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楊崑山一做四十年 當上SGS百年首位華人總裁 從公共工程至食安 讓全民安心的印記

2014-10-13 TWM
 
 

 

在食安爆不停的年代,小吃攤、大賣場,甚至食品廠商澄清記者會上,都會貼著印有SGS的檢驗報告。SGS戳章不僅見證了台灣的經濟繁榮,也凸顯了民眾的生活恐懼。

撰文‧許瓊文

食安問題幾乎是一年一爆!餿水油事件重創台灣食品業,其中關鍵生產商強冠,打著GMP認證以及ISO 22000的合格招牌,獲得許多大廠及糕餅業者信賴,其中ISO認證就是SGS(台灣檢驗科技)發出的。

SGS總裁楊崑山無奈說:「我們去年十二月對強冠做了年度稽核,卻在今年發生這樣嚴重的餿水油事件,第一時間,我們主動撤照,因為這已經不符合ISO 22000食品安全系統的標準了。」

台灣因食安問題暴紅

發了認證,卻不保證食品安全?楊崑山解釋:「ISO 22000是食品生產流程認證及品管制度認證,一年到廠稽查一次,大部分都是文件審核,因為配方涉及機密,檢查內容不包括分析食品成分,很難完全防堵不肖業者添加,要靠廠商誠信。」每次食安爆發問題時,SGS幾乎成為檢驗的代名詞,廠商也視SGS檢驗報告書為門神,各大廠、通路甚至是小吃攤,都貼著SGS證明。台灣從美食王國變成﹁食安亡國﹂,楊崑山苦笑說:「在全球一千六百多個辦事處中,台灣SGS知名度真的是暴紅!」SGS是楊崑山第一份工作,一做四十年,他更是SGS百年來第一位華人總裁。

來自台南的楊崑山,海洋大學輪機系畢業後,曾到美國實習半年跑船,回台灣退役後,一九七五年楊崑山在報紙廣告上看到瑞士商遠東公證(SGS其中一個註冊名稱)應徵海事檢驗員,楊崑山笑說:「我看到公證,還以為是幫人家公證結婚的公司。」當時中鋼才剛成立,國內沒有鐵礦砂檢驗專家,楊崑山受命協助中鋼成立鐵礦砂檢驗流程、標準。楊崑山記得第一艘從澳洲運鐵礦砂來台灣的「惠利輪」,為了檢驗流程一路忙到晚上十點多才回家,而隔天是他的結婚典禮,第三天就返回工作崗位。「在南部當檢驗員的日子,每天都是早上六點鐘出門,小孩睡著才回家,小孩大概五、六年都很少看到我。」帶著拚勁投入,讓楊崑山從小小的海事檢驗員,一路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在職場上攀升。尤其是貿易出口鼎盛的一九九○年代。當時SGS總公司與印尼、菲律賓兩國政府簽約,例如機械工業、紡織原料等出口到東南亞的貨物都必須經由SGS檢驗,甚至還要幫海關執行核稅、核價,SGS副總陳東明回憶,「幾乎廠商會主動找上門,不用跑業務。」但九二年,楊崑山發現台灣SGS承攬的國外政府合約業務量,慢慢地減少。楊崑山當時還只是台灣區副總,他寫了一封建言書給當時的比利時籍總裁夏寧海。「我信上寫,SGS不能只靠政府合約,它不能成為長期發展的項目,我建議要發展ISO認證、成立材料實驗室等。」搶單優勢:速度快、設備新楊崑山主動帶領業務,親自拜訪當時最大的民營鋼鐵公司「東和鋼鐵」,「他們原本找金屬工業發展中心,或是大學實驗室,可能價格比較低,但速度慢,儀器設備也不是最新、最精準。」在企業考量時間就是金錢的衡量下,SGS靠著速度快與設備新,搶下不少「工業服務」的訂單,與消費品並列營收兩大貢獻,各占三成以上。

楊崑山驕傲地說:「因為成立材料實驗室,近二十年來,在台灣的重大工程,包括國道三號、台灣高鐵、北高兩地的捷運、一○一大樓等,我們都成功拿到檢驗訂單。」靠著在台灣精準的判斷,○二年楊崑山接下東亞區營運長一職後,負責日本、韓國及菲律賓等市場,但卻也踢到鐵板。

當初看準智慧型手機崛起,他在日本投入手機檢測實驗室,「後來日本手機外銷不多,國內法規也沒有驗證的需求,只好做裁減。」這讓SGS日本損失了約三億元新台幣的投資。「總公司也可以接受,至少我提五次有四次是準的。」楊崑山認為「也不算完全失敗,取得日本經驗,成為未來風險分析。」身為第一位華人總裁,楊崑山不斷找尋折衝點,「外商常常因為天高皇帝遠,全部從報表上看數字,但是我還要到現場看。」他堅持走動式管理。例如同仁在材料實驗室裡清洗準備送檢的建材用沙石,「兩小時,他盯著水柱沖沙石,難道不能用機器做嗎?」楊崑山告訴這位同仁,「給你五十萬元,開發出自動化流程,省掉一個人力,可以做更多事情。」在做人方面,楊崑山非常重感情。同為海洋大學畢業的校友,現任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是楊崑山的學弟,「他有南部人重情誼特質,不斷提攜後進,在母系成立SGS講座。」

投注五億設備檢驗食品

食安問題爆不停,也讓SGS 這幾年意外在台灣找到新的市場。楊崑山回憶, ○八年中國出現毒奶粉事件時,「我們不知道會掀起這麼大的風暴,當時政府規定,所有的食品原料必須送政府認證實驗室檢驗,符合標準才能生產。」後來又發生塑化劑事件,不只企業送件,民眾、小吃店也排隊等候檢驗,SGS食品部門幾乎全天候運轉,「原本一周交的報告變成兩周,還有廠商通宵等候說﹃老闆交代,報告拿不到,不要回去了!﹄」楊崑山乾脆自己坐鎮食品部門,﹁他每天都到半夜三點才回家!﹂SGS執行副總裁竹正高說。

這也讓楊崑山嗅出了台灣的食安檢驗商機。將原本兩個實驗室「食品衛生」以及「食品安全」實驗室合併,前後投資超過五億元的經費增購儀器,光是食品部門從原本五十人不到的團隊,增加到兩百人。

四十年前,楊崑山進入SGS時只有三百名員工,如今超過二七○○人,六○年代他們見證了貿易出口的榮景,七○年代也參與重大工程興建,九○年代高科技產業導向,SGS也跟著成立電子通訊實驗室,一路隨著台灣產業腳步成長。

蓋上SGS的戳章,代表了台灣產品的品質保證。這幾年來,讓他們大發利市的,卻是層出不窮的黑心食安風暴。SGS來台一甲子,也算是台灣人生活的另一種印記。

楊崑山

出生:1949年

現職:SGS台灣檢驗科技東亞區營運長暨台灣區總裁經歷:SGS東亞區營運長、SGS台灣區總經理、SGS海事檢驗員學歷:海洋大學輪機工程學系、中山大學EMBA 百年企業SGS 無所不驗瑞士通用驗證集團SGS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是專門提供檢驗、鑑定、測試及認證的全球企業。成立於1878年,全球超過8萬名員工,分布1萬5000處辦公室和實驗室。去年營收約5.83億瑞士法郎(折合新台幣約1892億元),也被《富比世》評為全球第1010大企業。SGS與法國的必維國際(Bureau Veritas)及英國的全國公證(Intertek)被認為全球前三大檢驗認證集團;若以市場、營收規模而言,SGS是全球最大。

SGS在台灣成立於1952年,初期提供台灣國際貿易流程中扮演檢驗角色,近年食品安全議題上,SGS成為檢驗的第一品牌;檢驗涵蓋消費品檢測、工業、國際驗證、環境、生命科學、自然資源、公共事業等範疇。

