證據證明是行得通,而可以較 generally 採用才算成功。術中之道在於科學精神,不能單憑直覺了事。很多人犯了「過份自信」(Overconfidence)、「確認偏 誤」(Confirmation Bias) 或者「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而誤信偏頗之「術」。最常的錯誤是缺乏統計基礎的技術,或者一些不能普遍化的殊例當作普遍性之用。 我幾個月前極力推介的 Ken Fisher "The Three Questions That Count",主要精神都是教大家如何正確建立「術」。 「術」要稱得上可靠,或者科學化,必先要滿足一些條件: -它是建基於系統化的觀察和量度真實的事件。 -它所形容的事情能夠清楚介定,並能被其他研究人士複製從而觀察或量度。 -能為所觀察或者量度的事情找出解釋,並成為假設 (hypothesis)。 -要不斷測試和挑戰自己所立的假設為錯誤,直至這些測試和挑戰都不成立(不能證明假設為錯誤)。 -經以上程序,我們會做出一系列的假設,這些假設連成一起,成為「理論」(theory)。 -理論又會刺激我們產生更多的假設。如果所有假設和理論能夠完全適用和符合所有理論主要涵蓋的情況,它就成為「定律」(law)。 當然我們一般能應用在股市上的技術,未必能滿足以上所有要求。所以很多技術我們只能稱之為「應用技術」,或者「較為可靠的應用技術」,而不能隨意稱之為科學。主要精神在於,盡量科學化,令自己所用的技術變得可靠,愈可靠愈好。 例如測市,單用大市歷史P/E來計算,是不是可靠的指標呢?可否用 P/B、Price/Cashflow、PSR、dividend yield、yield gap等等呢?或者以上咁多個指標一齊使用,甚至將它們十幾年的歷史值拼在同一張圖看呢?會得出甚麼結果呢? ---------------- 特此感謝網友狼人的插畫,太好了。
You can't forecast mania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547 正所謂任何方法都有可能成功,只要嚴格遵守那方法就可以了。 我做的是我認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當然我亦會時常買錯股票、高追咗、睇錯 咗。時常發生的是,業績公布前,認為業績應該好過預期而買進,但開出來卻是差於預期;或者掉轉,以為悲觀預期而賣出,但不料開出來卻是甚好成績。這是股票 投資人時常會發生的問題,最重要是清楚明白自己也會時常犯這些問題。自己知道自己為什麼做一個交易和做了什麼,不斷修正自己的做法。 玩牌的名言是:Tight is right。盡量只在贏面大時下注,減少損失的機會。 很多情況是你根本無法知道贏面是有多少。 例如企業的前景看好,究竟有多好?好到什麼估值才是合理。或者更進一步,一些股票,在30倍P/E時已覺得貴;但過了兩個月,它升到50倍P/E,認為是 離譜;再過多三幾個月,它再升到80倍P/E,O嘴。大家都知道它前景很好,但 80倍 P/E 代表什麼是木宰羊。這種情況好特別,你說它估值瘋狂必定會下跌,但你不知道它會什麼時候回復正常,你不可以沽空它,因為它隨時可能再升多兩三倍才下跌;但 同時你買入它又會有很高風險,因為它有可能在你買入後就下跌。 Don't participate in mania. Just stick to things that have some predictability. You can't forecast mania. 參與無法預計的東西是賭博,我們是做投資,不是賭博。
季度檢討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590 差不多接近一季,我會開始睇返自己最近做了什麼操作以作檢討。 世上最強的投資人,通常有不斷復盤拆局的習慣,不斷回想自己當時為什麼下某些決定,做錯了什麼,做對了什麼,應該什麼時候做,自己用的方法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可以修正,理念上有沒有改進的空間等等。 回看自己近兩三個月的表現尚算不錯 [+83%](比起維斯這類勁人當然絕對不算什麼),但至少已達到目標:擴大跑贏恒指和國指的距離,以及跑贏明燈會假組合兩成。 一個在美國為奧運參賽者做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生說過,設定目標,以及不斷提高目標,才是令一位運動員拿金牌的關鍵。明燈會假組合近期表現不濟,回報不斷被恒指追上,甚有跑輸恒指的危機,所以我會設定另一個回報目標。 我經常說資產配置是回報最重要的因素。近幾個月股市大盤表現不錯,理應持股較多回報較好。但我發現自己卻相反,持有現金較多反而表現更好。有較多的現金水平令我有較彈性的操作,即看錯的時候衝擊較少,以及在機會發生時更準確把握。 另一樣就是自己比以前更敢於 take profit,在好的位置獲利需要心理狀態以及操作計劃上的提升。所謂操作計劃的能力,有很多知識層面上的東西還未充份建立,例如認識驅動某些股票升跌的 催化劑以及關鍵因素是什麼,從而判斷切入和沽出的時間判斷。