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廣國際連線嘉賓,江蘇電視臺財經評論嘉賓,反錘聯盟發起人,微博號@互聯網分析師於斌,微信個人號117821818,公眾號jrxwzx、qiaozhong1206,歡迎交流互動。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作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168
本文作者系浦發銀行分析師曹陽,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要點:
- 我們認為隨著對外貿易結構調整、國內經濟轉型推進,未來貿易國別會進一步多元化,同時實現出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進口從工業品轉向消費品的轉變。
- 首先,從出口來看,盡管各國增長滯緩,但中國出口占全球的份額依然穩步提升,出口的國別結構也出現較明顯變化。我們傾向於認為中國、美國間“生產—消費國”的貿易模式正在弱化,但中國領導人推行的新一輪貿易外交的正向拉動效應正在增強,這將在較長時間支撐出口增長。
- 其次,從進口來看,中國的貿易結構正在發生改變,這主要反映國內經濟轉型影響。
- 最後,預計中國仍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一定貿易盈余。結合以上,預計中國在未來數年仍將維持2%以上的貿易盈余。
- 我們預計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是對內促進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對外推進經濟外交戰略的重要一環,未來的經濟、政治意義無疑也將是深遠的。
全球經濟放緩、發達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對中國對外貿易的沖擊似乎不大。雖然全球PMI綜合指數在達到6月55.4的高點後一路下滑至54.9,美國的貿易逆差自08年中期的659億美元不斷收窄至目前的400億美元,但中國出口增速在1季度後延續回升,9月出口增長15.3%,二季度的貿易盈余總額高達1280億美元。我們認為隨著對外貿易結構調整、國內經濟轉型推進,未來貿易國別會進一步多元化,同時實現出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進口從工業品轉向消費品的轉變。
應該說,2008年“次貸危機”後,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增加了中國對外貿易壓力。比如美國在制造業回流、國內儲蓄率從2.7%的低點回升至目前的5.4%,兩個因素促使美國企業、居民的對外需求下降,期間貿易逆差從06年占GDP的6.2%大幅收窄至目前的3.1%,又如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倡導TPP,制定的新貿易規則也對中國出口施加了新的壁壘,此外人民幣持續升值,帶來實際匯率走高也對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有負面沖擊。期間中國出口增長中樞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移,從08年的20%的高增長回落到10%以內,但向前看,我們認為中國出口仍將維持在5%以上正增長,而進、出口貿易的結構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
首先,從出口來看,盡管各國增長滯緩,但中國出口占全球的份額依然穩步提升,出口的國別結構也出現較明顯的變化。在12、13年、全球出口的平均增長僅為1.5%,但中國同期增速接近8%,這意味著中國出口全球占比持續上漲,在2013年達到12%。從貿易國別占比來看,主要呈現幾個特點:
第一,中國出口東盟的份額從8%上升至11.3%;
第二,歐元區的出口在經歷下滑後,在13年6月達到低點後出現了1個百分點反彈,達到16.1%;
第三,盡管美國經濟複蘇較快,但“再平衡”確實在發生,出口美國占比從06年最高點下滑了5個百分點,至17%。
我們傾向於認為中國、美國間“生產—消費國”的貿易模式正在弱化,但中國領導人推行的新一輪貿易外交的正向拉動效應正在增強,這將在較長時間支撐中國出口增長。2013年後,根據習近平主席“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我國增加了東盟、“金磚國家”,以及與俄羅斯、中歐、中亞、中東、南亞等國家在交通基建、能源和資源等方面合作、李克強總理在非洲、東南亞和歐洲等地也多次推行“高鐵外交”。
我們觀察到以人均GDP來看,新興市場增長依然較快。13年東南亞的越南、印度、印尼的增長在3—4%,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的增速則達到8%,購買力的提升使這些國家對外貿易需求提高,同時貿易壁壘的消除,也使貿易創造效應較為明顯,這些均拓寬了我國對外的貿易易合作空間,也有助提高國內產能利用,促進機械設備、高新技術類產品的出口。
