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TMT】這家企業給特斯拉提供眼睛——英偉達:人工智能最閃亮的芯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096&summary=

【TMT】這家企業給特斯拉提供眼睛——英偉達:人工智能最閃亮的芯

3Q財報顯示從圖形芯片到人工智能平臺的華麗轉型

2017Q3財報超預期,股價暴漲30%

英偉達凈利潤長同比增長124%,比市場預期高出39%。GPU巨頭英偉達(NVDAUS)發布2017Q3季度財報,受遊戲和數據中心等業務的提振,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等指標大幅超出預期。公司在2017Q3營業收入首次突破20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54%,遠超去年同期6%的增幅;公司2017Q3凈利潤達創紀錄的5.7億美元,同比增長124%,對比去年同期的只有16%增長;公司當季毛利率為59.2%,較去年同期的56.5%上漲2.7%。


財報發布的營業收入比市場一致預測高18%,毛利率1.2%的提升也造就了凈利潤大幅超過市場預期達39%。公司同時亦表示,其每季度股息將提高22%到每股14美分。4Q預期方面,公司的收入指引為21億美元加減2%左右,也是遠遠超出市場預期的16億美元。


英偉達股價在財報發布當天暴漲29.8%。自今年年初起,英偉達股價已經上漲174%。如果比較英偉達兩年前的股價,增幅更加是驚人的323%;同期納斯達克指數的增幅為11%。


圖形處理器成為人工智能平臺的核心

我們為什麽要采用圖形處理器

圖形處理器(即GPU)是英偉達在1999年8月發布GeForce256繪圖處理芯片時首先提出的概念,旨在加速3D渲染等大負荷圖形計算,增強計算機的圖像處理功能。在此之前,電腦中處理視頻輸出的顯示芯片並未被視為是一個獨立的運算單元。


深度學習算法的GPU加速:為人工智能插上翅膀,新時代的超級摩爾定律。基於多層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算法自2012年ICLR(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earningRepresentations)會議上後引起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註。由於深度學習算法運算量大、所需計算單元多的特點,傳統的CPU在用於人工智能計算時耗能過大,已經難堪重任。因此,基於GPU架構的計算芯片被推上了人工智能的舞臺。GPU采用眾核同步並行運算,適用於人工智能海量數據處理,並且能耗適中。事實證明,在浮點運算、並行計算等部分計算方面,GPU可以提供數十倍乃至於上百倍於CPU的性能。在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今天,人工智能將因為自身強大的增強學習能力和提升速度超越摩爾定律,成為IT產業未來穩定健碩的增長點。實際上,擅長處理並行工作負載的GPU在僅僅三年內便將深度神經網絡(DNN)的訓練速度提高了50倍,預計未來幾年還將再提高10倍。

英偉達是是GPU的領航者

英偉達在獨立GPU市場獨占鰲頭。英偉達自1993年創立一直深耕於GPU芯片,成為了全球GPU的絕對龍頭企業。目前國際獨立GPU市場已被英偉達和AMD兩大公司瓜分。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英偉達市場份額已達到82%。


英偉達的遠期戰略即是從一個圖形芯片公司轉型為人工智能平臺搭建者。英偉達基於自身在GPU和深度學習領域的強大積澱,從數年前就已開始了華麗的轉身。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日前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英偉達的遠期戰略即是從一個圖形芯片公司轉型為人工智能平臺搭建者。在向人工智能平臺轉型的道路上,英偉達多線出擊,已經邁出了堅實的腳印。


GPU系列產品繼續保持高增長高利潤,Tegra處理器虧損減少。英偉達的產品線主要分為:GPU系列產品、Tegra處理器和其他類。其中GPU系列產品繼續為公司貢獻了絕大部分營收,占公司2017Q3營業收入的84.7%,同比增長52.9%,較上季度增長41.9%;Tegra處理器在2017Q3營收達2.41億美元,同比增長86.8%,較上季度增長45.2%。


在凈利潤方面,GPU系列產品2017Q2的營業利潤達到3.79億美元,同比增長38.8%,較上季度增長8.9%。相比之下,Tegra處理器和其他業務則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但在Tegra處理器的虧損由上一季0.38億美元縮減到2017Q2的0.14億美元;其他業務的虧損也由上季的0.65億美元縮減到0.48億美元。未來,Tegra處理器和其他業務或將扭虧為盈,對公司業績構成持續利好。


遊戲、數據中心、汽車、專業可視化多管齊下

遊戲、數據中心和汽車是增長的新引擎


按照終端用戶應用領域拆分,英偉達的主營業務可以分為:遊戲、數據中心、專業可視化、汽車和和OEM&IP。。其中遊戲業務、數據中心業務和汽車業務的快速增長已經成為英偉達業績騰飛的新引擎;原始核心業務專業可視化也依舊保持穩健,同比增速為9%。公司業務組成成分相比較於兩年前,已經出現了較大轉變:OEM&IP業務從兩年前的3.51億美元縮水至2017Q3的1.86億美元,占比也從29%跌至9%;專業可視化業務營收基本保持不變,但占比從17%減少至10%;遊戲業務營收占比從43%大幅上漲至2017Q3的62%;數據中心和汽車的份額也均有不同程度地提升。我們預計,隨著未來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時代的到來,這三類業務將繼續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核心推動力。


深度學習運算需求帶動數據中心業務的爆發

數據中心業務爆炸式增長,深度學習技術業界領先。根據2017Q3財報,數據中心業務當季營收2.4億美元,占總營收12.0%,同比增長193%,較上一季增長58.9%。實際上,數據中心業務的爆發式增長有益於英偉達在今年矽谷GTC發布的深度學習超級計算機DGX-1。公司創始人黃仁勛稱之為“裝進機箱里的數據中心”:DGX-1內置了8塊基於Pascal架構的TeslaP100加速器芯片(專為人工智能設計的加速芯片),在深度學習訓練上的整體性能相當於250臺普通x86服務器。根據財報透露,DGX-1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已經於本季開始發貨,第一批客戶包括斯坦福大學和微軟在內的眾多人工智能頂尖高校和科研研所,其中DGX-1的第一個用戶就是ElonMusk的人工智能項目OpenAI。此外,英偉達本月還同微軟Azure達成合作,雙方將借助英偉達數據中心的計算資源共同優化微軟CogitiveToolkit,共同協作為人工智能的加速做出貢獻。

正如IBM之於大型機,英特爾之於微機,英偉達有望借數據中心業務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王者。我們認為,英偉達未來難遇敵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數據中心業務將占據不可撼動的壟斷優勢,包括DGX-1在內的深度學習超級計算機系列產品有望在未來成為AI數據中心的標配。據IDC測算,2015年高性能計算服務器的市場規模達到114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5.9%,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1億美元。


此外,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在本季度的亮點新聞還有:

·英偉達本季度發布TeslaP40、P4GPUs以及NVDIATensorRT深度學習組織架構,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AI計算加速打下了發展基石;

·宣布同日本FANUC展開合作,旨在提高機器人的效率並為自動工廠帶來創新;

·英偉達本季度在八個城市舉辦了GPU技術會議,在1萬8千名GPU開發人員、科學家中推廣了影響力。


未來的汽車電腦系統

搶攻汽車業務,英偉達的無人駕駛遠景。根據2017Q3財報,汽車業務當季營收1.27億美元,占總營收6.3%,同比增長60.8%,較上一季增長6.7%。作為汽車業務的硬件核心,Tegra處理器基於ARM構架的芯片計算機(ComputeronaChip)。它把整套計算機配件包括GPU、多核CPU等整合到一塊芯片上,能夠為便攜設備提供高性能和低功耗的體驗,幫助汽車感知、探測、預判風險,並整合了深度學習功能。


英偉達於此前還發布了汽車解決方案:英偉達DriveCX數字駕駛系統以及ADAS解決

方案:英偉達DrivePX2汽車車載電腦。目前英偉達的戰略合作夥伴及方案使用廠商市場分布廣泛,包括22個汽車廠商、16個tire1供應商和39個汽車技術和軟件公司,未來市場潛力巨大。此外,英偉達汽車業務在本季度的亮點新聞還有:

·英偉達DRIVEPX2平臺將會在新一代特斯拉AutoPilot系統中使用;

·透露下一代Tegra處理器(代號Xavier)將通過AI超級計算機芯片的方式用於無人車;

·與百度達成合作意向,將共同開發無人車、人工智能汽車和成像系統;

·與歐洲公司TomTom達成合作意向,為使用英偉達DRIVEPX2的無人車開發”雲to車”成像系統。


虛擬現實的進一步落地將有利公司遊戲業務的進展


遊戲業務繼續高增長,英偉達與任天堂達成全方位合作。根據2017Q3財報,遊戲業務當季營收12.44億美元,占總營收的62.1%,同比增長63.5%,較上一季增長59.3%。過去,英偉達遊戲業務主要集中在PC遊戲上,但隨著PC遊戲的發展速度放緩,英偉達早已將觸角伸向了遊戲主機和虛擬現實行業。英偉達於本季度透露,公司將在未來為任天堂Switch遊戲主機提供顯卡,這標誌著英偉達繼NintendoNX之後與任天堂開展全方位的合作。


立虛擬現實對高端獨立GPU需求強勁,未來VR將成為最強推動力。在虛擬現實領域,由於高清三維圖像渲染對芯片的計算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高端虛擬現實設備的普及勢必將帶來一撥獨立顯卡升級換代的高潮,英偉達和AMD作為此領域的唯二玩家勢必將具有巨大的議價能力。目前,英偉達GTX970已經成為OculusRift和HTCVive等高端VR設備的最低標準配置。此外,英偉達於去年分別發布了VR內容開發的解決方案英偉達VRWorks並親自開發了一款搭配GTX1080運行的VR遊戲VRFunhouse。據Gartner估計,2020年全球高端VR硬件設備出貨量有望達到2600萬臺。未來伴隨著VR行業的高增長,英偉達在遊戲行業中的霸主地位有望變得更為不可替代。

此外,英偉達遊戲業務在本季度的亮點新聞還有:

·擴大Pascal架構的遊戲顯卡GTX1050和GTX1050Ti的生產線,期望讓更多PC遊戲玩家體驗到GTX顯卡帶來的樂趣;

·開始在筆記本電腦中搭載GTX1080、1070、1060,為PC端虛擬現實設備的普及打下基礎。


專業可視化業務保持穩健,GRID遠景可期

GRID是英偉達力推的圖像虛擬化的計算平臺。根據2017Q3財報,專業可視化業務當季營收2.07億美元,占總營收的10%,同比增長9%,較上一季下降3.2%。作為專業可視化的領導者,英偉達依靠QuadroGPU在全球專業可視化市場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是設計行業的計算基石。專業可視化作為英偉達的傳統核心業務,近年來已經趨近飽和,未來英偉達希望借助GRID平臺繼續維持這一行業的增長前景。GRID是英偉達近兩年來力推的圖像虛擬化的計算平臺,旨在借助數據中心的計算力賦予每一個終端超強的虛擬計算能力,讓工程師的工作不再受計算能力的掣肘。目前,包括思科、聯想、惠普和戴爾都已經成為了GRID的用戶。未來,隨著虛擬現實內容制作的發展,專業可視化業務或許有機會迎來第二春。


高增速支撐高於行業平均估值水平

相比於半導體行業的10-20倍平均P/E水平,英偉達的股價大概是在35x今年EPS的P/E倍數高位。公司現階段的預估市盈率也是靠近歷史高位,從2015年頭的15-20x左右擴張到現有的水平。


我們認為根據現在的股價,市場對英偉達未來1-2年的利潤增速預期大約為20%-30%。而股價進一步的上升很可能會來自進一步上漲的EPS,而不是進一步的P/E倍數擴張。在公司的四個主要業務中,我們認為遊戲業務和深度學習可能是公司業績增長的短期驅動力;而虛擬現實和無人車業務將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刺激公司的業務增長,任何提早的利潤實現都將為公司的股價帶來新一波的上行驅動。


風險因素

數據中心終端市場收入的不可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宏觀經濟下行為高端遊戲需求帶來負面影響;

新興業務板塊的競爭日益加劇。

投資機會和評級

英偉達是人工智能領域基礎層最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公司在新板塊業務的成功轉型將帶動國內外相關公司的增量投資和預期提升。我們維持“人工智能”主題“強於大市”評級。涉足相關領域的國內上市公司包括:軍工相關應用的GPU標的景嘉微,針對車聯網主控芯片的全誌科技、四維圖新,幫助國外廠商AMD做芯片封測的通富微電等。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83

年均回報率高達40%,這家國資創投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深圳是我國創投最活躍的地區,深圳市政府發起成立的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深創投”)引導資金支撐實體經濟、助力中小企業發展,成為國家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的一個抓手。

深創投集團董事長倪澤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深創投通過政府引導、市場機制和金融創新等舉措,引領政府資本、機構資本、社會資本和海外資本進入實體經濟之中,扶持中小微企業,激發創業創新。截至2015年底,公司創投業務年平均回報率高達40.32 %,遠優於國內同行平均水平。

支持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

深創投由深圳市政府於1999年8月發起成立,初始註冊資本7億元,專業從事創業投資,主要投資於中小企業、自主創新高新技術企業和新興產業企業、初創期和成長期及轉型升級企業。

目前,深創投註冊資本達42億元,管理各類基金總規模約1995.01億元,公司總資產206.5億元,公司凈資產121.46億元,累計投資金額約243億元人民幣。

深創投集團董事長倪澤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資產價格不斷走高,實體經濟運行面臨諸多困難。創投有助於抑制資產泡沫、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一方面可以通過發行基金吸收市場中過剩的流動性,化解資產泡沫化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將金融資源引入實體經濟之中,扶持中小微企業,激發創業創新。

深創投投資的深圳柔宇科技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創業投資的投資對象主要是成長中的中小企業。深創投所投資的中小企業實現了大量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和上繳稅款,創造了大量就業。在深創投投資後,這些企業的營業收入、凈利潤、上繳稅款、總資產、凈資產、員工人數等指標年均複合增長率約50%。

深創投集團副總裁李守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深創投有88%的投資項目、73%的投資資金投資於初創期和成長期企業,這些尚未成熟的中小企業不僅不會因為缺少資金而夭折,而且許多企業還從競爭中迅速脫穎而出,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行業的龍頭企業。

此外,深創投無論是在投資項目數量還是在投資金額上,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都占75%以上,主要集中在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

深創投從2005年開始探索在各地設立政府引導基金,並於2007年在蘇州成立了全國首只政府引導基金,是中國政府引導性基金的首創者。截至2016年11月,深創投建立了79個地方政府引導性創投基金,總規模228.17億元,覆蓋了國內大部分省市,形成了全國性的基金管理網絡。

高回報率的秘訣

倪澤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創投業務年平均回報率高達40.32%,主要原因是深創投在項目決策和管制機制方面的創新,並培育了廉潔的投資文化。

深創投建立了全流程的工作機制,項目投資由投資經理團隊全程負責,建立了包括項目篩選和初審、分行業立項會議審議、審慎調查、項目聽證會審議、投委會會議審議、簽訂投資協議、投後管理以及退出等一整套工作機制。

在風控管理制度方面,深創投制定了包括項目初步篩選制度、AB角平行盡職調查制度、內外部多方咨詢制度、上會資料審查制度、內部投資管理流程、投資後服務制度等一系列工作規範,通過“決策、控制、反饋、再決策、再控制、再反饋……”確保項目投資質量提升。

