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業追問】反向電子商務有戲嗎?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054

最近,一個名叫「酒店控」的終端在APP Store上線,成為非常受歡迎的應用。在這個終端上,用戶可以選擇星級、地區、入住時間等,並給出一個價格,30分鐘內由眾酒店來回應,如果同意接受該 價錢,則預訂成功,之後獲得酒店名稱和詳細地址等信息,且該預訂不能更改和退款。如果出價過低,則預訂失敗,用戶每天只能出價兩次。

為什麼這個模式會同時受到用戶和酒店的歡迎呢?因為用戶可以用低價訂到不錯的酒店,而酒店則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由於酒店每天都有賣不掉的房間,空 著也是空著,如果公開打折去賣,那些付了原價訂房的用戶會不高興,也會影響酒店的品牌形象。用這種「應價」的方式,只有那個出價的用戶才知道價格,不會影 響品牌形象,同時盤活了閒置資源。

這種「用戶出價,酒店應價」的模式是典型的逆向定價模式。對於用戶和酒店來說都是一個有些複雜但是公平的遊戲。對酒店而言,略顯苛刻的遊戲規則是為 了保護其價格體系,讓酒店能夠賺到該賺的錢。對於用戶而言,如果你想要一個超低的折扣,則要冒一定的風險:不知道酒店名字、一天只有兩次機會、不能更改和 退款。

其實這個模式並非「酒店控」原創,而是國外Priceline模式的翻版。Priceline從1998年成立,因為其獨創的「用戶出價模式」大受 價格敏感性用戶以及旅遊淡季的酒店、航空公司等歡迎。2009年,Priceline的市值就超過了傳統在線旅遊服務巨頭Expedia,2012年2月 底,其股價再創新高,市值首次超過了300億美元。

不過,「酒店控」還是做了一些本地化的改良。比如說在出價環節上,Priceline的最後成交價是對外保密的,而「酒店控」則是公開的,希望給下 一個出價人提供參考和依據,不至於過於盲目。在支付環節上,Priceline是直接從信用卡扣款,酒店控則是由用戶通過線上支付或者到店支付。在盈利模 式上,Priceline的收入來自酒店給出的房間底價和用戶出價之間的差價,而酒店控的收入則來自於合作酒店每月免費給出的部分空房資源。

「酒店控」是酒店領域的反向電子商務應用。所謂反向電子商務,是相對於傳統電子商務而言的,如果說傳統電子商務只不過是把購買行為從線下搬到線上而 言,那麼反向電子商務則是客戶主動參與電子商務的一些環節——比如定價、定製等等。這意味著,電子商務的重心正在從商家向消費者轉移,未來的電子商務應該 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企業。

如果說傳統電子商務的主流是B2C,反向電子商務就是C2B。從B2C到C2B,看上去只是一個概念遊戲,但卻是遊戲規則的改變。如果說傳統像攜程那樣的旅遊網站是典型的B2C電子商務的話,那麼「酒店控」則具有了明顯的C2B的特徵。

B2C電子商務企業正在面臨困境。現在很多B2C電子商務企業還是沒有脫離大工業化生產的思維定勢,他們大規模地生產高度同質化的產品,然後通過互 聯網這個平台把這些產品賣出去。由於銷售渠道大大縮短,他們相對於傳統零售商是有價格優勢的。不過在互聯網上,由於成千上萬的電子商務企業都在打價格戰, 那些企業即便贏得價格戰,利潤率也不會很高。

而C2B電子商務企業則是消費者驅動的企業。對於這種企業而言,互聯網不僅僅壓縮了營銷成本,而是重塑了其商業模式,並引進了一些全新的概念,比如:長尾、眾包、維基、輕公司、濕營銷、免費經濟。這些新概念都是以消費者為核心來重塑商業模式。

互聯網對商務的日漸滲透,必將導致未來會出現一幅全新的商業景觀:在搜索和社交網絡營銷平台上展開低成本、高效率、精準互動的個性化營銷;在 eBay、亞馬遜、淘寶網等巨型零售平台上完成覆蓋個性化銷售;在基於互聯網的、可展開大規模實時協作的供應鏈平台上完成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社會化分工與協 同;生產體系的柔性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速。

從B2C到C2B,互聯網對於未來的商業形態是顛覆性的。無論是那些還在猶豫是否要嘗試電子商務的傳統企業,還是僅僅試圖把零售這個環節搬到互聯網上的B2C電子商務企業,可能將被徹底顛覆。規則已經改變,行業必將迎來新的一輪洗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98

電子教科書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0515/16336517
讀者 Arrow來電郵話一部平價$599嘅 tab(平板電腦)「已足夠有餘去 run所有中小學的電子程式」,電腦 S認為冇可能,除非啲所謂電子書只係將現有印刷課本數碼化之後上載入電腦,但新出嘅電子書有好多互動功能,利用圖片、動畫、影像嚟顯示電子書之靈活性及優 點,故此需要更大記憶體。
以此再問出版 M,出版 M嘅答覆話佢唔知一部$599嘅 tab有幾大記憶體,佢策劃中嘅一本小學一年級電子書,上下學期兩冊,共佔4G記憶體,以此類推,讀者 Arrow嘅講法似乎過份樂觀噃。關於無限上網及 Wi-Fi方面,左丁山識得嘅學校就唔係全校可以 Wi-Fi上網,安裝系統要錢,每年維修要錢,學校請一位電子電腦技工要錢,並非間間學校都係喇沙、男拔女拔咁富有,如果教育局唔大量增加撥款,在全港推 行電子教學,的確有問題。
Arrow君又話年年用千幾蚊買新書,好貴。其實學生坐校巴,一個月已要成千銀,比較之下,書價點解會係大負擔?即使一 個學年用三千元買書,攤開十個月嚟計,每個月用三百元,少過每月每日買兩張報紙,家長送孩子學鋼琴、小提琴,每小時幾多錢?請 Arrow君調查吓。確係有家庭冇錢噃,但政府一向有提供書簿津貼,每年政府支出三至四億元!
電子書,書本電子化,確係世界大勢所趨,但直至今時 今日,尚無一國有百分百電子教學成功經驗,英國電子書電子教學因使費太大,英國政府削減預算,已經向呢個項目開刀;喬布斯生前大力宣揚電子書,但美國式電 子書到目前為止仍以大學用書為主。在小學幼稚園教育方面,阿里桑那州 Kyrene School District(上網一查即有)自2001年得選民公投撥款四千五百三十萬美元為一萬八千名幼稚園至第八級學生全面推行電子教育,公開考試結果係令所有 納稅人失望嘅。矽谷有一間學校叫 Waldorf,教書不准用電腦,學生不准用電腦,最常用嘅教學工具係鉛筆,咪好落後?哈,學生多到收唔晒,學生家長來自 Apple、 eBay等科技公司,奇怪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0

