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樓市分析(85):需求由錢製造,不是由人製造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11022

政界自替補機制之後,復建居屋的聲音已大為減少,並不是被壓下來,而是注意力已轉到另一面,再加上樓市一片唱淡之風,恨上車恨到發燒的人減少了,畢竟他們都會發覺,樓市可旺可淡,樓價只升不跌只不過是一種幻想。有報章以恨「上樓」恨到入精神病院為頭版,擺到明是一種尋租行為:新移民明明未符合入住公屋資格,不擇手段到如斯程度,正如早前有人在街頭做大戲要政府對樓市「做嘢」,現在「初見成效」,滿意未?

筆者並不認為樓市淡靜是由於復建居屋的傳聞,政府由始至終都沒有說過一定復建居屋,特首亦明言十月施政報告再作交待,還有三個月時間,市場繼續轉淡的話,將復建居屋改為擴大置安心,可能更合其心意。有擺明車馬候選人說,如果政府早在兩三年前復建居屋,樓市就不會搞到今時今日。兩年前是2009年,三年前是2008年,剛好是金融海嘯及之後的樓市谷底,當時由涼國公主政的話,可能不只復建居屋,淡市重推八萬五都有可能,其人一係睇到細菌,一係睇到星星,就是看不到眼前。

SSD推出後,二手市場大量樓盤將會綁死兩年,結果供應減少令到樓價上升。所謂供求定律,除了要看供還要看求,供應收縮而樓價不前,可推論的原因就是需求同時減少。坊間一般分析以人口增長、結婚人數、出生率之類來計算樓宇需求,其實這些人口學因素(Demographic Factor)變動得很慢,亦很難改變,何以物業需求大上大落呢?

筆者不禁要指出,樓宇的需求是由「錢」帶動的,人多又如何,借錢難的話又怎樣買樓?當前需求收縮的主要原因是金管局收緊按揭成數,例如非自住物業只可以按五成,國內收入人士(即使拿了香港身份證)減一成按揭,均大大增高了買樓的門檻。舉個例子,買300萬物業,以前做九五成按只需15萬首期,現時自住最多只可以做九成要30萬,標準七成按揭要90萬;如果是非自住物業,首期更要150萬,再因收入來自國內而要減一成,首期更要180萬!住宅交投不收縮就奇了。

上面所講的是短期內不能改變的,不過人們對供樓利息的觀感是會改變的。以前P按為主流時,P-2.5%已經覺得很低息;後來H按流行,以H+0.7%計,利率往往低至一厘。最近銀行集體加按息,部份P按及H按息率已幾乎平頭甚至過頭,無形中按息已靜悄悄地變相加了一息多,人們當然提不起勁借錢買樓。

不過從絕對值看,通脹是4-5%,按息是2-3%,也是負利率,只是人們習慣之前的超低息,而不覺得用負利率買樓遠比租樓化算。筆者相信幾個月內,當人們適應了「相對高的負利率」這個市場形勢後,樓市交投才會顯著回升,然後樓價才有機會跟升。「量跌價軟,量升價硬」,似乎可以概括了下半年的樓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66

中國再設圈套 台廠製造業大利空

2014-04-28  TCW
 

中國的麻煩問題,台商埋單;這是寶成罷工事件最大的啟示。

寶成集團旗下裕元公司東莞廠罷工事件才短短一週,急轉直下,從一個地方事件跨過廣東省直接到了中共中央,下達指示的速度之快,令人驚訝。

寶成罷工是單一事件嗎?如果你會這麼想,不是你涉世未深,就是還沒修滿中國學分。這是一個台商老總的定調。

連寶成的內部幹部都直說,這個政策下去,一定會「死整片」,以裕元的情況為例,今年光是提撥社保、住房公積金與增發生活津貼,總計支出多了約新台幣十五億元,相當於每股盈餘(EPS)少○.五元。若回溯十五年計算,金額約六十億元,相當於每股盈餘減少二.○四元,對獲利表現有不小的殺傷力。

大型企業底子硬,應該可以順利撐過去,中小企業如果比照寶成條款辦理,一定是非死即重傷。但現階段寶成也無法顧及這麼多從台灣來的企業,實在是被逼到了絕路。多久會蔓延到全國,這名幹部判斷,依照當時富士康跳樓事件之後,全國大調薪,五年薪資漲一倍的政策出台,這次應該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會在全中國遍地開花,比照寶成實施新的社保、住房公積金法令。

從這次寶成事件的處理,給台商上了一堂寶貴的課。第一,單一事件會變成全國事件;第二,地方政府已經罩不住你了,因為它自己都罩不住。

一位設廠在東莞的台商負責人表示,「這種事,我也打了很多電話,也沒用,台辦每天都去,大家都知道沒什麼用,不敢得罪老百姓,公安局長半夜打電話給我,一樣沒用。」寶成這次會拖延處理時機,一開始也是認為,過去一直按照地方政府的規定辦事,還出示合法證明,應該鎮得住。

實際情況是,企業摸不到地方政府的心,地方政府現在也摸不到中央的心。中央想怎麼幹,從北京一道命令直下廣東省的一個鎮,比搭高鐵還快。

寶成事件,不僅僅是寶成一家公司的事件,代表著在中國設廠的台商與外資企業,共同會面臨到的問題,當年中國招商引資,擺出各種優惠措施,如今階段性任務完成,就要剉咧等,隨時都會因為快速改變的政策,被迫吞下包著毒藥的糖果。

中國,每推出一道行政命令或新法,背後必然有其意圖,這一次的謀略是什麼?

上一刀,砍向富士康要求企業加薪,順勢移巢大西部

來看看之前鴻海富士康的案例,就是最鮮明的例子。二○一○年,富士康連續十四起員工跳樓,從單純的情緒問題,演變成對生活環境、薪資的不滿,富士康一度與深圳市政府、媒體關係緊繃。眼看收拾不了,最後董事長郭台銘親自出面處理,曾經擔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也出面來解決。汪洋也直率的要求郭台銘「改善對富士康員工的管理」,這一句簡單的話,郭台銘讓每位員工平均加薪人民幣八百元,才讓跳樓事件平息。

這個時點,剛好是中國正在討論並要實施十二五規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畫綱要),重點之一就是要讓民眾「收入倍增」,唯有民眾收入增加,才會提高消費力,中國經濟成長結構就不需要仰賴大量的產品外銷才能達成。

富士康的跳樓事件,剛好給中國政府要求企業加薪的談判與要求的空間,順勢把問題解決,還能引導到中國政府想要的方向。

當時的背景,中國政府還有一個大謀略,想要藉由台商的力量把工廠搬到大西部,當時有四個目的:一、刺激西部的經濟起飛;二、工人回老家可以找到工作,減少在外地工作引發的社會問題;三、第二、三級城市經此改造,提高農村的消費力,減緩貧富差距擴大;四、第一批台商沿海的工廠如今都成了精華地,不適合再做高度勞力密集的行業,搬遷之後剛好順勢徵收改發展科技園區、金融中心。

這個一石「四」鳥的謀略,就是在中國「騰籠換鳥」的大策略下進行。

當時,鴻海富士康幫深圳的每位員工加薪,員工皆大歡喜;另一手,著手把工廠往內地移動,降低成本。加加減減,看起來鴻海討到便宜。事實上,正落入了中國要台商與外資企業往內陸移動的圈套。劇本是中國政府寫的,廠商只能跟著劇本演,鴻海骨架大,談判籌碼比較多,可以在大西部要到比較多優惠,中小企業就得自認倒楣, 鼻子摸摸照辦。

像是接著發生的可成被有心人士圍廠,抗議污染環境;崑山、蘇州台商土地被徵收,一路被趕,都不脫離中國整個大謀略下的操作。

這一槍,對準寶成裕元沒有灰色地帶,強制報繳員工社保

富士康是鮮活的案例,這一次,寶成罷工事件有異曲同工之處。

由於裕元員工不滿公司未依中央規定,足額繳存社保與住房公積金,從法律的角度來說,裕元理虧。弔詭的是,地方與中央不同調,同意讓裕元採用逐年提高的方式達到。從這個角度來看,裕元也沒錯。

一紙命令,中央直接向企業攤牌,逼得企業必須正視問題。二○一三年十一月,中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社部)發佈並正式施行「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單位欠繳社保費將被強制扣費,逾期不繳最高可罰款三倍。這個命令讓連同裕元在內的內外資企業,好日子提前結束。

上海富蘭德林會計師事務所銀行與企業融資部專員施玉撰文提醒,四月初,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佈的上海市職工社會保險繳費標準,上限為人民幣一萬五千一百零八元,下限為人民幣三千零二十二元,最低投保金額,比去年提高了八六.五%,證明中國政府逐步拉高民眾薪資的決心。

只能說,裕元的運氣不好,在中央準備大力整肅時,剛好製造藉口讓中央有做文章的機會,拿關係頗佳的裕元事件來殺雞儆猴,也凸顯出四個現象。

現象一:依法行事駛得萬年船

「寶成真的很敢,社保的錢,我一毛都不敢少繳,連員工要我把他的部分直接給他,這樣我可以省錢,我都不要,就是要依法來做,」一位在上海地區從事紡織業二十多年的台商第二代陳小姐說。「我受過教訓,在中國設廠,依照規定去做就對了,不要老是想要去鑽縫,最後會把自己搞死,」陳小姐說。

二十多年前,陳小姐的父母到上海設廠時,為了確保員工來路清楚,每一位員工不是親戚介紹,就是可靠的朋友介紹的。沒想到,還是碰上狀況。「這個員工等於是我們的遠親,跑去檢舉我們沒有老實報稅,還檢舉說正確的資料放在哪一台電腦裡,公安過來時,直接就抱走那台電腦。」受過教訓之後,陳小姐寧願照著政府規定去走,不要留下把柄,免得留下後患。

裕元蔡家跟中國高層關係匪淺,或許因為這層關係,讓他們在社保與住房公積金提撥上,在灰色地帶遊走十幾年,如今地方政府罩不住,只得認了。而中央想要展現魄力時,反而容易被當作殺雞儆猴的標靶。

現象二:政府風向改變,順勢而為

二十年前,寶成裕元到高埗鎮設廠,是當地招商引資的成功典範,帶來大量的工作機會,更提升GDP。現在缺工問題嚴重,中國更期待的是產業升級,帶來技術含量更高的技術。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的調高工資,逼退只需要大量人力、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

這些產業開始被迫往內陸走,或是往人工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移動。這就是中國的政策,當它需要你的時候,可以送上「三免五減半」、「五免七減半」、「土地免費」等優渥措施;當它覺得廠商的階段性任務完成後,也會針對廠商的弱點,逐步逼退。

現象三:廠商想退場,留下買路錢

中國人口紅利退燒,早年貪圖中國有便宜勞工的外資企業或是本地企業,開始向外發展,這種現象在沿海城市最為明顯。廠商,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問題是,當時給予方便,未強制要求執行足額繳存的社保、住房公積金,隨著中國進入退休潮,提撥不足額,甚至廠商未提撥,都會要你一次吐出,拿你的錢解決中國社會問題。

寶成在中國的員工曾高達十六萬人,隨著生產廠逐步移往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等地,員工人數下降到十萬人。中國官方看到的是,裕元在中國佈局縮減規模,擔心當年給寶成裕元方便的地方,未來有可能成為民眾爭議焦點。決定順勢要拿寶成裕元「開刀」。更嚴厲的手段是,不僅讓裕元未來的社保、住房公積金繳存一次到位,還要追溯既往。

現象四:中國扶植本地企業,外企閃邊

經過十幾、二十幾年的學習,在台資、外資企業工作多年的陸籍員工,學到不少管理與工作技巧,本地的企業也大量被扶植上來。譬如,同樣是做鞋子的,大陸自有品牌李寧、三六一度、特步品牌知名度也逐漸上來,代工技術也被台商、外資企業訓練得純熟,只要這些國外訂單落在當地工廠手上,中國政府不僅可直接課徵稅收,還可以培植國際級大企業。

罷工,遍地開花每家台商,都可能是下個整肅對象

這四大問題,刀刀砍向台商與外資企業的經營命脈。當年第一批從台灣遷徙到中國設廠的,不是在珠海,就是在東莞落腳,二十年後,這些地區將是第一批遇到退休潮的省市。退休議題若沒有好好操作,將衍生更棘手的社會問題。

這是歷史共業,當年進來投資設廠的情況大多如此,只是寶成集團比較倒楣,被當作檢討的範本。一位台商表示,「裕元比較大,對他們(罷工要糖果吃的人)有利,」他更直言,接下來誰會出事?「你去數數看誰的員工人數比較多,就知道了。」

外界看來,中國祭出一道道嚴苛標準,「等於是要加速台商和外資企業出走嘛!」一位不具名的台商說。沒錯,裕元事件已經在台商與外資企業形成緊張氛圍,每家企業都覺得自己可能變成下一個被整肅的對象。

東莞地區的蝴蝶已經擺動翅膀,效應會發酵多深、多廣,難以捉摸。但是,寶成裕元江西安福廠接續罷工,擺明了會在中國遍地開花。這個中國設下二十年的網,已經收滿獵物,除非力氣夠大,才有能力掙脫。台商與外資企業未來的人事成本會持續提高,若不及早轉型,就要趕快找新出路,否則就只有等著被宰割的份。

【延伸閱讀】每一次重大糾紛後,台商必須吐更多錢——中國歷年勞資糾紛

2014.4:裕元工業東莞高埗鞋廠 過程與結果:企業未繳足社保金引發萬人罷工→資方同意調高社保金及福利金,然而工人不願給付個人應繳部分,雙方僵持骨牌效應:勞資糾紛永無止境,台商人力成本繼2008年之後,再增加10%~30%

