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掌故
香港股票資訊
神州股票資訊
台股資訊
博客好文
文庫舊文
香港股票資訊
第一財經
微信公眾號
Webb哥點將錄
港股專區
股海挪亞方舟
動漫遊戲音樂
好歌
動漫綜合
RealBlog
測試
強國
潮流潮物 [Fashion board]
龍鳳大茶樓
文章保管庫
財經人物
智慧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創業
股壇維基研發區
英文
財經書籍
期權期指輪天地
郊遊遠足
站務
飲食
國際經濟
上市公司新聞
美股專區
書藉及文章分享區
娛樂廣場
波馬風雲
政治民生區
財經專業機構
識飲色食
即市討論區
股票專業討論區
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區
建築
I.T.
馬後砲膠區之圖表
打工仔
蘋果專欄
雨傘革命
Louis 先生投資時事分享區
地產
感觀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963 市場會對不同股票有不同的感觀。當然那些感觀都是離不開那究竟是增長股、價值股、收息股等等。 當一些高速增長股,一旦業績出來後被市場 認定高速增長概念玩完,好像中移動那樣,他的估值就會被重估。若它被視作收息股,那麼,決定它股價的因素將會是派息的穩定性、增加派息的能力和股息率。有 豐厚股息但失去高增長,至少在一定股息率下,對股價有一定的承托力。但若果失去高增長,但又無法繼續派發豐厚股息,那就無可避免會被狠狠的拋售。 公布良好的業績,但股價不升反跌,即表示 之前的股價已反映當期業績的利好因素,那是沒有什麼好奇怪的。當一些本身已很殘的股票,公布一個不是太差的業績,卻有大幅上揚的情況,那就是一個很不錯的 利好因素。這種微妙的情況,反映市場人士對它的感觀可能改變了。很多時候,若再沒有其他特別消息,這些股票中線的股價表現都會相對頗強。 對於股市會否大幅下調,不是我太關注的重 點。策略仍然是一方面持有良好的股票,另一方面持有足夠多的現金趁低吸納。七月底是二萬點,現在也是二萬點,但很多股票的價格已經很不同了。眼光可以放遠 一點,找一些有潛力的股份去吸納(但我不會看得太長,6個月至1年的時間是我的關注點)。希望找到一些暫時被市場忽略但具增長潛力的投資。
Risk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6045 見 ckm 大哥講風險的問題,我又插把口講分散投資的問題。 我只講自己的看法,商學院那些冗長的公式或者什麼 Portfolio Theory等等全部丟埋一邊。第一我不是讀商學院的,第二我實在唔明白有乜用,亦唔多覺表現顯赫的投資大師使用它們。 Systemic risk 和 non-systemic risk 都可以知道一下。 簡單講,systemic risk(系統性風險)的意思是,大盤死,冚街死。套用德國股神 Kostolany 的說話:「沒有人選股技術,可以好到即使股市普遍下跌也能賺到錢。在指數上漲過程中,即使是最差的投機人士也能賺到一些錢;而在指數下跌的過程中,即使挑 到好股票的人也賺不到錢。」 Non-systemic risk(非系統性風險)的意思是,冚街無事,得你死。即例如你投資單一某隻股票,那企業突然倒閉、CEO貪污俾人拉Q咗、業績差到無倫俾人洗倉等等。但其他企業沒有這些問題。眾人皆升我獨跌。又或者眾人升爆我橫行,咁都已足夠痛苦了。 分散投資於不同股票可減少 non-systemic risk。即假如我平均投資於20隻股票,其中一支股票的企業突然倒閉,其他19個無事,那損失都是5%。但假如一注獨贏買那間出事的企業,那就是 100% total loss。 分散投資被人反對的主要理由是,一個人顧唔掂咁多支股票,愈多股票要顧及,買中垃圾的機會便更大。 我唔知以上的理由有無統計學或者科學驗證 去證明,但我在社會以及股海打滾多年的經驗來看,它並不成立。在某一個領域是 mediocre 的人,即使他很專注在某一個部份,很多也只會是得到 mediocre的結果。但一些很卓越的人,即使他同時搞很多樣嘢,可以樣樣都出色。 例如奇論或者燈火,你叫他專注分析一支股 票,然後一注獨贏,那可以很危險。