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退休崩世代 「二流」新主張 打造小市民的終身俸

2012-10-29  TWM
 
 

 

在不景氣的時代下,軍公教從業人員的終身俸,羨煞許多正為勞保退休金未來可能縮水而焦慮的小市民。

然而,不管再怎麼自怨自艾,終身俸不可能從天而降。

為了不要一輩子都在吃苦,不如上半輩子多吃一點苦,及早做好時間流與金錢流的「二流」管理,你也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終身俸,領得更有尊嚴,過得更自在。

撰文‧謝富旭、林心怡 研究員‧楊寶楨聽到勞保可能會破產,未來將延後給付、甚至縮水的新聞,四十一歲的李仁雄(化名)心都涼了一半。「我現在戶頭現金不到二萬元,也不打算生孩子,勞保與勞退是我未來退休唯一的指望,即使勞保『改革』後,未來每個月『只』可能少領三到四千元,對我退休後的生活,將造成嚴重的打擊!」採訪李仁雄當天,是個秋陽普照,令人神清氣爽的周末。他出門時,小心翼翼地為每月要繳二萬五千多元房貸、位於新北市新店山區的房子上了鎖,接著發動已逾十八年車齡的老爺車,聽到引擎順利運轉聲後,看他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經過幾分鐘的熱車,他開著車到附近的大賣場,進行一周一次的例行採買。

他出社會十四年,存款不超過五萬沒遭竊、遭搶 誰偷了他的時間與金錢?

採買完後,李仁雄臉上卻罩著一層陰霾。「青菜漲了,常吃的洋芋片也漲了,好一陣子沒買的泡麵也漲價了,每樣東西都漲個幾塊錢,但結帳時,感覺卻比平常多花了逾百元!」已屆中年,頭上已經冒出幾根白頭髮的他苦笑說。

很難相信,會為了一百多元發愁的他,竟是國內規模數一數二出版集團的資深副總編輯。儘管台灣出版業市況蕭條,但作為一個上班族,每月六萬三千元的薪資收入,應不至於讓他生活過得太窘迫。沒想到他卻說:「出社會已經進入第十四個年頭了,我的銀行戶頭存款從未超過五萬元!」「這個月更慘,因為買不到三個月的中古車拋錨,又修理了近三萬元,幾乎快要透支了!」建中肄業,畢業於知名私立大學外文系,並擁有碩士學歷的李仁雄,職場發展堪稱順利。他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日報擔任編輯,起薪三萬四千元;工作認真負責的他,不到五年就升到主任,四年前更跳槽到目前任職的大型出版集團,擔任副總編輯職務。過去十四年,收入從未間斷而且穩定成長。

四十一歲的他,目前除了一棟與女友同住,貸款餘額仍有三百多萬元、市價約六百萬元的公寓外,可說身無其他恆產。除了每個月要分攤一萬五千元房貸(女友分攤一萬元),他每月還要償還一萬一千元的銀行信用貸款(明年九月到期)。每月個人生活費(含油資)約一萬五千元、捷運及公車費用約三千元、水電瓦斯與電信費約六千元、保險費三千元,總計五萬三千元。

女友雖是在家接案的Soho族,但因患有憂鬱症,收入極不穩定,加上也要分攤房貸,即使有收入,也僅能勉強供自己花用。

即使照這種情況算下來,李仁雄每月應可存下一萬元,加上每年平均約兩個月的年終獎金,一年存個二十幾萬元應非難事,為何還會落得捉襟見肘,向銀行借錢的窘境?他並未遭到小偷,也未被搶劫過。那麼,到底是誰偷了李仁雄的錢?甚至還偷了他最寶貴的青春?讓他為退休生活感到極度不安。

面對這個問題,一向以自己智商高達一四○以上,高分考上建中自豪的李仁雄沉思良久後說道:「是買錯房子偷了我的時間,買錯車子搶了我的錢!」買錯房讓通勤時間長 買錯車常常得修理李仁雄進一步分析:「我研究所畢業後就結婚,因為自備款不夠,卻急著想要擁有自己的房子;在父親留下一些遺產與岳父母拿出七十萬元幫忙下,第一戶棟房子買在淡水,總價約三百萬元!」「當時,我在台北市松山區上班,每天上、下班通勤近兩個半小時,報社往往工作到晚上十點才下班,回到家都快晚上十一點半了。」「為了舒緩白天的工作壓力,看電視與上網成為我最大的娛樂;還迷上了網路購物,尤其是單眼相機與音響,迄今我已經換過不下十台相機與五台音響,雖然不是頂級,但每年七、八萬元花費總跑不掉,成為我的第一個錢坑!」由於購屋地點交通不便,為了假日採買與出遊方便,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李仁雄雖然上下班以捷運與公車為主,卻仍買了一輛車。「出社會這十四年來,我總計換了四輛中古車,最近這輛車齡十八年的車是今年七月花五萬元買的,修理費已達三萬元,平均每輛中古車的修理費約是買價的四至五倍,我想,這是我第二個錢坑!」通勤時間太長,讓李仁雄根本沒有時間進修,更遑論兼差賺外快。高壓工作加上冗長的通勤,反而讓他得花更多時間在紓解壓力上,卻培養出許多花錢的嗜好。為了遷就偏遠的居家環境,以及阮囊羞澀的財務,又得買故障風險極高的中古車,三不五時的大修理,導致財務雪上加霜。