2014.3:IBM深圳工廠 過程與結果:聯想接管IBM X86伺服器深圳廠,員工擔心福利減少引發千人罷工→半數工人領取補償金後離職 骨牌效應:勞工維權意識提高,增加跨國購併風險

2011.10:可成蘇州廠 過程與結果:居民抗議廢氣汙染而爆發衝突,主管機關命令生產線停工整改→蘇州廠停產,設備遷往宿遷、泰州新廠 骨牌效應:大陸環保標準不斷提高,台商被迫遷廠或轉型

2010.6:美律電子深圳廠 過程與結果:抗議工時過長、工資太低,10%生產線因罷工暫停→勞資協議後企業同意加薪 骨牌效應:以自動化降低勞動成本比例,外資遷離珠三角

2010.5:本田汽車 過程與結果:抗議工資過低,工人罷工致使四個組裝廠停工→企業同意加薪後罷工落幕 骨牌效應:全國陸續發生近20起罷工,開啟集體協商模式

2010.1:富士康 過程與結果:工資過低與管理不當,一年發生14起員工跳樓案件→調薪幅度達66% 骨牌效應:本田、冠捷、美律、微星等外企跟進調薪

2007.7:亞細亞磁磚 過程與結果:企業準備遷廠山東,百餘位員工圍廠抗議→經官方協調勞工代表簽署復工協議 骨牌效應:2008年《勞動合同法》出台前,廠商擔心成本提高而遷廠至內陸

2005.7:東芝大連有限公司 過程與結果:員工要求加薪罷工,全廠停工→區管委與總工會介入,公司同意調薪後工人復工 骨牌效應:開發區內近一半日企捲入罷工潮,各企業調薪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通訊、大陸觀察、大陸台商簡訊 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32

吳曉波:未來五年50%製造企業會破產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58
以下是吳曉波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記得我讀大學的時候,讀過一本書,其中有一句話我記得很深,馬克在戰壕裡對另外一個人講,我們這一代人是否比上一代人更值得信任。一代人重要的使命就是把上一代人幹掉,只是干掉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分配到一家全國最大的一家通訊社,裡面有兩位我的前輩,一位是離休幹部,一位是50年左右的人,我上班第一天領導就給了我一個熱水瓶,上班的時候,你到傳達室,每個人排隊,拿自己的水瓶上去寫稿採訪,下班的時候再把水瓶拎下來。所以我覺得不能這麼過,記得工作沒幾年就買了一台電腦,電腦這個事在整個大院裡面就變成特別大的新聞。我們的單位特別好,他分配你所有的東西,除了你老婆以外,然後買台電腦回去,當時我輸入的是中文之星輸入,我那兩個前輩跟我講說,單位什麼都發給你,你幹嗎還要用電腦呢?後來他們知道了,因為我有了電腦,我寫的更快,賺的錢就多,還可以保存很多東西。後來我買了商品房,他們又瘋了,單位分你房子了,你還買另外一個房子,你要包二奶嗎。

我們知道,中國從1978年到今天改革開放36年,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36年我們國家最幸運的一代人是哪一代人?我仔細算了一下是1962-1975年出生的人。為什麼說這一代人是最幸運的呢?第一,我們這一代人沒有遭遇過饑荒。到了7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是允許人口出生的,1976年中國開始計劃生育。中國正式把計劃生育變成一個基本國策,我以前到農村支教過,我眼看過六個月大的婦女,幾個幹部拉她去醫院引產。

第二,我們是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1962年以前出生的,他的小學、中學、大學都是不完整的。

第三,我們享受了所有的轉型福利。中國從1980年代進入轉型社會,我們享受過國家分配給你的房子,也享受過商品房的福利,也享受過創業的機會,所以我們享受過所有轉型的經歷。

有一年我碰到胡潤,我讓他算一下,中國排名一千名的富豪平均年齡是多少?80%是1962-1975年的那波人,裡面屬兔子最多的是1963年出生的。這一波人是當今全世界所有國家裡面,擁有財富最多的一群人,而且是最年輕的一群人,我們跟美國比,要年輕10歲左右,跟日本比年輕12歲左右,就是中國擁有年輕富豪最多的一波人。這波人在再造中國過程中,發動了互聯網的奇蹟,各位,你們未來的使命就是把他們幹掉。像馬云(微博)、張朝陽是最大年紀的,是1964年出生的。特別有意思的是這波人創辦互聯網基本上都是發生在1998年二季度到1999年四季度的18個月時間,這個時間段是中國互聯網的一個奇蹟時刻,全部在這個時間窗口,所以他們發動了互聯網。

講了那麼多獲利者,接下來我覺得世界開始出現大的變化,在發生哪些變化呢?第一,創業的人開始改變了。我有一次到淘寶去調研,淘寶研究院跟我講,淘寶這些中小企業主(賣家),大概是600-800萬之間,這波人當中85%以上是80後。中國現在個體工商戶有3600萬,每年創業的企業大概在2500萬以下,就是年營業額在500萬以下的微小企業,那100%是80後,所以80後成為了創業最主要的人群。那麼誰在消費?絕大多數都是80後。所以80後不但成為創業的主力,同時成為了消費的主力。誰在流動?我有一次碰到華住,其中旗下漢庭酒店,去年漢庭酒店一年客流量72%是80後,那意味著在全中國一線城市旅遊、遊玩的人大部分是80後。那麼誰在創新?我們很多商業模式,生活模式,甚至我們的語言。

所以整個世界的基本盤在發生大的變化,過去20多年裡,中國的商業世界,老百姓的消費模型,創業模型,消費模型,甚至思維方式都是由1962-1975年這批人所決定的。因為我們創造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由我們的價值觀所構成的。但是當消費、流通、創業的人群不同的時候,原來的商業模式都會顛覆掉。

50後、60後他們最大的恐懼是什麼?他們跟你們不是一夥的。未來5-10年裡中國整個商業界會被徹底顛覆掉,那些老同志可以洗洗睡覺去了。

接著我們來看,有哪些在80後、90後世界裡,商業邏輯有哪些在發生改變?

第一,一切商業都將互聯網化。這是一個特別厲害的一件事情,我是做傳統出版業,20多年一直在寫書的人。我發現最麻煩的是什麼,中國60後、50後的80%以上會用電子書,連獲取圖書的渠道都不見了。

所謂商業的互聯網化,我認為由兩部分構成。第一,企業將重新構建跟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第二,企業會利用互聯網工具改造企業內部的流程。像明道所提供的工具,就是企業內部的一個互聯網化。它是一個內外的完全互聯網改造。如果這兩個改造不完成的話,傳統的製造業和傳統的服務業都會覆滅掉。我認為在未來五年左右,傳統製造業,50%的製造會破產。

我最近在浙江和江蘇調研,他們最近在做強制性的產業淘汰,高勞動力成本,高污染的中小型企業最近大規模的倒閉。有一個官員跟我講,最近航空衛星拍下來,拍到江蘇省和浙江省有些縣像被原子彈炸過一樣,全部的廠房被拔掉,造成很多人失業,但是我認為鎮痛是好的。剩下來的是那些有科技含量的,善待員工的,提供未來商品的企業才能應該生存下來。

在這個淘汰過程中,信息化革命給到我們很大的福利,不會利用這些工具的企業都將離開這些舞台。

第二個,一切品牌都將人格化。這要感謝喬布斯同學,所謂品牌人格化,將近由消費品時代進入到粉絲時代。中國1984年的時候,有一批人創業,王石、張瑞敏、柳傳志等等,這批人他們第一次重視了消費者,1984年張瑞敏在工廠裡面把一批不合格的產品砸掉了,是說未來離開這個工廠的產品必須是合格的產品,次品是不能出廠的。再此之前,中國的不合格商品是可以出廠的,當時是有正品櫃檯和次品櫃檯的。但是張瑞敏砸冰箱之後,消費者建立了正品的文化思想。但是在今天已經不行了,現在大家要的不是一個標準件。

前兩天我去首都機場,我從過道拎著箱子經過的時候,旁邊經過了一個非常大的廣告屏幕,是一個手機廣告屏,打扮一個像外星人的女人拿著手機,當我又走過一個手機廣告屏的時候,我走過去就在想,如果這兩個品牌的LOGO互換一下,我們能搞得清楚誰是誰嗎?我們是不知道的。

今天我們能夠容忍產品是有缺陷的,我們希望你這個企業經營這個產品,能夠越來越好,所以「消費者是上帝」這個概唸到現在是不存在的。這個消費者是誰呢?應該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的朋友。所以這些品牌可能未來都會被淘汰掉。

第三個,一切消費都將娛樂化,我是一個很早就開始寫專欄的人,最開始給報紙寫,後來給雜誌寫,後來給新聞門戶寫專欄,結果我服務過的這些報紙、雜誌、門戶都差不多死掉了,這是讓我挺悲哀的一件事情。所以我想了好久,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月我開了一個自媒體,我要用微信來寫。我的作品,我只會寫非常嚴肅的財經作品,然後我要做一個視頻,我那個團隊全部是85後,他給我們提建議說:吳老師,你的視頻肯定沒人看?他們就在我們財經頻道里面加了一個很醜陋的東西,我一邊在講非常嚴肅的宏觀經濟的事,他在旁邊吐槽。然後給我一個約束說,所有的吐槽都不能更改的,所以大家以後看到的吐槽都是未經我授權的。

其實中國很多企業家不會講冷笑話,所以我說,不會講冷笑話的企業家一定是沒有未來的企業家。

第四個,一切流行都將城鄉一體化。我在很多年裡面研究過中國的快速消費品和耐度消費品。第一個,你先付錢?還是我先付錢?因為中國人是沒有信用習慣的。第二個,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疆域太大,所以傳統的最牛逼的企業是我從上海1塊錢生產的水拉拉薩去賣,還能賺到錢,就是中國最賺錢的企業,這個人就是宗慶後。

你為了形成這樣的信用模式和物流模式,首先你要建立3-6級左右的經銷商的利益共同體,第二個,你要在全國各地建立你的分銷倉儲,建立物流體系,配銷體系才能完成。往往一個企業要把產品賣到全中國,首先在北上廣深打廣告,在7-10個大中型城市尋找經銷商,五六年以後進入三級市場,十年以後大概全國鋪完。

美國最牛逼的兩家企業可口可樂和寶潔用了二十年時間才做到。但是今天有了互聯網之後,哪怕是定西,他可以第一時間和上海的小朋友一起知道,耐克在哪一天發佈了限量版的球鞋,然後通過虛擬支付就可以獲得這雙鞋。今年寶潔大幅度的裁員,這是寶潔進入中國三十年從未見過的事情。

在互聯網前提下,整個物流和信用支付狀況發生了徹底變化,所有消費有可能城鄉一體化,各位這是一個巨大的福音。我如果出一本書,通過新華書店,能賣到100萬就了不起了。但是在未來互聯網和電子化的狀況下,很可能未來有1000萬到5000萬的人願意看我的書,哪怕他支付1塊錢,5毛錢,我也能迅速成為一個大富翁。

最後跟大家談一談,各位跟我有什麼區別?世界很快就要交付到各位手上了,我還有兩句話跟大家講。你跟我們有什麼不同呢?我覺得有一些還是不同的。第一,我希望各位比我們這一代人更相信常識。我們50後、60後這一代人相信奇蹟。在過去二十年裡面,中國人曾經有過三個人,在他31週歲的時候成為了中國的首富:黃光裕、陳天橋、丁磊。我有一個同齡人,他跟我講:每天晚上六點鐘的時候,我盤腿架在床上,我在想,我已經31歲了,為什麼還沒有成為中國首富?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比較相信奇蹟,比較相信一些非常特殊的方式。所以我希望各位能夠跟我們不一樣,因為中國到今天,大家不幸的是,中國現在整個經濟成長已經進入到7%的環節,而在我們像各位這個年齡,中國經濟增長是超過10%。所以中國已經到了中速成長的層級,中國中產階級大概1.2億人,所以開始相信常識的時代出現了。

第二點,我希望各位更能相信自己,我們50後、60後、70後還相信組織,還相信國家,還相信那些民軍。同志們,我現在才知道了,這些都是不可靠的。沒有一個組織是可靠的,沒有一個政黨是可靠的,沒有一個組織者是可靠的,沒有一個演講者是可靠的,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

第三,我們要更相信民族。我女兒是90後,我跟她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在少年時期,我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我的班長都是班主任分配的。但我女兒那一波目前他從幼兒園、小學到高中,所有的班長、班幹部都是選舉產生的,這是一個特別大的區別。他會選舉他們的班長,成年以後就會選舉公共組織的領導人。

我女兒有一天要入共青團,她說:爸爸,她讓我寫入團申請書。我說:你知道什麼是共青團呢?她說:不知道。你信仰共青團嗎?她說:不信仰。那你為什麼要入團呢。

因為從小有了這樣一些民族的基因在裡面,所以我想各位這一代人,更要相信民主,相信自由,相信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普世價值。中國特色存在的前提一定不是跟全球的普世價值進行抵抗,而是融合。怎麼能夠跟全球一起和諧的進步,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不是專制能夠解決的,哪只有一條路可以解決,那就是民主。

第四點,你們這一代人比我們更懂得享受。創業很苦,無論是拍電影、寫作、辦企業都是非人的生活,但是一個人走向成功,如果犧牲生活作為代價,我跟各位講,是不值得的。

前兩天參加一個論壇,一個60後的朋友跟我在一起,他是全國最大旅遊酒店的董事長,他說:我是一個特別敬業的人,我的工作,成就都是通過勤奮努力獲得的。在過去20年裡面,每年大年三十兒都是跟公司員工一起過的。一個女人為你生兒子生女兒,結果二十年的大年三十兒都沒有陪她渡過,那你的成功是不值得的。

有一年我去美國跟一個企業家朋友過海關,他是1964年生人,那把企業賣掉獲得20多個億。前面有一個美國人,帶著一個三歲的小孩給海關官員看。我那個朋友突然掉眼淚,他說:我已經不記得那麼大的時候,我女兒和兒子長得什麼樣子了。所以各位大年三十兒還是要跟自己的親人度過,如果你有小孩,看著他一起長大,那個快樂和你獲得榮譽和財富的快樂同樣重要,或者說更加重要。

最後分享給大家一句話:各位這一代人是否比我們這一代人更值得信任。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觀眾:曉波同志在文化當中最像企業家的,企業家當中又是最有文化的,大體是這樣的。我想問一下,你剛才講到未來不會講冷笑話的企業家,不是很好的企業家,其實你現在也開始做轉變,包括微信號也允許粉絲吐槽。

我想問一個問題,過去你改變了很多,將來還會做一些改變,從更長遠的時間來看,你身上哪一些是不打算改的?

