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鋼鐵俠”:特斯拉2020年之前恐無法盈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136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Elon Musk周二表示,公司可能要到2020年才能實現盈利,屆時年銷售量有望達到50萬輛。該消息公布後,特斯拉股價盤後下挫8%。

Musk強調公司並不追求短期利益,將繼續投資基礎設施和有增長前景的新車型。特斯拉將在今年夏天發布已經延期很久的Model X車型,同時更加便宜的 Model 3也預計將於 2017 年上市。目前的 Model S 電動車較低配置售價在65萬元人民幣左右,預計Model 3能夠降低到 50萬以下。

獨立汽車行業研究員Maryann Kelle向彭博表示,“2020年才能產生盈利的消息讓投資者感到失望。此前市場預期特斯拉將在2017年或者2018年產生利潤。”

Musk此前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特斯拉在中國地區銷量大幅下滑主要是因為中國消費者對特斯拉的充電要求有所誤解。目前特斯拉正在積極爭取,希望可以被列入享受中國政府支持和補貼的電動車品牌名單。但他不願就相關談判的進展置評,因為這個話題非常敏感。

目前特斯拉在中國70 座城市,擁有 700 多個充電樁,算下來平均每個城市 10 個充電樁,零散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除了設置零散的目的地充電樁,Musk計劃與聯通和SOHO中國合作,在中國主要城市建立更多“超級充電站”。

周三盤前特斯拉股價大跌超過7%。

QQ圖片20150114205008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400

特斯拉電動車「靜悄悄」有它才搞定

2015-01-22  TCW
 
 

 

入夜之後,台中大肚山下有家公司仍燈火通明,工廠裡零件加工機器轟隆隆轉著,黃色機器人手臂及員工們忙個不停,他們絲毫都不敢懈怠,因為他們手上正趕著特斯拉(Tesla)新一代電動車Model S需要的關鍵零組件,這家公司就是亞洲最大原始設備製造商(OEM)汽車變速箱製造商和大工業。

不嫌小,接下特斯拉沒成名前訂單璞玉發光,慧眼識英雄成唯一供應商

客戶小、沒訂單,和大總是陪在一旁等客戶壯大,這是和大源源不絕訂單來源的關鍵態度。

現在全球知名的特斯拉剛找上和大時,一年出貨量只有九千輛,占和大營收比率不到一○%,「過去很多訂單,是我們到車廠不斷去推銷,但特斯拉不同,特斯拉是自己來找我們的,」和大董事長沈國榮說。

二○○九年金融海嘯過後,特斯拉採購、技術總監來台中拜訪、看廠。當時特斯拉知名度不高,但沈國榮並沒有因為這家公司很小,就不想接這筆訂單,「我們團隊是抱著學習的態度,與特斯拉同步研發減速齒輪箱,」和大總經理陳俊智回憶。也由於和大相挺,特斯拉新款Model S以及下一代Model X的減速箱齒輪,最後都由和大獨家供應。

但主力產品是汽車變速箱齒輪的和大,一開始並不在特斯拉第一款跑車Roadster的供應名單內,Roadster的減速齒輪箱,是由中國的汽車零件齒輪廠商雙環齒輪所提供。

但當Roadster推出後,因減速箱的噪音實在太大,到了第二款Model S時,特斯拉將整個車子大改款,並急著想改善噪音問題。它透過和大最大客戶:北美最大變速箱廠商博格華納(BWA)找到和大,從此減速齒輪箱供應商從中國廠商變成台灣和大。

電動車要做到安靜無噪音,關鍵在齒輪咬合的精密度。沈國榮透露,第二款Model S,安靜到車子開過來,視障人士都感覺不出車已開到身邊,「齒輪的咬合要到這樣的境界,需要難度比傳統汽車更高,也就是一根頭髮的二十分之一的精密度,」陳俊智說。

不怕磨,砸錢熬四年為一個認證著眼未來,拉原料廠中鋼一起自找麻煩

一間台中鄉間以機車零件起家的黑手企業,今日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先進的特斯拉電動車減速齒輪箱唯一供應商,從機車、汽車到電動車,和大工業是怎麼做到的?

一九九八年是個關鍵時刻。美國卡車變速箱大廠Meritor與另一家大廠Eaton進行侵權仿冒官司,Meritor當時決定改變策略,並因為在底特律車展中看過和大產品而找上門,但下單條件是和大要先通過認證。

以齒輪要求的精密度來說,一般的機車零件,只要做到一根頭髮的四分之一的精度就可以,但汽車零件要求的精度就要達到頭髮的十分之一,光是產品要通過認證已是一道關卡。

沒想到沈國榮又自己設下另一道關卡:基於未來材料來源穩定考量,沈國榮想要把原料供應商從進口換成台灣的中鋼,這一來就得和大、中鋼都要通過認證才行,也讓認證時間拉長。這樣的決定,幾乎是幫自己找來更多麻煩。最後就在Meritor派人駐中鋼廠房八個月,經過一百萬次的扭力強度測試,及連續三個月不停,跑十萬公里的實車測試後,和大通過認證,成為台灣第一家供應美國汽車傳動軸的公司。

