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減少的利潤去哪了?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798591.html
計署對17家央企收支情況的審計結果中,做低利潤成了一個普遍性的行為。

要求央企提升上繳紅利比例是一項無用的政治決策嗎?

我們一度擔心,央企會把少了的利潤轉嫁給消費者,反而增加民眾負擔。沒想到,它們還有「更妙」的解決辦法。

審計署最近發佈了一系列審計結果公告,公佈了17家央企的財務收支情況。令人吃驚的是,絕大多數央企都存在欺騙投資人的行徑,比如少計利潤,做低股 東收?益。你可能會說,央企內部機構那麼龐大,出現一些財務上的疏漏也是難免的事。但當這些「疏漏」呈現出一種普遍的趨勢時,它的動機就很值得懷疑了。

在被審計署披露的這17家央企中,把利潤做低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在2010年少計的利潤達到27.5億元;此外,招商局、中國 電信、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多家央企也都存在類似情況。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寶鋼,它處於一個週期性很強的行業,公司管理者為了增強政績、潤色財報,反而在 2010年多計了11億元利潤。

如果你知道這個公式:資產=負債+投資者權益,那麼就會知道為什麼很多央企會通過各種手段多計負債,低估資產,因為這都會降低投資人的收益,也就等於把錢留在了公司內部。

這些錢去了哪裡?一些進了小金庫,比如中國電信,用它來充當招待費、培訓費和發放獎金等;有些成了變相的福利,比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為職工墊資購買或建設住房;有些則進了高管的腰包,比如一汽隱瞞披露了部分高管的薪酬,等等。

而一些本應當投入的地方卻被它們忽略,比如,中石化被曝所屬單位的部分油氣運輸管道已經老化,存在安全隱患,幾千公里的管道已經超過20年未被更換,最長的已達37年;還有一些單位的環保項目計了錢卻未投入運營。

這些做法就不僅僅是難以理解的問題了。

公司制度本來就是要為它的股東投資回報服務的,成立董事會的目的也是為了替投資人約束管理層的行為。但在我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了十幾年之後,董 事會代表股東約束「內部人」的機制還是沒有建立起來。央企至今也很難稱其進入現代企業管理之中。就算拋開全民皆為股東的前提,它們中許多已經是公開的上市 公司,這種欺瞞利潤的行為對投資人—當然也包括海外投資人,顯然是不夠公平的。

審計署的結果還暴露出央企的許多管理問題。

其中一些是能力問題,因管理層決策失誤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比如中石油在新疆投資9億多元建設的3個項目,建成後處於停產和半停產狀態,產能及資產未 能有效發揮作用;而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的一些決策也導致了很大損失。有些問題則是腐敗的溫床。比如,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和招商銀行都存在違規發放貸款;中國 電信、中石化、一汽等央企則被指出未按照規定進行採購及項目招標;還有一些央企挪用慈善基金及員工社保費用進行投資、充當管理費。

當民營企業謹小慎微、遵紀守法、對自己前程缺乏信心的時候另一邊說可以拿到政府補貼,又可以以低成本獲得資金、資源的央企給人的感覺反倒是更輕鬆更隨意,不但可以做低利潤減少分紅比例,而且連個人所得稅、增值稅也都逃掉了。

審計署聲稱,此次披露的央企問題有97%的違規行為獲得整改。但如果你記性不錯,應該記得去年審計署也披露了17家央企的審計結果,並有65人因違規而被處理。今年,這一數字增長為87人。

那麼,到了明年,這些大而不倒的傢伙們有可能改過自新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25

60周鴻禕:小米手機每部利潤七八百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1/yNNDE1XzQ1MTEyNw.html

「小三大戰」自從360將要推出特供機便開始了。兩大公司大佬也不遺餘力的加入了這場口水戰。近日,360董事長周鴻禕在微博上抖出小米每部手機利潤七八百元人民幣更是讓人大跌眼鏡。

