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外資圈最熱門的話題,幾乎都圍繞在高盛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金文衡,遠赴美國「配合」某件內線交易的調查,至今已經超過二個月;但據最新消息透 露:金文衡回來了! 為何金文衡突然可以回來?眾說紛紜,有一說是金文衡繳了上百萬美元的天價保證金後,才順利離開美國;也有人說,他可能暫時沒事了。但本刊詢問金文衡與高 盛,他個人電話沒有開機,而高盛則表示對整起事件沒有任何評論。 無論如何,金文衡暫時能夠平安回來,對外資圈的人心仍有安撫的作用。因為這起可能是台灣外資圈有史以來最高階人士捲入的內線交易案,已經引發業界人心惶 惶。 很多外資券商的同業,現在見面都會互相提醒:「沒事不要去美國,即使是業務出差也不要去。」而更多業界人士也開始對自己的工作與法律的紅線分際不清,公司 又難提供完整的保證而擔心。 但更尷尬的是,由於之前誰都不敢確定金文衡涉案多深,據了解,許多原本金文衡的工作都已由他人替代,因此,金文衡這位「電子一哥」能不能重返工作崗位,再 度對亞洲電子股呼風喚雨,外界都等著看。 (劉俞青) |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真的是要感謝國內的這些電子商務公司。它們將產品價格透明化,給我提供了低價的產品和物流服務。不過如果作為投資者,我可能就是另一番心境了。
2月份,折扣網站唯品會以低於預期23.5%的發行價勉強在紐交所上市,首日收盤價5.5美元,較發行價下跌15.38%,至今(3月31日)跌幅已經超過32%。2011年唯品會虧損1.07億美元,收入是2.27億美元。
當然,不只是唯品會,其他已經上市的電子商務公司同樣很悲劇。麥考林2011年淨虧損為3330萬美元,至今較11美元的發行價跌幅超過88%。噹噹網2011年虧損2.843億人民幣,至今較16美元的發行價跌幅超過49%。
上述幾家公司並沒有低於目前國內電子商務的平均水準,可以想像其他沒有上市的京東商城、凡客誠品等同行是何等境況。
但這並不妨礙電子商務成為最熱門的商業模式。除了風險投資在京東等公司身上投入了近百億美元的資金,國美、蘇寧這樣的零售商似乎都把電子商務看成未來救命的生意。
電子商務公司的生意邏輯都是以美國亞馬遜為樣本,即這一行需要超乎尋常的投入、耐心和規模,然後議價能力變強、成本下降,最後才能賺到大錢。但亞馬遜也不能證明電子商務在國內是個好生意。
投資回報期超長
亞馬遜在1995年成立,直到2002年才開始盈利,期間亞馬遜累計虧損達到33億美元。這種投資回報週期都快趕上傳統的製藥行業,但電子商務公司顯然無
法做到製藥行業那種高利潤率和壟斷經營。就目前國內的競爭格局看,投資回報也會是一個很長的週期,如京東已經成立8年,噹噹已經成立13年,都仍處在虧損
且持續投入的狀態。
利潤率低
過去5年亞馬遜的平均利潤率為4.3%,接近沃爾瑪這樣的傳統零售商的利潤率。國內公司還無法達到亞馬遜的利潤水平,因為國內公司的物流成本更高。美國亞
馬遜的物流集中在倉儲,配送全部外包給美國郵政和UPS這樣的專業公司,而國內京東這樣的公司除了倉儲外,還要自建龐大的配送團隊,而這個不是短時間大規
模投入所能解決的,它需要長期的投入—繼續侵蝕利潤。
成功率低
亞馬遜模式的特點是比拚低價、巨資投入物流、擴大銷售品類和規模,以期最終回歸亞馬遜那種「正常」的盈利狀態。但就亞馬遜的模式看,國內可能只需要一兩
個,這和當初線下渠道的國美和蘇寧類似。尤其是國內存在著淘寶天貓)這樣的平台,對於任何獨立電商來說,這都是個恐怖的競爭者。
從零售角度看,沃爾瑪和亞馬遜很像,都是通過龐大的平台和良好的物流管理,為消費者提供低價商品。不同的是,亞馬遜利用技術把物流做得更好,把生意搬到網上,又通過技術和創新改進消費體驗。沃爾瑪的庫存周轉率在30 天左右,而亞馬遜是10天左右。
糟糕的是,國內電子商務公司的物流、庫存管理水平很難達到充分放大自己利益與供應商談判能力的程度。但電子商務真的就應該是亞馬遜那個樣子麼?
