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戴賽鷹&陳海濱:中國眾籌第一組合,教你玩轉粉絲經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228/154442.shtml

導讀 : 案例適用人群: 1、希望借助互聯網手段,快速完成品牌從0到1過程的創業者; 2、希望學習如何在社群中成長,了解粉絲經濟和互聯網眾籌的創業者; 3、希望有辦法尋找生命中的他和她(合夥人),從而搭建優秀團隊的創業者; 4、希望融資,卻缺乏經驗的草根創業者(陳海濱本身又是黑馬金融的合夥人)。

創業圈內,很少有組合能像戴賽鷹和陳海濱的“三個爸爸”組合一樣,在線上與線下同時擁有完整的方法論和具體實操經驗。不僅如此,他們也是社群營銷和粉絲運營的開拓者與實戰大師。作為一款新產品,“三個爸爸”在巨頭雲集的空氣凈化器領域,短短時間聚起無數粉絲,實現千萬級眾籌,創造了行業奇跡。他們引爆市場的故事,已成為一個傳奇案例,並在2015年中引發諸多效仿。

“三個爸爸”是智能硬件領域粉絲經濟有關理論的真正創造者。如果說,“小米”的成功開創了互聯網營銷沖擊傳統產業的先河,但雷軍本人過往的光環使他具有獲得粉絲的先天優勢,因而難以被複制。那麽,“三個爸爸”品牌的建立,則完全靠社群力量和精準的戰略設計,短時間內獲得無數鐵粉,僅用一個月時間就眾籌1122萬元,完成了品牌從0到1的積累;隨後,“三個爸爸”第三代“守護天使型”發布7天,銷量達到260萬,品牌傳播數超過500萬次,實現從1到N的裂變;如今,他們已不滿足於局限在空氣凈化器領域,即將推出“哆啦A夢”機器人產品,眾籌目標一個億……只是此時,無論他們再創出什麽樣的佳績,人們都已不會再感到意外。

然而,所有的外部觀察,所有的效仿者都僅見其皮毛,“三個爸爸”的成功,背後是一整套與市場環境轉換,以及戴、陳等創業者個人素質密切相關的創業要素。在戰略設計層面上,其立足高端的品牌化設計如何取得市場的認可?在戰術操作層面上,如何調動商圈的力量實現社群營銷,以及如何整合資源適時形成市場爆點?這些都是謀定後動的產物,並且有著強大的方法論作為支撐,其價值遠非一時一事所能涵蓋。

而這些“背後的秘密”,這些背後的方法論,戴賽鷹和陳海濱從未在黑馬社群之外完整公開。

即使拋開“三個爸爸”的案例不談,戴賽鷹和陳海濱這兩個人也都是創投圈內值得追隨的“大哥”級人物。他們都是連續創業者,也都是營銷大師,但在內在的性格與特長上,他們又有著顯著的不同。

戴賽鷹是一位具有極強邏輯思維和戰略制訂能力的模式鍛造與營銷設計專家,多年前的線下時代,就曾締造婷美僅用26天火爆全國的銷售奇跡。他在眾籌、冷啟動、熱傳播,以及社交網絡場景營銷等方面頗有經驗,並且手中握有大量營銷資源。他之所以加入黑馬社群,是因為發現“黑馬真的是個可以創造奇跡的社群”,為黑馬文化所感召,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從黑馬社群中得益,也讓黑馬文化傳承下去。

而陳海濱則是一位感情豐富,並且創業生涯也頗為曲折的資深創業者,早在2011年就加入了黑馬社群,他在健之路、糖果雲等公司的創業經歷讓人印象深刻,對黑馬社群有著特別的歸屬感。他特別擅長發現人才和培育優秀創業團隊,也是一位營銷、傳播大師,許多黑馬兄弟都清楚:“做新產品推廣時,讓陳海濱幫你想三句話,肯定就會爆。”除此之外,陳海濱在醫療與大健康行業擁有十幾年積累,特別是他從草根創業者起步,在黑馬社群中一步步完成了自我凈化和升級,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和多個創業項目的“天使”,如今更在黑馬基金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為想融資的學員們提供很多幫助。

因此,與戴賽鷹和陳海濱的“三個爸爸”組合為伍,除了能享受一場關於社群眾籌和粉絲營銷的案例與實戰盛宴,更能學習一個品牌從0到1再到N發展的精髓,實現個人事業的進階。

戴賽鷹&陳海濱(專題) 創業方法論

1、社群:一個新品牌的快速成長空間

絕大多數創業,其成敗的最終判斷標準,在於能否創造出一個被目標消費者群體認可的品牌。但當前的市場環境其實對初創業者非常不利,因為供給側的“過剩”幾乎成了普遍現象,如果遵循傳統商業路徑,新的品牌很難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突圍而出。好在現在有了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和粉絲經濟的出現,給草根創業者帶來了新的機會,讓他們可以轉換市場場景,通過社群場景產生消費,形成品牌口碑的原始積累,這也正是當下移動互聯網創業的主要魅力所在。

但是,在社群中創造品牌,遵循著與傳統商業環境中完全不同的商業邏輯。在這一過程中,產品的評價體系相對於傳統商業環境會產生變化,因為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以及社交網絡的互動因素,會帶來新的對話方式與新的評價標準。除此之外,創業者也需要更好地利用數字化管理工具,方能提升效率,建立壁壘,最終,效率上的提升是互聯網品牌戰勝傳統品牌的法寶,它可以確保在互聯網營銷的熱度冷卻之後,創業公司仍能保證持續發展。

“三個爸爸”品牌的創生過程,就發生在這樣一個品牌成長環境由傳統商業環境轉向社群的過程。與“小米”手機類似,他們充分利用了互聯網和社群的放大效應,但與小米的雷軍本人自帶光環不同,“三個爸爸”品牌的建立,則更具有可複制的價值:

案例緣起於2014年2月,北京的一個重度汙染天,戴賽鷹、陳海濱和宋亞南在北京的一家餐廳里為自己孩子的呼吸健康發愁——之前他們在各大賣場找尋一番,竟然找不到一款專為兒童使用的空氣凈化器。而定位於一般人群的凈化器,性能稍好的價格昂貴,價格適宜的效果差強人意,似乎就找不到一款質優價廉的產品。難道這是個死結嗎?

無奈的現實和選擇的局促強烈刺激了這三個爸爸的神經,而這三個爸爸本來也不是什麽安於現狀的人。戴賽鷹,原婷美副總裁,商界營銷奇才;陳海濱,創業老兵,自營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宋亞南,清華高才,互聯網創業先行者;三人均有“涉黑”的記錄——戴賽鷹是黑馬會會員,陳海濱和宋亞南均為黑馬營二期學員。他們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商機。通過黑馬營同學,他們找到了有空凈行業背景的李洪毅,迅速組建了一支來自凈化器科研機構、電子產品制造和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牛人團隊。多方征詢意見並反複商議後,他們決定按照“重度垂直”的思路,把目標客戶群收窄,為普天下兒童打造一款專用的空氣凈化器。2014年3月,他們註冊成立了三個爸爸家庭智能環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父愛情懷”和“爸爸精神”,使他們的創業的項目由“生意”變成了“事業”。2014年3月,他們的故事和決心打動了同樣是父親身份的高榕資本合夥人張震,獲得了張震分期給付的1000萬美金的投資。4月,在張震的引薦下,他們贏得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的青睞,與分眾傳媒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行業大咖的幫助下,三個爸爸團隊從4月份開始著手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和研發。他們通過微信等新媒體工具,先後訪談調研了700多位父母,找出65個空氣凈化器的需求痛點,最後歸納總結成12個焦點。經過多次實驗試產,三個爸爸團隊最終打造出一臺足以讓市場“尖叫”的新型智能空氣凈化器。同年8月,他們與創業家傳媒“i代言”團隊合作,在創業家黑馬會全球路演中心舉行新產品發布會。

在獲得高榕資本1000萬美元的投資之後,三個爸爸事實上是不差錢的。但是為了推廣和傳播品牌,三個爸爸公司決定上線京東眾籌,創業家“i代言”團隊承諾為三個爸爸對接京東眾籌資源。

9月11日,創始人陳海濱撰寫並發文《三個爸爸與黑馬不得不說的事兒——感謝此生有你同行》。在文中,陳海濱動情地講述了自己在黑馬商幫的支持下走出創業人生低谷的故事,真情流露,打動了很多黑馬兄弟:“如果讓我用最濃縮的詞去評價黑馬營,我想用‘溫暖’和‘力量’兩個詞。謝謝黑馬營、黑馬會,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找回自己,找到我們的事業平臺。謝謝牛文文——創業界的思想家和導師……我們需要你的關註,請你在未來為我們,也為自己加油。”應該說,在大幕拉開之前,這樣一首序曲是一種絕好的情感鋪墊,文章悄然拉近了黑馬商幫和三個爸爸的距離,黑馬陣營成為三個爸爸沖鋒陷陣的後盾。

9月12日,《創業家》雜誌微博發問,如此泱泱大國,為何至今沒有千萬級眾籌?當天4個小時後,創始人戴賽鷹在微博發出豪言壯語,表示要代表黑馬商圈沖擊千萬級眾籌。這個宣言一經發布,就得到了黑馬導師牛文文、黑馬大師兄楊守彬的關註。牛文文在微博發出聲援:“把不靠譜變靠譜,本來就是咱黑馬精神”。

9月15日,三個爸爸發布京東眾籌預告。因為有了創業大佬的支持,黑馬商幫的兄弟都被發動起來了。在微信朋友圈,三個爸爸先後完成了三輪共計三千個集贊任務,得到了京東眾籌首頁資源、京東商城首頁資源和分眾傳媒贈送的兩周分眾傳媒廣告支持。9月22日正式發布眾籌,開盤半小時內即籌到50萬元資金,當天中午即攀升到100萬,眾籌首發日籌資金額達到200萬元人民幣,創造了中國互聯網眾籌的新紀錄。

此後的一個月里,三個爸爸又設計推演了一系列事件營銷,包括微博約戰、 優酷辯論、送檢權威機構制造病毒營銷等環節,整個過程中,充分調動和發揮了粉絲的的力量,引起了大眾關註,及時地對前期黑馬商圈的傳播形成了接力。在一輪又一輪的宣傳攻勢下,三個爸爸的眾籌最終在2014年10月22日上午落下帷幕,創造了高達1122萬元眾籌金額的驕人成績。

事後來看,整個眾籌活動是一氣呵成的,但卻離不開前期的精心布局和活動過程中準確的環節控制。眾籌上線的10月前後,正逢北京遭受史上最為嚴重的霧霾天氣,這是天時。選擇京東這個強勢品牌合作,這是地利。而整個眾籌活動的策劃、組織和落實,顯示了團隊整體較強的計劃力、組織力、控制力和執行力,這是人和。誠然,三個爸爸眾籌的成功,某種程度上得益於明星企業家的幫助,如創業黑馬集團的牛文文,分眾傳媒的江南春等,但這卻反應了團隊高超的資源整合能力。

眾籌活動成為三個爸爸在粉絲經濟生態中建立和傳播品牌,實現產品營銷的重要環節。在整個活動中,不可忽視的是粉絲團的作用。三個爸爸團隊深諳粉絲經濟的奧秘,在最初產品調研的階段,就組建了產品粉絲團,後來在傳播階段又建立了傳播粉絲團。營銷活動中,兩個粉絲團無縫連接,在社交網絡上接力轉發傳播,形勢十分喜人。整個過程,三個爸爸遊刃有余,手到擒來。總體而言,人努力,天幫忙,最終成就了京東史上第一眾籌。

在黑馬學院的課堂上,戴賽鷹曾闡述過他對此的思考:“移動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我們很多的生活方式。我認為這個時代最核心的詞是社交,社交關系正在推翻和打亂過去很多的商業規律。我們現在會看到很多很奇怪的企業,比如小米,最近還有很多的爭論,有人認為小米不應該做很多生態鏈上的產品。但其實我們發現小米是有它明確的生態圈布局的,而投資人對小米生態圈的布局是非常認同的。現在小米的生態圈布局已經不是再賣產品掙錢了,比如說小米在2014年11月份的時候,做了一輪空氣凈化器的融資,當時他們的空氣凈化器產品還沒有上市,估值2500萬美元。小米花了幾百萬人民幣的前期投資,推動了一個估值2500萬美元的企業。他的玩法已經是產品、資本和用戶連在一起的新玩法了,這是以前沒有過的。”

