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春節七天 你準備好信息齋戒了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19/149202.html

i黑馬:10.1億次!除夕全天微信紅包收發的總量。躁動的數字背後,又一番BAT三家對比評論湧現出來。有人說,除夕夜,騰訊直接把阿里送去了上個世紀,移動互聯網讓PC成了化石!中國互聯網正式進入場景時代!

但狂歡的背後,卻鮮有人註意到,現在是“新年”。這個最悠閑的假期,原本是對我們每個人辛勞一年的最大獎賞,但我們卻始終低著頭,成了手機紅包的奴隸。

今天將作者陽光的這篇文章送給大家。正如他所說,“生命本應是一場有自身目的的旅行,我們大多數人卻都容易沈湎於智能手機這樣的一些並不重要的物質世界里,虛擲光陰。”

所以,BAT已是贏家,我們在微信和淘寶上停留的時間(Spending Time)越長,馬化騰和馬雲們就越高興——我們真實的生命長度越少,貢獻給他們的時間和金錢就越多。

\文/陽光 學者

編輯/王瑞 崔婧
 

2013年初春筆者徒步峨嵋山巧遇一位行腳僧,只見他單棍背著衣箱行囊,行色匆匆,心無旁騖,快步如飛,眨眼間就消失在白雪深山之間。生命本應是一場有自身目的的旅行,我們大多數人卻都容易沈湎於智能手機這樣的一些並不重要的物質世界里,虛擲光陰。


\
每個人忙忙碌碌了一年,仿佛就是為了等這一個節日。

 

春節對於中國人的意義,勝過了聖誕節對於西方人。後者慶祝耶穌的誕生,關心的是一個陌生的神性世界(天堂與地獄),中國人的春節是世俗的、充滿快樂的,它關心的是自己過去一年的收獲和來年的幸福。

 

這個最悠閑的假期,是對我們每個人辛勞一年的最大獎賞。可是,在春節這七天“最短的假期”里,你準備好“信息齋戒”了嗎?——換言之,你是打算陪著家人曬曬暖陽聊聊天,打打麻將享受天倫之樂,或約三五好友去爬爬山、踏踏青,還是依舊緊握手中的iPhone、iPad和時尚一體機,繼續做這些電子產品的“奴僕”呢?

 

1
你是“微信依賴重癥患者”嗎?

 

小明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

早上7點半,他一邊翻看手機,一邊吃早飯;

8點到9點趕地鐵,百無聊賴的時間,只能通過手機打發;

上午10點和11點左右都是工作間歇,他會查查朋友圈誰發了信息,QQ和陌陌上有沒有人打招呼;

中午12點半午睡之前,還要檢查一遍手機上的信息;

下午3點和4點的工作間隙,他一樣通過看手機來放松;

5點到6點下班後坐地鐵,還得靠手機打發時間;

 

一天里最愜意的是晚飯後的泡腳的時光,小明不用趕急,一邊仔細檢查一下朋友圈,就怕錯過任何一個好玩的信息,一邊還要點個贊什麽的,逐條翻看再加轉發,這常常要花費他半小時多的時間。

 

11點半,小明在依依不舍地最後一遍翻看手機,毅然決然地關掉手機上床睡覺。

 

這一天,小明共查看了10次手機,累計用時1.5個小時左右。

小明是誰?是你,是我,是我們身邊許多“手機依賴癥者”的群像素描。

 

根據2015年1月27日騰訊發布的《解密微信——首份微信數據報告》,55%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的次數和小明一樣,都在10次以上,即便以每次平均5分鐘計算,這意味著近6億微信用戶中,有3億多人每天平均僅花在微信上的時間就接近了一個小時!如果再加上“今日頭條”、QQ、手機遊戲和手機購物等在內的其他移動應用在內,中國近7億只能手機用戶中,近4億用戶每天花在手機網絡信息服務上的時間不會低於1-2個小時。

 

\騰訊最新發布的微信用戶行為分析報告,每天打開微信30次以上的“重度用戶”高達4分之一,也就是說近1.5億人

 

小明還不算電子產品的重度用戶。我身邊的一個朋友每天在朋友圈轉發的文章都在15篇左右,我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把她每天轉發的所有文章都通讀一遍,至少需要1個小時,而且整個手機屏幕瞬間全是她的轉發文章,忍無可忍之下,我幹脆將她直接刪除。

 

根據騰訊的微信用戶行為分析報告,6億微信用戶中,近20%為微信依賴的“重癥患者”,即19%的用戶每天會打開微信40次以上,如果除去一個人正常的8小時睡眠時間,這意味著這些用戶每過20分鐘,就要打開微信看一眼,唯恐錯過了什麽寶貝!

 

對這種手機依賴癥患者,費洛伊德描述的兒童戀物癖好行為就能解釋了這種心理上的病因——一般來說,兩三歲的兒童經常喜歡玩具車遊戲,如果玩具車出現了,他就會拍手稱快,因為“媽媽”(玩具車)就在身邊!一旦玩具車跑開了,他的媽媽缺失癥就會引發輕微的焦慮(玩具車在他們眼里就象征了“媽媽”)。對於一部分沈迷於電子世界里的成人來說,手機就是我們刷存在感的最好玩具。

 

經常喜歡刷微信朋友圈的,還容易患一種叫做“錯失焦慮癥”的心理疾病。比如,如果你不幸受邀加入了某群,其中有一闊佬心情大好或者很不爽時動輒就拋撒紅包取樂,這時你該怎麽辦?是24小時堅守朋友圈守候那只兔子的出現呢?還是每隔5分鐘上去逛一逛?我們在使用智能手機之後,總是害怕失去那些蜂擁而來、大多卻毫無價值的信息,喜歡在那上面虛擲感情和時間。

 

2
 

你還生活在“第二媒介現實”里嗎?

 

手機本來只是人們一個偶爾使用的聯絡工具,現在卻成為我們須臾難離的“拐杖”。

 

按照技術文化學者劉易斯·芒福德的研究,在1850年之前,人類在交通和通信方面的困難,意外地成為我們過濾垃圾信息的天然過濾器。可是,隨著更多電子通訊設施的發明,人們通過電子設備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們的處理能力,以致於一個人的時間花費變得異常分散,大多數時候想獨處一室而不被打擾,也變得非常困難。

 

比如,在電報電話沒有發明之前,我們接到來自遙遠地方的緊急信函時,才會下定決心親自出行。信息傳遞的困難,同樣決定了我們的行動速度相對緩慢,這使得那時的社會交往大多限於個人和個人之間,而且是可控的。可是在今天,隨著實時通信的出現,這種天然的“過濾器”消失了:電視、報紙、PC、智能手機每時每刻都在爭搶著,吸引你的註意力。

 

“人們收到的外界信息越來越多,就越來越難以吸收或者應付周圍環境的任何一個單項信息,更不用說去應付整個信息環境了。”小明在被微信所吸引的同時,吃早飯時,他再也體會不到食物的滋味和留意家人的臉色;上了地鐵,再也看不到身邊人群和當天社會環境的變化;即便在單位,他也會更多留意手機上的信息,而不是和同事去面對面交流;到了家里,他更只能依靠手機來打發時間,更別說和家人一起討論問題,或者去看一整本書的信息了。

 

按照芒福德的研究,在人和機器的相互適應過程中,機器對人的要求控制越來越多,但人類如何應對機器的能力並沒有增加多少,結果是,外部世界對於我們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強烈強烈(且不論這種要求是否重要和合理),而人們的內心世界越來越忙亂、越來越弱、越來越差。人們“不再有主動選擇,只有被動吸收”。

 

事實上,今天越來越嚴重的手機依賴,使我們更加深陷在“二馬”包圍的虛擬世界里,從網絡社交到網絡購物,我們在微信和淘寶上停留的時間(SpendingTime)越長,馬化騰和馬雲們就越高興,我們真實的生命長度越少,貢獻給他們的時間和金錢就越多。更何況,現在連“三馬”(馬明哲)也要打破頭皮搶著要進來搞聯合,他們三個非要掌控每一個人中國人的生老病死,給我們提供端到端的“人生整體解決方案”!

 

\ 

生命如白駒過隙,每逢春節這種危機意識會更加強烈。可是“三馬”依舊希望通過掌控我們的時間和消費,為每一個中國人從生到死提供一攬子的“生命整體解決方案”,讓人們從此時時刻刻停留在他們設置的快樂而空幻的虛擬世界里

 

在傳播學上,我們可以把這種由書面語言到電子信息構成的世界叫做“第二媒介現實”,它和真實世界的最大區別是,如果你手里緊緊攥著一把泥土,你就能聞見泥土的芳香和感受到手中泥土的細滑,如果你讀到陸遊的詩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那只是大腦里對應的反應區才能喚醒對對於“泥香”的一種記憶而已。書中的“黃金屋”、“顏如玉”和蒲松齡筆下的眾多“狐仙”們,就是這樣讓我們沈醉不知歸去的、虛假的“第二媒介現實”。

 

著名媒介學家沃爾特·翁曾經指出,口語時代的人們更傾向於社群化交往和培養外向的人格結構,而不像書面文化時代的人們那樣偏好於內省活動,口語交流容易使人們實現群體的團結,而閱讀和書寫行為都更像是孤零零的個人活動,使人的關註焦點轉向自身。到了電子時代呢?在虛擬世界中眾聲喧嘩的數字狂歡里,我們往往是最害怕寂寞的、昏黃燈光下蝸居在客廳沙發一角玩弄手機的那一個網絡幽靈。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在鴻燕傳書的年代,我們還有種種關於愛情如何美好的想象力和回憶畫面,在陌陌式的濫交網絡空間里,我們卻只有“姐飄過,只是一個傳說”的貧乏和蒼白。

 

你有多久沒有去青草地上打個滾、撒個野了?或去嗅一嗅松針葉上的樹脂香味,聽聽松濤的低吟淺唱了?春節到,七天很短,放下你的手機,和春天來一個最親近的約會吧!

 

本文作者陽光,學者,長期致力於中國互聯網發展的記錄、觀察與研究,研究領域包括網絡社會、數字媒介和媒介融合等,主要作品有《純粹關系——網絡分享時代的社會交往》、《網絡英雄傳》、《新浪模式》等。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訂閱其本人的微信公眾號“人在網絡”。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和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korchagi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81

一文看懂醫藥銷售的多票制、兩票制、一票制 醫藥云端信息

http://xueqiu.com/5867983716/37498167
國務院辦公廳在近日下發《關於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採購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號,以下簡稱7號文)中,鼓勵醫院與藥品生產企業直接結算藥品貨款、藥品生產企業與配送企業結算配送費用。通俗地說,這樣的操作模式就是「一票制」!

