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沃爾沃: 大變化即將開始

2013-04-22  NCW
 
 

 

吉利收購沃爾沃的三年間到底做了什麼?沃爾沃在中國的國產化項目為何如此曲折?沃爾沃在中國落地後,吉利將面臨一場真正的考驗◎ 本刊記者 梁冬梅 文在沃爾沃維持了三年的平衡被打破了。

3月1日,沃爾沃汽車宣佈任命拉爾斯 ·鄧(Lars Danielson)為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全球經管會成員,替代此前三年一直主管沃爾沃中國區業務的沃爾沃中國區董事長沈暉,全面負責中國市場的日常管理與運營。

沈暉的離任,距離沃爾沃前任CEO 斯蒂芬 · 雅克布(Stefan Jacoby)“被離職”不到半年。此時,沃爾沃剛剛交出不如人意的2012年度成績單:全球銷量下滑6%,被寄予厚望的沃爾沃中國銷量更是下滑11%。競爭對手奧迪中國、寶馬中國,則實現了年增長30% 以上的業績。

銷量下滑,高管頻頻變動,國產化遲遲未落地,一連串的壞消息令外界對吉利的質疑再起。自2010年3月從福特汽車手中接手沃爾沃以來,屬於吉利和沃爾沃的蜜月期已經過去,吉利三年來在對沃爾沃的整合上到底做了什麼?沃爾沃是否正在進入一個最壞的時刻?

沈暉的判斷正好相反。他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 “對沃爾沃來說,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 ”他稱自己整合沃爾沃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現在終於有時間去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八周。言談之間暗示沃爾沃將有好消息宣佈。

沈暉目前已不再是沃爾沃董事會的成員,他還沒有離開吉利,不過未來的位置並不確定。

他所暗示的好消息很快在3月中旬被媒體公佈。沃爾沃在經過兩年半的長跑後,終於在2月7日拿到了國家發改委關於其國產項目的批文,包括在黑龍江大慶的整車廠、河北張家口的發動機廠以及上海嘉定的研發中心。來自吉利內部的消息稱,2012年10月,吉利以內資 身份申報的沃爾沃成都工廠也已獲得工信部核准。雖然這些項目還需最終上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但按照一般程序這意味著項目已基本過關。

這是一個中國人和瑞典人都等待已久的消息。在此之前,從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到沃爾沃管理層,都因為國產化審批的拖延而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是好消息,但也意味著真正的變化與挑戰即將開始。

對於過去的三年,瑞典人總的來說 感到滿意,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在等待沃爾沃在中國真正落地後,李書福能夠兌現承諾。在收購沃爾沃的談判過程中, “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以及 “利用中國市場挽救沃爾沃” ,曾是李書福說服各方、贏得信任的關鍵理由。他開出了明確的目標: 2015年要讓沃爾沃在全球賣出80萬輛,這幾乎是沃爾沃2012年全年銷量的2倍。

和很多接受採訪的瑞典方面人士的感受一樣,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創新與運營管理中心研究員馬丁· 斯哥爾德(Martin Sk?ld)認為,李書福遵守了自己的頭一個承諾——吉利接手後,沃爾沃截至目前並沒有什麼改變,這不是壞事,但市場需要知道一個品牌在變化。

瑞典藍領工會IFMetal 總部研究部負責人阿來克桑達 · 祖扎(Aleksandar Zuza)也認為,李書福因此得到了初步的信任,但人們還在等著吉利兌現銷 量、市場、投資等目標,對此有“很高的期待值” 。

對於變化的期待和擔憂並存。沃爾沃汽車公司董事會成員、IFMetal 工會沃爾沃汽車公司分會主席格倫· 伯格斯特姆(Glenn Bergstr?m)評價 “吉利這個東家當得不錯” 。作為工會領導人,他也擔心中國工廠的出現給瑞典工人的就業帶來影響。在他看來,公司需要提高產量,但最重要的是“銷量要提得上去” ,否則“未來將要討論在瑞典的兩個工廠和中國工廠之間如何分配產量” 。

吉利並非無所作為。三年間,他們將沃爾沃在中國的團隊從100人擴充到1700人,從純粹的銷售團隊變成了一個包括研發、製造和營銷的全產業鏈運營管理體系。就在媒體發佈其國產化項目獲批消息的同時,沃爾沃的成都工廠已經下線了幾十輛國產化的S60L,準備接受測試。這些國產化的沃爾沃汽車是否會得到市場認可,李書福能否在兩年內兌現 承諾,同時保住甚至為沃爾沃品牌注入新的中國元素?變化即將開始,最大的挑戰是銷量。

異常艱難的審批

沒有人想到審批會這麼難。

吉利最初的設想是收購與落地同時報批。在商務部和工信部,他們都得到了來自最高層的首肯,但發改委內部對並購支持,對落地問題卻有爭議。其時,外界對吉利的資金實力多有質疑。

發改委一位相關部門官員提出,吉利應先完成收購,等沃爾沃盈利之後再申請落地。另一位發改委負責人則支持吉利,認為不給沃爾沃在中國落地,收購沒有什麼意義。最終,保守意見占了上風,並購和國產化落地一事分開報批。

知情人士透露,沃爾沃正式遞交國產化項目申請是在2010年底。吉利收購的是沃爾沃100% 股權,外界原本分析認為這一項目的國產化項目審批應比一般的合資項目快,因為沃爾沃是中國公司全資控股的企業,如果按國內企業報批,只要工信部通過即可,不必再通過發改委外資司核准。

但是,中國政府部門審批的行政程序遠比外界想象的複雜,一走就是兩年多時間。

據財新記者瞭解,主要障礙還是在發改委。考慮到發改委對落地的疑慮,吉利最初打算繞開發改委,以國內企業的名義申請在成都建工廠。這引起了發改委不滿,發改委認為成都工廠項目屬於代工,不符合國家汽車產業政策。吉利解釋稱這是公司內部行為,是授權生產。審批問題陷入僵持。

因沃爾沃的中國身份不被認可,吉利只得“兩條腿走路” ,將大慶項目、張家口項目和上海的研發項目都通過合資公司申報,按程序要過工信部和發改委兩關。2012年10月工信部就核准通過了成都工廠項目,但因發改委態度仍未明確,吉利不敢對外聲張,此外也擔心大慶地方政府對成都先獲批會有微詞。

2012年3月,李書福在參加一個公開活動時向媒體透露,發改委要求沃爾沃以外資身份落地。一時輿論嘩然。根據中國現有汽車產業政策,作為外資的沃爾沃,需要選擇一家中國合作伙伴再成立合資公司。 “自己跟自己結婚多傻呀。 ”李書福說。

“這在汽車界就是一個笑話。 ”多位汽車界業內人士表示,要求沃爾沃以外資身份申請在中國落地,很大程度上讓吉利失去了收購沃爾沃的意義。 “中國企業缺什麼?不缺製造,缺技術、品牌。