電子商務的確給傳統零售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尤其是心理上的。以至於很多傳統零售商都覺得電子商務才是真正的未來,但這種恐慌的想法是錯誤的。電子商務的確帶來了新的體驗,但在實體店親自體驗產品,與店員面對面溝通,這些依然是極其良好的體驗。
並不存在只喜歡網購或者只喜歡傳統零售的消費者,電子商務或是傳統零售都只是迎合了消費者的部分需求。真正想長久贏得消費者的零售商不應該將二者割裂或者對立起來,而是應該想辦法提供統一的用戶體驗。
消費環境發生變化時,聰明的公司不應該被動地去迎合新的元素,而是應該從消費者體驗的角度考慮作出改變。也許平均每平方英呎月收入超過5600美元的
蘋果專賣店可以給傳統零售商和電子商務公司帶來一些啟發。無論環境和技術如何變化,讓顧客滿意就能成為最後的贏家,商業就是這樣。
在大地震、泰國水災、日元不斷升值(影響出口)等多重壓力下,曾經讓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電子業,已經處於崩潰邊緣。在繼松下、索尼、夏普等主流消費電 子企業集體交出一份巨虧年報之後,日前,索尼傳出消息稱,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決定將裁員1萬人,通過重組來挽救沒落的電子王國。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電子業由盛而衰,表面原因是因為地震、水災、日元升值等外在因素,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內的諸多業內人士都表 示,因循守舊,創新能力不足,重硬(件)輕軟(軟件和服務),對環境變化不敏感,讓日本電子業在互聯網大潮面前,由領導者變成了跟隨者。如若不積極變革, 日本電子業在強勢的美國和新興的韓國、中國面前,將進一步喪失話語權。
日本評論家嘲諷說,「我們可以為一部iPhone提供60%的零部件,卻再無能力奉獻Walkman、單槍三束這般風靡一時全球通吃的革命性產品和顛覆性技術了。」
日系電子業集體巨虧
隨著2011年年報逐步披露完畢,日本電子業交出的成績單,可謂「滿目瘡痍」。
年報顯示,截至2012年3月31日財年,索尼虧損額2223億日元(約合27億美元),這是索尼連續第四年虧損;夏普在該財年淨虧損達2900億 日元(約合38億美元),這一虧損額也創下了夏普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松下更是出現了7800億日元的巨虧(約合102億美元),這不僅創下松 下年度虧損的紀錄,也創下日本製造性企業的年度虧損新高。
主流廠商巨虧背後,是日本電子業由盛轉衰的無奈現實。
在過去40年,日本的電子業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不論是計算器、電子錶、收音機、錄影機、錄像機、電視、PC、MP3、相機、遊戲機、手機等領 域,日本企業都曾經佔據著最大的市場份額,索尼的walkman、任天堂的遊戲機、夏普彩電、東芝筆記本等等,無一不是領潮流之先。此外,借助完善的產業 分工,日本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有數量龐大的企業,並佔據著本土市場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海外電子巨頭的產品很難在日本市場取得太多份額。
然而,短短幾年時間,在互聯網大潮衝擊下,除了數碼相機、錄影機、液晶電視方面仍保持一定優勢之外,在其他領域,日本電子廠商不斷在淪陷。日系電子 品牌一度佔據全球市場,然而,2010年,日本的數碼電子產品出口9100億日元,進口卻是1.05萬億日元,首現逆差;2011年,逆差增至2000億 日元。要知道,在七八年前,電子產品每年給日本帶來的淨出口就高達近2萬億日元。
另外數據顯示,日本電子產品及服務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從1996年的19%,下降到了2009年的10%,折損近半;從2000年到2010年,日本電子產品的產量銳減了47%,出口下跌了27%;行業貿易順差陡降超過68%.