看懂SGS報告

六大魔鬼細節

1. 日期要最新:報告日期與現在時間點愈接近,參考性愈高;此外,也要注意產品的保存期限,與報告日期是否相符。

2. 頁碼要完整:透過頁碼可以判斷這是不是一份完整報告,例如一項產品有好幾種測項,完整報告共有四頁,有些廠商可能只挑合格的部分提供。

3. 法規列標準:檢驗結果最好附上法規標準值,消費者應要求廠商主動揭露,除非該測項沒有法規標準。

4. 副本要戳章:SGS會提供廠商一份正本、兩份副本,副本上會蓋上SGS原戳章,才不會被竄改。

5. 批號要完整:報告中最好一定要提供製造日期與批號,產品資訊愈完整,可信度愈高。

6. 樣本要照片:報告最後SGS都會附上檢測樣本的照片,消費者應該要求廠商出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74

FILA,專註挖掘破爛兒一百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27900.html

有個段子。國外有很多破爛兒賣到中國當奢侈品,比如哈根達斯啊、路虎啊。中國也有些破爛兒賣到國外去當奢侈品的。FILA也能加入這個段子,有哪些破爛兒賣到中國,還繼續當破爛兒賣的。有。FILA就是。現在為FILA代言的是舒淇。

有個段子。國外有很多破爛兒賣到中國當奢侈品,比如哈根達斯啊、路虎啊。中國也有些破爛兒賣到國外去當奢侈品的。比如,一位據說喜歡搖滾的女演員,她可以為這個領域代言。

FILA也能加入這個段子,有哪些破爛兒賣到中國,還繼續當破爛兒賣的。有。FILA就是。現在為FILA代言的是舒淇。

FILA在世界杯期間做了一撥廣告,央視記者身上的彩色T恤全都是FILA的,包括出境的觀眾、智力問答的參賽選手都穿著FILA的T恤。作為一個運動品牌,選擇這麽沒有代表性的廣告標的,簡直是一種恥辱。

FILA在中國的所有權是安踏的。2009年的時候,安踏花了三億多人民幣從百麗手里買來了FILA。而2007年,百麗從FILA韓國母公司手里買來這筆資產的時候,差不多也是這個價。你要是像我一樣無聊,去查安踏的財報,你會發現,在當初安踏買FILA的時候,FILA中國的無形資產評估價是五億人民幣。比較一下三億多的收購價,不難得出結論,實際上FILA是個垃圾,實際資產有兩億的負值。

其實,要論資排輩,FILA簡直是耐克和阿迪的祖師爺,比那哥倆創業的時間早了半個世紀。103年前,一對意大利的山村兄弟,為同鄉生產內衣,後來這個內衣作坊稍稍擴大了一些規模,成了一家小規模的針織廠。20世紀70年代,這家針織廠找了個日本設計師,設計出了F-box商標,紅、藍兩色代表了地中海陽光和海洋。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FILA開始了品牌運作,開始簽約網球運動員和登山運動員。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後起的NIKE和Adidas開始統治天下的時候,FILA還在做著半個世紀前他們做的事情,尋找邊角料運動員,低價代言。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FILA以“世界第三運動品牌”聊以自慰。但第三這種事情你是知道的。清華北大說自己是全國前兩名,大家一般沒什麽意見,要是哪所學校敢說自己第三,肯定會有好幾十所學校不同意。FILA就是這樣。

2003年,由於持續虧損,FILA的意大利母公司把公司資產賣給了美國一家資產管理機構。四年之後,美國人感覺自己被騙了,又把這筆資產賣給了韓國人。半年之後,發生了全球金融危機。於是,每個人都感覺自己被騙了。

細數FILA的百年歷史,能夠拿得出手的代言運動員其實只有克里斯特爾斯和庫茲涅佐娃兩個女子網球運動員。其他大部分的時間,FILA在尋找類似於香港田徑隊、意大利高山滑雪隊、美國攀巖隊、薩爾瓦多足球隊之類的代言人。

而在2007年FILA被韓國企業收購後,這個品牌更是走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他們開始尋找東方神起這樣的娛樂明星開始代言。

在此時,FILA中國請的代言人是古天樂、鄭嘉穎、胡杏兒、舒淇。在百麗鞋業和安踏的治理下更是連虧無數年。2009年,在安踏收購FILA的最初三個月,FILA僅有50家門店,這些門店一個季度的營業額是1800萬,但虧損高達1400萬。現在安踏以營業額太低為由,拒絕披露FILA的經營數據。天知道他們每年虧多少錢,以後還能不能請得起代言人。

比較逗逼的事情是,安踏經過專業測算,認為FILA品牌還能繼續經營34年。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的計劃完成了62%。


(編輯:余佳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72

康宁:创新百年的玻璃传奇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410/t20141024_649813.htm

尹一丁/文

  被誉为“美国国宝级科技研发巨擘”的康宁公司,由玻璃制品起家,创新的基因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清晰合理的研发战略加上超前的市场布局让它得以顺势而为,成为全球顶尖的光纤和其他高科技部件的制造商。而在所有技术型公司中,康宁更是少见的能将彻底改造自身作为常态的公司之一。

  对于康宁(Corning)这个品牌,绝大多数的中国用户的认识应该都停留在透明玻璃锅上(1998年玻璃餐具部门被康宁集体出售)。实际上,它的产品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iPhone在内数以亿计的移动设备高强度的玻璃显示屏均出自其手。

  更不为人所知的是,康宁的用户不仅是普罗大众,还包括了最尖端的科研机构。除了向美国宇航局NASA提供所有载人飞船及空间站的玻璃之外,其还为大名鼎鼎的哈勃望远镜及其他太空高端研究设备提供镜片和光学系统。2014年6月,康宁公司宣布向NASA的OSIRIS-Rex飞船提供特殊光学部件,用于其在2018年登陆流星班努(Bennu)的探索计划。

  虽然这家名副其实的高科技公司远不如苹果、三星和索尼那样出名,但事实上,康宁的故事和这些名满天下的企业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为精彩。

  “国宝级科技研发巨擘”

  位于纽约州小镇康宁的康宁公司是生产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的全球领袖企业。它由爱默瑞·霍廷(Amory Houghton)在1851年创立,今年已163岁,是企业界货真价实的常青树。

  更重要的是,在百多年的历史里,虽然也遭受过诸如2002年互联网泡沫所带来的重创,但康宁一直在电子产品、汽车排放控制、电讯和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独领风骚,创造出众多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产品:如让爱迪生的发明成为现实的玻璃灯泡外罩(1879年),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的显像管(1947年),使光纤通信得以广泛应用的世界第一根光缆(1970年)等。这一切都使得《财富》杂志对其作出“美国国宝级科技研发巨擘”的评价。不仅如此,康宁还超越微软(48位)荣登最具创新能力企业榜第36位。

  今天的康宁涉足显示技术、光纤电缆、环境技术和生命科学四大领域,全球员工3万人,年收入80亿美元,目前的市值为270亿美元,在福布斯500强企业榜单上排名343位。

  创新战略 清晰独特

  康宁持续百年的成功是全球企业界的一个传奇。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不懈地创新。从创立伊始,康宁就已把创新精神深植于企业基因中。

  百年前,当他人都在凭经验制造玻璃时,康宁创始人霍廷和他的儿子就把玻璃制造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来对待,通过系统严密的实验达到最佳的产品质量。早在1908年,康宁就建立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企业研发实验室之一,并雇用了全职的研发人员,这在当时极为罕见。霍廷家族的这种创新精神多年来薪火相传,从未中断。

  在康宁,创新不仅仅是企业战略,而是宗教般的存在。它靠信念而实施,不论丰俭之年,都持续进行,就算在近期内看不到回报。霍廷家族从一开始就对创新的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即创新不但是为将来的收益做准备,而且是在核心业务突然消失时用于保护员工和企业自身的必需手段。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研发和创新在康宁150多年历史中一直是企业战略的主体,而且从未改变。小爱默瑞·霍廷曾骄傲地说,研发是康宁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活动。康宁每年持续投入10%用于创新,就算是在像大萧条那样最艰苦的阶段,研究投入不但没有收缩反而加大了。