陳俊智透露,在認證這四年間,Meritor根本都沒下單,但是董事長下定決心,不管砸錢、砸人都要通過驗證,當時和大資本額六億元,一年營收才四億元,光是Meritor這個案子就投入新台幣一億多元,要不是老闆支持,根本撐不下去。

陳俊智算一算,和Meritor合作十八年以來,它下給和大的訂單早就超過三十億元,甚至後來Meritor還協助和大與通用汽車(GM)搭上線,最後一躍成為美國通用變速箱齒輪直接供應商。有了美國前三大車廠背書,和大在變速箱齒輪界有了好口碑,博格華納以及歐洲最大變速箱廠商ZF,通通找上和大。在變速箱齒輪界小有名氣後,當時沒沒無聞,急於尋找齒輪供應商的特斯拉自動找上門,和大也不因為「客戶太小」、「訂單太少」而予以婉拒,反而以共同開發的態度抓住了這個未來明星。沈國榮「慧眼識英雄」的眼光,讓業界相當佩服。

客戶的麻煩往往就是你的機會,如果能及時拔刀相助,當客戶從小草長成大樹,就是你在樹下乘涼的開始,和大今天的地位說明,技術精進之外的另一種競爭力。

要技術夠強,別人要跨入不容易,他鼓勵時下年輕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在身,因為不管是一個人、一家公司或一個國家,只要有Know-how就不會被取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15

狂飆突進的特斯拉要降速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1/4570489.html

狂飆突進的特斯拉要降速了?

第一財經周刊肖文傑 2015-01-31 12:44:00

油價暴跌,然後特斯拉這家電動汽車公司的問題就被放大了:一方面是激進的規模擴張計劃,另一方面則是在汽車公司的經營細節上碰壁。

艾倫·馬斯克(Elon Musk)遭遇了本月的第二次“墜落”。第一次是他的“獵鷹9號”火箭,它原本嘗試軟著陸在一艘船上,結果速度過快,砸中甲板後爆炸;第二次則是他更著名的公司特斯拉。在底特律車展上,馬斯克親口告訴媒體,特斯拉2014年第四季度在華銷量“出乎意料的疲軟”,隨後其股價在第二天大跌5.7%。

火箭墜落在意料之中,這本就是一次成功率很低的試驗,能砸中目標已經不錯。同樣,特斯拉股價的下跌也不會讓馬斯克太意外。畢竟油價一再下跌,新能源公司的股價脆弱是可以理解的。截至發稿時,特斯拉的股價在2015年已經下跌了13%。

但是,銷售不利畢竟是擺在眼前的事實。雖然他沒有透露具體數字,但考慮到特斯拉2014年前三季度在華3500輛的銷量,全年5000輛的計劃鐵定落空。

特斯拉原本希望中國成為和北美一個規模的市場,按照計劃,2014年理應是特斯拉在中國突進的一年。看看它拉攏了多少企業合作建充電樁:中國聯通、民生銀行、銀泰集團、SOHO中國、左右沙發。在特斯拉中國的設想中,這不僅能以最快速度開拓新市場,還是最好的公關手段。

但在步伐激進的同時,特斯拉經歷的還有這些:車主對延遲交車的抗議、兩年內第二次的高層離職,以及小區物業對充電樁的抵制。

這些小障礙比想象中要更難解決。特斯拉家用充電業務總監高翔用“難纏”來形容在中國小區安裝特斯拉充電樁的過程。

中國豪華車消費者要求不低,他們不會因為電動馬達和17英寸液晶屏就容忍汽車公司在售後服務方面的問題。“在做產品、做品牌方面,特斯拉是高手,但在處理銷售、政府關系、配套服務等方面,它可能對困難預估不足。”思略特咨詢公司全球合夥人彭波說。而每一個在華開展業務的外資汽車品牌都會告訴特斯拉,中國在這方面尤為複雜。

這也難怪,馬斯克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將中國稱為一個“百變牌”(Wild Card)一樣難以預計的市場。

特斯拉全球高級副總裁紀龍(Jerome Guillen)在2014年9月接受采訪時也承認:“特斯拉現在還不是一個大公司,特斯拉的發展需要循序漸進,所以我們的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國只占特斯拉全球市場的1/10,而特斯拉在這里遇到的麻煩是它全球境況的一個縮影。

2014年9月,特斯拉終於敲定了它張揚已久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選址。根據《財富》雜誌的報道,特斯拉把美國7個州卷入競爭,並運用嫻熟的談判技巧獲得了大把好處—最後獲勝的內華達州在4周內夷平了數百英畝的土地,還拿出了14億美元的稅收優惠。