內外因積重難返
在解釋巨虧的原因時,索尼、松下、夏普等廠商無一例外地將原因歸結為日本大地震、泰國水災和日元不斷升值。
地震、水災等天災確實讓日本電子業損失慘重,索尼、東芝、日立、佳能的廠房受損,訂單無法完成,影響整個IT產業鏈的運營,直到2011年年底,地 震、水災給日本電子業帶來的衝擊才最終得到化解;而不斷攀升的日元匯率,更是讓日本電子業雪上加霜。2011年年初,一美元兌換83日元,到2011年 底,這一數字變成了76、77左右,8%~9%左右的升值幅度,不但大幅降低了日本電子產品的競爭力,也讓日本電子企業遭受了巨大的匯兌損失。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地震、水災、匯率等因素不過是導致日本電子企業陷入困境的外在因素,真正讓日本電子業遭遇滑鐵盧的,還是內因。
倪光南告訴南都記者,日本電子業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從科技方面考察,日本企業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其創新能力大 大低於美國的同行。因此儘管在技術平穩發展的階段,它們可以將技術和產品做到極致,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但在技術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需要發展全新技術、產 品和服務的時候,它們就顯得反應遲緩,不能引領潮流,而只能做追隨者。「日本電子業的弱點還表現在重硬輕軟,不夠全面,在當今軟件、服務、商業模式等等的 作用越來越重要,以硬件見長的日本電子業在競爭中就感到被動、受制於人。」
IT評論員、DoNews總編輯洪波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也指出,日本電子產業的整體下滑,主要還是由於日本企業錯過了行業的變革。以手機業為例, 全球移動產業都在積極應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而日本企業長期滿足於原有的封閉的產業環境,對變化缺乏感知和準備。另外,也由於對環境變化不敏 感,日本企業在新技術的研發和佈局上,也明顯落後於三星這樣的韓國企業。這場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劇烈的產業變革,也凸顯了日本企業在互聯網產業中的弱勢地 位。目前日本企業仍保持優勢的數字影像和家庭娛樂領域,如果不能積極迎接變革,也將遭遇嚴峻的挑戰。
在日本,近50年來,在電子行業都沒有出現「黑馬」。當新技術出現時,松下、索尼、夏普、富士或日本電氣就會設立新部門。這些公司往往會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猶豫不決,延緩了創造性破壞的進程。
索尼大裁員,終身僱傭制再成焦點
據日本媒體報導,面對巨大的虧損,剛剛於4月1日上任的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就迫不及待地邁出了企業重組的第一步:裁員1萬人。在解釋之所以要採取裁員之舉時,平井一夫表示:改革雖痛,也要切實推進,已沒有時間猶豫了。
據悉,這次索尼裁減約1萬個職位,佔索尼員工總數6%.1萬被裁減的職位中,一半來自早前宣佈的重組計劃,包括已出售的化工業務;部分裁減則來自電視業務。《日經新聞》稱,索尼在裁員的同時,還將要求包括前CEO霍華德·斯金格在內的7位高管退還獎金。
1萬人的裁員計劃,對於擁有近17萬員工的索尼來說,不算是傷筋動骨,但是,這次的裁員,加上索尼2008年金融危機時裁員1.6萬人,對日本大企 業引以為傲的終身僱傭制是又一次的撼動。在日本衰落十年的大背景下,其對日本社會心理層面帶來的衝擊,不容小覷。此外,有日本經濟學家指出,大企業的裁 員,也會讓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不過,也有一些投資家對索尼的裁員表示出樂觀的看法,因為裁員對股東來說可以說是利好消息,標誌著日本企業決策由重視員工向重視股東方向轉變,也傳達了高層領導者大幅改革的決心,有利於增強企業競爭力,重新樹立股東對索尼的信心。
索尼於2000年9月時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如今僅剩200億美元,遠遜於蘋果的5910億美元和三星的1710億美元。信金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基金經理人藤原直樹預期,平井一夫將繼續裁撤無法獲利的部門以重建索尼。
在一片看空日本電子業的聲潮中,著名產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也指出,日本電子產業整體並非衰落的,需要全面綜合看待。「我 們不能只關注這些衰退的企業,照相機、攝像機、複印機等市場目前仍然是日本品牌在壟斷。實際上日本在整體的電子產品行業方面並沒有太大衰退。」
相關報導
定位錯亂,日繫手機重返中國欠缺話語權
近10年來,除了佳能和尼康所把持的技術依賴度特別高的影像產業外,整個日本電子產業早已物是人非,行業規則和消費熱點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相對而 言,十年來日本的手機產業是電子產業中變革最大的細分領域。例如現在的日繫手機開始大規模採用美國人的觸摸大屏設計和谷歌Android系統。但在「求同 存異」的部分,日本人仍希望保持自己的「驕傲」。最終,卻在被迫西化的浪潮中落得不倫不類。
NEC手機回歸,雷聲大雨點小
日本電子產業慣於把「遲暮」的企業整合起來,以求重振雄風,手機產業也不例外。NEC於2006年退出中國手機市場。除此之外,松下、京瓷、三洋、三菱等企業的手機產品亦早已從中國市場消失,全面退守日本本土市場。
2009年,NEC、卡西歐及日立將旗下的手機業務進行了合併,成立了名為「NEC卡西歐移動通信」的合資公司,這一動作使其成為了日本本土僅次於夏普的日本第二大手機製造商。隨即,這家合併後的公司更宣佈將進軍全球市場。
兩年多以後,NEC宣佈重回中國市場。上月中旬,NEC手機重新進入中國市場,並發布了一款三防智能手機NEC909e,採用Android系統,標價與16G版本的iPhone4S相仿,在5000元左右。
京東商城作為這款產品先發電子商務渠道,最先將這款產品放到了貨架上。然而對比三星或蘋果的同價位產品,問津者寥寥。僅有的數封評論,亦大都認為該款手機價格過高。NEC手機的回歸,似乎並沒有討到頭彩。
驕傲的品牌只是曾經
高通1Ghz處理器,800萬像素攝像頭,Android2.3系統,NEC909e這款價格接近5000元人民幣的手機並沒有太過突出的配置。除去最大的賣點「軍工三防」外,剩下的似乎只有NEC品牌而已。
不久前,NEC移動終端事業部市場總監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明確表示,回歸中國的NEC手機將堅持走高端路線,原因是NEC樹立了一個良好的高端品牌形象。事實真的如此嗎?