其次,從進口來看,中國的貿易結構正在發生改變,這主要反映國內經濟轉型影響。2008年後,中國商品進口經歷了從工業品為主到農產品和高技術類商品並重的變化。以08年底的定基數據來看,14年的9月工業金屬和原材料進口增長了72%,成品油下降了15%,同期糧食、飛機和汽車的進口分別增加1.18、1.8和2.95倍。我們理解這種變化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投資驅動型增長見頂,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中樞從20%下移,預計2013年固定資本形成占GDP的比例的48%將成為歷史高點,產能過剩和需求低迷導致銅、鐵、氧化鋁等大宗商品原材料需求趨勢性下降;
其二,中國在推行新型城市化過程中,非農就業人口的減少和低端勞動力成本提高同時發生,加上國內耕地稀缺使中國農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因此近年來中國進口大豆、玉米等農產品數量均大幅增加,整體糧食進口量占產量比重達到14%,相比08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
其三,海外飛機、汽車等高技術產品的進口增長在於政府扶持和富裕階級擴張的兩個因素驅動。在政府層面,李克強總理在出訪歐洲中,促進電動汽車、航空航天等制造業的貿易合作,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在國內需求層面,人均收入提高帶動中高端的進口消費快速增長。
根據瑞士信貸統計,2000年到2013年間中國人均財富從5700美元上升至2.2萬美元,以美元衡量的百萬富翁有112萬人,由此對海外民用直升機、遊艇豪車、高檔服裝等的需求增加。
最後,預計中國仍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一定貿易盈余。第一,中國出口產品的比較優勢仍將維持,可能的原因在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出口企業的毛利率依然較高,價格優勢大,以上市公司中出口收入占比達20%的182家企業來看,汽車、零部件行業、資本品、原材料等行業的毛利率均在20%以上;
其二,盡管印尼、印度、越南等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為中國的50%左右,但國內高素質的勞動力、穩定的商務環境和完備的基礎設施使中國產品仍有優勢;
其三,從價格因素來看,人民幣匯率結束趨勢性升值,匯率雙邊波動增加會減緩國際競爭力的削弱;
第二,我們理解國內的進口擴張放緩可能是繼續性的:
一方面,隨著中國上遊企業去產能的延續,對大宗原材料需求延續下降,而在2012年礦產品的進口占比高達17%,另一方面,由於需求偏好轉換需要時間,海外消費品的進口增長短期擴張有限。結合以上,我們預計中國在未來數年仍將維持2%以上的貿易盈余。
我們預計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是對內促進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對外推進經濟外交戰略的重要一環,未來的經濟、政治意義無疑也將是深遠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為香港新城數碼財經臺主持人陶沙,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文章亦刊登於微信公眾號:點金面對面(公共賬號mfd-11)
剛過去的萬聖節,香港警方指控一名前美銀美林的雇員Rurik Jutting,在其住所謀殺了兩名女性,隨著媒體披露出越來越多的細節,案情的震驚程度也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根據媒體報導和LinkedIn數據,Rurik Jutting畢業於劍橋,曾經在倫敦的美銀美林和巴克萊工作過,在去年夏天剛剛被外派來香港,於結構化股權部門任交易員。
香港本身是一個犯罪率很低的城市,除了謀殺案本身外,Jutting的背景也是引發震驚的點。為什麽一個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金融才俊,會做出這樣震驚世人的罪行?是工作壓力過大令他如此發泄?還是個人本身有精神問題?為什麽他的前任雇主沒有發現任何雇員的任何異常?
首先,金融圈的工作壓力都大,但有多少人因為壓力大就去殺人放火了呢?所以不能用投行的壓力來簡單標簽事件性質,個別黑天鵝事件不代表整體情況。其次,精神問題和智力、工作能力不一定相關,希特勒都能當上一國元首那麽久。
但是Jutting在美銀美林工作了近四年,需要問的問題是,美銀美林這樣的一線金融機構對雇員是做的怎樣的背景調查?犯罪記錄,教育背景,工作經歷,藥物濫用歷史有沒有徹底調查清楚?從倫敦被外派來香港後,犯罪嫌疑人在工作上有沒有異常表現?他的老板、公司人力資源有沒有發現?
美銀美林對以上問題拒絕做出置評。
剔除Jutting的黑天鵝事件後,交易員的工作到底有多大壓力呢?