據了解,“三個爸爸”也在做兒童智能產品品牌的生態圈。他們的VR產品以及智能機器人產品也即將推出。

2、粉絲:意味著你的商業模式變革。

粉絲這個詞,由來已久。自有偶像出現,粉絲這個群體也就相伴而生。如果追溯一下源頭,粉絲這個詞最初明確使用,應該是從前些年“超女”、“快男”等選秀活動開始的。後來,粉絲現象從娛樂圈逐漸擴散到體育圈、文化圈,一些文化界名人也相應地有了固定的粉絲群體,逐漸衍生為一種“粉絲文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粉絲群體聚集的地方,必有生意可做,於是“粉絲經濟”誕生。粉絲經濟最有力的實踐者,當屬喬布斯。喬布斯以他“改變世界”的情懷聚集了難以計數的“果粉”,擁有了大批擁躉,於是便有了蘋果手機的曠世勝景——為了獲得一部蘋果手機,粉絲們不惜“以腎換之”。在國內,從小米CEO雷軍,到《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和錘子手機CEO羅永浩,都以經營粉絲群體為其生命線。

三個爸爸的案例也是玩轉粉絲經濟的經典演練。在戴賽鷹看來,粉絲經濟絕不止是營銷,而是一種商業模式的變革。用戶變粉絲,不是一種營銷技巧,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在社群經濟和粉絲經濟中,產品的品牌直接依賴於用戶的口碑。打造品牌,須先做忠誠度,再做知名度,這與傳統商業模式正好相反。要以產品概念為圓點,定義你的粉絲,針對你的用戶群,考慮怎樣把用戶變成粉絲,然後從原始粉絲團出發,去建構用戶的平臺設立方式。這個方法,做任何產品(除了2B的產品尚未完全驗證),所有2C的產品都可以,而且你在這個行業做到第一,你就可以顛覆這個行業。但是再過五年,所有人都這麽玩,我想也沒人能贏。所以必須要走在別人前面。

過去,人們提到品牌形象,其實講的是大眾形象。但是在粉絲經濟中,形象都是小眾形象,剛開始產品不必讓太多人知道,就讓一部分人知道就可以,然後在用戶與產品一起成長完善之後,通過這一小部分人影響大家。利用粉絲的力量打造口碑,以口碑打造品牌。

按照“三個爸爸”的方法論,在這種新的商業模式中,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企業和用戶零距離、互依存。

經由移動互聯網而形成的人與人、用戶與企業的溝通,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便捷而高效。對企業來講,企業可以隨時隨地找到用戶,關註用戶,並藉由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這與傳統企業不一樣,傳統企業對用戶的認識是模糊的,混沌的。反過來,用戶也可以隨時隨地與企業溝通,譬如發現產品有問題,可以直接通過微博、微信等工具找到企業。這告訴我們,企業和用戶因為移動互聯網已經是零距離了,雙方溝通的成本已經降到極低,資源配置效率也大大提升。

另一方面,企業和用戶又是相互依存的。企業需要用戶的聲音持續改進產品和服務,而用戶通過移動互聯工具更加便捷地反饋聲音,從而獲得更加及時的服務。如果企業不理會用戶的訴求,用戶的負面聲音就會在互聯網上發酵。在某種程度上,信息控制權已經開始向用戶轉移了。 

其次,粉絲經濟的核心是粉絲的參與。

企業和用戶零距離、互依存,促使企業必須時刻關註用戶的需求動態,這對企業的經營觀念造成沖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必須以人為核心,企業做生意,首先關註的是人,然後才是產品。企業對用戶需求的持久關註,會贏得用戶對其品牌的認同感,忠實的用戶就變成了企業的粉絲,他們會長久地追隨一個品牌,陪伴品牌成長,粉絲經濟應運而生。

粉絲經濟的核心是參與,粉絲不再簡單地是產品的消費者,而且是下一代產品的設計者。由此,可以引申出三個基本邏輯:

(一)從產品來講,用戶模式大於一切工程模式。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均由粉絲的體驗和需求派生。在本案例中,三個爸爸凈化器的一切賣點都源於其產品粉絲團的需求痛點。他們把調研階段挖掘的65個需求痛點提煉成12個焦點,產品的研發制造都是針對性地解決這些痛點。

(二)從品牌來講,品牌的建立和傳播,都必須強調粉絲的參與感和參與行為。三個爸爸案例中,正是其堅實的產品粉絲團和傳播粉絲團的良性推動作用打造了品牌的知名度,客觀上使品牌成為企業與粉絲的共謀。

(三)從服務角度講,服務成為企業產業鏈中舉足輕重的一環。服務質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口碑,進而影響品牌的美譽度。

“三個爸爸”非常重視的一個動作就是在遵循粉絲經濟商業邏輯的基礎上,打造產品粉絲團和傳播粉絲團。從最初產品調研階段深度溝通的700多位父母群體中沈澱下來的100多位“偏執狂爸媽”,成為三個爸爸產品粉絲團的基礎;而整合利用黑馬商圈資源打造的夢想天使粉絲團,以及後來推出的愛心檢測活動積聚的明星爸媽,都成為其傳播粉絲團的重要組成人群。三個爸爸重視粉絲的參與感,尊重用戶的能動性發揮,在整個品牌建設和傳播的過程中,包括幫助三個爸爸沖擊千萬級眾籌的過程中,粉絲團都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總之,企業對粉絲參與的重視和精心管理,會促成粉絲與企業的良性互動,從而激發出源源不斷的購買力和購買行為。只有尊重粉絲的角色認知,粉絲效應才會逐漸擴大,經濟效益也才能持續發生。因此,這又引出了下一個知識點,即粉絲文化的建設。

第三,粉絲經濟講究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價值理念的傳達。

企業管理的最高層次,是以企業文化的柔性手段實現對企業的管理。具體來講,就是利用企業文化的人文力量,促使員工認同企業核心價值觀和理念,自覺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貢獻於實現企業組織目標的過程中,把個人的行為統一於企業行為的共同方向上,從而凝結成推動企業發展的巨大動力。顯然,傳統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是局限於企業本身內部的。但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在粉絲經濟生態中,企業文化的建設就不再限於企業內部,而是擴展到企業粉絲所在的整個社群。這是因為,在粉絲經濟生態中,粉絲重度參與企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品牌就成為企業和粉絲的共謀。因而,粉絲經濟必須講究在社群中進行企業文化的建設,將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理念傳達給社群,用企業文化理念打造整個生態鏈,這包括企業戰略制定、產品設計研發、技術選擇和團隊建設各個方面。

蘋果,不只是產品,也不簡單是個品牌,蘋果首先是一個信念——改變世界的信念。喬布斯正是用這種信念征服了全球無數粉絲,而成為風行世界的創新品牌。在國內,小米的“為發燒而生”,錘子手機的“工匠精神”都獲得了部分粉絲的認同與擁護。

在本案例中,三個爸爸同樣走這一路線,他們用“父愛情懷”和“爸爸精神”贏得投資人的信任,獲得粉絲和用戶的青睞。戴賽鷹認為,用企業情懷和文化打造好生態鏈,研發、設計、生產都不會是問題。有一個例子,三個爸爸團隊在最初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曾經就使用靜電除塵技術還是HEPA濾網技術有爭議。靜電除塵技術零耗材,後期維護成本低,但有可能會產生臭氧,造成二次汙染。團隊存在爭議時,戴賽鷹就問:你會給你的孩子使用這樣的凈化器嗎?既然不給自己孩子用,為什麽造出來給天下的兒童使用?所以企業有情懷,對技術選擇、團隊管理都有好處。

與傳統的物質經濟以需求為動力不同,粉絲經濟是以追求為動力的。所以,以“需求”為方向的傳統商業模式要轉變為以“追求”為方向的粉絲經濟商業模式。因為情懷和信念的原因,粉絲甚至可以容忍企業短期的不足,期待它的成長,這是願景的力量。

第四,碎片化、場景化的互聯網生活狀態使得社會化營銷最有效。

移動互聯網技術使人們隨時隨地的交流互動成為可能,人們在地鐵上、茶歇時,隨時都可以與自己的朋友圈子形成社交互動。人們離傳統的傳媒載體越來越遠。一個可見的現象是,當下生活在網絡世界中的人,已經很少看電視了。因此,粉絲經濟生態中的企業,品牌營銷要重視新媒體工具,而且尤其要擅長社會化營銷。粉絲在閑暇時間在社交媒體上手指一劃,一個轉發,就會把傳播推進一步。

另外,移動互聯社交具有場景化的特征,人們對於圈子里的場景化的故事尤為關註,而社會化營銷靠的就是內容取勝,靠有情懷的故事。這就啟示企業要善於以有情懷的故事制造傳播,制造事件營銷,因為熱點事件的持續發酵有利於傳播。

戴賽鷹認為,相比於傳統企業大打傳統廣告的營銷方式,粉絲經濟的初創企業應該更多使用社會化營銷的傳播手段,一是因為用戶的生活已經碎片化,二是因為社會化營銷的傳播成本更低。具體的方法,就是在社交網絡平臺上或者利用新媒體工具將有情懷、有格調的故事讓粉絲傳播出去。

3、營銷:超越產品的物理層面,販賣信念。

在傳統營銷學的經典理論中,特勞特的“定位理論”被認為最具實戰價值。但是許多創業者在應用定位理論時都會發現,這一理論雖好,卻難以下手。當一名新進入某個行業的創業者,想通過營銷手段為自己在消費者心智中定位的時候,已經找不到消費者心里有,但是還沒有被占掉的東西。因為行業已經發展多年,不可能還有非常好的定位概念留著等著你。

這時,就需要超越物理層面,進入精神層面,征服用戶的靈魂。也就是說,要超越產品的物理分析,不止是賣產品,而是必須要賣信念的。

在這方面,最好的傳播方式就是講故事,講一個有溫度有情感的故事,讓粉絲產生共鳴。

在獲得高榕資本1000萬美元投資後,“三個爸爸”團隊信心膨脹,曾一度動搖“為孩子制造一臺安全可靠的凈化器”的信念,想以NewBee的品牌做泛人群產品。正當其對產品概念舉棋不定之時,另一位黑馬連營連長,微播易的徐揚曾給他們很大幫助,徐揚建議他們還是要聚焦。實際上,張震之所以給他們投資,也是被這一理念打動,認為這個情懷既然可以打動自己,也就可以打動天下父母。黑馬兄弟的話讓他們豁然開朗,開始註重講爸爸為孩子造凈化器的精神,這一信念被稱之為“爸爸精神”,不但要用最好的材質和技術,而且不能容忍有任何一處設計會傷害孩子的健康。戴賽鷹與陳海濱提煉爸爸的精神,一直把它貫穿在所有的環節當中,包括團隊的激勵。

以此為原點,“三個爸爸”團隊對粉絲經濟生態中的品牌營銷方式進行了精彩演繹:

首先,他們以“共贏”思維借力於強勢平臺。強勢平臺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想借力,必須以“共贏”思維使得價值鏈的多方(至少是雙方)受益。三個爸爸營銷的成功,借力於如下兩個強勢平臺:其一是創業家傳媒,創業家的“i代言”項目是為創業企業發布新品尋找天使用戶的項目,三個爸爸是其成立以來的第一個產品項目,有利於i代言在商圈打造名聲;其二是京東眾籌,國內眾籌興起以後,京東希圖通過一個千萬級項目奠定眾籌第一平臺的地位,三個爸爸的決心正中下懷。

借助於強力平臺,“三個爸爸”開始通過社交網絡,制造事件營銷。具體方法是,在社交網絡,或者新媒體工具平臺上搜索關鍵字,發現和尋找對此關鍵字話題感興趣的名人。如三個爸爸一手打造的“空氣凈化器是不是精神產品”辯論,就是最初在微博上尋找對此話題感興趣的名人,然後在優酷視頻上論戰,引起了大眾的關註。

與此同時,“三個爸爸”也從明星或專家等有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名人處借力,制造明星效應。三個爸爸從影視明星借力,如李小鵬、葉一茜、何潔等明星爸媽;從醫學專家處借力,如國家“中醫兒科學”學科帶頭人徐榮謙教授,還包括互聯網界、投資界、廣告界大佬,為他們提供產品試用,邀請他們在微博上為“三個爸爸”證言,制造明星效應。此外,三個爸爸還參加專業論壇,如2014年8月21日在北京科技會堂舉行的“空氣凈化與兒童呼吸健康專家研討會”。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其產品功效的可靠性。