倪澤望表示,深創投在投資決策方式方面的創新也可圈可點。投資決策堅持投委會委員“一人一票”票決制,贊成票達到三分之二及以上且投委會主任、副主任未投否決票視為通過。開創性地制定了“外部專家委員形成多數意見有否決權”等投資決策具體條款。允許全體員工參加項目評審會、鼓勵員工在會議上暢所欲言發表觀點,確保投資決策民主、科學、陽光,保障投資質量和效率。

倪澤望表示,深創投的投資理念的創新有一點是寬容失敗。創業投資和一般投資的重大區別之一就是寬容失敗,創投機構勇於冒險,敢於投資可能失敗的項目。創投機構寬容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在其商業模式中,成功項目的收益可以覆蓋失敗項目的成本,因此從商業模式上就可以對失敗更寬容。創投機構本身也只有從失敗中錘煉眼光,總結失敗教訓並逐步減少失敗,才能提高投資成功率,為投資者持續不斷的創造價值。

高管和投資經理強制跟投

李守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深創投在深圳國資委的支持下,創新企業激勵約束機制,通過加大收益分享、推行超額獎勵、建立跟投機制等方式和機制激發了員工幹事創業熱情。

深圳市國資委總經濟師胡朝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深創投成立之初,深圳市國資委參照創投行業國際慣例,支持企業建立起有別於傳統國企的激勵機制,凈利潤的8%獎勵給全體員工,項目凈收益的2%獎勵給項目團隊。通過這一較為領先的激勵機制,公司吸引到一大批高素質專業人才。但隨著行業發展,近年這一機制在業內已顯落後。經過反複研究和溝通,在深圳市國資委和其它各股東的支持下,2016年公司對這一激勵機制進行了優化。

此外,深圳市國資委進一步完善企業激勵機制,規定在當年凈利潤高於平均凈資產一定比例時,超額部分提取一定比例給予高管獎勵。公司每年對全體員工進行評優評先,對超額完成任務的團隊及優秀個人,授予榮譽稱號並給予物質獎勵。

深圳市國資委出臺專門的跟投辦法,支持深創投對投委會表決通過的所有投資項目,要求高管(在投委會會議上投反對票的除外)和投資經理團隊成員強制跟投,實現團隊與公司利益捆綁、風險共擔,有效強化團隊責任、防範風險、確保投資質量與資產安全;公司其他員工可自願選擇性跟投,風險自擔、同股同權,促使員工更關心公司業務發展、形成強大向心力。

胡朝陽表示,深圳市國資委還大力推動深創投深化改革,通過兩次增資擴股,為企業引入了七匹狼、星河地產等優勢戰略投資者,推動了企業跨越式發展。按照創投行業“股權投資項目是產品”的共識,經請示國務院國資委,出臺了專門的股權投資項目轉讓辦法,賦予企業股權投資項目市場化的退出機制,在全國發揮出較大的創新引領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618

【TMT】這家公司給蘋果、特斯拉、華為、任天堂提供零部件:大富科技的野望——工業4.0龍頭?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197&summary=

【TMT】這家公司給蘋果、特斯拉、華為、任天堂提供零部件:大富科技的野望——工業4.0龍頭?

力打造工業4.0協作平臺,集團資產後續適時註入

傳統制造商轉型平臺建設,平臺協作打造端到端的工業技術閉環

·立足射頻器件關鍵技術,切入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消費類電子。公司上市於2010年,定位於提供通信設備及解決方案企業,產品涵蓋濾波器、雙工器等基站配套器件,耦合器、功分器、塔放等網絡優化系統器件,組件散熱器、蓋板等等射頻結構件。基於射頻器件制造領域多年的工藝和技術積累,依托精密共性制造平臺及創新能力,成功切入智能電子等終端、汽車零配件等領域,如智能終端結構件、精密汽車結構件、USB3.1Type-C連接器、攝像頭、AMOLED高精度金屬掩膜板、柔性可傳導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橡塑、矽橡膠材料)、石墨烯新材料及石墨衍生品、RFID標簽、3D設計軟件等產品。

·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孫尚傳先生,自上市以來從未減持過股票,並累計增持7344萬股,彰顯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同時其目前已控股比例合計61.4%,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對公司發展具有絕對控制權,孫尚傳先生致力於打造制造業中的工業4.0龍頭,上市公司外有配天集團等多項業務,對公司未來成長發展增添重要支撐作用。


·傳統制造商轉型制造平臺,打造端到端的工業閉環。面對下遊3G/4G等運營商建網的周期性因素,公司憑借原有的制造工藝技術積累,適時制定平臺化戰略,打造從硬件到軟件、部件到系統的具備強大垂直整合能力的三大平臺:“機電共性平臺+工業裝備平臺+網絡工業設計平臺”,力爭構造從端到端的工業技術閉環,擺脫對下遊產品的依賴性和原有業務的周期性困擾,同時通用化的設計、制造工藝有利於提高設備的柔性和定制性,打破制造工藝的界限,具備適應未來個性化、多品質小批量需求比較強烈的高端精密加工能力,公司近年來客戶從消費電子全球頂級品牌到電動汽車特斯拉就是最好的證明。


·機電共性平臺整合精密制造價值鏈:大富科技主要承載機電共性平臺,致力於從縱向橫向兩個維度整合精密制造價值鏈:

·橫向上整合成型、加工、表面處理、裝配四大工藝等制造工藝,通過不斷豐富各段工藝,可向客戶提供約50種加工工藝,使得自身真正成為一個平臺,可以滿足客戶的各類加工要求,也

可以使自身擺脫對特定工藝、特定產品、特定行業的依賴。

·縱向打造原材料-工藝-元器件-終端-,應用一站式服務,加快對客戶的響應速度以及客戶定制化需求,為機械、電子、射頻、自動化等各種產品從原材料到成品的整個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務,從零部件到終端產品自制能力高達95%,生產能力遊刃有余。

·工業裝備技術平臺核心打造“運動控制+驅動+電機”模式:工業裝備技術平臺主要是有上市公司體外配天集團承載,致力於高端裝備國產化,為機電共性制造平臺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專用設備,進一步升級和支撐共性制造平臺。配天集團工業裝備技術平臺秉承頂層設計+底層關鍵軟硬件打造的理念,在自主研發整機和自動化產線的同時,將控制系統、電機、驅動等關鍵零部件以及關鍵算法、軟件實現自主化,真正解決中國工業裝備領域核心技術對國外的依賴。同時借助“運動控制+驅動+電機”的一脈相承的共性核心技術,布局電動汽車整車產業,屆時將對大富科技的汽車零部件業務起到顯著拉動作用。


·網絡工業設計平臺實現“需求端與供給端”:的無縫連接:網絡工業設計平臺主要由大富科技子公司大富網絡承載,網絡工業設計平臺是上述兩個平臺的共同基礎,主要為共性制造、工業裝備平臺提供在線互動設計、下單、任務分發、智能制造系統、底層配套軟件等一體化的互聯網平臺,我們認為其主要亮點在於加大對前端客戶的需求挖掘,更好的把終端制造產品及解決方案推向市場,打通從制造端(供應端)到網絡端(需求端)的銜接。


制造和裝備相互支撐與拉動,集團資產整合後續適時註入

·制造和裝備相互支撐與拉動,裝備成熟擇機註入上市公司

·配天裝備和大富科技制造平臺業務相互拉動和支持::一方面配天的裝備如高端數控機床或工業機器人可以為上市公司高端客戶等提供專用裝備,滿足客戶苛刻的個性化需求(如國際手機頂端客戶、特斯拉等)或提高產線自動化程度和產品效率,另一方面大富科技制造平臺可為配天集團提供上遊精密機電零部件等配套產品,如汽車零部件可為配天未來的新能源汽車整車起到了重要器件支持。


·配天裝備關聯交易顯示相關技術逐步成熟,集團資產適時註入上市公司:公司上市前將未成熟的配天集團剝離,而從目前配天和大富科技的交易來看,配天集團輸送給大富科技機床、機器人、房地產工廠等等自動化設備產生的關聯交易共計2.17億,配天集團的裝備技術水平已經得到大富科技認可和采用,另一方面為了減少關聯交易和實現產業升級戰略願景,公司考慮適時以外延式並購方式將控股股東成熟工業裝備平臺及配天智能機器人相關資產逐步並入上市公司。我們認為集團公司現有三大板塊業務數控機床已經完全成熟、機器人板塊基本成熟(減速器自制試用中,國內第一梯隊)、電動汽車正在孕育中(相關零部件已經成熟),整體上看集團資產逐步成熟,集團資產或將加快註入上市公司達到產業鏈的整合。

·集團資產:數控機床、電動汽車、機器人是配天集團三大整機,北京研究院技術支持,配天在建立以北京研究院為中心的核心軟件和算法應用基礎上,重點布局數控機床、機器人、電動汽車等整機產品應用,這也是未來集團最優質和最具競爭力的核心資產所在。目前研發團隊碩士以上學歷的占比超過了95%,其中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海外名校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後占比近50%,目前已經獲得專利160余項,正在申請的達200余項,配天研究院每年的研發投入在1億元左右,主要專註於運動控制領域,其中機器人研發占比為70%左右。

·精密數控機床是智能制造基礎與核心:數控機床目前是配天集團的主要收入,主要由配天智造承載(掛牌新三板創新層),一方面為上市公司大富科技定制化開發適合大富科技客戶產品需求的專用裝備,在關聯交易中尤以數控機床的金額比例最高,有效的實現國產進口替代,擺托對外國設備的依賴;另一方面配天智造獨立開發了運動控制等近60個算法,部分系列還可通過網絡服務器平臺實現在線調試,遠程升級,遠程監控和遠程診斷,使得集團基於互聯網的智能制造、共性制造成為可能,也為大富科技打造精密共性制造平臺提供了定制化、智能化、精密化的工業裝備,如在智能終端領域各類金屬機殼和框架、結構件等制造過程中,采用配天專用機床具備明顯的加工優勢。


·入由關鍵零部件進軍電動汽車整車,價格優勢切入C端中低市場:大富科技制造平臺已經涉及電動汽車零部件,如石墨烯鋰電池材料、電機零部件,底盤懸架結構件、制動器、空調壓縮機等從原材料到核心部件的制造,並憑借“子公司原材料+上市公司制造工藝+配天集團汽車裝備”打通電動汽車產業鏈,根據公司目前戰略計劃,我們預計配天集團電動汽車預計17年拿到牌照,18年量產10萬輛,屆時公司將憑借電動汽車產業鏈一體優勢掌握對終端汽車價格的議價權,同時憑借價格有利於打開高性價比乘用車藍海市場。


·配天機器人全產業鏈布局,相關技術成熟等待爆發

@技術優勢明顯:機器人主要由配天集團旗下配天機器人承載,配天從2010年開始就已啟動機器人研發項目,(1)配天機器人的優勢是致力打造機器人整個產業鏈,從上遊減速器、運動控制系統、整機、到系統集成,目前配天集團已經掌握了伺服系統、控制器的關鍵技術,配天集團的減速器產品已經開發到第四代,正在小批量裝機運行和逐步完善中。(2)同時公司具有行業技術領先的機器視覺識別技術,在圖像處理、核心算法、運動規劃、參數在線測量及控制、人機界面、驅動控制、接口保護關鍵技術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套軟、硬件產品,能夠獨立研發、制造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的自動化全套設備。(3)配天機器人相繼獲得2014年中國十大工業機器人品牌、“優秀國內機器人品牌(2015)”恰佩克獎、2014-2015中國最具技術優勢的十大機器人公司、機器人本體水晶球獎、機器視覺技術創新金球獎、2016年機器人金手指獎、最具成長性機器人企業獎。配天機器人主導撰寫的《工業機器人機器視覺集成技術條件》正在申請國家標準立項。


@產品、產能與銷量:配天集團2016年國內機器人排名第三,其在2010年自主研發出第一代6軸機器人,至今已擁有11款6軸機器人產品,涵蓋5~200公斤負載。2013年公司在安徽蚌埠耗資1.5億建年產400臺套機器人生產基地,目前集團機器人年產能達到1000臺,而從銷量上看2014年,包括自用在內,配天機器人出貨近200臺,2015年配天機器人銷售250臺,預計2016年工業機器人的銷售數量在400臺以上,假設一臺工業機器人本體加系統集成售價30萬元,參考上市公司“機器人”凈利潤率20%,則機器人這塊資產註入後凈利潤增加2400萬。

定增補強共性制造平臺,盡享行業爆發紅利

面對OLED行業、消費電子等爆發的機會,公司及時定增34.5億補充能力投入柔性OLED顯示模組、USB3.1Type-C連接器擴產、精密金屬結構件等未來現金流產業,其中柔性OLED顯示模組產業化項目投資金額最多,內部回報率為27%最高。


OLED產業爆發元年,募投項目掩膜板技術全球第一

·OLED技術優勢明顯,最大特點是自身發光: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兩大主要應用市場包括顯示和照明,其中顯示應用的發展速度更快且其最大特點是自身發光,不僅具有全固態、輕薄、主動發光、高畫質、低耗電等優點,還可以用於嘗試透明、卷軸、折疊、曲面等突破傳統的屏幕形式,比起傳統的液晶顯示(LCD)屏幕,技術優勢明顯。

·智能手機將會是OLED最大的市場,市場空間千億美元。OLED目前主要是以小尺寸終端應用為主,尤其是智能手機,2015年超過75%的OLED面板都用於智能手機,未來可穿戴式設備、虛擬現實和汽車將會廣泛采用OLED,在PC以及更大尺寸的電視領域的應用仍待發酵。另據DisplaySearch數據分析,到2020年全球顯示器市場仍將保持4.1%年複合增長率,其中LTPSAMOLED、OxideAMOLED等高性能顯示器件將保持兩位數增長,粗略預測OLED未來五年市場空間1740億美元。


·OLED產業鏈技術瓶頸在上遊,設備和材料制約推廣發展。

·中遊先行,上遊最為受益。AMOLED產業鏈分為上遊設備商、材料廠商和零組件廠商,中遊是面板廠商,下遊應用包括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各類終端。參考韓國的經驗,產業崛起上遊最先開始受益,但上遊技術門檻較高,中遊面板先行,大陸投資也主要集中在中遊面板環節,面板國產化的需求將刺激上遊的發展。

·上遊設備材料主要集中在日韓歐國家。上遊來看一方面國內的設備廠商數量較少且國內還沒有面向產業化的成套OLED生產設備的制造廠商,關鍵設備以及整套設備的系統化技術等都掌握在日本、韓國和歐洲企業手中;另外幾乎所有的上遊材料配件如驅動IC、導電玻璃、封裝玻璃、有機材料、精密掩模板等都需要從日本、韓國等國購買。因此,上遊配套能力弱、產業鏈整合能力不足等極大地影響中國OLED產業的發展。

·約關鍵設備蒸鍍工藝制約AMOLED走向中大尺寸市場。AMOLED在更大尺寸的平板、PC、電視等終端應用仍待發酵,主要受制於技術成熟度:一是背板技術,二是OLED發光材料蒸鍍技術,OLED屏幕采用紅、綠、藍像素組成,使用主流的有機材料鍍膜技術真空蒸鍍,此制作方式要平衡每個像素內紅、綠、藍有機發光體的放置量,維持亮度的均勻性,隨著OLED屏幕尺寸加大,會導致生產良品率下降,由於藍色有機發光體的壽命短,為了修複其缺陷,會稍微多蒸鍍一點藍色OLED有機發光體,但結果是紅、綠、藍像素構造中的色彩歪曲現象,這也是OLED分辨率不高的主要因素。