三年多前,李仁雄與前妻分居後(房子登記在前妻名下),命運似乎在捉弄他,同居女友的房子竟也買在偏遠新店山區,女友要求他共同分攤房貸才可入住。目前的他上下班通勤時間也達兩個小時。

李仁雄感嘆說,每當他的銀行戶頭存款快突破五萬元時,總是會發生車子要大修、房屋要花錢修繕、家人或自己生病住院的事;存款又得從零開始,甚至入不敷出,導致每隔三至四年就得向銀行借貸。「我的錢永遠都hold不住,索性也不想存錢了!」「我唯一的退休金來源,就是勞保與公司提撥六%的勞退新制……;日子過一天算一天,我也不敢想未來、不敢生孩子,更不敢有什麼夢想。」更慘的是,現在的李仁雄不僅每月掙扎於透支邊緣,因為沒有運動習慣,加上從小到大養成喝有糖飲料取代白開水的壞習慣,在三十五歲時已經罹患糖尿病。「糖尿病併發的視力衰退,已經在我身上開始發生了,盯著電腦螢幕超過四小時以上,我的視力就開始變模糊,一片白茫茫,彷彿是我人生前途的情景……。」你要當人生勝組或敗組?

管好時間流、金錢流 打造自己的退休俸關於時間與財富的關係,中國現代文學家魯迅講得最驚悚:「時間等於財富,等於人生,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問題是,李仁雄浪費時間並不是故意的。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太早買房、買的地點太差,又買得手頭太緊,使他每天超過十分之一的時間虛擲在通勤上,把自己身心搞得疲憊不堪,需要花更多時間休息紓解壓力,造成時間被虛擲的惡性循環,甚至嚴重拖累財富的累積速度。

被猶太人視為致富聖經的《塔木德》指出:「愛惜時間吧,因為,時間可以讓金錢生生不息。」為了進一步證明,懂得善待時間的人,通常會比較有錢,本刊特地委託波仕特市調公司進行一份網路問卷。

這份針對台灣二十四歲至四十歲上班族群的調查顯示:較懂得善用時間的人,也比較能掌握財富。我們把問卷受訪樣本分為淨資產(現金、投資部位加上房地產價值扣除負債)低於二百萬元,與淨資產高於五百萬元的兩大族群,進行交叉分析,得到更驚人的發現。

比較兩組對「時間流」與「金錢流」的運用後發現:淨資產五百萬元以上族群與淨資產二百萬元以下族群,每天工作時間差不多,約九.二個小時。

但在時間運用上,淨資產二百萬元以下族群,每人每天平均花五十二分鐘玩電玩或網路遊戲,但淨資產五百萬元以上族群每日平均僅花不到三十一分鐘;至於花在臉書及其他社群網路的時間,兩者差不多,前者為八十二分鐘,後者為七十六分鐘。這顯示,低資產的受訪者每天至少比高資產的人浪費二十七分鐘,在瀏覽臉書及電腦遊戲上頭。

高資產族閱讀時間比低資產族多兩倍在自我學習時間的分配上,高資產族群的時間利用習慣與低資產族群的差距明顯擴大。淨資產二百萬元以下族群,每人平均每天只花四十一分鐘閱讀;而五百萬元以上族群,每日花在閱讀的時間超過低資產族群兩倍,高達八十六分鐘。低資產族群每年平均閱讀一.六本投資理財書籍,淨資產五百萬元以上族群則高達三.六本。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郭迺鋒指出,善用時間來投資自己的本業職能、累積投資理財智慧、儲存健康,都是讓人加速累積財富的關鍵。「時間上管理得當的人,愈能駕馭財富,也愈能提早享受不再為錢煩惱的高品質生活。」但台灣經濟成長腳步放緩,年輕人起薪水準與薪資成長速度每況愈下,郭迺鋒進一步指出:「現在年輕人的時間已經愈來愈不『值錢』了,光靠苦幹勤勞、拉長工時還不夠,還得配合在金錢流上更精明地管理,才能扭轉年輕人所處的困境。」台灣經濟從活力十足的小龍經濟體,演變成委靡不振的小貓經濟體的當下,新世代的年輕人在時間流與金錢流管理,普遍面臨六大焦慮。