所以,三個爸爸品牌營銷的成功,實際上粉絲經濟商業模式的勝利。自移動互聯網興起,交互性特征派生了新的商業邏輯,移動互聯網不是單向傳播,而是雙向互動。此時創業企業要想成功,需要把企業變成用戶的寵物,用戶和企業間建立起情感連系,用戶的喜怒哀樂直接左右企業的命運。此時銷售模式不再是日常銷售,而是饑渴圍觀。就是創業者制造一個點,讓大家圍觀你,創業者在里面直接銷售,這種方式才是移動互聯網上要做的事情。

戴賽鷹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即社交,它包含三個方面要素:營銷即區隔,要創造品牌性格和人格;營銷即故事,為品牌灌註信念;營銷即娛樂,互聯網營銷一定要學會娛樂,譬如一個品牌,互聯網風格的名字要起一個,最大的特點不是高大尚,是自黑、自嘲,賣萌、無節操。

以前,傳統企業打造品牌,是先打廣告,知名度打很好,知名度做好就制造美譽度,然後消費者可以信任,然後是購買。但是在移動互聯網上,粉絲可以通過信任度形成購買,購買到好產品就會帶來美譽度,美譽度就會擴張變成更多知名度,再形成更多信用度和更多的購買。這樣有可能在非常快的時間內引爆。

4、圈子與融資:圈子是創業者不斷自我凈化的工具,而融資則是其結果。

無論戴賽鷹還是陳海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草根創業者出身,屬於從來不會融資,但最後還獲得了主流基金認可和各項基金投資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更能理解草根創業者的成長之路,從風險投融資、價值鏈接和眾籌等各個方面,為創業者帶來自己摸索得到的獨家方法論和有價值建議。

2009年,陳海濱在創業6年之後,才第一次意識到有風險投資這一選項,他想要融資,但其時根本毫無頭緒。一次有人介紹他去見一個大牌投資人,他興奮得三天睡不著覺,見面時說話幾乎語無倫次,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以致於回去後,有兩天時間不敢出門見人。後來他又去見一家大牌美元機構,但對方其實已經投資同行業內另一家公司,只是想通過他的敘述了解行業,但陳海濱依然沒有放棄交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的這種態度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幾年以後,另一主流基金之所以能為他的另一個項目投資,正是得益於前述那家美元機構投資大佬給了關於陳海濱的強烈背書。

實際上,陳海濱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加入黑馬社群的:2011年初,就在他的事業剛開始進入較快發展期,也開始談融資之時,一次出差回來,突然發現200多人的團隊只剩下了10多人……當時,公司幾近廢墟,數據庫沒有了,財務、物流、企劃……所有資料都沒了,銷售一下子下降90%。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內,陳海濱不敢看一切和陰謀有關的影視劇,也中斷了堅持了近10年的日記習慣,因為不敢面對自己的回憶。但盡管如此,他仍然做了一個最堅強的決定——堅持參加黑馬營活動,和眾多的創業者和企業家相會,不放棄和外界的任何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因為他相信,圈子和視野決定公司的未來。他給自己定了一個三年恢得元氣的規劃,結果在黑馬導師和兄弟的幫助下,一年就初步恢複了。

走過了那一段黑暗的日子以後,陳海濱總結,創業者要想在社群中成長,有五大要點:1、創業者一定要有方向感;2、創業者要不斷擴展自身的圈子和人脈,要對圈子進行深入;3、要對價值連接保持敏感度;4、多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等待機會的來臨;5、當機會到來時,要死死抓住,不要相信還有下一次。

如今的陳海濱,不但自己投資了多個項目,也在黑馬基金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他看來,中國的草根融資,甚至額度在一億以下的所有人民幣融資,都主要是看人。所以創業者要想實現融資,就要通過社交、學習等手段,不斷地完成自我凈化,為投資者選擇自己增加砝碼,隨著積澱的不斷增多,融資就會水到渠成。

而黑馬連營,就是戴賽鷹與陳海濱幫助更多的草根創業者實現自我凈化的一個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156

昨天羅輯思維粉絲突破666萬6666,申音默默的為羅振宇的朋友圈點了個贊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6/154709.shtml

導讀 : 要說頭條,大家肯定以為是315吧,但靜靜心里想選一件自己覺得很溫馨的小事兒。

大家早桑壕,告訴你們一個開森的消息,一直做早報的“黑馬哥”童鞋準備休產假了,想想生個小猴子都有點小激動呢。很多人在後臺問黑馬哥是男是女,我只想說你猜你猜你再猜~~~

從今個起,靜靜預備接班。先自我介紹下,本人複姓xx,單名一個靜字,你們可以再投票幫我選個好筆名哈,廢話不多,開始今天的早報。

要說頭條,大家肯定以為是315吧,但靜靜心里想選一件自己覺得很溫馨的小事兒。

1、羅輯思維粉絲突破666萬6666

1

昨天,自媒體大紅人羅振宇,“小小炫耀”性的秀了一條朋友圈,原來羅輯思維粉絲已經突破6666666,好吉利的一個數字,老羅還認認真真的說了7點感想。(要知道這個羅胖兒,平常在朋友圈就只會發“葷段子”呢)

羅輯思維自2012年創辦至今,以有種、有趣、有料的內容而獨樹一幟,嘗試了很多新媒體試驗,靜靜和身邊好多朋友都是他的粉絲。

但是,定睛一看,貌似發現了什麽稀奇——申音為他點贊了!就是第一排的倒數第二個。

《中國合夥人》教會我們的是,千萬不要和好朋友一起做生意。申音和羅振宇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無需多言,一對原本被外界看好的黃金搭檔的決裂、分家,難免令人唏噓。

但這一贊解千仇,還是讓人一大早心里暖暖的。

5

6

(上:申音;下:羅振宇)

靜靜突然想起一句話,還是要和大家分享。

要共同做任何一個長期的事情,沒有熱愛是無法持續下去的,但光有熱愛也還不夠,相互信任是基石,而信任的前提是不要高估人性。所謂累覺不愛,其實未必是真。

2、315晚會經典吐槽!

歷屆315最好看的不僅僅是誰被曝光了,而是看公關們是如何各展身手的,直接PO上昨晚最有趣的幾張圖!!!

2

要知道,315=PR從業資格證考試啊!

3

看來只有公關狗和營銷狗在看315啊!

4

一句話說清楚昨晚315發生了啥~

3、AlphaGo獲韓國棋院九段稱號 柯潔約戰阿爾法狗!!!

李世石總比分1:4不敵谷歌AlphaGo,人機大戰第五場比賽終於落下帷幕,人類最終1:4輸的心服口服。

7

8

在比賽結束後的新聞發布會上,韓國棋院總裁洪錫鉉向AlphaGo頒發了名譽九段證書,DeepMind鞏固學習小組負責人大衛-席爾瓦(David Silver)上臺領獎。

當然只有一人還不服氣——柯潔大魔王!!!

9

靜靜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廣告如此的受歡迎啊,嗯,柯潔柯少爺,該你上場了!

網友神點評:

@柯潔大棋渣:為了圍棋職業棋手尊嚴,全力一戰!

@lucky紫:你知道無人問津(我曾經的棋迷同學已經多年不下棋了)的棋類比賽找贊助商多難嗎?金立無怨無悔的做中國職業圍棋的贊助商(因為老板是棋迷),已經十年了。正是你眼中的“爛品牌”,盡力支撐了中國職業圍棋的發展!沒有這些類似這個“爛品牌”的支持者,你可能根本看不到這些現在能出現在你面前的棋手!

@騎名為鯤:(柯潔)輸一盤,(我)吃一斤屎,說到做到!

4、牛電科技CEO李一男涉內幕交易罪受審

10

之前傳言的牛電科技CEO李一男“涉嫌內幕交易被證監會帶走調查”一事又有新進展。據財新網報道,李一男在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受審,而罪名正是涉嫌內幕交易。

網友神點評:

@西瓜太郎:李一男,曾經的天才少年,終於還是泯然眾人矣。一個人的智商,並不是做出眾大成就的充分條件。

@人不鬼徐世傑:誒,48未必不能再起來,就看他怎麽走了

@世襲民工:是天才,更是個賊!

5、豪豪豪,騰訊1億美金投資鬥魚!

遊戲直播平臺鬥魚TV宣布獲得騰訊領投的B輪超一億美金融資,A輪投資人紅杉資本以及南山資本都將繼續投資。未來騰訊可能與鬥魚在版權、資源方面進行合作。鬥魚TV未來發展定位為泛娛樂直播平臺。

遊戲產業的火爆,直接催生了遊戲直播行業的興起。國民老公王思聰創辦了熊貓TV,並親自擔任CEO,近段時間還不惜重金挖來了很多人氣女主播。王思聰的老婆們,鬥魚要和你們老公搶地盤啦,還不前來護駕?

網友神點評:

@江山無限好:騰訊打倒了一個快播,又投了一個快播。

@天芃大圓帥:直播造人幫他們成功融資1億美元。

 @BJ分倉速遞:呵呵,一個只靠賣弄騷姿的網站~

6、鬥魚女主播回應脫衣門說,“絕非炒作,人生已經毀了。”

11

郭mini稱:我感覺自己人生一瞬間就變了,我向大家保證自己關閉了直播,對此次事件毫無知情,絕非故意炒作,雖然我身為主播但更想做主持人,此次事件將會毀了我的職業生涯和未來婚姻,最後她表示不會再讓喜歡自己的粉絲擔心、失望。

網友神點評:

@李斯格林:要是真想結婚就退出吧,還回來幹嘛天,不還是想著撈錢,以為自己的陳冠希?沒資本就別幹那些要資本的事。下直播你在攝像頭前換衣服?火箭沒少收吧?魚丸沒少騙吧?現在回來抹眼淚了有意思嗎,什麽樣大家都清楚,快自己消停瞇著吧。

@中華之光:可拉倒吧,我當時就在看,你脫的那叫一個理直氣壯。現在後悔了?誰信?(這位網友貌似在經意、不經意間暴露了什麽,(*^__^*) 嘻嘻…)

7、“十三五”規劃草案刪除戰略性新興產業板

12

網友神點評:

@LeveragingLife:占星板沒了,又一批LP哭暈在廁所,我琢磨大清國對LP各種圍追堵截坑蒙拐騙橫豎一刀是不是想告訴他們:瞎tm投什麽投啊,都這麽有錢了還財迷!國家經濟都這麽困難了,吃喝嫖賭了刺激消費不好嗎,道德的血液呢?

@雜文家王若谷:十三五”規劃草案刪除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所謂戰略新興版完全重複建設、搶奪資源、疊床架屋! 已有滬市主板、深市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再搞戰略新興板不是疊床架屋麽?成熟的美國股市搞了100多年,也就兩個市場、三大股指!中國股市需要休養生息,不要再搞什麽“擴容大躍進”了!

@樂迷之音: 上海本就不該搞什麽新興戰略板!這是重複建設。應該把深圳建設為創業板中小板為主,上海以主板為主,形成分工明確,層次分明的二個交易所。

8、周鴻祎:送盒飯賣電影票不是360未來使命

奇虎360 CEO周鴻祎發布內部信,稱送盒飯賣電影票不是360未來使命,360要具備極客精神,利用人工智能做出對消費者有價值的產品。周鴻祎認為未來智能設備也會更加多樣化,智能手機並不是終極形態。

網友神點評:

@VBA_worm:個人覺得圍棋之後又要一窩蜂的來AI了,時尚,跟風,就如同前一段的大數據一樣,其實大家什麽都不懂,但都在“激動且認真的討論”

@貓鈔:我特別希望中國企業能夠,忠於自己的本行。uc最近都在在拍電視劇了...