周鴻禕透露,小米手機40億美金融資成功。而且融資文件透露2012年將賣300到500萬部手機,每部利潤七八百元,總利潤在25億人民幣。

\

小 米手機不僅僅以發燒友級手機著稱,在其宣傳過程中,也是以高性價比著稱。雷軍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小米手機永遠會堅持這個方向高性能、高性價比。」對 此,周鴻禕也表示小米剛發佈時絕對是當時性價比最高的手機,確實不賺錢。但是,隨著在目標人群中建立了知名度和體驗,在國產手機中已具備了品牌溢價能力, 產量的大幅提升帶來了採購價格的降低和元器件的降低,網絡推廣和電商銷售消除了巨額廣告的渠道成本,因此小米手機可以從硬件銷售中獲得豐厚利潤。

小米董事長雷軍多次聲明,小米手機不靠硬件賺錢,主要靠服務盈利,已做好了幾年不賺錢的準備。據瞭解,自2011年8月16日小米發佈手機之日起,截至目前,出貨量已經達到180萬台,已經經歷了8輪10萬台開放購買,並且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兩大運營商展開了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88

近30家上市公司擋不住豬的誘惑 利潤賭局風險高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5/2NNDE4XzQ1NDc2NQ.html

隨著肉價不斷上漲,不少上市公司高調唱起了「豬之歌」。究其原因,主要是前期市場欠佳致許多散戶退出,釋放了不小的市場份額,由此吸引了不少垂涎這一市場 的企業。不過,對於許多現有主營與「豬」風馬牛不相及的企業來說,這口豬肉可並不容易吃到。看上去很好的利潤卻隱藏著許多風險:疫病、土地、管理、人 才……如同蝴蝶的翅膀,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差錯,都可能將投資推入萬劫之地。

有業內資深人士指出,生豬養殖市場由於受前期散戶退出較多的影響,釋放出近2成的空間,這是許多上市公司扎堆介入的根本原因

自2011年以來,豬肉價格不斷上漲,許多上市公司進而對此間豐厚的利潤眼讒不已。2011年,順鑫農業(000860)、大康牧業(002505)、新希望(000876)等公司紛紛傳出斥巨資養豬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公司外,一些原本主營業務與養殖業風馬牛不相及的上市公司也紛紛高調介入。武鋼宣佈養豬之後,原本以豬飼料為主營業務的正邦科技 (002157)也不甘人後,公司6月13日午間發佈公告,稱與北大荒(600598)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推動公司在黑龍江生豬養殖基地的建設和 發展。

正邦科技同時稱,公司與黑龍江畜牧獸醫局簽訂合作備忘錄,決定在黑龍江部分縣、市投資建設600萬頭生態豬產業化項目。公司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為此投入35億元資金。受這些消息的刺激,14日,正邦科技高調潮停,領漲兩市農業股。

而據金融界不完全統計,目前兩市有將近30家公司擁有生豬養殖業務。對此,有資深觀察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生豬養殖行業而言,資金、土地、環保、人 力幾大因素缺一不可。其中,養殖用地是必要硬件,上市公司在資金方面較其它企業優勢明顯,基地建設的資金優勢也使得養殖用地更容易獲批。

專注主營還是跟風養豬?

事實上,除了宣佈在國內進入生豬養殖領域的公司,也有公司把養豬事業的目光瞄準了國外市場。唐人神(002567)在今年5月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出資約3200萬人民幣與美國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旨在打造國際種豬育種企業。

對於上市公司扎堆宣佈養豬的現象,金融界首席分析師王桂虎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介紹,近期以來,飼料成本大幅上升,生豬存欄、母豬存欄下降,因而生豬市場的價 格出現上漲,對生豬供應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介入生豬產業,說明對生豬市場未來前景的看好,但是也暴露了不務正業的缺陷。

王桂虎認為,從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如果要在戰略上長期發展,就一定要專注於自己的主營業務,「而不是看到哪個項目賺錢就去做哪個項目,這種做法實際上是 一種財務投資,或者是目光短淺的行為。只有長期專注於自己的主業,並且在經濟下行時扛住各種壓力,才能成為行業中真正的王者和贏家。這些涉足養豬的企業顯 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高風險的利潤賭局

但無論投資者如何爭議,上市公司扎堆養豬的現象還是層出不窮。

對此,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之所以有這種狀況,還是因為產業本身的機會使然。

馮永輝進一步強調:「前期有不少散戶退出,而他們退出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有將近20%,大家都看中了這個市場份額。」但是,生豬市場變幻莫測,「2010年時,一頭豬要虧一百多元,2011年6月份,一頭能掙到幾百,利潤波動極大,風險如影隨形。」