第一、因低起薪所引發的時間貶值焦慮(賺太少);第二、因薪資成長低速化導致時間價值難以累積的焦慮(賺太慢);第三、因整體工時拉長,派遣制興起的時間被壓縮焦慮(時間不夠用);第四、因資產價格不斷上升所造成的金錢購買力下降焦慮(買不起房子);第五、因世界性經濟蕭條衍生的資產價格動盪焦慮(害怕投資虧損);第六、投資工具過多,以及投資資訊過於氾濫的專業焦慮(錢不知該放哪裡)。

李仁雄因為身處在六大焦慮中不自知,加上買房及買車等人生重大決策失誤,使得原本已無章法的時間流與金錢流管理,更加紊亂。進而導致婚姻、財富,甚至健康,在中年之際紛紛亮起紅燈。

他不到四十歲,已近財富自由曾慘賠二百萬 憑什麼能從谷底翻身?

反觀,小李仁雄三歲、今年三十八歲的侯嘉兒,儘管遭遇過兩次嚴重的投資挫敗,慘賠逾二百萬元,但因時間流與金錢流管理得當,在人生大方向正確下,穩健地邁向五十歲前達到財富自由,靠自己打造終身俸的目標。

十九世紀美國知名教育家與作家克拉克.小福勒在其《理財智慧書》中所言:「成功者總是按著自己設定的目標,亦步亦趨地前進。」畢業於健行科技大學資訊系的侯嘉兒,一出社會後就為自己訂出:先存錢、再買房,買房之後再結婚,生子之後再買車的人生順序。

去年,侯嘉兒在新北市新莊區以約五百多萬元購得一棟三房兩廳附裝潢公寓,即使付出逾二百萬元頭期款,他手上仍有總計近四百萬元的股票部位、儲蓄險及現金資產。對一個月薪一般水準,年齡還不及四十歲的人而言,離千萬身價已經不遠(他估計最多再花五年就可達成),這種成績單實難能可貴,而且還是建立在先前股票一度虧損二百萬元的基礎之上。

結婚生子前絕不買車 月薪五萬存四萬老家在桃園的侯嘉兒,北上工作時住在新北市板橋親戚家裡,僅每月幫忙分攤不到二千元的水電和瓦斯費用。隨著收入逐漸穩定,也數次興起搬出去租房子的念頭,但想到房租一個月起碼六千元起跳,就打消此意。即使很早就買得起汽車,交往多年的女友也一再抱怨沒車不方便,侯嘉兒則耐心地與女友溝通,開導她結婚而且有了孩子之後買車,才能發揮最大效益;薪水階級在這之前買車,將會嚴重拖累財富累積速度。

住親戚家期間,由於騎機車上下班僅花不到一個小時,侯嘉兒晚上六至七點下班後,先在公司附近用過晚餐,就直接到電腦補習班充電,學習最新的程式語言課程。上完電腦課,侯嘉兒回到家大約晚上九點半,由於太晚出去不方便,他選擇看有氧舞蹈的錄影帶,在自己房間跟著跳。「這是可以流很多汗、花很少錢,又很節省時間,地點又極方便的運動!」剛開始在軟體公司上班,月薪僅兩萬元出頭,侯嘉兒利用周末接外包程式設計案子,一方面賺錢,還可運用所學。工作認真令他在職場平步青雲,被其他公司相中挖角,薪資也跟著水漲船高。目前他在國內一家大型購物網站,擔任網站管理維護部門的經理。

現在侯嘉兒自我要求每月至少存下四萬元,用來買保險及買股票。原本喜歡追逐短線逮飆股的他,在二○○○年與○四年慘遭滑鐵盧,融資部位遭追繳,決定斷然停損,總計虧損達二百萬元。「已經有了兩次教訓,還犯第三次同樣的錯誤,那我未免太蠢了。」他苦笑地說。

之後,侯嘉兒操作轉向成長股的波段操作,以及長期存股齊頭並進策略。成長股目前持股計有潤泰全、潤泰新,分別於五十元及四十元附近買進,目前已陸續獲利了結中。後者則以台積電、台船,以及寶來高股息ETF三檔為主,採只進不出原則,只要股價來到殖利率五%以下,有閒錢就買。