推行電子書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0514/16333239
電腦專家S嘅寫字樓在雲咸街,近因加租,計唔掂數,要搬去海味區,寫字樓愈近西環,租金愈係便宜一啲。「金融時報」前星期有一篇報導謂不少歐洲人移居香 港,係年青冇錢有活力有創意一族,幾年前在上環文武廟一帶落腳,現因租金上升,逐漸移去港島西,唔怪得在上環西營盤蘇豪區附近,隨時碰到個樣及裝扮完全唔 似律師、會計師、賓架嘅西人。
電腦S突然走嚟探訪,問佢做乜咁得閒,佢話:「唔係得閒呀,可能有錢搵,故此搵你傾吓先。孫局長話政府投放五千萬元 搞電子書,我與幾位行家傾過,一致看淡,認為在香港推出電子書,代替印刷書,係好大喜功,必然失敗收場。但既然政府出錢,我又不妨與不牟利團體合作申辦電 子書開發啫,叫做不牟利,但我地起碼搵番一筆人工先!」左丁山不懂申辦開發電子書,只係講幾個大學專家嘅名,叫佢去訪問,再深入研究。
兩日後電腦 S又嚟搵左丁山,「喂,我去大學見過專家,專家好悲觀,認為教育局完全不理解學校情況,香港本地學校嘅電腦電子基建非常落後,學校即使安裝咗一套設備及 Wi-Fi系統,都冇錢請技工維修,問題多到數唔晒,一兩間學校號稱有先進方法,其實係作為展覽,吸引外行人而已。」
啱啱有位讀者 Arrow來郵批評左丁山唱淡電子書,提出三點質疑,其中第二點係出版界M不想電子化,因為「紙和印刷」是最大開銷,而且印刷機的投資往往是十年八年的 事;呢點完全錯晒, Arrow君大概不了解,出版與印刷係兩個不同行業,出版M間公司並不投資印刷機,印刷與紙張只係佢地嘅變動成本。 Arrow話:寫落 iOS or Android,只不過「 copy and paste咁易。」以此問電腦S,佢話邊有咁容易㗎,依家佢地用 HTML5寫書,適用於桌上電腦,手提電腦,智能電話及 tablet等等,程序並非話咁易。 Arrow君又講最平一本 tab只賣$599,足夠 run所有中小學電子書的程式,電腦S話如果係美金$599就太貴,係港元$599就係大陸最廉產品,幾唔可靠,下載十部八部電子書已經用完記憶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1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超過二百萬人的電子媒人 去年EPS三十八.八元獨霸交友平台 愛情公寓變豪宅

2012-6-4  TWM




當媒人做好事,還可以賺大錢。愛情公寓去年每股稅後純益高達三十八.八元,並計畫在六月上興櫃,最快年底或明年初就可以正式掛牌。

撰文‧林宏文

「我們要結婚了!希望在公寓裡的大家,都能和我們一樣幸運,找到人生中的另一半。要一起幸福唷!」登上「愛情公寓」網站首頁,經常有類似這樣的幸福宣言。 這對互稱「小雨」和「北鼻」的新婚夫妻,開心秀著兩人擁抱的甜蜜婚紗照。他們是在愛情公寓裡相識、相愛,並決定攜手共度人生的見證。

根據統計,國內總共有七百萬單身人口,其中會用網路交友的人有三五○萬人,而目前在愛情公寓註冊的網友就高達三四○萬人,每個月至少登錄一次以上的活躍用戶也有五十萬人,是國內最大網路交友平台。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愛情公寓把生活中一個最基本的需求,變成一門賺錢的好生意,其實也下了番工夫。

獲Yahoo!奇摩肯定 導入幾十萬名會員愛情公寓成立於二○○二年,四位創辦人張家銘、林志銘、林東慶、舒雨凡,都是一九七九年出生、畢業於師大附中的同學。早期創業時曾遇到許 多困難,例如網站剛架好,就碰上Yahoo!奇摩交友網站也開站,錢燒了一年多就面臨發不出薪水的窘境。

由於初期目標是瞄準十八至二十八歲的女性族群,為了吸引這些女生,四個大男生每天都在想辦法增加愛情公寓的黏著度。他們跑到辦公大樓附近做問卷,設計出女 生喜好的網站顏色、版型及各種活動,再運用「澆花」、「房間布置」、「造形配件」等元素,成功營造出網站浪漫與溫馨的情調,終於在交友社群網站中一炮而 紅。

如今,四位年輕人都已經三十三歲,也有三位陸續結婚,其中去年五月結婚的舒雨凡,嬌妻吳承穎就是透過自家網站牽線認識,成了愛情公寓的活廣告。

也因為成績斐然,國內最大的入口網站Yahoo!奇摩,兩年前決定把雅虎交友的會員併入愛情公寓,至今已導入幾十萬名會員,讓愛情公寓站穩國內交友網站第 一名。有趣的是,愛情公寓會員原以小女生為主,而雅虎交友導引進來的大部分是男生,不僅讓網站男女比例更平衡,拉高網友平均消費力,也讓「撮合度」大大增 加。

不過,網路世界充斥許多陷阱與謊言,為了不讓網站成為色情及詐騙的溫床,愛情公寓執行長張家銘說,公司目前五十多名員工,很多都把時間投入在「清理門戶」 上,只要網友寫任何有關色情、援交等奇怪字眼,或是很明顯在介紹保險或直銷時,就會立刻要求拿掉。同時,也接受網友的檢舉,只要一發現有詐騙行為,會立即 強制封掉帳號。

張家銘說,去年暑假,愛情公寓使用流量大幅增加,曾出現一些詐騙行為,他們馬上進行更嚴格的審查及檢舉過濾,結果第四季的業績馬上掉了兩成,即使到今年第 一季都還受影響。不過,張家銘覺得這是應該做的,「大家都喜歡乾淨健康的網路環境,如此做對網站長期發展才是好的。」為了增加交友的機率,愛情公寓還設計 許多好玩的遊戲,例如模仿年輕人抽機車鎖匙的方式,讓互不知對方是誰的男女,在網路上一起環島旅遊,測試雙方默契。這不僅吸引網友熱烈參與,也創造了多對 佳偶。

此外,針對日益普及的手機行動上網趨勢,今年愛情公寓主打定位功能,只要下載愛情公寓的「i-Part交友」App軟體,就可以看到目前在你附近的異性網 友,有些甚至可能就在同一棟大樓的不同樓層。這讓許多網友心跳加速,感受「機會就在你身邊、幸福已唾手可得」,使用量短時間內暴增,第二季比第一季的單日 下載量大幅增加六成。

