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石油市場發展史(上):現貨市場的出現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97

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定義,「現貨市場」應該是:

在大宗商品以市場價格被當場購買的特定場所,對馬上交付的特定數量貨物進行一次性公開市場交易的價格。

我們嘗試通過本文解讀現貨市場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是否可能對油價產生影響。

現貨市場至關重要的原因,當然包括因為現貨市場是今天石油價格水平(還包括其它商品和資產價格)最終被確定的地方。這也是金融投機活動最終一定要走向市場現實的地方。你可能可以在未來以100美元/桶出售你的石油,但如果你今天就急切把貨物處理掉,而現貨市場的交易價格是80美元,那麼你將不得不接受這個價錢。

實際上,這就是期貨價格向現貨價格收斂的定律。這也是一些人相信,投機者不能抬高現貨價格的原因。

但石油市場有趣的事情是,一個有效的現貨市場實際上是最近業界才發展出來的產物。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石油市場歷史一直是卡特爾和壟斷企業操控價格的歷史。

實際上,上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石油價格要麼取決於當年七大姐妹卡特爾設定的長期合約價格,要麼當供應情況向產油國靠攏,歐佩克則控制了價格的話語權。在歐佩克之前,還有Rockefeller和Railroad Commission。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代表今天石油現貨市場的一些東西才開始出現。1979年,紐約時報的文章曾表示了對這些新事物的擔心:

雖然面對國際社會批評和利益集團的試圖控制,但現貨市場仍在蓬勃發展。歐洲當局和一些國際機構估計,這個不是依據長期合約出售和購買石油的市場,現在已經佔據世界石油交易至少10%的份額了。

...

在國際和各國國內的層面上,當局都擔心這種趨勢的發展。現貨市場石油交易量的進一步上升,可能意味著市場拋棄長期合約的趨勢。這種趨勢將把現貨市場,從現在用於撮合過剩供應和需求,或撮合過剩需求與供應的附屬角色,轉變成整個石油市場的最大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轉變可能會把現貨市場的普通價格波動,放大到全部石油市場的價格波動,這會進一步弱化已經被弱化的歐佩克建立的一切價格結構紀律。

此外,不斷上升的現貨原油交易量,也可能扼殺試圖控制現貨市場的新嘗試,因為從定義上講,可以認為越大的市場將會變得越難控制。由法國發起控制現貨市場的壓力,至今導致的結果只是一個由主要石油消費國組成的,承諾集中起來共享關於原油購買、支付價格和最終消費地信息的組織。然而,沒有一個信息是定期收集的。

這個時候,就連歐佩克的成員國都認為,是時候繞過與西方石油企業訂立的長期合約銷售模式,直接出售給第三方了,因為現貨市場的油價更為吸引。

然而,直到第一次波斯灣戰爭(1990年),這些趨勢才發展成一個真正具有活力的現貨市場,一個規模大得所有利益集團都放棄控制想法的石油現貨市場終於出現了。

這是因為,當時伊拉克的石油供應出現了中斷,石油消費者必須尋找非合約石油抵消供應的下降,這要麼來源於其它石油生產國「即興的」供應增加——因為高油價,當時的產油國有足夠的動力增產,要麼來源於美國政府自己釋放的戰略石油儲備。

一個真正全球自由流動的石油框架終於建立起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91

石油市場發展史(中):現貨市場導致油價大漲?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99

伴隨著石油現貨市場的成長,與自由流動石油相關的價格發現過程相聯繫的金融投機活動也發展起來了。石油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得到了改善,市場的風險評估能力也出現了進步。

與紐約時報文章的預測相反,石油現貨市場的出現,其實具有一個令人滿意和穩定的反饋循環效應。現貨市場的流動性越大,越多買家希望他們支付的價格與現貨價格聯繫在一起,因為他們希望建立一個長期來說更有競爭力的定價體系,而不是固定長期價格——長期價格過去傾向於高估了石油價格。(雖然上世紀90年代現貨市場的其它發展,可能對石油市場的穩定產生了影響。)

WTI原油價格長期走勢: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西方石油運營企業開始利用金融延伸品對衝來替代長期合約,其中BP是先行者之一。這樣,石油期貨的流動性就進一步增加了。

另一方面,歐佩克的成員國大部分都轉向了現貨市場銷售——它們對金融衍生品有畏懼心態,而只會偶爾簽訂長期合約。

整體來看,現貨市場所有東西都很好,繁榮了好幾年時間。期貨市場的流動性也進一步改善。成交量上升。石油生產企業擔心油價下行的風險,消費者擔心油價上漲的風險,而投機者則賭博——哪一方的擔憂更甚。

然而,一些事情開始「不守規矩地」出現了變化。很難指出究竟發生了什麼,但石油現貨價格明顯開始上漲,而漲速在加快。

以下的一些因素可能是原因之一:全球經濟增長和來自亞洲的需求增加,大宗商品金融化和指數化的崛起,洲際交易所的崛起,石油峰值理論的重新流行,船期布倫特原油(Dated Brent)交易量的萎縮,還有更重要的是,五大產油國產量在2004年左右出現了瓶頸。

而且,2001-2004年,為了應對科技股泡沫的爆破,美聯儲把利率下調至接近零的水平,極低的利率水平也可能影響了油價。如下圖所示,美國聯邦基金有效利率的歷史走勢:

在這段時間裡,很明顯石油生產企業是幾乎沒有動力去更替現有供應或增加產量,因為油價不足以抵消更高的成本,它們也沒有長期合約鎖定未來的收益。實際上,在那段時間裡直到2004年,歐佩克曾制訂明確目標促使美國的原油庫存保持低位。

當利率開始上升,石油生產企業希望吸引資本和廉價融資就變得更難了。投資於原油生產回報的波動性一般是很大的,但只要把資金存入銀行或投資現有的大宗商品,就能更容易地實現穩定的回報。

總之,石油生產企業有足夠的動力等到油價明顯處於更高水平時,才會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活動。石油生產企業公佈儲備替代比率的把戲就能很好地證明,最明顯了莫過於殼牌和它高估的儲備了。

一方面,投資者希望知道企業有穩固的替代比率,另一方面,高油價——源於全球不足的可替代儲備,意味著石油生產企業能在短期獲取更多的利潤。而投資者真正希望的是,能通過長期合約鎖定高油價。

但真正有趣的事情是,雖然全世界都在談論石油峰值理論和石油儲備高估的問題,但在2004年前,市場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當油價上漲,最重要和流動性最好的現貨市場基準,布倫特和WTI原油市場都開始向期貨溢價的形態發展。

(下圖分別實現了布倫特和WTI的歷史走勢,在最下方的指標中,藍線處於綠色水平線以下,說明市場處於期貨溢價的狀態)

所以,雖然一些石油生產商(主要是歐佩克)盡力控制供應,但建立庫存的活動受到期貨溢價曲線的鼓動,快速增加。這毫無疑問,更多是格林斯潘在2004年6月啟動加息週期的一個徵兆,而不是真的出現任何石油供應過剩。

在某種意義上說,利率對市場來說是不夠高的,這就鼓勵了石油生產商中介通過另外的方法兌現回報——主要是通過建立對沖的庫存,這個過程最終將使它們能「又吃又要」。一方面可以獲得生產活動的現金流,另一方面通過保持現貨市場緊缺,進而刺激油價上漲來獲取獲利的機會——因為「鎖定的」庫存是不會出現在現貨市場上的。

實際上,直到2007年年末,庫存才開始消失——這個時點剛好與伯南克2007年9月降息和期貨溢價的消退相吻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92

石油市場發展史(下):長期合約東山再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00

那麼,上文敘述的因素對石油現貨市場規模的影響有多大呢?這是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一直以來,石油現貨市場規模的估算結果都是難以獲得的。此外,無法確定那些用於長期對沖,被抽離市場的現貨是否算作現貨。

通過歷史檔案的檢索,可以知道1979年,現貨市場被認為代表了原油銷售的約10%。到1982年,根據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數據,現貨市場發展到佔原油銷售的超過50%。到2007年,一些人估計,現貨市場又萎縮到原油銷售的35-40%。

另一個現貨市場出現萎縮的有效指標是,在上一個十年,長期合約需求出現了階段性的增長。

2003年石油行業的投資銀行家Matthew Simmon首次s道出了問題所在,他一直努力傳播他賴以成名的觀點——沙特阿拉伯原油儲備被大幅高估,如果需要繼續更替現有儲備,石油產業需要大量長期投資。

而歐佩克新聞機構曾在2003年報導:

能源銀行家Matthew Simmons今天在這裡表示,要讓石油生產企業獲得足夠多的利潤繼續支持新石油儲備的開發,長期石油銷售合約就移除基於波動的原油現貨價格的定價條款。

在會議上,Simmons認為,油氣產業將在接下來幾十年面對關於融資問題的艱難選擇,所以如果要保持全球油氣的穩定供應,能源產業必須改變現在的融資方式。Simmons強調:「需要通過長期資金來給長期資產融資,而不是即期的融資。」他還針對國際能源署發佈的《世界能源投資前景》補充道:「能源產業將不得不依賴自身融資,而不可能依賴風險投資去給16萬億美元提供融資。」

該文章繼續談及:

油氣生氣企業將不得不改變它們的銷售定價方式,因為融資很可能越來越難找到,這是Simmons觀察到的。「資金並不總是流向需要它的地方。資金會被低風險高回報吸引,流向這些地方。」Simmons強調:「資金不喜歡高風險或難以預測的東西,資金市場是極端聰明的。」在過去20年裡,能源項目的投資對於融資提供者來說回報很低。Simmons還表示:「因為石油價格市場的波動性和定價方式向現貨市場發展,投資回報已經很糟糕了。」

Simmons表示,石油企業的財務表現已經極為不穩定,只有當油價水平遠高於預期,整個產業的回報才能為正值。貸款者並不喜歡這種波動和不可預測性,他們希望安全的投資。石油和資金是高度相關的,沒有資金,就不會有更多的石油。油氣產業可能會發現,它們越來越難獲得長期融資,同時,應該轉向長期合約的定價系統,保證該產業能實現自我融資。