這種能力要在以後不斷強化。 之後的操作,我會選擇趁低吸納潛力高的股票,同時亦會適度繼續增加現金水平。 會繼續發掘新的投資目標。自己能力圈太小,會花時間去擴大它。始終能力圈太小的話,會錯失很多機會。 對未來看法方面,我見很多人同一時間在想復甦和狂牛。我意見是,現在先只考慮復甦,狂牛唔好諗住,遲一點才想吧。 斷估方面,我認為10月或之前大盤應有一些較深的調整。唔好問點解,話明係斷估。 -------------- Stock Portfolio: 中國人壽 (2628) 14.5% 昆明機床 (0300) 14.0% 東方電氣 (1072) 10.5% 德昌電機 (0179) 10.0% 建設銀行 (0939) 8.5% SOHO中國 (0410) 8.0% 滙豐控股 (0005) 7.0% 六福集團 (0590) 7.0% 奧思集團 (1161) 7.0% 建滔化工 (0148) 6.0% 思捷環球 (0330) 5.5% 中國平安 (2318) 2.0% ---------- 看誰跑得快: http://www.editgrid.com/user/rsbch eng/Competiti on
短炒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741 短炒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我們要以一個中性的角度來分析。 要決定長持還是短炒,還是一邊長持一邊短炒,是基礎理念上的問題。 據我觀察,長持是有較多人得到更好的回報。 短炒 (Trading)是一項體力、知識水平以及心理意志十分強的人才會做得好的工作。一般人短炒多數做得不好,所以回報不及長持。 因此在考慮短炒還是長持,或者有多少部份去短炒,多少部份長持,先要明白自己的短炒是否能比淨長持更能提升回報。 我並不絕對反對短炒,但亂炒一通就無謂了。 Trading 並不是簡單的 set 個止蝕位,定個目標價就算。那是需要充足的經驗、策略和操作的技巧。每個人有不同的方法,每個出色的大炒家都有其獨特的理念和操作方法。 對短炒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從來都不信什麼「細細注,大大聲」。 拿組合一兩個巴仙來炒,除了過手癮外,對整體回報不能起大作用。 要炒就要狠狠的炒,不能婆媽和雞手鴨腳。 落手前先要廟算。投機最主要是計算勝率有多少,就好像玩 showhand 一樣,牌好才落注,不能每局都玩;一旦有極大勝算的機會來臨,就狠狠押它一大注。 風險的管理當然是重要的,當廟算充足,那 自然會知道風險所在,想清楚 exit plan 才動手炒。很多高超的 trader 都是十分 flexible 和具有高度警覺性,一旦發現自己出錯,例如做了長倉但市況卻唔係自己之前所想那樣,在虧損的情況下,可以很果斷的平倉並掉頭沽空獲利。高手是十分冷靜,而 大部份都知道「出得來行」就預咗會有出錯機會,他們會果斷撤出錯誤,然後想辦法彌補損失和減少錯誤,不會被勝敗的心理影響自己的判斷。 一些具備經驗的 trader ,有時都會出現自己「變燈」的時候,英文叫 losing streak,即在某一段時間做乜都錯,俗稱「人衰行路打到 tun (唔識打果個字)」。這多數是因為錯敗心理影響了操作者信心和判斷,以及因「洗濕咗個頭」而引致的操作上傾向偏頗做法的結果。很多高手都不約而同地對這種 情況採取同一種做法,那就是馬上減倉、只 trade 很小的部位,或者甚至平倉暫停操作,然後才建較細的倉,慢慢看清事實真相,重建自己的自信。一直操作著洗濕頭的部位只會令自己一直混亂,不能自拔。 而情況倒轉時,當一切很順利,像前幾日講的索羅斯,他操作是十分 aggressive,順利的時候他會狠狠的下注,要 home-run。當然,有他那麼強的識見,自然有很好的結果。
你真的跑贏了大市嗎?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799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885 以上條 link 是講關於 95% 散戶以及基金經理如何無法打敗大盤的情況。 這是 Bogle 的論調,而 Bogle 是指數基金的始創人,他的公司經營著世界最大的指數基金。 以上的文章十分 cynical。的確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但大家都要知道,Bogle 賣花要讚花香,唔說服大家放棄跑贏大盤的念頭,指數基金點樣 sell 得出? 如果跑贏大盤是不可能的,那麼關於股票投資的討論還有什麼好講?不如睡覺,然後明早去買指數基金算了(但買邊隻指數基金呢??!)。 很多人十分之憤世嫉俗,但這是無助於令自己追求卓越。 要遊戲玩得好,要明白遊戲規則,找出勝負的關鍵。 其實共同基金 (Mutual fund)或者只能做長倉、只能投資某主題的基金,你要那些基金經理長期跑贏大盤十分困難。