吳曉波:謝謝,我在想,其實我們這一批人是硬盤式的人物,真正不能改變的還是寫作的本身。到現在我一個禮拜文字的專欄,包括現在開始努力每週做一個視頻,我在做的還是一個嚴肅的,非虛構的財經寫作,直到大家不願意讀我書的時候,我就不會死皮賴臉的寫作了,我會到島上當一個原民。謝謝你,給我這麼一個表達的機會。

觀眾提問:吳老師,您好,剛才聽了您的講座非常受益,也非常受啟發。我們有一個困惑,我們是80後,我是做創業服務的,是公益服務。在看到很多項目都會面臨同一個問題,因為很多都是TMT的項目,他們會面臨既有BAT大頭的打壓,後面又有很多創業新秀的複製和追趕,所以很多創業者都有這樣的困惑,因為互聯網只有老大、老二,基本上沒有老三、老四的份額。所以他們困惑是這條路到底有沒有希望?

吳曉波:我對創業是這麼理解的,第一,大部分的創業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99%的創業都是以創業而告終的,所以失敗是一個必然現象,所有倖存者都是僥倖的。

你講到BAT,BAT確實成為現在互聯網的寡頭力量。在過去兩年裡面,當整個互聯網應用由PC端轉向於手機端以後,其實寡頭對流量控制的能力不是在減弱,而是在加大。那麼接下來這些年輕人,有沒有機會去瓦解這樣的寡頭勢力?第一個辦法是建立一個新的互聯網秩序。第二個是發明新的互聯網的技術創新。而且現在平台
所賺的錢超乎我們的想像。

前兩天我看到阿里巴巴的財報,一家做平台的企業,去年年淨利潤是44%,在你們上面賣商品的幾百萬家淘寶,80%是不賺錢的。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賺了很多錢,而你的子民卻不賺錢。

在真正做商品的這些人,能不能在未來互聯網革命中分到一杯羹,這是大家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到今天為止,互聯網仍然是一個不公平的世界,但是它是一個自由的世界,謝謝。

來源:騰訊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76

用藝術分析法看小米熱:雷軍善於製造「體面」

http://www.iheima.com/thread-7237-1-1.html
分析當代藝術,要借助於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諸多人文學科的最新理論成果,如果把這些理論成果用於分析當今的商業科技現象,也許讀起來會有非常異質和有趣的啟發視角。

於是,本文就結合當代思想學術明星阿蘭·巴迪歐關於存在與事件的思考,拿小米公司開刀,來闡釋下小米成功的真相,是如何多元而又難以把握。

總的來說,在阿蘭·巴迪歐關於「存在」與「事件」的哲學思考中,巴迪歐否認有任何現成的可以指導實踐的理論的存在,理論必須是在實踐之中生成或者是事後回望時總結的,所謂的真理,只是一種邏輯上的操作,這種操作,是把在具體的情境中所發生的事件的意義,歸納總結成可以理解的真理,不同的事件可以產生不同的真理,這些多樣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的真理,最後被歸結在一個大的名稱下。
舉個例子,比如,說到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法國大革命」,這個名稱實際上就是對一系列非常不連貫的事件事後諸葛亮式的命名,這些不連貫的事件包括「攻佔巴士底獄」「發表人權宣言」「雅各賓派恐怖統治」「熱月政變」等等。

究竟是什麼成就了小米公司今天的神話?

以巴迪歐的視角來觀之,實際上是不可窮盡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米的神話,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動態事件不斷發生,然後諸多事件不斷在消費者和小米的競爭對手陳舊的認識上打洞, 造成巨大的不解和震驚,然後消費者和競爭對手不可理解的東西,後來被總結為可認知可理解的「小米法則」,一個個正面的關於小米的「真理和神話」不斷被彙集,最後又全被計在了小米公司帳下,形成了一個神話不斷被塑造的過程。

小米從成立到今天,在什麼情勢下歷經了哪些「事件」的衝擊呢?而哪些事件在既定情勢下的發生,超出了小米公司的控制,但最後依然可以被操縱成為小米神話添磚加瓦的神話呢?

雷軍曾的名言——站在颱風口,一頭豬都能飛起來。雷軍的了不起在於,在國內的手機廠商要麼簡單優化一下安卓系統來做宣傳噱頭,要麼不自量力甚至想單獨開發一個操作系統的時候,他選擇了組建正規的團隊,在安卓系統基礎上持續優化打造MIUI系統。

而事實上,小米並不能完全預測MIUI系統將會贏得多麼好的口碑,但這絕對值得一試。因為在眾多的手機論壇上,各路單兵作戰的大神們,總在試圖修改或者精簡安卓系統,而且很受刷機愛好者們的歡迎。

小米的MIUI系統,本就是針對國內手機用戶的使用習慣,深度優化過了的安卓系統,那麼各路大神為了尋找存在感,當然會非常熱衷於對這個已經優化過了的MIUI系統進行測評、分析、評論甚至進一步更改和優化,這樣以來小米的MIUI系統會成為各路大神們競相研究,批評,追捧和試驗的對象,原生的谷歌安卓系統,反而會逐漸淡出大神乃至刷機愛好者們的研究視野,使得MIUI系統的口碑效應不斷發酵。以至於小米手機還沒造出來之前,MIUI就已經成為了人性化體驗的操作系統頭牌。

雷軍擅長製造一種東西,叫做「體面」

而在小米手機推出的時候,雷軍又像當年的神州電腦一樣,成功給小米賦予了「質優價廉」「極致性價比」的產品屬性,而對外宣傳的名義卻詭異地高大上為「為發燒而生」,這樣小米手機在消費者心中可以同時滿足兩種本來是非常矛盾的強烈需求:一是質優價廉,二是「發燒高檔」,質優價廉其實是絕大多數消費者心目中最渴盼的產品屬性,但是擺在檯面上說的時候,質優價廉就構不成一個可供炫耀和談論的資本,因此,「為發燒而生」就成了一個非常體面的炫耀說辭。

然後小米的銷售模式創新性採取了自建垂直電商網站然後飢餓營銷的模式,這個銷售模式在各路媒體的廣泛報導和激烈討論下(不管相關的報導和討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使得小米真正具備了「強調個性、標榜叛逆」的布道資格,MIUI系統和小米手機產品本身就不錯,然後又在一個互聯網傳媒社會裡,率先借助各種媒體的力量,樹立了真正讓人覺得非常有個性的公眾形象,三股合力的作用可是遠遠大過1+1+1簡單算法的,一個公司讓人覺得產品優秀並不罕見,但真正讓年輕人覺得你的產品和公司文化有個性,進而產生情感上的集體認同,這才是真正困難的。

在探討小米手機成功的背後,居然很多人忽略了小米可是上過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小米公司可是被習主席蒞臨指導過的,北京市市委書記郭金龍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時候可是拿紅米手機做國禮相贈的,試問國內任何一家手機生產商的任何宣傳,哪一個可以與這兩者匹敵呢?雖然新聞聯播的口碑一向不太好,但群眾對新聞聯播內容的懷疑僅限於特定的政績和官方成績報導,對於一個純粹民營公司的正面報導,那可會極大地增強人民群眾對這個公司產品的信心的,而恰恰是在這次報導中,小米公司成為了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精神的代名詞和布道者。

實際上冷靜思考一下:小米手機究竟有多好,在消費者買到小米手機連續把玩幾天之前, 消費者怎麼可能確切知道呢?難道每一個購買小米手機的消費者事先都去親朋好友那借來了小米手機徹底把玩了麼?所以小米手機究竟發燒到了何等地步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論壇上,網絡上,報紙和雜誌上,電視台新聞上,全都是關於小米的正面報導。

而且,在互聯網經濟被廣泛討論的今天,每一次雙十一,小米手機的銷售額都可以免費佔據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就連在春節聯歡晚會晚會上投放的廣告,都成為了媒體爭相報導和討論的新聞,就連大學裡廣告專業編導專業的大學生,都要以小米手機廣告為例,分析這則廣告的利弊得失。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飢餓營銷能不能被廣泛討論,小米公司會不會上央視新聞聯播,北京市委書記會不會選紅米手機送給連戰,雙十一銷售額和春晚前廣告能不能以及究竟能引發多大的轟動效應,這些事件並不是小米可以完全預測和控制的。小米公司能做到的,就是在特定的時段和特定的情勢裡,做出最有效的判斷,順勢而為或者引導著情勢向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然後通過有著巨大粉絲量的社交媒體的力量,來影響情勢、改造情勢為小米神話添磚加瓦,無論具體情勢中發生的事件,是精心策劃的,還是程咬金一樣猝不及防半路殺出的,小米總可以把這種相關不相關的事件,轉化為更大的有利情勢的一部分,這種超常的把握複雜情勢和運作事件的能力,的確是非常令人佩服和難以掌握的。

這就像藝術界裡的馬歇爾·杜尚,在商店裡買了一隻普通的男性小便壺,簽名之後送去參加藝術展覽,然後被拒絕,然後通過精心的謀劃和操作,引發了一系列的關於藝術品定義的爭論,最後一舉改寫了20世紀後半期關於藝術的定義,成為了當代藝術和觀念藝術的精神之父,這就是藝術史上非常有名的「理查德·穆特事件」。而小米的神話,也應該從這個角度去予以理解和把握。

文/宋大象  來自鈦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49

前十年拚研發 後十年拚製造與行銷 藥華林國鐘 明年挑戰兩大目標

2014-06-02  TWM
 
 

 

在未上市新藥股中,目前市值排名第三位的藥華醫藥公司,正式營運至今十一年,歷經許多波折,如今苦盡甘來,預計明年直接挑戰歐美藥證申請及蛋白質藥廠認證等兩大目標,堪稱是國內新藥股中後來居上的新明星。

撰文‧林宏文

在二○一四年未上市一百強排名中,居興櫃市值第三位的藥華醫藥公司,雖然是興櫃的新面孔,卻是國內新藥研發的老牌公司。回國創業十餘年的總經理林國鐘,走過前十年股東爭議與官司不斷,如今苦盡甘來,更為明年設下最高的兩大挑戰目標|| 直接申請歐美兩大市場新藥上市,以及蛋白質藥生產工廠認證。

於○三年正式營運的藥華醫藥,早期由於兩派股東意見不合,為了公司經營權鬧上法院,連大股東國發基金都與經營團隊對簿公堂,甚至一度懷疑他的經營能力。最激烈的一次在○九年七月,爆發官股與民股兩派勢力激烈衝突。林國鍾不僅常跑法院、處理黑函攻擊,還要安撫經營團隊,讓這位畢生都在做研發的科學家無奈地說:「回台灣,真的讓我學習很多。」林國鐘回憶,九七年他在美國Biogen工作時,當時經濟部次長尹啟銘來參觀,接待他的Biogen執行長來自德州儀器,提到Biogen成立十七年,一直呈現虧損狀態,與他過去在半導體業的經驗很不同。

研發腳步不曾鬆懈

林國鐘說,當時尹啟銘告訴他,「台灣如果要投入新藥研發,績效一定不會在他的次長任內看到,但台灣在電子業已有很好的成績,應積極推動長線佈局的生技新藥產業。」後來,隔了一年半,Biogen研發的新藥通過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隔年一上市,新藥年銷售額就立刻衝到十億美元。

在美國累積開發新藥經驗後,林國鐘為了回台創業,前後回台灣四十幾趟,○三年終於下定決心回國成立藥華醫藥。公司取名「藥華」,就是希望能夠成功打造一家由華人經營的世界級藥廠。

難能可貴的是,一路走來面對這麼多波折,藥華的研發腳步一直不曾鬆懈。藥華董事長詹青柳說,有幾次她遭受不白之冤,真的是心灰意冷,很想辭職回美國,還是靠著團隊彼此鼓勵打氣,讓她得以撐下去。

○九年,藥華開啟了長效型干擾素新藥P1101在歐洲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簡稱PV︶臨床實驗,一路做到目前的三期臨床。而且由於成效很好,去年九月,美國FDA也同意藥華可以用歐洲的臨床結果來美國申請藥證,這個重大的成績,不僅讓藥華股價連番大漲,更因為免做美國三期臨床實驗而省下大筆支出,藥華的研發實力終於讓外界看見了。