這一提法史無前例,雖然7號是一個指導意見,措辭也僅僅用「鼓勵」而不是規定,更不是強制要求。但既然是國務院醫改辦的框架性意見,那麼,不能排除未來在某些局部地區會欣然接受「鼓勵」,並在此意見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並成為「規定」。

目前醫藥市場上的開票模式仍然是「N票制」(N≧2),更多的是N>2,僅有福建從7標開始實施兩票制,即只允許生產企業直接開票到商業配送公司,然後商業開票到醫院,總共兩票。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以直營模式銷售的企業自身採用兩票,但主流的開票還是以多票製為主。

我們來看「N票制」(N≧2),在不同變量下的操作模式以及市場的應對之道。

多票制(N>2)

操作辦法:生產企業開票給代理商或代理商(代理商亦可是N重)指定的過票公司(過票公司亦可是N重),過票公司開票到商業,商業回款到過票公司,過票公司返款給代理商。

這是很多公司採用的操作方式,熟悉財稅制度的人士都能看出問題,發票高開存在稅務方面的問題,返款更是涉嫌洗錢犯罪。生產企業把經營風險轉移出去的同時,也將財稅等法律風險一併轉嫁,因此,廠家安全了,代理商則要承擔高昂的風險。

至於過票公司,本身的業務就是違法違規的,不查處則已,一查處則是滅頂之災。但這麼多年運作下來,偶有風浪,總體上還算通行無阻。但本鶴需要提醒一句,現在無事不代表將來也太平,當過票行為受到多方打壓的時候,無票可過之時再來談轉型已經晚了。

於是,很多廠商在很多年開始謀求開票方面的改變,這一決定除了來自本身對於終端市場的掌控需求以外,還受到了福建的「兩票制」和廣東「三控」,以及發改委進行出廠成本調查等政策因素的影響。於是,就有了下面的兩票制。

兩票制(N=2)


操作辦法:生產企業直接開票到商業,商業再開票(發貨)到醫院,商業回款到廠家。

這很好理解,也是福建兩票制所要求的。官方也「覺得」與多票制相比,幹掉了中間環節的代理商和過票公司,商業賄賂和虛開發票、洗錢等違法違規行為得以剷除,市場得以淨化,政治得以清明。

但現實的開票及發貨流程似乎是這樣的:

代理商打貨款給廠家(要麼從商業打(含稅),要麼走私賬(底價+稅金))
廠家開票(發貨)到商業
商業回款到廠家
廠家再返款給代理商。

請看,這流程和多票制有何區別?區別僅僅在於賬面上減少了中間環節,而私下的運作絲毫沒有減少。該過票的依然需要過票,該套現的還是要套現,否則無法正常運轉。過票職能從原來的代理商轉移到廠家,如果廠家之前是底價銷售的,兩票制下,由於高開,銷售額成倍放大,不僅自己覺得有面子,地方政府也覺得企業經營業績大幅度提升,稅收也上去了,皆大歡喜。

但請注意,廠家自行解決高開和套現問題,實現上述「好處」的同時,經營風險和法律風險也相應成倍放大。如果正常繳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蠶食了讓利給代理商的「空間」,不僅削弱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搞不好甚至會面臨虧損。

一票制(N=1)


操作方式:生產企業開票給醫院,但貨物則通過商業發送。

這種模式下,貨物和款項的交易只在廠家和醫院之間發生,商業配送公司僅僅承擔送貨功能,相當於快遞公司,貨物的所有權沒有轉移到商業,相應的,商業也不再起到流通中的資金墊付作用。

在多票制下(N≧2),商業公司在整個交易過程中至少起到以下功能:1)承擔貨物的集散、分發配送功能;2)一定程度上承擔醫院到廠家這一過程中的資金墊付功能;3)醫院終端的與廠家之間的信息蒐集及反饋功能。

因此,商業是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樞紐。按照市場經濟的專業化分工原理,商業公司起到了承上啟下不可或缺的職能,表面上是在供方與需方之間憑空多了一個環節,但從整個藥品供應鏈的全局考量,不僅沒有影響供應鏈的效率,反而是提高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的關鍵環節。

在一票制的模式下,商業公司的三大功能被人為砍掉兩個,僅僅保留貨物的集散功能,廠家不得不把各項資源下沉至醫院終端。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截止至2014年2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97.5萬個(其中:醫院2.5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1.6萬個)。面對如此龐大的終端數量,再有實力的生產企業對藥品配送也望塵莫及,畢竟,那是商業干的活。

商業公司面臨的挑戰

那又有人會說,商業公司無非也就是賺取藥品配送費嗎,不管是一票制還是多票制,商業都能賺錢,在一票制政策下,商業自身減少了兩大職能,不是更加輕鬆賺錢嗎?

對於這種想法,只能批評為幼稚!

商業之所以在多票制下能夠存活,並能做到不可或缺,並非僅僅是自己配送能力強、醫院開戶多,資金實力和市場的反饋能力也很重要,三大職能決定了自身的江湖地位。如今只剩下配送一個能力,和普通的物流公司或快遞公司有何區別?甚至,在專業的快遞面前,醫藥商業根本不具備「送貨」優勢。

何況,7號文中出現了「縣鄉村一體化配送」的概念,「發揮郵政等物流行業服務網絡優勢,支持其在符合規定的條件下參與藥品配送」。這是通過文件的形式,將郵政物流引入商業配送的競爭啊。(國家級的文件提到具體的市場競爭主體,少見!)無疑,未來的商業競爭格局更加複雜。

商業公司被矮化為快遞公司,那麼,代理商和過票公司會被幹掉嗎?


不可能!

原因很簡單,即便廠家直接和醫院進行業務對接,但是,請問,在沒有代理商的推動下醫院會主動向廠家下採購訂單嗎?用開了的經典普藥貌似可以,臨床必需且採購困難的藥品也是可以的,但這些品種還真不是廠家的主要利潤來源,醫院要滿足其臨床用藥需求僅僅靠這些品種也不大可能。

基層醫療機構可以用基藥+低價藥滿足,但是91.6萬個基層醫療機構的數量讓廠家望而生畏,客觀上不可能做到及時配送。

因此,基藥低價藥需要依託商業公司的配送網絡才能保障藥品供應,非基藥,也要代理商從中推動才能促進臨床使用。

廠家在一票制模式下的角色

但是,假如某地真的相應國務院醫改辦的號召,真的實施一票制了,發票、貨物及貨款又該怎樣流轉呢?

代理商打款給廠家,
廠家通過商業把貨發給醫院,並和商業結算配送費
醫院回款到廠家
廠家返款給代理商

從上可看出,這些流程和兩票制也並無兩樣,但商業公司三大功能減少的兩個:資金墊付和信息反饋功能,不會在藥品供應鏈中消失,而是轉移到廠家身上。但問題是,廠家有這個能力來實現這兩個功能嗎?

首先,資金墊付就是廠家不可能承受之重。正因為如此,85%以上的生產企業採用底價代理模式,目的就是不願意也不能在流通領域中墊付流動資金。另一方面,醫院在整個醫改過程中,由於補償機制、資源分佈、運營效能等諸多原因的掣肘,醫院的資金周轉能力並非是想像的那麼樂觀,這也是很多地方商業公司為何回款慢賬期長的根本原因,醫院在拖欠商業公司的貨款嘛!

其次,廠家要憑一己之力真正瞭解醫院的狀況也幾乎不可能,醫院分散,廠家自身的銷售資源有限,信息反饋機制中缺少商業這個環節,信息無法及時準確傳輸。在一票制的前提下,廠家作為唯一的藥品供應商,如果缺乏對市場的瞭解,市場將無法正常開展。

即便要實施一票制,廠家沒那麼多銷售人員,對於醫院的結算業務,多半會委託商業公司或代理商代為完成。這麼一來,商業和代理商其實是變為生產企業的銷售團隊,未來,廠商之間的合作關係還會強化,一票制更是推動了這一發展趨勢。

因此,在一票制的模式下,生產企業承擔商業公司的職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便廠家減低姿態,把資源下沉至終端,整體運營成本也是極度高昂,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一票制不可能成為主流開票模式

一票制無論從市場經濟的專業化分工,還是從醫藥市場的實際情況分析,都很難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下存活。這不僅不能落實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不利於7號文希望的那樣規範藥品流通秩序和整合重組。
  
此外,多票制的形成與藥品定價機制息息相關,伴隨著底價代理模式長期存在於市場,這是以藥養醫體制下的衍生品而不是動因,因此,想把N票制的N減少,無論是變為2還是1,不能根本上破除以藥養醫,也無法解決醫藥購銷領域里長期存在的商業賄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67

31省會信息公開調查:18份公開、3份延期、10份拒絕食品監管信息,能否“芝麻開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10

31省會城市食藥局信息公開申請情況 (李伯根/圖)

平均每年每個地級市查辦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案件1000件左右。此次調查中,收到15個城市總計212個案件,平均每地僅14.1件。選擇性公開由此可見一斑。

信息公開不易,怎樣公開更難。前者是價值觀,後者是方法論。如何在信息公開與不引發社會恐慌之間尋找平衡點,至關重要。

“某奶粉”是誰?

“這是什麽?”

“你想幹嘛?”

“我們是不可能公開的”

“我們早就主動公開了。”

這是南方周末記者向全國31個省會城市(含自治區首府、直轄市,不含港澳臺地區)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食藥局)遞交信息公開申請後,得到的迥然不同的反饋。這也是消費者向地方食藥部門申請信息公開遭際的縮影。

2014年12月底,四川省南充市食藥局公開9起已辦結食品安全違法案件,其中一涉案品牌以“某奶粉”代替。彼時,南充市食藥局稱若曝光企業名稱,“對企業打擊是致命的”。迫於輿論壓力,該局後來公開某奶粉品牌為雀巢能恩,一同涉案的還有知名奶粉品牌貝因美。

作為1歲孩子的母親,廣州消費者何佳最早向南充市食藥局遞交信息公開申請,“奶粉有問題,卻不知誰有問題,是什麽問題”讓她感到恐慌。2015年1月26日,何佳收到南充市食藥局書面答複稱,該信息屬於“行政處罰相關信息”,由工商局查辦,要求其與工商局聯系。

深圳市民楊占青也收到同樣的答複,一字不差。在南充事件之後,長期關註食品藥品安全的楊占青又向山東省食藥局遞交了信息公開申請。

2015年1月下旬,山東省食藥局通報了該省食品安全違法犯罪二十大案例。但除1家企業外,其他19家企業均以“某某”代替。楊占青為此遞交申請,山東省食藥局由此向楊占青公布了其中的10起,稱另外10起“應由公安機關發布”。

鑒於越來越多的讀者反饋“食品安全信息公開難”,2015年1月27日,南方周末記者同時向全國31個省會城市食藥局申請公開“該市2014年度已辦結的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案件信息”。

這一信息原本屬於“主動公開”範疇,但其中20個地方食藥局將其視為“依申請公開”信息,並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信息公開條例》)要求“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複”。

至2015年2月26日截止日,武漢、成都、哈爾濱等3地要求延期回複。截止到發稿前,南方周末記者共收到北京等18地公開的信息,而海口等10地拒絕公開、無法公開或無回應。

辦公室推法規處,法規處讓找稽查局

申請食品安全信息公開找哪個部門?