愛情無國界 海外市場目標族群四千萬人近來,愛情公寓開始搶攻北美、新加坡、香港、東南亞等市場,總計目標族群四千萬人。由於愛情公寓擁有很多女性網友,成為海外男生回台找女朋友的重要管道。

至於更廣大的大陸市場,愛情公寓早年也曾進軍大陸,但因競爭激烈,一直無法轉虧為盈,四位創辦人最後決定切割上市,讓獲利穩定成長的台灣公司先掛牌。

去年首度主導工研院投資網路公司的工研院創新公司總經理林和源分析,愛情公寓目前兩岸會員高達二八○○萬人,顯示隨著「宅經濟」發燒,網友的交友需求只增不減,只要把分眾市場做深,就會是大贏家。

愛情公寓結算去年營收達二.九九億元,淨利達九六六八萬元,以去年加權股本二四九一萬元計算,每股稅後純益高達三十八.八元,若以目前股本一.二億元計算,EPS約八元,日前剛在興櫃掛牌,第一天收盤價在二二○元,市值也已達二十六億元,堪稱是生活產業的大贏家。

張家銘

出生:1979年

現職:愛情公寓執行長

經歷:曾創業過一次

學歷:政大經濟系

愛情公寓

成立:2002年

負責人:張家銘

資本額:1.2億元

市值:約26億元

成績:

2011年營收2.99億元,稅後淨利9668萬元,EPS達38.81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78

揭秘電子商務「燒錢」不賺錢之謎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832153.html

聯網進入中國多年了。電子商務到現在發展也十多年了。筆者從開始接觸互聯網之時,就做的是電子商務。在這麼多年之 內,曆數電子商務界的沉浮。從最開始做仿造阿里巴巴做B2B這樣的,後來做淘寶,也瘋狂的刷過論壇QQ群,從最開始不懂什麼是B2B這個詞語,到現在基本 略懂行業各種名詞,沒辦法人笨一點不要緊,不想學習那可就容易被淘汰。

實話,電子商務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我們可以買到任何想要買的東西而足不出戶。但是始終鬧不明白的就是,電子商務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而需要被奉為 高科技?也許電子商務大師們可以解釋這個問題。在我看來,阿里巴巴的B2B和馬云老師的黃頁業務沒什麼兩樣,只不過搬到了網上去,傳統的「遠香近臭」的觀 念以及看不見摸不著的展示方式加上一兩個半懂不懂的詞語包裝,很容易讓人頓生崇拜,所謂高科技的由來即是如此。從商業的本質上來說,都是賣的,所以也就不 存在是否高層次低境界,能夠讓客人覺得有價值,那是最主要的。

說遠了!本文的中心不在於討論電子商務的前世今生,也不在於否定電子商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本文的意義在於剖析電子商務為什麼一直陷入「砸錢」的怪 圈?按照知名投資人王冉的說法,就是投資一個小賣部拿這麼多錢去基本上都開了很多分店營業額也刷刷的了,為啥到了電子商務這一檔子事的時候就得靠不斷的 「砸錢」,而且一直不掙錢呢?為什麼?

一、定位

很多電子商務網站其實都在瞎搞。為什麼這麼說呢?前幾天有一哥們加我QQ問我電子商務這檔子事,丟給一個網站是做管理資訊的,問他想做什麼,他就回 答說我想讓這個網站大家都知道。我就說網站要想讓很多人都知道的話,首先是定位清晰明確,才有宣傳點,如果連定位都不清晰,用戶靠什麼來識別網站記住網站 呢?不會又像58一樣搞一個神奇的網站來做宣傳吧?

產品宣傳最忌諱的就是概而全。毫無訴求點。這樣做不但用戶無法形成任何的印象,直接損傷產品本身的品牌形象,而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樣的網站如何宣傳?更深層次的說法是:宣傳出去的東西怎樣才是用戶所需要的?

前不久一個富二代在車身上打廣告花了幾百萬,大家最後都無法記住他名字,為什麼?不是因為你有錢打了廣告做了宣傳而讓用戶記住了你,而是你的宣傳剛 好喚醒了用戶心裡的記憶,激活了他們對於事物的某些聯想,最後才記住你的。這也就是定位學歷經這麼多年仍然得到大家的追捧的原因。

一個好的定位是可以讓項目事半功倍的。在作者的好多篇文章中都曾經提到過一個定位化腐朽為神奇佔據市場制高點的的案例。定位又分市場定位,產品定位。需要大家思考清楚的一個問題是:你的電商項目有定位嗎?定位準確嗎?是不是用戶所需要的而不是你自己明白的那種?

二、網站建設

為什麼把這一塊獨立出來呢?是因為從互聯網電子商務進入中國至今,這個問題歷來都不被人重視。做網站建設,大家都是比著葫蘆畫瓢。樣式上是無須多大 改變的。為什麼電子商務行業這麼多年整體上都是在「燒錢」呢?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大師們都喜歡從推廣方式上去思考,從運營營銷方式上去思考,去分 析,可知項目運營實際上是從網站建設就正式開始了?也就是說,項目運營的成敗,其實從建設網站的那一刻就已經奠定基礎。後面要做的,僅僅是一個延續而已。

網站建設為什麼在整個項目運營過程中如此重要?因為它是基礎!後面的推廣,營銷,運營,SEO什麼的統統都是在網站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說推廣運營 營銷等功夫叫做外力的話,那麼網站建設上面所能夠體現的功底那是內力。內外兩者合力,才能夠將能量發揮到極致,這是武學之中一直強調的。不知道什麼時候開 始,我們失去了思考了和創造性,也失去了內在,所以就造成我們很多做電商項目的同學們從不把網站放在眼裡,而是希望通過外在的力量來代替內在的成長以實現 項目的發展。內因是本,外因是末,任何事物發展起著決定作用的只能是內因而不是外因,而偏偏我們那些聰明人捨本追末,這不,物極必反,就需要用大量的錢去 砸,還不討好,還不掙錢。

一個好的網站設計,不應該只有那些花哨的頁面體驗,不應該只有那些功能板塊一目瞭然,而應該有內在的營銷設計,讓用戶可以在自我弱點或者需求的趨勢之下進行自營銷的設計。這個怎樣理解呢?是應該充分的利用直銷理論和病毒式營銷的技巧,讓用戶自己驅動自己,每一個用戶都形成流動的媒體,無限次的宣傳推廣項目,仔細想想,這種形式比你花錢做推廣是不是有用得多?這就是強大的內力驅動。

網站還可以設計自循環體系。讓用戶和用戶在自我戰鬥中為網站為項目帶來利益。人都說,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那麼我們需要字網站設計的過程中設計 讓用戶和自己互相搏鬥,我們都應該明白的一個事實是:當用戶陷入自己的弱點裡面的時候,很不容易走出去,無論是誰都不行。所以可以在網站的循環體系裡面設 計這樣的系統,讓用戶一直陷入自己的迷局,幸福痛苦悲傷開心同在,而這一切都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是因為自己而引起的,但又擺脫不了。

放眼整個互聯網圈子,京東,淘寶,天貓,噹噹,亞馬遜,蘇寧易購,國美。。。有這樣的設置嗎?所以,電商還真不是有錢就可以玩的。電子商務發展了十幾年,都以為走向成熟,但我要說,這,才剛剛開始!