你支持收購,卻又把被收購企業當成外資企業,那中國企業未來還要出去收購嗎?”一位沃爾沃人士對此頗為不解。

據知情人士透露,李書福在公開發牢騷後的次日,就受到來自官方的壓力,此後不再公開討論此事。沃爾沃的審批流程因此又拖了一段時間。

一位發改委主管部門官員曾對財新記者表示,之所以將沃爾沃定為外資品牌,原因有二: 一是沃爾沃並不100%擁有沃爾沃品牌;二是沃爾沃品牌的註冊地在瑞典而非中國。但沃爾沃方面對此解釋稱,盡管沃爾沃汽車與沃爾沃集團共同擁有沃爾沃品牌,但沃爾沃汽車在10座以下、1.5噸以內是獨資擁有沃爾沃品牌的,且收購的品牌不應根據註冊地來劃分中資還是外資。

中外身份之爭大大延緩了國產化項目的核准過程。直到2013年2月,大慶、張家口和上海項目才逐級走完了從發改委相關部門、分管副主任到主任的這條漫長的核准之路。

2012年3月剛宣佈合資的奇瑞與捷豹路虎,卻在半年後就拿到了國家發改委的“路條” 。

負責政府審批的是吉利集團副總裁童志遠。吉利內部知情人士稱,童志遠為此吃盡苦頭。對於沃爾沃國產化項目審批中的種種周折,這位知情人士總結說, “對一個沒有像一汽和東風這樣的政府資源的民營汽車企業來說,歧視仍無處不在。 ”有了前車之鑒,此次獲得發改委的關鍵審批之後,沃爾沃中國表現低調,直到2013年3月20日才發表聲明回應,稱將嚴格按照中國相關法律及產業政策進行申請,在資質最終獲批之前,公司不宜對申請細節和事件進行評論。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兼併收購研究所副主任安娜· 菲爾騰(Anna Faelten)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認為,關於中國的監管方面的障礙,可能提高沃爾沃的風險和延長進度。

不變應萬變

沃爾沃中國2012年的銷量數據,一度是沃爾沃高管最不願觸及的話題,因為這 數據距離李書福給予瑞典人的承諾太過遙遠。相比中國人的焦急,對於審批過程的波折,瑞典方面反而保持了足夠的耐心。這在相當大程度上得益于沃爾沃被吉利收購後已連續兩年盈利。

在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前,保守的瑞典人對吉利一無所知。瑞典藍領工會IFMetal 總部研究部負責人阿來克桑達 · 祖扎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回憶說,當他得知一家名叫吉利的中國民營汽車公司準備競購沃爾沃時,他腦海里的問題是: “他們是誰?他們想要什麼?他們的計劃是什麼?他們準備如何建廠?他們的錢從哪來?誰將成為管理者?”促成交易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李書福對各方做出了 “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的承諾,保證讓沃爾沃在管理上獨立,且不減少在瑞典的投資。

沃 爾 沃 汽 車 公 司 董 事 會 成 員、IFMetal 工會沃爾沃汽車公司分會主席格倫認為,李書福信守了承諾。他表示, “從瑞典人的角度來說完全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 ”按照計劃和需要,沃爾沃目前正在瑞典哥騰堡建一個新的車身車間,沃爾沃在歐洲兩家工廠的舊設備也都得到了更換。

從戰略、管理到銷售前端,吉利集團讓沃爾沃和吉利兩個品牌完全獨立,分別在不同的市場中開拓,走不同的經銷體系。比如,吉利在海外主要在發展中國家拓展市場;沃爾沃則繼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中爭取市場份額。它們主要的交集在中國,但在中國也是獨立的兩套人馬和經銷體系。這很好地平息了收購之初外界的擔心:吉利作為一個低端品牌會折損沃爾沃的高端品牌形象。德國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安德里亞斯· 凱斯勒認為,沃爾沃今天的品牌形象跟福特之前的時代差不多。

沃爾沃一位高管曾在2011年中旬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收購完成的前半年,沃爾沃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搭建董事會和管理層架構, “穩定原來的管理層,穩定原有的業務” 。在國產化等運作取得實質性進展之前,以不變應萬變,也是吉利在收購前三年的主要策略。但它能在穩定的同時贏得瑞典方面的初步信任,也得益于它踩中了一個理想的收購時機。

在吉利與福特汽車就沃爾沃收購進 行談判的時候,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包括美國、歐洲在內的汽車市場均大幅下滑,只有中國汽車市場在2008年仍取得6.7% 的增速,2009年銷量更是達到1364萬輛,同比增長46%,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中國市場煥發出全球無出其右的吸引力。

當時的沃爾沃卻處於歷史上最差的時刻,2009年銷量為34萬輛,同比下降10.6%,當年虧損6.53億美元。 “當時 最大的擔心就是公司的生存,最大的想法就是要讓公司繼續生存下去,保住工作。 ”格倫回憶說。

在吉利收購之後,全球經濟形勢好轉,沃爾沃當年就扭虧為盈。2010年全球銷量達37.3萬輛,同比增長11.6%;從2009年虧損6.53億美元轉為盈利3.69 億美元,此後連續六個季度實現盈利。

吉利副總裁張芃在2011年5月北京大學的一個演講中表示,回頭來看,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不僅是戰略型的,也是扭虧型的,堪稱“天時、地利、人和” , “因為2010年市場好轉,沃爾沃就實現盈利了” 。以小博大的吉利當年為了這樁18億美元的收購四處借債,曾引發國內媒體對其資金鏈承受能力的質疑,沃爾沃被收購之後的連續盈利,大大緩解了吉利在融資上的壓力,也緩和了外界對其能力的擔心。

2010年8月至10月,是吉利和沃爾沃的蜜月期。 “吉利跟沃爾沃就跟傳統的中國舊式婚姻一樣,是先結婚後戀愛。 ”沈暉回憶稱。按照規定,在2010年8月2日之前,吉利集團的成員只與沃爾沃人員見過三次面,而且福特汽車的人都在場。8月2日,雙方完成了複雜的交割,組建了新董事會,並對外公佈了未來的種種設想。

在全部10名董事會成員中,吉利只占2席(李書福和沈暉) ,其他董事包括沃爾沃副董事長漢斯· 奧斯卡森 (Hans- Oskarsson) 、 MAN集團前 CEO漢斯·薩繆爾森(Hakan Samuelsson)和沃爾沃工會指定的3名代表等。原大衆汽車北美區首席執行官斯蒂芬· 雅克布加入沃爾沃轎車公司,擔任新的CEO。

李書福果然沒有把沃爾沃變成吉利。這讓瑞典方面,特別是工會組織相當滿意。至於後來的裁員1000人,工會也表示理解,因為整個歐洲經濟都不景氣,沃爾沃並沒有比其他公司更差。

2010年9月初,李書福對外透露計劃在上海嘉定、黑龍江大慶和四川成都建立三個組裝工廠。財新記者獲知,當時吉利為了完成收購籌資,獲得了來自黑龍江大慶市國資平台的近8億美元支持,條件是沃爾沃需在大慶建廠。

10月,沃爾沃中國區管理團隊基本組建完畢。沈暉被任命為沃爾沃汽車全球高級副總裁兼沃爾沃汽車中國區董事長;原北京奔馳中方總經理童志遠被任命為吉利集團副總裁兼沃爾沃中國區CEO;曾在青島海爾工作多年的王召興被任命為沃爾沃汽車中國區總裁;原沃爾沃汽車中國區 CEO 柯力世(Dr.

