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央企提升上繳紅利比例是一項無用的政治決策嗎?
我們一度擔心,央企會把少了的利潤轉嫁給消費者,反而增加民眾負擔。沒想到,它們還有「更妙」的解決辦法。
審計署最近發佈了一系列審計結果公告,公佈了17家央企的財務收支情況。令人吃驚的是,絕大多數央企都存在欺騙投資人的行徑,比如少計利潤,做低股 東收?益。你可能會說,央企內部機構那麼龐大,出現一些財務上的疏漏也是難免的事。但當這些「疏漏」呈現出一種普遍的趨勢時,它的動機就很值得懷疑了。
在被審計署披露的這17家央企中,把利潤做低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在2010年少計的利潤達到27.5億元;此外,招商局、中國 電信、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多家央企也都存在類似情況。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寶鋼,它處於一個週期性很強的行業,公司管理者為了增強政績、潤色財報,反而在 2010年多計了11億元利潤。
如果你知道這個公式:資產=負債+投資者權益,那麼就會知道為什麼很多央企會通過各種手段多計負債,低估資產,因為這都會降低投資人的收益,也就等於把錢留在了公司內部。
這些錢去了哪裡?一些進了小金庫,比如中國電信,用它來充當招待費、培訓費和發放獎金等;有些成了變相的福利,比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為職工墊資購買或建設住房;有些則進了高管的腰包,比如一汽隱瞞披露了部分高管的薪酬,等等。
而一些本應當投入的地方卻被它們忽略,比如,中石化被曝所屬單位的部分油氣運輸管道已經老化,存在安全隱患,幾千公里的管道已經超過20年未被更換,最長的已達37年;還有一些單位的環保項目計了錢卻未投入運營。
這些做法就不僅僅是難以理解的問題了。
公司制度本來就是要為它的股東投資回報服務的,成立董事會的目的也是為了替投資人約束管理層的行為。但在我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了十幾年之後,董 事會代表股東約束「內部人」的機制還是沒有建立起來。央企至今也很難稱其進入現代企業管理之中。就算拋開全民皆為股東的前提,它們中許多已經是公開的上市 公司,這種欺瞞利潤的行為對投資人—當然也包括海外投資人,顯然是不夠公平的。
審計署的結果還暴露出央企的許多管理問題。
其中一些是能力問題,因管理層決策失誤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比如中石油在新疆投資9億多元建設的3個項目,建成後處於停產和半停產狀態,產能及資產未 能有效發揮作用;而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的一些決策也導致了很大損失。有些問題則是腐敗的溫床。比如,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和招商銀行都存在違規發放貸款;中國 電信、中石化、一汽等央企則被指出未按照規定進行採購及項目招標;還有一些央企挪用慈善基金及員工社保費用進行投資、充當管理費。
當民營企業謹小慎微、遵紀守法、對自己前程缺乏信心的時候另一邊說可以拿到政府補貼,又可以以低成本獲得資金、資源的央企給人的感覺反倒是更輕鬆更隨意,不但可以做低利潤減少分紅比例,而且連個人所得稅、增值稅也都逃掉了。
審計署聲稱,此次披露的央企問題有97%的違規行為獲得整改。但如果你記性不錯,應該記得去年審計署也披露了17家央企的審計結果,並有65人因違規而被處理。今年,這一數字增長為87人。
那麼,到了明年,這些大而不倒的傢伙們有可能改過自新嗎?