藥華在歐洲的合作夥伴AOP Orphan Pharmaceuticals︵奧地利專業孤兒藥公司︶,是藥華新藥P1101能夠取得重大進展的關鍵夥伴。

加速其他產品線佈局

孤兒藥雖然全球人數少,開發藥的公司也不多,但歐盟及FDA會比較積極通過。而且,孤兒藥在歐美的保險公司都會給付,價格可以貴一點,新藥研發反而可以佔到優勢。其實,過去很多創投也都不看好一些新藥公司,後來臨床實驗的結果愈來愈好,讓大家刮目相看。

林國鐘坦承,原本藥華把P1101的開發重心放在肝病上,但AOP卻讓藥華轉移方向,在罕病領域走出意外的驚喜。如今,P1101在歐洲的三期臨床預計九月底以前收案完成,預計明年七月向歐盟的歐洲藥物管理局︵EMA︶及美國FDA提出藥證申請。

由於研發成果豐碩,林國鐘也為藥華設定更高難度的目標。除了明年七月藥華要申請歐盟及美國藥證外,明年八月位於中部科學園區的GMP蛋白質新藥藥廠,也會同步啟動歐盟與美國的查廠機制。由於蛋白質藥廠的生產品質與良率難度相當高,這個超高目標,搞得藥華一百多位員工人仰馬翻,每天都要與時間賽跑。

此外,為了擴大研發層面,藥華也加速啟動其他產品線的佈局,除了目前P1101在包括歐洲及美國進行三期臨床外,C型肝炎也將進入臨床三期,另外還有七個進度在臨床二期的實驗同步展開,讓未來新藥開發可以一棒接一棒地展開。

藥華的新藥開發技術,也獲得國際知名生技專家楊育民的肯定。楊育民表示,他很贊成藥華「製造優良有效的治療藥物」的宗旨和願景。因此,願意答應擔任藥華獨立董事,希望可以對藥華的營運和新藥開發做一點點小幫助。

除了研發與製造外,藥華未來也要投入到產品行銷部分,這在拿到藥證後會積極展開。林國鐘說,未來要賣到歐洲十三個國家,五十幾個醫學中心,要讓藥華成為一個具備研發、臨床、製造與行銷等都齊備的公司,朝向華人經營的世界級藥廠目標邁進。

藥華醫藥

正式營運時間:2003年

董事長:詹青柳(右)

總經理:林國鐘(左)

資本額:18.77億元

主要業務:新藥研發、生產與銷售

主要產品線:

P1101已在歐、美進行三期臨床,C型肝炎也將進入臨床三期,另外還有七個新藥進行二期臨床

近三年營收、獲利:

年 營收(萬元) EPS(元)2011 1025 -1.68 2012 215 -2.02 2013 348 -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42

2014 浩澤淨水: 新興行業:淨水機製造租賃領軍企業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06/2014.html
2014 浩澤淨水
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605/LTN20140605006_C.pdf


一間公司可以持續保持增長,市場因素,公司商業模式,競爭優勢防範競爭者,都是重要因素~
市場持續擴張,公司市佔率不變,公司收入就可以跟隨市場增長,如果公司競爭力強,食埋其他公司市佔率,增長就可以高於行業~
今次要研究既淨水機公司浩澤,佢既市場就有好高速增長,p.77
由圖表可見,2008年商用物業飲用水83.9%白開水,即係自己煲/熱水機,14.7%桶裝水,1.4%係用淨水機
去到2012年,5年間淨水機市佔率已經升至6.8%,如果2008年水機銷售總額係14億,2012年就去到68億,升幾倍
研究公司估計2017年將會去到21.7%企業會用淨水機,市場再大幾倍....
另外家用市場方面,2012年12.2%,2017年預計升至32%....
未來3年市場高速增長是肯定,未來水機市場就要看企業新增數目及家庭新增數目

市場會增大,市佔率又如何?
家用+商業,浩澤排第3,市佔率1.1%,最大是美的市佔2.2%,第2是沁園1.6%,但我找到沁園有負面消息,未來可能會被搶去市場
有一樣要留意的是,首十大之中,浩澤是唯一一家做租賃
如果只計商用,浩澤排第一,另外排第4既都係做租賃,應該是主要競爭對手
2012年整個淨水機市場銷售額424.51億人仔,商業只是73.9億,家用350.6億
即是2017年,商用市場會升至235.8億,家用就升至919.6億,總市場增至1155.4億
如果集團仍然保持1.1%市佔率,零售銷售價值就能增至12.7億,預計收入5.45億,
不過這只是粗略估計,中間有很多因素令公司可以爭取更多市佔率

浩澤經營模式比較特別,是只租不賣,客戶只需交租就可以租用水機,而且是全包宴
客戶無需就維修費,更換濾芯付費,但租金係幾多? 公司列出價格是p.3
家用企業年費:首年1,010至2,380,之後每年400-1090
除開首年每月84蚊-198蚊,之後每月33-91蚊
每部水機供30-40人用,其實月費都唔算貴...
集團亦有比較公司與其他公司的客戶使用成本p.132
除左生產商a成本低d之外,其他對手都高於浩澤
而浩澤亦提供較外服務,便利程度高...
公司2014年才推出第2代水機,第2代比第1代優勢p.133
淨水率大幅提高至95%(第1代25-50%),
淨水率25%是指,你入1公升水入去,部機可以淨化250ml乾淨水,另外750ml變廢水排落坑渠~
淨水率95%是指,你入1公升水入去,部機可以淨化950ml乾淨水,另外50ml變廢水排落坑渠~
因此淨水率越高,效率越高,用家就可以減少浪費水及減成本
之前提到沁園有負面新聞,就是它淨水率低,好多水變廢水浪費,用家成本高
其實這已經是行內已久的問題,但看來第2代水機已經解決
第2代水機仲有其他功能,最重要是自動通報故障問題,浩澤就會24小時內派人維修
用家無須致電再等待維修,2代亦有gps功能知道水機位置,維修時便無需翻查資料,減少行政成本
2代水機預期將可以推動集團收入增長及新增安裝量,增加市佔率

集團另一個優勢是最早用租賃模式運行淨水機業務,集團製造一部水機成本推算是2500HKD
一部機年收入平均1400HKD,以集團利潤率40%推算,一部機每年可賺560蚊,5年回本,之後就是純利潤
2代水機租金更高,但估計成本不會高太多,但現時未有數據,投資回報率22.4%
只要有資金製造水機,增長是可以很高,因為收入穩定,只要競爭不太劇烈,退機既人應該不多
由於製造水機資金投入多,回本期亦都較長,資金需求高,集團負債都很高.....
集團經營期短,2011年才開始業務.....開始時透過其他人投資要借貸來增加資金
高盛渣打是保薦人,高盛係前期投資者之一,上市後持股8.X%,渣打是公司債主,借貸俾公司,今次部份集資額用黎還債
今次公司集資都係做水機拎去賣為主,同埋建新廠,產能增加新安裝水機增加,可以應付未來增長
公司今次招股價等如13年歷史市盈率20-24倍,個人預測2014年預測市盈率15-18倍
公司收入下降風險極低,盈利下跌風險低,盈利有很大機會持續高增長
預計將會吸引不少基金入股,市場應該有很多人抽,應該幾難中
個人預測今年內股價可升至少30%
公司風險是公司業務模式找很多中介人參與,有點像傳銷模式
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分銷,營運風險增加
最擔心是競爭,但現時市場增長高,供不應求,競爭未會太大
如果首日開市價只高出10%,都值得持有
公司都有負面新聞,但是是一年前,問題應該不大
沁園負面新聞較多,競爭情況要待行業成熟才可明顯見到

四大疑点拷问浩泽净水器
2012-11-05 10:47:00来源:《中国厨卫》 浏览次数:733
http://www.kitchen-bath.com.cn/Magazine/web/qiantai/nt_SearchNewsToId.do?NewsId=2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50

掛上「底特律製造」手錶半年賣六億元

2014-06-23  TCW
 
 

 

六月初,美國上修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這個景氣風向指標轉跌為升,讓媒體高喊:製造業回流本土趨勢底定,而且不僅是高科技業,許多中小企業都迸發活力,連塵封半世紀的品牌都寫出起死回生的傳奇。

新諾拉(Shinola)是誕生於二十世紀初的鞋油商,標榜完全底特律製造,但撐不過一甲子;三年前,新主人壓注它的本土精神,轉入工藝品市場,其中手錶事業是全美五十多年來第一次重新在本土生產,開賣半年就衝出兩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億元)成績。

在《衛報》(Guardian)筆下,新諾拉堪稱民族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代言人,重新幫它鍍金的卡佐提斯(Tom Kartsotis)是潮牌腕錶化石(Fossil)的創辦人,他為新諾拉定下精品路線,業界沒有人質疑他的能耐,卻都不懂「他在破城能搞出什麼名堂來?」

製造底硬,鬼城吹新創熱

卡佐提斯卻說:「底特律工業大城的形象能為產品加分。」他刻意挑選過去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研究實驗室當廠址。這個決定看似有些諷刺,畢竟汽車業壓垮底特律經濟,但根據新諾拉母公司調查,同樣賣筆,五美元中國貨的吸引力不及十美元的美國貨,更追不上十五美元的底特律貨,製造硬底子光環仍在。

新諾拉貫徹底特律製造的政策,只招募當地人,並開出十二美元時薪,遠高於基本工資七.四美元;它還邀請每一位零售業合作夥伴親身造訪工廠,營運長卡爾(HeathCarr)希望本土精神能撼動前線銷售部隊,這樣才能「跟顧客分享我們的故事!」

此外,新諾拉還帶頭「扶植」當地微型創業,因此,只要標籤上打出美國製造、底特律製造的字眼,都可以搭便車開進它的旗艦店,貨架上的產品就有手工牛仔褲、金屬鑄品,門市甚至還塞進一家五姊妹經營的鮮榨有機果汁攤。

品牌復興成功,為底特律帶來磁吸效應:原本風評不佳的街區因此成了熱鬧商街,扶植新創企業組織觀察,越來越多新創公司願意轉往底特律發展。當地人伯恩斯(MattBurns)就說:「我不特別喜歡新諾拉,但底特律需要更多這樣的新創公司才能恢復過往繁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71

科通芯城上市,三年做到100億:用互聯網顛覆傳統電子製造業供應鏈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3901-1.html

7月7日,中國最大的電子製造業供應鏈電商平台科通芯城集團(下簡稱「科通芯城」)今天宣佈於港交所主板上市計劃,預計發售3.4億股,作價每股3.20港元至4.48港元,最高募集15.40億港元,股份代號:00400。

☛據悉,科通芯城從成立到IPO用時僅三年。有評論人士認為,科通芯城的神話是產業互聯網崛起的代表。

科通芯城是中國最大的電子製造業供應鏈平台電商,也是這一領域首家申請IPO的公司,被譽為電子製造業的京東。科通芯城是產業互聯網的代表,以互聯網的輕資產的模式去運營電子製造業供應鏈的重資產模式,市場空間巨大。

其構建的「在線營銷+在線銷售+線 下服務」O2O一站式電子商務平台,旨在通過自營和第三方平台,以及搭建電子製造業的生態體系,進行大數據積累和挖掘分析,為全產業鏈提供更加完善的解決方案。

▌科通芯城,電子製造業的「京東」?

根據易觀國際數據,在約300萬家電子製造業的強勁需求帶動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IC元器件採購市場,更在2013年創下超過人民幣2萬億元的交易總值。在中國,約有3,000家大型製造商可直接或通過大型分銷商向大型供貨商提取優質貨品,但數目只佔市場份額約0.1%,餘下的99.9%中小型製造商則有待受到更好的服務,這為科通芯城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科通芯城一改傳統的運營模式,用互聯網方式打造中國領先的交易型電子製造業產品電商平台,被譽為電子製造業的「京東」。

➣首先,以B2C的營銷方式實現B2B的創新式商業模式。

自營平台和第三方平台組成的電商平台把前台用戶接口與後台云端計算系統整合起來,並通過強大的云端體系,支撐不同業務的運營。

➣其次,IC元器件行業的採購量龐大,客單價遠高於其他商品,客戶重複購買率高。

以2013年和2014年Q1的數據為例,科通芯城每份自營訂單平均交易價值(自營總商品交易額除以自營總發貨量)分別為約人民幣147,000元及人民幣168,000元。

➣再次,通過全程服務,提高供應效率,降低存貨風險,維持健康的現金流。

服務包括廣泛的售前諮詢,售中跟進和售後回訪服務,以降低撤銷訂單和存貨的風險。科通芯城的產品平均存貨天數由2012年的42天減少至2013年的29天。

➣最後,在大型供貨商方面,科通芯城除了向其採購大量IC及其他電子元器件外,亦通過售前服務及社交媒體營銷,以度身設計的方式有效推廣其新產品和新科技。

科通芯城向大客戶收取的價格與品牌供貨商直接提供的價格相當,但提供品牌供貨商一般不會提供的在線及線下額外增值服務,而且是免費提供。科通芯城的自營平台直接向頂級供貨商進行採購,為中小型電子製造商開闢了以具競爭力的價格採購優質品牌產品的有效渠道。同時,科通芯城通過自營平台於售前、售中及售後階段提供完善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在線營銷+在線銷售+線下服務」O2O一站式電子商務平台