  因此,康宁在百多年来持续不断地推出性能优异的创新产品,如铁路和航海用的信号灯、耐高温玻璃餐具、电视显像管、汽车净化陶瓷、光纤、LCD屏幕及所有手机上都不可或缺的大猩猩玻璃(gorilla glass)。今天的康宁每年测试超过1万种不同的玻璃,并有12万余种独特的配方。全公司25%的销售来自于“年龄”小于5岁的产品。

  当然,康宁的成功不仅来自一味地投入研发,而是制定了清晰合理的研发战略。尤其是在互联网泡沫危机后,康宁痛定思痛,通过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明确提出了“核心部件研发战略(Keynote Component Technology Strategy)”,并称其为康宁的创新公式。

  这个创新战略的核心是做一个促成者或赋能者,为其他公司的产品系统创造核心部件,使它们的产品能够充分发挥效能,并通过自己独有的专利技术获得高利润。这些核心部件由独特的材料、卓越的工艺过程和优良的加工制造能力共同打造,并能在这些方面形成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技术壁垒。

  其结果是,这些关键部件不仅是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更大产品系统的赋能者,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这个研发战略能够充分发挥康宁在材料、工艺过程及加工制造三大领域的整合优势,令其竞争对手难以比肩。

  因为是立足于B2B市场所需的基础材料的突破,这种研发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投入巨大但回报周期漫长。而且因为不是卖给终端消费者,康宁对结果没有很大的控制权。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康宁其实更像一个制药公司,必须随时愿意下一盘很大的赌局,投入巨资,然后甘愿等待十几年才获得回报。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这种创新模式是无法实施的。但康宁从诞生之日就善于从事这种立意长远坚韧不拔的创新。这种精神深植于康宁的企业基因和员工的性格之中,成为康宁长盛不衰的法宝。

  研发投入 耐心超前

  康宁为高价值产品系统提供核心部件的创新战略往往需要在材料和工艺过程上同时实现激进式创新。因此,研发投资,尤其是固定成本上投入很大。而且,进行这种核心部件技术的开发时间漫长,平均需要至少10年的投入才可能有所建树,如康宁开发显示技术用了14年,而开发光纤技术和LCD都进行了15年才最终盈利。

  康宁在研发投入上显示出了无比的耐心,并提出了独特的耐心资本(patient money)理念,即公司对具有前景的研发项目坚定地给与长期持续而耐心的资金支持。康宁的四大业务均有很好的表现,就是因为耐心资本多年来强有力的支持。

  对创新具有如此长远的眼光需要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即冷静刚毅,坚定果敢,对认定的目标毫不动摇,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都矢志不渝地前进,绝不急功近利,浮躁易变。只有具有这种心理素质和心态,才能成功地贯彻实施康宁独特的创新模式。

  但这种极其长远的管理理念和风格在全球企业界绝对是一个异类。这和霍廷家族多年掌控康宁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康宁在1945年上市,但绝大多数股权仍为霍廷家族持有。只是2000年后,家族持股才慢慢淡化,但霍廷家族仍对康宁有着深远的影响。家族企业的最大优点就是立足长远。现任总裁魏文德(Wendell Weeks)对此深有体会。他曾说,康宁从不会空降一位只做4年的总裁。康宁人从来都是把康宁作为终身的事业。

  康宁不但对研发项目长期耐心地投资,而且极具魄力和胆识,经常超前投资,在市场需求形成之前,就靠自身对行业前景的判断完成战略布局。

  上世纪60年代初,康宁启动光纤的研发。10年后,康宁在此领域获得全部12项基本专利。到了70年代中期经济萧条,康宁不得不解雇大批员工,而且光纤市场远未形成。康宁在美国唯一的潜在用户AT&T预测30年后才会有此类需求。但当时的总裁小爱默瑞高瞻远瞩,果断建厂。到1981年,康宁在光纤行业的布局已经完成。此时共投资超过1亿美元,却无任何收入。但因为超前的战略布局,此后待光纤市场飞速发展,康宁很快就击败了众多强大的对手,从而独占鳌头。

  在LCD显示器领域,康宁亦是如此。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发,初时就创造出一种新工艺,能够形成超薄、超平整的玻璃界面,远优于竞争对手。到了90年代中期,康宁预期市场需求的爆发,率先投资10多亿美元在亚洲设厂,又一次在市场腾飞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举击败日企,成就霸业。在超过15年耐心投资后,LCD业务终于在1999年为康宁带来丰厚的利润。

  康宁在车用环保陶瓷材料的成功也源于这种大胆前瞻的超前投资。它在上世纪70年代初没有任何订单的情况下就率先建厂。其后康宁的产品很快取得巨大成功,成为汽车行业的行业标准。康宁的这种果敢和魄力也是它持续成功的核心原因。

  战略转型 坚决果断

  康宁的持久昌盛还源于对自身持续而显著的变革。它在过去曾多次重新塑造自己,进行深度战略转型。高科技行业无论是技术、竞争环境还是用户需求都变化飞速。一个企业只有随时有决心、魄力,同时有能力进行变革才能维持长久优异的市场表现。

  康宁最初是以生产专业玻璃起家,为铁路和航海提供信号灯玻璃。其后,它推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耐高温玻璃餐具,从而走入美国的千家万户。进入上世纪50年代,康宁成功地在电视显像管领域建立了全球市场的领袖地位。除了在材料领域不断突破之外,康宁还在80年代建立了利润丰厚的医疗测试部门。

  但是,这些业务的曾经辉煌都未成为康宁对其留恋的原因。一旦环境变化,康宁就毫不迟疑地对自身进行深度变革,退出这些不再有发展空间或与康宁核心技能不再有战略相关性的部门。例如,在看到了日本彩电企业的兴起后,康宁于1988年将曾经贡献75%利润的彩电显像管部门悉数售出。1996年,康宁意识到医疗测试部门虽然贡献了27%的利润,却无法和其核心技能形成增益效应,便将其果断割离。而康宁在美国最广为人知的玻璃餐具部门,也在1998年被卖掉。

  通过这些大规模的资产剥离,康宁成功将自身从大而杂的企业转型为一个小而精的高科技企业,顺利成为全球顶尖的光纤和其他高科技部件的制造商。通过这种深度战略转型,康宁的战略定位更清晰,创新能力也更加强大。在所有技术型公司中,康宁是少见的能将彻底改造自身作为常态的公司之一。其实,所有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如IBM、亚马逊、谷歌和甲骨文等,其共性都是如此。长青的秘密就是不断进行自我突破,甚至是壮士断腕般的自我毁灭和破坏。高科技产业的生存法则,不变革就等于灭亡。

  玻璃世界 持续辉煌

  康宁辉煌百年,成为全球企业界的传奇,自然也少不了命运之神的青睐。当年的爱迪生要求康宁生产电灯的灯泡外壳,从而使得康宁在这个行业称霸40年。其后,乔布斯找到康宁,要求用6个月就生产出坚固耐磨又透明性良好的超薄玻璃,从而促成了应用于iPhone及其他移动设备上的“大猩猩玻璃”横空出世。就是它引以为傲的光纤业务也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初,应英国邮政的需求才启动了这个项目。

  这样看来,康宁的很多成功都是因为其他伟大企业的督促,才实现了诸多改变人类历史的创新。但康宁成功打造百年辉煌的真正原因,还在于根植于其企业基因中永不泯灭的创新文化和精神。和其他创新型企业相比,康宁的这种创新精神非常独特。如果把康宁作为一个人,那他的内心修为已臻化境。他冷静、耐心、刚毅、果断、坚忍不拔,又敢于冒险,具有无比的胆识和魄力。他在诱惑面前岿然不动,内心具有坚定清晰的目标,并矢志不渝地实现,但一旦看准机会又气魄宏大,全力出击。

  美国另一家和康宁背景非常相似的高科技企业霸主摩托罗拉也曾辉煌多年,今日却是衰败不堪。它缺乏的就是康宁所具备的这种持久恒常、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所以,康宁能否在下个百年持续辉煌,回答应该是乐观的。康宁是一个伟大的企业,也是一个可怕的对手,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468

成都直擊》西門子砍掉家電、手機部門 聚焦「自動化」 百年老店靠無人工廠 賺聰明錢

2014-11-03  TWM
 
 

 

西門子退出手機市場,十年了。可是,西門子的業績非但未失色,反而更加茁壯,市值更創近七年新高,如今西門子還推出「無人工廠」,到底西門子是怎麼辦到的?