就在NEC手機退出中國一年後,2007年NEC筆記本亦退出了中國市場。到此為止,NEC品牌真正面向個人消費者層面的只有顯示器等零星的IT產品。剩下的中國業務只有投影儀、服務器、語音通信平台等主要面向企業級用戶的產品。
昨日南都記者隨機採訪了20名20-45歲的普通消費者,談對NEC品牌的印象。其中10人知道NEC品牌,但不知道NEC在中國賣什麼產品。4人知道NEC有顯示器銷售,另外6人則不知道NEC品牌。值得注意的是,這6名被訪者年齡在20-25歲。
「就像黑莓手機,很多人聽說過,但真要花錢購買,未必有人願意。」廣東本地一家手機連鎖市場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若放在七八年前,NEC確實能在渠 道商中擁有不俗的話語權。但就目前的情況,若NEC手機要進場則需支付很高的費用。「曾經的品牌確實值得NEC驕傲,但在商言商,現在的NEC手機品牌根 本沒有競爭力。」該負責人如是說。
跨不過技術與市場的距離
在NEC回歸之前,夏普是中國消費者唯一可選擇的日繫手機品牌。今年年初,索尼公司完成了對原索尼愛立信公司的全資收購,標誌著原汁原味的索尼品牌手機重返中國市場。
到此為止,目前在國內銷售的日繫手機共有夏普、索尼和NEC三個品牌。乍看之下頗有日繫手機重振雄風的味道。但仔細看看,除了SONY、NEC、 SHARP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名稱外,進入智能時代的日繫手機長著和三星、蘋果手機差不多的臉面,跑著和HTC、摩托羅拉一樣的Android系統。
「日繫手機有自己濃厚的風格,但過去十年市場證明了這不太適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如今情況大不相同,即便是日本本土市場的智能手機,亦普遍使用 Android系統,但這種轉變更像是『被迫』的。」手機行業諮詢公司戰國策首席分析師楊群認為,無論是NEC定價虛高的三防手機,還是夏普轉戰智能手機 後極力推崇的裸眼3D功能,看得出日系智能手機被迫大量搭載美國人的智能系統後,仍希望保持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然而,和近10年來日本電子產業下滑的病 根一樣,軍工三防、裸眼3D、太陽能這些原本需要大量技術投入才能實現的功能,並沒有觸動到手機消費者最基本的需求,更像是自娛自樂的玩意兒。
2012年中國電子出口行業的故事或將以悲情開演。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的出口訂單下滑約四成,但與此同時,人工成本卻上升 15%-20%。」4月12日,環球資源(GOSL:NASDAQ)春季採購交易會在香港開幕,聲陽電子五金有限公司(下稱「聲陽電子」)的翁建業向記者 感嘆,目前電子出口業的生存狀態只能用「內憂外患」來形容。
聲陽電子出口的產品主要是迷你收音機,工廠在東莞鳳崗鎮,在深圳設有辦公室,年產值約1000萬美元,主要出口市場是歐美。「不僅訂單大幅下滑,客戶出於減少庫存需要,還傾向於拆單。打個比方,過去是一次下一萬件,現在客戶會分三次,每次訂單量只有三千多。」翁建業說。
訂單荒撩人
這不是個別現象。外貿交易平台深圳一達通在其於4月11日發佈的《一達通中小企業外貿指數一季報》中指出,由於未來經濟走勢不明朗,歐美進口商觀望心態明顯,紛紛採取訂單分拆做法,致使今年以來國內企業手持訂單以散單為主。
由 於訂單分拆,國外進口商有更多的便利和機會更換供應商,市場定價權掌握得更為牢固,出口企業的議價能力明顯下降。而對中國出口商來說,這意味生產成本的上 升。翁建業說,「生產一萬件和生產三千件的成本大不一樣,主要體現在原料採購議價和工人組織上,後者的單位成本顯然要高很多」。
中國出口 商的成本上升中增長更快的是工人工資。最近幾年,由於最低工資上漲、通貨膨脹、部分製造業內遷等綜合影響,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一直處於快速增長。此 前,記者走訪的多家東莞工廠門口都擺出「大量招工」的廣告牌。翁認為,人工成本上升的趨勢並沒停止,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僅這部分成本增幅就在 15%-20%。
「人工成本上升比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更可怕,你知道,人民幣升值是總體緩慢的、可預期。」翁建業說。
