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發展意義下的出租車與網約車數量管制
我們現在經常說“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力量”,要讓市場規律發揮作用。而數量管制意味著運用行政手段決定這個城市需要多少人口,道路上需要多少私家車,市場需要多少巡遊車或網約車。這樣就會人為制造一個市場稀缺,因此受到一定詬病。
數量管制被比喻為一把“很鈍的刀”,如果做精細化的動作,這把刀很鈍,不太好用,但如果要立竿見影的效果,它確實是比較快的。
數量管制該受到詬病嗎?
現實中數量管制又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小汽車限購,甚至是限行——小汽車按照單雙號或者尾號來出行。這樣做顯然很快可以把城市道路上的機動車數量減少下來。還有共享單車的飽和投放,單車數量太多了,公共場所壓力很大,管理部門會直接采用總量控制。
出租車行業的規制特別多,古今中外都是這樣。那麽,出租車行業是一個需要政府主動幹預的行業嗎?
談數量管制,首先要處理好一般規律與特殊領域的關系,即使是一般性通則,仍需要在出租車這個特殊行業加以檢驗。比如說,出租車行業到底是由市場決定數量,還是行政決定數量,這需要結合行業特征做仔細的觀察,權衡各自的利弊。還要結合具體的場景進行思考,比如,有的城市之前出租車數量處於比較飽和的狀態,有了網約車之後,兩者提供的是同質化服務,數量管制實際上已經被突破了。因此,在強調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還要看到市場經營活動的規範性以及公平競爭問題,這是出租車和網約車“融合發展”的基本解讀。此外,一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心,在於它是否能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穩定、可靠、價格可承受的出行服務,要拿服務質量作為標桿,進行長期審視。
數量管制的理由
人們會很關心,為什麽小汽車、出租車都要受數量管制?
首先,如果退回到自然、原始的狀態,數量管制是對客觀存在的空間限制在管理上的回應。
一個產業如果在很短時間內容納非常多的企業和經營者進入,而需求又沒有明顯增長,那麽可能大家會都沒有飯吃,或者這碗飯要搶著吃,每個人吃得都不太開心。監管者要對產業發展有一個合理規劃,如果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或受到限制,應及時調整布局和安排。
其次,數量管制可以促進有效競爭,這個觀點來自於自然壟斷理論。自然壟斷的特征決定了某些行業(如水電氣等公用事業)企業的數量是少的,競爭是不充分的,因此監管者依據行業的情況,通過進入管制限制企業數量,促進行業內的競爭,使競爭強度保持在收益大於成本的狀態。為了促進一個行業的競爭,可以放松管制和準入條件,讓更多的企業進入,但競爭也是有代價的,競爭失敗會有企業退出,它們是競爭成本的實際承擔者。既要考慮競爭效率,同時也要考慮競爭帶來的成本。可見,如果對這個行業有所規劃,就可以讓行業存在數量較為合適的參與者,既保持規模經濟效應,同時又能控制競爭成本,不至於打得太慘烈、大家都沒有飯吃,有效競爭會促進行業的發展。
第三,出租車是相當複雜的管理業態,有很多自身規律,比如流動經營、隨機服務等。司乘在狹小的車廂內談判,乘客一般會處於劣勢,加上對司機、車輛和路線的信息不對稱,一方面需要前置性規制來維護乘客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數量失控,會加劇出租車行業特殊的市場失靈現象。網約車與出租車是同質化服務,對出租車的傳統監管模式和管理能力,與出行市場上數量巨大的網約車經營活動不相匹配,需要市場中各個主體包括司乘之間的社會關系、市場的契約關系以及政府幹預的管制關系,“三只手”相互協同,慢慢讓市場由無序向有序轉化。
放松數量管制的社會成本
那麽老百姓會問,打車那麽難,為什麽不增加出租車的供給?規制放松過程會產生很多成本,尤其是潛在、隱性和間接的成本。
