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離世:107歲老人的百年傳奇經歷回顧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05.html

父輩的影響

1905年是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從寧波老家鎮海郊區朱家橋鎮來滬創業的第4個年頭,當時他在上海經營著一家名為「錦泰昌」的顏料行。同年,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旅日歸來的老闆兼攝影師任景豐購置了法國造木殼手搖攝影機以及14卷膠片,邀請京劇名家譚鑫培,拍攝了《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幾個片段。這一舉動,後來被認為是中國電影誕生的標誌。

後人對邵玉軒的零星記載,大多沒有離開這幾個關鍵詞:為人謙和,經營有方。在眾說不一的有限史料中,有一點頗為一致:邵玉軒1920年去世時,清末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上海灘著名大亨虞洽卿、前蘇浙總督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闓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詞致哀。不難發現:邵玉軒思想開明,人脈廣泛,生意經營得極其成功,當時應該是十里洋場極有影響力的商場人物。

上海灘創業的20年,正是中國風雲突變的20年,邵玉軒的家族生意正是在這個時期崛起。多年後,他的幾個兒子「深諳市場、遠離政治」的經營之道,與他的經商智慧如出一轍。

邵玉軒跟電影初次結緣,是在一次跟朋友的遊玩中。那天他們偶然看了一場電影,雖然還處於默片時代,但老百姓對於一塊白布上出現活靈活現的山水人物充滿了好奇。散場後,邵玉軒跟朋友打聽起了他關心的問題:一部拷貝多少錢?一部影片可以放映多少場?每場觀眾大約多少?票房如何?成本多少?贏利多少?那一次,邵玉軒隱隱感到:經營得當的話,賣電影,比賣顏料掙錢得多!

1907年,邵玉軒迎來了四子邵逸夫的誕生。因其前有3位大哥、兩位大姐,排行老六,所以邵逸夫後來被港人稱為「六叔」。在3位大哥仁傑、仁棣、仁枚之後,這位「仁」字輩新丁取名「仁楞」。

在吳儂軟語裡,「仁楞」並無不妥;但換成北平或其他方言,這個名字多少有些不雅。三位大哥依次號「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給自己取的號是:逸夫。

「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一生從商,終生忙碌。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後能鬧中取靜,忙裡偷閒,安逸度過一生。」邵逸夫後來這樣解釋。

入行與「六合圍剿」

邵氏家族進入電影業,始於大哥邵醉翁。邵醉翁,1914年畢業於神州大學法學科,從影之前在金融界、商貿界摸爬滾打,先是與人合資辦「中法振業銀行」,同時在南北各地兼營三十多家商號,後因經營「華友蛋廠」失利,開始尋求新的投資渠道。

1922年,法租界有個叫「小舞台」的娛樂場所,每日都有戲曲、評彈、評書等各色娛樂活動。因老闆經營不善,債台高築,最終只得抵押變賣。邵醉翁就這樣成為「小舞台」的新主人。接手後,他將「小舞台」改名為「笑舞台」。一字之差,觀眾一目瞭然:此地為娛樂大眾而立。

「笑舞台」的主要業務是上演文明戲。當時與他聯手創業的兩位骨幹,便是後來在影史上被稱為中國第一代導演的兩位大家:張石川和鄭正秋。邵醉翁排演的第一出舞台劇,居然出人意料地大獲成功。身邊朋友於是誇他:你有寫劇本、做導演的天才。

不到一年,張石川和鄭正秋離開「笑舞台」,創辦了「明星影片公司」,推出《孤兒救祖記》。該片的成功,奠定了它在業內的龍頭地位。邵醉翁深受觸動,電影這個新興行業果然如他所料,有利可圖。1925年6月,邵醉翁創辦了邵氏家族的第一家影業實體:天一影片公司。

邵逸夫後來解釋:之所以叫天一,就是天下第一、天下一家的意思。他沒有提到另外一層意思,老膠片易著火,按《易經》說法,「天一生水」,水能避火。

天一開業短短半年,邵醉翁一鼓作氣執導了3部影片:《立地成佛》、《女俠李飛傳》、《忠孝節義》。傳媒學者李亦中後來評價說:這一快速、多產的特點,此後一直貫穿於天一制片公司的日常運作。

「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這是邵醉翁為天一公司確立的製片宗旨。在後來的很長時間裡,邵逸夫旗下的邵氏兄弟,沿襲了這一宗旨。

《立地成佛》描寫了一個橫徵暴斂的軍閥,在愛子死後,遣散妻妾、散盡家財,削髮為僧、立地成佛的故事。問世後,它在評論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一度被批為「反動影片」,「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直接對立」。

邵醉翁1933年接受採訪時回應說:我覺得什麼都有新舊,只有道德沒有新舊之分。就現在而論,還應適當提倡舊道德,忠孝節義不過是解釋略有不同。

「守舊」是邵醉翁和他的天一公司留給外界最深的印象。天一公司的片頭,是一尊佛像。在當時新舊文化激烈衝突的大背景下,很少有生意人會如此清晰地亮明自己的價值取向。不僅如此,邵醉翁還在辦公室供奉佛像。天一的片場按他的要求,四壁刷成明黃色,很多第一次來的人,都疑心「進了佛堂」。

《立地成佛》原本打算在中央大戲院隆重上映,卻與明星公司的排片檔期發生衝突,首映不得不推遲。天一與明星由此結怨。1926年7月,明星公司聯合大中華百合、民新、華劇、友聯等6家公司組成「六合影片營業公司」,獨家發行6家公司出品的影片,以此控制片商,封殺天一。這就是「六合圍剿」。

以今天的眼光看,天一公司是典型的家族企業: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二弟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三弟邵山客任發行。不久,邵醉翁娶了紅演員陳玉梅為二房太太。在當時,再找不到第二個家族,有這樣的電影生產勢力。

邵逸夫當時的身份是攝影師,他使用手搖式攝影機,出任了大哥執導的影片《珍珠塔》的攝影,上下兩集,合計20大本。

天一自1925年創立,到1937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的12年間,共拍攝了101部故事片,製片速度幾乎達到50天一部。「邵氏兄弟善於揣摩大眾心理,搭准市場脈搏,比同行領先一步,推出新題材與新樣式,以此吸引觀眾,爭取更多票房份額。」這是內地傳媒學者李亦中對邵氏兄弟早期創作的看法。

胡蝶是天一公司最為後人熟知的影星,她曾在回憶錄裡這樣寫道:「簽約兩年,共主演15部影片。公司出片神速,一部影片常常十來天就拍攝完成。剛上完一部戲,下一步就接踵而來,中間沒有任何休整。」

後來影人流傳的聲音中,有一種充滿了對邵醉翁和天一的不滿:天一雖為大公司,實則連小公司都不如。一般電影人不到末路,絕不會進天一,而從天一出來的,也大多是因為忍無可忍。

面對六合公司的聯合封殺,邵醉翁帶著邵氏兄弟離開上海,赴南洋發展。

下南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中心,離泰國、印尼、爪哇、怡保、吉隆坡都很近。那個時候那裡沒有電影,對中國人來說,是很新鮮的玩意,所以我們幾個兄弟很成功。」邵逸夫後來說。「我們有6組流動放映車,每組由一人掌管。全套器材,在貨架上,去鄉下放電影。」

邵逸夫當時剛中學畢業。他隻身一人在北平度假,突然收到三哥發來的電報,就這樣來到新加坡,做起了電影。

後來的邵逸夫,扛著手搖放映機,在馬來西亞的橡膠工廠裡給工人們放電影,身上都是毒蜂蟄的皰。香港媒體談到這段創業史,說:邵氏王國,是放映機連格搖出來的。

1920年代的新加坡,雖然本地影院不少,但是放的影片大多來自歐美。那個階段,邵氏兄弟成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這一稱號後來成了家族的終身品牌。邵氏兄弟依然堅守中國傳統古典題材,放映一些天一出品的古裝片,同樣極受歡迎。

「當時南洋華僑七成以上為小商人、苦力和僱農,依舊過著中世紀的被剝削生活,保持著強固的鄉土觀念與先輩的生活習慣,世界觀很不進步。」電影史學家鄭君裡如此分析邵氏兄弟當時的成功,「邵氏很多帶有封建意味的作品,能在南洋各地盛行一時,不僅因為它們能夠滿足大部分下層華僑的鄉土觀念,同時也因為它們並不違背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奴化教育。」