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2003年,很多資金在CDO產品上尋求「安全的」高收益投資——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會吸走能源市場和投資於新能源開發項目的流動性。現貨市場的波動(對於石油生產企業而言,這意味著油價下跌的趨勢)和低價格對整個產業長期而言,是不可持續的。

Simmons強調的是,貸款者並不熱衷於給能源產業提供可以承擔的融資,除非能源項目的投資風險下降,或回報大幅上升,這樣能源項目就有能力和其它項目競爭了。

當然,最簡單降低風險的辦法是,回歸到長期合約的定價模式,同時最容易增加回報的方法是,保證價格持續上漲至高於現在的水平。除非滿足這兩個條件,融資才會回流到能源項目——不然油氣企業就沒有別的選了,只能尋找其它暫時的資金流。

長期石油供應合約談判的第二波增長發生在2007年,毫不奇怪,這正是油價大幅上漲的時候。從2007年開始,這樣的談判在持續大規模進行。

因為這時候俄羅斯也全面加入提前付款的石油供應協議——這與長期供應協議幾乎是等價的。所以,假設這幾年自由流動的石油現貨市場規模已經出現大幅收縮,是很合理的。

BFOE現貨市場的產量下滑也會影響石油現貨市場的規模——BFOE市場設定船期布倫特原油(Dated Brent)現貨價格,正如在美國庫欣(Cushing:美國城市)的石油現貨市場設定WTI原油價格,而因為外輸通道有限,大量石油「堵」在庫欣了,這也被認為是WTI原油價格長期低於布倫特原油價格的主要原因。

(如下圖所示,BFOE四個主要管道的產量在2012年出現明顯的下滑)

很容易就能看出,更小的現貨市場會a)更容易受到預期之外供求不平衡的影響;b)出現供求不平衡,市場價格的波動很可能會更大。

如下圖所示,從去年11月以來,BFOE的產量已經逐步上升,而且預期會繼續上升。

問題是,這種產量的上升是否真的足以抵消全球石油產業向長期合約和承購合約轉向的大趨勢?我們希望找到更多的市場數據。但不幸的是,似乎沒有人能/願意給出現在石油現貨市場真實規模的更準確的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93

高成本收入比是否是銀行發展零售業務的必要代價? 小生莊

http://xueqiu.com/7867630065/23875676
之前在《讀招行12年報》文章中雖然說過,招行的高成本收入比,所換來是廉價負債優勢,是值得的,但招行的成本收入比相對來說,高是事實。招行的業務管理費究竟是不是必要的費用支出,高成本收入比是不是零售業務必要的代價,這個問題目前我也沒有確切的數據來論證。只能說有一種模糊的感覺,下文就談談這種不成熟的想法。看看有沒有網友,做過相關研究,傳道解惑一下。

查看原圖由於在披露業務管理費細項上,我關注的幾家銀行的分類不太一樣,暫且先看看相同的項目佔比情況。其中民生的幾個比率跟其他幾家銀行可比性不大,因為成本收入比分母是營業淨收入。前三家銀行,在負債成本上相差不大,所以剔除成本之後的營業淨利潤對比較影響不大;而民生的成本較高,用營業淨收入,會忽略資產端的優勢。只是因為一直有跟蹤民生,所以才把數據並進來。

在員工費用佔比上,即使從09年到12年,呈逐年下降趨勢,招行一直都比工建高出3%以上。表中數據是從09年開始的,也就是說是招行收購永隆銀行以後,不知香港業務的員工高工資,對其影響有多大。不過我記得以前@傑晟JasonZheng 有篇文章http://xueqiu.com/8222772875/22875022,討論過招行人均績效的問題。

在折舊方面,招行、工行、建行的折舊率(折舊費/固定資產淨值)在10%-11%區間,相差不大;民生的的折舊率則在6%-8%之間。工行、建行折舊佔比較高,並非其折舊計提力度大,而是因為固定資產比較多。工行、建行在營業網點上,自有資產比較多,而租賃資產佔比少。這點在折舊費用跟租賃費用的對比上可以看出來。由於工行沒有披露租賃費用,所以接下來主要對比招行與建行。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接下來將業務管理費分解為員工費用,租賃、折舊及攤銷費用,跟其他費用。租賃、折舊及攤銷費用可以視為銀行維持網點渠道的必要支出費用。建行的自有物業多,網點租賃較少,租賃費遠遠低於折舊費用。而招行近幾年的網點建設都是依賴於經營租賃,購買自有物業成本較高,故租賃費用佔比高於折舊費用。

在維持網點的必要支出上,建行費用佔比低於招行的原因,在於自有物業佔比高,同時,會計賬目上的固定資產淨值比實際的市場公允價值要低得多。這主要得益於早期廉價的資產購置成本,折舊費用也就低了下來。而招行的資產購置期較近,折舊費用上就要高出許多,加上租賃資產佔比高,這租賃、折舊及攤銷費用佔比也就高了。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我之前認為網點建設對零售業務來說有先發優勢。但看看三年來租賃、折舊及攤銷費用佔比的趨勢上看,招行跟建行的差距在縮小。收入的強勁增長,一定程度彌補這三項費用的不足。是否可以認為網點的先發優勢,並沒有構成零售銀行的護城河?

從實際的經營情況上看,招行雖然號稱最佳零售銀行,跟有著先天渠道優勢的四大行比起來,依然有一定差距。網點的先發優勢絕不僅僅在於網點必要費用支出佔比低,更多的還在於早期渠道鋪設所帶來的市場、客戶上的優勢。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但如果說招行的高業務管理費用,跟其業務屬性相關的話,那麼招行的高成本收入比,也許就是其在零售上追趕四大行的必要對價。假如這假設成立的話,那麼接下來準備大力發展零售的各家銀行,又該付出多大的成本費用代價,來追趕零售業務的先行者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40

微博微信發展之路:似敵似友?未來成敗綁在一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598.html

一直以來,將微博微信放置一塊進行對比已經成為眾多互聯網人對這兩款產品進行討論的慣有模式,在最近阿里巴巴正式入股新浪微博推動微博商業化之路之後,部分互聯網人士也忍耐不住心中的激動跑去打探了一下微信的消息,結果從可信渠道了得知了微信下一版本的主要更新之後,更是興奮的丟出一句「微博和微信日後將走上垂直和平台的不同發展之路」的結論。

毫不意外的是,當這樣有點新穎的觀點放置這個新舊迭代速度堪比白天黑夜變化的互聯網之後也的確可以輕易地獲得一大批人的高度關注,因此當那位提出微博微信將會走上不同的發展之路的前輩提出網絡文學或將成為微信商業化的第一個目標,有可能給當前的網絡文學網站帶來巨大的衝擊之後,人們的視覺焦點或許也就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默認同意了微信微博將走上不同發展之路觀點,要聲討也主要集中在了網絡文學、微信、網站文學網站這三者的關係之上。

 

小謙左思右想還是認為微博微信就性質而言都是有可能發展成為平台的,而且不管這兩大平台的側重點是否一致,其涉及的競爭領域基本也會重複,因此筆者認為現在提出微博微信將各自走上垂直於綜合平台的觀點或許不大合適。

首先,在筆者妄圖證明自己的看法擁有一定道理之前,先小小引用下資深互聯網人士管鵬最近透露的微信5.0消息。

據管鵬透露,微信5.0與上一版本相比,除了添加微信遊戲平台和與騰訊旗下支付產品財付通連通在一塊的微信支付系統之外,還通過微信支付系統和微信公眾平台的緊密連接增添收費訂閱功能,推動微信的商業化進程。

由此可見,完善平台基礎服務,吸引用戶參與平台構建已然成為了微信商業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即使這樣由各種紛雜勢力共同構建的移動商業平台面世了,難道有阿里這個電商大巨頭加入的微博就只能走電商、媒體,這種自主運營的路線,淪為一個流量輸送管道,從此好好守住自己的幾年下來打造的基業圈點錢然後再涉足新的領域了嗎?下面我就分別從支付、文學、電商、媒體四個方面說明下我認為微博微信並無垂直平台之分的原因。

支付功能:微博的支付寶VS騰訊的財付通

在支付方面,微博的支付寶與騰訊的財付通相比並無劣勢可言,阿里入股微博之後,必然也期望微博可以擁有一個更好的發展,讓自己的投入可以獲得更多的回報的。在阿里入股微博僅僅只是為了在微博平台上獲取更多的有效流量的目的明顯無法令人信服的情況下,阿里拿出更多的阿里集團資源共同推動微博的發展又有什麼不可能?

在眾多資源中,淘寶、天貓等阿里電商共同採用的支付產品支付寶就是一款與騰訊財付通在綜合價值上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產品。因此如果說微信有能力連通財付通打造一個全新的微信支付系統,微博就也可以迅速打造一個與微信支付系統媲美的微博支付系統!