三、心態以及運營

哲人說:細節決定成敗,心態決定一切。做人心態不好,終其一生不過一廢品;做項目心態不好,只能是一個實驗品。有的人做項目,就想著套錢玩斗地主遊 戲拿錢走人。剛好有些投資人也差不多這個心態,閉著眼睛看項目,不管好或者不好,以為有的人個子大就可以去打籃球,胡亂的整,這就帶動整個行業一片浮躁, 是也不是?所以,電商燒錢這檔子事還有一說,那就是某些投資人玩火自找的。天天喊創新,然後又在玩葉公好龍的把戲,這作繭自縛了,好意思大叫是行業悲劇, 大家說說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還有一些心態是固步自封。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兒,別人要想合作我先想想他會不會把我的用戶帶走,試著想像,不會借力就全靠自己的資源去玩,不燒錢 才怪呢?就這樣的心態做電商,真的還不如回家中紅薯。也有一些志向遠大的,形如傳統企業做電商,錢我有的是,我就是想每一個步驟我都把握,然後招一批人做 事,事事關心,下面的人都不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了,做什麼都按照上面的意思辦,這倒好大家都拿錢就是反正也不用大家思考,這樣的企業不但燒錢,而且還 絕對燒死。

人家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謂聰明即是如此。有的人在某一個時間段上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他誤認為自己是萬能的,然後在電商行業裡面他也認為憑著 自己會耍嘴皮子會請客吃飯那一套也能夠賺錢。。。《紅樓夢》裡面有一句話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大多數傳統企業的老闆們,你可知道你的錢是怎麼沒了的?

緣起緣滅,皆有因果。心態是因,所以才會有果。心態正,而得,心態不正,則是惡果!佛家道理流傳幾千年,幾乎耳熟能詳,各位行業者可曾聽過?

在運營方面也是笑話百出。兵法說,兩軍交戰,攻心為上,攻城次之。上兵伐謀。不知道各位從事電商行業運營的童鞋們可曾聽過?有見過拿著一個網站就胡 亂的投錢做廣告的嗎?有見過胡亂找幾個軟文就想做品牌運用的嗎?甚至於有一個哥們拿著1000塊錢給筆者說給做品牌運營。。。那一刻山崩地裂,,我要跑 了。。。

運營就像作戰一樣!作戰之前需要做的就是定謀略,然後選將領。如何定謀略?是準備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是瞞天過海?還是準備圍魏救趙?還是準備因勢利導?

這麼久以來,很多朋友在問筆者什麼是運營,今天就一併回答吧,運營就是制定謀略並執行。參考書籍《孫子兵法》《六韜》等。

大多數電商網站為什麼燒錢?更有一種說法是:無的放矢,沒有策略,東抓一把西抓一把,如此的思想,如何做電商?如何不燒錢?

總結:

電子商務發展十餘年來,歷經無數的變化,但還是脫離不了那個傻傻的賣東西的形象,所以,站在一個傻子的立場,個人覺得這對於行業新進入者來說,是非常大的機會。在上文說到的第二點,不僅國內如此,國外亦是如此。

創新,是人類發展的原動力。社會如此,商業亦是如此。努力去創新,也許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去看大洋彼岸在做什麼模式,去模仿他們,而是更多的人來看我們在做什麼模式,模仿我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58

電子投票上路 委託書大戰沒戲唱


2012-7-2  TCW




今年的股東會旺季,「電子投票」首度上路,新制度不只讓股東會時間變長,未來更將大大改變股東會、董監改選生態。

六月十五日,宏會現場,第一個議案是因應電子投票修改議事規則。司儀連提案都還沒宣讀完,一位男性股東就站起來表示反對,認為參與電子投票的股東,根本沒來現場參與討論,為什麼可以預先表示反對?兩方來回討論,拖了將近二十分鐘才搞定。

另一頭,國泰金控股東會現場,氣氛溫和許多。不過,才第一個議案,董事長蔡宏圖就強調,「這個議案因為電子投票股東有異議,按照規定,這個議案,我們還是要提付表決。」逐案表決的結果是,過去只需一個多小時就可以結束的股東會,今年硬是拖了近兩個小時。

其實,對台上坐著的董監事而言,股東會時間延長不打緊,更關鍵的是電子投票實施後,未來少數股權靠著徵求委託書來掌控公司,或者運用臨時動議,想將議案強渡關山,將會更加困難!

去年公司法第一七七條進行修正,為強化公司治理,授權主管機關可以視公司規模、股東人數等,訂定需要進行電子投票的門檻。金管會於是公告,股本達新台幣一 百億元以上,或股東人數達萬人以上的大型上市櫃公司,未來都要進行電子投票,讓股東在股東會召開的兩天之前,可以上網投下對各議案的意見。

「股東會常常會選在同一天,讓股東沒辦法參加,沒有分身。那現在有電子投票,就可以突破這種超級股東會日(的限制),」台大財金系教授李存修強調。

搶經營權老招失色徵求委託書效用將下降

果然,它一推出就造成轟動。根據最大的電子投票平台集保公司統計,截至六月二十一日為止,今年的股東會已有三萬二千人次使用電子投票。以「電子投票」行使表決權占各公司股權比率來看,光寶科、矽品等公司達四○%以上;聯電三五%以上;宏?痋B永豐金等也在三○%以上。

預估未來電子投票將更為盛行,對於股東會生態,也將造成一定程度的改變。

過去,國內董監改選常看到少數股權的股東,為了爭奪經營權,四處徵求委託書的大戰戲碼。「以前有少數的股權,可以利用委託書的徵求去取得經營權。直接投票(指用電子投票)的話,這部分的問題會變少,」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紀天昌強調。

紀天昌分析,電子投票就是希望投票很方便,股東參與投票比例就會增加。當小股東越來越願意行使自己的股東權利,未來想要靠徵求委託書鞏固股權,也會越來越困難。

投票結果提前公布有利公司派事先配票

依據現行辦法的規定,線上電子投票會在股東會(或臨時股東會)召開前兩天截止。一旦投票截止,公司立刻可以在網路上看到最終結果(雖然後續仍需要進行比對,排除委託書和電子投票重複投票者)。

一旦公司派知道結果,就可進行後續「動作」,例如對得票數夠多的董監事,現場投票時少配一些票,強化公司派的掌握度。

電子投票占比高臨時動議成功率將大減

股東會現場的改變包含兩個層面,首先,過去「鼓掌」過關的模式將越來越難見,股東會將變得「又臭又長」,因為只要有異議,就得逐案表決。其次,任何人想在股東會上發動「突襲」,提臨時動議,成功機率也會變得更低!