首先行業細分,交易員可分為賣方交易員和買方交易員。
賣方交易員大致可以分為做市交易員和自營交易員兩種。前者執行較多、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小,主要靠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交易賺取一定的價差和傭金,交易的不是自己的錢;後者用賣方公司提供的資金來交易,類似買方交易員,但隨著監管法律的嚴格,投行旗下的自營交易員越來越少。
買方交易員,交易的都是基金的錢,主要靠自己在市場中尋找機會來獲取利益,不會被人告知一定要交易,自己承擔全部的風險,交易員多為quant trader或者execution trader,前者需要編程和策略,後者主要是執行基金經理的指令。
在賣方交易員眼中,他們覺得自己比其它金融人士的智商更高,是整個銀行主要的收入來源,是金融產業的核心,自負程度和自己交易種類的難易程度成正比。
即使是一個剛入職的交易員,交易時段都能對sales和operation發號指令;而剛入職IBD的banker呢,只能接受associate、vp等的指令,還得費心費力討好客戶。工作時間,交易員再早也只要七點上班,市場休市就下班,雙休日也不用拿命去加班;而IBD第一年,一周120個小時那可是家常便飯,沒啥生活。再說model,交易員最煩IBD的人說自己會做model,他們認為自己使用的是高深數學,IBD僅僅是些四則運算,差距不是一條街。所以不難理解,交易員心中那份認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自負感。
並且交易員的這份自負程度還會和自己交易的難易成正比,不管股票、債券、外匯還是大宗商品,公式如下:derivatives>quant trading> flow。聽起來非常的複雜,但賣方交易員最主要其實做的只有兩件事:定價(price)和對沖風險(hedge)。
以最難的結構性產品交易員一天的交易為例,因為他們不用給市場提供流動性,所以可以不用大早七點就去交易,大概八點、八點半到辦公室就好,看看隔夜市場變化對自己帳簿上已有交易的變化,如果有客戶來詢價,就去給產品做一個定價,然後交給銷售和客戶溝通。
接著就要開始為自己的trade book做風控管理,對沖風險。一些簡單的產品可以完全對沖掉風險,複雜一些的產品可能就需要做一些動態對沖(dynamic hedging);雖然有些產品的風險當天可以完全對沖掉,但交易員亦會根據自己的觀點決定會否將倉位持倉過夜,承擔一定的風險。
賣方交易員平時的工作壓力還屬可控,最大的壓力在於要完成每年的budget,因為監管的原因,大多數的賣方交易員並不能自營交易,所以需要客戶多交易才能完成年度目標。因此如果碰到市場波動低,客戶不願意交易的話,就必須抓破腦袋,找找市場上可能有的機會,push給客戶。
對做不了自營盤,只能做client flow的交易員說,市場可能沒有那麽興奮,碰到一些客戶都集體放大假的時候,工作是有些重複和無聊的,有一些desk根本也不賺錢,但是為了幫助公司別的desk更好的賺錢,也必須堅持著。好處就是至少hour不錯。
再到買方交易員。以quant trader為例,和賣方分析員的hour可能差不多,但也會更加自由些,業績取決於自己在市場中花的力氣。錢是自己的,策略也是自己的,不用為客戶交易,最大的特點就是比較自由,想交易什麽就交易什麽,想幾點走就幾點走,只要你賺到錢。
但是也沒有交易員能夠完全離開市場,比如在紐約交易時段,團隊中有人需要你幫他做件事,那肯定得做,不然等你的策略需要人幫忙、被拒絕的時候,就太晚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從招聘人才的角度,一個交易員所需要擁有的特質包括反應力,直覺悟性,恰到好處的自信,專註力,聰明。但區別一個交易員和優秀的交易員,主要就是悟性,聰慧程度和對交易的熱愛程度。
說到底,交易員的工作也是一份工作,頭上光環的下降可能比工作壓力本身帶給交易員的心理落差會更大。前文分析過的交易員心理,大多數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也有人觀察出來,交易員的裝逼水平可能更甚於sales。
比如,上班一般就是剪裁精良的西裝,襯衫一定要有袖口,還要繡上名字縮寫(當然一些買方交易員的形象可能相對不羈),下了班的話,牛仔褲要顯身材,polo衫的領子一定要豎起來,並且墨鏡一定是標配。
在個人生活上,好一點的表現形式,喝酒,把妹,健身,吃,旅行,不好的表現形式就是黃賭毒了。有交易員說因為工作壓力大,所以下了班需要喝酒、娛樂活動來發泄下;也有交易員說,沒那麽外向的性格,還是回家做個安靜的美男子就好;還有的說,下了班就不談市場,看看落日、吹吹風,不要浪費了美景。