實際上,目前的狀況是幾乎每個城市出租車和網約車的數量總和增加了,原來的數量管制已經被新技術帶來的市場變化大大突破了。突破以後產生了新的問題:
首先是行政管理資源與市場“新失靈”狀態的不匹配。按照原來傳統的監管方式,行政管理資源配置非常少的。比如某城市一天行政執法處理的非法網約車事件不過10~20起,而實際發生的非法運營達到上千,甚至上萬起。用傳統的監管手段應對新的市場失靈,出現了管理能力與運營現狀不匹配的情況。
其次是平臺責任能力與實際經營活動的不匹配。平臺提供的是弱社會關系,一旦發生事故、糾紛甚至刑事案件的話,直接受沖擊的是司乘雙方。這種弱社會關系,如果沒有法律和市場新規則托底和保障的話,會對社會穩定產生很多風險隱患,比如出現順風車殺人案這樣的“黑天鵝”事件。現在更大的問題在於,兩種業態明顯處於不對稱監管狀態,傳統出租車管得太多,約束過多,戴著鐐銬跳舞,而網約車業態的監管機制還在逐漸形成和完善當中,因此在融合發展議題下,規制對公平競爭的引導以及環境的營造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數量管制的解藥
解藥是什麽?回顧網約車政策形成過程,會發現處於一種路徑依賴:前期進入的網約車平臺,複制了美國優步的經營方式,使得它一落地就是“重”的,交通部門責無旁貸成為了網約車的監管者,自然把它往“重”的方向去管。如果後退一步,從平臺經濟的可競爭性來看,平臺的進入和退出相對來說成本比較小,應該會有更“輕”的做法。市場通過“互聯網+交通”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活力,不久會發現有更多的“輕”“重”新組合產生。
解鈴還須系鈴人,在新的技術手段下如何進行數量管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一個城市如果多增加一輛出租車或網約車,從司機角度來說,競爭的激烈程度增加了;而從乘客角度,多了一輛車,等待時間就可能降低。對於車輛數量增加,司乘之間處於利益沖突狀態,但有沖突就會有調和的可能。下圖中有兩條效用曲線,向上的一條是司機,向下的是乘客,兩條曲線交叉之處會有一個均衡點。理論上它所對應的,是目前互聯網+交通融合趨勢下市場比較合適的車輛數量,可以作為動態數量管制的依據。

因此,當前需要密切關註車輛數量與營收的關系,可以對營收數據進行監控,並建立平臺的信譽機制以及多個監管部門聯動機制。更大的政策紅利恐怕還在於,在“一城一策”方針指導下,各個城市都在積極探索新的治理模式,以形成可複制、可參考的經驗。從央地關系來看,交通運輸部可以推動先行先試的城市總結治理經驗,探索獨特的管理模式,形成知識共同體,供不同城市借鑒和參考。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交通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孫維維
富事通:銀行業中衰的意義
1 :
GS(14)@2012-07-18 22:29:27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4%E6%84%8F%E7%BE%A9
早幾個月前,溫家寶話銀行業有壟斷,又有銀行老總承認,銀行利潤高到唔好意思講畀人知。有人話,暴利源於壟斷,要反暴利,就要反壟斷。
如果要銀行業真正有競爭,其實背後除咗有進步,更加要有淘汰。但可以肯定,只要銀行出事,由於牽涉存貸雙方普羅大眾,銀行越大,被政府拯救機會越大。因此,銀行業的遊戲規則,一定係越大越着數、越冒進。
又有人話,既然大唔好,就不如限制銀行規模;太大,就唔好畀佢繼續大。不過,從風險管理同成本角度,銀行規模唔可以太細,否則好易出現流動周轉問題。老實講,提出話要監管銀行規模既人,好多時都唔知自己講緊乜。
去到最後,就有人話:「不如降低銀行資產風險,唔畀銀行槓桿放得太大。」不過,話要收緊樓按,一定有人鬧政府打壓樓市。其實新常態下,去槓桿化已經自然出現,資金從銀行流失。
銀行賺少咗,存戶就更加收少咗息,甚至要被實質負利率蠶食儲蓄購買力。平民百姓唯有改變對儲蓄嘅概念,將資本投放真正可以生財嘅資產上面。
呢個宏觀現象,除咗中國,全世界都有出現。但係無咗銀行資本,各國政府又點樣發債融資?唔通真係夠膽加稅?
