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506/t20150605_750492.htm
从2004年一家经营困难、股权只值数百万元的小企业起步,欧菲光在过去十年间先成为红外截止滤光片领域的龙头,再及时跨越到智能手机等更大的行业,成长为触控屏和摄像头模组等领域的领先企业,其股权价值也经历了过2亿、20亿和200亿元这三级跳。
在这场财富盛宴中,原始股东完全退出,成为旁观者;而中途接盘的大股东蔡荣军则在奋斗10年后,以45.5亿元身家登上2015“新财富500富人榜”的442位。欧菲光的股权价值还能否再上台阶?在这样的盛宴中,我们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值得思考。
在中小板上市的欧菲光(002456),目前主要业务包括智能手机的触控屏与摄像头模组等。其触控屏业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摄像头模组业务也快 速成长,目前处于国内第二。同时其也通过国内外并购获取微机电摄像头和视频压缩与传输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并与国外领先的指纹识别公司合作,共同拓展快速成 长的指纹识别模组业务。
大概因为欧菲光做的是智能手机器件,属于B2B业务,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消费品牌,所以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就财富创造和股权价值提升来说,这家公司绝对值得一提。
在过去十年中,这家公司的股权价值完成了三级跳:从2004年9月的约439万元,迅速提升到2007年6月的约2亿元;再经过三年时间,到 2010年8月上市前,已经接近约22亿元;上市后的四年中继续快速发展,2014年8月增发时,市值已经超过200亿元(以上股权价值均未包括新募集资 金)。其股权价值过2亿、过20亿、过200亿元的三级跳,也成就了陪伴公司的创投、大股东以及相关的合作伙伴等。
在这场财富创造的盛宴中,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有哪些?主要的受益者包括哪些?创投陪伴企业走了多久?谁又与巨额财富擦肩而过?未来欧菲光的股权价值是否还可以更上层楼?这些都值得讨论和思考。
大股东并非企业的创始人
和绝大多数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企业不同,欧菲光目前的大股东蔡荣军、蔡高校兄弟并非公司创始人。欧菲光网络于2001年3月成立,由香港迅启和 深圳智雄电子共同创办,分别持股约80%和20%。这家公司最开始的定位是做光纤通讯精密薄膜元器件,不过产品的开发并不顺利,加上当时正值科网股泡沫破 裂,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于是公司原股东邀请蔡荣军来接手企业。蔡荣军当时刚好30岁,在外企柯达工作的几年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业经验。经过考察,蔡荣军决定把产品方向 转向消费电子产品的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并与原股东商量好承包的利润分成。不过,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司并未盈利。于是在2004年9月,两家创始股东将公 司股权作价约439万元转让给蔡荣军、蔡高校兄弟。转让价格以蔡荣军承包经营初期公司净资产约821万元为基础,并扣除了长期待摊费用等潜在亏损。两家创 始股东就此完全离场,在后面极速的财富创造故事中成为了旁观者。一声叹息。
陪伴企业价值飞跃的两家创投
经过此后两年的发展,这家公司已经在红外截止滤光片领域有了一些根基和地位,业务也快速发展。2006年10月,其迎来了两家创投,包括深圳创 新投资集团(下称“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创业投资机构(下称“同创伟业”)。两家公司分别投资1941万元和706万元,持股约11%和4%,入股价 以公司2006年9月底净资产为基础,溢价略超过1倍(107%)。同年10月下旬,同创伟业又受让股东蔡高校的老股约4.06%,作价约222万元。此 时,公司估值约1.5亿元(不计新募集资金)。
到2007年6月,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又分别追加投资1039万元和 661万元。公司关联方恒泰安科技也投资约700万元。至此,深圳创新投总投资约2980万元,持股约14.72%,同创伟业投资约1589万元,持股约 9.37%。2010年8月欧菲光上市前,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分别持股约1060万股和674.6万股。以招股价30元/股计算,欧菲光上市时的估值已 经达到21.6亿元(未计新募集资金),四年时间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所持的股权价值分别为投资额的约10.7倍和12.7倍(表1),年复合成长率超过 了80%,两家创投和它们的投资人应该是相当满意了。
两家创投的股份上市后锁定一年。2011年8月初锁定期满后,两家创投都选择了减持,但节奏明显不同(表2)。
根据欧菲光年报披露的信息,同创伟业在2011年底前就减持了超过90%的持股(其中8月到11月初以平均约20.5元/股的价格减持518万 股,套现约1.06亿元)。如果剩余售股用20.5元/股的价格保守计算,同创伟业最终套现应在2.8亿元以上,实际回报超过17倍。回头去看,欧菲光 2011年下半年的经营情况并不理想。当时其正在建设苏州和南昌基地,收入快速成长,利润明显下滑。加上2011年10月左右,蔡荣军辞任总经理,也有董 事和监事离任,投资人也挺担惊受怕的。
锁定期满后高位退出,锁定利润,顺理成章,属于创投的规定动作,无可厚非。对比而言,深圳创新投的选择就明显不同。
根据欧菲光年报披露的信息,到2011年底,创新投仍持股约5.58%,减持了约一半。剩余的股份在2012年又减持近一半,到2012年底仍 持股约2.97%,这些股份约在2014年上半年才全部减持。此外,在2013年1月和2014年8月,欧菲光非公开增资扩股时,深圳创新投又分别投资约 1.92亿元和2.48亿元认购,继续陪伴公司成长。
2011年8月解禁期满后到2012年5月,深圳创新投共减持了约55%的持股,套现约2.5亿元(价格区间在18-24.8元/股之间,均价 估计约21.3元/股)。根据欧菲光历年股价和售股数,大致估算深圳创新投上市前的老股合计套现约7.7亿元,实际回报约26倍(创新投持股比例降到5% 以下后,后续的减持和价格等信息不再发公告,上述估算供参考)。
深圳创新投在所投资的企业上市后,两次继续增资,这就与大多数创投不同了,属于PIPE类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nterprises,即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上市公司),打破了传统创投主要在企业上市前投资的界限。如果从阶段性结果来看,2013年1月,创新投认购 了520万股,每股价格37元,合计投资约1.92亿元。经过2013年上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的两次1:1转增股本,2013年1月的1股,已经是 2014年6月底的4股。以2014年6月30日欧菲光股价21.36元/股计算,一年半时间账面回报约2.3倍,还不包括现金派息,不是相当好的回报 吗?
这就涉及了创投对于成长性企业的定义。欧菲光上市时的规模并不大,2009年全年的收入约3.7亿元,净利润接近6000万元,虽然已经是红外 截止滤光片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但其实还属于中偏小规模的企业。上市前公司已经在智能手机触控屏领域取得突破,上市后的4年中,从红外截止滤光片领域转战 智能手机触控屏,并后来居上,成为全球智能手机触控屏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的收入也从2009年的约3.7亿元,成长为2013年的91亿元,年复合成长 率达到122%;净利润也从2009年的约5100万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利润),成长了约11倍,达到2013年的约5.7亿元。这样高速的成长,背后是 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在高速发展的行业里,把握住快速成长企业的机遇,不正是属于成长性投资吗?