叫燈火專心研究如何哄騙別人的方法可能會增加他搏大霧成功的機會,但要他專注分析一支股票然後集中投資並不會增加勝算。 反而他們可能一次過買幾十隻股票的回報會更好,其中一兩隻股票失敗要暫纜都無咁傷嘛。 即使是金牌基金經理 Peter Lynch,自己都時常買錯股票,鼓勵散戶分散投資不同的股票上。反而買得愈多隻股票,hit 中 10-baggers 的機會更大。只要能充份理解自己所作的投資就可以了,有幾多個項目並不是重點。 至於 systemic risk ,則要靠操作的技巧去減低險,例如什麼時候買進、什麼是候離場、沽空、期權或者買不同類別的資產等等。 不過,肯定對的是,波幅不代表風險。波幅反而是投資者的朋友,沒有波幅,何來低買高沽。
The Fallacy of Sunk Cost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6210 時常聽到別人問,這股票跌到咁咁咁,應該點樣?再買好不好? 有心理學家做過一些研究,選一班人去買票看球賽。一些要佢地俾全價 15美元,一些可以便宜些俾 13美元,剩低的只須俾 8美元。結果是付出票價愈貴的那批人出席率最高。 他們有另一些實驗,發問卷問基金經理們,問他們若果花了30美元買了票去看話劇,進入劇院時他們發覺遺失了門票,若要繼續看戲,要再付 30美元重新買票才可以進場(假設他們夠錢在身)。 38% 的回答者說他們會再買票入場。 但當問題轉為另一個問法,他們決定了去看話劇,到了劇院時,未買票前發覺自己唔見咗30美元,他們會否再付多30美元買票進場呢?這次只有 17% 的人願意買票入場。 兩個情況都是唔見 30美元的價值,但前者願意再買票者較多。這就是所謂 "Sunk cost",即已買了票才遺失門票的人,他們早已有一定成本投資了在這件事之中,因此他們較願意再投資更多,至少有場戲睇下,不至之前的投資白花。 這種心態在投資者之中十分普遍,當投資者買入股票,價格下跌,他們會再買,再買後再跌,再跌後再買,以減低之前的平均成本。希望加進投資額能令自己之前的投資減少損失,甚至賺回利潤。這是一些財經人士所謂的「愈溝愈淡」。 索羅斯講過:I don't believe in making money back. Once you have lost it you have lost it. You lose it or make it, but you don't make it back. 要避免愈溝愈淡的陷阱,那就要問自己:假如自己從來都沒有擁有過這支股票,那我今日還會不會買進呢?若果不會,那可能止蝕才是更恰當的做法了。 買股票沒有既定的 exit plan,時常會造成問題。
實戰投資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6248 近日睇黃國英,發覺他是 Jack Schwager "Market Wizard" 的 fans。不是馬後炮,我其實一早估到他對 "Market Wizard" 的心馳神往。事關 "Market Wizard" 裏面的頂尖高手不乏炒到嘔之trader。實不相瞞,我自己也是 "Market Wizard" 的 Fans,做頂尖高手都是我的理想,但炒到嘔不是我的理想。 "Market Wizard" 其中一個核心思想是,要做一個頂尖的 trader,一定要認識自己,並使用合適自己性格的策略。例如一個徹頭徹尾全身是短炒DNA的人,看長線因素無法忍手地短炒是十分危險;但一個是具極高 耐性而身手不太敏捷的人,他短炒的成績也絕對不能和長線投資相比。 以網友為例,有些風格十分明確,像巴黎那樣,他是純種價值投資人,計算是他的強項,但他會沽隨時股票換馬。市場先生和大口仔是長線投資人,買下股票可以很多年都不放,以儲蓄股票為樂。像 Fifa 那樣,他就是投機短炒。 當然世間不是只有黑和白,我相信自己和很多其他網友都是介乎兩者之間。我自己雖然也會較長線投資,但我的短炒 DNA 其實是多的,也十分之有冒險精神。但我相信自己的彈性和保護自己的能力足以令自己在股海長期生存。 最重要是短炒時承認自己在短炒,不能蟹了就變成長線投資。或者告訴別人那隻股票幾年後會點點點,但卻做一些和幾年後發生什麼都沒關係的短炒活動。 