9、陌陌Q4財報,營收3950萬美元。

2015年第四季度,陌陌凈營收達到3950萬美元,同比增長113%;而2014年同期為凈虧損10萬美元。此次陌陌財報中,最大變化是移動營銷已超越會員訂閱成第一大收入來源,陌陌CEO唐巖此前曾公開表示,陌陌未來將轉型成為移動營銷平臺。

網友神點評:

@千竹子:貼吧就是因為廣告多,被大家拋棄了

@奶爸君:賣印度神油給約炮的客戶

@微笑_傑:移動營銷應該就是廣告收入吧

10、中國土豪全球掃貨:美的買東芝、海爾買WMF

海爾對GE家電的並購還沒落聽,又要出手買WMF了。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KKR基金正將旗下的WMF廚具公司出售,參與競標的又是海爾和美的。

2015年WMF營收10.6億歐元,估計此次交易價格可能在15億歐元到18億歐元。

接近此次交易的人士透露,海爾和美的都參與了報價,第一輪報價將在3月底前結束,根據報價決定誰將進入下一輪,KKR希望整個交易在第二季度完成。KKR是青島海爾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10%,此前青島海爾收購GE家電就有KKR在幕後牽線,外界普遍認為海爾最有可能拿下WMF。

兩個月前海爾和美的爭奪GE家電,最終海爾以54億美元勝出。

網友神點評:

@uohuoh:又一個即將隕落的世界名牌 Race to Bottom.........

@屁屁套褲褲:買海爾家電送完美福麽

@兩肋八刀:wmf本來就有中國生產的,沒有標made in germany的都是啊

 

靜靜第一次做早報

還望大家多多支持

有什麽想說的話

在評論里告訴我哈

大家麽麽噠早安

LOV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144

蘋果和小米:成也粉絲,敗也粉絲,同樣困局,不同境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7/154732.shtml

導讀 : 相比於蘋果,小米的處境更加艱難。

2月24號,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雷軍發布了小米5。一方面是小米5為了等驍龍820不得不硬生生“拖”了19個月,可謂是小米苦苦等待的戈多,另一方面這天還是喬布斯的61歲生祭,第三方面是小米和雷軍的重新定義了“發燒”和“黑科技”。

小米5發布會可能是小米歷代產品最難過的一次發布會,且不說原定兩個小時的賣點展示時長只用了一個半小時就說完了,更重要的是產品的賣點呈現和雷軍的現場表現讓人失望:

1)對演說內容不熟悉,PPT銜接不暢,且經常看提詞器,米粉現場的積極反饋(鼓掌)較少;

2)營銷超脫於產品功能,為了傳播而提煉的所謂“黑科技”不過是供應商特性或他人已采用的功能;

3)小米產品的領先優勢逐漸不那麽突出,軟肋凸顯,但小米並不想、也不能坦誠這一點。

但從產品上來看,小米5像極了iPhone 6s給人的印象,盡管漂亮但不再驚艷,盡管傑出但不再超脫,盡管仍是粉絲的摯愛但熱度已減,盡管嘴上不說但心里都苦。可以說,小米和蘋果盡管處於不同的境遇,卻面臨著同樣的困局,而這個困局都是當下難以解決的,方向在前方但臣妾就是做不到啊。

品牌附著力核心因素不再

雷軍曾在2014年表述為“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是說外部環境對於企業發展的影響,而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的一切都變了。再牛逼的基因型也得配合環境才能有牛逼的表現型,否則就會出現橘生淮北則為枳的情形。

蘋果和小米同樣面臨著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原有的成功因子在新的環境下不再有效,品牌的附著力和吸引力逐漸弱化,品牌的光環逐漸暗淡。

蘋果

蘋果很容易理解,作為最大的產品經理和最具前瞻力的掌舵人喬布斯去世後,蘋果的品牌附著力的核心——創新——就逐漸淡去了,蘋果給人的感覺不再是那個改變世界的企業。此前彭博社刊發《彭博全球調查》稱,71%的投資者認為蘋果失去了創新領導力,28%的受訪者認為蘋果已永遠失去創新領導力,只有23%受訪者表示蘋果仍是優秀公司。

在喬布斯去世後的4年時間里,蘋果鮮有創新產品的發布,唯一全新發布的Apple Watch也並未達到預期的成功,去年銷量僅1200萬只.......供應鏈專家庫克正逐步把蘋果打造為一個成功的高速運轉的盈利性商業公司,唯獨不是創新型公司,蘋果失去了魔力。

小米

而小米的品牌附著力核心源於“性價比”,但這已經不能稱之為小米的品牌特質。

隨著競爭對手對小米模式的了解,手機行業進入激烈的價格戰,用價格換市場成為主流。眾多傳統廠商用小米的模式來搶占小米的市場和占領用戶的心智。小米的”性價比”從小米4開始就逐漸地不那麽突出,而小米5更是被米粉稱之為缺乏誠意之作。智能手機換機潮的結束又加劇了這一態勢。

更為嚴重的是小米的定位問題。特勞特定位體系告訴我們,“讓品牌在消費者的心智中占據最有利的位置,使品牌成為某個類別或某種特性的代表品牌。”

而小米品牌在產品線延伸中混淆了用戶的品牌認知,紅米的推出讓小米從性價比的定位下沈為便宜好用的低價手機,隨著低價紅米的暢銷,小米變成了用戶心中的紅米。而這種用戶定位一形成,小米品牌向上的Note系列就很難有所突破。

有業內分析稱,紅米系列在小米的銷量占比高達70%—80%,按照銷量來講,小米品牌已經成了低價的紅米,在低端市場只有血腥的價格戰而沒有品牌溢價。當“性價比”不再能成為小米的核心優勢,小米的品牌附著力因素就逐漸缺失了。

曾經小米還能用三駕馬車來形容自己的生態,但隨著魅族flyme,華為的系統易用性的提升,小米只好將產品賣點轉移到講情懷和設計。並不是說情懷和設計不能講,但這並非目前小米的強項,小米的營銷是和產品特性割裂的為營銷而營銷,甚至還讓小米再度陷入了抄襲蘋果和三星的口水戰中。

一旦失去了品牌的附著力,無論蘋果還是小米都開始褪去光環,變成一家“非特別”的常規的商業公司,此時粉絲會將它拋棄,輿論和媒體也會將其包裝為失敗者。

成也粉絲敗也粉絲

在互聯網背景下,碎片化的渠道和資訊入口導致用戶的註意力是天生發散、缺乏聚焦的,所以有一批聚焦關註企業的死忠粉尤為重要,這也是蘋果、小米能夠迅速口碑引爆的原因,也是錘子科技為什麽在T1銷量並不算好的情形下仍然能夠在T2上獲得青睞的關鍵,這一切都是粉絲的作用。

但雖有明主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當品牌不能為粉絲提供心理的滿足感時,當品牌不能持續為粉絲帶來驚喜的體驗時,可能就會出現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結果。

對於粉絲來講,想要獲得粉絲的青睞就要持續不斷的提供超預期的產品體驗,蘋果產品是創新和逼格的體驗,小米則是性價比和最好國產手機的光環,然而這兩大光環都在逐漸的失去對粉絲的吸引力。

第一,粉絲的耐受性會不斷提升

幾年前的某個創新和功能領先足以讓用戶兩眼放光,但幾年後的現在用戶對同樣的領先可能完全無感。這也是為什麽綜藝節目三季往後收視都往往會走低,比如中國好聲音,在第四季海選的甄選標準不僅需要歌手的聲音要妖,同時還要有故事性的情況下仍然滿足不了觀眾的胃口。

更何況粉絲這樣一個瘋狂愛著品牌的受眾群呢?這群瘋狂的人不僅耐受性更高,同時還保有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態,所以才會有查普曼對約翰·列儂開了五槍,只是因為:“你變了。”對於摩爾效應起作用的數碼產品領域來說也是一樣,用戶對創新(性價比)的期望超過產品的實際表現時用戶就會失望,多次失望後就會離開。

第二,粉絲的註意力是有限的,粉絲需要不斷的被刺激才能被激活

新產品的崛起勢必要瓜分一部分粉絲的註意力,自然會有粉絲投入競爭對手的懷抱,所以粉絲需要不斷的接收到品牌的信息,通過品牌事件及媒體傳播獲得更多的話題討論,進而俘獲粉絲的註意力。

定位理論講人類的頭腦有五大缺陷:腦容量有限,厭惡混亂,缺乏安全感,已經裝到大腦里的事情不會輕易改變,經常會喪失焦點。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占據消費者頭腦中第一的位置,如果不是第一,最好也能成為兩強之一,就是要占領用戶的心智。小米在2015年國內市場的出貨量達到7000萬,只完成了預期的70%的目標,也側面印證了粉絲心智被競品搶占的事實,眾多米粉轉黑也是一個側面的體現。

第三,粉絲個性與共性的動態平衡正在被打破

我一直認為手機作為一個最貼近人體的智能設備,是遠比服裝、配飾更能體現一個人品味的產品。但隨著蘋果和小米出貨量的增大,二者已經淪為街機,當人人有“個性”就變成了沒有個性的情形下,真正有“個性”的粉絲就會逃離。新加坡、香港的富裕人群就已經開始遠離iPhone開始嘗試三星,而小米則在小鎮青年中褪去了最好國產手機的神秘面紗,對粉絲的吸引力也在降低。

此外,iPhone 5c、Apple Watch銷量不佳,小米Note高端系統銷量不暢都說明兩家公司已經失去了對部分粉絲的吸引力。

本心與業績間的相愛相殺

不忘初心是眾多的企業領導者常常掛在口邊的,特別是處於困局的企業,在搜索引擎檢索時有一大把不忘初心的企業家,導致筆者一度懷疑這是一個貶義詞,真正的不忘初心並不是掛在嘴上而是在實踐上。谷歌的不作惡是寫入網站的非正式口號,但鮮有谷歌領導人在公開場合表示已經不作惡。

常常掛在嘴邊的可能正是他所缺乏的,正所謂缺啥補啥。

蘋果創新的乏力,小米業績增長放緩讓兩家公司不得不重新審視之前的產品策略和市場策略,從市場的中心向外延伸,進入自己並不熟悉的市場,做自己曾經並不願做的事。

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對於打造更好的蘋果產品更有著強烈的個人意願。即使有批評者看衰蘋果公司的決策或者提出建議,喬布斯通常會堅持己見,他告訴用戶follow me就好。而庫克時代的蘋果則迎合用戶需求,你要什麽我就給你什麽,一定把你餵好。所以蘋果推出了喬布斯時代一定不會出觸控筆、小型平板,推出了相機凸出的6和6s系列,為了提升銷量狡黠的推出土豪金、玫瑰金的換殼機制,多次進入中國市場進行供應商公關和政府公關……

當然某些策略不是說不好,而是蘋果為了市場份額做了太多的讓步,而這個讓步是喬布斯時代所不會取舍的東西,也是偏執的蘋果的生命力所在。

智能手機換機潮的過去,市場競爭的加劇導致小米的出貨量增速不如預期,所以小米的以市夢率為方式的偏高估值也開始被詬病。小米最新一輪投資案顯示,小米估值跌回240~280億美金,跌掉40%,盡管是小米為了員工和投資者提前鎖定收益而降低了估值,但40%的跌幅仍然說明小米估值開始跌落,發展速度的下降造成市夢率的夢並不如預期那般美好。

從公司戰略上,為了維持小米的高速發展和估值,雷軍在紅米Note3發布會上哽咽,宣布回歸創業初心,打造讓用戶感動的產品,而非刻意追求銷量或市場份額。紅米Note系列產品縮短研發周期,2014年4月小米在專利缺失的情況下啟動國際化計劃,即使在專利寬松的印度也遭遇了訴訟。

從產品布局上,小米從一年主推一款產品到2月24日同時推出5和4s兩款產品,而3月29日的新國貨發布會再推出紅米3增強版,據悉同時還將推出筆記本電腦,無人機和電飯鍋。某一天小米如果像華為三星每月開一次新品發布會,甚至推出小米空調,小米門鎖筆者都不會覺得詫異。

從手機產品上看,小米從2000元以下市場進入2000及3000元市場,在專利缺失的情況下布局全球市場,從手機市場迅速進入電視,凈化器,路由器,pad,甚至影視市場,金融市場,無人機市場,筆記本電腦市場.....產品在生態圈內廣泛布局,可以說,小米正在被業務發展捆綁,不得不拓展產品線和產業鏈。

而對於非小米發展模式的互聯網+硬件公司來說,他們完全可以不用奪命狂奔,而小米在這臺高速運轉的發展戰車上不可能慢下來,如果慢下來小米營銷帶來的性價比定位會迅速瓦解,小米生態賴以存在的根基也會受到影響。