1941年元旦,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在《星洲日報》以整版篇幅為自己做廣告。「1941年,我們在星馬、印尼、泰國、安南,已經擁有了139間戲院。」除了提到的這些名下產業,邵氏兄弟在當地還有兩家大型遊樂場。1942年2月,日軍佔領新加坡,邵氏所有戲院充公。淪陷時期,在大哥的主持下,邵氏兄弟依舊堅持以稗史為題材,拍攝一些受普通觀眾歡迎的影片。香港媒體後來評價說:在大時代裡,邵氏拍投機、無聊的低級電影,迎合了觀眾的逃避心理。 

與兄長們的做法有所不同,邵逸夫當時因放映抗日紀錄片、散發抗日傳單,被日本憲兵隊抓走。幸運的是,未遭嚴刑拷打,兩週之後,他被釋放了。

「當時我以為我死定了,所以就照實說,我是放抗日電影,但是那都是真實的紀錄片。」邵逸夫說,「他們又指我發了10萬傳單,我說豈止10萬,是50萬!」

據邵逸夫解釋:日本憲兵隊徵用的很多士兵,其實都是邵家兩個遊樂場的警察。當時邵氏兄弟還經營著「新世界」、「大世界」兩大遊樂場,僱傭了50名警察。淪陷後,這些警察進入了憲兵隊。「這些警察聯名保我,說我這個人沒有問題,所以我很快被釋放了。」

邵氏兄弟一開始經營,就在為日後龐大的影視帝國勾畫藍圖。為了更好地宣傳自己的演員、影片和影院,邵氏兄弟在1946年成立了邵氏出版印務館。到1958年,他們將這種宣傳策略做得更為專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出版了邵氏正式的宣傳物《南國電影》,最初銷量便達到10萬冊。

《南國電影》的問世,主要是為了從宣傳陣地上,迎戰另一家影業公司——「國泰」的《國際電影》。國泰的掌門人陸運濤,是新加坡首富陸佑之子,也是後來邵逸夫在香港遇到的最強勁的對手。

返港「救」業

創業30年之際,邵氏兄弟在南洋已經擁有了131家影院和十來家娛樂場所。不同於新加坡的局面大開,邵氏兄弟在香港的經營遇到了重大危機。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產大亨歷來是最強勢的金主。富豪榜上絕大多數的席位,是為地產界名流預備的。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逐漸眼熱,一心想進入地產業。此時,由邵邨人和兒子經營的「邵氏父子公司」,正在同業的競爭中岌岌可危。

邵邨人是兄弟中性格較為保守的一個。他知道投資拍片可能會獲得高額回報,但擔心個中風險,所以一直以放映為業。經營戲院回報率低,但是風險小。進入50年代後,邵邨人進入地產業,選擇清水灣的地皮作為未來邵氏父子公司的片場。因為邵氏父子在香港製片業務急劇萎縮,邵邨人將其中一個片場以270萬變賣,隨後在九龍彌敦道置地,興建了二十多層的「邵氏大廈」。邵逸夫來港後,便在這裡暫時棲身。

得知邵家在港的電影業務大不如前,剛剛結束第二次歐美採購之行的邵逸夫連夜從新加坡給二哥寫信。十多天后,收到回信。二哥明確表示:目前家族影業處境維艱,已無心戀戰,冀家中弟兄能有一人,來港主持邵氏影業。

1957年初秋,邵逸夫離開了打拚30年的南洋,隻身來港。這一年,他50歲。半年後,「邵氏父子公司」更名為「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出任總裁。他的時代來臨了。

明星戰略

就在邵逸夫抵港的前一年,老演員王元龍領銜成立了「港九電影從業人員自由總會」,一年後更名為「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台灣當局聲明:為阻止宣揚赤黨思想的影片流入台灣,非「自由總會」會員機構拍攝的影片,不准進入台灣市場。「總會」成立後,香港影壇正式出現左右兩派。

1950年代,因為內地政局風雲突變,香港影業公司無法進入內地市場。為了讓邵氏的影片不致喪失台灣市場,邵氏兄弟加入了自由總會。

深諳市場的邵逸夫很清楚:左派只在官方主導的市場有競爭優勢,但香港是純市場環境,所以他的對手一直在那些自由派中間。放眼整個香港影壇,眼前最強勁的對手,依然是從新加坡就開始較量的陸運濤。

在後來的影史記載中,陸運濤這位13歲便奔赴瑞士、英國,修讀文學和歷史的海歸派,不僅作風洋化,而且視野開闊,極其喜愛文藝。早在1948年,比邵逸夫年幼8歲的陸運濤便成立了國際戲院有限公司,同時大舉引進寬銀幕、新式放映機。他以從事電影發行進入電影圈,旗下四十多間戲院,1951年成立國際影片發行公司,這便是「國際電影懋(mào)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懋」)的前身。

1953年,陸運濤的「國泰機構」正式登陸香港,成立子公司,設立「粵語組」,試探粵語片市場。電懋比起邵氏,最明顯的優勢在於劇本創作。很顯然,與文藝氣息濃厚的陸運濤相比,編劇是邵逸夫作為製片家的短板。電懋旗下當時最有名的編劇是姚克,由他編劇的《清宮秘史》在內地受到了官方的猛烈批判。除姚克之外,電懋另一位大牌編劇是作家張愛玲。當時大多數的一線明星,全部跟陸運濤的公司有合約。

面對勁敵,邵逸夫雄心勃勃地開始了在香港的出擊。他從美國之音電台挖來一個主持人擔任公司的宣傳經理,這就是日後成為邵逸夫左膀右臂的鄒文懷。重金相邀之下,鄒文懷來到尚未掛牌的邵氏兄弟上任。他對邵逸夫提出的惟一要求是:宣傳部門的所有職員,由自己決定。

明星戰略是從大哥邵醉翁開始就貫穿整個邵氏家族經營戰略的重要主題,邵逸夫面臨的處境,就是邵氏此時白手起家,沒有一位明星。據盛傳已久的版本,當時他和鄒文懷二人聯手,制定了一份挖角名單,最經典的一戰,就是挖來了電懋的頭牌女星林黛。

在二哥邵邨人經營的時代,邵氏父子曾不惜重金,聘請林黛主演過3部邵氏影片:《亂世妖姬》、《梅姑》和《追》。不過,經驗老到的陸運濤,早已師從好萊塢藝人的經紀理念,用各種方式控制藝人私下跟其他影業公司接觸,以防挖角。

因為電懋一直有人「照看」林黛,鄒文懷始終得不到接近她的機會,只好將電話打到林黛的住處。一番激將之後,林黛答應赴宴,坐在了邵逸夫對面。據說當日邵逸夫親自給林黛斟茶,林黛也在仔細打量眼前的邵氏總裁——他就是那個一手興建了清水灣影城的六叔?

跟三哥謹慎求穩的經營策略不同,邵逸夫一到香港,便拿出了自己的大手筆。他在香港買下清水灣當時佔地65萬平方尺的地皮,打算籌建好萊塢之外的另一個夢工廠——為期7年才竣工的邵氏影城。

毫無疑問,兩次歐美之行,讓邵逸夫深受震撼,也明白了構建工業藍圖的諸多要義。香港地少人多,對於最擅古裝題材的邵氏來說,拍攝場地無處可尋。邵逸夫拿出50萬,按照圖紙,籌建了中式古代街道和極具中國田園意韻的鄉村永久外景。當他和他的清水灣影城出現在香港大小報端時,連同林黛在內,香港同行頓時明白了六叔的來頭。

陸運濤當時給林黛開出的片酬,已經極為可觀。邵逸夫將準備好的合約擺到了林黛面前:電懋的兩倍!當時全港最紅的女星,就這樣成為了邵氏的簽約藝人。為她量身打造的第一部影片,便是後來紅透香江的黃梅調《貂蟬》。

關於黃梅調在香港的盛行,後來學者說法不一,比較一致的結論是:當時京劇在粵語地區並無市場,因戰亂滯留在港的京劇大師馬連良,甚至連基本生活都靠香港朋友接濟,以致長期負債。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香港人並不熱衷皮黃。反倒是黃梅戲輕柔婉轉的嗓音,打破國粵界限,進入尋常百姓家。