用戶通過微博看到包含有交易信息的微博信息之後,直接利用微博平台進行支付交易、在實體商場購物的時候,使用移動設備上的微信支付系統通過二維碼掃瞄的方式進行移動支付。微博和微信都有打造一個移動支付系統的能力,因此支付是無法在綜合平台名單上將微博划去而將其歸為垂直的。

文學:微讀書、網絡文學網站、微信文學

不管微信是否想要利用微信打造一個文學平台,微信文學都將給人們帶來一種新型的文學閱讀體驗。暫時不談及預測「網絡文學將成為微信商業化第一步」的王聰佶老師認為的微信文學和文學作者、文學網站們的關係,已經擁有離線信息推送功能的微信在文學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優勢,文學內容一經發佈,即可快速以離線的形式到達用戶手機中,這樣一來用戶就不用不斷地刷新網頁,看看作者是否已經更新,甚至還有可能不用再擔心自己現在長期關注的提供盜版文學內容的公眾賬號裡面的文學內容更新不及時了。

(註:如果首發的正版內容直接通過文本內容的方式發送到付費用戶賬號的話,微信方面在短時間內也難以阻止盜版者直接通過接口等技術手段將正版信息直接快速轉發,因此在微信平台並不能給正版文學內容方提供強有力的內容保障之前,王聰佶老師文章中令人無比嚮往的新型移動閱讀生活——微信文學體驗生活將成為推動微信商業化之路的第一個動力的夢想或許就要落空了,畢竟閱讀的地點都通過微信內嵌的瀏覽器跳轉到其它的文學網站上去了,微信哪怕有可能參與到付費作品的分成計劃當中,得到的利益與微信文學的最大理想價值還是存在不少距離的,這方面與王聰佶老師認為的微信文學將大大衝擊文學網站的看法也就有了部分出落)

所以,小謙我雖然看好微信文學未來的發展前景,但也不大同意微信文學在剛剛出現的時候就對文學網站造成巨大的衝擊,成為微信商業化的第一槍。哪怕微信打造出了一個微信文學平台,自己簽約作者與盛大文學集團等比較有實力的移動網絡文學勢力競爭,王聰佶老師所想的「微信提供一個可以讓作者們獨立寫作發佈的渠道,大大衝擊文學網站」的情況在短期也不大可能出現。

為什麼呢?要清楚,如今建立一個擁有支付功能的網站已經不是難事,按理說如果作者自己做個獨立的文學網站,專門發佈自己的文學內容是可以獲得一定反響的。但是為什麼沒有看到通過這種方式做成功的作者?不知道網絡上的那些年收入百萬以上的擁有正版盜版幾百上千萬讀者的網絡作家們是否萌生過這樣的想法,如果大多數作者在需要保證速度和質量的寫作時還有能力做好內容合作、內容推廣的話,我想這個時代或許早就已經是另外一番模樣了。更重要的是,無論微信文學資源多麼強大,微信文學也不可能成為作者們的全部,脫離了文學網站的作者整體上是要獨立的作者要更強的,利用微信文學賺點小費很有可能,但是如果專職作者們將作品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微信文學上的話,那便是自尋死路的做法。

因此,我認為當前情況下說「微信文學是最先給微信帶來巨大商業利益」的話還是不太合適的,這樣如果要從文學方面將微博驅趕下馬就更不合適了。因為即時微信文學商業平台構建起來了,微博的文學之路同樣也是光輝一片。新浪微讀書平台早已悄悄上線,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就早已在整合新浪讀書的文學資源的基礎上和在最大的移動閱讀版權方——中國移動基地合作推出了數萬計的各種品類作品,如果微讀書能夠大獲成功,屆時文學閱讀方面也就能夠引發一場微博讀書熱,那微博文學的內容就不會比微信文學差。

據瞭解,微讀書上的文學作品,可以通過微博平台閱讀、評論、收藏,如果有用過的朋友們一定也覺得這種有點正規的微博閱讀方式在習慣了經久不變的網絡文學方式之後確實有點特色。本身就已經構建了平台,哪怕微博在文學方面的實力再不濟,在可以對等的文學資源面前,有平台有體驗的微博為何就無法在文學方面與微信分庭抗衡,在移動閱讀領域打造兩個新閱讀平台出來?

收費公眾賬號VS收費加V微博

有了支付系統之後,微信公眾賬號的付費信息推送也變得更加容易,只要是花錢訂閱了付費公眾賬號的用戶,收費微信公眾賬號一有新信息推送系統即可快速將其發送到用戶的移動設備上。由於微信離線技術的優勢,這樣的體驗相比桌面互聯網上付費RSS訂閱還要更甚一籌,但是難道微博就無法做收費信息推送了嗎?

同樣可以搭建支付系統的微博利用其多年發展起來一直致力打造的社交及媒體優勢,在信息的及時性、價值度都不會比微信收費信息差,在已有機構、媒體認證的微博賬號正在不停地向其關注者不停推送免費有價值信息的當前,微博平台也完全可以開闢一種新類型的賬號,成為收費的微博信息賬號。哪怕微博不屑於開闢這種跟風性質及其嚴重的付費賬號,利用和微博大號的合作,打著免費旗號推送和微信收費信息同等價值的信息,誰將佔據更大的優勢?微信收費公眾賬號推出之後,只能說是其商業化之路中的重要一步,靠此將微博甩至其後根本不可能。

電商:阿里電商VS騰訊電商及大多數電商勢力?

微信正在努力為騰訊電商及其他規模大小各異的電商勢力構建一個更適合微信電商的商業化平台,一旦平台基礎功能構建完畢,除了美麗說、蘑菇街、聚美優品、騰訊電商集團等實力較為強大的電商可以在微信電商平台上大膽佈局,以微博個人電商為主的眾多個人電商勢力也將共同增強微信電商能力,屆時微信電商平台將擁有國內外大多數的電商勢力,這股勢力如果一齊向阿里電商發動攻擊的話,阿里電商無疑將承受不住,因此在微信電商異常明朗的情況下,阿里及時不會放棄微博,但也還是極有可能會和其他電商勢力一般入駐微信電商。

但是,相比之下,微博電商也是不容小視的。在阿里電商返利的刺激之下,微博平台上早已擁有大量的電商營銷大號,這些不官方的電商大號在微博平台不斷地打壓之下尚且可以通過導流的方式獲取大量的收入,如果這一切都變得光明正大了,營收難道不會上升?

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各大品類的阿里網店一邊可以自己做微博營銷,一邊也可以將營銷任務分發給微博官方或者微博營銷大號,利用微博官方和微博營銷的粉絲優勢在提高關注度的同時,也為自己網店獲取更多的粉絲,增強個人網店的營銷能力。正如微博不是阿里的全部一樣,阿里電商也絕不可能是微博電商的全部,讓阿里店家及其他電商勢力自己做電商的微博電商照舊是一個可以和微信電商分庭抗衡的平台。

綜上,我認為微信與微博未來並不會出現平台與垂直之分,也就不存在微博微信會走上不同的發展之路的說法。受兩款產品目前在市場上取得的優異成績和背後的勢力影響,微信和微博將成為未來互聯網中共同構建新流量入口的似敵似友的產品,成敗幾乎綁定在一起,這樣分庭抗衡的預想對於未來的互聯網環境還算比較理想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9

我眼中的現代電動車發展和TeslaMotors----坐下再說 坐下再說

http://xueqiu.com/3544233893/23909388
文中信息來源全部來自網絡和直接聽說(不包括道聽途說),只敢說儘量求真實,如有錯誤見諒。筆者非汽車工業專業人士,文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做參考,如有錯誤歡迎專業人士指正。

文中信息來源:

1.電影《whokilled the electric cars》 《Revengeof electric cars》

2.平面媒體: EVworld, Greentechmedia, Greencar report以及很多大眾媒體

3.口述: 三位cofounder,強人JB以及數位前20  Tesla老員工, 江湖老前輩Alan(後面會提到)

4.組織: 全美電動車協會,加州電動車協會

關注TeslaMotor這個公司和給力哥ElonMusk已經都超過7年了,5年前向大家宣傳此人和這個公司得不到任何回應。記得08年的時候我和朋友說喬幫主跟給力哥Elon在技術創新上比起來戰鬥力就是個渣(當然我對喬幫主也是很欣賞的),那個時候總被人嘲笑,現在嘲笑的人少了一些。並且最近因為Tesla股票價格的正向變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不管怎樣總是很高興的。 關注了這麼久,公司的早期元老也有很多是我的朋友,看看網上的文章又多是媒體和銀行分析員的報導,總覺得應該寫一篇文章儘量還原一下公司的歷程,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告訴大家,這個公司,這一群人為什麼給力,在什麼方面給力,給力到什麼程度。

首先講現代電動車的來歷。傳統電動車大家都知道了,120多年前Benz老爺爺就能做,用那種伏打電池加一個直流電機,但是當時的電動技術太落後了,這種車基本就是個擺設沒啥用還巨貴。很快發展了200年的基於氣缸活塞傳動系統的內燃機車就發展起來了,在此鄭重的感謝波意耳,馬略特,雅克查理,蓋呂薩克和開爾文爵士等前輩們天天在家拼方程做出的傑出貢獻。

現代電動汽車的火種起源於加州。1990年左右加州空氣質量局(CARB)通過了Zero-emissionvehicle (ZEV)mandate來控制當時及其糟糕的控制質量,PM2.5那個時候達到了令人髮指的25以上(今天下降到10左右了)。加州政府估計是世界上最不講道理的地方政府,基本意思說,我不管你們有沒有困難,下面7個廠商:通用,豐田,本田,福特,日產,和克萊斯勒必須生產一定數量的電動汽車,否則就給我滾出加州。

如何評判一個公司是否給力?不是在它嘩嘩賺錢的時候,而是面對危機和變革的時候。毫不奇怪的,除了通用和豐田,其他5個廠商統一的反應就是交罰款和lobby加州立法委(日產當年是很聳的,但是自從黎巴嫩人CarlosGhosn當家之後就給力多了,這也是後話)。1994年前後豐田推出Rav4電動版,通用推出了震驚天下的EV1,我們重點要講的就是這EV1.