科通芯城通過互聯網方式,高效運營在線營銷模式,以龐大的工程師及技術專家群,尤其是作出採購決定的專家為技術支持,通過移動應用、微博、微信,以及備受關注的「硬蛋」微信公眾賬號等形式,舉辦產品發佈及科技討論區等新媒體營銷活動,促進中國電子工程師和技術專家的意念和知識交流,透過專家社群口耳相傳的推薦方式,增加科通芯城的交流小區基礎群,提升營銷的廣度。

公司的網站cogobuy.com、移動應用軟件「芯云」及專責的銷售客戶團隊,讓客戶能便捷地搜索及採購產品、追蹤訂單、查閱賬單和發票以及管理存貨。

Cogobuy.com專為電子製造商而設計,讓他們能方便地搜索所需的解決方案其採購所需的IC及其他電子元器件。他們也可在網站上展示產品清單、解決方案、品牌建議、面市新品及特價促銷信息。

網站的認證用戶可以透過網站的個人化區域「我的供應鏈」完成整個訂貨流程、查閱訂單紀錄及追蹤訂單狀態。

另一個受歡迎的社區平台「芯云」,是經由微信核證的官方服務,可供網站用戶隨時取覽賬戶信息,並執行整個採購流程。

網站的認證用戶只需掃瞄cogobuy.com主頁上的QR碼,把官方服務賬號添加至其微信好友中,即可在手機上使用「芯云」的一系列豐富功能,包括新品和特價促銷、詢價和下單的「產品訊息」;

查詢發貨情況的「我的業務」以及查詢存貨等搜索功能的「我要查詢」,對無法隨時使用電腦的用戶而言尤其方便,且吸引電商平台的大部分流量。

▌科通芯城的「大數據」猜想

從「IC元器件電商」到「電子製造業供應鏈電商平台」

科通芯城的電商平台業務廣泛,包括定向營銷、在線銷售、供應鏈管理、物流及客戶服務。

☛這種「產品+服務」的模式以先進的云計算系統為後盾:

➣一方面,科通芯城建設了龐大的云後台,包括ERP、CRM訂單管理系統,數據支付、倉庫管理系統等;

➣另一方面,科通芯城在前端使用WEB、移動互聯網APP、微信等工具和應用,從而離客戶更近,促進業務的運營。

客戶可以用PC或移動終端在線下訂單,查價格、庫存,看交貨狀態、信用額度等,所有交易的需求信息和數據都會存儲在云端。

科通芯城也在圍繞電子製造業供應鏈和硬件創新展開新業務、新模式,將極大提升毛利空間,其中一項重要定位即是「基於大數據的電子製造業供應鏈平台」,這意味著科通芯城以IC元器件(電子製造業核心器件)電商業務為入口,聚集大量的電子製造業企業客戶高端人士,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挖掘,開展針對性的軟件、金融、供應鏈及解決方案服務,打造一站式電子製造業供應鏈服務平台。

▌科通芯城的戰略規劃,強化第三方平台及電商生態系統

科通芯城於2013年7月起建立第三方平台,以中小型IC及其他電子元器件製造商為主要業務,招攬更多渠道銷售賣家、供貨商及製造商,從而深入瞭解其需求和產品開發內容,有助為其開發和提供更好服務,並進行其他產品的交叉銷售。

第三方平台的商業模式是收取佣金,目前的額度是1%-2%。科通芯城建立開放平台的目的,不僅僅是向第三方賣元器件,更在乎行業數據的積累。通過自營和第三方平台積累的大數據,獲悉市場行情和趨勢,並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再向企業提供它需要的軟件、金融、供應鏈服務等高毛利的產品,已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是科通芯城的戰略規劃之一。據悉,科通芯城集團已於2014年成為微軟金牌認證合作夥伴(Microsoft Gold Certified Partner),開始向客戶推廣微軟云端服務。

以供應鏈金融為例,某中小企業收到訂單,但沒有資金購買元器件。科通芯城會分析其供應商、企業客戶,行業狀況,然後做綜合評估,符合要求就會由科通芯城出面,整體打包多個訂單,金額到100億元再去跟銀行談貸款。這樣既能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貸款問題,也能獲得金融收益。

科通芯城使用互聯網思維,借助硬件創新潮改變原有的電子製造業模式。把硬件產品從研發到上市需要三五年時間壓縮到最短。圍繞硬蛋的圈子,科通芯城正在建設平台,讓製造業的設計者、生產者和消費者實現無縫對接,不僅可以縮短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更可以及時瞭解消費者需求,實現C2B。

2013年底,科通芯城明確提出了「芯」硅谷戰略:不僅將為硬件創新創業者提供包含技術方案指導、上游產品資源以及硬件知識培訓為一體的硬件領域資源,同時也將聯合互聯網頂級公司、投資機構,為創業者提供營銷、資金以及運營支持。依託硬蛋平台,更是定位於全球硬件創新供應鏈資源連接平台,將專注於滿足硬件創業者以「供應鏈資源為核心的連接」——從創業者開始有概念,從概唸到產品、從產品到量產,硬蛋平台會在每個環節提供支持。

2014年上半年的硬蛋i未來硬件大賽受到業界廣泛關注,這僅僅是一個開端,硬蛋作為全球硬件創新供應鏈連接第一平台,通過硬蛋公開課、硬蛋開放日、硬蛋web網站(www.ingdan.com)、硬蛋微信(Hardeggs)等一系列的線上線下閉環O2O產品體系,加快打造硬件創新生態系統。

這一龐大的體系一旦建立完成,或許科通芯城將成為中國電子製造業的阿里巴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401

國內最大軍事社區鐵血網:從社區到製造,如何轉型電商?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2/144648.html

鐵血網的創業故事跟那些個人站長創業幾乎沒有不同,或許唯一不同的是起創始人堪稱傳奇的成長軌跡。1984年出生的蔣磊在創辦鐵血網時僅有16歲,幾個月前這個四川人憑藉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保送清華大學。在鐵血商業化運營後,本已碩博連讀的蔣磊選擇了退學。

2000年至2007年,是互聯網社區興起的第二個高潮期,多家垂直社區可謂這一波興起者中的翹楚,短時間內便獲得了大量的用戶。擁有眾多用戶後,鐵血網便開始尋求商業化,於2004年成立鐵血科技公司。

開始的時候,蔣磊並不知道怎麼把興趣轉化成利益,更沒想到未來鐵血網會開始做電商。那時候的他就只是一個單純的軍事迷,所以創立了一個軍事論壇,那時候他還是靠自己的興趣愛好來維護這個網站:「公司創業之初只專注於做社區,對外部的商業模式都沒有太關心。到後來社區越來越大,資金不足以維持網站發展的時候,鐵血才考慮商業化。」

當時鐵血已經開始為自己的作者支付一定的費用,而寬帶和服務器的成本也日益升高,相比之下鐵血的盈利模式卻比較單一,這與其他的垂直社區網站幾乎一樣。

當時國內的社區型網站主要盈利方式為廣告、會員費、虛擬產品等,鐵血網最開始也沒有走出這一範圍:「但是廣告的業務不是特別穩定,每天都會擔心下個月的廣告能不能賣得掉。」2007年,蔣磊希望能找到另外一種盈利方式,和廣告並舉成為收入的兩條腿:「其他網站會變成廣告的載體來運營和變現,但他們都是『幫忙』的網站,它的產業是現成的,只要把信息服務做好就行。但軍事領域的網站是『幫閒』的,是豐富人們的精神需求,和日常穿衣吃飯沒有直接關係,沒有這種產業來給我們做線下支撐,所以沒有辦法像別的門戶網站一樣做廣告載體。」

M65帶來的商機

最後蔣磊選擇了電商,將目光瞄向了軍品行業。但和其他電商行業不同,軍品無法得到線下資源的支持。那時每個城市幾乎都有軍品商店,但主要內容則是圍繞解放軍的一些勞保產品或是一些收藏玩家自己開的小店。蔣磊笑稱,這些收藏者們是小眾中的小眾,他們甚至願意為一件打滿 彈孔的舊軍衣付出高價。

線下資源匱乏讓蔣磊開始琢磨能不能通過代理國外軍品賺點錢。他花了一天時間給二十多家國外軍品品牌廠商寫E-mail:你好,我們是中國最大的軍事網站鐵血網,有很多用戶,希望能夠代理你們的產品,在中國大陸銷售……信件多半石沉大海。偶爾也有人回覆,說在中國已經有代理商了,可以聯繫誰誰誰,或者直接拒絕:他們的貨只賣給美國人。

幾天後,當收到美國阿爾法軍品品牌回覆說願意合作時,蔣磊頗為意外。他刷了信用卡,自己掏了一萬多塊錢買了17件M65野戰風衣。M65是美國各地駐軍的標準裝備,對於迷戀軍事的人來說,M65就是一種標識。M65得到了出乎意外的掌聲,這讓蔣磊感覺到電商或許會成為鐵血網的階段目標。

2007年底,鐵血君品行正式成立。據第三方權威統計機構數據顯示,鐵血網用戶平均以年齡18-34歲的男性為主,職業主要為專業技術、企業管理、公務員、軍人等。這一用戶群喜歡通過專業技術型論壇購買產品,所購軍品又以國外品牌為主,國內市場很難有渠道銷售。這恰好給鐵血網一個機會,通過代理國外品牌,鐵血打通了用戶分享和購買的通道。君品行中的大部分品牌都是獨家代理,鐵血把這些大眾軍迷熟知但卻不方便購買的品牌引進了中國。

依靠這些最原始積累的精準用戶群,鐵血網過的比其他電商要滋潤很多。

從社區到製造

但蔣磊對現狀並不滿意,由於國外品牌的反應速度和對中國用戶需求的瞭解不是很充分和迅速,只依靠國外的品牌無法完全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2011年蔣磊決定開始做中國人自己的戰術裝備品牌,推出了龍牙戰術裝備:「剛開始我們就想做個多品牌的零售渠道這樣的模式,但後來考慮到國內用戶的需求和體驗感受,就做了這個自主品牌。」

作為互聯網公司去推出一個服裝品牌並不容易,從推出龍牙戰術到這一品牌被大眾認可,蔣磊付出了很多心血:「我們對傳統的製造業、生產、品控、原料都不熟悉,我們是外行,但我們的定位又很高,所以我們找最資深行業人士來幫助我們越過這個門檻。」蔣磊有針對性地挑選了多個行業裡面做得最好的工廠,與那些給頂尖品牌做代工的工廠合作,讓龍牙有最上乘的品質保證。龍牙也在收購一些原創的設計團隊,發掘有設計才華的工作室和小品牌,給他們一個大的平台來展現他們的設計理念,提升龍牙的原創特質。

總有人在問,龍牙戰術裝備到底是什麼?和戶外服裝到底有什麼區分。在蔣磊看來,龍牙定義在戶外和休閒的跨界,有休閒服裝的外觀,又能實現戶外服裝的功能:「日常可以穿著,但同時又可以給你吸濕、排汗、防水、速乾等體驗。」蔣磊也不認為戰術裝備是在挖戶外行業的牆角:「在中國軍迷的人群是非常龐大的,龍牙只要專注在軍迷領域就很可以了。」在他看來,服務好對軍事有認知,能認可軍品代表的高品質這一理念的,都是龍牙的潛在消費者。

「慢」鐵血的未來之旅

談起電商,總有人認為那是個快速燒錢、快速圈錢的產業,可蔣磊認為鐵血仍然是一家慢公司,這種慢有其必要性:「鐵血是在我們能控制的節奏裡面去發展,就是因為國外的品牌更慢,我們才創立龍牙來滿足國內的用戶。而且我們對品質的要求非常高,不想做平庸的產品,在材質、工藝上的精細,這些都需要慢下來踏實地在線下做很多工作。」

在蔣磊眼裡,鐵血最有影響力的還是網站和社區,電商只是在為用戶服務的同時給企業帶來收入,用於保證網站的運營。

不論何時,軍事元素都始終是鐵血恆久不變的特色。現在圍繞軍事主題和軍迷群體,鐵血每週還會組織設計一些務實又有特色的線下活動,像實彈射擊、釣魚、騎行、野外狩獵等,目前做得比較好的是射擊活動,不止限於射擊體驗,還會教參與者們槍支拆卸、軍械知識等。蔣磊想通過這些線下的具體活動,給軍事愛好者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

也許正是鐵血是一家慢公司,已經「被商業化」了的鐵血,依然保留著那份對夢想的追逐和對理想的堅持。不僅「關心糧食和蔬菜」,也追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2013年,鐵血成立了老兵公益基金,成立之初就捐贈出了50萬元,發動各地誌願者去看望、幫助那些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參戰老兵,關注他們的晚年生活,溫暖他們的精神世界。蔣磊的想法很樸素:「我們覺得做這些事所帶給我們成就感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滿足,而非對物質的追逐。」

很多媒體說鐵血網是垂直社區轉型電商的典範,但鐵血依然在尋找屬於自己的下一個機會。對於鐵血的未來,蔣磊的想法很清晰:「未來鐵血要建立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充分發揮在軍事愛好者中的影響力,取得更好的引導作用。」

年輕的創業團隊

據蔣磊介紹,鐵血網雖然成立時間很長,但起創業團隊還比較年輕,年齡最大的也不過是78或79年生人。在這個團隊裡,蔣磊更多的會扮演探索者的角色。

2001年,16歲的蔣磊初入清華園,發佈了一個「虛擬軍事」的網頁(後更名為鐵血軍事網),隨後和他同一樓層的法學院學生歐陽加入網站。隨後鐵血網又進行了多次人員擴充,和一些專業的垂直社交網站類似,這個創業團隊的絕大多數成員也都是軍事愛好者,這給了他們獨特的凝聚力。