馮永輝認為,無論散戶退出之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有多大,從事生豬養殖行業,疫病風險、投入、人工、環保都是企業必需考慮的。

而從目前宣佈進入生豬養殖領域的上市公司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拓展產業鏈者及完全外行者。部分宣佈投資養豬的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飼料等,而這類企業參 與養豬,被投資者認為是拓展產業鏈;而另一類介入生豬養殖業務的上市公司,則是完全的外行,此前的主營業務與生豬養殖純屬八竿子打不著。

對於這兩類企業,有資深觀察人士認為,對於拓產業鏈的企業而言,模式及人力資源將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而「外行」養豬最讓人擔心的,是投入之後的飼養管理是否能跟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92

發現利潤誇大的邏輯 502的牛

http://xueqiu.com/2751308955/21913086

註:下文僅是關於如何發現誇大利潤的造假邏輯,不包含發現替換利潤性質、平滑或隱藏利潤的財務舞弊,歡迎各大高手提出或補充意見。 

       資 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可謂是經典會計公式。而期末的所有者權益=期初所有者權益+當期利潤-現金紅利,因此如果虛增了利潤必然導致虛增了資產。而利潤=收 入-費用,因而想要虛增利潤,要麼虛增收入,要麼少計費用。判斷利潤誇大的蛛絲馬跡就從資產、收入、費用這三大塊入手。

       虛增收入的財務預警信號應當關注應收賬款、關聯交易等科目。

       少計費用的財務預警信號應當關注毛利率、淨利率、其他應收款、存貨、折舊攤銷等科目。

       虛增資產的財務預警信號應當關注各項資產減值計提、固定資產、存貨、應收賬款等科目。

       造假者在搞定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後,卻又很難搞定現金流量表,因為收入是誇大,沒有實際現金流流入,而費用少計,現金流又會實際流出,經營性現金流很難好看。當然,現金流之間也可能相互替換,變成經營性現金流好看,但投資性現金流難看的局面。

       即 便造假又搞定了現金流量表,也很難通過稅收這一關。稅務局因為自身利益的緣故也是防止利潤誇大的一道防火牆。報的利潤越多,收入越多,自然營業稅、增值 稅、所得稅等不可避免得也要交得更多。對於假貨公司,這其實是個矛盾,本來沒利潤或者利潤很少又去哪拿錢源源不斷地交給稅務局呢。因而這類公司會有以各種 名義低稅率或者納稅異常的特徵。

       最後一關,利潤是假的怎能持續進行比較高比例的現金股利分配?當然,也要小心通過不斷股權或債務籌資所的來資金發放給股東。

       財 務造假如果誇大業績1倍以上,也不籌資的話,公司分紅率超過25%,所得稅率保持正常25%,公司利潤繼續增長,這三者不可兼得。例如100塊稅前利 潤,25塊扣稅,只剩75了,又分紅19塊,一共就流出44塊了。如果利潤是誇大一倍,真實利潤50塊,如果又要分紅,又要交正常稅,事實上利潤就全部流 出,沒有留存了。也就缺乏下年利潤增長的基礎了,如果來年還要做假增長,紅利和稅金又會更多,造假公司最終頂不住。因此,對造假公司來說,公司分紅率超過 25%,所得稅率保持正常25%,公司利潤繼續增長,這三者不可兼得。

       除了上述財務信息,還有一些事件信息可以作為預警信號,例如更換高管或會計師事務所,大股東減持股票、不斷籌資、頻繁資產重組和剝離等。 

      另有網友補充了,還可從管理層和股東的角度發掘造假動機,蒐集和關注管理層及大股東過去的所作所為和未上市資產 可以從動機和為人上來評估做假的可能性。低質量的財務報表+存在動機,公司財務造假概率就比較大了。

      因此,通過動機分析+報表質量分析+事件信號+實際調研可以很大程度避免買到假貨公司。但是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是個系統環境問題,需要市場參與各方一起努力,包括監管方、股東、上市公司、券商、會計事務所等等。  