EV1今人眼光看來是很怪的一輛車,尤其放在北京四環上,左右都是各位XXX的孩子開的豪華超跑,這車看起來跟要飯車沒啥區別,但在當時絕對是代表了這個世界的新生力量,我08年有幸見到了EV1的第三位買家Ron大哥,有幸開了他那輛14年的老車,加速平穩,駕駛舒適,有一種坐在《2001年太空漫遊》電影裡的宇宙飛船上的感覺。這輛概念超前,性能卓越,世界上第一輛真正意義的現代化電動車讓很多人看到了電動車技術能夠比肩甚至超越汽油車技術平台的可能性。當然在行家看來,超越已經是必然的,這第一個行家就是AlanCocconi,EV1首席設計師。

Alan的地位不僅在中國,連現代電動汽車發源地的美國都是被忽視的。他對電動汽車的貢獻和地位相當於馮諾依曼對計算機系統的貢獻,相比之下他的貢獻甚至相對更高。90年代初他的三篇經典專利:

1.  Integrated motor drive and recharge system 專利號:5,099,186

2.Combined motor drive and battery recharge system  專利號:5,341,095

3. Electricalcomponent assembly with heat sink專利號:5,060,112

奠定了現代電動汽車的架構:電動汽車核心部件分為電動機組,電池,車充三大部分。車充接受電池的電力然後以正確的額定功率驅動電動機。電動機組的關鍵是控制器,電池的關鍵是電壓電流和熱量控制,車充的關鍵是電壓和功率轉換。整個系統需要通過CANbus來控制信號,同時通過highpower cable來傳遞電能。在計算機領域,馮諾依曼提出了一堆理論就干別的事兒去了,但是在電動汽車領域,Alan不僅發表了專利,論文和基礎理論,還在通用公司4年之內搞出了可量產的樣機,不得不讓我佩服至極。要知道,94年的時候可沒有今天的鋰電池,都是鉛酸電池,而且他用的是交流異步電機,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是比較費電的。就這樣他還弄出了100千瓦(134馬力),140公里續航的電動車,並且還生產了2000多輛!當然我對他徹底佩服的是我第一次打開EV1的前蓋的時候,眼前一個比我拳頭還大的電容,晚上碰上流氓我還可以摘下來自衛。就這玩意的連接reliability能堅持14年多,我只能說一個服字。

後來跟Alan大叔通過一次電話,精力充沛的一個傳統美國瘋狂科學家的感覺。說話很快,腦子比嘴巴還快,他就是那種週六晚上不泡妞泡辦公室,能把Tequila和95號汽油搞混的類型。當然,他不是給力哥Elon,他的vision是有限的。老一代美國工程師優點是基礎紮實,缺點是知識更新換代慢。Alan1992年創立了第一個有影響的現代電動汽車公司ACpropulsion,和通用合作做了EVimpact,也就是我們常說的EV1,後來跟豐田合作做了ScionEbox,還有寶馬的MiniE,都是經典車型。當然最出彩的自然是給Tesla旗艦跑車Roadster提供技術,這也是為什麼要如此詳細介紹AC的原因。最終你會發現,現在全世界所有大廠的電動車的核心技術幾乎全部跟ACpropulsion有一代或者二代的繼承關係。

好,背景信息終於介紹完了,言歸正傳回到Tesla(背景信息確實有點長,但是不說的話後面的事兒就講不清楚了)。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Tesla的創始人到底是誰?準確的說法,2003年底兩位成功企業家兼同事,MartinEberhard和MarcTarpenning從上一個公司成功退出,看著自己還年輕,也不愁吃穿,就著手計劃下一個牛逼的計劃。兩位都是世界級的工程師,Martin曾經是WyseTechnology的旗艦產品設計師。80年代初Wyse是大名鼎鼎,他們是世界上第一批做虛擬機和云計算的人,對比最近一年在硅谷看到的某些「云計算」「虛擬機」投資人我只能報以苦笑,他們恐怕連Wyse都沒聽說過。Marc則是在軟件,firmware和軟件硬件融合多個產品多個應用上有著非常輝煌的履歷。總的來說,兩個人都是visionaryengineer。經過半年的討論和思考,他們得出一下幾個結論:1.現今的汽車行業30年之內必不持久,石油供應趕不上汽車市場的增長2.汽車行業幾個新的技術方向,只有電動汽車在近20年明確的可以超越傳統汽車技術並且可持續3. 電動汽車的各個關鍵技術基本都成熟,臨門一腳開發產品完全可行

於是他們調研,設計,並且指定了企業的產品方向:首先開發一款能夠跟保時捷GT3或者法拉利Enzo相媲美的高檔電動跑車。正準備去找VC老朋友Steve和John的時候,有人給他們介紹了給力哥Elon。三個visionary碰到一起,共同的工程背景,共同的行業和科技發展洞察力讓大家一拍即合。給力哥Elon在辦Zip2之前就想做電動汽車公司,結果被Zip2和paypal的事兒給忙忘了,賺了3億美金之後他終於想起了這事兒,一看這兩位跟他的vision一致,想也不想就領投了他們的seriesA。公司的名字就叫TeslaMotors,紀念他們眼中最偉大的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如果我沒記錯的話,Elon應該任董事會主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說他是創始人應該是沒問題的,不過技術的架構,產品的方向是Marc和Martin最開始開發的,Elon只是跟他們的vision很合拍而已。不過在這兒我要明確一點,我對三個人都是很佩服的,雖然我認為開始的開發主要靠兩個M,但是最佩服的還是Elon,為什麼我之後會提到。

第二個問題,Tesla起家給力在什麼地方?

第一件事情是產品的vision。他們的思路很清晰:任何一種新技術進入應用領域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高端市場,高售價高成本;第二階段中端市場,中等價格和中等成本;第三階段大眾市場:低成本低價格。他們現在只能做高端市場。通過瞭解,個人感覺前兩個階段兩位founder的vision更多一些,尤其是第一階段思路是很清晰的,但是給力哥Elon在公司前3-4年就把三個階段真正都想明白了。

第二件事情是產品的設計。現有電動車技術應該做什麼樣的高端產品?很明顯,豪華車房車做不了,電池技術續航能力不夠,輸出馬力到不了賓利的30%,這種明顯是不行的。但是電動汽車的最大優點是結構簡單,扭矩和加速快,這一點連法拉利都遠遠趕不上。因此,做一款超輕的高性能跑車是最合理的。

第三件事情是技術的開發。TeslaRoadster的drivetrain技術是和ACpropulsion合作+license出來的,那麼Tesla本身到底做了什麼樣給力的技術創新?

1. DriveTrain控制改進。最早Alan的EV1里面是模擬信號控制的,這跟通用汽車的DNA有關係,傳統汽車廠商對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沒有任何概念,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摩爾定律,而且有意思的是,最後導致Tesla成功的關鍵就是摩爾定律,這一點後面再講。Tesla團隊的人把電動機控制系統全部改成數字控制,電容電感都扔掉通通用IGBT來控制輸入電流電壓。這樣的控制更精確更快速,並且整個系統可靠性非常高。Tesla作為最早進入電動車高功率電機控制系統的研發廠商,他們在電路設計,控制算法和firmware開發上領先所有對手至少5年。如果你同時開過NissanLeaf和TeslaRoadster就會知道,前者在加速,冷天氣等環境下的能耗是非常驚人的,導致整體用戶體驗大幅下降。而且NissanLeaf還算是全世界最好的電動車之一。

2. 電池系統創新。 促使Marc和Martin兩人做Tesla很大一個原因是鋰電池的出現。他們很先見的看到,EV1的年代用老式鉛酸電池能做出跟汽油車類似甚至更好的性能,那鋰系列電池讓電動車前進了一大步,徹底打敗所有其他的新能源車技術路線並且能夠有潛力讓電動車性能遠超汽油車。鋰系電池擁有比鉛酸電池更高的能量和功率密度,不過其熱特性和電特性都是很糟糕的。比如說電壓。任何單芯鋰電池外電壓必須在2.7-3.3V之間否則就會過熱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另外一塊大電池組內溫度梯度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如果一塊30千瓦時的電池任何兩點溫差為2度,離火災就不遠了。如何「馴服」這難以控制的鋰電池?這一點Marc和Tesla的一號技術員工JB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們最終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將7000個左右的2安時左右的18650封裝電池串並聯在一起。在最新一代Roadster的電池組裡面69個小電池並聯封裝成一個電池磚,99個電池磚串聯成一個電池片,11個電池片並聯成一個電池系統,總共6831個電池。記得07年左右這個技術慢慢成熟的時候,總能在電視台裡看到一些經典的評論員,打扮的油光水滑,裝腔作勢的說:想到開車的時候屁股底下墊著7000個筆記本電腦電池,這些Tesla的書呆子們走不了多遠了!

然而,這一群給力的人讓無知的電視評論員們失望了,而且失望之極。事後證明,不僅他們的電池系統很穩定,而且是世界上最穩定的系統。後來大家聽說過中國電動車起火,Volt起火,Fisker起火,唯獨沒聽說過Tesla電池起火。那麼他們的解決方案為什麼最穩定呢?首先,Marc和JB兩個人測試了當年300種市面上品質最好的電池,最後發現松下電池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遠超其他所有公司的電池,而松下的18650封裝電池穩定性又在其所有產品中最好,因此使用最穩定的電池芯對其電池組的質量奠定了基礎。後來的故事大家也知道,Volt和Fisker都用過A123的電池都起過火,並且A123也破產了。第二件事情就是電壓控制和溫度控制。電池越小,可以測量的分辨率就越高,控制就越容易精確。當然這個時候有人自然會問:7000個電池太多太複雜了吧?怎麼控制呢?但是在網絡控制領域,一個簡單程序就能通過router控制上萬台甚至幾百萬台服務器,而Marc更是這個領域的技術專家並且成功的賣過一個公司。因此,在底特律傳統車商不熟悉的領域,Tesla的團隊抓住了電池問題的關鍵,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這個問題。我第一次見到Marc的時候就急不可耐的問:大哥,您那些串並聯的數字,69並聯99串聯11並聯是怎麼得來的啊?Marc大叔摸了摸自己在海灘上游泳時被太陽曬得通紅的光頭,淡淡的道:DOE(design of experiment)。我一口鮮血差點就噴了出來。搞工程的人對這個概念應該都很熟悉,就是窮舉所有的可能數字排列組合,然後選取其中一部分組合進行仿真和實測,比較輸出的結果。6831個電池,無窮無盡的DOE,他們做了一年的時間。如果沒幹過工程的朋友想體會這個過程的困難的枯燥,可以參見《神鵰俠侶》裡面楊過在和小龍女分別的16年中和神雕在海中練劍的情景。一個聰明人,踏踏實實的長期苦練內功,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一身驚人的藝業。