有些地方食藥局內部也未必清楚,更別提消費者了。

以西安市食藥局為例,撥通其網站公布的電話,被告知歸法制辦管;法制辦回應“這是食品稽查分局在管”;食品稽查分局稱“這個信息必須由市局發布,我們是分局”。

實際上,西安是為數不多的已經在食藥局網站上公開案件信息的城市。

按照2014年8月國家食藥總局頒布的《食品藥品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實施細則(試行)》,“縣級以上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指定專門機構負責本部門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日常工作”。

但此次南方周末記者調查顯示,各地食藥局負責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的專門機構並不統一。有的是辦公室,有的是法規處,有的是稽查執法部門。

就具體查辦食品安全案件的稽查執法部門而言,在不同省會城市也存在稽查局、稽查處、稽查大隊三種表述。

“這是各地在食藥機構改革中改革力度不同的結果。”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評價,稽查大隊一般是參公事業單位,稽查處是局內設機構,稽查局(分局)是有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權的獨立性較強的機構,通常比一般處室高半級。

“各地都希望成立稽查局,但結果大部分都是稽查大隊。”胡穎廉說。這意味著作為案件信息公開的基礎,各城市的行政執法能力已經存在先天差異。

食品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都由誰來負責 (李伯根/圖)

選擇性公開

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案件屬於哪一類信息公開,同樣也存在地區間認知差異。

2007年1月頒布的《信息公開條例》,將政府信息公開分為“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和“保密”三種。

2014年8月,國家食藥總局頒布的《食品藥品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已經明確將“食品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納入縣級以上食藥局“應主動公開”的範疇。主動公開的包括“被處罰的自然人姓名,被處罰的企業或其他組織的名稱、組織機構代碼、法定代表人姓名;違反法律、法規或規章的主要事實”等6項內容。

但此次調查中,南方周末記者發現,除已公開相關信息的11個地方食藥局外,其余20地均要求按照“依申請公開”的程序辦理。

以南寧市食藥局為例,不但需要以傳真的形式提出申請,該局還要求“出示記者證和身份證,否則不予辦理”。當記者提出以公民身份提出申請時,被以“需要說明有何切身利益”為由拒絕。

“規定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楊占青也常遇到這樣的困惑。

“目前食品安全是地方政府負總責,食藥總局的細則只有指導意義,卻沒有強制性。”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鵬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對此深有同感。他正接受國家食藥總局委托,開展一項關於食藥系統信息公開制度的課題研究。在實地調研中,對於行政處罰信息公開,“一直是較難的部分”。

法律和部門規定要求必須公開的內容,為何實踐中阻力重重?沈陽市食藥局一名工作人員的話道出了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的擔心:“有時候你公開一個案件,會影響到企業發展。”

周漢華分析指出,對企業而言,“不怕罰款,就怕公開”。信息公開後,消費者會用腳投票。比如南京冠生園月餅事件,當年信息披露之後,很快這家企業就垮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GDP形成的地方保護主義,導致地方監管部門面對企業出現錯位、缺位,甚至從監管的“警察”扭曲為“保姆和保安”。有的信息又確實涉及第三方的商業秘密,有的涉及個人隱私,所以地方食藥監管部門存在各種考慮。

即使案件信息公開,也可能只是選擇性公開。

胡穎廉算了一筆賬:國家食藥總局每年會公布食品藥品監管清單,總量在二三十萬件,中國地級市近300個,平均每個地級市每年辦理的食品行政處罰案件應該在1000件左右。

而此次南方周末記者調查中,收到15個城市總計212件信息公開案件,平均每地只有14.1件——遠小於1000件。

除數量外,公開的範圍和對象也是選擇性公開。此次經南方周末記者申請後公開的7地中,南京、福州、石家莊、南寧是公開在食藥局網站上,杭州、長春、濟南則只對申請者本人公開信息。

在胡穎廉看來,這更能體現各地食藥局選擇性公開的現實考量:如果只有本地公開、別的地方都不公開,當地嚴格的監管環境可能會“逼走”企業。

有些食藥局為什麽拒絕公開信息 (李伯根/圖)

公開案件打蒼蠅不打老虎?

在調查中,多個城市都提到了食品藥品機構改革進展緩慢對信息公開工作的影響。

天津和銀川分別推行工商、質監、食藥“三合一”的市場局模式。由於銀川尚未完成改革,因此無法公布信息,已完成改革的天津,其處罰信息散落在不同部門,無法集中整理成發布版本。

完成機構改革後,地方食藥局的職責包含生產、流通和餐飲三個環節。但公開的212件案件中,餐飲環節以44.3%的比例占了近一半。

“餐飲在2010年劃歸食藥局,生產和流通直到2014年才劃歸,因此餐飲案件自然做得多。”廣州市食藥局相關處室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餐飲企業很容易“攤上事兒”也與其數量多、規模較小、原輔材料容易發生變質、直接面對消費者等因素相關,江蘇省南通市食藥局副局長繆寶迎認為,因為餐飲業處罰的對象,通常是小飯館,實際危害比較局限,個案公開影響也有限,因此,被公開的案件“自然也就多了”。而生產、流通這兩塊,盡管改革後職責劃轉,但人員還沒到位,食藥部門對於這兩塊不熟悉,如果企業提出行政複議要吃官司,監管部門也要權衡這個風險。

從公布案件看,的確很少涉及大企業。

上海市食藥局主動公開了“上海俏江南酒店冷凍庫內的156.3公斤肉類產品無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一案。這是為數不多的涉及大型餐飲企業的案件。

“沒有壓力,實事求是,檢驗報告不可能作假。”上海市食藥局負責信息公開的工作人員回應稱,如果企業認為有問題,可以在期限內申請複檢。

據悉,上海俏江南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便繳納了罰款。

從地區分布上看,15個公布案件的城市,東部10個、中部1個、西部4個。案件數量上也有差異。公布案件最多的廣州達60件,最少的南寧只有1件。信息公開數量和質量似乎與經濟水平成正比。胡穎廉認為,“這背後是治理理念”的差別。

安徽省食藥局局長徐恒秋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對於不合格產品,該省主張“全部曝光”,並且要打快仗。“一檢測出來馬上就公布出去,要等企業找來時,就難辦了,不能給他們找的機會”。

已公開的15省會城市包含哪些案件信息 (李伯根/圖)

信息公開易,怎樣公開難

種種跡象表面,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已是大勢所趨。

中國政府網消息,2015年3月6日上午,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聽完人大代表孫丕恕提出的關於“讓政府數據實現共享和公開”的建議後,明確表態:“你的建議很好!政府掌握的數據要公開,除依法涉密的之外,數據要盡最大可能地公開。”

事實上,正在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信息公開也被放在一個更重要的位置。

“通過加大信息公開的方式,來實現食品安全監管,這部分內容已經審議過兩次。”參與食安法修訂工作的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高秦偉介紹,修訂草案使用的是“信息公布制度”的概念(第109條),特別強調政府義務。同時修訂中增加了風險交流制度(第22條),風險交流是以信息公開為基礎,是信息公開的更高水準。

“信息公開易,怎樣公開難。”廣州食藥局一位負責人指出,越來越多的地方食品安全監管者已經意識到風險交流的價值。比如某企業生產的某批次鹵味食品存在致病菌超標,但是簡單的公開可能造成該企業所有產品滯銷甚至整個城市鹵味市場的恐慌。因此“如何在信息公開與不引發社會恐慌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至關重要”。

胡穎廉認為,應當樹立“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才是例外”的原則。高秦偉也認同這一觀點,食藥部門“應持續不斷地進行公開,建立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

“信息公開制度應向上遊和下遊延伸。”周漢華認為,向上遊延伸就是更及時地公開,不能永遠比網絡傳播慢半拍。所謂往下遊延伸,就是要在信息公開同時,要加強對這個信息的解釋和解讀工作。

周漢華以被妖魔化的食品添加劑為例,有些人談添加劑就色變,但添加劑是現代食品工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些濫用添加劑的信息公開之後,要通過後續的專家的科學解讀、政府的政策解讀來讓大家能聽得懂,信得過。

對於操作難度,周漢華坦言“比較棘手”,但並非不可實現。

“可以借鑒最高法院在推動裁判文書公開這個領域的做法。既然裁判文書能夠公開,食品行政處罰當然也能公開。另需完善相關制度。比如原來最高法院的文書公開,連當事人身份證號碼都公開了,但後來最高法院專門作了一個司法解釋,要求把這些信息要做匿名化處理。”

楊占青至今仍在向各地各部門申請信息公開。他有一個信息公開的夢,“人們買食品前,有意識的查一查食藥局公開的信息,將成為一種消費常態”。

(南方周末記者袁端端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00

【深度研報】“互聯網+”:重新定義信息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00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8 10:26 編輯

【深度研報“互聯網+”:重新定義信息化
作者:資管小兵

在今年的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馬上成為各界熱議的焦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不少專家認為,互聯網+是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升級版,而阿里巴巴12日發布《“互聯網+”研究報告》研究報告認為,“互聯網+”在內涵上根本區隔於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義了信息化。同日,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宣布,將合資設立10億元“互聯網汽車基金”。在未來1-2年打造互聯網汽車,是對應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現實詮釋。

阿里研究院的報告認為,“互聯網+”在內涵上根本區隔於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義了信息化。“傳統講的信息化沒有釋放出信息和數據的流動性,而互聯網作為信息處理成本最低的基礎設施,其開放、平等、透明等特性將使信息和數據動起來轉化成巨大生產力,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新源泉。

“互聯網+”的過程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零售消費是最早進行深度互聯網化的行業之一,根據CNNIC的數據,到2014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其中,網絡購物用戶3.61億,我國網民使用網絡購物的比例升至55.7%,在全國居民中的滲透率也達到了26.67%。2014年我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達到2.8萬億元,占同期社零總額的10.6%。

以淘寶網為代表的網購平臺不僅滿足了跨地域的巨量消費需求,更重要是促進了商品流通數據在全國、全球範圍內的廣泛對接,不僅促進了中國流通業的效率和水平,還反向帶動了制造業的逐步互聯網化以及商品流通體系的數據化。

淘寶對零售行業的互聯網化還在進行中,並逐漸向批發、外貿、制造業等領域滲透,催生了1688小額批發、跨境電商、柔性定制等一批新興業態。而報告認為,同樣的過程還正在金融、物流、農業、醫療等諸多行業重演。

以及互聯網+農業為例,近年來以電子商務為載體的原產地農產品直銷、進口農產品、生鮮網購、農產品網上預售等新模式快速發展。截止到2013年年底,阿里平臺上經營農產品的賣家數量為39.40萬個,農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12%,超過大盤增長速度。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以2011年央行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為標誌,互聯網+金融的基礎設施和行業形態明顯邁上臺階。截至2014年底,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到80,767億元,同比增速達到50.3%;全國範圍內活躍的P2P網上借貸平臺1,575家,貸款余額1,036億元;眾籌融資平臺116家,一年新增平臺78家,眾籌融資金額超過9億元。

“互聯網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電力技術,200年前的蒸汽機技術一樣,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報告說。

報告建議,“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經過互聯網改造後的在線化、數據化,其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互聯網+”仰賴的新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雲(雲計算和大數據基礎設施)、網(互聯網和物聯網)、端(直接服務個人的設備)三部分,這三個領域的推進將決定互聯網+計劃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的效率和深度。