深圳创新投在欧菲光上市前的2980万元投资,经历年高位减持,估计带来超 过7亿元的利润(表 3)。其2013年1月通过增发追加的约1.92亿元投资,如果仍然持有,目前账面价值超过4.6亿元(目前账面价基于2015年3月6日收市价约 23.19元/股)。深圳创新投在2014年8月通过增发继续追加的约2.48亿元投资,结果会如何?目前还不知道,但可以说有危有机。危主要包括大的产 业环境不如从前,发展明显放缓;触控屏领域有技术路线的演变,由苹果iPhone 5带起的In-Cell等方案,将触控模组内置于显示屏内,使得触控屏厂商面临传统显示屏厂商的冲击,而且,触控屏产业内也有欧菲光这样的薄膜方案和台湾 宸鸿(3673.TPE)等的玻璃方案之间的竞争;摄像头模组虽然快速成长,但核心器件属于外购,业务毛利率低等。机会则包括指纹识别属于新兴成长领域, 欧菲光在指纹识别模组领域结盟世界领先公司,已经建成量产的工厂;而且也通过国内外并购,布局微摄像头和移动视频等领域,后面将详细讨论。
被迫锁定赚大钱的高新投资担保等投资人
在欧菲光的投资案例中,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是主角。不过,也有两位配角值得关注。2008年2月,深圳高新投资担保公司及其负责人吴学东,通 过投资恒泰安科技162万元和108万元,间接持有欧菲光0.9%和0.6%股份(这两个小股东也曾在2008年1月以同样金额参股蔡荣军持有的欧菲控 股,不过已经在2009年4月略有溢价退出)。
恒泰安科技属于蔡家兄弟的关联方,曾与两家创投同期入股,因属内部人,曾有历史贡献,入股价较低。
恒泰安科技2006年10月的720万元投资,换取了欧菲光约14.55%的股份,以2010年7月欧菲光上市前21.6亿元的估值计算,约合 3.1亿元,不到4年升值约43倍。在2013年8月三年股票锁定期结束时,恒泰安科技持有股份约为9%。恒泰安科技在禁售期结束后,于2013年9月至 11月期间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约一半股份,平均价格约为39.7元/股,套现约8.3亿元。持股8年间,升值约230倍,年投资回报率约97%!
深圳高新投资担保及其负责人吴学东也搭上了这一程财富增长的快车。因为是通过欧菲光关联方恒泰安科技间接持股,股份在上市后被迫锁定3年,也就 被逼成为亿万富翁。其2008年2月投资的162万元和108万元,分别占恒泰安科技约6.19%和4.12%的股份。不到6年时间,其市值已经分别达到 约1亿元和约6840万元,减持一半,也落袋了约8560万元现金。此外,还有市值近亿元的股票继续追随公司的财富增长。
假如深创投和同创伟业的持股也同样在上市后锁定三年,按照与恒泰安同样的价格减持,那么两家创投将分别套现16.8亿元和10.7亿元。相比最初的投资额,分别增值约55倍和66倍!看来有时锁定期长一些未必不好,尤其是经历行业和企业快速成长的阶段。
耐心的企业大股东才是大赢家
在这场财富创造的三级跳中,蔡家兄弟才是真正的主角和大赢家。蔡荣军2002年受邀加入公司,2004年9月完成收购。上市前的两次融资,都没 有出让过老股,上市时也没有配售过老股。直到2013年8月股票锁定期结束前,他实际上都只是纸上富贵。欧菲光历年现金派息也不多,显示蔡家兄弟相当有耐 心。而且蔡荣军在其股票三年锁定期到期后,还两次追加锁定期(到2015年8月),一股都没有卖,确实不是一个赚快钱的人。
这种耐心和付出的汗水也有非常好的回报。根据欧菲光招股书披露的信息,蔡荣军在2002到2003年间陆续投入约1666万元(包括2003年 自行筹资以原两家股东名义投入的150万美元设备和400万元现金等),计入2004年10月收购公司时出资约224万元,以及2006年出资103万元 向蔡高校收购约3.1%股份,合计投资约1993万元。上市前通过欧菲控股持有欧菲光约36.4%股份(蔡荣军持有欧菲控股约99%股份),约合7.85 亿元,6年时间约39倍的回报,年回报率约84%。到目前市值接近47亿元,十年内回报约236倍,年回报率约73%。
蔡高校的投资回报也相当不错。根据欧菲光招股书披露的信息,他在2004至2006年间分两次投入共约1100万元(包括2004年10月共同 收购公司时出资约215万元和2006年10月以价值约884万元的设备作价增资)。但2006年10月他就已经通过一系列股份转让,套现约1045万 元。也就是说,在欧菲光上市前,蔡高校所持有的25%股份(价值5.4亿元)基本上是净收益了。蔡高校所持有股份目前市值超过32亿元。根据欧菲光 2014年中报,他所持有的股份也没有减持。在201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蔡荣军以45.5亿元身家位列第442位。
表4整理了这场财富盛宴中的主要受益人。看看这张表格,想想我们自己,在这样的财富创造的盛宴中,我们的位置该在哪里?
“工字不出头”,传统谚语有它的道理。不过,以欧菲光为例,不要忽略了蔡先生在财富三级跳之前的积累(类似于不短的助跑),以及三级跳之中的付出和磨炼。就好像《真心英雄》中的一句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值得投资者思考的问题
欧菲光股权价值的三级跳和其中参与者的故事,值得思考。
1.企业在发展中的转身和蜕变,大池子养大鱼
欧菲光是一家比较特别的企业,善于转身和后来居上。2006和2007年间,两家创投投资的时候,其刚扭亏为盈不久,所专注的领域也只是红外截 止滤光片这个细分市场。我想两家创投的投资人不会预期到智能手机行业的高速发展(苹果的iPhone在2007年中推出),更不会想到欧菲光后来会成为智 能手机触控屏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
就好像毛毛虫是美丽蝴蝶的过去,蝴蝶是毛毛虫的将来,投资者需要有动态的视野。企业家如果善于把握新的市场机遇,及时调整和转身,飞身一跃,就有机会鲤鱼跳龙门。
红外截止滤光片业务目前在欧菲光的收入中已经微不足道。小池子不能养大鱼。欧菲光2009年收入只有3亿多元时,就已经在这个市场中占有全球约 25%的份额,可见这个细分市场的全球容量不过10亿元左右。在初期这个小市场可以供企业成长,大企业不愿意涉足。不过,企业站稳脚跟之后,要再有大发 展,就必须要寻找更大的市场,就好像欧菲光抓住了智能手机触控屏领域的大机遇。当年在红外截止滤光片领域位居第二的浙江水晶光电 (002273),2013年收入约6.3亿元,已经不可与欧菲光同日而语。
2.持续把握成长企业的发展和投资机遇
如前所述,两家创投在股票锁定期满后的选择很不相同。同创伟业很快减持完股票,套现获利离开。而深圳创新投则在减持一半股票后,其余持股陆续逐年减持,而且还分别在2013年初和2014年8月继续投入1.5亿和2.5亿元,参与企业上市后的扩股募资。
像欧菲光这样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和有很强执行力的企业,发展其实是一波一波的。上市前的发展,奠定了公司在红外截止滤光片细分市场的领导地位,并 在触控屏领域有了积累;上市后有了资金等支持,加之携手触控IC领域的敦泰科技等公司,抓住了国内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机遇,4年就成为手机触控屏领域的全 球领先公司;2013年开始,又在摄像头模组发力,2014年上半年摄像头模组的收入已经超过11亿元,是上一年同期收入的十倍(虽然利润率不 高);2014年底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指纹模组制造工厂,携手瑞典的指纹识别领先公司Fingerprint Cards等,进军快速成长的指纹识别模组市场。按照欧菲光过往的纪录,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世界领先公司,可能不需要很长时间。
如果创投只是参与企业上市前的发展阶段(更不用说做Pre-IPO,赚些快钱的那些聪明人),获利终究有限,就好像上市前投资腾讯的IDG等 VC。通过企业上市后的增发等机会,把握企业持续成长的机会,继续投资在自己已经熟悉的行业和企业及企业家,不是更合理的逻辑吗?何况国内企业上市要经历 审批排队等重重关卡,何必一定去挤那条独木桥呢?