1957年5月28日,《貂蟬》公映,好評如潮。連續半個月場場爆滿,創下了當時最好的票房成績。一年後,這部影片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影展中,一舉囊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最佳音樂5項大獎。這部戲不僅讓邵氏名利雙收,也捧紅了從台灣來香港發展的導演李翰祥。

《貂蟬》走紅後,李翰祥成為各大老闆眼中苦求不得的名導。之所以同行們挖不走他,就是因為當時邵逸夫手上有一份跟李翰祥長達8年的合約。「我當時才30歲,8年一點都不覺得長。老實說,不要說8年,就是80年我都簽。那年頭,只要有人肯出錢,讓我做導演,怎麼說都行。」李翰祥後來這樣回憶。

事實上,邵氏對於旗下導演和藝人的掌控,極為嚴厲。邵逸夫本是通過挖角在香港起步,最懂如何力保自己不被以牙還牙。

「其實《貂蟬》是我最臉紅的戲,拍得很壞,但能獲那麼多獎,實在出乎我的意料。」李翰祥後來說。《貂蟬》之後,邵氏乘勝追擊,再度推出林黛擔綱女一號的大型古裝片《江山美人》,影片上映一週,票房突破40萬,刷新了邵氏自己的紀錄。在1959年的第六屆亞洲影展上,這部影片史無前例地囊括了全部的12項大獎,也讓林黛第三次捧起「亞洲影后」的獎座。一年後,李翰祥執導的《後門》再一次上演了囊括了新一屆亞洲影展所有獎項的這一幕。邵逸夫和他的邵氏兄弟,成為業內所有人刮目相看的黑馬。

1960年,香港10大賣座影片,邵氏獨佔6部。陸運濤的電懋,只有3部。

《後門》雖然大受獎項肯定,但是因為採用黑白攝影,太追求導演個人風格,票房並不理想。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春風得意的李翰祥正大談特談個人藝術追求,邵逸夫突然發火,「我拍電影不是為了獲獎!」

李翰祥十分不解:當初《貂蟬》獲獎,六叔您很高興啊?

「《貂蟬》能賺錢,《後門》呢?」邵逸夫說。

「那我就拍一部又能獲獎又能賺錢的片子!」

邵逸夫清楚:李翰祥心裡想的,除了獲獎,還是獲獎!是時候給這位狂熱中的年輕人潑潑冷水了。後來將近三年時間,李翰祥沒有獲得任何片約。

邵逸夫內心最在乎的,到底是電影藝術,還是票房生意?1980年代,在一次採訪中,他回應說:「我經營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純藝術的電影,我不敢肯定這年頭會有很多人喜歡。少人看,就少得益。所以我寧願專心向大家都中意(喜歡)的娛樂著手。如果香港人喜歡藝術,可以去藝術中心。我寧願捐錢給藝術中心,做藝術節。但是拍電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雪藏」李翰祥的第三年,電懋老闆陸運濤親自抓了公司的一個項目:籌拍《梁山伯與祝英台》。其實早在1920年代,邵氏在上海創立之初,就已經拍攝過《梁祝痛史》。令邵逸夫大為光火的不是自家題材被人翻拍,而是電懋一直擅長時裝片,如今卻想跑到古裝片這一邵氏的拿手地盤分杯羹。

「用最快的速度,拍出邵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以下簡稱《梁祝》)!」冷板凳上的李翰祥,在接到邵逸夫新命令的同時,正式「解凍」。

在邵氏影城外面,清水灣的路上,李翰祥遇見一位濃眉大眼的女子,行路步態中透出幾分男兒的幹練之氣。這位邵氏藝人,讓李翰祥迅速堅定了自己心中那個大膽的創意:起用女藝人,反串梁山伯一角!——這位在路上被李翰祥撿到的女主角,就是後來邵氏另一當家花旦凌波。

黃梅調《梁祝》只花了半個月就關機,鄒文懷抓住反串的噱頭大肆宣傳,吊足了外界的胃口。這是邵氏和電懋首次發生題材撞車的「雙胞案」,香港媒體說:梁祝生前未能完婚,死後化蝶,卻生出了雙胞胎。

《梁祝》在李翰祥的家鄉台灣引起了極大轟動。當時舉家出門看《梁祝》、萬人空巷的情形是很多台灣老人至今深刻的記憶。很多痴迷的影迷,連看十次以上,台北看完趕到高雄繼續看。1963年的第二屆台灣金馬獎上,《梁祝》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反串出演的凌波,領取男女演員哪個單項獎都不合適,組委會於是為她專門設立「最佳演員特別獎」。

邵逸夫從《梁祝》獲得的最大震動來自凌波——一個默默無名的藝人,一夜間成為不輸林黛的頂級明星。他深受啟發,這個心得對他後來的整個事業帶來巨大影響:要想讓邵氏家族的電影事業持續發展,一定要不斷培養新人。

電懋就這樣被邵氏殺了個措手不及。類似的事情在邵逸夫身上多次發生。70年代,鄒文懷跟他分道揚鑣自組嘉禾公司後,兩人成為競爭對手。邵逸夫在一次去日本出差的途中,發現嘉禾新片《啼笑因緣》因故暫停膠片洗印,趕緊給香港打電話,要求公司立即搶拍。邵氏用20天拍完,改名《故都春夢》,提前上映,票房不俗。這種策略,直到邵逸夫入主TVB,依然沿用。

摸索轉型

邵氏和電懋的競爭,在1964年陸運濤夫婦發生空難後基本終結。如果邵逸夫願意講述,這肯定是他五味雜陳的一年。這一年,邵氏當家花旦林黛因為感情問題自殺身亡;清水灣影城正式竣工,14間攝影棚全部落成,邵氏電影王國初具規模;邵逸夫的兒子邵維銘突遭綁架,交出300萬贖金才破財消災。

得知兒子化險為夷,邵逸夫又回到清水灣繼續工作。「全世界最忙的製片家」,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英文報紙《ChinaMail》曾在頭條以這樣的標題形容他。幾乎所有與邵逸夫接觸過的採訪對象口中都有一句大同小異的話:邵逸夫精力過人,工作時間驚人。他每天都跟員工同時上班,其他人5點下班,他一般會工作到10點。如果是在試片室看片,他會回家吃完晚飯,回來繼續看。不管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他依然準時出現在辦公室。

如今的清水灣邵氏影城,昔日的3層辦公樓依然矗立在院內進門右手位置。二樓最右側便是邵逸夫當年的辦公室,他對面的房間屬於鄒文懷,過道旁邊是看片室。邵逸夫最喜歡在那裡看片,除了看邵氏影片,也看其他公司的影片。他的最高紀錄是一天看了9部電影。

陸運濤離世後,邵逸夫在香港已經沒有對手,但是昔日風頭強勁的黃梅調也已式微,新的出路在哪裡?《新生晚報》是邵逸夫經常看的報紙,他每天必讀的版面,是一個名為「何觀」的影評人寫的影評。在一片「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讚譽中,他批評邵氏電影「太過陰柔,缺陽剛之氣,是女星的天下,長此以往,發展不均」。「何觀」,就是後來開創新武俠電影的名導張徹。

張徹對邵氏女影星如數家珍。邵逸夫對他印象極好:你總批評我們捧女星,那我以後就叫鄒文懷多多宣傳男星。

「不!您錯了邵先生。邵氏電影,從劇本開始,就是為女星量身而寫,男藝人一直不過是她們的陪襯。要想治本,必須從劇本開始改!」張徹說。

1967年,受內地紅衛兵運動影響,香港左派電影機構已經瀕臨絕路。邵氏新片、由張徹執導的《獨臂刀》在這年公映。這部令邵氏所有高層提心吊膽的新片,上映首週,票房突破100萬,刷新了香港影史紀錄。主演王羽也從起初月薪200元,一舉躍升至6000元。這種薪酬,已經可以比肩邵氏一線花旦的待遇。從此,電影的男星時代來臨。

《獨臂刀》之前,另一位來自台灣的導演也拿出了自己的新武俠代表作《大醉俠》,但是因為票房不佳,邵逸夫並不高興。這位失意導演名叫胡金銓。後來,他拿著一個只有36場戲的劇本,再次出現在邵逸夫的辦公室。邵逸夫沒有細看劇本,呵斥他回去重寫。從影半生的邵逸夫不相信一部只有36場戲的劇本,能夠拍出一部及格的電影。胡金銓後來把這個劇本帶回台灣拍攝完成,打破了台灣的票房紀錄。這部戲就是《龍門客棧》。

錯過的往事

邵逸夫「看走眼」的故事,被外界提得最多的,並非胡金銓,而是另外兩位與他失之交臂的知名影人——李小龍和許冠文。

1970年,在好萊塢受挫的李小龍帶著被華納兄弟槍斃的電影項目《無音簫》返港。他對那些期待他加盟的香港公司開出的條件是:片酬1萬美金,拍攝週期不能超過60天,還有,劇本必須讓他滿意。

外界流傳的版本是:邵逸夫聽到這番條件後,冷笑回應:開什麼玩笑?一個武師,真敢開口!他難道不知道,邵氏300元一個月的武師一大把嗎?