炒股的時候,當市場的發生不斷向自己不利 的方向發展(英文叫 losing streak,中文叫「變燈」)時,我個人的看法是損失多少是其次,最緊要是盡快抽身而退。一個洗濕咗個頭兼失去信心的人是無法作出客觀判斷的,勉強操作 已洗濕頭的部位,通常只會愈搞愈糟。無論是對錯都是經常發生,任何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對時賺幾多,錯時損失幾多。 最後都要公布一下,本 blog 之後不會再公布即日實戰的操作和持倉。一來壓力實在頗大,二來隨著讀者人數增加,有不少認識小弟真身的朋友同事都有看此網誌,公開持倉甚有不便,敬請原諒。但當然,一些操作上和對個別股票的看法,我仍然是樂於繼續分享的。
Review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6986 最近自己進入潛修階段,主要是想自己功力和回報更上一層樓。 近月拎返自己疊交易記錄出來再 review。分三個階段:海嘯前、海嘯中和海嘯後三個階段。 Review 的方法是,將每支投資了的股票買入價,賣出價 mark 在那股票的圖表上,並將大盤的圖表比較。再睇返之前買進和賣出的理由是什麼。 得出的結論是蝕錢的操作實在愚不可及,賺錢的操作在海嘯之中和海嘯之前九成都屬幸運。正如我之前所講,股票的操作只有賺錢和蝕錢之分。蝕錢即錯的操作,賺錢即對的操作。 幾百年來交易所有四種 human nature,是永恒不變的,那就是:Greed, fear, hope, ignorance。由於這四種元素是永恒不變,所以市場永遠是重複又重複發生類似的事,又或者投資者不斷混在市場中都是賺不到錢。要擺脫這四個元素,令 自己置身之外,應是成功的開始。 由於自己以前十分疏懶,沒有為每宗交易做筆記,所以 review 的時候較為困難和費時。所以現在都盡量做一些詳細的筆記。 長話短說,經以上檢討有幾樣東西是一定要講。 -漠視市場利空的訊號。上次牛市高峰至海 嘯間其實出現了不少應該沽出的訊號,漠視的結果就是輸錢。基礎分析派的人會認為「市場愚蠢」、「市場不理性」、「市場充斥假指標」、「圖表是大戶劃出來」 等等。經過我對市場增加了理解,並詳細思考後,認為市場是由無數參與者集合而成,亦不會有什麼超級大戶能長遠逆轉大趨勢(他們或者有能力暫時造成一些影 響)。無論如何,漠視市場等於一個醫生看一個病人時,不看他的驗血報告,不看他的心電圖、X-光片等等,那是不對的。 -對基本面有自己的看法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那基本面在市場如何反映。只有市場的表現和自己的看法一致,那才能證明自己的看法是對。 -續上一點,等到市場確認了自己的觀點正確後才行動,那是較容易賺錢。而在一廂情願下過早買入,虧損的機會甚大,因為你要 hope the market acts the same way as you predict。今年自己最賺錢的三支股票,東方電氣、德昌電機和滙豐控股。東方電氣是有點靠運。德昌和滙豐都是在市場有正面肯定時才買入。 -和 Jesse Livermore 的經驗吻合,最能賺錢的投資/投機,那就是一買入後就賺錢的那個操作。並不是買入後蟹一大輪的操作。 -控制虧損和風險,敢於持有賺錢的部位, 及在適當時候沽出虧損的部位。有很多時候,一個部位在賺錢,即表示自己做對了;一個部位不斷輸錢,表示自己做錯了。及時撥亂反正,避免立於泥足深陷的境 地,才能獲勝。經常有人在部位虧損了近四成才問我點算,點解他們在虧損4%而未變成-40%時,及時計劃好點算呢? -分析市場那些股票和板塊在動L,那些是 長年累月被點穴或者嚴重跑輸。像2007年的滙豐就是不斷跑輸,但它最後有沒有「反映其合理估值呢」?有,不過並不是別人或者自己當時所想的 $170,而是下跌到青姐落淚。當然,到2009年第二季,情況就不同了。因此要有個概念是:2007年$140元的滙豐,和2009年 $40元的滙豐,是不同的股票。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東西,那要各自修行。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當自己的回報愈來愈大,那就是自己肯定向正確的方面發展。若然是自己的回報愈來愈少甚至虧損,那就肯定自己走錯了方向。 ------- 由於仍繼續忙於潛修和工作,往後的更新應該會減少。自己 trading 的更新也會減少公開的瀕率(而事實上呢段時間都無乜好 trade)。回答留言會繼續盡量答。對個股的詢問和討論,最好私人留言。