一、“互聯網+”的背景與本質

1.1“互聯網+”的深刻內涵

普適計算之父馬克·韋澤說:最高深的技術是那些令人無法察覺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停地把它們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直到你無從發現為止。而互聯網正是這樣的技術,它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所謂 “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 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互聯網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Purpose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電力技術,200年前的蒸汽機技術一樣,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無論網絡零售、在線批發、跨境電商、快的打車、淘點點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實現交易的在線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為遷移到互聯網上,才能實現“在線 化”;只有“在線”才能形成“活的”數據,隨時被調用和挖掘。在線化的數據流動性最強,不會像以往一樣僅僅封閉在某個部門或企業內部。在線數據隨時可以在產業上下遊、協作主體之間以最低的成本流動和交換。數據只有流動起來,其價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英國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每一次大的技術革命都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技術—經濟範式。這個過程會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第二個階段是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和收獲(每個階段各20-30年)。今年是互聯網進入中國21周年,中國迄今已經有6.5 億網民,5億的智能手機用戶,通信網絡的進步、互聯網、智能手機、智能芯片在企業、人群和物體中的廣泛安裝,為下一階段的“互聯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的內涵根本上區隔與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或者說互聯網重新定義了信息化。我們之前把信息化定義為:ICT技術不斷應用深化的過程。但假如ICT技術的普及、應用沒有釋放出信息和數據的流動性,促進信息/數據在跨組織、跨地域的廣泛分享使用,就會出現“IT黑 洞”陷阱,信息化效益難以體現。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正在回歸“信息為核心”這個本質。互聯網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看到的信息處理成本最低的 基礎設施。互聯網天然具備全球開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數據在工業社會中被壓抑的巨大潛力爆發出來,轉化成巨大生產力,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新源泉。例如,淘寶網作為架構在互聯網上的商務交易平臺, 促進了商品供給-消費需求數據/信息在全國、全球範圍內的廣泛流通、分享和對接:10億件商品、900萬商家、3億多消費者實時對接,形成一個超級在線大市場,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流通業的效率和水平,釋放了內需消費潛力。

1.2“互聯網+”推動各產業的互聯網化

“互聯網+”的過程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過去十年,這一過程呈現“逆向”互聯網化的過程。在企業價值鏈層面上,表現為一個個環節的互聯網化:從消費者在線開始,到廣告營銷、零售、到批發和分銷、再到生產制造、一直追溯到上遊的原材料和生產裝備。從產業層面看,表現為一個個產業的互聯網化:從廣告傳媒業、零售業、到批發市場,再到生產制造和原材料。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互聯網+”是從C端到B端,從小B再到大B的過程,產業越來越重。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物流、金融業也跟著出現互聯網化的趨勢。在“互聯網+”逆向倒逼的過程中,各個環節互聯網化的比重也是依次遞減。

最先被互聯網帶動的是消費者。根據CNNIC的數據,到2014年底, 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這可看做是中國人口的互聯網化程度)。其中,網絡購物用戶3.61億,我國網民使用網絡購物 的比例升至55.7%,在全國居民中的滲透率也達到了26.67%。

廣告營銷環節是最早互聯網化的商業環節。易觀國際數據顯示,2014 年我國互聯網廣告產業規模達到1,535億元,市場份額占整體廣告產業的28%,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廣告行業互聯網化的程度。

其次是零售環節的互聯網化。2014年我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達到2.8萬億元,占同期社零總額的10.6%。這也基本代表零售業互聯網化的比重。

再往上是批發和分銷環節的互聯網化。這里包括傳統的B2B網站紛紛由信息平臺向交易平臺轉型,推動在線批發,以及傳統企業的大量開展的網絡分銷業務。例如,2014年7月在港交所掛牌的電子元器件B2B網站“科通芯城”走的是純線上交易模式,2014年交易規模約80億元。阿里巴巴的內貿批發平臺-1688在截止2014年6月之前的12個月內在線批發規模227億美元(約1400億人民幣)。整個國內批發、分銷市場的互聯網化比例估計為1-2%的比例。

再往上倒逼就是生產制造環節,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是個性化需求倒逼生產制造柔性化加速,比如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二是需求端、零售端與制造業的在線緊密連接。這導致制造業也出現在線化、數據化的趨勢。

二、“互聯網+”的動力:雲計算、大數據與新分工網絡

“互聯網+”的實踐風起雲湧、極大地改變著經濟、社會的面貌,其不竭動力來自於三方面:一是新信息基礎設施的形成;二是對數據資源的 松綁;三是基於前兩方面而引發的分工形態變革。

2.1“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雲網端

經濟、社會活動的正常運作有賴於基礎設施發揮其支撐功能。隨著經濟形態從“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加速轉變,基礎設施的巨變也日益彰顯。

短短幾十年間,“互聯網”能夠從誕生、普及,升級為“互聯網+”這一新變革力量,技術邊界不斷擴張,從而引發基礎設施層次上的巨變,則是至為重要的原因。大力提升新信息基礎設施水平,“互聯網+”才能獲得不竭的動力源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彰顯威力。

“互聯網+”仰賴的新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雲、網、端”三部分。

“雲”是指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有賴於對數據的利用能力,而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像水電一樣為用戶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計算資源打開方便之門。

“網”不僅包括原有的“互聯網”,還拓展到“物聯網”領域,網絡承載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新增價值持續得到挖掘。

“端”則是用戶直接接觸的個人電腦、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傳感器,乃至軟件形式存在的應用。“端”是數據的來源、也是服務提供的界面。

新信息基礎設施正疊加於原有農業基礎設施(土地、水利設施等)、工業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等)之上,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1、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強勢突破在“雲”(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上,以“阿里雲”為代表,我國的互聯網企業已實現了基於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來提供通用雲計算服務。無論是在技術先進性、安全性和經濟性上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亞馬遜、谷歌共執牛耳。

我國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正發揮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 強化了計算資源的專業化提供水平、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 將國際IT巨頭主導的起源於“工業經濟”的“計算機+軟件”模 式向適應“信息經濟”特點的“雲計算+數據”模式轉變;
  • 帶動了“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撬動 了我國在“端”(移動設備等和軟件應用)上的市場潛力和無限創意;
  • 在數據的存儲、處理和分析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成為社會的神經中樞,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一起聯手打造系統級智能;
  • 打破了大企業在計算能力上的壟斷,從而成為這個時代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溫床;
  • 推動傳統企業加速擁抱互聯網,加快了傳統產業轉型的步伐;
  • 加強了政務處理效率、提高了社會治理能力;
  • 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雲計算”技術,維護了國家經濟安全;
  • 有助於降低能耗、助力可持續發展。

2、互聯網、物聯網基礎設施快速滲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物聯網就是把傳感器裝備到各種真實物體上,通過互聯網聯接起來,進而運行特定的程序,達到遠程控制或者實現物與物的直接通信。射頻識別標簽(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經過接口與無線網絡相連,從而給物體賦予“智能”,可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也可實現物與物的溝通和對話。有新興的“雲計算、大數據”服務作為支撐,物聯網的發展將提升過去在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上能力欠缺的問題,煥發出新活力。IDC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物聯網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將從2013年的19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71億美元。全球物聯網裝機量從2013年到202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7.5%,增長到2,120億臺。

3、智能終端、APP軟件應用異軍突起。在雲計算、大數據設施和應用軟件服務的助力下,以智能終端為代表的用戶設備,正成為大數據采集的重要源頭和服務提供的重要界面。

中國已成為全球智能終端增長的絕對主導力量,並引領全球移動市場 智能化演進。2012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2.58億部,份額超過全球 1/3,並以167%的增幅遠超全球水平,一舉超越2012 年之前歷年之和。

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更達到 4.23億部,全球份額貢獻逼近 50%。

2012年二季度中國手機出貨中,智能手機占有率已超越功能手機達52%,

領先全球整一年時間完成歷史更替(全球在2013年二季度首次超越50%達到52%),而至2013 年四季度,中國新出貨手機的智能化比例已高達75%。

以智能終端為接入界面,互聯網內容逐漸從門戶網站主導的網頁向異 彩紛呈的APP應用程序轉變。APP應用程序更多以雲計算服務為支撐,通過後臺豐富的數據驅動,開發和發布的門檻降低、創意受到極大激發。2013 年年底,蘋果App Store與谷歌Google Play應用下載規模均達到500億次,應用規模均超過100萬個。騰訊、阿里、百度等企業試圖通過深度挖掘移動即時消息、手機支付、地圖等能力,在自身核心應用領域搭建超級APP平臺。

4、基礎設施投資主體轉向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那麽這類基礎設施的投資是誰帶來的呢?答案是數以億計的普通用戶。我國有6.32億網民,其中83.4%使用移動上網(CNNIC截至2014年6月的數據),按每部手機1000元,兩年更換一部手機計算,人們在移動設備上投資額是巨大的,幾年內即可達萬億級別。同樣雲計算基礎設施也是由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民營企業建設和運營,無論是用戶規模,還是技術水平均位於世界前列。

這樣,新基礎設施的投資就由過去的政府或者國有大企業主導,逐漸向民營企業和個人主導轉向。由於投資主體的變化,服務模式和控制權也發生了顯著改變,從事基礎設施服務的民營企業,必須持續創新以擴大規模、獲取潛在收益;消費者主導權增強,用手中的設備“投票”,直接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信息經濟的治理模式也將從原有的集中控制向依靠大眾創新、共同治理方向轉變。

2.2“互聯網+”的新生產要素:數據

人類社會的各項活動與信息(數據)的創造、傳輸和使用直接相關。 信息技術的不斷突破,都是在逐漸打破信息(數據)與其他要素的緊耦合關系、增強其流動性,以此提升使用範圍和價值,最終提高經濟、社會的運行效率。

信息(數據)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歷經了近半個世紀的信息化過程,信息技術的超常規速度發展,促成了信息(數據)量和處理能力的爆炸性增長,人類經濟社會也進入了“大數據時代”。

IDC於2012年12月發布了研究報告《2020年的數字宇宙:大數據、更大的數字陰影以及遠東地區實現最快增長》。數字宇宙是對一年內全世界產生、複制及利用的所有數字化數據的度量。從2013年到2020年,數字宇宙的規模每兩年將翻一番。2012年中國總體數據量占世界的13%,而到2020年將提高到21%。

如前所述,除了作為必要成分驅動業務外(即Data-Driven Application,如金融交易數據、電子商務交易數據),數據產品的開發(即 DataProduct,通過數據用途的擴展創造新的價值,如精準網絡廣告)更是為攫取數據財富開辟了新的源泉。經濟領域海量數據的積累與交換、分析與運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洞見和知識,極大的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為充分挖掘數據要素的價值提供了超乎尋常的力量。

2.3“互聯網+”的分工體系:大規模社會化協同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提升,加速了信息(數據)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中的滲透,直接促進了產品生產、交易成本的顯著降低,從而深刻影響著經濟的形態。

信息技術革命為分工協同提供了必要、廉價、高效的信息工具,也改變了消費者的信息能力,其角色、行為和力量正在發生根本變化:從孤陋寡聞到見多識廣,從分散孤立到群體互動,從被動接受到積極參與,消費者潛在的多樣性需求被激發,市場環境正在發生這重大變革。

以企業為中心的產消格局,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格局。企業以客戶為導向、以需求為核心的經營策略迫使企業組織形式相應改變。新型的分工協同形式開始湧現。

“小而美”是企業常態:由於節約了信息成本,交易費用降低令 外包等方式更為便捷,企業不必維持龐大臃腫的組織結構,低效、冗余的價值鏈環節將消亡,而新的高效率價值環節興起,組織的邊界收縮,小企業成為主流。

生產與消費更加融合:信息(數據)作為一種柔性資源,縮短了迂回、低效的生產鏈條,促進了C2B方式的興起,生產與消費將更加融合。

實時協同是主流:技術手段的提升、信息(數據)開放和流動的加速,以及相應帶來的生產流程和組織變革,生產樣式已經從“工業經濟”的典型線性控制,轉變為“信息經濟”的實時協同。

就業途徑更多樣:信息技術為靈活的工作方式提供了可能,就業形勢多樣化。“信息經濟”條件下,由於溝通、協作的門檻降低,評價和信 用制度的完善,專業技能的價值進一步凸顯,個人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就業的靈活性進一步提高。年輕一代經由網絡、利用外包方式,可以充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工作的地點,為多家企業提供服務,比如翻譯、設計、 客戶服務等工作,企業的雇傭方式和組織形式、人們的就業方式和收入結構,都將出現改變。