3.被迫锁定与被迫赚大钱
就好像这个案例中恒泰安科技的股东,也包括高新担保这两个小股东。知风险,但不畏风险,难。欧菲光2011年的经营状况和管理层变动,很像一家 上市后业绩就变脸的新上市企业。在锁定期长达三年的这群股东中,相信有的是不畏风险(如大股东蔡荣军等),有的可能就属于被迫锁定,被迫与企业共同经历三 年中的起落,但最后也被迫赚大钱。投资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啊。看来不仅是对企业和企业家不能看得太死(就好像欧菲光从前不赚钱,以及曾经专注在红外截止滤光 片领域),对于退出等安排也需要两方面看待,快速离场未必就好,多锁定几年未必就不好。当然,实际操作中,创投也面临自身基金存续时间的限制。
4.企业困难阶段的选择:不一定要完全离开
就好像欧菲光案例中过早离场的两家原创始股东。如果以小股东的形式存在,既可以是对蔡先生的一个支持,也可以是对未来投资机遇的一个期权。“无心插柳柳成荫”,可以做不是创投的创投。
5.受让老股未必一定不好
创投多数不喜欢受让原股东的老股。因为老股东熟悉企业,如果老股东出让老股,容易给人的感觉是看淡企业的发展前景,准备套现离场。但需要具体情 况具体分析,就好像2006年10月同创伟业受让蔡高校出让的股份,222万元就受让了约4%的股份,相当于1.65元/股。这部分股票在2010年8月 公司上市前已经价值近6000万元,回报很好。
2006年下半年,大股东之一的蔡高校需要200多万元来周转,4年后欧菲光上市时蔡高校身家已经过5亿元,目前持股的市值更高达30多亿元。 公司早期发展过程中,大股东常会经历一些后来不容易想象的困境。这样的例子很多,就好像老恒和酿造(02226.HK)的大股东陈卫忠,2004年收购经 营困难的老恒和时,还需要向朋友借钱200多万元(这位朋友以可转换债的方式投资,2014年公司上市时持股价值超过4亿元)。
如果多结交一些年轻、有潜力的企业家朋友,相识于微时,在对方需要资金等支持时给予帮助,保留债转股的权利,没准几年后成为亿万富翁的就是你。
欧菲光的下一级跳?
欧菲光能不能延续过去十年三级跳的传奇,再给投资人带来惊喜?看来有希望,但不容易。
从行业环境来看,经过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经很高了,2014年的发展已经明显放缓。触控屏领域竞争激烈,几家欢喜几家愁, 如触控屏领域的台湾领先公司胜华科技(Wintek,2384.TPE),本是小米等公司手机触控屏的供应商,2014年下半年已经宣布破产重组。触控屏 领域本身也面临一些重要的技术变革和方案路线选择,有风险。
从欧菲光业务的新增长点摄像头模组来说,其核心器件包括影像传感器和摄像头等,分别由美国豪威科技 (OmniVision,OVTI.NSDQ)和台湾大立光电(3008.TPE)等公司供应。单纯做组装业务,毛利率只有10%左右。而且这一行业的进 入门槛相对较低,产能在快速扩张。虽然高端摄像头模组相对短缺,但不掌握核心器件能力,前景难言乐观。欧菲光2014年投资约3950万美元,收购美国 Tessera公司(TSRA.NSDQ)全资子公司DOC公司的微机电摄像头等技术(MEMS摄像头),大概正有弯道超车的想法(传统光学镜头领域,大 立光电等已经是绝对优势)。不过,估计这笔投资不容易在短时间转化为商业效益。
在指纹识别模组领域,公司结盟了瑞典的指纹识别领先公司FPC(Fingerprin Cards)等,并已经在2014年底建成亚洲最大的指纹识别模组公司。由苹果iPhone带动起了手机指纹识别的热潮,华为最新的手机也加入了指纹识别 功能,用的就是FPC公司的技术。这家公司有技术,但量产能力估计欠缺,与欧菲光正好互补。之前欧菲光在发展触控屏业务时,就曾经同台湾领先的触控芯片公 司敦泰科技合作,互相成就。看起来欧菲光有希望继续复制这种合作模式。
2014年中,欧菲光也收购了国内视频压缩和传输等领域的领先公司融创科技,投资8亿元,进军移动视频领域。不过具体怎么转化成商业效益,还不大清楚。
欧菲光目前在资金层面还算充足,尤其是2014年8月刚通过增发,募集了约20亿元。但公司在2014年6月底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约75% (公司现金约23.4亿元,短期借款约32亿元,另有长期借款约8.4亿元,3年期债券约8.9亿元)。欧菲光又持续扩大产能,资本开支很大,2013和 2012年的自由现金流分别为负11.4亿元和负6.8亿元,靠融资解决资金需求。而且,2014年上半年欧菲光的收入虽然是上一年同期的约2.5倍,但 经营现金流为约负10亿元,有隐忧。如果后面资本市场形势逆转,再融资困难,而银行因经营环境转差(如房地产泡沫破裂),受制于自身经营的困难,需要企业 还钱等,难保胜华科技被内地银行追债的悲剧不会在欧菲光身上重演。其他风险还包括欧菲光是否可以继续保持客户的大单(胜华科技一直是苹果iPhone触控 屏供应商,直到iPhone5出现重大设计变化,采用In-Cell方案,在显示屏内嵌触控功能,丢掉了苹果的大单),以及欧菲光的客户(主要是国内品 牌)是否可以在智能手机大战中获胜。如果客户落败,也难免会殃及欧菲光等器件供应商。
有危有机,祝福欧菲光。估计即使业务发展理想,其市值翻倍还有可能。但相信像过去十年那样,每三四年股权价值就翻十倍的盛景,已经成为历史。公司的基数大了,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也告一段落了。
十年磨一剑。前面几年是积累。之后几年是助跑,持续努力五年,应该就可以初步见到成绩了。再努力五年,应该有所小成了。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持 续努力,会逐渐看到大众看不到的机会,不一定都要去捕捉黄金、地产、电子商务等大家都看得到的机会。“财富可能只是持续专注和付出的副产品”,向下扎根, 向上结果。祝福大家。
我们看到自己相关领域未来三到五年的机会了吗?我们在为这个机会做实际的努力了吗?我们抓住这个机会了吗?我们抓牢了吗?
受政策和市場影響,今日A股涉新能源概念板塊和個股強勢走高。據同花順數據統計,截至午間收盤,新能源汽車板塊上揚4.73%,氫燃料電池板塊上漲4.59%,動力/鋰電池板塊上漲5.49%,領先於其他概念板塊。個股方面,包括萬向錢潮(000559)、比亞迪(002594)、天齊鋰業(002466)、上海普天(600680)、江特電機(002716)等逾20支股票開盤不久即強勢漲停,動力/鋰電池板塊67家上漲公司中,有一半以上的公司上漲幅度超過5%。
在今天上午的大漲中,新能源車零部件公司漲勢普遍強於整車公司(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新能源板塊大幅上漲
“新能源板塊普漲的直接原因在於,近期政策的密集出臺,加之最近年中不少上市公司的財報也在陸續公布,為股市的上漲提供了一些鋪墊。”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公司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其實,從去年開始,隨著國家多個利好政策的出臺,新能源板塊就成為資金和市場關註的重點板塊,在二級市場的整體走勢也向好。“所有的趨勢性行業都這樣,你可以看到新能源、智能制造和互聯網+這幾大板塊,表現出來的市場行情都差不多,只要稍微有一點政策,引爆的面和速度都會比別的板塊更快。”上述人士表示。
近期以來,關於新能源汽車的利好消息不斷。北京申奧成功,40%以上的pm2.5降低計劃讓新能源汽車成為直接受益的行業,在此背景下,近期包括中通客車(000957)、安凱客車(000868)以及宇通客車(600066)在二級市場上都有良好的表現。在具體業績方面,據宇通客車發布的7月產銷快報顯示,根據公司的產銷快報,公司七月份客車銷量達到6714輛,同比增長65.8%,創下今年以來最大單月同比增幅;前七個月,公司客車銷量累計達到30793輛,同比增長12%,約占全年銷量預測的46%。業績走高與宇通新能源汽車銷量攀升密切相關。據宇通方面稱,公司新能源客車繼六月份創下1600輛銷售新高後,7月銷量再度達到2000輛左右,占公司客車總銷量的比重達到30%;前7月新能源客車銷量前七個月累計達到5600輛,同比增長150%,銷量占比已從去年年底的12%升至18%。加之近期有消息放出,業界關註已久的新能源充電樁標準將有望在8月份出爐,這直接催熱了諸如上海普天這樣的充電設備制造和運營商。不僅如此,在市場層面,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也在持續上升。據工信部消息,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共計生產2.04萬輛,同比增長2.5倍。其中電動乘用車生產6657輛,同比增長79%,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生產5688輛,同比增長4.5倍;純電動商用車生產6395輛,同比增長17倍;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生產1650輛,同比增長145%。
為何整車制造商表現弱於零部件?