因為現行公司法規定,所有議案都須出席股東二分之一以上(重大議案需要三分之二)贊成,方能通過。只要有人棄權、投廢票,就是減少了可能「贊成」的人數,拉高通過門檻。其實質效果,相當於投下了反對票!

在這項法律的現實下,加上新法規規定,參加電子投票的股東,若股東會上發生臨時動議,則視為棄權(除非該名股東仍然有出席股東會),未來公司派或大股東想動員讓臨時動議通過,難度將提高。

尤其當未來電子投票動輒占全體可表決股數的二○%、三○%以上,難度將更高。

棄權等同投反對票內外資法人影響力更大

也正因為「棄權力量大」,未來在電子投票盛行後,內、外資法人的態度,就會變得動見觀瞻!

過去許多投信和外資法人對於手上擁有的公司股票,多半是採取「不表態」的態度,既不贊成、也不反對,而是棄權。然而,如同上面解釋,棄權效果上相當於投下 反對票。當電子投票盛行、大股東想要「hold」住投票狀況已經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這些「手握重兵」的法人們,就會承受許多「關愛的眼神」。大公司的法人 關係部門(IR)的角色也會更加吃重。

電子投票的演進,對國內的公司治理來說,長期是一項加分。但也正因為如此,未來大股東想要「hold」住公司,也更得「憑實力」才有辦法。

【延伸閱讀】電子投票牽動股東會4大轉變

轉變1:委託書生態少數股權股東徵求委託書搶經營權變困難

轉變2:董監改選電子投票結果公司可先知道,有利公司派配票

轉變3:臨時動議電子投票越來越普遍,將會增加臨時動議和修正案的過關難度

轉變4:法人角色內、外資法人對公司提案態度具更大影響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51

零利時代下 台灣企業如何因應? 台灣電子業的 三大挑戰與三個解藥

2012-7-23  TWM




微軟與Google推出自己品牌的平板電腦,三星跨入軟體與應用的開發,而台灣企業在硬體價格不斷被軟體應用擠壓下,已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

撰文‧林宏文

零利時代來臨,對於過去在資訊產業價值鏈中,專注在製造代工的台灣電子業,面臨的挑戰將是歷來最大;而且,不論是從品牌、製造代工及零組件產業,都將受到全面的衝擊。

三挑戰:軟體深度不足、專利戰居弱勢、大廠全面壟斷台灣電子業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就是軟體與應用當道,而且價值遠勝過硬體,但是台灣過去一直專注硬體的開 發與生產,很多公司的執行長沒有軟體經驗,公司內也缺乏軟體的經營及開發人才,無法在資訊產業生態體系已經轉變的今天,為企業轉型注入新的思惟。

第二個大挑戰則是,關鍵零組件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但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與製造,不僅涉及經濟規模更大的研發競賽與專利戰爭,又與品牌廠是否強力支持或出手投資有關,台灣企業的經濟規模不夠大,又無強勢品牌支持,在專利戰上也居於弱勢,未來的處境堪憂。

第三大挑戰則是,以目前最強勢的蘋果、三星、亞馬遜等三家企業為例,品牌廠商已掌握了垂直整合的價值鏈,即使連Google及微軟等公司,都已計畫推出手 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來鞏固本身在價值鏈中的影響力。換句話說,當整個生態體系被大廠全面壟斷後,過去僅在供應鏈管理上比較強的品牌企業,價值立即被 邊緣化,受到的衝擊將難以想像。

這三大挑戰,正是零利時代對台灣企業帶來的巨大災難,對很多公司來說,也是難以跨越的關卡,而且一道比一道困難,要完全扭轉已不可能。而在這三大挑戰中,對台灣最嚴厲的,就是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中心首席研究員陳清文所指的「軟實力驅動的新經濟」。

三解藥:積極進行整併、加強產品創意、重視軟體應用不過,在因應這些挑戰時,依然有三件事是當務之急,也可視為是台灣企業想走出困境的三大解藥。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認為,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台灣最先要加緊進行的,就是積極進行整併。

過去,台灣企業多屬中小企業,資源、人才都很有限,在面對國際大廠以經濟規模與上下游整合的競爭模式下,台灣企業規模都太小,已很難與大廠競爭;只有透過 更多的合併,讓資源及人才有效整合提升價值。因此,類似聯發科與晨星、兆遠與中美藍晶等企業的合併,應該更積極進行;讓台灣內部資源更集結,也可避免同質 性競爭而淪落至價格戰。

其實,以聯發科與晨星合併為例,雖然兩家公司是台灣IC設計業的前兩大,但合併後,營收只能排到全球第四名,次於高通、博通與超微;而且合併後的規模,與第一名的高通差距依然很大。高通市值是聯發科的八倍,營收是四倍,員工數目也有一.六倍。

此外,在產業上下游的聯盟關係上,台灣也要積極進行內部深度的戰略結盟。三星透過垂直整合的關鍵零組件製造,打敗了台灣專業分工的產業形態。至於蘋果、 Google、微軟如今更運用品牌與軟體應用平台,同樣進行綿密的上下游整合。但台灣產業界卻缺乏自己內部的結盟,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近來,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台灣電子業過去被稱為代工製造,但其實應正名為「研製服務」,這是一個相當精準的說法。但若仔細拆解這個詞,過去台灣偏重在 「製造」與「服務」,但未來「研發」的重要性會更提升,而要拉高研發的比重,台灣上下游產業聯盟關係的強化就是首要工作。

例如,在手機產業中,半導體晶片與手機開發的關係至為關鍵,但是,過去台灣這兩大產業的整合關係太弱,從早期的明基、華寶到現在的宏達電,都以採用歐美晶片為主;而從台灣起家的聯發科,儘管已達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占,但合作對象依然以大陸品牌及白牌業者為主。

面對手機市場也是M型的發展,未來台灣要不要將低價手機全部拱手讓給大陸,這是重要的課題,更是台灣手機產業重新整合的重大契機。

此外,像三星的手機配備AMOLED的面板,讓消費者一看到就不由得發出驚歎的一聲「哇!」這是三星獨特的關鍵零組件,可以為產品帶來無與倫比的加值效 果,同樣的,目前全球的筆電設計製造重鎮都在台灣,而供應筆電的重要關鍵零組件也在台灣,但近年來我們已很少聽到,台灣在筆電的功能配備上有做出什麼具特 色的應用,如今大部分的創新都是跟隨著蘋果的腳步走。筆電如今面臨平板電腦的強烈衝擊,未來若不拿出辦法來,恐怕這項占國內電子業比重最高的產業,包括廣 達、仁寶、緯創、和碩及英業達等公司,兩年後就會面臨很大的生存危機。