Alexander Klose) ,被任命為沃爾沃汽車中國銷售公司首席執行官;原沃爾沃汽車托斯蘭達工廠總經理拉爾斯· 丹尼爾森(Lars Danielson)被任命為沃爾沃汽車中國區負責工業系統的副總裁。

沃爾沃同時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區總部。沃爾沃中國從原來的銷售公司,轉變為包括研發、採購、生產、銷售與營銷、人事、法律等完整架構的企業。 “跟其他跨國汽車公司最大的不同是,沃爾沃中國是全價值鏈的企業。 ”沈暉稱,中國區直接向他匯報工作的12名高層管理人員,有一半以上來自國外。

但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國落地的重要意義。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在並購交易中擔任高級顧問的沃爾沃前CEO 歐 斯 龍(Hans-Olov Olsson) 起了非常獨特的作用。歐斯龍非常清楚沃爾沃未來的增長在中國,這個交易的主要目的不在沃爾沃公司本身,而是擴展中國和北美市場,通過中國的增長增加研發投入,從而帶動其他市場。

交鋒董事會

然而,不同管理文化的差異,自2010年11月後逐步暴露。在當月國內的一個論壇上,李書福承認沃爾沃董事會內部、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在諸多問題上存在分歧。

隨後的12月初,英國 《金融時報》報道稱,吉利希望在中國再建至多三家工廠,位於瑞典哥德堡的沃爾沃管理層則希望在擴張之前先確立扎實的商業理由。沃爾沃內部關於在華發展策略的討論“激烈,但沒有鬧翻” 。

格倫對財新記者表示,董事會上的爭論是正常的,大多是兩種管理文化的差異。 “我們(瑞典人)可能想得更多,動得更慢,希望討論清楚了再行動;而中國相對來說比較沖(head-on) ,動得比較快,認為太多討論是浪費時間。這在某些時候可能會是個問題。不過我想我們都需要向對方學習。 ”這些爭論,還很可能源於中國人在報批國產化項目的同時就已經開始建廠了。邊建廠,邊審批——這在中國是操作慣例,但在歐洲人看來是違規行為。

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表達方式上。 “雅各布是德國人,說話比較沖,有什麼說什麼,不滿意就直說。但李書福是中國人,說話比較含蓄,而且過去一直比較成功,身邊的人跟他說話都比較注意,所以他不太習慣。 ”一位接近李書福的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後來接替沈暉進入董事會的張芃也對雅各布的風格很不習慣,他剛加入董事會時還積極發言,與雅各布有過幾次爭論, “但好幾次因為技術問題辯不過,直接被嗆回來” ,後來張芃便很少在董事會上發言。

另一個激烈的衝突發生在 “大小車之爭”上。

李書福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對中國市場更瞭解,國內消費者更喜歡大車,他希望未來沃爾沃引進中國的車型可以更寬大些,針對中國人的消費偏好進行相應調整。這在董事會上也引起了爭論, “他們(瑞典人)覺得不行,車變大了就耗能大、材料多、占地面積大,不節約,不符合當前全世界汽車工業發展方向。 ”李書福說。

甚至連沈暉作為沃爾沃管理層成員是否應該兼任董事,也在沃爾沃董事會上成為爭論點。按照歐洲企業慣例,管理層成員除CEO 外一般不在董事會任職,董事會只負責戰略層面的事情。但沈暉同時擔任沃爾沃全球高級副總裁和中國區董事長。由於瑞典人很在意這種規範,2011年9月,沈暉退出沃爾沃董事會,吉利集團副總裁、並購核心成員張芃接替他擔任董事。

“李書福與管理層的矛盾主要是跟雅各布之間的矛盾。 ”一位沃爾沃汽車人士稱。雙方在產品定位等方面的分歧一直難以彌合。 “管理層認為買奔馳、寶馬的人不會買沃爾沃,買沃爾沃的人不會買奔馳、寶馬,這是沃爾沃的品牌定位。但李書福認為,讓買奔馳、寶馬的人來買沃爾沃不好嗎?管理層卻覺得不一定好。 ”這些爭論的一個副作用,是後來李書福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願再出席董事會。沃爾沃的董事會每年召開五次。在並購完成的第一年裡,李書福每次都飛到瑞典參加董事會, “非常累,一開就一整天,之前還要倒時差” 。但2011年9月開始的新一年沃爾沃董事會會議上,李書福沒有來,此後也沒有再出席董事會,這讓瑞典當地媒體頗為不解。上述接近李書福的知情人士稱,李書福英語不太好,董事會會議需要借助翻譯才能交流,他不勝其煩,這是他不再參加董事會會議的原因之一。但這一做法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吉利集團和李書福對董事會的影響力。 “張芃的石油公司財務背景及經驗,無力說服董事會其他成員。

但李書福在會不一樣,他是老闆,而且他有成功經驗。 ”“董事會會議多數是討論營運報告,李書福更多地想戰略層面的事,不想參與日常管理。 ”上述知情人士說,在李書福心中,沃爾沃的重心在中國,他需要把更多時間花在這邊。而事實上,李書福是個不服輸的人,一直在默默努力彌補語言溝通上的鴻溝。一位接近他的業內人士評價說, “第一次見他,他的英文不行,現在能聽出來英文翻譯有問題,能指出其中的錯誤。 ”雅各布後來支持了在中國建廠的行動。2011年2月25日,沃爾沃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其未來五年在中國的發展戰略,最核心的內容是在中國建立成都和大慶兩個生產基地和上海總部基地,2015年達到20萬輛車銷量和佔領豪華車市場20% 份額的目標。這表明董事會和管理層在沃爾沃中國戰略方面基本達成了一致。

李書福的缺席也是其應對董事會衝突的策略。據瑞典一位媒體人透露,沃爾沃副董事長漢斯· 薩繆爾森後來成為李書福在董事會日常會議上的代表。由此,李書福與雅各布的矛盾轉移為漢斯·薩繆爾森和雅各布的矛盾。

最終,董事會與管理層的矛盾以一種特殊形式結束。2012年10月,因輕微中風休假一月計劃回來上班的雅各布“被意外辭職” ,原董事會成員、前德國Man 集團 CEO 漢斯 · 薩繆爾森成為新CEO。雅各布後來對此次人事調整表現出了強烈不滿。