3. 造車架構簡化。Tesla剛開始的時候早期團隊的人對此並沒有明確的方向,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能夠改變整個造車的理念和使用了上百年的架構。不過基於對電動汽車架構和關鍵部件的分析,JB得出一個很重要的結論:電動車的關鍵部件電池組和drivetrain以及所有的cable都可以集成到傳統汽車底盤大小的部分,跟傳統車相比大大節省了空間,而且以此為平台,「everythingabove is your imagination space」。在Roadster裡面這一點體現還不明顯,到了Model S和X就可以發現前蓋打開都可以放很多行李,車內容積比同樣體積的汽油車大很多。等到看完ModelX的發布會之後,耐著性子聽著給力哥磕磕巴巴的用他那比喬幫主爛10倍的口才發佈比喬幫主任何產品都要給力50倍的ModelX,我不禁感嘆,看來Tesla真的要把所有對手都遠遠的甩在後面了5年了。

從2003年兩位M哥開始醞釀,到後來JB,我的好朋友G兄,D兄,E兄(為了隱私隱去名字),Tesla在04年就組建了一支陣容強大的工程團隊。有意思的是,雖然直到2006年才有傳統汽車領域的技術大牛加入,事後證明恰恰是這一點讓Tesla別出蹊徑走出一條輝煌的汽車設計革新之路。

2004年一季度:公司正式成立,給力哥領投7百萬美金。

2005年:上半年第一輛實驗樣車(沒殼)出爐,給力哥Elon領投第二輪,下半年車身模型設計完成,第二輛樣車出爐,公司從20人擴張到80人。

2006年:上半年Elon跟投第三輪,所有創始人的好朋友SteveJuvertson加入董事會。公司增長到150人。

2007年:關鍵年。0-100公里每小時加速3.86秒。原有的二級變速箱設計Reliability出了大問題,過不了3000英里測試。現金急速見底,生產遙遙無期。給力哥ElonMusk正式發力。

喬幫主2007年在AllThings Digital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一句大實話:成功的企業靠的是1%的創新和99%的執行。從坐在他身邊的比爾蓋茨點頭力度和頻率來看,這句話確實很有份量。而Tesla此時的CEOMartin做了很多。重要的創新點幾乎全部抓住,而從2006年之前的執行來看,他做的是很優秀的。電池系統性能卓著運行穩定,車身設計明快大氣,電動控制系統算法堅實。可以說,前40%的執行都做得不錯。但是當公司成長到150人之後就越來越難有效解決重大問題了,比如二級變速箱。本來原則上電動車都不用配備多級變速,但是如果需要高性能的加速,異步電機在低轉速的情況下功率輸出效率較低,會影響性能,因此引入二級變速是個很自然的選擇。但是在高壓高功率電控系統和變速箱之間的系統研發,這是全世界誰都沒做過的。當時選取的晶閘管IGBT在功率控制的精度和時間響應上都不太適用於二級變速。所以多次測試都無法通過。作為CEO,應該快速作出決定讓產品通過生產標準,但是Martin這個時候猶豫了,進入了反覆試驗的死循環,導致現金不足以支持交通部的認證測試和生產投資。

無奈之下公司只好進入下一輪融資,Elon領投,董事會把Martin解僱,電子製造業的風清揚式人物Michael臨危受命擔任CEO。公司很快做出一系列有效決定,第一批產品使用更好的變速箱供貨商,並且鎖死變速不讓換擋。他們在低速加速上犧牲了將近15%的效率換來了產品的順利發售,後來Roadster2乾脆換成單速變速箱,加速反而更快。當時整個公司非常恐慌,感覺自己永遠沒有機會做出真正通過認證的電動車。然而,他們一直信仰的硅谷老前輩摩爾的摩爾定律拯救了他們,2008年IGBT發展進入高速期,更小,更快更高效耐用的產品徹底把Tesla推上了一個技術高峰。2008年6月第一輛Roadster發售,之後TomHanks, George Clooney, 施瓦辛格,google二老紛紛買入。Tesla在洛杉磯開了第二家4S店。2008年10月份給力哥Elon上任CEO,Tesla開始了真正的生死之博。

2008年的10月份無疑是生死存亡的時刻。第一款跑車產品roadster出爐,原計劃7萬美金成本售價10萬美金。由於變速箱的改進,成本飆升到12萬,售價開始變成11萬,給力哥在洛杉磯客戶見面會上見到的滿是一張張憤怒的臉,他說他那天差一點就沒堅持下來昏倒在現場。Tesla面臨的情況非常糟糕:賣車虧本,200號員工每天工資不斷消耗,繼續融資無人願意接盤。我的好朋友G兄是公司第三號工程師,平常週二週四經常打打籃球,週末大家出來泡泡酒吧,那段時間憔悴的厲害。他跟我說,老大比他們壓力更大,他另外一家火箭公司SpaceX第三次發射失敗,已經沒錢發射第四次了。

Tesla何去何從?到底怎麼辦?擺在給力哥面前是這樣一個情況:技術遙遙領先;成本短期無法大幅下降;現金即將用完。這個時候,給力哥Elon的真正實力終於發揮了。意識到公司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現金,他首先去了一趟戴姆勒,說服戴姆勒主席來Tesla參觀。然後花了大概8周左右的時間,將一輛SmartCar改裝成電動車,這其中包括底盤,電池,電動機和所有控制系統全部重新設計。不出所料,戴姆勒主席的對Tesla的技術大為滿意,對Tesla投資5千萬美金並且開始簽訂smartcar核心部件的銷售訂單。之後的半年內,又拿下豐田Rav4的電池和Drivetrain的訂單。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可能和戴姆勒的Deal沒有太大區別,但是對於一個關注電動汽車超過10年的人來說,能給世界第二款經典電動車提供最核心的部件本身就是對其技術先進性的一種體現。

可是,錢還是不夠,非常不夠。

如果說2008年是生死存亡的一年,2009年就是奇蹟不斷的一年,給力哥Elon的戰鬥力終於爆表。首先08年快速啟動的modelS計劃進展順利,設計,測試和prototyping在2009年上半年順利完成,對於一個第一款產品還未完全成熟的年輕汽車公司來說,不得不說團隊的創造力和執行力都是驚人的。在眾多的批評和質疑聲中,朱棣文和奧巴馬參觀了工廠,Tesla成功拿下4.65億美金的貸款用於生產ModelS並且開始接受客戶的定金。另外公司還需要6千萬的流動資金用於生產,工程等費用。再次遇到瓶頸。有一位董事Steve有一次跟我們講,一開始給力哥出來融資的時候,大家都不敢接這個茬。硅谷也沒有幾個懂汽車技術的風險投資人,大家不知道roadster是否最終能掙錢,也不知道ModelS能不能成功生產,因為Roadster開發花了將近2個億。融資3個月還是沒有進展。這個時候給力哥終於出來,拿出自己銀行中僅有的6千萬美金,發邀請給自己認識的所有的投資人朋友說,這一輪6千萬,大家自願認購,不夠的我來補上。這氣勢一下子把大家給震住了,眾人才如夢方醒紛紛跟進。最終這一輪大概融資8千萬美金。

經歷了07的關鍵之年,08的生死之年,09的奇蹟之年的Tesla就如浴火重生的鳳凰一般一飛衝天。之後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2010年中上市納斯達克,成為自1954年以來第一家美國上市汽車公司,上市當天漲到18美金。2012年中第一輛ModelS下線。2012年第一季度ModelX發佈。2013年第一季度實現盈利,股票漲到90美金左右。

Tesla是這樣一個公司:他們在創新最困難最昂貴的的汽車行業,通過世界一流的團隊,理想化的領導人和良好的硅谷創業環境非常幸運的生存,發展壯大了起來。他們帶來的技術進步對行業是革命性的;他們今天在產品設計,技術積累和商業模式構建都遠遠領先同業競爭對手。作為一個長期接受工程師訓練的人,我對這個公司表示最高的敬意。在公開演講中,我曾經分別問過Martin和給力哥Elon同樣一個問題:如何做出有影響的創新。他們的回答我寫在下面:

Martin說:你需要天真幼稚一點,因為如果你太成熟,你會很清楚你即將遇到的困難並且退縮。

給力哥Elon說:不要太過相信自己的直覺和commonsense,他們在創新活動中往往會誤導你。你可以學習一下量子力學,能有很多收穫。

或許,今天我就應該再翻翻自己的《費曼量子力學講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48

三江化工13-15年的發展及成本優勢 菲翔投資筆記

http://phishoinvest.blogspot.hk/2013/05/13-15.html
花了些時間看了三江在上海清算所發行短債時提交的文件[1],發現了些有趣的資料。

第一項就是原來三江正在增產表面活性劑。打算建設的類型和現有產能不同,其中一套預計在今年6月投產,而另一套則打算配套5期EO,15年投產,而且類型是最近需求急速增長的減水劑。近年EO產能急速增加,雖然今年1季度的業績顯示增產後盈利依舊能大幅提升,但14年後又再增產20萬噸,自然讓人擔憂市場能否承受。自行建設下游設施以消耗掉新EO產能,對將來的盈利有穩定作用。

第二項就是原料供應商和下游客戶資料。供應商依然主要是三間日本乙烯貿易商。比較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原來使用管道運輸的EO客戶只有20%,以三江11-12年都是預先簽訂一年產量的銷售合約,一直以為大部分是工業園區內的客戶,現在看來三江的客戶數還不錯。加上年報[2]已說明三江已就EO四期今年9.2萬噸產能中的8萬噸簽訂了合約,因此對EO銷售的穩定性仍然有信心。

我已在上一篇整理了三江未來2-3年已知會建成的項目。再加上嘉化集團(主席擁有的另一公司)將投產的脂肪醇項目,三江的大藍圖大概如下:
圖中沒畫出來的還有從嘉化購入的蒸汽和鹽水,可賣出的氮氣和催化劑,及將來興興MTO的其他產物。基本上三江加上合作公司將會涉足大部分EO的衍生產品,因此除非中國經濟大環境有問題,三江的下游產品的盈利將會穩定。上游乙烯一部分由MTO提供,可減少對乙烯這單一原料過度依賴,穩定原料成本,而且頁岩氣革命有主望令甲醇和乙烯價格下降(後面詳述)。而MTO另一產物丙烯雖然未有實質發展計劃,但從美福本身已有的丙烯下游生產設施,三江有望能在這方面在15年後繼續發展。而且近年廣受關注的聚羧酸減水劑其中一種材料是丙烯酸,雖暫時未找到資料三江將會建設生產這種減水劑,但以原料優勢來看還是很有機會。