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雖然整車產銷方面數據亮眼,但在二級市場上,新能源整車生產企業的表現普遍落後於零部件生產企業,而傳統私家車生產企業的市場表現普遍落後於客車生產企業。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在整車中,除比亞迪、中通客車漲停外,其余個股表現一般,截至收盤,曙光股份(600303.SH)上漲7.67%,安凱客車(000868.SZ)上漲6.46%,江淮汽車(600418.SH)上漲5.72%,東風汽車(600006.SH)上漲4.99%。在其余上汽集團(600104.SH)僅上漲0.77%,長安汽車(000625.SZ)則下跌1.54%,似乎並未享受到基本面上的利好。相反,零部件企業中,包括電機、鋰電池、材料、充電樁的生產企業都漲勢喜人。20余支漲停股,基本上都集中在上述幾大領域。
客車板塊方面,新能源客車基本都屬於公共用車範圍,其直接采購方來自於政府或者下屬公交公司,由於高額補貼的存在,因此相對來說成本市場敏感度並不算太高;加之新能源客車屬於集中采購,因此在基礎設施方面更容易得到保障。而相對來說,新能源乘用車目前的推廣受制於成本和基礎設施,難度依然很大。
與此同時,在新能源汽車的整個推廣環節中,最受人關註的不是整車廠商,而是下遊的零部件廠商和基建設施的配套商。原因很簡單,新能源汽車要實現彎道超車,最根本的保障就是有足夠過硬的零部件做支撐,而電池、電機、電控作為新能源最為核心的三大技術支點,相關廠商受高度關註也不難理解。而在整車企業中,比亞迪在電池以及電機、電控方面的技術和專利都相對獨立,因此在資本市場的跌蕩中能整體表現上優於其他企業。
因此,在整體市場受關註的同時,資金對於新能源板塊的追捧也逐漸體現出產業化的特征。但是,上述投資公司人士認為,“目前來看新能源板塊依然處於普遍受益的階段,但接下來,各家公司的實質性分化可能會逐漸明顯”。在他看來,在資本熱炒的背後,這個行業依然面臨著成本壓力、技術難題以及落地的諸多問題,哪些企業能夠在這些問題上有更切實的解決方案,哪些企業或將逐漸成長為行業龍頭。當然,這還有待時間培育。
油價真的見底了嗎?當前,多空雙方對此話題的分歧已達到了空前高度。
截至周一(9月1日)的三個交易日,國際油價飆升25%,創下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來的最大三日漲幅,此前,布倫特原油一度暴跌至42.51美元/桶。截至發稿,布倫特原油則暴跌逾6%。
東證期貨原油分析師金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據我們預計,WTI目標價為4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為 45美元/桶,下半年可能在35-40的區間,但明年一季度的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此外,GRZ Energy主席Anthony Grisanti更是認為,在三天內,原油市場已從超賣轉向超買,並預測原油價格將測試30美元/桶這一價位。
然而,一貫的原油“大空頭”高盛卻扭轉了態度。周一,高盛分析師認為,上周全球投資者的避險行動創造了能源市場的超賣狀況,建議買入看漲期權,比如每桶70美元買入2016年1月S&P Energy的看漲期權,以圖利用這輪壓抑後的反彈獲利。
看多派:超賣後反彈合情合理
“超跌反彈”、“逢低買入”是近乎條件反射式的交易策略,這也在油價暴漲中有所體現。
不妨先來回顧一下國際油價前三日的驚人漲勢及其背後的原因。
8月28日,有報道稱委內瑞拉聯系其它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建議召開緊急會議,同時呼籲與俄羅斯協商制定應對原油價格下跌的策略,油價隨即飆升10.3%。
8月29日,受空方回補、美國大型煉油廠故障、中東也門沖突升級等多重利多因素支撐,原油行情持續大漲,油價再度上漲6.3%。
9月1日,油價仍然上攻,一舉磨平了一個月來的跌幅。市場普遍認為油價好轉存在兩個原因:一是美國原油產量下滑。周一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布報告稱,美國6月產油量為930萬桶/日,此前為940萬桶/日;二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準備約談其他產油國,以實現“公允價格”。
可見,支持油價上漲的原因在於產量有望下降。同日晚間,俄羅斯副總理稱,如果油價維持當前水平,俄羅斯可能減產,並準備與歐佩克討論油價穩定問題;美國銀行預計,OPEC可能試圖將布倫特原油價格維持在50美元/桶上方。
此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利好因素就是“超賣反彈”。此前,新興市場震蕩加劇了恐慌拋售情緒。
JonesTrading的Dave Lutz最新表示,原油市場的大幅反彈是因為市場交易員已經大量地做空原油,而現在這些做空的倉位被平倉了。
“據美國CFTC的數據,自6月中旬以來,對沖基金累積了許多做空美油的倉位,倉位相當於1.6億桶,遠遠高於6月中旬6000萬桶的水平。” Dave Lutz指出。
更值得註意的是,高盛分析師也轉熊為牛。周一,高盛分析師John Marshall與Katherine Fogertey在報告中稱,發現能源市場的情緒與倉位幾周來正在逆轉。上周全球投資者的避險行動創造了能源業資產市場放棄抵抗的投降情緒,當前可以買入相關看漲期權以期利用這輪壓抑後的反彈獲利。
高盛並未贅述市場供需,而是用技術分析,即挑選三種投資能源流動性最強的工具:美國WTI、美國石油指數基金United States Oil Fund和能源指數基金Energy Select Sector SPDR,觀察它們的隱形波動率和買權賣權偏度(put-call skew),以此追蹤投資者的情緒變化。
看空派:供過於求是“硬傷”
對於原油空頭而言,此輪暴漲可能也這意味著曇花一現,因為原油供過於求的基本面並未根本扭轉。畢竟也就在一周之前,油價還曾觸及六年半新低。
周一, OPEC發表評論稱,當前的低油價環境並沒有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案(no quick-fix),OPEC成員國仍面臨油價下行壓力,並就其對整個行業的影響表示擔憂。
根據本報記者從多方獲悉,無論從供給面、需求面、國際宏觀政策面,油價似乎在短期都沒有反彈的支撐。更有分析師表示,年中和此輪反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市場對於“見底反彈”的預期過高。
先從供給面來看,金曉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原先市場預期美國三季度可能會減產,然而預期沒有兌現。OPEC產量仍在持續,而美國維持市場份額的決心跟OPEC如出一轍。”
此外,美國油井停產、重啟成本較高,由於前期的沈默成本(即建設成本)高企,因此只要能持續產油,不論油價是否走低,這仍能彌補部分沈默成本。
不可忽視的“後來者”就是伊朗。伊核六國與伊朗就核問題於7月達成全面協議,根據伊朗石油公司發言人稱,一旦出口限制解禁,公司在一周內即可以開工。此外,金曉也告訴記者,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與伊朗達成的協議,今年11月可能就將實現原油出口解禁。
值得註意的是,國際能源署(IEA)認為,大多數分析師小看了伊朗產油量回升的能力,對伊朗的產油前景太悲觀。從歷史經歷判斷,伊朗恢複的速度可能比大家想象得快。
此外,知名財經博客Zerohedge認為,油價很大程度上是受投機行為所推動。否則為什麽會先暴跌5%,然後又在短短幾天之後就又飆升10%?在此期間,實際供應和原油的需求並沒有太大改變。
私募投資公司Kerr Organization所有者Patrick Kerr更是表示表示“不要抄底;要在價格迅猛上漲時乘機出貨”,因為價格仍面臨持續下行的壓力,且全球都面臨著供大於求的問題。
油價反彈對美聯儲意味著什麽?