撰文‧周品均

上午九點,四川成都工業區中等待要走進華為工廠的勞工,排成了一條人龍,就在華為工廠不到五百公尺的轉角處,一座掛有SIEMENS(西門子)的工廠卻鮮少有員工進出。在低調、神祕的外觀之下,這裡孕育的是西門子祕密武器—— 全球唯一一座在德國之外的數位化工廠,也就是外界常說的「無人工廠」。

跟著西門子成都分公司卓越運營部經理戴霽明走進這座西門子的研發基地,近千坪的空間中,不僅有西門子工業電腦產品生產線,場區中央的貨料倉儲中心更是一大特色,過去貨料都由人工更換,但在這個數位化工廠中,只需要由系統發出原料不夠的訊息,就會有運輸車自動從貨料倉儲中心補充原料。

放眼望去,生產線現場的作業員不到三十人,和傳統產線相比,如同軍隊般的上萬名作業員陣容與大面積流水線,在這座全新的工廠已不復見。事實上,整座成都數位化工廠僅有一百多名作業員,所有員工加起來也才三百名左右。

這座號稱有頭腦的新型無人工廠,其實就是西門子這家百年老店轉型的祕密武器。

堅定策略:不碰消費性市場轉型後西門子不一樣了。十年前,當西門子宣布出售手機部門給明基時,業界對於這家百年老店未來的發展一度充滿疑慮。

然而,十年後,當諾基亞、摩托羅拉相繼走入歷史,明基手機也苦無起色,而西門子不但轉型得早,甚至已成為推動下一波製造業革新的先鋒。

面對手機產業競爭者的消長,回首這十年轉型之路,西門子中國總部發言人許國禎話裡充滿堅定,「我們不做消費性產品。」確實,在西門子退出手機市場十年後,今年九月再宣布退出家電市場,以三十億歐元將手上五成股權賣給了原先合資家用電器集團的博西集團。今年十月,西門子的轉型再加速,不僅針對組織架構大幅調整,將十六個業務集團合併為九個,簡化組織並提升管理效率。

西門子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將資源留給核心事業的電力、醫療、綠能事業群,以及正積極發展的自動化與數位化領域。它用年營收達到七五○億歐元,市值創下七年新高,達七五八億歐元的成績證明,即使有著如大象般龐大事業體的西門子,也能成功起舞。

無人工廠有搶時效優勢

過去十年,西門子在醫療、綠色建築、能源與基礎設施已打下根基;可是,西門子若要再往前邁入下一個十年,走向自動化與數位化,將是西門子轉型必備的工具。

台灣西門子總裁艾偉就指出,「隨著德國朝工業化四.○推進,西門子也要有更多整合軟、硬體的新生產方式。」在這樣的思變浪潮下,「無人工廠」成了全世界製造業積極推進的方向。

戴霽明舉例說明無人工廠的優勢。他指出,傳統必須透過加強檢查、準備很多物料隨時擴大生產,達成客戶都希望達到低出錯率、準時交貨的要求,但在成都工廠中,就以電腦檢測取代傳統人工目視檢測,就不會出現到了最後一個檢驗才揪出錯誤,大幅降低出錯率並有效控制工廠會出現的變數。

西門子成都工廠不只生產西門子自家工業電腦產品,也成了製造業客戶觀摩的示範工廠。像是中國前三名家電品牌的艾美特,就是西門子的客戶,要把「無人工廠」中的數位化精髓,搬到艾美特去。艾美特執行長楊浴復說:「我們要在價格競爭激烈的家電市場生存,還要拉大與對手差距,靠的就是品質。」艾美特就利用西門子平台控制品質,艾美特信息安全委員會暨電腦資訊部協理陳鏞生分析,公司因此成功縮短了產品從提案到上市的時間,對物料與物料清單的管理效率都比先前提升一五%至五○%,品質控管比傳統人工更穩定。

而這項成果反映在艾美特能比競爭對手搶先上市的時間優勢,對深受景氣好壞影響的家電產業來說,只要鋪貨上架速度比別人快,就能拿到更多市場,因為消費者多半不會在一季之內重複買同一種家電產品。

每十年發動一次大改組

「在無人工廠的發展中,西門子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公司。」工研院IEK機械所研究員黃仲宏分析,西門子過去已掌握控制器等核心元件技術,如今隨著機器人、自動化時代來臨,工廠需要的設備機器廣泛,西門子旗下產品線廣,也凸顯高相容性與擴充性優勢。

其實,即使西門子是超過百年的老品牌,面對創新浪潮的接受度卻很高,不論是十年前在手機產業最輝煌的年代,毅然賣掉手機部門轉入綠能產業,或者是今年出清家電事業,更加聚焦在機器人工業生產,都看得出西門子每十年就用組織大調整來因應變化。

中國西門子總裁赫爾曼就不諱言,西門子面對創新的精神是,「我們要培養承擔風險的文化,嘗試新的事物,並且擁抱改變,幫助勇於冒險的人。」這也難怪當年手機巨人如諾基亞、摩托羅拉都已經倒下了,西門子卻還能屹立不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98

百年老店轉進智慧科技 翻轉千億日圓虧損 NEC靠三個努力 獲利創十年新高

2014-12-15  NCW

 

誰說只有消費性電子市場的錢才好賺?淡出PC與智慧型手機市場,靠著瘦身、重整優勢,NEC同樣可以從千億日圓的虧損泥淖,重回獲利成長軌道,不只上半年較前一年由虧轉盈,股價也創下十年新高,到底NEC怎麼辦到的?

撰文‧周品均

沒有它,日本三一一地震新幹線就無法即時停駛,沒有它,就沒有台灣連鎖超商龍頭統一的物流系統,沒有它,就沒有日本與香港海關的臉部辨識系統,它是第一家提出結合電腦與通訊的日本百年老店—NEC(日本電氣)。

二○一一年,這家日本排名前五大電子公司面臨年度虧損一千一百億日圓,裁員、退出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壞消息不斷;三年後,NEC從智慧城市、智慧安全監控、智慧購物領域都搶下不少訂單,二○一三年會計年度獲利三三七億日圓,不僅是連續第二年揮別虧損困境,還創下○四年以來新高,NEC股價也在今年創下五年來新高。

第一步 砍掉沒競爭力業務離開PC、智慧型手機戰場在最危急的二○一○年,遠藤信博上任NEC社長救火,他一上任就提出代號為「V2012」的中興計畫,爾後又提出「2015中期計畫」,他的目標不只要止住NEC虧損,還要翻轉NEC這個老牌企業。

攤開NEC財報會發現,它面臨的大問題就是營益率低迷,即使是近十年淨獲利最多的○四年,營益率也只有三%。遠藤信博深知這項劣勢,他上任後的一項策略就是要提升NEC的獲利能力,目標達到五%的營益率。

所以,遠藤信博第一步就大刀闊斧替NEC瘦身。先是在一一年,將競爭力低迷的PC業務分拆,與聯想合併。

但只有這樣還不夠,一三年,智慧型手機市場競爭激烈,遠藤信博再開第二刀,退出智慧型手機戰局。那一年,光是蘋果iPhone就拿走了泰半的日本手機市場,更別提三星、索尼等強勢品牌,NEC根本沒有機會。

直至現在,NEC仍在不斷砍掉沒有競爭力的部門,今年三月又將網際網路服務供應(ISP)賣出。過去三年,NEC的營益率分別為二.四%、三.七%與三.五%,已經有緩步好轉的跡象。

第二步 專注軟硬體整合

投入智慧城市、防災服務

「我們的目標是透過充分利用資通訊科技,更有效利用能源,達成夢想更美好未來的願景。」遠藤信博說得激昂,比起索尼想辦法在消費市場留有一席之地,遠藤信博的想法不一樣,消費市場不是NEC的強項,相反的,營益率相對較高的政府標案與商用市場才是NEC的主戰場。因此,瘦身後的NEC專注在軟硬體整合的各項產品,甚至在今年投入一五○億日圓,為的是繼續投資在軟體、雲端服務與大數據的發展。