綜上所述,新信息基礎設施(“雲+網+端”)、新生產要素(大數據)、新分工網絡(大規模、社會化的全新分工形態)為“互聯網+”能量的釋放提供了不竭動力,體現了“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推動“生產率躍升”的強勁力道。“互聯網+”行動,將以夯實新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原有工農業基礎設施、創新互聯網經濟、滲透傳統產業為指向,為中國經濟實現轉型與增長開辟新路。(文章來源:阿里研究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32

遊戲行業分析TalkingData遊戲會議重點信息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62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1 13:35 編輯

遊戲行業分析TalkingData遊戲會議重點信息
作者:尤娜,於健鵬

本簡報匯總TalkingData遊戲會議有關2014年遊戲行業表現及2015年遊戲開發的重點信息。

移動遊戲市場於2014年下半年平靜下來。2014年上半年遊戲內容供應商每月增加約7%,至下半年及2015年首兩個月回落至5%以下,反映移動遊戲行業自2012年底出現爆發性增長以來開始回複至較平緩增長時期。首五大類遊戲仍是棋牌遊戲(開發商包括聯眾遊戲(6899.HK)、博雅互動(434.HK)等)、休閑遊戲、角色扮演遊戲(開發商包括IGG(8002.HK)等)、戰略遊戲及動作遊戲(開發商包括網易(NTES.US)、騰訊(700.HK)、金山軟件(3888.HK)、網龍(777.HK)等)。此外,棋牌遊戲及動作遊戲內容供應商數目於2014年增長速度較快,分別同比增加145%及236%。

一線城市遊戲滲透已趨成熟,預期HTML5遊戲將起飛。數據顯示2014年遊戲玩家的增長更多地來自低線城市,因中國智能手機增長有人口優勢支持,帶動移動遊戲的爆發。除此之外,女性玩家的數目也有強大的增長潛力,由2014年1月占總玩家人數24%增至2014年底的37%。

包括遊戲發行商及遊戲開發商在內的行業人士表示,2015年初HTML5遊戲迅速增長。當HTML5遊戲起飛,在原有移動遊戲的基礎上市場將迎來可觀增長,因為會有更多分銷渠道,如瀏覽器、應用軟件商店、超級應用軟件等。

中國遊戲公司的知識產權及海外擴張元年。2014年是中國遊戲行業的知識產權元年,遊戲知識產權數目增加超過11倍。超過60%運營中的遊戲擁有自身遊戲的知識產權。此外,越來越多遊戲公司邀請名人作為遊戲的代言人進行推廣,我們預期這將成為遊戲公司的主要營銷渠道。海外擴張方面,中國遊戲公司展現遠大目光,網易、獵豹移動、IGG、博雅、昆侖等公司在南亞、北美等地建立海外研發及營運團隊,一般以香港、澳門、臺灣及南亞地區作為走出去的首站,之後擴展至韓國、日本,然後北美等地。我們預期中國遊戲公司及發行商將於2015年持續進行海外擴張,因為公司面對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致力尋求進一步增長。

私募基金投資目標由內容供應商轉到分銷渠道、平臺及垂直網站。2014年,中國遊戲行業合共完成134項投資,上半年以內容供應商較多,下半年則轉到分銷渠道及平臺,至年底更多地投向垂直網站及移動遊戲相關領域(如移動遊戲廣告(需求方平臺、供應方平臺、數據管理平臺)。我們認為,2015年私募基金對遊戲行業的投資偏好將持續,更多投資將透過行業整合、並購進行,因為競爭環境嚴峻及進入門檻更高。






來源:工銀國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004

民航信息網絡:民航里的“銀聯”、公募最愛的隱藏大Boss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93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2 21:25 編輯

民航信息網絡:民航里的“銀聯”、公募最愛的隱藏大Boss
作者:格隆匯 天成

如果有一個選擇的機會擺在你面前,你會如何取舍:
A、青春靚麗的空姐;
B、南航、國航、東航等耳熟能詳的航空公司股票;
C、一只甚至航空業內人士都不一定很了解的公司:民航信息網絡股票;

2014年以前,當仁不讓選A,那是無數小夥的夢想;
2015年4月前,你一定會猶豫到底選空姐,還是航空股。
看看最近航空股的瘋狂表現就知道了!像中國南方航空股份(1055.HK)、中國東方航空股份(0670.HK)、中國國航(0753.HK),股價都是飛機“垂直爬升”,直沖雲霄,其背後是整個航空業基本面的觸底改善以及最大成本油價的持續下跌。

近期走勢如下圖所示:

經濟的觸底複蘇,油價的中長期看跌,民航未來是實實在在受益的,未來市場、政策對該行業的發展都會起到促進作用,航空公司就那麽幾家,各民航領域股票貌似都被大家挖的七七八八了

其實不然:里面還有一只“隱藏的BOSS,或許還沒被大家認識到。該股來歷不凡,但甚為低調,江湖人稱“民航里的銀聯”——銀聯相信大家都知道,真是躺在銀行身上數錢的主啊,只要銀行掙錢,銀聯的錢就數不完。

非常巧合的是,我看中的這家公司恰好也屬於格隆匯的“港A40”指數成分股也算是與格隆老大思路不謀而合了。

這個“低調的BOSS”就是中國民航信息網絡(0696.HK)——也就是我所謂的三個選擇題中的第三項。

中國民航信息網絡(696)是隸屬國資委監管的唯一從事民航信息技術服務的壟斷性中央企業辦公樓就在北京長安街邊最核心的地段)。公司的核心業務包括航空信息技術服務、分銷信息技術服務、航空結算及清算服務等。目前,公司是中國民航業唯一的數據提供商,在國內具有高度的壟斷地位。

此BOSS的確資質優秀,潛力不凡,體現在以下幾點:

1、爹媽不凡,均是民航領域大佬:
先來看看其爹媽是誰:


爹媽1: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隸屬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壟斷性中央企業。

爹媽2:三大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股份(1055.HK)、中國東方航空股份(0670.HK)、中國國航(0753.HK)。

除了以上個爹媽悉心照顧外,還有一知名外籍友人,長期賺中國市場錢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JPMorgan摩根大通,一直在贊助和支援。


2、民航里的銀聯:高度壟斷,難以撼動:
中國民航信息網絡是民航領域的“中國銀聯”,國內唯一的 GDS 提供商,具有絕對的壟斷優勢

公司的壟斷地位體現在:

(1)公司控制著機票分銷系統和航班離港系統,國內每張機票的預訂與銷售都必須經過分銷系統,而登機手續辦理、座位選擇等則必須通過離港系統。

(2)公司是攜程、去哪兒、藝龍等在線旅遊供應商航班機票信息的數據源頭。如果696卡脖子,這些在線旅遊公司想去哪兒也去不了!

(3)公司的旅遊分銷網絡由7000余家旅行社及旅遊分銷代理人擁有的 6萬余臺銷售終端組成,並通過 SITA網絡與國際所有 GDS和 113家國外商營航空公司直聯,覆蓋國內外 400多個城市。

因此中國航信無愧是民航領域的“中國銀聯”。而且未來至少5年內,中國航信在國內 GDS 服務領域將繼續維持高度壟斷地位,因為民航領域涉及民生、國家安全等問題,這一塊未來也很難放開,這同國外的理念是一樣的。

3、潛力不凡,未來各方面條件都有助於其大展拳腳:
公司目前掙錢主要靠2個方面:

(1)通過為全國所有的商業航空公司(除春秋航空外)提供航班控制+座位分銷
+機場旅客處理(57.3%)、結算清算系統服務(9.5%)收取費用;

(2)為攜程、去哪兒、藝龍等 OTA 企業提供數據網絡收取流量費+全國機場信
息技術服務(33.2%)收取費用。

總之,都是坐地收錢的活!

而未來,在這兩個方面,公司施展拳腳的機會越來越大:

1)政策鼓勵——對民航領域的放開越來越大,國家各種政策的導向均是放開市場、建機場、提升運輸量,包括最近放開低空領域等等大力度政策,所以有人稱未來十年是中國民航的黃金十年。(各種政策就不一一分析了,請自行腦補)

2)航空業複蘇——中國航空旅遊業的市場空間是巨大的。很明顯,大家有錢了,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以前覺得機票貴的現在也都不太在意了,未來大家的休閑、度假旅遊需求(包括境內和境外)還將持續增長,而且在我看來將會加速增長(對外政策加速放開,一路一帶國家戰略,對外交流需求加速增長),近 10年來航空旅客量年複合增長率為 15%。

所以,作為中國唯一的航空旅遊信息技術服務提供商,中國航信將持續受益於行業發展。

中國民航客運周轉占比持續提升


公司收入的增加與航空旅客量的增長高度相關


3)在線旅遊廣闊的市場前景也是公司大展拳腳的助力

中國民航信息網絡為攜程、去哪兒、藝龍等 OTA 企業提供數據網絡收取流量費。也就是說第一手數據信息在中國航信這里在線旅遊發展,數據網絡這塊業務會是公司未來大展拳腳的另一個大舞臺

4、看點和亮點不斷:
1)航旅縱橫——背靠自家幹爹(信息數據優勢),一個待發掘的金礦。
中國航信(696)與其他壟斷央企最大的不同是:公司絕對做到了與時俱進,毫不保守守舊,而是第一時間擁抱互聯網,他們家的APP——航旅縱橫——是我見過的最好用的APP之一。小夥伴們如果出行較多,請自行下載——誰用誰知道!

航旅縱橫是中國航信早於2012年就推出的首款基於出行的移動服務產品,能夠為旅客提供從出行準備到抵達目的地全流程的完整信息服務。由於信息源主要來自於公司的自有系統、空管系統和機場,因此其在及時性、準確性和安全性方面,相比非常準、航班管家等產品具備先天的信息數據源優勢。目前激活的用戶數已超過1000,未來大概率的央企混改預期;目前的重點仍是APP內容、數據、功能的完善;未來將引入戰略投資者,航旅縱橫發展空間巨大。

Ps:本人親測,這款軟件的信息數據(航班、行程信息)提供是非常及時的,畢竟數據源這它這啊……不過功能確實還有很大完善空間,像訂票、旅遊信息都還沒有,696,加油啊。

2)北京順義新營運中心預計16年底建成,補貼可繼續。

未來作為IDC等主機托管將為公司貢獻收入,2015年資本開支為13.75億元,將陸續開工建設配套區;同時15年已獲得政府4.2億元補貼。其實,大額的資本開支能夠被政府補貼以及未來物業租金的減少所抵消。

估值:
由於14年基數較高,最保守預計現有業務15年增速12-15%。未來3-5年仍將保持10-15%穩定增長,利潤未來1-2年仍有望維持20%以上增長,啟動前對應14年靜態PE僅15倍,15年預期PE僅12倍(而國際GDS巨頭分別為:Amadus 27倍和24倍;Sabre 59倍和23倍;Travelport虧損和20倍;且國外GDS業務增速都在個位數,而中國旅客出行量增速在10-12%)。