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兼併收購研究所副主任安娜· 菲爾騰和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創新與運營管理中心研究員馬丁· 斯哥爾德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均表示,雅各布和漢斯在一些戰略性問題上的衝突,是前者辭職的重要原因。但馬丁·斯哥爾德對雅各布的離職感到惋惜, “他在市場和技術方面都有非常獨特的優勢,沃爾沃已經很多年都沒有一位這樣經驗豐富的CEO了。新任 CEO 薩繆爾森當然也有很好的記錄,但卡車跟載人客車還是不一樣的,市場的動態、結構不一樣,產量、銷量也不一樣。 ”在沃爾沃董事格倫看來,雅各布的離職在意料之中,不會對公司有太大影響。2012年全球銷量尤其中國區銷量的下滑,讓雅各布本人也面臨很大壓力。

這位在沃爾沃工作近38年的員工,對李書福印象深刻,稱“他是一位有個性的人,很有領袖魅力(charisma) ” 。

落地是機會也是挑戰

對於吉利而言,伴隨著沃爾沃在中國落地,外界和內部的觀望也結束了。現在是吉利讓大家看到變化的時候了。

德國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安德里亞斯· 凱斯勒認為,沃爾沃需要創新。 “吉利過去幾年沒有改變沃爾沃什麼,也沒有提高。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不幸的是,我們還沒有看到沃爾沃有一個以未來為導向的戰略。

他們還沒有新的概念,也還繼續依賴著福特時代的好處。惟一的亮點是駕駛輔 助系統。 ”在他看來,沃爾沃進入中國市場會幫助他們達到未來的市場目標。

但關鍵問題是產地。只要沃爾沃汽車繼續帶有 “瑞典哥騰堡生產”的標簽,品牌價值就還會跟今天一樣高。但若沃爾沃汽車不再是在瑞典生產,可能會引來一些疑問。

沃爾沃董事格倫含蓄地表示,他相信在中國落地對於公司未來發展的意義,但如果銷量提不上去的話,會在瑞典工廠和中國工廠之間引起分配的難題。不過,他看到了公司現在在營銷上有很大動作。

在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創新與運營管理中心研究員馬丁· 斯哥爾德看來,未來對吉利的一個大問題還是融資, “如果沃爾沃要聚焦中國市場,他們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自收購沃爾沃以來,吉利集團的資金問題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2012年底,沃爾沃宣佈獲得國開行12億美元貸款。沃爾沃一位高管向財新記者透露,實際上國開行的授信有30億歐元,此後來自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重慶銀行的貸款也相繼到來, “我們現在不缺資金” 。

三年來,除了全力推進國產化審批和生產基地的建設,沃爾沃在中國做的另一個重要工作是調整銷售團隊及經銷商網絡。沈暉回憶稱, “我們花了一年時間請付總(付強)加盟” 。從剛完成收購,吉利就看中了付強,但當時他已與大衆簽約,直到2012年5月才挖角成功,付強成為沃爾沃中國銷售公司總裁。此前他曾先後在北京奔馳、一汽大衆和上海大衆負責營銷。 “之所以選他,是因為他既做過豪華車又做過大衆車 ,而沃爾沃品牌正好介於兩者中間 。 ”沈暉稱,付強做奧迪營銷時,正值奧迪中國從低往高走的階段,斯柯達則是從零開始,“這跟我們很像,我們也是從頭開始的創業階段。 ”吉利接手沃爾沃時,沃爾沃中國團隊只有100多人,銷售團隊剛組建兩年。

“底子很弱。 ”沈暉說, “付強給沃爾沃帶來了一批人,包括原一汽大衆奧迪銷售事業部銷售副總柳燕。他是從基層做起來的,對中國的經銷商非常瞭解。 ”付強就任後的一個工作,就是砍掉了經銷商虛報的銷量數字——這種行為在中國相當普遍,為了獲得返點提成,經銷商經常會把庫存報成實際銷量。

“2012年沃爾沃中國區銷量表面下降了,實際上上牌數是增加的。 ”一位沃爾沃中國區高管稱。在銷售系統進行調整的同時,沃爾沃開始補課,向三四線城市發展經銷商,而它的競爭對手如奔馳和奧迪,有的已經把網絡鋪到了五線城市。董事會仍圍繞沃爾沃品牌定位問題爭論不休。 “我們確實花了大部分精力在這方面。 ”上述沃爾沃中國區高管表示, “外界覺得我們花費了太多時間,但沒辦法,萬一定位錯了,後面很麻煩。 ”最終,沃爾沃中國確認未來沃爾沃將強調 “以人為尊”的大安全概念,包括排放少、車內空氣質量好等;品牌定位雖然盯准 ABB(奧迪、寶馬、奔馳三家品牌首字母縮寫) ,但營銷目標定位卻略低。實際上,李書福最終在品牌定位上作了讓步——“直接去搶開寶馬奔馳的人不容易,成功率不高,所以我們比 ABB 低,包括價格都低,但比通用大衆又高。 ”上述沃爾沃中國區高管說。

但在國產化項目獲批之後,沃爾沃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仍是加快國產化項目推進,在成本降低的同時不降低沃爾沃的品質。多位接近沃爾沃中國的人士確認,沃爾沃將在年內推出首款國產車型S60L。

沃爾沃計劃在2013年向中國市場推六款新車。 “這在沃爾沃歷史上很少見。 ”沈暉說,沃爾沃此前很少推出新車,與收購前福特汽車的產品規劃有關。

“通常來說,要想把企業賣個好價錢,報表做得好看,最直接也最明顯的舉措就是減少或者推遲新品研發的速度。 ”沈暉說, “但2013年以後會很不同,我們會在設計中融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沈暉稱,沃爾沃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未來一兩年,沃爾沃中國的主要任務就是 “從採購、質量標準等方面都要確保歐洲品質” 。沈暉說,與其他豪華車品牌不同,沃爾沃的國產化率只有45%,目的就是確保質量。

沃爾沃中國區 CEO 童志遠也並未因為落地而感到輕鬆, “只有中國成功了,沃爾沃全球的復興才有了基礎。對此我深感責任重大,不敢懈怠。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市場目前是沃爾沃全球第三大市場,2012年的利潤卻是全球最大。而在未來,公司希望在市場份額上實現中國、歐洲與北美三足鼎立。但是,尷尬的外資身份,很可能對沃爾沃產生持續的負面影響。中國政府2011年12月出台新的 《外商投資目錄》 ,進一步將整車行業從鼓勵類中刪除。 “這意味著將來外資企業再投資整車行業,將受到更嚴格的審批。而另一個可能的重大影響是,合資或外資品牌很可能被排除在政府採購目錄之外。 ”一位沃爾沃內部人士稱, “我們當時收購的時候想得很好,我們既是中國企業,又能對瑞典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兩邊都好。但現在發展的情況跟當初的想象完全不同。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85