「小三大戰」自從360將要推出特供機便開始了。兩大公司大佬也不遺餘力的加入了這場口水戰。近日,360董事長周鴻禕在微博上抖出小米每部手機利潤七八百元人民幣更是讓人大跌眼鏡。
周鴻禕透露,小米手機40億美金融資成功。而且融資文件透露2012年將賣300到500萬部手機,每部利潤七八百元,總利潤在25億人民幣。
小 米手機不僅僅以發燒友級手機著稱,在其宣傳過程中,也是以高性價比著稱。雷軍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小米手機永遠會堅持這個方向高性能、高性價比。」對 此,周鴻禕也表示小米剛發佈時絕對是當時性價比最高的手機,確實不賺錢。但是,隨著在目標人群中建立了知名度和體驗,在國產手機中已具備了品牌溢價能力, 產量的大幅提升帶來了採購價格的降低和元器件的降低,網絡推廣和電商銷售消除了巨額廣告的渠道成本,因此小米手機可以從硬件銷售中獲得豐厚利潤。
小米董事長雷軍多次聲明,小米手機不靠硬件賺錢,主要靠服務盈利,已做好了幾年不賺錢的準備。據瞭解,自2011年8月16日小米發佈手機之日起,截至目前,出貨量已經達到180萬台,已經經歷了8輪10萬台開放購買,並且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兩大運營商展開了合作。
隨著肉價不斷上漲,不少上市公司高調唱起了「豬之歌」。究其原因,主要是前期市場欠佳致許多散戶退出,釋放了不小的市場份額,由此吸引了不少垂涎這一市場 的企業。不過,對於許多現有主營與「豬」風馬牛不相及的企業來說,這口豬肉可並不容易吃到。看上去很好的利潤卻隱藏著許多風險:疫病、土地、管理、人 才……如同蝴蝶的翅膀,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差錯,都可能將投資推入萬劫之地。
有業內資深人士指出,生豬養殖市場由於受前期散戶退出較多的影響,釋放出近2成的空間,這是許多上市公司扎堆介入的根本原因
自2011年以來,豬肉價格不斷上漲,許多上市公司進而對此間豐厚的利潤眼讒不已。2011年,順鑫農業(000860)、大康牧業(002505)、新希望(000876)等公司紛紛傳出斥巨資養豬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公司外,一些原本主營業務與養殖業風馬牛不相及的上市公司也紛紛高調介入。武鋼宣佈養豬之後,原本以豬飼料為主營業務的正邦科技 (002157)也不甘人後,公司6月13日午間發佈公告,稱與北大荒(600598)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推動公司在黑龍江生豬養殖基地的建設和 發展。
正邦科技同時稱,公司與黑龍江畜牧獸醫局簽訂合作備忘錄,決定在黑龍江部分縣、市投資建設600萬頭生態豬產業化項目。公司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為此投入35億元資金。受這些消息的刺激,14日,正邦科技高調潮停,領漲兩市農業股。
而據金融界不完全統計,目前兩市有將近30家公司擁有生豬養殖業務。對此,有資深觀察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生豬養殖行業而言,資金、土地、環保、人 力幾大因素缺一不可。其中,養殖用地是必要硬件,上市公司在資金方面較其它企業優勢明顯,基地建設的資金優勢也使得養殖用地更容易獲批。
專注主營還是跟風養豬?
事實上,除了宣佈在國內進入生豬養殖領域的公司,也有公司把養豬事業的目光瞄準了國外市場。唐人神(002567)在今年5月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出資約3200萬人民幣與美國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旨在打造國際種豬育種企業。
對於上市公司扎堆宣佈養豬的現象,金融界首席分析師王桂虎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介紹,近期以來,飼料成本大幅上升,生豬存欄、母豬存欄下降,因而生豬市場的價 格出現上漲,對生豬供應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介入生豬產業,說明對生豬市場未來前景的看好,但是也暴露了不務正業的缺陷。