作為中國唯一一家壟斷地位的GDS提供商,中航信的估值應有大幅提升空間。

目前海外對標30倍PE,現在雖然漲了,對應15年動態15倍,所以還是相當便宜。


公募最愛?
未來,在全面放開公募基金投資港股通、深港通、保險資金投創業板及社保基金投資範圍的大背景下,這樣一個
1、央企
2、具有絕對的上遊壟斷地位
3、現金流極好
4、估值足夠低
5、有確定混改預期
6、“互聯網+”概念


隱藏的大BOSS,邏輯上不僅會對私募和遊資胃口,也必將得到未來正規解放軍:眾多公募、保險及社保的垂涎。

(特別提示:本文重點參考了興業證券賀華平的分析,在此特別表示感謝。本人並不持有該公司股票。相關風險機會,請自行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690

中國支付通——基於支付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79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7 10:44 編輯

中國支付通——基於支付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


l  全國性預付卡牌照稀缺
隨著第三方支付監管的加強,雖然預付卡牌照已經發放了160多張,但是其中有6張全國性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牌照是最有價值的。支付通有一張。
l  第三方支付牌照收緊最近只批一家
現在全國共有第三方支付牌照270張,2015年3月26日,央行近日發布了新一批的支付牌照,只有廣物電子商務公司1家企業獲得。
l  擁有雙牌照:預付卡牌照+互聯網支付牌照
公司擁有稀缺牌照的創新支付和小微金融類上市公司。公司控股“開聯通”,掌握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和互聯網支付牌照。
l  基建/獲客/導流三步走戰略
公司整體戰略分三步走:第一步:基礎建設——完成牌照和O2O平臺搭建。第二步:獲取用戶——基於支付系統,推廣商戶並和行業巨頭合作吸納C端用戶B端商戶。第三步:導流合作——擁有大量用戶和海量用戶支付數據之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為     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
l  垂直行業合作
支付通在垂直行業合作對象是已經有C端客戶的行業巨頭合作,這些合作對象有三個特點:1.是行業或者地域性的巨頭;2.有足夠的C客戶和C客戶相關支付環境;3.不善於支付經營,需要支付合作夥伴;4.考慮到被動性和不被控制,這些巨頭不太傾向於跟阿里的支付寶、騰訊的財付通合作。
l  為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
在網絡生態環境中基於支付系統,吸引C端客戶和B端商戶加入支付生態,同時經營客戶的支付流,疊加在支付流之上的就是小微金融。擁有大量用戶和海量用戶支付數據之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為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我們認為,作為支付機構支付通可以為互聯網金融公司提供金融服務服務,進一步可以再做深度整合,共同拓展市場。把支付通的客戶轉化為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客戶。例如現在和興業消費金融公司合作的產品,在支付通的線下消費場景中,潛入分期的產品。
l  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值得期待
公司擁有的預付卡是賬戶性質的牌照,具有類吸儲性質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都是交易通道性的牌照。支付通策略是走線下到線上的小額、高頻支付解決方案。支付通的模式本質上不是終端銷售模式,而是做運營服務。是通過智能終端占領商戶端的入口,再疊加各種互聯網應用。我們認為在這一獨特的市場中,支付通有很大成長空間。
基於支付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是一個新業態。中國支付通作為一個新業態中的還處於於成長初期的公司值得我們提前重點關註。
————————————————————————————————————
具有稀缺支付牌照資源
第三方支付牌照收緊最近只批一家
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種類是在央行制定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規定的此管理辦法於2010年9月實施,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於2011年5月獲批。在央行的管理辦法中,規定的中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主要3類分別是:(一)網絡支付;(二)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三)銀行卡收單。

現在全國共有第三方支付牌照270張,2015年3月26日,央行近日發布了新一批的支付牌照,只有廣物電子商務公司1家企業獲得,支付牌照發放的總數量由269家增加到現在的270家。
全國性預付卡牌照稀缺
隨著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的加強,預付卡牌照在第三方支付中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雖然預付卡牌照已經發放了接近160張,但是其中有6張預付卡牌照是最有價值的,因為這六張預付卡牌照是可以在全國範圍內發行預付卡。這六張全國性的預付卡分別在以下六家公司手里:北京商服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開聯通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被中國支付通收購)、裕福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渤海易生商務有限公司、海南新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深圳壹卡會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被平安收購)。
預付卡支付除了可以收到與網上支付和收單業務同樣的支付手續費以外,最大的不同就是預付卡可以實現資金沈澱。預付卡還有一個比較隱秘的收入來源,那就是死卡率。如果加上死卡的收入,預付卡的利潤率會更高。全國性預付卡牌照除了以上盈利模式以外,還可以跟有全國業務布局的行業龍頭合作發行預付卡,這是地方性預付牌照不能做到的。
全國性預付卡又稱多用途預付卡,地方性預付卡牌照又稱單用途預付卡。多用途預付卡是專營發卡機構發行,可跨地區、跨行業、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預付卡;單用途預付卡是商業企業發行,只在本企業或同一品牌連鎖商業企業購買商品、服務的單用途預付卡。
2014年5月底,針對公款消費和收卡受賄等問題,央行、監察部等七部委聯合制定了《關於規範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意見》要求,購買記名商業預付卡和一次性購買1萬元(含)以上不記名商業預付卡的單位或個人,由發卡人進行實名登記。中國人民銀行和商務部等部門發布的“商業預付卡新規”在2014年11月1日正式實施,預付卡的購買限制將進一步收緊。

中國人民銀行此前發布的《支付機構預付卡業務管理辦法》於2012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預付卡按發行主體分為多用途預付卡和單用途預付卡,兩者在使用範圍、監管主體等方面均不一樣。
多用途預付卡能夠跨地區、跨法人、跨行業使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最大的個性化需求,惠及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如可以在大型百貨商場以及超市、餐飲、健身、體檢、醫療、美容等眾多簽約商戶消費,持卡人可在所有合作商戶刷卡消費,並同等享受不同程度的優惠及會員服務,拓展了消費渠道,充分滿足了持卡人的多樣化消費需求。同時多用途預付卡方便辦理,可減少現金的攜帶量,購物後可顯示余額,無需找零,方便安全。
擁有雙牌照:預付卡牌照+互聯網支付牌照
中國支付通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稀缺牌照的創新支付和小微金融類上市公司(8325.hk)。公司控股“開聯通”,掌握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和互聯網支付牌照,參股領先的雲POS科技企業“上海商酷”,打造行業最優秀團隊及技術,並與知名戰略夥伴合作,引領行業發展。中國支付通的支付業務將以預付費業務為基礎,大力發展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O2O等業務,竭誠為C端客戶服務,以建立和管理龐大的實名賬戶和大數據體系,長遠將以此為基礎打造綜合性個人金融服務平臺。
基於支付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
公司基本架構
公司下屬子公司或參股控股公司有:從事預付卡業務的北京開聯通、從事智能POS機具業務的上海商酷、從事跨境電商的MC ONE、從事海外收單業務的OCG。
基建/獲客/導流三步走戰略
公司在過往兩年從事一些並購和新業務的實施,去年完成了支付通運營支付平臺搭建,現階段已經有完整的戰略和計劃落地。去年完成對北京開聯通並購90%股權,今年1月16日獲得聯交所審批,至此,公司已經完全獲得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公司整體戰略分三步走:
第一步:基礎建設——完成牌照和O2O平臺搭建。
第二步:獲取用戶——基於支付系統,推廣商戶並和行業巨頭合作吸納C端用戶B端商戶。
第三步:導流合作——擁有大量用戶和海量用戶支付數據之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為   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
公司已經完成第一步戰略,今年主要任務是完成第二步戰略計劃——推廣商戶並和行業巨頭合作吸納C端用戶B端商戶。
中國支付通將基於同時發展C客戶和商戶、商圈,從而擴大用戶數量和發卡體量,做活躍的多產品差異化的基於移動端的預付卡,最終將構建一個圍繞用戶和商戶的微金融服務體系。


第一步:獲得預付卡牌照和搭建O2O平臺上海商酷
開聯通預付卡牌照
公司已獲得開聯通網絡技術服務有限公司90%的股權,完全擁有了全國性預付卡牌照。全國預付卡牌照僅6張,開聯通擁有其中之一,同時擁有互聯網支付牌照。開聯通預付卡業務始於2007年,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陜西西安、浙江溫州等地開展預付卡業務,受理商戶約20000家。發卡額累計已超過50億人民幣;公司2013年發卡金額達到10億人民幣,備付金規模超過8億人民幣。

O2O平臺上海商酷
上海商酷是一個“集硬件、軟件、服務為一體的互聯網公司”,以智能雲POS硬件設備切入商戶,以酷雲平臺和應用軟件服務和經營商戶。商酷擁有國內先進的智能雲POS機(KoolPOS )產品,其能夠同時支持包括磁條卡、IC卡、NFC、條形碼、二維碼以及聲波支付等多種支付手段。通過雲(KoolCloud)、端結合,可支持各種卡、券、積分等的使用,使商戶與消費者的互動形成閉環。通過各種基於Android開放平臺的Apps,可以為商戶提供各種行業應用,達到服務和經營商戶的目的。
第二步:推廣商戶並和行業巨頭合作吸納C端用戶B端商戶
商戶O2O智能化
現在商戶用的是功能POS,上海商酷提供的POS機是智能POS。已經接通BAT三家移動支付接口、商戶團購系統,幫助商戶發行促銷券等。還能再平臺上內嵌客戶跟蹤、數據挖掘功能。今年計劃大規模推廣智能商戶POS機,目標是三到五年在國內有100~200萬臺線下商戶用支付通智能POS。


"收銀通"是商酷服務平臺上默認預裝的收銀軟件,收銀員可用此軟件受理各種商戶已簽約的支付業務。“收銀通”可以接受商戶使用的進銷存軟件,或行業軟件在需要支付的時候,可無縫調用起“收銀通”進行銀行卡支付或其他互聯網創新性支付的受理。

垂直行業合作
支付通在垂直行業合作對象是已經有C端客戶的行業巨頭合作,這些合作對象有三個特點:1.是行業或者地域性的巨頭;2.有足夠的C客戶和C客戶相關支付環境;3.不善於支付經營,需要支付合作夥伴;4.考慮到被動性和不被控制,這些巨頭不太傾向於跟阿里的支付寶、騰訊的財付通合作。

市民卡項目
圍繞支付,將各類市政、市民和企業服務環節打通,建立一個以支付為中心的城市信息聚合平臺,例如通過預付卡打通水電煤的支付。公司已與中鈔海思展開密切合作,共同發行市民卡、旅遊卡和駕駛人卡等便民利政產品,為實名用戶提供便民支付服務。柳州市民卡已經發40萬張,到今年年底累計發130萬張。市民卡的APP和互聯網賬戶由公司和中鈔海思經營,市民卡上面綁定一個銀行賬戶做小額支付,還綁一個互聯網賬號。覆蓋公共服務設施支付:1.(香港八達通)、公交、水上巴士已經覆蓋;2.覆蓋社區周邊支付,小區門禁停車周邊便利店支付;3.醫療旅遊支付。

醫保卡項目
中國支付通與易聯眾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發行補充醫保卡,為1.5億實名用戶提供補充醫療支付服務。在普通商戶和生活服務場景內,補充醫保卡可做為普通預付卡使用,直接支付消費金額;公司已與在線醫藥平臺七樂康簽訂合作協議,在其線上醫藥平臺可以使用補充醫保卡等支付通的預付卡進行購藥。只要在在醫院和藥店,預付卡資金還可以用於支付醫保以外的醫療或藥品費用。