樂高不再糾結?真正的糾結才剛剛開始!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178

樂高(LEGO)終於決定在中國投資建廠了。據媒體報導,這家全球最大的積木玩具製造商,將在中國浙江的嘉興建立亞洲分銷中心;總投資將達到逾十億元人民幣,2014年開工,3年後預計僱員超過2000名。

這一消息距我2012年9月到丹麥拜訪樂高CEO揚(Jorgen Vig Knudstorp)等高層,只有半年的時間。彼時我拋給揚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很快要在中國設廠了吧!這位出身麥肯錫、九年前挽瀕臨破產的這家跨國公司於狂瀾的職業經理人眨巴眨巴眼睛對我說:還在討論中呢。「亞洲是必爭之地,至於生產基地設在中國還是馬來西亞等地,還沒最後確定。」

我相信揚的話。那時亞洲的第一座樂高樂園(LEGOLAND)剛在馬來西亞開張。佔地30多公頃,投資額合人民幣超過15億元。在這裡再建工廠,無可厚非,這樣同樣實現「東西合璧」——與丹麥、匈牙利和墨西哥的三大既有生產基地相呼應。

有人會說:傻瓜!當然是在中國設廠,這裡市場之大超乎想像)最近幾年樂高的銷售增長率年均超過50%),還等什麼?!沒錯兒,十個新馬泰以及港台市場加起來,可能也敵不過一個中國。再說,中國對招商引資從來都那麼熱衷,會給出許多優惠政策——揚也對我坦承他們每週會接到許多電話,「一些中國的地方政府競相邀請。」

可是,樂高的控股人、丹麥首富克伊爾(Kjeld)家族以及揚等管理層,真的一直對在中國設廠有著頗多疑慮。是因為像許多奢侈品一樣對「保證原裝進口」的品質承諾嗎?不盡然。他們主要擔心的,是契約意識會否成為鏡花水月,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尤其是政商關係能否處理得當並走得更遠?

「每個國家都有官商勾結、商業賄賂的醜聞,我們絕不沾染,這是前提,也是一個全球通用的行業準則,否則我們只好將工廠搬離。」揚對我這樣說。可後來我離開丹麥後,樂高的公關經理對我說,你如果寫文章的話,最後不要提後半句——即「否則我們只好將工廠搬離」。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揚的的授意,但那個時候,我已經猜到了他們一定會在中國設廠,儘管他們內心是那麼地忐忑。

許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都懷揣一句話「摸著石頭過河」,可是有的河裡沒有石頭只有渾水,而有的河裡的石頭則呈懸浮態——隨著著水密度的變化而游弋。北歐的企業向來小心謹慎,我開玩笑對樂高的朋友們說,你們以後會在中國公司及工廠內部建立一個ICAC(廉政公署)吧。

國際權威反腐敗組織「透明國際」多年發佈「世界清廉國家」的排名,丹麥及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時常並列第一。丹麥孵化出樂高、馬士基、嘉士伯,瑞典孵化宜家、愛立信、薩博、沃樂沃,芬蘭孵化出諾基亞……這裡的每個彈丸之地都盛產世界領先企業,與乾淨的政商環境息息相關。這樣的一個氛圍也孵化出「不慍不火」為主要特徵的北歐企業家精神。

「信終有一天,中國會成為樂高最大的市場。」揚對我說。我聽後覺得他這是在講「正確的廢話」。可接下來我讓他給一個期限時,他的回答令我大驚失色:「十年不夠,可能需要二十年,我們做好了奮鬥三十年的準備。」想像一下,如果一位中國企業的掌門人或CEO說自己計劃二三十年拿下一個市場,要麼你覺得他腦子進水了,要麼他腦子真的進水了——習慣了「短平快」的中國人,做三十年規劃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在樂高參觀時,給我印象深刻的另一個場景,是其企業文化館的牆壁上一張偌大的太極八卦圖,他們用寫著「陰陽(yin-yang)」。樂高第三代掌門即現在的控股人克伊爾稱自己的管理理念就是「陰陽理論」,企業文化亦即「陰陽文化」,這一文化有11條原則組成,其中一條赫然寫道:「要出類拔萃,但不可鶴立雞群。」

最近一期《經濟學人》雜誌上有一篇文章寫到北歐企業成功基因時,列了四點,一是對不懈創新的追求;二是以長遠視野來平衡創新的激情——這正是 「陰陽文化」之通俗詮釋;三是以共識為基礎的管理方法;四以機器替代勞動者的熱情。上述所列的北歐企業無一不是典型的踐行者。但是中國太特別了,你要面臨的,是多方利益的博弈,內部共識或許容易達成,但外部誘惑與壓力可能無法阻擋,所以一向潔身自好的愛立信也會在此身陷商業賄賂案。

樂高向來強調長遠利益,先不說中國的政商環境容不容得你慢條斯理,在可預見的將來日益井噴的市場需求下,你的經銷商會不會倒戈,你會不會被山寨包圍,就是一個需要考慮的棘手命題。我和樂高中國CEO姚思鵬(Esben)等人聊起這一點時,他們說那是一個品牌走向成熟必經的陣痛。這可是視為他們的自信,但也可理解為他們的掉以輕心。在我看來,樂高不再為在哪裡設廠而糾結,但真正的糾結才剛剛開始。不過好在他們賣的是益智玩具,不像遭遇意識形態戰爭的谷歌一樣,撤離中國真的成為最好也是最體面的一種生存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64

黃金暴跌後交易員開始看多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11

儘管黃金出現了30年來最大一次跌幅,但是在全球鑄幣廠高呼金幣供不應求,央行增加黃金儲備的帶動下,調研顯示看多黃金的交易員目前達到一個月以來最多。

彭博對分析師的調研顯示15人預期金價下周將上漲,11人看跌,其餘3人中立。美國鑄幣局的金幣銷售有望創2009年12月以來最大,而英國鑄幣局說4月份購買量翻了三倍。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連續六個月提高黃金儲備,IMF數據顯現全球央行的黃金儲備已經攀升至8年來最高。

黃金在4月12日跌入熊市而在接下來的交易日結束前下跌了14%,創下自1983年以來兩天內最大跌幅。暴跌凸顯投資者喪失了對這個傳統價值儲藏物的信心,即便現在各國仍然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印鈔。但自暴跌後對現貨黃金的需求陡增表明,市場並沒有就此達成共識。

Adrian Day資產管理公司總裁Adrian Day說:

「價格下跌正在帶回長期投資者。」

「過去幾年持有者買入黃金的理由仍然沒有改變,尤其是全球貨幣寬鬆和貨幣貶值。」

倫敦市場黃金今年下跌了13%跌至每盎司1, 458.55元,如果在年底前不能扭轉跌勢,那麼將出現自2000年以來首次年度價格下跌,終止第一次世界大後最長的一輪上漲。