·公司可將OLED物理分辨率提高至420PPI,為全球頂尖水平

·公司在OLED加工工藝流程上已經掌握了柔性基底的卷到卷加工、柔性基底上的精密金屬圖形制作、電化學加成減成複合工藝等多項先進技術:

·柔性材料的卷對卷制作工藝:大幅提升OLED生產效率,使得量產成為可能,降低材料浪費;

·不活潑金屬的精密電化學蝕刻工藝:大幅提升OLED產品良率,使得量產成為可能;

·獨特的精密電化學加成減成複合工藝:公司全面掌握了顯示模組蒸鍍環節必需的金屬掩膜板核心制作技術,同時適用於水平和垂直蒸鍍,突破了限制掩膜板孔徑減小的關鍵瓶頸:最小開孔精度達到20-25μm,可將OLED物理顯示分辨率提高至420ppi,超越國際韓國HINS、日本DNP等同行設備水平為全球第一。


USB3.1Type-C連接器市場替代空間巨大

·USB3.1Type-C接口被視為下一代USB:接口,市場空間百億:Type-C接口被視為下一代USB接口,能將原有的電源接口、普通USB接口以及HDMI、VGA等接口全部用這個唯一的接口替換,對舊有接口標準具有充電速度、質量、壽命等全方位優勢,未來包括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物聯網等應用領域的接口兼容性將逐步統一大量替換為Type-C/據IMS咨詢稱,USBType-C將從2016年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在未來3年內滲透率可達70%,僅電子消費類市場需求連接器(連接器內各類芯片)達到50億顆/年,各型號USB線纜需求達到30億米/年,光USBType-C連接線全球一年的市場規模達將到130億美元,新的變革將給國內線纜與連接產業帶來巨大的機遇。


·公司現已擁有全球獨家的制管技術和全球領先的漲管、沖壓、拉伸工藝,獨家納米鍍膜工藝,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可生產高品質USB3.1TypeC連接器的廠家之一,自2015年起,公司產品已經為全球知名智能終端廠商提供包括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在內的量產配套。

借助原有射頻工藝,擴產精密金屬結構件

·金屬外殼是手機等發展浪潮,市場規模測算千億空間:蘋果第一代iPhone手機創新的采用金屬外殼,隨後國產HTC、諾基亞、聯想等不約而同效仿,目前手機的金屬化正在急速加快,一是中低端塑膠廠商的接連倒閉也從側面驗證金屬化的爆發,另一方面低端手機的金屬化速度也高於預期,大量采用金屬外殼的低於1000元售價的國民手機已經上市,如2015年魅族發布的魅藍metal(售價999元),將全金屬拉到了千元機;小米發布了紅米NOTE3(售價999元),也是全金屬,千元機以下的市場更是巨大,未來趨勢是手機金屬結構件將成為手機標配,據業內咨詢機構預測非蘋果手機需求達500億左右,iPhone、iPad、Watch及等智能終端約800億左右,手機金屬結構件市場逾千億規模。


·公司精密機電產品的共性制造平臺利於打造金屬結構件:在消費電子領域,金屬結構件產品分為各類中框、邊框、外殼等零部件,公司原有射頻器件如濾波器覆蓋機加工、鍛壓、沖壓、壓鑄系列加工工藝,可按照客戶需求提供不同檔次、價位的全系列產品線,此次擴產精密金屬主要也是借助原有共性制造平臺的工藝通用化、產品定制化優勢,能夠迅速響應新工藝大批量、規模化的需求。公司2014年起已為多個國內外手機品牌批量供貨,同時還與客戶提前共同開發旋壓、水漲型等前沿工藝。

外延並購夯實價值鏈,子公司成長有待百花齊放

外延並購夯實價值鏈,戰略合作打通產需兩端

·外延收購擴疆劈域,價值鏈進一步完成整合:公司自2010年上市以來堅持內生發展基礎上確定外延收購並舉戰略,2012年前主要圍繞射頻在業務增強和市場拓展展開收購,2012年之後開始重點布局精密制造、消費電子、汽車零部件等從材料、成型、加工等工藝進行“跨界不跨行”並購,尤其是14/15/16年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完善了上下遊產業鏈發展的生態環境。


·戰略合作英唐智控、華森科技打通產供銷鏈條:公司16年6月確定和英唐智控和華森科技戰略合作,

·橫向通過與英唐智控、華森科技的強強聯合,依托三方的客戶資源優勢,將實現各自優勢業務的成功導入,深入挖掘潛在客戶群體,拓寬客戶群體範圍;

·縱向通過公司精密共性制造平臺,結合英唐智控的基於企業全面管理的電子商務平臺+華森科技的智能硬件終端+軟件數據生態圈,將極大推進公司端到端網絡工業技術提供商地位的實現進程。最終形成“大富科技制造工藝+設備---英唐智控商務端分銷能力—華森手機互聯網入口、交易平臺”產供銷一體化。


子公司成長有待百花齊放,國際級優質客戶彰顯實力

·:子公司布局熱點板塊且有協同價值作用:公司基於機電共性制造工藝,圍繞ERA產品線布局,如物聯網、新材料、石墨烯、機器視覺等板塊,成長性十足,並且各個板塊具有一定的協同價值,顯示公司重於布局而又不盲於布局的前瞻眼光。


·公司客戶連年發展,國際級優質客戶彰顯實力

公司的客戶隨著公司制造實力的壯大質量數量逐漸提升,基於公司的實力和優質客戶發展戰略,公司面向的消費電子、通信射頻、汽車零部件三大領域的頂級品牌均與公司保持著長期緊密合作關系。

·通信射頻: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華為、愛立信的核心供應商已經超過十年,公司的技術優勢和在精密制造領域的強大能力持續助力華為整機產品的高性價比,為華為成長為全球領先的通信設備制造商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汽車零部件:公司為全球最大汽車零部件提供商博世,及電動汽車龍頭企業特斯拉國內核心供應商,早在2006年就為博世供貨,並於2013年起向特斯拉供貨。公司精密機電共性制造平臺有能力為傳統汽車或新能源汽車供應定制化精密零部件。

·消費電子:公司為全球頂級智能終端品牌提供消費電子配件,公司及子公司擁有強大的智能手機配件能力,如高分子材料、柔性材料、攝像頭、USB連接線、金屬邊框等,在消費電子定制化零部件方面布局完善,可為客戶提供豐富的產品服務。


盈利預測及投資建議

盈利預測

公司近三年業績看射頻產品收入占比下降明顯,而手機等消費電子智能結構件、汽車零配件貢獻明顯,未來三年也將保持這一趨勢,即業績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A:傳統射頻類(業務穩中帶增);未來三年營收分別為1,924.6、2,309.6、2,887.0百萬,同比20%、20%、25%,毛利率預計27%。

B::智能終端相關類類(定增項目和並購公司成長);;未來三年營收分別為683.4、1,093.4、1,530.8百萬,同比增長100%、60%、40%,毛利率預計18%。

C:汽車零部件產業(18年電動車拉動明顯);具體分產品大類來看預測如下:未來三年營收分別為108.86、130.64、182.89百萬,同比增長20%、20%、40%,毛利率預計18%。


·傳統射頻業務穩定增長預測增速區間為為20%-35%:公司傳統射頻對下遊4G等基站硬件的依賴較大,與行業的增長保持同步,未來三年整個射頻行業穩中帶增,目前主要客戶的前半年訂單看公司未來幾年行業份額占比將進一步擴大,我們預測業績這塊增長率保持20%增速,而隨著18年5G的逐步成熟與實施,公司增速保守估計將達到25%同比。

·行業增長的三個邏輯:

·一是互聯網企業開始硬件的建設。隨著Facebook與Nokia等發起成立TIP項目,運營商、設備商、互聯網企業共同合作發展新型電信技術,互聯網公司逐漸參與部署電信網絡開始出現試點,對行業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是新頻譜-流量需求爆發。隨著數據業務量快速爆發,無線空口成為數據瓶頸,直播、NB-IoT物聯網等需要大量頻率資源補充,需要更多設備,一季度可以看到國內穩定,但歐美的業務增長較快;

·三是4G建設持續穩定,5G估計18年實現商業化,加快發展5G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戰略共識,預測2018年底能夠完全商業化,現在主要問題標準不確定,但相關設備技術已經成熟。


·智能終端類今年預測增速翻倍,17、18年仍將保持強勁增長。智能終端類業務已經成為大富科技主營業務的第二極,大富科技可以打造除了PCB板及附屬電子元器件、芯片等通用元器件之外的一系列定制件產品。除了來自全球頂級智能終端品牌、華為等這類大客戶的訂單,與英唐智控、華森科技的三方戰略合作,也將大大拓寬大富科技如消費類電子終端零部件在下遊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客戶的推廣和市場空間,我們預計若今年定增擴產項目實施,則智能終端類業務有望翻倍成長。


·定增項目:公司占據國產掩膜板領先地位,後續自產OLED模組未來增長潛力巨大。公司主要憑借複合電化學工藝優勢,目前已有掩膜板和可導電織物成熟產品,掩膜板下遊客戶為OLED模組生產商,主要有中國大陸、日本夏普、韓國、臺灣友達,未來中國在競爭中有望占比超過50%,而公司掩膜板公司有望在國內占有70-80%份額,近期來看,公司產品已經在與國內OLED模組廠商開展驗證,預計於今年下半年開始量產,且有望憑借掩膜板精密技術獲得日韓面板企業的訂單,未來公司將進一步完善掩膜板上下遊產業鏈後,為後續完成柔性OLED模組產業化做好充分準備。


·汽車零部件16-17年增速估計為20%,18年增勢或迎拐點增速40%。汽車零部件業務將成為大富科技發展的第三極,公司通過收購北泰汽車工業園,拓寬了底盤系、懸掛系、制動系等各類零部件產品,且繼承了北泰的眾多主機廠客戶,16-17年增速估計為20%水平。同時2015年集團在配天旗下啟動新能源汽車整車業務,預計2018年將形成10萬臺的整車量產能力,屆時整車需求將提前對大富科技的汽車零部件業務形成較好的拉動作用。

投資建議

·基於公司在主業保持傳統射頻組件穩定增長的同時,看好公司在智能消費電子和汽車核心零部件的業績爆發以及子公司在物聯網、石墨烯、新材料等高瞻眼光布局,尤其是公司34.5億元定增大力發展掩膜板、USB3.1、金屬外殼享受OLED等產業爆發紅利,我們強烈看好公司未來在“機電制造平臺和工業裝備平臺+網絡工業設計平臺”產-供-銷生態圈協同價值的創造。同時我們認為配天集團未來三年有可能註入上市公司以及考慮到公司擁有的頂級智能手機客戶A、特斯拉、華為、任天堂等國際級優質客戶給業績帶來的持續拉動以及不斷的外延驅動提供強大的動力,我們預測公司未來三年業績將迎來重要成長、工業4.0龍頭進一步凸現,考慮16年增發攤薄後預計公司2016-2018年EPS分別為0.45元、0.47元和0.60元,業績增速為258.61%、6.45%、26.55%,對應PE分別為63x、59x和46x,采用分部估值法,通信硬件類、智能終端類、汽車零部件分別給予200、61、9億估值,總市值270億,目標價位為35元,對應於2016年PE79x,首次覆蓋,給予公司“買入”的投資評級。



風險提示

·募投項目不達預期:本次非公開發行的募集資金擬投資的項目,均系當前通訊及信息技術領域的熱門產業,契合智能終端的未來技術發展方向,項目較高的盈利性將使得細分市場競爭加劇風險。

·並購效應不達預期::公司先後通過外延式並購的方式成功切入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與物聯網等新的產業領域,但協同價值有賴於對並購標的技術、人才、市場及其他內部管理資源的有效整合,未來公司將繼續加快外延式擴張的步伐,有效整合存在一定風險。

·資產註入速度放緩:公司表示在適當的時機會裝入上市公司的,目前數控機床已經成熟,但機器人減速器試用,新能源汽車正在培育中,資產註入計劃可能存在延遲風險。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026

發中國霧霾財,這家美國公司,靠一個口罩賺300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5/160688.shtml

發中國霧霾財,這家美國公司,靠一個口罩賺300億
胡二夥 胡二夥

發中國霧霾財,這家美國公司,靠一個口罩賺300億

這幾年中國霧霾的突然爆發,讓3M被中國人熟知,從一個小作坊變為一個商業巨頭,歷經115年的3M又是如何保持企業活力的?

本文為創業派原創文章,首發於快刀三俠(IDiyqkpd),作者:胡二夥,轉載請聯系獲取授權,並註明來源、作者和微信公號ID

你只要經歷過霧霾,就一定戴過口罩。你只要戴過口罩,就一定知道3M。

3M口罩不是來自義烏的小商品,3M公司也不是一家五金雜貨店。它是一家來自美國的百年老字號,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分支機構,全球員工接近9萬人,年營業額超過300億美元的世界500強企業。

在福布斯全球創新公司評比中,3M公司位列第3,排在蘋果和谷歌之後。在現代社會中,世界50%的人每天都會接觸到它們的產品。3M自己的說法是:每天起床,3米之內就一定能看到3M的產品。

這幾年中國霧霾的突然爆發,讓3M被中國人熟知,從一個小作坊變為一個商業巨頭,歷經115年的3M又是如何保持企業活力的?