王桂虎認為,從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如果要在戰略上長期發展,就一定要專注於自己的主營業務,「而不是看到哪個項目賺錢就去做哪個項目,這種做法實際上是 一種財務投資,或者是目光短淺的行為。只有長期專注於自己的主業,並且在經濟下行時扛住各種壓力,才能成為行業中真正的王者和贏家。這些涉足養豬的企業顯 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高風險的利潤賭局
但無論投資者如何爭議,上市公司扎堆養豬的現象還是層出不窮。
對此,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之所以有這種狀況,還是因為產業本身的機會使然。
馮永輝進一步強調:「前期有不少散戶退出,而他們退出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有將近20%,大家都看中了這個市場份額。」但是,生豬市場變幻莫測,「2010年時,一頭豬要虧一百多元,2011年6月份,一頭能掙到幾百,利潤波動極大,風險如影隨形。」
馮永輝認為,無論散戶退出之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有多大,從事生豬養殖行業,疫病風險、投入、人工、環保都是企業必需考慮的。
而從目前宣佈進入生豬養殖領域的上市公司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拓展產業鏈者及完全外行者。部分宣佈投資養豬的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飼料等,而這類企業參 與養豬,被投資者認為是拓展產業鏈;而另一類介入生豬養殖業務的上市公司,則是完全的外行,此前的主營業務與生豬養殖純屬八竿子打不著。
對於這兩類企業,有資深觀察人士認為,對於拓產業鏈的企業而言,模式及人力資源將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而「外行」養豬最讓人擔心的,是投入之後的飼養管理是否能跟上。
註:下文僅是關於如何發現誇大利潤的造假邏輯,不包含發現替換利潤性質、平滑或隱藏利潤的財務舞弊,歡迎各大高手提出或補充意見。
資 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可謂是經典會計公式。而期末的所有者權益=期初所有者權益+當期利潤-現金紅利,因此如果虛增了利潤必然導致虛增了資產。而利潤=收 入-費用,因而想要虛增利潤,要麼虛增收入,要麼少計費用。判斷利潤誇大的蛛絲馬跡就從資產、收入、費用這三大塊入手。
虛增收入的財務預警信號應當關注應收賬款、關聯交易等科目。
少計費用的財務預警信號應當關注毛利率、淨利率、其他應收款、存貨、折舊攤銷等科目。
虛增資產的財務預警信號應當關注各項資產減值計提、固定資產、存貨、應收賬款等科目。
造假者在搞定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後,卻又很難搞定現金流量表,因為收入是誇大,沒有實際現金流流入,而費用少計,現金流又會實際流出,經營性現金流很難好看。當然,現金流之間也可能相互替換,變成經營性現金流好看,但投資性現金流難看的局面。
即 便造假又搞定了現金流量表,也很難通過稅收這一關。稅務局因為自身利益的緣故也是防止利潤誇大的一道防火牆。報的利潤越多,收入越多,自然營業稅、增值 稅、所得稅等不可避免得也要交得更多。對於假貨公司,這其實是個矛盾,本來沒利潤或者利潤很少又去哪拿錢源源不斷地交給稅務局呢。因而這類公司會有以各種 名義低稅率或者納稅異常的特徵。
最後一關,利潤是假的怎能持續進行比較高比例的現金股利分配?當然,也要小心通過不斷股權或債務籌資所的來資金發放給股東。