針對現在特別流行的學生創業現象,從大一就開始製作網站的蔣磊有著獨特的觀點:「學生創業團隊一定要注意,在團隊中一定要有一個絕對領袖,在最開始就要規劃出一個合理的組織結構,這比產品和其他內容還要重要。」

記者手記

鐵血網位於中關村某寫字樓的頂層,和一般互聯網公司的最大不同是正對著電梯間出口的是鐵血網旗下的電商品牌鐵血軍品行的實體店,琳瑯滿目的商品間有那件最著名的M65風衣。其他各個部門圍繞電梯間環形展開。

在蔣磊的身上並不能看到媒體那些追捧的光環,16歲保送清華、國內最大的軍事社區創始人這些身份他看似並不在意。在說話速度變快時,還偶爾帶一些結巴。

相對而言,蔣磊很願意談談鐵血的不足,在他看來,鐵血網還是一個慢公司,還在很多階段處於摸索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82

港股醫藥股分類梳理之:醫藥製造 格隆匯 Joey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20mod=viewthread&tid=1510&extra=page%3D1\
本期港股那點事繼續分享來自格隆匯會員Joey梳理的醫藥股名單。由於定稿的時候Joey補充了上篇中沒有覆蓋的個股,同時也對部分公司的分類做了略微調整,所以我們也對分享做了相應的調整,雖然部分內容會和上篇有重合,但是邏輯結構更清晰也更完整了。本期我們先分享醫藥製造股,內容包括:原料藥、生物化學藥、中成藥三大板塊內容。下期我們將分享醫療器械板塊個股梳理,敬請關注。

醫藥醫療行業是剛性需求,可以穿越週期,細分領域多,投資機會多。很多醫藥受專利以及CFDA許可保護,議價能力強,投資收益高。但同時醫藥的投資風險多,某些新藥研發週期長,還有可能無法獲得CFDA的許可,也可能遇到專利訴訟或者醫療事故等黑天鵝事件。另外,在某些領域比如說高端醫療器械,專科藥等也面臨跨國大藥企的激烈競爭。當然醫藥股最大的投資難度來自於投資標的本身的產品,需要很強的專業背景知識和對行業及公司持續的關注。
梳理港股上市的主要醫藥醫療企業,目標是:1)整理各公司的主要產品;2)梳理各產品的分佈比例(營業額及其增長);3)各公司在市場的大致定位。本文的數據及圖表如果沒有特別標識均來自各上市公司的年報或者季報以及公司網站,主要以2013年年報為主,2014的季報內容等各公司中期報告出來之後再陸續更新。另外,由於各公司年報披露的尺度不一,有些公司的產品分佈比例無法獲得,均在公司標題上註明,如果讀者有相關信息,請與我分享,我將陸續更新,在此提前感謝!


醫藥製造

2005|8058|2348|3933|1177|1093|0460|0512|1681|1349|0950|0963|0503|1110|0940|0587|1061|8049|8180|8329|0874|1666|0570|2877|8138


原料藥:
利君國際(2005.HK):大輸液區域龍頭
13年主營業務收入2,745,316,000 港元,同比增長12.9%,其中石家莊四藥實現銷售收入1,723,257,000 港元,同比增長21.5%,西安利君實現銷售收入1,022,059,000 港元,同比增長0.9%。集團實現淨利潤411,814,000 港元,同比增長46.6%。
14年一季度,銷售收入是8.08億(都是按港幣來算),同比增長14.6%,去年的數字是7.05億,所以有一個增長。其中西安利君的銷售收入是3.35億,佔我們整個銷售裡面是41%,跟他自己同比增長了8.8%;石家莊四藥銷售收入是4.74億,佔整個銷售的58.6%,跟他自己的同比增長是19.1%。石家莊四藥的增長主要是來自於去年建的新的軟袋輸液生產線的投入使用,使軟袋的產量達到了8300萬袋,去年同期的銷售只有6000萬袋,軟袋輸液的銷售這一塊增加了40.2%;塑瓶也有一定的增長,是8.5%。西安利君這邊的增長主要是來自於抗生素的回升,抗生素這一塊整體銷售額增長了14.5%,尤其是利君沙的增長,利君沙去年一季度賣了9300萬,到今年賣了1億3700萬,增長47.3%。
西安利君主要生產片劑、膠囊劑、顆粒劑、水針、粉針、凍乾粉針、口服液、軟膠囊等八大類製劑和琥乙紅黴素、紅黴素、鹽酸四環素、磷紅黴素、羥苯磺酸鈣、烏拉地爾、異VC鈉、亮菌甲素八類原料。年產片劑70億片、膠囊劑5000萬粒、顆粒劑1億包、水針1億支、粉針3000萬支、凍乾粉針2000萬支。從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引進的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現代化口服液和現代化軟膠囊生產線,年可產口服液2000—3000萬瓶、軟膠囊2億粒。原料藥鹽酸四環素、紅黴素、磷紅黴素通過美國FDA認證。其中鹽酸四環素連續22年出口美國,還通過歐洲COS認證。紅黴素全國第一家通過美國FDA認證;磷紅黴素全國首家開發生產。公司紅黴素、琥乙紅黴素製劑、原料,阿奇黴素凍乾粉針產銷量均居全國第一,是中國最大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產基地。
在其他藥品這一塊除了大輸液和小輸液(注射類)產品以外,我們其他藥品主要推的是心腦血管藥品,一個是多貝斯,一個是利喜定,一個是依達拉奉,一個是降糖的二甲雙胍格列吡嗪片。
羅欣藥業(8058.HK)(產品很多,並且缺分部佔比)
營業額上升13.8%至人民幣2,535,797,000元;股東應佔溢利減少2.57%至人民幣428,585,000元。
羅欣原來是以生產抗生素為主,但是在「反抗」的大潮中,抗生素產能嚴重過剩,而羅欣及時進行了產品結構調整,加快了呼吸和消化藥品的推出。2012年,公司的「呼吸及消化系統專科藥」增長了63%以上,在公司總收入的佔比也從上一年的27%大幅提升至33%。2013年公司的「呼吸及消化系統專科藥」同比增長31%,佔公司總收入的比例進一步上升至38%。
公司經營範圍包括中西藥品、醫藥原料藥的研製、開發、生產、銷售。公司建有凍乾粉針劑、粉針劑、固體製劑、化學原料藥、頭孢菌素類原料藥、口服頭孢系列產品等二十多條生產線,已全部通過國家GMP認證,可年產粉針劑5億支,凍乾粉針劑6000萬支,片劑25億片,硬膠囊劑20億粒,軟膠囊劑10萬粒,顆粒劑3億袋,頭孢菌素類原料藥1000噸,其他化學原料藥200噸。羅欣藥業二期擴建工程現已經建成投產,形成多劑型生產能力,打造全國頭孢系列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可年產頭孢系列產品原料1500噸。
國家一類新藥有:羅欣嚴達、羅欣快宇、潤津、濟迪、捷力、捷清、佐坦、克捷、利銳敏、羅欣威、遼沙、寧沙、羅浩、羅逸、羅普、欣潤、羅瑞、恆坤、羅欣方捷、左沙、可倍、清坤、羅欣恩康、羅欣首抗、嚴達、羅抗、羅奇、福士克林、羅捷、羅嗪、羅乃韋、倍援等。
國家二類新藥有:那格列奈、鹽酸阿比朵爾等。
13年公司研發的新產品拉米夫定片(抗病毒用藥)、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呼吸系統用藥)獲批生產,連同二零一二年第四季度獲准生產的新產品注射用奧沙利鉑及原料(抗腫瘤用藥)、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及原料(抗腫瘤用藥)、鹽酸法舒地爾注射液及原料(心腦血管用藥)投放到市場,將進一步成為新的增長點。
東瑞製藥(2348.HK)(轉型專科藥)
營業額約人民幣914,973,000元( 二零一二年: 人民幣856,539,000元),較二零一二年增加6.8%。母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約人民幣153,099,000元(二零一二年:人民幣114,506,000元),較二零一二年增加33.7%
本集團集中資源發展心血管藥物為主導的系統專科藥產品群,不斷優化本集團營銷推廣網絡,鞏固心血管藥物、抗乙肝病毒等專科用藥的醫院和零售市場領先地位;在本集團多個頭孢菌素抗生素車間改造的情況下合理調整頭孢菌素抗生素產品的生產滿足銷售需求。中間體及原料藥的生產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2.96% 及0.14%;頭孢菌素粉針劑生產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1.9%及23.1%,固型劑的生產量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8.1%及25.5%。以「安內真」(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為主導的「安」系列品種生產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3.6%及26.7%。「雷易得」(恩替卡韋分散片)生產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6.6%及49.9%。
其中系統專科藥的銷售額增加人民幣95,646,000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1%;頭孢菌素產品線銷售額減少人民幣36,340,000元,較去年同期減少6.8%。
成藥包括系統專科藥、頭孢菌素的粉針劑、片劑及其他口服抗生素固型劑,銷售金額約人民幣550,155,000元。成藥的銷售金額佔總體銷售金額的比重約60.1%,較去年同期的銷售比重提升了4.2百分點。其中治療高血壓的「安」系列的銷售金額佔成藥銷售的比重約45.5%;治療乙肝病毒的「雷易得」的銷售金額佔成藥銷售的比重約19.5%;治療過敏的「西可韋」和「西可新」的銷售金額佔成藥銷售的比重約6.4%。
頭孢菌素抗生素產品線,其中:中間體及原料藥的銷售金額較去年同期微降3.4%;成藥方面,頭孢菌素粉針劑的銷售金額較去年同期下降19.4%,口服頭孢菌素的銷售金額較去年同期增長40.1%。
聯邦製藥(3933.HK):青黴素原料藥和製劑龍頭

營業額約為7,648,400,000港元,較去年上升8.9%。股東應佔溢利約為48,000,000港元,較去年下跌70.3%。中間體、原料藥及製劑產品的分部營業額(包括分部間之銷售)分別較去年上升18.5%、7.4%及17.5%。原料藥(青黴素)的分部溢利較去年下跌17.3%。中間體(6-APA
) 及製劑產品(重組人胰島素注射液及阿莫西林)的分部溢利分別較去年上升109.7%及21.6%。

生物化學藥:

中國生物製藥(1177.HK):肝病用藥和心血管用藥龍頭
營業額約578,234 萬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41.5%;盈利為178,196萬港元,增長25.7%。
本集團的藥品主要針對心腦血管及肝病治療領域,並正在致力發展治療腫瘤、疼痛、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其他疾病領域的藥物,以滿足市場和廣大的醫生及患者的需要。
主要產品:
肝病用藥: 天晴甘美(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潤眾(恩替卡韋)分散片、名正(阿德福韋酯)膠囊、天晴甘平(甘草酸二銨)腸溶膠囊、甘利欣(甘草酸二銨)注射液和膠囊
心腦血管用藥: 依倫平(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天晴寧(羥乙基澱粉130)注射液、
托妥(瑞舒伐他汀鈣)片
抗腫瘤用藥: 天晴依泰(唑來膦酸)注射液
腸外營養用藥: 新海能(混合糖電解質)注射液、豐海能果糖注射液
抗感染用藥: 天冊(比阿培南)注射液
肛腸科用藥: 葛泰(地奧司明)片
具發展潛力之主要產品:
心腦血管用藥: 天晴甘安(甘油果糖)注射液
抗腫瘤用藥: 仁怡(帕米膦酸二鈉葡萄糖)注射液、止若(鹽酸帕洛諾司瓊)注射液、
賽維健(雷替曲塞)注射液、晴唯可(注射用地西他濱)
呼吸系統用藥: 天晴速樂(噻托溴銨)粉霧吸入劑、正大素克(克洛己新)片
糖尿病用藥: 泰白(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