這家工廠的完全產能將在2020年釋放,足以支持50萬輛電動車的制造。同時,馬斯克又放出消息,未來要在歐洲再建一座同樣的工廠。

而另一方面,2014年12月,因傳動系統問題,特斯拉在挪威召回了1100余輛Model S,這是其除美國外的最大單一市場。在此之前,馬斯克還因充電問題向挪威車主道歉,因為氣溫過低,Model S的充電線纜在那里一度無法正常工作。2014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在挪威的銷量下滑了47.4%。

這家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汽車公司需要更高的熱度。2014年,特斯拉推出了改款車型Model S P85D,增加了四驅系統、駕駛輔助和新座椅。馬斯克在發布會上把它與邁凱倫F1作比較,認為這是一輛以性能著稱的“速度機器”。看上去,這更像是為富人所做的一次玩具升級,無法帶來更大的市場份額。“用一款車支撐全球市場和高企的股價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斯拉現在的銷量不振和市場麻煩都是難免的,它需要新的刺激點。”彭波說。

過去一年的特斯拉,一面拋出一個又一個激進的規模擴張計劃,另一面則在汽車公司的經營細節上碰壁。

關鍵問題在於,現在不應該是特斯拉討論規模的時候。不要忘了,特斯拉的股價之所以如此之高—即使降至200美元以下,多數分析師仍建議買入—是因為華爾街相信它能造出這個時代的“T型車”。

歸根結底,電動車還是一個大眾商品。特斯拉需要Model 3。按照計劃,這是一輛價格在3.5萬美元左右,能真正普及的電動車。

馬斯克最新的允諾是,2017年推出Model 3,特斯拉在2020年盈利,並在2025年成為百萬輛級的汽車公司。特斯拉目前在產能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擴張,都是為了降低成本,迎接Model 3的來臨。

不過,當Model 3問世時,它可能不再像前輩那樣被當做先鋒。

同樣在底特律車展,通用汽車展出了接近量產的純電動概念車雪佛蘭Bolt,續航里程超過300公里,預計起售價3萬美元。雖然沒有明說,但所有人都知道這輛車針對的就是兩年後的Model 3。而在此之前,價格在3.5萬歐元左右的寶馬i3和大眾e-Golf都已上市。

理性的汽車消費者一直在等待“沒有理由不買電動車”的時刻。3萬美元的價格,意味著理由又被劃去了一條,電動車可能離普及真的不遠了。而擁有最優秀研發人才的汽車業巨頭們已經證明,當它們醒過來時,動作一點也不慢。

當然,這未必是個壞消息。對於任何新市場而言,更多的參與者才能帶來更大的需求。一個充分被炒熱的市場可能對特斯拉更有利。從這個角度看,特斯拉過去一年的擴張、尋找同盟,以及開放專利的公關行動都在傳遞著這樣的信息。

這個時代的T型車(們)一定會出現,特斯拉會不會名列其中?真正的決定時刻還未到來。

編輯:明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66

繼小米和樂視之後,又有新人上跑道!中國版特斯拉易到造?!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3/149076.html


黑馬說:繼小米和樂視之後,又有新人來“造車”!2月3日,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出行服務平臺——易到用車,聯合奇瑞汽車、博泰集團,共同出資成立全新公司,計劃在未來2年內推出首款“互聯網智能共享電動汽車”——易奇汽車by iVokaOS。為何是“互聯網智能共享”電動汽車?易到用車的創始人兼CEO周航說:“這臺車是不用鑰匙開的。” 據悉,該項目於2015年啟動,計劃2016年產品上市。


 \文/i黑馬
編輯/i黑馬


樂視和小米都想搶跑
 
小米和樂視是兩家最早傳出進軍智能電動汽車的互聯網公司,手機業務開拓上樂視面臨不小挑戰,但在汽車計劃上,樂視卻通過搶跑獲得先發優勢。
 
小米之前曾屢次被爆料要進軍汽車市場,去年雷軍還拜訪了特斯拉電動車的CEO馬斯克,並表示對“特斯拉電動車很感興趣”。不過,去年4月雷軍曾對外表示目前小米沒有任何造車的計劃與跡象,包括以車聯網或車載設備的方式進入汽車界。
 
2015年1月20日,樂視在北京正式發布了樂視智能汽車LeUI系統,聲稱將基於樂視雲打通智能手機、電視和汽車的操作體驗。早在去年11月26日,賈躍亭便在微博中透露了樂視和汽車相關的SEE計劃;樂視控股集團副董事長劉弘 表示,“SEE計劃”是樂視的重要戰略,經過一年布局,超級汽車團隊已有260多人,他還同時宣布,樂視超級汽車中國公司成立,原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呂征宇加盟擔任副總裁。
 
但小米和樂視兩家卻始終只有消息,沒有動作,讓主做租車共享業務的周航搶了先。
 

\易到:造一臺“不用鑰匙的車”

當易到用車的邀請函打出:“易到不僅僅是用車,奇瑞不僅僅是汽車”後,所有人都忍不住猜測:這一次,易到要用怎樣的方式打破傳統造車思維?
 