標普GSCI 24種大宗商品指數自1月份以來下跌了3.8%,MSCI全球股市指數上漲7.3%,而美國銀行美國國債指數增長了0.6%。

由於需求量翻倍4月23日美國鑄幣局暫停銷售最小面值的金幣,在截止4月24日不到一個月時間內出售了196,500盎司金幣,而3月的銷量僅為62,000盎司。 

4月23日渣打銀行稱向印度銷售的實物黃金量超過了此前的紀錄20%,瑞銀在同一天表示其銷往印度黃金量正接近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自4月16日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基準合約每天的交易量是去年平均交易量四倍以上。

世界黃金理事會數據顯示一些央行可能也在利用低價收購黃金儲備,全球央行今年購買的黃經量已經達到550噸為1964年同期以來最多,而去年的增持量為534.6噸。IMF數據顯示3月全球第七大黃金儲備國俄羅斯增持4.7%達到981.6噸,哈薩克斯坦央行則增持了1.2噸。

世界黃金理事會董事總經理Marcus Grubb說:

「新興市場央行正在利用黃金市場的價格變化,儘管他們放眼長期,但是他們也不會錯過短期最有利的時機。」

對沖基金業在下注黃金價格反彈。美國CFTC數據顯示在截止4月16日當週,黃金淨多倉增加9.8%,增至6.1579萬手。

高盛在4月23日終止了出售黃金的建議,儘管表示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降。高盛認為預計12個月內價格將下降到1390美元。

不過摩根大通資產配置團隊策略師Matthew Lehmann說:

「大宗商品全面反彈需要經濟增長率調高的配合,如果經濟展望繼續下調,你很難看到大宗商品相當其他資產類別出現真正的上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96

聰明錢開始離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89
一些全球最大的私募和對沖基金投資者正撤出股票和債券市場。
 
阿波羅全球管理首席投資官 Joshua Harris,WL Ross & Co公司的Wilbur Ross,以及阿波羅首席執行官Leon Black在接受CNBC訪問時警告道,全球央行的政策導致股票和債券價格飆升過高。
 
Harris說,投資者應當從當前的債券高位趕緊「跑」掉,而不是慢慢撤退。
 
Ross說,「有大量的再融資利率風險正在堆積,現在只是在造一個越來越大的定時炸彈而已。」當企業在利率很低的時候發行的債券必須再融資時,而央行又開始回收寬鬆政策,真正的危險就將出現。在2018-2020年間將會出現「到期潮」,有將近5000億美元的低利率時期發行債券需要進行再融資。
 
「這埋下了下個不良債務週期的伏筆,」Harris說。他和Ross都一直認為現在不是買債券或股票的好時機,除非一些價值可能被低估的市場。他們認為所有的傳統資產類別的價值都被高估。
 
Leon Black認為現在是出售的大好時機。「過去15個月中我們一直是淨賣方,我們出售一切估值過高的東西,如果估值恢復正常,我們再買入。這種手法幾乎是屢試不爽。就像春播秋收一樣,我們正在收穫。」
 
Black預計債券和股票市場會繼續上揚,鑑於美聯儲繼續維持超低利率的政策。在這種環境下,他的公司將繼續收穫而非投資。
 
這種對股價的憂慮解釋了為何儘管廉價資金充裕,但今年的併購活動仍然很少。
 
據 Leonard Green & Partners的Jonathan Sokoloff說,自去年以來交易量急劇下降,現在是時候需要謹慎行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84

【麻煩大了】銀行討債季開始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922

「不要把錢借給別人,也不要向人借錢。把錢借給別人,會使你人財兩空;向別人借錢,會讓你揮霍無度。」莎翁四個世紀之前在名劇《哈姆雷特》裡寫下的這句台詞,至今沒有過時。

從太湖之濱的無錫新區,到九省通衢的武漢老城;從國家發改委御筆欽點的光伏產業,到綿延千年在水吃水的內河航運,讓曾經慷慨授信的中國銀行家們寢食難安,追回貸款成了昔日老友間頭等大事。

2013年5月底,各家債權銀行針對尚德和長航鳳凰開始密集討債。這是政府、企業、銀行維繫畸形三角關係引發的陣痛,更是中國的企業家、銀行家們漠視經濟規律的必然結果。

其實,無錫尚德的命運早在幾個月前已然注定。不肯以個人資產做無限責任擔保,不肯讓上市子公司退市——哪怕這家中概股因長期低於1美元股價被紐交所不斷警告,時年50歲、曾被譽為「拯救地球50人」的施正榮,擺明這回不願拯救一度扶持他坐上「光伏大王」寶座的銀行了。

2012年10月,即便明知尚德已岌岌可危,國開行仍然開出2億元人民幣支票救急,當然這也是最後一次放債,直至2013年3月尚德現金流完全斷流。作為尚德最大債權人(24.12億元人民幣),國開行自然期盼著死馬當活馬醫。結果,該來的總會來。

尚德的破產重整債權人會議最終變成了「創面比賽大會」,國開行領銜自不必說,中行以20億放貸次席,坐上了7人債權人小組的頭把地位。529個債權人中,銀行只佔12位,債權卻以76.51億切割173.96億申報債權的44%。

重整總比清算好,否則,嚴重資不抵債的尚德還真拿不出手多少真金白銀給「嗯主」。但對銀行來說,這又意味著未來被託管的企業將先行償還上游供應商的欠款。為了企業能從一息尚存中復甦,素來強勢的銀行恐怕這次只能甘當「衰仔」。

回想2005年到2007年,尚德銷售額3年勁升6.7倍至13.48億美元,利潤也翻了5.6倍至1.7億美元,風光一時。當時,一個笑話流傳甚廣:在光伏貸款領域,給出2500億授信的國開行總是赴宴的第一人;國開行吃飽喝足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負責第二輪動筷;而項目所在地域商行憑著地方主官「分一點」的懇請,總算鬧一個掃尾打包;至於別的銀行,全看「人品」。當然,根據這一排序,最終變成了《悲慘世界》主配角名單。

國開行的激進或「情有可原」。自2008年決定從政策性銀行向股份制商業銀行轉進並謀求上市,顯然把列入七大戰略產業的光伏作為自身擺脫四大國有銀行先行優勢、實現後來居上的發力點。

至於第二陣營的老牌國有商行們,順週期下添柴澆油慣了,槓桿率過高?短融長投有錯配風險?甚至開個董事會都要挪步國外的豪華私人遊艇上?小節小節,只消保證一路高增長即可。更何況,還有國家級政策背書和地方政府的信用隱形擔保。

只可惜花無百日紅。光伏,當然也包括風能,終於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中被刺破了泡沫。善觀政府眼色行事,缺乏逆週期貸款耐心和經驗的中國銀行家們終遭棒喝,這回疼得不輕。