小米,處於比蘋果更難過的困境

盡管蘋果、小米都面臨同樣的困境,但兩者又不一樣。從市值上,蘋果仍然是市值5700億美元的公司,仍然高居市值第一,蘋果仍然是盈利節節走高的公司,即使市值被谷歌短期超過但第二天就再度奪回了第一的位置。小米從一年前估值450億到現在估值跌去40%,估值是投資者和市場對公司當前和未來前景最直接判斷的反饋。

背後是對蘋果和小米的市場競爭環境、未來發展前景的迥然不同的預測。

行業競爭能力

作為iOS系統的唯一擁有者,無論在系統底層還是硬件設計、品牌營銷層面,蘋果的高品質在短期內仍無可替代。開放安卓系統帶來的底層的不友好和不安全導致幾乎所有安卓品牌在短期內仍無法與蘋果抗衡,唯一能與蘋果品牌抗衡的只有三星,但三星還達不到挑戰蘋果的高度。

小米的競爭環境則嚴苛得多,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4.3億部,安卓占82%,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達到5.18億部,上市新機型共計1496款,小米2015年小米6750萬出貨量,華為6220萬緊隨其後,vivo和OPPO也都超過3300萬銷量。

小米的成功源自針對普通用戶的高性價比定位,通過口碑營銷和在線預訂的方式節省了渠道費用和營銷成本,但隨著其他手機品牌營銷方式的跟進,供應鏈和價格體系的重新整合,小米的性價比和營銷優勢已經並不那麽明顯,特別是在2016小米進軍線下渠道,小米之家轉型為銷售渠道,進駐1200家蘇寧門店,外加運營商渠道,都再度將小米的性價比優勢損耗殆盡。而線下渠道拓展是小米的盈利新渠道還是為了擴大出貨量支撐估值還需要小米來驗證。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蘋果的成功除了有改變世界級的創新產品,卓越的供應鏈管理同樣舉足輕重。良好的供應鏈管理也是蘋果攫取最大化利潤的法寶,CanaccordGenuity的數據顯示,2015年蘋果銷量占據智能手機市場的17.2%,營收占了整個產業的54%,但利潤占整個行業的91%,利潤率在全球市場僅次於工商銀行,排名世界第二。

蘋果的供應鏈管理連續四年榮居Gartner的全球供應鏈25強榜首,庫克1998年加入蘋果後正是憑借供應鏈管理上的良好表現成為蘋果新任CEO,蘋果典型的輕資產經營模式下幾乎所有的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都是與供應商合作開發。

蘋果的供應鏈管理不僅是通過龐大的出貨量、買斷產能和高利潤保證供應商的利潤,提高自己的議價能力,同時通過建廠資金支持和工程師派駐解決技術問題以實現新技術的快速商用,幫助供應鏈通過技術商用後的其他廠商合作獲取利潤,打造供應商與蘋果的利益共同體。這也是為什麽蘋果手機的單價一直持續上漲,而Android手機的均價則不斷下滑。

未命名_meitu_0.jpg

2010~2015蘋果和安卓手機平均單價變化

通過要求供應商從蘋果指定的廠商購買材料,通過買斷產能,以及扶持現有供應商競爭對手來保證蘋果對供應商的管控。所以,雷軍曾在小米成立之初在尋求供應商支持時曾無奈地表示,供應商眼里只有蘋果和非蘋果的概念。

而小米對供應商的管控則比蘋果差了幾個量級,一方面是小米成立僅6年,在供應鏈的管理上還不足。另一方面是小米出貨量以及供應商利潤率並不足以得到供應商的重視、獲得更大的議價能力。

所以小米5才不得不苦等驍龍820了19個月時間,所以小米初期才不得不搞期貨營銷;所以小米在新品發布時不得不避開蘋果,以避免富士康的組裝生產線過度傾斜蘋果而影響小米的產能;所以小米在用聯發科制衡高通失敗後,不得不冒著被高通制裁的危險考慮小米芯的研發;所以蘋果可以整合全球範圍內的產業鏈,而小米對產業鏈的整合還局限一域。

比不上蘋果,但這仍然是最好的小米

現在所有手機新品發布會,言必談蘋果,不拿iPhone 6和6s作對比好像就不能體現自己產品的特別,但iPhone也是一個不斷叠代的產品,不可能保證每個功能都領先對手,也不可能保證每款產品都完美無缺,所以才造就了那些不斷靠意淫達到了高潮並期望讓粉絲達到高潮的手機品牌。

而小米呢?現在的小米可能才是最好的小米,小米有諸多的問題,小米增速面臨下降,小米線下渠道拓展或拖累盈利......然而這不正是小米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嗎?高速增長不可持續。

當行業變成藍海,業績增長必然下降,而為了維持增長必然會經歷產品線的延伸和產品價格的增長;當產品成為街機,品牌對用戶的吸引力自然也會隨之下降,想要表現個性的用戶會離開。

小米品牌的確在供應鏈和渠道上的話語權不夠,但對於一個成立6年的品牌來說,小米無疑逐漸在加強自己的短板,補齊傳統手機品牌需要20年才能建立的運作經驗。小米的高性價比並不是性能和價格的比值,而是硬件配置和價格的比值,競爭對手的複制速度和趕超比軟件和系統更加容易,所以小米的性價比逐漸褪色......

可以說,為了保證高速運轉,小米是不得不在渠道、供應鏈、產品布局、產品賣點上做調整,這樣的調整速度在外界看起來的確是步子快了一些,或者說為了維持小米的運轉雷軍不得不加快布局,然而這不正是互聯網的魅力所在嗎?快速,高效的整合產業鏈,加速產業鏈的轉型。

當然,小米這樣邁著大步很容易扯著蛋,但小米掌舵人雷軍作為互聯網資深創業者和天使投資人,對小米發展的遠見和布局無疑是傳統手機品牌所不具備的。小米缺乏傳統行業供應鏈的基礎,傳統手機品牌缺乏互聯網的營銷和基因,小米和傳統手機品牌必然會進行融合,當某一天小米在整合全產業鏈和設計上達到傳統手機品牌的高度時,小米模式才會爆發真正的魅力。

筆者微信公眾號:鳳毛麟角(fengmaolj)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20

羅輯思維、papi醬、二更食堂……網紅成就粉絲經濟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02/155022.shtml

導讀 : 文化跨界同樣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一個新興的熱門領域

自媒體、網紅、短視頻……衍生於互聯網的新事物不斷湧現,並開始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無疑,這讓我們看到了互聯網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而羅輯思維、papi醬、二更食堂等平臺陸續獲得融資則讓我們看到了資本對於互聯網催生的這些新事物的青睞。拋開互聯網的因素,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平臺都與文化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正是因為有文化元素的存在才讓這些平臺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在行業跨界輪番上演的今天,文化產業作為一個產業鏈延伸很長的行業,自然不會孤芳自賞,文化跨界同樣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一個新興的熱門領域。

BAT入局攪動文化跨界

無論是羅輯思維還是papi醬,這些文化跨界的成功案例背後都有粉絲經濟的影子。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可以向四周發散的自媒體。那些能夠引起足夠多粉絲註意的自媒體便成為了我們口中所說的“網紅”,而對於這些“網紅”的追捧者便成就了這些媒體背後龐大的粉絲群體。正是因為粉絲群體的存在最終才成就了羅輯思維、papi醬和二更食堂的出現。

由粉絲衍生而來的粉絲經濟無疑成了推動文化跨界加速發展的主要力量,而“互聯網+文化”則為這種速度又增加了另外一種加速度。以網絡大電影、網絡遊戲等互聯網產品為主要載體的產品形式開始出現,並逐步走入了人們的生活。以現在較為熱門的眾籌為例,項目在開始之前便在眾籌平臺上進行預熱積累粉絲,然後再借助粉絲對於這個項目的支持獲得初期急需資金的同時積累人氣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諸多項目的首要選擇。

阿里、百度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便已經開始利用粉絲經濟的理念開始將項目進行眾籌,以項目當中的故事或者創作人員在粉絲當中的號召力來獲得項目發展前期的關註和資金。這種利用粉絲經濟促進項目有序推進的全新模式無疑極大地促進了文化跨界的大發展。

不同的是,羅輯思維、papi醬和二更食堂只是以公司的形式出現而已,而之前提到的在阿里、蘇寧眾籌、聚米金融、京東眾籌平臺上眾籌成功案例卻是以項目的形式出現而已;相同的是,他們都在利用不斷形成規模的粉絲經濟實現最為直接的資本轉化。無論是原生於粉絲經濟本身還是覬覦粉絲經濟的資本力量都已經成為促使文化跨界的關鍵性因素。

B2B、B2C、O2O……何種力量造就行業發展?

如果說粉絲經濟助推了文化跨界的大發展,那麽源自於粉絲自身的情感驅動力則成為粉絲經濟能夠持續產生內生動力的關鍵。作為一種亞文化的形態,粉絲經濟源自於文化本身,依托明星,借助明星的號召力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行為,並從中產生利潤。如果少了情感驅動,那麽粉絲經濟就缺少了利潤轉化的動力,缺少了利潤的驅動,就不能稱之為粉絲經濟。以知乎、豆瓣和百度貼吧為例,盡管有些版面有很大的用戶量,但是這些版面缺少對於粉絲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同樣不能利用號召力和凝聚力進行利潤轉化,那麽這種模式同樣不能夠稱之為粉絲經濟。而羅輯思維、papi醬、二更食堂等平臺正是彌補了知乎、豆瓣和貼吧的缺陷,將粉絲以明星平臺的形式聚攏起來,再通過情感驅動來號召粉絲購買,實現變現,這種經濟才能被稱之為粉絲經濟。

可見,一個平臺或一個項目是否具有情感驅動力是判斷平臺或項目是否為粉絲經濟的關鍵指標。羅輯思維、papi醬、二更食堂等平臺陸續獲得融資,《靈魂罪男女》、《小主起來嗨之死亡直播》、《謀殺之彼岸荼蘼》等網絡大電影陸續獲得眾籌成功都在表明情感驅動已經成為制約粉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的關鍵。

利用源自粉絲自身的情感驅動力,借助互聯網媒介,粉絲經濟已經成為當下“互聯網+”領域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同B2B、B2C、O2O等互聯網的經濟形式不同,粉絲經濟直接連接依托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這種經濟形式與傳統的經濟形式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經濟形式大多強調的是公司或者團體的作用,很多項目需要一個團隊或公司的集體運作才能實現變現,而粉絲經濟則強調的是一種以情感為紐帶的粉絲自傳播的力量,這種力量累積和發酵而成的長尾效應便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產業鏈。

作為粉絲經濟最為直接的一種表現形式,眾籌,特別是文化眾籌將情感驅動的這種內生動力演繹得淋漓盡致。因為眾籌本身就帶有強烈的社交意味,這種感受能將以情感驅動為主的粉絲經濟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因此,以影視眾籌為代表的文化眾籌一經出現便成為連接文化跨界的橋梁,更成為促使粉絲經濟快速變現的渠道。

“橋梁”是表象,“渠道”才是本質

文化跨界作為一種基於“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它的出現讓文化以一種互聯網的形式進行“變現”,讓廣大用戶能夠在“互聯網+”時代獲得一種衍生於互聯網本身的東西,這種東西較之前的文化產品新穎,更加容易讓這個市場情勢下的用戶接受。

粉絲經濟是一種發端於粉絲自身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以文化跨界產生的羅輯思維、papi醬、鵬飛姐和二更食堂等新生形態為載體,借助源自於粉絲自身的情感驅動力形成能夠進行迅速變現的一種經濟形式。

如此看來,文化跨界與粉絲經濟必須通過某個橋梁聯系起來才能實現互聯互通,而當下興起的文化眾籌恰恰扮演了這個“橋梁”的角色。眾所周知,在互聯網時代,每一個用戶都是一個都是一個傳播體。傳統行業環境下用戶在整個過程中扮演的是被動接受的角色,而在“互聯網+”時代,用戶扮演的是主動傳播的角色,而且用戶在傳播的過程中通常是多向互動的。

這種多向互動的信息流便是我們稱之為的“社交”。而以“4I理論”為基礎的文化眾籌恰恰又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完全符合“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形式。因此,文化眾籌自然而然地便成了鏈接文化跨界和粉絲經濟的橋梁。

隨著以羅輯思維、papi醬、鵬飛姐、二更食堂等平臺陸續獲得資本的青睞,資本的介入迫切需要以粉絲經濟為主要盈利點的平臺迅速實現變現,papi醬近期召開的廣告招投標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雖然類似與papi醬的網紅能夠順利實現變現,但是對於很多知名度並不是很高的網紅來講,依然在尋找著較為合適的變現渠道,而文化眾籌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較為絕佳的平臺和入口。將粉絲流量在文化眾籌平臺上實現過濾,獲得粉絲當中的“真金白銀”,再將這些粉絲進行“變現”和轉化。

成功率是“殺手鐧”,產品閉環是“終結者”

所有衍生於粉絲經濟的項目都必須通過某種平臺或某個形式才能實現變現。這個規律就連羅輯思維、papi醬、鵬飛姐這樣的網紅都無法回避。因此,對於一個基於粉絲經濟的眾籌項目來講,選擇一個好的平臺對於一個項目眾籌成功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國內眾多眾籌平臺的出現,粉絲經濟能夠順利轉化的途徑不斷增加。眾籌平臺的不斷湧現同樣導致了當下眾籌平臺質量的良莠不齊,選擇一個好的眾籌平臺已經成為決定眾多項目能否順利完成眾籌的關鍵。那麽,什麽樣的平臺才能保證眾籌成功,順利實現粉絲經濟的變現呢?