又是風險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7476 風險之道,黃師傅都講咗唔少( 按此 ),那麼我會再作一些個人見解的補充。 首先要引用三句 Jesse Livermore 的名句: -Wall Street never changes, the pockets change, the stocks change, but Wall Street never changes, because human nature never changes. -There are only two emotions in the market -- hope and fear. The problem is, you hope when you should fear, and you fear when you should hope. -Profits always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but losses never do. 黃師傅講出基礎分析上的範圍,那麼我講講其他一點東西,屬於操作上的領域。 風險管理,其實簡單來講就是管理自己的錢,the pockets change才是重點。在什麼時候應該獲利、什麼是候應認輸 and take your loss、出擊的時候應怎樣動用自己的資源。 有些觀念我之前經常提及,例如,資產配置比選股對整體回報有更重要的影響。資產配置的意思有幾個層面,例如現金(或其他投資工具)/股票的比例;持有不同種類股票的比例等等。 另一個觀念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在應 該恐懼的時候來期望,在應該期望的時候來恐懼,尤其是前者,往往會帶來災難。我以前講過,時常有一些投資者,持有虧損近四成的股票來問我如何處置。我會奇 怪,為何他在虧損4%時不好好想清楚該股票出了什麼問題,要如何處置?或者,為何不在買入之前已想清楚這類問題?到虧損40%時,實在為時已晚。面對虧損 不斷擴大,我們應恐懼而找出對策,而不是尋求慰藉。 最後一句忠告是:Following tips from others is the quickest way to go broke
加料盲目 CUP
Fre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7513 其實我一直認為長揸和短炒的爭拗是沒有什麼意思。我認為長揸和短炒的「意識形態」只會阻礙思想的彈性和正確的操作。 我都有些股票持有很久,例如兩保,我持有已兩年以上。當然有些股票很快就脫手,很快就脫手的多數是買錯,或者是很快就到達既定目標的股票。 對股票或者交易所沒有什麼認識,也沒有時間和興趣研究的話,我是強烈建議這些人長線持有指數基金,例如盈富基金 (2800)。 追求跑贏大市是非指數投資者應有的態度,那是應份的。否則,為何要自作聰明和浪費時間,何不干脆買指數基金? 有些argument 好 tricky, 在個 phrase 前面加些形容詞,例如「盲目」之類,那就好像解釋了。追求跑贏大市,和「盲目」追求跑贏大市....... um,實在愈諗愈詭秘......不過我相信好多在這裏追求跑贏大市的朋友,並不盲目。否則,很多的所謂文章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當然,偶然跑輸或者暫時跑輸是經常會發生,但我不鼓勵以「『盲目』追求跑贏大市」作為藉口來漠視一些自己操作上的失誤。(當然,我在理性討論長揸的問題,我是不會加長揸前面加上「盲目」這些形容詞。) 我認為散戶其實較易跑贏傳統的互惠基金經 理,因為散戶資金調度比基金經理靈活,亦沒有法規的限制,例如不會被限定現金水平不能多於某水平,例如20%或者30%等,也沒有被規定一定要買某些股票 或者某些股票唔買得等等。因此,intelligent 的散戶是理應能跑贏基金經理,當然,買指數基金也能長遠打敗8成的基金經理。 