NEC這幾年的改變,看在NEC台灣總經理李柏亨眼中,他這麼說:「在三一一地震發生後,全球對於防災與安全監控的需求增加,NEC不僅有導入日本防災系統的多年經驗,還有海纜、衛星產品輔助的優勢,這正好是NEC的強項,也是公司近年來營運好轉的一大關鍵。」實際來到NEC年度技術火力展示iEXPO日本現場,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智慧城市、防災的各項服務,從地下水管監控、蒐集災情的防災平台,到高精準度的人臉辨識系統、監控與判讀人流的產品,這些解決方案產品講究的不只硬體要強,軟體支援也要跟得上。

「NEC是全球唯一有通訊與電腦技術,又有軟體優勢的企業。」熟悉日本產業發展的台日產業合作推動辦公室副主任葉武松不諱言,比起台廠只有硬體優勢, NEC軟硬體整合能力強,成為翻身的重要利基。

第三步 產品賺「聰明財」條碼掰掰,新世代購物方式不只是政府標案導向的安全監控產品,NEC商用產品表現同樣突出。舉NEC打入台灣連鎖超商7-ELEVEn、日本便利商店LAWSON的產品為例,未來,我們可能在商品上再也看不到條碼,只要用鏡頭輕輕刷一下,就能靠著NEC的物體辨識系統來分辨出你買的是哪一款商品,就連蘋果的種類,不管是五爪蘋果或富士蘋果,都能分辨得出來。

「有時候,你明明知道手中拿的是什麼物品,條碼卻怎麼都刷不出來,必須仰賴條碼數字,未來若直接辨識商品,就可減少麻煩。」一名參展的流通業者對這項技術表示相當期待。

李柏亨更進一步透露,這類結合雲端、影像分析等創新技術產品,最快明年就會引進台灣市場,充分展現NEC強大的軟、硬體整合能力。

另一方面,遠藤信博也進行集團管理效益改善,以及市場布局策略的轉變。「過去NEC銷售市場以日本國內為主,但中長期目標是擴展海外市場。」葉武松指出,日本國內市場趨於飽和,難有大幅成長,NEC必須積極走向海外市場。從去年財報來看,NEC來自海外的營收貢獻僅有一八.七%,但NEC中華圈本部長塚本武就直接點出目標,「一五年要將海外營收占比拉升到二五%。」檢視NEC成績單,今年四月到九月的半年度營收是一.三二兆日圓,年減四%,稅後淨利卻成功從去年同期虧二六二億日圓轉盈,達到一二五億日圓。NEC是日本企業的縮影,更是台灣科技業的借鏡,NEC用自身故事證明,就算不賺智慧型手機的消費電子財,一樣可用軟硬體整合優勢,翻轉千億日圓虧損。

日本電氣(NEC)

成立:1899年

負責人:遠藤信博(圖)

市值:1兆日圓

主要業務: IT解決方案、網路解決方案、電子裝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30

友嘉朱志洋版圖跨九國 25年產值翻四萬倍 專獵歐美百年工具機的台灣併購王

2014-12-15  NCW

 

友嘉實業總裁朱志洋靠著併購,事業版圖橫跨九國,旗下二十六個品牌累加的歷史突破兩千年;他深信老品牌如同大樹,根扎得深,才能開枝散葉。他到底是如何將這些併購的公司轉虧為盈?

撰文‧ 蔡曜蓮

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和《今周刊》主辦的﹁金鑫獎﹂於八日晚間圓滿落幕。此獎項是為表揚以併購策略,帶動台灣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今年最大贏家無疑是友嘉實業。友嘉實業以去年底併購德國MAG集團案例,獲得「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和「最具影響力獎」兩大獎項;此案例不僅是近幾年全球工具機業最大併購案,也助友嘉打入歐洲工具機市場。

友嘉總裁朱志洋有併購大王美譽,業界對他併購實績並不陌生。然而這幾年,友嘉併購腳步更快更積極,光去年就有七家,今年進度除六家日本企業外,年底前還有德國、韓國、印度各一家企業併購將陸續完成,總計九家。透過併購成功打入工具機技術尖端的日本與德國,讓台灣技術更上一層樓。而他個人也得到本屆金鑫獎的「卓越成就獎」的肯定。

專挑老公司下手

傳承品牌頂尖技術

台灣製造業以代工起家,薄利低銷出了名;從代工跨到品牌行銷,成功立足的寥寥無幾。但朱志洋卻能品牌製造一手抓,精準併購不只使旗下品牌軍容壯盛,從製造來說,其他台灣廠商還在逐水草而居的尋找廉價勞工時,友嘉已經踏入先進國家的高端競賽,在工資、技術、市場都比台灣強的地方廝殺。

談到未來願景,朱志洋雙眼都在發光,「明年投資併購的金額肯定超過一億美元,對台灣的投資也會繼續加碼,明年三月台中新廠會開幕,一六年友嘉預計要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回台興櫃,一七年上市,如果情況順利,也許再加碼投資五十億新台幣在台灣蓋新廠。我估計上市時國際版圖已經超過十個國家,而且八成都會坐落在先進國家。屆時營收希望能達成一千億元的目標,更希望在二○二○年實現世界第一大工具機集團的夢想。」一九八九年,正是二十五年前,當友嘉集團的營收破四億元時,工具機事業群的營收大約一百萬元,占整個集團的貢獻不過滄海一粟;然而,透過不停的整併,目前旗下有二十六個品牌,橫跨九個國家,一三年工具機事業群的營收已經接近集團總營收的六成,約四百一十億新台幣,在二十五年間,營收飆漲超過四萬倍。

談起併購,人人都明白這是擴展事業版圖的捷徑,但失敗的案例所在多有,哈佛商業評論曾研究,全球公司每年約花兩兆美元在收購公司,收購失敗的機率介於七成到九成之間。但檢視朱志洋的併購歷史,在他的調整下,公司往往可以由虧翻盈。

為什麼朱志洋的併購成功率可以比別人高?

朱志洋說,併購的第一要訣無非是慎選標的。他專挑歷史悠久的公司下手,「現在歐洲、亞洲、美洲最老的工具機品牌都在我手上。只要我不賣,這些歷史都會繼續傳承。」他神情略顯得意,畢竟他旗下品牌的歷史累加已超過兩千兩百年。

專挑老公司是因為他相信,「這些歷史悠久的品牌,雖然走下坡才被買下來;但過去的戰績不能抹殺,就像卡地亞、蒂芬尼,怎麼落寞都是精品。高端品牌一台工具機單價能賣到一千萬美元一台,台灣最多是二十萬美元一台,兩種價值不能比。」這些品牌最讓人垂涎的當然是頂尖的技術,朱志洋會將購自先進國家的技術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區域生產,提高利潤;他並整合旗下事業體的行銷網絡,在各地的友嘉辦事處都能買到不同品牌的產品,並統一集團後端的研發平台,藉此壓低成本與發揮併購綜效。

但是,要收購百年老店,也不是有錢就能成交。以併購德國MAG集團的案例來說,雖然公司連年虧損,銀行負債三十七億元,朱志洋想收購時,德國政府仍小心翼翼,深怕朱志洋一接手就會裁員或惡性倒閉。

朱志洋前前後後向德國政府說明了三次營運計畫,最終以個人名譽簽署保證不裁員,德國政府才將併購案放行。七個月的時間,他不僅還清貸款,還讓公司轉虧為盈,「這讓他們很震撼,想不到一家這麼小的台灣企業,口袋這麼深。」

把錢花在刀口上

平時都住「無星級」

至於如何讓公司轉虧為盈,朱志洋說:「最好的管理就是不要管理。這些老公司可維持百年一定是因為有良好的制度支撐。我接手跟別人不一樣,我不派人,就我一人單槍匹馬,準備換管理團隊的腦袋。」朱志洋會舉出實際的數據要管理階層面對經營不善的事實。他將被收購企業的人均產值羅列清楚,並與其他廠區比較,讓管理團隊明白營運效率的落差;據此,他才能嚴格要求抓緊預算,將錢花在刀口上。