除去交易因素,油價也成了當前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因素。
具體而言,低通脹仍是阻礙美聯儲加息的“攔路虎”,其中持續一年多的低油價更是主因。可見,此次油價反彈究竟是否能夠持續將備受關註。美聯儲副主席費希爾(Stanley Fischer)認為,“美國通脹可能反彈,因美元帶來的壓力消退,美聯儲可以逐步加息。”
在上周六的傑克遜霍爾(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度會,費希爾也指出,“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隨著令通脹保持低位的力量——特別是石油價格和進口價格——進一步消退,通脹率將上升。”
他當時稱:“鑒於通脹率依然較低,我們可以緩步收緊政策,然而由於貨幣政策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會出現大幅滯後,我們不應等到通脹率回升到2%再開始收緊。”
值得註意的是,美國勞工部(DOL)將於北京時間本周五20:30公布非農就業數據,如果數據向好,且油價在未來幾日持續反彈勢頭,這也恐將強化美聯儲9月加息預期。
昨日,國際原油價格連續第三日上漲。布倫特10月原油期貨價格漲4.10美元,漲幅達8.19%,報每桶54.15美元。WTII 10月原油期貨漲3.98美元,漲幅8.80%,收報每桶49.20美元。
三日之內,WTI原油和布倫特原油的累計上漲金額均超過10美元,漲幅超過24%。WTI油價創下15年來最大三日百分比漲幅。
但值得註意的是,雖然WTI原油價格與上月24日創下的五年最低價格38.24美元相比已有回升,但仍然處於歷史低位,與2014年7月高峰時期的95美元還有很大差距。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油價上漲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國政府降低了對原油產量的預期。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網站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美國平均每天生產940萬桶原油,比原先機構的預期要少13萬桶,這意味著全球原油供求可能比預期更快地實現平衡;二是OPEC在最新一期的公報中表示,對當前的低油價形勢感到擔憂,將與其他產油國談判討論市場問題,並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協商原油的“公允價格”。OPEC同時預計,2016年原油需求將利好原油價格。
還沒來得及抄底,原油就暴漲了。但是也有分析認為,原油的這種暴漲可能並不會持續。花旗銀行對原油價格的走勢就表示不樂觀。今日早間,花期銀行研究員在一份郵件報告中評論道,油價此次急漲不是基於基本面的好轉,而是受OPEC帶來的情緒驅動。接下來原油價格還將繼續下滑,並有可能在年底之前再次刷新年內低位。
高盛分析師Damien Courvalin在昨日的報告中稱,近期油價仍將維持在低位,也就是高盛之前預估的45美元左右。“美國鉆井數量下降對原油產量的影響有滯後性,而且未來美國的產油量走勢並不明朗;全球原油產量仍然供過於求,因為OPEC產油國和美國之外的非OPEC產油國正在增加產量。”他認為,直到2016年下半期油價才可能達到新的平衡點。
今日早間,WTI與布倫特原油價格均下跌,截至上午10點40分,分別下調3.05%和2.71%,報47.69和52.66。
就在市場預期亞馬遜將繼續回到虧損時,亞馬遜卻又給華爾街的分析師們來了個出其不意。
本周四亞馬遜公布今年第三季度財報,繼上季度之後成為第二個連續盈利季度。雖然盈利只有7900萬美元,但已經足夠讓許多認為“亞馬遜必虧”的人都大跌眼鏡。
本季度亞馬遜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也大漲了23%,延續了前兩個季度的加速增長態勢。
同時亞馬遜成本控制也見成效,去年那種把賺來的每一分錢再繼續投入業務的做法看上去已經告一段落。
財報一公布後,周四美股盤後交易中亞馬遜股價勁漲11%至623.02美元。亞馬遜CEO貝佐斯個人持股8400萬股,相當於身家一天暴漲50億美元。
受此次股價提振後,貝佐斯個人身家達到約550億美元,超過了甲骨文CEO拉里·埃爾森(Larry Ellison),躍居美國富人排行榜第三位。
根據2015年福布斯美國富人排行榜,排在貝佐斯前面的兩位,分別是760億美元身家的蓋茨,和身家620億美元的巴菲特。
亞馬遜首席財務官布萊恩·奧爾薩夫斯基(BrianOlsavsky)在周四的電話會議中稱,單單今年7月15日的“會員日”一天營收就給本季度總營收貢獻了2個百分點。
今年7月15日是亞馬遜為了慶祝公司成立20周年成立的“會員日”,也是亞馬遜矢誌打造的專屬自己的“雙11”。
據亞馬遜公司自己稱,7月15日的會員折扣甚至會超過美國傳統最大促銷日“黑五”,這會刺激更多消費者每年花99美元來註冊亞馬遜會員。
“我們將繼續投資在更多與消費者直接相關的領域中,” 奧爾薩夫斯基說,“這些投資數額巨大,但是我們同時也在盡量縮小成本和提高效率。”
營收大漲23%的同時,亞馬遜上季度的運營成本也漲了18%。
就在一年前,亞馬遜為打造倉儲等基礎設施砸下巨資,導致創下14年來最大虧損,但是過去的投入在今年似乎看到了回報,亞馬遜已經開始連續實現營收跑贏成本。
亞馬遜還在進一步擴張會員服務,包括在一些地區的一小時送達服務和獨家視頻內容服務提供。周四亞馬遜公司就稱將在舊金山和聖安東尼奧開展極速送達服務。
至於投資者最關心的雲服務,第三季度營收更是飆漲79%至20.9億美元,超出此前市場預計的20億美元。
雲服務貢獻的運營收益更是高達5.21億美元,已經相當於亞馬遜最重要的北美零售市場的運營收益。亞馬遜公司曾公開稱,總有一天它的雲服務規模將會超過公司現在的核心零售業務。
亞馬遜公司預期,受益於假期季,第四季度營收將達到335億~367.5億美元,分析師的預期營收則在這個範圍之間,為351.6億美元。
亞馬遜以及其競爭對手ebay,都在對今年最後一個假期季度虎視眈眈。像沃爾瑪這樣的實體商家,招聘計劃還保持穩定,但是亞馬遜已經宣布將招收10萬臨時工來應對即將到來的感恩節和聖誕節大促。
亞馬遜已經在威斯康星、得克薩斯和伊利諾伊州等地加蓋新的倉儲中心,還在許多倉庫里裝置了總計3萬個機器人來提高分揀效率。
亞馬遜公司如今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雇主,第三季度雇員規模就比去年同期上漲了49%,倉庫員工人數達到了22.24萬。
今年一年,亞馬遜股票猛漲了82%,市值已經超越了競爭對手沃爾瑪。
4日行情一改近期頹勢,大盤漲勢喜人。分級市場集體暴漲,與昨日全線盡墨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短短一日就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4日市場上主要標的指數均呈上漲趨勢,僅有債券總指(399923.SZ)、中證全債(399481.SZ)、中高企債(000833.SH)分別下跌了0.01%、0.01%和0.04%。其中,券商類標的指數證券公司(399975.SZ)、CSSW證券(399707.SZ)漲幅居前,高達9.99%。
根據第一財經《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統計,市場上正常交易的134只指數型分級B中僅有德信B(150134.SZ)下跌了0.52%,其余杠桿基全部實現正收益。其中,有40只分級B以漲停板報收,占比約30%;漲幅超過5%的有129只,占比93%。整體來看,分級B今日平均漲幅達到8.79%,不亞於今年上半年行情火熱時的表現。從成交量來看,今日分級B市場總體成交了67億元,交易十分活躍。
不得不提的是,券商板塊今日的表現十分突出,10只證券類相關分級B均實現或接近漲停。那麽這一次券商類杠桿基的集體爆發緣何而來?