我們觀看一些公開操作時,也要留意那個倉,唔計及有無限的新資金能不斷地在低位撈貨(我相信這是95%觀眾所不能模仿的),實績其實是如何呢?或者是,有否像骨骨會那樣,一開出來就已經有幾成利潤打低,無論如何都跑得贏?那個投資者還有沒有自己持有其他股票但沒有顯示出來呢? 還有一個重要觀念要講講,那就是投機炒賣 並不是 easy money。投機者要成功,必定要花很多功夫研究並有很好的經驗作支持。想短炒投機就有easy money多數只會失敗。但另一方面,一講及短炒投機者就以為他們是 brainless gambler,並否定他們,也是錯誤的。世上有不少短炒投機者,無論在股票、債券或者房地產市場,都十分成功。這些成功者每天背後做了多少功夫,他們對 timing 和基礎因素的看法,是大家作為投資者所不能乏視的。 只要能每年都跑贏大市,自然能長期跑贏大市。偶然一年跑輸,只要不是輸得很嚴重,其他年都能跑贏,都有機會長遠跑贏。但連續兩年或以上跑輸,或者有一年特別嚴重跑輸,那就是警號了。難道偶然看一看倉內哪一隻股票跑輸,也有問題? -------- 我搞那個選股比賽,的確證明了大部份選股都跑輸盈富基金。但這非但沒有證明長揸股票是投資王道,這反而證明選錯股票,並長期持有, 是很有機會跑輸。重點是,定期檢討出自己跑輸的股票,並找出原因和考慮如何處置。像我選的奧思,一直就是跑輸,若我真金白銀的倉沒有一早將它砍掉,而是死 硬長期持有,那現在的回報必然有負面影響。 -------- -The game of speculation is the most uniformly fascinating game in the world. But it is not a game for the stupid, the mentally lazy, the man of inferior emotional balance, or for the get-rich-quick adventurer. -Let me warn you that the fruits of your success will be in direct ratio the honesty and sincerity of your own effort in keeping your own records, doing your own thinking, and reaching your own conclusions. -- Jesse Livermore
看市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7677 我將自己之前的留言轉貼在這裏,我認為這些都是我們常遇到的問題: ------ 我建議若考慮增持股票時, 要看以下幾點 (次序較先為較重要): 1. 大盤形勢-- (大盤上升/牛市自然容易買到會上升的股票, 大盤下跌/熊市, 無論股票多優質, 都難逃一跌), 若十分肯定後市會下跌, 那自然不應該增持. 2. 同一板塊裏面其他股票的表現--尤其是板塊表現最好的兩支股票的表現. 若然同一板塊都是強勢, 那你選的股票也要一起強勢才好買. 若你發現你的股票特別大幅跑輸同板塊最好的兩支股票, 那就要十分小心了, 這可能表示你選的股票出現問題. 若然整個板塊都是弱, 那你買入的股票再下跌的機會也會較大. 3. 增持對象本身股票價格升跌的規律--多數股票都有自己升跌的規律, 你能掌握箇中規律, 自然能夠較易掌握增持和沽出點. 當股票升跌突然不依常規, 那就是出現問題的時候了. ------ This is a bull market. 牛市自然能有較高機會買到上升的股票, 以及較易買到大升的股票. 若我到了熊市還這樣操作, 我就會變成燈神了. ------ 今天倉內的建設銀行(939)、北京控股 (392)、東風汔車(489) 均創出一年高位或者新高。今日午市一開,酌量增持了一些東風汔車。(組合 Cash 30%; return +97.4%)......組合回報迫近今年高位,但有一點和之前很不同的是,在上升的過程中我一直有 >30% cash 在我的口袋中,而之前是只得 5% cash,這是十分之重要。 自從海嘯發生之後,我對某些事會有自己的 看法,但已很少對大盤升跌抱既有固定的看法(死牛一面頸或者死熊另一面頸)。