李兆富
港成人幣離岸中心 意義重大 施慧雅
1 :
GS(14)@2012-08-24 11:14:5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k2_ek2a1.htm
【明報專訊】近日慧雅提到香港在中國的金融改革過程中,有覑特殊角色。中國最後能否晉身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以及香港能否把握今回的機遇,將是未來一大變數。
無論怎樣,中國的經濟政策近期明顯轉趨寬鬆,由於中國的經濟體量屬巨無霸,總銀行貸款是超過60萬億元,它的貸款和貨幣供應只要增加一個很小的百分比,已足以買起很多香港的資產。一直以來,中國都將不少從出口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買入美債,並令美國可持續享有低息,這是變相資助美國消費者過度消費,以及能借入美元的人或公司過度投資或投機。想深一層,這是有點笨,也突顯出若一個國家的消費能成為廣被信賴或接受的國際貨幣,是有不少的好處。
境外人幣投資出路少 成本港機遇
中國不想把大量自己國家的財富,存放在他人發行的貨幣上,是很理性和合乎國家利益的。長遠而言,發展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亦是很合情合理。今天境外人民幣的規模已有幾千億元,目前面對的難題之一,是這幾千億元現時沒有什麼投資工具可以選擇。若香港可發掘出幾種可以發展起來的投資工具,應可對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帶來不少好處。
談財經 - 胡孟青 另類走私遭重判的意義重大 (2012年09月27日)
1 :
GS(14)@2012-09-27 22:58:53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23363&d=1853
【am730專欄】物極必反,上水成為水貨客樂園風光日子不再,一切因有關人等去得太盡,過火玩大咗,終惹起公憤,民怨沸騰,箇中當然也涉不少中港水貨客利益之爭,當關乎擾民、衝突升級,監管當局亦不能再隻眼開隻眼閉,終於弄得一拍兩散。
所謂水貨生意,在內地有很動聽稱號「海外代購」。分清楚這不是趁朋友或自己旅行買一件半件、甚至大堆免稅品等作送禮自用,而視為一盤搵真銀生意。海外代購即買水貨好處,主要來自兩地差價帶來套戥機會,透過低買高沽獲利。這盤生意之大,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指,顯示祖國「海外代購市場」去年交易額達265億元(人民幣,下同),增1.2倍,今年料升81%至480億元,數額之高,部分要拜蘋果iPhone所賜。目前內地海外代購市場分三種形式:1.透過私人包裹速遞;2.個人攜帶過關,即人肉速遞或水客帶貨;3.循正常通關報稅輸入。海外代購產品中,化妝品佔22%、奶粉則佔18%。
所謂不知者不罪,只適用於無傷大雅事情層面,一旦涉及國情尤其政策面,就再難有藉口。今年4月,內地海關總署規定所有境外快遞企業必須使用EMS清關,EMS乃全球郵政特快專遞(Worldwide Express Mail Service)簡稱,為中國郵政直屬。即是代購人透過第三者海外轉運公司託運包裹,必須按貿易貨運通關及繳稅。此舉即時把代購物品價格推高,令轉運公司需加價,代購店失去差價賺錢機會。
本月初,內地一位已離職空姐,因藉工作之便,長期把從海外免稅店購買的化妝品帶入境銷售,卻從未申報,被控偷逃海關進口環節稅款共逾113萬元,走私罪名成立,重判11年。
案例一出,對當前正從事網上網下「海外代購」業務銷售商,帶來心理壓力,因隨危險係數上升,代購商或需向水貨客付更高佣金,吸引勇夫冒險帶貨。
話說內地海關總署曾針對淘寶網上店首十位網上手機店,有店主因大量販賣銷售水貨蘋果智能手機被抓,判刑卻不及今趟過氣空姐嚴重。現時內地水貨手機貨源集散地集中深圳華強北路,由往返深圳與香港貨車司機及水貨客兵團以螞蟻搬家式運送,再由華強北路轉售全國,這條網下公然賣水貨產業鏈路線圖,催生幻想曲通訊(現時廣州最大水貨手機連鎖),也是網上淘寶店自稱可代購蘋果手機主要渠道。淘寶上打正旗號標榜「海外代購」網上商店逾百間,從未見過監管機構開殺戒,故市場對近期內地海關接連把矛頭指向電子商務領域網上走私生意,難免令人有點詫異,亦反映當局終肯正視問題,透過中港聯手打擊,長期的集非成是終有撥亂反正一天,上水居民請耐心等待雨過天晴。