而與尚德同時遭到逼債的*ST鳳凰,則是另一回事。這家曾經市值百億的央企早已因所處行業的不景氣而苟延殘喘。看看它的債主吧:中國進出口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中招者往往是後者的武漢分行甚至支行。不過,這家累年虧損負債率110%、2012年還淨虧18.8億的企業,如何讓最大的債主浦發行只要了3艘船作抵押,就給出要至2020年才需償還的6.36億元貸款?這是一個謎。

2012年,中國的商業銀行以1.24萬億淨利號稱過了「最肥的一年」,這相當於每日淨賺34億元人民幣。然而,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一直處於上升通道,至2012年末達到1.56%,而到了2013年一季度,更同比上升20.15%。匯豐銀行日前給出的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已跌至榮枯線下的49.6%,中國實體經濟不振成為共識。利潤率過高的銀行們斷不可能置身事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401

美國硅谷也一樣:風投開始追投B2B企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848.html

孵化機構Acceleprise聯合創始人甘奈特(Allen Gannett)表示,投資人可能終於瞭解到:幫助B2C新創公司起步的概念與想法,在目標是B2B的團隊上也行得通。

微軟去年投資12億美元給仿Facebook的企業社交網站Yammer,創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也對GitHub注入史上驚人紀錄的1億美元資金,而Jive、Splunk 和Workday等都已經成功公開募股。

根據市調機構CB Insights指出,B2B公司佔最可能成功公開上市的科技新創公司比例達8成。

B2B新創公司崛起,帶動「加速中心」風潮

B2B引起投資人注意後,順勢帶起企業「加速中心」的風潮,包括華盛頓特區的Acceleprise、舊金山灣區的Alchemist Accelerator以及德州達拉斯的Tech Wildcatters。

「加速中心」是孵化機構的一種,孵化中心通常讓會員透過付費換取培訓、教學和辦公場地。「孵化中心」的運作方式也類似,但他們會提供種子基金;而新創公司必須以小部分的股票做為回報,Y Combinator就是硅谷知名的創業機構(曾投資Dropbox、Reddit等成功企業)。

現在,越來越多的創業加速機構開始提供B2B以及B2B2C新創公司的指導和訓練,出身Y Combinator的企業資料庫新創公司Cloudant聯合創始人米勒(Mike Miller)說,雖然從Y Combinator學到很多,但中間還是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他說Cloudant本來沒有足夠的實力爭取企業客戶,直到聘請了分析資料庫公司Vertica前高層擔任CEO後才有改善。

「我們過去對業績表現和計量模型沒有什麼概念。」他說:「直到製造了產品然後等了很久後才想到經營面,如果我們早一點接觸應該可以發展得更快。」

大家都看好B2B

Y Combinator也正積極參與這股趨勢,安全服務新創公司Authy創辦人帕拉西歐(Daniel Palacio)表示對目前在該機構的經驗很滿意,「雖然YC的確對孵化B2C公司比較有經驗,但它們的影響力對新創公司而言是莫大的幫助,同時YC的團隊中也有很多B2B公司。」

B2B新創公司Credii共同創辦人巴魯亞(Ayan Ba​​rua)表示,愈有規模的「加速中心」就越能夠為新創團隊找到客戶和投資人,因為他們更有經驗。雖然Y Combinator等知名機構已經促成多次成功投資案,但新興的「加速中心」也將積極地證明他們的能力。

即使巴魯亞很滿意在Tech Wildcatters的栽培,但Credii仍決定轉到舊金山灣區的500 Startups接受第2輪培訓。未來,市場上可能將出現更多新創公司,其中還可能有許多「很像」B2C的B2B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407

相由心生 - 改變相貌由修心開始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925918
美貌也是一種福報。任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財富來自施捨,尊貴來自謙恭一樣,美麗的容顏來自柔和善良的性情。人到中年以後,就顯現出現世性格影響所致的面相了。
>
> 寬厚的人多半一臉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麗。
> 性格格外粗暴的人,總是一臉的凶相;許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年婦女,往往一臉的刻薄相, 這就是所謂的薄命相、剋夫相。實際上不是生就的相貌,而是長期的心與行為的修煉在臉上的投影,這些相貌也在預示著其未來的命運。

相術也就是一種經驗積累,相由心生,由臉觀心,由心知未來。那麼幼年與少年、青年時期相貌的成因是什麼?相貌特徵與父母的遺傳因素有關,臉型身材與稟受的先天之氣有關,漂亮程度是前一生帶來的習氣所致。人的前半生是活在前世的影響...之下,下半生更多地活在前半生的影響之下。 所以說,人到中年以後,要對自己的臉負責任。
>
> 慈悲心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比較有愛心的人,往往從內而外散發出一種過人的光華,讓人越看越順眼,越來越喜歡與其接觸。而過於自私、狡猾、計較的人是很不耐看的,甚至醜陋。即使僥倖生得姣好的容貌,也會在臉上逐漸顯現出一些不招人喜歡的地方,比如面無和氣,僅是「第一眼順眼」,稍多接觸就毫無吸引力了。
>
> 請相信相貌是能逐步改變,尤其是美好的相貌是會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吸引力,讓見者不知不覺心生傾慕。很多時候,美麗與否是從看到的人心裡生出來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若要相貌美,先要心靈美!
>
> 一、心甘情願吃虧的人,終究吃不了虧。能吃虧的人,人緣必然好,人緣好的人,機會自然多。人的一生,能抓住 一兩 次機會,足矣!

二、愛佔便宜的人,終究佔不了便宜,撿到一棵草,失去一片森林。你看那些一到買單就上廁所或錢包半天掏不出來的聰明人,基本上都沒啥成就。
>
> 三、只有惜緣才能續緣。在人生的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其實有緣才能相聚,親人多半是前世的好友,好友多半是前世的親人,給你帶來煩惱的,多半是你前世傷害過的。因此切記:善待身邊的親人,關心身邊的朋友,寬恕那些傷害你的人。這就是因果。
>
> 四、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快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
>
> 五、笑看風雲淡,坐對雲起時。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
> 六、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唸過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002

和銀行搶生意?阿里巴巴從「餘額寶」開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652.html

【導讀】用戶存留在支付寶的資金不僅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根據其官方介紹,2012年,10萬元活期儲蓄利息350元,如通過餘額寶收益能超過4000元。阿里巴巴與銀行搶生意的「餘額寶」正式走起。

來源:i黑馬 作者:王采臣

昨日(6月13日),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寶悄然上線「餘額寶」類存款業務。通過「餘額寶」,用戶存留在支付寶的資金不僅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根據其官方介紹,2012年,10萬元活期儲蓄利息350元,如通過餘額寶收益能超過4000元。

據i黑馬瞭解,「餘額寶」的「利息」實質上是用戶購買貨幣基金的投資收益。是將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銷系統內置到支付寶網站中,用戶將資金轉入餘額寶的過程中,支付寶和基金公司通過系統的對接將一站式為用戶完成基金開戶、基金購買等過程,而用戶如果選擇使用餘額寶內的資金進行購物支付,則相當於贖回貨幣基金。整個流程簡單快捷、易於操作。「餘額寶」首期支持的是天弘基金的「增利寶」產品。