至於第三項解藥是難度最高的挑戰,那就是從軟體與應用著手,去建構企業獨特的競爭力,並走出台灣自己的一條路。六月中上任的三星新執行長權五鉉,已將軟體與應用視為三星未來最重要的工作;而同屬一個競爭陣營的台灣,至目前為止,並未有企業能夠如此大規模地宣示。

近來在大陸竄紅的小米機,就是因為從手機發燒友的另類角度切入,讓粉絲能夠參與手機的設計,這套作法讓小米機成為當今大陸最夯的手機。中國一年手機市場達 三億支,小米才成立兩年,今年手機銷售目標六百萬支,雖然只占到二%,但已 奠立了小米的市場地位,也顯示大陸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只要找到對的商業模式,仍有極大潛力創造出更大的驚奇。

大陸品牌全面崛起

台灣電子業應正面迎戰

台灣科技產業有眾多優秀人才,赴大陸投資的時間也都很早,但早進入的優勢,卻僅限於利用當地的勞動與生產條件,對於品牌與市場的經營並不深入,當然也累積不出較具影響力的3C電子品牌。如今,大陸品牌全面崛起,處於落後態勢的台灣業者要追趕已不容易。

但是,大陸這塊新興市場仍有相當多的機會,是台灣企業無法迴避的市場,只有正面迎戰,利用同為華人的優勢,在這個全球最大的3C電子消費市場中,抓住新崛起的商機,才有機會再創台灣電子業的高峰。

聯發科併晨星 老四依舊難及老大

公司 營收

(億美元) 市值

(億美元) EPS

(美元) 員工數

(萬人)

高通 173.6 964.0 2.86 1.6 博通 74.0 186.0 1.40 1.2 超 微 65.4 42.4 -0.83 1.2 聯發科 43.7 120.0 12~13 1.0 註:1. 合併營收及EPS是以2011年計算,市值則以7月2日為準。

2. 聯發科EPS為併晨星後,單位為新台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8

不一樣的電子簽名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67
 交易是商業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國家的投資項目,企業間的合作,或者是個人的每一次消費。簽名是交易的憑證。可是,儘管互聯網和IT技術已經很發達,但每逢遇到簽名,還是得用最原始的方法—握筆寫字。這可與那些宣揚無紙化辦公的技術狂人們的目標相差太多。


  總部設在舊金山的DocuSign就是為了改變簽名方式而成立的。DocuSign的創始人Tom Gonser是在他創立的上一家公司NetUpdate的時候發現了做電子簽名的市場機會。


  NetUpdate是一家提供網上按揭交易服務的公司,Gonser原本的設想是能夠在網上實現按揭交易的全過程。可事實上,按揭可不像去超市買件東 西那麼簡單,涉及到諸多材料和合同。簽合同這個看上去很簡單的事情,對參與各方來講都是巨大的折磨—這要求籤字方至少配備打印機、傳真機、掃瞄儀,在這些 機器間折騰完簽下大名之後,最終還是將文件通過E-mail這種電子版的方式來傳輸,用Gonser的話來說,「這真是繞了一個充滿困難的大圈。」所以, 成立一家電子簽名公司,能夠在電子文件上直接簽名並直接發送的想法,當時就在Gonser的腦子中形成了。


  可他並沒有急於推出自己的產品,而是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做市場調研。他拜訪了一些大型企業裡的職員,這些人平時跟合同打交道的機會最多。瞭解了他們的 需求和體驗之後,Gonser明確了產品概念—發送要簡單,簽名要更簡單,要保留手寫體的那種個人的風格和特色,能夠在不同的文件格式上進行操作,必須要 確保文件的安全和合法。


  DocuSign通過在互聯網上審核認證用戶的數字簽名,扮演著一位類似持有相關文件的中介人的角色。因而,DocuSign不僅僅是提供一個電子簽名那麼簡單,而是可以幫助用戶實現文件的自動化管理,包括從數據收集到整個交易完結的全過程。


  Gonser把使用DocuSign的步驟簡化為Send(發送)、Sign(簽字)、Store(存儲)三步。首先,選中需要簽名的文件,填寫收件 人的郵件地址,拖動工具欄中的標識到文件的特定位置,提醒收件人在哪裡需要簽名,或者是其他需要填寫的信息,然後點擊「Send」即發送。收件人在收到郵 件之後,即便他沒有DocuSign賬號也可以簽名,郵件中的鏈接地址可以讓他在DocuSign的界面上完成簽字,既可以選擇推薦的幾款簽名,也可以自 己創建個性簽名,點擊確認便完成簽名。收件人和發件人可以隨時隨地通過DocuSign的賬號查閱簽署的文件,或者把它們打印出來保存。


  簽名的工作已經完成了,但DocuSign能做的還有更多。Gonser成立DocuSign的目的是為了讓交易變得簡便,那麼DocuSign也將 伴隨著用戶直到交易完成的最後一刻。有了雙方簽字認可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保證之後,便可進入交易環節,這部分在DocuSign上也可以完成。 DocuSign與Paypal達成合作協議,資金也可以更快速地轉移。


  「電子文件在郵件發送過程中並不是以附件的形式,而是保存在DocuSign的云存儲系統中。」Gonser強調這是出於安全考慮的一種安排。但是要 讓用戶們放心地把這些事關重大的文件交給DocuSign來保管,Gonser心裡還沒什麼底。「我們賣給客戶的是一種打破常規的產品,憑什麼他們要放棄 傳統的手寫文件簽署來接受我們這個新事物呢?如果能讓他們認識到DocuSign其實比紙質文件還要安全,那離成功就不遠了。」Gonser對《第一財經 週刊》說。


  他知道自己玩互聯網技術有一套,但是對於法律效力以及信用問題,自己可完全是個外行。所以,他找到了Ken Moyle擔任DocuSign的首席法務官兼法律和公司事務副總裁。Moyle在法律界有20年的從業經驗,除了熟知現有的法律法規,曾在美國最高法院 任職的背景讓他對政府政策的制定方向也有清晰的判斷。而新生的DocuSign很需要他的這種預見性。


  Gonser還任命首席安全官、首席法務官和首席技術官三位高管共同對用戶安全管理負責,因為在不斷變換更新的行業規範面前,必須要配合不斷更新的技術,才能保持領先。


  DocuSign現在已經取得了ISO 27001, SSAE 16的認證—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信息安全認證標準,每年接受世界上最嚴格的第三方審計。