       當然,以上均為本人紙上談兵,從書本和網絡聽說得來,我一點發現利潤誇大的實戰經驗都沒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63

「一個假包利潤 可以超十萬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8/3NNDIwXzQ2MjE3NQ.html

隨著國內奢侈品市場的爆發,這一造假鏈條的利潤也開始浮現。

「最少也可以賺幾倍,甚至有些海外代購網站,一個包的利潤就可以超過十萬元。」一位愛馬仕仿貨的貿易商告訴記者。

在這條利益鏈條中,主要以貿易商和代購網站或者零售商三方的形式出現。貿易商通過下游工廠,製造高仿包,而代購網站和零售商則通過銷售獲取暴利。

貿易商中以「拿貨8」為例,該公司主要的成本為製作成本。「我們包的皮,為愛馬仕進口皮,選用進口特級荔枝灣牛皮製作而成,批發價格在5000元左右。」據瞭解,一塊進口皮可以製作至少數十個皮包,而每個皮包的售價都接近2000元。

然而,更高的暴利則是來自銷售的環節。

「由於我們的貨很真,而且能夠提供發票,所以一些銷售的地方就是按照正品的價格在賣。」上述貿易商告訴記者。

以該網站的一款名為35釐米土黃色凱莉包為例,這款包在該網站的批發價格為3000元。而記者查詢網絡,同類型的正品的包的價格接近5萬元。這也意味著,如果網站和零售商打折出售,最終其利潤也會超過10倍。

為了這些利潤,一些代購網站也會想辦法讓消費者相信,其購買的包是正品。

「一些號稱是海外代購的網站,他們就從我們這裡購買了包,然後發到法國。經轉法國之後再銷售給國內的代購客戶。一個包他們就可以賺超過10萬元。」

據上述貿易商稱,國內大部分代購網站都採用了這樣的方式。

(何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03

要想破解危局,關鍵問題是要讓企業家利潤更豐富,而不是更少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126p0.html

我在一個博客上看到一段話,現摘錄下來,人家認為應該壓縮資本家利潤,提高工人工資才能解決經濟危機,而我恰恰認為現在最應該做的是提升企業家的利潤,至於工人工資,在提升企業家的利潤之後一段時間自然會提升的。

 

人家原話如下:

 

「你這樣永遠都是死循環的。
投資越多–產品越多–越賣不出去。。
工人工資即工人收入永遠都追不上產品價格的。
只有提高工人工資,壓縮資本家利潤,才可能使更多的工人買得上家電汽車。
關鍵是工人工資和資本家利潤的比例,也就是勞資雙方的分成比例。
現在的問題是勞方的分成比例過低,資本家分成比例過高
而資本家需求已經飽和,勞工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這也就是典型的經濟危機。」

 

我理解他所說的資本家應該是指企業家而不是炒股票,炒房子的人。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企業主——您所說的資本家越來越不賺錢,所以退出的多,這樣所需僱傭的勞工就少,在青年勞動力減少的情況下勞工都過剩了,我從來沒見過過剩的東西價格還會高,所以勞工的工資漲不上去,勞工工資漲不上去消費就上不去,就產生經濟危機了。

 

所以解決的問題應該是鼓勵企業主多多賺錢,只要有賺錢效應,所有人都會衝進去當企業主,當企業主比勞工還多時,勞工完全供不應求,工資才會真的增長,否則 勞工供過於求,工資怎麼可能漲呢?我經常混天涯經濟論壇,在裡一談到創業——即成為企業家,大家就勸他不要創業,先找個工作是正經,並說創業致貧,這樣下 去就又少了企業主,少了工作崗位,多了勞工,豈不更供過於求,過多的東西,價格怎麼漲得上去呢?