石藥集團(1093.HK)
本集團錄得的銷售收入約為99.49 億港元,而股東應佔溢利則約為9.73 億港元。
1)成藥業務
創新藥產品:
創新藥業務於年內的銷售收入達到19.21 億港元,較去年增長49%。
「嗯必普」系列是國家一類新藥,擁有專利保護的獨家產品。其主要成份為丁苯酞,主要用於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歐來寧」系列包括膠囊和凍乾粉針兩個劑型,其主要成份為奧拉西坦,主要用於輕中度血管性痴呆、老人痴呆及腦外傷
等症引致的記憶與智能障礙。
「玄寧」系列包括片劑和分散片,其主要成份為馬來酸左旋氨氯地平,主要用於治療高血壓症。
現有的抗腫瘤用藥包括「多美素」、「津優力」及「艾利能」。「多美素」(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是新型的蒽環類藥物,為一線的化療用藥,主要用於治療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及乳腺癌。「津優力」(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是國內首個長效化生長因子類藥物,適用於預防化療後引起的白血球減少及感染。「艾利能」(欖香烯注射液)主要用於神經膠質瘤和腦轉移瘤的治療及癌性胸腹水的輔助治療。
普藥產品:
抗生素限用及基藥招標等政策的不利影響
2) 原料藥業務
抗生素業務經過前一階段的激烈競爭,市場趨於穩定並有所好轉。
維生素C產能過剩的情況持續,市場行業競爭依然激烈,本集團憑藉其在規模、質量和生產成本的優勢,在行業中繼續保持了絕對的競爭優勢地位。
咖啡因及其它。
3) 研發
目前在研的產品有170 余個,主要集中在抗感染、心腦血管、糖尿病、精神神經及抗腫瘤等領域,其中一類新藥12 個、三類新藥37 個。年內本集團取得3 個ANDA批准的藥品,並有7 個藥品或原料和2 個保健品取得國內的生產批准。
四環醫藥(0460.HK)心腦血管處方藥市場龍頭
收益由人民幣3,042.5百萬元增加55.6%至人民幣4,732.7 百萬元。二零一三年本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增加44.1%至人民幣1,303 百萬元。二零一三年每股基本盈利較二零一二年增加約44.1%至約人民幣25.18 分。
本集團仍保持了在心腦血管處方藥市場的領導地位,以醫院採購額計市場份額增至9.3%,按醫院採購額計,本集團於年內成為中國醫院市場的第四大製藥公司。
(i)     心腦血管產品
銷售額增加60.7%至人民幣4,505.0百萬元,佔本集團總收益的95.2%。大幅增長乃主要由於其兩大主要產品克林澳及歐迪美的銷售顯著回升以及其潛力產品的迅速增長。
克林澳的銷售額增加71.7%至人民幣1,115.3百萬元。
歐迪美的銷售額於年度增加93.1%至人民幣1,343.9百萬元。
也多佳、丹參川芎嗪、谷紅、益脈寧及源之久的銷售額保持強勁增長,分別顯著增加225.7%、83.9%、59.8%、54.9%及19.7%至人民幣239.5百萬元、人民幣134.5百萬元、人民幣328.5百萬元、人民幣195.1百萬元及人民幣432.5百萬元。
曲奧、清通、川青及GM1的銷售額分別增加12.0%、13.1%、4.9%及1.3%至人民幣103.6百萬元、人民幣75.8百萬元、人民幣97.6百萬元及人民幣219.8百萬元。
(ii)   非心腦血管產品
仁澳(主要用於治療癲癇)、卓澳及必澳(均為呼吸系統藥物)的銷售額保持穩定增長。仁澳的銷售增加6.9%至人民幣14.6百萬元,卓澳及必澳的銷售額則分別增加22.4%及減少1.0%,收益合共為人民幣69.9百萬元。洛安命(新陳代謝藥物)因其獨家配方錄得銷售額增加25.3%至人民幣72.9百萬元。由於臨床使用抗感染藥物受到更嚴格的限制,頗佳的銷售額下跌12.6%至人民幣31.1百萬元。
本集團於二零一三年下半年推出獨家首仿新藥羅沙替丁。
遠大醫藥(0512.HK)
營業額約為港幣2,658,000,000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約29.1%。本集團之平均毛利率為約33.3%,較二零一二年增長了約2.0%。
1) 醫藥製劑
心腦血管藥,本集團之核心產品,營業額約為人民幣28,263萬元,較二零一二年同期增長約44.7%。當中用作抗血小板藥之「替羅非班」有約人民幣10,036萬元之營業額,增幅約達43.6%;而新產品「辛伐他汀膠囊」的營業額亦有約為人民幣2,801萬元。
眼科藥及其他醫藥製劑,銷售收入約為人民幣17,753萬元,眼科非處方用藥「聚乙烯醇」滴眼液錄得約人民幣4,983萬元之營業額,較去年同期增加了約81.2%。而傳統抗菌藥「依諾沙星」錄得約人民幣5,092萬元之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約73.3%。湖北舒邦之鎮痛解熱產品「尼美舒利分散片」錄得約人民幣2,449萬元之營業額。而遠大黃石飛云之「抗病毒口服液」亦錄得約人民幣1,132萬元之營業額。
2) 醫藥中間體
藥用原材料,營業額約為人民幣32,662萬元。其中「安乃近」之營業額增長約14.2%至約為人民幣17,408萬元,而抗生素原材料「氯黴素」之營業額即約為人民幣6,553萬元。
氨基酸類產品,營業額約為人民幣25,424萬。亮點產品「N-乙酰-L-半胱氨酸」於本財政年度的營業額約為人民幣4,183萬元,增加了約46.0%。對另一產品「L-亮氨酸」的需要增加,本期錄得之營業額亦增加了約人民幣1,833萬元至約人民幣4,488萬元。
3) 體類醫藥中間體
糖皮質類激素及性激素類:糖皮質激素產品,包括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之營業額約為人民幣14,298萬元。性激素類之營業額約為人民幣7,345萬元,主要增長點為於二零一二年下半年新推出的產品「羥基黃體酮醋酸酯」。
強的松系列, 該產品的營業額約為人民幣1,997萬元。
4) 健康產品及化工產品
牛磺酸, 銷售收入約為人民幣18,842萬元。
康臣藥業(1681.HK)腎藥龍頭(缺少分部佔比)
本集團的銷售收入572MM 人民幣,增長24.9%。
延續一貫強勁增長的趨勢,營業額同比增長達24.9%。其中主要產品,尿毒清顆粒仍然是本集團銷售增長的火車頭,增長達25.8%,維持在腎病口服現代中成藥的領先地位。
而在二零一零年推出的益腎化濕顆粒,於二零一三年增長為77.6%,是本集團腎病藥物的新力軍。至於造影劑方面,二零一三年的同比增長為30.4%,仍然穩佔國內磁共振成像對比劑市場的前列。
復旦張江(1349.HK)
二零一三年度,本集團的收入約達人民幣415,925,000元,而二零一二年同期則為人民幣232,527,000元,同比上升了79%。
本集團二零一三年度的收入來自於醫療產品銷售的收入、特許經銷權收益及技術轉讓收益。
1)銷售醫療產品的收入
二零一三年度,本集團銷售醫療產品的收入為人民幣410,847,000元(佔總收入的99%),比二零一二年同期增加了82%,二零一二年度為人民幣225,880,000元。本集團的主要產品埃拉®(鹽酸氨酮戊酸,ALA)和裡葆多®(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Doxorubicinliposome),分別為本集團貢獻了43%和52%的銷售收入。
2)特許經銷權收益
於二零一一年二月,本公司與泰凌醫藥(江蘇)有限公司簽署了獨家總代理協議(「獨家總代理協議」),授予其裡葆多®的獨家代理權以取代本公司先前與南京醫藥籤署的特許經銷協議。轉讓對價總額為人民幣20,000,000元。二零一三年度確認收入約為人民幣5,000,000 元(佔總收入的1.2%),二零一二年度約為人民幣5,000,000 元。
3)技術轉讓收益
二零一三年度確認的技術轉讓收入約人民幣78,000元。系來自於二零零二年轉讓給山東一家製藥公司的一項技術轉讓合同所約定的比例的銷售額提成。
李氏大藥廠( 0950.HK)(缺分部佔比)
期內實現收入6.97 億港元,同比增長30.4%;毛利為5.03 億港元,同比增長32.1%;毛利率為72.2%,高於2012年71.3%的毛利率0.9 個百分點;純利率為21.6%,高於12 年的21.3%的純利率0.3 個百分點;
公司幾大主要產品均獲得較大增長:再寧平,增長124%;尤靖安,增長45%;可益能,增長38%;菲普利,增長34%;立邁清增長28%。銷售費用佔營業額的比例下降兩個百分點,至32%;中間體及原料藥的銷售數量較2012年同期減少0.14%基本持平。
華熙生物科技(0963.HK)
本集團目前以生產銷售各類透明質酸(「HA」)原料為主,並重點向下游HA終端產品拓展。本集團已成功開發出注射用修飾HA凝膠(商品名:潤·百顏,以下簡稱「潤·百顏」)、醫用HA凝膠(眼科用)(商品名:晶視,以下簡稱「晶視」)等終端產品,其中,潤·百顏已上市銷售。
二零一三年之營業額為人民幣375,180,000元,較二零一二年增加人民幣100,214,000元(或36.45%)。其中HA原料佔76.4%,HA終端產品佔23.1%。權益股東應佔溢利為人民幣94,398,000元,較二零一二年增加人民幣5,126,000元(或5.74%)。
朗生醫藥( 0503.HK)風濕藥龍頭
13 年專科藥銷售收入為57.6 百萬美元,同比減少6.2%,佔總收入比64.1%,該分部利潤率從12 年的30%提高到13 年的33.4%;現代中藥銷售收入28.7 百萬美元,同比增加23.4%,佔比24.8%,該分部利潤率從12 年的16.6%降低到13 年15.4%;普藥及其他銷售收入為8.8 百萬美元,同比減少4.3%,佔比11.1%,其利潤率從12 年的9.9%略有降低到13 年9.7%;整體毛利率從12 年的58%下降到13 年的54.9%。
2013 年朗生佔中國風濕病慢作用藥銷售額的26.9%,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繼續保持風濕慢作用市場的領導地位。其中帕夫林的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佔該領域市場份額的19.6%,妥抒市場佔有率排名第四,佔該領域的7.3%份額
金活醫藥集團(1110.HK)(缺分類佔比)
營業額減少11.5%至約人民幣554,763,000元(二零一二年:人民幣626,840,000元,經重列)。溢利微跌2.8%至約人民幣47,177,000元(二零一二年:人民幣48,535,000元)。毛利率達23.6%,微增0.1%(二零一二年:23.5%,經重列)。
形成了止咳用藥品類、腹瀉用藥品類、外用類藥品的品類管理。
二零一二年相比,京都念慈庵蜜煉川貝枇杷膏的銷售下降了9.8%,京都念慈庵川貝枇杷糖的銷售下降了47.5%。
喇叭牌正露丸是本集團主打產品之一,有50粒、100粒及200粒三個規格,形成了「便攜裝+常規裝+家庭裝」的多層次品類。銷售額為人民幣43,339,000元,較二零一二年同期下降23.4%。
第三大產品類為外用類藥品,包括金活依馬打正紅花油、飛鷹活絡油、曼秀雷敦薄荷膏。金活依馬打正紅花油錄得了人民幣23,410,000元的銷售,與二零一二年同期相比增長14.2%。飛鷹活絡油銷售額達到人民幣29,397,000元,較二零一二年同期增長71.8%。曼秀雷敦系列產品錄得了人民幣22,579,000元的銷售,與二零一二年同期相比減少13.6%。
中國動物保健品(0940.HK)獸藥龍頭
主要從事獸藥製造、銷售及分銷業務。本集團是國內獸藥行業的翹楚,擁有粉劑、針劑和生物藥共14個品牌。
總銷售收入人民幣914,600,000元,較去年銷售收入人民幣862,700,000元增加人民幣1,900,000元或6%。2013財政年度生物藥銷售毛利率上升2.1個百分點至69.4%,粉劑(55.1%)及針劑(3、7%)之營業額分別為人民幣504,000,000元及人民幣33,900,000元。生物藥(41.2%)貢獻營業額人民幣376,700,000元。出售予省級獸醫站的強制疫苗的銷售額為338,500,000元,較去年銷售額人民幣290,300,000元上升16.6%。
華瀚生物製藥(0587.HK)
總銷售收入約為1,916,200,000 港元(二零一二年同期:約1,724,500,000 港元),於總銷售收入中,約1,362,500,000 港元源自以婦科藥品為主的傳統中藥產品,並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5.3%。於本年度內,生物藥品錄得約516,600,000 港元的銷售額,並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2.3%。本集團於本年度約37,100,000 港元之營業額乃源自貿易業務。
在處方藥方面,仍以「芪膠升白膠囊」、「止漱化痰丸」、「易孚」、「易貝」四個醫保目錄獨家品種為核心產品,「芪膠升白膠囊」及「止漱化痰丸」銷售收入分別為約431,000,000 港元及80,200,000 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長率分別為約77.1%及38.5%;「易孚」及「易貝」於本年度的總銷售收入約為438,600,000 港元,並較去年同期錄得增加約8.6%。在非處方藥方面,「婦科再造丸」(含膠囊)銷售收入約405,900,000 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長約25.4%,穩居國內婦科調理類產品銷量前三位。「金紫肽」產品本年度銷售收入約58,300,000 港元。「ACTL™抗腫瘤靶向性細胞免疫治療技術」已開始在醫院推廣。
億勝生物科技(1061.HK)
本集團維持主要製造及銷售治療體表創傷及眼部損傷修復的旗艦生物藥品。
二零一四年二月十七日訂立進口及服務協議,本集團獲輝瑞委任及╱或授權為其適利達®滴眼液和適利加®滴眼液(統稱「輝瑞眼科產品」)在中國內地(不包括台灣、香港及澳門)(「中國」)的獨家進口分銷商和獨家市場開發商。輝瑞眼科產品均為降眼壓藥物。億勝醫藥與輝瑞建立業務合作關係,將增加本集團眼科產品類型,有利於本集團在中國眼科領域的可持續增長。於二零一三年,我們的研發部門交出斐然的成績,取得一項關於重組牛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產品的發明專利授權,截至本報告日期,本集團已榮獲九項專利,其中七項為應用bFGF的發明專利。該七項發明專利可保障本集團現有的貝復濟及貝復舒系列產品,直至二零三零年止。其餘兩項實用專利為產品包裝,其適用於本集團現有的貝復濟及貝復舒系列產品。
綜合營業額約達347,000,000港元,較去年增加29.9%。相應地,本集團之本公司擁有人應佔綜合溢利由去年的39,000,000港元增至截至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約54,900,000港元,增幅達40.8%。本集團的收益主要來自眼科生物藥物貝復舒系列,佔總收益的逾65%,而治療體表創傷的生物藥物貝復濟系列貢獻餘下的收益。