財 務造假如果誇大業績1倍以上,也不籌資的話,公司分紅率超過25%,所得稅率保持正常25%,公司利潤繼續增長,這三者不可兼得。例如100塊稅前利 潤,25塊扣稅,只剩75了,又分紅19塊,一共就流出44塊了。如果利潤是誇大一倍,真實利潤50塊,如果又要分紅,又要交正常稅,事實上利潤就全部流 出,沒有留存了。也就缺乏下年利潤增長的基礎了,如果來年還要做假增長,紅利和稅金又會更多,造假公司最終頂不住。因此,對造假公司來說,公司分紅率超過 25%,所得稅率保持正常25%,公司利潤繼續增長,這三者不可兼得。
除了上述財務信息,還有一些事件信息可以作為預警信號,例如更換高管或會計師事務所,大股東減持股票、不斷籌資、頻繁資產重組和剝離等。
另有網友補充了,還可從管理層和股東的角度發掘造假動機,蒐集和關注管理層及大股東過去的所作所為和未上市資產 可以從動機和為人上來評估做假的可能性。低質量的財務報表+存在動機,公司財務造假概率就比較大了。
因此,通過動機分析+報表質量分析+事件信號+實際調研可以很大程度避免買到假貨公司。但是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是個系統環境問題,需要市場參與各方一起努力,包括監管方、股東、上市公司、券商、會計事務所等等。
當然,以上均為本人紙上談兵,從書本和網絡聽說得來,我一點發現利潤誇大的實戰經驗都沒有。
隨著國內奢侈品市場的爆發,這一造假鏈條的利潤也開始浮現。
「最少也可以賺幾倍,甚至有些海外代購網站,一個包的利潤就可以超過十萬元。」一位愛馬仕仿貨的貿易商告訴記者。
在這條利益鏈條中,主要以貿易商和代購網站或者零售商三方的形式出現。貿易商通過下游工廠,製造高仿包,而代購網站和零售商則通過銷售獲取暴利。
貿易商中以「拿貨8」為例,該公司主要的成本為製作成本。「我們包的皮,為愛馬仕進口皮,選用進口特級荔枝灣牛皮製作而成,批發價格在5000元左右。」據瞭解,一塊進口皮可以製作至少數十個皮包,而每個皮包的售價都接近2000元。
然而,更高的暴利則是來自銷售的環節。
「由於我們的貨很真,而且能夠提供發票,所以一些銷售的地方就是按照正品的價格在賣。」上述貿易商告訴記者。
以該網站的一款名為35釐米土黃色凱莉包為例,這款包在該網站的批發價格為3000元。而記者查詢網絡,同類型的正品的包的價格接近5萬元。這也意味著,如果網站和零售商打折出售,最終其利潤也會超過10倍。
為了這些利潤,一些代購網站也會想辦法讓消費者相信,其購買的包是正品。
「一些號稱是海外代購的網站,他們就從我們這裡購買了包,然後發到法國。經轉法國之後再銷售給國內的代購客戶。一個包他們就可以賺超過10萬元。」
據上述貿易商稱,國內大部分代購網站都採用了這樣的方式。
(何澤)
我在一個博客上看到一段話,現摘錄下來,人家認為應該壓縮資本家利潤,提高工人工資才能解決經濟危機,而我恰恰認為現在最應該做的是提升企業家的利潤,至於工人工資,在提升企業家的利潤之後一段時間自然會提升的。
人家原話如下:
「你這樣永遠都是死循環的。
投資越多–產品越多–越賣不出去。。
工人工資即工人收入永遠都追不上產品價格的。
只有提高工人工資,壓縮資本家利潤,才可能使更多的工人買得上家電汽車。
關鍵是工人工資和資本家利潤的比例,也就是勞資雙方的分成比例。
現在的問題是勞方的分成比例過低,資本家分成比例過高
而資本家需求已經飽和,勞工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這也就是典型的經濟危機。」
我理解他所說的資本家應該是指企業家而不是炒股票,炒房子的人。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企業主——您所說的資本家越來越不賺錢,所以退出的多,這樣所需僱傭的勞工就少,在青年勞動力減少的情況下勞工都過剩了,我從來沒見過過剩的東西價格還會高,所以勞工的工資漲不上去,勞工工資漲不上去消費就上不去,就產生經濟危機了。
所以解決的問題應該是鼓勵企業主多多賺錢,只要有賺錢效應,所有人都會衝進去當企業主,當企業主比勞工還多時,勞工完全供不應求,工資才會真的增長,否則 勞工供過於求,工資怎麼可能漲呢?我經常混天涯經濟論壇,在裡一談到創業——即成為企業家,大家就勸他不要創業,先找個工作是正經,並說創業致貧,這樣下 去就又少了企業主,少了工作崗位,多了勞工,豈不更供過於求,過多的東西,價格怎麼漲得上去呢?