投資攻守並進 消費謹慎勤記帳中、長線分進合擊的策略,讓侯嘉兒過去三年來平均每年在股市獲利約一五%到二○%。「等我明年結婚後,我會保守一點,成長股占四成,價值股占六成;等我生孩子後,會更加保守,成長股比重降低至三成以下。」三十八歲的侯嘉兒已經為未來十五年的投資,制定清楚的資金配置戰略。預計六十歲退休時,有信心至少有一千五百萬現金在手。因此,即使年老,遇到勞保破產,減少老年給付,或延長給付年限,他也不擔心。

不單投資上有攻有守,金錢流管理上更是有條不紊。「我用iPhone的APP軟體記帳,一有消費就馬上輸入,然後每月再進行綜合分析。」「因為勤於記帳,所以每一筆五百元以上的消費,我就會先想想看,沒有這筆消費生活會不會受影響?真的會變得更好嗎?」這種記帳習慣,不但協助侯嘉兒順利達成每月存四萬元的目標,而且還常常超前進度。

侯嘉兒承認,在金錢流管理他犯了不少錯誤,不僅之前因為太貪心、太無知,在股市痛賠,也花太多錢購買儲蓄型保單,造成財富累積速度過慢。原本計畫最晚在三十五歲買房的他,延後至三十七歲,連帶也使婚期延後,一度造成未婚妻的不諒解。幸好,大方向是正確的,仍使侯嘉兒能穩健地邁向自己設定的軌道。

好樂迪前財務長、現為財經部落格作家的郭恭克說:「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甚至三錯四錯,仍死不悔改,那人生就一定NG了!」前述李仁雄就是因為一錯再錯,買錯第一棟房子,第二棟房子仍重蹈覆轍;並接連踩進四輛中古車的錢坑,終於使自己身心俱疲、口袋空空,徒留對未來的惶恐。侯嘉兒雖然犯過錯,卻懸崖勒馬,斷然停損,留得青山,力圖再起。

你要過哪一種人生?沒有人能替你決定,決定權在你手上的兩根操縱桿。你對時間流與金錢流的操縱動作與技巧,不僅決定你是往富走,還是往窮走,更決定你能不能打造自己的退休俸,過一流的人生。

想要擁有「終身俸」

年輕人須先克服六大財務焦慮

焦慮1

賺太少

社會新鮮人起薪倒退回14年前水準。

焦慮2

賺太慢

過去10年來,平均薪資成長不到1成。

焦慮3

過勞焦慮

企業用人精簡,責任制使工時拉長。

焦慮4

買不起房

房地產價格高不可攀。

焦慮5

怕虧錢

貨幣發行氾濫,政府債務危機警報頻傳。

焦慮6

錢不知

放哪裡好

低利率、投資工具琳琅滿目,資訊爆炸。

打造富足退休生活

時間流與金錢流管理的「二流」新主張,決定你是財富的贏家或輸家

財富輸家李仁雄

時間流管理

每天通勤時間2小時,身心俱疲,時間被切割、浪費。周末大都出遊或採購。

金錢流管理

收入來源薪資占100%,全部流向生活、車子、相機與音響的支出。遇到突發性大筆支出時,入不敷出,還需靠銀行借貸周轉。

結果

入不敷出,退休僅能依賴政府退休金,但未來可能每年少領三到四千元。

財富贏家侯嘉兒

時間流管理

每天通勤僅花不到1小時,晚上下班後到電腦補習班上課充電。周末接外包案子,增加第二份收入之餘,又能磨練專業技能。

金錢流管理

收入來源薪資占80%,業外收入占20%,每月存下4萬元,一半繳儲蓄險(一張保單已到期,轉為繳房貸),一半做股票投資。

結果

每月投資2萬元

36~45歲年報酬率15%,累計557萬元46~55歲年報酬率6%,累計1345萬元56~60歲年報酬率4%,累計1931萬元61歲後只要年報酬率3%,每月可領4.8萬元「終身俸」往窮走 往富走的關鍵72分鐘有錢人每天少上網(臉書)打電玩26分鐘、多閱讀46分鐘,每天的這72分鐘,可能決定你的財富格局《今周刊》「二流新主張」問卷調查結果

每周運動次數

一般組 富裕組

1.7次 2.8次

每天花在閱讀時間

一般組 富裕組

40.8分鐘 86.4分鐘

每天花在臉書時間

一般組 富裕組

81.6分鐘 76.2分鐘

每天工作時數

一般組 富裕組

9.15小時 9.3小時每天花在打電玩或網路遊戲時間

一般組 富裕組

51.6分鐘 31分鐘

每年閱讀投資理財書籍本數

一般組 富裕組

1.56本 3.59本

兩種主要理財投資工具(可複選)