「其實這些都是外界杜撰的。」邵氏影城現任製片總監黃家禧說。他1970年進入邵氏,工作至今。除了方逸華,他可能是跟邵逸夫最親近的工作夥伴。「當時李小龍從美國回來,張徹找他試鏡,我們都已經打算用他,但是他一部戲要1萬塊美金。我們自己的藝人,狄龍和姜大衛當時才1萬港幣,1萬塊美金是6萬塊港幣。狄龍和姜大衛已經成名了,還是1萬一部戲,怎麼可以給李小龍1萬美金呢?給了你1萬,狄龍和姜大衛怎麼辦?」

後來鄒文懷的嘉禾公司用7500元美金拿到了李小龍的合約,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3周,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本土影片。嘉禾也憑藉這部影片賺得的350萬首輪票房,成為香港知名電影公司。

許冠文後來主演的《鬼馬雙星》,也是送到邵逸夫門前,被拒絕後落入鄒文懷手中的大餡餅。這部喜劇片的最終票房是625萬。

「許冠文的問題也是一樣,」黃家禧說,「他是拍李翰祥的《大軍閥》成名的,拍了兩三個戲之後要做導演。但是他要的片酬,比李翰祥還要多。如果給了他滿意的價錢,我們自己的導演怎麼辦?」

邵逸夫和鄒文懷,究竟因為什麼原因反目成仇?外界一直盛傳,因為方逸華進入邵氏高層,鄒文懷大權旁落,負氣出走。「其實事實不是如此。」黃家禧認為,邵鄒矛盾的核心,是製片理念發生分歧。「鄒先生拍戲,只求賣座,不管製作費,結果有很多地方就會有浪費。方小姐呢,是管錢的,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不需要,她會控制得很嚴格。因為這個問題發生矛盾,所以鄒先生就離開了。」

方逸華當時主要負責財務和採購,據說,任何採購項目都必須由她簽字。曾有這樣一個段子:一個劇組,拍攝時臨時需要一箱雞蛋,因為沒有打報告,全體工作人員只能現場等著打完報告、簽完字,戲才能繼續拍。這個說法也被黃家禧推翻了。「當時我們用過雞蛋,但是經常戲拍完,雞蛋就不見了。方小姐來了之後,就會過問。比如這個雞蛋,我們用完可以賣給我們的餐廳,這樣拍攝成本又回來了一塊。」黃家禧說,有些導演不善於拍攝大場面,他們把20個人放在大禮堂拍一個大場面,方逸華看到後不允許這麼做,一定要堅持配到足夠的人數才拍攝。

我問眼前這位與邵逸夫、方逸華共事四十多年的總監:有人說方逸華進入邵氏後,影片製片開始下降,所以他們說「成也蕭何敗蕭何」。黃家禧回答:「沒有方逸華,就沒有今天的邵氏。邵氏的很多事情,都是方逸華在打理。而且她也是邵逸夫現在最信賴的伴侶,邵逸夫的很多慈善事業,都是方逸華在身後支持和推動。如果沒有她,邵氏可能早就賣掉了。」邵逸夫的兩個兒子,一個從事地產,一個從事發行。而方逸華,始終在忠實地執行邵逸夫的意圖。

起伏

1971年,邵氏(香港)成為上市公司。1974年,邵氏影片產量達到創立以來的最高峰,一年之內,出品了50部影片。這一時期,邵氏的全球戰略穩健推進。在新加坡建成總統戲院後第五年,邵氏再添3條院線。包括新加坡在內,邵氏機構的全球連鎖戲院已達230間之多。為了吸引各地觀眾,邵氏出品的電影經常剪出多個版本,尺度最大的送歐美,最小的送南洋,中間的,則在香港上映。同時,邵氏還為拷貝配上不同語種的音軌,發往世界各地。

就在邵氏兄弟的影視帝國日漸壯大之際,邵逸夫於1973年和1975年,先後痛失二哥和大哥。

這一時期,邵氏在香港的基金會成立,開始了在香港和大陸解囊捐助的義舉。1974年,為表彰邵逸夫熱心公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特授予他「皇家CBE」勳銜。1977年,他再度被女王冊封為爵士勳銜,成為香港娛樂圈獲得爵士頭銜的第一人。

結緣TVB 

1980年6月26日,TVB原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辭世。這位地產大亨1967年創辦TVB,開設翡翠、明珠兩個台,採用粵、英雙播音,港人習慣稱之為「無線台」。

7月23日,董事會宣佈:邵逸夫成為董事局新任主席。接棒後,邵逸夫展開了與邱德根主政的亞洲電視(以下簡稱「亞視」)之間的收視大戰。接下來的所有情形,與邵逸夫在邵氏的征戰如出一轍:還在擔任首屆董事的時候,邵逸夫便說服利孝和,成功地從亞視前身「麗的」電視台挖來當家花旦汪明荃。直到今天,汪明荃依然被稱為無線大姐大。為了培養新人,無線在1971年創辦「藝人訓練班」,今天絕大多數的香港知名藝人,全部畢業於此。他們也是後來TVB自制劇的主要演員。幾乎所有亞視的王牌節目,無線都有應對的翻版:亞視選「亞洲小姐」,無線就選「香港小姐」;亞視斥巨資拍攝電視劇《一代天驕》,無線便搶拍出黃日華主演的《成吉思汗》,且率先播出。

歷史上,無線和亞視之間,先後有8次著名的收視大戰,無線始終沒讓亞視嘗到甜頭,築牢了自己的香港電視龍頭地位。香港媒體一直有兩種聲音:一說無線「無賴」;一說無線「棋高一著」。邵逸夫從不理會這些聲音,他心中有著更大的版圖要去拓展。

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電影製作,正式告別電影圈。清水灣邵氏影城繼續保留,並參與製片。這一年,邵逸夫夫人黃美珍在美國病逝。10年後,90高齡的邵逸夫與62歲的方逸華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登記結婚。入主TVB後,方逸華成為董事局行政主席。

2003年10月,投資22億的無線電視城啟用。這裡很容易讓人想到離它不遠的清水灣邵氏影城。電視城有22個錄影棚和兩個影視拍攝基地。它比舊影視城大三成。全年生產節目超過17000小時,發行海外四十多個國家,覆蓋用戶超過3億。

我到TVB的當日,正是冬至。雖然是粵港一帶十分重視的節氣,但是戲劇製作部裡,所有的小會議室,都坐著三五成群開創作會的主創。「我們有一條生產線,就是有量化、有規模、有體制的生產。如果要做一個強有力的產業,必須這麼做。其實現在想來,TVB跟邵氏的模式很像。」TVB知名監製梁家樹說。他和TVB另一位名監製曾麗珍一起,每年要監製500到600集自制劇。

據梁家樹透露,TVB分工極細,拍攝自制劇時,每天會有兩個組,一個外景一個內景。一線藝人可能白天出了外景,夜裡回來趕內景。不止一個TVB藝人說過:工作最辛苦的時候,走路都能睡著。時常有一線藝人,在一個棚裡拍著一部戲,進入化妝間之後化好妝,進入下一個房間就拍另一部。

效力TVB六年的女藝人葉璇曾經對我說:「TVB是一所大學,它用人情世故教會你作為一個藝人該學習的一切。我所有的技能,包括後來發展出來的技能,都是TVB給我的。」

影視帝國

「我生產電影,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這些觀眾都喜歡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愛情故事……他們懷念祖國大陸,也懷念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邵逸夫在1964年,接受邵氏自宣刊物《南國電影》採訪時說的一段話。