一、7萬種產品,爆品制造王,靠小發明成為百年企業

想要成為一家生存了115年的公司,秘訣在於保持創意。

1902年,美國淘金熱的尾聲。5個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年輕人,決定合夥投資開一家采礦公司,打算開采該地豐富的剛玉礦石,用來做砂輪。

362122411640551979

▲3M五個創業的小夥伴

公司取名為明尼蘇達礦業和制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由於首字母都是M,於是就被簡稱為3M公司。

兩年下來,他們沒有挖到適合做砂輪的剛玉,而是得到了一大堆不中用的鈣長石,3M公司因此經營岌岌可危,欠了很多外債。

1907年,助理薄記員威廉·麥克奈特加入3M 公司,他看到公司糟糕的財務狀況後,向經理提出了降低成本的想法,因此受到賞識。

在威廉·麥克奈特的帶領下,3M於1914年創立了第一個實驗室,同年推出了第一個獨家產品——研磨砂布,幾年後又升級為幹濕兩用砂紙,成為3M公司歷史第一個拳頭產品,從此名聲大振。

1925年,3M公司一名叫理查德·德魯的員工,因為看見修車工人對遮擋噴漆的膠帶的苦惱,於是獨自專研,發明了一種隔離膠帶。之後,又以此為基礎,發明了家喻戶曉的世界性產品──“玻璃紙+粘膠”的透明膠帶。

460878028640920435

▲影響了近一個世紀的透明膠帶

在此之後,3M公司又接連開發了更多新產品,比如40年代發明的用於高速公路標識的反光膜,50年代發明的錄音磁帶和錄像帶,60年代的幹銀式膠卷、無碳紙、投影系統等。

到了80年代初,3M又一款顛覆性的產品出世了,那就是報事貼。這個看著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東西,成了一個劃時代的品牌。

738975118515875745

▲風行於大街小巷奶茶店的報事貼原型

在100多年的時間里,3M 平均每兩天研發出3個新產品,品種類超過6000種,包括無痕掛鉤、便利貼、信用卡、百潔布和拖把等。

“除了上帝,什麽都造。”有人說,3M一直在追求下一個爆品,“如果你沒有不斷地改變你的產品,沒有爆品出來,公司會死。”

225858826579613640

▲3M的一堆小發明

二、“15%規則”,不務正業和犯錯成了文化標誌

3M有一個著名的“15%規則”,是1948年威廉·麥克奈特提出的。

他規定研發人員每個星期可以拿出15%的工作時間,用來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在那個“人人都在工業流水線上擰螺絲釘”的時代簡直難以置信。

不論這些研究是否直接有利於公司。威廉·麥克奈特有一句著名言論:“切勿隨便扼殺任何新的構想,要鼓勵實驗性的塗鴉,如果你在人的四周豎起圍墻,那你得到的只是羊。”

作為一家傳統企業,3M 在管理上的創新讓很多互聯網公司直接效仿。比如谷歌,就把15%規則做了升級,允許谷歌的工程師把20%的工作時間用來做自己的項目。

3M對創新的定義是這樣的,創新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思想,而是一種能產生實際效果的思想。

419372907121407324

▲位於聖保羅市的3M總部

如今3M涉足63個行業,在全球70多個國家擁有分公司或實驗室。因此,3M的每一個獨立技術員都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們是特定業務、實驗室和國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們也是3M全球技術社區的一部分。

在創新的道路上,3M鼓勵員工犯錯,3M的哲學是:如果你不犯錯,只能說明你什麽都沒有做。

比如3M一個化學家的故事——她偶爾把一種新化學混合物濺到網球鞋上,幾天之後,她註意到濺有化學混合物的鞋面部分不會變臟,該化學混合物後來成為斯可佳牌織物保護劑。

886480169423851557

▲保持織物面的潔凈3M織物保護劑

早在2005年,3M花在研發上的費用就高達12.4億美元,這些研究費用大部分用在基礎研究或者非直接實用性研究上。

此外,3M對創新的獎勵也非常給力,每年都會選出年度最佳創意,給出的獎金高達是10萬美元。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創新的火種,它有多大的能量,取決於它有多大空間和多少給養。3M 公證明了一件事:創新不是刻意求來的,更不是被擠壓出來的。

《基業長青》中這樣寫到,“如果拿生命做賭註,賭我們研究的哪一家公司會在今後50到100年繼續成功和適應,我們會把賭註下在3M上。”

三、3M口罩,因霧霾在中國火了,一年賣一億個

數萬種產品中,3M口罩能在中國如此火爆,實在是有些尷尬。

3M生產口罩有50年的歷史。1967年,3M基於無紡布和靜電纖維濾棉的專有技術,開始設計和生產防塵口罩,是幫助采礦、冶煉和爐窯等工人應對惡劣的職業環境所用。

其實,街上人手一只的3M口罩,設計的原型是以前發明的一款一次性胸罩,後經過幾次改進,戴在胸上的玩意戴在了臉上。

1984年,3M進入中國,開始向國內工廠銷售工業用安全防護口罩,客戶都是礦產、鋼鐵和造船廠等重工業。

因為工業把安全放在第一,導致3M口罩有種粗獷的風格。比如通常由白色或灰色的無紡布制成,口罩上留有明顯的警示語和標識,兒童口罩型號缺失,以及用戶體驗和美感度被放在了其次。

因為工業防護的產品定位,3M口罩在民用口罩設計方面躑躅不前,只是把工業防塵用口罩進行民用化。

664095466843076738

▲隔著口罩親吻的一對情侶

霧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3M。

惜命的中國人開始信奉洋品牌3M口罩,3M成了市場上最受信賴的品牌,同時也是最難買到正品的品牌。

2013年,在霧霾最嚴重的那段時間,3M中國公司很多員工都在上班時間找口罩,要麽幫朋友,要麽幫客戶,那時官方網店中3M的口罩早已賣斷貨。

以往3M口罩零售占20%,工業銷售占80%,而2013年有好幾次零售的需求達到工業銷量的幾倍。突如其來暴漲的口罩需求,讓3M難以招架。

460785013808939870

▲晨練的北京老人

即使對3M這樣有經驗的企業來說,做出正確的決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大規模購置口罩的情形。市場來得太快,3M被龐大需求打暈。

於是,來自全世界3M工廠的口罩都被調到中國,2013年3M在中國銷售的口罩價值達到1億美元以上。

2013年中國防顆粒物口罩市場需求達到25.3億元,75%的份額被其他公司瓜分,其中包括3M的假貨。但產能不足讓3M交出了大部分市場。

供應不足、設計缺陷和假貨橫行讓3M意識到口罩的重要性。2014年3M中國組建消費品事業部,承擔零售包裝口罩的銷售工作,業務劃分調整後,3M口罩正式和超市里販賣的百潔布、報事貼和無痕掛鉤等擺放在了一起。

四、結語

3M的偉大不是建立在中國的霧霾之上。

如今霧霾從北方飄到了南方,從大都市肆虐到小縣城,以犧牲環境來拉動經濟,靠再多的3M口罩,也拯救不了中國的霧霾,中國霧霾需要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我們有選擇權,是被霧霾改變生活,還是讓生活去改變霧霾。

3M 霧霾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855

發中國霧霾財,這家美國公司,靠一個口罩賺300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5/160688.shtml

發中國霧霾財,這家美國公司,靠一個口罩賺300億
胡二夥 胡二夥

發中國霧霾財,這家美國公司,靠一個口罩賺300億

這幾年中國霧霾的突然爆發,讓3M被中國人熟知,從一個小作坊變為一個商業巨頭,歷經115年的3M又是如何保持企業活力的?

本文為創業派原創文章,首發於快刀三俠(IDiyqkpd),作者:胡二夥,轉載請聯系獲取授權,並註明來源、作者和微信公號ID

你只要經歷過霧霾,就一定戴過口罩。你只要戴過口罩,就一定知道3M。

3M口罩不是來自義烏的小商品,3M公司也不是一家五金雜貨店。它是一家來自美國的百年老字號,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分支機構,全球員工接近9萬人,年營業額超過300億美元的世界500強企業。

在福布斯全球創新公司評比中,3M公司位列第3,排在蘋果和谷歌之後。在現代社會中,世界50%的人每天都會接觸到它們的產品。3M自己的說法是:每天起床,3米之內就一定能看到3M的產品。

這幾年中國霧霾的突然爆發,讓3M被中國人熟知,從一個小作坊變為一個商業巨頭,歷經115年的3M又是如何保持企業活力的?

一、7萬種產品,爆品制造王,靠小發明成為百年企業

想要成為一家生存了115年的公司,秘訣在於保持創意。

1902年,美國淘金熱的尾聲。5個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年輕人,決定合夥投資開一家采礦公司,打算開采該地豐富的剛玉礦石,用來做砂輪。

362122411640551979

▲3M五個創業的小夥伴

公司取名為明尼蘇達礦業和制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由於首字母都是M,於是就被簡稱為3M公司。

兩年下來,他們沒有挖到適合做砂輪的剛玉,而是得到了一大堆不中用的鈣長石,3M公司因此經營岌岌可危,欠了很多外債。

1907年,助理薄記員威廉·麥克奈特加入3M 公司,他看到公司糟糕的財務狀況後,向經理提出了降低成本的想法,因此受到賞識。

在威廉·麥克奈特的帶領下,3M於1914年創立了第一個實驗室,同年推出了第一個獨家產品——研磨砂布,幾年後又升級為幹濕兩用砂紙,成為3M公司歷史第一個拳頭產品,從此名聲大振。

1925年,3M公司一名叫理查德·德魯的員工,因為看見修車工人對遮擋噴漆的膠帶的苦惱,於是獨自專研,發明了一種隔離膠帶。之後,又以此為基礎,發明了家喻戶曉的世界性產品──“玻璃紙+粘膠”的透明膠帶。

460878028640920435

▲影響了近一個世紀的透明膠帶

在此之後,3M公司又接連開發了更多新產品,比如40年代發明的用於高速公路標識的反光膜,50年代發明的錄音磁帶和錄像帶,60年代的幹銀式膠卷、無碳紙、投影系統等。

到了80年代初,3M又一款顛覆性的產品出世了,那就是報事貼。這個看著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東西,成了一個劃時代的品牌。

738975118515875745

▲風行於大街小巷奶茶店的報事貼原型

在100多年的時間里,3M 平均每兩天研發出3個新產品,品種類超過6000種,包括無痕掛鉤、便利貼、信用卡、百潔布和拖把等。

“除了上帝,什麽都造。”有人說,3M一直在追求下一個爆品,“如果你沒有不斷地改變你的產品,沒有爆品出來,公司會死。”

225858826579613640

▲3M的一堆小發明

二、“15%規則”,不務正業和犯錯成了文化標誌

3M有一個著名的“15%規則”,是1948年威廉·麥克奈特提出的。

他規定研發人員每個星期可以拿出15%的工作時間,用來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在那個“人人都在工業流水線上擰螺絲釘”的時代簡直難以置信。

不論這些研究是否直接有利於公司。威廉·麥克奈特有一句著名言論:“切勿隨便扼殺任何新的構想,要鼓勵實驗性的塗鴉,如果你在人的四周豎起圍墻,那你得到的只是羊。”

作為一家傳統企業,3M 在管理上的創新讓很多互聯網公司直接效仿。比如谷歌,就把15%規則做了升級,允許谷歌的工程師把20%的工作時間用來做自己的項目。

3M對創新的定義是這樣的,創新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思想,而是一種能產生實際效果的思想。

419372907121407324

▲位於聖保羅市的3M總部

如今3M涉足63個行業,在全球70多個國家擁有分公司或實驗室。因此,3M的每一個獨立技術員都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們是特定業務、實驗室和國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們也是3M全球技術社區的一部分。

在創新的道路上,3M鼓勵員工犯錯,3M的哲學是:如果你不犯錯,只能說明你什麽都沒有做。

比如3M一個化學家的故事——她偶爾把一種新化學混合物濺到網球鞋上,幾天之後,她註意到濺有化學混合物的鞋面部分不會變臟,該化學混合物後來成為斯可佳牌織物保護劑。

886480169423851557

▲保持織物面的潔凈3M織物保護劑

早在2005年,3M花在研發上的費用就高達12.4億美元,這些研究費用大部分用在基礎研究或者非直接實用性研究上。

此外,3M對創新的獎勵也非常給力,每年都會選出年度最佳創意,給出的獎金高達是10萬美元。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創新的火種,它有多大的能量,取決於它有多大空間和多少給養。3M 公證明了一件事:創新不是刻意求來的,更不是被擠壓出來的。

《基業長青》中這樣寫到,“如果拿生命做賭註,賭我們研究的哪一家公司會在今後50到100年繼續成功和適應,我們會把賭註下在3M上。”

三、3M口罩,因霧霾在中國火了,一年賣一億個

數萬種產品中,3M口罩能在中國如此火爆,實在是有些尷尬。

3M生產口罩有50年的歷史。1967年,3M基於無紡布和靜電纖維濾棉的專有技術,開始設計和生產防塵口罩,是幫助采礦、冶煉和爐窯等工人應對惡劣的職業環境所用。

其實,街上人手一只的3M口罩,設計的原型是以前發明的一款一次性胸罩,後經過幾次改進,戴在胸上的玩意戴在了臉上。

1984年,3M進入中國,開始向國內工廠銷售工業用安全防護口罩,客戶都是礦產、鋼鐵和造船廠等重工業。

因為工業把安全放在第一,導致3M口罩有種粗獷的風格。比如通常由白色或灰色的無紡布制成,口罩上留有明顯的警示語和標識,兒童口罩型號缺失,以及用戶體驗和美感度被放在了其次。

因為工業防護的產品定位,3M口罩在民用口罩設計方面躑躅不前,只是把工業防塵用口罩進行民用化。

664095466843076738

▲隔著口罩親吻的一對情侶

霧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3M。

惜命的中國人開始信奉洋品牌3M口罩,3M成了市場上最受信賴的品牌,同時也是最難買到正品的品牌。

2013年,在霧霾最嚴重的那段時間,3M中國公司很多員工都在上班時間找口罩,要麽幫朋友,要麽幫客戶,那時官方網店中3M的口罩早已賣斷貨。

以往3M口罩零售占20%,工業銷售占80%,而2013年有好幾次零售的需求達到工業銷量的幾倍。突如其來暴漲的口罩需求,讓3M難以招架。

460785013808939870

▲晨練的北京老人

即使對3M這樣有經驗的企業來說,做出正確的決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大規模購置口罩的情形。市場來得太快,3M被龐大需求打暈。

於是,來自全世界3M工廠的口罩都被調到中國,2013年3M在中國銷售的口罩價值達到1億美元以上。

2013年中國防顆粒物口罩市場需求達到25.3億元,75%的份額被其他公司瓜分,其中包括3M的假貨。但產能不足讓3M交出了大部分市場。

供應不足、設計缺陷和假貨橫行讓3M意識到口罩的重要性。2014年3M中國組建消費品事業部,承擔零售包裝口罩的銷售工作,業務劃分調整後,3M口罩正式和超市里販賣的百潔布、報事貼和無痕掛鉤等擺放在了一起。

四、結語

3M的偉大不是建立在中國的霧霾之上。

如今霧霾從北方飄到了南方,從大都市肆虐到小縣城,以犧牲環境來拉動經濟,靠再多的3M口罩,也拯救不了中國的霧霾,中國霧霾需要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我們有選擇權,是被霧霾改變生活,還是讓生活去改變霧霾。

3M 霧霾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88

電影、視頻、網劇、IP、VR明年何處去?這家投資機構發布了專業報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6/160883.shtml

電影、視頻、網劇、IP、VR明年何處去?這家投資機構發布了專業報告
易凱資本 易凱資本

電影、視頻、網劇、IP、VR明年何處去?這家投資機構發布了專業報告

中國由於幾大視頻網站和一線影視內容公司的市值相差不大,能夠影響大的產業格局的整合短期內還難以出現。

本文由易凱資本(微信ID:China-eCapital2000)授權i黑馬發布

導讀:2016年,中國娛樂產業已經是一個近3,800億元的市場,中國視頻網站的付費用戶接近6,000萬。電影票房市場迎來拐點,直播平臺百舸爭流。在本報告中,易凱資本將回顧2016年熱點事件,展望2017年的中國娛樂產業。

中國娛樂產業2016-17年度報告(精簡版)

2016年,就不同品類的內容所產生的市場總價值而言,中國娛樂產業已經是一個近3,800億元的市場,其大致分布為遊戲1,600億元(增速8-10%),劇集和綜藝1,000億元(增速30-25%),電影700億元(增速5-10%),現場娛樂450億元(增速25-30%)。

無論你愛或不愛,這樣一個規模的產業已經不容小覷。尤其是在中國經濟整體增速進入下行通道的今天,娛樂產業是所有關註資產回報的機構投資人無法視而不見的一道風景和一席盛筵。

2016年中國視頻網站的付費用戶接近6,000萬。這件事對於中國娛樂產業的意義怎麽強調都不過分,它將成為中國娛樂市場未來三年最重要的增長引擎,中國互聯網用戶終於走進了“付費買歡樂”的新時代。未來三年,很多娛樂產業的憧憬與夢想、沖動與渴望、項目與交易、腦細胞與吐沫星子,都會與付費用戶的蓬勃增長有關。