一般組 富裕組

銀行存款(83.6%)基金(46%) 股票(61.7%)

存款(46.9%)

說明:

1.一般組指淨資產200萬元以下族群,富裕指組淨資產500萬元以上族群。

2.調查委由波仕特市調公司進行,網路問卷及實體問卷,受訪者為24~40歲的職場人士。

3.回收期間為2012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有效樣本1213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為正負2.81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3

海底撈淪為二流公司危機:硬服務 單業態 封閉組織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9/148647.html

i黑馬註:海底撈已經變身體驗的代名詞,只要涉及體驗的任何一個環節,海底撈都不甘於在嘗試新元素上放慢腳步。但是,海底撈這家中國餐飲的標桿型公司,存在著淪為一家二流公司的危險。

\首先得恭喜海底撈。這家公司剛剛獲得”2014中國最佳創新公司50強”。這個獎是我很喜歡且尊敬的《快公司》雜誌頒發的。

海底撈獲得的頒獎詞如下:“海底撈已經變身體驗的代名詞,只要涉及體驗的任何一個環節,海底撈都不甘於在嘗試新元素上放慢腳步。如果有一天,海底撈變成體驗的代名詞,我們絕對不應該感到奇怪。”

從黃鐵鷹先生的《海底撈你學不會》,到雷軍先生聲稱:小米是在向同仁堂和海底撈學習。再到《快公司》的不吝贊譽:海底撈在消費群、商界、媒體圈一向有著好口碑,而且聲譽日隆。

但在這個時刻,我卻看到一些跡象:海底撈這家中國餐飲的標桿型公司,存在著淪為一家二流公司的危險。

希望我烏鴉嘴發出的些許噪音,海底撈能聽得見。

1、伺候式服務,有未來嗎?

海底撈一直以極致的服務見長:不僅有員工能夠提供的幾近變態的服務體貼度,還有美甲、擦鞋、打印照片等組成的服務豐富度,這些都是其首創的,正是這些“感動中國”級別的服務成就了海底撈的聲名,但是也將海底撈符號化、臉譜化、定型化了。

在60、70人群是其消費主力人群時,這樣的服務廣受歡迎。但是客群正在以較快的速度向新生代遷移,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我們發現新生代人群需要的不只是感動,而且要機動。有時候,低姿態的服務如果過多,反而成了冗余和浪費,而且有時候海底撈提供的服務還具有一定的侵略性,甚至侵犯到客人的隱私空間,海底撈在美國就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

海底撈的服務還處於“硬服務”階段,這時候的服務盯的是細節的極致、服務的一致。但卻忽視了個性化消費群體的需求。

我們看到:餐飲業的服務正在向“軟服務”遞進,伺候式的服務在弱化,玩伴式的服務在崛起。

未來,人們光顧一家餐廳,很可能不再只是因為服務體貼,反而是因為興趣相同、氣味相投、或者價值觀趨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客群更叠呈現的趨勢變化,值得海底撈認真關註。

2、單一化業態,有未來嗎?

目前海底撈還堅守一個品牌“海底撈”,堅守一個品類“火鍋”。從A面解讀,可以詮釋為“專註”和“聚焦”,但是從B面看,看到的則是“風險”和“脆弱”。

眾所周知,餐飲業是一個不可能產生壟斷巨頭的行業,不要說壟斷行業,甚至壟斷一個品類都難。這就決定,堅守一個品類的結果就是,你的優勢會逐漸被市場新進者蠶食。

2013年,火鍋是中國餐飲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業態。由於對廚師的依賴度低、標準化程度高、毛利率誘人,火鍋成為很多餐飲創業者的首選。全國幾十個城市上演“戰鍋時代”,北京、成都、杭州、南京、鄭州都是殺得人仰馬翻。

統計數據顯示:僅僅用了半年時間,鄭州市場的火鍋店總數就由1700家,上漲到了4000家。這些新開火鍋店,或多或少地都參照了海底撈的服務特色,同時又在空間設計、互動體驗、宣傳攻勢進行了創新,這都導致,海底撈長期積累的口碑優勢,被這些螞蟻般的競爭對手悄悄蠶食。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並非危言聳聽。

在不少城市我們都能看到地頭蛇在氣勢上蓋過了強龍,例如在鄭州,巴奴火鍋的排隊現象和消費者認知就壓過了海底撈一頭。這種局面,在成都、重慶、杭州也都有上演。

在海底撈的優勢領域里,不斷有創新成果湧現:呷浦呷浦就在小火鍋細分市場上異軍突起,剛剛在香港上市。在海底撈首創的火鍋外賣市場上,最近也出現了像“來一火”這樣的新軍,而且一出手就得到了VC的千萬級註資。