朱志洋平時不是走路就是計程車代步,出國飛再遠,都擠經濟艙,住宿都是「無星級」。但MAG子公司總經理出入是最高檔賓士,搭的是頭等艙,住的是五星級;面對朱志洋的作法,總經理說:「頭等艙是身分的節儉,我是總經理,我出去沒有坐頭等艙,會被人家看不起。」

砸錢行銷不手軟

為一場展覽就花數億元

朱志洋當下哭笑不得,雖不要求管理階層像他一般簡樸,但起碼不該鋪張奢華,「我們台灣公司抓預算猶如扭毛巾,擰乾了還得用火烤過,搾得涓滴不剩;這些貴族公司像剛從水桶拉起的毛巾,溼淋淋地一抓,隨便都能擠出汁。」朱志洋節省是因為注重每分錢的邊際效應。在行銷花費上,他一毛都不省。二○一三年,友嘉到德國漢諾威參展,他租下的展場面積是全球第一大,廣達四千兩百平方公尺,是其餘十五家台灣參展公司加總的二.三倍;漢諾威機場的三個航廈加路上的計程車廣告,有七成被朱志洋買下,「這幾億元的鈔票我敢花,因為這是塑造品牌形象。」工具機是台灣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而朱志洋靈活地利用併購策略,將台灣工具機從製造帶入品牌與市場,提升附加價值。

在台灣產業急須轉型的今天,朱志洋的策略不僅為自己的集團開創新局,同時也是台灣企業值得借鏡的典範。

朱志洋

出生:1946年

現職:友嘉實業總裁

經歷:輪船修理工

學歷:海洋技術學院輪機系事蹟:獲頒金鑫獎「卓越成就獎」友嘉靠併購建立工具機王國

重點品牌 重點案件數

2011年 sigma、jobs、sachman(義大利) 3 2013年 honsberg(德國)(MAG旗下子公司) 7 2014年 ikegai、tanabe、akiyama(日本) 9

資料來源:友嘉實業

打敗電子業

金融業變併購贏家

2011年舉辦第一屆金鑫獎後,今年邁入第四屆。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的理事長黃日燦表示,從第一屆的400件申請案持續滑落到本屆不足100件,顯示台灣整體市場汰弱留強的風氣正在削弱。

很明顯的,過去獨占鰲頭的電子業,今年只有一家旭泓光電上榜。而今年,金融業占了所有獎項的四成,年度五大代表性併購獎就有三座隸屬金融業。這顯示金管會喊出的「協助國內業者打金融亞洲盃」獲得一定成效。

併購可以讓公司迅速脫胎換骨,但是需要有長期的眼光。黃日燦認為,最值一提的是友嘉實業拿下三項大獎。友嘉從台灣起家,靠著併購完成海內外布局,像今年在日圓趨貶時,加快併購日本企業腳步,可說創台灣企業風氣之先,很值得企業借鏡。

2014台灣併購金鑫獎得獎名單獎項 得獎案例 得獎公司/人士年度五大最具代表性併購獎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有限公司併購日商東京之星銀行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MAG子公司 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元大寶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併購韓商東洋證券 元大寶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開發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併購萬泰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開發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美商Alvogen併購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最佳創意併購獎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併購日商東京之星銀行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最佳海峽併購獎 從缺 從缺最佳企業社會責任獎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最具影響力獎 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MAG子公司 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卓越成就獎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先生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評審團特獎 旭泓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Aleo Solar AG 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33

百年歷史統計結果顯示:美股明年還會上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55

2015年具有至少以下三個概念:總統大選的前一年,總統連任情況下任期第七年,以5結尾的年份。不管是這三種情況的哪一種,過去100多年里,道指平均能實現兩位數增長。

stockgoup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根據Stock Trader's Almanac網站統計,如果按年份分類,總統大選的前一年、總統連任情況下任期的第七年、以5結尾的年份(如2015,2005,1995等),過去100多年里,美股在每種情況下都實現了很好的收益率。

具體來看:

總統大選的前一年,道指已有76年出現上漲,上次下跌還是在1939年。平均來看,道指和標普在這樣的年份上漲16%。

1901年以來,共有7位總統連任(其中羅斯福連續擔任了四屆總統)。總統連任情況下任期第七年,道指平均收益率為13%。“總統大選的前一年”包括了“總統連任情況下任期第七年”的情況。道指在兩種情況下收益率近似,標普500指數收益率前者比後者要好。

統計顯示,以5結尾的年份(如2015,2005,1995等),美股也通常有好的收成。過去130年里,以5結尾的年份只有一年出現下跌。1885年以來,道指平均漲幅28%;1935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平均漲幅25%;1975年以來,納指平均漲幅25%。

歷史還顯示,1月是至關重要的月份,將對全年走勢有一個定位。“總統大選的前一年”分類下,16次中有14次標普500指數全年走勢是與1月相同;16次中有12次道指全年走勢是與前五個交易日相同。

明年,奧巴馬面臨由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這可能讓他推行政策變得困難。不過,分析人士認為,盡管美國兩黨存在諸多分歧,但隨著經濟好轉,兩黨間緊張關系在好轉。

Stock Trader's Almanac網站創始人Hirsch父子表示,歷史總在重複,2015年美股走高的概率非常大。通常,總統在任期的第三年,都會竭盡全力提振經濟,讓選民擁有積極情緒。

此前,華爾街見聞網站報道,12月初,高盛、巴克萊、德意誌銀行、花旗、美銀美林、瑞銀、Oppenheimer七家機構給出了他們對2015年美股走勢的展望。七家機構均對明年美股持樂觀態度,雖然有些策略師認為美股不值得重倉投入,其他地區的股市或者其他類別的資產更有可為,但這不妨礙他們對美股仍會走高的判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88

姜還是老的辣 百年瑞士央行讓你明白什麽叫“出大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25

本文來源微信號“外匯有聊”。

昨天發生了什麽大家都已經聽膩了,我就不再一一累述了。我想還是談談SNB此舉意如何吧。昨天SNB的原話是這樣的:我們之前盯著歐元,只是因為怕瑞郎升值太快,經濟無法承受啦。現在已經不需要擔心升值問題了,所以我們就把cap去了吧。多麽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市場完全被打蒙了,交易員們真是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就被從餐廳里直接拉到斷頭臺,哢嚓哢嚓,血流漂櫓啊。據說有交易員成交在0.0015附近,這不僅要掉腦袋,連手也得全部剁掉啊~~~SNB肯定是要青史留名了,交易員終結者的美名必將永流傳~~這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瑞士要跟廢柴歐元區決裂了。讓塵歸塵,土歸土吧,我們要走自己的道路去了。雖然大家領土還是挨在一起,低頭不見擡頭見,不過你們歐元區還是自己下深淵吧。


瑞郎資產算是這個世界上最優質的資產了吧。出門就是景區,又是著名的中立國,跟那些村莊可以1000歐元就拿下的西班牙什麽的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但是它又地處歐洲,在歐洲經濟整體不行的情況下,歐洲的壕們肯定會優先轉移資產到瑞士。這就造成了瑞士房地產的繁榮,還有股市也是一路高歌,跟美國差不多,但是註意,瑞士的CPI是在0附近波動的,說明什麽?說明出了asset之外,其它全部不景氣。這讓SNB非常憂慮,整個世界都還在經濟低谷掙紮,我這邊要有金融泡沫了?叔可忍,嬸也不能忍啊。而且歐元區馬上要推出新一輪的QE,那麽資產肯定會更多的湧進瑞士,國民生活水平被拉低,引發金融危機怎麽辦?不行,必須想辦法阻止這些發生。於是SNB決定必須要讓瑞郎貴族化,讓你高~攀~不~起~~~(老子本來就是貴族,你們這些土人,見過老子參與過你們的瞎比比麽。)


如何讓瑞郎高攀不起呢,去歐元化勢在必行。因為歐元是一個長期看跌的貨幣,跟這種不上進的人在一起如何彰顯我的不羈~ 但是瑞士央行不僅把瑞郎跟歐元掛鉤的底線去掉,同時它還降息了。降息只有一個目的,阻止歐洲資產進入瑞士。我利率永遠比你低!你進來就得虧。瑞士央行此舉已經等於拿著大喇叭滿市場喊:註意了!!註意了!!歐元區肯定是要QE的!他們馬上就要QE了!!