今天,越來越多的電影學者通過這段話,找到了打開邵氏秘密的鑰匙。「影視帝國」,這是學者對邵氏家族企業並無爭議的稱呼。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東亞與太平洋中心研究室主任傅葆石博士評價邵氏說:「由於只能在歐美世界處於邊緣地位,邵氏兄弟公司成功地在香港發展成為華人電影工業的中心,在60年代後為全球各地的華人生產和放映電影。國語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保證了遠離祖國大陸的海外各地中國人能夠形成自己的社團群體。邵氏兄弟公司在他們的電影中構建的文化中國,勾起了全球華裔觀眾的懷鄉情結和民族情懷。邵氏兄弟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員和導演,都是所謂的南來文人,在1949年後離開中國大陸,他們的根仍在大陸,他們所有的懷鄉情結和離異感都化作創作的源泉,通過創作電影來表達海外華人眼中的中國文化。」

在影視帝國大業終成之際,邵逸夫於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用以表彰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每年獎金金額高達100萬美金,因而也被稱為「東方的諾貝爾獎」。到2005年,邵逸夫對內地的捐贈累計達33億港元。

對於外界一直關心的、邵逸夫的健康狀況,黃家禧透露,邵逸夫現在十分健康。他最近一次見到邵逸夫,是上週去邵逸夫的家中。輪椅上的邵逸夫需要戴著助聽器跟他講話。那天他們微笑著打招呼,邵逸夫習慣性地衝他揮了揮手。如今在家的邵逸夫,每天必看TVB,今年所有的自制劇,他一集不落,全部看過。方逸華每週會帶他進城喝兩次茶。

「這麼多年過去了,你看邵逸夫從前的那些對手的公司都不在了,但是我們還在,而且還建了新的影城。」黃家禧說。在香港地鐵裡,播放著一部將於12月31日上映的新片——邵氏今年出品的電影《潛罪犯》的預告片。它是TVB今年熱播劇《潛行狙擊》的電影版。

據一位電影學者介紹:邵逸夫曾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媒體訪問,功過留給後人評說。也許多年後,他會有更多往事內幕被公眾知曉,也有可能,那些往事會和他從不示人的內心一樣,成為永遠的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18

跨世紀影視大亨邵逸夫離世

2014-01-09  NM
 
 

 

一月七日,由邵逸夫創辦的無綫電視發表聲明,宣布邵逸夫於早上六時五十五分,在家人陪同下於家中安詳離世,享年一百零七歲。公司網頁亦轉為黑白,以表哀悼。據報遺體暫放於聯合醫院,現場有大批媒體守候。身為其多年「戰友」的無綫行政主席梁乃鵬,眼紅紅地發言指,無綫有今日的地位,全因邵逸夫的英明領導。關於葬禮安排,暫只供家人出席,其分布新加坡及世界各地的家人正安排來港,追思會詳情則另行公布。眾人懷念

TVB曾猛將如雲,得悉六叔死訊後,TVB前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陳志雲立即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中,加插悼念六叔的環節,前經理何定鈞和藝人汪明荃讚邵逸夫是好老闆。何定鈞指除了公司大策略,小事他都會放手交由管理層處理,更沒有干預新聞部運作。而汪明荃則形容六叔對人親切,是個慈祥長者,她最難忘是每年台慶,六叔都會出席切蛋糕儀式。

《歡樂今宵》之父蔡和平向本刊大讚邵逸夫有眼光:「當時做開電影都覺得電視係競爭對手,就算電視都係做衞星,反而佢去投資免費電視,好有vision。」在邵氏南國實驗劇團訓練班出身的夏雨,一早得悉消息,心情相當難過,「幾十年都係我老闆,可以話係睇住我大,佢認得我,會叫我夏雨。好多年前出席慶功宴,嗰時六叔起碼八、九十歲,佢話自己練氣功,身體好,仲講咗句:『唏,你哋班後生仔做到嘅,我乜都做得到!』見到佢安詳離開,都算安慰。」

曾患肺炎誤傳死訊

事實上,邵逸夫近年已絕跡以他命名的邵逸夫獎及無綫台慶,最後一次現身,已是一一年十月十五日晚上,當時傳媒拍得他與太太方逸華在中環逛街。近兩年,方逸華已無帶六叔外出,免他着涼,只在家中活動,甚至在任何天氣下也會替六叔穿上厚褸及戴頸巾。於○六年七月,曾一度誤傳邵逸夫死訊,當時傳出六叔急病要入住法國醫院的消息,院方大為緊張,嚴禁醫護人員透露病情,但知情人士說,六叔近年每次入法國醫院,都是因為肺炎併發徵狀,○六年七月他便因患肺炎及肺中有痰在醫院住了一星期。方逸華其後開記者會,澄清六叔只患有輕微肺炎,已出院休養。年輕時有吸煙習慣的六叔,雖已戒煙多年,但心肺功能問題已種下禍根,亦曾試過心臟出現問題,知情人士說:「佢後生時食煙過多,搞到個肺唔係幾好,冷一冷就病,個心亦弱,行路都要人扶住,震吓震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31

麥戈文離世:他給中國互聯網帶來了什麼?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1/59753.html

麥戈文於1964年創立國際數據集團。50多年來,麥戈文領導IDG推出了300多份雜誌和報紙,旗下網站超過460個,還擁有200款移動應用,並在全球主辦700多項活動。如今,IDG的品牌遍佈全球97個國家或地區,業務範圍涵蓋印刷媒體、網絡新聞、風險投資、市場研究和行業會展等眾多領域。


他被譽為中國互聯網最偉大天使

麥戈文曾來華130多次,投資了包括騰訊、百度、攜程、如家、搜房、天極網、分眾傳媒、迅雷、網龍、萬網、金融界、《時尚》雜誌、A8、3G門戶、金蝶等眾多中國公司和項目。

1999年投資騰訊、搜房、攜程網,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投資百度,2002年投資如家,2004年投資框架傳媒,這些在當時並不為人看好的項目,在麥戈文的眼裡,卻是極為看好的「績優股」。2006年10月如家快捷酒店的上市,為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帶來60倍的回報;而IDG風險投資在搜房網的部分退出,更是為其帶來120多倍的回報。

麥戈文除了深愛出版行業並快速成為全球出版行業大亨以外,最為人稱道的是其對於科技行業的敏感程度。除了在互聯網領域裡與中國建立了親密的合作關係,「麥戈文腦部研究所」還在清華、北大、北京師範大學中建立了三個研究分支機構。在2007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中獲投資中國貢獻獎。


那些和IDG有關的人

麥戈文對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的知遇之恩。

1991年年11月,熊曉鴿加盟IDG。經過一番努力,熊曉鴿最終獲得了IDG亞太區主任之職,從事包括媒體出版、市場調研和風險投資等方面工作。兩年後,熊曉鴿被麥戈文提升為IDG亞太區總裁。

在一個小時前,熊曉鴿發表長微博表示對麥戈文先生的悼念,感人至深:

麥戈文先生一生情系中國,他高瞻遠矚,以卓越的智慧和激情,將風險投資引進中國,並以篳路藍縷的精神,持之以恆的毅力,幾十年如一日地支持著我們的投資事業,他的離世,對他的家人以及IDG都是巨大的損失。他的離世,對他的家人以及IDG都是巨大的損失。教誨之情、提攜之愛、鼎助之恩、共事之義……萬千悲痛與感激,難以言表。斯人已去其志猶存,我相信,麥戈文先生非凡的遠見、激情與勇氣仍將繼續為我們注入活力,激勵著我們所有人取得更大的成就。讓我們一起緬懷麥戈文先生並為他祈禱。我們將秉承他的期望,繼續致力於他所熱愛的工作,以此表達對他的懷念。


藍港在線王峰的第一筆千萬美金投資來自IDG

藍港在線創始人王峰的一個朋友想獲得IDG的投資,邀王峰陪著前往。IDG的許多合夥人都認識王峰。最後的結果竟然是,他們對於王峰朋友的項目只做了簡單瞭解,就將話題對準王峰。有人問他想幹什麼,稱IDG願意投資;有人問他願不願意再做網遊,並表示IDG很看好網遊市場的發展。王峰創辦藍港在線時,他的第一筆1000萬美元的投資是在5分鐘內拍板的,而這筆投資就是來IDG。


藍港在線創始人王峰今日表示:

《計算機世界》雜誌和IDG資本創始人麥戈文先生走了,享年76歲。過去二十年,這位對中國IT和風險投資領域的巨大貢獻的人物深深地影響了中國IT領域,他在2007年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中獲得了投資中國貢獻獎,這也是該獎項首次授予外國投資者。麥戈文一生大約來過中國130次。IDG資本亦是藍港在線的A輪投資者。


《計算機世界》和金蝶K3官方新浪微博分別發表評論:

老麥一路走好!