易到用車周航說,易奇汽車by iVokaOS 的第一個核心主張是:共享。“共享精神”是易到用車一直以來的信仰,“1億人共享1萬臺車”是易到的理想,也是此次造車最重要的策略。
 
首先,易奇汽車by iVokaOS是一臺生來就沒有鑰匙的汽車,它是一臺“生來共享”的汽車。並且,易到宣稱該款汽車“只用不賣”。用戶只能夠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租用,而無須購買,從而實現真正的共享。
 
其次,易奇汽車by iVokaOS將實現世人對於互聯網汽車的全部想象。在易到看來,未來汽車就應該是一臺電腦加四個輪子。國內車企領軍企業奇瑞,及車聯網領導企業博泰的合資參與,能夠將互聯網汽車的概念執行到極致。
 
最後,它肯定,以及必須是一臺不用加油的電動汽車。
 

\2015年啟動,計劃2016年產品上市
 
與傳統車企對於一款新車從構思到上市通常需要歷時幾年的規劃不同,易奇汽車by iVokaOS連造車的時間規劃都非常“互聯網”。該項目於2015年啟動,計劃2016年產品上市。
 
為打造世界第一的電動汽車,易到用車聯合中國汽車領先品牌奇瑞汽車、中國最大的車聯網解決方案博泰集團,共同造車。一個擅長互聯網思維、移動互聯網技術、搭建共享平臺,一個是中國最具實力的研發造車集團,一個是中國最領先的車聯網領軍企業——易奇汽車會成為中國第一臺真正的互聯網電動汽車嗎?公司計劃到2018年,易奇汽車不僅將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動車公司,更將以全球第一的年銷量引領世界電動汽車暢銷榜。
 
當然,汽車是一個需要高資金支持、高人才、高技術的行業,一個完整的汽車生產和上市流程,從研發、生產、上市、營銷、售後以及增值服務等環節,至少需要百億級別資金的支持。
 
對於易到來說,吹牛還是真牛?走著瞧。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鋼鐵俠”再點將 朱曉彤要讓特斯拉“接地氣”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5/0206/272216.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劉俊晶 特斯拉正熱切期盼其在中國市場的春天盡快來臨,因其當下所面臨的形勢空前複雜。2月4日正值傳統歷法“立春”這一天,特斯拉中國區新任總經理朱曉彤首次從幕後走向媒體聚光燈下,與陪伴在他身旁的工程總監王文佳、政府事務總監陶琳完成了特斯拉中國新一屆管理團隊的首次公開亮相。

這並不是一場輕松的媒體見面會。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頻繁的高層人事變動、銷量業績下滑和品牌如何重新定位等,成為技術人員出身的朱曉彤直面的難題。當記者提及“特斯拉中國內部管理權如何劃分”時,這位語速超快、邏輯清晰的中國區新任總經理毫不遲疑:“我是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唯一負責人。”

如果算上前兩任已經離去的中國區負責人,朱曉彤算是被特斯拉全球CEO埃隆·馬斯克看上的第三位“繼任者”。而且很可能,他也不會是最後一位。兩個月前,履新剛滿一年的特斯拉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吳碧瑄剛“掛冠而去”。依照結果導向的“鋼鐵俠”馬斯克的秉性,朱曉彤此番接棒可謂“臨危受命”。  

朱曉彤會比他的前兩任將特斯拉中國市場負責人的位置坐得更穩嗎?從馬斯克對他“統領全局”的授權範圍來看,這個可能性已經被放到最大。經濟觀察報記者註意到,盡管朱曉彤的正式頭銜已經沒有了前任吳碧瑄“全球副總裁”或“中國區總裁”字樣,但在統管的實權層面,他已經堪稱“史無前例”了。   

經濟觀察報記者從特斯拉內部獲悉,如果不出意外,近期特斯拉中國還將出現人事變動,而等所有人事架構調整都“塵埃落定”後,朱曉彤全面統領特斯拉中國所有業務的新局面將得以成行。面對如此頻繁的人事更叠,外界對於馬斯克及其強勢主導的特斯拉中國戰略的質疑,亦從未停止。  

但是經過這一輪人事架構的調整,特斯拉中國內部卻認為當下是特斯拉在華“最好的時候”。 

從特斯拉中國第一任總經理鄭順景到不久前去職的前任總裁吳碧瑄,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管理劃分一直不夠清晰和統一,對於需要經驗積累和關系沈澱的中國市場而言這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而在當下時刻,朱曉彤經過馬斯克首肯並已經完成中國市場管理權限前所未有統一,“特斯拉要大幹一場,現在才剛剛開始”。