 

靠消滅青年勞動力也是一個好方法,不過人都沒有了,要GDP還有用嗎?而且現在青年勞力已經在減少了,但是速度還不夠快(根據統計局數據,1990年出生 人口2800萬,1999年出生人口1400萬),跟不上企業家消亡的速度,所以關鍵問題之一是讓企業家消亡速度慢於人口消亡速度,這才是提高工資的本 質,當然,這樣下去數百年,人口沒了那一切矛盾都解決了,也就無所謂過剩不過剩了,我想,也許這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讓人口數量緩慢上升,跟上世界人口升幅的步伐,同時更快的提升企業家的數量才是解決勞工工資的根本所在。

若大力壓縮企業家利潤,不讓人家賺錢,難道企業家都有病,不賺錢還拚命往裡擠?現在的經濟狀況就是有人想當企業家,但大家都勸說創業致貧。

 

企業家減少,工作崗位減少,勞工減少的速度慢一些,勞動力工資還是漲不上去,所以或者我們可以想辦法讓勞工減少速度更快些也能增長工資。大家看統計局數 字:1990年出生人口2800萬,1999年出生人口1400萬,若1999年出生人口40萬,那1999年出生的工人就只有40萬,企業家減少的速度 不一定有這麼快,這樣工人的工資就會大幅提高了,這種思路計生委估計很願意看到,很快我國人口降到數百萬,那就真的實現目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92

這些利潤還不夠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93
那些固執認為中國的銀行業處於高利潤增長時代的人們,確實值得來一盆涼水。


  事情的起因可能來自一系列的報導和數據,它們一直在鼓吹銀行的利潤看起來著實非常可觀,並有暴利的嫌疑。這種情況沒有什麼好轉,在8月20日,在6家銀行發佈了中期報告之後尤為如此。


  根據已經公佈的業績報告,興業銀行淨利潤171.02億元,同比增長39.81%;華夏銀行淨利潤60.75億元,同比增長42.36%;浦發銀行淨 利潤171.93億元,同比增長33.49%;平安銀行淨利潤67.61億元,同比增長達到42.91%;招商銀行則為上半年盈利仍按年上升25%至 234億元人民幣;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上半年盈利增長約25%至28億元人民幣。


  有考證興趣的人,可以翻翻那些對銀行業暴利批駁的「陳詞濫調」。這些觀點其中的一部分是將利潤增長率看成了利潤率,也就是他們其中有些人會以為銀行的 同比增長超過25%的利潤增速與利潤率是差不多意思。此外增速高也並不表示利潤就一定高。2010年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速還超過了53%呢,顯然也不能以此 類推工業企業的利潤有多高。


  另一種觀點是他們傾向於換算整個銀行業的利潤總額,當看到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時,則開始嘖嘖稱奇。這些論調看起來根本沒有流露出任何推枰認負的傾向,雖然某天他們也意識到自己說的根本不是事實的全部。


  長久以來,中國的銀行業使用的都是非常落後的一套算法來計算它們的利潤,只計算存貸款之間的某些比例帶來的收入貢獻。而不是採用國際上更為先進的一套算法,比如EVA=稅後利潤-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總資本或者是ROE(上市公司淨資產收益率)。


  我們可以更簡單並直觀地認識到,銀行的利潤根本沒那麼驚人的原因只需要一個小小的除法。以全部銀行數據公佈完畢的2011年銀行利潤來計算的 話,2011年中國銀行業的資產達到113萬億元,利潤總額10412億元,佔比的結果,資產利潤僅為0.92%—銀行佔用了多少資產?超過100萬億元 呢。


  國有銀行利潤不高其實正和中央國有企業以及地方國有企業的效率低下,保持了一致的步伐。根據公開數據整理,它們三個的ROE基本都保持在了7.79% 至8.5%之間,這個數字甚至比不上民營企業8.28%至9.74%的數值區間。而實際上教科書裡基本會告訴你,利潤驚人的企業其ROE數值則是落在 15%至25%的區間內。ROE的比值越高,說明投資每一分錢帶來的對應收益越高。


  銀行在佔用了極其高的資產卻貢獻了比例較低的利潤,這裡面的主要原因是盈利手段非常單一,1萬億的利潤中80%由息差收入提供;信貸的高速增長完全由 政策引導,並極少流入最能產生效益的領域。此外國有銀行的高管多由行政任命,大部分銀行還沿用主任、處長這樣的稱謂,看起來很難和某種機制創新聯繫在一 起。如果不能認清資本投入過高,但實際利潤不夠的問題,長此以往,是不會帶來任何好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84

利潤不增長,股民怎麼辦?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9dgt.html
- 摘自張化橋的新書《避開股市的地雷》