互聯網/IT和傳媒從業者的評論

徐雷-XL:值得尊敬的人!

張槳: 他幾乎培育了中國IT業、尤其是IT傳媒業的發展和壯大!

行者樂道:作為曾經的一名媒體人,我不得不向麥戈文致敬!他打開了國人對It媒體的認知,讓我們懂得了媒體的運營模式,成為國人瞭解世界的窗口。感謝您,在那個年代,讓計算機世界陪伴我們走過青春年少!感謝!

孫亞洲商業地產:進步的推手!

Robert_樊百樂: 對時尚集團有雪中送炭的交情和知遇之恩。

長壽國:麥戈文點燃了中國信息之燈,照亮了中國,值得紀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17

阿桑、高倉健...之後,又一位女星因這種癌離世

近日,90後女演員徐婷因淋巴瘤醫治無效離世。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均可受累,伴發熱、盜汗、消瘦、瘙癢等全身癥狀。因淋巴癌去世除了這位90後演員之外還有阿桑、高倉健、李鈺等等。

兩個月前,徐婷發微博講述了自己的病情,並貼出了自己的檢查報告。9月7日,她肺部嚴重感染,高燒40度不退,醫院做肺部插管,並宣布“不行了”。不久後,徐婷的妹妹發微博宣布了徐婷離世的消息。

惡性淋巴瘤雖然目前原因不明,不少患者認為長期疲勞、工作壓力大、熬夜加上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導致免疫力低下是其患淋巴瘤的原因。在北京腫瘤醫院淋巴腫瘤內科住的年輕人,很多都是從事精神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的職業。

免疫力低下幾乎是所有腫瘤發生的“基礎”,這並不僅僅局限於惡性淋巴瘤。長期難以恢複的慢性疲勞,會破壞人體的免疫力,使潛藏在體內的癌細胞快速生長。

徐婷曾自述“五年來拼了命的拍戲掙錢無數次熬夜、累得腰椎間盤突出仍大冬天泡在冰水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她也曾感嘆“千萬別認為年輕就消耗自己的生命”。

因此,防範淋巴瘤先要學會減壓、規律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不能適當緩解,易誘發淋巴瘤。

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委員馮繼鋒教授指出,淋巴瘤在發達地區的人群中發病率更高,工作節奏日益加快,工作壓力過大,如果中青年人不能及時釋放心理壓力,就可能誘發疾病。而這幾年,淋巴瘤頻頻侵襲名人,恐怕也與此有關。

“淋巴瘤多見於中青年和孩子,而且男性患者多於女性。”馮繼鋒說道,20歲到40歲正是淋巴組織非常活躍的時期,高敏感性讓青壯年很容易成為淋巴瘤的高危人群。

一直以來,很多人將淋巴瘤看作是不治之癥,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馮繼鋒教授指出,淋巴瘤治療目標已經不是緩解癥狀,而是達到治愈,在系統的治療方案支撐下,淋巴瘤總體治愈率已超過50%。患者的淋巴瘤能不能治好,要看他的淋巴瘤屬於哪個亞型,淋巴瘤有80多個亞型。有的亞型可以治愈,有的就不行。

淋巴瘤初起時癥狀很隱匿,不易察覺,經常被誤診為良性淋巴結炎,待明確診斷時多為晚期。如果經過抗炎治療後,淋巴結沒有消失反而繼續腫大,這時就要高度懷疑淋巴瘤,應盡早檢測,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

此前日本一代著名影星高倉健就曾於2014年11月10日因惡性淋巴瘤去世。曾參演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末代皇妃》等片而走紅的演員李鈺,因患淋巴癌醫治無效,於2009年3月14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2009年4月6日臺灣著名歌手阿桑因癌癥醫治無效,在臺北新店慈濟醫院去世。雖然最後結果說阿桑是死於乳癌,但其實早在兩年前阿桑就查出患有淋巴癌。與高倉健不同,後兩者都是以30歲左右年紀過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269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突發心梗離世 享年44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06/159063.shtml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突發心梗離世 享年44歲
i黑馬i黑馬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突發心梗離世 享年44歲

據知情人士透露,張銳過世主要因過度勞累,誘發心肌梗塞。

i黑馬訊 10月6日消息,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於今日淩晨三點因病去世,享年44歲。據知情人士透露,張銳過世主要因過度勞累,誘發心肌梗塞。

張銳,出生於1972年,安徽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2011年,張銳從網易副總編的崗位上離開,並於當年創立移動醫療平臺“春雨醫生”。此前他曾擔任《京華時報》新聞中心主任、北京體育大學新聞教研室主任。他將自己的創業選擇形容為余華的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

春雨醫生是國內首批移動醫療企業,主打的功能是在線問診,已經接入醫藥電商、硬件廠商、搜索服務商、垂直類app等多種平臺,據悉去年收入已經超過1億元。但張銳的移動醫療之路卻走得異常艱難,經歷了多次轉型調整。

春雨醫生副總裁畢磊回憶,為了融資,張銳在兩個月內見了一百多位投資人。完成B輪融資時,張銳已因壓力太大引發斑禿,左邊的頭發全白了。盡管C輪融資請專業機構做了前期的梳理,但後期依然是張銳親自與投資人談。

去年底接受《博客天下》采訪時,張銳曾表示,“我確實很焦慮”,且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會擔心資金鏈斷了怎麽辦,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勵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解決了那麽多人的痛苦,這麽有價值,一定會拿到錢,只是“緣分不到”。從醫多年的父親跟他說,這是植物神經紊亂。

最終,資本寒冬沒能打敗春雨醫生,但長期的勞累和焦慮卻在身體上擊垮了張銳。

張銳的突然離世引發圈內震驚和惋惜。創業尤其是互聯網創業大都處於高壓狀態,加班成為常態,焦慮更是貫穿創業始終,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融資上市的喜悅和榮譽,鮮有人能體會到每一位創業者背後承受的壓力和焦慮。

張銳的離世也給所有的創業者們敲響了警鐘:創業之路激情燃燒而又萬般艱難,對創始人的磨礪及“磨損”都很大,大家多多珍重。

附春雨醫生官方訃告:

北京春雨天下軟件有限公司(春雨醫生)創始人兼CEO張銳先生,因突發心肌梗塞,不幸於2016年10月5日晚在北京去世,享年44歲。

張銳先生是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先行者。從《京華時報》到網易再到春雨醫生,張銳先生準確把握住了兩次互聯網革命機遇,成功實現從“連接人與信息”到“連接人與服務”的跨越。就在今年8月,張銳先生還把眼光放到了即將到來的萬物互聯時代。

張銳先生也是中國移動醫療行業的開拓者。創立春雨醫生五年來,張銳先生一直走在數字醫療創新領域的前列,開創性地用互聯網的手段,解決了醫療資源錯配的問題,用在線問診的方式,使互聯網醫療的效果首次可以媲美線下醫院的首診。通過調配醫生時間增加醫療資源供給的同時,也提升了醫療系統的效率。

張銳先生還是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最積極的探索者。從“輕問診”到“空中醫院”到“電子健康檔案”再到“在線問診開放平臺”,張銳一步步讓春雨醫生成為互聯網醫療入口和平臺級的應用,並藉此整合醫療行業各環節資源,使互聯網醫療逐漸從看病升級到治病,並有望在降低整體醫療花費的同時,實現各環節共同贏利。

春雨醫生目前正走在整體贏利的路上,張銳先生的突然離去,不僅是春雨醫生的巨大損失,更是對創業者、特別是中國互聯網領域創業者的巨大不公。

目前,春雨醫生的一切業務正常,張銳先生的相關職責,暫由聯合創始人李光輝先生代為履行。

春雨醫生全體員工,對張銳先生的逝世,表示最沈痛的哀悼!