讓大姨媽更有意義!捐經血抽幹細胞醫病
1 :
GS(14)@2016-03-08 16:11:57女性每月一次「大姨媽」,竟然可以「變廢為寶」。浙江一醫院近日公開招募100名經血捐贈者,進行研究提取胚胎幹細胞分化潛能相近的宮血幹細胞,治療肺損傷、肝硬化、糖尿病等疾病。浙江大學特聘教授項春生表示,宮血幹細胞是目前已知人體細胞中,自我複製及定向分化能力最強的幹細胞,它位於子宮內膜,通過經期排出體外,且免疫元性低、異體移植無免疫排斥反應或反應較弱的特性,適合治療多種疾病。宮血細胞與眾人熟悉的臍帶血、骨髓造血幹細胞相比,可治癒的種類更多,採集也較簡單,亦不需要配型,可供無血緣關係的人使用,不過考慮到安全,建議自留自用或提供家人使用。項春生表示,2013年浙江一名男子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嘗試使用宮血幹細胞治療,幹細胞通過靜脈注射後進入人體後,最先抵達器官就是肺部並直接進行修復再生。宮血幹細胞技術還在探索,現今研究中證實對於肺損傷、肝硬化、糖尿病等疾病有明顯療效,目前正在研究治療中風、柏金遜症等。醫院今次招募100名無傳染疾病、經期規律、半年內無流產的18至40歲女性,透過衞生巾、月事杯進行採集,送回醫院實驗室內提取宮血幹細胞。雖然捐經血為無償捐輸,但醫院將免費為經血捐獻者,提供與捐獻次數相應的宮血幹細胞保存年限。上海澎湃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8/19521042
《十年》惹關注比奪獎更有意義
1 :
GS(14)@2016-03-31 14:49:02電影《十年》只獲最佳電影提名,但已叫捧場客拍爛手掌。《十》片中短篇《方言》的導演歐文傑跟監製蔡廉明日前接受訪問,歐文傑笑言跟其他四位《十》片的導演交談過,大家都是平常心,他說:「重要嘅反而係《十年》已經唔係電影咁簡單,變成一件香港人嘅事,如果攞獎會替香港人高興。引發到大家關注未來香港十年係點樣,比攞獎意義仲大。」他認為以技術而論,《十》片不足以入圍:「其實真係未必夠班,但係相信好多投咗票嘅評審都係『因為愛香港』,幫套片加咗分。」他認為好電影應該具備發人深省的特質,但不一定跟政治有關。另外,監製蔡廉明表示要多謝每一個投票令《十年》入圍的電影工作者,他說:「佢哋呢一票好有心同勇氣,認同《十年》意義重要過製作精美嘅電影。」採訪:何永寧攝影:沈健程
《智取威虎山》
最佳電影提名名單
《十年》《五個小孩的校長》《智取威虎山》《葉問3》《踏血尋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331/19550958
財經評論:當抗通脹意義不再
1 :
GS(14)@2016-05-24 10:24:25iBond由2011年起推出,可以說是每年「食息一族」的必抽恩物,貪其回報做到抗通脹之餘,而且由不會執笠的政府發行,意味「零風險」。數數手指,雖然大家已袋了財爺派iBond糖六年,但隨着本港通脹已不斷收窄,推iBond對抗通脹的意義,其實還是否存在?當年財爺推iBond,正值2011年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導致大量熱錢流入亞洲區;加上美元偏軟,持續上揚的環球食品、商品價格均加重香港通脹壓力。2011年,當時本港全年通脹率便達到5.3%。通脹趨升,即等同你手上儲蓄的購買力被削弱。試諗下,完全對投資沒研究的普羅市民,要將儲蓄滾大至一年有5.3%回報,手上儲蓄先可以話無蝕過。所以財爺推出iBond,中文名「通脹掛鈎債券」,每半年派一次與本地通脹掛鈎的利息抗通脹,而且保證最少有一厘,其實或多或少也有些補貼成份。
iBond淪炒即日鮮工具
隨着本港通脹由2011年的5.3%,逐漸回落到前幾年約4%,到今年經濟進一步放緩,市場估計全年整體通脹率只有約2%。市民認購iBond,也漸漸不僅為抗通脹,反而為數不少(尤其年輕人)會於上市首日沽出賺幾百,iBond也好像只淪為一班散戶炒即日鮮的工具。金管局金融基建助理總裁李建英上周公佈新一批iBond詳情時提到,iBond另一主要功能,是促進本港零售債券市場發展,至於將來若通脹大幅回落,相信政府會考慮發行哪些債券比較合適。對於明年是否會推iBond,當局不置可否。但的確,一直派開的糖即使好味,如果食到個個爛牙,當然也可以不派。記者:陳洛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24/19624495