不只如此,如今連外婆家都推出了火鍋品牌“鍋小二”,賣煎餅果子的黃太吉都推出了火鍋品牌“大黃蜂”。

創業新兵大軍壓境、餐飲同行跨界劫掠,“專註”火鍋的海底撈可謂腹背受敵。

再說說品牌。同列國內一線餐飲品牌的外婆家、小南國都已經開始構建自己的品牌矩陣,而海底撈卻還在奉行單兵作戰。

外婆家目前旗下已經擁有火鍋品牌“鍋小二”、面食品牌“三千尺”、烤魚品牌“爐魚”、烤肉品牌“動手吧”、泰國菜品牌“吳哥窟”、杭州料理品牌“鴨爸”、合作品牌“uncle5”等10幾個副牌。

外婆家,在品牌布局能力和業態卡位能力,已經呈現出了霸主之氣。這既構築了外婆家的品牌護城河,也是其多兵種部隊作戰的開始。

小南國近兩年也開始打造“小小南國”、“南小館”等副牌,逐步豐富在不同客單價線路上的占位,同時也通過收購吉樂福等品牌布局高端外賣等業態。

就連一些區域性品牌也已經開始走多牌路線,總部鄭州的阿五美食,就推出了高端品牌“中和會”、快時尚品牌“廚鄉美食”、早餐品牌“阿五包子鋪”,甚至在夏季還有連鎖型的“阿五夜市”。

相比而言,具有強大品牌號召力和輻射力的海底撈,卻偏於保守。但是保守並非意味著更安全,反而有可能更危險:在食品安全事件防不勝防的今天,單一業態+單一品牌,一旦出了問題,公司就有可能遭遇毀滅性打擊,最近海底撈爆出的勾兌骨頭湯時間,就已經顯露了風險。

3、封閉化組織,有未來嗎?

任何一個餐飲企業,想要保持極致的伺候式服務,勢必要對員工進行持續的強化培訓和理念灌輸,這一方面要求員工不能有太高的學歷素養,一方面也要求公司有較為封閉的組織結構。

海底撈也自然符合這些特征。海底撈的創始團隊,是以川籍員工為主的,這些人忠誠、耐勞,在經歷了若幹年的打拼後,很多人已經身居高層。但是這種頗具地域化和兄弟化色彩的團隊,可能會造成其他高管的融合難題。

同時海底撈因為堅守單一品牌和單一業態,公司內部的職場上升通道很少,這就會造成:人才難以引進,優秀員工難以有機會獨擋一面。

這一點,我深有感受,當年我從內地去南方日報報業集團上班時,最大的感慨就是:南方報業與內地報業集團最大的不同是:其在業務線和管理線上,都提供了足夠多的上升通道和轉崗機會。

外婆家有10幾個品牌及業態,所以就可以培養出10幾個總經理,幾百個店長,數以千計的專業人才。

而海底撈則很難。公司總部的崗位畢竟有限,人才得到鍛煉的機會也有限。當平行的坑較多時,蘿蔔才有內部挪窩的機會。

其實企業競爭比拼到最後,就是人才的比拼,誰能吸引人才、培養人才、激勵人才,誰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笑得從容和持續。

外婆家的創始人吳國平,在今年10月份選擇了退休,將接力棒交給了80後的裘曉華,這就是人才梯隊成型和人才儲備充足的明證。

海底撈的人才梯隊目前還不具備能見度,這或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一點感想

海底撈是一個超一流的餐飲品牌,但海底撈公司或許正在淪為一家二流公司。

一個組織的基業長青,不是靠一招鮮和一代人就能承載的,如果盲目自信,就如秦始皇求長生藥,是一樣的可笑。

真正的基業長青,是主動開放、是擁抱變化、是主動孵化、是代際傳承。就像蒲公英,讓種子隨風散播,落地開花。

我買的第一部手機是諾基亞的,當時他如日中天,我沒想到它到今天混到連小米的地位都不如。

諾基亞曾經是絕對的一流品牌,但今天的諾基亞算是幾流公司呢?


大學聯姻搶快 頂尖學府恐變二流 看準教育部80億整併經費,先併先贏!

2016-02-29  TCW

一紙計畫聲明稿,為台灣頂尖大學合併開第一槍,為提高排名、拿更多資金補助背後,有目標的經營,才是關鍵。

你的母校還在嗎?