智慧城市項目
公司正在努力尋求IT服務廠商的合作,開展智慧城市項目,圍繞支付、市民、和企業服務環節,建立一個以支付未中心的城市信息聚合平臺。
第三步:為 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
在網絡生態環境中基於支付系統,吸引C端客戶和B端商戶加入支付生態,同時經營客戶的支付流,疊加在支付流之上的就是小微金融。擁有大量用戶和海量用戶支付數據之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合作,為  C端用戶和B端商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公司已經和P2P公司你我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公司還在尋求更多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合作。
我們認為,作為支付機構支付通可以為互聯網金融公司提供金融服務服務,進一步可以再做深度整合,共同拓展市場。把支付通的客戶轉化為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客戶。例如現在和興業消費金融公司合作的產品,在支付通的線下消費場景中,潛入分期的產品。
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值得期待
小微金融服務很具想象力
小微金融服務將是支付通的終極形態,與預付卡業務結合,吸引更多用戶以及沈澱資金,通過做預付卡理財,盤活公司預付卡業務的沈澱資金將資金資源利用最大化。隨著用戶的增加和支付數據的積累,支付通可以做基於大數據分析的以支付通為平臺的P2P金融業務,如為小微商戶提供經營性貸款,為特定用戶群提供消費信貸。
關註第二步戰略實施
公司的第一步戰略實施已經成功,要實現終極目標,現在首要的是獲得大量C端用戶和B 端商戶。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最關鍵,這也是需要我們重點關註的。
公司未來值得期待
在國內,基於支付寶、財付通的支付生態已經形成行業壁壘,外界再做同樣的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小。但是,在支付寶和財付通之外的市場還很大。2014財年支付寶交易額3.87萬億元,201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3萬億元。支付寶只占14.7%,還有85%以上的市場空間。未來支付空間是線下用戶支付習慣的改變帶來的增量。
公司擁有的預付卡是賬戶性質的牌照,具有類吸儲性質。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都是交易通道性的牌照。支付通策略是走線下到線上的小額、高頻支付解決方案。支付通的模式本質上不是終端銷售模式,而是做運營服務。是通過智能終端占領商戶端的入口,再疊加各種互聯網應用。我們認為在這一獨特的市場中,支付通有很大成長空間。
基於支付的互聯網金融信息平臺是一個新業態。中國支付通作為一個新業態中的還處於於成長初期的公司值得我們提前重點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02

計算機行業港股投資標的:中國民航信息網絡、中國擎天...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97

計算機行業港股投資標的:中國民航信息網絡(0696)、中國擎天軟件(1297)
分析師:劉雪峰、康 健

核心觀點:

資金南下帶動港股升值

國家利好政策引爆港股上漲行情:3月27日證監會允許公募基金不受QDII資格限制,直接投資香港市場;四日後保監會宣布允許10萬億保險資金投資香港創業板市場。資金的自由流通為港股註入充足的交易活力。相較於整體高估值的A股而言,仍處於低估值狀態的港股在利好政策和自由流動的資金市場雙重支持下,長期投資價值顯著,值得關註。

政策推動軟件服務領域快速發展

軟件服務公司處於計算機行業高附加值的核心領域,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根據《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軟件產業今年將達到4萬億元的規模。“互聯網+”的建設計劃將為行業發展帶來前行的東風。國產化進程的加速則為國內軟件企業帶來政府機關大量采購訂單,促使國內企業軟件的質量技術和解決方案逐漸向國際水平靠攏,提升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此外,包括金融、能源、醫療在內的下遊行業信息化建設的加大投入帶動軟件需求。軟件服務產業在國家政策和下遊需求的雙重推動下將保持高速增長勢頭。

重點投資標的推薦:中國民航信息網絡(0696.HK)

公司是國資委旗下唯一從事信息服務的央企,擁有全球最大的BSP數據處理中心,客戶覆蓋除春秋航空以外的國內全部航空公司和300余家海外航空公司、7000余家旅行社以及100多個國內外機場。數據量龐大,並且來源穩定。公司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53.16億元,年平均增速達15.36%;凈利潤15.5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7.06%。

重點投資標的推薦:中國擎天軟件(1297.HK)

公司是中國領先的應用軟件產品及解決方案供貨商,主要在江蘇省開展業務,為政府機構和企業提供出口退稅軟件(江蘇省唯一供應商)、電子政務解決方案和碳管理解決方案,優化行政流程、提高管理效率。2014年,公司營業收入總計3.63億元,同比增長29%,凈利潤1.35億元,同比增長33%。凈利率由2013年的35.9%增至38.7%,上升了2.8個百分點。公司在江蘇省內出口退稅軟件市場和電子政務業務主導地位穩固,同時,受益於國產化浪潮,公司相關業務將持續受益。

風險提示

人民幣匯率貶值影響企業經營業績;軟件行業競爭加劇改變行業格局;國家政策改變影響公司收入。        



一、中國民航信息網絡

1、公司概覽 公司概覽 公司概覽


公司是中國航空旅遊信息行業領先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供貨商,主要向商營航空公司、機場、旅行社、旅客、政府機構以及國際組織提供航班控制、座位分銷、值機配載和結算清算等信息服務。公司是國資委旗下唯一從事信息服務的央企,擁有全球最大的BSP數據處理中心,客戶覆蓋除春秋航空以外的國內全部航空公司和300余家海外航空公司、7000余家旅行社以及100多個國內外機場。

2、主營分析 主營分析 主營分析

隨著國內航空旅遊行業的持續升溫,公司營業收入近年來保持穩步增長。201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3.16億元,年平均增速達15.36%;凈利潤15.5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7.06%,除正常營業收入增長外,部分原因在於公司收到政府補貼5億元。


航空信息技術服務(AIT)是公司的核心支柱業務,占營業收入比重保持在50%以上。AIT系統在國內和海外地區應用度逐步提高,2014年公司航班訂座量國內及海外地區分別增長10.68%和11.31%。同時,受益於公司在機場IT集成業務取得訂單突破,2014年公司實現系統集成業務10.4億元,同比增長48.65%。


隨著公司研發的新一代民航旅客服務信息系統的全面交付;包括政企機票采購平臺、旅遊產品分銷平臺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的逐漸落地;以及北京新運行中心建設的逐步推進,公司的營業收入預期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

3、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

公司在多方面具備優勢:

 數據重量龐大並且具備價值,是攜程、去哪兒、藝龍等公司的數據源頭
 建亞洲最大的數據中心和推出“航旅縱橫”(一手數據準確率更高)
 上遊數據資源主要來源於公司股東,穩定性強
 企業性質具有優勢,國內僅此一家。

4、風險提示 、風險提示 、風險提示

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經營業績;航空旅遊市場行情波動;新項目運行效果未達預期。


二、中國擎天軟件

1、公司概覽 公司概覽 公司概覽

公司是中國領先的應用軟件產品及解決方案供貨商,主要在江蘇省開展業務,為政府機構和企業提供出口退稅軟件、電子政務解決方案和碳管理解決方案,優化行政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2、主營分析 主營分析 主營分析

憑借著在出口退稅領域積累的十余年生產經驗以及與江蘇省各級政府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公司近幾年搭乘軟件行業快速發展的東風,收入保持24.27%的年平均增速快速增長。2014年,公司營業收入總計3.63億元,同比增長29%,凈利潤1.35億元,同比增長33%。凈利率由2013年的35.9%增至38.7%,上升了2.8個百分點。


受到近年來“政府信息化”建設推進的影響,集團的電子政務解決方案業務快速增長,2014年帶來收益1.5億元,同比增長21.6%。而作為江蘇省出口退稅軟件的唯一供應商,市場對於出口退稅軟件產品、培訓課程的強勁需求促使集團該項業務能夠保持42%的平均增速快速發展。受益於政府節能減排政策的逐步推進,集團碳管理解決方案2014年實現收入6654萬元,同比增長93.7%。


3、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

江蘇省內出口退稅軟件市場和電子政務業務主導地位穩固。鑒於公司與江蘇省政府合作形成的客戶優勢以及軟件產品的兼容性帶來的技術壁壘,其他公司進入該領域將面臨較大的市場壁壘。

國家政策使公司相關業務持續受益。出於互聯網信息安全方面的考量,政府今年來鼓勵各部門采購優先使用國產軟件系統。擎天軟件等本土服務商將能夠在甲骨文、IBM和微軟等國外巨頭的競爭壓力下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4、風險提示 、風險提示 、風險提示

環保、軟件、退稅等政策改變可能改變客戶結構,影響公司業績;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經營收入;行業競爭加劇減少公司市場份額。

(來自廣發證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407

長和系重組背後隱藏的真實信息:李嘉誠的英倫夢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11

長和系重組背後隱藏的真實信息:李嘉誠的英倫夢
作者:格隆匯 梁以橋


編者按:對於香港這個亞洲金融中心而言,如果要評選過去兩年發生的最大的兩件事,毫無疑問,一件是占中,一件就是長和系的重組。因為夾雜政治風向揣測、香港前途理解、經濟形勢判斷、行業(地產)景氣評估、亞洲首富動向等諸多敏感因素,長和系的重組應該說更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全局風向標與影響力作用,因而也更加備受關註目前長和重組雖已塵埃落定,但余音繞梁。其背後的很多真實信息其實並未被挖掘和披露出來。本文作者以多年香江實業界縱橫的經驗與底蘊,第一次為市場全面、客觀解讀長和系重組背後隱藏的真實信息,讀來如飲醇酒,茅塞頓開,故隆重推薦並分享之。


長和系重組,輿論對主席李嘉誠的動機眾說紛紜。
從表面看,最正路的解讀是,為了讓投資者分清業務權益,地產與非地產分開成立長和 (非地產) 和長地(地產) 避免股權重叠,從而釋放潛在價值這個說法不無道理,公布後長和系股價急升,效果可見一斑。

不過,如果單是為了這個目的持有21.3億和黃(13:HK)股份的長江實業(1:HK),只須將手上的和黃股份按比例派發給長實股東便成,何必勞師動眾,將既有的組織結構推倒重來呢?

最吸引眼球的是其遷冊安排,註冊地由目前的香港遷往開曼群島。此舉觸動了不少人的神經,懷疑李嘉誠對香港經濟前景已失去信心這樣去解讀放在報章標題固然能刺激銷路,但與事實偏離得太遠開曼群島出名是個「避稅天堂」,近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不少在那里或其他離岸地點註冊,長和系趁重組機會一並修改。其實,李氏家族持有的長實股份,除了少數是以私人名義外,絕大部分是透過一家單位信托公司 (Li Ka-shing Unity Trustee Company Limited),這家托管著千億家族財富的公司,也是在人口不足六萬的開曼群島註冊。

雖說遷冊對投資取向沒有指標性作用,但這項重組的其他安排確曝露了一些新部署

目前,李氏家族直接或透過信托公司持有長實43.4%權益,至於和黃,除了少數直接持有,大部分是透過長實占和黃49.97%的權益間接持有,共占黃和24.2%,即占地產業務權益較高,非地產(包括碼頭、電訊、零售、基建、能源等)較低。重組後,家族占長和及長地權益均等,為30.2%,變相減持地產,增持非地產。

要調節投資組合,何不簡單在市場上賣出長實股份、買入和黃?答案是,不可能。光是遷冊已惹來很大反響,如果李嘉誠大幅減持,一定會對長實股價帶來顯著壓力。再者,尋找合適買家也不容易,早前和黃計劃出售本地超市連鎖店百佳,也不了了之。今次用重組手段,把和黃股東拖落水 – 承接部分地產權益,既可減少市場壓力,又毋須找新買家,一石二鳥。

地產可說是李嘉誠的老本行,為什麽他毅然減持呢?