在外需萎縮和勞動力成本上升雙重因素作用下,聲陽電子只能採取縮減產能的應對方式。「工人減少一部分,原來需要工人加班,現在就不加班了。」翁建業對記者表示,在他熟知的生意圈中,不少規模較小的工廠已索性停產。
前 文提及的一達通調研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小企業日均進出口頻率1.1次,比上年同期下跌0.1個百分點,這說明企業的進出口頻率放緩。而珠三角外貿企 業訂單同比下降近一成。據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額8593.7億美元,同比增長7.3%,創下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新低。
「中國外貿正面臨過去30年從未有過的困難。」一達通總經理魏強分析說,一方面從技術層面看,去年下半年訂單不足導致今年一季度發貨量受影響;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出現一個新趨勢,即短暫訂單增多,規模相對穩定的長單比例下降。
新興市場期待
「殺頭生意有人做,虧本買賣沒人幹。」翁建業對記者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儘管風聲鶴唳,但外貿嚴峻形勢的持續時間不長,而此次困難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一直到現在也還沒好轉跡象,「這個意義上看,目前形勢比2008年還要麻煩」。
一達通副總經理肖鋒分析說,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需求仍不穩定,外貿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不過有專家認為,這可能導致「馬鈴薯效應」,即歐洲危機等導致國外市場購買力下降,但當地消費者對中國相對物美價廉的商品可能會更加青睞,從而使中國產品因此獲得一些優勢。
無 論如何,全世界都還離不開中國製造。環球資源展覽部總裁黃譚偉表示,今年環球資源電子展的展位達3600個,同比上年增長逾10%。一項由環球資源進行的 買家調查顯示:85%受訪買家表示2012年計劃增加或保持在中國的採購量,而產品價格上升及消費者消費支出下降將會是買家未來12個月所面對的兩個主要 問題。
「買家調查結果清楚反映出中國依然是首選採購市場。」黃譚偉說,縱然中國產品價格上漲,中國供應商依然為世界各地買家提供最質優價廉、物有所值的產品。
對聲陽電子這樣「做慣了歐美市場」的中國供應商而言,當前局面下除坐等歐美市場復甦,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勢必將真正提上日程。翁向記者透露,今年8月聲陽電子將隨環球資源第一次到巴西聖保羅參展,「老市場不行了,就要花時間開發新市場」。
海 關總署發佈的一季度中國進出口數據顯示,與中歐雙邊貿易總值1268.7億美元、僅增長2.6%相比,中國與俄羅斯和巴西雙邊貿易總值分別為214.9億 和180億美元,分別增長33%和11.5%。而整個2011年中國對東盟、巴西、俄羅斯和南非等新興市場雙邊貿易進出口總值分別增長23.9%、 34.5%、42.7%和76.7%,均高於同期全國總體進出口增速。
環球資源也因時而變,分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印度孟買、迪拜、邁阿 密等地舉辦中國供應商與當地買家的採購交易會。2011年11月,環球資源在孟買展上對新興市場買家進行調研,96%買家表示2012年將增加中國採購 量,其中41%表示增幅40%以上;另有25%買家表示中國是他們唯一的海外採購基地。
「我們對新興市場有很高的期待,但最終能不能開發成功,目前還是未知數。」翁建業對記者表示。
在環球資源香港電子展上,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一位買家Roman Rodionovskii向記者現身說法:「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出現在俄羅斯市場,它們也因為極高的性價比而越來越受歡迎。」