表格1:證券類分級B最新表現(數據截至2015.11.4,財商整理)
據中國證券網報道,三季報數據顯示,券商業績的高彈性也吸引證金系的高度關註,在7-9月的維穩行情中,證金系重拳出擊券商股,22家券商獲得證金公司、匯金公司及中證金融資管計劃進駐。由此看來,券商板塊深受證金系的大力追捧。
此外,根據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統計,自10月中旬至今,券商類分級基金場內流通份額合計增加了26億元。其中證券A(150171.SZ)份額增長最多,A端與B端分別增長了6.43億元。
表格2:證券類分級基金份額變化情況(財商整理)
不過,也有個別券商類分級份額遭遇縮水,證券股A(150301.SZ)和證保A級(150225.SZ)場內流通份額分別減少了1089萬元和289萬元。總體來說,券商類板塊分級基金自十月中旬以來經歷了大量且持續的資金凈流入,從集思錄網站的各個券商類分級A份額增長曲線也可以看出。
(圖表來源:集思錄)
在當前時點,是否能夠繼續持有證券行業分級B呢?由於今日證券類標的指數漲幅高達9.99%,受限於10%的漲跌停限制,某分級基金研究人士預計明日券商B級(150236.SZ)、證券B基(150344.SZ)、證券B(502012.SH)將繼續漲停。
IPO重啟腳步漸進,像是懸在債市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本周一早間,3天期上交所國債逆回購利率(GC003)最高大漲400倍,一度引發了市場的猜測,資金是不是已經開始流出債市?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GC003作為流動性較差的品種,成交量比較小,其波動性對整個債市資金面的參考價值不大。目前,不論是從銀行間還是交易所的隔夜以及7天逆回購的利率來看,債市資金面較為穩定。與此同時,IPO重啟帶來的波動或許將在本周後半段顯現,但鑒於目前整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比較寬裕,所以對債市的影響也相對有限。
IPO重啟對債市資金面影響有限
在市場人士看來,IPO重啟“並沒有那麽嚇人”。
Wind資訊數據顯示,上周五(11月13日)GC003收盤價0.005,加權均價0.63,成交量13.98億。
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首席研究員張仕元告訴本報記者,單純看漲幅和前一天收盤的價格關系非常大,而上周五GC003收盤價格太低,有可能是尾盤交易量太少等原因,可參考的價值並不大。
本報記者通過Wind資訊數據發現,GC003的交易量、加權均價、收盤價以及漲跌幅的波動都比較大。
債券私募暖流資產總經理程鵬告訴本報記者,3天期的回購交易量非常小,通常也就幾十億,換句話說,被操作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利率波動的偶然性非常大。而任何一個金融指標,想要具有影響力,必然是流動性好,也就是成交量大。“理論上說,交易量低於100億的,都不看。”他說,相比之下,隔夜、7天以及14天的交易程度比較活躍,價格更為真實,往往成為市場參考的指標。
回顧上周的資金利率數據,自11月6日宣布IPO重啟以來,除了上周一(11月9日)有小幅的上調,隨後均有下降的趨勢,截至11月16日收盤,GC001加權均價為1.92,GC007為2.16,R001為1.77,R007為2.27。
“實際上並沒有那麽嚇人,就算是IPO重啟,那也是20日以後的事情了,至少現在來看,資金面比較平穩。”程鵬告訴本報記者。
張仕元也表示,昨日GC003的暴漲並非IPO重啟造成的,目前並沒有看到資金明顯的出走。通常情況下,資金為IPO重啟做準備不會提前太久,否則資金利率損失太大,預計本周三(11月18日)之後,或許在資金面上有所體現。
招商證券11月16日的報告指出,IPO重啟暫未對資金面造成沖擊,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維持價穩量平,銀行間資金總體寬松,交易所資金加權價全線走低。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上行1BP至1.80%,7天回購利率下行1BP至2.34%。
長牛邏輯仍在 短期或震蕩
在市場人士看來,債券市場長牛的邏輯依然存在,但多數市場人士還是警示,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預計短期內長端利率可能在區間內震蕩,建議維持穩定的態度。
上周一,在IPO重啟、美聯儲年內加息預期加強、股市向好引發資產配置轉移等多個利空的消息影響之下,債券市場出現調整。10年期和5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6~9BP,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上行9~11BP,國債期貨大幅受挫。
但周二、周三、周四,一系列經濟數據相繼公布,PPI同比下降5.9%,連續第44個月下滑;10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連續4個月增速回落;10月人民幣貸款增加5136億元,大幅低於預期,進一步證實了短期內經濟難以企穩,融資需求疲軟。
而此致使投資者買入情緒上漲,10年期國債收益率周下行4BP,10年國開債收益率下行3BP;國債期貨連續反彈三日。
“總的來看,在悲觀情緒釋放後,國債期貨迅速反彈,回補上周一的缺口。”國信證券宏觀固收分析師董德誌表示,在他看來,債券市場的長牛邏輯沒有發生變化,這個邏輯線條建立在如下基礎上:經濟轉型、調整經濟結構有限——社會無效融資需求下行——利率下行。
招商證券首席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孫彬彬認為,IPO重啟、美聯儲加息沖擊過後,經濟金融數據帶動長端利率大幅回調,但短端利率回調相對較弱,短端變化一方面反映市場對於未來結構性資金外流仍有擔憂,另一方面也是對央行貨幣政策表態和操作的謹慎,近期從公開市場操作角度觀察,央行進一步引導資金利率下行的意圖並不明確。長端變化則基於經濟基本面。
“目前來看,四季度經濟基本如此,不太可能超預期,就看下個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後,是否有進一步的方向。”孫彬彬認為,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量的累積以後,從量變到質變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多因素影響下,貨幣維穩,財政積極,預計短期內長端利率可能在區間內窄幅震蕩,建議維持謹慎態度,短久期、擇杠桿操作。”孫彬彬指出。
http://www.xcf.cn/gdyw/201512/t20151204_762644.htm
前段时间,《琅琊榜》火了;最近两天,《芈月传》又火了。于是,不少朋友都开始在朋友圈议论,到底《芈月传》的收视率能不能超过《琅琊榜》?其实,《琅琊榜》、《芈月传》背后的出品公司,都是同一家公司!
而且,你绝对不会想到的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竟然是一个投行出身的80后的金融小鲜肉!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成立于2009年的这家影视“新兵”,如今竟已被上市公司天神娱乐估值高达27亿元。一个80后的金融小鲜肉,是如何迅速成长为影视产业的新晋投资大鳄的?