有人認為是政治氣氛所致,也有人相信跟樓市周期有關。我想,更長遠的考慮是一個香港難以回避的歷史問題:就是1984年北京與倫敦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同意中國於1997年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並承諾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50年不變」。換言之,至2046年之前,香港在制度上不會有大變,「一國兩制」仍然存在,不過,同時亦意味著,2046年之後的情況就很難說了,在簽署聲明時,2046年好像遙不可及,人們都不太在乎,未有深究。今年是回歸第18年,那資本制度的「保鮮期」,轉眼已過了三分之一,開始進入倒數階段。

這跟地產業有莫大關系住宅物業按揭貸款的還款期,一般20-30年,試想,再過兩年,將會有一些按揭申請,還款期超越2046年,面對不能預計的風險,銀行會如何處理呢? 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前途問題,就曾經導致樓市大跌。更重要的是,「保鮮期」過後,香港的土地產權保障會變成怎樣? 對香港地產業將會造成甚麽影響? 這更是未知的未知 (the unknown unknowns)。

2011年,長實分折房地產信托基金匯賢產業信托(87001:HK),其上市招股書的風險因素披露中,首先提及其主要投資物業北京東方廣場的權益價值風險。東方廣場是中外合資,設50年合營期限,由1999年至2049年,不過,在匯賢分拆上市時,只余下38年。李氏趁資產還賣得起價,及早將之分拆。

一般投資者,甚至基金經理的眼光不會放得那樣長遠,但對於一門代代相傳的家族事業來說,考慮因素再不局限於個人自身的利益。也許,受這樣的思維模式驅使,加上個人的經驗和能力,讓李嘉誠看得遠一點、早一點。

過去十年間長和系營業額由2004年約1,900億港元,增加到2014年的4,500億港元。在這2,600億港元新增營業額里,只有八分之一來自香港,其余的都屬於香港以外,香港早已喪失系內增長火車頭的地位。增長失衡削弱了香港對集團的重要性。在整體營業額里,香港的比重由10年前的29%,顯著縮減至目前的20%。如果情況持續,再過10年,恐怕香港的比重將進一步下降到接近10%。

海外業務當中,長和系集中發展英國、加拿大和澳洲等地,例如英國「3」電訊公司、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以及在澳洲多個基建項目。尤其是英國,最近更收購英國第二大電訊公司O2,英國「3」和O2整合起來將成為英國最大的電訊集團。除了電訊,英國的公用事業以至消費品,都見李嘉誠的投資,其態度之積極,令當地傳媒戲言「李嘉誠將買下英國」。集中在這幾個國家的好處是,共同采用英國法律體制,利於進行結構重組。

如此布局下,長和在未來二三年內到倫敦上市,是順理成章的。

到海外上市必定會再次惹來香港輿論壓力,罵他好去撤資。不過,因為大部分業務在英國等地,在倫敦上市將合乎投資者的合理期望,李嘉誠可以來個順水推舟,即使得罪港人,他寧願獨力承擔,也不希望要下一代背這個黑鍋完成工作後,他大可享受退休生活,給兒子交棒。

多年來,長和系投資基建項目,均透過長實、長江基建(1038:HK)、電能實業 (6:HK; 前身香港電燈)和李嘉誠基金會,互相組成不同的財團來投資不同的項目。這樣可以回避會計制度上,對附屬公司資產,須在合並報表上反映的要求長實持有黃和不足50%,黃和的附屬公司長建持有電能38.9%,而基金會屬李嘉誠私人持有。所以,電能的賬目毋須合並上長建,長建的賬目雖然合並上和黃,但毋須合並上長實,長實的賬目又跟基金會無關。

假設一個項目,長實、長建、電能和基金會,各占四分之一股權,長和系實際上百分百控項目,但根據會計制度,長實、長建和電能,各自將該項目視作少數投資入賬,而公司之間又毋須並表,可避免了並表後項目權益總和超過一半。於是,不用披露項目有多少負債,亦不用將之計入集團的總負債之內,避免影響集團的融資能力。另外,交易所上市規則要求「重大交易」須經股東會表決通過,分散幾個買家,每個買些少,可以避免收購被視作「重大交易」。

以下是幾個實例。去年五月,長實、長建和電能組成財團,三方各占三分一股權,收購一家澳洲天然氣網絡公司。同月,長實和長建組成50/50合資公司,收購一家加拿大停車場營運商。今年一月,長實和長建再次合資,收購一家英國火車車卡工廠。

2013年生效的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0號,對「控制」的原則提出較寬廣的解釋,附屬公司的定義不再局限於被占股權過半,集團對系內公司,只要符合三個原則: 對其具有權力、承擔其風險與回報、能影響其回報,就須並表。不過,長實在其2012年年報先旨聲明,第10號文不會影響其會計處理,一句了事,沒有作任何解釋。

上市公司提高數據披露是大勢所趨,長和系沿用傳統的營運模式,面對外界壓力將愈來愈大,改變是遲早的事。根據公布,重組後共有五個項目將要拼表。唯系內慣用的買手電能,由於保留聯營公司身份,仍提供回旋的余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強大,以集團目前的規模,即使有並表,也不會對其融資能力造成太大影響。收購也要達到相當規模,才會被視為「重大交易」。

根據長實公布的備考財務報表,長和及長地的總資產,分別為1.03萬億港元和4,160億港元。

現年86歲的李嘉誠,對家族生意的承繼,看來早有部署。其長子、現年50歲的李澤鉅,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專修土木工程,自1999年擔任長實的董事總經理。和黃及長建的董事總經理,卻分別由兩位老臣子– 霍建寧和甘慶林出任,二十年如是。重組後,長和董事總經理新設聯席制,由李澤鉅和霍建寧同時擔任,李澤鉅繼續領導地產業務– 出任長地董事總經理。雖然董事會是企業的最高權力機關,但董事總經理或者CEO一職也是關鍵,其掌管企業日常業務、人事任命等實務,新任命有利李澤巨鞏固自己的影響力和提拔自己的團隊。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殖民地香港,本地華資財團崛起,經過一連串的收購,取代了英資財團的領導地位。1979年李嘉誠入主和黃,建立其商業王國。今次重組是順應外在環境的客觀條件,以及滿足企業承傳的需要。若果這位亞洲首富有朝一日被冠為英國首富之名,我們完全不需要感到奇怪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52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药企的5点影响 医药云端信息

http://xueqiu.com/5867983716/43311395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其中,县级公立医院则是连接城市和乡村医疗机构的重要环节。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共有两批1011个县(市)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2015年将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今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以下简称33号文),对县级公立医院做出了总体要求和确定改革目标。其中,对于医药行业具有影响的内容如下:



1.降低药品耗材的费用将用于提升医疗服务价格



33号文最值得关注的一点不在药品政策而在于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文件规定:



在保证医保基金可承受、总体上群众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将通过推进药品和耗材招标采购、流通、使用等方面改革降低的费用,主要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得直接返还医院。



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1)医疗服务价格会调整,会提升;2)通过药品、耗材招标、流通、使用等方面改革降低费用来提升医疗服务价格,再一次提醒诸位药价是必降无疑的;3)开支增长是有条件的:保证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



但这还不是本文的最大亮点,亮点在于降低药品耗材价格,以什么方式降低?降低后的费用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那么是否意味着存在二次议价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单纯的招标降价,降价部分随着价格降低「蒸发」,不会带入后续采购,除非存在招标后的第二次定价,才有可能产生第一次定价(招标)和第二次定价(二次议价)之间的差额。



当然,这仅仅是点苍鹤的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33号文强化医保资金的收支预算管理,将逐步在县级公立医院实施医保总额预付制,先核定医保的总盘子,再在这个盘子里划分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的支出,医疗服务价格上升和药品价格下降同步进行。



其次,降低部分不直接返还医院,那么最后究竟以什么方式补偿医院呢?



安徽的带量采购,以省级中标价=医保支付参考价≥实际采购价的方式,将实际采购价与省级中标价之间的差额通过医保支付方式返还给医院;绍兴的做法与此类似,区别在于差额部分通过财政拨付的方式返还给医院;



三明第一批14个品种的医保支付方式,则是按照同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的药品中选择价格最低的那个仿制药作为医保支付价,超出支付价部分的基本医保统筹资金不予支付,其实,差额部分在支付价的设定时被医保基金中心直接「截留」了。



33号文对于差额部分不直接返还医院的规定,有意无意透露了国家不会采取安徽的做法,而是很有可能采取三明的方式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推行。如果是这样的话,又有新的联想:医保三保合一归属权估计快尘埃落定了!



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间接增加药品价格管理的压力




33号文明确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权限下放到县(市),这一政策甚至比起安徽医改方案中将此下放到市一级管理更加大胆、步子迈得更大。调整原则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价格调整政策与医保支付政策相互衔接。



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除了药品耗材外的另一重要收入来源,长期以来的低位运行不仅没有体现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反而逼着医院只能通过卖药来维持日常运营。提升医疗服务价格总体来说是件好事,但从药企角度来看,在医院收入总盘子不变的前提下,服务收入上去了,药品耗材收入肯定会下来。而医疗服务价格权限下放到县(市),再加上其价格调整将与医保支付政策相互衔接,在点苍鹤看来,价格管理其实变得更为复杂。此长彼消,会间接带来对药品耗材价格、使用、医保支付等相关政策的不稳定因素。药企必须关注。



3.利好国产创新药和医用耗材,

辅助性、高回扣的药品、抗菌药物和高值医用耗材利空




在药品供应及使用政策上,33文要求全面落实7号文的各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在质优价廉的前提下购买国产创新药和医用耗材,这对于国产药品来说无疑是个利好。但请注意,这是国产创新药,不是专利药品仍然没有竞争优势。



对于辅助性、高回扣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来说要注意了,33号文要求将重点围绕以上产品,加强对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的监控,推行电子处方,按照规范建立系统化、标准化和持续改进的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各省对于县级公立医院普遍要求基药使用占比在40%-50%,再加上低价药部分,这个比例将在50%以上,这意味着非基药的县级医院市场进一步被压缩,而其中的辅助性、高回扣(高空间?)品种更是危险了。



不仅如此,33文继续重申了医院使用各类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监管,对抗菌药物用药量靠前的品规及处方医生进行公示,运用处方负面清单、处方点评等形式控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严格控制高值医用耗材的不合理使用,加大回溯检查力度,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检验等行为。



4.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和临床路径管理




2015年底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县域内所有公立医院,覆盖30%以上的县级公立医院出院病例数。到2017年,全面实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各省(区、市)要根据县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实际技术能力等,明确诊疗病种范围,建立适宜的临床路径、处方集和诊疗规范,规范处方行为,控制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除了医保目录的品种管理之外,33号文甚至把药品使用管理延伸到了非医保品种以外,如:



加强对基本医保目录外药品使用率、药占比、次均费用、参保人员负担水平、住院率、平均住院日、复诊率、人次人头比、转诊转院率、手术和择期手术率等指标的监控。



5.鼓励患者自主到医院外购药




33号文鼓励患者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国务院在喊话了,医院要手下留情放开患者,给予其拿药权。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从目前情况看,在没有完全理顺医疗机构各项改革之时,医院仍然没有处方外流的动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9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