黑客思維:AI不會取代人類讓工作更有意義
1 :
GS(14)@2016-08-14 14:15:31早前AlphaGo與世界級棋手對戰,成為城中熱話,最後電腦超越人腦,令人嘖嘖稱奇,亦有人開始擔憂,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時代降臨,會否快將取代人類。於是有人研究到底甚麼工種最有可能被取代、哪些最不可能被取代。最難取替的是教育工作,因為好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又高度涉及師生間的互動,且取決師生關係,並非機械能勝任。最有潛力的是飲食業,根據該研究指出,超過七成的住宿和飲食業工作都有可能自動化,因為當中大部份都是重複的工作﹙如洗碗﹚,機械可以輕易學會。不過我們並不需要害怕,機械只是轉化我們的工作,而不是要令我們從此消失於世上或無所事事。一個經典例子是條碼掃描器,八十年代始受到廣泛應用,令每所商店的勞工成本平均降低了百分之四點五,並將更多資源投放在推廣活動。你可能會想,那收銀員豈不失去工作?剛好相反,從1980年至2013年,收銀員的受僱率平均上升了百分之二。機械甚至可以改變世界,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從前,製衣工人做的衣服只會給富有的人買下,因為手製成本高昂,非人人可以負擔得起。然後,製衣機器出現,初時以製衣為生的人大力反對,甚至到製衣廠把機器打砸,但由於大量生產,成本下降,買衣服不再只是有錢人的專利,造福了廣大民眾。以製衣為生的人,亦毋須再花大量時間做重複的縫紉工作,而可以專注更複雜的工作,如為客人製作度身訂做的衣服。除了思考機械將如何轉化我們的工作,更好的問題是,現時有甚麼不可能的事情將可以成真呢?試想像,如果AI可以預測一個人下一步的行動,如下棋一樣,那麼應用於心理治療/輔導,豈不可以分析求助者的語調、聲線、用字,然後如果偵測到對方有自殺意欲,就可以盡早提示治療師。治療師自己可能都做到,但花的時間一定不短,機械厲害的地方是,可以輕易地將我們的工作擴大規模而又不減質素。過去治療師一天可能最多處理二十個個案,有了AI後,可能一百個也不成問題。
AI並不是電影《Terminator》裏面那種會毀滅人類的東西,而是人類的工具──非常先進的工具。終極目標是令人類可以擺脫一些重複的工作,把更多心力投放在更有意義、更高難度的工作,有更多時間創新,令整個社會進步得更快。
Leon Ho
Lifehack創辦人
http://lifehack.org/caree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4/19735062
財經評論:一張沙紙的意義
1 :
GS(14)@2016-10-01 13:12:289月,秋天逐步走近,不少人趁機想捉住夏天的尾巴,我卻想起這開學月份,看着莘莘學子準備上學,不禁期待上課嘻鬧的時光,恍神間才驚覺已離開校園一段時間。最近有高級文憑出身的朋友說想重返校園,指讀不到大學是遺憾,我的思緒卻飄到早前跟大學教授的一場午聚,談到學校所學如何應用在工作。不能否定四年大學生涯的益處,學到的遠比書本上的多。四年時間轉眼就過,勤奮過,hea過,後悔過,值得思考的是,讀大學為的是甚麼。是豐富人生歷練、擴闊社交圈子、學做人、追求知識?抑或單純一張沙紙、為了一份工作?如果是後者,很抱歉。以成本效益計算,撇除八大,香港私營的學士學位課程選擇越來越多,平均每年學費6萬至8萬元,花四年青春完成學士學位課程需要約24萬至32萬元,以去年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點1.4萬元計算,不吃不喝也要至少年半才能回本,假設要借grant loan,即畢業後的十年,每月要償還近3,000元,每月薪金僅剩1.1萬元。想上車?Sorry,想太多,這樣的收入根本連供養父母都吃力。大學生之所以變得廉價,皆因供應越來越多,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就會被壓價,付出與回報不再成正比。小時候父母常說,要努力讀書,大個先搵到份好工,可惜現時一張沙紙不過被視為職場的入場券。但沒有一張沙紙就找不到好工作?不一定。依我看來,一張沙紙某程度是社會擁有大部份資源的人士剝削資源貧乏者的藉口,要求你準備充足貢獻公司,卻沒有給予合理回報。可惜,當這是社會常態,誰又有勇氣逆流?記者:余曉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01/19787239