億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創傷修復生物治療藥物的翹楚。本集團旗下一系列眼科生物藥品,即貝復舒系列,適用於各種眼表創傷修復疾病,包括乾眼症、角膜炎、角膜擦傷、角膜手術(如視力矯正及白內障手術等)。此外,本集團的另一系列外科生物藥品,即貝復濟系列,適用於各種體表創傷修復疾病,包括燒傷、潰瘍、傷口及整形美容手術等。
過去,超過65%的收入來自眼部生物藥物貝復舒系列。憑著本集團在業內的領導地位,加上近期與輝瑞達成協議後新增的輝瑞產品,本集團預期眼部藥物將可維持穩定的增長率。
吉林長龍藥業(8049.HK)
收入較去年增長約30% , 至約人民幣457,746,000 元( 二零一二年: 人民幣353,247,000元)。
營業額大幅增加主要由於本集團核心收入來源的收入增加,即海昆腎喜膠囊(70%)。海昆腎喜膠囊已滲入市場,於二零一三年銷售額較二零一二年增加33%。
複方活腦舒膠囊(13%)於截至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銷售額約為人民幣59,582,000元。
新銳醫藥(8180.HK)
收益約192.9百萬港元(二零一二年:175.0百萬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0.2%。毛利率
為約26.3%(二零一二年:22.3%),較二零一二年同期增長約4個百分點。股東應佔純利為約17.4 百萬港元(二零一二年:15.3 百萬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3.7%。
本集團提供40種醫藥產品,其中34種醫藥產品已獲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該等藥品可用於多種疾病,如治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風濕症、泌尿系統疾病、抗病毒感染及保健。本集團的注射劑藥品已產生收益的主要部分;而本集團的其他產品包括片劑藥品及膠囊劑藥品。本集團現時的產品組合包括27 種注射劑藥品(主要為處方藥)。
(i)注射劑藥品
截至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注射劑藥品分部產生收益約168.7百萬港元(二零一二年:151.2百萬元),較二零一二年增加約11.6%。收益增加乃由於本集團的主要產品注射用磺苄林鈉及左卡尼丁注射液的銷售額因本集團持續成功實施營銷活動而增加所致。於二零一三年,注射劑藥品分部的毛利率為約24.5%,較二零一二年同期約21.8% 增加約2.7 個百分點。
(ii)片劑藥品
截至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片劑藥品分部產生收益約11.4百萬元(二零一二年:14.5 百萬元),較二零一二年減少約21.4%。收益減少乃由於本集團的主要產品頭孢克肟分散片的銷售額因該產品屬《浙江省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分級管理目錄(2012 版)》下的限制使用類別而減少。於二零一三年,片劑藥品分部的毛利率為約19.8%,較二零一二年同期約23.2%減少約3.4個百分點。
(iii)膠囊劑藥品
截至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膠囊劑藥品分部產生收益約11.1 百萬元(二零一二年:6.6百萬元),較二零一二年增加約68.2%。增加乃由於本集團於二零一二年九月新取得的產品酪酸梭菌活菌膠囊銷售增加所致。於二零一三年,膠囊劑藥品分部的毛利率約58.0%,較二零一二年同期約40.2% 增加約17.8 個百分點。
海王英特龍(8329.HK)
本集團於本年度主要從事中藥、普藥、輸液及抗腫瘤藥物等多類藥品業務、現代生物製藥的研究
與開發(「研發」)以及藥品、保健食品及食品的購銷業務(「藥品保健食品購銷業務」)。
本公司則致力從事生物製藥的研發,並擴展了在化學合成的抗腫瘤藥物領域的研發,以及生物技術在生物農業領域中的應用。同時,本集團在二零一四年初已通過合作的方式致力於體外診斷試劑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營業額約為人民幣611,666,000 元,較去年同期營業額約人民幣530,458,000 元上升約15.31%。本年度營業額的主要來源為海王福藥藥品的銷售收入及海王長健藥品及保健食品的銷售收入。
毛利及毛利率分別約為人民幣251,162,000 元及41%,毛利較去年同期上升約人民幣55,664,000 元,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上升約4%。
海王福藥業務
海王福藥及其附屬公司擁有17 種劑量形式藥物的40 多條生產線及超過450 項藥物生產批文。
在中國衛生部二零一三年三月發佈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目錄」)中,所列基本藥物品種從此前的307 種擴充為520 種,大幅度擴容了基本藥物品種;同時目錄要求二級以上醫院優先使用基本藥物。海王福藥目前在目錄中擁有210 個品種和劑型,目錄的發布對海王福藥本年度的經營有著正面影響。海王福藥及其附屬公司在本年度經營狀態正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共計約人民幣504,612,000 元。同時海王福藥正在開展西藥片劑、膠囊劑、散劑、阿莫西林膠囊劑(專線)、原料藥生產線的GMP改造,將向相關管轄部門提交認證申請。海王福藥為了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亦重視新藥的研發,於本年度:(1) 完成莫西沙星注射液處方工藝核查;(2) 完成三個二類醫療器械品種許可證增項準備工作;(3) 通過了抗腫瘤新藥「替吉奧片」生產註冊現場檢查工作。於本年度結束後,二零一四年三月七日,海王褔藥獲得替吉奧片的生產批件,
重組蛋白質和多肽藥物業務
本公司全資附屬公司江蘇海王,當前重點工作為生產基地的建設、注射用重組人胸腺肽α1的臨
床試驗及注射用重組人白介素-2(125Ser) 的技術轉移工藝試驗。
藥品保健食品購銷業務
藥品保健食品購銷業務在二零一二年度及以前年度,在海王福藥及本公司有少量經營。為擴大本
集團該項業務的發展,本公司於二零一三年一月收購了海王長健,並將海王長健的業務發展方向
確定為藥品、保健食品及食品的購銷。
中成藥:
白雲山(0874.HK)
本集團主要從事:(1)中西成藥、化學原料藥、天然藥物、生物醫藥、化學原料藥中間體的研究開發、製造與銷售;(2)西藥、中藥和醫療器械的批發、零售和進出口業務;及(3)大健康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與銷售。中成藥製造企業主要產品為消渴丸、夏桑菊、烏雞白鳳丸、華佗再造丸、蜜煉川貝枇杷膏、清開靈口服液、小柴胡沖劑等,西藥製造企業主要產品為頭孢硫脒、阿莫西林等化學製劑藥,頭孢曲松鈉等化學原料藥,預包裝食品製造企業主要產品為王老吉涼茶等。目前本集團的架構主要包括10家中成藥製造企業、2家西藥製造企業、1家化學原料藥生產企業、1家預包裝食品製造企業、3家醫藥研發企業和4家醫藥貿易企業。
20135月,本公司完成對白雲山股份的換股吸收合併工作,本公司換股吸收合併白雲山股份新增股份於2013523日正式上市流通。2013829日,本公司在香港和上海兩地的證券簡稱正式變更為「白雲山」。
製造業務
本報告期內,獨家中藥品種口炎清顆粒、消渴丸、障眼明片、華佗再造丸、王老吉保濟口服液等成功入選2012版國家基藥目錄。13年,王老吉大健康著實開展營銷渠道的深耕細作,加快銷售隊伍與客戶群的建設與管理,加大餐飲渠道開發力度,拉動餐飲消費,迅速提升紅罐王老吉及紅色瓶裝王老吉涼茶在全國範圍內的鋪貨率,使紅罐王老吉實現了快速增長。
2013年,銷售收入增長較大的產品有涼茶飲料、頭孢克肟、消渴丸、華佗再造丸系列、注射用頭孢硫脒等。其中銷售收入超人民幣億元品種13個,銷售收入人民幣5,000萬元至人民幣1億元的品種13個。白雲山製藥總廠併購一條注射用無菌粉針生產線及相關產品,其中包含頭孢唑肟鈉0.25g 規格,該規格是兒童用藥規格,同時也是全國獨家規格。本報告期內,製造業務的毛利率為39.36%,同比下降0.46 個百分點。
貿易業務
醫藥公司與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梅州大埔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簽訂了現代醫藥物流服務延伸合作協議,采芝林藥業取得了廣州市荔灣區、海珠區、白雲區、黃埔區小區醫院及部分二甲醫院中藥房的全託管。以白雲山和黃公司、中一藥業與奇星藥業為核心的「中藥板塊營銷一體化」正順利推進;白雲山製藥總廠、光華藥業、敬修堂藥業三家企業通過共同召開工商信息交流會,加強了工商企業的溝通,促進了營銷整合。先後建立了中藥材採購、大宗原輔料採購、進口設備採購等多個採購平台,進一步加強本集團的「一體化運作」。采芝林藥業已建立了7個產地資源公司和34個中藥材GAP基地。繼續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醫藥公司的「廣藥健民網」電子商務業務年內再創新高,實現快速增長,全球最大的華人眼鏡連鎖公司—寶島眼鏡成為醫藥公司電子商務戰略合作夥伴;采芝林藥業開設的「廣藥采芝林養生堂」經過半年的運營,中藥飲片系列產品銷售達人民幣百萬元。本報告期,本集團貿易業務的毛利率為7.25%,同比下降0.57個百分點。截至20131231日止,本集團的醫藥零售網點共有36家,其中,主營中藥的「采芝林」藥業連鎖店35家,盈邦大藥房1家。
同仁堂科技(1666.HK)
銷售收入為人民幣291,074.9萬元,較上年同期人民幣243,900.2萬元(經重列)增長19.34%;本集團淨利潤為人民幣50,316.3萬元,較上年同期人民幣39,954.8萬元(經重列)增長25.93%;本公司所有者應佔淨利潤為人民幣39,009.3萬元,較上年同期人民幣33,018.0萬元(經重列)增長18.15%。
年內公司共生產銷售百餘種產品,其中銷售額超過人民幣一千萬元的產品達到了三十二個;銷售額介於人民幣五百萬元至一千萬元之間的產品十八個,品種群規模進一步提高。主導產品中除牛黃解毒片系列銷售額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外,六味地黃丸系列銷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21.73%,感冒清熱顆粒系列銷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39.94%。其他增幅明顯的產品有阿膠系列、加味逍遙丸系列、杞菊地黃丸系列、板藍根顆粒系列等,均較上年同期增長20%以上。
專注研製四類主要類型之產品(分別為顆粒劑、水蜜丸劑、片劑及軟膠囊劑),
中國中藥(0570.HK)
營業額約為人民幣1,394,613,000 元, 較去年同期的約人民幣1,031,766,000 元增長35.2%;股權持有人應佔溢利約為人民幣198,463,000 元,較去年同期的約人民幣168,526,000 元增長17.8%;本年度每股基本盈利也由上年同期之人民幣9.45 分,略有提高至人民幣9.68 分,增幅為2.4%。
二零一三年二月,國藥集團通過其全資子公司-國藥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完成收購本集團約56.97%股份,成為本集團之最終控股股東。並在同年十月完成對同濟堂藥業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同濟堂」))的收購,於二零一三年十一月正式更名為中國中藥有限公司。
擁有「德眾」、「馮了性」、「同濟堂」等多個歷史悠久的馳名品牌,擁有332個品種及526個品規,全國獨家產品68個。本集團有58個品種被列入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其中包括7個獨家產品(仙靈骨葆膠囊╱片劑、玉屏風顆粒、鼻炎康片、頸舒顆粒、潤燥止癢膠囊、風濕骨痛膠囊和棗仁安神膠囊)。收錄在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目錄的產品超過150個,其中包括26個獨家品種。擁有一批傳統中藥古方製劑,例如保濟丸、大活絡丸、少林跌打止痛膏、源吉林甘和茶等國內知名產品。
擁有11個生產基地,共有50多條GMP認證的生產線,具備了年產顆粒劑8億包、片劑55億片、膠囊劑30億粒、藥酒1,400萬瓶、抗生素及腫瘤藥粉針1億支的生產規模、以及中藥前處理和提取產能22,000噸。於回顧年度,中成藥銷售額佔本集團營業額約83.2%,化學藥佔營業額約14.0%,生物製品佔營業額約2.8%。
十大產品銷售分析:
備註: 其中仙靈骨葆、頸舒顆粒、潤燥止癢膠囊屬同濟堂產品,為二零一三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之營業額;人血白蛋白屬貴州中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貴州中泰」)及其附屬公司之產品,為二零一三年全年之營業額。
神威藥業(2877 .HK)中國最大的現代中藥注射液及軟膠囊製造商
神威藥業的產品主要分為中藥注射液、中藥軟膠囊及中藥顆粒三大類,提供針對中老年人、抗病毒及兒童用藥這三大潛力優厚之市場。
同仁堂國藥(8138.HK)
業務收入由去年的333.0百萬港元增加281.0百萬港元至614.0百萬港元,增幅為84.4%,的毛利為420.0百萬港元(二零一二年:236.1百萬港元),增加183.9百萬港元,增幅為77.9%。毛利率由去年的70.9%減少2.5%至本年內的68.4%。
同仁堂國藥集團是在香港、澳門及海外市場(非中國市場)從事零售及批發中藥產品的分銷商, 並以「同仁堂」品牌經營。集團為於非中國市場推廣中醫藥文化及服務的渠道、海外分銷平台。
零售
  集團於11個海外國家及地區開設零售店舖,提供中醫保健服務,例如中醫諮詢及診斷、調劑、針灸及推拿治療。集團零售店舖銷售約2,000種中藥產品,包括「同仁堂」品牌產品及非「同仁堂」品牌產品及中草藥。
批發
  集團目前於香港、澳門、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及泰國經營批發業務。集團總共批發產品超過260種,其中絕大部分為「同仁堂」品牌中成藥。
生產
  集團位於香港大埔工業邨的生產設施目前生產兩款產品——安宮牛黃丸及靈芝孢子粉膠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1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