這一年,中國娛樂產業自己坐在過山車上自娛自樂了一把。還記得去年一季度末的時候,我們也寫過一篇娛樂產業觀察,標題叫《貴圈兒有點兒嗨》。彼時,我們看到的中國娛樂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撈金狂歡,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娛樂業核心元素(IP版權、一線演員等)的價格也在一路狂飆。而一年後的今天,“貴圈兒”顯然已經冷靜了很多。從去年二季度開始,證監會陸續叫停與涉及影視、遊戲、VR等領域的跨界並購有關的定增,給狂歡中的娛樂產業結結實實潑了一盆冷水。差不多在同一時間,中國電影票房的增速也開始放緩,最終全年環比增長從2015年的48.7%降至2016年的3.7%。癲狂之後,中國娛樂產業終於走進了一個相對冷靜的埋頭耕耘期。

在本報告中,我們將聚焦於三個方面:(1)2016年發生了什麽;(2)2017年會發生什麽;以及(3)我們對娛樂產業的一些近期觀察和感悟。

內容摘要

一、2016年回顧

1    電影票房市場迎來拐點

2    視頻付費用戶接近6,000萬並保持高速增長

3    頭部網劇/電視劇單集收入和成本持續攀升

4    網劇造星能力全面超越電影和電視劇

5    直播平臺百舸爭流

6    網紅經濟和小鮮肉經濟交相輝映

7    大IP疲態初現

8    現場娛樂與主題公園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9    VR迎來產業元年

10   A股市場和資本態度發生逆轉

二、2017年展望

1    視頻付費用戶2017年底會達到或接近1億,2020年底達到2.2-2.5億

2    內容產業尚未形成最終格局,依附於視頻網站的內容制作有機會強勢崛起

3    專註網劇的公司會受到資本關註

4    千萬一集的大制作網劇將會出現

5    玄幻劇熱度下降,現實題材都市群像劇會增多

6    一二線內容公司會大量簽約95後藝人,“耽美CP”會此起彼伏

7    跨界混搭的現場娛樂形態(“場景+內容+產品”)會大量出現

8    院線與在線票務平臺會進入一個整合期

9    蓄勢待發的電競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

10  直播市場將大浪淘沙,留下少數玩家

11   VR投資熱2017年下半年很可能會出現二次回潮

三、我們對於中國娛樂產業的一些近期觀察與判斷

1    未來3年中國娛樂市場最大的增長引擎不是電影票房,而是付費視頻用戶的高速增長

2    娛樂產業(特別是娛樂內容產業)需要“富養女兒”的心態,慢工出細活

3    內容僅僅擁有受眾還不夠,必須要擁有粉絲

4    劇集和綜藝的有著不同的變現模式,劇集靠的是橫向(全平臺售賣版權)和後向(續集和續季),綜藝靠的是縱向(深耕產業鏈,線上線下結合)和前向(冠名)

5    OTT取代傳統有線和衛星已成為必然,內容越來越具有“直達消費者”的能力

6    站在投資的角度,最容易看清價值的內容公司是凈利潤從1億到4億的這段曲線上的公司

7    2017年兩類公司會受到資本關註:擁有美劇制作基因的網劇公司以及跨界混搭的現場娛樂公司

8    視頻平臺和內容制作平臺的巨無霸級整合短期內還難以出現

81be1c29c753114d2a694e02de92ec33_副本

電影票房市場迎來拐點題

2016年票房最終定格457億,增速下降至3.7%。2016年12月,國內影院上映的電影數量高達56部,其中不乏《你的名字》、《佩小姐的奇幻城堡》等引進大片以及《羅曼蒂克消亡史》、《擺渡人》等國產電影,當然還有一部不能不提的中美合拍巨制《長城》。《長城》在上映的首周周末制造了國內電影票房的小高潮,僅三天就攬獲超過4.2億元的票房。然而,這一切卻挽救不了2016年的中國電影票房。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億元,與2015年相比只有3.7%的增長;這一增速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是36.2%和48.7%。導致中國電影票房增速放緩的原因除了票補減少、銀幕數量增長邊際效應下降等因素外,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優質影片、特別是優質國產影片的匱乏。在我們看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長已經從銀幕驅動進入到了內容驅動的階段。

中國電影年度票房有望在2022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票房市場。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2016年10月曾預測未來十年中國電影票房會保持15%左右的增長。在我們看來,在GDP增速降至6%以下的大環境下,電影票房要想連續十年保持15%的年複合增長率,具有相當大的挑戰。如果按照這個每年15%的增速,假設美國票房市場未來5年的平均增速為1.5%並考慮到人民幣匯率未來的貶值壓力,中國將有可能在2021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場。如果把這個增速降低到10%,在其它假設不變的情況下,中國電影票房超越美國的時間將會後移至2023年。

視頻付費用戶接近6,000萬並保持高速增長

視頻付費用戶已接近6,000萬,付費賬戶應接近1億 。對比2015年公布的同期數據,愛奇藝、騰訊、優土、樂視四大視頻網站在一年內會員數量實現了3-4倍的增長。由於各視頻網站的付費會員重合度較高,假設每個用戶平均擁有1.5家視頻網站會員,我們估算到2016年底,中國的視頻付費用戶已接近6,000萬人,付費賬戶應接近1億。

2016年視頻付費市場規模達到108億元,我們預計這一市場將在2020年達到500-600億元的總規模,超過今天的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根據艾瑞統計,2015年各大視頻網站付費用戶ARPU值為178元,2015年底付費用戶數為2,200萬人。假設2016年付費用戶ARPU值保持穩定,2016年底付費用戶數5,800萬人,全年平均付費用戶數為4,000萬人,若以每個用戶平均擁有1.5家視頻網站會員計算,則2016年視頻付費規模達到108億元。這與2010年的中國電影票房102億元的規模大致相當。我們預計到2020年中國視頻用戶付費市場規模將達到500-600億元,超過今天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的規模。

頭部網劇/電視劇單集收入和成本持續攀升

頭部網劇/電視劇的售價持續攀升。由於幾大視頻網站背後都有資本大樹,在采購大戲的獨播版權並以此聚攏付費用戶的過程中都財大氣粗,頭部網劇和電視劇的獨播權售價也隨之水漲船高。《甄嬛傳》當年每集的售價還不到300萬元,短短五年過去後其姊妹篇《如懿傳》已經賣出了互聯網和衛視合計單集1,500萬元這一轟動行業的價格。近期正在拍攝制作的幾部熱門劇也同樣以單集超過千萬元的價格售出:《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的互聯網獨播權單集售價1,000萬元,衛視首輪獨播單集價格逼近500萬元;《孤芳不自賞》的互聯網單集售價超過700萬元,衛視單集售價近400萬元;《擇天記》的互聯網單集售價約600萬元,衛視單集售價約400萬元。從上面的數字不難看出,今天對頭部內容來說,視頻網站已經反客為主,取代傳統衛視成為它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伴隨著價格空間的打開,頭部網劇/電視劇的制作成本也在快速拉升。2010年開拍的《甄嬛傳》單集成本約為70萬元-80萬元一集;2014年開拍的《瑯琊榜》和《羋月傳》,單集成本已經超過了200萬元;2015年到2016上半年開拍的《誅仙》、《幻城》、《孤芳不自賞》等,單集成本已經超過了500萬元;目前正在拍攝制作中的《擇天記》、《贏天下》的單集成本已經達到600萬元-800萬元的量級,而即將開拍的《九州縹緲錄》的單集制作成本可能會達到800萬元-1,000萬元的量級。純網劇也體現出了同樣的趨勢。從2014年紅極一時的《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靈魂擺渡》到2015年末上線的爆款《太子妃升職記》,單集制作成本均不超過10萬元。僅僅一年之後,去年下半年上線的《法醫秦明》單集成本已經達到250萬元,《花千骨2015》的單集成本超過300萬元, 2015年開拍的《盜墓筆記》單集制作成本更是接近500萬元,而正在熱播的《鬼吹燈之精絕古城》超過500萬元的單集成本標誌著頭部純網劇在制作成本上已經基本追平了頭部電視劇。

核心要素的價格居高不下。在前述大背景下,一線導演、編劇和演員的身價同樣水漲船高,居高不下,單劇(含真人秀)可以拿到1億元以上的藝人已經不是一個兩個。由於一線演員片酬占壓著影視劇制作預算的很大部分,並且他們的檔期往往很難保證,越來越多的影視制作公司開始大量簽約和培養新人,力圖以此減少對一線藝人的依賴。

 網劇造星能力全面超越電影和電視劇

2016年,網劇全面超越傳統影視,成為新的造星工廠。2016年初大熱的《太子妃升職記》使女主角張天愛一夜成名,其微博粉絲數從3萬一路飆升至900多萬。流量破百億的《老九門》不僅讓張藝興在繼《好先生》之後進一步完成了從小鮮肉到實力演員的轉變,更讓陳偉霆的微博粉絲數突破兩千萬大關。童星出身的“老戲骨”張一山憑借《余罪》迎來“事業第二春”,《無心法師》的韓東君、《匆匆那年》的白敬亭以及《我的奇妙男友》的吳倩也是在出演網劇後得到了電視劇和真人秀的邀約。

ef4d0f0d9e21ab663117fb4d1d81b0cb

直播平臺百舸爭流

直播平臺無疑是2016年泛娛樂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焦點之一,獲得了資本市場的極大關註。根據IT桔子公開數據,截止2016年12月,直播領域至少有21起私募融資交易完成,總融資額達數十億元。而根據艾媒咨詢與搜狐科技的報道顯示,國內直播平臺數量從2015年底的200家左右快速上升至目前的近300家,各路玩家紛紛從不同場景切入直播領域,形成百花齊放的多元競爭態勢。以映客、一直播為代表的素人直播與以鬥魚、虎牙、熊貓為代表的遊戲直播是目前直播領域兩大賽道。映客的崛起代表直播成為真正的大眾娛樂,也直接帶動了本輪直播行業的爆發。在變現模式上,今天以虛擬禮物為主要商業模式的素人直播未來將更多通過廣告與電商拓展多元化的商業模式,而遊戲電競與賽事直播將繼續在專業化內容輸出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展。

網紅經濟和小鮮肉經濟交相輝映

隨著直播平臺的崛起,“網紅經濟”全面爆發。遍地開花的直播平臺不僅批量地生產著新一代網紅,也為之前開淘寶店的網紅提供了更加豐滿立體的推廣渠道。他們可以通過電商、虛擬禮物和粉絲打賞、廣告代言等方式獲得不菲的收入。僅在2016年雙十一當天,張大奕攜470萬粉絲,以近兩億元的日銷量位列淘寶女裝類銷量前十;ANNA和雪梨也都在當天躋身銷量億元俱樂部。

影視行業的“小鮮肉”們則依靠高額片酬和粉絲經濟與網紅們交相輝映。與網紅們不同,影視行業不斷脫穎而出的“小鮮肉”們則主要依靠高額片酬、廣告代言和粉絲經濟獲得大額收入。比較而言,網紅們數量眾多,雖然也有金字塔但塔形較扁;而小鮮肉的金字塔則陡峭很多,市場中大部分的商業價值被金字塔尖屈指可數的十幾位“小鮮肉”瓜分。2016年以來,已經有多位“小鮮肉”被爆單部戲片酬突破五千萬元甚至億元,其中吳亦凡、鹿晗和楊洋尤為突出。看到年輕男性藝人的巨大商業潛力,各大影視公司不約而同地紛紛簽約年齡在16-22歲之間的新生代男藝人,期待用大投入的影視劇把他們打造成新一代的天王巨星。

9d1cf8d2ed92ba764699fa828add20bd

大IP疲態初現

大IP、尤其是古裝仙俠類的大IP已經開始出現收視和票房的疲態。雖然從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已經公布的2017年片單來看,大IP作品仍然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縱觀2016年大IP作品的市場表現,諸如《九州天空城》、《秦時明月》、《致青春》、《蜀山戰紀之劍俠傳奇》等電視劇作品CSM52城的平均收視率均在1%以下。電影方面,《封神傳奇》、《臥虎藏龍:青冥寶劍》、《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大話西遊3》以及《爵跡》等大IP院線電影的票房也均未達到預期,單片僅收獲2.5億元-4億元左右的票房。

現場娛樂與主題公園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現場娛樂市場迅速成長,“場景+內容+產品”的跨界混搭正在引領新的消費潮流。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與慈文傳媒《2016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我國演唱會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16.9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29.7億元,年化複合增長率高達32.8%。我們估計2016年全國演出市場的增速為35%左右,達到40億元的市場規模。在優質內容與IP不斷豐富的背景下,“場景+內容+產品”跨界混搭的現場娛樂形式也開始頻繁出現。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的上海簡單生活節就把音樂節(場景)、演唱和對話(內容)和有機食品及家居產品(產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今天,類似的場景化娛樂形態正在被大量創生。

主題公園遍地開花。2016年夏季上海迪士尼樂園開幕成為中國內地主題公園產業發展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北京市政府與NBC環球共同投資的北京環球影城已經在通州區動工,預計2019年能夠建成營業。全球第二大現場娛樂開發運營公司默林娛樂集團所投資的上海樂高探索中心也已於2016年4月開業,並有意進一步與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合作建設上海樂高樂園。在國際巨頭擲下重註的同時,國內大量資本也湧入主題公園行業。其中萬達集團2016年在合肥與南昌的萬達樂園先後開業,並計劃在2020年前建成15個萬達城。華強方特已在天津建成了“熊出沒”主題公園。國際一線建築與規劃公司AECOM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約有59個在建主題公園將於2020年前建成開業,總投資額高達238億美元。

cd177615d59c02febd921d148701d873

VR迎來產業元年

2016年被廣泛認為是VR元年。雖然VR技術本身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但VR在全球範圍內開始進入消費者的視野始於2016年。這一年,Oculus、HTC、Sony等國際巨頭先後推出VR硬件頭盔消費級產品,谷歌和微軟也分別發布了首款VR頭顯和PC頭盔。在中國,BAT和樂視、華人文化控股、暴風等互聯網公司和互聯網媒體平臺已經在VR領域開始發力,小米、華為、Vivo等手機制造商也已經啟動VR領域的布局。

VR真正形成產業還需要硬件和內容上的突破。硬件方面目前最大的制約是屏幕分辨率限制,現在市場上主流VR頭盔的屏幕分辨率普遍為1-2K,仍可見像素點。市場普遍認為,4K會是VR體驗的入門標準,真正接近“視網膜效果”的體驗需要8-16K的分辨率。除此之外,頭盔的重量和舒適度能否支持用戶的長時間觀看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內容方面,殺手級VR內容的出現同樣需要時日。目前VR短片雖然已經有了一些,但基本還處於投石問路的試水階段;VR大電影可能要到2018-2019年才有可能出現。這一切把VR硬件和內容變為雞和蛋的關系,兩邊互相制約也互相促進,都需要更好的另一邊來讓自己的努力變得更有成效。

由於缺乏大的催化劑事件,VR產業在2016年下半年遭遇一場資本寒流。根據CB Insights統計,全球VR投資在2015年第四季度達到巔峰,融資額達到2.08億美元,此後便開始逐漸退潮。在中國,VR融資事件在2016年第一季度達到峰值,但從下半年開始,曾在市場高點進行融資的初創企業在新一輪融資中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困難,行業相關融資事件則主要以天使、Pre-A和A輪為主,超過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鮮有出現。