架構調整完畢   

“特斯拉是個創業型公司,所以組織架構和人員調整這種東西很正常,大家不要過度解讀。“盡管朱曉彤如此解釋,但特斯拉中國市場管理層變動之頻繁與其品牌的炙手可熱一樣受外界關註。梳理時間脈絡便可見特斯拉在華高層管理人員變化之頻繁,短短一年多時間卻前後三任負責人走馬上任。   

2013年3月原賓利中國區總經理鄭順景加入特斯拉,擔任中國區總經理,隨後2013年11月吳碧瑄加入特斯拉擔任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鄭順景改向吳碧瑄匯報,直至2014年3月鄭順景離職。2014年3月,在特斯拉正式交車前夕,鄭順景任職一年後離職。無獨有偶,吳碧瑄在任時間同樣只有一年。   

事實上,前幾任高管的去留都與馬斯克的滿意程度有著直接關系。“馬斯克的要求很高,無法達成他的心理預期和滿意程度,(管理人員)就只能離開。”上述特斯拉內部人士透露。而關於朱曉彤,外界對於他的猜測也一直沒有停止。在其正式履新前,甚至有傳言特斯拉中國區負責人會另有其人。   

但事實是,從朱曉彤身上,馬斯克找到了他想要的東西。   

在擔任特斯拉中國超級充電站項目總監一職之前,朱曉彤曾在利比亞做過援建項目,亦有創業經驗。事實上,正是朱曉彤把項目流程標準化管理經驗活學活用,使得他在推進特斯拉中國超級充電站項目上如魚得水。這種創業型人才的閃光點以及充電業務對於特斯拉無以倫比的重要性,一起把他推至了馬斯克面前。  

特斯拉內部人士透露,此前所有事關中國區超級充電站項目的協調會議,馬斯克都親自參加。在頻繁的視頻會議中,朱曉彤與特斯拉全球基礎設施總監以及歐洲超級充電站項目總監等成員直接向馬斯克同步匯報,這其中,馬斯克對於中國市場超級充電站的建設最為滿意。   

“馬斯克需要創新,但更需要銷量。有一段時間,特斯拉在中國走的有點偏了,太過於強調IT特性了。特斯拉可以有很多標簽,但畢竟是一款車。特斯拉需要創業型人才,戰略思路上一定要和馬斯克對路。”接近特斯拉總部的人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與前幾任中國區高管大多屬於“空降”不同,朱曉彤是馬斯克看著在企業內部成長並提拔起來的。    

事實上,早在去年10月份,朱曉彤在采訪中就透露出了超越充電負責人責任範圍內的思考,“特斯拉最終是希望接地氣的,沒必要把自己搞得曲高和寡。”   

知情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相比於前幾任中國區高管,朱曉彤未來將統一包括銷售、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品牌和傳播等多項權限。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如何迅速摸索出一條更適合特斯拉在中國發展的路徑,成為朱曉彤面臨的最大挑戰。

找到更清晰定位  

更為嚴峻的是,留給朱曉彤的時間卻並不多。針對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以及發展潛力的質疑聲音正在成為特斯拉發展的壓力。不久前,馬斯克甚至公開表示,“中國第四季度銷量出人意料地疲軟。”事實上,按照馬斯克的計劃,中國市場2014年的銷量目標為5000輛並迅速成為和北美一樣規模的市場。  

而據中國進口汽車數據庫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1月-11月特斯拉累計進口4362輛,而同一時期的上牌量為2057輛。與此同時,來自研究公司JL Warren Capital的數據則顯示,去年12月特斯拉對中國的發貨量為444輛,較11月的747輛的發貨量環比下降了近40%。 

對此,朱曉彤首度回應銷量這一問題,“中國市場在四季度銷量疲軟與整個中國經濟的大環境和用戶在四季度的消費行為有關,豪華車也在呈現一個下滑的趨勢。單月銷量不代表什麽,也不是趨勢性的。特斯拉要在中國市場大幹一場。”  

但是在“大幹一場”之前,朱曉彤最為緊急的課題仍是為特斯拉品牌重新定位“把脈”。這一邏輯並不難理解,只有在對自身產品和消費者的圈層進行精準定位後,特斯拉才能走出在中國市場覆蓋到更主流人群的關鍵一步。在科技新貴和IT企業大佬等最初嘗鮮者之後,特斯拉的後續消費者究竟在哪里? 