他們有很多規則,例如某隻股票不能佔資產多於 5%、不在基金公司 buying list 上的股票不能買、被公司 buying list 上刪除了的公司要沽出、不能沽空、顧客經常在市場低位時贖回、被限制現金和股票佔資產的持有量,時常被迫在高位追貨,明知市場大跌也不能大量持有現金,硬 著頭皮要繼續持貨等。所以像 Peter Lynch 這樣的基金經理是極之了不起。 當然,規定寬鬆,基本上可以由基金經理任意操作的對沖基金,跑輸大市基本上是不能原諒。 以前散戶自行買賣股票,現在散戶仍是持有股票,只不過很大部份形式上是透過基金持有。雖然基金經理有時很愚蠢,但有時操作是迫不得已,例如在低位沽貨應付贖回。因此不少基金的績效,和投資在它們身上的投資者的質素也有很大關連。 投資於指數基金長捂不放,也出現問題。假如十年前投資在長倉 S&P 500的指數基金,現在仍是負回報。 我們要尊重市場,但不代表要投降。 所有人都不能一朝變成股神,或者一開波就已能跑贏大市。卓越的人是小數,不代表我們無法接近或者達到他們的境界。但放棄追求卓越,那就肯定不能成為卓越的人。 S&P 500 10-year Chart
死亡、黃金交叉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87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0826&sec_id=15307&subsec_id=15320&art_id=13138563 【本報 訊】港股午後隨 A股暴瀉近 400點,幸尾市買盤湧現,收市僅跌 100點( 0.49%),報 20435點; H指跌 48點( 0.42%),報 11654點;成交減至 568億元,為五周以來最少。雖然大市整體沽壓不重,技術上卻確認死亡交叉( 10天移動平均線跌穿 20天線),出現短期利淡訊號。 連同前日 10天線跌破 20天線後,今年迄今港股曾四次出現短期死亡交叉。統計過去三次經驗,死亡交叉甫現後,市況例必轉弱,其間有兩次港股調整幅度高達 14%;死亡交叉開始至完結,恒指調整幅度則介乎 1%與 9%之間,至於三次維持的時間均不長,平均僅約一個月。 至於及後出現的黃金交叉( 10天線升穿 20天線),當中兩次恒指反彈幅度竟高達 47%及 13%。因此,在牛市期間,短期死亡交叉出現,反而可提供買貨的時機。 -------------- 雖然我唔係圖表派,但有時睇這種新聞也會看不過眼。 喜不喜歡看圖表或者認為有沒有用是一回事,但至少看圖的觀念要正確。 圖表多少是反映當時投資者的心理情況,看移動平均線的交叉,目的是看出市場人士的心理轉變的一個「趨勢」,而不是藉此斷估幾日後短線的股價走勢。 移動平均線是對市場供求趨勢的一種表現,它由於是取過去交易日的價格平均,因此去除了短期股價波動的影響。 由於市場情緒轉變需要時間消化,移動平均線以及它與日線圖和其他不同時段的移動平均線的互動,可以是我們觀察市場情緒的指標之一。(而不是跑去銀行昅嘢) 不同時段的移動平均線交叉,主要是想看出後市一些較大的趨勢。 當短期並正在上升中的移動平均線,升穿時 間較長期並上升中的移動平均線,那才叫真正的黃金交叉 (golden cross)。重點是兩條平均線都是在上升形態。一條升一條跌地相交,那是 average breakout,那是沒有確認趨勢的效果。死亡交叉(death cross) 則和黃金交叉相反,下降的短期移動平均線跌穿下降中的長期移動平均線,代表利淡的市場心理趨勢。 至於看哪條移動平均線,那是靠統計和經 驗。炒期貨和外匯,有人會看較短的10天和20天線;炒股的通常看 20, 50 和 200天線。由於市場睇圖有約定俗成及自我實現 (self-fulfilling) 的較果,市場人士個個都睇果幾條線,那自我實現的效果就愈強。我個人認為炒股睇10天和20天線之間的互動,沒有什麼功效;20天和50天線之間的互動會 較有意思。當然較長期的移動平均線更能道明長期趨勢的轉變,但由於這要較長時間才能在圖表上顯示出來,這也會較為「後知後覺」。 當不同時段的移動平均線重疊的時間愈久, 之後它們分開後所演化出來的趨勢就會愈強烈。因為這代表長期和短期的投資者(所有的投資者)均在那段(移動平均線重疊)時間共同擁有同一種心理狀態,時間 愈久,心理同化的狀態愈強,之後發展的心理一致性就更強烈。所謂重疊,不一定是壘住條線,兩條線在窄幅不斷上下相交也能有差不多效果--例如上圖 2008年12月至 4月之間那段時間20和50天線的互動形態。 當然,大家事後睇圖覺得有些趨勢好明顯。但大家的投資決定,往往在當時圖表形態尚未十分明顯時就要作出。這才是難度所在。 在牛市期間,短期死亡交叉出現,反而可提供買貨的時機。--唔好玩啦,那些所謂的「短期死亡交叉」其實只係訊號不強或者唔 convincing 的交叉,因此往後的趨勢不跟交叉而走。倘若真的有一天,真正訊號強烈的死亡交叉出現,而自己又沒有驚覺牛市已死,在死亡交叉出現時買貨,咁咪大檸樂? 都係果句,這只是評估市場心理的 yardsticks 之一,要戰勝市場,當然要更全面的分析,包括基礎分析。世上是沒有睇下圖就發達咁便宜的一回事。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