  股票投資的要訣是尋找(並奢望分享)企業的利潤增長。但如果大多數公司要麼長期不增長,要麼負增長,我們該怎樣投資呢?
  利潤增長固然美麗,但是完全不增長的企業也可以很美;利潤增長如果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這樣的增長對股民經常是有害的。
  一家企業如果有一個可持續的生意,這個生意有「護城河」: 生意要麼競爭不激烈,要麼不需要競爭,那麼這家企業就很幸運:它什麼都不用做!即使沒增長也沒關係,它的長期回報率依然可以相當好。
  這就好比一個十年前購入的商舖,它有「護城河」— 它的租金每年上漲一點。這時,你什麼也不需要做,因為即使完全拋開商舖本身資本價值的上升,光是租金的回報就已經很好了。這個道理跟股票投資是一樣的。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騰飛,想當然上市公司應該賺得盆滿,但事實並非如此:太多的公司忙忙碌碌,利潤總額雖然增長很快,公司也越做越大,但它們是「摧毀 價值型」的。原因是:它們的股票越發越多,攤薄了原有股東利益;它們的負債越來越多,也分走了公司的利益。很多公司通過負債賺取的額外收益非常小,甚至為 負數,等於白白地給銀行打工。
  通過比較下面15家香港上市公司在過去十年的股票回報率,我們可以看出,一家公司越是忙碌,它的股價表現越差。
  排名最靠前的是粵海投資(00270.HK)。這家公司幾乎什麼也沒有做,只是守著東江水,把水輸往香港,但這恰恰就是最好的生意。十年裡,它的股票回報率最高,為608%。
  恆隆集團(10.HK)的地產項目不多,靠收租坐地收錢,其股票回報率名列第二,為515%。
  排名稍次的,就是幾家高速公路公司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694.HK),後者的回報率為152%。有趣的是,越是「不勤快」的高速公路公司,它的股票 回報率越高。比如,寧滬高速(177.HK)的回報率為240%;成渝高速(107.HK)的回報率為199%;滬杭甬高速(576.HK)的回報率為 112%;皖通高速(00995.HK)的回報率為111%。相比之下,多年來深圳高速(548.HK)大興土木、收購兼併,它的股票回報率在上榜的高速公路公司裡是最差的,回報率為65%。
  路勁基建(1098.HK)本來在全國經營18條高速公路,日子過得美滿幸福。但是,2005年-2006年,它禁不住誘惑進入了地產行業,導致公司的總體回報率下降。該公司管理層敬業、能幹,但是干得越辛苦,回報率卻越差,只有46%。
  華潤創業(291.HK)的兩個主要業務(啤酒和零售)並非很有吸引力,行業競爭也相當激烈。但是,除了在2001年-2003年,這家公司做過一些 大型併購以外,迄今沒有大的舉措,這是福氣!多做多錯,少做少錯。而且,它還有一些收租業務回報頗豐。十年裡,這家公司的股東獲得了153%的股票回報 率。聽起來並不刺激,只相當於每年9.72%的復合回報率,其實非常難得。
  上海實業(363.HK)靠著它的老業務(收費公路、南陽煙草、光明乳業等),本來可以給投資者很好的回報率,但它忍不住在2008年-2009年大舉進入房地產業務,結果大傷元氣,回報率只有41%。
  回報率最差的是中信泰富(00267.HK)。它有很多獨特的資源,業務也曾經有很好的「護城河」,比如,香港海底隧道和國泰航空的股權,還有收租物 業等。但是,管理層的「不安分」導致它不但頻繁地買賣資產,甚至進入澳大利亞採礦業、湖北的特種鋼,以及房地產業務。後來,它在澳元上的賭博差點置公司於 死地。這只股票今天的市值比15年前低三分之二,過去十年的回報率為-30%。
  怎樣才能找到長期回報率高的好公司呢?我的理解是:
  (1)企業最好有高增長,但是一定不要那種耗費過多資金的高增長。公司的淨資產回報率要高,公司擴大業務所需投資必須保證ROE不下降,或者不會下降太多。最好不要發行太多新股票,或者不要負債太多。這樣的標準可以概括為「少花錢,多辦事」。
  (2)如果公司的業務沒有增長,或者增長很慢,也未必不是好公司。這樣的公司依然可以有很高的股票回報率,前提是ROE高,現金分紅率高。
  