Roman來自一家移動電源設備企業,儘管他多次表示自己所在公司不能代表俄羅斯市場,但強調俄羅斯消費者喜歡物美價廉的商品。他舉例說,風靡全球的蘋果產品在俄羅斯市佔率不高,俄羅斯人買手機更喜歡HTC,買電腦更喜歡宏碁、惠普,「蘋果產品太貴」。
蘋果周邊利潤率走低
面對難以預期的出口形勢,中國出口商除嘗試開發新興市場,也在不斷尋找新的、利潤率更高的產品。
「蘋果周邊」是很多中國企業近年蜂擁進入的領域之一,所涉及領域包括外殼、音響、移動電源、車載設備等。由於蘋果係列產品採用30針接口,這塊「新大陸」又被稱為「30針產業」。蘋果公司也為此制定一項名為「MFI」的外設開放計劃。
「從2008年到現在,這塊市場都非常火爆。」深圳Wellsun公司Stone Ju表示,其所在公司有十多年充電器、電源設備等經驗,蘋果產品興起後,很快也開發出為其i系列產品配套的周邊產品,「相信至少未來一兩年這個市場都還會比較有前途」。
環 球資源提供的數據顯示,蘋果產品周邊配件展區於2010年10月首次在其展會上亮相,參展商不斷增加,2011年4月期展位115個,到當年10月期就上 升到268個,今年4月期的展位已增加到375個。除中國企業涉足,在環球資源電子展的韓國企業展區中,記者也看到很大一部分企業從事蘋果周邊產品。
今年4月10日於深圳會展中心開幕的「2012中國(深圳)消費電子展」上,蘋果配件展區也聚集了大量人氣。深圳市漢科電子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鄒湘蓉對記者表示,目前出口大環境不好,蘋果周邊產品是一大亮點,「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市場需求都還可以」。
但像任何一個消費電子產業,跟隨者的蜂擁而入很快將磨平超出行業平均值的利潤率。Stone Ju不願透露利潤率情況,但強調由於競爭因素行業利潤率在走低,需在研發上進行變化。
鄒湘蓉則表示,競爭日趨激烈,要比拚交貨期、庫存備貨、銷售服務等,「我們公司的策略是走中高端路線,而且我們有工廠比單純貿易商有優勢」。
廈 門廣開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韓資企業,其銷售經理翁小寶對記者表示,公司員工約300人,年營收規模約2億元,「競爭激烈後,買家會關注企業是不是擁有蘋果 授權、外觀是否獨特,以及是否有品牌影響力」。翁小寶稱目前公司在18個國家通過代理商銷售蘋果周邊產品,並申請了30多項專利。
聲陽電子的翁建業則持謹慎態度,「一窩蜂的事沒法做,我們十多年都是做收音機,不會貿然轉向,目前最大期望還是歐美市場能盡快好起來」。
回想十年前的辦公室,最深刻的記憶或許是放眼望去,一張張辦公桌上豎立著一台台笨重的電腦顯示器。短短十年間,平板顯示器和平板電腦已成為主流,進入千家萬戶。如果有一天,大家手中的平板電腦可以彎曲成一本書揣在褲兜裡,那又會是什麼感覺?
這個想像目前已不遙遠。2012年4月初,韓國三星集團正式宣佈,將可彎曲主動有機發光顯示器(AMOLED)命名為YOUM,並將於本季度開始量產,而搭載此屏幕的裝置(電腦、手機等)也可能在年底之前對外發佈。
這意味著,電子紙,即可彎曲甚至摺疊的柔性顯示屏,終於揭開科技面紗走向商用領域。
更輕、更薄、更軟
從1897年德國人布朗(K. F. Braun)發明陰極射線管(CRT),到上世紀30年代電視機的研究者將CRT應用於電視機,這種笨重的顯示裝置成為20世紀裡每個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大件。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腦誕生,顯示器也是採用的CRT技術。
現在普遍採用的液晶技術(Liquid Crystal Display),出現的時間並不比CRT技術晚太多,但是由於成本和色彩上的劣勢,從上個世紀中葉才開始被應用在電子錶、計算器等產品上。
自本世紀初開始,液晶顯示器憑藉著出色的優勢,開始大規模進入市場。與CRT技術不同,液晶顯示器本身不發光,依靠液晶對外界光的不同反射和透射形成不同對比度來達到顯示目的。
隨著科技進步,顯示技術開始突破液晶不發光的弱點,有機發光顯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下稱OLED)被發明出來。這種主動發光的顯示技術一方面有利於提高顯示的清晰度,另一方面可以縮小顯示單元,實現顯示器的超輕薄,甚至 走向柔性化。