近年頁岩氣話題火熱,主席已經在年報提及三江化工將受惠於頁岩氣而引致甲醇成本下降,而會計仔也分析了頁岩氣對三江乙烯價格的成本優勢[3]。就我看來,頁岩氣對中國甲醇價格的影響還是大於對中國乙烯價格的影響。理由是乙烯需要低溫儲存,令運輸和倉儲費非常昂貴[4],現時乙烯進口量大已經是靠中東及美洲乙烯價廉而取得優勢[5];相對地頁岩氣將令美國以廉價天然氣生產甲醇再出口至中國將會比\中國甲醇價格更有優勢[6]。因此進口甲醇和乙烯價差會拉闊,而三江有望從MTO取得更多的利潤。(相對於前一篇對三江MTO項目利潤估算)

總結來說,15年三江化工環氧乙烷產量將會大增,而為了應對需求量未必能夠追上的風險,三江也在發展各種下游產品,以穩定收入。同時上游原料將受益於MTO而令成本穩定,和受益於頁岩氣發展而令成本下降。



參考資料:
1. 三江化工有限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
http://www.shclearing.com.cn/fxcsgg/cp/201304/P020130409376211657237.pdf
2. 2012 年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327/LTN201303271124_C.pdf
3. 會計仔筆記:三江化工 - 頁岩氣革命的最新受惠者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097666
4. 中国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浅谈今年的乙烯进口
http://www.cnpc.com.cn/News/xbhg/hzxy/201207/20120712_C621238.shtml
5. 中国化工报:炼油与乙烯的未来之路
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3/04/16/259963.shtml
6. 中国煤化工网:页岩气发展对中国丙烯原料供应的影响
http://www.cnmhg.com/Industry/enterprise-development/2799.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63

澳洲天然氣:發展需解決能源政策問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227

2012年中旬澳洲政府稱,澳洲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氣蘊藏量多達11萬億立方英呎,可維持現有的天然氣生產量長達200年。澳洲將成為天然氣出口大國,與中東的卡塔爾不相上下。

CNBC報導稱,澳洲可能考慮將液化天然氣項目作為本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划來實施。按照實值計算,澳洲為液化天然氣項目支付的2,000億美元與登月花費基本持平。澳洲已超過卡塔爾,成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購買國日本的最大供應國,加上還在審查中的1,000億美元項目,澳洲將成為液化天然氣領域的沙特。預計2013年澳洲液化天然氣出口額料超過160億美元,到2017年將翻兩番還多。

但近日,歐洲最大的石油公司Shell的CEO Peter Voser表示,澳洲的天然氣行業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大。Voser稱,

「澳洲的天然氣行業正面臨著重大挑戰,包括成本上升和來自北美,亞洲以及東非的日益激烈的競爭。」

有分析師認為,Peter Voser的這番評論或暗示著Shell將延後或取消與中石油在澳洲昆士蘭gladstone的天然氣碼頭建設項目。該項目原定在2016年底完成

對於澳洲天然氣海外市場的擴張,陶氏化學公司CEO Andrew Liveris 認為政策制定者應兼顧本國消費者的需求,否則澳洲天然氣行業前景堪憂。

Liveris本週一在The Australlian 撰文稱,如果不解決澳洲能源政策問題,將會嚴重影響該國天然氣行業未來發展。

Liveris表示(原文有刪節)

在充滿競爭力的時代,對於吸引新的高附加值的能源密集型投資來說,澳洲處於一個弱勢地位。更為糟糕的是,由於天然氣價格波動,澳洲已經失去了很多已經到手的投資協議。

澳洲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但國內供應卻出現萎縮確實。同時,由於昆州天然氣出口項目開始對國內天然氣價格造成影響,未來幾年該商品價格可能會暴漲50%,而大型能源用戶將因此遭受衝擊。

由於天然氣運輸交易成本高,沒有「世界統一價格」,僅是簽約價格。而這種情形下,我們國內的消費者使用本土生產的天然氣卻要支付多餘的價格(天然氣價格與世界原油或石油產品價格掛鉤)。

對於天然氣價格是由市場還是政策來制定的爭論。如果能在兼顧到澳洲國內需求下讓市場支配天然氣消費那是再好不過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55

中國大陸觸摸屏行業發展趨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729.html

國內觸摸屏行業發展概況

一個國家的股市變動反映了這個國家經濟當前的發展形勢如何。目前,觸摸屏是智能終端市場火爆以來最受業內關注的板塊之一,近段時間觸摸屏概念股持續強勢震盪上行,風華高科、得潤電子、華東科技、漢王科技、長電科技、宇順電子、三安光電等漲幅都很大。

縱觀多家主業與觸摸屏相關上市公司已披露的2012年半年度業績,幾乎都實現了大幅盈利。這促使了長信科技、萊寶高科、歐菲光、超聲電子、宇順電子等上市公司擴產或投資建設新廠房。

由於中國大陸市場容量很大,消費層面眾多,因此很多廠商都有自己的細分市場。目前,以電阻式觸摸屏產品為主的廠商如大陸富陽光電、華意電路、北泰顯示、凰澤光電、深越光電、沃森電子等,還在致力於在產業鏈中游的觸摸屏、觸控面板製造領域拓展,盡力保持自己的一份市場份額。而南玻、萊寶高科、天馬A等主流觸摸屏廠商進行了OGS觸摸屏的研發,確保自己在觸摸屏市場的領先地位。

目前,觸摸屏的應用類別主要有24種,眼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是主要的應用領域。隨著觸摸屏市場對尺寸需求的增大,大尺寸觸摸屏市場潛力無限,其中多點觸摸的電腦顯示器、電視等大尺寸終端市場開始顯現,大陸廠商相繼發展電容式觸摸屏技術。電容觸摸屏擁有高透光率、經久耐用及支持多點觸摸等特點,未來市場前景較好。

國內觸摸屏廠商跑馬圈地佈局本土市場

據市場研究機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最新報告顯示,全球2011年平板電腦銷量達到6700萬台,預計至2015年間每年平均增長38.8%,到2015年底時將達到2.486億台。智能手機方面,2011年全球銷量達到約4.69億部,同比增長66.7%。預計到2015年時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將達到10.5億部,其中亞洲市場銷量將佔到39.5%。

前景看好的觸摸屏市場讓大陸廠商跑馬圈規劃新格局,要麼擴產產能,要麼兼併收購、要麼投資新建廠房,引進新的生產線,不遺餘力地搶佔市場份額。

近期連續6個漲停板的上市公司宇順電子,手裡有充足的資金流,又中標中興23億觸摸屏訂單,開始大量擴充產能,在長沙、深圳、赤壁等地工廠已相繼建成,下半年將陸續投產。

長信科技預計三季度淨利潤為4600萬~5500萬,與二季度相比主營業績穩步提升,但營業外收入(政府補貼)有所減少。長信科技5代線、3代線、2.5代線、ITO導電玻璃、減薄等業務,近期發力,各項業務全線出擊。

歐菲光總投資10億元的南昌電容屏項目也有望今年投產,觸摸屏業務將成為公司業績增長基礎,目前公司持有中興、華為、三星等大廠訂單,後勁發展很大。

安潔科技擬收購崑山光麗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及崑山信光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各75%的股權。擴張在鍍膜元器件、光學鍍膜器件等方面的規模,加上安潔科技此前就有玻璃蓋板及觸摸屏的相關技術儲備,通過此次收購將能縮短產品量產上市時間,為佔得市場先機打下牢固的基礎。

信利光電OGS產線於2012年10月12日全面啟動,OGS產線小片製程當前月產能為100萬片,最大量產尺寸為7英吋,主要集中供應智能手機及小尺寸平板計算機產品;目前大片製程月產能為50萬片,最大量產尺寸為10英吋,主要集中供應平板計算機產品,12月份將追加到月產能150萬片。後續產能規劃將重點發展小片製程OGS產品,2012年底啟動第二期投資項目,規劃量產時間為2013年第三季度,屆時月產能將達350萬片(以4.3英吋計算),總體產能將達600萬片;2013年營收目標為1.44億美金,預計同年下半年可收回產線投資額1億美金。

萊寶高科也正快速突破。公開資料顯示,去年12月公司發佈公告,擬以9533萬元投資建設觸摸屏模組項目,設計產能為月產200萬片3.5英吋模組,預計達產年銷售收入為9.8億元,年淨利潤8867萬元。公司今年4月又發佈公告,擬以6533萬元投入模組產能擴充項目,再增月產100萬片模組。

不僅僅是宇順電子、歐菲光、安潔科技、信利光電、萊寶高科,還有其他觸摸屏廠商躍躍欲試,準備大展拳腳,力求在大熱的觸摸屏市場分到一杯羹。

台灣觸摸屏廠商的大量訂單轉移到大陸

2012年我國智能手機迎來普及浪潮,預計全年國內市場總銷量將躍升至1.64億部,在2011年的基礎上繼續翻番。中低端智能手機將佔到今年我國整體智能手機增量的84%。

另外,蘋果等高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超級本等熱銷,智能移動終端逐漸開始向中低端市場擴散。國內主要廠商如華為中興等巨頭紛紛加碼搶佔中低端智能手機這個容量巨大的市場。與此相呼應,智能終端所需的觸摸屏,其採購方向也全面從台灣等地區轉移至大陸地區,相關觸摸屏企業因此訂單大增,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持續至今年年中。

掌握成熟技術的中興、華為等廠商在智能手機方面爆發,通過主打中低端產品,並依託移動、聯通等運營商渠道而逐漸取得突破。緊隨其後,聯想、長虹、康佳等國產品牌也在摸索中逐漸復甦;OPPO、金立等注重多媒體功能的新銳國產手機品牌,也開始逐步轉向智能手機。