朱曉彤的“前任”吳碧瑄認為,需要通過多種路徑推動特斯拉“走入平常百姓家”。但從實際銷量業績看,這條“平民化”路徑顯然不夠讓馬斯克滿意。 

於朱曉彤而言,他希望把特斯拉產品明確定義為“豪華、電動、四門轎跑車”,“特斯拉要傳遞出清晰的市場定位並培育市場。第一,豪華和高端證明我們的特定客戶群體有比較強的消費能力;第二,電動能夠彰顯它的環保理念;第三,四門車的定位是兼顧商務和家用車;第四,特斯拉作為一個轎跑車,消費者也要是很註重駕駛體驗的人。”  

按照朱曉彤的理解,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就應該“高舉高打”:“最後完成的消費群體定位就是:一個具有消費能力並且崇尚環保、高科技,但對駕駛樂趣也有比較高追求的商務人士。”盡管這種重新定位是否適合中國,最終仍需市場銷量來檢驗,但毫無疑問,“鋼鐵俠”馬斯克已經認可這種說法。    

對此,民族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曹鶴表示,特斯拉一直堅守直銷模式以緊貼蘋果模式,但是事實是,特斯拉必須回歸到汽車本身並遵循汽車市場的規律,“從朱曉彤團隊為特斯拉的市場定位可以看出特斯拉的反思,‘高端’、‘豪華’詞語意味著特斯拉要搶奪傳統豪華車的份額,實現目標消費者最大範圍的覆蓋。”   

在完成品牌定位後,特斯拉一直被詬病產品過於單一的現狀也將得到改善。朱曉彤透露,“雙引擎的Model S P85D將在幾個月後在中國市場發售,2015年特斯拉SUV車型Model X將實現量產,2016年開始正式交付使用,這是為特定市場需求設定的。我們第三代車型Model 3的量產版則會在價格上有很大驚喜。” 

闖關2015    

除此之外,認為“好奇心不會長久,特斯拉選擇共贏”的朱曉彤透露,特斯拉中國將會推出新的服務和營銷策略。朱曉彤承諾,特斯拉將在2015年為中國用戶提供免費家庭的充電樁安裝服務,此外每臺特斯拉汽車還將配備便攜的移動充電器,充電器約能提供單次1個小時行駛的電量,以期解決用戶的里程焦慮。   

“此外,特斯拉還將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目前特斯拉已經在中國建設了1000個目的地充電站,在20個城市建設了200個超級充電樁,而家庭充電樁的安裝量也已經超過了90%。”朱曉彤說。事實上,充電設施已經成為相互牽制特斯拉銷量的重要因素。有著充電設施工作經驗的朱曉彤深知這一點。   

2015年,特斯拉將啟動“精選計劃:即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個中國最主要的經濟帶的範圍內精選城市,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密度。朱曉彤認為,在這些地區拿下更多的市場份額之後,伴隨著對周邊城市充電網絡的滲透,形成馬太效應。   

而在新的一年,朱曉彤需要闖的另外一關,便是處理好政府事務關系以期獲得更多政策支持。朱曉彤坦言,“特斯拉希望把相關經驗分享給中國的產業,協助他們完善相關行業的標準。2014年,特斯拉已經將專利全部開放,希望用這種開源的精神吸引更多的資源和企業,加入到這一事業中來。”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這也是暫時不能國產的特斯拉所采取的“曲線救國”之路。雖然深諳政府公關之道的馬斯克三番兩次提到計劃將在中國建立工廠,但是就事實層面而言,這仍有一段漫長的道路,特斯拉如何在當下中國市場的發展中吸引更多的資源和政策優惠?答案是進一步擴大上遊零部件采購領域的合作。  

特斯拉中國政府事務總監陶琳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去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零部件采購金額達到了2.5億美元,而且呈上升趨勢。特斯拉非常樂於與中國的零部件企業共享專利一起開發。”對此,汽車行業分析師張誌勇告訴記者,“這一方面可以視為向政府示好,也可以理解為特斯拉在培養其本土化的產業鏈。”   

對於“新政”中囊括的銷售策略,朱曉彤並沒有多談,“不會刻意調整之前的(做法),但會有自己的想法。對於銷量希望‘多多益善’,我相信我們有能力超越目標。”事實上,無論是吳碧瑄主導的大宗銷售模式(將銷售對象放在公司、機構、政府、租車公司等),還是原高朋網CEO高峽(Gordon)加盟特斯拉後開啟的“上門銷售”方式(即開著Tesla的車上門向潛在的重點用戶推銷),抑或特斯拉與天貓去年的“雙十一”合作,雖然目標均直指銷量,但並未形成完整的銷售策略且有部分做法引起馬斯克不滿。   

對此,朱曉彤亦十分堅決地強調:“直銷方式是特斯拉不可觸動的原則。” 如何在馬斯克“直銷”底線不能觸碰情況下,完成朱曉彤強調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特斯拉發展之路”?這個尚未有人完成的挑戰在等待著朱曉彤來揭開答案。


路透:特斯拉中國1月只賣了120輛 馬斯克打算開除高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29

QQ圖片20150211105103

一位特斯拉(Tesla)的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特斯拉1月在中國的銷量僅120輛。

由於銷量大幅低於目標,特斯拉創始人、CEO 馬斯克(Elon Musk)現在準備開除幾位海外高管。 

路透援引看過馬斯克郵件的消息源報道稱

(馬斯克)威脅稱,如果他們“沒有清晰的路徑產生正的長期現金流”,將開除地區負責人或降級。 

2014年,特斯拉已有兩位中國高管離職。 

對於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問詢郵件和電話,特斯拉發言人稱拒絕對路透的報道置評。