所以,剔除開頭的黑天鵝交易員,你覺得他們的壓力有多大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
對於一畢業就「學以致用」上班多年的專欄作家米果來說,自己也曾被「上班」帶來的厭倦感糾纏,休假、留職停薪出國進修,甚至是跳槽、轉行,各種積極的「掙扎」她都嘗試過,卻也漸漸發現,自己只是在期待遙遠的「安穩退休」。 十四年前,在一場辦公室內的激烈爭吵後,米果驟然產生一個念頭:「我要提升過去因為貪圖安穩收入而消減的戰鬥力,我不要排在公司僵化的制度後方等待,我要拿著自己的旗子,打開門,衝出去,插在自己想要占領的城池!」二○○○年,她離開了網路媒體公司,選擇成為自由工作的專職作家。 大學就讀保險學系的米果,出社會先進保險公司上班,她回想:「那時候的保險業,幾乎是從手工作業升級到電腦作業的痛苦期,我算是在學校有受過電腦程式訓練的『新人類』,在那個年代,確實是一項優勢。」那是有些資深主管會排斥在桌上擺放電腦的年代,熟稔電腦化作業的米果,後來還因此被外商保險同業挖角。 一九九九年,為了不讓自己後悔,她毅然離開待了十二年的保險業,轉任財經雜誌編輯。在平面媒體就職的階段,已經是網路非常發達的時期,編輯流程全是網路作業,最時髦的報導主題脫離不了行動通訊,「網路下單買股票也很新鮮,都可以做成雜誌的一大單元。」又過一段時間,網際網路飛速普及,不再只是人們討論的話題,更是人人可發表自我的平台。米果離開職場後埋首筆耕,現在靠著專欄邀稿的收入清淡過生活;一邊寫書的她,也在自己的部落格發表文章,讓她知名度大開的幾篇時事評論,全都見證了網路驚人的傳播力量。 當然,「米果」這塊招牌除了讓讀者聯想到她的犀利文字之外,她同時也很注重自己在「文字出版圈」的聲譽,她疾呼:「親愛的朋友們,自由工作者可不是自由到發懶的程度啊!」長期向米果邀稿的《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指出:「米果的作品不僅質量俱佳,而且固定準時交稿,這點相當不容易,她絕對是最受所有編輯歡迎的作者。」此外,米果擅長的領域廣泛,女性雜誌、棒球雜誌、文學月刊等都曾向她邀稿,她的文風可以形容為「剛柔並濟」。 曾擔任雜誌編輯的米果,最厭惡遇到拖稿行為,立場交換後,她不但自我警惕,也從中發現,「已經允諾的稿子最好能夠提前,提前交稿獲得的讚美與好口碑,就是未來繼續合作的籌碼。」即使是剛轉換為自由工作者初期,稿約量少,她也給自己訂下寫作計畫,讓自己保持競爭力。「我的某些長篇小說就是在這樣的閒暇期『孵出來』的,起碼金錢收入減少時,精神層面的成就適時填補。」「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工作,獲得三倍的報酬。」米果說得很有氣魄,雖然還沒達成,但這始終是她心中最理想的目標。 為自己工作十四年,她覺得,無論是「賺收入」或是「賺薪水」,一定要具備的能力,就是「交到我手上一定可以讓人滿意」,她的這份自信就像她的文字一樣鏗鏘有力。 米果 出生:1964年╱現職:作家╱經歷:編輯、保險業核保人員╱學歷:淡江大學保險學系╱成績:不上班14年賺到自由她如何搞定新形態工作? 1.訂定心中價值排序:「我想要過愉快的日子,不必很有錢,可以過清淡的日子就好了,可以不必緊張也不用發脾氣。」2.自由生活,自律作息,自主工作。 3.累積合作班底,建立默契。 |
本文作者為香港新城數碼財經臺主持人陶沙,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文章亦刊登於微信公眾號:點金面對面(公共賬號mfd-11)
昨天寫了交易員的工作生活後,收到一位買方分析師傲嬌的留言:“我們每天是街上最累的,動腦最多的,take risk最多的,知識豐富又不裝逼,是居家旅行必備,求報導。”
賣方(投行)分析師主要靠體力,買方(基金)分析師主要靠腦力,所謂記得住數據,評得了宏觀,推的了股票,背的起黑鍋。買方分析師的核心工作是向基金經理推好股票,給出了投資建議如果未被基金經理采納,但股票又漲了,基金經理可能會怪你推的不夠堅定,分析員也為此背了黑鍋。
為了推好股票,分析師們平時的工作上需要又快又準地收集好數據,綜合信息做出判斷,再得出自己的判斷,如果能做到六成的hit rate就算是不錯的表現了。
這得首先早起上班,每個買方風格不同,不過基本大家都會在開盤前坐下,一般七點半到八點多就都到了;然後開始瀏覽當天的新聞和研究報告,這些多為賣方分析員整理好,非業績期早上可能二三十封,全天大概得上百封,以了解自己跟蹤的板塊中,有哪些股票可以交易;接著消化下,迅速開內部晨會,然後等待市場開盤,觀察股價表現,有異動的,打電話問問賣方分析師,如果有感興趣的會議,再去聽聽,這樣一直到收市。