我認為死抱自己的個人意見,然後死等(希望--- hope)市場將會向自己的想法的方向發展,是不對的。充份認識過去,並切實閱讀市場現在發生什麼事,看市場是否正在引證自己看法的正確性,才是較好的做 法。由於我們投資於市場,並在市場中賺錢,只有市場才能證明我們的對錯,而不是個別人士的意見。 金市也一樣,我之前極力看淡,但在它升穿 USD$1000時已轉軚,承認金價突破的事實,並思考金價突破究竟是什麼意思。而不是去想像它是否假突破、想像市場如何瘋狂之類,那是沒有用的。黃金的突破是實實在在發生了的事情。 我現在市場看到的是,不少股票,尤其是領 先的股票 (market leaders),仍能繼續創新高或者一年高位,成交量亦不算差,市場似乎仍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中。當 market leader 失去了上升的動力,而由 laggard主導大市上升,那才是令人擔心的時候。例如中移動(941),它每次大升都令我十分緊張,要減持股票才能安心 。當比亞迪、騰訊、玖龍、TCL、創維、吉利、京信、中興、濰柴之類表現強勢的股票謝哂,取而代之是中移動、和黃之類的股票,那我就會很擔心了。 另外,不斷股價創新高是表示該股票健康的 最好證明,有些股票不斷創新高並不代表不值得買,反而有時這卻證明那股票更值得買。創新高即表示該股票求過於供,我們應該是最希望持有求過於供,優質而又 很難買到的股票,at the end of the day,供求定律決定股票的價格,即我們利之所在。 當然,都要囉唆講幾句: -必定要以基礎分析為本,我們不是要盲目高追,要確保股票能持續上升,動力必定是來自堅實的基礎因素--即是良好的盈利能力、增長能力、資產的價值。 -不要過份自信。要無時無刻都警覺自己有 看錯的可能,買入股票時永遠都要想像一旦自己看錯時要如何處理,有句說話很值得銘記:The whole secret to winning big in the stock market is not to be right all the time, but to lose the least amount possible when you're wrong. -------
斷症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7821 港女醫生和她的律師男友(還是老公?唔記得咗) 無能力買中環區的樓成為城中熱話。 講真,雖然我和她份屬同一利益集團,我呢劑都要撐當撈曾。買唔起中環,那可以買其他區也可以買細間D 的樓,再唔係可以索性唔買。醫生+律師的組合都話買唔起樓,那麼全港大部份人點算? Jesse Livermore said, "It never is your thinking that makes big money. It's the sitting." 呢句說話都幾出名,但其實很多人誤解。他的 "sitting" 不是指長揸,他說這句話那時是指等待一個好的買入點,是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切忌無咁大個頭戴咁大頂帽。年初便宜的時候沒有買樓,那麼現在只好等待。而不是格硬追貨,或者致電煲呔叫他推跌樓市。我今年中也想買樓,但結論是......貴,那只好等。 很多時候都不是市場的問題,而是投資者自己的問題。不斷怨天尤人,責備市場,那是無法解決問題。 有朋友問我平時看什麼報紙。信報我近年已經沒有再看,反而每日上網看蘋果。 蘋果最值得看的是那幾個財演寫的專欄,他們寫的東西多少代表市場一般參與者的情緒和觀點。當然,裏面有我特別喜愛的大C,大C的專欄是我要最先閱讀的。 張士佳講關於散戶和大戶分析市場的問題。 圖表究竟有無用,有何用途一直都有爭議。我打個比喻,觀市如同看病斷症,股價圖和一個人的心電圖類似。同一張心電圖給一個經驗淺的新醫生看,和給一個經驗 老到的高級醫生看,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斷症也可能有不同。市場的異動往往走在消息之前,例如思捷洽購華潤思捷的事件,未公布前,華潤創業的股價非常強勢是 沒有解釋的,現在公布了,那大家就知道是什麼的一回事了。不是張圖有無用的問題,而是使用那個人能否使用它從而得到什麼結論的問題。