日前,台灣科技大學與政治大學一紙計畫將合併的聲明稿,震撼高等教育現場。

據了解,雙方已經啟動「院長級」會議溝通,若兩校「合併」,將是台灣頂尖大學第一宗。擁有近九十年歷史(從中央黨務學校時期算起)的政大,光校友就超過百萬人以上,本身是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專任教授、也是政大校友的林東清笑言:「我的母校不見了!」企業購併有成敗要件,那學校呢?對於教企業購併的教授來說,當自己服務的大學「合併」了,他們是如何評估這些案子的成敗機率?

論執行:難度比企業還高

15年合併案至今仍無共識「如果從企業購併角度來看,為了提高競爭力、排名和降低成本,學校(企業)合併兩者目的其實是一樣的,」林東清說。然而,這些學校合併成功機率,難度卻遠比企業高。「企業有市場決定競爭力,只要股東通過就能成行;但高教沒有自由市場,需要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教授、行政人員和學生等)有共識,才能走下去,」一位台大商學院老師分析。

單想執行面就面臨三個難關。一,若台科大和政大真想合併,現在前者由技職司管轄、後者由高教司管轄,政策勢必需要修改才過關;其次,改變校名就是問題。

最後,私人企業合併不外乎為了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合併後可以大刀闊斧削減重複人力,但對國立大學而言,「總不可能資遣公務人員吧!要降低成本根本不可能。」林東清表示,這是大學合併效益難顯的原因。

「想像力大於執行力;萬一不小心沒執行好,只會變成第二流、甚至第三流(學校);要不就是很輕的合併,例如互相選課等等而已,沒辦法真正做到資源整合。」林東清觀察,以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一案為例,就談了超過十五年,至今依然沒有定局,從決定校名到校友共識,都困難重重。

過去,合併國立大學也有成功案例,如屏東教育大學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改名為屏東大學,但原因多是中南部缺乏生源(學生數),且同為規模較小學校。

「樂觀其成,但執行面很困難!」我們訪問十位左右教授,他們也都給予類似評估。

論綜效:未必有助競爭力

無具體策略只能美化排名

執行難度高,本就是企業合併必經的過程。關鍵點是,校園追求合併的「綜效」思考:拿到更多教育部的經費贊助,是否是對學生、對所有利害關係人是最好的綜效?

時間拉回到二○一一年,教育部為鼓勵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提出「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台大拿了三十億元經費,以社會人文科學聞名的政大只有三億元。看似是經費差距,但五年下來,成了「台成清交」獨大局面。

翻開二○一五年台灣高等學院在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的亞洲大學排名。台、成、清、交都在四十名內,台科大第四十五名,政大在百名之外,對於政大校長周行一而言,當然心急如焚。

「國際排名中有一塊比較的是論文數,而理工科系產出論文數多,排名自然往前。」一位政大商學院老師指出,不是政大沒競爭力,其見長的是社會人文學科,但缺乏如台成清交等醫學、理工學院等資源。因此,就購併術語來說,要求完整性以提高競爭力,政大自然找上互補性強的台科大,「也符合企業購併所希冀,希望提升競爭力。」玩味的是,明年「後頂大計畫」啟動,針對未來五年高教發展,教育部提出五年近千億元預算構想,新增「研究基地」、「大學合併聯盟」等預算。教育部希冀未來七年,要推八到十二所公立大學合併,其中鼓勵合併與退場經費就達八十億元,約是全台國小營養午餐補助預算的兩倍。這就是為何此刻大學急著喊出「合併」聲音關鍵:先併先贏!

但,這對校園長期經營真的是好事嗎?

現在,歐洲大學也興起大學合併風潮,例如倫敦大學學院合併了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歐洲地區已有近百件大學合併案。《金融時報》直指,除製造出「超級大學」外,只是「在排名榜單上數字好看一點。」另以美國為例,包含麻省理工學院、哈佛等名校皆以特色見長,也無合併風起。

如果,現在各所大學的合併行動只是為了更多資金補助,這就像是企業為了帳面數字更漂亮,而去做合併,希望吸引股市資金青睞。然而,合併永遠都只是手段,並非目的。

最終,我們的校園要思考的是,我們到底想走到哪裡去,可成為頂尖的策略是什麼?若想不清楚這點,這些合併行為,只會淪為無意義的行動,造成內部龐大溝通成本,還可能讓大家的母校失去特色,從一流變二流!