  在技術方面,DocuSign採用用戶加密認證,並且可以綁定特定的IP地址登陸賬號,保證用戶數據的安全;多個地理上分散的數據中心,即便其中一個 受到破壞,也不會導致用戶數據的洩漏;所有保存在DocuSign的數字文件都使用了防篡改技術。Gonser開玩笑說:「這可比把文件鎖在櫃子裡安全多 了,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這些虛擬的文件散佈在哪裡,那些打壞主意的人也就無從下手。」


  所以,DocuSign最重要的團隊無疑就是技術工程部門,他們推出有競爭力產品的核心。而產品創新的靈感來自於用戶—因為他們是產品的使用者,正如 Gionser在公司成立之前花了一年的時間做市場調研一樣,他並沒有放棄這個習慣,而是佈置了眾多人手在客服上。任何一個在DocuSign上註冊的用 戶,不論是企業大客戶還是普通個人,都會收到來自於一位特定客服人員的郵件,跟你預約電話時間,介紹產品的使用,這位客服人員接下來就會一直陪伴你,收集 用戶對產品的反饋,並將有價值的信息提供給技術工程部門。


  早先的DocuSign產品都是通過互聯網登錄使用,但是隨著像iPhone這樣的移動終端的普及,用戶們希望通過手機上的App隨時隨地就能實現原 先在互聯網上才能實現的操作,而不需要麻煩地打開一台電腦。如果DocuSign也能推出一款App,對普通用戶來講會有極大的吸引力。叫做 「DocuSign Ink」的App應用很快就出現在蘋果的App Store裡,通過這個應用,用戶可以直接在移動設備上籤署郵件中附帶的文件並且發送出去,這又為它爭取到了一些用戶。


  在那些依舊需要印刷版文件的領域,DocuSign也希望能夠爭取到一些用戶。在今年8月3日公佈的最新版本的DocuSign中,新增加了Fax out功能。這種功能只需要輸入對方傳真機號碼,便可將附有簽名的電子文件直接傳真給收件方,實現了電子版文件和紙版文件之間的輕鬆轉換。


  據DocuSign提供的數據,目前,已經有2000萬人使用其產品簽署了1.6億份文件,每天簽署的文件達15萬份。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中超 過110萬房產經紀人選擇DocuSign來簽署房屋交易合同,90%以上的世界500強企業都使用過DocuSign,而惠普和思科甚至把 DocuSign作為標準化的電子簽名工具。


  DocuSign的發展也已經不僅僅侷限於美國,除了舊金山的總部以外,它在西雅圖和倫敦都開設了辦公室,用39種語言服務於來自188個國家的用戶,並且未來會深入更多的國家。


  8月7日,DocuSign獲得谷歌的4750萬美元D輪投資,在此之前,DocuSign總計獲得了5640萬美元的投資。華爾街頭號互聯網分析 師,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Mary Meeker也將加入DocuSign的董事會。在她發佈的2012年互聯網趨勢報告中,將DocuSign列入了引發簽名變革的創業公司。


  Gonser還在尋找更多的合作夥伴,把他的簽名打包服務做得更加豐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23

李寧電子商務對實體店舖影響淺談 李寧分銷商

http://xueqiu.com/3342710108/22294945
我是李寧一縣級市的分銷商,處於李寧銷售系統等級的最末端。同時我也是一顆「檸檬」,05年遇到加盟李寧的機遇時,我毫不猶豫放棄了自己的學業來從事這份 事業。自加盟李寧以來,從1家店舖到最鼎盛時的7家店舖,從年銷售不足百萬到輝煌時過千萬的銷售額,從08年的高峰到現在的低谷。雖然加盟李寧僅7年有 餘,但經歷了公司的輝煌與現在的不景氣。不過我相信,李寧先生會和新的團隊會很快把李寧帶出低谷,期待李寧的鳳凰磐涅。

  在互聯網上近 期有許多對李寧的評價,有的來自李寧的經銷商,有的來自李寧公司的離職人員,有的來自業內人士等。這些評價也著實反映了李寧現在所遇到的問題和之前一些錯 誤的方向。在此我也就不在贅述,因為李寧公司正在改革這些問題,作為分銷商的我們也的確收到了這些改革的訊息和實際的行動。但有一點我最擔憂的地方也就是 此文的題目,似乎很少有人提出來,但在分銷商當中,這個擔憂已經很嚴重。在此,我想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本人學歷有限,可能一些地方看的不是那麼明朗,也 希望各位看到此文及關心李寧的人能給予客觀的評價與指導。
  
  談到電商,不能不提到淘寶。淘寶自2003年成立以來,銷售額與日俱增 達到了年銷售10000億人民幣,註冊會員也已過億。本人自05年註冊淘寶以來,至今已經在淘寶及天貓上消費超25萬人民幣,作為80後的我,網購已經深 深地進入到我的生活中。剛開始接觸網購的時候,我都是先從實體店選好後然後回家在網上下單購買。到現在,隨著自己網購經驗的判斷,已經能在眾多淘寶集市賣 家以及天貓商家中選到自己滿意的商品,也不願意在去實體店比較。我的這種網購歷程也是大多數網購者所經歷的。對於網購,我又愛又恨,愛的是為我的生活提供 了便利以及低價優質的產品,這些都是實體店舖是不能比的。恨得是這種商業模式也的的確確影響到了我自己的生意。2006年時,有少許人就已經在店舖內試穿 完後拍下貨號和樣式一走了之,有的顧客還會直接說明會到網上購買。10年開始,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手機網絡及功能的應用,很多人到店 舖直接拿出手機來對比價格,導購辛辛苦苦服務了一番,換來的卻是顧客的一走了之。導購經常問我,為什麼網上的價格這麼便宜?面對這種問題,我無法回答,有 時候違心的告知導購網上一般都是假貨,沒有質量保障。作為這些店舖的老闆、作為一個資深的網購者,我這種說法都不能讓自己心安。因為我很清楚很明白淘寶上 雖然有一些假貨,但是大部分都是正品,甚至有了李寧公司的授權,譬如在之前銷售很火的古星李寧。

  在最初的時候,我自己都不明白了,不 明白為什麼淘寶上銷售的價格比我的採買價都低?最後通過自己對這些渠道的瞭解,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幾乎所有的集市賣家都沒有庫存,都是通過上級代理代發銷 售的,而這些上級代理就是一些TOP級的經銷商,他們擁有大量的貨品以及更低的採買價。也正是因為這些比我們分銷商採買價格更低的價格在銷售,也帶來了渠 道的亂象,部分分銷商鋌而走險通過淘寶找渠道串貨,從認證店走向「黑店「,就是為了在各種成本都上升時能保證自己的店舖還能有所利潤。這些現象不僅給原有 的經銷商帶來了管理困難,更因為長期處於沒有公司各種資源的情況下店舖狀況與日劇下給品牌帶來了不好的影響,降低了品牌在當地的美譽度,而被更多的晉江系 品牌所代替。
 