这家公司,就是北京儒意欣欣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儒意欣欣影业背后的主要股东、执行董事,是1983年出生的湖北黄冈人柯利明。
儒意影业,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但如果提到赵薇导演的《致青春》、以及老男孩导演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你一定不会陌生。
没错,这些电影的背后投资人,都是儒意影业,而当下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儒意影业同样是其出品公司之一。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成立于2009年的儒意欣欣影业,竟然在近日被上市公司天神娱乐宣布,拟以13.23亿的现金购买其49%股权。这意味着,儒意影业这家影视行业的“新兵”估值已达27亿元。
最初成立时,柯利明是个令人大跌眼镜的门外汉。因为他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电影拍摄经验的金融投行男。
最初想进入电影行业的柯利明发现,没有资源、没有人脉,也没有钱。作为一个影视剧产业的“三无人员”,柯利明选择了当时最为80后接受的网络小说改编,对,你没看错!《琅琊榜》就是当时的一个网络小说改编的。
而那时国内大部分影视剧制片人是没有版权意识的,于是他成立了“儒意图书”公司,专门购买了一系列的畅销书。“大部分人是不买版权的,他们觉得 抄袭和借鉴就可以了。”柯利明此举算是奠定后来电影大卖的基础,如今购买畅销书版权已成行业共识,但谁能想到当时购买一部热门作品的影视改编权不过五万元 而已?
敢赌赵薇处女作
《致青春》是柯利明的“牛刀小试”之作。从购买原著作者辛夷坞的版权,到找到赵薇来担当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导演,他是背后的操盘手。而柯利明也在寻找导演上积累了自己独特的一个经验,“往往一个新导演的处女作会特别惊艳。”
从商业上看,《致青春》和《老男孩》这两部电影都非常成功。《致青春》的投资大约是六千万,而最后的票房是7.2亿,“回报率非常惊人。”柯利明表示。
任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司,资本市场的估值,竟然高达27亿元人民币。
金融思维做电影
以此推算,今年不到34岁的柯利明,一夜之间,他已经成为身家10亿元的亿万富翁。
这听起来很像一部励志电影:一个电影行业的门外汉,白手起家,在这个失败率极高的行业,每次出手都能像快投手一样准确命中高票房,每一部作品都大卖,短短几年就声名鹊起。更加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他创立的公司最近以15亿元的价格被上市公司收购,而这一年他才30多岁。
柯利明,原本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投行男”,却转身成为电影门口的“野蛮人”,用一把投资人的尺子称量出商业价值,并将其成功贩卖给资本市场,成为“80后一夜暴富神话”背后的主角。
看似荒诞,又符合当下时代的特征,这是一个浮躁又充满机会的年代,而解读柯利明的故事,你可以发现一个真实的“老男孩”,是怎么在这个黄金年代抓住机会长袖善舞,成为幕后赢家的。
柯利明毕业后,曾在香港一家对冲基金管理公司任职高级分析师,在步入影视行业后,也是用投行的思维去做影视项目,通过看剧本,收集以往数据做投 资分析,同时还会考虑该项目的回报率问题,比如投入产出比,若投资的性价比不高或是风险较大,即使该项目一看有较高回报率,或有知名度高的演员,也不会考 虑。
绝不吃独食
柯利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不会把版权攥在手里,而是会跟任何好的制片公司合作,因为对每一本小说而言,在这个行业,需要找到正确 的人、正确的导演和正确的公司”。从目前情况看,儒意影业确实根据作品选择和不同的影视公司合作,比如该公司上半年启动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与阿里影 业联合出品,目前正在筹备的3D魔幻片《敢问路在何方》与派拉蒙合作,借用好莱坞的成熟技术。
柯利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之前的金融业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让他拥有很多同行不具备的优势,文理结合成为他一种最理想的工作状态。“金融 就是讲效率,讲方式方法,讲究大量精算,讲求投入产出比,讲求金钱和时间成本的管控,通过非常严谨的数据化处理和计算,我每一个项目成本都控制得很好”。
投资人柯利明:网络改变电影
著名投资人柯利明先生接受了腾讯娱乐的采访。谈到互联网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柯利明认为最明显的就是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购票方式更加依赖网络。
您个人怎么看待企鹅影业这种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影视公司,及其战略布局?
柯利明:腾讯多年来在游戏、动漫和文学领域的积累,有很多很好的IP储备服务于影视项目开发,腾讯本身的宣传推广平台资源非常强势,又有数亿用户的网络大数据基础做参考,这些都是企鹅影业很独特的优势,我非常看好企鹅影业在影视行业的发展前景。
您觉得互联网影视公司和传统影视公司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柯利明:互联网影视公司最大的优势是它的平台资源和大数据基础,而传统影视公司多年来在内容和制作方面积累的经验是这个产业发展的基础。互联网影视公司和传统影视公司现在合作非常普遍,大家正在尽力地将各自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
您如何看待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电影行业?
柯利明:互联网公司进入电影行业是一种产业趋势,互联网公司手握着很多IP资源,不乏市场认知度高、内容好的IP,又有大数据库来对用户需求进 行更准确地挖掘,平台资源在宣传推广期的渗透性更好,这些都是互联网公司进军影视行业的优势,它们的到来,无论是资本、营销还是商业模式都为影视产业带来 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想象空间。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互联网对电影行业产生了哪些显著影响?
柯利明:最明显的就是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购票方式,随着多屏时代的到来,传统电影院已经不再是人们看电影的唯一渠道,电脑终端和各种移动终端的应用非常普遍,现在观众通过网络和手机终端预定电影票已经成为了消费常态。
第二,各类新媒体的崛起,让电影的宣传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营销手段更丰富。
第三,影视产品不再拘泥于传统长片,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创意成为了最突出的需求。在大银幕上无法见到的类型片,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自己心仪的作品。
第四,互联网时代下,影视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渠道和方式更多,人人都能拿起手机或相机拍片,都有机会通过互联网平台到这个行业里一展身手。他们也许今天还是微电影导演,过几年可能就慢慢成长为了大电影导演。
12月10日,阿里研究院聯合阿里健康首度發布的《阿里零售平臺健康消費報告》顯示,2014年阿里零售平臺上健康消費總額達650.2億元,較2013年同期增長62.5%,高於網絡零售50.8%的整體增速。
與此同時,2014年健康消費人數較2013年的6820萬人增長63.5%,達1.11億人。其中,年健康消費金額達到5000元以上的重度用戶增長超過了平均值,達68.9%;中國人的健康消費理念正在從“有病治病”向“無病預防”轉變。同時,人們健康消費需求也在不斷升級,並呈現越來越豐富多元化的趨勢。
在阿里零售平臺上,29~35歲的80後人群是健康消費的主力消費群體,消費貢獻占比達到30.7%,與平臺整體情況相比年齡偏高;而醫療健康服務的消費上,該年齡段人群的貢獻占比更是超過45.6%。
而城市對比分析數據結果則顯示,經濟發達地區的人群更關註健康服務。上海市以872元成為阿里零售平臺上人均健康消費最高的省市,其他地區的人均健康消費也基本與當地的人均GDP成正比。廣東、浙江和江蘇的健康消費總量最高,而北京、上海、天津的健康消費占比最高。
單品和類目來看,健康消費的區域性特點突出,北京的口罩消費額位居全國第一,占比超六分之一;而黑龍江的口罩消費增幅最快,超過了200%。
此外,將2014年的網民人均口罩消費和地區平均空氣質量對照來看,各省市消費者的呼吸健康保護意識出現了兩極差異:湖北、河南、新疆、山西和湖南等地的平均空氣質量不佳,人均口罩消費金額卻不高,呼吸健康保護意識不強;而平均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廣東、福建和海南的人均口罩消費金額反而較高。
隨著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整體提速,人群對醫療健康服務的關註度越來越高。
2014年,全國體檢網購消費比2013年增長了31.3%。其中女性體檢消費占比為60%,29歲~35歲人群消費占比為48.9%。經濟較發達地區更關註體檢服務,體檢消費排名前三的上海、北京和廣東的消費總和,占全國總量的60%以上。
《阿里零售平臺健康消費報告》認為,財富增長、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環境變化等因素是健康消費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消費者需求升級的主要原因。
今年“雙十一”,健康類產品同比增長約100%,比如蜂蜜為117.8%,以智能手表、手環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同比增長接近5倍;而醫療健康類服務消費增長則達到189%,其中健康護理服務增長205%,健康和意外保險增長432%。
此外,醫療服務類產品越來越受阿里零售平臺的消費者歡迎。據天貓醫藥館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雙十一”期間,和睦家醫療80220元的“產前檢查+剖宮產後順產優惠套餐”成為天貓醫藥館“雙十一”單價最高的商品;通策醫療服務旗艦店在“雙十一”一天內,共賣出五百余顆種植牙。
阿里研究院高級分析師薛艷認為,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不但更舍得為健康“埋單”,而且健康消費理念也從“有病治病”向“無病預防”轉變。
面對這一消費趨勢,阿里零售平臺上的醫藥健康產品和服務也開始向諸如基因檢測、癌癥篩查、孕產服務包等產品和服務拓展,正在通過物流跨區域地匹配到更多的消費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群雄逐鹿的大戲,正在中國足球版圖上激烈上演。就在蘇寧接手江蘇足球的同時,已有幾家頗具實力的企業參與競購老牌勁旅北京國安50%股份。
眾所周知,在中國,足球是個盈利遠遠趕不上燒錢的行當,那麽投資足球到底為哪般?尤其是近年來一大堆地產和互聯網大佬紛紛投身足球,都是為了啥?這其中,恒大是個很好的榜樣。
恒大六年業績漲六倍
恒大地產(03333.HK)日前發布公告稱,截至2015年12月31日,恒大地產全年累計實現合約銷售額2013.4億,首次邁進“2000億俱樂部”,創恒大全年銷售歷史最高紀錄,較2014年激增53.1%,增幅全國第一。在市場經濟下行、樓市持續盤整的情況下,這一成績尤為亮眼。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歷史數據發現,六年前,即恒大入主廣州隊前的2009年,恒大合約銷售金額為303億元,在當年的房企銷售額排行榜中僅位列第七,不及領頭羊萬科的一半。六年後,恒大銷售額達到2013.4億,上升至全國第三,六年間增長了564%!