張銳先生遺體告別儀式的時間、地點,將另行通知。屆時,請張銳先生的生前友好、業內同行等各界人士前往送別。

謹此訃告。

北京春雨天下軟件有限公司

2016年10月6

春雨醫生張銳去世勞累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562

Facebook漏洞致200萬用戶“離世” 連小紮也不放過

據法新社報道,近日,社交網站Facebook突然宣布約200萬人的“死訊“,包括創始人紮克伯格。在修複問題後,Facebook發表聲明,承認犯下了“可怕的錯誤”。

”今天較短的一段時間內,一些用來悼念人們的信息錯誤地出現在其他用戶的資料頁面之中。“一位Facebook新聞發言人表示。

在這個漏洞修複之前,登錄Facebook CEO紮克伯格的資料頁面的用戶也能看到一則消息,即“我們希望那些深愛著馬克的人們能夠通過其他人分享的信息尋求慰藉,以懷念及頌揚他的一生。”這則消息還附帶了一個鏈接,指明Facebook請求用戶悼念其他已經死亡的Facebook用戶。與此同時,一些使用Facebook應用的用戶也宣稱看到了這些信息。

另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1月11日下午4時(北京時間11月12日淩晨5點),有用戶開始聲稱,這則消息已經從他們的個人資料頁面中刪除了。隨後,Facebook方面發送了聲明。在這份聲明中,Facebook為這個“恐怖的錯誤”進行道歉。

Facebook的發言人表示,“我們已經對這個漏洞進行了修複。我們對所發生的一切深感抱歉,我們已經盡快修複了這一漏洞。”

此外,網友懷疑Facebook是在宣傳新功能時出錯,而非單純的技術錯誤。也有人認為,Facebook此次出錯動搖外界對其的信心,懷疑其在發生災難後推出的報平安功能,以及審查假新聞能力是否可信。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Facebook的“煩心事”不止這一件, 最近許多網友以及多家媒體聲稱,Facebook上流傳著關於美國政治的虛假的小道消息助特朗普一臂之力,使得選舉的天平向特朗普傾斜。 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11月11日刊文指責Facebook稱,盡管Facebook沒有散播慫恿選民投票支持特朗普的新聞,但是Facebook也是特朗普當選的“幫兇”。

而紮克伯格回應稱, 假新聞在Facebook的全部內容中的比例很低,Facebook上非常少量的虛假新聞不會以任何方式影響選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30

“80後創業明星”茅侃侃不幸離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25/167073.shtml

“80後創業明星”茅侃侃不幸離世
麻策麻策

“80後創業明星”茅侃侃不幸離世

“像戀愛一樣去工作”的茅侃侃的離去留下一片嘆息。

來源 | 創業家(ID:chuangyejia)

作者 | 麻策

網傳“80後創業明星”茅侃侃今日淩晨不幸離世。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得到了創投圈多位人士的證實。

微信圖片_20180125105315

(茅侃侃最後一條朋友圈: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的結尾)

34歲。可惜。

過去茅侃侃與李想、戴誌康、高燃並稱“京城IT四少”。與仍然備受關註的李想相比,茅侃侃似乎正被逐漸遺忘——他已經在公眾視野中消失很久。

茅侃侃被“逼到絕路”的消息於去年11月以後相繼傳出。報道稱,他當時已面臨公司瀕臨破產,60名員工仲裁、抵押車房的窘境。

2015年9月茅侃侃與上市公司萬家文化成立合資公司萬家電競,並出任CEO。當時,萬家文化出資460萬元,認購46%股份;茅侃侃出資340萬元,認購34%股權,而其余三位股東分別出資50萬元。

萬家電競的業績並不理想,成立後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根據上市公司財報,2016年電競公司實現歸屬於少數股東的損益為-1073.72萬元,期末少數股東權益余額為1199.89萬元。2017半年報顯示,當期歸屬於少數股東的損益為虧損約215萬元;負債合計約為4812.7萬元。

截至2016年底,萬家電競自研的移動遊戲項目共5款,分別為:余燼戰爭2 (RTS類型遊戲);Project TRC (即時戰略競技遊戲);Project貓鼠(休閑競技移動遊戲);一款橫版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遊戲;以及同道大叔IP授權戀愛養成遊戲。其運營費用多出自上市公司萬家文化。其中,2015年萬家文化向萬家電競提供資金640萬元。

有報道稱,據茅侃侃本人透露,除了註冊資本金,公司剩余的全部資金是上市公司“以借款的形式提供的”。為減輕上市公司負擔,茅侃侃計劃自己籌措一筆3000-5000萬元的融資。且前期融資進展十分順利。

2016年底,萬家電競迎來了一次良好的融資機會。趙薇旗下龍薇傳媒打算出資30.6億控股萬家文化,新公司將專註於文化娛樂產業。有分析稱,如果此次收購成立,子公司萬家電競將會受到更多的資源支持。但這次“高杠桿”收購備受爭議,最終擱淺。

2017年8月2日,上市公司找到了新買家。萬好萬家集團有限公司股東孔德永和劉玉湘與祥源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將持有的萬家集團100%的股權轉讓給祥源控股。此後公司名稱由“浙江萬好萬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浙江祥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令茅侃侃想不到的是,此次上市公司控制人變更,卻將萬家電競送上了絕路。

有報道稱,祥源文化從始至終的態度都是希望盡快賣掉部分萬家電競的股權,但並不會出錢參與新一輪融資,也不願意等萬家電競盈利後進行回購。茅侃侃曾自籌一筆資金,但祥源文化方面以不能超過上市公司向其借款的利息借債否則會影響審計為由,要求原路退回。

這導致了萬家電競徹底停擺。

微信圖片_20180125105323

微信圖片_20180125105401

微信圖片_20180125105408

微信圖片_20180125105414

微信圖片_20180125105419

(茅侃侃給上市公司的信)

2017年9月起,萬家電競拖欠員工工資,次月公司關閉。茅侃侃曾向媒體透露,萬家電競實際債務達6000多萬元。茅侃侃此後的經歷可以想象。有接觸過茅侃侃的人表示,茅被逼至絕路,散盡身家給員工發工資。

同年10月31日,包括60位萬家電競的員工,到北京市朝陽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由於人太多,仲裁委員會專門給開了個綠色通道,早上9時開始辦理,下午5時30分都沒辦完。當年的創業明星如今散盡身家對此亦無能為力。

“像戀愛一樣去工作”的茅侃侃的離去留下一片嘆息。此時此刻,創業所帶來的光鮮已無足稱道。

茅侃侃萬家電競“京城IT四少”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476

前FCA CEO馬爾喬內因病離世,他曾救活了“菲亞特克”和“萊斯勒”

剛剛卸任的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FCA)首席執行官塞爾吉奧·馬爾喬內(Sergio Marchionne),因肩部惡性腫瘤擴散在蘇黎世大學附屬醫院與世長辭,享年66歲。

剛剛,FCA正式發布了上述確認消息,第一財經記者也從接近FCA公司的人士獲悉,昨日驚聞馬爾喬內在手術後並發癥陷入昏迷,而今天中午就傳來噩耗。

由於肩部擴散性惡性腫瘤,自6月26日起馬爾喬內就未再與公眾見過面。而由於病情加重,7月下旬馬爾喬內就正式對工作進行了交接,FCA首席執行官由此前擔任Jeep品牌首席執行官的麥明愷(Mike Manley)接任,法拉利首席執行官職務由Louis Carey Camilleri替代,而約翰·艾爾坎(John Elkann)則擔任FCA總裁及法拉利董事長。

馬爾喬內生於1952年6月17日,具有意大利和加拿大雙重國籍。他曾因成功地拯救菲亞特集團而名聲大噪。經過漫長的職業生涯,馬爾喬內在汽車行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以詼諧的評論,無所畏懼的決策,黑色毛衣以及對領帶的厭惡而聞名。

2004年6月,馬爾喬內被任命為菲亞特首席執行官,當時菲亞特還是一個亟待扭虧為盈的爛攤子,2003年之前菲亞特已經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更換了四位CEO,當時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稱,“重新啟動菲亞特是如今世界上最難的工作之一”。在接手菲亞特集團後,馬爾喬內開始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削減了中層管理職位並降低了工資,以此幫助減輕公司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在馬爾喬內執掌菲亞特集團第二年後,公司就實現了盈利。而在他任期內,菲亞特的市值增加了十倍以上。