15cf27cfbfe4449120ba14c3514a9dd2

A股市場和資本態度發生逆轉

2016年監管層對跨界“虛擬經濟”的並購重組和再融資審核趨嚴。2016年5月,有媒體報道稱證監會已叫停上市公司圍繞四大行業跨界並購的定增,波及互聯網金融、遊戲、影視、VR四大“虛擬經濟”領域的跨界並購,被業界普遍認為“無風不起浪”並視之為政策趨嚴的信號。之後出現了大量被否或主動撤回取消的A股公司並購案例,包括萬達院線主動終止收購萬達影視、樂視網主動終止收購樂視影業、暴風集團收購稻草熊影業未通過審核、共達電聲撤回對春天融和的跨界並購並下調對樂華文化的並購交易對價、唐德影視撤回收購愛美神、鹿港文化放棄收購天意影視、驊威股份終止收購掌娛天下及有樂通等。

A股市場態度的轉變源於兩三年前的那波影視公司並購。當時,一批不入流的影視公司假借包裝出來的一點點利潤高價出售給急於進入文化領域的上市公司,並為此不惜承諾自己根本無法實現的業績進行對賭。兩三年後它們留下一地雞毛,幾只蒼蠅壞了一鍋粥。吸取上一波影視公司並購狂潮的教訓,未來A股公司在收購此類資產時會更加看重那些真正在某個細分市場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並購標的。

二級市場的政策趨嚴直接影響了一級市場上對娛樂類資產的價值評估。隨著二級市場跨界並購監管趨嚴,普通影視公司在一級市場的估值也應聲而落,只有那些定位和特點非常明晰、歷史業績卓著並且真正具有不可被輕易複制的核心能力的公司才有機會獲得較高的估值溢價。我們預計這種日趨謹慎的估值氛圍在2017年將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978a4c5ccf56f7130da081a4ceaeaf3b

   中國付費視頻用戶2017年底會突破1億,

   對應190-220億元的付費收入;

   2020年底付費視頻用戶將達到2.2-2.5億,

   對應500-600億元的付費收入

預計2017年中國視頻付費用戶將突破1億人。根據我們估算,2016年中國視頻付費會員較2015翻了一番,達到5,800萬。我們預計,2017年伴隨著各大視頻網站持續加大自制自制劇和獨播劇的投入力度,考慮到一些重要賽事、演唱會的拉動效應,預計全年視頻付費用戶將在2017年保持70-80%的增長,並在2017第四季度或2018年第一季度達到1億人,對應將近1.5億個付費賬戶。

參考美國視頻付費市場,我們預計到2020年中國視頻付費用戶將達到2.2-2.5億人。2016年Q1,SVOD(即Netflix,HuluPlus和Amazon Prime)用戶在美國電視家庭用戶中滲透率達到50%,並且還在持續增長,預計穩定時可以達到60%。參照美國,考慮到家庭成員和親友間共享賬號情況存在,假設平均每個賬號有兩個人共享,那麽預計未來中國視頻付費用戶在網絡視頻用戶中滲透率可達到30-35%。這一比率在2015年底為6%,到2016年底增長到10%,預計2017年底可達到16%。按此增速,我們預計中國付費視頻用戶在整個視頻用戶中的占比在2020-21年可達到30-35%的飽和狀態。根據CNNIC統計的歷史網絡視頻用戶數和增速,我們預計2020年中國網絡視頻用戶可達到7.3億,這意味著中國視頻付費用戶將達到2.2-2.5億人。如果屆時每個付費用戶仍然擁有1.5個視頻網站的付費賬號,則意味著全國將有3.3-3.8億的付費視頻賬戶。

我們預計2017年中國視頻付費市場規模達到190-220億元,2020年達到500-600億元並趨於穩定。2015年各大視頻網站付費用戶增值ARPU值為160-180元,假設未來年付費用戶ARPU值保持穩定,2016年底付費用戶數5,800萬,每個用戶平均擁有1.5家視頻網站會員計算,同時假設每年的增長為直線增長,我們預計2017年視頻付費規模將達到190-220億元,到2020年將達到500-600億元。我們預計屆時視頻付費收入將占到視頻網站總收入的40%左右,中國視頻網站的總收入規模將達到1,300-1,500億;如果內容方可以從中分到50%收入,則內容方可以從視頻網站獲得650-750億元的收入。

2

  內容產業尚未形成最終格局

  依附於視頻網站的內容制作公司

  有機會強勢崛起

內容產業尚未形成最終格局,依附於視頻網站的內容制作公司有機會強勢崛起。在我們看來,雖然A股上市的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萬達院線以及尚未上市的博納影業和樂視影業已經成為中國影視制作行業的平臺型公司,中國影視內容產業的最終格局尚未形成。在它們身後,新麗傳媒、正午陽光、檸萌影業和耀客傳媒正在以其強大且持續的精品內容生產能力成為中國影視行業的“四小龍”。“四小龍”之外,我們認為未來最具後來居上沖擊力的就是由幾大視頻網站派生出來的影視(特別是網劇)制作公司。假以時日,他們有可能從網劇入手,在達到一定規模後反切電影和傳統電視劇,並最終成為綜合性的影視內容公司。

各主要視頻網站將不斷加大自制內容的投入力度,給它們各自的制作公司帶來獨特的快速增長機會。2017年,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土豆在內容上的投入都將超過百億人民幣。愛奇藝將推出《靈魂擺渡3》、《余罪3&4》、《爵跡》等超過30個自制劇項目。騰訊視頻目前已經公布的2017年自制劇達到了34部,包括《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系列、《使徒行者2》和《無心法師2》等。而優酷除了發力自制網綜欄目外,也有20余部自制劇將在2017年播出,包括《春風十里不如你》和《奇星記》等。隨著外購劇的成本越來越高,一線的視頻網站不約而同地開始加大自制劇投入的力度,希望依賴它們自己比電視臺更為精準的數據分析和更為寬松的題材空間來趟出一條中國式Netflix之路。為此,各大視頻網站都將不斷強化自己的內容開發與制作能力,有些甚至會獨立成立制作公司並簽約藝人。

專註網劇的公司會受到資本關註

專註網劇的公司會受到資本的關註。在我們看來,今天中國娛樂產業最大的機會正蘊藏在視頻付費用戶數從5,000-6,000萬增長到2.2-2.5億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各大視頻網站會不遺余力地爭奪那些可以拉動付費的頭部大劇。因此,作為獨立制作公司,誰有能力開發和制作出符合網絡受眾習慣並可以直接拉動網絡付費的內容,誰就有機會在視頻網站的鼎力支持下快速做大。

美劇模式(集數、長度、結構、節奏)會逐漸成為網劇市場主流。相較於國產劇,美劇的工業化運作模式更為成熟,培育了大量優質的經典劇集。首先,美劇的題材非常多元,涵蓋情景喜劇、科幻、青春、歷史及職業類型劇(如罪案、律政、醫務)等,各類劇集的主題表達深入專業,與真實的生活貼合度極高。第二,美劇大多采用邊拍邊播,按季播出的方式,並運用試播和反饋機制將競爭充分市場化。只有優質的劇集才會脫穎而出得到續訂,而劇情走向及節奏會根據收視率及觀眾評論進行調整。第三,美劇不乏單集成本超過千萬美元的大制作,它們有龐大的幕後團隊,從編劇、籌拍、制作、發行到播出采用流水線式的運作方式,將精細的劇情節奏及電影風格的鏡頭畫面呈獻給觀眾。我們預計,雖然在題材空間方面中美兩國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其它方面中國網劇的制作者們會充分借鑒美劇業已形成的成熟模式,在播出方式、劇集長度、故事結構和節奏、人設等方面從美劇中吸取經驗,汲取營養。

a102efb08072af6099b1e02bd760f353

千萬一集的大制作網劇將會出現

單集制作成本達到千萬人民幣水平的大劇將會出現。目前國內臺網聯動的頭部大劇的單集制作成本大致在500-800萬元之間,純網劇的頭部大戲大概在400-600萬元之間,與臺網聯動劇已經相差不大。我們相信,隨著各大視頻網站爭奪付費用戶的戰役進入白熱化階段,由它們在背後主導的千萬一集的大劇將很快出現。

即便如此,單集制作成本未來仍有很大的上漲空間。與美國的頭部電視劇和網劇對比,單集1,000萬元的制作成本還非常低,未來仍有很大的上漲空間。根據我們的了解,頭部美劇的單集制作成本大致在1,000萬美元左右(如HBO出品的《西部世界》和最新一季《權力的遊戲》),個別大劇(如同樣是HBO出品的《大西洋帝國》和《太平洋戰爭》)的單集制作成本甚至可以達到兩千萬美元。因此,頭部國產劇和頭部美劇的單集制作成本之間尚有一個匯率的差距,我們預計這一差距在未來的3-4年內會逐漸被填平。

玄幻劇熱度下降 現實題材的都市群像劇會增多

2017年,玄幻題材劇的熱度會有所衰減,而《好先生》、《歡樂頌》這類現實題材的精品劇會增多。根據已公布的2017年六大網絡平臺(愛奇藝、優土、騰訊、樂視、搜狐、芒果TV)預播出的劇集情況,現代劇及言情劇的數量最多,占到劇集總數的36.4%,其中包括《歡樂頌2》、《法醫秦明2》、《余罪3》等多部大熱IP的續集。而古裝玄幻劇的體量則有所下降,僅占預播劇集總部數的29.3%。我們預計未來玄幻劇的熱度將會持續下降,而類似美劇《欲望都市》、《老友記》這一類制作精良、貼近現代生活的都市群像劇則更有可能引起觀眾共鳴,搶占主流市場。

 一、二線內容公司會大量簽約95後藝人, “耽美CP”會此起彼伏

95後男藝人將會成為一二線內容公司爭搶的對象。當楊洋、鹿晗、吳亦凡等90後小鮮肉風頭正勁之時,吳磊、劉昊然、王俊凱等95後小小鮮肉也已擠入娛樂圈的熱搜榜。不知不覺中新一代全民偶像的卡位戰已經悄然打響。“未來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小鮮肉們的”。從2015年開始,大量影視制作公司和藝人經紀公司開始批量簽約年輕男藝人,北電、中戲大二以上條件較好的表演系男生很多都已經有了紙面或口頭的經紀合約。

以年輕女性為主力的龐大粉絲群體捧熱了男色概念和基腐文化,“耽美CP”將會層出不窮。據新浪微博2015年全年數據統計,年度最熱CP Top5中有四對為男男組合的“耽美CP”,而2016年的熱搜詞中,青宇、執離、明望、瑞文等耽美CP組合更是頻繁出現。備受腐女追捧的耽美風潮已從漫畫、文學滲透到影視、遊戲等作品,內容公司及經紀公司也加碼推出捆綁式營銷手段,制造爆款耽美話題和耽美CP作品。無論這些耽美CP是真是假,一旦獲得粉絲們的強力支持,他們就可以像黃景瑜和許魏洲一樣一夜之間跨入準一線小鮮肉的行列。

 跨界混搭的現場娛樂形態(“場景+內容+產品”)會大量出現

“場景+內容+產品”的娛樂形態會大量出現,形成一股跨界混搭的潮流。將影視IP延伸跨界並不是新的概念,迪士尼很多年前就已經用迪士尼主題公園和《獅子王》音樂劇為全世界的影視產業做出了榜樣。我們今天所說的“場景+內容+產品”比迪士尼走得還要遠,是把娛樂內容通過一個具體的場景與完全不相關的產業嫁接。譬如,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的上海簡單生活節就把音樂節(場景)、演唱和對話(內容)和有機食品及家居產品(產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今天,類似的場景化娛樂形態正在被大量創生。

院線與在線票務平臺會進入一個整合期

中國院線會進入新的一輪整合期,BAT有可能參與。中國電影院線的整合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萬達正是充分借助自己商業地產的內生性增長和前一波外部整合才能在中國院線市場一騎絕塵,並進而發展成為全球電影播映市場乃至整個娛樂產業的翹楚。我們認為,進入2017年,中國的電影播映市場有可能發生新的一輪整合浪潮。與之前以萬達為代表的市場份額驅動的整合不同,新一波整合的出發點在於場景獲取。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正在註意到電影院聚集受眾和用戶(特別是年輕受眾和用戶)的場景價值,因此將很有可能以強大的財務肌肉參與到新一輪院線整合大戰中來。那些規模較小的獨立院線將迎來出售變現的最佳機會。

在線票務平臺將很有可能發生進一步整合。我們不認為現有的貓眼、微影、淘寶、糯米四強爭霸的格局會是一個可持續的市場格局。因此,2017年其中兩家率先整合並進而迫使另外兩家跟進整合將會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從本質上看,我們也不認為在線票務平臺可以發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用戶平臺,它只是一些用戶完成某一類特定產品交易的地方。因此,這類平臺的終極走向應該不是靠補貼橫向做大並拓展產品銷售的外延,而應該是攜帶用戶和數據縱向切入娛樂產業,成為娛樂產業的新一類玩家。

 蓄勢待發的電競市場將保持高速增長

2016年中國電子競技市場實際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電競整體用戶規模達到1.7億元,我們預計電競市場將在未來兩年繼續保持每年27-30%的高速增長。2016年是電競產業(eSports)在美國開始引起主流人群關註的一年。在大洋的這一邊,電競產業同樣開始受到各方關註。2016年,央視首次對電競進行正面報道、教育部批準電競專業、文化部成立電競分會、體育總局出面制定行業規範等,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開放和鼓勵電競產業的發展。

移動電競將會成為遊戲行業的下一個風口。端遊電競主要圍繞DOTA2、英雄聯盟LoL、反恐精英CS、星際爭霸、魔獸爭霸等幾款主流遊戲展開比賽,其市場規模已經超過300億元。相比較而言,目前移動電競尚處於資本布局階段,但騰訊遊戲、網易遊戲等為代表的各大廠商已經開始紛紛布局移動電競遊戲及其賽事。移動電競市場需要更多像《王者榮耀》、《皇室戰爭》等競技類爆款手遊,同時需要不斷提高賽事的專業性、完善賽事的各項制度,以吸引更多移動電競玩家,從而進一步促進電競的發展。

直播市場將大浪淘沙,留下少數玩家

火爆2016的直播平臺將不可避免地進入大浪淘沙的淘汰期。在2016年直播最為火爆的那段時間,市場中大概有400多家直播平臺同時存在。今天,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200多家。我們預計,未來直播有可能會成為很多電商平臺和社交平臺的一個標配,但真正具有一定用戶規模的獨立直播平臺(含遊戲電競類)數量應該不會超過20家,具有獨立融資能力的應該不超過10家。這也就意味著,今天市場中90%以上的直播平臺都會逐步退出市場,要麽及時轉型,要麽被拍死在沙灘上。

在秀場類直播退燒的同時,內容類直播的渠道功能逐漸凸顯。由2017年開始,直播逐漸被各大視頻網站與渠道類公司重視起來,嘗試性地開始進行內容直播,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剛剛舉辦的王菲“幻樂一場”演唱會有超過2,000萬用戶通過騰訊直播平臺實時觀看,並有200萬人進行了VR直播預約。相較於數萬人的傳統現場觀眾,數以千萬計的直播用戶成為了演唱會的主要受眾群,反映出演唱會直播的巨大潛力。