靠消滅青年勞動力也是一個好方法,不過人都沒有了,要GDP還有用嗎?而且現在青年勞力已經在減少了,但是速度還不夠快(根據統計局數據,1990年出生 人口2800萬,1999年出生人口1400萬),跟不上企業家消亡的速度,所以關鍵問題之一是讓企業家消亡速度慢於人口消亡速度,這才是提高工資的本 質,當然,這樣下去數百年,人口沒了那一切矛盾都解決了,也就無所謂過剩不過剩了,我想,也許這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讓人口數量緩慢上升,跟上世界人口升幅的步伐,同時更快的提升企業家的數量才是解決勞工工資的根本所在。
若大力壓縮企業家利潤,不讓人家賺錢,難道企業家都有病,不賺錢還拚命往裡擠?現在的經濟狀況就是有人想當企業家,但大家都勸說創業致貧。
企業家減少,工作崗位減少,勞工減少的速度慢一些,勞動力工資還是漲不上去,所以或者我們可以想辦法讓勞工減少速度更快些也能增長工資。大家看統計局數 字:1990年出生人口2800萬,1999年出生人口1400萬,若1999年出生人口40萬,那1999年出生的工人就只有40萬,企業家減少的速度 不一定有這麼快,這樣工人的工資就會大幅提高了,這種思路計生委估計很願意看到,很快我國人口降到數百萬,那就真的實現目標了。
事情的起因可能來自一系列的報導和數據,它們一直在鼓吹銀行的利潤看起來著實非常可觀,並有暴利的嫌疑。這種情況沒有什麼好轉,在8月20日,在6家銀行發佈了中期報告之後尤為如此。
根據已經公佈的業績報告,興業銀行淨利潤171.02億元,同比增長39.81%;華夏銀行淨利潤60.75億元,同比增長42.36%;浦發銀行淨
利潤171.93億元,同比增長33.49%;平安銀行淨利潤67.61億元,同比增長達到42.91%;招商銀行則為上半年盈利仍按年上升25%至
234億元人民幣;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上半年盈利增長約25%至28億元人民幣。
有考證興趣的人,可以翻翻那些對銀行業暴利批駁的「陳詞濫調」。這些觀點其中的一部分是將利潤增長率看成了利潤率,也就是他們其中有些人會以為銀行的
同比增長超過25%的利潤增速與利潤率是差不多意思。此外增速高也並不表示利潤就一定高。2010年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速還超過了53%呢,顯然也不能以此
類推工業企業的利潤有多高。
另一種觀點是他們傾向於換算整個銀行業的利潤總額,當看到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時,則開始嘖嘖稱奇。這些論調看起來根本沒有流露出任何推枰認負的傾向,雖然某天他們也意識到自己說的根本不是事實的全部。
長久以來,中國的銀行業使用的都是非常落後的一套算法來計算它們的利潤,只計算存貸款之間的某些比例帶來的收入貢獻。而不是採用國際上更為先進的一套算法,比如EVA=稅後利潤-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總資本或者是ROE(上市公司淨資產收益率)。
我們可以更簡單並直觀地認識到,銀行的利潤根本沒那麼驚人的原因只需要一個小小的除法。以全部銀行數據公佈完畢的2011年銀行利潤來計算的
話,2011年中國銀行業的資產達到113萬億元,利潤總額10412億元,佔比的結果,資產利潤僅為0.92%—銀行佔用了多少資產?超過100萬億元
呢。
國有銀行利潤不高其實正和中央國有企業以及地方國有企業的效率低下,保持了一致的步伐。根據公開數據整理,它們三個的ROE基本都保持在了7.79%
至8.5%之間,這個數字甚至比不上民營企業8.28%至9.74%的數值區間。而實際上教科書裡基本會告訴你,利潤驚人的企業其ROE數值則是落在
15%至25%的區間內。ROE的比值越高,說明投資每一分錢帶來的對應收益越高。
銀行在佔用了極其高的資產卻貢獻了比例較低的利潤,這裡面的主要原因是盈利手段非常單一,1萬億的利潤中80%由息差收入提供;信貸的高速增長完全由
政策引導,並極少流入最能產生效益的領域。此外國有銀行的高管多由行政任命,大部分銀行還沿用主任、處長這樣的稱謂,看起來很難和某種機制創新聯繫在一
起。如果不能認清資本投入過高,但實際利潤不夠的問題,長此以往,是不會帶來任何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