2004年,日本東芝公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低溫多晶硅面板。該面板是在極薄的玻璃基板上形成晶體管,然後再將其貼到塑料製成的可變形基板上,從而實現了顯示設備可彎曲。
2011年12月,三星集團向外界首次公佈了一段30秒的廣告錄像。在這段錄像上,一個人手持一片透明、柔軟的塑料板,只要在上面輕點,就可以顯示動態地圖、看電影、進行即時翻譯。電子紙時代就此揭幕。
三星所使用的顯示方式,就是OLED。這種顯示器的結構採用類似於三明治式的夾心方式,有機功能層被兩側的電極像三明治一樣夾在中間。兩側電極 一正一負,而中間的有機功能層則包括電荷傳輸層、發光層和電子傳輸層。當外界給入電流,在兩側電機電壓的作用下,電子和空穴分別從兩極注入到有機發光層, 並在那裡復合發光。由於有機材料的不同,光的顏色也有所區別,不同顏色的光的組合,即實現了顯示器的彩色顯示。
OLED與液晶顯示器等相比,具有省電和耐衝擊性的優勢,也能廣泛應用於坦克、飛機等軍事設備。
據財新記者瞭解,三星的AMOLED,使用氧化物TFT進行驅動,採用獨立的薄膜電晶體去控制每個像素。每個像素皆可以連續且獨立地驅動發光。不過,其製作工藝非常複雜,成本或將難以控制。
作為三星主打的下一代顯示屏,YOUM的特性是可以彎曲成弧形,在三星的官方網站上,這種屏幕被稱為「堅不可摧(unbreakable)」。 三星透露,YOUM可彎曲面板使用薄膜電晶體(TFT)技術,只有四層架構,比傳統的六層架構的液晶顯示器少兩層。YOUM和普通OLED面板不同的是, 其中兩層結構以膠片薄膜取代玻璃基板,因此材質更有韌性也更輕巧。
據三星投資者關係總監Robert Yi透露,樂觀估計可以在2012年上半年推出柔性顯示器,首先採用這種顯示器的產品將是手機。另一種可能的應用將是可以摺疊的平板電腦。
與三星幾乎同時,因蘋果手機橫空出世導致市場嚴重下滑的諾基亞公司,也在日前的年會上公佈了一款屏幕可以摺疊的概念手機Kinectic ,但該公司並未公佈這款手機的上市時間表。
中國逐鹿柔性屏
從顯像管技術到液晶顯示屏,中國都不擁有核心技術,彩電企業需要為了一塊顯示屏付出昂貴的專利等費用。
因此,在柔性顯示領域,中國很早便啟動了步伐。早在十年前,中國「863」計劃即立項對OLED技術進行專項研究。2002年,「863」計劃高清晰度平板顯示技術專項正式啟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公開表示:「如果中國只發展液晶是有問題的,畢竟液晶在日本和韓國都是比較成熟的技術,我們一直是追趕的角色。」他就此 提出,發展自己的平板顯示技術,AMOLED值得一試。從中國發展平板顯示產業的情況看,OLED與國際水平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從戰略發展來看,中國也只 有發展OLED才有可能在未來爭取主動。
2011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針對AMOLED項目招標的結果,工信部分別給予維信諾、京東方、虹視三家企業相應的資金扶持。
2012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又開始另一項招標,針對「智能手機用AMOLED顯示屏及驅動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進行招標。
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尹盛向財新記者介紹稱,從目前的技術難點來看,由於工藝技術受限,AMOLED的顯示效果還達不到液晶的分辨 率,材料的壽命也還是沒有液晶長,儘管應用到手機問題不大,但是如果用AMOLED來做顯示器的話,目前條件下,可能壽命不超過十年。
同時,與韓國、日本企業投入帶動研發的模式相比,中國的研發模式和投入都存在明顯不足。「搞顯示研究這一行是非常花錢的,一條TFT的生產線費 用都要100億、200億元。」尹盛說,「現在全國已經投了很多錢下去,但是加在一起也不能和三星比,三星投了1000億美元進去。」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基礎產品處處長彭紅兵表示,企業不強,政府支持力度不強,兩個不強加在一起,中國在未來產業制高點上,競爭劣勢非常明顯,更談不上優勢。
三大顯示技術
陰極射線管顯示器(CRT):