眾籌成功率依然是殺手鐧,誰保證了成功率誰就能獲得項目和用戶。對於每一個上線到眾籌平臺的項目來講,它們之所以會進行眾籌,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如果眾籌平臺無法保證上線項目順利實現眾籌成功的話,那麽這個項目勢必會面臨難以啟動甚至擱淺的風險。而對於用戶來講,只有眾籌成功率較高的平臺才能保證投資的高效率,這樣才能確保每一次投資都能得到回報。因此,保證項目眾籌成功率的平臺才能獲得項目和用戶兩方的青睞,並最終促進文化眾籌的成功。

眾觀國內眾籌市場,盡管各種類型的眾籌平臺不斷湧現,但就眾籌的成功率來講,目前,國內眾籌平臺中只有京東眾籌、聚米金融、蘇寧眾籌等平臺的眾籌成功率較高,這些平臺除了在前期就對上線眾籌項目進行嚴格把控之外,後期依靠平臺良好的背景能夠從用戶、風控、資金、公關傳播等方面對上線項目進行全方位的支持,同樣也能夠幫助項目在上線到平臺之後便能夠輕松實現眾籌成功。

強化用戶體驗,才能形成“用戶+平臺+項目”的產品閉環。社交屬性始終是眾籌一個較為鮮明的特點,也是眾籌這種互聯網金融創新形式區別於其他P2P的顯著特征。正是由於這個特點的存在,就必須要求眾籌的過程不斷強化對用戶體驗的優化。文化類眾籌項目本身又帶有很多互動的屬性,很多參與眾籌的用戶除了看重眾籌的收益之外,還會摻雜進很多複雜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比如對某位明星的崇拜、對於某個項目故事的熱衷、圓一個長期以來的夢想……這種帶有情感的互動成為眾籌區別於其他互聯網金融形式的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講,用戶體驗的好壞成為判斷一個眾籌平臺能否成功的關鍵。

盡管國內很多眾籌平臺都在嘗試著優化用戶的體驗,但是依然還有需要亟待改進的地方。以京東眾籌、聚米金融和蘇寧眾籌為例,這些平臺之所以能夠在眾籌領域不斷獲得成功,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終將用戶體驗放在相當要緊的位置。每一個上線到平臺的項目都必須經過較為嚴格的風險把控,這無疑給用戶吃了一顆“定心丸”,增加了用戶的安全感,摒棄了一些P2P網站由於缺少嚴格的項目監管對投資者造成的負面影響,用戶有關投資安全的體驗得到了提升。

除了對上線項目進行較為嚴格的風險控制之外,結合影視眾籌的特點,組織參與投資項目的用戶探班、觀影會、明星見面會等活動,這種活動無疑在較為嚴格的風險控制之外,給上線項目塗上了更多的輕松互動的色彩,通過互動,用戶不僅能夠了解到所投項目的具體進度,而且能夠真正滿足用戶投資這個項目的初衷。

“用戶+平臺+項目”這種三位一體的全天候的用戶體驗方式無疑更加能夠促使用戶進行投資,因為三者之間的良好互動形成了完美的產品閉環,這種閉環能夠帶給用戶一種優質的體驗。這無疑將會使用戶更加容易接受,在投資的過程中也就更加安心,上線到這些平臺的項目亦可以順利實現眾籌成功。

打通全產業鏈的項目運作模式,讓投資者與項目方實現雙贏。隨著項目運作進入到新階段,全產業鏈運作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打造的拳頭發展方向。因此,必須有橫亙整個產業鏈的項目運作模式才能保證上線項目能夠獲得強有力的支持以確保項目能夠順利落地並成功回籠資金。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產業鏈延伸很長的行業,只有對這個行業每一個環節都非常了解,才能保證上線項目的安全,即使是在項目眾籌成功之後,依然能夠借助全產業鏈的優勢對成功眾籌項目進行全方位的運作。

因此,只有能夠具有全產業鏈的穿透力才能對眾籌項目進行全方位的運作和支持,這樣既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投資者的權益,更加能夠讓項目方得到後續運作的支持,最終保障投資者和項目方才能實現雙贏。如果眾籌平臺僅僅承擔的是中間方的角色,並不是直接介入到眾籌前和眾籌後的環節中,那麽勢必會造成很多漏洞,最後會對投資者和項目方造成負面影響。而以粉絲經濟為代表的文化跨界項目同樣需要這種全產業鏈的平臺對項目進行運作,最大限度地延長類似於羅輯思維、papi醬、二更食堂等網紅的生命周期,才能讓投資者獲得心理安慰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證他們的投資權益。

文化跨界已經開始,papi醬們已經開始被消費,資本的收割期業已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197

豪小子粉絲 要NBA總裁踹共!

2016-04-25  TWM

豪小子林書豪闖蕩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6年,粉絲質疑他遭受NBA裁判不公平對待,在此籃球最高殿堂仍然存在著種族歧視。網友憤而剪輯6年來豪小子遭受惡意犯規、裁判卻未吹哨的畫面;同時起草了一封公開信給NBA總裁亞當.席佛(Adam Silver)。這些內容,近日在美國引起不小回響,也得到了NBA的正式回應。看看這封抗議信是怎麼寫的。(黃家慧)Dear Commissioner Silver, As fans of the NBA and its players, we care deeply about the qual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game and the safety of the players. When we see excellence in officiating, we can't help but admire the professionalism and skills the officials have brought to the game. Conversely, when we see dubious officiating by the NBA referees, we cannot help but question the integrity of the game at its very core. Throughout Lin's six years in the NBA, we have continuously witnessed Lin as the recipient of numerous hard fouls with unnecessary and excessive force by other players. Please kindly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sponse as to why these fouls were not called or called as flagrant fouls.

親愛的NBA總裁席佛:

身為NBA賽事和球員的粉絲,我們非常關心比賽的品質、公正性和球員的安全。

當球賽的裁決公正不阿時,我們欽佩裁判的專業和技巧;相反地,當我們看到裁判做出可疑的判決時,我們也不得不懷疑,比賽最基礎的公正性,是不是出了問題?6年來,我們不斷目睹林書豪在NBA球場上,被其他球員做出許多非必要且過度暴力的嚴重犯規。敬請貴單位給我們一個完整的解釋,這些犯規為什麼是、或不是被歸類在惡意犯規?

integrity /ɪnˋtɛgrtɪ/ n. 正直、誠實、廉政例句:Integrity is the keystone of our judicial system.

廉政是我們司法系統的基本原則。

officiate /ˋfɪʃɪet/ v. 執行職務、主持宗教儀式、(在體育賽事中)擔任裁判例句:Here are the tips how to officiate you friends wedding.

這些技巧教你如何為朋友主持婚禮。

flagrant foul 惡意犯規例句:The player was sent off the field for a flagrant foul on an opponent.

這個球員因為對對手犯規而被判罰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69

音悅臺叫板阿里音樂 “京東”還是“淘寶”模式更能取悅粉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097.html

近日,在北京三里屯SOHO音悅臺的總部,音悅臺創始人兼CEO張鬥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專訪,面對各大音樂平臺近期動作不斷,張鬥卻不以為意。

“我們要做音樂產業的‘京東’,因為只有粉絲才能夠拯救音樂產業,‘京東模式’可以更好服務於粉絲。加入做成開發平臺模式就很難吸引占中國音樂市場九成營收的頂尖藝人。”

張鬥的觀點直指著名音樂人、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近日推出的阿里星球應用,這款糅合了音樂產業上下遊各方的APP被一些業內人士看作是音樂產業的“淘寶”平臺,是阿里對音樂產業布局的重要棋子。

張鬥為何這麽說?他所謂的“京東”模式又是如何做的,如何能夠掘金音樂產業?

張鬥

音悅臺“京東模式”叫板阿里音樂

近日,阿里音樂上線了阿里星球,這款堪稱史上最複雜的在線音樂應用,被揉入了太多功能,包括粉絲互動、聽音樂、直播,還為詞曲制作人、演出方、場地方、設備租賃方、廣告方等音樂幕後產業公司開辟了入駐平臺。張鬥認為阿里星球是在做音樂界的淘寶,做一個開放平臺,讓大家都來入駐。

在張鬥看來,如今中國音樂產業還並沒有做到“百花齊放”,10%都不到的藝人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在市場很小時,要把市場拿過來全部自己做,做京東式的自營,而不是像阿里一樣做開放平臺。“中國最上遊的藝人就那麽幾十個,剩下的人請你看演唱會,你可能都不會去。中國40%的演唱會是虧錢的,市場還沒起來,你必須先做上遊最賺錢的部分。李宇春演唱會,商家都是求李宇春,那李宇春為什麽還要跑到淘寶平臺上把演唱會的聲音放出去,邏輯很難成立。”

為什麽張鬥不認可阿里音樂的模式?張鬥看來,音樂產業是一個創意產業,是非標產品,涉及的各種合作各種服務是情感服務,很多商業邏輯要建立信任,歌手或者一個歌手工作室是不會在阿里星球上隨便找一個不熟悉的公司做合作夥伴。目前音樂產業90%的產出被10%的藝人控制,藝人不是要導流,缺的不是流量而是服務,基於對整個產業鏈了解的一條龍服務。彼此割裂的局部服務公司,一來無法對全局進行把握,做出更好的針對明星的定制化產品;二來也很難獲得明星的信任。

張鬥認為,我們做音樂產業的“京東模式”就是要做好服務,建立專業的幕後團隊服務好兩端,一個是歌星、一個是粉絲。服務歌星是保證有優質的歌星IP的產生;服務好粉絲,是為了讓音樂產業變現成為可能。

高曉松

不過,對於張鬥的觀點,阿里音樂方面並不認可。阿里音樂相關負責人表示,阿里星球不是音樂界的淘寶或者說阿里巴巴,服務交易沒有衡量標準,所以不可能像淘寶一樣。

高曉松也認為阿里星球這款應用對音樂產業具有重要意義。“音樂產業是一個開放性的,碎片性的,產量大的,體量小的,極其適合互聯網來綜合的產業。阿里星球是一個泛娛樂平臺,以我們對這個行業深入的了解,給有需求的人提供完善的服務,這個服務是多元化的。比如一首歌怎麽生產,先需要詞和曲,找歌手唱,找制作人制作,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東西,不是一個綜合性平臺以類目的方式能夠解決的問題。我們會提供人與人最大限度的接觸,就是創作,人需要和更多人碰撞才能創作出更多的作品。我們的平臺上光獲得過格萊美獎的音樂人就有80多個。數據與人的最大限度的接觸,是推廣端。數據與數據最大限度的接觸,那就是發行。比如自動生成你喜歡的歌。可以依靠阿里星球這個平臺,把角色分配完整。希望我們提供的每個角色最後都能營生。利用強大的資源能力,把整個產業跑通。”

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趙曉馬表示:“阿里音樂推出的阿里星球希望打通音樂產業上下遊,依托現有阿里音樂旗下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的用戶和音樂人資源,基本形成平臺的供需兩端。構成了商家、藝人和粉絲之間的三角關系,囊括粉絲經濟、演藝活動、粉絲互動、演出代理、衍生品等娛樂產業環節,將變現的種種可能形態都融合在其中。它實際是一個音樂文化活動的‘交易’平臺,這符合以電商起家的阿里的風格。但是濃厚的生意人的思維模式建立的音樂產業體系所提供的服務以及是否能很好地滿足文化人和粉絲的情感和文化需求,還有待觀察。從粉絲角度來說,集合播放、歌詞、音效、可視化、下載等眾多功能,擁有可以輕易識別和記憶的核心功能的APP是解決聽音樂這個簡單而明確的強需求的最好途徑。反之,如果複雜的‘交易平臺’放在面前,不知從何下手,恐怕很難同時取悅藝人或者粉絲。”