對未來利潤的預期
  經濟放緩時,投資者對未來利潤的預期會下降。一般說來,這會導致股票估值的大幅下降。但是,利潤預期只是股票估值的要素之一,其他的要素還包括通脹以及其他資產的預期回報率,當然還有政治和社會狀況。另外,談論股市的漲跌,跟起點的估值水平有很大關係。
  比如,雖然經濟放緩,但如果通脹水平很低,名義利率也很低,那麼,錢沒有地方可去,就出現股票估值很高的情況。今天的日本和台灣就是如此:利潤長期疲軟,但是市盈率很高;資金沒有去處,機會成本低。
  相反,在2000年-2005年的中國,雖然經濟快速增長,但是通脹嚴重,名義利率高企(雖然官方的基準利率比較溫和),資金緊張,結果造成股市連跌五年。
  比如,美國之所以會在1968年到1982年出現大熊市,完全是通脹和高利率所致,儘管當時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很高。
  過去20年間,中國企業已經暴露出一個共同問題:利潤增長快,但由於頻繁地發新股,股權屢被攤薄,所以每股利潤增長較慢,現金流更差。因此,企業需要不斷增資擴股和借貸,負債率高企,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未來十年,雖然貸款利率可能下降,但由於社會整體的資產收益率看跌,很多企業的股本收益率可能下降得更多,股東價值會嚴重受損,大量企業甚至會因此倒閉。
  以國美為例,它固然成功,但它的興衰史反映了大多數企業的共同問題:快速擴張、大量消耗資本、快速攤薄股份、現金流低於利潤、負債率上升、很少分紅。當行業走下坡路時,它們會面臨一個痛苦的抉擇:被迫去槓桿,直到關閉;還是繼續擴張,直到彈盡糧絕?
  這家公司大股東的股份已經從100%被攤薄到33%,當然,小股民的股份也相應地被攤薄了。你可以說,大股東被攤薄關係不大,因為只要不失去控制 權,33%跟100%是一樣的。但是,小股東的處境卻很悲哀,他們既沒有得到像樣的分紅,公司股價也從4港元以上的峰值跌至現在的0.7港元。
  這家公司的資金並不寬裕,如果現在清盤,它的清盤價值會大大高於股票市值。但是這家公司不會清盤,還會繼續借助實體店和電子商務,兩條腿走路,儘管會步履艱難。
  這家公司面臨的困難在中國企業中很具代表性。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股民應該多看自由現金流,而不僅是運營現金流。雖然每年都賺錢,運營現金流有保證,但隨著公司越做越大,不斷要投入更多的錢,股民們實際所獲不多。
  很多科技企業實際上是製造企業,它們最容易跌入類似的陷阱。原因是,它們的資本支出和研發開支太大。今年賺10億元,明年要投資15億元,明年賺16 億元,後年要再投資20億元。如此循環往復。但是,如果沒有這些開支,它們很快就會失去競爭力。手機行業中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都屬此類。當然,其他行業的 企業也有可能墜入同樣的陷阱。投資者應當小心規避這種「增長的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24

各行業的平均利潤率 堅信價值

http://xueqiu.com/4206051491/22279151
要知道各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統計局的資料不可靠。那要看什麼資料呢?

前幾天有一個介紹做假帳的帖子,裡面說他們誰都敢騙就是不敢騙稅務局----騙稅是要殺頭的。所以我就有一個靈感:

稅務局在徵收企業所得稅時,以「核定徵收」的方式對待某些會計體系不完善的企業。也就是說,不管你賺多少錢,稅務直接以一個公式來計算你的利潤應該是多少,這個比率叫做「應稅所得率」。各個行業都不一樣。

為此,稅務對各行業的利潤率多渠道進行了測算。結果如下。(怪不得巴菲特喜歡投資娛樂業呢![哈哈]

一、根據國家稅務總局企業所得稅稅源報表統計數據測算。各行業平均利潤率測算結果如下:
工業:7%;
運輸業:9%;
商品流通業(包括批發和零售):3%;
施工房地產開發業:6%;
旅遊飲食服務業:9%;
其他行業:8%。