我看了一下瑞士對歐洲和除去歐洲其它地區的進出口數據,可以明顯看出,瑞士對歐洲的進出口都大幅下跌。相反,對除去歐洲的其它地區卻不斷增長。貿易上瑞士對歐洲得依賴也弱化了不少。這就給瑞士法郎不再盯緊歐洲也創造了條件。

瑞士央行為了自己國家也算是玩狠的了,這種已經存在了100多年的機構,什麽沒見過啊,讓你們知道什麽叫做一口老辣的姜。其它央行都小心翼翼的不想在市場上掀起風波,你看fed,每次說話都含糊其辭,哼哼即即。生怕自己說錯了話。每次fed開會,市場動200點就屬於市場巨浪了。SNB可好,一上來就開大 招,市場簡直就是被彗星撞擊了一般,百年不遇的。以後SNB再開會,估計比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令市場戰栗不止。

瑞士央行所為是否能達到目的,讓我們拭目以待。但是,像匈牙利和波蘭這種發行了很多瑞郎債券的國家,估計現在已經連哭也哭不出來了吧。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北京PM2.5 的圖跟瑞郎的圖。。。。神重合^^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有聯系的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02

百年來交易最熱 港股幕後金流拆解

2015-04-20  TCW
 
 

 

這是暌違七年,港股的大多頭,也創下百年來單日最大交易量紀錄。

投資兩岸三地股市二十四年、報酬率超過五倍的東驥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龐寶林,四月八日早晨一如以往走進位於香港灣仔的辦公室,打開看盤軟體等港股開盤,突然間,螢幕上一片漲停,恆生指數不斷往上飆。

股票如惠理集團兩天漲了三○%,建設銀行突破今年高點,港股無漲跌幅限制,螢幕上股價猶如沖天炮,上漲五○%到一倍的股票比比皆是。

他桌上電話不斷響起,客戶打來問,抱了七年多股票終於解套,要賣出還是持有?這是當週多數香港股民的疑惑。

港股盛宴揭開序幕,累計上週三天,港股上漲近兩千點,恆生指數創下七年新高,港股通日額度首次用光,同時刷新七大紀錄。

政策開放×價差誘人兩股力量,讓港股沖天暴漲

一切,都是因為大陸人的錢來了。

二○一四年十一月實行的滬港通,讓香港與上海散戶可自由買賣兩地股票,只是資金北上流入上證如同涓滴細流,資金的「北水南流」,卻讓港股接了根大水管,港股通的每日額度人民幣一百零五億元,約莫占港股日成交金額的一○%,比重不小。

滬港通去年就上路,為何北水突然大量南流?

引爆點是三月二十七日,中國證監會公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即日起不用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額度,中國的公募基金就能通過港股通,直接投資港股。

四天後,中國保監會又公布《中國保監會關於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允許內地保險資金投資港股創業板。

接連兩個政策利多的訊號一出,四月八日,剛放完復活節的外資、想搶先卡位的私募基金以及散戶蜂擁而至,羊群效應為股市帶來了更大的資金動能。

最近,香港券商間流傳著一句玩笑話,「內地客到香港最該買的不是奶粉,而是便宜的股票。」

龐寶林觀察,現在來的都非正規軍(指非公募基金),而是私募基金和散戶搶先卡位,等著後續的資金來抬轎。最明顯的證據,就是這波飆漲的多半是為中小型股,屬於中國散戶炒作標的,外資與機構法人偏愛的藍籌股漲勢相對弱。

群益證券上海代表處副代表林靜華指出,另一個原因是,A股與H股價差已經到了資金要南流的臨界點,折價誘人推升港股。

所謂A股與H股價差是指,在中國掛牌人民幣計價的股票稱為A股,同樣企業若在港股掛牌,以港幣計價,稱為H股。目前約有八十六家企業同時在A股及H股掛牌,同家企業兩地不同價,就形成套利空間。

觀察恆生A股與H股溢價指數,去年十一月滬港通上路前,原本是A股對H股折價,但是通車後,A股對H股溢價指數來到三年新高一百二十九(意指A股比H股貴二九%),今年以來再破新高,指數再上升到一百三十四,(意指A股比H股貴三四%)。

林靜華也認為,從本益比與A股和H股折價幅度來看,港股是「價值窪地」,吸引投資者套利。

市場與政治的雙重推力,讓恆生演出自二○○七年港股直通車以來最大漲幅。

四大盤算中國注資做多港股

只是,過去一年一直偏多的中國政府,為何此時此刻鬆綁法令,引導資金流出中國股市嘉惠港股?

原因一:疏散滬股過熱資金

今年初至四月十日,上證已經漲了二四.七%,漲幅是亞股之冠。英國先機環球投資大中華股票基金經理人李健生,認為這是為了疏導日益熾熱的滬股,避免資金過於集中。

原因二:嘉惠雙邊掛牌陸企

龐寶林認為,除了讓A股「洩洪」,第二考量是,過去中國企業靠銀行融資,在借貸利率不斷攀升下,拉抬股市是捷徑,讓企業更容易借到便宜資金。

他解釋,A股漲這麼多,把資金引導到香港讓H股補漲,嘉惠在雙邊掛牌的中國企業,意即「肥水不落外人田」。

中國設立股市的目的就是為了國企籌資,去年以來中國政府不斷做多股市,主要考量也是讓企業在信貸利率飆升下,籌措便宜資金,避免倒閉潮。

一位來往於兩岸台資券商研究部主管表示,雖然中國證券開戶數暴增,但是現在還只是一、二線城市散戶加入,三線城市的人還沒加入,A股雖有泡沫,但是未到破滅,至少還有一年榮景。

至於A股泡沫何時會消?兩個指標可參考:一為國企上市家數暴增,二為資本帳完全解除管制,然而這都還得等上數年。當A股泡沫還在續吹,H股在比價效應下,就有續漲空間。

原因三:推升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戰略發展部研究員高玉偉,他身邊不少朋友最近都跑去開戶錢進香港。

他指出,今年以來,大陸對於資本市場鬆綁措施增多,除了開放公募基金使用港股通外,也傳出未來QFII審核將由審查制改為備案制,意味未來外資申請投資中國股市的金額與核准速度將會增速,讓更多人參與人民幣交易,推升其國際化。

原因四:股市上漲,帶動消費行情

今年第一季中國消費疲弱,由股市帶動的財富效果可提振消費。對中國政府而言,開放股市是「一石四鳥」的好策略,港股上揚,只是中國對外接軌股市的受惠者。

接下來的疑問是,港股暴漲兩日後,四月十日就收斂到小漲三百二十八點,成交金額也回落,這場港股盛宴還會持續嗎?

李健生認為,此波港股目前相對便宜,港股的本益比約十倍, 滬股本益比約十六倍。再加上資金面有支撐,短期內表現將比A股佳。

唯一的瓶頸是,港股通的額度至四月十日止,已用了七四%,假設沒擴充,欠缺新資金挹注,港股可能陷入盤整。

三大選股策略,賺這波港股

龐寶林認為,短期兩邊股市都會盤整,但他深信港股通的額度會再增加,加上下半年深港通(編按:香港、深圳股市互通),港股恆生指數鐵定破三萬二千點,上證指數則上看五千點,各自約一六%和二二%漲幅。

在此背景下,他建議三種港股選股策略:

一、 beta值高的金融股(指對大盤升跌敏感股票),如股票殖利率高達五.三%,本益比約六倍的建設銀行。

二、「互聯網+」股票,利用網路銷售電器的國美電器與互聯網股金山軟件。

三、受惠於港股成交量變大者。港交所雖然股價創新高,但是屬於壟斷性事業,又將受惠於深港通題材,仍有機會表現。旗下有多檔指數基金的惠理集團,則是受惠於代管資產以及管理費成長。而較積極者,可以選擇在香港以及大陸都有設點的證券公司,例如像是海通證券。

此次暴漲代表港股的走勢至少兩點與過去不同,一為,港股未來與滬股呈現翹翹板現象,H股與A股連動更緊密;二為,港股勢必隨著中國政策鬆緊而起落,不排除重現暴漲行情,或許正是喜好高報酬者的新競技場。

【延伸閱讀】港股好犀利,3天打破7大紀錄!