馬爾喬內最大的成就是實現了菲亞特和克萊斯勒兩家公司的合並。2009年美國第三大車企克萊斯勒宣布破產,馬爾喬內獲得了克萊斯勒資產的所有權,隨後開啟了歐洲中等車企收購底特律三巨頭的先河。在完成了對克萊斯勒公司的改造計劃後,2011年第一季度,克萊斯勒就實現了盈利。同年,菲亞特將工業資產剝離,將其汽車業務與克萊斯勒進行合並。2014年,菲亞特股份公司宣布完成對克萊斯勒集團所有股份的收購,克萊斯勒成為菲亞特旗下的全資子公司,這也被視為汽車行業最成功的兼並之一。同時,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FCA)宣布成立,成為全球第七大汽車制造商,其旗下擁有菲亞特、瑪莎拉蒂等意大利汽車品牌,以及克萊斯勒、道奇、Jeep及Ram等以美國市場為主的汽車品牌。

FCA於2014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2017年,FCA在美國銷售了200萬輛汽車,是2009年黑暗時期銷量的兩倍以上。在全球範圍內,FCA去年銷售了470萬輛汽車。但FCA仍然存在挑戰,隨著汽車產業革命的到來,許多汽車公司已經在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等方面展開了布局,但FCA在這些領域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

近幾年,馬爾喬內明確表示他正在尋找一個合作夥伴,可能會出售FCA全部股份。其中Jeep是目前全球唯一年銷量過百萬輛的SUV品牌,也是整個FCA框架里最具價值的部分。去年4月份,馬爾喬內公開表示,未來有可能將Jeep獨立出來,也就是說,此舉可能是為了拋售做準備。而在接下來幾年中,Jeep將推出新款瓦格尼、大瓦格尼和一款皮卡車型,加入自由俠、指南者、自由光和大切諾基的行列中。汽車行業分析師和顧問Maryann Keller則認為FCA不太可能出售Jeep,因為出售Jeep將得不償失。此外,對於阿爾法·羅密歐和瑪莎拉蒂這兩個高端品牌而言,FCA已經表示可能仿照法拉利的模式對其進行獨立上市。

實際上,FCA曾多次尋找包括通用、大眾等在內的車企主動聯姻,但由於FCA在全球的業績表現不佳而屢遭拒絕。去年,FCA還曾先後被傳將被長城汽車、現代汽車收購,但FCA在隨後發布的聲明中對其給予否認。

上個月月初,馬爾喬內舉行了他退休前的最後一場投資者大會,這是他第一次戴領帶,同時宣布了公司未來五年的規劃。未來五年內,FCA會重點打造Jeep、Ram、阿爾法•羅密歐和瑪莎拉蒂四個品牌。除了發展新車型,還給每個品牌規劃了獨特的電氣化和自動駕駛戰略。重心放在高端品牌上,可以控制價格溢價。同時縮小菲亞特和克萊斯勒兩大汽車品牌的生產規模。菲亞特將會停止面向北美和中國的銷售計劃,終止生產阿爾法羅密歐Mito和菲亞特Punto兩款小型車,把菲亞特Panda的裝配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波蘭。

今年第一季度,FCA營業利潤增長了5%,達到161億歐元,凈債務降至13億歐元。2018年FCA的EBIT(息稅前利潤)的目標是至少87億歐元,而第一季度的目標僅為這一數字的19%。

接下來,FCA的新任CEO麥明愷將帶領公司走向何方,拭目以待。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陳姍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32

令計劃家族崩潰父母同月離世 低調舉殯

1 : GS(14)@2015-07-23 01:42:35

全國政協前副主席令計劃自去年12月受查後,家道隨即中落;不僅自身和兄長令政策涉違紀違法,被中央調查免職,身陷囹圄,其父母更於他被撤職不久後相繼離世,前後只相差9天。據報被關押的令計劃兄弟二人於4月特別獲准為父母低調送殯;內地傳媒近日亦報道其姊夫、山西運城副市長王健康已被帶走調查,令氏家族面臨全面崩潰。


令計劃的父親令狐野及母親王黎明均為老幹部,備受尊敬,從上世紀80年代起便到山西運城市定居。據了解,令政策於去年6月先被查時,已過百歲的令狐野已經意識不清,需要留醫。直到今年3月20日,王黎明先因病去世,終年95歲,及至9日後的3月29日,令狐野亦過身,終年105歲。



傳4月獲准從監獄回鄉送殯

據海外媒體博聞社從接近北京的消息人士得知,4月初令家為兩老低調出殯,被關押在秦城監獄的令政策及令計劃獲特別恩恤,批准回老家運城送別父母,其間行程受到嚴密保護及監控,為免走漏風聲,就連當地地方官員都不知道。而近日內地媒體上海澎湃新聞網亦從多個消息人士得知,令計劃的姊夫王健康已於本月10日被帶走調查。據知王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消失」,去年令政策受查後,他一度消失54天。據知今次受查,很可能跟他於2001年至2009年擔任運城市交通局長期間,違規向該市聞喜縣民營鋼鐵巨頭海鑫集團借1億元人民幣有關。曾擔任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大內總管」的令計劃原本權傾朝野,但自從其獨子令谷於3年前車禍過世後,兄長令政策於去年6月被查及免去山西政協副主席職務,他自己亦於年底受查,並於今年2月被免去全國政協副主席職務;妻子谷麗萍被指誘姦涉間諜罪的央視前主播芮成鋼,而且涉及多宗貪腐醜聞。令的弟弟令完成帶同足以要脅中共高層的機密潛逃美國,近日據報亦被當局「軟硬兼施」下,勸服回國助查。餘下的姊姊令路綫亦未能置身事外,其夫王健康亦傳被查。上海澎湃新聞網/博聞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719/192246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755

亞洲股神東尼離世 林少陽難忘師父親切「鬼馬」

1 : GS(14)@2015-07-29 11:50:4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729/news/ec_ech1.htm


【明報專訊】有「亞洲股神」、「匯控大好友」之稱的資深投資者東尼(Tony Measor),昨日清晨與世長辭,終年82歲。其首徒、以立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林少陽回應本報時透露,東尼於睡夢中離世,十分安詳;家人同時決定於8月8日舉行追思會,地點待定,歡迎支持者屆時前往致意。

生於1933年、縱橫亞洲金融股壇超過半個世紀的東尼,自2001年初退休後,一直深居簡出,奈何一直飽受健康問題困擾,直至昨日(28日)清晨5點,與世長辭,一代股神,就此圓滿謝幕。

擬於8月8日舉行追思會

作為東尼首徒、現任以立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的林少陽,亦難掩悲痛的心情。林少陽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透露,師父是在睡夢中離世,十分安詳,其家人亦一早做好心理準備,並計劃於8月8日舉行追思會,實際時間及地點待定,亦不會拒絕外來人士,對任何想向師父致意的人士亦表示歡迎。

林少陽表示,師父近年的健康每愈下,上次探望師父已是數個月前;原本上星期路經師父住所時欲探望他,但當時未有聯絡上,後來發現原來師父已經入院,豈料今次一別,竟是永別。他坦言「有可惜」,言語中流露傷感。他向記者表示,與師父最難忘的時光,是1999年在華富財經九龍塘舊公司一起工作。他回憶時稱,「時成條team(團隊)人好少,但關係非常close(親密),相處好融洽」,還經常一起到城市大學餐廳「飲茶」。他指師父十分「鬼馬」,「餐廳staff(員工)誤認師父叫佢做professor(教授),但師父只係打個眼色,冇否認」。

明報記者 徐寶文
2 : GS(14)@2015-07-29 11:51:2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729/news/ec_ech2.htm
匯控大好友見稱 海嘯後續持有
2015年7月29日

【明報專訊】東尼除了有「亞洲股神」之稱號,還被稱為「匯控大好友」,皆因東尼一直是匯控(0005)忠實擁躉。雖然2009年匯控供股過後,業績倒退,股價暴跌,令他曾表示「對匯控感失望」;其後更曾稱買匯控倒不如押注工行(1398),不過他始終未有沽售匯控,更重申要永遠持有。

東尼眾所周知是匯控的死忠粉絲,他曾於接受訪問時表示,堅信匯控盈利能於4年內,由2009年的55億美元幾何倍升至250億美元。不過當年由於2009年業績遠遜預期,加上供股拖累,匯控股價暴跌,東尼當時亦難掩失望之情。而對當年中資銀行的崛起,東尼尤其看好工行,指工行股價可於5年內升至10元。5年過去,匯控去年盈利返回174億美元,但工行尚未見過10元。他當年接受訪問表示,鍾情匯控,源自於對匯控企業文化的了解,認為其與其他外資銀行不同,不傾向向其他銀行「挖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