VR投資熱2017年下半年 很可能會出現二次回潮

VR技術的影響力短期內不宜高估,但長期也不應低估;在我們看來,比短期內高估VR影響力更大的錯誤是長期內低估VR的影響力。VR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應用上,都處於非常初期的探索階段。因此不能指望VR市場一夜之間形成規模,更不能指望VR企業可以一步登天。長期而言,我們堅定看好VR的未來,相信它將給人類的娛樂體驗帶來革命性的提升。

VR的娛樂應用將會從遊戲和現場直播逐步向動漫和大電影擴展。在娛樂應用方面,我們預計VR遊戲和VR現場直播(如體育比賽和演唱會)將率先流行起來;然後是VR動畫制作;再然後,當VR頭盔普遍達到4K到8K後,VR大電影將有可能在2018-2019年出現。在體育比賽和演唱會直播方面,NextVR已經獲得了NBA比賽的VR直播權,Jaunt成功VR直播了Paul McCartney的演唱會;在中國,前不久王菲的新年演唱會也在微鯨VR上進行了直播。

我們預計2017年下半年將會有一輪資本的回潮。雖然2016年下半年VR市場經歷了一場從趨之若鶩到避之不及的資本寒流,但市場總是潮漲潮落。我們預計,隨著VR硬件的不斷改善和VR內容體驗的不斷提升,一旦VR直播建立起初步的商業模式,再加上對VR大電影的預期,資本很有可能在2017年下半年形成一股回潮,VR產業將有可能在凜冽的嚴寒中迎來資本的小陽春。

da20cf6459ec26879cadff69c98c2b51

f0638d8047d00ef23528d65d735956da

  未來3年中國娛樂市場最大的增長引擎

  不是電影票房, 而是付費視頻用戶的高速增長

在我們看來,未來3年中國娛樂市場最大的增長引擎不是電影票房,而是付費視頻用戶的高速增長。根據我們的測算,中國付費視頻用戶將從2016年底的不到6,000萬增長到2020年底的2.2-2.5億,年複合增長率超過40%。而在此期間,我們預計中國電影票房的年符合增長率將只有5-10%。

中國付費視頻用戶的高速增長將催生一批新型的內容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各大視頻網站會不遺余力地爭奪那些可以拉動付費的頭部大劇。因此,作為獨立制作公司,誰有能力開發和制作出符合網絡受眾習慣並可以直接拉動網絡付費的內容,誰就有機會在視頻網站的鼎力支持下快速做大。因此,市場必將湧現出一批專註網劇的制作公司。與此同時,幾大視頻網站派生出來的內容制作公司也是未來內容產業格局的重要攪局者。假以時日,它們有可能從網劇入手,在達到一定規模後反切電影和傳統電視劇並最終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影視內容公司。

娛樂產業(特別是娛樂內容產業)

需要“富養女兒”的心態,慢工出細活

國內A股市場的浮躁容易讓娛樂產業的從業者產生急功近利的心態。近年來,在A股市場的推波助瀾下,中國娛樂圈內大面積產生了“你看那誰誰誰”的攀比心態,從老板到編劇到導演到演員,都渴望一夜暴富的神話能夠降臨到自己頭上。因此,一方面是好電影好劇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很多娛樂產業的參與者都幾乎成了資本市場專家,演員導演急著拿片酬套現,公司老板急著拿吹出來的利潤套現。要不是證監會2016年年中緊急踩了一腳剎車,估計今天很多圈里人都飛上天和太陽比肩了。

娛樂產業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產業。2016年,迪士尼出品的《瘋狂動物城》僅在國內就收獲超15億元票房,成為國內最賣座的動畫電影。但在其票房登頂的背後,動畫主創團隊僅動物行為調研就用時一年半;為了使動物形象的每一根毛發的光澤都可以生動逼真,整部電影的制作周期長達五年。好的作品需要精雕細刻的匠人精神,前期需要長時間、大金額和高風險的投入,這樣的作品才有機會形成續集能力,進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IP和搖錢樹。而這種匠人精神本質上與一切唯利潤是問、恨不得最好錢還沒投下去就有回報的A股市場和人民幣投資人格格不入。因此,很多從業者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迎合資本市場,卻背離了產業的規律。

娛樂產業需要具有長期視野、願意以“富養女兒”的心態參與產業的長線投資人。從這個意義上講,BAT(尤其是AT)的深度介入對娛樂產業是非常正面的事情。前面提到的“富養女兒”的概念正是阿里負責娛樂產業的俞永福2016年年底在一封內部信里提出的。只有騰訊阿里這樣的超級巨無霸才有能力以一種更加長期舒緩的心態參與這一產業的發展,也只有他們以及像他們一樣具有長線心態的投資人才更有機會最終摘取到娛樂產業最飽滿的那幾顆果實。

內容僅僅擁有受眾還不夠,必須要擁有粉絲

進入融媒體時代,優質內容不能僅僅滿足於一定的受眾,必須要靠粉絲的加持才能完成可持續的商業價值的實現。普通受眾僅僅是內容的接收者,雖然他們在接收內容的時候可能也掏了腰包,但他們與內容的關系基本上僅僅局限在接收內容的那個時間段里。而“粉絲”則大不相同,他們與內容和偶像的關系是長期的和可持續的,他們在正常接收內容之外有更多情感上和情緒上的高密度投入,在與內容和偶像相關的消費上也更加積極主動和不計代價。因此,作為內容生產者來說,一部戲能不能形成大規模的粉絲效應或者是否可以借助一個現成的大規模的粉絲群體正在變得比這部戲的受眾反饋還要重要。

  劇集和綜藝有著不同的變現模式,

  劇集靠的是橫向(全平臺售賣版權)和後向(續集和續季),

  綜藝靠的是縱向(深耕產業鏈,線上線下結合)和前向(冠名)

一般來說,網劇和電視劇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版權售賣(未來可能還會有付費點播),因此獨播也好非獨播也好,出品方首先是希望能夠盡可能地實現版權收益最大化。與此同時,他們也要考慮播出平臺的宣傳力度和平臺本身聚集人氣和流量的能力,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到一部戲能否有續季空間。《余罪》、《盜墓筆記》、《瑯琊榜》、《歡樂頌》等劇第一季完結後,其續季未播先火;《老九門》和《蜀山戰紀》等劇則開啟了“先網後臺”的播出模式,讓視頻網站的流量和口碑反哺電視臺。

相比之下,綜藝節目的商業模式更多的是縱向產業鏈深耕。熱播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不僅催生了一部7億元票房的電影,也捧紅了多個旅遊景點。《奔跑吧兄弟》同樣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主題旅遊。《12道鋒味》大獲餐飲產業鏈商家追捧,未來很有可能會推出主題餐廳。《中國新歌聲》則是通過商業巡演完成二度變現。除此之外,冠名權是綜藝節目另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即將於2017播出的《中國新歌聲第二季》的冠名權已達5億元。同樣進入5億俱樂部的頭部綜藝還包括《奔跑吧兄弟4》、《非誠勿擾》等,而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冠名權更高達7億元。

 OTT取代傳統有線和衛星已成為必然, 內容越來越具有“直達消費者”的能力

在過去的數年中,互聯網電視(OTT)無論從出貨量還是滲透率上來講均取得了極大發展,電視智能化網絡化的趨勢十分明顯。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2015年以當年出貨量計算中國互聯網電視滲透率已達到76.4%,而且還在進一步提升,以樂視、微鯨、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紛紛殺入這一領域,互聯網電視取代傳統電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以樂視超級電視為例,樂視超級電視的銷量由2013年的30萬臺增長至2016年的近600萬臺,總保有量已超過1,000萬臺,而其電視導購、電視廣告與大屏遊戲的用戶數量也節節攀升。由於其可交互性,互聯網電視比傳統電視變現渠道更為多樣,並且能通過廣告投放、付費會員、流量售賣與遊戲電商等方式產生持續性收入。

在互聯網電視之外,手機、電腦與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也逐漸成為擁有直達用戶能力的重要渠道。根據艾瑞咨詢研究統計,76.3%的觀眾會選擇跨屏觀看內容節目,其中43.6%的觀眾優先選擇電視,29.7%優先選擇手機、電腦與平板等互聯網渠道,剩余26.7%的觀眾會視情況決定。在觀看電視節目時,分別有69.8%的觀眾會同時使用手機,32.3%的觀眾會同時使用電腦。視頻網站的發展與帶寬網速的顯著提升使得用戶越來越傾向於在移動端觀看內容,消費內容的地點不再僅限於家中,而是越來越移動化和場景化。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優質內容可以跨越電視臺直達受眾;傳統電視臺則越來越去渠道化,正在轉型成為品牌內容的供應商。用戶接收內容方式的轉變導致了兩個直接的結果。一方面,優質內容可以跨越電視臺(未來甚至優質電影也可以跨越電影院)而直達受眾,內容制作商可以與內容的直接受眾發生更緊密的聯系和交互。另一方面,傳統電視臺作為渠道的價值正在快速衰減。除了湖南、東方等個別一線大臺可以圖謀融媒體時代“渠道+內容”的完整生態布局之外,大多數擁有較強內容制作能力的電視臺正在轉型成為品牌內容的供應商,而那些連優質內容的生產能力都不具備的電視臺在未來只能在國情和政策下聽天由命。

  站在投資的角度,

  最容易看清價值的內容公司是凈利潤

  從1億元到4億元的這段曲線上的公司

在我們看來,一家凈利潤低於1億元的影視內容公司,其可持續的盈利能力似有還無,尚未得到充分的驗證;而凈利潤超過4億元則往往需要擁有上市公司的平臺支持並具備一定的整合能力。根據我們的經驗,影視行業幾千萬元的凈利潤很容易通過財務操作實現。在這個階段,如果是一家老公司,說明它的團隊不夠強大,導致增長乏力;如果是一家新公司,則團隊往往還在磨合期,真正機構化的能力還沒有充分沈澱。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如果一家影視內容公司的團隊足夠資深和優秀並且有足夠的創業精神和拼勁兒,他們很有可能在第三年(個別情況下甚至有可能第二年)就突破1億元凈利潤的門檻。此後,只要團隊有足夠的動力,項目儲備夠好,每年釋放一兩個爆款,公司凈利潤從1億增長到3至4億元是有可能看清楚的。而3-4億元正是獨立制作公司凈利潤的天花板。要想突破這個天花板往往需要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通過資本市場獲取整合別人和開辟新疆土的能力和貨幣。

2017年兩類公司會受到資本關註:

擁有美劇制作基因的網劇公司

以及跨界混搭的現場娛樂公司

在過去的2016年中,網劇已經成為影視內容行業最快的增長點之一,各大視頻網站對付費用戶的渴求快速推高了頭部網劇的價格,也帶動了網劇行業的快速發展。網劇由於審查相對寬松,在題材和內容上比傳統電視劇擁有更大的空間,因此更容易推出與受眾產生共鳴的爆款。在2016年,以《余罪》、《心理罪》為代表的美劇模式(制作精良、定位精準、長度適宜的季播劇)的網劇逐漸開始嶄露頭角,獲得了良好的口碑。我們預計2017年網劇將繼續成為內容產業的熱點,一線的影視內容制作公司會更多地關註網劇,一些專註網劇的制作公司會脫穎而出,其中那些擁有美劇制作基因或者諳熟美劇制作規律、有能力拉動付費用戶的網劇公司將不僅受到資本的追捧,也會得到各大視頻網站的高度青睞,成為被各家爭搶的靚女。

“場景+內容+產品”的現場娛樂公司將會不斷湧現並進一步得到市場的認可。在我們看來,“場景+內容+產品”的跨界混搭模式不僅是娛樂產業未來發展的一個主題,也是消費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在這樣一個主題里,線下的精準流量成為了商業價值的核心來源。雖然這方面的探索才剛剛起步,但想象空間無限。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的上海簡單生活節就把音樂節(場景)、演唱和對話(內容)和有機食品及家居產品(產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未來還可以以此為依托拓展獨立音樂人的版權和經紀價值空間。以《消失的新郎》為代表的多維度戲劇及以《不能說的秘密》為代表的周傑倫作品音樂劇一經推出便收獲了極大關註。在《消失的新郎》中,演出不再受限於劇院舞臺,而是被帶到故事實際發生的場景中發生,使得觀眾在場景與內容的充分結合中獲得全新的沈浸式的體驗。2017年這些新的現場娛樂形式很有可能複制其在歐美的成功路徑,成為新一輪潮流的風向標。

視頻平臺和內容制作平臺的巨無霸級整合 短期內還難以出現

在美國,隨著內容傳播的全媒體化,超級渠道和超級內容之間的整合在加速發生。2016年10月22日,AT&T宣布854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把渠道和內容之間的整合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如果收購獲批,AT&T可以在一夜之間把時代華納的華納兄弟、HBO、CNN、TNT的優質內容帶給AT&T的1.44億移動用戶、1,562萬寬帶用戶及其旗下DirectTV3,325萬家庭衛星電視用戶。此前,擁有2,830萬用戶的Comcast也於2016年早些時候宣布收購夢工廠動畫。

中國由於幾大視頻網站和一線影視內容公司的市值相差不大,能夠影響大的產業格局的整合短期內還難以出現。在我們看來,在中國市場,未來最有可能發生整合的是擁有數以億計付費用戶的視頻網站和一線影視制作公司之間的整合。這樣的整合發生的前提必須是兩邊市值差距足夠大,至少在5倍以上,甚至是10倍以上。而在今天,A股上市的一線影視公司市值都在200-400億元之間,一線視頻網站的估值基本也在200-400億元之間(樂視網雖然市值高一些,但上市公司內還包含部分互聯網電視業務的價值),兩邊幾乎勢均力敵,旗鼓相當,這種情況下連誰整合誰都說不清楚,整合就自然更是無從提起。當然,這里面有一個變量,就是BAT。雖然它們各自旗下的視頻網站的估值還不夠大,但它們自己足夠大,因此如果它們直接出手,再分步完成內容公司和視頻網站的整合,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中國,因為BAT的存在,一切皆有可能。

視頻網站 娛樂報告 影視內容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06

靈活用工大趨勢下,這家公司如何以一站式兼職管理服務破解用工難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07/161090.shtml

靈活用工大趨勢下,這家公司如何以一站式兼職管理服務破解用工難題?
張曉軍 張曉軍

靈活用工大趨勢下,這家公司如何以一站式兼職管理服務破解用工難題?

小勞易管主要切入的是大中型客戶,包括滴滴、中智、達內等公司。

一個項目能不能用互聯網來突破,通常需要足夠大的規模和可利用互聯網來匹配雙方資源,兼職市場正好符合這兩大要素。2014年到2015年,分享經濟概念興起,熱錢湧入,市場上一度出現上百家互聯網兼職平臺,在經過補貼大戰與市場洗牌後,目前僅剩下十多家,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小勞易管,看看它是如何在混戰中找到自己位置的。

在傳統兼職招聘市場,用工形式相對粗放,中間經常會出現人員大量流失、薪酬糾紛等問題。對準這個痛點,小勞易管選擇的方向是以精細化用工為切入口,做兼職招聘的一站式管理平臺。

具體來說,在兼職招聘中,把人招進來只是一個開端環節,里面還牽扯到工作、業績評估以及薪資結算等一系列問題。對此,小勞易管推出了從員工招聘、崗位管理到財務結算的一站式SaaS服務,也就針對企業每個用工環節,進行需求的梳理,做相應的解決方案,讓企業清晰知道每一分錢花在哪里,以此幫助企業在用工過程中節省成本。

在企業級市場上,很多服務商都是選擇從某一細分領域切入,積累足夠的用戶再做平臺,小勞易管將自身定義為一站式服務平臺,內部包含培訓、薪資、風險管理等諸多板塊,對於創業公司做下來會不會很重呢?