What we are reading--知識島:從科學的極限探求意義
1 :
GS(14)@2016-10-24 04:19:52詩人「從一顆沙粒看到一個世界」,科學家的眼中卻只有原子,數量比星星更多。自從十七世紀發明了望遠鏡及顯微鏡以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突飛猛進,不斷演變。物理學家Sean Carroll說,宇宙學最重要的數字是千億:千億年前宇宙大爆炸,至今生成千億個銀河星系,各有千億星星閃耀,總數比地球上的沙粒更多。儘管宇宙之大,極速的光子亦不及在千億年間穿越,現代科學已概括宇宙一切的組成和運行。在不久前我曾推介的新書《The Big Picture》,Carroll就能「在 T-shirt上」總結基礎物理的核心理論,「用一條算式推演整個世界」。在這裏──由科學發現界定的現實世界(physical reality)最深層,只有無形無相的能量在量子場上震盪,而人們熟悉的原子分子以至道德美學等等,將會在化學、生物、心理各個層面,從不斷遞增的複雜性中浮現。Carroll的「大圖像」是一個物質主義的宇宙圖譜,描繪出各個現實層面以及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安頓好時間和因果、意識和自由意志等,為人的存在賦予意義和價值的基石。古人慨嘆學海無涯,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有如汪洋中的孤島。「大圖像」就是「知識島」的最新版立體地圖,讓Sean Carroll從深入底層的剖面抽出千絲萬縷卻不可逾越的關係,提出一個「詩性自然主義」的存在出路。同樣地自覺身處知識島高崗的Marcelo Gleiser在一連兩本新書中,展示一個更廣闊的大圖像。擁有榮譽教席兼為活躍博客的 Gleiser教授文思不絕,繼前年出版《The Island of Knowledge: The Limits of Science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之後,最近再以《The Simple Beauty of the Unexpected》加持,分別透過源自古希臘的科學史以及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謳歌環抱知識島的汪洋中所蘊藏的奧秘。
NASA剛剛公佈,天文學家一直低估了星系數量十倍,Sean Carroll的千億法則頓時失效。何以有那麼多星系隱藏在宇宙最遠古的深處,答案則有待新一代儀器的觀察以及有關學說的修訂。正如Wheeler所言,「知識島越大,無知的涯岸越長」。無知者有望「上岸」,可是大海中有更多不知,甚至不可知。例如「我們對宇宙的起始無從入手,無法對量子世界作出確定的描述,這些未知不單只因現階段的無知,或器材不夠精密,更是大自然的本質:光速有極限,時間不可逆轉,量子狀態不可確定……任何對宇宙起始狀態的科學描述,都完全依賴當時的科學觀念架構──場論、守衡原理、時空和重力的本質──而量子超距作用更宣告不可能對微觀世界作非隨機的描述」。如果「外面的世界」大部份不能窺見或不可觸及,「現實」是甚麼,甚麼是真?「我怎能知道全部可以問的問題」?還有,存在是人的發明,用來理解我們存在的角色。在一個沒有意識的世界,甚麼都不存在,宇宙不會關心。Gleiser戲言「人生的意義就是尋找人生的意義」。若非訴諸外在的神力,人在自然現實中探究終極的存在問題,猶如「提起鞋帶對抗空中下墜」,只能在未知的旅途上發現意義。「科學不是神賜的禮物。知識的追求只能始於我們所在之內」,否則就成為Harari在《Homo Deus》筆下的「更接近宗教的交易」,遠離本質是探索的靈性。Gleiser不惜用兩本書的篇幅說明柏拉圖的終極現實非人可企及,科學必須在不斷錯誤中前行或被極限觸發改變,寄望知識島的寓意有助尋回和科學不可分割的靈性一面。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3/1980917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