趙曉馬強調,不論各家目前如何布局,都是在保持自己商業作風的同時避免服務、內容同質化,各家的布局各有特點和側重方向,不能純粹去比較。

掘金粉絲經濟

張鬥與高曉松孰是孰非一時恐怕難有定論,尚需要時間來檢驗,不過,張鬥對於音樂粉絲經濟的理解卻值得音樂同行借鑒。

“中國的音樂產業是全世界服務最差的行業。”張鬥認為,“所有的服務業都非常看重客戶服務,千方百計地為客戶做好每一個細節,而音樂產業,特別是中國音樂產業,只知道高高在上地做內容,從來不知道粉絲服務是什麽。”

“在日韓,有很完善的粉絲會員體系,演唱會,見面會,專輯,周邊,應援等等都有完善的服務機制,而中國的音樂產業從來不管粉絲的死活。就拿演唱會來說,粉絲承受著全球最高的票價,黃牛的故意擡價,票務詐騙,不靠譜的主辦方,亂七八糟的現場組織等等,消費體驗其實很差,而音樂產業的人完全不在乎這些。當我們把粉絲服務做好了,才能為音樂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

就拿音樂產業來說,雖然全中國現在專輯銷量每年只有300萬~400萬張,但張鬥卻提出了“五年後,中國唱片銷量將突破1億張”的觀點,這個觀點基礎就是粉絲服務。粉絲服務的第一步做的便是建立了音樂專輯榜,“中國到現在連一個真正的與音樂相關的榜單都沒有。產業要想得到發展,必須建立起一個評判的標準、PK的標準和好壞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實際上就是榜單”。

張鬥認為,粉絲購買專輯並不是為了拿回去聽,而是一張投票券,以支持自己的偶像在權威音樂榜單內獲得好的名次。日本公信榜帶動日本每年專輯銷量超過1億張,中國缺乏這樣的音樂榜,如果建立起來,將大大促進音樂專輯的銷量。“隨著國內音樂權威榜單逐漸形成,預估五年後中國音樂專輯銷量將從現在的三四百萬張增長到1億張,給音樂產業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

此外,降低演唱會門票價格吸引更多粉絲走進演唱會現場、售賣明星官方周邊產品(熒光棒、發帶、水杯等)也將給音樂產業帶來龐大收入,這一切本質上是一種粉絲對偶像的情感消費,也就是所謂的“粉絲經濟”。

因此,要做好音樂產業就必須服務好歌星以及粉絲,培養出優秀的歌星及音樂才能吸引更多粉絲,而從粉絲角度設身處地著想,為粉絲提供其想要的服務及產品,挖掘粉絲經濟才是做好音樂產業的秘訣。

張鬥透露,作為音樂產業的“京東”,音悅臺四種業務模式:第一,正版MV,通過正版MV建立起粉絲社區;第二,音悅V榜,用戶產生的歌曲榜單,數據計入Billboard,是Billboard首個合作的中國流行音樂榜單(榜單公式為:50%站外+50%音悅臺數據,包括播放量、下載量、評論量、收藏量等數據);第三,音悅商城:賣明星官方周邊(專輯、熒光棒、發帶、水杯等)、明星代言產品等;第四,音悅Stage:明星孵化平臺,用戶上傳作品,粉絲選擇,音悅臺將“榜首有名”者推薦給大公司簽約,自己保留10%~15%的分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93

越南難民女 靠YouTube打造美妝王國 網路教化妝、賣試用包 吸百萬粉絲

2016-05-09  TWM

現在沒有品牌不會在臉書、YouTube上打廣告、做行銷,但是能夠精確的把你在網路上的追隨者轉換成生意,需要精確的策略。一個越南難民之女,做起來卻毫不費力。

潘蜜雪(Michelle Phan)的視訊在YouTube吸引十億觀賞人次、八百萬的訂閱,靠著她在社群媒體累積的名聲,她創辦自己的美妝線上通路Ipsy,目前估值逾八億美元。

但是,這個女孩原本很害羞,父母是一貧如洗的越南難民,在加州坦帕念中學的時候,還曾遭到霸凌。

現年二十八歲的潘蜜雪回憶說,「我不知道怎麼融入文化……怎麼與人相處。」不過她很早就知道怎麼賺錢。她家買不起電腦──她爸爸愛賭,逼得媽媽常將付房租的錢,藏在她的泰迪熊裡──於是她向同學兜售糖果,用賺來的錢買了一部電腦。二○○三年,她開始在亞裔美國人早期社交網路Asian Avenue上發表部落格,教人怎麼用簡單的黑色T恤做忍者裝,怎麼用磨成粉狀的阿斯匹靈做萬聖節面具。

美妝講座 點閱率最高

○七年,她把注意力投入YouTube,開始張貼各種短片。她注意到,「吸引最多觀眾的,總是我的美妝講座」。

YouTube當時辦了一項專案,讓視訊製作人可以利用廣告賺錢,潘蜜雪加入了。一開始,她一天只能賺五分錢,但她了解YouTube可以迅速營造品牌,是一種提供創業的新跳板,重點是完全免費。於是,就在美國深陷不景氣陰霾之際,還在念大學的潘蜜雪,辭去每周末在壽司店當服務生的兼差,賣力在YouTube推出美妝講座,還要跟隨者上她的部落格,看更深入的文章。

潘蜜雪知道她的觀眾要什麼,因為他們和她一樣。由於掌握社交媒體的生態運作,迅速成為第一代YouTube貴族。

《富比世》雜誌估計,她在一五年從YouTube賺了三百萬美元(她說其實沒那麼多)。不過她真正的事業,還是自己創辦的線上通路。

一一年,潘蜜雪運用她的線上名氣,共同創辦美妝產品訂購服務Ipsy。每個月,她幫訂戶精心挑選美妝樣品包,月費十美元,寄送到府。目前Ipsy已經擁有一百五十多萬訂戶,並且舉辦美妝講座,每張入場券一五○美元。去年Ipsy還得到一億美元融資。

但Ipsy之所以讓人佩服,不是因為它有這麼多客戶,不是因為它的估值高達八億美元,也不是因為它去年營收超過一億五千萬美元,而是它幾乎在賣出第一個樣品包的時候已經開始賺錢。潘蜜雪說:「我們不需要打廣告。」Ipsy在加州有座一萬平方英尺的尖端科技工作室,它的一萬多名視訊部落客,可以在這裡製作影片、上傳網站給他們的跟隨者。(當然,你不難在這些影片上見到Ipsy的名字。)Ipsy還聘了八位駐店造型師,為每個月樣品包打廣告,業績好的造型師,可以領到六位數薪酬。任何美妝小品牌,只要能出現在Ipsy的樣品包,就能立即大賣。

設在加拿大蒙特婁的Trust Fund Beauty創辦人薩馬拉•葛蘭諾斯基(Samara Granofsky)說,「其他地方根本找不到這樣的曝光機會。」Trust Fund Beauty的指甲油,去年八月進了Ipsy樣品包,之後一個月的線上銷售量,超過前半年的銷售總和。

自潘蜜雪第一次破解社交媒體奧祕以來,社交媒體的樣貌已經變了。她說,「Z世代不再那麼勤上YouTube,他們現在喜歡上Snapchat。」她在Instagram也有兩百多萬跟隨者。不過潘蜜雪與她的部落客適應得很好。

重視粉絲 分享小故事

無論潘蜜雪與部落客選用什麼平台,她都很重視與粉絲的關係。談到這些關係,她能歷歷如繪、告訴你許多感人的故事:有一位男性觀眾,媽媽因接受化療身體太虛弱,沒辦法自己化妝,他看了潘蜜雪的影片後,學會怎麼替媽媽化妝,在她臨終前最後一段日子,這段經驗拉近了母子倆的關係。潘蜜雪說,「無論用什麼編輯程式都無法再造真情」,用真情「你可以感動人生」。

撰文 / 作者•Zoe Henry 譯者•陳曉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19

當播放7億次、粉絲超千萬之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522/155999.shtml

當播放7億次、粉絲超千萬之後…
麻策 麻策

當播放7億次、粉絲超千萬之後…

成立剛滿一年的“二更”,正在努力講述一個“視頻新媒體領袖成長史”式的故事。

文 | 麻策  編輯 | 楊潔

7億次播放,超千萬粉絲。

成立剛滿一年的“二更”,正在努力講述一個“視頻新媒體領袖成長史”式的故事。

3月18日,二更宣布獲得基石資本和真格基金的5000萬元A輪融資。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後,它開始朝著“平臺化”和“生態化”的方向行駛。

“平臺”是行業的標配。在視頻新媒體這個被認為是熱門但缺少精品、多金而早期的領域,參與者們堅信,單純倚靠自產自銷的內容,遠不及搭建平臺來的價值更大、更長久。

過去,二更順序走了“三步”。它紮根於杭州,首先做精準垂直的區域性內容;第二步是向全國擴散,吸納更多的影視從業夥伴;第三步是建立品牌價值,開始收獲廣告主認可。從中可以看出,它的每一步都是在朝著主流戰略方向(平臺)行進。

然而從進入賽道的那一刻,很多人就將二更視為一個“模仿者”。“一條”比它更早進入這個市場,也更早成名。這個不可忽視又無法擺脫的身影,橫亙在它的面前,甚至出現在每條有關它的議論中。

在很多人眼里,一條就像是視頻新媒體的旗幟,後來者都是有意無意地跟著旗手走。挑戰者們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卻又不得“被活在”一條的陰影下。

它們也越來越需要展現自身的特色和差異化。

杭州烙印下的“人文情懷”

二更北京分公司位於朝陽北路的仁和立大廈,東鄰朝陽大悅城,西鄰四環主幹道。這里交通便利,商業繁榮。對一家在杭州起家的創業公司來講,北京的人才、信息、資本、政策都令它向往。

它也如許多的外來者一樣,在最初進駐北京的時候遭遇到了“尷尬”。

“二更之所以能夠起來,是因為我們在杭州有非常深厚的積累。但是到了其他地方,就會打不通政府關系、沒有客戶、招不到團隊;同時,作為一個內容生產方,對當地的文化不是很了解的話,你是生產不出內容來的。”二更CEO李明告訴創業家&i黑馬

二更之前區域深耕的結果是給自己打上了深深的杭州烙印。這讓它在想要邁出去的時候舉步維艱,但也讓它的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

在知乎一則“沒有人覺得二更和一條調調很像嗎?”的討論中,有用戶就提到:一條在上海,二更在杭州,一個是時尚之都,一個是文藝之都。而它們在內容上的區別,更多地也和它們所處地域的人文色彩相關。

“二更早期主要講述杭州人的故事。當時只是想做一個地方性的媒體,立足於杭州。我們大量的內容、選題、人物都在杭州及周邊,體現了明顯的地方特色。”李明說。而一條則代表了上海的城市風格,以及上海人的生活方式。

地區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者品牌調性的形成,同時也讓兩者的內容調性有所不同:一條的逼格更高,二更則更接地氣。

“如果說我們選擇了另外一個地方,而不是杭州,就不會產出現在這樣的內容,也不會出現二更。”在李明看來,杭州成就了二更,二更也在努力成為杭州的一張新名片。

而無論從形式、表現手法、內容時長,還是從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的發展脈絡上來講,一條和二更都存在很多相似之處。這也是外界質疑的“模仿一條”、“內容同質化”問題的由來。

在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時,李明表示,不同團隊的基因決定了它們不同的內容發展方向。

“一條團隊之前做的是一個生活方式類雜誌(《外灘畫報》),他們在做視頻以後是把雜誌的內容影像化了。二更則是電視節目團隊向新媒體轉型,拍攝的是人文的紀錄片。”

“人”是二更內容的核心要素。在二更已經上線的幾百期節目中,既有公眾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故事。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人物選擇標準,即這個人物是否代表一種時代精神、代表社會大背景當中的細微變化。“這個人可能大家都不認識,但我們想透過個體表達一個時代。”