二、分不同地區進行測算。為了慎重起見和準確掌握實際情況,選擇山西、山東、廣東、黑龍江、重慶、甘肅等6個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省市,對各行業平均利潤率進行測算。測算結果如下:
工業:5%-13%;
交通運輸業:9%-14%;
商業(批發):4%-7%;
商業(零售):4%-9%;
建築業:6%-15%;
餐飲業:8%-15%;
服務業:9%-15%;
娛樂業:15%-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05

IPHONE5成本結構與邊際利潤 小企業主

http://xueqiu.com/4976107754/22287818
假仔細看了看蘋果的產業鏈,根據蒐集的幾個信息彙總了一下,有媒體說蘋果一個品牌,養活了一個很龐大的生態系統,不過這個流程創造出來的價值,大部分都被蘋果拿走了。

      上網查到了iphone5的成本結構,在雪球上轉出來供大家討論,看看這個生態系統中有哪些投資機會?
      研究公司Asymco 最近發佈的iPhone 5成本架構圖(如下圖),可以對iphone這個蛋糕如何切分一目瞭然。

查看原圖

      圖中藍色顯示的為毛利(367美元)即iPhone5零售價(630美元)減去所有成本和營運開支後剩下的金額。在此基礎上減去11美元研發支出(R&D)和銷售費用及管理費用37美元,蘋果獲取的經營利潤高達319美元。

     蘋果切走了蛋糕的一半,剩下的蛋糕就留給了其龐大的商業生態系統的合作夥伴,但這些蛋糕還要分成12塊小蛋糕,由整個商業系統中的參與者及潛在競爭者搶食,這些子行業的格局基本上是僧多粥少,但各家卻拚命想擠進這個名單中,畢竟蘋果有很大的銷售規模。

      在這個產業鏈中能被大陸企業享用的貌似就更少了,畢竟大多數公司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扮演的是代工或者外設備製造商。內地企業在蘋果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格局中相對較少,利潤在蘋果ipad 和iphone產業鏈中的佔比分別為2%和1.8%。

      有蛋糕也行,不過各方爭奪這塊價值蛋糕也並不容易。隨著蘋果快速的更新升級,貌似不少上市公司已經慘遭淘汰,例如09年很火的 萊寶高科 。下圖是21世紀統計的蘋果生態系統中的中國企業。


查看原圖       A股市場中,安潔科技、環旭電子、比亞迪這三家上市公司被蘋果認可為其供應商, 且這三家公司都是直接供貨商。

     安潔科技這個公司蠻有特點,公司專注於筆記本、平板電腦及手機功能性器件的龍頭公司,同時是蘋果指定的5家功能性器件供應商之一。從2008年至今蘋果公司都是其第一大終端客戶。其中,蘋果2010年貢獻的營收佔安潔科技當期營業收入的48.8%。

      安潔科技 也是國內唯一一家進入蘋果供貨體系的功能器件廠商,供貨總額佔蘋果功能性器件採購總額的10%左右,其供貨幾乎涵蓋蘋果係列產品,包括iPad,iPhone、iMac等旗艦產品。不過對這個細分行業不大瞭解。

查看原圖

      比亞迪向蘋果供應結構件和外圍零部件,在比亞迪的中報中,比亞迪稱其目前是全球最具競爭能力的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的供貨商之一,主要客戶包括諾基亞、華為、蘋果、摩托羅拉、HTC、中興等全球領先電子產品製造廠商。

     富士康也是這個生態系統的一員。富士康是iPhone 5首年的獨家代工企業。而媒體上關於山西、鄭州富士康的報導似乎說明富士康為了滿足iPhone 5的訂單,一直在大規模招聘,生意看似火爆,不過利潤率僅僅2%多一點[困惑],未來還要面對勞動力成本的壓力。如果我是富士康的投資者我或許會感到很痛苦。

      作為一個外行看來,如果要投資這個生態系統,或許蘋果才是最好的投資標的,它本身就是一個研發 + 品牌經營公司,設計產品整合生產資源,如此反覆,這個系統很強大,當然缺點就是市值很大,但這個盈利能力如果能夠延續,比選擇其他的依附者要好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