如果1月中國區銷售數據屬實,這將是去年四季度消極之勢的延續,當時馬斯克稱銷售“意外疲軟”。 

馬斯克近期闡述了特斯拉中國業務出現的一些問題,表示在讓消費者明白特斯拉電動汽車如何配合該國充電網絡使用上遇到了一些困難。

不過,在今年1月底特律舉行的北美國際汽車展上,馬斯克告訴眾多記者,那些困惑已經掃清。

特斯拉本周三將公布2014年四季盈利數據。分析師預計特斯拉全年出貨量將低於預期,但仍然會達到3萬輛。 

特斯拉視中國為一個銷量增長的重要來源,一直在該國穩步推進超級充電樁的建設。特斯拉S型去年已在中國上市。

BusinessInsider指出,不及預期的銷量讓人有些困惑,因為它顯示特斯拉的需求減弱。 

但是馬斯克反複重申,特斯拉沒有需求問題。相反,他曾表示,特斯拉的限制在於產量,不希望迫使交了訂金的客戶等著拿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業績不及預期股價重挫 Musk堅稱十年後特斯拉值七千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16

tesla-2

特斯拉股價周四下跌4.7%。周三收盤後,特斯拉公布了不及預期的財報,令投資者對其前景感到擔憂。

因在財報公布前,投資者預計特斯拉業績不佳,特拉斯股價周三小幅下跌。周三周四兩天共計下跌6.2%。

周三美股收盤後,特斯拉公布財報。去年四季度,特斯拉共計損失1.076億美元,遠高於去年同期7470萬美元的損失。2014年全年,特斯拉損失2.95億美元,遠高於2013年7400萬美元的損失。

周四,標普500指數和道瓊斯指數均小幅上漲。

而特斯拉首席執行官Elon Musk的一席話令投資者更加不安。Musk表示:“特斯拉將繼續進行大規模的資本投資。”他所指的是特斯拉對Model X、Model 3研發和Gigafactory電池工廠的建設。

盡管Musk向分析師表示,這些支出將帶來豐厚的回報。特斯拉的市值將在2025年達到7000億美元。也就是說,特斯拉最終會達到蘋果公司目前的市值。蘋果公司目前的市值全球第一。然而,分析師們依然對此持懷疑態度。

摩根大通分析師Ryan Brinkman將特斯拉下調至“低配”評級,其指出特斯拉正面臨更強大競爭,而更低的油價也對特斯拉的銷售產生沖擊。

巴克萊分析師Brian Johnson表示,特斯拉要成為主流市場的汽車制造商比看起來更難。我們近期對該股票持謹慎態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蘋果電動車計劃曝光 “泰坦”挑戰特斯拉地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43

van1

《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稱,蘋果CEO Tim Cook已在一年前批準了蘋果電動車計劃。蘋果電動車計劃的代號是“泰坦(Titan)”,目前蘋果內部有數百位員工正在“秘密”開發蘋果電動車。

消息人士表示,蘋果的電動車型類似廂式旅行車。公司高管已經開始與潛在的廠商合作,包括加拿大公司 Magna Steyr。曾經在福特擔任高管的蘋果 iPod 和 iPhone 設計師 Steve Zadesky 目前正在負責蘋果電動車計劃。蘋果電動車團隊有自己的開發地點,並且不在公司總部內,那里可以容納1000位員工。Zadesky 有很大的權力,可以從蘋果公司內部要來任何人參加自己的電動車團隊。Zadesky 的團隊主要研究“能制造汽車的機器、金屬和材料”。

該消息人士同時強調,蘋果一直致力於介入新興科技領域和開發具有潛力的產品,即便這些產品最終不用於商業銷售。因此蘋果也可能選擇不推出自身品牌的電動車。但是許多電動車的科技,包括電池和車載電子技術都可以用於蘋果現有產品。

蘋果官方發言人Tom Neumayr拒絕對此消息作出評論。

而英國《金融時報》的消息則稱,蘋果已經成立了秘密研究實驗室,並招聘了很多汽車專家,其中包括奔馳研發部門主管 Johann Jungwirth。去年,Jungwirth 加入蘋果,擔任蘋果 Mac 系統工程師。蘋果設計主管 Jony Ive 也正在為蘋果電動車團隊招兵買馬。特斯拉 CEO 今年早些時候透露,蘋果曾從公司挖走很多人才。

稍早之前,BI曾經報導有匿名的蘋果員工通過電郵向他們表示蘋果將對電動車巨頭特斯拉“發起挑戰”。而蘋果公司前任CEO喬布斯也曾在2009年的時候談及過ICar的問題。

