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定義,「現貨市場」應該是:
在大宗商品以市場價格被當場購買的特定場所,對馬上交付的特定數量貨物進行一次性公開市場交易的價格。
我們嘗試通過本文解讀現貨市場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是否可能對油價產生影響。
現貨市場至關重要的原因,當然包括因為現貨市場是今天石油價格水平(還包括其它商品和資產價格)最終被確定的地方。這也是金融投機活動最終一定要走向市場現實的地方。你可能可以在未來以100美元/桶出售你的石油,但如果你今天就急切把貨物處理掉,而現貨市場的交易價格是80美元,那麼你將不得不接受這個價錢。
實際上,這就是期貨價格向現貨價格收斂的定律。這也是一些人相信,投機者不能抬高現貨價格的原因。
但石油市場有趣的事情是,一個有效的現貨市場實際上是最近業界才發展出來的產物。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石油市場歷史一直是卡特爾和壟斷企業操控價格的歷史。
實際上,上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石油價格要麼取決於當年七大姐妹卡特爾設定的長期合約價格,要麼當供應情況向產油國靠攏,歐佩克則控制了價格的話語權。在歐佩克之前,還有Rockefeller和Railroad Commission。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代表今天石油現貨市場的一些東西才開始出現。1979年,紐約時報的文章曾表示了對這些新事物的擔心:
雖然面對國際社會批評和利益集團的試圖控制,但現貨市場仍在蓬勃發展。歐洲當局和一些國際機構估計,這個不是依據長期合約出售和購買石油的市場,現在已經佔據世界石油交易至少10%的份額了。
...
在國際和各國國內的層面上,當局都擔心這種趨勢的發展。現貨市場石油交易量的進一步上升,可能意味著市場拋棄長期合約的趨勢。這種趨勢將把現貨市場,從現在用於撮合過剩供應和需求,或撮合過剩需求與供應的附屬角色,轉變成整個石油市場的最大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轉變可能會把現貨市場的普通價格波動,放大到全部石油市場的價格波動,這會進一步弱化已經被弱化的歐佩克建立的一切價格結構紀律。
此外,不斷上升的現貨原油交易量,也可能扼殺試圖控制現貨市場的新嘗試,因為從定義上講,可以認為越大的市場將會變得越難控制。由法國發起控制現貨市場的壓力,至今導致的結果只是一個由主要石油消費國組成的,承諾集中起來共享關於原油購買、支付價格和最終消費地信息的組織。然而,沒有一個信息是定期收集的。
這個時候,就連歐佩克的成員國都認為,是時候繞過與西方石油企業訂立的長期合約銷售模式,直接出售給第三方了,因為現貨市場的油價更為吸引。
然而,直到第一次波斯灣戰爭(1990年),這些趨勢才發展成一個真正具有活力的現貨市場,一個規模大得所有利益集團都放棄控制想法的石油現貨市場終於出現了。
這是因為,當時伊拉克的石油供應出現了中斷,石油消費者必須尋找非合約石油抵消供應的下降,這要麼來源於其它石油生產國「即興的」供應增加——因為高油價,當時的產油國有足夠的動力增產,要麼來源於美國政府自己釋放的戰略石油儲備。
一個真正全球自由流動的石油框架終於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