按年份看,在恒大接手廣州隊的2010年,恒大老板許家印曾放言“5年內奪取亞冠冠軍”,這一年恒大地產的合約銷售額增幅66.4%,達到了504.2億。隨後一年,恒大合約銷售額繼續呈暴漲趨勢,增幅為59.4%,銷售額達到803.9億。2013年,恒大首次奪得亞冠冠軍,恒大地產也迎來豐收,跨過千億大關,銷售額達到1004億。2014年,恒大地產的合同銷售額繼續激增31%,達到1315.1億。
2015年恒大足球實現中超5連冠,第二次舉起亞冠獎杯。盡管2015年經濟持續下行,房企業績普遍表現不佳,但恒大地產卻逆市而上,合同銷售額增長53.1%,首次跨過2000億大關,達到2013.4億。
6年來,廣州恒大一直以“高投入”作為名片,不僅吸引了多名現役國腳,還聘請了里皮、斯科拉里等世界名帥,先後引進了孔卡、高拉特等大牌外援。去年7月,恒大淘寶足球俱樂部在新三板的掛牌申請報告披露了最近兩年半的營收和盈利情況。數據顯示,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1~5月,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13億元、3.43億元和0.85億元,公司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於體育事業收入、比賽日門票收入和廣告收入。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分別為-5.76億元、-4.83億元和-2.65億元。
這一數據表明,恒大淘寶隊要保持在亞洲足壇頂級的水平,每年至少要花費8億~10億元。即便是近兩年營收有所增加,每年的虧損也在4、5億左右。統計顯示,恒大2010年入主廣州足球至今,6年里光是引援轉會費、薪資及獎金,就拿出了超過25億元。保守估計,過去6年總投入達到30億元。若扣除營收和2013年年中阿里巴巴入股後分攤的運營資金,那麽恒大玩足球六年,凈投入也超過20億元。
高投入才有高產出
不過高投入也帶來了高產出。6年里,恒大不僅創下中超五連冠,還成為首個奪得亞冠的中國球隊,三年內兩次登頂也使得恒大成為亞洲頂尖足球豪門。這樣的成績極大提升了恒大的品牌傳播和影響力,足球給恒大帶來的效應遠非盈利本身所能衡量。
這種品牌影響力體現在,由於恒大的比賽關註度高,央視轉播就達到了六七成左右。在目前中超球隊中,只有恒大的球迷跨越了地域限制,分布全國。
品牌影響力也切切實實提升了恒大的業績。業內人士認為,恒大每年數億的投入占總利潤的比例很低,但投資足球省了很多的廣告費,而且效果非常好。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恒大這幾年業績的迅速提升,首先與其自身的擴張戰略有關,但投身足球所帶來的品牌效應也確實對業績產生了極大的助力。恒大的項目大多分布在三四線城市,而三四線城市的購房者看重的主要是房屋價格和品牌知名度。恒大一方面得益於規模效應,在成本控制方面有明顯優勢,另一方面基於強大的品牌知名度,對三四線的剛需購房者有強大的吸引力。
例如,在江西吉安、新余等地,當地房子並不好賣,但恒大的房子卻賣得不錯。來自江西新余、在廣州一家房企工作的黃小姐說:“我們老家很多人覺得在恒大買了房子,感覺很有面子,很自豪。”
與恒大類似,投身足球並在廣東足球之鄉梅州建設足球基地的富力,在梅州開發的樓盤梅州富力城也賣得十分不錯。
除了地產主業,恒大還多次在關鍵比賽中推出公司旗下的其他產品,用足球來帶動其他產業。盡管投資足球對其品牌影響力的提升無法具體量化,但恒大用足球或者體育作為營銷手段無疑相當成功。
不過,業內也認為,恒大投身足球所帶來的品牌影響力對業績的影響,也跟主要分布於三四線城市的剛需產品特點有關。同樣投身足球的綠城,由於產品主要為豪宅,這樣的產品更講究的是品質和情懷,玩足球所帶來的提升作用會相對有限。
另一方面,盡管有恒大這樣一個成功的先例,但後來的土豪們投身足球,要想複制恒大的成功並非易事。恒大當年成功時只有恒大,買入郜林等大牌國腳的時候價格也只有幾百萬,但如今隨便一個邊緣國腳都動不動要四五千萬以上。如今新進入足球的華夏幸福、蘇寧等土豪門要面臨的對手不光是恒大,還有魯能、上港、綠地、國安等大牌國企,國內的好球員本來就少,因此即便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好球員。
一位足球界人士認為,相比恒大,現在新進入的企業要花的錢就是原來的好幾倍,而且花了更多的錢,還未必能取得恒大那樣的成績和效果,也就是說,進入足球越晚,投資效益明顯遞減。
“這麽多年,搞足球真正實現品牌效應最大化的也只有恒大,其他足球俱樂部,有的由於經營管理問題,成績起伏波動較大,有的在亞冠比賽中,年年出現‘慘案’,品牌美譽度都受到不小影響。”該人士說。
不僅是俱樂部,2011年宣布3年5個億贊助中國足球的萬達,所取得的品牌效果也與恒大相差很遠。尤其是在萬達贊助後,中國足協以高薪聘請西班牙教練卡馬喬替換掉當時成績尚可的“土帥”高洪波,中國男足也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潰敗,出資更換教練的萬達也成了“千夫所指”。
“請卡馬喬不是萬達的本意,但萬達出了錢,所以球迷們就把矛頭指向了萬達。”一位參與此事的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恒大進軍足球後品牌影響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萬達贊助中國足球後,內部曾經做過測算,“品牌美譽度明顯下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