在黑馬哥看來,阿里巴巴推出「餘額寶」產品有幾大看點。

看點一,阿里金融終於動手了。從2012年5月獲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業界對阿里如何金融化一直好奇。針對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的小額貸款是一步棋,針對支付寶沉積資金的「餘額寶」是第二步棋。此前,用戶沉積在支付寶裡的資金沒有任何收益,阿里巴巴備受質疑,這下用戶疑問應該可以消失了。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12年12月,支付寶註冊賬戶逾8億,日交易額峰值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日交易筆數峰值達到10580萬筆。

看點二,阿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支付寶賬戶價值得到提升。幕後是,不是支付寶不願意發「利息」,而是現有規定並允許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利息」。根據《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備付金規模正在給支付寶註冊資本金帶來壓力。而推出「餘額寶」,用戶將錢從支付寶轉入「餘額寶」,是進行貨幣基金的購買,錢由基金管理,收益是投資收益,與支付寶有了區隔,可以降低支付寶備付金的比例。

看點三,阿里此舉將吸引更多閒散資金湧向支付寶。因為「餘額寶」內的資金能隨時用於網上購物、支付寶轉賬等支付,其所獲收益又比銀行活期存款更高,阿里金融真正實現了平民理財,懶人理財。舉例,同樣一萬元,通過活期存款一年的收益只有35元,而如果通過餘額寶一年的收益可以達到300元至400元左右,收益比活期高出近十倍。

看點四,互聯網金融成為基金公司的未來方向。證監會新規已放開基金通過電商平台進行銷售,能更好地適應互聯網的基金將獲得優先發展。以這次和支付寶合作的天弘基金的為例,天弘「增利寶」是專為支付寶用戶量身定製的創新貨幣基金產品,產品募集額度逾兩億元,1元起購、可直接用於購物支付等創新條款是為適應互聯網用戶。

看點五,值得注意的是,「增利寶」並非保本產品,但作為貨幣型基金,從歷史上來看,貨幣基金虧損的可能性極小,其年化收益率普遍在3%至4%,對抗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綽綽有餘。「餘額寶是支付寶與基金公司碰撞一年多來設計的最佳方案。」支付寶人士稱。

馬云曾在2011年9月的網商大會上演講,阿里所做的一些業務是在革傳統行業的命。今天,「餘額寶」類存款業務會和銀行搶生意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61

DRAM谷底翻身》價格持續上漲、供貨吃緊 PC品牌廠的考驗正要開始


2013-06-10  TWM
 
 

 

行動裝置興起,PC市場遭到侵蝕,在本周開幕的台北國際電腦展中,行動裝置搶走向來是展覽主力── PC的風頭。DRAM報價此刻大漲,更讓品牌廠壓力大增,後續營運表現,除了產品銷售之外,DRAM將是重大關鍵。

撰文‧李洵穎

五月的宏碁和華碩法說會上,庫存水準成為在場法人關注的議題。原因是PC用DRAM報價勁揚,而且還出現PC品牌廠最不樂見的缺貨景況。更弔詭的是,PC出貨清淡,DRAM價格卻火速飆升,這讓PC品牌廠採購單位每天都緊盯DRAM供貨狀況。

事實上,DRAM缺貨狀況從年初開始就繼續延燒,到了第二季還有惡化的跡象。各家PC廠商第一季就在市場上掃貨,期望能夠保住一定庫存量,避免下半年衝量時發生供貨不及的慘劇。

數字會說話,這種情況反映在宏碁和華碩的第一季財報中。宏碁第一季庫存周轉天數約四十五天左右,但去年第四季不到四十天;近幾個季度積極衝刺出貨的華碩,庫存周轉天數較高,第一季達七十天,然去年第四季約六十五到六十八天。宏碁和華碩拉高的部位皆以DRAM為主。

各家廠商掃貨,DRAM報價自然水漲船高。研究單位DRAMeXchange指出,以主流產品DDR3 4GB模組為例,四月最高價格已達二十七美元價位,今年以來漲幅超過七成。

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日前在法說會明白點出,DRAM價格上漲會是近期營運較大的變數。雖然目前PC DRAM還是有一定的產出量,但不足以應付PC廠需求,第二季恐怕還是會持續缺貨。

DRAM價格飆漲,恐將衝擊品牌廠獲利表現。宏碁目前的DRAM庫存僅能供應至五月,預計六月起將以新報價簽約,增添第二季營運獲利變數。宏碁第二季原本預估小賺,分析師評估,DRAM價格成了變數,宏碁單季可能轉為損益兩平。

PC品牌廠拉高庫存,除了考量到讓日後供貨順暢外,鎖住採購成本更是主要目的。業界人士認為,DRAM今年上半年已上漲一大段,就算後續不會大漲,至少也是緩漲,價格恐怕一去不回頭,對於品牌廠將是一大挑戰。

在PC市場被平板電腦侵蝕之際,零組件成本急漲,雪上加霜,如何建置庫存,將考驗PC廠商採購單位的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16

每日電訊:別自欺欺人了,美聯儲已經開始緊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018

《每日電訊報》Ambrose Evans-Pritchard:我希望美聯儲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

儘管當前的核心PCE通脹率低於美聯儲此前認為難以進一步推出QE的水平,但美聯儲仍然選擇收緊貨幣政策。美國現在離陷入通縮僅有一步之遙,歐元區已有半步踏入通縮。

那些仍認為美聯儲沒有顯著緊縮、或是認為市場反應過度的人,應該讀一讀聖路易斯聯儲主席James Bullard在《華盛頓郵報》上的一段話:

這是一個更加緊縮的政策。它完全是政策緊縮。你可以這樣或那樣解釋,但市場在說,美聯儲早於預期退出QE的可能性正在提高,這會帶來重大影響。

下圖為M1變化:

M1貨幣周轉率:

現在,短期M1貨幣數據非常不穩定,經常會反映不同信號。不過坦白地說,美聯儲伯南克當前的行動讓我目瞪口呆。

他們正在進行一場賭博,認為美國經濟能夠擺脫財政緊縮的影響,而財政緊縮今年可能拖累美國經濟2-3個百分點,構成半個世紀來對美國經濟的最大壓榨。經濟可能能夠擺脫財政緊縮影響,但也可能做不到,而在美國經濟復甦得到充分確認前犯錯和在此之後犯錯(指過早或者過晚退出),付出的代價是不對等的。

市場貨幣主義者們的精神之父Scott Sumner指出,美聯儲1937年和日本央行2000年犯下的錯誤造成了嚴重損害;但在1951年,美聯儲雖然過遲撤回刺激,美國經濟卻幾乎沒有受到持續性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