濰水之戰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8011 我認為韓信是中國歷代以來是最出色的軍事家,他的經典戰役總能令人回味無窮,可堪為藝術。以前我也分享過他那經典的井徑口背水一戰: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9510 。 出色的軍事家都能掌握對手的心理狀態,並運用適當的戰術,這是十分重要。不過更重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很多事情的結果,在鬥爭之前已有很多因素潛伏,並產生作用,作為優秀的主帥,當能利用各種因素為自己創造勝機。 今天講這個戰役,是楚漢鬥爭的轉捩點,但據我觀察,歷史書總是對這戰役輕輕帶過就算,可能是史料有限吧。這就是濰水之戰。 當時楚漢之爭正值勢均力敵,相方在主戰場滎陽、成皋相持不下。漢軍另一路主將韓信和張耳在井徑口一戰後,已滅趙國。漢王令張耳守趙 國,派韓信為主將、曹參和灌嬰為副將,領兵進攻因為內亂以及被楚軍攻擊而致實力太為削弱的齊國(雖然是實力減弱,但還是有一定的力量)。因為若攻破齊國, 那就能進而攻擊楚國的大後方,成包圍之勢。再者齊國物資豐厚,得到齊國會令軍力大增。 漢王一面派韓信攻齊,另一方面派說客酈食其勸齊歸順。齊國答應歸順,可是韓信卻違背兩國信約,趁齊國守備鬆懈時,引兵速渡平原,攻入首都臨淄。 說到這裏,不少人認為韓信攻齊出於私心。我不否認韓信可能的確有私心(領幾萬雄師卻不及一個說客的三寸不爛之舌),但我認為這最有 可能是漢軍的計劃。因為若然漢王一心想說齊歸順,完全沒有理由事先不令韓信停止攻擊。再想深一層,破齊是最合乎漢軍的利益。始終,齊國田氏之前叛楚早有前 科,他們的歸順實在非常之信不過,即使齊國歸順並表面上同意一起攻楚,田氏也甚有可能不聽漢王號令。話雖漢王亦有顧忌韓信滅齊後會坐大勢力而失控,但是有 心腹曹參和灌嬰監視和牽制的韓信,始終是較易控制。 韓信趁這難得機會揮軍直插齊國心臟(若非如此,齊國防線嚴密,要破齊國絕非容易,也要耗用很長的時間),齊軍不及防備四散而逃。韓 信攻下臨淄後,派曹參和灌嬰掃盪附近的殘餘勢力,自己立即派兵追擊逃去高密的齊王田廣。由於漢軍分兵剿滅齊國殘餘勢力,主力不強,韓信和齊軍隔濰水對峙, 等待曹參和灌嬰會師以及呂澤的援軍。另一方面齊王田廣則向西楚求救,西楚派大將龍且和副將周蘭領兵號稱二十萬去救援。 龍且大軍和齊軍會師後,立刻就要攻擊韓信。不少史書都寫龍且狂妄自大,輕視韓信,急於立功,所以求戰。但我認為實際可能並非完全是 如此。因為若然龍且深溝高壘閉門堅守,並且派說客令齊舊地殘餘勢力反叛漢軍,莫說成功的機會不是很大,拖延了時間給漢軍慢慢消化齊國鞏固實力,再者,即使 成功也不合乎西楚的利益。西楚要親自用兵奪得齊國,那才能將齊國牢牢控制,若然齊國靠自己力量就能復國,那就和之前一樣,無法控制齊國,只能乾為他人作嫁 衣裳。 韓信當然明白此理,齊楚聯軍想主動出擊,對軍力較少而又未站穩陣腳的漢軍那實在是求之不得。韓信令軍士造沙包堵截濰水上游,令濰水下游清淺。剛好那時正值十一月份的冬天,濰水處枯水期,河流乾涸是常有的,更令長處當地的齊楚聯軍毫無懷疑。 韓信領軍由濰水西岸涉水直接渡河攻擊駐紮東岸的齊楚聯軍。龍且以為「軍半渡可擊」,引兵攻擊渡河中的漢軍,韓信詐敗,引兵逃回濰水 西岸,龍且身先士卒引大軍渡河追擊。待龍且前部渡過濰水,漢軍放開上游沙包,河水直流而下,將龍且的楚軍截成兩半。楚軍大亂,韓信引軍回戰龍且,大敗西岸 楚軍,曹參、灌嬰擒副將周蘭,東岸楚軍士氣盡失,向南而逃。韓信抓著戰機,立即回渡濰水,一直追擊至城陽,擄齊王田廣、守將田光、田章,曹參引軍東進平定 膠東的田既,灌嬰則西進擊破自立為齊王的田橫,漢軍大獲全勝,盡得齊地。 濰水一戰,漢軍殲滅西楚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奪得齊國這個戰略重地,楚軍大後方暴露無遺,由此漢軍得到了絕大優勢。楚項羽深感極大威脅,只好派說客游說韓信自立為王三分天下,可見此戰役何等重要。 韓信的戰術固然優秀,他的成功,更重要是在最佳的時間,在最佳的地方和這求戰的對手作戰,實在事半功倍。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