●恆生指數7年新高:4月10日收27,272點,2007年11月來新高●單日成交額史上最高:4月9日成交港幣2,915億元,創歷史新高●港股單日最高成交筆數:310萬5,978筆●單日市值創新高:4月10日,市值達港幣29.7兆元●港股通額度首次用罄:4月8日,港股通額度下午2點08分就用罄●滬港通總成交金額創新高:4月8日,成交金額達人民幣299億元,創滬港通以來新高●港交所成為全球最貴交易所:市值港幣2,799億元,全球最貴

資料來源:港交所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滬港通後,中國加速資本開放—中國市場開放大事紀

●2002年11月事件:設立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背後目的:小量放外資進入中國股市試水溫

●2007年事件:香港設立點心債市場,增加人民幣回流管道背後目的:1.增加企業籌資管道2.促進人民幣雙向流動

●2011年12月事件:啟動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外資募集人民幣投資中國證券市場背後目的:增加境外人民幣回流管道,為人民幣國際化做準備

●2014年11月事件:滬港通實施,允許在香港開戶的自然人投資A股背後目的:1.以香港試點,首次接軌境外市場,讓外資散戶參與A股2.提高A股本益比和股價

●2015年3月6日事件: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實施股票註冊改革,並適時啟動深港通背後目的:1.加快企業上市速度,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2.促進中國股市與境外股市的資本流動,增加人民幣交易量

●2015年3月26日事件:1.出現首家獲得超過10億美元額度的市場化投資機構2.傳出QFII將由審批制改備案制背後目的:加大QFII額度與批准速度,為中國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做準備

●2015年3月27日事件:1.中國證監會公布實施公募基金可透過港股通投資港股2.中國保監會允許保險資金投資香港創業板背後目的:引導資金雙向流動,拉抬H股,為A股降熱

整理:曾如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39

百年老店奇異瘦身 甩賣金融救獲利

2015-04-27  TCW
 
 

 

美國奇異集團(GE)日前宣布,未來三年內將出售旗下大部分金融資產,重拾製造業本行。這是這家百年老店史上另一次轉型,也意味著像奇異這種製造兼營金融的綜合性集團,未來將漸成為絕響。

以製造噴射機引擎、鑽油設備等為本業的奇異,在一九八○年代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任執行長時期,就已建立金融事業。目前奇異的金融交易主要由「奇異資本」(GE Capital)經營。這個子公司本身不吸收存款,而是靠母集團奇異的品牌,以低利率借到資金,再從事放款或投資。

不過奇異資本的資金來源,多是短期借款,二○○八年金融海嘯,金主紛紛「抽銀根」,奇異資本瀕臨倒閉,於是向美國政府求援,聯邦保險公司(FDIC)後來擔保奇異近一千四百億美元債務。

但這也讓奇異付出代價,一是它從此失去三A債信評等,提高了籌資成本,因此奇異開始不斷「瘦身」。從二○○九年到二○一四年,奇異共出售一千億美元的貸款債權,如今它的不良貸款只占五%,被政府認定的「第三級資產」(編按:不透明或難以估價的資產)只占三%。

二是奇異從此接受美國政府監管。在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對那些本身不是銀行、卻能從事金融交易的機構︱︱也就是「影子銀行」,也實施監管。只要被政府認定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SIFI),其倒閉將引發連鎖效應,當局就會要求這些機構須有更高的流動性、資本適足率。擁有五千億美元資產的奇異,是美國第七大金融業者,就被畫進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

不過這些規定使奇異資本的報酬率不斷下滑,也衝擊母集團獲利。去年奇異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八?六%,低於其籌資成本。四月十七日奇異公布今年第一季財報,製造業等部門為奇異帶來獲利二十八億美元,但若計入奇異資本的虧損,母集團虧損一百三十六億美元。因此奇異出售金融事業,除了降低資產規模,以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外,也是想甩掉拖累獲利的部門。

在奇異退出金融後,意味著這種製造、服務、金融合一的綜合性集團,未來將更加稀少。這一方面是市場投資人的選擇。事實上多年來早有股東批評奇異「不務正業」,他們認為這是奇異多年來股價低迷的元凶。四月十日奇異宣布出售金融事業當天,其股價大漲近一一%,創一年來新高,就顯示市場的偏好。

另一方面,像奇異這類綜合性集團,被美國政府視為「大到不能倒」(TBTF)。為避免出事要花納稅人錢拯救,因此美國政府試圖把金融事業從這些綜合性集團分拆出去。例如在金融海嘯後的「多德︱︱佛蘭克法案」(Dodd Frank Act),除了賦予主管機關對影子銀行監管權外,更授予當局對大型金融機構強制分割、重組或分拆資產的權限。

但這種監管卻可能帶來另一種結果。事實上奇異出售金融事業,其不動產業務的買主,就是私募基金黑石(Blackstone)。和奇異這類大型集團相比,私募基金的運作更不透明,也不受聯準會監管。經濟學家柯文(Tyler Cowen)就說,美國政府想讓這些影子銀行攤在陽光下,「反而把它們推向更陰暗的角落。」

此外,美國政府認為對奇異這種大到不能倒的綜合性集團,分拆其金融事業才是上策。但這種「製造歸製造,銀行歸銀行」的模式,使金融體系只有純粹的銀行,完全單一化。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芭拉達蘭(Mehrsa Baradaran)質疑: 一個所有權分散多樣化的金融體系,裡面有純粹的銀行,也有製造業兼營的銀行;和所有權單一化的金融體系,裡面只有一種純粹的銀行,究竟何者風險大?

奇異出售金融事業,除了意味著綜合性集團的勢微,也代表金融體系的所有權結構將更單一化。當金融機構出事,沒有製造或服務業母公司奧援,唯一依靠就是政府。因此美國政府想解決大到不能倒,實際反而讓這些金融機構更依賴政府,這也再次驗證「政府管制往往事與願違」的道理。

【延伸閱讀】伊梅特拋棄威爾許遺產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前四天,伊梅特(Jeff Immelt)從已在位二十年的傳奇執行長傑克?威爾許手上,接下管理奇異之職。威爾許在奇異留下的成績:從一九八九年到二○○一年卸任,共四十六季,其中有四十一季奇異的財報表現符合華爾街預期,他在位期間,奇異市值成長四十倍。

而伊梅特接班至今,奇異股價下跌超過三成,同一時間標普五百指數上揚近八成。巴克萊(Barclay's)一位分析師在三月初報告稱,伊梅特遲早在今年內就會去職,接任人選則是奇異財務長伯恩斯坦(Jeff Bernstein)。雖然此事遭奇異否認,但也顯示部分人士,對伊梅特這位去年薪酬三千七百萬美元執行長的懷疑。

這次奇異出售旗下金融事業,意味著伊梅特拋棄威爾許留下的遺產,《紐約時報》稱這是「伊梅特在威爾許的奇異打上自己的印記。」不過對伊梅特挑戰昨日之我,威爾許稱這是「明智之舉」,他認為目前時代已和當時他在位時不同了。

伊梅特有次在史丹佛大學演講,被學生問到,在威爾許之後當奇異執行長有何困難?伊梅特回答:「若你在名人之後接班,你要每天做改變,又不能認為過去留下的一切是錯的。」他認為這需要時間。只不過伊梅特若不能讓奇異重現往日榮耀,市場願意留給他的時間恐怕也不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