間中需要對市場、行業、公司正在發生的事做判斷,做做model,算算估值,看看業績,推測下各種信息已經有多少price in到股價中。比如說跟蹤的公司開始做手遊了,那麽就要看看前景好不好,能不能賺錢,雖然可以找賣方分析師要點數字,但他們的估計不一定準,最後的判斷還是得自己來。
市場收市後,不代表工作結束,一些白天沒空看的研究報告開始看,行業雜誌、金融雜誌、宏觀雜誌都要關註。如果是generalist(什麽都看的分析師),那麽什麽都要了解:大宗商品、利率、外匯,伊波拉病毒、政府大選,自然災害、宏觀經濟、日本政治、歐洲太陽能反傾銷官司、上要能研究女人喜歡什麽化妝品鞋子,下要知道哪款芯片利潤最高。因為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會影響你的倉位。
這是待在辦公室所需要做的事情,買方分析師也需要經常出差,和國內的同行周周出差相比,香港的買方分析師出差的頻率已經算是比較低了。之所以要出差調研,因為有些功課光在辦公室自己琢磨報表,和賣方分析師打電話,是不夠的:比如市場競爭情況怎樣,公司管理層文化是什麽樣的,每只股票個關鍵點不同,也需要不同的調研。
這里specialist(跟蹤固定的版塊)出差差距也是蠻大的。金融股分析師就是跟人行、發改委、金融機構各種高大上的開開會(當然政府部門是完全不需要出來見投資者的,很多都是賣方分析師的安排);房地產分析師就是全國各地看房子,一天換一個城市的緊密行程也是有的;消費股分析師參觀商場、店鋪、代工工廠等;食品飲料那就得去去牧場、生產工廠;再接地氣一點的多在工業類別,什麽看看礦,探探油田,參觀下各種生產線等等。
然後出差回來根據情況寫個note,到底這公司你是喜歡還是討厭,基金經理是買還是賣呢?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風格,大基金一堆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分析師在公司內部的角色有些像賣方分析師;也有緊密聯系式,幾個分析師support一個基金經理,實時討論。關鍵是給出賺錢的策略和股票。
開篇說過分析員還需要背得起黑鍋,對分析員來說,最怕的基金經理類型:比你笨的,比你人品差的,自己沒思想的,以及不賺錢的。因為很多分析員的薪水和基金經理賺錢能力密切相關,能賺錢說明基金經理的市場觀點是正確的,就算是個臭脾氣,也能從基金經理身上學到東西。
因為對買方分析師來說,能夠學到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也是他們為什麽說自己不裝逼的原因之一,保持謙虛的態度,才能和別人多學點。其二,投行裝裝逼可能還有助於拉來生意,但買方分析師要是不踏踏實實幹活,市場很快就會回報你不好的成績。
但是知識豐富又不裝逼也是買方分析師的雙刃劍。很多行業中只要你努力,就會有結果的,比如努力賣煎餅果子的黃太吉,努力創業的馬雲,但是投資這個行業,即使你再努力,也可能落在40%的錯誤中。所以買方分析師也好,基金經理也罷,必須有強大的心理素質,臉皮得厚點,千萬不能有太強的自尊心、不允許自己出錯,不然會在一個倉位上把自己給坑死的。
和交易員不能夠完全離開市場一樣,買方分析師也是同樣,一些職業病包括,什麽是都會拿股票投資做比方,看問題總是具有懷疑精神,喜歡挑毛病。代入生活中,和妹子的感情喜歡看看自己的upside能不能offset downside risk。出去吃飯看到大街小巷都在喝北冰洋,“哎,這渠道鋪的不錯啊,哪家公司,上市沒?”逛個街,“你去看看今年prada的包好看麽,價格怎樣,我得算算毛利率。”“這個感應器,就是某某上市公司做的,他們今年的業績真的是很好啊,我得再加點倉。”“那個護膚品你們女生覺得怎樣,我調研了一圈,覺得很不錯啊,你們竟然還不知道,太out了。”
還有個明顯的職業病是:完全不能停止的對市場的熱情。如果對方也是買方,那可就能不管時間地點愉快的討論股票投資了,晨跑,打遊戲,朋友聚會,brunch,甚至遊樂園,討論的熱烈程度絕對不輸東北二人轉。還有的對著自己約會對象吃飯的時候,滔滔不絕的說了一個多小時的股票後,才突然想起來,“我一直說股票,你會不會覺得無聊”。
最後聽下買方分析師的獨白(筆者為開篇那位傲嬌買方分析師的軟廣):我們整天要考慮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幾乎是把身心都交給了市場,所以請好好珍惜一個陪你吃飯、聊天、邊聽電話會議、壓馬路的分析師吧;周末我們可以一邊陪你一邊看報告。如果你是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姑娘,那找個分析師當男票肯定沒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