小勞易管創始人李冠誌告訴i黑馬,現在兼職招聘市場,很多公司更傾向於媒體信息發布平臺,真正撮合的事情不去管。而要做好後續的兼職管理服務,必然需要很大的投入,一方面在於後臺系統的開發,另一方面是對需求的理解。從這件事情本質上講,不在於它的輕與重,在於你對需求的挖掘能否讓企業滿足,如果這個重沒有給客戶帶來適宜價值,那就沒有意義了。

840288299817313158_副本

小勞易管創始人李冠誌

除了做兼職管理的SaaS服務平臺,李冠誌還推出另一款產品兼職寶,主打求職招聘。相對來說,兼職寶更像是一個流量入口,撮合兼職交易,小勞易管則重在後端,將兼職管理服務從頭到尾精細化,減少用工成本。不難看出,二者結合起來的話,就形成覆蓋企業前端招聘到後端用工管理的全鏈條服務,由此在眾多互聯網兼職平臺中凸顯差異性。

在對準的目標用戶上,小勞易管主要切入的是大中型客戶,包括滴滴、中智、達內等公司,這些客戶的特點是體量大、穩定性強,此外,他們的簽單周期也會較長。除了為從大客戶上獲取穩定的收入來源,通過服務好大客戶來形成品牌效應,擴展新興市場也是小勞易管重要考慮的方向。

很多互聯網兼職平臺在這兩年的市場起伏中消亡,小勞易管成為僅存的幾家之一,那這是否意味著互聯網兼職市場趨冷了呢?李冠誌認為,在兼職招聘市場,目前傳統企業占據著主導地位,所有互聯網品牌加起來占不到2%的市場份額,在互聯網轉型的機遇下,還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至於那些陣亡的企業,一種是在熱錢湧入的情況下太急功近利,瘋狂補貼將自己逼入絕路,而另外一種則是缺乏對行業的深入理解,下意識認為這個行業容易入手,結果在發展過程遇到大量自身難以跨越的坑。

不可否認,兼職市場離錢很近,同時這個市場也存在著C端用戶忠誠度不高、跳單多、留存低等問題,這里面的不確定性甚至讓BAT這類的大公司也不敢輕易涉入,不過,在李冠誌看來,隨著人力成本的快速提升和國家監管加強,靈活用工市場將繼續擴大。而小勞易管未來要做的就是給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用工服務,打造安全的用工閉環,成為一座企業用工不可忽略的防火墻。

目前,小勞易管加上兼職寶團隊有70多人,創始人李冠誌先後在英國牛津大學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曾經在美國微軟研究院擔任研究工作,歸國後在北京華夏物聯網研究院擔任副院長。此前,小勞易管獲得了真格基金的天使輪投資和今日資本A輪融資。

兼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693

海洋能源勘探新突破: 這家中國企業交付了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鉆井平臺

2017年2月13日,中集集團宣布,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中集來福士”)建造的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1號”在煙臺命名交付。該平臺作業水深和鉆井深度上都沖破了世界記錄,並配備雙鉆塔,是全球最先進半潛式鉆井平臺。

該平臺也是中國船廠在海洋工程超深水領域的首個“交鑰匙”工程,具有里程碑意義。該平臺將由Bluewhale聯合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履行服務合同,進行海洋能源勘探。

“藍鯨1號”是中集來福士又一個“交鑰匙”項目,完成了從設計到采購、生產、調試至最終交付的總承包建造,並順利通過中油海安全運營管理體系認證,交付後即刻投入作業。該平臺采用FrigstadD90基礎設計,由中集來福士完成全部的詳細設計、施工設計、建造和調試,配備DP3動力定位系統,入級挪威船級社。

該平臺長117米,寬92.7米,高118米,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鉆井深度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鉆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鉆井平臺,適用於全球深海作業。與傳統單鉆塔平臺相比,“藍鯨1號”配置了高效的液壓雙鉆塔和全球領先的西門子閉環動力系統,可提升30%作業效率,節省10%的燃料消耗。

該平臺先後榮獲2014《World Oil》頒發的最佳鉆井科技獎以及2016 OTC 最佳設計亮點獎。2015年5月,李克強總理在巴西“中國裝備制造業展覽”上,參觀了“藍鯨1號”模型,為平臺點贊。

“藍鯨1號”擁有27354臺設備,40000多根管路,50000多個MCC報驗點,電纜拉放長度120萬米。作為最先進一代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鉆井平臺,該平臺不僅在物理量上遠超於其他項目,而且在設計建造過程中,克服了技術攻關、項目管理、全球采購、實際作業應用等諸多挑戰。

“藍鯨1號”的鉆井系統采用了雙鉆塔、液壓主提升、巖屑回收、超高壓井控等大量的新技術。中集來福士首次深度參與平臺鉆井系統的設計、拆包采購、設備安裝、MC、調試等關鍵環節,完成了大部分的自主設計以及完全的自主建造和鉆井調試,這標誌著中集來福士走通了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鉆井大包之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280

關於AI的革命,美圖這家公司也參戰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4/161471.shtml

關於AI的革命,美圖這家公司也參戰了
闌夕 闌夕

關於AI的革命,美圖這家公司也參戰了

以前叫囂著要用麻將放倒AI的網友,也開始噤若寒蟬了起來。

本文由闌夕(微信ID:techread)授權i黑馬發布。

2016年3月AlphaGo對李世石4:1的戰果,似乎拉開了人工智能在面對人類時連續斬獲勝局的開端。此後,2016年底AlphaGo披著Master這個馬甲把中日韓數十位圍棋高手陸續拿下。2017年1月,名為Libratus的人工智能在美國大河賭場的德州撲克比賽上,輪流擊敗了4位人類高手,斬獲了177萬美元的籌碼——終於,當時叫囂著要用麻將放倒AI的網友,也開始噤若寒蟬了起來。

從圍棋這種依賴「殘局計算」的模式,到德州撲克這種典型的「不完美信息」遊戲,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勝利之間的間隔時間甚至不到一年。雖然兩項技術分別來自不同的研發團隊,但是這也足以暗示AI的革命浪潮已經進入燎原階段。

早在2016年的時候,就有數據分析公司指出,2015年全球關於AI的投資總額比2014年增長了50%之多。而純AI方向的初創公司初步統計超過900家,總體估值達到87億美元。隨後又有數據預測,2020年AI的全球市場規模會達到183億美元。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融資數據可以顯示出,2016年開始,A、B輪投資規模開始上升——雖然天使輪的比例依舊龐大——這意味著更多的人工智能公司活了下來,並且能夠進入新的里程。

然而盡管數據如此令人欣慰,AI在民間的認知程度依舊不高。AlphaGo戰勝人類的新聞曾經彌漫了所有的社交網絡,而絕大多數的網友只是抱著看熱門的心態圍觀起哄,另外一部分人則在憂心人工智能那些並不存在的威脅性。普通大眾對於人工智能的認知,多半來源於聳人聽聞的小道消息,抑或是好萊塢大片,在這些信息中AI是以一種孤立於人類文明之外的形態出現的——甚至可能還會成為人類文明的終結者。

實際上AI並非意味著對人類智力的排除,也不一定都是無人駕駛這種具有顛覆意味的項目。反而,已經有很多AI技術悄無聲息地走入了大眾的生活之中。例如自然語言處理就最常見的一個方向,Google Translate在2016年年中的時候終於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使得翻譯的錯誤率降低了80%。電子商務和廣告對人工智能也有諸多應用,用來優化自己的推送。而醫療行業和金融行業普遍被預測為下一個爆發點,輔助診斷和風險評估是人工智能的下一幕重頭戲。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硬件廠商也在布局AI,意圖通過AI在軟件方向的加成提升自己的產品力。例如美圖公司最近發布的新手機美圖T8,就讓自己的拿手本領美顏功能和AI來了一次華麗結合。在美圖T8的拍攝中,除了原有的自帶美顏效果之外,還可以自動識別鏡頭中的人臉,根據不同人臉的年齡、性別等給出不同的美顏方案。而且這種AI美顏功能在合照中也能奏效,男性和女性在合照時只有女性用戶會被深度美顏。

人臉識別已經不算是人工智能里的新鮮話題,也早就出現在諸如自動對焦等和鏡頭有關的應用中。所以這次和美顏功能的結合並不能說讓人意外,但是卻也展現出AI親民而有誘惑力的一面。AI技術通過獨具匠心的設計,的確可以成為硬件配備的極好助力——美圖T8提供了前置雙像素攝像頭並且配上了OIS光學防抖技術,再加上前置補光燈,這毫無疑問會是一臺自拍效果絕贊的機器。

也許有人會覺得美圖T8中的人工智能只是對美顏功能做出了一些微小的改善而已,但是關於AI的布局,對企業其實意義重大。有人調查了英國226家獨立的AI軟件公司,其中有9成表示自己的技術會是B2B的,也就是說預備銷售給企業的。這個數據不難看出目前有多少企業對AI有著自己的野心,而美圖4.46億月活躍用戶提供的數據集,足以支撐這個野心所需要的學習資源。

在今年1月的時候,蘋果終於宣布,要加入去年由微軟、IBM、Alphabet、亞馬遜和 Facebook組建的AI聯盟。由於這個聯盟在成立之初所表達出來的開放態度,和蘋果一直堅守的研究方向嚴格保密作風相悖,所以這次入盟多少有些令人關註。但是很顯然,即便是蘋果也沒辦法否認要在人工智能方向上搶占先機,是值得犧牲一些東西的。技術和數據的互通有無,人才儲備和流動,參與空白討論的話語權,這些都是越早踏足就越早擁有的利益點。很顯然美圖公司,也是有此領悟的。

在未來,人工智能很顯然是會對很多行業有著顛覆性的改變的。但是目前無可否認,AI還處於一種很初級的發展階段中。在2017年的CES「美國消費電子展」上,人工智能是其中很顯眼的主流話題之一。但是無論是智能家電中AI的應用方式和結果,還是單獨的AI創意產品,都還沒有足夠成熟的展現。

而另一個方向上來說,很多硬件設備,比如智能手機,已經進入了同質化競爭的狀態。一邊是尚在探索的新興領域,一邊是已經疲勞的配置競爭,美圖選擇用AI來對自己的軟件進行突破,既是對AI市場的搶先插足,也是對產品布局的一次革新手段。畢竟,「AI」這標簽在手機領域里還無人搶占,如果能拔得頭籌,對企業的未來之路有著不言而喻的巨大利益。

「黑科技」這個詞,在各類新聞頭條中出現得越來越頻繁。還記得當年3D打印技術剛剛問世的時候,驚呼的風浪也是席卷了全球所有的社交網絡。然而熱潮退去之後,3D打印悄無聲息進入民用空間,直到某天牙科醫生拿出3D打印的牙冠之後,可能躺在牙椅上的網友才會感慨原來自己離黑科技已經如此之近。

AI,其實也會走過這樣的步伐。美圖T8中的黑科技只是一個小開始,新的技術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生活的某個拐角處。這場革命,聲勢浩大的開始,潛移默化的變成日常的一部分。李開複曾經這樣談論AI對人們以後的影響:可能大家考慮就業的時候,應該嘗試那些不會輕易被AI取代的工作。那麽在美圖越來越強的攻勢下,影樓後期這個職業顯然不是其中之一了。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858

1億美元融資!這家智能機器人企業創造了什麽

人類的大腦與計算機的差距有多大?

日前,在全球首家雲端智能機器人運營平臺發布會上,國家首批“千人計劃”專家、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曉慶稱,跟人腦比,同水平的電腦的重量和它的耗能都超過人腦100萬倍,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想用芯片做一個和人腦一樣聰明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不可能扛起“大腦”。

具體來說,人類大腦里面有1000億神經元,並且人腦平均重量只有1000克,平均耗能大概是40瓦。人腦的每一個神經元相當於300個輸入和300個輸出芯片,如果用45納米的芯片,需要2000噸重的芯片才能夠實現人類大腦,並且要耗電27兆瓦。

黃曉慶解釋說,之所以難以將機器人“大腦”縮小到人腦般大,是因為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人類大腦是生物機制的導電系統,是用離子技術,但是計算機是用電子機制導電,電子和離子的效能差異從功率上來講,就差了100萬倍。所以人類無法造出一個等效體積的機器人“大腦”,除非有一天能夠用生物基因制造一個機器人。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只能把“大腦”放在雲端。

雲端智能機器人

2010年,IBM的Watson超級智能計算機在美國電視益智問答遊戲節目“Jeopardy”中擊敗人類一戰成名,2016年,阿爾法狗在圍棋上打敗了人類圍棋高手,這讓黃曉慶更加確信人類能夠真正制造出人工智能機器人。

在黃曉慶看來,要做一個智能機器人首先要具備三個要素:強大的雲、強大的網絡,以及強大的機器人的本體。把一個強大的大腦和一個強大的網絡連接在一個機器人的本體上,形成通用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這個過程將相當長,也許要10年。

黃曉慶說,“一旦將‘大腦’搬到雲端,這個雲端里面除了雲端的算法之外,還可以結合人工的輔助,使用AI(人工智能)與HI(人類輔助)相結合的深度學習平臺來習得‘智慧’,將一些巨大的、複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幹個有效的、可以解決的問題,最終用人類的智慧來協助機器人解決問題,同時又產生商業價值與商業特性。”

為了完成這樣的工作,達闥科技形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架構體系,即“設計一個通用型的、從雲到網到端一直到手機的新型安全架構”。對此,黃曉慶表示,機器人可以不聰明,但機器人不能不安全。機器人如果不安全,黑客將可能遠程控制家里的機器人,這後果非常可怕。

為此,達闥科技正在部署一個全球覆蓋的高速安全骨幹網(VBN),並研發了全球首款專門為雲端機器人打造的雲端智能控制終端“DATA”系列產品。依靠這些核心技術,達闥科技實現了獨創的移動內聯網雲服務(MCS),為雲端機器人的遠程操控構建了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同時,也為實現下一代企業移動信息化提供了關鍵的“雲網端”安全架構。

黃曉慶為機器人安裝雲端智能控制終端DATA

在發布會上,達闥科技宣布已完成1億美元的A輪融資,這也是目前國內人工智能領域創業項目中最高的。此前,達闥科技在2016年5月,已獲得軟銀、富士康、華登資本等機構的30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黃曉慶說,“投資機構更加關註國內人工智能發展,智能雲端是與世界服務型機器人競爭的重要平臺。”

目前,作為機器人實體和雲端大腦之間的連接器,雲端智能控制終端DATA平臺和部分架構已經投入了商用。比如,DATA已經被部分企業試用,並將於4月份接受公開預訂;移動內聯網雲服務已經在中再保險、金地集團等客戶處建設完成並應用。

達闥科技首席科學家李強博士介紹雲端導盲機器人META

此外,達闥科技啟動的雲端導盲機器人META項目,是其首款雲端智能穿戴設備。META將以頭盔的形態,為視力障礙人群提供人臉識別,物體識別,路徑規劃,避障等服務。從今年3月份開始,達闥科技將與房山區政府合作建設雲端導盲機器人協同研發中心為視障人士提供試點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