李明曾在知乎中較詳細地講述了二更與一條的內容差異。

他認為,兩者的內容存在本質區別:二更關註社會與人文,每期都通過一個人物的視角,來表現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演進;一條關註物質的美學,每一期都介紹一種生活方式,或者一種器物。

內容的不同,也導致兩者在商業化上有不同的側重點:二更通過媒體的人文調性吸引同類觀眾,然後嫁接商業化的內容(內容定制);一條則重視“物”的價值,側重商業植入和電商變現。

導演群體決定內容調性

009 

除了內容本身區別以外,李明告訴創業家&i黑馬,二更和一條內容背後的運作模式和生產模式也不一樣。

二更強調導演群體,一條則註重主編文化。

據李明介紹,一條的內容生產以編輯為主,主編決定了整個產品的風格。為了樹立穩定的風格,一條有非常標準的生產、拍攝、選題、圖案規範。“所以它的內容品質、風格、調性永遠保持在某個水準上,不會偏離太多。”

二更則看重導演群體。內容產品的決定權60%以上掌握在導演手里,他們的理解和表達認知,決定了產品的風格和調性,最後呈現出不同類型的內容。

李明認為一條背後的生產邏輯是:依靠一個穩定的生活方式美學的傳達,樹立品牌,從而向電商引流。“二更強調釋放導演的潛能,讓他們去創造價值。”

目前,二更的內容生產主要采用“導演工作室”的方式。另外一部分則由總編室下發任務,形成風格統一和調性一致的內容。

過去一年,二更推出了近500部短視頻作品,今年立誌要將這一數量提高到2000部。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若僅以其現有的10支“作戰小分隊”自產自銷(每支每月完成2部的頻率),且不計變量(人數不增加)地估算,完成2000部作品這一目標至少需要8年時間。

事實上,它的內容生產並非完全自力更生。它的底氣,源於背後數量龐大的合作團隊。

2015年8月,二更正式啟動“全國二更夥伴計劃”。這意味著它從一個自產自銷的媒體身份,正式向視頻新媒體平臺轉型。這是一種快速擴張的戰略。

近年來,短視頻的發展從火熱到井噴。一條和二更也都經歷了粉絲數量百萬級的暴增。它們被認為是踩中了時代的風口。但整體來看,在影響力還是傳播力上,二更與一條比尚存在著差距。

截至目前,二更在騰訊視頻發布500余部作品,點擊量約3.6億次,平均單片點擊量約72萬;一條同平臺發布視頻約700部,點擊量超過7億,平均單片點擊近百萬。其中,一條最熱單片點擊量超1300萬次,二更僅約300萬。

把傳統影視媒體拉上平臺

0010 

“我們想走出杭州去拓展版圖,但後來發現如果你在當地沒有資源積累,也沒有文化沈澱,自產自銷的模式很難複制。”李明說,“但是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機會:每個地方都有像二更一樣的傳統影視媒體團隊,它們也需要轉型,但是很多都轉型失敗或找不到轉型方向,甚至不敢轉型。二更就去跟它們合作。”

目前,二更背後已有上百支影視合作團隊,覆蓋全國20余座城市,“40%以上的視頻內容由這些合作夥伴提供”,並且這一比例仍在不斷提升。

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二更的內容生產壓力。自2015年3月二更微信公眾號改成日更(之前為每周兩到三更)以來,內容更新每晚堅持9點左右發出,從未間斷。

廣告主陸續找來,李明說,最低的合作報價也達到了30萬。據李明透露,二更過去一年的營收1000萬元,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於商業廣告定制。

他們的目標是要幫助那些傳統視頻團隊、傳統的傳媒公司向新媒體轉型。二更的優勢和作用在於資源整合,一方面整合發行渠道和傳統影視團隊、媒體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全國的營銷體系整合客戶資源,實現商業項目的分發和對接。

簡言之,二更的目的是,既給優秀的視頻團隊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和內容分發渠道,又能給它們帶來營收。這也逐漸讓它越來越有一個“平臺”的樣子了。

過去一年,二更進行了快速擴張和發展,除了杭州總部以外,還分別在北京、廣州、深圳、成都成立了分公司。近期,二更還將在北京設立電商和影業公司,為以後的長遠布局做打算。

在把布局和野心擴大之後,現在還有人把二更和是一條相提並論嗎?我們也問了李明這個問題。

“最早大家都是從短視頻的方向做。我只能這麽說,二更別的做不了,只能做這個。”李明回答。看來,答案仍然是肯定的。

內容平臺的興盛,催生了內容創業的繁榮。但市場對於優質內容的龐大需求量,決定了“現在依然稀缺(優質)內容”。

“市面上的優質內容生產者就那麽幾個,大家可以數得過來。”李明說,“做內容創業,活下來問題不大。但如果想把這件事情做長遠,從早期就要考慮商業模式和變現。做視頻內容很燒錢,我們敬畏市場,敬畏自己,我們害怕創造不了價值。”

二更面臨的考驗是執行速度能否跟上市場的發展需求。“有可能這波過去了,機遇就沒了。”

如今,依然有人以“一條模仿者”的角色定位議論著這個新媒體視頻領域的闖入者。也有人質疑,無論是一條還是二更,它們的興起都得益於這兩年的互聯網創業泡沫,一旦泡沫破裂,短視頻的商業化未來仍是未知數。

但無論如何,這種內容創業新模式現在還是越來越多地受到了善意對待和認可。“現在你可以在北京地鐵里看到二更的內容了。”李明說。

二更 視頻新媒體 內容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482

搞定TFBoys直播首秀,2歲的美拍以後主推娛樂直播和粉絲經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4/156531.shtml

搞定TFBoys直播首秀,2歲的美拍以後主推娛樂直播和粉絲經濟
dan dan

搞定TFBoys直播首秀,2歲的美拍以後主推娛樂直播和粉絲經濟

當然,今日的主題不是這些大咖,而是美拍上活躍著的500位網絡紅人。

i黑馬訊 6月14日消息 美圖公司繼昨日召開新手機發布會之後,今日迎來其發布會第二彈——美拍兩周年發布會,昨日最紅嘉賓是angelababy,今日則有李開複、鐘麗緹夫婦、袁惟仁、曉雪等前來助陣。當然,今日的主題不是這些大咖,而是美拍上活躍著的500位網絡紅人。

蔡文勝

李開複也是美拍的投資人,圖為李開複(左)和美圖董事長蔡文勝(右)在自拍

除了發布一些歷史數據和告示其戰略方向,美拍這次大Party主要為其平臺上的紅人頒獎,共頒發了含美妝、美食、音樂、萌寵等在內的18個獎項。

發布會上,美圖公司高級副總裁北夠稱,目前用戶已在美拍上上傳了5.3億視頻,日均觀看時長也由兩年前的8分鐘提高到現在的40分鐘。美拍直播於今年1月上線,目前已累計直播952萬場。在娛樂化內容方面,直播過範冰冰戛納秀、鐘麗緹夫婦的日常等節目。

此外,北夠也闡釋了美拍今後主要的商業模式。他表示,美拍將會成為一個粉絲經濟的平臺,變現的方式則是道具系統和電商接入,而當北夠講到此部分時,觀眾席也不時傳來網紅達人們的陣陣歡呼聲。

在頒獎環節,飯飯、Jason的旅行小視頻、香噴噴的小烤雞等平臺上的紅人上臺領獎,其中有166萬粉絲,以拍美食視頻擅長的“香噴噴的小烤雞”,有85萬粉絲,以拍日常生活知名的Kakakaoo等(她同時也經營著一家淘寶店)。舞蹈達人飯飯登臺領獎時直言稱,我本來是個屌絲,美拍改變了我。——這一宣言恰好體現了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成為網紅的現實。而接下來的問題是,下一步怎麽辦?

11111

美拍直播的定位是:娛樂化

“粉絲經濟”似乎解決了這個問題。而美拍也決定在這條路上繼續探索。發布會上北夠稱,TFBOYS將於6月25日在美拍上開始自己的直播首秀。據了解,在“百播大戰”中,不少直播平臺都會邀請藝人來直播造勢,而到底哪家會成為最會玩的娛樂圈直播平臺,則又將是一出搶人搶錢的拼創意的大戰。

而美拍未來會如何處理其“錄播”短視頻和直播的關系,也成為行業的關註點。

美拍 美圖 直播 網紅經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186

以做給女友吃的心意,大吸五十四萬粉絲 補教顧問的午夜甜點派對

2016-06-20  TCW

深夜,一群螞蟻(嗜吃甜點者)聚集於古亭捷運站附近,排起長長隊伍等待號碼牌,才能獲得參加秘密聚會的資格。走進某民宅二樓——這裡是傳說中「深夜裡的法國手工甜點」(以下簡稱「深法」),在臉書擁有五十四萬粉絲的網路人氣甜點鋪。走道貼滿粉絲留言,櫃台沒有甜點,冰箱全是一疊疊當日製作、包裝入盒的新鮮甜點,牆上寫著當天Menu,每人限帶五份。

「深夜裡也是可以有令人陶醉的甜點」是深法在臉書上的簡介,成立之初原是無心插柳。創辦人劉啟任(Rick)小時家裡破產,十三歲便開始在補習班打工、獨立生活。經常整個星期只吃一條吐司,靠著教同學功課有便當吃。建中畢業、台大數學系雙輔修物理化學,加上在補習班歷練多年,大學還沒畢業,就以自創的「客製化教學」創辦補習班,每屆只收十五名學生,依學生志願和能力量身擬定學習計畫,配合的師資曾達四百名之多。

補習班經營有成,二○一○年投資朋友的甜點店,未料不久友人竟放棄退場,熱愛甜點的他只好把店收了留下設備,利用深夜研發,隔天與學生、同事們分享,口碑從此傳開。二○一二年,學生幫他在臉書成立粉絲頁,從約兩千人的基本盤開始一路成長,團隊也從一人擴展到二十餘人。不設實體店面,顧客必須提前七到十四天透過臉書私訊下訂單,在固定時段到指定地點取貨或宅配到府,或直接於販售時間現場排隊購買,對消費者並不便利。卻也因此,深法才能確保客人拿到的都是「當天現做」的新鮮甜點。

除了新鮮,劉啟任研發時很少考量現實,一心一意追求最美好的食材比例、組合和質地,例如:乳酪三重奏水果可麗塔,堅持融合三款乳酪、貝禮詩奶酒與新鮮水果內餡,並以可麗餅隔開三層不同的水果,呈現多層次的口感風味,因此深法的甜點價格並不低。「畢竟深法的起點不是為了販賣,我常和團隊說,要用送給女朋友吃的心情來製作甜點。」深法的高人氣引來許多合作邀約,劉啟任卻拒絕了絕大多數的合作。「主因是光是食材成本約占售價六成(一般食品業約占三成),若再經通路抽成,幾無利潤可言。」,既不願妥協改換便宜食材,也不肯調高售價換取擴張機會,他情願以自己的方式和步調穩定成長。

或許因年少清苦,劉啟任格外珍惜食材。「我不喜歡浪費食物,最討厭看到甜點在冷藏櫃裡水分慢慢被吸乾。」之前一人製作時,食材耗損率為零;成立團隊後,因容許犯錯,食材耗損率增至一○%。「我們的原則是:做失敗了,要負責把它吃完。」從剛開始以擺路邊攤形式起家,當天沒賣完的甜點,就在路邊辦趴和客人們喝飲料邊聊天享用。「深法的客人各行各業、形色都有,傍晚場是下班後的模樣,深夜場是穿睡衣的夜貓子。」十分懷念一開始人情味的劉啟任,最近租下更大工作空間,計畫在此舉辦工作坊及VIP活動,增加與客人的交流互動。

「我對深法的定位不是一間店,而是一個優秀的團隊。」從烘焙技術到員工的身心與生活作息,劉啟任堅持每個月一對一面談,了解每個人工作狀態並設定目標,並有額外津貼鼓勵員工出國考察甜點。接下來還計畫提供「外派甜點師」服務,也籌備開發更精緻的副產品線,透過一步步培訓出優秀甜點師,打開深法團隊未來的各種可能。

深夜裡的法國手工甜點

創辦人:劉啟任,30歲

成立:2012年

臉書粉絲數:54萬

營業額:200∼400萬╱月預訂到取貨╱收件所需時間:7∼14天熱賣商品:草莓卡士達、生巧克力派、瑪德蓮撰文者Jessin Tu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