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億美元融資!這家智能機器人企業創造了什麽

人類的大腦與計算機的差距有多大?

日前,在全球首家雲端智能機器人運營平臺發布會上,國家首批“千人計劃”專家、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曉慶稱,跟人腦比,同水平的電腦的重量和它的耗能都超過人腦100萬倍,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想用芯片做一個和人腦一樣聰明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不可能扛起“大腦”。

具體來說,人類大腦里面有1000億神經元,並且人腦平均重量只有1000克,平均耗能大概是40瓦。人腦的每一個神經元相當於300個輸入和300個輸出芯片,如果用45納米的芯片,需要2000噸重的芯片才能夠實現人類大腦,並且要耗電27兆瓦。

黃曉慶解釋說,之所以難以將機器人“大腦”縮小到人腦般大,是因為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人類大腦是生物機制的導電系統,是用離子技術,但是計算機是用電子機制導電,電子和離子的效能差異從功率上來講,就差了100萬倍。所以人類無法造出一個等效體積的機器人“大腦”,除非有一天能夠用生物基因制造一個機器人。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只能把“大腦”放在雲端。

雲端智能機器人

2010年,IBM的Watson超級智能計算機在美國電視益智問答遊戲節目“Jeopardy”中擊敗人類一戰成名,2016年,阿爾法狗在圍棋上打敗了人類圍棋高手,這讓黃曉慶更加確信人類能夠真正制造出人工智能機器人。

在黃曉慶看來,要做一個智能機器人首先要具備三個要素:強大的雲、強大的網絡,以及強大的機器人的本體。把一個強大的大腦和一個強大的網絡連接在一個機器人的本體上,形成通用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這個過程將相當長,也許要10年。

黃曉慶說,“一旦將‘大腦’搬到雲端,這個雲端里面除了雲端的算法之外,還可以結合人工的輔助,使用AI(人工智能)與HI(人類輔助)相結合的深度學習平臺來習得‘智慧’,將一些巨大的、複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幹個有效的、可以解決的問題,最終用人類的智慧來協助機器人解決問題,同時又產生商業價值與商業特性。”

為了完成這樣的工作,達闥科技形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架構體系,即“設計一個通用型的、從雲到網到端一直到手機的新型安全架構”。對此,黃曉慶表示,機器人可以不聰明,但機器人不能不安全。機器人如果不安全,黑客將可能遠程控制家里的機器人,這後果非常可怕。

為此,達闥科技正在部署一個全球覆蓋的高速安全骨幹網(VBN),並研發了全球首款專門為雲端機器人打造的雲端智能控制終端“DATA”系列產品。依靠這些核心技術,達闥科技實現了獨創的移動內聯網雲服務(MCS),為雲端機器人的遠程操控構建了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同時,也為實現下一代企業移動信息化提供了關鍵的“雲網端”安全架構。

黃曉慶為機器人安裝雲端智能控制終端DATA

在發布會上,達闥科技宣布已完成1億美元的A輪融資,這也是目前國內人工智能領域創業項目中最高的。此前,達闥科技在2016年5月,已獲得軟銀、富士康、華登資本等機構的30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黃曉慶說,“投資機構更加關註國內人工智能發展,智能雲端是與世界服務型機器人競爭的重要平臺。”

目前,作為機器人實體和雲端大腦之間的連接器,雲端智能控制終端DATA平臺和部分架構已經投入了商用。比如,DATA已經被部分企業試用,並將於4月份接受公開預訂;移動內聯網雲服務已經在中再保險、金地集團等客戶處建設完成並應用。

達闥科技首席科學家李強博士介紹雲端導盲機器人META

此外,達闥科技啟動的雲端導盲機器人META項目,是其首款雲端智能穿戴設備。META將以頭盔的形態,為視力障礙人群提供人臉識別,物體識別,路徑規劃,避障等服務。從今年3月份開始,達闥科技將與房山區政府合作建設雲端導盲機器人協同研發中心為視障人士提供試點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