去年,華為終端全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0%,智能手機發貨量超過2000萬台,今年計劃翻番;中興通訊發佈的2012年出貨目標顯示,計劃2012年旗下智能手機銷量達到2400萬部的規模。

隨著國內中低端智能機的放量增長,非蘋果係手機將拉動觸摸屏需求放量增長,目前觸摸屏供應緊缺。此前,由於智能手機剛剛崛起,手機觸摸屏採購主要集中在中國台灣等地區。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隨著觸摸屏行業的成熟,訂單全面轉向中國大陸,大批觸摸屏相關公司訂單量爆增。

由於中國大陸市場既是消費電子終端產品製造基地,又是消費電子終端產品的巨大市場,國內觸摸屏廠商有著快速反應和貼身服務的優勢,所以訂單從台灣轉移大陸是大勢所趨。

目前,毆菲光、宇順電子、萊寶高科、超聲電子、長信科技等觸摸屏廠商產能較滿,手握中興、華為、三星、LG等巨頭廠商大單。

0 (1)

原有觸摸屏產業鏈業態出現新變化

隨著大陸電信運營商3G/4G基礎設施健全和完善,智能手機將在這兩年迎來井噴式增長,觸摸屏作為智能手機的標配部件之一,也將引來出貨量的井噴。觸摸屏行業隨著需求的大幅增長,也出現了些許變化,業態正在向單片式電容觸摸屏發展,即OGS結構,可實現更薄更輕量化的要求。目前市場上具備OGS技術先發優勢的企業包括南玻、長信科技、超聲電子、萊寶高科等。

另外一個重要業態則是向模組一體化發展,觸摸屏產業有上游包括玻璃基板、PET薄膜、ITO靶材、光學膠等,中游包括ITO玻璃、ITO薄膜和IC等組件,下游為觸摸屏模組。以往單獨提供sensor(包括ITO玻璃和ITO薄膜)或其他組件的企業正紛紛往一體化拓展,以便生產觸摸屏模組整體提供給下游廠商。

在OGS觸摸屏量產方面,南玻下屬公司南玻偉光導電膜有限公司憑藉自身專業先進的技術經驗研發OGS觸摸屏,目前有少量出貨,未來不排除大規模出貨的可能。長信科技、超聲電子、萊寶高科等觸摸屏廠商也在加緊備戰OGS觸摸屏市場。

在模組產能上,超聲電子從去年開始向客戶大規模提供觸控模組,包括中興、聯想、海信、蘋果、步步高等企業,公司在今年初獲得中興通訊超過千萬套訂單,產能已超過月產100萬套模組,近期還將有望通過外購sensor等方式實現產能翻倍。

萊寶高科今年經歷經營模式轉變的陣痛期:在產業鏈一體化的轉型過程中,原有sensor訂單大幅下滑,開工率低,因此導致該業務毛利率大幅下滑;今年公司的增長要靠模組開出拉升sensor開工率實現業績反轉。200萬套/月水膠貼合模組、100萬套/月OGS試驗線預計年底建成投產。按照模組開出的進度,預計對sensor開工率的拉動可能會在三季度末至四季度較為明顯。

萊寶高科在OGS方面的技術積累較好,今年少量出貨,未來市場將超預期:已向包括intel、東芝、中興、華為、聯想、酷派、TCl等在內的多家客戶送樣,認證情況良好;已為intel的多家合作夥伴–PC廠商製作11.6英吋、13.1英吋、14.1英吋多款超級本觸摸屏,若今年真正出貨,公司將提前受益於ultrabook,並在此產業鏈上較本土競爭對手佔得先機。

當前大熱的蘋果智能手機iPhone5採用內嵌式觸控面板(in-cell)而非過去的雙片玻璃式面板,不僅讓機身厚度減少18%,重量也減輕20%。據全WitsView數據顯示,在新一代產品更輕、更薄設計需求驅使下,雙片玻璃式獨大的局面將開始瓦解,其佔據智能手機比重將從2012年的15.4%下滑到2013年的6.4%;佔據平板電腦比重也將在一年之內下滑三成之多,預計2013年約有41%的產品採用。

在觸摸屏零組件透明導電膜方面,變革較為明顯。從行業角度講,ITO導電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佔據主導地位,但是目前以ZnO基薄膜、導電高分子、碳納米管等為代表的新材料取代ITO 的發展已經開始,預計未來三年會佔有一席之地。國內ITO 導電膜生產廠商萬順股份和歐菲光的定位還是中低端消費電子產品;在新型透明導電膜上佔有研發優勢的微納光學龍頭蘇大維格目前產品處於中試階段。

大陸觸摸屏市場的無序競爭下危機潛伏

隨著多媒體信息查詢的與日俱增,觸摸屏的應用越來越普遍。觸摸屏作為一種最新的電腦輸入設備,使用簡單、方便、自然,而且具有堅固耐用、反應速度快、節省空間、易於交流等許多優點,適用於中國多媒體信息查詢的國情。

不過,即便是這個朝陽產業,也面臨著夕陽化的危險。國內大量企業蜂擁上馬觸摸屏生產線,使得觸摸屏產能短期內過剩,而且是中低端觸摸屏產能過剩。換言之,蘋果產品的出貨再多,對它們只能是壞消息,而不是好消息。觸摸屏正在走向液晶面板的覆轍,而這,儼然已經成為中國產業的一個通病——一哄而上再一哄而下。

大量的資源進入同一市場,產品將嚴重同化、產品過剩、價格下跌、利潤減少等弊端就會顯現出來,無序競爭下,這一行業將潛伏很多危機。

憑心而論,觸摸屏產業的未來空間不可限量,但是它畢竟不是一個終端產品。它的發展還要取決於手機、電腦、家電等終端產品智能化的發展和銷量。比如,宇順電子的「漲停」需要中興通訊「下單」。但是,對「中興通訊們」而言,與蘋果同一個跑道,並不等於就是勝利,這一點,聯想公司早有感觸——除了PC之外,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聯想很難再依靠政府採購來維持。

國內主要觸控上市公司為信利國際、超聲電子、宇順電子、萊寶高科、歐菲光、華映科技等,多以G/G式電容屏為主。相比而言G/G的靈敏度更好,而G/F/F出貨快、成本低。隨著主要廠商產量快速釋放,這一市場的競爭也將加劇,價格下滑不可避免。

成為蘋果重要供應鏈中的大陸廠商如安潔科技、環旭電子、瑞聲科技、崑山長運、天津力神、藍思科技、蘇州面板電子、立訊精密、金利科技、德賽電池以及來自山東的歌爾聲學等,它們主要為蘋果的iPhone提供觸摸屏組件、電池、耳機以及組裝等項目,但並不會因此而進入了保險箱,隨時都有被蘋果從供應產業鏈剔除的風險。

所以,如何引導觸摸屏產業的有序健康地發展,成為業界人士開始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73

羅欣藥業股東大會-發展受政策掣肘 歲寒知松柏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4130019
6月10號,我赴山東臨沂參加了8058羅欣藥業的股東大會,由於是臨時做出的決定,所以沒趕在規定的截止時間前(股東大會前48小時內)進行股東登記。

上週五(6月7號)上午我曾致電公司秘書劉漢基先生,問他能否允許我不登記股東身份,入會場旁聽而不參與投票,他說必須登記,並且說只要公司在10號收到中央登記處的信息就行,時間還來得及。結果我委託兩個券商幫我做登記,都被回覆稱中央登記處在前一天即已關閉系統,根本沒法進行登記。

下午劉先生的電話一直無法撥通,無奈之下我撥通了執行董事兼董秘韓風生的電話,我向韓總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圖後,韓總勉強答應我可以入場旁聽。

10號一早我和「愛麗舍」大哥以及一位北京的股友趕到會議室時,卻被投關部的張經理攔住了,說我們沒有登記不能旁聽,可以安排我們到工廠內參觀。我找到韓總,韓總說得問問在場的核數師國衛所的意見,這香港人真是有點死腦筋,怎麼說都不行。

當時參加會議的流通股東大約有十來人,基本都認識我,大家一齊上來說情,最後韓總同意讓我們三人旁聽,但不准投票不准發言,且下不為例。我不清楚香港的證券法是怎麼規定的,請懂行的朋友解答一下,謝謝。

上週六我正好發表了一篇文章《羅欣藥業逆襲》(我自己寫的標題是羅欣藥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管理優秀),我在機場買了一本《證券市場週刊》,在會前送給了韓總。後來我想到新晉執行董事劉振騰(即董事長的長子)是負責公司財務人事工作的,並且之前在證券和基金業工作過2年,所以又臨時將文章複印了一份送給了劉振騰。我注意到小劉總認真的看了十來分鐘,並且有與我交流的意願,但一旁的張經理強行支開了我。我給小劉總留了聯繫方式,他說會短信回覆我,但我至今都沒有收到信息。

我原本準備了提問內容,但因為臨時被剝奪了發言權,所以只能將提問紙轉交給了其他流通股東,讓他們代問。

下邊是我想瞭解的問題,劉總在會議上的講話基本都有進行解答,詳情如下:

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

一、第三終端進展:與原來的預期相符嗎?目前總人數多少,計劃達到多少?人員流失情況如何?二季度銷售任務和情況如何?(聽說現在有2000多人,計劃擴大到3000人的規模,人均大約每月4萬元左右,但實際老業務員只能完成2-3萬元,新業務員還完成不了,人員流失率比較大。)市場反應說公司的產品質量好,價格平,客戶反響較好,但一方面是前期開拓市場,本身比較難;另一方面第三終端主要是抗生素,藥品品種(可能不太對路)公司如何看待?第三季度是旺季,在產量和品種方面會不會有突破,比如人均達到(四五萬元)一月?