  電商的影響也不僅僅如此,在2011年時,淘寶的多輪促銷活動也著實影響了實體店舖的生意,加之80至90後對網購的 熱衷以及影響著他們50至60後的長輩們。例如淘寶的「雙十一「、」雙十二「大促,全場5折起。雖然較之前的價格沒有什麼變化,但是這種促銷的宣傳是空前 的,讓更多的人知道了網購。這些促銷活動後,可以明顯發現實體店舖銷售的下滑迅速。在此,不可否認電商到目前為止仍然不能代替實體店舖,不過這種影響會使 許多實體店舖關門從而影響到實體銷售。例如現在在二三線城市幾乎看不到書店的存在,在我所在的城市,甚至新華書店已經從商圈的最好位置中淡出了,而把門面 租賃了出去。這就是網購影響下最先在實體店舖中出局的行業。李寧下場可能不會這麼慘,但也需要警惕。比如一家李寧店舖月店效10萬可以盈虧平衡,在沒有網 購影響時,能銷售13萬,在網購影響下店效逐漸降低,並且各種費用隨著社會發展與日俱增,在銷售額不能保虧時,老闆開始進行關店。或許該店舖的老闆可以從 事其他行業,但最終李寧損失了一家一年能出貨百萬的店舖。這其中到底是誰損失的多自然能看得出來,沒有了這個渠道李寧電商並不一定能增長多少份額,可能就 會被其他品牌所代替,或是晉江系或是淘品牌等。我最輝煌時的7家店舖關閉了2家也多多少少因為這個原因。李寧期貨訂單的減少也不無此原因。

   今年9月19日的發生的事情不能不讓我們對於李寧公司對待電商的態度上失望了,當日在我們店舖中李寧銷售系統EPOS中為顧客打出的購物小票上帶上了 「歡迎光臨李寧官方商城「的字樣及其網址為該商城宣傳,並且百度中的推廣鏈接中也有了該網站的鏈接。但這些都不足矣讓我們失望,當我們登陸該網站後被其會 員體系給震驚了,消費滿980元,再次購物全場5.5折,其中包含了許多2012Q3的暢銷品,比如寧弧等。5.5折與我當季採買的折扣一致,甚至低於了 大部分分銷商的採買折扣,這讓我們分銷如何是好?在當我作為消費者與客服溝通時問到為什麼低於實體店舖的售價,對方告知我因為他們是工廠直供的,實體店舖 都是通過他們採買的,這種說法不得不讓我們心寒。在官方商城首頁的鏈接上提到了校園代理業務,我以我們當地學生的身份諮詢時給到的折扣也是5.5折,後期 根據銷售或許還有返點。當瞭解到這些信息時,我對李寧改革的認可及信心降低了一大半,時值2013Q2訂單提交時間,我訂了極為保守的量,因為我看不清未 來的形式,看不清未來網購對實體到底還能影響多少?看不清李寧公司是否會作出電商的改變?在淘寶集市銷售時我們還可以向顧客解釋其為假貨,當上升到官方商 城時我們該做何種解釋?

  談到這裡,各位或許有疑問難道只有李寧是這樣嗎?別的品牌及行業呢?通過我的調研發現運動品牌幾乎都受到了或 多或少的網購影響,各品牌都害怕失守這樣一個市場,都建立了自己的旗艦店及網絡分銷渠道。網購沒有低價幾乎就不能生存,沒有低價也就沒有成交量,這是對網 購公認的事實,可這種模式對線下的打擊實在太大了,最終毀的可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品牌及渠道。要麼就取消加盟批發模式轉變為零售模式,這樣可以對市場 整體可控。如果不能平衡線下線上的利益時,這或許將會是最好的模式。

  難道沒有能做到線上與線下平衡的模式嗎?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常 說的O2O模式。在這裡我有一個親身的體驗可以分享,11年裝修婚房選購建材時,正好遇到了淘寶五一促銷,選購了聖像的實木復合地板,線下價格要在400 左右,線上不到200,當我拍下付款後聖像旗艦店的客服告知我會發到當地經銷商處,由當地經銷商上門安裝及之後的售後服務。貨品發到當地經銷商後,當地經 銷商電話告知我後約定上門安裝時間及輔料選擇。我在與經銷商見面後就關於網購的事情聊了很長時間,經銷商老闆告訴我是他們第一個網購的客戶,我問是不是對 他們有影響,老闆說聖像公司有安裝和售後返利並且輔料也必須選擇他們的,他們可以賺取輔料和安裝費。利潤較之前沒有什麼損失。這種模式我想應該是各種品牌 應該借鑑的,線上購買,線下服務,做到了兩者結合。其實淘寶上並不是只有聖像是這樣,許多品牌也是這種模式。例如TATA木門、歐派櫥櫃等等,這些都是我 在裝修婚房時發現的一些O2O模式做的比較好的品牌。這樣既穩定了原有的銷售渠道,也在線上招攬了更多的客戶為品牌及經銷商帶來了更多地銷售額和利潤,一 舉兩得。我想現在在如此發達的供應鏈管理和物流下,李寧實施此模式也並非難事!
 
  對於此模式,在我腦海裡有一個初步的方向可供參 考:1、線下訂貨模式沿用現有模式,分為普通款一次訂貨和A+款多次生產來穩定線下銷售流水。2、線上新款定價較線下低15%至30%之間,既滿足網購者 的低價心態又能維護好線下價格。3、整合網絡銷售渠道,僅留存李寧官方店舖,提高串貨碼管理水平,追蹤至分銷商,私自在網上銷售發現後取消參與此模式。 4、建立全國線上銷售線下服務平台,所有經銷商及有能力願意參與的優質級分銷商建立自己的線下服務部門。線上銷售直接按照地區快遞至消費者手中,按照收貨 地址給予當地經銷商或分銷商返利。線下服務部門主要進行售後服務的跟進及維修,來穩定客戶群。提高品牌美譽度。5、所有參與此模式店舖建立消費者體驗區, 體驗李寧最新科技及運動科技平台來提升品牌專業性。
 
  我們不僅希望看到李寧對簽約資源的改變、對訂貨會模式的改變、對產品的改變、對庫存的控制。也希望李寧在電商上能有更好的改變。
 
  對於一個愛李寧的「檸檬「、對於一個還經營者5家店舖的老闆、對於一個從小受父母影響崇拜李寧先生的80後,期待李寧改變如鳳凰磐涅,浴火重生!

  最後,感謝您對本文的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