蘋果並非第一家涉足汽車領域的高科技公司。谷歌1月表示,正與傳統汽車生產商探討合作的可能性,並已聯手多家傳統以及非傳統供應商,計劃於 2020 年前正式推出無人駕駛汽車。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總監 Chris Urmson 表示,目前接觸的汽車廠商包括通用、福特、豐田、大眾等,其中通用汽車負責人已表示對這一合作持積極態度。由於谷歌尚未決定未來將完全自行生產無人車,或是由傳統汽車廠商完成組裝生產流程,而自己僅負責軟件與功能支持;公司也一直在尋求多種合作的可能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特斯拉的勁敵來了 蘋果或最早2020年生產電動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69

Apple,特斯拉,蘋果,電動車,Tesla

彭博報道援引知情者消息稱,蘋果正秘密開展生產汽車的大計,其研發汽車的團隊約有200人,現正敦促該團隊最早2020年開始生產電動汽車。過去幾個月蘋果開始增加招募人手,尋找電池和機器人方面的技術專家。

上述彭博報道稱,和業內對手相比,蘋果的這一計劃顯得雄心勃勃,因為汽車制造商通常要花五到七年開發一款汽車。特斯拉和通用汽車公司都將目標定為,到2017年發布成本不足4萬美元的的電動車,這種新型汽車一次充電可行駛200多英里。

上述報道稱,知情者說,如果蘋果高管不滿意開發進展,蘋果也可能決定取消或者推遲制造汽車,就像過去該司對待一些秘密項目那樣。而昨日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汽車電池領域著作The Powerhouse的作者Steve LeVine看好蘋果進軍電動車行業。他說:

“那將是進入電氣時代的轉折點。現在有了蘋果加入,這是重要的大牌。通用汽車會不會真有能力與特斯拉抗衡?蘋果能。”

蘋果公司對上述傳言未予置評。不過華爾街見聞本月初文章提到,近來多家外媒報道稱,消息人士透露蘋果公司正在招聘大量汽車專家,來開發名為“Titan(泰坦)”的電動汽車項目,還有傳言稱是無人駕駛汽車。分析人士預計,未來五年內蘋果造不出汽車,該公司只是想給投資者一個願景。

CNBC的報道稱,蘋果是經營消費類電子產品的公司,生產汽車明顯偏離了該司主業,但蘋果有制造汽車的財力。興建一家汽車制造廠的成本約為10億美元,蘋果的現金儲備高達1780億美元。

上述華爾街見聞文章也援引資深蘋果觀察人士Tim Higgins的評論稱,和特斯拉相比,蘋果的一大優勢就是財力雄厚,持有約1800億現金的蘋果可以直接購買制造汽車的技術,還有現成的終端移動設備、應用和零售網絡可引導客戶選購蘋果汽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特斯拉的勁敵來了 蘋果或最早2020年生產電動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69

Apple,特斯拉,蘋果,電動車,Tesla

彭博報道援引知情者消息稱,蘋果正秘密開展生產汽車的大計,其研發汽車的團隊約有200人,現正敦促該團隊最早2020年開始生產電動汽車。過去幾個月蘋果開始增加招募人手,尋找電池和機器人方面的技術專家。

上述彭博報道稱,和業內對手相比,蘋果的這一計劃顯得雄心勃勃,因為汽車制造商通常要花五到七年開發一款汽車。特斯拉和通用汽車公司都將目標定為,到2017年發布成本不足4萬美元的的電動車,這種新型汽車一次充電可行駛200多英里。

上述報道稱,知情者說,如果蘋果高管不滿意開發進展,蘋果也可能決定取消或者推遲制造汽車,就像過去該司對待一些秘密項目那樣。而昨日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汽車電池領域著作The Powerhouse的作者Steve LeVine看好蘋果進軍電動車行業。他說:

“那將是進入電氣時代的轉折點。現在有了蘋果加入,這是重要的大牌。通用汽車會不會真有能力與特斯拉抗衡?蘋果能。”

蘋果公司對上述傳言未予置評。不過華爾街見聞本月初文章提到,近來多家外媒報道稱,消息人士透露蘋果公司正在招聘大量汽車專家,來開發名為“Titan(泰坦)”的電動汽車項目,還有傳言稱是無人駕駛汽車。分析人士預計,未來五年內蘋果造不出汽車,該公司只是想給投資者一個願景。

CNBC的報道稱,蘋果是經營消費類電子產品的公司,生產汽車明顯偏離了該司主業,但蘋果有制造汽車的財力。興建一家汽車制造廠的成本約為10億美元,蘋果的現金儲備高達1780億美元。

上述華爾街見聞文章也援引資深蘋果觀察人士Tim Higgins的評論稱,和特斯拉相比,蘋果的一大優勢就是財力雄厚,持有約1800億現金的蘋果可以直接購買制造汽車的技術,還有現成的終端移動設備、應用和零售網絡可引導客戶選購蘋果汽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