答:去年跑了十幾萬公里,大部分時間在各地醫院診所調查。第三終端進度沒有以前的樂觀,去年計劃達到2000人規模,目前實際只有1300人(我之前聽股友說已經2000多人是誤傳)。第三終端進度不如預期的原因是城鄉一體化的實施,即農村全民醫保導致私營診所業務受損大,國有的村診所和鄉鎮醫院因為必須100%使用招投標的基藥,所以羅欣的終端業務員銷售進度不如預期。

像羅欣有很好的新抗生素藥品,但可能價格較高而無法進入到基藥目錄,所以企業有創新成果卻無成長環境。原本預計今年第三終端要達到10億銷售額,現在受到影響,重心只能轉私營診所和民營醫院,空間還是有的。我個人估計今年第三終端只有5億的銷售收入。

二、銷售費用率:過去幾年,由於我們建設第三終端直銷系統,加上低開票改高開票,很多原本由代理商處理的費用開支轉為公司承擔,這導致了我們的銷售費用每年都翻倍的增長,銷售費用率也一路上升,今年一季度超過了40%,請問我們的費用率什麼時候能夠穩定住不再攀升?

答:銷售費用和費率,大概有一半是第三終端的支出。費用率高,一方面是近年藥品價格競爭導致費用開支大,利潤下降(也包括了高開票);一方面就是第三終端建設前期開支大,另外,新版GMP認證和兩個新廠的建設也會增加一些費用。

如果全國都實施廣東模式的基藥招標制度,那麼羅欣會受到很大影響,費用率可能還會上升,否則的話,費用率會逐步下降。

三、成本結構:近年一些醫藥同行向生產經營成本更低的地區,如內蒙古進行戰略轉移,請問公司如何看待?在成本結構裡邊,地理位置與內部管理哪個對成本的影響會更大些?羅欣現在多了兩個新廠,企業規模擴大之後,成本控制方面會不會壓力很大?

答:近幾年同行都受到抗限和醫改的影響,聯邦製藥以前股價十幾塊,現在只有二塊多了,這方面流通股東會更瞭解。新廠肯定會增加一些成本費用,包括GMP改造和環保方面的要求,羅欣最大的問題是有六七十款新藥一直拖著沒批,新工廠在等米下鍋。

四、業績:未來幾個季度和未來幾年,公司的業績期望和發展遠景是怎樣的?

答:短期的東西預期不了,有什麼都會講實話,當初就沒想過從市場上融多少資金,所以也沒必要講些不能兌現的大話。

劉總的意思是現在國家的政策完全不確定,羅欣只能做好自己能做的,如果做短期投資,那就不要買羅欣的股票,如果長期投資,那可以相信他。午餐時我向他敬酒,他又特意同我重複了這番話。

最後有個流通股東提到派息政策時,他似乎有點不太高興,聲音比較高,我沒聽清楚他的山東話。接著有幾個內資股東搶著發言,他們表示對羅欣相當的滿意,認為這種行業環境下,羅欣已經做得不錯了。


新藥儲備和產能


五、新藥:我們看到公司在研發領域成長迅速,成績斐然,今年擬上市藥品新增了39個註冊申請,其中17個是新藥,但我發現藥品審批速度有點慢,差不多要2年,為什麼?請問公司未來在產品線上的儲備和發展方向是怎樣的?會不會進軍生物製藥和中藥?目前我們銷量額最大的蘭索拉唑,一年也不到5億,未來會不會有幾款拳頭產品出現?

答:新藥審批問題劉總重複了好幾次,目前羅欣在註冊申請中的新藥有70款,其中國外有上市國內未上市的3類新藥(應該就是國外已過專利保護期的首仿藥)大約有60款,在網上都可以查到具體的名稱和進度(比如丁香園醫藥數據庫及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網站),這裡邊有小部分是抗生素,大部分是消化呼吸等其它專科用藥,懂藥的朋友可以去網站查看分析一下。

劉總說國家老說鼓勵創新,但政策始終不落地,鼓勵企業生了孩子,卻不給生存生活的環境。羅欣過去3年的新藥註冊申請數量是同行業第一名,現在兩個新廠一期工程早已經建好並通過新版GMP認證,但卻都在等米下鍋。

六、新的藥品招標制度對公司影響幾何,像廣東省這種基本以價格為導向的招標制度,可能降低了藥品質量方面的要求,公司如何應對?相對於我們的競爭對手,這整體上對公司會是利好還是利空?

答:新的藥品招標制度的不確定,各地都不統一,朝令夕改,像廣東省的這種制度,90%的考量是價格,品質等方面只佔10%的權重,這會扼殺民營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劉總重複了幾次,中午我向他敬酒時,他又提到廣東省的招標制度的弊端,並稱如果全國全面實施的話,會對羅欣和整個醫藥同行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在大會上,他說了很長一段這方面的意見,後來新任獨立董事杜冠華教授也講了一番類似的話。

七、歐盟GMP認證進展如何?時常看到公司網站上有國外大型藥企來羅欣參觀,也有看到公司招聘外貿和國際藥品註冊方面的人才,除了引進專利即將失效的藥品進來外,是否出口代工也有可能突破?聽說公司的藥在品質上並不亞於國外的藥企,但成本要低很多,這方面是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答:出口突破方面,目前有少量出口到幾個國家。國內新版GMP已經通過,但歐盟GMP認證不容易,非企業所能控制,也許半年,也許一二年。

資本市場

八、全流通與轉主板:羅欣是H股,內資股一直無法流通,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可能得等國家政策的變化,另一方面只能回A股上市,公司如何看?另外,轉主板的進度如何了?今年創業板有多家公司申請轉主板,但至今還沒有一家成功,原因何在?去年證監會45號文出台後,轉板就只需要港交所同意了,按理港交所沒有理由不批啊。

答:這個問題大會上沒有人提,午餐時我們問了投關部的張經理,他回覆說這是港交所的事,羅欣自身沒有問題。

九、信披:很多中小投資者都反映,我們羅欣的報表披露過於粗淺,信息量少,而公司投資者關係部的人員接待我們時又過於保守,比如撥通張紅星經理的電話後,他總要求我發Email,但我寫了長長的郵件,他回覆都是三五十個字,幾乎是啥也問不到。我們也理解公司的保密制度,但做為上市公司,儘量向投資人披露公司的基本情況是應盡的義務。我個人認為羅欣不太被市場認可,和信披工作不夠也有很大的關係。當然,這對所有股東都是公平的,正因為大家都不太瞭解,所以也才給了我以低估的價格買入並持有的機會,但權衡之下我還是希望公司能在信息披露方面開放一點,這更能讓我們小股東放心些。

答:這個問題沒機會提,我的感覺是羅欣既然短期內無融資需求和計劃,那麼對流通股東的這種訴求就不會太重視,提了估計也沒什麼用。

十、資本運作:公司於05年上市,當時規模較小,市場對我們也不是太認同和瞭解,所以只融資4000多萬元,招股價才0.26港幣,實際淨融資僅3150萬港元。這麼多年來,公司銳意進取,業務高速發展,實實在在的回報了廣大投資者,做為小股東的我對管理層和全體羅欣人的努力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如今公司已經完成恆欣和裕欣新廠的建設,第三終端渠道建設也快完成,可能不再有大規模的資本支出了,對比3年前,我們的分紅擴大了10倍,而手持現金卻翻了一倍多,還買了6億多的理財產品,現金流非常強勁。做為大股東,是否覺得當年資本市場對羅欣不夠公平,幫助太小?未來有沒可能增發股份來進行大規模的收購?大股東的資產狀況如何?我看到去年全國醫藥批發年度報告顯示羅欣集團銷售已經達到20.5億元,排名全國第45位,這其中半數以上應該不是上市公司的產品(2012年實際向集團銷售的金額為4.92億元),那麼羅欣集團有可能整體上市嗎?

答:公司會像以前一樣,紮紮實實做好管理,當年上市時就不是想圈錢,這些年也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收購是有這方面的想法但時機不成熟,得有好的產品,好的團隊,並且因為整合不容易,所以不會隨便出手。

大股東的問題,大會時沒有人提,午餐時我特意問韓總大股東的資產規模和整體上市的意願,他說數據我都說了,就不重複了(我不確定自己的數據是否正確)。他只是說大股東除了從上市公司採購的近5億的化學藥品外,自己還做一些醫療器械和中藥材貿易。

有H股東問,大股東為何關聯交易達到近5億元,僅僅在臨沂地區需要這麼多嗎?韓總回覆說,臨沂有一千多萬人口,僅僅是臨沂第一人民醫院,一年的用藥就超過了20億,所以大股東的5億元不算什麼。

十一、     股權激勵:以前公司的員工收入被指偏低,近年增加了不少,但中高層現在的收入吸引力如何?有沒有考慮股權激勵?

答:這個問題劉總沒有正面回答。下午我參觀了工廠,還去職工宿舍看了一下。廠房乾淨整潔,機器設備佈局緊湊,寫字樓是比較寬敞,還有專門的人員講解企業發展歷程和文化之類,估計是經常有領導參觀吧。

劉和他的家人住在職工宿舍的別墅區,一些中高層也在,他除了羅欣集團的其它業務資產外,似乎沒有地產之類的投資。韓總在午餐時還特別提到以前有人拉劉總搞房地產,劉總說自己只專注醫藥,沒興趣分散精力和資金搞別的業務。

但劉總私人用車比較好,兩輛奔馳S,一台寶馬X5,一台路虎。公司應該還有寶馬、沃爾沃、奔馳等車。另外中午在當地唯一的五星級酒店用餐,內資股東單獨一個包房,一桌人;流通股東另一個包房,也有十來個人。

我是感覺招待、展覽和個人用車等方面闊綽了點,可能民營藥廠也有一定的需要吧。以前曾聽說一般的政府機關來參觀都不招待,每年也只是股東大會招待得好,我不知道是真是假。

第一張圖是別墅區,應該有十來棟。
查看原圖
第二張圖是公寓樓,一共254戶。
查看原圖
羅欣大概有四千人左右(不算第三終端),另外羅欣的大股東羅欣集團可能也有部分人住在裡邊,這個羅欣之家費用是誰出不太清楚,保安是上市公司的員工,他們說對公司挺滿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