核心元件陰極射線管問世已超百年。擁有技術成熟、圖像色彩豐富、高清晰度等優點,至今,仍然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顯示技術。
液晶技術:
1968年,液晶技術用於顯示屏,五年後開始產業化。二十世紀最後幾年,液晶顯示器效果才逐漸趕上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如今,液晶顯示器已普遍應用於便攜數碼設備。
OLED顯示器:
後起之秀。更輕薄的優勢不僅吸引著原有圍繞液晶開發的企業加入,也吸引著中國產學研領域團隊的加入。
「前年看廣告、聽導購員介紹,為了嘗鮮買的LED電視,多花好幾千塊。今年『五一』到賣場一看,竟然發現全部變成LED液晶電視,這跨國企業怎麼也會炒作概念誤導消費者?實在太過分。」
日前,有來自上海的消費者向《中國企業報》記者抱怨,當時就想著國際大品牌推出的全新技術的電視新品應該值得一試,沒想到這個LED電視還是液晶電視,就是換了一個背光源多掏幾千塊,三星這是炒作技術概念、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隨 後,《中國企業報》記者先後通過蘇寧電器賣場、三星電子官網等多個渠道看到,曾在2010年高調宣傳的三星「LED電視」已不見蹤影,全部改成三星 「LED液晶電視」。在賣場導購員透露,「三星LED液晶電視的說法已經改了有段時間,之前一直叫LED電視都順口了,現在向消費者介紹還要加上液晶倆字 都不太習慣。」
就在今年年初,三星電子在液晶電視銷售過程中宣傳的「原裝三星屏」被指存在使用台灣外購屏情況,後經媒體披露後三星電子在蘇寧、國美等家電賣場緊急撤換「原裝三星屏」宣傳。此前被三星原裝屏誤導的消費者,大多還被「蒙在鼓裡」,不僅多掏錢,還無處討說法。
杜撰LED電視概念
2010年,隨著三星LED電視在中國市場推出,《中國企業報》記者瞭解到,當時在三星電子對外的宣傳單頁、網站廣告、電視廣告中,LED電視均被賦予「全新的產品類別和技術概念」,對外統一冠名「LED TV」。
上述消費者透露,「當時三星的LED TV一上市,我還以為這是繼CRT電視、LCD電視之後的第三代電視新品,正好碰到家裡要換新電視,我毫不猶豫地花了幾千大洋買了三星LED電視。」
韓國媒體報導稱,在今年三星LED液晶電視多款新品發佈時,三星對外介紹,LED電視就是將原先LCD TV的光源從背光模組,更換為具有「發光半導體」之稱的LED,並將對比度、厚度等進行全面升級的電視。
隨後,《中國企業報》記者致電三星電子客戶服務熱線,工作人員介紹,「LED電視就是背光源採用發光半導體的液晶電視。」
一 位從事電視技術標準工作的專家透露,「不論是中國標準,還是國際標準,都沒有LED電視的定義,要麼就是LCD、或者OLED,現在海信等企業正在牽頭制 定LED背光源模組國際標準。」早在2009年,英國廣告局便禁止三星電子最新的「LED電視」廣告,是因為對消費者有誤導性。
家電資深觀察家於清教指出,「此前三星電子的LED TV宣傳就是想打一個擦邊球,利用市場各方對產品缺乏瞭解的空檔期。現在,三星突然在中國將LED電視的宣傳全部變為LED液晶電視,應該是受到來自市場監控機構和同行的壓力。」
虛假宣傳只為賺錢
從台灣屏宣稱原裝屏,到LED液晶電視宣稱為LED電視,《中國企業報》記者看到,近年來三星電子為謀求市場份額和商業利益的最大化,欺騙消費者的手段無所不用,可謂是「劣跡斑斑」。
今年初以來,三星電子在韓國本土市場先後因為壟斷洗衣機、電視、筆記本電腦等家電價格,聯合移動運營商操作手機市場價格,最終受到韓國市場監管部門的巨額罰款。此前,三星電子在歐美市場上因為聯手操作液晶面板、芯片等產品的市場價格,遭遇反壟斷調查和巨額處罰。
在於清教看來,無論是概念炒作、虛假宣傳、操縱市場、控制價格,三星電子這些手段直接傷害的是消費者利益,涉嫌不正當獲利,已經完全打破了作為一家跨國企業應當堅守的「商業道德底線」。
早 在2010年三星LED電視在中國市場推廣之初,《中國企業報》記者就調查發現,雖然只是液晶電視背光源的變化,但是三星LED液晶電視比普通的液晶電視 的市場售價高達數千元,最高上萬元的上漲。正是依靠上述手段,近年來三星電子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也是賺得「盆滿缽滿」。
「三星的廣告說是全新的LED技術帶來的LED電視,實際上就是換了背光燈的LCD(液晶)電視。這分明是在誤導消費者。而且,連台灣屏都敢用來宣稱三星原裝屏,這樣的產品、這樣的企業,怎麼會有可信度,又怎麼能獲得市場和消費者的信任呢。」一位三星電子的用戶如是說。