【延伸閱讀】你的母校正和誰「相親中」?—目前研議合併的大專院校

●北部

學校:政治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兩校發聯合聲明研議合併

學校:台灣師範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傾向合作不合併

學校:台灣大學

合併對象:台北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沒有明確時間表

學校:陽明大學

合併對象:交通大學

目前進度:已談逾15年,未定

學校:清華大學

合併對象:新竹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中部

學校:台中教育大學

合併對象:勤益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併為台中大學,未定

●南部

學校:成功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藝術大學

目前進度:南藝大反對,待議

學校:台南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護理專科學校目前進度:4年前提規畫,未定

學校:中山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學校:高雄科技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或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東部

學校:台東大學

合併對象:台東專科學校

目前進度:研議中

註:教育部政策為萬人學生數以下國立大學朝「公公併」進行;萬人以下大專院校約占6成4比率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整理:黃亞琪

撰文者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393

一流人才 二流環境 三流心態

2016-07-11  TWM

台灣一流數位人才再蹉跎五年,競爭力將下降;二流環境則是政治犧牲經濟的代價;三流心態就是當政府還在喊「亞洲矽谷」,泰國「數位經部」、菲國「電子計票」早就超前進度。

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泛指一切以數位技術為基礎,包括了生產類、服務類經濟活動,以及政府施政平台的數位化。這方面,台灣目前還能夠湊出一流的人才,但再蹉跎五年,台灣就只會剩下二流人才,因為現在的一流人才不是被搶走就是被超越。

但就算競爭壽命只剩下五年,台灣的一流人才卻還被置放在二流的環境中,遭受三流心態的箝制。在數位經濟上,除非台灣出現爆發式的翻轉,否則我們幾乎已經可以說 「Bye-Bye Taiwan」;許多台灣人過去認為的「落後國家」,都只能用蔑視的眼光看台灣的數位經濟,因為台灣從五樓爬到八樓花了二十年還爬不到,而別人只花了十年就由二樓爬到了十樓。

二流的環境,主要指得是台灣「以政治為本」而荒廢了二十年經濟之下的立法環境,還有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能晚一天就晚一天開放」的抗拒。二流環境下的薪資待遇雖然低,但這不是「數位人」力拚上游的障礙,看不到希望才是。

三流的心態,指的是「老人心態」,但別誤會了,老人心態不一定和年齡有直接關係;在面對全球來勢洶洶的數位經濟挑戰下,台灣還有不少七十歲的老頑童,也有不少二、三十多歲的小老頭。三流的心態,三十年前也許就是當時的一流心態,但舊情綿綿得死抱不放,不管年紀多大多小,抱到現在就是三流的老人心態。例如,現在還有人在懷念「亞洲四小龍」,渾然不知今天如果真的還有四小龍,那是泰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

因此,當聽到台灣的「遠景」是「亞洲矽谷」、「智慧城市」時,我們應該頭皮發麻,因為那是一種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後多少的「亞洲X中中心」式的老人心態。

就在過去幾十天之內,我們看到了泰國政府成立「數位經濟部」,計畫五年之內用FinTech改造金融體系;愛沙尼亞快馬加鞭打造數位經濟基礎建設,菲律賓成功實施跨七千島嶼的電子計票,白宮宣布美國將進入全面AI化時代,包括公共行政。

世界在跑,台灣在老。一流人才,逐環境而居,而政府心態決定環境。

撰文 / 范 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46

樂香園:二流名牌中國無運行

1 : GS(14)@2012-05-22 00:52:1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21/163542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03

外交顧問班底「只屬二流」

1 : GS(14)@2016-03-28 14:14:24

【輔政困難】特朗普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再披露多三名外交顧問,連同上周之前公佈的五人,大部份卻是軍人出身,而非外交官或學者。更弊的是,除了曾在1993年索馬里中吃了大虧的退休美軍特種部隊少將哈勒爾,其他人知名度甚低,在用Google搜尋都找不到很多資料。被指班底薄弱,特朗普歸咎於一流的專家,都被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和霍士電視台合約綁死。



專家怕英名盡喪


曾任前總統喬治布殊和克林頓顧問的杜克大學政治教授菲弗,直指特朗普的班底只屬二流,認為他在找人輔政出現困難。美國企業研究院副主席普萊特卡相信,外交界裏有頭有面的人都不願加入特朗普陣營,因為恐怕他日常常要為特朗普的爭議性政策解畫,導致一世英名盡喪。外交界有這個擔憂並非杞人憂天,事關曾自言頭號外交顧問就是自己的特朗普,其實對國際事務認識不深,他向《紐約時報》坦承,該報就是他外交政策的資訊來源之一。對於美國核武庫,他的知識更是來自家族中曾在麻省理工工作的叔叔約翰特朗普,而且還停留在冷戰時迷戀大當量的核武思維,對恐怖分子追求小型核彈不屑一顧。美國《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28/195472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6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